智慧校园智能化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11 17:2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校园智能化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校园智能化设计

篇1

同志们:

5月20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民主评议活动、机关效能建设暨优化发展环境工作会议”。会上,县委、县政府提出在全县各级机关中组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教育活动。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做好组织部机关效能建设,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机关效能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是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实际步骤,也是着眼长远建设,推进各级机关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健全机制、改进作风的重要措施。县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强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定了的规矩就要坚决落实,务求抓出成效。

一是形势发展的需要。xx开发建设给xx带来历史性的机遇,必将谱写xx历史的新篇章。目前我们xx发展的势头已经开始显现,在这种令人振奋的形势下,怎么抢抓机遇,迎势而上,发展自身,这对于各级干部来说是一个考验,是对我们整体素质和能力的考验,每位干部必须冷静思考,认真对待。要经受住这次考验,真正抓住机遇,把未来xx建设好,从根本上讲,就取决于每位干部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怎样的发展能力,怎样的外在形象,怎样的工作效能来迎接挑战、迎接考验。回答这些问题,那就要求大家有一股强势的干劲,有一个拼搏的精神状态,有一身过硬的本事。实现这个目标,途径只有一个,就要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要坚持勤政、廉政、能政,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好。这是历史负于每位干部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二是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的需要。目前,我部干部队伍素质、工作作风都是好的,绝大多数同志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真抓实干,为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高度来看,与形势要求还存在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有的干部忽视学习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与岗位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同志大局观念淡薄,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和顾全大局的胸怀;有的干部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习惯于按部就班,照抄照转,墨守陈规,缺乏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精神等等。因此,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正当时日。

三是提高机关干部综合素质的需要。干部综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整体工作水平的高低。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组工干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综合素质。一是善于学习。学理论,学政策,学知识,学业务,在学习和实践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增长才干,不断提高本领,便自己思维与时俱进,思考的问题、谋划的事情达到科学性、合理性。二是勤于思考。业精于勤,事成于智。要干一番事业,把我们每项工作做得最好,就要舍得下功夫,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在刻苦敬业中,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踏实干事。无论是落实上级部署,还是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都要求干部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反对表面文章;提倡当机立断,反对缩手缩脚,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干劲,做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干工作的模范。

二、按照要求,从我做起,推动我部机关效能建设向前发展。版权所有

一是重视文件的学习。学习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公务员法》、县委县政府的《贯彻市委市政府优化发展环境若干规定的实施意》等法律法规和省市县优化发展环境的有关文件。通过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营造人人讲效能的浓厚氛围,切实增强机关干部的效率意识和服务意识,调动参与机关效能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为人民,促发展的本领,为全面推行机关效能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各科室负责人应当带头认真学习,并抓好科室其他干部的传达学习。

二是认真抓好责任分解。随着机关效能建设的推进,我部各科室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将发生一些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运行模式将有所不适应。当前,我部先进性教育活动已完成,并要进行“回头看”工作。各科室要结合先进性教育“回头看”活动,按照各自职能特点,对本科室原来的职责、流程、考评标准等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制定出具体贯彻落实的实施细则。通过加强责任分解,进一步明确各科室的责任,把机关效能建设的责任,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分管领导、科室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头上。

三是切实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落实组织部各项规章制度和目标管理岗位职责,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和“严、细、深、实、快、好”的要求,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四是改善服务态度。以科室为重点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工作人员文明礼貌,接待群众热心、耐心、诚心,无冷、横、硬现象,彻底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

五是提高工作效率。公开岗位职责、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工作纪律、监督电话等内容,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简化办事程序,彻底解决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

六是务求工作取得实效。要处理好机关效能建设与队伍建设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加强领导与全员参与的关系,做到上下联动;处理好严肃查处问题与大力宣扬先进的关系,坚持从严治部;处理好扎实工作与采取必要形式的关系,做到形式与效果的统一。把机关效能建设与部机关开展的“创建文明机关、树组工干部形象”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把“机关形象人人有责,人人都是机关形象”的责任意识,贯穿到各项工作和为群众服务中,真正改进工作,转变职能,增强素质,规范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取得实效。版权所有

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措施,确保我部机关效能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健全机构。为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部成立由xx任组长,xx部长、xx部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机关效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部办公室),负责整个效能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检查督导。各科室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负起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自查整改。以组织召开服务对象意见征询会为主要形式,广泛征询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对照群众意见和建议,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进行自我剖析、查摆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积极整改。自查和整改情况及时报县机关效能建设办公室。

(三)日常监督。为方便党员群众及时监督,部机关设立意见箱(干部监督信箱),开通热线监督电话(xxx),对群众咨询问题认真解答,对投诉的问题及时处理,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声。

篇2

关键词:物联网;探讨;发展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应用传感器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被称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的创新的网络技术,为了控制和使用未来的网络和信息资源,以及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政府都高度为振兴经济,并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关键战略高度重视下一代的技术规划,并尝试的东西竞争优势。世界各地都在关注的事情可以衬托视科技作为互联网革命和经济大潮的一年。

在我们的教育领域,网络技术的使用促进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为了建设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的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广阔的应用前景。怎样有效的利用网络的技术,促进校园智慧,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进行实践和研究。

一、物联网的功能与概念。物联网的实际应用其实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卖机,但是呢,物联网的概念是在互联网在1995年第一次看到,在“未来之路”的书中,由于当时的技术和硬件的限制,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的注意。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技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PC系统当时被称作“物联网”的概念。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首先提出的概念,同年的“物联网”,中国的院院士科学已经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在2005年世界首脑会议信息社会,国际电信联盟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年物联网”的重新定义和提出概念的“物联网”。IBM CEO彭明盛在2009年首次提出的概念的“智慧地球”。物联网建设并已正式晋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通过国际社会的重视,事情正在考虑。

物联网逐渐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但是涉及到物联网技术的定义,常见的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的,统一的。在物联网的时代,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将获得一种新的沟通维度,通过在各种各样的商品嵌入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在任何的时候,连接人与人交流的任何地方延长至人和的事情。使用各种可用的达到上述目的的装置整体感知层感知动态实时采集,如二维码,RFID标签,蓝牙,传感器和其他的设备获取对象的信息,它们可以是像是人的感官系统可收集数据和即时识别。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开发和设计的全面而灵活的看法,同时考虑到设备成本低和灵巧。

可靠的传输层,也被称为网络层。它是信息的整合通过各种网络,传递准确出可靠的感知方式。它们包括无线接入,支持移动,有线接入和其他技术支持的需求状况,并设计适当的高性能通信网络基础上的传播目标。物联网技术,形成了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通过传感,测量,无处不在的接入和互联互通等,活动反映现实生活的对象到虚拟空间,并智能地收集和分析所提供的信息服务的可视化数据的能力。

二、从学校的环境和资源,教学活动中逐步实现了数字化。物联网技术使中国联通的对象之间,智能地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分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它也将推动校园智慧的建设和发展。物联网技术为校园的智慧提供了一个互动,开放,智能,协同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学生和教师充分感知到教学的资源,以便有效的获取的学习,收集信息,管理,教学和生活服务的智慧,将学校打感知,服务,环保,安全,稳定的智能化校园。

在校园网络应用的智慧来实现互联互通校园实物,充分的认识到校园环境,获取最新的汇总信息和数据,以便发现问题和分析对象,并反馈相关信息的实时控制。可视化的校园环境能为校园管理提供服务,其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轻松完成身份证件和考勤管理,可以通过内部的学校的人的看法安装了科学化,人性化,智能化,校园为基础的网络环境,促进学校管理运动,光,声,温度传感器,用于教学环境和安全监控系统,可视化,连接到网络,智能控制,充分实现智慧教学和学校环境的安全管理。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更加广泛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教材的获取,而是缺乏真正的虚拟学习环境可以触摸的性质。

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学习环境主要是指声,光,温度,空气等条件的自然环境,对教学有一定的影响,网络技术课堂的智能控制和环境感知的应用,将会创造更加适宜的学习条件为学生。在一定区域内,安装好位移感测或声音,从而能够实现光源的智能控制装置。智慧校园的特色之一是节能,物联网技术可以用于管理和监控校园能源的智慧。能量的对象是物理世界一起交流,建立能源管理专家系统,该系统将实现能源消费的科学管理,在校园里。每个人的校园安全,社会各界和家长有个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创建校园平安,以网络技术的优势,构建智能安全系统,包括安全系统和智能校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这样更加有利于加强校园的安全管理。

四、结束语。把物联网校园作为基础的智慧,实现了可视化的学校管理,以人性化,智能化和科学化,的特点。与此同时,智慧校园建设,教学环境的智慧课堂可以延伸到真实的场景中去,使社会与学校,自然,再加上一个直观的学习对象,理论和建筑实践之间作为一个桥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的推动。(作者单位:白城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物联网;教育;传感网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008―03

引言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自从1999年被提出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物联网旨在将所有物品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描绘了“物联网”时代的图景[1]: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物联网有望为人们提供智能化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变革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本文基于对物联网内涵、特征及研究现状的把握,探讨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 物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1 物联网的内涵

目前关于“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一个较为权威的定义是欧洲信息社会与媒体委员会在其2008年的《2020年的物联网:未来之路》中提出的。其中将“物联网”定义为由一些“具有身份标识与虚拟的个性化特征,可以利用智能化接口在智能空间进行相关操作,并可以与社会的、环境的、用户的上下文相互连接并进行有效沟通”的物体构成的网络,认为物联网具有“整合性”,是未来的因特网,其中的物体互为连通且扮演积极角色,具有主体性[2]。

从中文字面上看,物联网强调物品的互联,被看作是一种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使现实世界中各种物件互为连通而形成的网络,使得所有物品都有数字化、网络化标识,方便识别、管理与共享。在英文表述中,物联网被称之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具有更为深广的含义,强调“any things connection”,而“things”不但包括现实世界的物件(object),也包括各种计算设备(computer)与虚拟空间的人工物件(artifact),还包括网络用户(human)[1]。可见,在广义上,物联网实际上是包含了对物件之间、人与物件之间、人机之间、人人之间、物件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之间等各种“主体”之间的互联。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日益普及,人机交互、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已经得以实现,因此在当前对物联网的研究与实践中,主要关注现实世界中物件(object)的互联。

2 物联网的特征

(1)连通性:连通性是物联网的本质特征之一。国际电信联盟认为,物联网的“连通性”有三个维度[1]:一是任意时间的连通性(any time connection),二是任意地点的连通性(any place connection),三是任意物体的连通性(any thing connection)。

(2)技术性:物联网是技术变革的产物,代表着未来计算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而其发展又依赖众多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技术、传感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

(3)智能性:物联网使得人们所处的物质世界得以极大程度地数字化、网络化,使得世界中的物体不仅以传感方式也以智能化方式关联起来,网络服务也得以智能化。物联网具有智能化感知性,它可以感知人们所处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人们更好地洞察、利用各种环境资源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

(4)嵌入性:物联网的嵌入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种各样的物件本身被嵌入在人们所生活的环境中;二是由物联网提供的网络服务将被无缝地嵌入到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

二 物联网研究现状

近年来,物联网受到了来自各种研究机构与团体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其中较具影响力的包括国际电信联盟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欧洲信息社会与媒体委员会的《2020年的物联网:未来之路》、IBM的“智慧地球”项目。物联网的研究也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比如,日本与韩国2006年开始相继实施U-Japan计划与U-Korea计划,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中也提出要重视传感网的开发与利用,我国台湾地区提出了U-Taiwan计划,国家传感网创新研发中心与产业园2009年12月在无锡落成,而这些计划中都重点关注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这里仅列举日本的U-Japan计划与IBM的“智慧地球”项目。

1 U-Japan计划

U-Japan(2006-2010)是日本2006年开始实施的在e-Japan计划基础上提出的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技术战略计划,预期在2010年实现泛在网络社会(ubiquitous network society)[3]。日本政府认为,日本自2001年实施e-Japan计划以来,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高速信息带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在网络的互联空间拓展与有效应用方面需要进一步规划与推进。

U-Japan的“U”有四方面含义:一是泛在互联Ubiquitous (Connects everyone and everything),其中重点强调了人与物品、物品之间的互联;二是网络的通用性(universal),即要弱化对用户的技术性要求,使网络具有用户友好性,支持用户的各种交流需求;三是面向用户性(User-oriented),要求所有的网络服务应该基于用户的视角,使得用户可以便捷地利用网络服务,同时也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四是网络服务应该具有独特性与创新性(Unique),不但使用户利用网络服务更具有创造性,获得独特的体验,也使整个社会更具活力。

在U-Japan计划背景下,以RFID技术、传感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物联网将被用于解决日本社会由于人口低出生率、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包括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健康与福利问题、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政府管理服务问题、公共安全与防灾问题、交通问题、环境与能源问题、经济与工业问题、国际问题等。比如,在健康与福利问题解决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用来帮助看护独居的老人,配戴在老人手腕上的传感器可以自动测报老人的体温、血压等数据,当老人生病或遇到意外情况时,数据采集系统会自动监测并报警。

2 IBM“智慧地球”项目

“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是由IBM在2008年底提出的基于物联网的新的全球战略[4]。IBM专家认为,目前每个人、公司、组织、城市、国家、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都正在实现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获得更智能的洞察力。智慧地球战略以优化交互为核心,以智慧的方法为途径,从四个方面保证实施,从而实现物联网在多个领域的有效应用。

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人们在现实世界与信息空间中的交互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智慧的方法具体来说是以以下三方面为特征的:一是更透彻的感知,即要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二是更为广泛的互联互通,即要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件之间、物件之间等各种主体之间的互联;三是更深入的智能化,主要是利用先进技术收集、处理数据,以获取更加新颖、系统且全面的洞察来解决特定的问题,使得特定的知识可以有效地应用到特定行业、特定的场景、特定的解决方案中以更好地支持用户的决策和行动。

IBM将“智慧的地球”战略分解为四个关键问题以保证该战略的有效实施[5]:一是利用新智能(New Intelligence)技术;二是智慧运作(Smart Work),关注开发和设计新的业务流程,形成在灵活、动态流程支持下的智能运作,使人类实现全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三是动态架构(Dynamic Infrastructure),旨在建立一种可以降低成本,具有智能化和安全特性的动态基础设施;四是绿色未来(Green & Beyond),旨在采取行动解决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高效率与竞争力。

根据物联网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智慧的地球”战略规划了六个具有代表性的智慧行动方案,包括智慧的电力、智慧的医疗、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供应链以及智慧的银行。

三 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

1 利用物联网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特性直接影响着教学绩效。传统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所包含的教学资源比较有限,虚拟学习环境又缺乏与现实世界的交互,而物理教学环境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整合也容易停留在表层。通过物联网,不但使得现实世界的物品互为连通,而且实现了现实世界(物理空间)与虚拟世界(数字化信息空间)的互联,能够有效地支持人机交互、人与物品之间的交互、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物联网的引入使得物理教学环境的每个物件都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性,可以与虚拟学习环境进行无缝整合,可以即时地捕捉、分析师生的教与学的需求信息,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为师生提供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比如,在教室里可以有感知光线的传感器,会随时监控光线亮度,控制教室照明灯的开关,还可以根据光线强度调控学生所用计算机屏幕的亮度;学生可以在教室内利用计算设备读取本地或调用异地嵌入了传感器的物体的数据用于当前的学习。

2 利用物联网丰富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但传统的实验教学有其局限性,比如,因为存在安全性问题或者缺乏实验器材,许多实验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物联网的介入可以为实验教学提供一个安全的、共享的、智能化的实验教学环境,比如,每一种实验器材都有数字化属性与使用帮助信息,当实验器材使用不当时会自动启动报警系统;实验者可以远程控制异地纳入物联网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数据可以被实时采集并以适当的方式提供给实验者,实现实验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

3 利用物联网支持教学管理

物联网可以用于学校考勤管理、学校图书管理、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学校教育安全管理。比如,台湾利用物联网的核心技术RFID技术支持学校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八个服务领域[6]:上下学及在校行踪通知服务;学生保健服务;校外教学管理;危险区域管理服务;校园访客管理系统;教育设备管理服务;学校大型会议人员管理服务;运动设施使用人员管理服务。2008年度,台湾成立了校园安全应用RFID技术协助学生安全建置计划,逢甲大学和台殊教育学校配合进行了包括上下学及在校行踪通知服务、学生体温异常管理服务、危险区域管理服务与访客机制管理服务四项实践。在实验学校的教室、走廊、大楼入口处、地下室及顶楼等地点架设约30个点RFID读取器,每个学生配戴RFID标签。实验系统会自动感测RFID信息,统计学生出勤情况,老师可通过网络查询学生出勤情况及目前所在位置或行进路线。系统提供的腕带式标签可以自动感测学生体温,当学生体温异常时,系统将发出警报信息通知相关人员,做即时健康管理及处置措施。当学生到了顶楼、地下停车室、因短期施工而具有不安全因素的环境时,系统可以灵活地变更RFID的感测范围的危险等级,自动发出语音作现场警示,同时发出警报信息通知相关人员做即时处理,并配合校方监视系统以有效监视现场状况使得管理人员易于指挥调度。当访客进入校园有RFID的感测范围的管制区域时,系统将发出语音警示同时产生信息通知学校相关人员进行适宜处理。

4 利用物联网拓展课外教学活动

通过实地参观、观摩、实践,学生可以获得直观的体验与真实的感受。课外教学活动一直以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空间与视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物联网可以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比如,我国香港、台湾、北京、广州等地区开展了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微型气象站”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实践,将先进的测量技术、传感技术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支持学生的正式学习、户外学习、区域合作学习。2003年底,台北市内中小学都建立了各自的校园气象台,每个校园气象台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气象观测站,通过传感器收集实时气象相关信息到各自的校园气象台网页上,各个校园气象台还会将每天收集到的数据发送至台北校园气象网实现数据与资源共享[7]。

四 结束语

目前对物联网的研究主要在物流管理、智能家居等领域,在教育领域的探讨尚为鲜见,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相信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本文探讨了物联网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丰富实验教学、辅助教学管理、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方面的作用,期望本文可以为关注物联网教育应用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们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The Internet of Things [EB/OL].

[2] 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 Roadmap for the future[EB/OL].

[3] U-Japan Policy [EB/OL].

[4] 智慧地球项目[EB/OL].

[5] IBM“智慧的地球”新战略揭秘[EB/OL].

[6] 学童安全之特殊学校RFID应用[EB/OL].

[7] 台北市校园数位气象网[EB/OL].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Education

LI Lu-yi1Zheng Yan-lin2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24,China;

2. School of Media Scien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117,China)

篇4

关键词:智慧校园;智慧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应运而生的智慧校园力求利用信息技术变革师生教与学的观念与方式,培育智慧型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智慧教育的能力,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什么样的校园称为智慧校园

所谓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信息终端高度感知、学科与技术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高级阶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智慧校园兼有技术、教育和文化等多重属性,具有以下特征: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广泛感知的信息终端,快速综合的业务处理服务,智能的管理与决策支持,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泛在的自主学习环境,智慧的课堂,充分共享、灵活配置的教学资源平台,蕴含教育智慧的学习社区。

二、智慧校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一)智慧校园呼唤智慧教育和智慧型教师

智慧教育不仅仅是智能化电子产品在教育中的应用,其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祝智庭等研究认为,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

智慧教育使得学生的学习突破时空限制;教育目标由以往的注重读写算的3R教育转变为培养21世纪学习者所必备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和创新、协作和领导能力、跨文化理解、沟通、信息和通信技术素养、职业与生活技能等7C品质;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充当学生学习的设计师,由以演完“教案”预设为特征的“演员型”教师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导演型”教师转型。

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智慧教育的内涵,提升自身智慧教育的能力,顺应信息时代智慧育人的要求,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智慧校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有组织、为了实现改善教师教学实践和促进学生学习之预期目标的努力。智慧校园中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引入,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不仅包括了教育理念、学科专业素养、教学能力,还包括信息素养和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等。

在这个信息触手可得的时代,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成为与正式学习互补的重要学习方式。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是基于移动终端进行的,可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和社会性。泛在学习意味着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信息和学习支持,是一种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学习,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认知目标,积极主动地、随时随地利用易获取的资源来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

智慧校园对智慧型教师的新要求是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不竭动力;智慧校园中无所不在的无线网络覆盖,为教师的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提供了硬件支撑;智慧校园开放的在线资源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以及可通过移动终端下载阅读的电子图书为教师随时随地的学习提供了资源。

三、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一)智慧校园建设促进教师智慧教育理念转变

智慧校园不单纯是硬件环境的智慧化,它包含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智慧校园建设也不仅仅是信息化部门的专利和职责,它需要全校师生共同营造和构建。很多教师对此存有偏见,“等相关部门建好智慧校园之后告诉我们该怎么做”类似的想法层出不穷。因而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应自上而下全面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通过专家讲座、优秀课例观摩、外出学习等途径让所有教师认识到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让所有教师主动参与到智慧教育的变革中。学校要敦促教师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拒绝故步自封。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智慧校园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智慧教育是时代赋予教师新的使命,教师有义务了解智慧教育、不断提高自我实施智慧教育。

(二)智慧化环境促进教师智慧教学能力的提高

智慧校园将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营造了智慧化的教学环境。智能机器人数字化创新实验室、数字仿真实室、探究实验室、VR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各学科的多媒体资源不但能再现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开展实验研究,真实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开展创客研究。智能化环境中教学活动如何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智能设备和环境与教学融合的方式方法。

智慧校园所构建的在线学习平台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延伸到课外,各种移动终端的使用将教学的互动从课堂扩展到网络,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为此,教师不仅要熟悉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方法,还需要学会录制微课,学会映客平台直播等。

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设计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教学能力。

(三)在线平台智慧研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智慧校园依托各级教学资源云平台,为教师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和在线教研、培训等提供智能化服务。提供备课和教研数字资源服务,支持教师开展网络协同备课,支持教师自主学习和协作研究。提供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培训资源和供教师开展教研的各种数字化资源,包括网络培训课程、专家报告、公开示范课等,支持教师在线互动、交流、资源分享、案例研讨等为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指导。

学校在推进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积极采用由多机构、多用户协同参与编辑的“群建共享”模式,广纳各方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数字资源的可持续生产、传播和共享。

(四)智慧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师信息能力和素养

智慧校园所营造的智慧化教学环境推动着教学方式的智慧化,同时对教师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学校要不断加强教师信息能力建设,努力让教师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能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获取、加工和集成教学资源,支持课堂教学;能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评价等。

中小学教师要主动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熟知并熟练使用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平台,研究它们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更好融合的方式方法,让技术真正成为促进教学的手段。比如教师要在教学中使用各种数字化、智能化设备,首先自己必须学会使用并熟练掌握,进而通过教学不断探索在什么时间使用、怎样使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探索让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和移动终端开展学习时,怎样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设置哪些学习活动、提供哪些资源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探究合作等等。

(五)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完善而良好的教育评价体系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正面效应,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表现,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品质。智慧校园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评价系统,整合教师成长档案记录和多元化评价功能,从基本信息、教育教学成果、教科研成果、学习培训、信息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记录和分析,对教师进行多元化评价。同时结合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鞭策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反思和提高自我,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规范化,推动教师的长远发展。

中小学在建设智慧校园的过程中应以转变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在线资源平台、备课授课系统、多元评价体系建设为抓手,全面、持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

[2]蒋家傅.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

[3]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篇5

关键词:智能时代;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

智能时代正在构筑一个崭新的数字化立体化环境,重塑和勾勒传媒行业的未来生态图景,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传媒教育急需重新审视专业定位及行业人才需求,为专业变革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智慧教育是智能时代背景下催生和倡导的新型教学形态,其教学理念的前沿性、教学工具的智能化、教学场景的交互式正在引发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传媒专业建设需与时俱进,与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行业实践的进步相适应和匹配,运用智慧教育在多个层面和维度打破传媒专业发展桎梏并助力传媒专业学科再造、教学创新、师资专业和人才优化。

一、智慧教育的产生与运用

“智慧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08年,其核心旨要是借助信息化技术让万事万物实现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推动智能技术运用于教育实践,支持以智能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信息化设备及平台,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智能技术支持下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1]进入2020年,5G技术开始全面运用,其迅捷的速度、强大的容量、极致的体验为智能化运用提供技术支撑和运作基础,智能时代赋能智慧教育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智慧教育本质是一种智能化知识传播模式,以智能技术的融合为优势,以教师智慧实践为支撑,以学生智慧发展为旨归,主要解决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源不均等问题,其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目前智慧教育的应用有以下几个维度:一是智慧教育工具的应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是提高智能教育效率的有效手段;二是智慧教育环境的建设。实现智慧教育过程的交互与渗透;三是智慧教育资源的开发。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课程资源的均衡分配;四是智慧教育策略的实施。包括宏观的教育制度策略和微观的教学环节策略两个方面。

二、智慧教育运用于传媒专业的价值与意义

新文科时代,传媒教育应真正践行新闻观中与时俱进的精神,重视科技前沿动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智慧教育本质是一种智能化知识传播模式,以智能技术的融合为优势,以教师智慧实践为支撑,以学生智慧发展为旨归,主要解决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源不均等问题,其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是实现传媒专业新文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对于传媒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一)服务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

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的实践和改革是落实教育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集中体现,是对新闻观教育新局面的开创,是对国家传媒教育“顶层设计”的贯彻落实。同时,伴随着传媒行业的裂变和升级,智慧教育的精准教学模式实现与新兴行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构建传媒专业智能教育范式

智慧教育有助于传媒专业主动适应智能化社会变革,及时融入技术变革的新趋势,更新课程设置、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立体化,打造国家级一流课程,形成智能教育新范式。

(三)优化传媒专业师资力量

智慧教育有利于激活教师的流动机制,促进教学主体的多元化。基于传媒专业的交叉融合特性,智慧教育模式下的传媒教师将获得极大丰富,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吸纳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第二,传媒行业一线教师,丰富实践教学;第三,经过培训和调整的传媒专业教师。

(四)培养卓越型创新型传媒人才

智慧教育能够深度实践产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传媒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传媒专业在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和学术研究等环节的改革创新,培养既懂传媒业发展规律又适应新传播环境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卓越创新型传媒人才。

三、智能时代背景下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机制

传媒专业与国家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联系紧密,具有边缘性、交叉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智慧教育是实现传媒专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是传媒专业从传统教学到智慧型教学转型的必然选择,传媒类专业智慧教育系统机制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结构模式、专业资源构成、专业运作效率三个层面。

(一)智慧教育层次机制:革新传媒专业结构模式

智慧教育的层次机制围绕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考察教育结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模式。教育的宏观层次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是教育体系总体结构的集中体现;教育的中观层次是从学校职能组织入手,制定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环节,是对教学过程的强化和管控;教育的微观层次是将宏观的共性要求和中观的个性要求有机融合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传媒专业结构革新以智慧教育的层次机制为准则,从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三个维度深入认识和理解传媒专业改革背景,借助智慧教育的优势,注重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思路,挂钩传媒专业行业发展现实,依托智慧设施建设、智能化管理模式及教育系统,囿于外部环境—学校组织—教学主客体之间的多维交互,生成和建立传媒专业智慧管理和多重机制。

(二)智慧教育形式机制:调整传媒专业资源构成

智慧教育的形式机制是从教育形式的角度探索教学活动各要素间的资源构成。首先,是教学环境的资源构成,智慧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在线学习环境两个方面。在“智慧+”背景下,智慧教育能够实现教育环境的智能感知、管理和控制,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平面、静态、单一场景转换为立体、生动、多维的交互呈示;[2]其次,是教学方式的资源构成,例如应用较为深广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从本质而言,这类课程是在原有传统课堂面授教学的基础上,利用智能化工具实现教学资源的重组和调整;最后,是师资力量的构成,让行业资深从业者走进校园,加强学术型师资与业界师资相融合,实现师资资源的丰富和多元。图1传媒专业智慧教育形式机制智能时代使传统传媒专业教育工业时代特征、信息孤岛等壁垒日益凸显,专业资源构成混乱与异化。传媒专业建设需从智慧教育的形式机制着手,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师资力量三个层面进行资源的重新匹配和融合。线下物理教学环境与线上智能化工具的使用实现教学环境的重构;学术型师资和传媒业界师资的融合,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多元化呈现。最终,提升传媒教育服务品质,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堰塞湖,实现传媒教育机制的协同发展。如图1所示。

(三)智慧教育功能机制:提升传媒专业运作效率

传统的教育功能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存在机制效率低下且缺乏适应能力等问题,条分缕析的标准化流程和按部就班的机械化运作远离了智慧教育的场域。智慧教育改变了这种局面,从行政化、程式化走向弹性化、自发化,激发教育活动和热情。激励机制调动教育主客体积极性,是推进教育进程的基本保证;制约机制是教育体系各部门间的分权和制衡,为教育运行提供自由环境;保障机制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教育经费、技术设备等物质保障。二是学校观念、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传媒专业应发挥智慧教育功能机制的效用,提升传媒专业运作效率。首先,运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激励机制。形成性评价是智慧教育的新型教学评价方式,具备连续反馈、及时改进和形成激励的功能,有助于增强教与学的活力和弹性;其次,传媒专业具有高度开放性、实战性等特征,组织机构应遵循传媒专业发展规律,破除束缚其改革发展的机制障碍,激发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加强传媒专业与业界联系,投入资金支持,加强传媒专业与业界对话和合作,保障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深耕智慧教育文化赋能。如图2所示。

四、智能时代背景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

面对智能时代的冲击和挑战,传媒专业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一方面要坚守学科立命之本,遵循专业发展逻辑和旨趣;另一方面需以行业动向为依托,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宗旨。其构建路径如下。

(一)运用智慧平台,架构跨界与融合的传媒专业生态体系

智慧平台是集成智慧教学终端和学习工具的综合学习设备,具有支持数据分析的泛在网络连接系统和汇聚多方资源的全面向交互能力。[3]例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科大讯飞智学网等。智慧平台形式多样,包含在线课程课、拓展资源、教辅材料、测试题库动画教学工具等。智慧平台横向可以打通学科专业各领域资源,建设完整资源库;纵向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各个成员,将教学过程完美串联。传媒专业需要借助智慧资源平台实现生态体系的重新架构。通过智慧资源平台渗透数学、哲学、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促进传媒专业与这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使传媒专业由工业化走入智能化。同时,实现教师对传媒专业优质学科融合教学资源的呈现和分享,优化学习过程完善学生深度学习体系。

(二)建设智慧教室,打造智慧化立体化传媒专业学习空间

智慧教室,是顺应智能时代新时代要求用于开放远程教育领域,利用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建立的信息化学习空间,包括标准智慧教室、研讨型智慧教室、阶梯智慧教室等形式和跨校区协作智慧教室等形式,每种形式的智慧教室各有优势(如图3)。智慧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场域,其设计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征,体现服务教学的基本思路;其价值需通过对具体学习过程的支持来体现。总而言之,智慧教室应满足教与学的个性化需求,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实施学习活动。[4]图3智慧教室的类型按照智慧学习空间的构成形式,传媒专业学习空间以智慧教室的建设为核心和基础:一是建立传媒教学智慧教室,多屏互动的教学场景实现学生与教师的深度交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感官体验能够提升学习能力和激发学习热情。智慧教室的参与感和实践导向有利于传媒创新创业课程的展开,例如互联网创业、传媒运营创新、媒体策划与创意等课程;二是开展虚拟仿真教学项目,例如浙江传媒学院的多讯道导播虚拟仿真实验,山东大学“基于多角色扮演的新闻交互式演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虚拟仿真项目是传媒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与技术更新的着力点,对传媒实验教学全媒体化、平台化、信息化有积极意义。

(三)完善智慧教育服务,搭建综合性个性化传媒专业服务体系

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学习者和教学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服务。智慧教育服务一方面要能通过联接教学社群、知识库和学情分析等方式接受学习者对教学的反馈,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演进;另一方面要依托智慧教育云,为学习者提供符合智慧教育特征的个性化教学服务。如图4所示。传统传媒专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与学的断层,缺乏一以贯之的专业教学核心匹配序列去引导和促进教与学的投入产出效果。针对此,传媒专业应通过完善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形成教与学的交互模式。第一,智能教育通过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实现学情的精准分析,便于学生即时进行学习诊断并调整学习进度和方案;第二,通过教学社群划分课程主线,确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比赛课程及毕业设计等社群模块,与学习者学习社群对接,以作品或成果为产出标准,与传媒专业课程体系精准匹配;第三,借助智慧服务建立传媒专业知识图谱,通过信息抽取、实体融合、跨媒体计算等技术,构建高质量媒体知识图谱,精准构筑每位学生的学习场景,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5]。

五、结语

智慧教育是智能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传媒教育要以智慧教育的运行规律为基准,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技术,融合多学科、投入新设备建设学习和实践平台。传媒专业的改革创新需要运用智慧教育模式从机制的理论建设和路径的实际运作两个层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机制的理论建设是新时代传媒专业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路径的实际运作是新时代探求传媒专业教育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其最终归旨是打造国家一流传媒专业,培养复合型、全媒型、专家型、技能型传媒人才[6]。

参考文献:

[1]飞鹏,汤京淑.高校智慧教室的建设与评价——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19).

[2]罗生全,王素月.智慧课程:理论内核、本体解读与价值表征[J].电化教育研究,2020(01).

[3]胡钦太,郑凯,胡小勇,林南晖.智慧教育的体系技术解构与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1).

[4]景玉慧,沈书生.智慧学习空间的教学应用及建议[J].现代教育技术,2017(11).

[5]徐晶晶,田阳,高步云,庄榕霞,杨澜.智慧教室中基于学习体验的学习者满意度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8(09).

篇6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实验中心;资源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08-02

一、现状

实验中心作为北京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经在实验室种类、基础设备、实践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实验室管理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进步,云计算、智慧实验室、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对实验中心的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实验中心的发展和管理水平处于瓶颈期,亟待进一步提升。在实验中心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可概况为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处于人工干预阶段,包括中心通知公告、实验室排课、研讨室会议室预约占用等信息。

2.设备智能化管理处于初级阶段,包括计算机在长时间无学生使用时自动关机、实验室照明智能调节、计算机长期无学生使用时自动报警提示管理人员进行维护。

3.设备、场地控制监控处于原始阶段,无法智能授权。

二、物联网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通信网络已经基本满足了人与人随时随地沟通的需求,而物与物、物与人的通信及上层应用的基本发展需求正涌现出来,虽然物联网技术发展存在一些困难,但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智慧校园、智慧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物联网是让物“活起来”,能够“学习”、“交流”、“思考并付诸行动”。实验中心的计算机、信息屏、照明、门窗、摄像头、温湿度、场地资源等均可结合传感器、芯片、数据服务器实现智能化监视和控制。新技术带来新的挑战,实验中心管理工作应直面新的挑战,从智慧实验室开始,逐步实现智慧实验中心,为智慧校园和智慧城市增光添彩。

三、需求分析

在调研过程中,学生、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提出了很多需求,主要w纳为:用户管理,要求记录用户的姓名、学号、类型、班级、部门等内容;信息资源管理,新闻公告、学生上课课表实时、即时查询空实验室、会议室研讨室预约及占用信息查询;实验室硬件场地资源管理,管理员可进行远程控制、即时控制、智能授权门禁卡权限和设备电源开关状态;无纸化办公,所有申请、预约均可在平台中完成;数据统计与展示功能,所有数据均可在管理后台导出,并具有自动展示分析功能。除上述需求外,学生特别提出平台中应集成失物招领信息功能,学生经常出现校园一卡通、U盘、手机等物品遗忘实验室情景,现有的失物招领箱效率较低、可扩散性差。在此基础上,资源管理平台应具备对大量数据进行智能管理和挖掘的能力,实验室每学年上课的课程安排情况基本一致,且平台每学年都会产生大量教学数据,这些数据中蕴含着设备可用状态信息、软件使用频率信息、特定时间段易出现的问题信息、安全信息等。最后,平台应在具备数据挖掘能力的基础进行智能决策,为实验室管理和发展提供支撑。

四、资源管理平台功能设计

结合实验中心发展现状和物联网技术现阶段产品及发展方向,对中心资源管理平台进行了功能设计和系统构成示意图设计。

管理平台功能设计如图1所示,主要分为四个层级:资源模块层、功能模块层、智能控制管理层、智能决策层。资源层主要是中心现有资源的分类整理,包括硬件、场地、信息资源;功能模块层是管理平台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在实现资源智能控制的基础上使用人工智能算法对资源的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实现智能化监控;在上述层级的基础上,根据具体需求设定参数达到智能决策的水平,真正实现智慧实验中心。

管理平台系统构成示意图如图2所示,主要从用户层面展示平台的功能和操作技术手段。根据设计思路,平台可实现设备统一管理和远程监控、中心信息智能和实时查询预约、实验室内所有设备根据环境自动智能控制、安全自动报警提示等功能。

五、小结

实验中心的资源管理平台的实现需要两个支撑条件:(1)专项资金的支持;(2)高水平的物联网产品。技术的更新正在加紧向我们扑来,市场上也出现了一批产品和独立模块可满足中心的平台建设需求。现阶段中心正在积极申请专项资金的支持,在此基础上中心也在积极挖掘内在研发潜能。新技术带来实验中心新的发展,新的发展终将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春月,闫子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实验室架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5).

篇7

【关键词】 网络 智慧校园 建设

引言:所谓的智慧校园,使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校园信息的交互,为师生提供更加智能的服务,保证学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基于网络的智慧校园建设主要是应用了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技术,这些技术将数字校园发展到智慧校园的模式,有利于校园的稳定发展。

一、云计算技术

1.1内涵

云计算是计算机网络的一种新型技术,目前在各大校园网络中被广泛运用。如今校园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传递的速度很慢。云计算能完善校园的信息化系统,存储大量数据,使各个部门的人掌握信息,制定利于校园发展的相关计划。云计算的基本应用服务有四个方面:第一是基础设施;第二是基础设施服务;第三是平台服务;第四是应用服务[1]。

1.2云计算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

首先,云计算技术可以降低校园的维护费。云计算本身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在硬件设备的配置上也没有过高要求。在日常维护的过程中,云计算的供应商定期对网络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基本不需要学校增派人手,从而节省了学校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其次,云计算技术可以提高校园网络的可靠性。云计算技术具有精确的优势,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服务器的出错率,保障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如果服务器出现问题,学校网络瘫痪,建设智慧校园的工作将难以为继。但是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校园网之后,可以快速恢复数据,使校园网络的安全得到有力保障[2]。

再次,云计算技术可以扩展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应用云计算可以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的沟通交流。各部门把校园的有关数据放在“云”计算机中,可以互通有无,扩展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

最后,云计算技术可以完善智慧校园多媒体教学的系统。云计算技术可以将多媒体设备和其他遥控设备连接起来,优化教学环境,丰富学生的视听体验。交互式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以云计算作为基础,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手持移动终端进行具体操作,如播放课件、选择素材等等,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水平。

二、物联网技术

2.1内涵

物联网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

2.2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

首先,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在校园一卡通上。校园一卡通集消费、签到、考勤于一身,有利于便捷师生的生活。同时,物联网可以通过短信方式提醒用户账户信息、图书借阅情况、消费记录等等,让校园生活更加智能化和信息化。

其次,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在多媒体教室中。智慧校园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掌握教室的使用情况、教师的课堂情况,还能对教室的使用状态进行查询。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室,并为多媒体教室提供了音响、投影机等设备。应用物联网,一方面可以使多媒体教室的设备正常运作,顺利地播放媒体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使这些设备和无线网络连接,丰富课堂内容。

再次,物联网技术也可以应用在智慧图书馆中。图书馆作为学生收集资料的场所,急需进行智慧化管理,满足学生的阅览需求。图书馆在应用物联网技术后,可以实现无人工服务,优化校园的人力资源配置[3]。当前许多图书馆都通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RFID书籍归架车来对书籍进行管理,这种技术的操作流程如下:第一,将书籍放在归架车上,通过内部阅读器,归架车可以感知到书内存储的RFID信息。第二,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在查询书籍时,可以将信息传达给归架车,获取书籍的目标位置。第三,学生还书后,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按照屏幕上的指示合理摆放书籍。将RFID应用于图书馆中,可以有效提升工作人T的效率。

结论:我国网络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为了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高校从数字校园过渡到智慧校园的模式。在过渡过程中,网络技术十分关键,高校只有把握网络技术的内涵,将其科学地应用于智慧校园建设之中,才能推动校园的长足发展。

参 考 文 献

篇8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在发展外向型经济20多年之后,一系列迹象表明,昆山在2012年,或有另外一种选择——以“智慧经济”壮大城市经济内核。

2011年,“智慧经济”发展态势初现。这一年,全国有36个城市先后打出了智慧的旗号进入智慧城市建设梯队,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的智慧城市数量占据了总数的74%,仅长三角地区就有11个,占比达31%。如今已有95个甚至更多城市(区)将智慧城市列入“十二五”规划或制定了行动方案,并相继启动智慧工程。

原因是这些城市在“十二五”阶段面临着相同挑战,即如何实现更高阶段的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智慧城市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将带动万亿的经济发展规模,直接带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发展,间接推动城市传统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曾经,昆山从不起眼的苏州“小八子”,依靠发展外向型经济,而连续多年蝉联全国百强县第一,并在2011年成为全国地方财政收入首个突破200亿元的县级市。在这块总面积不到国土面积万分之一的区域,聚集了全国千分之十七的到账外资,实现了全国百分之三的进出口总额。依靠外商投资发展当地经济,这是人们惯常印象中的昆山模式。

然而太过依赖外商投资也让昆山吃了不少苦头:缺乏自主品牌,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总体赢利水平不高。

当地发出最新的信号是,昆山已开始破旧立新。主要将从外向型经济唱独角戏转为内外资并重,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带动自主技术创新。出于这样的发展诉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突破推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是必然选择。

昆山将如何进行智慧经济战略转型突破及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对昆山市副市长韩卫进行了专访。

突围长三角

CEI:目前很多区域之间同质化竞争比较明显,长三角的经济发展也曾出现过产业同质化的格局,令人担忧。你怎么看?

韩卫:在区域经济大发展的这个背景下,城市间经济结构同构性和产业同质化问题正在显现。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避免同质和同构是我们长期的课题,目前看来,创新与转型是避免同质化的最切合实际的措施。

这是因为创新能力已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竞争变量。创新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今后长三角各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甚至在中国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据我了解,长三角各地在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时,已经注意到要发挥本地优势,避免无序竞争。

CEI:在你看来,昆山如何才能走出长三角同质化境地?

韩卫:近年来,昆山在不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实施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战略。目前,我们的小核酸产业、新型平板显示产业、机器人产业、传感产业等初具规模,有的产业技术水平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在全面研究昆山区域现状的基础上,把昆山放在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考量,科学确定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值,将对昆山未来发展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近年来,昆山一直在努力扩大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以信息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建设智慧城市,化解同质化矛盾,谋求智慧突破。

智慧带来什么

CEI:随着物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地方城市的重视,而昆山成为江苏首个智慧城市建设县级试点城市,昆山的智慧城市战略是基于一个怎样的城市发展或经济发展现状提出的,初衷是什么?

韩卫:首先是昆山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2011年昆山工业总量达到8000亿元,其中IT产业占比超过60%。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昆山在花桥设立了江苏省首个现代服务业开发区,集聚了大量的软件和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数据中心和企业总部。

其次昆山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电子政务、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等领域走在全省前列,智慧城市建设是昆山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更重要的是,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发展和市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力,是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CEI:作为江苏省全面推动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试点城市,昆山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

韩卫: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网融合、两化融合、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我们将得到江苏省经信委等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发挥省内电子信息产业的资源整合优势,强化工作班子,创新工作思路,全面推动信息化发展。

CEI:全国各地都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你认为昆山将如何保持“昆山特色”与“智慧本色”?

韩卫:我们将发挥昆山IT产业的特色优势,更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做强IT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和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产业和领域,实现IT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智慧城市各项目建设中,昆山将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基础好的有利条件,更加注重标准规范,更加注重示范引领,更加注重信息资源深度利用,更加注重智慧化。

解构智慧昆山

CEI:既然昆山将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特色,那么近年来昆山在城市信息化方面有什么实际的动作?

韩卫:2011年我市完成了智慧城市概念设计,陆续启动了多项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建设项目,比如智慧城市顶层规划、数据中心大楼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等,城市光网建设也在加快推进,昆山智慧城市已经进入加速建设的新阶段。

CEI: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新格局中,智慧城市建设是不同以往的一场城市再造工程。城市需要重新调整在人才、技术、法规以及政策方面的关系,来解决未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昆山是如何规范的?

韩卫:我们建立了智慧昆山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人才和研发支撑体系、标准法规支撑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

首先,昆山将主要依托各类高校院所以及园区、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联合建立各类智慧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同时加强与各类科研机构的创新研发合作,在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物联网传感技术、云计算、云安全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及攻关。

其次,要着力引进培育一批相关领域的标准化研究机构,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技术标准和规范,形成一套完善的标准法规体系。

最后,加大对智慧昆山建设的扶持,对智慧技术和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工程、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CEI:面对一个城市庞杂的管理事项,智慧昆山如何号脉,从哪里开始?

韩卫: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的选择必须基于自己基础。就昆山而言,将不断完善智慧昆山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城市道路、管网等市政设施实现智能化。比方说,城市道路的交通监控及诱导智能化,能够及时反馈和处理信息,缓解交通压力。

二是网络等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实现智能化。要进一步提升全市网络、宽带的覆盖率。要建设无线城市,推进城区内3G网络高容量覆盖,实现各区域高速无线网络的全覆盖。还要推进三网融合的建设,积极支持各大运营商的业务拓展等等。

三是信息安全基础设施要完善。要注重安全保密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建设重要数据灾备中心,落实重要单位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完善数字认证、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机制等。

CEI:各地各部门各搞一套信息化系统的现象普遍存在,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而这对于智慧昆山建设来说自然也不易跨越,昆山是如何打算的?

韩卫:我市已经建立了政府数据交换平台以及企业法人、空间地理、人口和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制定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下一步我们将深度整合现有资源,优化信息化管理体制,统筹信息资源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建设,进一步健全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的业务协同机制和资源共享体系。

CEI:智慧城市建设着眼点在“应用”,昆山在这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韩卫:昆山主要推进了智慧昆山应用体系建设。

在智慧政府方面,包括了办公智能化、监管智能化、服务智能化、决策智能化四大领域。比方说,电子政务智能化系统、城市管理智能化系统、智能远程监测和预警系统、智能应急系统、智能执法系统等。

篇9

关键词: 互联网+; 智慧校园; 建设模式; 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0-22-04

Analysis of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 mode in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Li Xiumin, Shi Haiyan, Wang Xiji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lligent campus. It discussed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smart campus from the aspects of campus for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campus manage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Internet plus" background of smart campus, through intelligent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services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the campus intelligent management has improved much. It effectively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whereas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data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 mode;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科学进步,人类思想逐步发生改变,创造性的思维深入人心。“互联网+”与校园相结合,促使教育领域改革、教学模式等发生质的改变,校园信息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智慧校园”是指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完全融合[1]。智慧校园的建设包含多个方面,通过云计算、互联网将校园运行中的所有数据结合起来,有效实现高校智能监控和智能识别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校园有三个核心特征:一是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智能化服务平台及智能感知功能,二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实现信息服务与校园各应用领域相结合,三是在个性化定制服务基础上,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2]。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技术的一种较高的形式,将学校的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3]。

“互联网+”是指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因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功能,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当中,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4]。

教育领域所衍生出的智慧校园是校园发展的新模式,“互联网+”的产生将推动智能生活的发展,智慧管理、智慧教学与智慧服务将是现代化校园新的发展方向。利用校园的智慧化管理来分析、研究、解决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创新管理将是未来校园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国内外智慧校园研究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形态也逐步发生改变,“互联网+”行动计划[4]的提出,更进一步加快了智慧化的建设,拓宽了教育领域对于智慧校园的认识,智慧校园也将是教育领域发展过程中的高级形态,也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浙江大学很早就提出了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并开始研究和建设,给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5]。上海交通大学在云计算基础上创建智慧校园图书馆。江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采用一卡通管理服务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这些高校都对智慧校园建设作了各种探索。

国内很多学者已经对智慧校园相关的概念等进行了研究。黄怀柔教授认为前期的数字校园思想虽然先进但有很多不足之处,而智慧校园理念恰好弥补了它的缺陷,将为高校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和管理服务。陈翠珠教授的观点是智慧校园应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整合、分析评价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充分挖掘这些数据中潜在的利用价值。沈洁认为应该在物联网基础上把人与物理设施相结合,促进教育教学进一步优化[6]。

国外很多大学早已实行校园数字化管理。加利福尼亚大学采用了较为统一、集成化的管理系统,实现核心业务的动态管理。国外一些学者在智慧校园研究领域也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Talal指出在校园里用一张智能卡可实现多种功能服务,真正做到方便快捷[7]。Michael和其他学者提出的ETHOC系统,重点对虚拟和物理的校园环境要素进行整合,用户可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学校生活。

“互联网+校园”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现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的学习模式,将教育、科研、服务以及生活融为一体的智慧化校园模式。

2 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模式分析

2.1 校园形态智慧化

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信息化系统,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展开等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得以实现。智慧校园中数据是为整个校园提供个性化服务。每个数据对于他人都可能非常重要,这些数据也将在服务过程中挖掘更大的潜力,创造更多的活力。智慧校园的建设将改变前期以各种系统应用为核心而导致错综复杂、数据混乱的现象,以“数据技术”为核心,也将调整人与系统的关系,促使个性化交互的形成,数据也可高效的为使用者所用,形成智慧校园新的数据形态。

高校信息化发展中,信息技术向数据技术的数据形态的转变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条件,技术形态的智慧化非常关键。智慧化的数据形态需要“云”、“网”、“端”的共同支持,三者相结合,促使技术形态的成立。例如2016年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建立基于三校区的物联网基础架构,利用可视化服务等实现各实物间的联通,同时采用多平台管理并且将数据进行整合,利用云计算对于大量数据进行计算及服务。此外,建立基于手机APP端的移动办公服务功能,实现“微互动”、“微办公”以及“微服务”功能。

2.2 教学模式智慧化

智慧型的师生是未来建设与应用的核心,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要着重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采荷小学率先在学生社团中开展机器人项目活动,开发了机器人校本课程并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运用。通过机器人课程的开展,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智慧化教学模式。

2.3 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智慧化

在全校教学区域以及大部分公共场所逐步实现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校园内进一步实行云计算为基础的虚拟化管理。目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校园借助VLAN等建立了校园网络安全系统、财务专网等各类校园网络服务,极大地满足了校园信息化发展需求。同时,搭建了校园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包括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精品课程以及数字图书馆系统,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的管理[8]。常熟理工学院利用物联网技术在有线和无线网络基础上建立RFID环境,自主研发资产管理系统以及教学管理系统,利用RFID技术开发各类校园应用系统,并且进行测试研究,以促进校园内真正实现物联网为基础的资产管理系统,实现智慧校园的建设。

部分学校开发了在线教学模块,实现在线辅导与评价,教师在线答疑、学生在线做作业和在线测试,全面开展智慧化教学[9]。2015年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已经逐步实现教学资源智慧化,实现了自主学习和在线视频教学等。各院校建立相应的专业教学资源库、课外拓展库、虚拟仿真库,实现智慧教学。

2.4 校园管理与服务智慧化

智慧校园的建设支持数据整合,呈现“一站式”新型服务模式[10]。在互联网基础上综合数据管理,实现高度集中的业务数据交换,为教育教学以及科研提供高质量的服务。2016年北京艾威康携“智慧校园一站式平台”亮相于高教仪器设备展览会,该平台实现了一站式服务功能,包括管理、资源、环境以及服务的全方位智慧化管理。这种服务模式整合校园各项业务所产生的数据,达到数据资源共享效果[11]。

智慧校园建设中合理的数据分析和明智的处理措施将有助于校园的管理[12]。以招生为例,大学在招生中信息部门积极配合学校招生工作,提供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比如关注不同生源地学生入学的绩点、入学成绩与毕业成绩以及最后的毕业去向,对这些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对学生从入学、在校学习到毕业工作进行跟踪调查,分析数据,及时做出问题反馈,为招生决策提供依据[13]。

2.5 各模式比较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相对于数字校园在各方面有很大提升,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度。从杭州采荷小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和北京艾威康的经验看,虽然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有效促进智慧校园全面建设,但在不同程度上仍存在缺陷。

杭州采荷小学虽然硬件设施建设到位,但缺少一定的数据规范标准,信息资源不够完善,同时存在一定的管理问题,不能适应时展要求。重庆师范学院各类应用系统建设相对较为齐全,但缺少统一规划,系统集成度不高,信息化人才匮乏。艾威康推出一站式平台,虽然能基本满足智慧校园建设中各类应用系统的需要,但在实施等方面可能还缺少一定的指导。目前各校园对于“智慧校园”这一理念认识仍不够深刻,容易导致过分追求硬件建设,无法真正实现校园智慧化管理。因此,智慧校园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结合教育发展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促进校园建设模式的合理化。

3 智慧校园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数据规模不足并且形式单一;重硬轻软,缺少标准化研究;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不符合时代要求;缺乏理论层面的指导和对于理论的关注;缺少智慧型人才等[14]。为此,智慧校园建设对策有[15]:①组建大数据库。加大对于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存储,开展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多平台共享,促使大数据库的建设。②探索数据化标准规范。在各个部门间形成互助互利的交流模式,加强数据流动性,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16]。③进一步完善校园管理改革机制。对于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管理不当、效率低等问题加以改善,采用高效智能管理,促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促进智慧校园的进一步发展。④增强智慧校园相关的理论研究。当然智慧校园目前是比较新的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形成智慧校园所独具特色的建设理论以及设计要求。⑤加强智慧型人才的培养。在智慧化管理与服务的系统中,通过知识管理、在线教育等支撑平台,强化智慧型人才培养[17]。

4 结论

在云计算、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崛起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整合优化教育信息化资源,为学生、学校构建随时随地交流学习的平台,提供便捷安全、多层次的智能化服务是智慧校园发展的建设目标。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适应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改造数字网络,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技术融合,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蒋家傅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

术,2013.2:45-46

[2] 于长虹,王运武.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

管理,2015.6(321):49-51

[3] 蒋东兴.“云端一体化”高校智慧校园畅想[J].中国教育网络,

2014.1:58-62

[4] 唐斯斯,杨现敏,单志广等.智慧教育与大数据[M].科学出版

社,2015.

[5] 浙江大学.信息化建设[EB/OL].[2016-03-16].http://zuits.

/xxhjs/redir.php?catalog_id=187343.

[6] 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

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7] 江林升.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

教育,2011.11:133-136

[8] 刘敏斯,陈少波.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软件

导刊,2015.14(8):6-8

[9] 蒋东兴,付小龙,袁芳.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

讨[J].华东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报,2015.S1:119-125,131

[10] IT168信息化频道.智慧校园平台艾威康“一站式”平台引

关注[EB/OL].[2016-04-27].http:///a2016/

0427/2619/000002619084.shtml

[11] 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中国

电化教育,2014.332(5):88-99

[12] 杨文,赵洪光.基于网络技术的智慧型校园应用研究[J].信息

化教学,2015.15(9):117-118

[13] 江桂珍.基于“互联网+”的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现代

中小学教育,2016.32(4):5-6

[14] 尹合栋,陈军.“互联网+”环境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

信息化建设构想[J].重庆高教研究,2015.3(6):87-94

[15] 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N].中国教育报,

2015.5.

[16] 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用[N].光明日报,

2015.6(14).

篇10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RFID技术;Wi-Fi技术

引言

物联网一词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行业都能看到物联网的踪影,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智能校园等等。随着科学技术及信息化的不断革新,不可否认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目前校园网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撑下更是对教育管理模式提出挑战。

1 物联网技术

1.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二维码技术等感知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对物品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对信息和物品进行采集,实现对实体物品的全面感知,再利用无线网络将信息进行实时传输,在信息处理层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实现人与物时时刻刻的沟通和控制。

1.2 物联网的基本架构

(1)信息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处于物联网的最底层,该层包括传感器、电子标签、阅读器和摄像头等数据采集设备,使用的技术主要有射频识别技术RFID,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主要功能是获取世界中的信息和自动识别监测对象。(2)信息传输层,是物联网的中间层,主要工作是将感知层获取的数据传输到应用层,该层是在基于现有互联网之上,负责感知层和信息层之间数据可靠安全的传输和信息的控制。(3)信息应用层,包含物联网的中间件、云计算和应用设备。中间件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计算机软件,通过标准接口和协议把通用的服务封装起来。该层的主要功能是对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通过各种终端移动设备与用户进行交互,实现智能化和自动控制化。

2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建设,原理是通过RFID技术、无线传感技术、定位等,对校园里需要感知的对象进行识别;接着再用标签读写器、智能终端设备接收对象的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信息精准的传送到信息处理层,信息处理层将数据进行汇总和融合后,传输到校园的各个指挥中心系统,指挥中心系统通过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后,校园管理部门能够实时掌握各个对象的详细信息,从而给校园提供一个安全决策的依据。

3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的应用实例

3.1 实例概述

目前,学校在实现智能校园时,最基础就是要先建立学生考勤管理系统。传统的学校考勤制度是通过人工登记考勤,这种模式效率低下、速度慢,数据统计起来费时费力,但学生的考勤是学校一直以来最重要的一个管理环节,因此,在现代科技信息时代,建立学生考勤管理系统是每个学校首先考虑到的。文章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实现学生考勤管理系统中,分析物联网技术在考生考勤管理系统中的智能性及自动化,让学生在携带一个含有RFID芯片的学生卡的情况下实现考勤的管理,同时解决人工考勤系统遇到的难题。

3.2 系统功能

该考勤系统实现的功能有校门口安全管理、自动识别身份、违规进入报警和考勤数据处理,具体如下:(1)考勤登记:读取学生卡芯片中的电子标签信息,并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后台管理系统,并能够在终端系统显示出学生的相关信息,如学生资料、门点的方位等,如果遇到没携带卡却进入感应区域,还能够及时自动发出警报信息。(2)查询信息:可以利用终端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查询,如所在班级、专业、考勤记录和报警记录等。(3)统计功能:系统可以生成一些报表,还可以按照自定义条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报表可以按照用户需求导出相应的文件格式,为其他应用软件或管理系统使用。(4)系统管理:学校系统管理员可以登录系统管理后台对系统的参数进行初始化设置和修改,对其他非管理员用户设置应有的权限,还可以设置硬件设备的参数等。

3.3 系统流程

学生在入学注册后,学校需将学生的相关信息录入到考勤管理系统中,与电子标签绑定后制作学生卡,学校大门口会安装摄像感应器,学生携带学生卡在进入学校大门时,阅读器将读取学生卡信息,通过RFID中间件进行数据过滤,有效的数据通过网络会上传到数据库与信息进行核对,如果能够匹配,登记出勤并放行;如无法匹配,则提示报警信息,由保安人员进行处理。文章的学生考勤管理系统流程图如1所示。

图1 学生考勤管理系统流程图

3.4 关键技术

3.4.1 系统运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2003以上操作系统。

软件框架: framework 3.5以上,支持XML标准数据交换格式

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8

开发软件: Visual Studio 2008编程工具

3.4.2 物联网关键技术。文章的物联网设计使用RFID标签、传感器等设备,一般情况下,这些处于信息最底层的设备都会24小时全天候保持启用状态,这就要求数据传输网络必须具有成本低和耗能低的特点。因此,文章选用具有该特点的Wi-Fi短距离传输通讯技术,这也是目前大多数物联网构建所使用的通讯技术之一。(1)Wi-Fi技术。Wi-Fi是在IEEE802.11系列协议的无线网络的基础上制定的标准。目前,智能手机、电脑、相机等有数据传输功能的电子设备几乎都支持Wi-Fi连接,它的信号源由ADSL等有线网络提供,通过具有无线功能的路由器发射信号,它使用开放的2.4GHz微波频段,最高速率可达到54Mbps,传输距离在100到300m之间。(2)射频识别技术(RFID)。RFID系统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天线和后台数据管理系统组成,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本学生考勤管理系统中,将RFID系统应用到校门口的感应区域中获取学生进入学校的信息。

4 结束语

文章在介绍物联网技术和智慧校园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实例分析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实际校园的学生考勤管理系统中,给校园管理带来的便捷性,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与传统的人力考勤系统相比,体现出很大的优越性和智能性。随着信息化和科技化的深入发展,物联网技术还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应用,势必会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徐鲁宁,郭晓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学生智能考勤系统设计与实现[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2]王霏.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校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