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解决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11 17:2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医疗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D66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78-03
引言
智慧医疗简称WIT120,是指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1]。智慧医疗缘起于IBM在2009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战略,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信息系统的高级表现形态,脱离不了“物联网”[2]。IBM倡导的智慧医疗是面向医疗、护理、康复、养老等多个方面的大健康体系,由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三部分组成,具有互联、协作、预防、普及、创新、可靠的优点[3]。
自IBM提出智慧医疗理念后,美国、韩国、日本、英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相关规划,中国智慧医疗的发展也紧跟时代潮流,快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基本功能规范(试行版)》、《医院信息系统功能规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以及“中国智慧医疗发展应用论坛”与“全国500家县级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推进大会”的召开,为中国智慧医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宏观引导与推动作用。
截至2012年,全国已有193个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4]。青岛市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近期在智慧医疗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2年青岛联通“3G与定制式服务推进青岛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项目建成;2013年崂山区提出重点建设智慧医疗;2014年崂山区建成区域PACS影像远程会诊平台;2015年5月平度引进智慧医疗设备,刷卡即可体检;2015年6月百洋健康网推出智慧医疗移动终端“易复诊”系统;2015年7月市妇儿医院上线“区域诊疗一卡通”;同年10月,市立医院与青岛银行签约合作,打造该院的“一卡通”平台。为进一步指导青岛市智慧医疗建设,2016年1月8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了《青岛市“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计划(2016―2020年)》。此后,青岛市智慧医疗建设更加紧锣密鼓。截至2016年4月,山东省青岛胶州市胶北街道已建成20多个“健康小屋”;中国联通已在医疗行业通过“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带动全市15家三甲医院、区市重点医院的1.6万名职工使用青岛联通4G业务。
智慧医疗意味着将给居民带来更便捷、更便宜、更全面的医疗服务[5],其最终的服务对象就是病患以及有健康需求的居民,因此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6]。左秀然等人就武汉市中心医院智慧医疗创新应用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智慧医疗应用模式[7]。调查青岛市居民智慧医疗服务需求,并以此为中心开展青岛市智慧医疗建设的思路是正确。
一、数据获取
为解决当前最急迫的医疗问题,准确引领青岛市智慧医疗建设前进方向、详细了解市民最切实的医疗需求并解决这些问题,是智慧医疗发展的正途。
(一)问卷设计
本文以青岛市居民为研究对象设计的青岛市居民智慧医疗服务需求问卷由三部分组成:市民的基本信息、对当前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智慧医疗背景下的新医疗需求。
市民基本信息主要包含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收入、是否参加医疗保险以及对智慧医疗的了解度。对当前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主要针对就医便捷性、安全性、有效性、廉价性、规范性的考察,涉及挂号、就医、取药等环节的等待时间、医患关系、服务态度、诊治质量、医院卫生条件、药物安全性、医疗报销等。智慧医疗下的新需求,主要测评人们对当前就医环境下还未大面积实施或者还未出现的医疗资源的需求度,从保健与治疗两个方面展开,包括佩戴电子设备管理自身健康、自助体检、定制饮食方案、保健视频、自动求救、在线研讨救治、规范网上售药渠道、统一调度资源应对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其他需求等9个题项。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2016年7月5日―7月16日对青岛市居民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随机调查方法,在社区、医院、购物广场等公共场所发放问卷400份,实际收回问卷392份,有效问卷362份。调查对象来源广泛,男女比例较为均衡,男性约占55%,女性约占45%,涉及到了各行各业、各年龄段、各文化程度、各收入层的人群,样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见图1―4。
二、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收回的362份有效问卷中,90.61%的样本数据显示已参加各类型的医疗保险,近1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虽低于我国公布的医保覆盖率的95%,但也已经达到了全民医保的标准。调查数据所反映青岛市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并不高,这可能与样本容量较小有关,也可能青岛市居民医保覆盖率确实不足95%。总之,问卷调查所得的样本数据虽然不能够完全反映真实的青岛市居民医保覆盖率,但与之相差不大。
谈及对“智慧医疗”的了解,仅有10%的居民表示知晓、了解;约20%的居民表示听说过智慧医疗,但并不清楚其内涵;另外还有70%的居民表示不清楚什么是智慧医疗,其中有30%的居民表示完全不知道“智慧医疗”。这表明,青岛市智慧医疗建设虽然已经开展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民众对此并不知晓,这一方面与青岛市智慧医疗建设政策不足、宣传不充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青岛市智慧医疗建设内容相关。智慧医疗建设要落到实处,必须从解决居民最需要解决的医疗问题开始。
(一)居民对当前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分析
居民对当前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调查,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让被调查者对各项指标从1―5进行打分,分值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1代表完全不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
统计收回的362份问卷,结果如表1所示,发现居民对当前的医疗费用最为不满,近40%的居民直接表示医疗费用高;其次是医药报销的流程问题,约32%的受访者表示医药报销流程复杂、烦琐,涉及到的部门多,其中14%的受访者对该现状表示完全不满意;医药报销比例问题,是居民直接表示不满的第三大问题,约29%的居民表示医药报销比例需进一步扩大;另外,挂号、就诊等待时间这两项指标,居民的不满度也较高,均超过25%。
总之,就本次总体调查结果来看,青岛市居民对于目前的医疗服务在许多方面存在诸多不满,主要是:医疗费用、医药报销比例、医疗保险费用、就诊等待时间、医药报销流程、挂号等待时间、就医环节简洁性、取药等待时间、药物有效性等这些方面亟须大幅改进与提升;医患关系、疾病误诊率、医院服务态度、诊治质量这四个方面的满意度过半,但仍需提高服务质量;医疗器械消毒、公共区域卫生条件、用药安全性这三项指标是目前居民满意度最高的,满意度在60%―70%之间,可见仍有提升空间。
(二)智慧医疗环境下居民新医疗需求分析
居民对智慧医疗环境下居民新医疗需求调查,形式与居民对当前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调查相同,也是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让被调查者对各项指标从1―5进行打分,分值越高代表需求度越高,1代表完全不需要,5表示非常需要。
通过表2居民对新医疗服务的需求度汇总表可以看出,对智慧医疗背景下所产生的新型医疗服务,青岛市居民都有较高的需求度。特别是统一调度资源应对卫生事件、规范网上售药渠道这两项,直接表示需要的居民比例超过了63%,是青岛市居民最希望、最需要实现的服务。量身定制饮食方案、远程医疗、手机定位自动求救这三项服务的需求度也较高,需求比例均超过50%,也是居民十分需要的服务。其他的,借助电子设备自助体检、有效的保健运动视频、佩戴电子设备管理自身健康等,居民直接表示需要的比例稍低,在40%左右,但依旧在市民需求之列。
图5 表明的是新医疗服务的总体需求度均值,可见青岛市居民对本文所给出的八项新型医疗服务虽需求程度不一,但总体看来均有需求。统一调度资源应对卫生事件、规范网上售药渠道是需求度最大的两项服务,均值超过3.80;借助电子设备自助体检、有效的保健运动视频、佩戴电子设备管理自身健康是需求度最低的三项服务,但需求度均值都大于3,表明市民对这些服务也是有一定需求的。
三、结论
青岛市智慧医疗建设在方便居民就医、助力居民保健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果,居民对当下的医疗服务总体满意度相对较高;但医疗费用高、医药报销流程复杂、医药报销比例小、挂号难等问题依旧是青岛市居民的心头大患,市民渴望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智慧医疗背景下,市民对的新医疗服务的需求度总体较高,各项服务都需要长足发展。统一调度资源应对紧急卫生事件、规范网上售药渠道作为当下青岛市居民最希望、最需要实现的两项医疗服务,需要格外注重,侧重资源优先发展。
融合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科技的智慧医疗,不仅能够帮助解决当前的就医难题,而且还能为居民带来更便捷、更便宜、更全面的医疗服务,是医疗改革发展的正途。但智慧医疗建设的成果如何,还要看其建设过程中能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是否不断察知居民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 本期专论导读[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6):1.
[2] 曹剑峰,范启勇.漫谈“智慧医疗”[J].上海信息化,2011,(3):26-28.
[3] 本期专论导读[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12):1.
[4] 李萍,严魁.从智慧医疗和智慧教育实践看智慧城市建设[J].移动通信,2014,(9):48-51.
[5] 方媛,林德南.智慧医疗研究综述[J].新经济,2014,(19):70-72.
篇2
党的十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新型城镇化的开启,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其将极大丰富智慧城市的内涵、扩展智慧城市产业、带动智慧城市的落地。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之一,曾经领跑全国,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上海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然而,面对全球经济萎靡,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的新形势,上海经济发展开始呈现疲态,2011年GDP增速仅有8.2%,位居全国倒数第二,2012年上半年GDP增速仅7.2%,增速进一步放缓,亟需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以期在国家新一轮结构调整中续写领先历史。为此,上海应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契机,使之成为经济发展走上新台阶的重要引擎之一。
智慧城市建设涵盖公共交通、产业服务、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诸多领域,前景广阔,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先夯实发展基础,寻找突破口,然后逐步扩展。以智能医疗为例:目前解决“看病难”问题已成为民生改善的重点所在,也符合国家政策取向,上海在智能医疗的基础方面,已取得积极进展。今年浦东在市、区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已兴建协同医疗服务平台,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扩大应用范围至全区、乃至全市,其积极意义如下:
1、协同医疗整合三甲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资源整合,延伸了医疗能力,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降低三甲医院医疗服务压力,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品质,唤回患者就近就医信心,将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从而更好地改善民生。
2、协同医疗作为智能医疗基础应用,将推动浦东新区区委、区府提出的“健康浦东”发展战略的落实,也将积极推动上海智慧城市战略的落实。智慧城市技术集成度高,产业发展推动力强,将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推动上海的可持续发展。
3、以浦东为出发点,大规模推广协同医疗应用,树立起智能医疗示范,并逐步扩大到上海全市,充分发挥上海在医疗资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优势,在长三角地区形成辐射效应,这将对上海医疗服务业升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问题和障碍
上海的协同医疗建设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是还面临着不少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引导和宣传,医院间协同意识不够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对协同医疗的规划引导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引导,各医院在选择协同医疗方案时系统性、前瞻性考虑不周,容易造成局部投资的重复、医院间互联互通上效果不佳,客观上也削弱了协同医疗的使用效果,导致协同医疗发展缓慢;其次,协同医疗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实现医院间相互高效支持,达到“1+1>2”的合作共赢效果,但现阶段各医院大多是长期割裂式的独立运作模式,导致医院对协同医疗的认识和积极性不够;此外,由于宣传和应用不足,医患双方习惯于面对面的传统诊疗模式,对协同医疗的优点认识不足,这些问题需下力气加以解决。
2、医院自有资金有限,医疗信息化上的投入严重不足
协同医疗属于新生事物,早期需要大量一次性投入,而目前我国医疗服务本质仍以公益为主,医院自有资金有限,信息化投入更是捉襟见肘。目前,就浦东新区而言,各大医院信息化投入占医疗收入比不到0.5%,扣除既有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资金外,剩余用于新建系统的建设资金寥寥无几,这对协同医疗的大规模开展都形成关键制肘,随着各医院规模扩大,信息化的要求不断提升,这一矛盾日渐突出,需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3、运营模式单一,协同医疗服务平台的应用难以扩展
协同医疗的目的是解决“看病难”的民生问题,但同时也要兼顾医院本身的合理经济诉求。由于目前协同医疗的运营模式单一,没有形成开放、多元的产业链盈利模式,这样一方面使得协同医疗服务平台的应用难以得到充分扩展;另一方面客观上造成外部投资资源因难以看到可观的经济收益而却步,这在很大程度也阻碍了医院再投入积极性。因此未来需要在政府、医院、企业和投资商等多方共同努力下,借助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和医疗产业化的政策红利,不断挖掘和创新运营模式,促使协同医疗步入长期良性发展的轨道上。
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
协同医疗的大规模推广需要在政策、体制、资金以及运营等方面排除诸多障碍,才能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并协力研究、解决:
首先,要充分认识协同医疗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上积极作用,并由政府明确牵头部门,积极协调医保、医政等相关单位,从顶层规划出发,积极引导医院配合,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患者合理选择就医途径和方式。可通过进一步明确划分层级医院职能,加快医联体推广及建设步伐,尤其要将协同医疗服务模式清晰化、流程标准化,并要求医院通过协同医疗服务平台建立层级医疗协同服务体系,鼓励各级医院积极推出更多协同医疗相关服务,充分挖掘和发挥协同医疗效能;同时大力宣传,让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和体会到协同医疗对工作的便利、让普通病患切实感受到协同医疗的服务便利,共同推进协同医疗发展。
其次,对于资金来源问题,一方面政府应从全局战略高度来考量医疗信息化投入对社会及民生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下决心加大对医疗信息化的政府性投入,这既是“转型发展”的具体实施,更是贯彻十“两化深度融合”要求的战略性投入;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积极开源,鼓励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医疗信息化上的投入,譬如通过政府配套+民间资本+企业投入的多种组合模式,分担民营资本风险,在体制内外多管齐下,全面促进协同医疗发展。
最后,要真正实现协同医疗的大发展,还需从根本上优化运营模式。主管部门和相关医院要在保障公立医院公益性基础上,应大胆创新,对盈利模式做适当调整,通过新的商业模式设计,打破医院单一盈利模式:如将协同医疗与健康产业等进行对接,共建协同医疗新型生态系统,充分把握移动互联网爆发、大数据挖掘趋势,打造健康预防咨询、预后关爱等人性化增值服务,积极挖掘协同医疗服务价值,拓展协同医疗应用新空间。
篇3
银川市副市长郭柏春在2016 TMF全球智慧城市峰会上指出:“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城市发展中所带来的城市病,实现便民、利民、惠民,也有利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并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中一个可以启动的、无过剩之忧的新经济增长点,不仅可作为一国经济走出低迷之战略,也可成为区域发展战略。”
TM Forum首席执行官兼总裁Peter Sany认为,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更为智能的城市,因此基于共同塑造未来,受益大众的生态合作至关重要。
中兴通讯首席战略官兼信息官陈杰表示,中兴通讯适时推出以大数据采集、存储、挖掘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城市3.0。
银川市2013年进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经过两年多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10大重点领域13个模块建设上独显特色,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城市“银川模式”。
化解城市病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智慧银川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
据了解,银川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把解决城市病问题作为重要导向之一,智慧交通将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与即时交通大数据结合,进行流量预判和交通仿真,通过红绿灯实时调控、潮汐车道、绿波带和动态交通诱导等技术,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智慧环保通过定点与动态采集来获得居住环境和疑似源头环境数据,利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找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针对性地给出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解决环境生态问题。
而对这一切进行实时跟踪调查的职能机构就是刚刚投入运行的智慧银川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在指挥中心大厅里,一面巨大的液晶显示墙实时显示银川道路、街区、环境情况,通过实时图像、数据统计、大气观测等多条数据信息,监控银川的城市运行情况。
总体来讲,该指挥中心集智慧银川的运行维护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城市管理副中心的三大功能于一体,归集了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旅游、平安城市等大数据提高政府应急管理水平,依靠大数据分析为城市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缓解看病难、办事难
智慧银川建设以把“便民、利民、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为目标,让更多市民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利好,尤其是缓解看病难、办事难等很多地方的民生通病。
截至目前,银川已部署智能快递柜、智能垃圾桶、免费WiFi、人脸识别门禁、大气与噪音监测系统、直饮水改造、智慧医疗系统等11项智能化设备配套的小区数量达到20个,预期到今年年底数量将增加到100个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医疗打造的五级诊疗体系,居民在家中利用健康体检仪即可实时监测27项生命体征指数,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家庭签约医生可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及时的诊疗服务,必要时借助网络医院的辅助诊疗功能对接本地三甲医院,针对疑难杂症对接北上广深域外医院,真正做到了依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和区域内医疗资源配置进行分级,来缓解看病难。
目前,银川的未来城小区就是智慧小区的样板。小区内设置了智能快递柜、智能垃圾桶、智慧医疗系统等一系列改善居民生活的服务设施。其中智能快递柜的设置目的不仅仅是存放包裹邮件,而且还是一站式购物柜。小区居民可以通过手机APP一键下单订购所需商品,快递人员很快便会将产品发送到快递柜中,方便用户购物。而小区内社区医院利用智能医疗系统帮助社区居民自助监测心率、血压、体重、体温等,了解自身基础健康信息。
智慧银川在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分析现有审批体制弊端后,银川市提出了改革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以一站式审批为主的简政放权阶段,将26个委办局的审批权剥离,放到新成立的审批服务局,并将局内审批节点缩为两个,以窗口审批为主,审批效率提高了78%;第二步是以网上审批、备案制、精准监管为主的放管结合阶段,原有的505项审批(许可)已有227项实现了网上审批,103项审批(许可)已改为备案制,建立了审管互动平台,对备案制的企业加大了抽检频次,同时建立了大数据跟踪制度,对新注册企业进行了跟踪数据采集,分析出企业违规的行业特点和法人群体特征,为监管部门提供精准指向;第三步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优化服务阶段,企业在审批放开后最为需要的是中介服务,注册成立之前的咨询服务,成立之后的专项服务,智慧银川的审批大厅不单有各个审批窗口,一些为企业服务的中介也开始进驻,如担保公司和云服务公司。中兴通讯的“企业云”入驻市民大厅后,通过提供各项专业服务,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还获得了企业多维数据,以此建立了中小企业征信评级体系,并延伸了企业的上下游,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的动能。
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
产业的发展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能便民、利民、惠民,为市民分享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还能为城市衍生出新的产业、催生出新的业态和改造传统产业。
篇4
大佬云集 风投青睐
位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板块的杭州健培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三年,最近为几款新产品举办“西湖论健”峰会,邀请了美国工程院院士Jim K.Omura,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软银中国资本董事总经理冯正明等跨IT科技、医疗、资本市场的多位大佬出席。
美国工程院院士、贝尔奖获得者Jim K.Omura在会上表示,在美国,有75%的医疗支出用于慢性病,且随人口老龄化而增长,相信中国、日本等国家同样面临这个问题。美国政府为此推行改革,2013年,奥巴马政府推出医疗提价法案,从医疗服务系统的收费转为政府支付,从而提升经济;在经济衰退期,美国推出经济与临床健康推进法、无纸化办公,电子病历已经广泛使用。
“尽管美国的互联网技术全球领先,但美国仍然没有达到数据互动,尤其在不同的医疗机构间”,Jim K.Omura继续说道,因此美国现在正在自上而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标准用于共享,如扩展交互性信息库等,来提高医疗系统的效率,但是医疗与其他行业不同,数据共享非常难,数据的可操作性缺乏标准,尤其是一些细节标准,象电信那样具有统一的接入标准,不过现在是(建医疗信息化的各类标准)非常好的时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生物医学工程的创始人俞梦孙先生从中医角度阐述“怎样才能解决智慧城市中的民众健康与医疗问题”,他认为,物联网应用于医学是21世纪IT技术的出路。健康物联网涉及全社会的家家户户,因此,它是亿万级的新型产业,健康医学模式和健康物联网,既适合慢病人群,使其提升生活质量、促进康复,也适合亚健康人群,使其增强身心适应功能,还适用于具有特殊健康和能力要求的人群。
健培科技CEO程国华在媒体见面会上介绍说,在中国,“智慧医疗”表面上看,做得风风火火,实则进展缓慢,尤其是IT技术的发展,如传感器、芯片、医学影像算法等在医疗行业应用进展缓慢,“医学人工智能”在全世界实践了约60年,一直没有一个成功的临床案列。
由此可见,智慧医疗不仅在硬件设备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空间,软件以及后端的医疗服务产业也是一个大市场。
软银中国资本董事总经理冯正明系杭州人,他在峰会上表示,软银资本15年前投资了阿里巴巴,4年前投资了淘宝,2年前投资了迪安诊断等,在这之前软银资本以投向科技潜在性为主,关注前沿科技技术,“15年前很少有人会在家网购,但如今人们对医疗健康需求大,因此软银现在非常关注软件对医疗健康保障的应用,软银资本愿意为人类健康投一些小钱”。此话让主持人带着台下听众一起遐想,“这‘小钱’后面到底挂多少个零呢。”
当然,对于智慧医疗也有不同的看法者,善长技术开发的前因特尔首席工程师、ISCA2013主席Avi Mendelson则认为信息化、大数据的迅速发展,如何利用和管理是个新问题,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需要保护个人隐私;远程诊断、互联网医疗、智能设备加上少数专家,可以更大范围提供治疗,但缺点是,用远程机器和设备,虽然方便,但缺少人文关怀和情感安慰,有时候,人类的情感在医疗中也很重要。
智慧医疗 下一片蓝海
尽管智慧医疗在全球范围内存在滞后于信息发展的现象,各个数据库相对独立,形成信息孤岛,医疗体系信息化系统纷繁杂乱,但不能否认,这里潜在着未来的巨大市场。
卫生部原副部长张立平说:“现在中国有1000多家有IT技术的医疗企业”,分别提供不同的医疗信息化产品。现至少有100多种不同的信息化系统在全国各大医院运转,显而易见地是,各系统之间缺乏标准化接口等。
智慧医疗如同一块甜美的蛋糕,谁都想上去咬一口,杭州一家网络公司推出网络挂号服务系统,居然赚得盆满钵满,短短几年内,估值超百亿元,并数次被资本风投相中,数次获得融资,被业内人士称为“搭上互联网的黄牛”;而如何布局智慧医疗,占据未来市场,各大供应商那可是车有车道,马有马路。
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在峰会上表示,几年前,IBM已经向医疗健康行业转型,已不仅仅是一家IT公司了。
目前,IBM已经将医学影像分析技术与Watson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整合,Watson的认知计算能力在医学造影方面完全可以辨别患者应该接受X射线、CT还是核磁共振检查,加上医学影像大数据分析方法,可为医生提供大量辅助医疗数据,极大地帮助医生进行定位病症、分析病情和指导手术,沃森系统已经在著名的安德森肿瘤中心坐诊了,被业界称之为“沃森医生”。
此外,IBM还提供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包含《数字化医院总览》、《区域公共卫生整体规划解决方案》,以及基于沃森系统《IBM GMAS 非结构化信息归档解决方案》,从总体规划到区域布局,占据了智慧医疗的制高点。
中国的医疗企业大多实力较弱,往往选择从单点或局部突破,在原有体系中选择关键点突破,进行升级改造或创新,如在“西湖论健”峰会上,健培科技了四款新产品:激光数码医用胶片、全院自助(JP-Print)胶片打印系统、Healthview驻地云、中医影像智能诊断系统。
据程国华介绍,医院产生的医疗数据有80%-90%为医学影像数据,但是利用率极低。由于国内医疗数据尚未实现互连互通,非结构化的医学影像数据分析处理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健培的激光数码医用胶片做的是医学影像后处理市场,处理的是前期采集到的数据。现在,国外是数码化的影像输出,而国内还是要依靠胶片来输出,原因是国内大医院基本采用显示器诊断,但是中国的医院间没有联网,而病人需要通过胶片来转院、复诊、对比,所以胶片还有市场需求,国内一年约产生12亿张胶片。
如今,健培的数码胶片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已具备完全替代进口胶片的能力,相较而言,因采用数码科技,不仅便于医学影像数据挂网,数据信息间形成互联互通之外,还更环保,有效避免进口银盐胶片造成的医疗污染问题。程国华说,“之前中国95%的胶片市场被进口胶片垄断,每年约有300亿元的市场拱手相让,现在有300多家的医院在使用我们的产品,今年计划进入更多主流的三甲医院。”
而健培的中医影像智能诊断系统,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健培医学影像数字化显示技术,将人体组织器官的结构、形态和功能变化数字化影像显示,为亚健康检测、疼痛和动静脉血管功能监测、急慢性炎症以及肿瘤的疗效等提供了量化评估依据。这突破了以往中医望闻问切无法跟现代医学结合的诊治方式,以数码影像解释传统中医原理,等待他们将是另一片全新的市场。
被称为“驻地云”的智能硬件,安置在医院的机房内,能将影像数据的运算速度提升几十倍,并节省三分之二的数据储存空间,在提升运算速度后,即提升智能识别能力,从而达到诊断的要求,这也是健培科技的下一步目标,要早日实现“电脑医生”在中国落地。
在峰会上,健培科技的《智慧医学影像科技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医疗影像设备市场在2013年达到302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90亿美元。中国作为世界第四大医疗设备市场,占整个市场的12%。
数码胶片、医学影像还只是智慧医疗体系的冰山一角,据业内人士预测,全球每年需投入智慧医疗的硬件约500亿美元,软件约25亿美元,并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
篇5
关键词:云计算;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R151.4 文献标识码: A
1.项目的重要意义
“社区医疗服务是城市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社区健康医疗服务,构建以社区医疗服务为基础、社区医疗服务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以居民健康为主线,以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为重点的智能健康社区系统,是改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效率和活力,进一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重要手段。
2.智慧社区健康医疗发展现状与趋势
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近年来对人类城市发展关注和探索的一个进程,“智慧医疗”的概念逐渐被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公众所要求与接受。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率先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的发展战略。
将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用于医疗领域,借由数字化、可视化模式,可使有限医疗资源让更多人共享。从目前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来看,随着医疗社区化、保健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通过射频仪器等相关终端设备在家庭中进行体征信息的实时跟踪与监控,通过有效的物联网,可以实现医院对患者或者是亚健康病人的实时诊断与健康提醒,从而有效地减少和控制病患的发生与发展。此外,物联网技术在药品管理和用药环节的应用过程也将发挥巨大作用。
3.主要内容
本文探讨的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关键技术主要面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需要连续性的日常健康监护和健康咨询的需求,设计以第三方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为主体、联合政府/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攻克高血压/糖尿病患发病风险评估及分层管理、基于本体技术的健康知识库、个性化智能健康管理推荐服务等关键技术,研发依托第三方的个人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健康监测、健康数据智能分析、健康指导、就医咨询、远程医疗协助、健康知识库和健康信息检索等功能。
4.建设方案
本文研究的基于云计算的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主要通过建立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为核心进行健康医疗的系列服务。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又称居民健康管理/监测/服务一体化平台,是指通过放在社区或机构的的自助体检设备,在一个宽松、自然的环境下来持续监测公众的健康情况,同时通过服务后台提供客制化健康促进和医学预防的智慧型健康服务平台。
图1 系统组成图
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由居民健康卡、居民健康小屋、智能健康评估系统、健康社区服务系统,卫生信息交换系统和居民健康风险分析系统、用户终端等七部分组成。
1)居民健康卡系统:是居民身份的识别卡,便于居民的连续健康检查和建立连续的居民健康记录。
2)居民健康小屋:简称为自助体检管理系统(SPEIS),是指通过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网络把一批健康检查仪器整合在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下,使受检者可以自主的轻松愉悦地选择体检项目,实现一系列生理参数的检测,系统自动对受检群体健康状况进行监测、电子建档及信息服务管理的一种体格检查模式。是运用各类数字化健康自检设备,实现居民自助式的健康检查,并将居民健康检查状况记录于居民健康档案之中。
3)健康小屋家庭服务系统:是以物联技术为核心,实现对健康小屋的综合管理,包括数字化健康设备的管理、居民身份的认证、健康数据的接入与管理等,通过智慧社区云服务平台,实现健康小屋与智慧家庭的服务对接,并可供医疗机构、居民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按需调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接入医院预约挂号系统。
4)智能健康评估系统:运用多因素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以居民健康自检信息为基础进行居民健康状况智能化、自动化的评估,给出居民健康风险评价;
5)健康社区服务系统:是以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为核心的,适合于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包括居民健康档案,诊疗服务系统,慢病管理系统,健康随访系统,健康体检系统等等;
6)居民健康分析系统:是以商业智能(BI)技术为核心,基于多维健康分析模型,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图表化展现,包括居民健康整体状况,各类疾病分布及发展趋势等等;
7)卫生信息交换系统:是基于HL7、IHE等行业标准建立的,可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医院等各类医疗机构之间信息系统有效集成和实现业务协同的集成信息平台,用以实现包括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等医疗业务的协同。
8)用户终端:用户终端作为市民使用智慧社区平台,享受智慧生活的最直接的感知设备,可以有多种设备,包括:居民健康卡、家庭智能触屏等。
5.技术特点
1)实现健康体检智能采集、无线上传、智能分析、主动报警、医生主动咨询等一体化个人医疗服务
由于老百姓对医疗器械的认知度不高,特别是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而言,数据的采集比较困难。如何解决数据采集、上传、分析、报警、响应等一系列的问题是本次解决的重点,并在解决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同时,研究医院的处理流程,创新出一套适合社区医院的一体化个人医疗服务。
2)通过系统设计解决多终端接入和数据共享问题
系统平台支持多种终端设备的接入和数据的采集,以及多种终端之前的数据交互。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由于系统之间的差异和硬件平台的不同,不同的终端使用统一的平台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和数据交互,避免由于硬件差异和系统不同导致的数据共享的风险。
3)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的智能分析管理
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平台需要对智能无线医疗器械采集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管理,并于市民健康档案进行数据同步。因此,高血压/糖尿病患发病风险评估及分层管理、医疗健康信息的本体建模、个性化智能推荐服务、医疗与健康元数据管理都需要进行数据建模分析研究,并将分析结果与相关辅助治疗信息自动推送给患者。
4)解决各级医院不同医疗相关管理系统的数据兼容问题
智慧社区健康医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区医院、中心医院的双向转诊,即常见病、多发病进社区,疑难重症上中心医院的自动转入体系。就目前来说,各个医院的HIS系统、Lis系统、 Pacs系统等都为信息孤岛,通过一个统一的接入平台来实现各个医院、各个系统的统一数据交换是本次研究的重点。本次研究将建设一个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来自动管理各系统的接入及数据重构。
总结
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健康关护环境,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公共医疗服务机构和医院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工作平台,可以为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健康咨询、康复指导、计划免疫”于一体的新型城市智慧社区健康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在中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智慧医疗正在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陈海波.云计算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展望[J].科技信息专题论述.2010(10):385
篇6
关键词:智慧城市;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 B83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城镇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17.92%提升到2012年的52.57%,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中国城镇化已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因此,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正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崭新模式,将推进信息消费带动战略的全面实施。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一)概念
智慧城市是以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为基础;以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宽带接入、下一代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充分运用、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为核心;以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为手段;以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发展能力、提高城市公共设施水平、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激发城市新兴业态活力、提升政府执政为民能力为宗旨。
(二)内涵
它本质上是传统的信息化包括电子政务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深化发展的结果,是信息化发展进入深水区后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境界。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有利于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二、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
(一)智慧交通
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导致交通拥挤、交通事故救援、交通管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交通问题日益突显。智慧交通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交通工程等多项高新技术的集成及应用,使人、车、路密切配合达到和谐统一,发挥协同效应,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交通运输环境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智慧市政管理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是城市运行的基本要素,如水、电、气、各种管线、道路、照明设施等。而市政管理就是对各种基础设施和资源进行引导、治理、经营和服务。而智慧市政管理,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泛在的感知网络,通过城市网格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城管系统,实现市政资源的共享与协同管理,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三)智慧医疗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成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智慧医疗系统的建立能够大大缓解这个问题。智慧医疗系统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利用最优化兴起的医疗信息综合平台。它通过建立顾客端档案,实现顾客、医务人员、医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顾客可通过任一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查看自己的病例档案,查询医院的优势、优惠活动、专家资料、预约专家等。
三、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途径
(一)做好战略部署
1.做好顶层设计
将“智慧城市”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结合未来城市的发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着重解决总体架构、技术路线、资源整合等问题。
2.明确发展目标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根本目的,以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为主要任务,努力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城市科学管理、企业创新发展、社会和谐运行”的发展目标。
3.加快工作推进
抓住智慧城市战略机遇期,加快推动“智慧天津”建设。在总体框架下,编制重点任务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分工,按照市级、区(县)、部门及行业三个层次组织开展,分类推进。
(二)明确发展重点
1.推进无线与宽带,打造智慧基础
构建高速宽带泛在安全的新一代综合信息网络;加快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促进三网融合和信息共享,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推进政府云、公共云、行业云的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2.鼓励创新与发展,引领智慧产业
打造以“六云”(云感知、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云方案、云灾备)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慧服务业,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智慧工业,以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为代表的智慧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3.聚焦民生与民需,推进智慧服务
以市民需求为中心整合公共服务。加快实施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家庭、智能社区、智能安防等一系列智慧应用,推进信息服务均等化。使城市服务更加及时便捷,将城市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大众。
(三)创造发展环境
1.创新体制机制
成立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高效统一的协调推进机制,保障各项工作开展。
2.完善政策法规
研究制定促进本市信息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加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统筹资金投入
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保障,解决部门间的资金交叉和重复使用问题,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创新运营模式,吸引集聚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四、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法
(一)突出规划设计
强化系统谋划战略、规划、计划、方案等顶层设计工作是一个城市在创建智慧城市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将直接关系到建设起点、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路径。应通过认真的调研分析城市信息化基础、建设智慧城市所具备的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考虑自身发展地位、地区优势制定发展战略、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建设方案。
(二)突出资源整合
强化统筹协调一方面新技术创新应用引发部门间分工不断演进,造成资源和利益的重新配置;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为部门间协调配合、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和手段。绝大多数智慧城市应用项目都要不同部门密切合作,建设成果通常也是各部门共享共用,因而对部门间的分工合作,业务协同要求较高。智慧城市建设要按照“一体化、联动性”的要求,对项目进行分类分层次,强化统筹协调、条块结合,形成既鼓励区县错位发展形成特色,又确保资源充分整合、协调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突出技术创新
强化智慧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广泛应用是当前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应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放在突出的位置。要着力攻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创新与核心技术产业化,促进系统化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以应用来带动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结束语
智慧城市的建设时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建设智慧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切实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在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实行全流程管理,既要做到城市信息的保护,又要保证城市发展空间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慧鹏. 智慧城市试点开启国家发展新动力[J]. 中国电信业,2013,04:68-70.
篇7
“一直以来,东华软件的战略目标都是做中国一流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东华软件采用内生式增长和外延式发展并举的战略:内生是通过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管理能力、生产效率和业务能力推动业务发展,提升公司竞争力;外延是通过并购具有独特竞争能力或者与公司原有业务能产生协同效应的同行业公司实现。”薛向东介绍。
资本动作频现
自2006年上市以来,东华软件一直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多样的支付手段,便利的政策支持,通过收购、参股和再融资等方式来实现公司业务的跨越式发展。薛向东介绍说:“包括2007年~2008年,收购联银通科技;2009年收购厚盾科技,增资东方通;2009年~2010年,收购神州新桥;2013年~2014年收购威锐达,并配套融资;2014年7月,收购至高通信。”
2015年,东华软件的资本动作日渐频繁,主要着眼于拓宽业务渠道,先后投资首创金服、互联宜家、南大通用、智中能源等机构,新成立东华万兴、合力东华、东华网络、瑞客东华、金融云计算等多家具有专业优势的子公司,强化行业优势。
另外,为配合东华软件全国布局的发展需要,2015年东华软件在辽宁盘锦、内蒙古呼和浩特、四川绵阳、山东威海、海南儋州、吉林等多地成立子公司,拓展各地市场。
?收购不是目的
借助资本手段,东华软件实现了快速的跨越式发展。薛向东表示,2006年,东华软件的营业收入为6.06亿元,其中系统集成业务占85%,利润为0.76亿元,2006年12月31日公司市值为23.73亿元;而2015年东华软件营业收入为56.2亿元,净利润为11.04亿元,2015年12月21日,公司市值为近400亿元。
为什么东华软件可以一直稳定持续发展?薛向东认为,原因有三个:第一是东华有清晰的战略和行业整合能力;第二,东华软件有稳定的管理团队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我们员工流失率很低,管理团队基本没有流失,稳定很重要,你稳定才可以给你的客户带来稳定”;第三,有齐备的高等级的企业资质,包括系统集成一级、甲级、CMMI5级。东华软件覆盖全国各行业,重点包括医疗、金融、政府、央企、电信等不同行业有1000多家稳定客户,为其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常年的技术支持与服务。“我们目前销售额的60%来自于老客户,我们为他们提供系统集成、软件研发和服务。比如在医疗领域,目前全国有300多家三甲医院应用软件,包括HIS/PACS/LIS系统都是东华软件。”
而稳定发展的东华也通过并购具有独特竞争能力或与原有业务能产生协同效应的同行业公司实现跨越发展,不断完善、拓展业务领域。收购不是目的,东华软件要的是收购之后的持续健康发展、协同效应。
以2015年5月收购的万兴新锐和互联宜家为例,薛向东向记者详细介绍这种协同。万兴新锐是公共卫生信息化业务服务商,收购它之后,东华软件可以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在公共医疗信息化、面向机构或者个人的健康管理平台的开发与运营领域开展业务;而互联宜家是广播电视行业全网系统建设和省级互动平台软件开发商,收购它之后,通过整合引入广电团队的行业资源,可以促进东华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在有线网络电视平台上的搭建,扩大东华软件在智慧城市大布局方向上的占有率和服务落地。
?站稳脚跟才能跨越发展
对于采用并购等资本手段的风险,薛向东认为主要有两条:第一是整合的风险,即并购后,公司与被并购公司能否有效整合;第二是被收购公司的业务能不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IT行业是以技术为核心,以人为核心,如果收购之后核心团队走了,那么实际上这项收购就是失败的。“东华软件的高层团队一直很稳定,而被收购公司的团队也都比较稳定。一般不用多久被收购的公司就能认同东华软件的文化,做到统一财务资金管理、流程管理和上游采购资源,开拓交叉销售业务。”薛向东说,“得给被收购团队相对独立发展的空间,尊重他们。”
东华软件的高层团队为什么能一直稳定?在薛向东看来是因为企业从成立至今,公司一直在健康发展,这让大家能有信心,公司没有派系斗争,做事为主,以人为本,只要干得好,每个人都有发展空间。公司会有不同激励措施,目前公司已经进行三期股权激励。
客户群稳定,企业就能持续发展。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靠单一业务支撑,必须在不同行业为不同客户提品和服务,“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薛向东认为,每个行业都有自己发展的波峰波谷,如果只做单一行业,那么应对行业风险的能力就会很低,“比如有一段时间运营商的冬天来了,IT投入骤减,只做电信行业的公司会受到波及甚至倒闭。但东华软件可以把团队暂时调整到金融行业,等电信行业回暖的时候,服务团队还在,可以一直提供服务”,这就通过不同行业、不同客户、不同产品、不同服务分散了企业经营风险,从而可以维持企业稳定发展,保持团队稳定。“这两年在煤炭行业的数字矿山团队我们也是需要应对类似的问题。”
对于如何运用好资本手段,他总结东华软件的经验是:“要想发展,自己得站稳脚跟,要有稳定的客户群和业务;要借助外力,借助资本手段实现快速、跨越发展;并购之后自己得能消化得了。 ”
创新驱动成为助推器
“靠借钱来注册,靠积蓄经营,刚成立时公司只有两个人。我就想尝试一下,不行就再去打工吧。那时候的公司谈不上什么发展理念,唯一有的就是我工作十几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客户。”薛向东这样描述创业之初。他笑称:“好像一不小心就发展到了今天,中间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故事,缺乏媒体喜欢的传奇色彩。我追求的是在做事业的过程中,享受那种成功的喜悦。”
东华软件从单纯的系统集成公司转变为以软件为中心的综合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从注册资本只有3000万元的企业发展成为市值最高时近400亿元的中国自主品牌前10名的企业,每一步都是创新驱动的结果,这里面既有原始创新,也有集成创新;既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有协同创新。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专一、专业、专注的发展定位,内生式成长与外延式发展并重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的发展模式,精准的定位和清晰的战略指引企业逐渐走向行业龙头,而创新的发展模式则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薛向东总结道。
薛向东向记者举例说,今年3月,东华软件与企业物联网平台和应用软件的全球领导者C3物联网技术公司(C3IoT)在北京联合召开会,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推动中国能源互联网、工业大数据领域的建设及数字化转型。利用弹性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物联网应用,两家公司将共同面向中国用户提供工业级大数据的专项服务。
搭建互联网医养生态圈
近年来,东华软件明确提出转变经营思路,加速了公司商业模式转型,成功突破了传统业务瓶颈:公司“互联网+”产品及服务得到客户的一致好评,“金融云”、“医疗云”、“企业管理云”、“移动互联”等终端产品在各细分市场捷报频传,大大增强公司客户粘性及稳定性,奠定公司行业内坚实的龙头地位。
2014年,东华打造的“健康乐”品牌,开拓了互联网医疗业务,开启互联网+医疗、医院+互联网之旅,多服务、多业务搭建互联网医养生态圈。健康乐凭借其独特的医疗服务重度垂直模式在移动医疗领域崭露头角,入选2015年度十大最具潜力医疗健康APP榜单。它以“患者服务”为核心准则,帮助医疗中各角色解决在“连接、协作、共享”几个节点的问题。健康乐“云医院”,优化患者就诊流程,提升医生工作效率,从而达成以下目标――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帮患者做好慢病管理;减轻医生工作量,打造医生个人品牌;优化医院传统就医模式,提升患者满意度;降低医保费用,减轻政府医保压力。
健康乐云医院提供了四个功能:科研随访、患者管理、问卷调查和健康宣教。“实际上从医院端,特别是各个层面的医生来说,大家最关心的是医生这一端的科研方面。因为一名医生从博士毕业以后,一方面救死扶伤,一方面职业发展,要做好科研这一块,所以我们提供了一套全面的解决方案。从患者来说,看完一个病以后,通过云医院的后台,很多复诊的工作不需要到现场就可以进行。比如家庭病床、社区管理,特别是可穿戴技术,现在物联网技术发展以后很方便,脉搏、血压、血糖都能测。可穿戴设备把信息发到后台,由系统的医生来处理,这样就更有效了。医生原来用电话,现在通过系统、通过手机的APP就非常简单了。”东华软件深耕医疗行业多年,说起公司这两年重点打造的健康乐,薛向东自然是滔滔不绝。“健康宣教更是重要。现在大家有一个很重要的提法叫治未病,通过健康的宣教,让大家少生病、不生病,或者延迟生病。这些健康宣教现在通过手机APP也都可以了。”
“另外,互联网金融也是我们近年重点关注的领域,公司目前在着力打造华金在线。”薛向东向记者表示。华金在线是东华2015年打造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致力于为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个人融资、再融资和理财提供增值服务,助力普惠金融的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作为投融资中介,华金在线依托东华长期积累的优质客户资源和IT系统开发经验优势,携手上百家银行、医院及上千家小贷公司,在资产证券化、理财销售、票据销售、债券转让、撮合机构交易、供应链金融等方面开展工作,秉持“不融资、不放贷、不进行担保、不建资金池”的原则,信息透明,为投资者和融资者双方提供优质、安全性高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同时为平台交易双方实现资金互联互通、征信服务、短信服务、风险调查指导等增值服务。
智慧城市布局初现雏形
早在政府部门对智慧城市概念高调发声之前,那些嗅觉灵敏又目光锐利的企业早已抢占先机,开启智慧城市的新模式。那么东华软件智慧城市是如何巧布局的?
2012年,东华软件即整合集团内部优质资源发起成立智慧城市事业部,积极进军智慧城市整体规划运营领域。
2013年11月,东华云计算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由此开启东华软件与衢州市的智慧城市全面战略合作之路。期间,公司先后签约浙江衢州、河南新郑、重庆永川、安徽马鞍山、深圳前海实验区等城市和地区,并与海南省达成全面合作协议,同时承担了多个城市的顶层设计、政府大数据平台、政务云中心的建设,并结合集团资源在医疗、金融、电力、气象、水利等行业涉足运营业务。
2014年5月,在“智慧、绿色、安全、环保、共赢”的理念下,由东华软件牵头发起,40家各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在北京联合成立“中国智慧城市投资联合体”,形成市值万亿的智慧城市投资联合战舰,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智慧城市投资运营平台,形成聚合效应,共同应对我国智慧城市创建中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助力城市产业升级,推动城镇化建设。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中国智慧城市投资联合体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目前联合体成员企业已增至近60家!
同年,东华软件分别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海南瑞泽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东华软件智慧城市布局迈出了重要一步。
进入2015年之后,东华软件的智慧城市业务加快了跑马圈地的速度,全国性布局初现雏形。先后与盘锦市政府、呼和浩特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全力打造智慧城市一体化解决方案平台,扩大公司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市场份额和行业竞争力,增强公司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2015年4月,东华软件、阿里云与西安国际医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打造中国第一家实体的智慧“云上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以数据驱动精准医疗、健康管理的实体医疗机构。各方将本着打造中国“互联网医疗”典型案例、打造中国“智慧商业”全新模式、打造共存生态圈的目标,共同建设互联网医疗、居民健康大数据平台和商业云平台。
以人为本,产学研并举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未来,也是企业发展永恒的课题。”薛向东说。
公司始终坚持“以创新谋发展”的理念,积极倡导技术创新,也为员工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东华软件员工整体素质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总人数90%,技术人员占公司员工总人数80%以上。
薛向东带领着团队紧跟IT技术的前沿,不断合理规划技术方向,既要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又契合市场需求。在引领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专业化团队的建设,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组建了金融事业部、医疗事业部、技术中心、网管事业部等多个专业部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业务团队,不断为企业创造增量价值。
创立伊始,东华软件率先成立了软件研究院及多个软件和系统集成专业技术委员会,深入了解主流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并跟踪未来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方向。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先后设立了多个联合实验室和合作研发机构并建立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既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为东华不断输入了大批优秀技术的人才,部分当年的实习生已成为技术团队中的骨干人员。公司研发投入比例多年保持在10%以上,研发人员比例和素质始终处于同行前列。
稳定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公司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凝聚力强,激励机制完善,人才队伍稳定,员工离职率常年低于3%。东华软件的管理层、核心团队长期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高管队伍绝大部分来自公司内部晋升,核心团队均为IT行业资深人士。
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薛向东,长期从事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及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工作,他带领技术团队,完成了数量庞大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目前东华软件已拥有600多项软件著作版权的各类自主软件,广泛深入应用于国内各主要行业和地区,多项产品和核心技术列入国家和地方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
篇8
浙江乌镇的居家智慧养老新体系正在改变着这里约1.5万名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方式。
67岁的冯培祥在乌镇生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晚年生活竟与“互联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前些天,冯培祥突然觉得身体有些不适,赶快叫老伴拿出一台名为“按护宝”的仪器,测量血压和血糖。测得的数据实时共享给几公里外的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马上提出建议:“平台上显示的健康数据有点异常,您应该过来检查一下。”
当天下午,在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网络视频连线了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神经科专家,为冯培祥及时进行了诊治。
当养老成为全社会需共同面对的课题时,率先在乌镇试运营的“互联网+养老”体系进入全国视野。这一体系集纳了线上线下系统,通过信息平台、物联网、移动互联网App等,实现对老人的全方位监护。
乌镇“智慧养老”的线上平台主要指为老人在家中安装“智能居家照护设备”“远程健康照护设备”“SOS呼叫跌倒与报警定位”,并利用阿里云服务器、微信、相关App等进行远程管理。负责运营乌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椿熙堂副总经理戴勇介绍,乌镇开启了“智慧养老2+2新模式”。该模式在乌镇原有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把线上平台和线下卫生服务结合起来,实现了居家和社区养老、医疗服务的全覆盖。乌镇给每位老人都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利用自动检测终端、健康管理App,持续跟踪老年人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养老、医疗服务。
“乌镇模式”是我国养老领域探索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剧,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 一位居民在乌镇椿熙堂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的卫生服务站接受心血管功能测试(黄宗治摄)
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路径是什么?专家表示,我国的养老方式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此后,居家养老与智慧养老进一步结合,成为养老a业的重要选择。
与机构养老相比,居家智慧养老投入产出效益更高。有研究表明,投资建设实体养老机构,每张床位需投入10万元到25万元,这意味着1000万元的投资最多只能满足100多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将同样的资金投入居家智慧养老服务,可以覆盖6000多位老年人,满足他们常态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因此,不少地方开始探索居家智慧养老模式。如苏州市姑苏区的“虚拟养老院”通过话务中心与家庭走访的结合,为老人提供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应急救助等六大类53项服务。青岛市南山区政府为1050位老人发放了养老服务智能手环,这种手环具备紧急呼叫、自动报警、心率测量、健康管理等功能,儿女可通过客户端软件了解老人的活动轨迹,实时掌握老人的状况。
专家表示,智慧养老不仅是技术革新,还是产业和社会革新。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城市社区研究部主任刘建兵认为,在养老领域推进“互联网+”不仅需要搭建信息开放平台、开发适宜老年人的可穿戴设备,还需对传统业态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提供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产品。
“仅仅依托线上不可能实现智慧养老。”戴勇表示,线上、线下必须更好地融合。在乌镇,智慧养老的线下平台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使用面积达2000平方米,根据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心理与情绪状况、家庭生活状态、社会交往情况等,把服务分为7个等级,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提供服务套餐,满足个性化的生活照护需求。
智慧养老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一剂良方,但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系列发展瓶颈,亟待对症下药。有专家指出,预计5年至10年内一个更加智慧的养老服务体系将成形。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目前,在养老领域,政策缺位、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还比较突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力度仍显不够。“缺乏顶层设计,且政出多门、标准不一,严重束缚了养老企业的技术合作和市场拓展。”华龄智能养老产业发展中心理事长朱勇举例说,有一家企业投入了近千万元对某医院使用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可由于标准不对接,该系统无法在不同项目间有效应用。
其次,数据汇聚集中有待加强。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博士白玫指出,智慧养老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平台业务内容丰富,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往往面临数据导入平台不畅的问题,且不同部门导入的数据存在量大、异构、冗余、相斥等问题。
篇9
【关键词】机器人 互联网 智慧医疗 可穿戴设备 信息化养老
1 前言
通过2010年所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我国大陆地区的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与此同时,少子化现象对老龄化现象产生了助推作用。由此可见,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而老龄化问题为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也必须做出研究与探索。在这样的背景下,养老问题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对如何有效解决养老问题以及养老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出探讨,对于提升养老工作效率与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互联网下的智慧医疗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医疗领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这些技术与医疗的融合,涉及到了预防、医疗等多样化的领域与环节。通过互联网能很好地实现在线会诊、复诊、家庭病床的康复管理。利用可穿戴设备,用户能够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管理,许多在专业医疗场所才能够获得的数据都变成了可以在电脑或者手机端实现的动态数据。
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老龄化的发展,则让养老成为了一个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话题。此外,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空巢老人问题更加突出,在种种问题下,“养儿防老”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所有家庭的现实情况,这也决定了社会服务在解决养老问题中的参与成为了必然。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具有着心理脆弱和需要关爱的特征,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良好的家政服务、医疗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让智能机器人走进家庭陪伴、照顾老人,就会很好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机器人可以协助医护人员实现远程医疗疾病监测和咨询交流、促进医生-患者之间个性化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随时可用随处可见的远程交流以及保护患者医疗信息和个人隐私。
家用机器人日常护理,能根据老人的表情变化与老人进行简单的交流,能把智能可穿戴设备给病人戴上,可穿戴设备对佩戴者的周围环境数据或人体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并把患者的生理体征数据(心率、脉搏、体温、血压、血糖和血氧等)通过内置Wi-Fi传到家庭路由器上,再利用微信平台把数据实时动态传给主治医生。医生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了解患者信息,方便观察病情,制定更个性的医疗方案。医生们还可以设置,在一定的条件下让系统自动给他们发警告。当患者生理体征数据超过或低于一个预设的阈值时,医生会及时收到提醒,根据数据医生可以实时给出治疗措施,通过互联网传给家用机器人,由机器人去帮助病人解决部分问题,如机器人可以督促病人按时吃药,帮忙取药、端水; 如有需要,机器人还可以将病人从床上抬起来,帮助行动不便的病人行走站立,为他们身体移动提供支撑;如果病人摔倒或出现其它突发病情,机器人会立刻发信息(照片或视频)到微信平台,及时通知到医生、家人、小区安全部门,同时将会立即寻呼医疗机构及时抢救。
随着互联网与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智慧医疗也迈入了新的台阶,依托于这些技术支撑,远程诊断与移动护理都可以得以逐步完善。特别是在慢性病的检查与预防当中,与互联网健康监测系统相连接的可穿戴设备,能够对穿戴人所具有的身体状况做出动态监测,从而为病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等提供必要依据。而对于健康的人群而言,这一技术的发展也能够帮助他们发现潜在的身体健康风险因素,这对于保持与维护人的健康而言具有着重要意义。如在糖尿病的监控过程中,可穿戴设备不仅能够对使用者的血糖情况做出监控,而且可以设计饮食方案,从而帮助使用者对自身的饮食行为做出良好控制。另外,在心脏病等具有较高复发率的疾病监测中,也能够对突发病情状态做出监测,从而为穿戴设备使用者以及医护人员有针对性的采取合理方案进行治疗具有着重要意义。在老年人的“治未病”健康管理方面,智能可穿戴设备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一般而言,一个人在产生病情之前都具有着一定征兆,这种征兆则主要表现为病人异常的生理反应,通过使用可穿戴设备等身体状况监控工具开展监控工作,可以有效测量使用者的身体指标,并做到提早预防、提早发现以及提早治疗,同时也可以为病因的确定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从当前的可穿戴设备市场来看,主流的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戒指、智能手环等,通过使用这些设备,使用者能够对自身的运动状况、身体状态做出24小时监控,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并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自身所具有的运动趋势、健康发展趋势等,同时针对这些趋势给予相应的建议。如当前十分流行的智能手h,可以与APP或者微信进行关联,在此基础上,智能手环不仅能够对使用者的睡眠状况做出监测,而且可以通过分享运动量与好友进行PK,这种极具交互性和趣味性的可穿戴设备,对于提升社会大众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发挥着重要作用。
3 结语
信息化养老就是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社会大众养老需求,构建起完善的互动服务平台,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对信息化养老发展中可以用到的社会服务资源以及公共服务资源做出充分的收集与有效的整合,并对老年人所具有的关爱亲情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生活医疗需求等做出科学调查,从而为信息化养老的发展以及相关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谢俊祥,张琳.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其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03).
[2]逄淑宁,韩涵.互联网+,如何加―智慧医疗篇[J].人民邮电报,015,10(12).
作者简介
王家乐,男,河南省新乡市人。现为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实验部在校学生。
篇10
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发展
据联合国报告,全球人口中有一半生活在城市,在2025年前,将新增8个千万人口城市,到2050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将从当前的33亿增长到64亿,全球城市化进程急剧加快。城市化进程意味着更大的资源需求、更复杂的城市管理和社会关系,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阻塞等已逐渐成为制约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云计算、物联网、3G等新兴技术逐渐成熟并开始投入商用,对推动城市信息化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让城市更加智慧。面对城市发展挑战和信息技术变革,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共识。据统计,全球超过1D0个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试点和实验,其中欧洲和亚洲是智慧城市开展较为积极的地区。
智慧城市的概念、目标与价值
“智慧城市”是指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泛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的基础上,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智能自感知、自适应、自优化,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形成具备可持续内生动力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带来的改变不仅限于理念范畴,它将使城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公共服务、政府决策、市政管理、社会民生等方面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变革。为此,中国电信建立了智慧城市架构全视图(见图1),安全、便捷、高效、绿色是我们要实现的智慧城市目标,其中最关键是要有高效的政府管理,否则智慧城市无从谈起。
信息泛在基础是构建智慧城市的基石
信息泛在基础是通过在传统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上,增加感知、交互、智能判断、协同运作等能力,使得原有城市基础设施具备信息化能力,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下,信息泛在基础包括四个层面,从下至上分别是感知平面、网络平面、信息平面和交互平面。
智慧城市在技术层面可以概括地看成是由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这三大技术为主。物联网当中也谈及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没有基础的感知绝对不可能做到顶端的智能。智能的另一个前提是必须要有有序的管理和规范,感知体验逐渐成为智慧城市的新概念之一。同时,网络平面和信息平面必须要和感知平面结合起来。无论感知、信息网络还是应用,现在都要通过手机、PC等终端设备,以多种多媒体手段呈现出来,这就体现了交互平面的重要性。在以往各界所提出的构架系统基础之上,我们综合了这四个平面,布置出一个更为全面、适用性更强的新平台(见图2)。
我国政府关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各级政府对“十二五”期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建设由传感网络、通信设施、网络超算、智能软件构成的智能基础设施,按照可靠、低成本信息化的要求,构建泛在的信息网络体系。在上海,要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成为国内带宽和服务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在广东,在无线城市、区域物流信息交换枢纽、智能传感网等领域建成国内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网络全覆盖;在深圳,建设六大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无线城市、三网融合、全面覆盖的感知网络、智慧应用集成平台、以超算中心为基础的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2010年以来,在IBM“智慧地球”和各地物联网发展的推动下,以“智慧城市”为主题,国内大中城市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渐次推出,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服务、完善城市功能,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中国已超300个城市计划建设智慧城市。截至2012年6月底,三大运营商已在全国320多个城市,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智慧城市,“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启动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共性与特性
如今,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已有许多典型实践案例值得借鉴。台湾,通过泛在、高速的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发展优质网络化社会。新加坡,从无缝政府到智慧国家,全民参与信息化战略从制定到实施的整个过程。首尔,智慧城市建设全力支撑首尔清洁且充满魅力的国际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香港,政府以身作则,鼓励全民参与,结合香港特点,推进信息化持续发展。总而言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智慧城市建设都有一些共性特征可循,第一,数字化向智能化演进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趋势;第二,围绕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发展目标展开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三,网络、终端、数据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不可跨越;第四,以城市为视角的基础数据的完备与共享是信息创造价值的突破口;第五,围绕政府关切、公众关心的核心诉求部署应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核心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要做到缓解城市持续发展矛盾,增强城市国际竞争能力;在二线城市,要突破传统经济增长瓶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新兴城市,则要加速优势资源转换,推动区域跨越式发展。
中国电信助力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建设好由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组合而成的宽带城市。中国电信目前在全国WiFi的覆盖点,到上个月为止突破了100万个AP,而光网更大,现在已经覆盖到600万用户,70%的用户接入了20兆网速,光纤到户很快将会实现。在光纤和无线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搭建宽带、泛在、协同、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信息化应用。
网络发展――推动网络由传统管道向智能管道转变
无线网络能有效地扩大3G覆盖和WiFi热点地段部署,通过网络优化、C+W协同、增强型技术引入等提升网络容量和频率的使用效率,同时可对网络进行全IP化改造。
有线网络将会完善新一代宽带网络,提供差异化的端到端网络质量保障,全面实施光网络演进,部署业务感知和策略控制系统,提高全业务综合化、智能化承载能力,推进IPV6的试点和推广,协调发展传输网与IP网,推动100G波分技术试点和商用,加快FTTH的进度。
物联网能力平台――传感层的智能管道平台
物联网基础构架已被业内认可并得到大力推广,但在国外,处于传输层面关键环节的运营商们是联手的,他们统一建立一个公共平台,共同提供传输智能管道。我们要借鉴的也是这样的内涵,而不是把传感器简单地联系起来就可以的,物联网时代对协同性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联合,才能打通关节。
云计算――提供公共服务的计算能力
在建立物联网平台的同时,云计算平台也被建立起来。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问题和当前的迫切需求,催生了云计算,云计算也是避免智慧城市建设空谈化的保障。因此要构建包括应用云、平台云、资源云的整体云服务体系,打造智慧城市综合平台,开放四大能力域,形成产业生态环境(见图3)。
IPV6――有效解决互联网地址不足的困扰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IP地址。互联网业务流量每年以60%的速度在增长,省际带宽已超过11T,宽带用户数超过6000万,全部具备8M以上接入带宽,20M以上支持能力超过70%。而它不仅仅是个简单的IP地址,还应该包括标识层面的管理,智慧城市的建设,物联网建设,如果没有标识层面的管理也很难行得通。
中国电信助力智慧城市应用
智慧城市的根本目标在于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其功能范围覆盖了城市的政务、经济、民生三大领域。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出台扶持政策,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源动力,主管部门牵头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地方城市纷纷出台智慧城市规划,扶持智慧城市建设,同时智慧城市相关专业机构出现。在国家引导下,地方政府推动下,产业链各方蜂拥而动,但在智慧城市发展初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政府期望值过高,存在过热风险和忽悠成分,缺乏有效的指标体系指引等,需要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得以改正与提高。
目前中国的智慧城市主要体现在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智慧城市应用在各地百花齐放,主要集中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工业,智慧农业等领域。智慧城市应用相对集中,缺乏创新性与广泛性。智慧城市需要构筑足够丰富的应用,以规划为先导,要以需求为导向,并且要创新应用,创新模式。中国电信以自身优势和资源为基础,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
智慧安全,打造平安、和谐的城市生活。保障城市中人、财产、城市生命线和其他重要系统的安全,涉及到社会多个领域,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通讯、环境、商品供应、社会稳定、灾害防控等;智慧的公共安全解决方案有助于打造平安、和谐的城市生活。
智慧交通,打造便捷的城市交通。以交通信息中心为核心,连接公共汽车系统、城市出租车系统、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电子收费系统、道路信息管理系统、交通信号系统、汽车电子系统等的综合性协同运作,让人、车、路和交通系统融为一体,为出行者和交通监管部门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大动脉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决策。
智慧政务,打造高效的服务政府。政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其管辖的环境、公用事业、城市服务、公民和本地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其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满意度和美好生活感知度。
智慧环境,打造绿色的城市生态。实现集空气质量、环境噪声、烟气排放、水污染、放射源、城市积水、城市雨量、河道湖泊水位、气象参数、污染事故应急响应和环境综合管理、网络办公为一体的综合监测与监管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