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管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1 17:2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管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教学管理措施

篇1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教学管理 有效性 措施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进,小学教育模式、要求、目标、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改变,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走向和新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以适应新课改对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要提高小学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健全教学管理中检查、评价、激励互相联系的三个环节。

1.认真进行教学检查。促进落实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教学检查。这是因为教学检查有督促、反馈及指导的功能,所以它是推动落实的重要手段。学校学期初有各种计划的检查和讲评,每月有月进度、月计划的检查,期中有半学期工作的全面检查,期末有计划完成情况和质量成果的总结检查。从教学过程讲,有集体备课、教案、课堂教学、作业、辅导各教学环节的检查,为了保证检查的真实和全面,教务处应编制各种活动报表,收查作业、教案,听取汇报和听课、参加教学活动等各种数据,这也是教师年终考核的参考资料。

2.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评价是衡量效果、促进工作质量提高的有力手段,教学评价又是检查和奖励的中间环节。有了评价,检查才有方向、有标准,才能更好地发挥督促和导向作用;有了评价,奖励才有依据,才能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制定符合实际的评价标准。学校在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上要贯彻三个思想:一是一定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讲究科学但不拘泥于本本,借鉴别人但要立足自己;二是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教学从内容上看有多个方面,从过程上看有多个环节和阶段,都需要评价,但不能每个项目、每个环节都有形式完整的一套评价标准,所以,评价标准要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

3.发挥好教学奖励的激励作用。教学奖励是教学评价后的激励措施,是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是奖励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在于它的正确性。正确性的体现是明确的目的性、鲜明的导向性、强烈的激励性。奖励应依据三项原则进行:首先是明确的目的性。奖励是为了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要把奖励的项目设在教育教学的重要部位和环节。其次是鲜明的导向性。奖励要向薄弱环节倾斜,引导解决教学上落后的部分,使全面工作平衡发展。第三是奖励的激励性。奖励的目的是激励,但不是所有的奖励都能达到这个目的。第四是以全体教师参与、科学研究为两翼,实行科研兴教和民主管理。

二、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措施

1.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推进新课程、深入教学改革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所学校管理成功的关键要素。新课改催生新管理,新管理呼唤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我们必须对小学教育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结合学校实际,依据新课改要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纲要为要求,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比如常规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进行重建,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各个教学要素的作用,完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丰富教学管理实践活动。

2.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管理实践变革的前提,是指导一切管理活动的原则,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新形势下,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有一个全面且理性的认知,站在全球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联系学校实际,定位学校管理理念,走与学校自身最符合的办学之路。创新型管理理念的重点在于人性化,根据新课改要求,因时、因人、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教学管理策略,注重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关注教师和学生需求,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激励和思想教育,进而形成一种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

3.强化教师管理。教师和学生是新课改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重点,有必要加强师生管理。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全员性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乐于奉献、以身作则、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领导班子团队,领导全体教师摸索新课改,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其次,教师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学校在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创新教师管理,强化管理立校、科研兴校的思路,定期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依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师生管理,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真正实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目标,适应新课改对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邹妍锋 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师生沟通”问题的研究[J].中国教师,2013,(6)。

篇2

关键词:高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把培养掌握现代技能技术人才的任务寄托给了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教育特色。实践教学必须依据社会自然历史的客观需要和时代的教育要求,按实践教学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机制和模式,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突出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实践要素要合理搭配、统筹兼顾,才能实现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首先,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相对于理论教学体系独立存在,但又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理论教学应当围绕实践教学展开,实践教学体系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在总的学时数不变的前提下,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应是l:1。

其次,面向生产实际确定实践教学的实用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归宿和目的,说到底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人才的。这就要求毕业实习做到课题题目有针对性,比如可以与企业搞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

再次,注重培养学生技能心理,实践教学活动要具有先进性和学生潜力的前瞻性。实践教学要采用最新的技术供学生操作演练,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适度超前为未来服务。

最后,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单列课程,也可以结合理论课程作单元实训、综合实训或课程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可以到生产一线去做,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

二、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间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是一项技术性和规范性要求较强的教学活动,也是一项包括培养目标、实施措施、技术方法和考核为一体的完整教学制度,是整个实践教学活动的依据。

(一)、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

学校已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但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1)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系统。在已制定的学校制度中,如考试成绩评定和管理办法、教学计划管理等,未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对待,不利于实施。(2)现有的实践专门规章制度内容缺乏整体性、较零散。(3)规章制度中原则性的意见多,可操作的标准少,弹性内容多,强制落实的少,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无法与职业能力训练的特点相适应。

(二)、管理方式方面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取的是由各系(部)对下属实训(验)室进行管理的方法,由于人、财、物分别属于不同部门,导致不同系(部)协调比较困难,学校在宏观管理上难度较大,管理效率低、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实践教学的设备仪器、人员、场地、经费不能很好地进行合理调配,未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充分发挥其办学的效益,人为地使原本数量不足的实践教学设施更加匮乏;二是由于各系(部)均追求大而全,争资金、抢场地,人为地造成许多矛盾;三是对实践教学的组织难以做到统一、规范的管理,不能科学合理的安排;四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难以有效实施

(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已初步建立,抓好学生、教师双重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而公正、客观、全面的评价的得出,需要有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对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项 条件和时间无强制性的规定,使学生的实际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距。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学校尚未完整的建立起一套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以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为标准,以科学的专业实践教学规范为大纲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重视和强化课程实验与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课程实验的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验证、设计、创新实验,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如:通过设备设计能力的训练,可以使设备维修、设备护理等能力有本质性的提高。

(二)、突出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定位,是介于本科人才和中等劳动型之间的,生产实践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根本途径。突出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各院校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其中,大部分院校采取了“技能证书 + 毕业证书 = 毕业”的技能实训模式。目前,全国各院校按社会对高职毕业生专业能力的要求,纷纷制定了职业技能训练考核规定,积极实施职业技能训练考核工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理论考试的同时,还要通过专业技能考试。这一教学实施推动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围绕职业能力考核项目进行。专业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对人才的划分、行业对人才定位、岗位对人才需要。同时缩短了毕业生到企业后的实习期,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把挖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的培养人才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可以通过实践教学中开放实验、创新设计实验、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科技竞赛、学生参加的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来挖掘学生创新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近年来,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各种专业技能竞赛。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差异化分析,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取优势互补的组合工作方式和大协作的工作态度。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合格人才。

(三)、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重视课外实践教学

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专业技能服务社会。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展示,学生的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学生们自觉学习,勇于实践的热情。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训练项目与产业一一对应,模拟企业环境。良好的素质和能力需要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现代企业所强调的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和职业道德,如岗位技能、敬业精神、合作能力、承受能力、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与意识等,必须在生产和服务的职业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磨练才能获得。

毕业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践素质,它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要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创造性地完成设计和论文撰写的任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学生直接到企业了解生产过程、顶岗实践体验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为就业作好各种准备的重要活动,所以有计划、有目的、有要求地安排好企业实践教学活动是非常必要的。重视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教学体系之外利用假期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的实践环节,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企业调研、专题研究、案例分析和创业活动等。

四、结论与建议

(1)在抓好命题质量的过程中,坚持四个“突出”。即:突出实践性、突出针对性、突出层次性、突出实用性。

(2)全面建立起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鉴定质量管理机制,并建立违纪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对企业鉴定行为的全程监控。

篇3

“挫折”在心理学上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个体动机造成障碍或干扰的外在刺激情境。这种对个体行为发生阻碍作用的刺激情境,可能是人,可能是物,也可能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二是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心理学关注的是后者。人在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都有可能碰到挫折,因而这些挫折都有可能形成压力。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问题与其所受压力有关,如果人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至无法承受,就会产生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由此而生。所以,研究人的心理健康,了解人的压力源是十分必要的。挫折教育就是要解决这些不良情绪问题,使学生阳光地学习、生活。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思维方式的变化,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心胸狭窄,自我意识强烈,只能赢,不能输,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或惶惶不安,或知难而退,甚至走极端。近年来我们时常从报端看到学生离家出走、心态失衡、轻生、攻击性、报复性、固执等等的报道。

二、小学生出现挫折感的成因分析

1.自身生理与认知因素

(1)自身生理缺陷引起他人过多的关注导致心理疾病。成长期带来的生理上的变化使小学生一改孩童时代的形象。外观形象的变化,使他们产生要改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的迫切需要。某些学生生理存在缺陷,如因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受到周围同学异样的眼光,某些学生由于身体不好而不能参加喜欢的体育活动等等,受挫后表现出抑郁、不合群、对立等造成心理伤害,最终影响人格的正常发展。

(2)主观上不恰当的自我评价易使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感。由于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和知识的欠缺,小学生常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进行恰当的认识和分析。当他们对自己倾向于低估和自我责备,对事物倾向于产生无能为力的预感时,极易导致自卑负性情感的产生。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卑,典型想法如我这么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我长得不漂亮,肯定没有人喜欢我;别人有几项比我强,我就只有认输了;我什么爱好也没有,也没长处,真是没用;我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我表达能力不好,别人都不怎么和我说话,我人际交往不行;等等。

2.学校学习因素

学习活动是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其间,小学生在吸收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同时,也在成功与失败中积累经验。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由于部分学生自尊心强,在面临失败时容易产生压抑、自卑的心理而生挫折感。

(1)教育评价的不全面性

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成为“好学生”受表扬、获奖励,享受种种荣誉。在“光环效应”的作用下,教育者往往忽视“好学生”的缺点错误,甚至宽容和迁就,使他们优越感极强,滋生骄傲情绪,受不得任何批评和挫折,一旦自我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走极端。

(2)教师素质和教学艺术的缺乏

随着年龄及所受教育的增长,小学生希望教师用尊重、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对待他们。但由于有些教师缺乏相关的教育理论,对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掌握不准确,他们难以改变对学生的权威态度。还有些教师只把精力放在少数尖子学生身上,使其他学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使其产生消极情绪。

(3)不稳固的同学伙伴交际关系

学校里同学之间的学业竞争,可能给失败者带来自卑感,加剧他们在同伴面前维护尊严、形象的防御,更加剧了不良情绪的产生。

3.家庭环境因素

(1)父母的期望过高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是孩子产生自卑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导致孩子从小就把失败看得很重,过分夸大失败的感受,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2)溺爱导致的意志减弱

如今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不再重复自己过去的艰难生活,为了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对孩子的日常起居大包大揽,甚至不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正是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弱化了这些“小皇帝”“小公主”的生存意识,剥夺了孩子充满自信大胆尝试的机会,更不用谈培养孩子面对困难勇于克服的坚强意志,长期下去,孩子怎会具备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3)过于封闭的教育方式

许多父母为了防止社会不健康因素对孩子的侵蚀,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约束孩子的课外活动,孩子除学校紧张学习和活动外,回到家很少有机会同外界、同伴交往。孩子被关在家里学习,缺少与外界沟通的机会,难以获得社会经验,难以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因而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提高,容易表现出孤僻、懦弱、冷漠、不合群、性情烦躁、好发脾气等行为特征,遇到挫折更是难以承受。

三、实施挫折教育的对策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明确挫折不是人生的绊脚石而是推动人前进的动力。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打倒。人生遭遇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它。遇到挫折时,尽可能调节情绪,认真分析原因,树立信心去战胜它,克服它,在挫折中吸取教训。经过挫折的磨练使得自己的性格、德行、品质、体质等得到发展。在进行挫折教育时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在班级中总有一些品学兼优的尖子生,这些学生一贯在家长、老师欣赏的目光中长大,心理上会慢慢形成“唯我独尊”的心理定式。对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针对他们弱项的活动,让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玲玲就是班上这样的优秀学生,小学1~5年级她每次文化课考试都稳居前三名,她组织能力强,文艺天分高,颇受老师、同学的赏识。但玲玲身体弱,不爱运动,在体活课上我多次安排她参加赛跑和跳远等活动,她的成绩总排在后几名,以致影响了小组的成绩。起初,她很懊恼,哭得很伤心。我让她和身体好的同学站在一起比一比,告诉她身体素质好坏决定运动成绩,先天的影响是重要的,你要努力锻炼,让自己健康起来,至于运动成绩差一些,不要太放在心上。在以后的活动中,玲玲都能积极参加。看到她带头为获胜队鼓掌,我知道她已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弱点,并正在积极努力改变它。上学期期末,玲玲升入初中,转去某市的重点校,由于初次使用奥数教材,数学成绩考在了后面。但她在电话中信心十足地说:“我不灰心,努力学慢慢会赶上。”当今的学生要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也要准备好承受各式各样的打击,正确地看待失败,要有能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一点,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多加引导。

2.教会学生面对挫折、克服挫折的科学方法

(1)选择性忽视:有意不去注意自己的挫折和精神痛苦。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对伤心事不去接触,不去回忆。

(2)选择性重视:特别注意自己的优点、成就,乐观地以自己的长处比较别人的短处,恢复自信心和自尊心。再努力向上,以优异的成绩来弥补精神上的创伤;

(3)改变愿望满足方式:在遭受精神创伤之后,选择其他方式获得满足。如:积极参加文娱、体育等活动,寻找业余爱好;

(4)适当降低理想、愿望与要求,以符合实际情况,在愿望达成中享受快乐。

(5)在遭受挫折时与老师、家长、同学坦率地交谈,获得必要的帮助,树立信心;

(6)学会自我激励:多和积极乐观的人交往,多给自己良好的心理暗示,能经常给自己“打气”,多主动寻找外界的激励源,并通过互相交流等方式起到让大家共同提高的效果。

3.利用主题活动促进学生挫折教育的实施

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情况适当开展一些主题班会、讨论会等来讨论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学校可组织诸如野营、登山、野炊、支农、学工、军训等专题活动,从室内拓展到室外,从单纯追求安全保险趋向于敢于承担风险,从“坐而论道”发展到“起而力行”,在“吃苦活动”中自我锤炼,以提高学生生存能力、自理能力,作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各种准备。

4.结合家庭教育共同解决挫折问题

家长在发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沟通的方式缓解孩子心理压力,提高其适应能力,维护其身心健康。通过交流,不仅可为遭受挫折的孩子提供心理渲泄的场所,而且能启发他们学会正确认识挫折和掌握挫折反应的策略。家长利用一些节日、事件的机会巧妙进行教育,培养他们乐观、自信的生活观念和性格。还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挫折教育,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如:我国汉代的司马迁受宫刑之后作《史记》;意大利的伽利略屡遭打击、磨难,甚至被判终身监禁仍旧坚定地说:“地球仍旧是动的!”意大利的天文学家布鲁诺更是因为坚持真理被烧死。明白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必须学会意志坚强。

篇4

教学工作是一所高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是保障教学工作健康有序的决定性因素。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和扩大,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教学工作带来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和期盼。这就要求高校千方百计提升教学工作能力和水平,而如何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将必然是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教育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升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摆在高校面前不得不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高校要想提升教育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就必须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一、开展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高校深化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也呈现出了形式多样化、结构国际化等明显趋势。高校也陆续出现了学校自主办学能力增强化、教学管理层次多样化、教学管理信息化等许多新情况,导致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不得不由过去的传统被动方式向现代主动方式转变。教学管理人员身处教学管理一线,这就必然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传统的管理理念、方式及管理人员已有的知识结构必将影响教学管理效能。所以,必须通过继续教育,转变教学管理人员的观念,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

(二)提升队伍层次和提高管理效能的需要

教学管理人员队伍有着与教学师资队伍明显不同的特点,它更多地需要管理素质、沟通协调素质、组织素质等,但这些素质在教学管理人员求学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教育和训练,他们只能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和适应,部分适应能力较强的工作者可能在工作过程中得到较快提升,但相当一部分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不能很好地推进工作,这就势必影响管理效能,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影响整个高校教学工作的健康秩序,面临此种情况,高校要想提升教学管理队伍层次,提高管理效能,就必须开展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三)履行职责的现实需要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总体是好的,特别是大部分高校在人事改革过程中,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熟悉管理和教学的年轻干部走向了教学管理岗位,给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带来了新活力。但这些教学管理人员来源较为复杂,能力素质特点各异,有的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有的长期从事机关行政工作,所以,他们就存在有的懂教学不懂管理,有的懂管理不懂教学的现象。这就导致了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热情高涨,但质量不高,甘于付出,但效率低下的情况发生。这就迫切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教学管理岗位的需要。

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对继续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继续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重一次性教育、轻继续教育的现象。”部分高校将教学管理工作认定为事务性工作,认为一般的工作人员都能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加上高校经费大多倾斜于教学一线,在此种情况下,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根本就无从谈起。另外,作为高校,没有专门的制度约束,疏忽对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支持,而教学管理人员基本没有任何继续教育的机会和渠道,这就势必影响教学管理人员继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现行的运行模式下,鲜有将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规章制度里的,更谈不上系统性和规范性。连现行的高等教育法规中,更多体现的都是关于一线授课教师的培训等内容,对于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没有相应的说明和规定。各高校在制定本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时也就理所当然地把教学管理人员排除在外。

(三)教学管理人员编制不足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事务性工作较多,工作量根本无法量化。加上重视不足,这就导致高校在核定教学管理编制时,根本无法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的健康运行。更多的待遇和政策都会倾斜于一线授课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一方面忽视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另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感受不到足够的重视,缺乏职业认同感,频繁换岗,导致了教学管理人员的不稳定,从而出现教学管理人员严重紧缺。

(四)继续教育形式单一

受到畸形竞争理念和教学工作评估的影响,高校或教学管理人员对继续教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进修和提高学历的层面上。所以,偶尔参加一次培训,教学管理人员就将其作为提升学历和晋职晋级的手段,而参加日常培训、岗位培训根本没有正确认识和积极性,就更无法谈及效果。

三、开展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措施和途径

(一)开展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措施

1.树立对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正确观念

“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又必须有一流的管理人员。”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费保障上,将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学校经费预算计划;在政策支持上,将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

2.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机制

要想切实保障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必须从机制、法制法规方面下功夫,只有健全的机制才能保证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正常、健康运行。所以,一方面,高校应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规划;另一方面,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站在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负责的视角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法制法规和制度建设,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及教学管理人员个人在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努力构建国家、省、高校等多层次的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3.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虽然在整个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工作中,观念和机制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最为核心关键的还是教学管理人员本身的学习观。如果学习观不正确,无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给其提供什么样的平台和机会,效果都不会十分理想。所以,如何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是至关重要。高校应该引导教学管理人员切实把学习当作第一要务,把学习当作工作来做。引导他们增强对新知识缺乏的紧迫感,并把继续教育情况和实际效果与其的切身利益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变教学管理人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4.营造校园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浓厚氛围

“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极大,在心情舒畅的情况下,人们才能把蕴藏着的内在力量释放出来。”高校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中应强调以人为本,在干部选拔、晋职晋级、评优评奖等各个环节中创造出各尽所能的良好氛围,让教学管理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整个校园文化的良性熏陶,不断将主动加强学习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高校的各级领导也应该不断拓展理论学习、专题讲座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为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开展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途径

要想搞好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就必须不断拓宽途径,扎实有效地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学科知识等综合素质。

1.强化自学

养成自学的学习观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向,是社会工作人员不断获取知识,取得进步的主要渠道。所以,高校应积极教育引导教学管理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结合工作需要和自身特点,主动学习。

2.优化内部培训

高校自身就是教育场所,有着人才集中、知识密集、师资力量雄厚等显著特点。所以,高校在开展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时应充分利用此天然优势,不断通过组织经验交流会、辅导培训班、岗位大轮转、文化大讲堂等形式不断开展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3.深化外部交流培训

高校一方面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教学管理人员专门深入到管理类院所进行业务培训,并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通过攻读学位、函授、视频学习等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选派教学管理人员到教学管理经验丰富、效果显著的单位调研学习;邀请教学管理专家入校讲学。在能够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与国内高校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提高管理层次和质量。

4.硬化科学研究

高校可以通过设定专门课题的方式引导教学管理人员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教学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工作作为科研做,科研围绕工作抓”的方针,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论研究能力,并不断提升运用理论研究来指导实际工作的水平。

篇5

关键词:开放英语;分层教学;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31-02

电大开放教育本科阶段,学生必修开放英语并参加全国网考。因此英语学习及网考成绩成为影响本科毕业率和学位申请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及发展规模等。为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有效提高英语网考通过率,促使每一位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应对本科开放英语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教学管理的成败决定了分层教学实施的成败。下面就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对开放英语分层教学的实施进行说明,并提出加强分层教学管理的几点措施。

一、分层教学的实施

电大开放教育实行“宽进严出”,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加上“工学”矛盾突出,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缺失”,英语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把所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统一授课,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显然是违背因材施教原则的,虽然节约了教学成本,但教学效果不好。因此,应根据学生基础、兴趣等对学生进行较为合理的分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分层教学实施方案,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1.对入学新生进行分层分班。具体做法是,在调查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开学测试成绩,考虑不同英语基础、不同兴趣爱好和不同学习条件等因素,按照“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的原则,将某校同一届所有电大非英语专业的本科新生,初步划分为快班、慢班等不同层次,由不同老师分别任教。学生在上完第一次课后可以向任课老师申请调班一次。

2.制定分层教学实施方案。在对学生进行了解、分层分班的同时,要求授课教师根据本届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分层教学实施方案,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在安排好面授辅导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学习支持服务,探索面授辅导与支持服务的有效结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以最终实现提高网考通过率的目标。在完成面授辅导的基础上,同时要求授课教师提供各项学生学习的支持服务,包括:在电大学习平台、公共邮箱或QQ群共享上,上传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资料,明确学生课前、课后的学习任务;利用飞信短信或QQ群留言提醒、督促学生进行学习,包括提示学生上课、检查学生作业完成、预习和复习的情况等;在公共邮箱中反馈学生作业情况,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使用QQ群、邮箱、电话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根据学生问题进行学习指导;在QQ群中适时地提供心理引导、情感支持等,以加强和学生的联系,加深彼此的情感。在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分别对待,比如快班侧重任务的布置,慢班侧重引导、监控和帮助等。

二、加强分层教学管理的措施

开放英语分层教学的实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带动了教师的发展。但目前该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也存在不到位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分层教学管理,促使该项工作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细致、全面地做好分层教学的准备工作。目前的分层教学管理工作虽都在运行着,但大多处于试验摸索阶段,尤其是成人开放英语的分层教学,尝试的院校并不多。为了使分层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应总结相关经验,形成有效的运行模式。①制定明确的分层教学方案。分层教学管理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对分层教学方案的管理。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要有明确的分层教学方案,确定分层的范围、方式、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标准及分层操作的组织落实等。因此,相关教务教学管理部门及人员应重视此项工作,应明确具体人员负责、制定分层教学方案。②做好分层教学的信息告知、宣传。为了使分层更加客观,需要事先制作学校分层教学的宣传资料(包括开放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简介、授课教师介绍、不同层次教学特点、目标、要求等),并在校级学习平台及招生网站上予以公开,在招生宣传时予以介绍,使学生了解分层教学方案的内容,清楚分层的目的意义,及不同层次的要求、资源等,尽早知道开放英语的分层教学,能在思想上有个准备,能充分地考虑清楚自己的意愿,为开学后的分层工作奠定基础。

2.进一步科学分层并做好后续管理工作。①完善分层标准做好科学分层。目前各校分层的具体做法,大多是通过开学考试结合学生问卷中的个人意愿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这样的分层比较笼统。一方面开学考试仅是一次摸底考试,试卷本身存在局限性,加上学生对待本次考试的态度不一致,严重影响了分层依据的效度和信度。另一方面,学生在没有完全了解分层教学的情况下所填写的个人意愿是比较随意的。因此应提前做好广泛宣传,在此基础上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完成调查问卷和开学测试。另外,建立分层考试题库,完善分层标准,认真进行客观、真实的分层,以提高实施分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要在学生试听一次课的基础上,经学生本人申请作个别调整之后,确定最终的分班分层名单。这样使学生既能分到合适的层次上,又能保留“脸面”,利于调动学生个人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②加强对授课教师的管理。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一多半取决于对授课教师的管理,这也是分层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要明确要求,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建立分层教学档案,通过学生反馈加强对授课教师的管理,以督促授课教师有效实施分层教学。比如,明确对授课教师提出分层教学备课、课堂教学、课下辅导的各项具体要求,包括提前定期提交教学实施方案;要求在备课时、教学中突出不同层次教学特点及支持服务特色;及时收集学生意见,根据学生实际程度调整教学实施方案等。③明确专人负责后续教学管理工作。分层教学打乱了自然班的正常教学秩序,来自不同班别的学生组成了一个临时班级,原各专业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变得责任模糊、分散化。为了加强管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需要专门安排班主任老师负责开放英语分层教学中不同层次的班级管理,辅助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到校上课,通知、督促学生按照要求进行预习、作业、复习,协助做好各项教学准备及其他服务工作。另外教务管理部门,也应指定专人负责分层教学的管理工作。

3.健全教学管理监督及各种保障制度。分层教学管理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分层教学实施过程的监控。在分层教学中各种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进行监控的手段,调整改进是强化监控的积极因素。需要制定健全分层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如关于各层次班级管理的有关规定、关于对分层教学教师管理的有关规定、关于分层教学档案的管理规定等。另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以问卷调查、随堂听课、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加大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评教的管理力度;同时建立持续、长久、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进行评比奖励,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以有效保障教学质量,促进分层教学的深入开展。

终上所述,开放英语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取决于分层教学管理的加强。应该从准备工作、后续管理工作及监督保障几个方面做好分层教学方案的管理、授课教师管理及分层教学过程的监控,以保障开放英语分层教学效果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云峰.强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时代经贸,2008,(1).

[2]黄志远,刘艳.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1,5(1).

篇6

关键词:报关员 报检员 双证融通

随着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我国的逐步推广,“双证融通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目标。双证融通是指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职业院校按照标准和岗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实训、实习,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完成学历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最后经过学校和职业资格鉴定机构考试鉴定,成绩合格并取得规定学分以后,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融通是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沟通、职教与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解决了学生就业难,提高了学生的就业针对性,有效的减少了就业的盲目性,降低了用工成本。

现在高职院校己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来设置课程。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报关员、报检员职业资格考试便是一种很好的体现双证制度的考试。但是由于报关员、报检员考试内容复杂多样等特点,在推双证融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解决双证融通的重要课题。

一、报关员、报检员资格证考试培训与学历教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报关员、报检员资格证考试培训与学历教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如下。

1、教学安排问题

高职教学管理制度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安排存在着矛盾。目前,如果按照学校所固有的寒暑假、双休日、授课日程等安排教学,无法促进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的实施,甚至成为阻力。下面以报关员资格证培训为例说明两者之间的矛盾。

(1)学历教学课程安排与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安排出现矛盾。

报关员资格证的考试时间在每年的11月初。根据报关员考试安排,一般学生参加培训的时间在5月至10月中旬之间。这期间学生要学习两本书(一本教材和一本商品编码书),八章内容,共900多页,还要做大量的练习,时间紧、任务重。在参加资格证书考试培训的同时,按照学历教育的教学计划安排,5月至7月上旬学生要正常上课,每周平均28学时。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学生来说,在正常上课的情况下,还要挤出时间来学习报关员考试内容,在时间安排上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紧张,因为在学历教学占大部分时间的情况下,参加报关员资格证书考试培训的时间就非常少。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学历教学课程安排与职业资格证培训课程安排之间存在的冲突,使学生参加报关员资格证书考试培训的时间少,从而导致报关员考试的通过率比较低。

(2)假期时,学生愿意参加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与教师不愿意进行培训之间的矛盾。

每到双休日、法定假日、寒暑假,学生才有时间参加报关员、报检员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但是此时按照《劳动法》的规定,节假日期间教师是要休息的。这就造成了部分教师不愿意在假期给学生培训的情况。此外,有些老师不愿意在假期给学生培训,是因为给学生培训的课时费往往比较低,劳动与休闲是一对矛盾体,在课时费较低的情况下,有一些老师不愿意用较低的课时费替代自己的假期。这样学生和教师的意愿就成为了一对矛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双休日、法定假日、寒暑假期间,学生想参加培训的愿望和部分教师不愿进行培训的矛盾也是导致报关员考试的通过率比较低的原因之一。

(3)有限的学校教学资源与培训课程对教学资源日益扩大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由于在进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教学资源,比如说固定教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等一些教学资源,但是往往在使用时间上与学历教学冲突,有限的教学资源往往都会优先满足学历教学的需求,无法第一时间满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需求。这也给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4)学历教学教材的理论性较强与职业资格培训课程要求教材实践性强之间的矛盾。

现在的学历教学课程教材依然是以理论知识为主,不能满足双证融通教学要求。尽管某些教材已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实训内容,但理论与实践脱节,仍无法满足双证融通教学要求。职业资格证考试的教材一般都是按照行业标准来进行编写,实践性较强,这样在课证融合过程中的既要满足学历教学要求又要满足职业资格培训的要求,教材选择就是一个问题。

(5)学校实训基地薄弱与职业资格培训课程要求多参加实训之间的矛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因为地方财政收入问题,对高职院校投入不多,使得学院无法购买大量的实验实训设备,能采用仿真的就使用仿真软件。而外出生产实习,又是在一线做装配工作,很难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来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实习实训基地薄弱,较难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这也是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培训中教师只能以理论为主进行授课,缺乏实践环节。

2、学生的问题

(1)学生对职业资格的认知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80.5%的学生认为毕业时获得本专业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对就业有用处,能增加就业竞争力,另有19.5%的学生认为用处不大(主要还是看毕业证书或学习成绩)或没什么用处。反映了大部分学生对证书的重要性已有认识,也体现出部分学生持有重学历证书轻资格(技能)证书的观念,对证书本身“含金量”可能有所置疑。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一些岗位要求在上岗前必须接受岗位技术的严格考核,而相对于高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技能)证书更能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衡量出劳动者的实际能力水平,能为用人单位提供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资格证明。因此,有必要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明白毕业持“双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需要选择好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有利于就业的证书种类。

对证书“含金量”的置疑一直存在。有些专业可选择的证书不止一种,不同证书的考核部门、内容、行业认可度都有所区别。有些证书为吸引学员,通过率极高,根本不能在行业内起到衡量技能水平的作用,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选择这样的证书以应付“双证制”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需要专业教师提前做好证书的甄别和筛选。

(2)学生的认知渠道不通畅

对认知渠道调查结果显示,希望从专业老师和培训鉴定机构老师(46% )、班主任和辅导员(24..1% )那里获得本专业考证信息的学生共占70.1%,但截止到2008年初,只有36.8%的学生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了解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学习就业的关系。另有37.2%和25.9% (共63.1% )的学生通过咨询校友和自己收集信息,了解有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情况。

这样的反差说明目前针对“双证制”的指导工作,还不能满足学生现阶段的信息咨询需要。虽然“双证书”在高职教育中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对于从普通专科教育向职教育转型期的学校来说,教育者、教辅人员对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认知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学习态度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自我管理能力差。高职院校学生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是一批特殊的学生群体,有其固有的特点,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综合素质差、学习能力欠缺、自觉性不强,所以,在高职院校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育教学难以有效开展。因此许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不认真、坐不住板凳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解决措施

一、根据教学大纲和职业资格证考试大纲,将课证融合在一起。

为了解决学历教学课程安排与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安排之间的矛盾。应该将职业资格证的课程融合到学历教育的课程中。具体来讲就是根据职业资格证考试和学历教育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将课证融合。以报关员资格证考试为例说明如何进行课证融合。根据报关员课程的特点,将报关员资格证课程分章节安排到正常的学历教学课程中,比如将报关员资格证考试中的第一二五七章开设成海关经营管理课程、第三章加工贸易开设一门加工贸易课程、将第四章商品编码开设成商品编码课程、将第八章与报关相关的国际贸易知识开设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第六章报关单填制开设成单证实务。

具体安排如下。

学历课程与报关员职业资格证课程的融合情况表

学历课程 报关员资格证章节 相关性 课证融合后的课程 开课安排

海关经营管理 第一章报关与海关管理;

第二章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

第五章进出口税费;

第七章与报关工作相关的海关法律制度 报关员资格证考试的内容(第一、二、五、七章)在海关经营管理课程中都有一些涉猎,如果在课程中将涉及报关员资格证考试的内容按照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大纲来讲解,就可以将课程融合。 海关经营管理 第四学期64学时

无 第三章加工贸易 将报关员资格证考试中的第三章加工贸易单独开设为一门课程。 加工贸易 第四学期32学时

无 第四章进出口商品归类 将报关员资格证考试中的第四章进出口商品归类单独开设为一门课程。 海关商品编码 第五学期64学时

国际贸易实务 第八章与报关相关的国际贸易知识 由于报关员资格证考试中的第八章的内容就是属于国贸实务课程的内容,完全可以实现课证融合。 国际贸易实务 第五学期64学时

单证实务 第六章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 由于报关员资格证考试中的第六章的内容就是属于单证实务课程的内容,完全可以实现课证融合。 单证实务 第五学期64学时

二、教学时间安排应更加灵活,实行弹性制。

报关员考试的内容涉及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知识和报关实务的相关知识。相关专业根据《学历课程与报关员职业资格证课程的融合情况表》,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设先导课程,讲述了有关报关各章节的知识点。同时由于每年报关员考试的时间在11月,且要求考生如果是在校生则一定要是应届毕业生,所以学生是在第五学期去参加考试的,报关相关课程则一定要在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和第四第五学期之间的暑假开设。课程开早了容易遗忘,开晚了对考试没有帮助,安排在第四学期,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6月底报名考试,再经过4个月的考前冲刺,胜算较大。报检员考试时间也在11月初,要求有高中或中专毕业证就报名,因此报检实务的课程可以在第三学期就开设,可以与报关员考试复习时间错开,避免因报考证书较多而影响学习效率。这样的教学时间安排既满足了学历教育要求又为学生考取报关员、报检员资格证打下基础。

三、学校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由于报关员、报检员考试培训时间较长,需要组织学生在双休日、法定假日、寒暑假有时间进行培训,学校应组织老师在假期对学生进行培训。一方面对教师进行说服教育,让教师牺牲假期休息时间为学生讲课。另一方面学校要出台一些措施保障假期培训顺利进行。如教务部门要积极配合,开放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等教学设备。培训部门提高教师的培训费,提高教师假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培训部门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教学技能。后勤部门也要做好服务工作,为学生预留假期的寝室,假期开放学校食堂,为学生教师解决后顾之忧。

四、安排任课教师做学生辅导员,加强学生的认知教育

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辅导员不教课、任课教师不带班的情况。辅导员不教课造成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大多没有教学经验,对于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是很了解。而任课教教师不带班造成了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学也会出现效率不高的问题。安排本任课教师当相关专业的辅导员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让教师更深刻的体会学生的想法和难处,这样就会更加利于授课。双证融通的改革就是需要一批既有授课经验又有带班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

篇7

关键词 教育管理学 研究缺失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初,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初步建立,之后经过漫长曲折的百年发展历程,到今天我国的教育管理学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1 我国现代教育管理学发展历程

(1)20世纪初,我国开始全面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管理模式,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我国萌芽并初步建立。(2)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教育管理学受到政府和教育界重视,很多师范学校争相开设“学校行政及组织”、“学校管理”、“教育行政”等教育管理类课程,教育管理学得到了较快发展。(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学习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样教育上也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加上“”十年的影响,这一时期我国的教育管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基本处于全面停滞状态。(4)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家大力发展教育,教育管理学也受到重视。到今天,教育管理学专业和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争相开设,数百种教育管理类教材、专著和杂志出版发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会等学术研究组织相继成立,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也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学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

2 现代教育管理学研究的缺失与原因分析

(1)偏重理论解释,缺乏批判意识。我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在研究过程中多是解释和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然后应用到教育管理实践中,而对理论的反思和批判不够,没有深入研究和考虑理论的地域适应性、时代局限性和我国国情因素,这显然不能真正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更不能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理论。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我国的教育管理学是在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经验和管理模式过程中诞生发展起来的,照搬照抄西方教育管理模式的倾向性较明显。

(2)研究方法单一,缺少实证研究。据华东师范大学汤林春对我国从1981年至1997年的17年间普通教育管理研究情况的统计分析,我国教育管理的实证研究约占研究总数的8.49%,最高的一年也仅为15.17%,而非实证性研究(主要指思辨研究)占研究总数的比例基本在85%~90%之间。①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单一,多数研究人员只是从理论上的想当然出发,偏重于传统思辨研究,而缺少实证研究。这一方面归咎于我国重定性研究、轻定量研究的研究传统;另一方面归咎于发展时间短,理论基础薄弱,研究人员倾向急功近利,研究素质有待提高。

(3)学术研究滞后,跟不上改革实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滞后性不断显现。理论的重要性在于指导实践,教育管理学也不例外。但我国的教育管理理论过于注重政策性的解释性研究,科学性、实证性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多滞后于政策,滞后于改革实践,教育管理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大。这一方面是因为研究人员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也由于我国长期集权化的教育体制,研究总滞后于政策文件,管理等同于领导,造成了教育管理研究的滞后性。

(4)教育管理学科体系的不完善、不规范。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始于20世纪初,但真正完整发展却是近30年来的事情,目前教育管理学科体系仍不成熟,许多基本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未能达成共识,这就造成同一课题的研究缺乏统一的立论基础和学科体系的不健全。究其原因,一是发展时间较短,缺乏必要的理论积累;二是研究不够深入,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教育管理学” 为题名进行搜索,就1998年以来的论文可搜得295篇,研究不多;三是教育管理学学界对基本概念体系缺乏必要的关注,基本概念体系是学科存在的先决条件,若缺乏基本概念体系必然影响学科理论的建构。

3 现代教育管理学的改进措施

3.1 加强反思批判,注重本土化研究

教育管理研究应强调本土化,注重在解决本土化问题的过程中显现价值。一是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要充分考虑理论的适应性,并全面研究整个理论体系,抛弃理论“拿来主义”,多加批判反思;二是研究人员要注重探索本地区本学校的教育管理规律,寻求解决本地区本学校教育管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促进教育管理的本土化研究。

3.2 加强实证研究,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针对研究方法单一、偏重思辨研究的问题,今后研究人员应多深入学校,了解教育管理现象产生情境及经过,加强实际问题研究力度,这样教育管理理论才能真正“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管理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越来越多,多元化的问题必然需要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今后既要综合运用实证研究、解释研究、规范研究和意识形态批判等研究方式,又要注意整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促进教育管理学真正步入科学的殿堂。

3.3 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联系

学术界历来倡导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今天的教育管理研究尤为重要。“教育管理能否有力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关键要看教育管理的理论和教育管理的实践的结合程度是否紧密,彼此是否相互支撑。”②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仍不令人满意、开放式学校如何管理等问题,我国的研究都比较薄弱,今后教育管理理论要注重增强实践性。同时,要减少政策和文件解释性研究,要走在政策前面,增加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多为制定政策和文件提供依据。

3.4 加强学科自身建设,构建完整学科体系

教育管理学只有对本学科核心价值、制度结构、体系结构、学科的分化与整合等问题做深层次的剖析与研究,找出制约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明确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方向,才能不断壮大自己的学科力量和学科优势。③

同时,基于我国教育管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教育管理学在加强学科自身建设上,一方面要对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等一般管理理论进行借鉴、改造和运用;另一方面又要从教育学、公共管理学、教育行政学等学科中借鉴、吸收和改造。只有这样,教育管理学才能融会贯通,并自成一家,才能促进学科体系不断完善。

注释

① 汤林春.我国十七年来普通教育管理研究之分析[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1999(4).

篇8

关键词:中职生; 班级管理 ;自我教育 ;措施

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已经具备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的能力。这些都为中职生展开自我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一、从引导中职生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入手,培养中职生的自主精神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是班级管理的基础,中职生的自主精神则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首先要认识到每个中职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中职生的人格、个性,加强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教育,引导中职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以此来培养中职生的自主精神。引导中职生共同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可以使班级管理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化为中职生的自觉行动,增强中职生班级主人翁的意识与责任感,为中职生开展自觉有效的自我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1、共同确立班级总目标

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过程,也是中职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过程。确立班级管理目标时,既要使所有的中职生看到前进的方向,又要让他们明确,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目标要制定得比较合适,不能太高也不要太低,要做到高而且可攀,只要经过努力就会实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到既有挑战又有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在制定班级管理目标时,特别要注重调动每个中职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出谋献策,通过集体学习、相互讨论、逐步完善,共同制定出切合班级实际的总目标。总目标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中职三年规划,常规管理目标,学习、活动方面目标等。 2、引导中职生制定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可以分为常规目标和应急目标。常规目标涉及学习风气、组织纪律、班风班容等。这些目标都要予以量化,变为可检测的硬性指标,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学生定期进行对照,不断激励自己。为了让中职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可以在寝室与寝室、个人与个人之间开展竞赛,以挖掘发挥中职生潜在的能量。应急目标主要应对一些临时性的活动,如运动会前一个月,组织中职生讨论运动会的目标,发扬人人为班级争光的精神,充分挖掘每个同学的潜力。在制定班级阶段目标的同时,还要引导每位中职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阶段目标,使每个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活动、每一场考试,争取发挥自己最佳状态。

二、构建班级自我管理体系,培养中职生的管理能力

只有把中职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实现中职生自我管理。因此,班主任必须创设多种岗位,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服务同学、锻炼自己、展现风采、提高能力。 1、制定班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级也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依据。班主任应把制定班规的主动权交给中职生,这既是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同时也让中职生知道班主任对他们的想法的尊重。班主任可以让学生根据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集思广益,制定班规。由于班规是共同制定出来的,中职生在思想上就会认同,每个人都会自觉遵守,一旦有同学违反班规,大家一致谴责,而违反班规的中职生,发自内心地感到不安和自责,能自觉地改正。通过中职生参与班规制定,较好地实现了中职生自我管理,使中职生从“要我做什么”变成了“我要做什么”,外在的约束变成了内在的自觉意识。

2、实行班干部竞选制

中职生负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对于道德品质与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要不断向中职生传达这样的理念:若想在班级中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实践是最好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推行干部轮换制,给每个中职生一个舞台,锻炼他们的能力。干部轮换制可以这样来逐步推行:组班之初,先通过毛遂自荐或他人推荐,班主任面试后组成临时班委,任期一个月。一个月后,也就是同学们彼此了解的时候,采用演讲竞选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产生新一轮的班委成员,任期一个学期。此后,每个学期重新竞选1次,确保班委有新鲜血液加入。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可以使有管理能力和锻炼意愿的中职生走进班干部的行列,既保证了班级工作的正常开展,又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发挥了个人的聪明才干。

3、推广值日班长制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如果仅靠班主任和班干部,很难兼顾班级工作的各个方面。只有激发全体中职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中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级管理才能事半功倍。总而言之,构建班级自我管理体系,使中职生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意识明显提高。同时,也为每个中职生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班级中找到满意的位置,担当成功的角色,促进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当然,强调中职生自我管理,决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和点拨。

三、创造健康竞争的氛围,培养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篇9

关键词:留学教育公司 管理 问题 措施

在我国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出国留学的教育现象日益增多,很多莘莘学子走出国门欣赏到知识殿堂的另一番风景。然而,在出国留学生中也不乏“滥竽充数”之徒,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现象,出国留学问题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留学教育公司”这一词语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一、留学教育公司的管理职能

首先,留学教育公司在与国外教育机构及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合作过程中承担招生的具体活动,并肩负维护国家教育的伟大使命。留学教育公司维护出国留学人才培养市场的正常秩序,保障各种人才交流活动的高效展开,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

其次,留学教育公司顺应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世界潮流,以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复合型优秀人才为己任推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掌控国外人才培养市场的发展动向以及人才供需信息,帮助本国学生快速出国留学去接受世界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国际理念的培养,将国内人才教育体系与世界教育体系接轨,为先进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入中国铺设“信息高速路”。

最后,留学教育公司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最直接的专业服务,跨境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行为而开始进入大众生活,然而,出国留学毕竟是社会大众非常陌生的领域,需要留学教育公司提供足量的辅助信息减少出国留学过程中的意外风险以及节省办理出国留学过程中的相关费用。留学教育公司作为跨境教育消费的承办者,全面整合国外优秀教育资源,科学引导出国留学消费者作出正确的选择,组织各项国际化教育交流活动,帮助国人了解国外教育。

二、留学教育公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出国留学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出国留学是社会大众教育消费的新宠,国外教育体系和我国教育体系刚刚接轨,学生评价体系难以协调一致,而且对于学生的评价内容大相径庭,一些素质较差的国内学生有机可乘从而获得了去国外深造的机会,对出国留学的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造成不利影响。而且,许多高校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名利心在学校领导者内心中占据重要地位,从而忽略了教育的严肃性,一味迎合家长送子女出国深造的市场需求而以此为获得经济收入的捷径,对出国留学生的要求尤其是自费出国留学生要求日益降低,使出国留学生的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甚至出现了将出国留学看做“镀金”的机会,浪费了良好的教育机会。

(二)出国留学毕业生的培训效果差

在教育日益市场化后,出国留学毕业生的培训效果着实令人担忧,这一问题成为国内大众化教育走向国际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拥有庞大的教育机构,而国外高等学校设立的初衷也主要是为本国的教育服务,难以满足以中国为主的“留学大军”的教育和生活需求,使出国留学人员体会到梦想与现实的错位。以澳洲留学为例,新西兰在2001~2002年外国留学生净增大约3万人,增长率超过60%,突如其来的留学大军使新西兰的高等教育系统捉襟见肘,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许多留学生被安排到以盈利为目的的私立学校中,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培训效果非常差,无法让人满意。

(三)出国留学人员出现文化方面“水土不服”

出国留学人员前往陌生的国度去接受另一种文化基础之上的教育,难免在文化方面带来不适感,尤其是在、生活习惯、语言交流等方面。以“黄袍佛国”泰国为例,佛教拥有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已经成为维持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佛教活动在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中也占据重要内容。然而在泰国留学的八千多中国留学生(2010年的调查数据)中一般信仰佛教的较少,长时间的知识学习使中国学生对佛教活动知之甚少,难以做到“入乡随俗”,在方面出现了明显的不适感。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对出国留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而使留学生的情绪低落,思乡之情使留学生闷闷不乐,而且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只能屈从于新的价值理念,失落感油然而生。

(四)教育管理制度尚待完善

对于刚成立不久的留学教育公司而言,没有足够的经验应对如潮般的出国留学大军,因此,留学教育公司在日常事务管理方面欠缺成功的案例作为效仿的模板,只能在摸索中前进,没有一套完整而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为管理人员提供工作行为的具体标准,难以为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管理和生活后勤管理。另外,教育管理制度制定时间较早,这些年来没有多少改进和发展,出现了教育管理制度滞后于管理现状的尴尬局面。处于出国留学教育管理第一线的基层管理人员最了解实际情况,却没有具体问题的决定权,拥有决定权的领导阶层却是远离实际工作岗位的“高端人士”,由缺乏“地气”的领导阶层制定的各项教育管理规划自然摆脱不了“纸上谈兵”,也伤害了一部分一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教育管理与实际工作“两张皮”的现象。

三、留学教育公司管理的新措施

(一)规范出国留学人员的招生程序和标准

出国留学人员应该是高校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能够成为优秀人才的杰出代表,也是对努力拼搏、勤学苦练的莘莘学子的一种奖励,只有选派最优秀的学生出国留学才能获得最多的知识和信息,所以,留学教育公司在出国留学人员的招生管理方面要“一碗水端平了”,将人民赋予的权利“完美”地服务于人民,将选择的权利公平地摆在有出国留学意愿的学子眼前,将出国留学的机会留给最能代表中国形象的学生、最能体现东方文明的学生、最具学习精神的学生,坚决杜绝以出国留学为跳板实现个人“镀金”目的现象的发生,使出国留学不成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留学教育公司应该明确出国留学的具体数据,如个人学习成绩以及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将“品学兼优”这一词语数字化、具体化,能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可触摸、可效仿的真实榜样,激发大学生再学习、再深造的斗志,充分利用好每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加速我国的大众教育走向国际大舞台,将我国的素质教育进行的更完善、更科学。

(二)整合国外教育信息提高留学专业指导质量

诸多出国留学生的尴尬遭遇大多来自对该国教育现状的不了解,对此留学教育公司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留学教育公司要安排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国外教育信息的快捷高效,能够为出国留学人群提供最新教育信息作为出国留学的有力参考数据,最大限度地提高出国留学专业指导的服务质量,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事件的发生,实现出国留学管理工作的良性开展。另外,留学教育公司要积极安排国外著名教育机构来到中国访问,让中国人了解国外的教育机构,知道国外教育机构的办学特点,提高国人对国外教育机构的认识,降低出国留学的盲目性,有力减轻留学教育公司的工作压力和专业指导难度,逐步摆脱社会大众对留学教育公司的依赖感,能够自主选择个人喜爱的国外学校,通过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实现个人再学习的高质量进行。

(三)通过做好思想准备工作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出国留学人员出现文化方面“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是准备工作不足,尤其是没有提前做好思想准备,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太大而难以接受,所以,出国留学人员要在出国前就预先了解该国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风土人情等相关信息,将自己的思想意识提前融入到该国,做到“人未到而心已到”,自然就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了。以泰国为例,泰国民间有火箭节求雨、母猫巡游祈雨等活动,到处都可见到寺庙和僧侣,无时无刻都在说明泰国是一个宗教国家,如果留学人员提前了解泰国的,就不会把他们的行为看做落后和愚昧。另外,留学教育公司要强化为出国留学人员服务的本位意识,组织各项文化活动和社交活动促进不同国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满足出国留学人员的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快速适应环境。留学教育公司还要促进中国留学生与外国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借助外国学生的引导和帮助提高我国留学生的适应能力,加快中国留学生在语言方面、生活方面和学习方面、思想意识方面的快速融合。

(四)完善教育管理制度促进科学管理体系的早日形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萌芽、发展、成熟和消亡的过程,留学教育公司也不例外。汹涌的出国留学大潮催生了大量留学教育公司,目前出国留学中的一些教育乱象是留学教育公司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随着留学教育公司的日益成长和发展,教育管理体系必将形成,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留学教育公司的领导阶层要做到权利下放,给予基层工作者适当的决定权,让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工作人员拥有首先发言权,公司领导阶层还要亲临工作第一线,主动担当先锋官,增强个人工作的实效性,为本公司的重大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石。另外,留学教育公司要重视自身涉外教育管理能力的再发展工程,积极构建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培养体系,打造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断提高涉外教育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规范涉外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促进科学管理体系的早日形成。

(五)树立大市场营销理念

留学教育公司作为一种经济实体,经济效益固然是其必然的奋斗目标,然而,如果留学教育公司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就会慢慢扼杀社会效益,最后导致留学教育公司走向穷途末路。所以,留学教育公司要树立大市场营销理念,只有“放长线”,才能“钓大鱼”。留学教育公司既要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更要追求较好的社会效益,通过社会效益催生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名利双收”后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留学教育公司是教育系统的特殊单位,只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社会大众的认可,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成功。

总之,留学教育公司敢于面对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大胆探究日常事务管理的科学发展之路,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加速我国人才培养工程的正规化和国际化,为中华民族的快速腾飞提供更多更好的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希英. 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初探[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第01期,第78--79页

[2] 宋卫红. 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3,第06期,第38-42页

[3] 王冰一. 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教育[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第02期,第31-32页

篇10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实践教学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作为独立学院开办的旅游管理专业,怎样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研究提高实践教学的措施,为独立学院培养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提供帮助。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面对市场的需要,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相继开办了旅游管理专业,办学层次各不相同。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增长,一些新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不断涌现,独立学院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简而言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本院校。作为新型的院校,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要有自己的定位,既要不同于母体的一本、二本,也要有别于专科层次的高职高专学校和职业学校。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 在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目前,从我国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整体的现状来看,大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因素,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从培养模式上看,大多院校仍然延续传统精英教育思维方式,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置上看,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依旧是按照公共课20%、专业基础课30%、专业课40%、专业实习10%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进行教学。这种课程体系呈现出“基础课多、专业课少,理论课多、实践课少,课堂教学集中、实践教学滞后”的特点。学生虽然可以扎实的掌握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操作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学生毕业不适应行业的需求,就业率低以及转向其他行业,进一步造成旅游人才的短缺。

(二) 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强的特点决定了这个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还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知识结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产业阅历。目前,多数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是由相邻的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外语等学科转轨过来的,专业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实践经验。大部分专业教师较为年轻,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做过一些兼职工作,但仍然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工作经历。另外,由于经费投入的原因,专业教师缺少在实践经验和能力方面的进修和培训。这就导致了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满足不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从而影响了该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不完善,难以发挥功能

大多数独立学院建校时间较短,正处于扩大办学规模的阶段,大部分的资金都投入到了基础建设、基本教学建设中,致使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不完善,难以发挥相应的教学功能。这主要表现在:1.实践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仅仅依靠课本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像前厅接待服务、餐饮摆台、调酒、果盘制作、客房做床、茶事服务、茶艺表演、形体和礼仪、导游服务带团和讲解艺术、旅游事故处理技能、音乐欣赏、文物鉴赏等操作性强的实践技能只有在配套设施完善的模拟实训室内才能熟练掌握。一些独立学院不是因经费不足不建设实践教学相应的配套设施,就是对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不到位,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2.实习基地建设不稳固,作用难以发挥。目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数集中在第七或第八学期的专业实习中。但是由于学校和旅游企业之间合作和联系不紧密,各自利益的出发点不同,合作的目的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实习基地建设不稳固,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不能实现,基地作用难以发挥。

(四)学生对实践认识不足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实践的认识不足,认为管理就是监督和指导工作,不用做具体的工作。这种眼高手低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学生行业观念正确的树立,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们虽然在模拟实训中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是,进入专业实习后,面对基层的工作环境、实习单位严格的规章制度、较大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学生们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能尽快的适应实习要求,逃避实习的事情时有发生。即便留下继续实习的学生也只关注自我的工作,对于其他方面的实践能力培养关注较少,实习流于形式,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缺失

大多数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来说,没有明确规范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过程、效果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也没有专门的评价标准,从而导致教学要求降低,教学内容多变,使本就十分单薄、弱化的实践教学更显不足,效果更差。对学生来说,学生的实践实习,缺乏跟踪反馈,仅仅通过一张简单的鉴定表评价效果。这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直观性,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性不强。

二、 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 改善培养模式,合理课程设置

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是教学的纲领和指南。要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改善培养模式,合理课程设置。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作为应用型强的旅游管理专业,独立学院在培养模式上不能因循守旧,要注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要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在夯实基础理论的同时,强化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符合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在专业课程方面,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比例,增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要注意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不要把实践教学的时间都集中在校外实习阶段。对于一些操作型、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如饭店管理、导游业务、礼仪等课程,应该及时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还可以聘请一些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作为顾问,共同参与课程设置,这样能够加快课程优化更新的速度,适应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求。 转贴于

(二) 强化师资力量,注重加强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学生的关键所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该专业教师不仅要善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强化师资力量,注重加强教师实践能力才能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作为独立学院可以利用人事制度灵活的优势,在引进师资方面可以实现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比如,在引进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同时,可以考虑聘请一些从业经验和行业背景比较丰富的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第二,建立教师进入行业锻炼的长效机制。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鼓励教师定期去旅游企业进修和培训,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操作技能和服务标准,加强自身实践能力。

(三) 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实践性非常强。独立学院要想培养出具有竞争性的行业人才,就必须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金。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模拟酒吧、模拟接待、模拟旅行社、模拟导游、模拟旅游策划和研发等专业实验室,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素养、基本技能以及服务与管理技能。独立学院要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完善和建设,保持校内基地与旅游企业高度相近,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及时维护和更新基地的设施。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一些管理规范、设施先进、客源丰富的旅游企业。独立学院应加强与旅游企业“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参与制定实训(实习)计划,合理安排实训(实习),规范实训(实习)制度,从而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四)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对象,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否顺利的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能否实现。独立学院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变学生对管理人员“眼高手低”的错误认识,通过对学生要进行心理素质培训、职业素养培训、相关技能培训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较好的职业素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的提高,就能积极地配合教师的实践教学,很好的进行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五) 建立全面的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全面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独立学院可以把教师和学生都作为评价对象,把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训都纳入评价的范围,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列为主要评价内容。对教师,可以通过听课、教案、评教、检查教师及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训基地评价等形式进行,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对学生,可以针对不同的课程,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把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结合起来,将口试、笔试、技能操作、设计、论文、报告、调研、专题制作、答辩、基地反馈等融入到考试当中。通过全面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才能确保培养出真正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对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要逐渐加强、不断探索、创新思路、勇于改革,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小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问题及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2] 龚艳,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商业经济,2009(10)

[3] 唐烨、覃勤、黄娟,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浅析, 科协论坛,2009(9)下

[4] 王金超、魏凤云,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5] 吕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