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文化艺术范文

时间:2023-12-10 16:2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藏族的文化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藏族的文化艺术

篇1

画师成长的摇篮

1951年,宗者拉杰出生在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一个普通藏族牧民家庭。他自幼聪明勤奋,酷爱绘画,因家境贫寒,买不起画笔和纸墨,只能以指,或用木棍在地上画周围的各种东西。

宗者拉杰的故乡也是十世班禅大师和格西喜饶尖措大师的家乡,这里浓郁的藏族民间民俗文化和宗教历史文化,深深触动着他的心扉,年龄稍长,他拜著名画师学绘画、学泥塑,苦苦钻研,锲而不舍,为自己的未来铺展艺术之路。1972年,21岁的他正式开始美术创作,他的许多作品在国内外受人注目,绘画作品《意乐仙女》在35周年画展中获奖;作品《吉祥宝瓶》在十一届亚运会上展出;在首届全国《民族百花》美术作品展和1993年中国西部民族民俗画展,中国艺术名人等展示会上,其绘画作品多次获大奖;绘画作品《白度母》被赵朴初、巴金、等30余位著名人士联名签发获奖特等证书,并主编《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图说明镜》(藏、汉文版),著《绘画艺术学》(藏、汉文版),作品和传略被编入《世界当代书画纂刻家大辞典》、《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等大型书籍中。

漫漫寻梦路,悠悠赤子心

有一天,一个奇异的念头如闪电般击中了他:用毕生精力绘一幅世界上最长、色泽最艳丽、内容最丰富的唐卡画,把藏族历史和传统佛教各教派源流、藏族对人类和宇宙的认识和思考,用图画这一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丰富、发展藏族艺术,弘扬藏族文化。

唐卡也叫卷轴画,多绘于布料,以壁成画为形式,有曼唐、钦孜、希岗等流派,讲究浓彩重笔,色泽艳丽,装饰效果极强;唐卡画以纯天然矿物植物珍品为颜料,这是包括敦煌壁画在内的藏区各寺唐卡历经百年风沙而保持原初色彩的秘诀所在,唐卡画是藏族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宗者拉杰知道,如果此画成功,唐卡画在世界美术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1980年,他开始了漫漫寻梦路,身揣一架120相机,孑然一人,走进青藏高原这座文化丛林,他来到江河源头,来到青海湖边,他从奇特的山川河流感悟到了高原的无限风光,他从庙宇帐篷体会到高原藏民族纯朴的礼仪风俗,此次跋涉历时10余年,他风餐露宿,吃尽苦头,在高海拔地区行走近35万多公里,民族文化的丰富使他感受颇深。他拍了近万幅素材,并以此为基础,草拟了约100多米长的彩绘大观原始蓝图,他的第一个梦想实现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感受了真正的爱、顽强与搏斗,感受到了虔诚信仰的力量。经过宗者拉杰画师一番艰难紧张的运筹,1996年5月,《彩绘大观》在热贡艺术的故乡青海省黄南州正式启动。为

了完成这一宏篇巨制,他邀请了、甘肃、四川、云南、青海等5省区的300多位艺人共同绘制。然而真正的麻烦出现了,这么多人的食宿费、工资从何而来?百米长卷所用的颜料金、银、珊瑚、玛瑙、珍珠及藏红花、茜草、大黄等各种名贵纯天然颜料所需的经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从哪儿弄这么多的钱。困境中的他想尽办法,找信贷机构贷款,然而这一办法根本行不通,无奈他只好四处求人借债。家里人开始埋怨他,妻子抱怨他只知工作,不要家庭,不管女儿,不知有多少个日夜多少个节假日他是在办公室度过的,就连吃饭、走路、做梦他都在想着他的《彩绘大观》。就这样他的执著,痴迷感动了上苍,感动了家人,他们不仅从精神上支持宗者拉杰的创作,而且老伴变卖祖传家业以解燃眉之急,儿女们也各尽所能帮助父亲。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举动感化了周围的许多人,在黄南州委、州政府的支持下,州农行批准了《彩绘大观》贷款项目,使他的绘制工作有了经济支柱。因此,他果断地对《彩绘大观》的内容做了重大的调整,总长度由300米增加到618米,并聘请70多名专家、学者作为智囊团,专门研究解决绘制工作中的学术问题,如历史事件的主次,历史人物的排序,佛像的度量标准,传统技艺的革新,画面内容的范畴等等。他还根据学术研讨会所收论文,组织人力整理出版了长达70万字的巨画说明《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图说明镜》,堪称目前国内外仅有的藏族文化百科全书。

1999年8月,历时4年寒暑,《彩绘大观》终于绘制完成。博大精深的内容,细腻精妙的画笔

《彩绘大观》画面总面积1680平方米,重约1吨多,绘有唐卡700多幅,上下两边堆绣镶边图案3000多种,在数量和规模上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幅绘画巨著。

篇2

关键词:民族地区;艺术教育;藏族地区

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前提。如何通过学校艺术教育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发展中的重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在藏族地区,发展地区民族艺术教育对于丰富地区文化建设、传承地区文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民族地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1.注重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

艺术教育是学生德育的必经之路,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因此,通过民族意识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强心。在藏族地区,应该充分发挥艺术教育陶冶心性、提升修养的作用。

2.明确艺术教育的独立性

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觉悟的提高,但是艺术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教育,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对艺术进行传播与感受,而且还要进行技术训练,藏族地区的唐卡、民歌、刺绣等都包含了特殊的技巧。因此,艺术教育是具有独立性的,应该将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在小学、中学与大学的教材中进行系统的编排,让学生从小就学习民族艺术文化。

3.发扬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

艺术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能够培养艺术人才,另一方面能够进行大众艺术教育。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群体发展,将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进而提高艺术教育总体水平。在艺术教育中,应该注重民族语言的教学,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将民族艺术作为升学考核内容之一,提高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强化民族地区学校艺术教育建设的措施

1.强化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

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对艺术教育的水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藏族地区学校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主要的措施包括:(1)教育部门按照学校的需求实现教师的分配与选调,通过提高艺术教师待遇吸引更多的专业艺术教师,注重艺术教师的培养,形成藏族地区专门性传承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教师。(2)艺术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进修学习、专业深造、观摩考察等提高自身的艺术教育能力与职业修养,立足藏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采风、学习、交流等掌握更多的藏族艺术,更好地进行民族艺术教学。

2.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应当包含多种多样的手段与途径,艺术教育要做到因地制宜,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条件与手段实现创新与发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艺术教育中有所收获。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手段。(1)教师应该结合时展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实现现代艺术形式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民族艺术的内涵进行正确的认识。(2)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寺庙观看僧人制作塑花、观赏僧人表扬藏戏、看民间艺人绘制唐卡等,通过这些方式加深对藏族艺术的认识。(3)实现领域专题教学与过程作品集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普通学生通过领域专题教学方法,通过“刺绣”“唐卡”“壁画”等领域专题进行系列联系,艺术类学生通过过程作品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教育,通过对自己、他人的作品的收集与评价,制定自身后续创作的计划。

3.提高各级学校的硬件设施

对于民族艺术教育的发展来说,相关艺术教育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相关学校在如何提高艺术教育方面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而提高学校硬件设施就是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藏族地区而言,经济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许多学校在开展艺术教育的时候由于缺乏如音响、舞台等设施而使整个艺术教育开展的推进工作延缓。鉴于这些原因,国家以及其他兄弟省市应该在加快推进藏族地区教育的同时加大力度改进学校硬件措施,使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够有条件开展,有能力开展。

艺术教育是民族文化生产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强调民族性,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重民族地区特色的保护,进而实现民族文化的生产与发展。通过艺术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与关注,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对于藏族地区艺术教育的开展,各级相关机构要深入开展研究,结合教育发展的实际,以突出本民族特色为特点,结合新时期艺术教育发展的脉搏,不断地推进整个藏族地区艺术教育前行。

参考文献:

[1]徐辉.东西部差异与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以重庆黔江地区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4).

篇3

唐卡绘画艺术与漆画艺术的结合,发掘漆画艺术本源审美内涵的多元性,让漆画艺术继承发扬少数民族优秀艺术的文化内涵,再通过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促进漆画艺术的发展,保护和传承好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提高漆画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

漆画艺术;唐卡绘画;创新;文化价值

一、漆画艺术对唐卡艺术文化语言的吸收

七千多年来,漆艺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艺术语言记录着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历史形态和美学意识,记录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所以传统漆艺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研究价值。漆画的脱胎之变无异于摆脱了传统漆艺对于器皿功能性胎体的依赖,进入平面的独立视觉绘画语言的创作空间,在当代漆画在成长过程之中,传统漆画的辉煌不可能在新的艺术创新环境下只继续享用老本,顺应自然地进入了以精神传达为主题、材质与精神相融合的理性时代。唐卡艺术,源于藏族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青藏高原上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唐卡的起源和发展与藏传佛教是息息相关的。唐卡这种主要以卷轴画形式出现的艺术,满足了信徒的宗教生活需要,画在唐卡上的佛、菩萨,代替了寺庙中的塑像和墙上的壁画,成为他们可以随身携带的崇拜物。唐卡艺术因此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起来。所以,有人又针对唐卡便于携带的特点,把它称之为“流动的壁画”或“流动的庙宇”。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正通过对精神内涵的追求,构架人类精神和心灵的守望地,提升其人文价值与精神内涵。现代漆画艺术发展与创新应当从我国优秀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中吸收养分,展现漆画艺术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唐卡绘画艺术与漆画艺术的结合,力求推陈出新,践行具有地域特色少数民族韵味的漆画艺术风格,拓展材料与技法可延伸性的同时,发掘漆画艺术本源审美内涵的多元性,让漆画艺术继承发扬少数民族优秀艺术的文化内涵,再通过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促进漆画艺术的发展,保护和传承好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提高漆画的文化价值,让其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如范迪安所说:“一定要发挥漆画语言的长处,不仅要发挥长处,而且要把这种语言推向更为深刻的探索……不仅从语言的角度,还应该上升到文化的层面,精神的层面”。

二、漆画形式对于唐卡艺术形式的保护创新

1)漆画艺术材料对于唐卡艺术表现形式的保护。

传统唐卡艺术创作大多还在用矿物质颜料,从保留下来的唐卡可以看出都已经出现氧化变色、破损的现象了,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传统唐卡艺术制成材料的主要成份是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所以材料脆弱、易损、不宜长久保存。一是唐卡制作材料自身由于时代性,使其内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导致材料本身老化;二是由于环境如温度与湿度、光照、供奉等原因,造成唐卡霉菌繁殖、灰尘附着、收藏环境是否适合都将影响到唐卡艺术的保护。而漆画的主要材料是天然大漆,这种材料有其独特的耐久性,耐磨、耐水、耐酸性,使得漆画可以长久保存也有助于体现漆画形式自身价值。

2)漆画艺术独特的工艺和材质对于唐卡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

漆画材料由肌理、材质、构成等多因素组成其表现多元化。大漆具有沉着丰润的色调和优美含蓄的色泽,使漆画具有不可替代的材质美感。漆液粘稠,可吸附各种质材使不同材料都有了入漆的可能,无限拓展了漆画材料的丰富性、未知性。另一方面漆画脱胎于被世人誉为中国传统艺术“活化石“的漆艺,承载蕴涵了中华文化丰厚的历史底蕴及文化内涵。唐卡绘画历经千年的融合演变及《造像度量经》的程式化发展,形成了刻画细致绵密、色彩富丽堂皇和装饰趣味浓厚的整体特征,体现着浓郁的藏族特色。首先,线描和色彩的有机组合和巧妙变化是藏族传统绘画的主要特色。线描为造型骨架,是藏族传统绘画的基本手段和一脉相承的审美表现技法特质。其次,色彩是藏传佛教绘画的另一重要传统。绘画的颜料多是画工采集植物矿石颜料自制而成。其色彩纯度高、色相丰富且不易变质褪色。再次,画面构图及人物造型讲究丰富圆满,讲究对称,严谨的秩序。多采用散点透视手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同一主题而发生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地点的事务组合在一起,形成连续性情节。最后,唐卡绘画都有寓意性的造型,唐卡表现内容采用了象征性意义的手法,用高度提炼后的图符造型信息达到传播教化众生的目的。漆画唐卡的创新是以唐卡绘画艺术与漆画传统相结合作为切入点。以藏传佛教文化为本体,以漆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为异质参照,通过借鉴和提炼藏族传统唐卡绘画传统因素与中国漆艺传统相结合,融汇漆画的包容性、创作材料及工艺的特殊性,以虚实相生的手法,并适度吸收西方现代平面构成的技巧,逐渐探索漆画唐卡这一种新的唐卡艺术表现形式,从材质、色调、构图到主题,都更多地继承了藏族传统艺术的主体元素。

三、漆画唐卡艺术创新的文化价值

漆画唐卡这种艺术形式的创新是在对藏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全面考察和系统深入的史学梳理和审美辨析的基础上,重建了藏族本土美术现展的内在的历史视野,并逐渐萌生出以藏文化为主体性意识、以漆画表现形式相结合的实践创新。依托于西部藏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自觉地从藏传佛教文化的历史文明中发掘现代文明的潜力和文化的创造力,并以开放性的眼光与中国传统漆艺相结合,立足于藏文化传统本体的继承与弘扬基础上吸纳融化外来异质文化因素,探索唐卡艺术的现代化创新传承保护,试图建构一种符合本民族现代特征的新的唐卡艺术形式,呈现藏族传统文化以及正在经历的现实变迁。保护唐卡艺术的传承创新应从观念角度尊重藏文化的传统思维方式,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相贯通,从中华民族大文化的历史文明中发掘对文化艺术传承保护的有益因素和创造力,锻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艺术风格,开拓新的艺术资源和表现形式,并在多元民族文化的互动共生中创造一种民族文化认同和精神价值的重建。漆画艺术语言与唐卡文化艺术的创新结合作为地域性、民族性艺术的当代表现与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整体构建是一种互补共生的关系。

综上所述,漆画唐卡艺术的创新立足于丰厚的民族文化,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广阔的胸襟,积极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文化及其表现形式,将技艺与思想、技艺与文化融为一体,完美结合,并在实践中锤炼和培育独特的艺术品格,完成对唐卡绘画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宼焱,对漆画语言的思考[N],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

[2]王向阳,陈锐,陈圣谋,当代漆画[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12.

[3]乔十光,立足传统综合发展-振兴中华漆文化之我见[J],装饰,1997.1.

篇4

关键词:藏文古籍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4-0141-04

藏文古籍是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有藏文长条典籍约1.5万多种,其中解放前写本、刻本藏文古籍4543种,内不乏一些珍本和孤本,如唐代敦煌藏文写卷《大乘无量寿宗要经》、明代抄本《米拉日巴传》、清康熙年间朱、墨手抄本《大藏经·甘珠尔》等多种文献,皆为国内珍稀版本。2007年以来,文化部在全国开展古籍普查活动,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图十五)珍藏的藏文古籍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有15部藏文古籍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47部藏文古籍入选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以下将馆藏藏文古籍从历史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资料价值三方面做一评介,以飨读者。

一 藏文古籍的历史文物价值

藏族文化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早期的藏文古籍主要以佛经翻译为主,后随着佛经翻译的兴盛,有关佛教注疏、藏族哲学、历史、文学、医学、天文、历算、艺术等方面文字资料逐渐增多,成为今天藏文古籍的主要组成部分[1]。

藏文古籍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代表着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对研究藏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其受古印度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影响,版本形式特殊,典籍装帧、装潢、书籍名称等都不同于汉文古籍[2]。如馆藏《大乘无量寿宗要经》收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由唐代京拉喜、桑贡、李才红抄写,卷轴高31厘米、长136厘米,白麻纸,纸质较厚、纸面稍粗,有横划乌丝栏,经文字迹工整、清晰,藏文正体书写。文字从左至右横写,卷首在左,卷尾在右。卷子上下有天头、地脚,卷子左右有边距,宽度大约在1至1.3 厘米之间。每纸分左右两页抄写,中间留有0.8厘米宽的中缝,近似古籍刻本版式中的版心。卷末有抄写者的署名,经文由三纸粘连成一体(图五)。此经是公元九至十世纪敦煌藏文写本,浸染了千年光阴,其文物价值远不是宋刻本能比的[3]。

馆藏《大藏经·甘珠尔》(封面图),是由甘肃天祝天堂寺(图十三)解放初捐赠,收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此书是清代藏文朱、墨写本,一百零五函,梵夹装,开本高25.2厘米、宽69.5厘米。字体苍劲,整齐均匀,校勘精良。全书所用纸张洁白坚韧、色泽鲜亮。夹板由高级红木雕刻而成,木质坚硬、雕工精美、古朴典雅,为存世珍稀版本。

馆藏善本中有珍贵文集36种,都是藏族历代著名学者的文集,如宗喀巴和其最著名的弟子克珠杰及贾曹杰的文集、布敦大师文集、第一代嘉木央错文集、历代高僧传记等。馆藏藏文古籍中还有一些医学代表作如《四部医典》,也有一部分天文、技术等科技类藏文古籍。总之,这些古籍以丰富的内容,充分反映古代藏族文化历史,具有无可估量的文献价值。

二 藏文古籍的艺术价值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也创造出独特的民族艺术。藏文古籍是藏族千百年文化的结晶,代表了藏族文化内在的思想和艺术。

藏族是笃信佛教的民族,其文化艺术带有很深的佛教文化艺术烙印,其古籍的装帧和版本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藏文古籍的装帧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书籍呈长条形,活页状,梵夹装帧。藏族受佛教贝叶经启发和影响,创造性地将贝叶经的形式运用到书籍的装帧上,形成独特的梵夹装。同时梵夹装也适合佛教徒的阅读习惯,藏文典籍大多是佛教经典,佛教徒诵经要求正襟危坐,专心致志以表虔诚,经书的翻阅要求便于翻页[4]。这种装帧将印有文字的活页按次序重迭起来,不进行装订,在上下夹两张檀香木板作为前后封。夹板均为红漆描金,雕工精细,珍贵古籍的夹板上还有佛像、火焰及宝珠等彩色图案。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藏文古籍多在卷首绘有佛像插图或菩提塔图以及花纹装饰,一些藏族古代医学、天文科技的典籍内还绘有人体解剖图和动植物药科图、天体星象图,表现出藏族早期的绘画艺术。藏族的绘画是在本民族古有的佛画绘画基础上,吸收汉族、印度、尼泊尔的艺术营养,发展为具有鲜明民族艺术特色的绘画艺术。馆藏藏文古籍上的彩绘插图,使用藏族独特的矿物质颜料绘制,人物形象夸张,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色彩艳丽。古籍上的插图与内容相互呼应,互相衬托,将古籍内容、寓意明了解读给读者[5]。如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圣三宝念要经》为明本,突出表现了藏民族在文化古籍中的艺术形式。《圣三宝念要经》是一部佛教典籍,开本高9厘米、宽45厘米,全书采用金、银、玛瑙、绿松石、珍珠等珍奇宝石磨成贵重颜料与墨调和研磨成汁抄写而成,字体优美,字迹经久不变。书的夹板上有用矿物质染料调汁画的莲花,永不褪色,时隔数百年,莲花仍有一种含苞待放之感。莲花图案不仅是书的装饰,更是吉祥、神圣、智慧之物。封面遮幔是绣有龙纹的彩缎、璎珞,遮幔下甲板上塑有立体的描金题名,题名周围用黄金、贝壳等镶成藏族吉祥物日月、彩云、宝焰、金轮宝、宝塔、白海螺等标志,与佛陀和佛法息息相关,夹板图案精美、做工精细别致、技法高超、镶嵌图案错落有致,代表了藏族高超的雕塑和镶嵌艺术。《圣三宝念要经》还将藏族传统的唐卡制作艺术灵活运用到了古籍的装帧上,表现了藏族古籍独特的装帧艺术形式。夹板的两侧绘有释迦牟尼佛像和观音菩萨像,每页的空白处用彩色丝线堆绣出朵朵鲜花,版面看起来绚丽多彩,整部古籍无论内容还是装帧都突出代表了藏族古籍浓郁的艺术特色。

勤劳智慧的藏民族利用当地的野生植物,造出有独特工艺特色的古籍用纸。藏纸采用当地丰富的瑞香狼毒、登台树、野茶花树、瑞香等多种原料制造而成,质地厚实、洁白坚韧。由于原料中有狼毒草,藏纸不仅坚韧洁白经年不朽,且不被虫蠹。自唐代起,已能造出红、白、蓝、黑、紫、绿、藏墨等各色纸张。藏族喜用黄纸印经,并制作工艺精细的“藏青纸”用以书写金汁、银汁藏文经典。馆藏明写本《嘛尼全集》、《密宗五种》(图十二)、《般若波罗密多八千颂》(图六)等佛教典籍,用金汁、银汁书写在“藏青纸”上,版面庄重典雅,绚丽华贵。更为神奇的是馆藏印本清代《大藏经·丹珠尔》二百零五函,书籍纸张是在藏纸抄造原料中加入羊绒,历经数百年,纸张既柔软有韧性,又不会被虫蛀。馆藏藏文古籍无论内在的艺术内容,还是外在的装帧艺术形式和纸张、写绘颜料等工艺,均是学习研究藏文典籍不可多得的材料。

三 藏文古籍的学术资料价值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藏文典籍门类齐全,内容以藏传佛教教义为主线,是少数民族院校教学和科研重要的资料。

藏文写经与甲骨文、汉简、明清故宫大库档案并列为我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馆藏藏文《大藏经》是由经(修多罗)、律(毗尼,又译毗奈耶)、论(阿毗昙)三部分构成,故又称“三藏”。“大藏经”一名实为汉语赋予它的称谓,而藏文大藏经则有它自己的称谓——《甘珠尔》和《丹珠尔》。馆藏《大藏经》由两套丛书构成,即清代抄本《甘珠尔》和刻本《丹珠尔》两大类,共有经典4570部,以论述内容分为显宗、密宗两类,显宗分经、律、论三部分,密宗分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部分,加密宗总续共类。八类之外又按学科分五明之学列藏族学者的著作,大类下再分小类,按照佛教教义、戒律、修行、历史传纪、文学、音韵、工艺、医学等学科分类。由于藏文《大藏经》主要是由梵文翻译而来,许多经典甚至在印度都已经消失了很久,藏语又是模仿梵语创制成,可以说是一种标准梵文,保存了印度原典的旧观点。在梵文典籍不多的今日,藏文《大藏经》的内容可翻译还原成梵文佛典,做梵文典籍的参考和校订,同时也是研究古印度历史、宗教、哲学、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大藏经》中还保存大量汉文、巴利文所缺的佛教经典,因而藏译佛典又是佛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藏文《大藏经》与汉文《大藏经》相比,有译语统一和忠实原文、校刊精良的优点,可为新版佛教经典的对勘、校订提供资料。

藏文《大藏经》是佛教典籍的资料总汇,藏族文明史的发展总汇,也是藏族文化遗产的珍贵结晶。藏文《大藏经》作为藏人经籍文化的代表,其卷帧之浩繁,内容之丰富,门类之齐全,传播与影响之巨大,是其它文献资料难以比拟的,是研究藏族文化的珍贵资料。

收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馆藏传世孤本《米拉日巴传》是宋代日巴吾琼著,明朱、墨两色抄本,长49厘米、宽7厘米,全书231页。纸张细腻光滑,笔迹生动优美,关键字全用朱笔书写,是一部藏族自己创作的传纪文学。《米拉日巴传》真实记述了11世纪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的人生经历,叙述了米拉日巴解脱和成佛的道路,采用散文、韵文相间文体,热情讴歌了藏民族坚韧不拔、聪慧向上的民族精神[6]。《米拉日巴传》书中文字多处为古藏文书写,说明此书的作者运用的藏文文字处于藏文厘定期间,新藏文文字还未完全成熟确立,对研究藏文文字的演变过程具有资料价值。已出版的《哲蚌寺藏文古籍目录》、《藏文典籍目录》、《拉卜愣寺藏文古籍目录》等整个藏区的藏文古籍目录中均未记载日巴吾琼所著的《米拉日巴传》。书后题记中明确注有该书资助人的姓名,左右双边、上下无边的特点是典型的明本,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是研究11-12世纪历史、文化、经济、宗教的十分珍贵的参考资料。

馆藏藏文古籍还包括藏族文学的代表作《米拉日巴道歌集》,采用藏族传统的韵文和散文并举,将唱词加入到叙述中,通俗简洁、意境隽永。关注社会生活,教人处事哲学的戒言锦语《萨迦格言》、《格丹格言》;佛教教义经典《药师经》(图二,图十)、《药师尊经》、《普明经》(图七)、《俱舍善述》;用注释法依据实际的诗例解读藏族名家诗的《诗境释难·妙音欢歌》;以及著名藏族诗人仓央嘉措的诗,以清丽、朴素、细腻意境构思和形象创造,是研究藏族诗歌的最好资料。

馆藏藏族历史传纪以历代高僧大传为主,《百本生传》、《仓央嘉措传》、《仁钦坚参传》、《根敦嘉措传》、《根敦珠巴传》、《洛桑丹白尼玛传》、《东科努木翰传》等以翔实的史料介绍了历代高僧的生平、政治主张、传教活动及学术造诣等。

医学典籍《四部医典》、《药物分类用途详述》、《治病伏魔药物功能直讲·无垢晶球》是藏族医学的代表作。藏族天文历算学典籍《万年历表》、《韵律论》(图八)是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历法著作,在指导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涉及到人的生理、心理、本性、认识等方面的宗教学著作,以绝对的文献优势占馆藏藏文典籍的主要部分。

格萨尔王是藏族古老文化传说中的英雄,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他以慈悲、智慧和大力护佑着芸芸众生,使其脱离痛苦和灾难。馆藏有脍炙人口的藏族民间说唱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系列典籍《卡切玉宗》、《下蒙玉宗》(图九)、《娘林大圆满》、《地狱大圆满》等,是根据民间艺人的说唱记录整理成文的木刻本,有着一千多年历史,与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罗诃婆罗多》一起被誉为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学校已故藏学研究专家王沂暖先生,专门从事藏学研究和藏族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是中国最早翻译与研究《格萨尔王传》的学者,被誉为格萨尔学奠基人。其论著有《藏族文学史略》、《藏汉佛学辞典》,译著有《米拉日巴传》、《王统记》、《格萨尔王传》(图一)。西北民族大学设有在全国民族院校中唯一一家以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建制级别最高的研究机构,为专门研究《格萨尔》的研究院,编纂出版有五卷本《格萨尔文库》(图十四)。

馆藏梵文翻译著作《绘画度量经》是印度古代艺术中最完美阶段笈多时代的造像规范。其对造像基本尺度,诸佛、菩萨等造型特征及身体各部位的度量比例都有详细的论述。《绘画度量经》也创造了适应的度量单位,把拃、平指、青稞粒等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事物作为度量单位,生动贴切,便于记忆和掌握。在描述人体各部位的形象时,采用大自然中动植物的造型特点来喻示,生动典型,一目了然,是论述藏民族造像艺术的代表著作。《戏剧论》是讲述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喜剧、演奏技法、风格的著作,生动描绘了千百年来藏民族在雪域高原形成能歌善舞的特质。

藏文古籍的整理与收藏既反映了国家对古籍文化的重视,也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文化发展原则。藏文古籍的整理,对于深入挖掘藏族文化的形成,推动藏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作为立足西北地区,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历史、宗教等综合研究的材料汇总库,承担着搜集、整理、研究藏文古籍的重要任务,并在六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古籍文献,将大量的零散的古籍串联起来,形成了研究藏族文化、社会、历史的主线,为深入挖掘藏族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藏文古籍的整理和研究的深入,一张张藏族文化研究的蓝图不断呈现,一条条指引挖掘藏族文化的路线图显现,为丰富藏族历史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印证着搜集、整理、研究藏文古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不断地印证着藏文古籍的历史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参考文献:

[1]先巴.藏文典籍及其收藏[J].收藏,2010,(1):75.

[2]彭学云.试论藏文典籍文化[J].中国藏学,2007,(1):88.

[3]范开宏.敦煌遗书及其价值浅说[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2):96.

[4]王鉴,安富海.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民族教育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12,(6).

[5]乃波·噶桑文.谢热译.藏族佛画艺术[J].研究,1989,(12):86.

篇5

白玉藏刀装饰纹样分类

(一)白玉藏刀的主纹

白玉藏刀装饰主纹是指刀柄、刀鞘的装饰上的主体装饰纹样。白玉藏刀装饰主纹在各种不同的白玉藏刀上有不同的装饰主题。白玉藏刀从尺寸规格上分为长刀和短刀。第一,白玉长藏刀,两尺多长,刀鞘主纹装饰多为吉祥八宝纹、七珍宝、和气四瑞、双鹿、火焰宝、金刚杵和莲花等。白玉长藏刀的刀柄造型多采用如意云型和神兽头型、鹰(雕)头型造型。白玉长藏刀正面的宝石镶嵌基座为单层莲花型。第二,白玉短藏刀按使用性别分为:男式藏刀和女式藏刀。白玉男式短藏刀有两种;一种长40厘米左右,也称为腰刀。刀鞘正面主纹多为虎、狮、鹞鹰、龙、鹿、鹏、莲花、七珍宝、火焰宝、和气四瑞、卷草纹、饕餮纹和海水江崖纹等,背面主纹有狼、兔与卷草纹等。另一种白玉男式短藏刀长10厘米多,也叫小刀。其刀鞘正面主纹装饰錾刻有卷草纹和龙纹,背面主纹则为卷草纹。以上两种白玉男式短刀刀柄和刀鞘上还常有奔跑回首状或回首静卧状鹿纹。白玉女式短藏刀也称为白玉女式堆珠翘刀,其装饰主纹则是卷草纹。卷草纹(又称“唐草”,藏语称“甘青”)是白玉女式短藏刀中最普遍使用的装饰纹样,主要用于它的刀鞘正面和背面主纹装饰。

(二)白玉藏刀的底纹

白玉藏刀的底纹(也称地纹),是指衬托主纹的辅助纹样,与主纹协调一致,起丰富装饰的作用。白玉长藏刀底纹使用龙纹、鹞鹰、法螺、七珍宝、和气四瑞、卷草纹和鱼子纹等搭配。白玉男式短藏刀的底纹大片使用卷草纹和鱼子纹。白玉女士短藏刀正面底纹为卷草纹镂空的纹样,背面底纹为鱼子纹。鱼子纹(又称珍珠地)是由錾花工艺制作的密集的小圆圈纹样。

(三)白玉藏刀的边纹

白玉藏刀的边纹是白玉藏刀边沿与厚度的装饰纹样。其纹样多为藏族传统的网形纹、菱形纹、水纹、雍仲纹和汉族的回纹、城墙纹(也称“丁”字纹)等几何化纹饰构成二方连续纹样带,装饰白玉藏刀刀柄和刀鞘的边沿与厚度。

白玉藏刀装饰纹样的艺术风格

白玉藏刀装饰纹样在各种形式因素、多样排列组合以及多种装饰材料、技法的不断融合、传播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个性与鲜明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分块装饰与密集装饰相结合

白玉藏刀的装饰纹样突出表现在刀柄和刀鞘上。其刀柄和刀鞘以分块装饰与密集装饰为特色,分块中区块连着区块,每块装饰区域内花纹层层密布、构图对称、布局整齐、密而不乱、整体协调一致。如白玉男士长藏刀刀柄分成三块,块面大小从柄端依次向下减小,每块上布满了密密的卷草纹和动物纹样。白玉男士长藏刀刀鞘正面主纹区域多分为横向三排或一排纹样布局。刀鞘底纹区域横向分成三排,中间区域稍大,两边稍小大小相等,成对称排列;底纹区域纵向多分为三块长方形连接,中间小,上下大,成对称式。每个区域的底纹装饰带密集的花纹上还装饰有凸出的主纹,纹样多种、密集而丰满。白玉男式短藏刀刀柄、刀鞘纹样布局多分为三个区块。刀柄纹样以阴槽錾线分成三分:一种刀鞘纹样由三组纹样构成没有明显的分割线,形成隐形的三段式构图,狮、鹞鹰和龙纹依次排于刀鞘;另一种刀鞘纹样明显分成三块,每个区块成长方形,以阴槽錾线分隔开,注重比例与均衡,每个区块花纹层层密布。白玉女式短藏刀刀鞘纹样以鳄鱼皮把装饰纹样分成两块三段,鳄鱼皮两边的卷草纹连绵不断、枝繁叶茂。无论白玉藏刀刀鞘和刀柄的装饰纹样怎样分割布局,最终刀的各个部分装饰纹样相互衬托,凹纹的装饰带精细、纤巧、华丽给凸纹突出体的厚重、敦实、体感增添了风采,整把白玉藏刀在严谨的节奏和悦目的比例中,将多种繁茂的装饰纹样集合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体现出分块装饰与密集装饰的完美结合。

(二)多层次空间装饰,突出凹凸变化

白玉藏刀装饰纹样主要采用凸花、凹花、镂花和宝石镶嵌工艺等,这些装饰纹样形成多层次空间装饰效果,高低错落、凹凸变化、主次分明。特别是白玉男士长藏刀正面刀柄和刀鞘上镶嵌有高高突出于所有纹饰的各种宝石(珊瑚、松耳石、玛瑙、九眼石),第二层次才是由一个个单体的高浮雕凸花凸显于阴线錾刻的凹花底纹之上,即使是底纹之上的阴线錾刻的凹花浅浮雕錾刻纹样,也是依照纹样主次按高低不等、深浅不一、粗细不同的层次装饰。白玉女式短藏刀装饰纹样的立体层次也很突出,除了高高的宝石镶嵌外,在镂空的底纹上还采用旋转堆高的卷草纹,底与纹形成凹凸有致,虚实相生的多层次空间。对于这些精妙雕刻所产生的多层次凹凸变化的空间追求,成为白玉藏刀装饰纹样的艺术准则。白玉藏刀装饰纹样的审美造型,实为青藏高原凹凸多变的地形地貌的艺术反映。

(三)装饰材料多样,装饰技法多种

白玉藏刀主要纹样装饰材料有纯银、白铜、黄铜、紫铜等金属,还有珊瑚、松耳石、玛瑙、九眼石等宝石。多种装饰材料的自然色泽白、黑、黄、蓝、绿、红等色相互映衬,显得富丽堂皇。白玉藏刀装饰纹样造型多采用高浮雕凸花(藏语称“布尔擦”)、浅浮雕錾刻雕花(藏语称“江木擦”)、镂空雕刻(藏语称“锥擦”)和堆花工艺等,多种雕刻工艺融于一体,精彩纷呈。白玉藏刀装饰纹样在装饰手法上还采用宝石镶嵌和镀金等。宝石镶嵌工艺多用于白玉男士长藏刀和女式短藏刀的刀柄、刀鞘的正面装饰。白玉男士长藏刀刀柄装饰有三颗或一颗不同颜色的宝石,其鞘头和鞘尾也镶嵌有一颗、三颗、五颗或七颗不等的红、黄、蓝宝石。白玉女式短藏刀一般刀柄镶嵌一颗蓝色或红色宝石,刀鞘装饰三颗等距排列的红蓝宝石。镀金工艺,又称“西番水镀砑金”,用于白玉男士长藏刀和白玉男式短藏刀刀柄中段和刀鞘中段浅浮雕卷草纹上或鞘口、鞘尾的镂空卷草纹上。各种宝石的镶嵌与金碧辉煌的镀金使白玉藏刀装饰纹样色彩丰富,精美绝伦。这些精美的装饰材料和多样的装饰工艺是藏族审美理念、审美情趣的充分反映。这既是衡量一把白玉藏刀身价的标准,也是衡量持刀主人财富的象征。#p#分页标题#e#

(四)錾花工艺精湛,线性造型突出

白玉藏刀装饰纹样精湛的錾花工艺和善于用线造型是其重要的艺术特点。要识别一把白玉藏刀的优劣,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看纹样錾花工艺是否精美。白玉藏刀突出的錾花工艺表现在对虎、狮、鹏、龙、鹞鹰和卷草纹的精雕细刻中,虎的吼叫,狮的回首遥望,龙的盘旋、鹞鹰的展翅,鹏的高飞,卷草纹的圆润舒展,其生动的艺术造型充满了激情飞扬的精神活力,显示了白玉藏族人奔放的性格特征。白玉藏刀装饰纹样无论是主纹、底纹,还是边纹,主要以线性造型为主,长线、短线、直线、曲线相互协调,具有东方造型艺术的特点。如既是主纹又是底纹的卷草纹,无论是镂空堆高的还是阴线錾刻的,造型都以S型曲线为主,卷草纹主杆S型曲线的弧度尽量接近于圆形的弧度,卷草纹主杆分枝由圆润、舒展具有弹性,充满活力的长短曲线构成,体现了古朴、大气又不失精致。又如,作为直线型造型的“卍”、“卐”、回纹、菱形纹、网纹作为边纹,线条挺直,遒劲有力。柔婉动感的S型曲线与刚劲静态的直线型纹样相互协调,产生急缓的节奏,形成阴阳刚柔之美。

艺术的基本原则有共性,也有个性,遍观世界各民族,“几乎在所有民族的艺术中都可以看出特定的风格”。一把藏刀从共性上看是大体相同的,但从个性上看,其风格却是大不相同的。白玉藏刀制作艺术上的典雅、远奥、精约、华美,刀鞘、刀柄苑囿其中,实为川藏高原白玉藏民族的独特的艺术风格。白玉藏刀“各种操作方法、形式因素及排列方法,在当地传播以后就逐渐形成了各个民族的艺术风格”。

白玉藏刀装饰纹样的文化内涵

白玉藏刀装饰纹样体现了白玉藏族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以及艺术的积累。白玉藏刀装饰纹样无论从藏族传统文化意义上看,还是从历史层面、艺术角度来看都有着很深的社会文化价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浓郁的宗教色彩是白玉藏刀装饰纹样观的突出显现

白玉藏刀装饰纹样题材并不是一种可以自由创作的艺术,它必须严格按照自己的文化体系进行表现。白玉藏刀装饰纹样题材始终受制于宗教膜拜型的文化体系,信仰是高于一切的精神追求。宗教纹样在白玉藏刀装饰纹样中占有突出位置。如源于藏族原始宗教对动物灵魂崇拜的鹏、龙、狮、虎。在早期苯教中具有某种神性的动物鹿、鹰,本教的教符“卍”和藏传佛教的瑞祥符号“卐”、吉祥八宝纹、七珍宝、莲花纹、大象纹、双鹿、金轮四宝等,这些代表藏族宗教的纹样处处妆点着白玉藏刀,使它既具有装饰美,又承载着宗教文化观,暗示着藏族能够意识到的普遍具有的宗教意义。除纹样题材外,圆形的纹样造型、圆波形二方连续构图形式和密集的纹样布局以及对称的构图形式,都是藏族对佛教轮回观念以及佛法圆转不息、永无休止意识的物化,体现了对“圆通”、“圆觉”、“圆满”境界的追求和对称、旋转、回环的佛教美学特征。白玉藏刀作为藏族宗教文化的载体把宗教的内在精神提炼为程式化的装饰纹样充分展示了出来。在制作白玉藏刀装饰纹样和欣赏白玉藏刀装饰纹样的过程中使得到加强和巩固,于审美过程中达到“净化”心灵的境界,对创造物产生一种神秘的敬畏和审美的愉悦。

(二)浓厚的求吉思想是白玉藏刀装饰纹样世俗文化的集中体现

白玉藏刀装饰纹样不仅仅在于装饰意义,它更是藏族吉祥祈福的内在文化精神的充分展现,“实际上,纹样系统也成为特定文化内部的一种工具”。白玉藏刀装饰纹样正是传递藏族吉祥祈福这一特定文化思想的一种工具,它承载着藏民族对吉祥、平安、快乐、如意、圆满等美好愿望的祈福和祝愿,是功利和审美的和谐统一。如卷草纹、和气四瑞等都充满了浓郁、温馨的人情味,彰显趋吉辟邪的作用。又如藏族认为鹏、龙是天上的,虎、狮是地上的,它们都代表吉祥,都是藏族的吉祥物,象征运气好,象征胜利,它是男子汉的护身法器,起着驱灾避祸、敬畏神灵、祈求保佑的作用,也表现出彪悍威武的民族气质。水纹则反映了藏族希望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卍”和“卐”构成雍仲拉曲纹样为吉祥延续不断、牢固之意。白玉藏刀装饰纹样构图中的三区块和三排式构图,体现了藏族人崇尚奇数,把奇数“三”看作吉祥数,它是吉祥数字观念在白玉藏刀构图中的表现。吉祥观是白玉藏刀装饰纹样表现的核心,是对连绵不断的吉祥、美好、祝福的民间世俗文化的表达。

(三)格萨尔图腾群的运用使白玉藏刀装饰纹样打上了格萨尔文化的烙印

白玉藏刀创作地处于格萨尔文化的腹地,在白玉藏刀装饰纹样风格中处处都感受到了格萨尔文化的影响。格萨尔认为必须借助于许多图腾群(“维尔玛”)的综合威力,才能战胜邪恶,逢凶化吉。强烈的格萨尔图腾群形象体现了白玉藏刀独具的地域化格调。格萨尔的图腾群综合了岭国四大氏族图腾、叔伯兄弟图腾、家族图腾和个人图腾等。如在白玉男士短藏刀刀鞘的主纹装饰中常常看到有鹏、龙、狮、虎,这“四个瑞兽”是格萨尔岭国四大氏族季、仲、伯和大荣氏族的图腾,是藏族神话传说中的战神、保护神。而象是格萨尔岭国众兄弟的共同图腾,狮是格萨尔的家族图腾,鹞鹰是酋长查根的家族图腾还是伯父氏族的尼朋达雅的个人图腾,雕是仲父氏族的阿努巴森个人图腾,狼是季父氏族的仁钦达鲁个人图腾。这些动物图腾象征战无不胜。因此在白玉男士短藏刀刀鞘上有鹏、龙、狮、虎、象、鹞鹰、雕和狼的纹样,他们是格萨尔文化的物化形式,是格萨尔文化的历史传承。

(四)多元一体的装饰特色是白玉藏刀装饰纹样多元文化交融的映射

白玉藏刀装饰纹样是融合多元文化为一体,而又不失藏族装饰特色的文化复合体,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体现。白玉藏刀主纹受藏传佛教和格萨尔文化的影响较深,同时也受到汉族风格和北方草原艺术、动物风格或斯基泰艺术风格影响;白玉藏刀地纹受汉地风格的影响多一些;而白玉藏刀边纹更多地体现了藏族原始文化、本教文化。如卷草纹,具有藏式风格的卷草纹底纹为镂空,卷草纹波形骨架中讲究纹样的圆润、旋转和高堆凸花、强调立体层次效果,叶、茎上有阴刻细线装饰;而汉式风格卷草纹讲究纹样的线形自由、舒展和流畅,叶片上很少有细部装饰,与鱼子纹搭配使用。这两种风格的卷草纹在白玉女式堆珠翘刀中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汉藏文化的交融。又如龙纹,造型与汉族的龙相似,构成上龙纹与鹞鹰纹、鹿纹、卷草纹互相缠绕在一起,还有神兽头形、鹰(雕)头型造型和奔跑回首状或回首静卧状鹿纹、双翅展开的鹞鹰以及网形纹、菱形纹、水纹、雍仲拉曲纹等。这些纹样既有汉族风格的影响,又吸收了北方草原文化动物艺术因子,也是藏族原始文化、苯教思想和藏传佛教思想的体现。白玉藏刀装饰纹样显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思想,是独特的审美观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晶。#p#分页标题#e#

篇6

藏族认为,吃饭虽是人生大事,但一味追求吃喝,不务正业,如同禽兽。有一首谚语说:“红蓝宝石价连城,美酒佳肴上宴席,如果得来无道义,视如流水和顽石。”这些,充分表现了藏族饮食方面的道德观。

藏族讲究饮食是为了尊重客人。凡是到过的人,第一印象就是他们的热情好客。广阔的雪域高原,人烟稀少,方圆数十公里,也就几十户人家。村里一旦来了外人,家家户户竞相供给饮食。如果来人缺少盘缠,村民还会为他备足旅途中的食物。假如有人不敬过客,不供给食宿,就是败坏了村风,人人得以诛之。来客如果是某家亲友,全村人都会前来问讯,相邀家中,杀牛宰羊,做饭煮茶,轮番敬酒,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必使客人酒足饭饱,心畅意乐。有的家庭主妇为了防止嘴馋的孩子,常把美味佳肴珍藏起来,以备客人到来之需。所以,村里的孩子们常盼来客。一旦客人进村,争相拉客进家,以沾点美馔余惠。下乡的路上,我们只要遇见藏族群众,他们总会主动地跟你打招呼,询问需不需要帮助。一次,我们坐车驶进门布村,来到藏族一退休妇女干部家里。她非常热情,赶紧敬献青稞酒和奶茶,还请吃糌粑、风干羊肉。你吃了喝了,她挺高兴的,真把我们当作贵客了。

藏族把吃的东西分为食物和饮料两大部分。食物分为:谷物、肉禽蛋油菜等,其中,肉类又分为陆地、水里、水陆两栖三项。藏医认为,陆地动物肉的性味轻、凉、粗,吃了可祛风痰之热;水里动物的肉细、沉、热,吃了益于肠胃,可疗风寒诸病;两栖动物的肉兼有上述两种性味。饮料分为水、奶、果汁、奶茶、酥油茶等。其中,水又分井水、河水、雨水、泉水和海湖之水、森林之水、冰雪消融之水、大河常流之水等。宣传部长索巴常讲,他只要有青稞酒喝,可以一月不吃饭,保证安康无事。

藏族居住区,开水沸点一般为80度左右,在没有高压锅的年代里,只得生食牛羊肉。他们特有的风俗习惯是“吃双不吃单”,意为只吃牛羊鹿等偶蹄动物,不吃驴骡马等单蹄牲畜。不过,如今在聂拉木县,藏族同胞也喜食在高压锅里煮熟了并放有调料的牛羊肉,油炸的鱼、肉、油条、麻花和各种炒菜;吃的面食已不是单纯的糌粑,而多为大米、馒头、水饺、面条、馄饨等,他们的饮食习惯早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藏族民间认为,饮食是一种学问,加工饮食是一门技艺。因此,他们对有饮食加工技艺的人非常尊敬,给予了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尤其在偏远的乡村,不论是婚嫁丧葬还是集体庆典、发生纠纷,都会请做菜做饭好的人加入决断。

离藏的前一天晚上,在拉萨市工作的我省同志特意请我们吃了一顿藏餐,吃的菜肴全是藏族一级厨师做的,别有风味。

(选自《烟台日报》,有改动)

篇7

【关键词】原生态唱法;声乐教学;审美;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17-02

一、对原生态唱法的认识

“原生态”是自然科学类别中常见的一词,后来把它运用到声乐艺术中形容无任何装饰,在自然状态下唱出的作品形式。原生态唱法,顾名思义,在民间产生,流传于牧羊汉子、船夫、田间劳作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歌曲始于人们的口口传唱,在传唱中不断地发展和丰富。曲调逐渐完善,歌词越发精炼,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从2006年,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正式把原生态唱法单独分成一组。原生态唱法就走进千家万户的视野,红遍大江南北。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包含了民间音乐的各种类型,如民间曲艺说唱形式、民间戏曲演唱形式、民间山歌、小调、号子等等。总的来说,是最接近民族,突出民族风格、民族文化而没有过多修饰的一种唱法。

原生态唱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持原汁原味、自然朴实的民族特征、生活方式。假设一下,如果我们用当代被业界认为世界上最科学的唱法――美声唱法,用它来演绎各个民族的地方歌曲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效果。毫无疑问,那将破坏歌曲自然韵味的美感,失去对民族背景文化的诠释,最终不是我们想听到的作品。

二、藏族民歌的特点

藏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主要聚居在高原上,在历史的长河中,藏族人民创作出不少藏族民歌,可谓是丰富多彩、风格突出、形式多样、脍炙人口。经过民间艺人的反复推敲、逐字逐句地精炼,积累到了独特的演唱方法和技巧。

由于藏区地域辽阔,方言也存在着差异,其民族特色有着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的特点。按照地区分可分为四类。

(一)东部地区以弦子为主。在藏族众多的歌舞分类中,弦子是传播最广的歌舞形式之一, 弦子歌舞是一种融合诗歌、舞蹈、音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因为以弦乐器为主要伴奏而被称之为“弦子”。

弦子唱词大多是民间艺人自编,以四句组成的分节歌,歌词一句六个字,曲调婉转动听,题材来源于藏区人民的生活,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赞美词,一般为赞美雪域景色,美好的自然风光唱词。二是欢迎词。藏区地势险要,一旦有机会与朋友聚会都特别珍惜聚会的时光,他们会唱藏歌欢迎远方朋友的到来。三是爱情词。通过歌舞来表达对心爱的人喜爱之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刺激了艺术创作的灵感。弦子音乐婉转悠长,演唱需要对声音有一定的控制力,保持声音的连贯性和平稳进行。在拖腔上,伴奏经常用大二度、大三度的装饰音,歌唱者则不需要唱出装饰音。弦子以抒情婉转为特点,因此要求歌者演唱时利用滑音增强一种连绵起伏的意境。

(二)南部地区以“果谐”为主。是一种围成圆圈载歌载舞的形式,牧区采用这种形式较多,由于表演场地不受限,藏族群众无论年轻或年长都可以参加。这就发展成为最具有藏族群众性的表演形式,也给以后的歌舞形式奠定了基础。在演唱风格方面,以激情豪放为主。其曲调短小、简单。旋律上音域跨度不大,基本为五度到八度。果谐最有特色的是快歌和慢歌之间加几句旁白朗诵,使歌曲幽默风趣。唱此风格作品,声音要铿锵有力、重音突出,情绪饱满,表现出藏族人民豪迈奔放的性格。

(三)西部地区(主要分布在日喀则地区),以“堆谐”为主。最早在阿里地区盛行,随后传到日喀则地区。其音乐富有个性,形象r明,地方色彩浓郁,再加上藏族的“扎姆捏”(和汉族的三弦相似)乐器伴奏,更丰富了它的艺术特点。绝大多数堆谐只需一个快板和一个慢板加上舞蹈动作,便是一首相对完整的曲目了。常常在曲目开始是最高音域的展示,给人强烈震撼。曲式结构最常见的以四句构成,再反复最后两句,构成完整的乐段。其旋律起伏不大,歌唱者需保持平稳的音调。随着舒缓的音调,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北部地区以山歌为主。山歌也称为“鲁”,是牧民为放牧唱的歌曲,歌词形象生动,曲调悦耳动听,不仅在牧区广为流唱,也传到藏区城镇,深受藏族人民喜爱。“鲁”有一大特点,它所唱的内容没有诉说男女爱情的,一般在宴会、过年、过节的时候演唱。“鲁”的音调悠长,旋律起伏较大。其对演唱者演唱技巧要求轿高,旋律上下跳度、不能太大,音色明亮,声音位置靠前,真假声能够轻松转换。歌者能够自由地抒发出对家乡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三、藏族民歌的传承价值

(一)体现音乐文化多样性。藏族民歌是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聚着藏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思想和聪明的智慧。世人以“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来形容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藏族民歌在藏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举行传统的节日如昂拉毛兰、春节、正月十五、六月插箭节等等,藏区人民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手拉手唱起来跳起来庆祝节日。宴会上藏族民歌的演唱方式分为独唱、对唱、轮唱。内容以赞歌、庆祝、祝福为主,有时也会加入幽默风趣的对歌。

近年来,音乐市场上的流行音乐受到青年人的喜爱,流行音乐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创作的音乐,它主要提供人们消遣娱乐,不能突显我国的民族文化内涵。藏族民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民族传统和当地的文化底蕴、展示出当地民族风俗气息,因此,藏族民歌以独特的音乐特征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吸取藏族文化营养,有很强实用性。《翻身农奴把歌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旦卓玛演唱的作品,歌曲是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创作的,表现了在的带领下,和平解放以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广大人民希望尽快废除封建农奴制和对今后社会改革的美好愿望。这首作品让世人开始了解藏族歌曲的风格,经传唱达到家喻户晓的效果,逐渐地奠定了藏族歌曲在人民心中的地位。随后一大批作曲、作词家来到藏区采风,收集多种题材、多种风格的藏族民歌,经整理产生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绝大多数藏族民歌的题材来源于婚丧嫁娶、宗教礼仪、当地风俗等几个方面。尤其是老一辈的歌者用民歌来记录生活或祭祀,再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教授给晚辈,这里就体现出藏族民歌实用性的特点。

(三)展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最早的藏族民歌产生于早期人类社会的劳作过程中,它的精神诉求和当时的年代相呼应,反映出那时的人文理想和社会风貌,突显出鲜明的文化艺术价值。藏族民歌展现了藏区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开展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是人们互动交流的工具,藏族人民通过民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折射出民众生活,反映出特定年代下的情感、思想和艺术审美价值。

四、教学实践中藏族民歌的应用

笔者在民族地区高校任教,从事声乐教学工作。教学的对象就有藏族学生,并热衷于演唱本民族的歌曲。在声乐教学课堂上如何把藏族民歌融入到传统的声乐教学中,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同时为创办民族地区地方特色教学奠定了基础。随着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的走红和近年间各大电视媒体大量宣传原生民歌。如电视节目《歌从黄河来》、《藏歌会》、《中国民歌大》等等显示出对原生民歌的重视。渐渐地涌现出一些高校专门把原生民歌引入到声乐课堂。例如: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招收各个民族唱原生民歌的学生,系里专门聘请了广西民间唱原生民歌的艺人教学生唱民歌。贵州大学成立了侗族班,老师教授学生演唱侗族大歌。这些机构主要从事少数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必将对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面对授课对象有唱藏族民歌的需求,声乐教师应该充分去了解藏族民歌,并收集整理藏歌资料,把藏歌特色融入到自己教学的声乐课堂中去,提升学生演唱藏族民歌的歌唱技巧和表演能力。

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大胆提炼原生态唱法的演唱技巧,把实施可行的方法引入到声乐教学中,首先,去发现生于藏区且是藏族人、会说藏语的学生。尽管他们的声音和传统的音乐审美要求不太符合,气息运用混乱,但是他们是土生土长的藏族人,对藏歌热爱的情怀是其他人不能相比的。我们应该看到他们身上的特点,对其因材施教和进行独特的方法训练,想必学生们会在唱藏歌这条路上越走越好。

其次,在训练藏歌的发声技巧上,我们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思想,立足于藏族民歌的背景,去推动藏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藏族民歌受当地艺术文化和语言习惯的影响,多数藏歌音域跨度大,尤其曲头以散板的高音演唱为特色。教唱这类民歌,多用真声演唱,真声与生活中语言相近,更接近自然,有种亲切的感觉。一般采用软起首,气息均匀控制,气息悠长、舒缓。声音具有弹性,随着旋律的变化,调整声音的力度大小。

再次,把原生态唱法特点运用到当代的藏歌创作之中。如今,大量的藏歌题材作品涌现出来,如何保证藏歌的原汁原味、语音腔调的纯正,是高校声乐教师需要探究思考的问题。扎根于文化土壤,原生态唱法如果能够完全融合在藏族歌曲创作之中,想必会受到更多的观众喜爱,藏族民歌的生命力也更加旺盛。高校声乐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自然演唱藏歌,不矫揉造作、生硬死板,做到字字动情,演唱动人,唱出本民族的美好生活状态。

总之,把原生态唱法引入到高校声乐课堂中是十分必要的,藏族原生民歌形式多种多样,利用不同方式把更多的藏族原生民歌优点运用到声乐课堂中,把握藏歌风格,提炼藏歌精髓,传承藏歌文化,体现出如今社会形势下所需要的民族性和审美性。

参考文献:

[1]孙音.论中国民族声乐中的原生态唱法[D].东北师范大学.

[2]王莉娜.当代文化视域下藏族民歌的传承与嬗变[J].黄河之声,2016(12).

[3]常留柱.民歌及其演唱技巧[J].音乐艺术,1983,(3):43-49.

篇8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典型分析;风格;特点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78-01

一、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一般认识

舞蹈是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节奏,和经过对动作的美化提炼,用千姿百态的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民族民间舞蹈与人们的生活、劳动、环境和地域的风情息息相关,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中也因不同的地区特色形成了不同的民间舞蹈风格,具有了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民族民间舞蹈一般是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从而体现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并且表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

二、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典型分析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是由多个民族汇集成的一个大家庭,因此,民族民间舞蹈也是丰富多彩。而在我们的舞蹈教学当中,一般是以五大民族进行对舞者的训练,如:东北秧歌、蒙族、藏族、鲜族、维族、等。每个民族也会随着地域风情的不同,产生的舞蹈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也是有所不同。拿东北秧歌来说,东北人民生活在辽阔的土地平原,地势平坦,寒暑分明,人们大多数是从事垦荒、搬运等的劳动者,从而形成了东北人民的坚韧、率真、倔强的性格,在审美上也是喜欢纯朴,朴实,色彩浓郁,线条粗犷的审美习惯。久而久之,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影响,舞蹈动作也是表现为热情火爆,泼辣,逗趣等的舞蹈风格。它的动作也是坚强有力,有柔有刚,有稳、有艮、有浪、有翘、有颤。这体现了东北平原乡民的独特艺术气质。

在藏族民间舞蹈中,它的体态特征都带有坐胯、弓腰、曲背等的特点。这显然,对于藏族民间舞蹈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不仅仅是现在所存在着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也是来自藏族人民内在的性格特征所体现的。藏族是一个由高原与草原、游牧与农耕相结合的民族,人们有着坚韧不拔与强悍的体魄的民族性格。尽管高原的自然环境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多困难,但是藏族人民通过他们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悠久的民族文化和艺术风格。从这种特殊的文化艺术中,也随之融入贯穿着整个民族的命脉。人们对虔诚的心理思想,在加上日常繁重的体力劳动与生活习惯,形成了藏族人民典型的弓腰、曲背等的生活体态,因此在藏族舞蹈中也就进一步的影响到了舞蹈动作的坐胯、弓腰、曲背的基本体态特征,并且发展成为一整套的动律风格特点。

通过对以上两个民族的舞蹈进行简单的分析,不难看出它们的舞蹈都是从不同的民族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形成出来的。由此可见,民族民间舞蹈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融合了不同文化风格的舞蹈形式。同时也通过民间舞蹈反映和表达出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性格、气质等的一切精神物质及的文化。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及对教育的启迪

1、群众性。民间舞蹈产生于民间,是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它的风格鲜明,韵律优雅,朴实无华,饱含真情实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劳动和生活,是传统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形式。它产生于民间,植根于群众之中,在长期历史繁衍和发展过程中,历经历代民间艺人和广大群众的锤炼和创造,形成了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能够比较典型地、形象地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群众生活习惯,风俗礼仪、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以及共同的审美情趣,成为民族精神风貌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始终以多姿多彩的风貌在民间广泛流传。

2、传承性。人类舞蹈文化经久不衰,其就在于保存了人类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质,无论经历过多少次历史的变迁与民族融合,民间舞蹈始终是民间文化的载体,这个特性体现在各个历史阶段。它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保存、积淀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因素。

3、自娱性。民间舞蹈的突出特点是自娱性。其表演性质一般都与群众自娱活动紧密相连。它来源于人们的“本能冲动”和“自我表现”意识,将精神上的自由看作是核心,在舞蹈者愉悦、观者快慰的艺术交流中,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同时,由于舞蹈动作步法比较单纯精炼,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掌握。一般在家族,村寨中以言传身授的独特方式传承着。

4、即兴性。当人们自娱自乐的表现着舞蹈的动作姿态时,随之动作的规范性也就显得较弱,动作的可变性就较强了,这时,人们的步伐、动作等也就可各种即兴发挥。

笔者认为,想要准确的掌握每个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风格和韵律,那么首先就要了解每个民族文化的背景及历史意义。其次,要深入领悟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那就要懂得气韵相通,以神带形,神形并茂,这才能体现出每个不同民族的气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造型 设计 艺术语言

中国民间舞不仅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它以风情醇厚、婀娜多姿、欢快高昂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化艺术的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传承至今。中国民族民间舞课是中专艺术院校舞蹈系学生一门必修的课程,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学习,除了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及表演性外,最重要的是传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这一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作为一名从事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审视,总结教学心得,为培养更好、更优秀的中国舞蹈人才提出己见,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

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对教学的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内涵、保持民族舞蹈的独特风格极为重要。舞蹈教学是实践性的教学,因此,我们必须将舞蹈文化知识的深入讲解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在动作传授的同时,在理论和动态上分析它源于何处,即艺术动作产生的生活渊源,要使学生准确把握舞蹈动作的情感脉络和情感依据。如胶州秧歌,它动作的产生源于不同角色的出现,女性角色中有翠花、扇女、小,代表了不同的风格,翠花是中年妇女,性格泼辣幽默,开朗大方,如八字扇的摆动及脚下碾步的扭动,动作舒展,幅度较大,体现了角色的性格;扇女是,动作较为含蓄,细腻多姿,温柔淑静,含而不露;小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动作是活泼俏丽、含蓄柔韧的。学生只有体会了动作的“源”、体会动作的内在情感,表演时才能使舞蹈更加丰满、更具表现力、更能体现舞蹈的动作特征,使外在动作与内涵韵味相融合。

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过程中,许多中专学生虽然对民族舞蹈的动作的风格特点及体态掌握得很好,但很难将动作与地域文化相融合,这样就失去了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价值,也割断了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的“源”。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充分让学生认识他们所学民族的传统文化,让他们先把自己融入所学民族文化的氛围、气息中;其次,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借助服饰,如维族,需要学生穿上维族的帽子、裙子、鞋子,让学生更能身临其境般,体会维族人的形象,进一步体会维族的风格及文化。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会让学生对学习民族民间舞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忘我、无我地成为所扮演的角色。

二、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中专院校现行教材是北京舞蹈学院现行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这是在以许淑瑛教授为代表所倡导的“元素教学法”下整合而成。“元素教学法”即在各民族的主要、典型性动作特性中,提炼出主要动律,以动律为主线,从元素训练入手,再进入基础训练、技能训练、组合训练,以这种阶梯式的推进,形成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以藏族舞蹈的教材内容为例,藏族舞蹈中最为明显的特点是膝部不同性质的颤动与屈伸,这也是训练的重点,现行教材从中提炼出颤、颤踏、顿颤、屈伸等主要动律,把它们分成不同的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由不同的动律元素贯穿,再把每个单元的动律元素各自分解,形成不同的单一动律组合,最后每个单元由一个综合动律组合做为结束。整个藏族舞蹈的教学内容,就是这样由简到繁,从单一动律到复合型动律,从单一动律组合到综合动律组合,使学生能从浅入手一步步掌握各个民族民间舞的动律、动态及风格特点。在上面提及的三大训练阶段中,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为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任务、目的都有所区别,如:在“开法儿”阶段,教授动作时应主要运用教师多示范,学生多模仿,在单一教授动律时应多运用动作“分解法”“重复法”等,在低年级的藏族教程中,颤的动律是藏族的第一个动律训练,教师需要不断地示范动作,并详细地分解及讲解动律要点、难点,使学生能清楚的明白动作的形态及发力点,之后在“训练巩固阶段”,多运用“强制法”“集体练习法”等,让学生在动律组合中,不断巩固单一动律,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律并能自如地运用已学动律。在不同的训练阶段,甚至面对不同的班级及学生素质,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法,适当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反之,则阻碍教学。

篇10

我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传统工艺、饮食文化等多姿多彩的文化传统,少数民族地区更彰显其特色。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民族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1]。为了使优良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应该合理有效地运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构建幼儿园园本课程,这不仅能体现园本课程生活化并凸显办园特色,提高幼儿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能让民族文化扎根于幼儿的心中,增强幼儿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保障园本课程中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条件

1.1国家关于幼儿及幼儿课程等方面的政策指引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幼儿园在贯彻国家文件的基本精神时应根据地方环境、资源等条件,从本园实际出发,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并实施适合本园的课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亦提出,要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丰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让幼儿“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这些文件为少数民族族文化融入园本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也指明了二者融合的基本方向。

1.2文化传承、师资方面的现实需要与基础

1.2.1文化传承的现实需要

藏文化是一种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形成并发展而成的文化,正是由于这些发展变化,才显示出藏文化的勃勃生机,显示出它兼收并蓄的文化融合能力,使它走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今天。藏人民拥有的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它既是植根于藏族社会的民族文化,又是具有高原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它产生于青藏高原,既是这块土地上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其他各民族人民精神创造的成果[3]。藏文化既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天文、历算、藏医药等各种具体文化形式,又包括伦理道德、心理、审美等较深层次的文化意识,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等更深层次的思想内容。这所有的一切,都无时无刻不随着丰富多彩的藏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藏文化亟待传承发展,这必须由新一扬光大。教育是文化的一种生命机制,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由于幼儿处于对各种知识(包括民族知识)初步学习阶段,幼儿园教育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园本课程中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有效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1.2.2师资、家长、社区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作为开发园本课程的主体,是连接少数民族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纽带,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藏族地区幼儿教师的选拔、培训都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核,逐步成立双语幼儿园。藏区的幼儿教师许多都是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在教学活动中能够自觉地开发和利用本民族的文化资源。这些师资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融入、整合进园本课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园本课程在强调幼儿教师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突出了家长参与园本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4]。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域特色,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要打破传统的家长教育思想,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要及时和家长沟通,获得有效反馈,等等。幼儿家长及社区为开发利用资源提供了保障。

2.园本课程中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思路

2.1能够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获得民族文化知识

哪些民族文化资源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具有教育价值呢?如何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如何获得民族文化知识的资源作为园本课程的资源呢?以藏族文化为例,其有流传至今的民间工艺,如制作藏纸、银饰加工、唐卡、坛城艺术等;具有富有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如六弦琴、牛角胡、贴琴、根卡、胡琴、竖笛、骨笛、大号、号、热巴鼓、达玛鼓、巴郎鼓、锣、镲、串铃等;特产美食有酥油、糌粑等;有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如赛牦牛、骑马、爬山、射箭等[5]。藏区幼儿园可根据本园家长和社区资源的实际情况,在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有序地开发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让幼儿更深地了解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知识,感受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还能让幼儿通过参观藏文化博物馆、观察藏区人民生活、欣赏藏族服饰、音乐和舞蹈等,欣赏藏族民间文化艺术,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2.2开发与主题活动相关的资源

园本课程的实施以主题活动为主。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特点是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连接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6]。主题教学活动的特征:它是一种以某一主题为核心,师生共同建构、共同完成的活动;强调教师、幼儿、环境、幼儿园、家庭、社区的互动;强调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多种多样形式对主题认知的表达;是一种既强调过程与结果又强调经验与分享的活动。幼儿教师(园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主体)应根据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实际情况和活动的“民族特色化”的需要来选择主题活动的资源。比如教师根据自己和幼儿收集到的资源,包括藏族民间故事、民间歌舞、藏族服饰、美食和自然风光等的材料,设计实施多个特色的活动。此外,幼儿园也可以开展相关的节日主题活动,如传统藏族节日:沐佛节、萨嘎达瓦节、雪顿节、藏历年这些都能使主题活动体现出独特的本土的、民族的文化气息。幼儿在参与这些贴近生活的民族特色活动中,全面地、多维度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民情,使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3.园本课程中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实施路径

3.1在主题活动中灵活运用

为了增进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幼儿教师可以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各个主题活动中,例如在集中教学活动中,可以将藏族文化融入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中:在语言活动中融入藏族童谣、歌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文学、历史资源,使幼儿在发展汉语表达和阅读能力的同时,熟练表达书写本民族的语言;在音乐活动中利用藏族民歌民乐、舞蹈、民族乐器等开展欣赏、表演、打击乐活动;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仔细观察藏族工艺品如唐卡、堆秀、雕刻等并尝试动手操作,让他们体验到参与民间文化活动的乐趣,探索对藏族文化的兴趣;在体育活动中将藏族体育游戏摔跤、赛马等民间活动进行创新运用,增强幼儿的体质,并让他们感受到民间游戏的趣味性,此外,在区域活动的角色游戏中,教师也可充分利用藏族节日、特色小吃和民风民俗等,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在智力游戏中可以开发利用藏族棋类运动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提高其思维能力。

3.2创设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动环境

教师可以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和运用,为幼儿创设富有民族特色和民间文化气息的活动环境。以藏族文化资源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活动室内外门窗、墙面和公共走廊、楼梯的空间环境,提供幼儿容易接受的色彩鲜明的藏族文化图片、文字和各种各样的手工制品。比如在活动室内,教师可以用一些精美的藏族工艺品如唐卡、堆绣等装饰活动室的墙面和窗户,以及一些自然风光的图画等;还可以灵活运用有藏族族艺术特色的悬挂物装饰活动室上方。在户外的走廊墙面,教师可以粘贴一些有代表性的藏族文化作品,如师幼共同用纸制作的或幼儿画的藏族文化图案;也可以用特制小木板布置墙面,木板上用图片和文字介绍藏族文化;还可以是写有藏族文字的藏纸,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藏族文化的美。另外,也可以在回廊转角处用画有56个民族娃娃的图片进行装饰,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感知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懂得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

总之,园本课程建设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联合社区、家长各方力量,充分开发与利用本土丰富的民间资源,进一步增强幼儿与现实生活的联系[7]。少数民族文化可以成为园本课程的重要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幼儿教师应加以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让幼儿在参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提高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同时,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中,有助于形成富有特色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园本课程,能更好地支持每个幼儿的发展。在园本课程的实施中,环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资源,对促进幼儿在认知、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有特殊的教育作用[8]。尤其是幼儿园的墙饰及空间环境对幼儿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也是最能展现幼儿园特点和幼儿表现自我、获取知识和提高审美能力的地方。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活动环境的创设中,不仅可以向幼儿传递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而且可以使幼儿在充满民族特色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

参考文献:

[1]曲甘・完玛多杰.藏族十明文化[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2]孟瑾.促进幼儿园园本化课程建设的管理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

[3]曲甘・完玛多杰.藏族十明文化[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4]高立云.浅谈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5]曲甘・完玛多杰.藏族十明文化[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6]岳秀珍.浅谈对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认识[J].幼教园地,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