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范文

时间:2023-12-10 16:2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获取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篇1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多终端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15602

1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情况分析

1.1 传统教学资源应用阶段

在2002年之前,尚未有任何关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文献面世,教师授课通常都采用纸质教案加板书书写另外辅助以幻灯片和音像教材。

1.2 教学资源数字化起始阶段(2002-2004年)

该阶段由于数字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导致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教学手段不够丰富,仅局限在多媒体课件,数字化幻灯和投影等方面。徐红彩于2002年提出了关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即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可分为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等。但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徐红彩在具体操作方法上仅提到通过数字相机、数字扫描仪,把纸版教学资源转化为可在计算机上加工、处理、传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随后的时间里,学者陆续从多个方卖弄尝试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了研究,如郝增明(2004)提到了如何使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序化,左晓梅(2005)指出可以把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上。

1.3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理论出现阶段(2005-2007年)

在此期间,出现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提法,但多是关于本科院校,还没有出现针对高职院校的论文或专著。柯和平,周玉芬(2005)开始从整体上提出了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但更多地侧重于技术应用探讨,如本科院校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在随后的2006年,涌现出了大量的关于本科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建设管理的文章,也提出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概念(周玉滨,2006),但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论文。

1.4 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理论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魏志清(2008)开始提出高职院校如何去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从2008年至2010年期间,关于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文章开始分化为多个方向,有探讨单门课程如何应用的,有从工具、方法方面分析如何收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也有单单探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如何构建的。高职院校构建丰富的、实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对于新时期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到2012年3月为止,国内关于多种终端接入数字资源库实现随时随地上网浏览调取资源库内资料的研究还较少。如何引导师生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当前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2 高职学生学习资源获取方式调查――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对象

2.1 调研设计和样本特征

为了解学生的电子终端使用情况和使用数字资源库的意愿,课题组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通过网络专业问卷调查网站对校内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充分考虑了被调查者的实际情况,由调查员根据“基本情况―终端使用情况―电子学习资源利用情况―多终端数字资源库使用意愿”的逻辑顺序,使被调查者一步步被引入正题。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问卷结构如表1所示。

本次调查共对200位在校生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98份,样本有效率达99%。表2显示了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2.2 一般性描述统计分析

(1)学生计算机与手机等仪器的拥有情况。

终端的拥有情况是项目实施的前提条件,课题组设置了“你在寝室有电脑吗”和“你是否拥有手机”这2个问题。分析结果指出,87.88%(174份)的学生在寝室有电脑,其中98.28%的学生使用笔记本电脑;98.48%(195份)的学生拥有手机。可以看出现在学生的电子仪器拥有率非常高,加之良好的校内实训仪器,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有实施数字化资源库的硬件基础。

(2)电子仪器使用时间统计。

在“平均每日电脑使用时间”的统计中,75.86%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计算机超过3小时,18.97%的学生在2至3小时之间。在“平均每次手机使用时间”的统计中,44.62%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超过3小时,23.08%的学生在2至3小时之间,23.08%的学生在1至2小时之间,只有9.23%的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在1小时内。在“使用手机上网情况”的问题中,61.54%的学生选择经常使用手机上网。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在校生使用计算机与手机的频率非常高,由于学生学习手段的变化,传统的学习资源显然已经不足以满足需求,必须要有全天候、多功能的双向信息传递资源中心用于实际教学。

(3)学生数字资源使用习惯调查。

在“学生学习问题求助途径”的问题中,93.94%的学生选择“利用搜索引擎直接搜信息”,3.03%的学生选择“查看课程电子课件”,1.52%的学生选择“查阅各类纸质版书籍”。在“考前是否使用或打印老师的电子课件进行复习”的问题中,72.73%(144份)的学生都选择了“是”。同时,在他们获取电子课件等学习资料的方式中,84.85%的学生是同学间互传或从任课教师出拷贝的。可以发现,由于没有一个可以互动的平台,资料获取的渠道狭窄,学生大多倾向在搜索引擎上直接搜相关信息,网络上的信息固然能帮助学生自学,但是信息甄别不当的话也很容易误导学生。

(4)各种终端的使用倾向统计。

调查得知,愿意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来访问资料、进行师生交流的学生占据了总调查人数的96.97%(192份)。而在具体终端的选择倾向中,39.39%的学生选择“平板电脑”,31.82%的学生选择“台式电脑”,18.18%的学生选择“手机”,10.61%的学生选择“其他”。具体终端的选择结果相对比较分散,这也正体现了当前学生的实际使用习惯,从而证明多种终端接入数字资源库的必要性。

2.3 学生使用教学资源的交叉列表分析

(1)是否主动使用教学资源与教学资源获取途径的交叉分析。

上表中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X代表是否会在考前使用或打印老师的电子课件进行复习,Y代表终端选择倾向。通过是否会主动使用电子教学资源的交叉分析可以发现,主动使用电子资源的学生倾向通过各种终端来获取教学资源。可以由此推测多终端通用型教学资源库的推广应用前景较为良好。

(2)平均电脑使用时长与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求助途径交叉分析。

上表中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X代表学生每天平均使用电脑的时长,Y代表在学习中需要查资料或遇到难题时,首先想到的求助途径。通过平均电脑使用时长与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求助途径交叉分析可以发现不管学生的每天电脑使用时长是低于1个小时还是高于3个小时,利用搜索引擎直接搜索信息都是他们首选的求助途径,仅有少数用电脑时长超过3个小时的同学会选用查看课程电子课件的方式(4.55%)和其他方式(2.27%)来求助。通过此项数据,笔者认为在没有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之前,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解决途径过于单一,因此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可以在库内方便地搜索求助,得到相对专业、全面的答案,而且资源库具备的师生互动功能可以更好地促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并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尚未搞懂的难点,从而使以后的教学有的放矢。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习惯,避免资源闲置。

3 高职校本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体系构建与交互设计

3.1 资源子库建设

由于高职教育类型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与它们有区别。根据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建设的资源子库包括媒体素材库、精品课程库、专业资源库、虚拟实训室、专题学习网站、教师教学网站、数字图书资源等。

图1 教学资源数据库结构3.2 使用层设计

校本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终端用户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为使用户能快捷、方便地共享资源库,访问资源库的渠道需开辟多类接口,其中主要为浏览器与移动设备,并通过Web服务器将各种应用模块进行统一管理。

图2 数据库浏览方式用户层提供对多种终端统一接入的支持,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PDA、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各种终端的Web浏览器或软件客户端访问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资料和服务。该层次的交互界面以学生、教师、管理员为主体进行设计,并应重点考虑将人工智能、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引入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中。

3.3 管理层设置

管理层在设计过程中参照所在学院的组织管理结构进行设置。采用分层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权限设置,学院是第一层,系部为第二层,课程是第三层,其中课程级别的管理者即课程授课教师本人。各个角色在不同资源子库中的管理权限不同,并须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对各资源子库的管理层级进行调整。精密的权限控制与相互排斥,可以保证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需求。同时,多终端的交互设计也应适用于各层级的管理接口。

参考文献

[1]陈晓琴.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模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

篇2

关键词:世界大学城;使用有效性;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吸收丰富知识的要求,越来越多新形式的教学方式的涌现代替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作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世界大学城空间是一个全新的一体化的网络平台,基于这样的平台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整合,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将传统的课堂学习和先进的网络学习相结合。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近年来,江苏财经学院积极推广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建设,在这期间,学校要求所有教师更好的建设空间、推动空间的发展、把空间建设成教学育人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交流互动平台和学生个人发展平台,致力于打造信息化校园。并已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体系。然而经过调查发现,世界大学城在我校的使用差强人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大二大三的学生,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共发放1000份网络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50份,有效率达到95%,通过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并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使用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获取教学资源的有效性

经过分析发现,会计学院学生登陆世界大学城空间次数、并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学习的时间均很少,往往只有当教师在空间布置了作业的时候,学生才会登陆空间学习。才会发生使用空间频繁的情况。其他时间学生几乎很少登陆并学习。而造成学生不常登陆甚至不喜欢通过大学城学习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包括:导航不清楚、访问内容显示速度快慢、常常出现部分内容无法浏览或者链接与显示内容不相符、在完善空间的时候,很多模块不能自动登录、不方便、不快捷,这些因素都使得空间使用者认为想要通过大学城空间获取知识比较麻烦。

(二)使用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建设教学资源的有效性

世界大学城空间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要求教师扔掉手中的粉笔,更多的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来传授知识,当中需要教师熟练运用超链接的技术制作表格化电子教案或者图像教案,需要将教学资料分解为概念、案例、视频、图片等等形式上传到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相关的计算机技能,教师建设空间的有效性势必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

调查发现,70%的学生认为,空间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栏目设置“较好”,但有30%的学生认为这些栏目不能很好的指导自己的学习。说明空间建设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框架设计,但是在支持学习的细节功能上还有待提高。而这些都与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重建设不重应用有着莫大的关系。

(三)使用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教学的有效性

如前文所言,学生使用大学城空间学习的时间较少,而在少数使用空间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空间中不同资源模块也有着不同的偏好。世界大学城空间的资源主要分为这些模块:视频讲坛、新闻分享、图库分享、资源下载、资料上传、留言等等。调查显示,在这些模块中,学生使用最多的是“资源下载”,而视频讲坛、新闻分享却很少有学生浏览。这说明自主性的深度学习没有得到有效应用,也反映出空间资源在实现真正的深度整合与深层学习方面还要继续突破。

(四)使用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教学影响的有效性

空间教学在“提高学习效果”、“促进深层思考”等方面一般,在“培养学习兴趣”、“拓展思维能力”等方面较差。

三、讨论

通过纸质问卷与网络调查方法,从教学资源获取有效性、建设有效性、应用有效性和影响有效性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空间教学有效性,现有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的有效性处于较低水平,尚需通过建设使用与推广提升教学应用水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一)在教学资源获取有效性方面

应当针对调查显示的诸如导航不清楚、访问内容显示速度快慢、常常出现部分内容无法浏览或者链接与显示内容不相符、在完善空间的时候,很多模块不能自动登录、不方便、不快捷等问题一一改进,这需要空间大学城的网络平台的技术支持。同时需要加大建设项目和资源的宣传力度,关注学生的空间学习动机;

(二)在建设有效性方面

作为教师应当认识到世界大学城空间的使用是对高职教师角色的一种冲击,必须认识到,高职院校教师由传统教师角色正向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信息技术的研究者、学习者。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应该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者,教学活动的反思实践者。教师应该反复钻研,在运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信息技术的受益者,就需要掌握信息技术与相关课程教学整合的途径、方式、模式等。同时,教师还应规划并参与到终身学习的活动中,合理、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轻松地将教学资源、专业知识信息建立起链接,使之前孤立、不连贯的教学变成连续性、协调性的教学。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适应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革和挑战。

(三)在应用有效性方面

积极促进空间与常规教学的整合,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推进教师和学生采用空间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真正使空间教学适应学习的需求和教学的发展;在影响有效性方面,积极推广基于空间的混合教学研究与实践,突破时空局限,强化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

参考文献:

篇3

    由于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空间十分有限,在思品课程中更多地采用讨论、资料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欣赏体验等活动形式,单独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有一定的困难,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学习途径更为多样和广阔。据调查,在《思品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教师除了通过书本上的故事、图片获取资料之外,还可以运用视频资料、网络等获取教学资源,取得更显着的教学效果。如教第一单元《家庭小账本》一课时,教师收集一些学生家长工作的照片、视频,再制作课件,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父母生活的不易、工作的艰辛,让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灵活生动、极富生活气息,更重要的是学生节约开支、尊重劳动、自己理财等品德和社会知识教育水到渠成,信息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

    2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教学整合途径

    2.1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有机整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老师在课堂枯燥的讲授,学生毫无兴趣。而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则可以将多种网络媒体信息快捷、方便地交互集成,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如教《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一课时,可让学生收集一些安全事故的资料、在网上下载观看《生命安全高于天》等影片,让学生系统全面的接触到安全知识的教育,学生们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学习了消防知识,详细了解对火灾的处理方法,知道当火灾发生时候要机智、勇敢,不慌张、不盲目,从而达到升华,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

    2.2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现在,我校正在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自制教学课件,进行电子备课,实现现代教学技术的革命。教师在准备教学阶段,利用网络查找详实的资料,筛选适当的、丰富的例子,尽量使思品课堂生动、活泼、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二是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的整合得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符合学生的主动学习需要,利用课件广泛运用视频信息,不但有助于直观感受知识,更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知识,可以激活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社会,明辨是非。

    2.3息技术与思品学科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

    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主要特征表现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主动参与。而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形成由个别学习转为合作学习、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接受学习转为探究学习的这种新型学习方式。如教第二单元《我们的班干部选举》一课时,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媒体主动获取班干部的工作职责,某某学校班干部最近一个星期在忙些什么,然后进行讨论,假如你是班干部如何来为大家服务,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增强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与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处理信息的方法,建立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

篇4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精品教学资源创新基本模型的构建,离不开影响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四要素:教师、教学知识、过程管理和信息技术支持。其中,教师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学知识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客体;过程是教学知识交流创新的途径;信息技术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工具。在理清四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管理的重要关键环节(知识习得、分享、整合、存储、创新),建构出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的基本模型。该基本模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和四项主要促动因素。具体见图1:

一、五个基本环节

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模型包含的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反思教学问题”“群体阅读”“课堂实践”“总结与提炼”“教学实践与反思”。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这五个环节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从反思教学问题出发,分析并明确教师对教学知识的需求。然后通过群体阅读方式,获取教学知识。再通过课堂实践中应用及领悟教学知识的内涵与实质,并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反思和总结其中的有利于解决教学问题的经验、诀窍等,提炼并生成新观点,进而产生新的教学知识;最后再迁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转变教学行为,内化教学知识,并成为教师知识系统的一部分。上一轮探求结束后,将促进下一轮的教学知识探求,不断螺旋上升,促使教学知识不断的共享与创新。

(一)反思教学问题

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找并确定现阶段教师最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教师教学问题所在就是教师教学知识缺失的地方。找到阅读教学问题的根源后,便找到了研讨的方向,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寻求与分享老师所需的教学知识。

(二)群体阅读

当教师遇到教学问题时,最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阅读。我们通过教师群体阅读的方式来补充教师的教学知识的缺失。群体阅读指的是组织者从问题出发,根据教师的需求而开展的知识获取和知识分享的互动阅读交流活动。教师把群体阅读与个人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分享与传递个人的理解与思考。这种“理解与思考”实现了教师价值观念、个人实践知识的转化与更新。

(三)课堂实践

群体阅读在于获取需要的教学知识。如何应用及发挥教学知识的价值,需要课堂实践,教师们通过群体阅读,获取了新的阅读教学知识后,便尝试应用在课堂上引导教师应用教学知识。通过课堂实践,老师们才会有如此多的体会与感受。这个过程就是理解和领悟教学知识的过程,也是逐渐转化成个人的教学知识的过程。这是实现教师教学知识创新的关键环节。

(四)总结与提炼

经过课堂实践后所产生出来的教学知识,是零碎的,杂乱的,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统整,才便于教师对这些教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精品教学资源管理不应只停留在获取和应用所获得的教学知识上,而应更深入去思考和总结,进而产生新的想法,或形成新的教学思路,或提炼出新的有效教学策略等课程建设成果,这是精品资源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也是其价值体现。

(五)教学实践与反思

通过老师应用和团队所产生的教学知识,进一步领悟和内化,进而转化为个人知识。同时,团队成员间需要不断地反思与批判。因为只有进行深入的反思、批判与重构,教师才能创生出对教育问题深刻而富有个性的见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W问题,以及促进教学知识的持续创新。

二、四项促动因素

精品教学资源创新四项主要促动因素包括群体对话、信息技术、互动场和学习型组织。

要实现对精品教学资源的创新,需要教师在一定的活动空间中,通过对话交流产生知识,然后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让教师与知识之间产生联结,再利用分享的组织文化加速教师专业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并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促进教师持续地学习,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价值增值,提升教师素质和组织的竞争力。

(一)群体对话

教师是教学知识的载体,是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主体。教师优质的隐性知识能否有效提取,教学知识能否得到共享与创造,实现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均的转移,依赖于教师间的对话与互动。因此,教师进行高质量的群体对话,才能有效地推动知识共享到知识创新的迈进。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高职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基本模型探析

(二)互动场

著名的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提出了“场”的概念。“场”就是一个进行知识动态转换和产生相互影响的场所。他强调任何组织都不能忽略“场”的建设。

互动场是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场所”,是教师教学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空间。教学精品资源创新中,组织者给教师创造各种各样、有利于教学知识传递的“知识场”,并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组织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或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场”,才能为教师提供适宜的知识共享和创造的平台。可以说,没有“互动场”,教学精品资源创新无法进行。给教师创设了各种教研的“场”,如实地集体备课、网络集备、课堂教学观摩、网上论坛等,逐步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智慧生成”的教研活动机制。由此可见,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创造各种各样对话互动的“场”,使教师知识流动起来,并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

(三)信息技术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精品教学资源创新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教师个人层面,其二就是组织层面。我们从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系统平台架构与教师知识管理的工具两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

1.精品教学资源知识创新的管理系统平台结构

我们以通信工程概预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例,建设该专业的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团队、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持续更新与共享、实训条件、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等。教师对各个模块信息进行管理、更新操作,学生根据各个模块进行学习,能对相关的知识和资源进行检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虚拟的研讨空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QQ等。具体如图2 所示。

篇5

关键词:网络教学;创新人才;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邓伟(1976-),男,四川巴中人,清华大学注册中心;宣华(1960-),女,河北丰润人,清华大学注册中心,副研究员。(北京?10008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29-01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整合各种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主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实践证明,网络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

一、创新人才的主要特点

创新人才,从社会意义上讲,是指那些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较大创新贡献的人才;从个体意义上讲,是指那些以探究的态度不断实现自我创新和超越的人才。[1]创新人才一般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强烈的探究精神。创新人才不仅仅满足于现有领域的成就,更重视已知领域的突破以及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开发。

(2)超前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才具备思维方式的前瞻性、独创性和灵活性,在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时能做到独辟蹊径。

(3)优秀的协作意识。创新人才在工作中注重团队配合,注重沟通协作,从而实现思维智慧的群体共享和共同进步。

(4)突出的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出色的实践能力,能够解决棘手问题,开拓事业新局面。

二、从理念到环境,全面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2]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要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主动研究精神以及主动创新能力等核心问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担任课堂的“主宰者”和“灌输者”,且由于教学时空和资源的限制,给予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机会不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需要在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等各个方面不断改革,全面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1)教育理念要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注重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教育功能从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认知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转变。

(3)教学观念由以教师为主体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开放式教育和学生自主学习环境转变。

(4)教学方式从单向知识传授为主向主动式、协作式、资源型、探索型、研究型等多种教学方法转变。

(5)教学环境由以课堂为主向课堂、电脑和因特网等多种环境转变。

(6)教学手段由黑板加粉笔为主向电子讲义、多媒体课件和网络交互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转变。

三、网络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作为互联网时代下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能够跨越教学时空的限制,适应各层次的教学需求,为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培养提供支撑平台。相比传统教学,网络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在于:

1.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加强师生交流协作

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网络教学能突破传统课堂模式在时空上对师生的限制,有效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自学提供素材和资源,或者利用平台开展探究式或研究型教学,培养研究能力;学生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上网学习,既可以利用丰富的课件资源进行课后自学,也能通过虚拟学习区与教师或同学之间保持同步交流或异步交流。

2.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能力

网络教学的个体性和交互性使得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单纯听讲和被动灌输的客体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交流协作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学生按照自己的认识水平学习和提高,这是一个主动参与、完成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发现和获取知识,有助于培养主动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3.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支持多种教学策略

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组织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主体—客体”关系被“主体—主体”关系取代。网络教学为师生开展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提供支撑平台,不仅支持基于课程讲授的辅助教学模式,也能开展支持基于活动的研究型教学、基于问题或案例的探究式教学、基于学科/课程网站的个性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4.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创造数字化学习环境

网络教学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将零散的教学资源有效集成,走出独立的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和整合,拓展资源服务功能。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扩展获取教学资料和素材的空间,为开展创新教育的各种教学模式提供资源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选择需要的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丰富的数字化学习内容扩大知识涉猎面,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培养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 资源整合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23-02

数字化学习(E?鄄learning)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方式组成了数字化学习的三要素。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配合经济建设的需要,提供优质、适量的技术人才,为职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增进个人的学习潜能。可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远比科研学术能力更重要。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各职业院校将数字化学习引入了学生在校整个期间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数字化学习的教学资源整合问题

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就是数字化学习的教学资源。包括数字视频音频、异步自主学习教材、同步在线虚拟教室、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单机计算机辅助训练、录像带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以及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很多高职院校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投资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如新建多媒体教室、开发教学管理系统等等,但是设备的简单堆砌、在多媒体教室用同步学习教材的学习,学生课余时间使用互联网学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学习。一个完整的数字化学习,是将上述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即数字化学习的教学资源整合。

教学资源整合就是以整合理论为基础构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们所具有的效益。

随着科技、社会和生产的发展,教学资源的内涵丰富起来了,人们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也变多了。由于不是一次性建设起来的教学资源,存在标准不同、侧重点不同、内容重复的问题,难以共享共用。例如,单机计算机辅助训练的资源侧重点可能是测验检查;异步自主学习教材的侧重点是知识点的过程学习;因特网或局域网络之联网学习,侧重点是其他院校教师的讲授等等。我们利用网络、通讯、信息组织管理技术,以开放式的架构、模块化的设计,集合多种媒体和新教学工具,建成一个能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交流极为通畅、可进行跨平台操作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模式如下图所示:

1.日常教务管理:具有学生注册、学生成绩统计、学生评教基本功能。

2.教学过程管理:教师利用多种媒体编辑工具进行编辑、更新教学内容,在线授课、在线测验等操作。传统面对面讲授和网络课堂同时进行,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环境,提高他们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学习过程管理:同步的面授讲解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掌握的情况,在平台上自主选择复习、练习,也可以选择测试整理符合自己学习习惯的学习资源。

4.学习效果评测:通过在线测试、沟通,检验学习的效果。教师通过学生的测试数据,结合他的学习记录,数据分析统计,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有一个检测,并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做适度调整,以达到更好效果。

5.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教学所需的一切软硬件资源:以电子信息的方式集成所有资源,为师生提供一个统一接口,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为师生提供便捷的资源利用途径。

6.师生交流:通过一些电子邮件、留言、论坛、学习主题小组交流工具,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提供了一个通畅的交流渠道,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高问题

数字化学习是借助于网络技术将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学习资料的者、浏览者,也可能是学习者。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数字化学习环境就是一个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整个数字化学习环境一般由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等组成。在这个学习环境中,知识的表征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倾向多媒体化。整个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下完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学习模式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面对面讲授变为教师、学生及其他管理者一起构建学习。无疑,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2010年,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推出了《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NETG.THE)》。NETG.THE列出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的多种知识和技能。

1.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教师不但运用数字化媒体工具,将自身的创作内容、文档、图片、视频资料有效的链接在一起,还能够对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再创作,进而对平台上的教学资源进行过程评价,便于制作有效学习资源。

2.有效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借助于数字化学习平台、网络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记录,进行数据分析,找到学生难点疑点。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延伸学习提供及时的学习支持。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数字化学习改变了学习的时空观念,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入数字化的虚拟学校里学习。它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以问题为中心、交流协商的学习过程等特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自身的学习习惯、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自我组织学习的能力:关注教师提供的课程实施计划,明确每个学习单元的学习目标,坚持浏览自己的学习记录,这样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和学习内容,才能有效的保证数字化学习的进行。

2.培养信息素养的能力:所谓信息素养,就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善于利用各种机会熟悉各种媒体的表现形式。在熟悉它们的功能后,选择适合自己学习习惯的媒体,便于提供学习效率。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教师将多种教学资源重构优化,建构成一个有效的数字化平台;将教学内容以生动的、形象的形态呈现,从而使学生感同身受。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师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资源实现对话,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解决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而学生主动地参与线上线下活动活动,印证、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 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通过有步骤目标学习、消化、吸收新知识,形成信息获取、甄别、加工和组织的能力,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了自我组织学习的能力。可见,高职院校中运用好数字化学习需要注意教学资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学生自我组织学习能力三个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费奎明 基于E?鄄Learning平台的教学资源整合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6

[2]齐振国 汪琼 E?鄄Learning给我国高校教师带来的挑战 电化教育研究 2009.7

[3]邢秀芳 全 基于模块化网络的职业技术教育主题式教学设计构想 电化教育研究 2009.12

篇7

从系统论的角度,“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率,“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所谓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是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物理课程内容与物理课程教学等有机结合,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物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共同完成物理课程目标的一种新型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

因此,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要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学习对象、教学工具与学习工具)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对物理课程各个方面的系统设计、处理和实施,以便更好地完成物理课程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第一,应该在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物理课程教学活动;第二,对物理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第三,利用信息技术使学习者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要求,为此,信息技术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主要的变化在于从强迫式学习转换为自我要求的学习,从物理知识的并列性、片段性学习转换为融合性、关联性学习,从书桌上的学习转换为实践力、行动力的体验性学习,从以记忆为中心的学习转换为研讨学习方法的学习,从固有体系的学习转换为对应生活主题的学习。

从一般意义上讲,策略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这个词一直与“方法”、“步骤”同义,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相应地,可以把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策略理解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

1 整合的指导思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促进物理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要较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否则,整合的实践只能是盲目的。

这里的理论主要指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等现代教学理论,其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现代教学理论中独树一帜,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不是由教师传授或灌输的,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的对事物的理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景和“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情境,提供有利于协作学习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还能够提供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大量资源,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实际上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对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 整合的基本途径——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而且因学科而异,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由于学科内容不同,思维方式也不一样,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不同的做法,文科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内容较为直观具体,着重感性思维,理工科以抽象思维为主,教学内容较为抽象而强调逻辑推理,只有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因此,每位物理教师都应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又能较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从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两种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最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两种教学模式就是“研究性”教学模式和“协作式”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协作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情景教学中,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学生间进行讨论、交流,以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互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 整合的关键——注重对物理教师实施培训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关键是物理教师,离开了物理教师的积极参与,整合将无从谈起,物理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渗透的过程,对学校及教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不再是某个外在结果的消极的执行者,而是这个结果的直接建构者和参与者;其次,教师只有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才能学会整合,体验整合,并逐步打破惯常对自我的学科身份的认定和对其他学科的无知或偏见,实现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物理课程教学活动,并且对物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物理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为此,需要对物理教师实施培训: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培训,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物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使他们能够运用技术表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教学设计方法培训,使教师能够较好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培训,使教师了解信息化教学展开的具体进程与方式。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综合平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78

[中图分类号]TP393;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2

随着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实现互动性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运用教学资源平台,搜索相关信息,将其转化为知识并加以应用,是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尽管高职院校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综合平台提高了教学水平,但从调研情况来看,部分学校网络教学资源综合平台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良好运行,因此,强化网络教学资源综合平台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1 高职网络教学资源综合平台应用现状

1.1 高职网络教学资源综合平台应用意义

1.1.1 有利于发挥高职院校校园网作用,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部分高职院校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多媒体化而不惜财力建设“高大全”式的校园网络系统,但网络只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信息资源的汲取和共享才是人们使用网络的目的所在,因此,必须有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支持。先进的硬件设施若缺少软件支持,硬件就成了简单的摆设,不可能发挥出其对教学的强大支持作用。因此,如何全面、方便、快捷和准确地开发收集利用与高职教学有关的各种教育资源,将之放于计算机网络上,切实解决“路上有车,车上有货”的问题,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研究项目。

1.1.2 有利于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学校要加强对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要做好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加速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使之在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见,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与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有关的网络教学资源综合平台建设。

1.1.3 有利于广泛形成有效的资源建设和应用行动策略

历经多年的发展,高职院校已积累较多的教育资源,如视频信息和教师自我研发的资源(如课件、电子教案、试题、案例、个人教学主页、课程教学网站、世界大学城教师空间、百度文库、微课以及慕课等)、互联网上的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信息以及卫星电视的教学节目等,如果不加以有效利用,必然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使投资巨大的校园网络高速公路失去应用价值。为此,研究开发建设适合高职院校广大师生的校园网络教学信息资源库,以及推动建设和应用网络教育资源的良性行动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高职网络教学资源综合平台的应用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目前,各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资源综合平台的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

1.2.1 资源整合问题

高校内部对平台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尽管院校重视课程资源教学,教师经验也较为丰富,但因平台教学多为“孤岛”知识模块,内容也多为课本知识,既使浏览资源库,教师或学生得到的信息也仅是课本内的固有内容。此外,高职院校内教学资源平台信息管理能力较为薄弱,因信息资源整合不足,不同的知识模块割裂情况较为严重。而知识“孤岛”将影响资源平台的构建与资源的整合,从而制约平台的运作效能。

1.2.2 学生问题

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传授和讲座报告等形式进行,然而平台内教学内容乏味、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氛围沉闷,学生获取教学内容仅限于网页浏览,主动性难免受到影响。另外,网络信息时代繁杂的信息、多元的价值观念,使学生思想观念日益变化,因此高校要充分协调教学内容、教学观念及教育方式等,以应对更为严峻的挑战。

1.2.3 教师问题

基于平台的应用,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网络教学水平,对网络平台的监督管理与平台的应用有重要意义。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平台教学管理不力,只是简单地将课本内容应用到教学平台内,其规划性和设计能力较弱。此外,教师与学生沟通较少,缺乏教学引导,对学生应用平台的情况缺乏科学评价。因此,难以确保平台运行的有效性。

2 高职网络教学资源综合平台应用的完善与发展

2.1 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加强平台管理

学习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是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的基础,而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其转化为知识的程度,取决于知识管理的应用程度。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汇集了大量数据、资料、程序以及教学软件等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集成开放的、共享的资源库,所有学生均可根据使用的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也可将自己的资料加入资源库供他人使用。

通过整合、处理资源库里的信息,使学生直接获取有用知识。在信息向知识的转化处理上,可运用数据库、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来获取信息中的隐含知识;在知识的存储与传播上,可运用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等手段实现。此外,对于互联网资源,可通过整理将链接作为网上信息整合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平台的设计制作可充分整合国内优秀的教学资源,汇集不同领域中的优秀专家学者,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权威的教学内容,传递最新的教学成果,还可运用网络技术优势,将已制作的教学内容模块化,内容知识可及时、持续更新,为学生提供强大的学习资源支持。

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对接校内与校外的网络,基于知识管理新技术的运用,建立校外网络平台,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在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方面,运用新技术将更为便捷,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及网上论坛等传播方式将成为与校外维持沟通的重要载体,增强教育工作的效能,成为推动高校教育工作的新动力。通过运用知识管理的新技术,高职院校师生可直接了解国内外时政,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参与到教学讨论中,并与社会接轨,提高教学质量。

2.2 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学习主动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日益增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学习渠道。学生可运用基于知识管理的新技术,了解更多资讯,并接受其综合影响。因此,运用计算机技术,创新教学模式,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运用计算机技术,辅之以教学内容,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服务于未来的高校教育,将对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强化学生对教学平台的应用,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网络平台,能有效开拓学生思维,拓宽其交流方式和渠道,从而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2.3 完善教学管理,强化平台教学

2.3.1 树立平台管理意识

树立平台管理意识,形成知识体系。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树立平台应用意识,鉴于现有的教学模式,可按照内容分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对知识管理的熟悉程度,结合教材内容构建知识体系。目前,教材内容的衔接较少,知识孤岛状况较多,知识在持续地被认知和建构。将知识管理引入高校课堂教学中,结合个体知识架构,支持协作知识建构,为学生提供使用、评价知识的平台。此外,要重视隐性知识的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有创造力,是市场竞争的关键。教师可结合高校课堂的特征,运用互联网技术,强化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管理,使其高效理解信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2.3.2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高校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可借助笔记本或计算机软件等。当前,计算机发展较快,运用互联网技术,可增强信息管理的效能。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高校课程,结合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运用至高校课堂教学,如运用知识编码、教育共享、教程内容转化以及教学内容创新等观点指导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借助于管理工具学习学科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3 结 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网络教学应运而生,为教师在网上实施教学提供了支持和辅助,并日益成为师生之间交流的平台。网络教学不但能将教学资料到网上,还能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网络教学平台必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职院校辅助课堂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雍潜.学与教的理论与方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 信息化教学 现状

一、引言

“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提出:整合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初中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阶段。设计了初中英语教育信息化教学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初中英语情境教学的教育信息化现状。

二、调查背景

(一)调查对象

本文调查了湖南省52所中学的126名初中英语教师。包括6所省级示范性中学,46所普通中学;囊括了初一,初二和初三三个年级;从教学经验上说,既有年轻的也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126名被调查对象为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本项研究主要采取问卷的形式。共发放电子问卷126份,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为95%。问卷旨在调查研究初中英语信息化教育的现状。访谈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了访谈内容,补充问卷的缺漏问题,并对问题的调查进行充实完善。访谈对象既包括英语教师和学校领导。

三、调查结果

(一)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随机调查的对象中男女教师比例为:82%和18%。其中89.2%的老师拥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如今,互联网以渗入各行各业,教育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经调查,84%的老师认同教育正面着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16%的老师觉得一般甚至不太认同。87%的老师对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前景是持乐观态度的。93%的老师赞同中学英语教学应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相融合。

(二)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条件

考察教师软件信息水平能力是了解信息化教学的一基本要素。问卷对老师的Word文档编辑水平,Excel制作表格的水平,PowerPoint制作PPT的水平,图片处理与加工水平,音频剪辑水平,视频剪辑水平,教学设备(电子白板、教学助手等)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教师运用word和PowerPoint的能力水平最强,音频和视频的处理能录最弱。

教室配备多媒体硬件教学设备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6%的教室全部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18%的学校一半教室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35%的学校是少量的教室拥有。其中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中,65%的学校是使用的投影仪+屏幕,不到10%的学校拥有电子白板或电视机,没有配备任何多媒体教学设备占约23%。

(三)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资源

教师的英语课件资源主要来自互联网,自己创作,教材配套课件和学校教学资源库。其中利用互联网查找教学资源的类型包括80%的PPT课件;73%的教学素材,如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和文字;52%的教案和作业习题。为了更详细的了解老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情况。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问卷的选项设计基本上囊括了老师常用的教学网站。调查老师常用英语网站以及对网络教学资源的特点。调查结果显示:百度是老师用的最多的网站,接下来依次是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学英语学科网,21世纪教育网,中学英语频道,中学无忧无虑教学资源网和菁优网。网络资源特点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网络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获取便捷,可操作性强,趣味性强,交互性强和内容多而杂,搜索的工作量大。部分老师认为网络资源缺乏系统性资源,合适的资源少,重难点不突出。

(四)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方式

调查英语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具体情况。53%的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中使用,35%只在公开课或者是教研课才使用,约10%的老师是学校要求时才使用。根据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网络的频率情况,从整体的排序结果来看(从高到低),导课,语言点讲解,语法,词汇,习题,补充知识点。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手段。超过一半的老师是先学生互评再老师总结的方式对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但是仍有30%的老师仍以老师评价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对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在被调查的120名初中英语教师中有就有36名老师仍是采取传统的评价方式。

问卷调查了老师在多媒体网络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最有利于学生哪方面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49%的老师认为多媒体网络的信息化教学最有利于学生说的能力,其次是听,而读和写却不被老师看好。

(五)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调查信息化教学对老师,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学生产生的影响,调查结果比例依次是(从高到低)多媒体网络教学拓宽了获取英语教学资源的途径,提升英语教学效果;改变教师的英语教学观念,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减轻了工作压力,活跃了英语课堂氛围;多媒体网络教学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多。绝大部分的老师认为在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极少数的老师认为多媒体网络的教学环境并没有带来任何影响或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变得更加的冷漠。信息化的英语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86%的老师选择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营造了更加真实的语言环境,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60%认为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迁移能力,46%认为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45%认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5%选择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了英语成绩。14%选择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而且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分散学生注意力。

(六)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困难

信息化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问卷对老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时遇到的挑战进行了调查,在学校具备信息化教学的条件下,超过一半的老师认为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课堂的信息量大,学生难以消化。30%-40%的老师认为日常的教学任务量大,时间和精力不足以支撑全面的信息化教学。并且不知道如何及时处理软硬件的突发性问题。有32%的老师选择了学校的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条件。

四、分析与讨论

(一)教师态度积极

绝大多数的英语教师认为教育正面临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并且认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赞同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实行英语教学。从调查结果可知,老师乐于接受英语教育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并且关于英语教育和信息化教学相融合持肯定的态度。根据老师反馈的数据分析可知,绝大部分老师在心里上已经做好了迎接英语信息化教育的准备。

(二)教师软件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教学硬件设备仍有待提高

数据表明,60%以上的中学英语老师能够熟练的运用word和powerpoint。但能熟练处理音频和视频比例较低。有老师在访谈中说到“我们日常的工作中运用word和PowerPoint的机会是最多的,音频和视频一般是直接下载在课堂上用,很少对它进行再加工”。可知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并未加强对信息资源再处理的能力,而是采取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教师之间操作软件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本身对不同软件的操作能力也有差别。在软件操作方面说明部分老师具备了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条件。

在教学硬件设备方面,部分的学校在硬件方面有实行信息化教学的条件。在配备多媒体的设备中,绝大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是投影仪+屏幕。虽然配备电子白板的学校比例低,但是其中有40%的老师表示能够熟练的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22%的英语课堂上没有实行信息化教学条件。《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中明确提出,中小学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得到极大发展。然而调查结果显示,仍有一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某学校校长在访谈中提及“我们学校目前只有少部分教室配备多媒体网络教学设备,但是我们马上就要全部安装电子白板了。”说明有部分学校正在不断的改进学校的教学设备,信息化教学的条件正在不断改善。

(三)信息化资源使用率高,优质资源缺乏

综合老师们的常用网站和网站的呈现的特点不难看出,百度是老师们的首选。然而百度资源多而杂,初中英语老师在百度搜索系统的针对性强的教学课件和教学教案等素材并不容易,也是导致一部分老师在访谈中抱怨信息化教学增加了备课时间和教学压力的原因之一。相比较而言,基础教育资源网的中学英语教育资源更加细化和系统,更易于操作。在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三通两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老师们被要求在基础教育资源网拥有自己的空间,因此这与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利用频率也有一定的联系。中学英语学科网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中考英语成绩的资源网站,拥有针对性更加强的教学资源,因此中学英语学科网成为了46%的老师的常用网站。调查结果表明课件制作的素材主要来自互联网,其次是教师原创的教学资源。56%的老师的课件素材主要来自教材配套课件,说明教辅在老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教师能把原创的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相结合,则更多的优秀可用共享资源将出现在英语课堂中。

(四)信息化教学普及率不高,学生能力未全面均衡发展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日常教学中只有一半的老师经常使用信息化教学。在前期调研及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水平的年轻教师是利用信息化进行英语教学的主力军。导课是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的首选课型。教师在导课时利用生动的信息素材与教材相融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虚拟环境。结合前期的调研和访谈,教师利用信息化设备创造情境,让学生运用旧知识和新知识进行英语表达,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教师通过网络下载音频的资源较多,因此学生听的能力能在信息化条件下得到提升。读和写能力的提高却显得微乎其微。从教师的反馈课堂时间有限,读和写多为课外完成,并认为读写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没有太大的关系。导致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不能均衡发展。

(五)困难较多,但效果明显

在实际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优秀系统的教学资源,导致教师在资源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他们认为信息化教学增大了教学压力。其次,教师自身不具备较强的信息化能力,当面对突发性的问题时,难以独自面对,导致教师从心里对信息化教学存在恐惧感。当然,有部分老师拥有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条件,但是学校没有能力提供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导致教师无法在英语课堂上实现信息化教学。从教师主观和客观,从自身和外界的因素造成了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诸多的困难。信息化教学方式符合当代教学理论论提出的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的大潮流。信息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拓宽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活跃课堂氛围,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减轻教师的压力,活跃了师生关系。

六、结语

英语的学习离不开语境,生动的教学素材营造鲜活的语言氛围,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英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不只是被动的观察者。调查研究展示了湖南省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真实现状,虽然信息化教学已逐渐融入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但是更好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仍需学校和教师不断地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Alison Radl. “Computer Security in Electronic Government:A State-Local information teaching Syste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Research ,2005,(3):325-329.

[2]Berliner,D. C.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Hardest Science of All.”[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02,(2):18-20.

[3]Freeman,D.,M. H,Long.,and Jiang Z.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 London:Longman,1991.

[4]Jianwei Zhang.“A Culture Look a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nologies in Eastern Education. ”[J]. Education Tech Research ,2007,(3):301-304.

[5]Krashen,S. D.,and T. Terrel. The Natural approach:Language Acquisition Classroom[M]. Oxford:Pergamon Press,1983.

[6]Lave,J.,and M. Wenger. 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P,1991.

[7]Piaget,J. The Language and Thought of the Child[M]. London:Routledge,2001.

[8]Young,M.F.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situated learning[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3,(4):23-25.

[9]何克抗.关于《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规划》的学习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1,(4):8-23.

[10]洪明.欧美国家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 2002,(7):7-20.

[11]焦宝聪,柳少军.教育信息化决策理论与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2]阮全友,陈奇敏.高师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如何适应教师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改革[J].外语界,2003,(4):51-55.

[13]王海丹,程琴芳.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4):21-25.

[14]王文静,郑秋贤.贾斯珀系列――基于情境认知的美国数学学习案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1,(6):39-42.

[15]叶新东,陈卫东,张际平.未来课堂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4,(1):82-87.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慕课发展成人教育影响

引言

慕课指的是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也是近年来最热门的一种教育方式。以往的课程教学中只有几十个多则几百个学生,而慕课教学规模庞大,少则几万人,最多曾达十六万人同时参与学习,其是以兴趣为基本导向,不分国籍,没有界限,只要是想学习的,通过一个邮箱就能够注册参与进来。

一、“互联网+”时代下慕课的发展对成人教育影响

(一)更新传统教学模式,实现高效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且具有时间地点上的限制,教师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灌输学习知识,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互动环节比较少,从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慕课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在互联网时代下得到了广泛应用,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呈现出学习内容,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在线交流,有助于及时解决学习问题,抓住学习重点,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使学生能够牢记学习知识。同时,慕课还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成人教育机构能够借鉴各地的教育方法,共同丰富慕课内容,为成人教育提供出更多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慕课的高效教学。

(二)增加学习人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成人教育中利用慕课课程,能够将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思想局限,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引导更多的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平台,收获更多的知识。所以,在进行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应与时俱进地采用先进教学技术,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合理设计慕课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途径。

二、“互联网+”时代下成人教育中应用慕课的有效策略

(一)将教学内容与慕课相结合,丰富学习形式

在网络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将教学内容与慕课相结合,依照教学内容来设计慕课,确保慕课内容与所学的内容相一致,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既可以在课堂中直观展示慕课视频,同时也能够指导学生网上学习,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够找到与之匹配的慕课。

(二)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习有效性

在成人教育中应用慕课课程学习,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模式,主动应用网络技术,丰富慕课内容。有效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广泛应用慕课,充分体现出慕课课程和网络教学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应利用慕课丰富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在线学习慕课中的内容,自发自主地获取学习内容,进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形式,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采用慕课教学方式,提升成人教育教学效率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利用慕课的教学方式,为教师获取教学资源和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改善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利用慕课的动态画面以及教学视频,使学生能够灵活的学习知识,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因此,运用慕课课程教学时,教师应结合教材知识点,设计丰富的慕课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在线学习,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提出问题,教师也能够及时解决,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设计慕课,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可以短时间内利用慕课播放诸多的教学视频,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内涵,充分体现慕课的教学优势,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