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难点范文

时间:2023-12-09 16:5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环境治理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环境治理难点

篇1

关键词:水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审计;绩效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意义

滇池是目前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内陆淡水湖泊之一,滇池污染治理已被列入云南省重点督查的20个重大建设项目之一。根据滇池治理长期规划,从2008年到2020年,滇池治理投入资金将突破1,000亿元。由此可见,对滇池的水污染治理进行审计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现阶段,环境审计更注重其中的财务审计与合规性审计,而忽视了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性。本文结合云南滇池水污染治理的审计实践,对环境绩效审计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期推动环境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现状。英国绩效审计开发了如问题解析法、碰头会法、绘制结构关系图等一系列适合于绩效审计的特殊方法,保证了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英国绩效审计已基本形成体系,正在实践中不断成熟。

瑞典国家审计署采用的三种绩效审计方法:目标实现法、控制方法、系统控制方法等。其中,目标实现法是指主要检查环境部门完成法律规定的环境目标的情况,将环境目标作为开展环境审计的起点;控制方法是为保证环境目标的实现国家建立的控制措施,包括禁止使用某些物质、环境方面的收费、信息披露等方面;系统控制方法,侧重调查各部门为实现环境目标而采取措施以及采取措施的实际效果。

德国环境绩效审计也采取了多种形式:抽样审计、项目审计、重点审计、横向审计、定向审计和措施审计等。

美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分为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其中,资料收集方法包括采访、调查、观察和查阅档案等;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统计定性和定量分析、回归分析等。

(二)国内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研究现状。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和成熟的方法,仍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其主要观点和方法如下:

1、对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必要性研究。陈正兴认为对环境审计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审计学科体系,而且有助于指导环境审计工作的实践。宋尉在深化环境审计的思考中提到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新型审计,必须了解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才能搞好环境审计。

2、对采用常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研究。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大家一致认为常规的审计方法通常也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在开展我国环境审计的构想中提到开展环境审计的方法,常规的审计方法同样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包括审阅、核对、查询、观察、鉴定、分析性复核等。

3、对借用相关学科方法的研究。关于借用相关学科方法尤其是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的方法,多数学者的观点一致。宋尉提到环境审计是一种新型审计,常规的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方法同样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只是这些环境绩效审计方法应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治理紧密联系起来。

三、滇池水污染治理环境审计现状

通过对昆明市政府审计部门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昆明地方政府几乎没有组织过专门的环境审计工作,在其他工作中伴随进行的环境审计工作的内容极其狭窄。通过对调查的深入分析,滇池水域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我国审计立法不够完善,缺乏水污染治理环境审计准则指导。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我国现已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律、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律法规监督体系,但仍然缺乏具体实施的指导,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从滇池水域环境审计的实践看,缺乏环境审计准则的指导与规范使得环境审计工作遇到许多困难。环境审计人员在环境审计中只能借鉴传统的财务审计的方法,然而环境审计同财务审计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环境审计有不同于财务审计的目标、方法和程序。财务审计的方法不能满足环境审计的需要,使得环境审计的开展遇到许多困难。

(二)环境审计范围过窄、内容单一。由于我国环境审计开展较迟,目前仍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审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为审计内容过于单一。调查表明滇池水域目前进行的与环境相关的审计主要是环保资金财务收支审计。环保资金财务收支审计主要审计环保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财务收支审计当然是环境审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但环境审计工作不应该局限于此,更多的如环境审计依据、绩效审计、环境经济政策也应当纳入环境审计范围之中。

(三)环境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从滇池水域的环境审计看出,审计人员单独承担专门水污染治理环境审计任务还有一定困难。环境审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深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不仅要求审计工作人员懂得审计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一些其他学科如社会学、环境法规、工程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从目前审计人员的现状看,还难以适应环境审计的发展要求。

四、加强滇池水污染治理环境审计初步构想

(一)转变思路,推进绩效审计。对滇池水域进行的环境审计,应该把“评价水污染防治取得的效益――查找效益不高的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水污染防治”作为效益审计的基本思路。在这种思路下,把财务收支审计中发现的一些违法违规问题作为效益审计的基础和素材,作进一步审计挖掘,对治理效益不高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水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就可以将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起来,使审计项目最终落到效益审计上。

(二)积极探索滇池水污染治理效益审计方法。对于滇池水污染治理环境审计可以尝试效益审计方法。在搜集数据时,可以采取实地观察、问卷和表格调查等方法获取有关数据,同时还可以借用其他学科领域的分析方法,例如市场价值法(即分析水质变化引起的渔业、农业产值变化)、人力资本法(即分析水质变化导致人类患某些疾病的概率,进而分析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机会成本法(即分析水质改善后,取水距离的缩短带来的管道建设成本的降低)等,将环境变化带来的收益或损失予以货币化,用以评价水污染治理的环境效益。另外,为了监督评价环保部门及有关部门的工作绩效,应建立一套科学的环保指标体系,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对不符合环保指标要求的进行跟踪审计,分清责任,监督环保部门及有关部门改进工作,使环保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三)积极开展联合审计,逐步提高环境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环境审计既涉及到财务审计,又涉及到绩效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这对审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滇池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进修班、组织交流会等形式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合格的环境审计人员队伍。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研究方法都不会仅限于常规审计方法,它与其他相关学科如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将会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而其可操作性更强,理论体系也会更加完善,能够在实务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最后,希望能向社会推广应用这一针对水污染治理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益。

(作者单位:1.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长翠.环境审计研究,历史、现状与未来[J].审计研究,2005.5.

[2]宋尉.深化环境审计的思考[J].现代审计,2003.5.

[3]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太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审计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4.1.

[4]张文华,钱凤.我国环境审计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5.

篇2

1.1治理技术调研和筛选

通过对昌平区内水环境和42个排污口(污水直排口)现状调研,发现昌平区内水环境治理技术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常规污水治理方法。

昌平区内常规的污水治理方式主要是将污水通过截污管道截流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但是目前由于截污管网不完善、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有限等各种原因,除可以通过截污进入市政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外,其余的通过各类入河排污口直接进入河库,成为昌平区内水体的主要污染源。

(2)入河排污口治理。

针对昌平区内常规污水治理方式不能满足现状需求的状况(即不能将污水截流引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需要对昌平区的入河排污口进行治理。由于排污口治理工程往往是短期的或临时的,因此处理工艺的选择十分重要,既要考虑水质情况,又要考虑排放方式;既要考虑处理设施建设的临时性,又要考虑处理工艺的有效性。同时,这些临时性或短期的处理设施往往建设在污染源入河口附近,处理设施用地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

(3)河湖水体治理。

因为入河排污口和河道内源污染的存在,大部分河湖水体水质不达标。为了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改善水质,恢复水系生态,需要对河湖水体进行治理。而河湖水体水量大,河道周边可用空间有限,因此河湖水体治理技术的选择也要考虑处理规模、处理效果及占地等多种因素。根据上述治理工艺的效果以及治理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经过调研和查阅资料,筛选了几项水环境治理工艺,可以作为排污口污水治理和河湖水体治理的参考。

1.2治理技术模式优化

1.2.1入河排污口治理

昌平区境内入河排污口形态主要分为管涵式和明渠式,排污口数量上以管涵式为主,占71.4%,但是排污量仅占39%,其余为明渠排放。针对2种类型的排污口可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

(1)管涵式入河排污口治理模式。

此种排污口多为昌平区新城周边村庄、小区和临时居住区排水,水量不大,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临时居住区有可能面临拆迁,根据排水来源的性质,分别考虑不同治理模式。①治理模式。如果是长期居住区,近期没有拆迁计划,或本身就是新建小区,暂时没有截污管网,若本地区规划中有污水处理厂或截污管网规划方案,则优先考虑纳入污水处理厂或截污管网;如果是长期居住区,但近期没有截污规划,或者是临时居住区,近期可能拆迁,则可考虑临时处理设施进行处理;②工艺选择。根据排污口周边可利用土地情况,选用适宜工艺,如果排污口周边可利用土地较少,则适宜选择紧凑型工艺,例如生物接触氧化、超磁分离、曝气生物滤池等工艺;如果排污口周边可利用土地较多,则可考虑景观效果较好的工艺,如人工湿地和生物塘工艺;③环境经济性。临时处理工程的出水水质可不一定满足相关排放标准,作为临时处理设施,削减一定的污染物量,同时符合经济环境发展的当前需要,达到最佳经济效益比才是重要的。

(2)明渠式入河排污口治理模式。

明渠式入河排污口上游流程长、容积大,往往来水量较大,而且雨季容易混入雨水,对纳污河道的污染较大。因此,针对明渠式入河排污口的治理,要将防污防洪结合起来。①治理模式与工艺选择。可根据排污口周边的土地情况,如果可利用土地较多,可以考虑旁路处理设施,采用曝气生物滤池等工艺进行处理;如果周边可利用土地少,则在不影响行洪的基础上,可以使用原位处理方式,在河道内建设生物接触氧化池或曝气生物滤池,对水体进行处理。最好与区内河道和周边景观建设相结合,采用人工湿地和氧化塘工艺,对河道水体进行治理。在河道截污工程实施后,建设的人工湿地和氧化塘可以作为景观设施利用,不会造成浪费;②环境经济效益。与管涵式入河排污口治理类似,明渠排污口治理工程作为临时工程,其出水水质也应以满足当前需要为主,而且明渠水量大、水量变化大,若要满足相关排放标准,则投资较高,因此应根据当前环境经济发展需要确定处理工程的出水水质。

1.2.2河库水体治理

河库水体因为水量大、占地面积大,其治理一直以来是昌平区内水体治理的难点。但是,如果选择适宜的治理模式和工艺,并与水体景观建设相结合,可以达到较好的环境经济效益。①治理模式。河库水体的治理是一个复杂过程,不仅与水体本身的治理工程效果有关,还与上游来水、周边入河水体、河库自身生态系统完整性等诸多因素相关,尤其河库水系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变化过程。河库水体治理首先需进行水质处理,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及组合工艺治理,同时要考虑生态建设,通过水生植物种植、水生动物放养、生态河流构建恢复水系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实现水质改善工程的长效性。②工艺选择。对于微污染的河库水体治理,可采用物理处理与生物(生态)治理相结合的工艺,首先采用物理技术(如曝气、投加絮凝剂、磁分离等)对水体进行初步处理,去除天然水体中的悬浮物和磷,之后通过生物处理进一步去除有机物和氮类物质。

2水环境治理工程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根据水环境治理的优化技术模式,结合昌平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究探讨有效、可行的水环境治理工程的优化管理模式,避免以往存在的重建设轻运行的现象,突破传统的治理工程的管理和监督方式,寻求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环境、社会与经济效益良好统一的运行模式,从而实现水环境治理工程的长期有效运行。

(1)完善污水管理机构设置,加强人员配置。

在现有的排水管理机构设置基础上,昌平区可参照市局机构统一成立区排水管理事务中心,形成上下联动的统一管理模式,便于规范强化排水行业的监管、指导。同时,在昌平区现有排水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加强对基层农村、乡镇的人员配备,并通过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确保城乡已建排水设施充分发挥效益。

(2)合理确定运营模式,加强排水设施养护和管理。

需要加强对昌平区中心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特许经营服务的考核、监督和管理,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流域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责;推进建立城乡一体的专业化排水设施管理维护队伍,对卫星城、乡镇及村排水设施统一实行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和维护。同时,强化第三方监测管理,加强对污水处理厂日常运行的管理和管网运行状况的监测,以排水管网维护定额为抓手,研究制定管网运行、维护和管理考核机制。

(3)明确设施运行经费来源。

排水设施处理全覆盖,污水设施运行经费应纳入区财政预算。根据市、区和农民自筹合理分摊的原则,按照生态涵养发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功能区域划分,市财政和区财政对其经费合理分摊,并考虑在农村地区逐步征收污水处理费。同时也需加快再生水利用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区县的再生水利用率,加快污泥处理设施的建设,全面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理。(4)推进排水许可办理力度,强化排水监管行为。需完善区排水监测机构,适当引入第三方监测机制;加强对医院等重点排水户的日常监测、监管,实现重点排水户监测监管全覆盖;加大市、区两个层面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单位和组织依法办理排水许可的法律意识,提高全体市民的环境意识和爱护、维护公共排水设施的意识,畅通社会监督渠道。

3结束语

篇3

一、目标要求

在街道全面推行“河长制”,通过努力,主动作为,使辖区河道乱占乱建、乱排乱倒、防治水污染源头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突发水环境事件得以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置,落实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全面落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满意度,为全市旅游转型提供坚实的水环境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把加强辖区河道、水污染源头、环境卫生、生活污水管理保护摆到建设生态强区、魅力双滦的首要位置,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强化规划约束、红线管理,坚持预防保护优先,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方向,努力走出一条特色化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二)把全面实行河长制作为街道水治理体系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落实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体责任,明确各级责任分工,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制度,形成河长主抓、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按照“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要求,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逐级逐社区落实河长,明确河长职责,强化属地管理保护责任,调动社会力量联防联控,构建协调联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网络。

(四)把解决河道行洪不畅、水体污染等突出问题作为河道治理的重要内容,针对辖区不同区域,统筹一个社区一个政策,精细管理。

(五)把加强法治建设作为根本保障,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切实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健全河道、水污染源头管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强化监管巡查,加强案件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活动。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街道级河长主要任务

对街道内河道的水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负主要责任。要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建立多部门合作的协调联动机制,将各年度工作任务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级河长,组织开展检查、考核工作,协调落实解决治水工作中的矛盾和难点,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年度水质改善目标。

(二)社区级河长主要任务

推动辖区内河流整治工程项目,将治理和管理责任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在详细调查登记的基础上,将河道、排洪排污口、水污染源头、环境卫生、生活污水的治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加强日常巡查和保洁工作,及时上报和处理污染隐患事件;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保护建议,落实改善和治理环境的各项措施,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和推进各项治理工程的实施,全力确保街道社区年度和阶段各项任务的完成,全面推进街道社区环境改善。

(三)街道河长制办公机构主要任务

主要协助河长顺利开展各项工作任务,组织协调各相关成员单位,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开展街道内河道、排洪排污口、水污染源头、环境卫生、生活污水现状调查摸底工作。开展全街道河道污染现状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污染排放档案,增强整治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制定具体河长制实施细则。按照尊重规律、科学治水、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因地制宜、“一河一策”的原则,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实施“河长制”的每一条河流制定科学系统、针对性强的“河长制”实施细则,明确河流治理责任人、水质达标时限、关键治理路径、主要工作任务及具体奖惩办法。

3、下达各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根据河道治理实施细则下达年度治理目标及工作任务,年度目标任务应包括具体任务项目及水质目标。

4、建立考核评价制度。根据目标任务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考核程序,严肃考核纪律,确保“河长制”以考核为抓手,使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5、建立信息报送制度。总结河长制实施情况,及时总结全街道河长制实施情况并上报。

四、组织体系

(一)组织形式

街道设立双总河长,由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担任街道总河长;包社区副科级领导担任镇级河长;各社区书记、主任担任河段长社区分设专职专管员、巡查员或保洁员。同时对各级河长名单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街道成立河长制办公室,办公室主任一名,由街道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一名,由街道主管站长担任,工作人员一名,由街道工作人员担任。

因本辖区没有河流,实行一个领导包一个社区职责,要根据各自职责,负责各社区职能范围内的沿河流域及各社区排水排洪设施的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保护、治理、监督工作,并接受上级的业务指导和检查考核。

(二)河长职责

街道河长是所辖河湖保护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对分管的河道管理保护工作负领导责任。负责指导、协调所分管河道保护管理工作,检查督导下级河长和本级有关责任部门履行职责;组织研究加强河湖管理工作措施,协调解决河湖管理重大问题;组织协调进行联防联控;协调处理涉水突发问题;对河道管理绩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河段长职责负责督导所包保社区履行职责,协调处理包干辖区突出问题,开展水环境应急事件处置,协调处理河道两侧、排洪排污口、水污染源头的保护管理、水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卫生整治的重大问题。督促巡查员履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责,定期开展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河长。

社区保洁员、巡查员职责,定期对排洪排污口、水污染源头、环境卫生、生活污水的日常巡查与维护,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街道河长制办公室主要职责是督导落实上级会议、文件精神、本级河长会议议定的事项及总河长、河长的指示批示,组织编制年度计划和工作要点,研究制定工作方案、计划和措施,负责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检查指导、信息和意见反馈等工作,组织制定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协同有关部门做好河长制工作考核。

(三)责任分工

实行河长对总河长负责、下级河长对上级河长负责和部门分工负责的河长责任分工制度。根据实行河长制工作需要,按照责任分工,对应明确责任部门和分工。

河长办公室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做好环境卫生整治、水污染源头、生活污水、河道保洁等工作防范与管控;协助相关部门依法打击危害河湖管理保护和危害水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协助相关部门负责饮用水卫生监督和监测的指导。

五、主要任务

(一)加强水污染防治。大力推进《河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承德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实施,针对河道水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分类施策、分类整治。特别要加大源头区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持续开展“清河、洁水”行动,加大辖区黑臭水体治理。加强排查入河排洪设施及渗水井、生活垃圾等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

(二)加强水环境治理。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加强水污染、垃圾污染治理,以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综合整治辖区环境,为全市旅游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强执法监管。认真贯彻落实河道管理,水污染防治,环境、饮用水水源保护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适时制定符合街道实际的实施方案或办法。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等活动。建立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实施动态监管。将日常巡查、问题督办、情况通报、责任落实等纳入网格化,力争实现一体化管理,提高工作效能,接受社会监督。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切实把实行河长制摆上议事日程,对河湖管理保护事项进行专题分析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建立总河长、河长目标任务责任制,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职能,促进河长制全面落实。

(二)统筹推进落实。街道相关部门要抓紧筹划开展相关工作,落实具体责任,明确任务分工,按照要求抓好工作落实。组建河长制办公室,落实机构编制、工作人员,确保河长制工作顺利开展;制定本级、本部门河长制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细化阶段性目标任务,确保同步推进;根据辖区情况,及时研究制定各级领导分级担任河长的河道名录;协调相关部门认真组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调研评估,进一步摸清辖区内河道等现状,细化实化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河施策的要求,研究制定河道管理保护方案及具体措施。

(三)创新制度机制。积极探索和构建六项制度、两大机制,为实行河长制提供制度保证。建立河长名单公告制度,向社会公告区级河道名称及河长名单,街道及社区分别向社会公告行政区域内各河道名称及河长名单;建立河道管理会议制度,包括街道专题会议、河长会议、部门联席会议等。专题会议每年至少召开1次或根据需要召开,河长会议至少每半年召开1次,研究协调解决河道管理保护重点难点问题,部门联席会议定期召开,通报河道管理保护情况,会商协调需部门配合的相关工作;建立河湖信息共享制度,由河长制办公室收集汇总河道管理保护基础信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工作督查制度,对河长制实施情况和河长履职情况进行调研督查;建立绩效考核评价制度,自上而下对年度河道管理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建立河道管理奖惩制度,依法依规对实行河长制、加强河湖管理保护进行奖惩;依托六项制度,逐步形成区级管总、街道、社区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和公平公正激励问责的奖惩机制。

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系统回顾总结五年来《决议》的执行情况,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城建环保工委在常委会分管副主任的带领下,先后到市环保局、住建局、经信局、城管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农业局、民政局、卫生局和部分镇,听取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和部分人大代表、村级组织负责人的意见。同时,市人大代表各中心组通过视察、调研等形式组织代表开展检查活动;11月14日,市人大常委会又组织市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和部分代表视察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决议》执行情况

五年来,市政府根据《决议》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采取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实施规划、细化目标任务、出台相关政策、强化督查考核等一系列工作措施,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二、《决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照《决议》要求,我市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实际工作进展与《决议》提出的要求尚有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环保工作保障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所有镇、街道,一些职能部门和部分镇、街道责任不清、监管不到位、协调配合意识缺乏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整体合力还需加强。由于环保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投资较大且见效较慢的工程,造成就事论事抓环境的多、一如既往抓环境的少,责任意识和工作主动性还有待提高。市、镇(街道)环保机构人员不足,制约着环境现场执法的快速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村级组织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等因素主动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积极性还不够高,亟需政府财政的有效扶持。

(二)水环境整治工作任重道远。饮用水源地监管难度大,无证无照餐饮、禁养区畜禽养殖、非法开采滥挖矿山资源及乱搭乱建房屋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水质安全受周围环境和气候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湖库富营养化已成为饮用水源水质的主要问题。基层反映饮用水源上游村庄因规划控制,村民要求改善生活条件、创造经济来源的要求十分迫切。市域污水治理工程配套收集管线网络尚未完全建成,各镇生活污水治理施工难度大、成本高、推进速度不快,部分已纳管企业雨污分流不彻底,部分地段管道沉降脱节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污水厂处理设施运行负荷率仅达到设计规模的52%,工程日常运行管理机制尚需完善,市域污水治理工程的长效管理机制亟待建立。中心城区河道漾面宽度不一,河道贯通性和流动性差,河网水系普遍存在富营养化和蓝藻现象,偏黑偏臭现象在局部河道还有发生。村庄内部家庭作坊式企业直排现象还普遍存在,部分村级公厕和户厕污水处理设施达不到技术要求且改造推进速度不快,严重污染当地土质和河道水质。

(三)淘汰提升落后产能任务艰巨。七小产能属于传统产业,是当前淘汰提升落后产能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其地域特征明显,从业人员众多,且往往与当地产业结构相配套,大量小产能业主淘汰后的出路问题及市场需求、产业配套等因素阻碍着淘汰提升落后产能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同时,由于近期银行信贷紧缩,融资难度大,设备淘汰成本高,部分企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主动参与淘汰提升落后产能的积极性不高。

(四)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待全面加强。桥头、观海卫等地的废塑料加工行业仍面临着反弹的压力,横河轴承行业油污处理任务繁重。有些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污染处理设施不完善或运转不正常,偷排、漏排、不达标排放等现象还有发生。城区污染源面广量大,污染源综合整治工作仍面临较大压力。城镇人均绿化面积增幅较慢,城区公厕、城区渣土中转站等基础环保设施落地困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机制还不完善,餐厨垃圾处理工作进展缓慢。区域性农业污染仍较严重,超标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仍然存在。

(五)全社会环保意识亟待增强。市民环境意识还有待提高,一些居民乱倒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踩踏绿地、随地便溺等不文明的陋习依然司空见惯,工业垃圾乱焚烧、建筑垃圾乱倾倒等现象仍比较突出。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方式方法还比较缺乏,宣传力度不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足够关注和自觉参与,氛围营造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意见和建议

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一项关系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切实解决《决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定提出的十二五主要目标任务,采取更积极、更务实、更有效的工作措施,进一步推进我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努力把慈溪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宜业乐居的一流幸福家园。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一是建立环保综合协调机制。增强对环保工作的调控协调能力,突破单一的职能部门权责限制,理顺各级各部门工作关系,合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对需要多方联合执法的整治行动,要整合执法力量,强化部门联动,提高执法效果。二是强化考核指导和行政监管。要提高对各镇(街道)的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考核分值,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镇、村环保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切实提高各地各部门的工作水平。加强政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建立一支业务精、作风硬、公正廉洁的环境执法队伍。依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对排污企业尤其是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环保提前介入和一票否决制度,坚决杜绝引进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进一步推进排污总量审批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行。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加强检查、督查和巡查。三是加强资金保障。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治污纳污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特别是增加水源地保护区居民的补助额度。减轻镇级区域性整治及村级环境整治、公厕户厕改建等带来的资金压力,夯实环保工作基层基础。关于龙山、观海卫、周巷财政体制调整后的实际情况,建议统筹考虑生态资金安排。

(二)继续突出抓好水环境整治,确保工程项目效益的有效发挥。一是高度重视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切实加强饮水水源地保护,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和旅游业发展行为,加大对饮用水水源周围无证无照餐饮、禁养区畜禽养殖及乱搭乱建房屋等行为的取缔打击力度。加强对水库水质的日常监测,采取有效举措努力遏制水质富营养化趋势。加强对外引饮用水源突发事件的研究,保障市民饮用水安全。二是继续大力开展截污纳管和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加快支管网建设,提高管网覆盖率。加快推进污水接纳工作,强化镇、街道工作职责,加强对企业等用户纳管的技术指导,提高污水处理率。科学评估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建设效果,强化对市域污水治理工程的管理,健全工程运行管理机制,明确运行管理方式,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及时解决处理好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管网沉降破裂、主管支管衔接困难等问题,持续推进工程环境经济效益的有效发挥。及时总结非纳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优化工艺流程,制定后续管理养护政策措施,提高实际使用效果。全面摸清当前全市公厕现状,列出具体改造时间表,加快推进公厕改造,努力消除公厕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三是有序推进城河治理。加快推进大塘江入口整治工程、漾山路江综合整治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和中心城区引水环通工程建设,充分运用外引水加快推进城区水体流动,提高城河自净能力。健全城河管理工作机制,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四是全面推进河道和水资源开发保护工程建设。继续大力实施三横十一纵骨干河道建设,持续推进镇村生态河道建设,增加河道自净、排涝能力,优化河道周边生态环境。切实抓好和推广河长制的成功做法,努力提高全市河道水质。推进郑徐水库和慈西水库建设,切实发挥好外引工程效用,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三)有序开展淘汰提升落后产能工作,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强服务指导,正确处理好淘汰落后和规范提升的关系,帮助各地解决落后产能认定、落后产能淘汰举措等相关实际难题,摸准、摸细全市淘汰提升落后产能情况。强化要素调控,规范企业行为,提高落后产能企业(项目)的经营成本。优化财政政策补助方式方法,切实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企业创建活动,推广节能技术,培养节能产业,加快节能改造。加强统筹谋划,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措施,科学务实推进减排工作。

篇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力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院士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记者专访时称,中国当前对水污染治理认识不够、急功近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现行政策重末端治理,而轻源头减排;地方政府出于对经济发展的需求,对超标排放监管不严、处罚力度不够,是导致当前污染局面的重要因素。

CEI:作为长期从事流域水循环及生态环境效应方面基础研究的尖端科技人才,2009年你提出,我国水环境恶化趋势还在加剧。现在还是有很多人想弄明白中国水污染的现状究竟怎样?

王浩:经过这几年的建设,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水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东北平原的三江流域、华南地区的珠江流域、华北地区的海河流域和华中地区的淮河流域,河流污染事件发生的频率仍然比较高,江河湖泊整体污染还比较严重。

近年来,我国污水排放总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但污染物排放量呈现了下降趋势。总体上,尽管污水收集率、达标排放率不断提高,水污染负荷仍大大超过水环境容量。

根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1年和2012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分别为659.2亿吨和684.6亿吨。其中,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423.7万吨,比上年下降3.05%;氨氮排放总量253.6万吨,比上年下降2.62%。

2012年,新增城镇(含建制镇、工业园区)污水日处理能力1294万吨、城镇污水再生水日利用能力301万吨;315个造纸、印染企业新建化学氧化深度处理工艺和回用工程;分别淘汰造纸、印染落后产能735万吨、30亿米。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8.9%、20.9%和10.2%。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其中,长江流域水质良好,黄河流域轻度污染。

2012年,62个国控重点湖泊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湖泊比例分别为61.3%、27.4%和11.3%。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除密云水库和班公错外,其他60个湖泊(水库)开展了营养状态监测。其中,4个为中度富营养状态,占6.7%;11个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占18.3%;37个为中营养状态,占61.7%;8个为贫营养状态,占13.3%。

CEI:造成现在水污染现状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是政策、标准缺失还是环保水利部门监督检查不够?

王浩:我国水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自然环境演变与社会系统活动双重影响,但根本原因是人为造成的,换句话说也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和发展模式造成的。

尤其是在自然水体水环境恶化和突发水污染事件中,社会水循环的取水环节削弱环境自净能力,排水环节增加自然水体中污染物浓度,人类活动的“一升一降”作用加速水资源演变,造成水环境恶化。同时,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环境问题的恶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难度。比如我国华北地区降雨量和径流量大幅度减少,造成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总体上,近年来水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关政策、标准不断增加,同时相关部门也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但是,认识不够、急功近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主管部门间不协调、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和监管机制、流域上中下游之间协调治理等问题;现行政策重末端治理,而轻源头减排;地方政府出于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或与污染企业的经济关联,结果对超标排放监管不严、处罚力度不够,远远低于达标排放的成本,以上问题使水污染现状不容乐观。

同时,现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依据欧美上世纪的标准,以浓度控制为主,导致在排污密集区域即使达标排放,仍然加重了水污染;另外,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流域治理、企业参与机制和体制不完善、民众缺乏、资金投入不足以及技术支撑体系薄弱等问题,使水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CEI:污染需要治理,我们国家在治理水污染方面存在哪些难题?关键在设备技术还是人才、制度?

王浩: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4.1%,工业用水的重复使用率也达到83%。但是,已经退化的城市水体能否自净达标排放的污染物还有待探讨。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理处置率低和农业面源污染等现状在短时间难以根本改观,需要政策和资金倾斜、适用技术设备研发、技术人才培养和加大监督管理等措施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改善农村水环境问题和区/流域水污染问题。

针对我国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环境体制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违法排污的执法力度,提高人民知情权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还水净于民。总之,我国治理水污染难点首先在于科学认识城市和农村水污染问题,城市治理水污染应该加强基于城市水循环规律的水体退化、纳污能力和恢复规律研究,农村治理水污染主要为污染物源头控制;其次,需要加强环境法规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以及加强排污许可制度和环评制度建设,规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CEI:在治理污染的技术装备方面,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哪些不足?应该如何赶上?

王浩:国产水处理设备的生产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当时产品的标准化、成套化、系列化水平都很低,定型产品较少。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水处理专用设备和与之配套的通用设备的生产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在这一成绩的背后,却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期兴建的大批水处理厂中的70%用的是进口设备,鲜有国产设备。这不但浪费了我国大量资金,而且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污水处理设备的国产化发展。

目前,我国污水处理水平与国际先进设备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从现有技术设备来看,单机产品多、系列化程度低、成套装置少,难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设备和高新生物技术处理设备匮乏,自动化信息采集、分析、预报一体化设备少,流域突发污染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薄弱。

从技术发展历程来看,治污技术设备以引进国外成熟工艺为主,原始创新、自主化率不高,科技水平和运行管理先进程度低,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差;从技术研发层面看,企业仍未发展成产学研体系中主阵地,技术研发周期长,产学研相脱离,成果转化率低。

国产化设备要缩小差距甚至赶超国外先进设备,需要积极学习、钻研,要脚踏实地地进行国产化进程。要借鉴先进国家的技术规范要求,逐步完善我国污水设备的监造要求,严格行业标准。建立规范的市场机制,实现行业中的优胜劣汰机制。引进技术,加快发展。加大对设备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并提高售后服务意识。加强行业国际国内的交流与沟通。调整利用外资的相关政策,推动发展国产设备。减轻我国污水处理设备研发与生产单位的税赋,必要时给予技术与经济支持。

CEI:要解决好我们当前的水污染问题,化解水危机,需要怎么做?

王浩:要解决好我们当前的水污染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总体上我们可以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从集水流域的角度入手防治流域水污染。现代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需要以流域角度的视野,从陆域入手,与流域水体结合,运用水动力水质模型辅助手段,形成流域水环境综合防治模式。这种模式以流域水循环为基础,综合考虑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

构建流域水系统模拟平台,实现全过程管理。借助现代GIS、遥感等空间分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数字化流域管理平台,结合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建立高效的流域水资源与环境管理模式。

加快流域水污染监测的现代化进程。通过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可以实现水质的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测,及时预警预报重大水质污染事故,监督总量控制制度落实情况、排放达标情况等目的。

进行全方位动态水污染综合调控。从流域水质水量耦合的角度,进行多要素、多环节的综合调控,实现流域自然与人工“二元”系统的和谐统一。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湖排污总量。落实资金、行政、法律保障。

CEI:你之前多次提及中国现行有关水污染的标准是欧美上世纪70年代的排放标准,忽视了中国基本国情,缺乏科学性。该标准多年未修订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提升?

篇6

关键词:流域生态补偿;主体;权利义务关系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67

一、前言与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但对应也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环境生态破坏等问题,环境保护面临愈发明显的压力。据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七大江河等国控断面,连续监测数据的水质监测点呈变差趋势的监测点比例18.0%,流域地下水监测水质评价结果总体较差,良好测站占14.7%,较差测站占比48.9%,极差测站占比35.9%,“三氮”污染情况重,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污染。而水资源作为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往往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流域生态补偿”是在全球的水危机和水污染的背景下提出的,是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建设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提高流域环境保护者积极性,促进流域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等协调发展。流域的生态服务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国家和政府需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流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实现。流域生态补偿本身具有复杂性,若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遑论形成制度化基础。目前在学界的讨论中尚缺乏权威性指导意见,从而难以根据法律来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义务、责任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容易陷入“公地悲剧”。近年来在一些法律行政法规中有涉及 [1],但现行法律以及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对补偿主体界定存在不足,包括主体单一,受偿主体混乱不清等。此外,流域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领域的难点和重点,所涉及利益相关者最多,补偿关系也最为复杂,因此对其展开的分析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实践性,具有更强的研究意义。

二、流域生态补偿研究概述

毛显强博士等认为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损害/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收益,从而激励损害/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外部经济性”[2]。”Wunder提出以市场机制解决环境外部性,生态补偿是一种自愿的交易,即(至少一个)生态服务购买方向(至少一个)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方“购买”某种生态系统服务(或能够实现该服务的土地利用),而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方须保证生态系统服务的供应(即条件性)[3]。

流域生态补偿定义源于生态补偿,是指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受益者向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供者(生态投入或失去可能的发展机会)给予的经济和非经济形式的补偿 [4]。国外的一些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较早地涉及流域间利益的分配和补偿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5]。

国内目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对流域生态补偿问题都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未形成补偿的系统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方法架构。王金南等指出流域生态补偿的含义与政策范围,提出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上下游的责任等十大关系,鼓励上下游间达成协议进行生态补偿[6]。郑海霞将国内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总结为五种:基于大型项目的国家补偿。地方政府主导的补偿,小流域自发的交易模式、水权交易和水资源量的用水补偿[7]。马莹总结了流域生态补偿的三种分类:根据补偿对象,分为流域受益补偿和流域损害补偿;根据政府介入程度,将生态补偿分为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根据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分为输血和造血补偿[8]。董正举等从补偿目的,方式,特点,效果进行分析,总结中国流域生态补偿制约因素[9]。

可以看出对于流域生态补偿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补偿途径,标准,资金等方面,而补偿主体及其权利义务关系的内容涉及不多,且深度和广度均有待提高。下文内容将以较为典型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为例,识别生态补偿权利义务主体是什么,融入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整理出可参考的一般性流域生态补偿主体及其权利义务关系的内容及理论模型。

三、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为例的分析

(一)新安江案例回顾。为鼓励流域生态补偿,特别是跨省的横向生态补偿,国务院及相关部委了一系列文件,包括《关于预防与处置跨省界水污染纠纷的指导意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等,对流域生态补偿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进行了尝试。其中,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项目是唯一的跨省生态补偿试点,此外该案例并不是单纯的横向补偿,而是同时有纵向补偿和横向补偿的性质。

新安江流经皖浙二省,流域内水资源丰富,多年来水质状况稳定。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黄山市作为新安江流域上游在近些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的污染物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对千岛湖水质的影响较为明显,解决新安江上游来水的影响对千岛湖水质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9月在环保部协调下,两省签订《关于新安江水环境补偿协议》,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原则,以两省跨界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四项指标为考核依据,设置补偿基金每年5亿元(中央3亿、两省各出资1亿),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浙江拨付安徽1亿元;达不到标准,安徽拨付浙江1亿元,中央财政的3亿元均拨付给安徽省。试点资金专项用于新安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流域综合治理、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试点期限暂定三年(2012-2014年)。

(二)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中的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囊括了义务的承担者以及权利的享有者,包括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补偿主体指的是:按规定有补偿行为能力,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的保护、改善职责和义务的国家和地方政府,少量的企业组织和个人;对生态保护作出贡献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受偿主体主要是指因遭受环境破坏和为保护环境而丧失发展机会的特定区域内的人们,按法规或约定应当得到技术、物质、资金等优惠。主体具有的不同分类模式,实际上影响了不同的补偿主体类型。常见分类方法中,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又可分为两种:正外部性的补偿主体和负外部性的补偿主体。结合彭春宁教授提出的生态补偿主体确立原则,笔者认为前者对应了“受益者负担”原则,后者对应了“破坏者补偿,开发者付费”的原则。此外,按照补偿行为的相对性也有将主体分为支付补偿主体,接受补偿主体,具体实施补偿主体;还有根据法律关系的基本性质将生态补偿的主体分为主法律关系和从法律关系主体,依据流域生态补偿产生的不同原因,补偿主体又可分为所有者补偿主体、受益者补偿主体和损害者补偿主体三种[10]。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主体,其中补偿主体指的是补偿全过程中补偿资金的筹措方和补偿义务的履行方,应当是导致流域生态负外部性的个人、组织和国家,不论其所处是在流域的上游还是流域的中下游;而受偿主体指的是补偿请求权享有者、补偿资金接受者。补偿对象既包括对人类的补偿也包括对自然环境本身的补偿。

(三)新安江案例中的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1)补偿义务主体。政府:国内的跨流域生态补偿主要由上级政府参与。从国家层面看,流域的生态服务具有开放性和使用非竞争性,中央政府理应成为补偿给付主体,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进行流域生态补偿。在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项目中,主要由生态环境受益方(国家,中央政府,浙江省政府)向生态环境服务提供方(安徽省政府,黄山市政府)提供优质生态环境和牺牲发展机会利益的行为现实承担补偿的义务,通过协议内容来购买流域生态环境服务的政府应当成为补偿给付主体,而流域生态环境功能区所在的地方政府是补偿接受主体。社会:流域内受益的群体,属于微观的层面,包含流域生态环境受益主体,破坏主体,排放污染物的组织,企业,单位,如造纸厂,水泥厂,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厂等,通过缴税和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等形式补偿。个人受益于流域生态环境也需要承担补偿的义务,但该层面过于微观,不作赘述。(2)受偿权利主体。受偿权利主体主要有安徽省政府,黄山市政府;新安江流域周围的生产单位(如畜禽养殖场,茶园等农牧业生产的污染排放控制);流域水环境管理者(如严格规范河道采砂,水草治理);一线基层职工(如河面打捞员);一些受严格限制的企业;个人(村民网箱退养)等按约定承担整治修复保护生态的义务,享有受偿的权利。(3)其他有关主体。新安江流域的水环境生态补偿利益关系者群体是比较复杂的,是多种生态补偿性质的综合体,试点项目不可避免地涉及组织实施主体,监督管理主体,评价考核主体等。公权力主体包括财政部门,领导和协调主体(譬如政府和发改委),资源主管部分及分管部门,亦有企业、个人、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

(四)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中央财政在试点期每年出资3亿给安徽用于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两省各筹1亿元,以水环境质量考核以进行奖惩,但补偿考核标准并没有达成一致,需要国家出台法律从而统一规定。

补偿义务主体的补偿方式主要为财政拨款,财政部和环保部作为国家代表与浙江政府共同承担对黄山市的经济补偿责任,黄山市政府再对辖区内的组织、单位、个人承担经济补偿责任。其次是非经济补偿,主要有实物补偿,政策补偿等。受偿权利主体享有从政府领取或接受企业,NGO组织提供的资金或非经济形式的补偿。

在补偿内容方面,包括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畜禽养殖、茶园等农牧业污染整治,城乡垃圾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河道清理作业,水源地保护,水质自动监测,截污工程建设,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编制等。

流域生态补偿的对象是流域生态补偿金所补偿的,为了保障生态补偿金所补偿的具体对象,也是为了保障流域生态服务的提供者和贡献者(主要包括生态资源的再生产者或保护者,生态服务生产者、生态服务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者、生态资源再生产或保护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者,为保护生态资源而放弃其他收益机会的决定权主体)。

概括来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义务主体是流域生态服务接受者、受益者,受偿权利主体是流域的生态保护者和受损者,笔者根据上述分析,总结了下列表格:

四、研究总结与展望

构建科学合理的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离不开对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主体的科学界定,实际上解决的是“谁补偿谁”的问题。我国现行法律及补偿实践对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主体的界定存在诸多不足,需综合多种因素对主体进行界定。

新安江案例中生态补偿的权利义务配置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在试点方案中规定时间范围是2012至2014年,3年过短,很难发挥生态保护长效作用,对上游安徽地区不利,每年的资金总量5亿与“新安江综合治理预估需要400亿元的总额”相比差距很大。另外试点方案目前仅仅是对污染防治的工程治理补助,没有考虑到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搬迁、退耕还林、污染防治日常管护、生态移民以及对生态保护者直接补偿,整体的补偿标准还是非常低,难以保证农民基本生活,生态移民也没有足够的生活保障。上述罗列的情况会极大地降低民众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流域生态功能区区域间横向生态补偿,补偿主体间权利义务的配置依靠区域主体间的契约关系实现,但这种关系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它必须受到某种公正制度的约束。我国的现实是国家和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但单靠这两者力量有限,保障下游的发展使得上游人们丧失发展机会而常年处于贫困状态也无法彰显社会公平,需要下游受益区和中央政府来帮助流域上游区分担生态建设的重任。

当然国内“政府主导型”的流域生态补偿还是具有鲜明特征,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国家经由政府行使国家职权,是最为主要的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的主体。发挥国家在流域生态补偿中的总控和协调作用非常有必要,国家也需要调动流域生态保护“增益方”的积极性,发挥国家的行政权力,形成良性互动的法律关系,完善立法,确立国家在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肖爱,李峻.流域生态补偿关系的法律调整:深层困境与突围[J].政治与法律,2013,7:

136-145.

[2] 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2,4:40-43.

[3] Wunder, S.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Some nuts and bolts. CIFOR Occasional Paper 42. Bogor, Indonesia: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 2005:3-8

[4] 郑坤,万雅琴.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关系主体研究――以汉水流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13:324-327.

[5] 樊万选,方B.国外流域生态补偿对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启示与借鉴[J].创新科技,2013,10:8-10.

[6] 王金南,万军,张惠远.关于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的几点认识[J].环境保护,2006,

19:24-28.

[7] 郑海霞.中国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8] 马莹.国内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179-180.

篇7

一、大力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一)采取“六个一遍”措施,治理“七乱”成效显著。按照“六个一遍”的原则,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专项工作。共出动执法车辆8000余台次、人员1万余人次,清除“牛皮癣”1万余处,清理“乱摆摊”8000余次,疏淘河道130余公里,清理淤泥垃圾10万多吨,市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二)大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及“七进”活动。增加了50名“文明劝导员”,积极组织开展了专项活动。1月28日,会同市治理办、区文明办等在紫竹社区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联谊活动”。5月21日,会同区文明办、机关工委等部门在紫竹广场、肖家河步行街等设立5个宣传点,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主题宣传活动。活动得到了社会广泛参与,有效提高了市民的公共卫生及环保意识。

(三)打造特色靓点街区,创建“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对肖家河中街、火烧堰、玉林西路、紫荆西路等街道进行了“三维五面”综合提升治理,启动了5个街道办事处、10条道路、100个院落、1000家商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6月23日,《成都日报》对肖家河、芳草街被列为市示范街道办事处,肖家河正街、中街、北街、玉林西路、火烧堰、紫荆西路、安远路、新乐北街被列为市示范街道进行了专题报道。

(四)持续开展出入城通道、铁路沿线周边环境治理,彻底解决盲点、难点问题。拆除了成雅高速高架桥下7000多m2违法建设,实施了成新大件路三环路至机场路段拓宽改造,完成了天府大道中段人行道铺装等工作,先后完成园林绿化景观建设27万多m2。以火车南站站后拆违为突破口,将体育公园后侧成昆铁路桥下脏乱差区域改建成生态停车场,解决了新北小区居民停车难的问题。对新南小区与成昆铁路旁约1.2万m2的闲置地块实施了绿化广场建设。

(五)强化工地管理,源头治理扬尘。建立了“四共同”联动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落实了“四坚持”制度,形成全面控尘治尘局面。推行了工地物业化管理制度,形成专业化防尘治尘局面。实施了扬尘治理“三大工程”,完成植绿93万平方米,对2700余亩待建土地进行了打围和平场覆盖,覆盖树池1000余个,道路硬化1000余米。制定了《高新区建筑垃圾处置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及考核办法等,有效解决了建筑工地管理难问题。探索了治尘新思路,对已征待建地块,引入社会资金建绿,消除了尘源,节约了财政资金。

(六)加强日常巡查,确保良好市容秩序。开展了“夜间集中整治行动”,市容秩序明显改善。对大世界周边商招店招实施了提档升级改造,加大了非法户外广告和商招店招清理整治力度,营造了良好市容环境。在新北、新南小区等夜间烧烤集中地段,由街办牵头划出一块空地,用于夜间商业活动,有效缓解了市容秩序压力。

二、强化公用设施建设和管理,完善城市功能

(一)加强市政设施维护。对景明路、孵化园北干道、元华路等沉陷破损路面及人行道实施维修约1800m2,更换路沿石约500m2。对108座桥(涵)进行了管理维护,并对新接桥梁进行结构性检测。对天府大道沿线50米范围既有建筑景观照明实施统一控制改造并实现全面亮化。4月1日,全市城市道路桥梁市场化管理现场会在高新区召开,高新区的做法得到了市城管局及各区(县)的肯定和好评。

(二)顺利推进了中和辖区的市政设施管理。组织人员对中和辖区市政、环卫设施进行了摸底调查。针对中和辖区1500余盏路灯设施老化、破损严重,大部分电缆故障且敷设不合格等问题,采取措施进行维修处理,亮灯率从60%提高到97%,得到了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将5座城市桥梁纳入日常管理。

(三)环卫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按管委会审定价格,与10家环卫公司重新签订了合同,从今年2月1日起,将环卫公司合同经费普调12.5%,提高了环卫工人工资,稳定了环卫队伍,保证了环卫作业质量。在石羊、桂溪等涉农街办新安装果屑箱1700个,试点了生活垃圾直运,实现了垃圾清运无缝对接,减少了二次污染。按照三星级标准对直管公厕进行了改造,并加强对辖区内社会公厕的监管,督促其免费开放。

三、大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确保群众环境权益

(一)大力实施了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增建污水管网200米,整治小流域800米,疏淘淤

泥300方,完成了金牛支渠锦城学院雨污分流工作,全面关闭了金牛支渠的排污口。(二)加强了建设项目监管和执法。完成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119件、试生产批复8个、竣工环境保护验收46个、危险废物转移计划审批48件,受理审核排污申报40余份,办理排污许可证30家。出动执法车辆103台次,执法人员315人次,检查企业191家次,有效规范了企业排污行为。受理和处理环境污染投诉71起征收入库排污费554.2万元。完成了160家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6条小流域入境断面月度例行监测。

(三)污普城考等工作顺利推进。完成了117家企业、3家污水处理厂数据收集、整理和相关报表的填报,污普质量名列全市前茅。完成了年度环境统计和“城考”等工作任务。利用平面媒体和4·22地球日、6·5环境日,大力开展了环境宣传。

四、强化林业和园林管理工作,推进天府新城建设

积极开展了春季植树造林宣传,完成义务植树13万余株,护树2.1万株,为年目标任务的72%。完成新增绿地28万余平方米,为年目标任务的93%。

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城管环保工作将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努力营造清洁、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争取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测评“三连冠”。

一是切实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这项民心工程。重点抓好一、二环路及高新大道广告、商招、店招清理整治、待建土地植绿、扬尘整治等工作。

篇8

一、抓住一条主线

200*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基层基础年”和“城市管理年”,区政府城市管理年活动方案已涵盖了我局大部分主要工作,因此,做好“城市管理年”的各项工作对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局牢牢抓住“城市管理年”这条主线,多次动员部署,层层分解工作任务、确保任务落实到岗位、细化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我局大力实施“责任风暴”、“治庸计划”,强化月度量化考核制度,实行“买单制”和责任倒查机制,为工作人员戴上了“紧箍咒”,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

二、实施“四大工程”

在城市管理年工作中,我局以“科学、严格、精细、长效”为指导,以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为目标,深入开展以整治架空管线为主的“城中村”和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为目的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工程、以全面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全国“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程和以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水平为目的的“国家生态区”创建工程等“四项工程”建设活动,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部分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

(一)城中村和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

开展以整治架空管线为主的“城中村”和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城市管理年重点工作之一。20*我区的目标是完成全区“城中村”和80%社区的达标创建任务,即在200*年11个“城中村”创建达标的基础上,再完成16个“城中村”和15个社区的创建达标任务。

为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完成,各街道办按照市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区政府的部署,积极主动地开展架空管线专项整治,并取得明显成效。在4月7日召开的深圳市“基层基础年”及“城市管理年”动员大会上,海山街道办事处成为全市唯一受表彰的达标街道办事处。目前,我区已有3个达标办事处,完成率为75%,12个达标社区,完成率为70%,24个达标村,完成率为89%。

(二)数字化城管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经过半年多紧张有序的工作,我区数字化城管建设已基本完成,于6月28日顺利实现与市数字化城管系统连通上线试运行,五个多月来,整个系统运行良好,截至12月31日,我区数字化城管立案总数24922宗,结案24501宗,结案率98.31%,城管监督员人均案件上报数和结案率均居特区内四区前列。

为加强对数字化城管监督员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我局出台了《盐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员管理暂行规定》、《盐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员装备管理暂行规定》、《盐田区数字化城管监督员量化考核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制定了城管监督员工作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语规范等相关规定,并创新考核机制,以街道办为单位将全区划分为4个片区,每个片区设立专职负责人1名,全区划分为17个工作网格,每个网格内配备2-4名城管监督员,以两个工作网格为单位设立工作小组,实行中心负责人—片区负责人—小组长—组员逐级考核制度,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是科学合理的。

(三)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全国生态园林城市基本指标包括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活环境、城市基础设施三大类共19项,标准非常高。我局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如下几项工作:一是制定了《盐田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方案》,组织学习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对基本指标的19项标准值进行了认真对照核查;二是认真学习市、区工作方案,分解细化工作,将任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并抓好责任目标的落实;三是积极配合市创建办做好各项基础资料统计工作,各项指标已经达到创建要求。

(四)国家生态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生态区规划已通过区政府常务会议和区人大审定,并颁布实施。积极协调各单位根据规划目标制定计划,倒排工期,对主要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推进30项重点项目建设,并编制了一套共9本的“生态区宣传小册子”,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实施工作,完成了生态区建设阶段性总结报告。目前,各项指标已达到了验收标准,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0044亿元,达到计划投资的91%,基本具备了考核验收条件。

三、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加快建设,强化管理,城区形象和品位大幅度提升

1、绿化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第一批3个项目、第二批2个项目大树种植工程的施工,完成投资400万。第三批5个项目正准备招标前期工作,2007年上半年完成共1000万的投资计划;完成了盐田街道片区第一批5个街头绿地(社区公园)的施工,并投入使用;沙头角云深处路口街头绿地已进场施工,预计明年春节前完成;完成了广场南鹏湾工业区拆建地67000平方米的绿化工程;已完成市城管局投资的2个社区公园建设施工图纸编制,正准备招投标,预计年内动工,2007年春节前完工;完成了东海道绿化改造Ⅱ标、海山公园升级改造工程立项,正在办理标底审核,计划年内动工;正在进行小梅沙生态公园建设的方案设计;正在办理双拥公园景观改造发包手续。

2、市政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有路无灯、有灯不亮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沙头角镇外、沙头角镇内、海山、梅沙4个片区37条小区道路的整治任务,盐田街道辖区13条小区道路路灯整治工程已完成招标工作,预计12月底动工,2007年春节前完成;三洲田公路照明工程主路部分全面竣工,并初步通过市路灯部门的移交验收,正加紧办理移交有关手续。三坪段照明工程已完工并亮灯,正进行验收并办理移交等工作;东和公园地下停车库通过消防验收,并投入使用;内湖湖底防渗工程正加紧标底审核,即将进入招标程序;协助市工务署、区工务局、深水集团以及施工单位完成了盐梅共同沟项目的验收、总调试等工作,共同沟已正式投入使用;进一步做好全区导向系统规划设计方案的修改及东海岸路灯箱变的迁移工作。

3、高质量完成环境营造任务。完成了2006年度迎春花市、元旦、五一、国庆摆花工作;完成了节日摆花的公开招标工作;及时更换了7个花坛的花草;完成了凤凰广场、东和公园、古塔公园、官路吓街头绿地以及天浩商住楼等地的环境整治。

4、绿化养护工作进一步加强。首次将全区的市政公共绿化分成6个标段进行全面公开招标,确定养护单位。从养护情况看,公共绿化的养护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标段之间的良性竞争机制基本形成,管理水平有了提高。完善、健全了绿化养护管理制度,修订了公共绿化检查考核验收办法,加大了扣罚力度,实行末位淘汰制度。解决了非市政道路绿化的养护经费问题。

5、积极完成其他工作。完成了对公益广告牌的加固工作。完成了盐田特检站文化长廊建设及采购任务。完成了大梅沙海滨公园管理红线以及土地托管相关工作。协调水务集团对深盐路、梅沙、井头、消防队、内湖等11处冒污水进行了治理。协调道桥部门对官路吓、沙深路、盐田路、北山等19处道路及人行道进行了整治。协调区工务局对海涛花园、北山道、海景路等8处被破坏的绿化进行了恢复。协调农林水、渠道管理所对所有河道、排洪沟、边沟进行了清理。

(二)深化改革,完善设施,环卫工作开创新局面

1、“双赛”活动深入开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区“双赛”领导小组的部署,我局、各街道办和环卫所均成立了“双赛”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对“双赛”活动的组织、协调,调动各责任单位的工作主动性,形成时时有人管,事事有落实的良好工作氛围,推动“双赛”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是强化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市容环境卫生层级检评、巡查、街道每周环卫工作例会、每月检查情况通报等制度。同时,为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从5月1日起,“双赛”办实行夜间巡查、节假日值班巡查和月末城管系统集中巡查制度,将巡查发现的问题纳入当月“双赛”检评扣分事项,落实责任单位,指定专人跟踪督办,确保整治效果。三是完善考核办法。修改和完善了盐田市容环卫杯竞赛活动方案和检查评分办法、市政道路及城中村清扫保洁考核标准,制定了垃圾收运和公厕管理检查考核办法,有效解决了辖区暴露垃圾多、夜间环境卫生差、垃圾在小区或垃圾站内堆放过夜等问题。

2、环卫设施建设和环卫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我局新建压缩式垃圾站7座。其中小梅沙、工业东街、东和、园林、盐田四村、盐田老街垃圾站已投入使用。大梅沙月光花园垃圾站改造项目已进入方案报批阶段,年内可动工兴建。完成了全区39座环卫工具房的更新建设(其中20个为移动式、19个为土建式)。通过招标方式购置了18个垃圾压缩箱,采购了12个垃圾站除臭设施,预计元旦前完成全部安装任务。

继市政道路清扫保洁实行市场化运作后,又通过公开招标将全区垃圾清运服务及公厕管理工作推向市场。自5月1日起,全区垃圾清运和公厕管理全部由专业服务公司接管。至此,我区基本实现环卫作业市场化和干管分离的目标。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后,我区的环境卫生保持在较高水平,再次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获得“鹏城市容环卫杯”竞赛优胜杯。

3、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得到巩固。一是加强对迎检工作的组织协调。成立了迎检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指导各单位、居民群众开展自查、自评、自纠。成立了区、街道迎检工作督办小组,督促各单位落实迎检任务,共发出督办通知书300多份,整治卫生问题600多个。二是积极开展灭蚊达标创建活动。根据《盐田区灭蚊达标工作方案》要求,开展蚊类孳生地的普查登记和整治,投入150万元完成政府投资部分“四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全民灭蚊活动,投入60万元用于除四害日常消杀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加强管理,我区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和灭蚊达标考核验收。三是积极开展卫生单位、卫生村创建工作。共建成省级卫生村2个、深圳市行业最佳卫生单位4个、行业卫生标兵单位2个、区级卫生单位4个。并推荐大梅沙海滨公园参加国家卫生先进单位评选,目前,申报工作已完成,并进入迎检阶段。

(三)加大投入,加强治理,辖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1、大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创建工作,已经完成了水环境治理工作自查报告。沙头角湾清淤工程已于11月开始施工,计划07年2月完工。三洲田10个污水处理站项目中,5个已建成,正在申请有关部门验收,另外4个正在紧张施工,计划春节前投入使用。

2、通过了环保模范城市复查。根据全市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迎检工作方案,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顺利完成各项迎检任务,得到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特别是盐田河的治理成效受到国家环保总局领导的表扬,为我市顺利通过环保模范城复查作出了贡献。

3、环保宣传工作迈上新台阶。全区全部申报单位通过市创绿办考评,获得市级“绿色单位”称号,90%以上中小学建成市级绿色学校。东海岸社区和海涛社区已申报省级生态社区,并通过了市专家考评组的考核。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月活动,开通了环保博客,及时反映我区动态,提高了市民环保意识,环境文明风尚蔚然成风,李马奇被评为我市第二届“环保市民”。

4、积极构建生态预警体系。组织专家制订了《盐田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和《盐田区环保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编制了港口、道路和黄金珠宝行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各单位和部门的职责,形成协调、快速、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组织处置了盐田港后方陆域废弃化学染料,协调处理了盐田港漏油污染应急事件,协助区安监会开展黄金珠宝行业评估。

5、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组织、协助区有关部门开展大梅沙内湖污染整治调查、盐田污水处理厂环境监察、水源保护区环境监察等多项环境整治活动,解决了一批难度大、困扰久的环境污染问题。

6、圆满完成环境监测任务。开展了降尘、硫酸盐化速率、总悬浮颗粒物、区内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近海水质、医院废水、自来水尾水、重点污染源监督等常规监测工作;顺利完成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监测及烟尘控制区复测等城考任务;以提高环境监测能力为目标,以质量体系建设为内在动力,对原有的质量体系进行了补充、修订和完善,提高了质量体系的运行水平,促进了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7、排污费征收工作进展顺利。严格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依法征收辖区内排污单位的超标排污费,并对2005年度未缴纳排污费的经营单位进行了追缴。共发出缴费通知书264份,征收户数88家,征收排污费49.2万元。同时,全面推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全年共组织检查45次,责令78家未及时办理排污许可证和年审的经营单位补办了环保手续,核发排污许可证137份。

8、环境监理工作迈上新台阶。把事前监督作为环境监理工作的重头戏,加强污染隐患的排查,围绕废水、废气、环境噪声等污染源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一是开展危险废物和废物产生源普查,检查了3家医院、17家汽修厂和27家黄金珠宝首饰厂,初步掌握了我区危险废物和严控废物产生、收集、贮存、处置及综合利用现状。二是开展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3月初,盐田污水处理厂连续出现进水水质异常,为查清原因,我局联合区水务局、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盐田分公司和盐田污水处理厂开展了辖区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检查了40多家企业,责令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20家进行整改,纠正了8家企业违规排污行为,整个行动取得初步成效。盐田污水处理厂进水油类物质明显减少,水质未出现异常。三是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环境噪声综合整治行动,重点查处深盐路两旁音响噪声扰民问题。已监测了17家商铺的音响噪声,对超标较严重的8家商铺进行了处罚。

9、环境监督管理全覆盖责任体系初步建立。根据《深圳市环境监督管理全覆盖建立和实施方案》的要求,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体系建立和实施工作,并完成了监理所内设职责界定及个人职位和岗位绩效考核说明,环境监督管理区域及网格划分,环境管理部件普查及数据录入,绘制了全覆盖责任体系示意图及管理责任一览表,编制了包含工作规定、工作流程及作业指导书在内的工作手册。结合区“数字化城管”全力推动我区环境监督管理全覆盖责任体系建设,得到了市局验收小组的一致好评,以总成绩92分率先通过了验收。

10、环保投诉得到妥善处理。出动900多人次,处理群众投诉425宗。市民的有效投诉全部得到妥善解决,处理率达100%。特别是中、高考期间,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环保联络员制度、增加巡查小组等措施,为我区考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得到了辖区群众和市监察支队的肯定和表扬。

(四)突出重点,强力整治,城管执法工作成效显著

执法局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强化队伍管理,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积极开展各项专项整治行动,执法工作成效显著:共清理泳衣、泳具891000件;清理乱张贴、乱涂写1016500张(次),报停电信号码399个;查处擅自设置广告招牌、乱挂横幅、标语、彩旗等宣传品2772宗;清理其他乱摆卖23531宗;查处车压人行道115宗;教育处罚超线摆卖316宗;查处占道经营145宗;查处无证医疗机构22间次;查处余泥渣土案件49宗;查处违反文化市场管理案件73宗;查处各类违法饲养的动物(犬只、鸡、鸭、鹅)281只,当事人自行清理750只;查处、教育乱丢乱吐390宗;处理群众投诉600宗;处理市执法局督办件13宗;查处其它违法行为2906宗。

1、市容执法有条不紊。结合城管年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查处工业区周边餐饮小排档无证经营、乱摆卖专项整治行动,大型超市、商场以及市场周边卫生死角、超门店经营和乱搭建专项整治行动,大型露天场所乱摆卖专项整治行动;清理东和公园、工人生活劳动一所、明珠影剧院、海景酒店周边等夜间烧烤专项整治行动、拆除违法户外广告招牌专项整治行动,解决了部分城市管理顽疾,如大型超市、商场以及市场周边的临时建筑物基本清除完毕,盐梅公路兜售泳衣、泳具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2、文化市场初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坚持日间巡查与夜间突击检查相结合、常规检查与专项行动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基本实现文化市场常态化管理。检查“网吧”482家次,查处“网吧”未按规定核对、登记上网消费者有效身份证件案件9宗及接纳未成年人案件3宗;检查音像及出版物经营店(档)289家(次)、摊(点)195家(次),查缴非法书刊9178本(册),非法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7608张(盒);拆除非法安装地面卫星接收天线39套,解码器3个。

3、始终保持查处违法建筑工作高压态势。共组织行动33次,出动人次800余次,拆除违法建筑33宗,面积5020平方米。一是完成私房信息采集工作。根据《盐田区私房信息采集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有步骤、分阶段开展私房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了盐田私房管理系统,印制了私房信息资料,圆满完成任务。二是积极办理临时建筑审批手续。为实现对临时建筑严格控制、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目标,根据《深圳市临时用地和临时建筑管理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并实施《盐田区已出让土地临时建筑审批暂行规定》,已发许可2宗,方案审核4宗。三是坚决查处违法建筑。制定并实施《盐田区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责任落实办法》,明确各部门责任。加强对重点地段的监管,同时充分发挥街道办、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的监管作用,建立查违报告制度,发动群众举报投诉,加大对违法建筑和违法用地行为的打击力度,扩大查违影响力,全区未出现新的违法建筑。

4、非法行医得到有效遏制。根据市政府《深圳市医疗广告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对无牌医疗诊所、坐堂行医和张贴医疗广告的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共检查诊所、药店等医疗单位101家(次),查处药店坐堂行医违法行为7宗、取缔无牌诊所22家(次),没收药品、医疗器械一批。有效净化了我区医疗市场,保障了市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5、养犬集中登记工作提前完成。在广泛宣传发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9月1日至30日,我局联合区动物防疫监督所、嘉胜公司开展集中登记,根据每个社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做好注射疫苗、植入芯片、办理登记证等工作,共为552只犬办理了登记手续。同时,为巩固宣传效果,增强居民依法养犬意识,我局采取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违法养犬行为。

6、余泥渣土乱倒现象有所缓解。在加大宣传力度、坚持道路巡查、重点时段专人看守的同时,我局联合盐田港地政室、市渣土办综合执法队等单位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查处各类违章车辆68台、清理余泥渣土和建筑垃圾820立方,查处施工工地污染路面85个次,责令施工单位冲洗路面48车次,处理道路污染13万平方米。

此外,我局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城市管理年的其他工作:一是配合农林水务局开展对区内饮用水源及沙头角河、盐田河周边环境的专项检查。重点检查了三洲田水库、上坪水库、正坑水库等辖区饮用水源和沙头角河、盐田河。检查未发现水源保护区内有养殖业、其他经营类项目及违章建筑。二是配合市环保局加强对盐田污水处理厂的监管,督促盐田污水处理厂尽快完善消毒处理设施。盐田污水处理厂消毒处理设施已安装调试完毕,投入运转,检测指标粪大肠菌群超标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三是配合区工商分局开展“清无”专项行动,巩固“清无”成果,防止回潮。

一年来,我局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部分工程建设项目进展缓慢,监管不够到位;非市政范围的道路、灯光、排水等公共设施的管理尚未理顺关系,仍然存在管理盲点;除“四害”消杀服务质量良莠不齐;队伍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都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0*年工作计划

200*年我局工作思路是:围绕建设现代化旅游海港城区的总目标,精心打造“山海盐田”品牌,继续深入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不断完善环卫行业的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推动我区城市管理再上新水平,争取早日实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成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水环境治理达标示范区”、“国家生态区”的目标。

一、在严格上下功夫

继续贯彻落实“责任风暴”和“治庸计划”,强化月度量化考核制度,认真实施“问题管理”模式,强化队伍管理,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成效。一是抓好队伍的学习培训。初步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机制,强化队伍管理,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二是加强执法队伍的检查督促指导。在加大督促检查的同时,将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把好案件审核关,确保案件程序合法,文书规范,处罚适当;三是实现执法范围全覆盖。把执法重心从主要道路向内街小巷转移,从城区向城中村延伸。利用数字化城管平台,力争实现执法范围全覆盖管理,进一步提升我区市容环境管理水平。

(二)加强执法,净化市容环境和文化市场

1、加大市容执法力度,整治城市“六乱”,为辖区居民创造良好的市容环境。

2、加强土地管理和查违工作。一是加大对非法房地产开发行为的查处力度;二是根据《盐田区已出让土地临时建筑审批暂行规定》,做好我区已出让土地临时建筑审批、管理工作;三是在市查违办的指导下,积极完成市查违办安排的工作任务。

3、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环境。包括:继续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清理整治歌舞娱乐场所,加强平安深圳建设专项行动;贯彻落实新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强化对娱乐场所的管理;对“持证网吧”进行十二项常规执法检查,严厉查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违法行为,配合相关部门取缔“黑网吧”;加大对持证音像店、书屋、书店、书报亭和爱心助残亭的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销售非法音像制品、出版物的违法行为,坚决打击各种非法政治性出版物;加强对卫星广播电视的监管,依法查处违法安装和设置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接受设施,违法接收传递境外卫星电视节目、视频点播行为;对全区印刷行业进行全面调查,依法查处印刷非法出版物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在精细上用心思

我区城市管理水平总体上来说是比较高的,但在细节上还存在一定不足,如内街小巷卫生保洁水平不高、绿化养护管理不够到位、偏僻地段余泥渣土乱倒现象突出等。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往往就体现在细节上,细节决定管理成败,为此,我局将切实做好精细化文章,把工作做得细而又细、实而又实:

(一)加快建设步伐,打造精品工程。一是继续推进各项市政、绿化工程。包括:加快小梅沙生态公园、桥东市政绿化广场建设步伐,继续抓好种大树各项工作,雨季之前完成内湖防渗工程,推进海山公园太阳能改造工程建设,完成东海道Ⅱ标、海山公园升级改造、云深处路口绿地改造,完成盐田街道片区3块街头绿地建设任务;二是加快环卫设施建设步伐。包括:完成大梅沙月光花园垃圾站改造项目建设,督促盐田港集团尽快完善港口配套卫生设施,指导各行业单位逐步完善社会公厕、垃圾站点的更新和改造。

(二)加大监管力度,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是抓好公共绿地的精细化管理。在不断完善管理、考核、检查、验收制度的同时,加大考核范围和检查密度,促进各养护单位之间的良性竞争,提高养护质量和管理水平;二是加大市容管理、景观管理等方面的调研力度,制定相关的行业管理标准,实行精细化管理;三是不断完善区环境监督管理全覆盖责任体系,实现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新跨越,真正实现空间全覆盖、工作全覆盖、任务全覆盖、责任全覆盖和手段全覆盖。

三、在科学上寻突破

城市管理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哪一方面的工作都不是一气呵成或能一蹴而就的,需要下苦功夫、细功夫、长功夫。特别是面对“四个难以为继”的实际,需要以更为科学的手段、采取更为科学的措施、依靠更为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城市。城市管理要实现跨越,必须在“科学”二字上寻求突破:

(一)完善数字化城管系统,创新管理手段。一是配合市局继续完善系统功能。包括:及时反馈现行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配合市局技术部门予以解决,配合市局做好智能移动办公系统、视频共享系统、车载GPS办公系统的测试、完善等工作;二是细化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建立巡查通报制度,落实奖惩办法、细化考核方式等措施,不断强化各街道办、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督促有关单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问题,实现快速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的目标。

(二)开展科学研究,实现新的跨越。一是开展城管体制研究,建立起权责分明、运转协调、政令畅通的城管体制;二是开展管理对象研究。针对不同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管理方式,即要敢于执法又要善于执法;三是开展执法形象研究。重视沟通艺术,摸索提升自身形象的方式、方法;四是开展执法成本研究。强化行政成本意识,探索提高执法效率,节约执法成本的新路子;五是开展现代城市管理技术研究。以数字化城管建设为契机,增加城管技术含量,实现总成本下降、管理水平提高;六是开展城市管理标准化研究。力争在公园路灯标准、网吧设置标准、绿化技术标准等进行尝试并实现突破。

(三)合理科学定位,打造生态盐田。我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成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水环境治理达标示范区”、“国家生态区”的目标。重点做好几项工作:一是推进“国家生态区”创建。包括:完成申报验收和工作汇报材料,开展污染治理和环境建设,广泛宣传创建工作,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二是开展“鹏城减废行动”。包括:动员企业参加“鹏城减废行动”,力争至少2家通过市级考核验收,完成治污保洁工程和珠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工作任务,协助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开展环保港口建设;三是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包括:协助实施盐田河生态景观排水工程,提倡中水利用、雨水回用,创建模范积水型社区和学校。

四、在长效上出成果

城市管理工作点多面广,大量工作都是经常性的,靠突击式、运动式不可能取得长久成效,必须扎扎实实一点一滴去干,一项一项去推进。只有把经常性工作做扎实,才能任何时候都经得起看,经得起检查,使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主体在人、关键在制度,强化制度建设,坚持靠制度把人管住,把事管好。

1、市容环境整治方面。以“盐田市容环卫杯”竞赛活动为载体,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健全辖区管理责任制量化考核,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实现市容环卫工作再上新台阶。

2、行政执法方面。严格执行红黄牌警示制度和巡查督办

制度,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推行案件质量评比制度,提高执法质量和依法行政水平。

篇9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一直处于弱势。建立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实现农村水利工程和谐建设、自主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是今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建设前期规划不够深入,部门配合意识不强

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如某小型水库灌溉涵管漏水,在没有专家认证前,乡(镇)政府拿出资金进行维修,多年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漏水问题,致使枯水季节缺水灌溉,丰水期,水泛成害。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造成了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管理无度、科技含量低,存在很多工程隐患,如某乡(镇)田间灌溉渠道工程,属于农业开发项目,农综办负责管理,但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造成工程工期伸长,完工后无人过问,该渠道内沉积大量淤泥。

2、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不被重视

一方面,国家每年的水利投入都进入到了大工程,但对农民帮助最大的其实是“小农水”,这对山区农田很重要,大旱旱情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山区,这是因为“小农水”缺水。但目前在资金投入和水利建设方面,水利部门往往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更加关注的是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的保障,对于农业用水缺乏投入。而地方政府同样因为农田水利投资创造的gdp太低而不愿意把钱花在这方面,有钱去搞工业、搞房地产建设,赚钱来得比农田水利快多了。另一方面,农民自己也不愿意独自去投入,粮食是“望天收”,农田水利设施需要集体行动,不是一家一户可以做的,做起来了,也不是一家一户去使用的。所以很多农村的沟、塘、渠、堰都是在三四十年前建起来的。但自从分田到户以后,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就没有人管了,尤其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原有的“两工”(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原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就更是被荒废了。在此之前,国家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都是通过“两工”体系来提供,农民在农闲时可以投入到农田水利修建中,至少可以保证水渠维护,但取消“两工”后,没有了相应的替代机制,农村水利公共投入就缺失了一块。

3、因产权制度改革不规范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

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调查中发现,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租赁、承包、拍卖后,由于合同规定事项不周全、缺乏对经营业主必要的限制性措施,操作程序不规范,有的一卖了之,收了钱就不管工程管的好坏;有的业主只注重经营管理,不重视工程管理;有的业主不履行合同义务甚至违约,弃置不管;还有的工程运用不合理,造成了水质污染,引起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4、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自身能力建设薄弱,急需加强

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水利站并入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多数过去由乡镇水利站管理的小型水库灌区,现如今只有一、两名同志负责水利工作,且业务不固定,很难管理面广量大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原来雇用的临时管理人员因工资无着落,大都回家,有相当部分小型水利工程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比较利益低使农田水利修建等社会动员机制难以启用。从社会资源动员角度看,缺乏有效的动员机制,资金来源单一,筹资困难。目前我国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主体依然是以政府为主,很难形成一种有效机制来调动农民自身的资源投入,以及其它社会资源的参与。在目前县乡地方财政普遍吃紧的投入约束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二、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农田水利工作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利用水资源优势和水务一体化优势,确立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完善防洪保安、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和农业灌溉安全体系,发挥即提高产业层次、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景观水平、提高水资源科学利用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今后,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是防洪除涝、节水灌溉、河道清淤、圩区治理以及农村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推广有效益的技术项目,搞好技术示范工作.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后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节约资金,提高效益,不仅仅要发挥水利工程的保水,蓄水,调水,防汛抗旱功能,还要有观赏价值,比如而我镇70年代修建的渡槽,不仅发挥了重要的度水功能,更是全镇的代表景观.

1.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也是增加农业收入主要途径,并且对于解决农业面污染,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项必然的革命性措施,必须摆在农田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支渠全部硬化.

2.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对灌、排、降技术的改良已经迫在眉睫。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才能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同时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以利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3.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

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严重影响,水产品大面积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树木的滥砍滥伐,植被的过度开垦导致水土严重流失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农村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才能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相辅相成.

4.强化防洪除涝工程的管理

防洪除涝工程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加强建设和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首先要解决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来源,一是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二是用足用好已出台的有关水费征收政策,做到取自于民用之于民,三是对通过确权划界取得的水土资源或经营性资产,再通过出租、承包等形式获取收益。其次,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质,对公益性工程的管理单位做到精简高效,其编制内人员经费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要做好管养分开工作,养护工作通过企业化、市场化机制操作,减轻管理单位的财政负担。再次,要研究制定排涝费收取使用办法,要根据当地工情、水情和种植养殖业及工业经济特点,研究制定排涝标准,提供优质服务;按照能源费、工资、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等核定排涝费,细化受益面积、保护人口、企业产值、种植养殖业等负担比例,由管理单位向受益个人、受益单位收取排涝费,由县及县以上政府出台政策,建立财政、集体(或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机制,解决排涝费用问题。

三、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1、进一步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入力度

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样,都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搞不好不仅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且还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目前情况看,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仍然远远大于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依然存在。各级政府必须把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来讲,当务之急是在稳定提高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人饮安全资金的同时,尽快扩大中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以引导和带动地方各级财政和受益农户的投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

2、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田水利改革

一是要针对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广泛吸收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一个全国性的指导意见,以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健康深入发展。二是要以构建和完善农民用水户协会内部管理机制为重点,以行政区域或水利工程为单元,通过对基层水利队伍的改组、改造、改革和完善,推动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不断建立和发展,加快大中小型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三是不断深化农田水利改革。当前,农村出现了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水利工程占地农民要求补偿、群众要求水利政务公开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通过不断深化农田水利改革,培养典型,示范带动,逐步解决农田水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

3、加强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自身能力建设

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自身能力建设是农田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后的农田水利建设要改变过去只注重工程建设而忽视自身建设的做法,工程建设与基层水管单位自身能力建设要同时审批、同时建设、同时验收。要进一步调整农田水利资金支出结构,允许部分资金用于包括管理手段、信息网络、办公条件等在内的管理单位自身能力建设,以不断提高基层水管单位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4、加快农田水利立法,从根本上改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薄弱问题

目前,涉水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少,但针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还没有。尽快制定出台一部关于农田水利方面的法规条例,通过健全法律制度,明确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广大群众的责任,建立保障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投入机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法建设、管理和使用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实行自主管理的模式。村民通过民主方式组建互助合作的用水组织--村水业合作社。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合作社辖区内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供水调度,同时负责向用水户供水并按时收取水费和提供咨询服务。村民是小型水源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建立水业合作社,以股份制形式投资建设小型水源工程,并对其进行建后管理,从中收益,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工程的维护及可持续发展。村水业合作社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按照股份合作制方式制定章程,由股东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下设管理人员,每年改选一次。在股份设立上,将上级有关部门补助的作为集体股,社员按每户投入,及投工折现作为社员股。

篇10

关键词:水污染;治理;法律路径;区域规划

长期以来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环境的影响。水作为生命的源泉,水污染问题自然是环境污染问题中的重中之重。随着水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不断地寻求解决水污染的问题的办法。例如:荷兰,建立了水污染防治管理机构―水管会;法国建立了六个水务局,分流域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韩国,设立了以国务总理为首的环境问题对策委员会,完成水质管理一元化政策。我国作为缺水国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水污染问题也更加严重,目前,我国已经采取了相关措施进行防治和治理,但是总体来说还不够完善。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城市群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水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增加、农业规模化带来的农业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长三角地区的水污染问题加重。而长三角区域的水污染治理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法律路径的不完善。由此可见,我国在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路径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我国区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不能很好走法律这条路径去解决区域水污染治理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去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使水污染治理有更多的法律路径可以走并且走得通。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质状况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的《上海蓝皮书》中称,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环境面临诸多问题。

(一)长三角地区中长江干流水质有恶化趋势,且流经城市地区的河流水质基本处在Ⅲ~劣Ⅴ类水平,总体劣于山区河流水质一到两个类别水平。城市地区的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二)长三角地区局部饮用水源受到流域和本地污染影响,水质较差,尚未达到饮用水标准。仅处于上游的江苏省和浙江省饮用水源地水质相对较好,处于下游的上海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不乐观,仅为68.6%,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总磷和粪大肠菌群。

(三)河口、泊岸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压力增大。长江口水域水污染加重,盐水的入侵是影响长江口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长三角地区水污染治理的难点

长三角跨“两省一市”的特殊情形,给该地区的水污染治理带来了不少难题。

(一)长三角两省一市之间的经济利益竞争是长三角地区水污染问题的背后的推手。在普遍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各方站在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出发点上利用水资源反而忽视了对水资源的污染,使得水资源污染问题愈加严重。

(二)长三角区域的特殊性导致了长三角区域水污染治理问题难以妥善的解决。长三角跨两省一市,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现行水污染法律法规在长三角区域难以很好地实践。现行的水污染解决机制要求本地政府对本地的环境问题负责,但是这样的机制对跨界水污染治理难以发挥作用。各行政区域之间分割治理很难做到统一协调,责任认定较为困难,扯皮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很多水污染问题不能尽快解决,越拖越严重。

(三)长三角水污染治理及由其引发的纠纷当事人之间没有完善的协商机制。在长三角特殊的两省一市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更为关键,但是按照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在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只能接受上级命令协调处理,而这种机制已经无法解决当前的水污染治理诉求,长三角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使得长三角利益走向多元化,各行政区域对水污染的问题各执一词,现行的行政命令制度虽可起到一定效果,但是对于长三角来说,这样的机制远远不能够解决水污染的问题,必须通过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协商制度才能够更好地反映各行政区域的诉求并予以解决。

三、完善长三角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路径的建议

针对长三角特殊的行政区划和社会经济环境,以及长三角在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难题,现提出一些有利于解决长三角水污染问题的建议。

(一)进行战略性区域产业规划

长三角水污染的问题从根本上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发生冲突和矛盾而引起,因此必从根本上进行区域产业规划。鉴于长三角特殊的“两省一市”的情形,水污染治理问题的区域规划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各方站在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而忽略了对环境的污染,现行的制度已经无法解决目前长三角存在的水污染治理上的问题,只有缓解各方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地解决水污染治理的问题,因此进行区域产业规划势在必行。

(二)完善责任认定机制

长三角跨“两省一市”,在水污染治理问题上难免会存在互相扯皮推诿的情形,行政区域之间的分割治理难以协调统一,归根结底还是责任认定机制不够完善。完善的责任认定机制使得行政区域之间对自己所管辖的区域的水污染问题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各行政区域之间扯皮推诿的现象也将大大减少,使得水污染问题和及其引发的纠纷能够尽快得到妥善的解决,责任认定机制的完善将大大提高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效率。

(三)建立跨界协商制度

跨界协商于长三角地区而言主要是不同行政主体之间的协商,是一种政治解决方式。针对长三角的跨界协商制度可以将各方的竞争状态转化一种合作状态,使得长三角水资源的利用趋向合理化,加强各方的各部门、行业和领域之间的紧密联系,更好地促进跨界管理行为合法化、解决长三角水污染治理中的立法问题,从而使得长三角地区水污染问题的法律路径更加完善。

(四)完善监督机制

水污染治理的问题不仅仅存在行政主体之间,更关乎民众的生存问题。公权力来自于私权利,民众对政府进行水污染治理的行为有监督的权利,公民作为权利易被侵害的一方,应该赋予相关的权利,对区域水污染治理中的纠纷能行使诉讼的权利,一方面公民的相关权利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促使行政主体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