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制作原理范文

时间:2023-12-09 16:5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影的制作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影的制作原理

篇1

【关键词】电力企业;员工;营销工作;制度

随着厂网分开和电力体制的改革步伐加快,供电部门也有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迈进,这种企业整体形式的变化就要求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的管理模式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而加强建设新的电力全员营销工作制度作为新的管理模式之一,不仅能够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全体员工责任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提高,从而保证供电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实现电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电力全员营销的基本含义

所谓的供电营销就是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环境的日益更新,为了能够使电力企业的服务不断满足消费者和消费市场的需求,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一切商务活动和管理过程。要想进一步了解电力全员营销的基本含义,应该对电力商品和供电企业经营特点进行全面而详细的了解和认识,首先,认识到电力也是一种商品,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它具有与其他商品一样的属性,其次,电力作为商品之一,与其他商品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例如,电力被消费者购买之后是无法进行储存的;电力的价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购买电力的消费者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世界上只要与人的活动相关都需要电力,电力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力具有一定的环保性质等。

在了解和认识电力商品的特征之后,我们可以对电力全员营销工作制度进行简要的定义: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供电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在一个供电组织中,按照市场需求,建立以营销为中心的对生产、产品和服务过程所进行的一种全员关注、全员参与和全员负责的组织管理活动。

电力企业要想建立完善的电力全员营销工作制度,还应该对电力全员营销工作的概念进行分析,掌握概念中的重点内容,从而在建设制度时有效突出重点。对于电力全员用小工作制度的掌握应该从实用性和实质性两方面进行理解和分析。

二、电力全员营销工作制度的构建框架

(一)责任机制的明确

电力全员营销工作制度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其中包含各种子方案和制度,其中责任机制的建立作为电力全员营销工作制度的主要内容,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责任机制的建立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对全员营销工作进行约束和管理。

(二)加强建设全员营销的培训制度

电力全员营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以营销人员的全面素质为主要手段,要想提高全员的各方面素质,就不得不加强全员营销培训制度和全员营销的责任制度的建设。全员营销培训制度的内容包括各类人员的营销专业知识的培训方案、营销人员营销技能的培训方案和新上岗员工营销知识培训方案等;全员营销责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类营销人员的责任范围和责任内容的规定等。

(三)制定电力营销工作效率的考核依据

任何企业在组织人员进行产品营销时,都必须制定工作效率的考核依据,这样不仅可以使营销人员进行公平竞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营销人员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在电力企业中应该以量化指标作为电力全员营销工作制度的考核依据。这一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售电量指标、线损率指标和服务满意度指标。

(四)电力全员营销中营销人员必须具备的四种意识

根据电力全员营销的概念和具体内涵,我们可以知道营销人员必须具备的四种意识:1.营销人员在面对任何客户时都应该提供最优质的服务;2.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必须树立全员获利意识,以企业的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3.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处在市场之中,因此每个人都是卖电商;4.企业的全部人员都必须履行营销义务、承担营销责任。

三、电力全员营销工作制度构建策略

(一)实行员工终生教育培训模式

为了保证电力全员营销工作制度始终适应电力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实行全员化的营销教育培训工作,对员工进行终生教育,并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在培训之后对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合格后便可上岗,不合格的人员继续进行培训,通过对人员进行营销管理的强化培训,不仅可以提高电力营业人员的管理水平,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进行全过程的营销管理

电力全员营销工作制度是贯穿于整个经营过程的,因此,必须在实施全过程的营销管理职责范围的基础上,着手建章立制。建立的电力全员营销工作制度,应该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和配送等方面开始着手,建立一切为了营销、一切为了多销和一切为了促销的经营管理制度。

(三)实行商业化的营销运作模式

电力全员营销工作制度建立最主要的目的是保证电力企业适应市场的发展和需求,不断推进供电企业的商业化运营。为了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应该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商业化经营运作的经验,逐步建立良好的商业化营销运作模式,从而促进电力全员营销工作制度的完善。

(四)运行多元化的营销考核模式

电力企业在招聘营销人员的过程中必然会对营销人员进行全面考核,以提高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各方面能力。对于不同层次的营销人员应该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专业水平较高的营销人员,应该采用难度相对较大的考核方法和方式,对于专业水平相对较差的营销人员,应该先进行短时间高效率的培训再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方式,这样便能够使电力全员营销的工作制度做到“因材施教”。

(五)推行品牌化的营销战略

如今,在电力行业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电力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采用多种手段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在品牌的建立方面,应该首要考虑的是企业各种形象,例如,安全形象、产品质量形象、公共服务形象、员工素质形象等,电力企业只有树立全面的品牌形象,才能不断完善电力全员营销工作制度。

篇2

文/刘艳

1.把儿媳当女儿般疼爱,关心她的身体,关心她的心情。因为她是我们的家人,家里任何人不舒服,长辈都会心疼,疼媳妇就是疼儿子。

2.不要在儿子面前说媳妇的不是,如果儿子家庭不和,做长辈的也不会舒心。

3.在身体允许、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帮助他们。不求任何回报,只求良心安宁。

4.不要唠叨,儿子儿媳都是为人父母的人了,知道对错。而且,老人的唠叨并不起什么作用,反而使他们反感。

5.建立自己的兴趣爱好,多看书,多看报,每天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就不会总将目光盯着孩子,也没有那么多的闲心去考虑孩子哪件事情做得不够周到,就不会产生太多的怨气。

6.加强语言沟通,将自己对媳妇的爱表达出来。对于媳妇表达的关心要表示感谢和高兴。

7.想办法给家庭制造快乐,放下家长的架子,偶尔与孩子们开开玩笑,活跃气氛。

8.不要总在孩子们面前说病痛,说的多了就会像祥林嫂一样招人反感。年轻人怕絮叨,而且说了病也不会好,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

9.要独立,不要过于依赖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有点小毛病能自己去医院就不要惊动孩子,除非行动不便。

10.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争取做一个有头脑,叫孩子们既怕又爱的好婆婆。

老年抑郁障碍的特点(之三)――迟滞性

文/许天红

张老近来总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走动越来越慢;他闷闷不乐、愁眉不展、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想事缓慢;面部表情减少,少有笑容,什么也不爱说。家人问他怎么了,他不回答,或用低沉简单的声调说:“没事。”孙子问他看什么电视节目,他呆呆地答不出来。家里人私下议论,不知老人家是怎么了。

迟滞性是指行为阻滞、缓慢和随意运动缺少,坐着不动,或走动缓慢;或在看电视,而实际并没看进去;面部表情减少、愁眉不展;对别人的提问常不回答或简单答复。大部分时间中,患者不语不笑,双眼凝视,好像无欲状态,似对环境变化无动于衷,实则心情低劣。迟滞性与心理过程缓慢有关。

综合张老的精神状态,张老走动越来越慢不是因腿出毛病了,而是抑郁障碍的迟滞性表现。当然,要确诊是否抑郁,对老年人全面体检,除外躯体病很重要。

心理与疾病――情绪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文/井彦华

篇3

关键词: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应用进展

传统立体电影的制作过程十分不易,画面转换与技术操作很是繁琐,不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还要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资源。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立体化电影放映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当代数字立体化电影放映技术日趋成熟,为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在本文中,笔者对数字立体电影进行简单综述,通过分析对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应用新进展进行总结。

一、数字立体电影发展历程

数字立体电影(3D)于2008年正式入驻中国电影市场,获得广泛关注。近年来,数字立体电影凭借颇具特色的放映技术,一度成为电影市场的宠儿。3D影片日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广受消费者青睐的数字立体电影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了解,“3D”的英文全称为“3-Dimension”,蕴藏“立体”的含义。立体电影的真身就是3D电影,与传统的平面电影不一样,3D电影能够为观众展现出具有长宽高的三维空间。

据笔者调查获悉,数字立体电影其实是借助数字影院放映设备的支持,结合数字立体电影辅助设备,透过金属银幕为患者营造出立体效果。数字立体电影的辅助设备主要有:

(一)Real-D

该系统的技术应用的是圆偏振原理,是立体放映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系统中,Z屏装置是最为关键的一环。Z屏一般被支架固定在镜头前方,影片放映过程中,荧幕投射的光线通过Z平映射在金属银幕上,观众佩戴好3D眼睛便可感受到立体效果。

(二)XPAND系统

XPAND系统为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最为常见的一种,主要由同步转换器、信号发射器以及液晶开关眼镜组合而成。该系统的优势在于,配套的立体眼镜能够更换电池,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而且观众整体感观会更加舒适。

(三)杜比立体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滤光轮装置、同步控制器以及滤光眼镜。在使用过程中,需将滤光部件放置于放映机中,系统通过杜比服务器,能够调节数字荧幕的亮度,避免将更多资源浪费在眼镜制造的工作上。

(四)Masterimage

和Real-D系统一样,均采用的是圆偏振技术,由圆偏振转盘控制装置以及圆偏振眼镜组合而成。不过因为系统体积比较大,操作起来存在诸多不便,而且会产生噪音,干扰影片放映质量。

二、胶片立体电影与IMAX立体电影的简单介绍

(一)胶片立体电影

据了解,胶片立体电影多以红绿色技术与线偏振光分光技术为主。由于红绿分色技术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应用范围广,而且只需佩戴普通的红绿眼镜便能观看立体电影。不过。胶片立体电影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画质不清晰,立体成像效果并不理想,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相对来说,线偏振光技术的成像效果会好一点,不过画质同样差强人意,并不适合长时间观看。

(二)IMAX立体电影

IMAX立体电影技术利用的是线偏振分光原理。就目前情况来看,IMAX放映系统正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IMAX数字立体放映机便是这一演变过程中的产物。IMAX巨幕立体电影画质清晰,视野充分,能够给观众良好的感官效果。不过十分可喜的是,IMAX巨幕立体电影成本高,而且系统庞大,在运用过程中要确保场地足够宽阔,所以并不适用于一般的商业影院。

三、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应用进展

(一)立体效果佳

数字立体放映技术能够呈现出优质的立体效果,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严肃的影响,画质清晰,稳定性强。从技术原理的角度上来看,该系统运用了液晶开关技术、光谱分光技术等,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数字立体放映系统的亮度不高,光效率未达到理想状态。不过随着近年来高新技术的发展,数字立体放映技术通过较大功率放映机以及双机放映,均妥善弥补了这一缺陷。放映银幕面积较从前获得了拓展,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视觉享受。

(二)安装、操作十分便捷

相较于传统立体电影反映技术,当代立体电影放映系统安装便捷,操作方便。传统立体电影画面转换与技术操作很是繁琐,传统的放映系统会需要人工完成装卸拷贝工作,由于此项工作十分繁琐,因此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精度不高。当代数字放映机透过数字操控系统,不但操作简单而且精度高。在放映前,仅需在放映机内放置滤光器件即可放映电影,拆装容易,有效提高了的工作效率。

(三)制作工艺更加简化

前文中提到,传统的立体电影制作流程十分复杂,而数字技术的应用简化了立体影片的制作工艺,降低了出错的几率。传统立体电影的制作过程十分不易,不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还要投入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倘若需要制作动画立体影片,只需借助数字技术模拟摄影机,最终就能形成两只眼对应的影片。在数字立体放映技术的支持下,观众能够获得极佳的视觉享受,不会因画质影响,出现疲劳、晕眩的感觉。

(四)放映内容更加充实

由于胶片立体电影的制作技术十分有限,无法在影片中增加特效,同时胶片立体电影的制作本身就比较难。数字技术的应用则有效降低了制作立体影片的难度,使制作人员尽情地在后期制作过程中,添加特效以及其他素材,丰富电影内容,使影片题材更加充实,让观众充分享受由立体电影带来视听盛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的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当爱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应用获得了新的进展。当代立体化电影放映技术不但简化的操作流程,还丰富了影片内容,充分满足了受众的文化娱乐需求。随着数字立体电影的持续发展,其放映技术获得了广泛关注。数字立体电影的市场前景不可估量,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立体电影还会通过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为广大受众带来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刘芳.数字3D立体电影的奇观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篇4

1概述

数字电影技术能够提供达到35毫米影片电影首映式的放映质量。传统的电影发行方法都要制作胶片电影拷贝,工艺复杂,还会造成污染。数字电影技术是利用卫星直接传送或硬盘的方式将电影送到电影院。既不会有污染,也不会发生拷贝制作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多次放映不会造成质量下降,价格便宜,便于在电影院引进其他数字媒体[1,2]。

2 数字电影的基本原理及结构图

数字电影采用rgb、4:4:4、10比特编码,分辨率大于1920×1080×30bits/pixel×24帧,2小时数字电影的原始码率=1.5×10e9比特/秒(约300倍dvd)=1.3tb(=1036gb硬盘)。数字电影的主要参数包括投影的亮度、分辨率、对比度、色还原准确度、色域范围等。但主要的还是码率压缩、系统加密、色还原和投影的质量。为了得到比较高的图像质量,数字电影采用比较小的压缩比。在数字电影中使用的版权技术类似于银行划账所需的加密系统级别。需加密后,经卫星信道调制发送到卫星或复制硬盘上送往电影院。在电影院使用相应的解码设备对信号解码,再使用高质量投影机放映。

3 数字电影的投影设备

数字电影也需要比普通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更高级的投影。早期有应用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lcd)、油膜靶(oil film target type)等投影技术设备,目前的投影系统主要有数字光处理(dlp)或数字微镜器本文由收集整理件dmd)、直接驱动图像光放大器(d-ila)或硅片上液晶(lcos)等技术。

3.1 lcd投影机的原理、特点及技术发展

液晶显示技术利用了液晶的光电效应。液晶的光电效应是指液晶分子的某一排列状态由于外加电场而改变液晶单元的透光率或反射率。lcd投影机利用金属卤素灯或uhp(冷光源)提供外光源,将液晶板作为光的控制层,通过控制系统产生的电信号控制相应像素的液晶,液晶透明度的变化控制了通过液晶的光的强度,产生具有不同灰度层次及颜色的信号,显示输出图像,属于被动式投影方式。

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lcd投影机有三片机、单片机,通常三片机是用红绿蓝三块液晶板分别作为红绿蓝三色光的控制层。光源发射出来的白色光经过镜头组汇聚到达分色镜组,红色光首先被分离出来,投射到红色液晶板上,液晶板上相应的像素接收到来自信号源的电子信号,呈现为不同的透明度,以透明度表示的图像信息被投射,生成了图像中的红色光信息。绿色光被投射到绿色液晶板上,形成图像中的绿色光信息,同样蓝色光经蓝色液晶板生成图像中的蓝色光信息。三种单独颜色的光在棱镜中会聚,由投影镜头投射到投影幕上形成一幅全彩色图像。

3.2 dlp投影机的原理、特点及技术发展

dlp技术专利为美国德州仪器(t1)公司拥有,目前dmd芯片、dmd控制器等核心部件还是由t1独家提供。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dlp技术的应用领域在逐步扩张,其应用领域涉及数字电影、大屏幕拼接显示、前投式投影机一直到背投电视等大屏幕显示的方方面面。dlp技术的优点有:dlp技术以反射式dmd为基础,是一种纯数字的显示方式,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点都是由数字式控制的3原色生成,每种颜色有8位到10位的灰度等级,dlp技术的这种数字特性可以获得精确数字灰度等级以及颜色再现。与透射式液晶显示lcd技术相比。投射出的画面更加细腻;不需偏振光,在光效率的应用上较高;此外,dlp技术投影产品投射影像的像素间距很小,形成几乎可以无缝的画面图像。基于以上原因,dlp投影机产品一般对比度都比较高,黑白图像清晰锐利,暗部层次丰富;色彩纯正,边缘轮廓清晰。

4 数字电影优点、意义与前景展望

从电影制作工艺、制作方式、到发行及传播方式上均全面数字化。可视为完整意义上数字电影。

与传统电影相比,数字电影最大的区别是不再以胶片为载体,以拷贝为发行方式,而换之以数字文件形式发行或通过网络、卫星、硬盘直接传送到影院、家庭等终端用户。数字化播映是由高亮度、高清晰度、高反差的电子放映机依托宽带数字存储、传统技术实现的。数字化电影技术进入到了微观世界,它将图像分解为最小的单元--像素,然后再重新组合,以改变或者重建某一部分的影像和情景,创造出一般摄影方法根本达不到的扣人心弦的镜头,在创作上几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3d每个镜头的制作过程大致可分为:制作实物模型-扫描模型得到草图-电脑建模-还原质感-加入灯光、特效等渲染方面的后期处理-画面合成达到最终效果。数字电影能演绎全新的5:1声道ac-3音响环绕的声音效果,极大地扩展了电影声音的表现空问,使电影声音的感染力、震撼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图像效果看,色彩更加鲜明、饱满,清晰度大大提高。数字电影改变了胶片放映时银幕中间亮、四边暗的缺陷,其均匀度近乎完善。此外,数字技术营造出极度的虚拟空间和各种匪夷所思的景象,这些都是普通电影制作手段无法展示的。

篇5

一、动画核心原理对电影特技的影响

(一)逐帧拍摄

当我们电影这个新生命在技术上走到一定的高度就会遇到困难,这是不可避免的,然后我们追根溯源,向动画寻找解决方法,比如说逐帧拍摄这是早期的电影特技从动画中借鉴的技巧,首先我们要了解动画的制作原理,它和电影最大的区别就是他的逐格拍摄,而电影是连续的拍摄。这种动画的工艺类似实拍电影,将立体形象放置模型场景中进行逐格拍摄。运用这样的原理,我们可以在不被观众察觉的情况下改变镜头中的一切事与物,比如最早应用这个技巧的《玛丽女王的行刑》就是用这种技术替换了女演员,让女演员在断头台上受刑表现的更加的真实。

(二)分层拍摄

在动画中分层拍摄是属于核心,从1913年,美国人伊尔・赫德创造了新的动画制作工艺”赛璐璐片“,他先在塑料胶片上画动画片,经过多次多张在透明胶片上的绘画,最后一张张的拍摄,最终形成动画。这种分层里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动画只能通过这种手段才能把画面中的每个元素整合起来,动画的工作量比较大,和电影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动画是逐帧拍摄,这也就是说动画的时间长度是依靠帧数决定,简单的理解就是帧数够了才能把片子的时间填充起来,这就导致一部动画片有很多人去做,并且工作量要分发到世界各地的动画公司分别制作,这就导致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层上去实现,所以有了分层,把有所得素材收回后在一个镜头里面组装起来,就成了最后我们看到的效果.而电影特技也同样的借鉴了这样的分层技巧,在电影中我们把它称之为合成。分层拍摄把复杂的场景精经过分析,拆分成几个单独的元素,进行分别的拍摄,这样场景相对来说比较小,容易掌握控制每个独立元素的质量,后期合成的灵活性比较大,而且不可单独调整某个单独的元素,相反,如果大场景一次性的拍摄,掌控难度就是非常的大,往往出现错误的情况我们无法改正,只能从新拍摄,这样费时费力,效果还很难达到理想的镜头。分层拍摄的技巧已经非常的普遍了,它成为电影拍摄的一个必然用到的技术。

二、三维动画在电影特技中的应用

(一)虚拟场景的创建

在某些电影的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场景的问题,比如镜头的拍摄和场景的拍摄成本太高,或者具有危险性,导致无法完成拍摄,在比如一些灾难的一些镜头,这些场景是无法在现实中找到或者难以实现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在三维软件把这些场景重新构建,建立虚拟场景。

(二)动力仿真

粒子是动力学的组成部分,主要是表现物理世界中物体的远东方式,动力仿真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软件实现,比如maya就是一个拥有强大粒子系统的软件,这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真实的画面。

比如在《2012》中,城市很多的建筑在收到地震的影响坍塌事,就需要把建筑物作为一个整体,在通过动力学的计算,设置每一个部分破坏的时间顺序和损坏掉落后的运动轨迹,当然为了打造真实的环境我们还要设定随便落地后地面烟尘的效果和火焰等等,这一切细节的描绘让我们相信这一且的真实感。让观众身临其境。

(三)虚拟人物

篇6

关键词:3D电影技术;机遇;未来

     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升级与发展,电脑高科技在电影制作中的辅助作用越来越重要。3D电影技术是经过多年来的技术积累而产生的。从广大观众的角度来看,3D技术通过电脑高科技手段制作出来超越现实的一些影像时,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饱了眼福,而且也在无形中积累了电脑高科技时代崭新的审美体验。

1.3D电影技术的原理

3D电影的基本原理是用两组镜头从两个不同方向同时拍摄,然后在放映时,通过两个放映机,把用两个摄影机拍下的两组胶片同步放映,并将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重叠在银幕上。仅仅这样还不够。此时你只能看到一团模糊的像。这时要借助光学原理,在放映机前面安装偏光设备,改变光射出时光波的振动方式。当这两束偏振光投射到银幕上再反射到观众处时,配合专用的立体眼镜,人的每只眼睛就只能看到相应一侧的像——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映出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映出的画面。通过这种方法,就会得到立体感很强的图像。[3]

2.3D电影技术所面临的机遇

观看3D电影是一种奇妙的体验,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这种唯美的视觉,无法用语言去表达、描述。想象一下,当长着獠牙的怪兽冲破银幕向你扑来,当射出的子弹仿佛直冲你的脑门,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其它非3D电影所无法比拟的,这绝对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可见,发展3D电影技术面临诸多的机遇。进入80年代之后,3D电影的制作技术日臻成熟。制片商们纷纷把它当成包装影片的妙方。于是,涌现出不少打着“3D”旗号的名片续集或者衍生物。“3D”成为影片卖座的亮点。毕竟即便再平庸粗糙的画面,变成立体时给人们带来的刺激也值得尝试。这也是大多数3D电影的状况:续集、噱头、情节和制作水准一团糟。似乎制片商更满足于把“3D”当成一种促销手段,并不打算真正投入精力。对观众来说,一部3D电影能让人津津乐道的仅仅是新奇感而已。

电影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电影的创作,如制作、发行环节,但改变不了电影的灵魂,只是颠覆了传统的电影工艺。2 0 10年《阿凡达》的成功,是象征电影数字技术上升的标志性事件。不管3D技术是否能取代所有的影像,但它的迅猛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数字电影将全面改变胶片电影的形式。美国去年宣布在2015年消灭胶片电影,香港宣布从明年开始所有的电影拷贝不再使用胶片,数字电影代替胶片电影已经为时不远了。

进入新世纪,数字动画成为迪斯尼公司的主要业务。他们也成为业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2005年11月,迪斯尼就决定把他们的新动画片《四眼天鸡》以RealD的规格来放映。几年之间这个队伍已经不断壮大:《罗宾逊一家》、《怪物屋》,重制版的《圣诞夜惊魂3D》、《玩具总动员3D》等。数字3D技术在过去的几年里面不断的发展,现在终于可以应用了。差不多每个顶尖的导演和大的制片公司都在用这一技术——今年就有十几部电影上映,而明年及以后这种3D电影还会更多。这些不仅仅是动画片,还包括表演摄制影片,喜剧,戏剧以及纪录片。在美国的数字影院,几乎每周都会有3D的直播体育比赛以及摇滚音乐会。[2]

3.3D电影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向

国内电影的3D化浪潮,究其动因,源于高速增长的国内电影市场和数字电影技术。我国的数字3D电影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相关放映标准缺失、2D与3D的不“兼容”、数字3D 片源严重不足等问题。业内各相关企业及主管部门应正视数字3D电影的发展现状,抓紧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促进数字3D电影配套设备的更新换代及国产化,并促进数字3D电影从拍摄到发行以及放映各个环节的自主创新。同时更要加强监管手段,提高放映质量,使观众能在影院里获得高质量的观影体验。

国产电影尤其是数字3D电影,未来的发展要真正赶上美国等电影强国,首先要加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第二,要更新电影创作观念。特别是导演,对于电影特效不能停留在模糊的意识上,而应身体力行在科技引领电影创意方面奋力进取。第三,要改进电影评论方式。电影评论家和研究者要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科学意识。一个合格的电影评论家,不仅要对电影的思想观念、艺术风格和视听语言有深刻的理解和深入分析,也应当对数字艺术手法和特定技术,甚至计算机算法有所了解。

随着3D电影技术在影院兴起,不断提高观众的观影体验上限。在当前体验式消费盛行的大环境下,这种新的影院观影体验对电影在技术和特效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视近年来进入市场上的大多国产影片,其在制作环节,特别是技术和特效方面的粗疏,已经到了观众不能容忍的地步。究其原因,是在当前电影放映技术和观影环境不断更新换代的情况下,国内的制片环节并没有跟上此步伐。这样的影片已经与当前的新型影厅不匹配。除了寻找与国外电影制作理念和技术、方面的差距外,国内从事电影特技特效制作的企业生存现状也值得关注。而这些正是寻求解决对策的主要方面。

4.3D电影技术的弊端与不足

由于3D电影技术的发展,传统国有电影厂已有相当一批优秀的剪辑师不会剪辑、优秀的录音师不会录音、优秀的配光师不会调色。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相当一批优秀的导演不会拍电影。所以,导演、编剧必须熟悉3D技术。

电影是视听艺术,不管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电影百年来形成的人文诉说,人类真实生活在电影中的地位是不能动摇的。比较《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我更喜欢后者——600多个特技镜头是无缝对接的,我们始终在关注人物的命运,而《阿凡达》则没有做到。如何在数字技术运用中寻找心灵的感动,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

5.未来的3D电影技术更新的方向

我认为未来电影的方向是第三代电影。第一代是 黑白默片,第二代是彩色有声片,当3D 出现时有人盲目地认为是新电影时代的到来。作为电影人、特别是从事电影技术研究的电影人,应该理性看待3D。我们在探讨技术的时候要看到中国电影创作到了什么样的阶段,所以我提出第三代电影的概念:由传统的被动式的观影到主动观影。为什么不能把电影游戏化、游戏电影化呢?未来的电影可能不是传统的9 0 分钟,观众可以参与剧情设置,影响剧情发展。一个故事的开头,可以有N个结尾,观众可以做智能化的选择,它将改变好莱坞传统的营销模式,从电影这个虚拟的空间中选择不同的人生,体会不一样的结果,将会成为未来3D电影技术更新的主要方向。

结论:

3D电影技术发展到现在经历了种种坎坷,在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和呈现中,3D电影迎来了全新的未来,在视觉娱乐热潮涌起的今天,3D电影是激发影业市场需求的主导元素,面临新时代的机遇,3D电影的前景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1] 3D电影技术的机遇与未来       《大众电影》2011年第21期

[2] 3D电影技术的机遇与未来   《综艺报》 2011年第20期

篇7

[关键词]全媒时代 电视电影 网络电影 手机电影

一、电视电影在中国

全媒体时代,是依据传播途径和传播介质而言对目前传媒发展态势的概括,全媒体指的是包括电视、广播、网络、手机、户外视屏、公交视频等多种媒体形态的复合。全媒体时代的典型例证即是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直播的收视状况:全媒体受众接触率高达98.1%。其中,电视拥有97.7%的收视群体而位居首位;网络观众比例达到13.7%列于第二位:广播电台、公交移动电视和手机电视观众比例分别为11.4%、6.4%、3.4%。观众借助了不同的收视渠道为开幕式的最高收视记录作出了贡献。从这一例证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传播内容的电视电影面临由单一渠道到多渠道传播的命运转变。

自1999年开始拍摄以来,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从作品零起步开始,到科技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品质革新,至今(2008年)已走过了十个年头。在这几年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是国内电视电影发展的主力推动者,他们设立奖项、提供资金、采购作品的行动为完善作品品质、提高国内电视电影技术标准、鼓励制作者创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以2001年为起点,央视电影频道为提高电视电影整体艺术质量水准,决定部分采用16毫米胶片拍摄,力图用优秀的作品打造电视电影品牌。同样是在2001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为鼓励电视电影创作,推动制片公司的创作积极性,促进优秀作品获得更多利益,创立了“电视电影百合奖”。从事电视电影研究的学者认为,就电影频道目前推出的近千部电视电影作品来看,很多作品显示出可贵的艺术创新锐气,得到了越来越多有才华的影视创作者的关注。可以说,电视电影在中国的产生和快速发展是机构倡导、民间个体创作转移方向、市场资金低迷状况、电影频道稳定地投入产出加上利润刺激等因素促发而成的。

二、中国电视电影原有的存在基础:电视媒介与电影媒介的相似与区别

在新媒体尚未蓬勃发展的影视传媒时代里,电视电影这一独立的新型电视内容凝结了电影和电视两方面视听艺术的特点,我们需将电视电影置于电视媒体内容和电影新形态的双重理念背景下进行认知与把握。电视电影的存在基础来自于电视媒介与电影媒介之间的相似性,因为这种相似性奠定了二者融合的基础,电视电影的存在基础还来自于电视媒介与电影媒介之间的差异性,因为这种差异性突出了电视电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电视媒介与电影媒介之间的相似性多体现在:观众品味要求、传播渠道可以相互转化、强调视觉冲击力、强调档期与类型的创作规划以及服务大众生活的立足点等方面。在广大观众心目中,电视即使是快餐文化的表达。也没有理由粗制滥造。一味地以百姓生活的原生态和简单的生活氛围为基调的作品已经产生审美疲劳。观众期望着电视节目应当向电影的优秀制作手法借鉴,多承载一些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辨的厚重色彩,以制作出更加精致的电视节目带给观众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假如没有成本预算的条件限制,拍摄一部精良的电视电影作品可以直接选用胶片摄影机,采用电影胶片记录,然后提供给电视网络大范围播出。但事实上,电视电影拍摄团队往往由于时间与资金预算的限制,多采用经济的模拟信号或数字标清以及数字高清摄像机拍摄、数码磁带或光盘记录影片,成本低而且创作快捷。从影像表现来看,优秀的电视电影与院线电影存在很小的区分度,电视电影与电视剧也有天然的亲近性,可以说电视电影依托的电视频道是包容了影院放映感和电视节目家庭式观赏的特点。依据目前的技术条件,电影作品可以通过胶转磁变成电子信号提供给电视台播放,电视台数码摄像机拍摄作品也可通过磁转胶变成高品质的胶片电影或者以数字电影直接进入院线放映。

另一方面,电视与电影进行着各自路径的探索性发展,二者之间虽经历着不同程度地碰撞与融合,但它们之间清晰的差异与区别还是有目共睹的。从电影业对于电视业一直以来未曾消失的讥笑――讥笑电视业的单薄与“快餐文化”,到电视业对于电影业无法大众化覆盖的挑衅回应,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电视媒介与电影媒介之间不容忽视的差异所在。电视媒介与电影媒介之间的差异性则体现在媒介对于影像信息的物理表现层面和美学表现层面。

(一)媒介对于影像信息的物理表现

1、影像信息的采集环节。胶片摄影机和磁带摄像机采集和分解光学信息的原理一样,即都是使用光学镜头(媒介)将被摄对象反射的光影分解为由红、绿、蓝三原色构成的不同光学信息:但是记录这些信息的原理、格式和媒质材料是不同的。电影摄影机的记录原理是将光学信息在感光胶片(媒质)上记录为光学信息。还原率较高;而数码摄像机中是将光学信息在磁带(媒质)上转化为电磁信息记录下来,在转化过程中有所损耗,还原率较低。

2、影像信息的传递环节。信息的传递环节即对影像信息的编辑处理环节。电影的影像信号一直是光学领域里进行的,而电视的影像信号则需将电磁信号转化为光学信号编辑,编辑完后仍需记录为电磁信号。而且编辑、反复的次数越多,信号的损失也就越多。

3、影像信息的接收环节。电影是光学放映机将(胶片)拷贝上的光学信号一次性投射在屏幕上;而传统的无线电视则是通过发射塔将电磁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中发射,再被用户天线接收、传给电视(接收)机。将电磁信号通过电子(隔行)扫描转化为光学信号,这期间自然不断会有信号衰减。卫星电视是将电磁信号先发送给通讯卫星,再由卫星转发给用户天线;有线电视是通过电缆将电磁信号传输给用户。随着电子扫描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进入,电视媒体的影像还原率(清晰度)有望大幅度提升。

(二)媒介对于影像信号的美学表现

电视电影与电视剧不同,因为它尽量避开电视剧常用的“一切服务于对白”的叙事手法,而勤于细节的设计和力图于制造昂然的特殊意趣;电视电影与院线电影相互区别,因为它针对电视传播的媒介特殊性,多采用近景、中景的拍摄手法和单位时间内减少镜头的剪辑手法,以期达到最佳视听效果来服务于电视观众的观影需求。严格地讲,电视电影与院线电影的艺术本质并没有根本的差异,但是由于电视与电影在媒介特性方面的区别造成了电视与电影艺术语言的分野,最终呈现出电视与电影两种不同层次的美学感受。 以中国电视电影为例,由于低成本、小制作的特点,电视电影在选材及艺术探索方面多停留在大众文化的探索空间,制作者发挥个性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这种结果一方面归因于创作者观察百姓生活的高度不足。较少探寻人的尊严和价值,难以抵达思考生命存在的哲学高度,另一方面也归因于电视频道没有彻底改变以频道代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旧观念,因此电视电影的发展空间依然存在着局限性,朝向院线电影的美学表现靠拢还有一段距离。

三、中国电视电影如今的存在境遇:尴尬的传播内容

电视电影原本是为填补电视传播媒介需要而应运而生,其属性基本界定为电视媒体内容和电影新形态。“电视电影是电视剧短片还是电影?”这是早期人们关于电视电影概念的争论,如此争论对应了电视电影的产生原由――它是电视向电影挑战,电影向电视妥协的产物,也是电视与电影两种媒介相互借力、相互融合的结果:如此争论这也反映出电视电影一直于电视媒介和电影媒介之间游走的事实。中国电视电影基本上是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自产自销。所有拍摄电视电影的制片厂或民营电影公司要围绕电影频道的需求进行生产,也正是由于这种市场活力不足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中国的电视电影目前僵板有余的发展状态。其中的大多数作品拥有着较为稳定的传播渠道,即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采购,但是数年来它们在影片选题、结构形式等方面受到计划型运作体制的条件制约,在一定程度上较少地考虑艺术性、探索性、实验性、创新性。其中大多数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主旨大多停留在社会现状进行简单描摹的层次。一直回避地进行社会价值观层面的思辩探讨,对于产品采购方的意图过于亦步亦趋,因此电视电影在整体艺术水准及市场号召力方面都处于相对边缘的尴尬地位。

传媒产业发展至今,电视电影原有的存在基础产生了变化:即包括互联网、3G手机在内的新媒体把电视、电影、电台进行了统一整合,个人只要随身携带着一个芯片即可联通全世界,这种把“世界”变小,把“个人”变大的伟大趋势提醒着人们必须以全媒体的视角重新审视电视电影所处的这个时代,尤其是传播渠道的变化对于电视电影的生存发展所造成的影响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

1、电视电影不再是电视频道的专属,而是一种影视意义作品,就像歌曲一样由历史上的电台专属节目演变成现在被压制成数字音频格式后在各种渠道中播放。

2、电视电影制作单位不仅仅是专属于电视台的供货方,其核心业务不应该是拘泥于电视平台而是服务于手机运营商、网络运营商等多方客户。

3、在全媒体时代,传播渠道依然重要。但更加强调内容为王,生产主旨回归受众本位,强调满足大众文化需求与口味,电视电影不再仅仅作为电视文化的一部分而是真正纳入到影视内容的大家庭,与MTV、电影、音乐一样成为受众的内容选择。

4、电视电影的数字化制作方式就是成就其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直接接轨的独特优势,数字格式制作的电视电影可以通过软件直接转换成网络电影所需要的DVDRip、RMVB、MKV格式和手机电影所需要的3GP格式。电视电影的呈现方式将不单单是凭借电视平台播出,还将有其它的表现形态、传输渠道和显示终端,也就会产生相应不同的产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电视电影虽然是应电视台的内容需求而应运产生,但不必拘泥于单一传播范围,应借助多样平台进行广泛传播。

最后,当我们收获诸多启示之后,透过纷繁的外在表现、多样的形式格局可以发现:不论是电视电影、网络电影还是手机电影,它们分明是作为主体的电影分别与蓬勃发展时期的电视科技、网络科技、个人电脑通讯(手机)技术所产生的一次次有价值的碰撞与嫁接。

四、推动中国电视电影发展的未来核心力量

篇8

一、电视电影在中国

全媒体时代,是依据传播途径和传播介质而言对目前传媒发展态势的概括,全媒体指的是包括电视、广播、网络、手机、户外视屏、公交视频等多种媒体形态的复合。全媒体时代的典型例证即是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直播的收视状况:全媒体受众接触率高达98.1%。其中,电视拥有97.7%的收视群体而位居首位;网络观众比例达到13.7%列于第二位:广播电台、公交移动电视和手机电视观众比例分别为11.4%、6.4%、3.4%。观众借助了不同的收视渠道为开幕式的最高收视记录作出了贡献。从这一例证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传播内容的电视电影面临由单一渠道到多渠道传播的命运转变。

自1999年开始拍摄以来,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从作品零起步开始,到科技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品质革新,至今(2008年)已走过了十个年头。在这几年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是国内电视电影发展的主力推动者,他们设立奖项、提供资金、采购作品的行动为完善作品品质、提高国内电视电影技术标准、鼓励制作者创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以2001年为起点,央视电影频道为提高电视电影整体艺术质量水准,决定部分采用16毫米胶片拍摄,力图用优秀的作品打造电视电影品牌。同样是在2001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为鼓励电视电影创作,推动制片公司的创作积极性,促进优秀作品获得更多利益,创立了“电视电影百合奖”。从事电视电影研究的学者认为,就电影频道目前推出的近千部电视电影作品来看,很多作品显示出可贵的艺术创新锐气,得到了越来越多有才华的影视创作者的关注。WWW.133229.COM可以说,电视电影在中国的产生和快速发展是机构倡导、民间个体创作转移方向、市场资金低迷状况、电影频道稳定地投入产出加上利润刺激等因素促发而成的。

二、中国电视电影原有的存在基础:电视媒介与电影媒介的相似与区别

在新媒体尚未蓬勃发展的影视传媒时代里,电视电影这一独立的新型电视内容凝结了电影和电视两方面视听艺术的特点,我们需将电视电影置于电视媒体内容和电影新形态的双重理念背景下进行认知与把握。电视电影的存在基础来自于电视媒介与电影媒介之间的相似性,因为这种相似性奠定了二者融合的基础,电视电影的存在基础还来自于电视媒介与电影媒介之间的差异性,因为这种差异性突出了电视电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电视媒介与电影媒介之间的相似性多体现在:观众品味要求、传播渠道可以相互转化、强调视觉冲击力、强调档期与类型的创作规划以及服务大众生活的立足点等方面。在广大观众心目中,电视即使是快餐文化的表达。也没有理由粗制滥造。一味地以百姓生活的原生态和简单的生活氛围为基调的作品已经产生审美疲劳。观众期望着电视节目应当向电影的优秀制作手法借鉴,多承载一些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辨的厚重色彩,以制作出更加精致的电视节目带给观众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假如没有成本预算的条件限制,拍摄一部精良的电视电影作品可以直接选用胶片摄影机,采用电影胶片记录,然后提供给电视网络大范围播出。但事实上,电视电影拍摄团队往往由于时间与资金预算的限制,多采用经济的模拟信号或数字标清以及数字高清摄像机拍摄、数码磁带或光盘记录影片,成本低而且创作快捷。从影像表现来看,优秀的电视电影与院线电影存在很小的区分度,电视电影与电视剧也有天然的亲近性,可以说电视电影依托的电视频道是包容了影院放映感和电视节目家庭式观赏的特点。依据目前的技术条件,电影作品可以通过胶转磁变成电子信号提供给电视台播放,电视台数码摄像机拍摄作品也可通过磁转胶变成高品质的胶片电影或者以数字电影直接进入院线放映。

另一方面,电视与电影进行着各自路径的探索性发展,二者之间虽经历着不同程度地碰撞与融合,但它们之间清晰的差异与区别还是有目共睹的。从电影业对于电视业一直以来未曾消失的讥笑——讥笑电视业的单薄与“快餐文化”,到电视业对于电影业无法大众化覆盖的挑衅回应,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电视媒介与电影媒介之间不容忽视的差异所在。电视媒介与电影媒介之间的差异性则体现在媒介对于影像信息的物理表现层面和美学表现层面。

(一)媒介对于影像信息的物理表现

1、影像信息的采集环节。胶片摄影机和磁带摄像机采集和分解光学信息的原理一样,即都是使用光学镜头(媒介)将被摄对象反射的光影分解为由红、绿、蓝三原色构成的不同光学信息:但是记录这些信息的原理、格式和媒质材料是不同的。电影摄影机的记录原理是将光学信息在感光胶片(媒质)上记录为光学信息。还原率较高;而数码摄像机中是将光学信息在磁带(媒质)上转化为电磁信息记录下来,在转化过程中有所损耗,还原率较低。

2、影像信息的传递环节。信息的传递环节即对影像信息的编辑处理环节。电影的影像信号一直是光学领域里进行的,而电视的影像信号则需将电磁信号转化为光学信号编辑,编辑完后仍需记录为电磁信号。而且编辑、反复的次数越多,信号的损失也就越多。

3、影像信息的接收环节。电影是光学放映机将(胶片)拷贝上的光学信号一次性投射在屏幕上;而传统的无线电视则是通过发射塔将电磁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中发射,再被用户天线接收、传给电视(接收)机。将电磁信号通过电子(隔行)扫描转化为光学信号,这期间自然不断会有信号衰减。卫星电视是将电磁信号先发送给通讯卫星,再由卫星转发给用户天线;有线电视是通过电缆将电磁信号传输给用户。随着电子扫描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进入,电视媒体的影像还原率(清晰度)有望大幅度提升。

(二)媒介对于影像信号的美学表现

电视电影与电视剧不同,因为它尽量避开电视剧常用的“一切服务于对白”的叙事手法,而勤于细节的设计和力图于制造昂然的特殊意趣;电视电影与院线电影相互区别,因为它针对电视传播的媒介特殊性,多采用近景、中景的拍摄手法和单位时间内减少镜头的剪辑手法,以期达到最佳视听效果来服务于电视观众的观影需求。严格地讲,电视电影与院线电影的艺术本质并没有根本的差异,但是由于电视与电影在媒介特性方面的区别造成了电视与电影艺术语言的分野,最终呈现出电视与电影两种不同层次的美学感受。

以中国电视电影为例,由于低成本、小制作的特点,电视电影在选材及艺术探索方面多停留在大众文化的探索空间,制作者发挥个性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这种结果一方面归因于创作者观察百姓生活的高度不足。较少探寻人的尊严和价值,难以抵达思考生命存在的哲学高度,另一方面也归因于电视频道没有彻底改变以频道代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旧观念,因此电视电影的发展空间依然存在着局限性,朝向院线电影的美学表现靠拢还有一段距离。

三、中国电视电影如今的存在境遇:尴尬的传播内容

电视电影原本是为填补电视传播媒介需要而应运而生,其属性基本界定为电视媒体内容和电影新形态。“电视电影是电视剧短片还是电影?”这是早期人们关于电视电影概念的争论,如此争论对应了电视电影的产生原由——它是电视向电影挑战,电影向电视妥协的产物,也是电视与电影两种媒介相互借力、相互融合的结果:如此争论这也反映出电视电影一直于电视媒介和电影媒介之间游走的事实。中国电视电影基本上是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自产自销。所有拍摄电视电影的制片厂或民营电影公司要围绕电影频道的需求进行生产,也正是由于这种市场活力不足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中国的电视电影目前僵板有余的发展状态。其中的大多数作品拥有着较为稳定的传播渠道,即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采购,但是数年来它们在影片选题、结构形式等方面受到计划型运作体制的条件制约,在一定程度上较少地考虑艺术性、探索性、实验性、创新性。其中大多数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主旨大多停留在社会现状进行简单描摹的层次。一直回避地进行社会价值观层面的思辩探讨,对于产品采购方的意图过于亦步亦趋,因此电视电影在整体艺术水准及市场号召力方面都处于相对边缘的尴尬地位。

传媒产业发展至今,电视电影原有的存在基础产生了变化:即包括互联网、3g手机在内的新媒体把电视、电影、电台进行了统一整合,个人只要随身携带着一个芯片即可联通全世界,这种把“世界”变小,把“个人”变大的伟大趋势提醒着人们必须以全媒体的视角重新审视电视电影所处的这个时代,尤其是传播渠道的变化对于电视电影的生存发展所造成的影响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

1、电视电影不再是电视频道的专属,而是一种影视意义作品,就像歌曲一样由历史上的电台专属节目演变成现在被压制成数字音频格式后在各种渠道中播放。

2、电视电影制作单位不仅仅是专属于电视台的供货方,其核心业务不应该是拘泥于电视平台而是服务于手机运营商、网络运营商等多方客户。

3、在全媒体时代,传播渠道依然重要。但更加强调内容为王,生产主旨回归受众本位,强调满足大众文化需求与口味,电视电影不再仅仅作为电视文化的一部分而是真正纳入到影视内容的大家庭,与mtv、电影、音乐一样成为受众的内容选择。

4、电视电影的数字化制作方式就是成就其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直接接轨的独特优势,数字格式制作的电视电影可以通过软件直接转换成网络电影所需要的dvdrip、rmvb、mkv格式和手机电影所需要的3gp格式。电视电影的呈现方式将不单单是凭借电视平台播出,还将有其它的表现形态、传输渠道和显示终端,也就会产生相应不同的产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电视电影虽然是应电视台的内容需求而应运产生,但不必拘泥于单一传播范围,应借助多样平台进行广泛传播。

最后,当我们收获诸多启示之后,透过纷繁的外在表现、多样的形式格局可以发现:不论是电视电影、网络电影还是手机电影,它们分明是作为主体的电影分别与蓬勃发展时期的电视科技、网络科技、个人电脑通讯(手机)技术所产生的一次次有价值的碰撞与嫁接。

四、推动中国电视电影发展的未来核心力量

篇9

《阿凡达》的上映,宣告了属于3D的时代已经来临。成熟的3D技术,离不开那些电影前辈们的努力探索,3D在过去的百年里,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1. 19世纪末。英国威廉姆・弗莱斯・格林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放映和观看3D电影的装置,他在银幕上同时放映两个画面,观众通过佩戴眼镜获得立体感。这是最原始的3D电影,但因繁杂缺乏实用推广性,所以并没有戏院采用。

2. 1915年6月10日。埃德温・波特和威廉・瓦德尔是最早利用红绿滤色透镜的原理来制作立体电影的,他们在纽约阿斯特戏院试验他们的红绿立体电影,放映了包括田园风光在内的多段测试片段,遗憾的是由于不受世人关注,就此没了下文。

3. 1936年。雅各布・莱温赛尔和约翰・诺林借鉴了埃德温・波特的红绿滤色透镜原理,为米高梅公司拍摄了短片《Audioscopiks》系列,派发观众红绿眼镜,效果在当时极其震撼,该片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的提名。

4. 1936年。拍立得公司创始人埃德温・赫伯特・兰德发明了偏光膜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光线振动方式发生改变。埃德温发明偏光膜的初衷是想用它来避免汽车头灯过于刺眼,但这种技术后来却对3D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5. 1951年。环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谭》,是50年代最具标志性的3D电影,首次使用了水下3D摄影技术,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有续集的3D电影。该片由杰克・阿诺德导演。新版《黑湖妖谭》计划在2011年上映。

6. 1952年。第一部彩色3D电影《博瓦纳的魔鬼》大大提升了3D电影的娱乐效果。讲述非洲探险的《非洲历险记》被认定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长片。

7. 1953年。华纳公司推出《蜡像馆》,这部由安德尔・迪・托斯导演的影片取得巨大的票房成功,同时具有划时代意义,它首次采用了立体声,使得观众视觉上,听觉上同时身临其境。此后迪士尼、环球、20世纪福克斯都加入了3D商业电影这股洪流,迪士尼还把这种电影带进了迪士尼乐园,展现了3D技术在娱乐业中的其他应用前景。

8. 1954年。华纳公司投资拍摄了希区柯克导演的经典影片《电话谋杀案》,成为了当时3D片中为数不多的精品,尽管使用了复杂的3D技术,但是拍摄周期仅为36天。

9.1962年。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国内第一部3D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桑弧导演,陈强主演。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靓女阿萍》《侠女十三妹》等。中国拍摄的立体电影是偏光立体电影。

10.1970年。IMAX巨幕电影诞生,3D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阿兰・西里芬特和克里斯・戈登发明的“Stereovision”专利技术出现,把左右两只眼睛看到的画面交替地印在一套普通35毫米电影胶片上,放映机以48帧/秒(通常速度的两倍)的速度放映。

11. 1981年。3D西部片《哈特》问世,导演是费尔迪南多・鲍迪,影片里枪战、动作的元素使3D效果精彩呈现,并带动大量的3D影片诞生,如《13号星期五》(1982)、《鬼哭神嚎》(1983)、《大白鲨3D》(1983)等。

12. 1985年。首部3D动画长片《魔晶战士》诞生。这部电影由派拉蒙出品,一经推出反响热烈,后于八十年代末登陆国内影院,相信有不少观众还会有印象。

13. 1996年。詹姆斯・卡梅隆为《终结者2》制作过一支迷你的3D电影续集,不过这部短片是为环球影城制作的,并没有正式公映。

14. 2008年。导演埃里克・布雷维格运用卡梅隆亲自负责开发的3D摄影机系统,拍摄了国内首部全面公映的《地心历险记》,这也是他首部导演的电影,逼真的3D效果广受好评。

篇10

2008年底佳能5D Mark II的上市,使得不到两万元就能拥有一台大画幅成像器件、可换镜头电影感动态画面拍摄设备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三年来,无数早已对电影感画面垂涎三尺的人们――平面摄影师、电视摄像师、音乐制作人、画家和影视传媒专业的学生们,纷纷步入了单反相机圆电影梦的历程。在优酷、土豆上俯首皆是这种使用各种品牌单反、单电、微单相机拍摄的浅景深、桌面型轨道水平移动、后期过度校色的MV、宣传片、剧情短片、婚礼录像集锦……

敞国民众打小就缺胶片电影的钙。1960年,国人记忆中的所谓天灾之年,刚刚16岁的斯皮尔伯格就用8mm家用胶片摄影机拍了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科幻片《大光》(FIRELIGHT),他的父亲租了一家影院放映,一晚上竟然收入500美元。三十年后,国人玩得起家用动态影像拍摄设备的时候,8mm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电视摄像机。虽然上个世纪末诞生的DV数字格式摄像机的画质远远超过8mm胶片,但是由于景深太大无法拍摄出35mm胶片电影的画面感,还是让无数期望成为“斯皮尔伯格第二”的中国电影爱好者扼腕叹息。5D Mark II们第一次让国人与“自己动手拍电影”的梦想如此接近。就像孩子们一下子得到了自己梦寐许久的玩具,中国的电影感画面控们一下子就玩疯了。

仔细算起来,在这一波玩相机高清视频的人中,属于玩票性质的居多。有钱有闲又有多支顶级相机镜头的主儿们,几千或一两万元的相机机身就是个玩具,尝一尝电影拍摄的鲜儿即可,但是尝试过后还是该干嘛干嘛,就像那些玩三轮摩托着美军军服的跨子们。另外一大部分是学生,把这种廉价的大画幅动态影像拍摄设备作为“学具”学习电影感节目制作。当我们真正地把高清视频相机作为可靠的影视节目创作工具去考量的时候,则需要从多个方面去衡量:镜头的可操控性和效率、CMOS的视频工作原理和清晰度、数字图像处理的可控性、编码方式码流大小等。

时下动态影像的应用早已跨越了电影院线和电视频道播出这些领域,互联网、手机为动态影像和分享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不同的和分享方式,为不同档次、不同价位的动态影像拍摄设备的应用提供了多元化可能性。虽然5D Mark II们的图像分辨率并不高,但是在网络和手机上已绰绰有余;如果在高清电视频道播出,就需要更高分辨率的数字电影摄影机,但是并没有必要记录为动态RAW格式,花费大量时间在后期阶段;而拍新闻、专题和追求纪实感的纪录片,小尺寸成像器件、一体化大变焦比镜头的手持高清摄像机则是首选。

2011年11月15日开幕的第七届数码影像城市论坛,选择了“影像抉择――速度与激情”作为主题。大部分动态影像从业者,必须面对大量的日常工作,高效快速地完成新闻专题纪录片等常规节目的制作;以传统≤2/3成像器件摄像机为影像采撷工具为核心,结合各种现场制作、后期制作设备,可方便搭建高效率ENG/EFG/3D节目解决方案。而高性价比大画幅、可换镜头动态影像拍摄及剪辑校色设备,则为制作者提供了广告、MV、宣传片、剧情片等电影感节目创作的手段。如何根据节目的属性和方式选择最适合的设备方案,如何在高效率的同时控制动态影像的品质,将是本次论坛讨论的重点。速度与激情,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