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检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9 16:5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检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安全检测分析

篇1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检测 关键技术

近年来,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守好食品安全红线”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要用科学技术作为保障,因此加强对食品安全检测与分析关键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国内外研究机构对食品安全进行了定义,包括两个关键点:首先是入口食品不得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其次不能对人体产生急性或慢性致病影响。这就要求食品在生产、储运、消费等各个环节符合食品安全相关标准的要求。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在媒体报头,并呈现出涉及范围愈广、危害程度愈深、原因多样等问题,不但危害到人民群众的健康,也给社会安定带来不小隐患。

我国2009年重新颁布了《食品安全法》,但很多内容和标准仍然不适应新的食品安全形势。我国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污染严重,滥用化肥、添加剂等问题突出;我国食品仓储、销售等环节经营不规范,缺少专用的冷鲜设施,制销假冒伪劣食品;食品精深加工和流转环节不断增多,食品安全鉴定和安全监管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究其根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食品安全监管手段缺失,相关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2 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

目前,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主要应用技术分析作为手段,广泛应用的技术有基因食品检测法、色谱-质谱法等。

2.1 基因食品检测法

将转基因生物作为直接食用的食品,或作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被称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具有高产、抗害等特点,在食品生产领域已有很多应用,譬如我国食用油中很大比例使用转基因生物原料加工而成。然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国内外的实验室不断研究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目前该技术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基于核酸的检测方法和基于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前者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和基因芯片技术,后者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分析法、蛋白质芯片和蛋白质组分析。

2.2 色谱-质谱法

色谱-质谱法主要包括气象色谱、液相色谱和质谱三种分析方法。色谱技术应用最早,在对化合物分离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气象色谱对分析物有一定的特性要求,限制了其检测应用范围,液相色谱对分析物的适用性相对较广。质谱分析法广泛应用于微量成分的检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将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联合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同时兼具检测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的特点,适用于实验室快速分析。色谱-质谱法已经在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非法食品添加剂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酶联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是将抗体与相对应抗原发生反应这一特性,检测食物中抗体含量的技术,主要包括:免疫酶法、荧光法、放射标定法等。其中免疫酶法是将酶作为标记物和催化剂,有效避免了放射性元素的使用,既可进行定性分析,也可进行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农药残留、致病菌检测等方面。基于免疫分析法的试纸和试剂检测灵密度高、便捷易推广,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和大批量检测,被誉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快速检测技术。

2.4 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可以在不接触检测物的情况下,通过向检测物发射光谱,使用光谱仪分析检测物对特定光谱的物理反应特性,来鉴定有害物是否存在。这种方法具有不接触检测物、检测速度快、便于信息化等特点,十分适用于在食品在生产和加工环节的线上检测。该方法选用不同的光谱来检测食品中相应的有害物,在食品表面的农药、微生物残留检测上十分有用。其局限性是只能进行定性检测,不能进行定量检测。

2.5 生物传感器法和生物芯片

生物传感器法通过生物传感器对生物活性单元敏感的特性,将传感器接触生物质浓度作为检测对象,需要一整套的传感、电传、信号转化设备。生物传感器法与免疫分析法结合,通过检测抗体和抗原反应后的生成物,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的适用范围,发展前景比较好。近年来,生物芯片法发展也比较迅速,它通过将生物芯片与食品中的目标分子进行结合,用精密仪器检测生成物,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目前常见的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芯片和微流控芯片三类。

综上所述,不同的食品检测和分析技术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基因食品检测法主要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实验室分析;色谱-质谱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分别应用于食品的实验室检测和现场检测;光谱分析法主要应用于食品加工过程检测;生物传感器法和生物芯片是新兴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前几种技术的补充。

3 食品安全检测问题的经验借鉴和建议

3.1 国外食品安全检测的经验

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发展比较成熟,一些经验可以被我国借鉴。发达国家为推进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制定了完善的法律,配套细致的法规,建立了严格的检验标准。建立了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与分析技术体系,以实验室灵敏检测技术为骨干,以快速检测技术为支撑。积极推行试验成熟的新技术新技术,应用了基于物联网的食品溯源技术,有效遏制制劣、制假活动的发生。

3.2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建议

面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新形势,着力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发展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1)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继续推进《食品安全法》的完善,并配套制定细则和检验标准,使技术发展有法可依;(2)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适应新形势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大力推进食品安全责任落实;(3)提高食品检测和分析能力,推进关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构建现场快速检测与实验室灵敏检测相结合的技术体系。

4 结语

“人民群众无小事,食品安全无小事”,我国应以加快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和分析技术体系为抓手,满足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迫切需求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安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93

1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分析

食品是人生活的基本需求,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三聚氰胺“毒奶粉”、苏丹红事件、农药中毒、鼠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地沟油不断刺激着人们关于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近几年,我国密集出台了《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规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计划(国抽)实施方案》《食品召回管理办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立法的形式将食品安全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等,总体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算比较完备,但是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处罚标准不统一。对于同样的惩罚内容,法律法规的规定应该是一致的,而实际中对于同一内容的处罚标准却存在不统一现象,这就给执法部门带来麻烦,比如遇到罚没的时候,究竟以哪个法为准,就不清楚了,而且有的时候相关企业的当事人可以用此法对抗彼法,这就给法院的裁判带来困难。

其次,对监督执法人员处罚过轻。从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可以看出,存在政府地方保护主义因素和有关行政部门失职渎职、部门牟利等问题,比如有些行政执法机关是为罚而罚,监督管理的目的存在问题,不是促使食品安全企业关注、提高产品质量而是谋利。另外,食品安全法对行政执法人员渎职行为处分较轻,可能导致执法人员不作为现象,比如通过媒体曝光食品安全事件之后,最终仅看到对造假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如何处理的刑事处罚,却鲜见到对失职渎职的行政执法人员给予处罚的事例。

2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食品监管主体不统一

在我国对于食品生产、销售、餐饮服务的监督管理,其主体主要有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部门之间采取分领域、分专业、分段式监管模式。随着市场总量的扩大、市场主体的增多、市场行为的日益复杂,使得跨领域、跨专业、跨部门的监管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多头监管、各主体职责不清,进而导致面对某些问题的推诿扯皮现象,不仅浪费了监管资源,还不利于市场的发展。比如沈阳出现的毒豆芽问题,工商说豆芽属于农产品,应该归农委管;农委说豆芽是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品,应该归质监部门管。另外,比如地沟油问题,也涉及多个部门。

22注重监管的形式,忽视监管的效果

首先,过去的食品监管经常采用“拉网式”检查方式,每个主管机构每年都层层组织一些“专项整治”活动,在这种监管中非常重视一个可衡量的指标就是对生产经营企业的现场检查覆盖率,到了基层这种专项整治活动往往变成要求百分比覆盖,在“全覆盖”的重压之下,基层监管部门、监管人员往往疲于应对,只得挨家挨户去“蜻蜓点水”,对所有企业走“过堂”,其监管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其次,是事后救火式的大排查。对食品的监管目前更多的是事后查处、被动救火式监管,无法做到防患于未然,主要表现:在媒体曝光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后,进行的从上到下、各部门均参与其中的层层大排查,所以这种大排查在许多时候只是一种姿态,其实际意义是值得商榷的。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大排查中很多小饭店关门的现象,等过了排查阶段饭店再开门,因此,这就失去了监督检查的意义。此外,食品安全事件的性质是复杂的,其中一些问题并不会给食用(使用)者带来实际危害,而兴师动众的排查活动带来的社会恐慌及其他负面影响,对食品药品监管乃至市场的发展是无益的。

23监管机构缺乏先进的监测方式和监测手段

目前食品检验的指标主要包括食品的一般成分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农药残留分析、兽药残留分析、霉菌毒素分析、食品添加剂分析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分析等。食品检测除了常规的分析方法外,主要采用仪器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化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这些检测方法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是,政府部门抽查部分食品,委托给检测机构检测,然后检测结果,消费者查询检测结果,是一个按照顺序条块分割进行的过程,导致检测结果时效性差,数据是分散在包括政府部门、检测机构、企业、公众等各个环节中的,不能形成完整的风险评估和安全预警系统,不能更好地服务老百姓。

3对策

31统一相关法律法规中的惩罚标准

要对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侵权责任法中关于惩罚性条款进行重新梳理,使之统一化。在举证方面要强化并落实举证责任倒置,这样才能使消费者有积极性参与到食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中,从而形成监管部门-社会-消费者共同监管的局面。

32统一监管主体

如成立市场监管局,由原来的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管理部门、食药分段监管变成由市场监管局统一监管,厘清各部门的职能范围,减少监管盲区,避免交叉管理时出现互相推诿,各部门之间来回“踢皮球”的现象。另外,需要明确各部门及监管人员的责任,增加对地方政府负责人和监管人员的问责。

33强化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

首先,加强事前监管。要规范准入标准,应针对不同的食品生产范围,制定不同的准入标准,把好入门关。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应注意把握适当原则,标注不是越高越好,是要符合实际,要紧密结合不同产品的风险程度设定,在关键的毒性指标上必须要严格,另外在执行的时候要确保不折不扣地执行,而不是制定高标准,在执行中实行弹性执行。

其次,加大事中监管。要不定期进行检查,而且是抽查,在抽查中要真正体现“随机”原则,即检查哪家企业,必须在检查活动成行前的最后时刻才确定,以便能够看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真实状态;一旦抽中哪家企业,就不要因为任何主客观原因而变更,这样就能够避免人情因素的干扰;在z查结束时要留下书面意见,指出存在问题和整改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检查的目的是促进企业切实关注、提高生产质量,所以要对整改情况进行持续跟踪。

最后,事后监管要依法严惩违法者。要让所有的企业都清楚,如果被发现存在制假售假及其他违反相关规范的行为,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而且违法成本要大于改进成本,从而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形成威慑力。

34设计和搭建食品安全在线检测智能管理云平台

利用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建立高效的在线快速智能云平台,以检测资源的物联网整合社会检测资源为补充,将原先分散在政府部门、检测机构、企业、公众等各个环节的数据汇聚起来,消除条块分割,完善覆盖面宽、时效性强的食品安全抽检、信息收集、信息、安全预警的网络系统已经成为必然。该平台主要利用在线胶体金检测仪自动读取食品快速检测试剂盒对食品实行在线筛查,开展食品安全管理云平台系统。该系统集成应用食品检测试剂、数据采集读取仪器、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云平台,完成项目的系统集成,从而实现食品快速实时检测、结果监控及实时预警等一站式服务功能。

食品安全在线快速智能检测云平台的建立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的生产企业、食品安全检测试剂的生产企业以及公众黏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将“市场抽检、媒体曝光、事后打击”的事后管理转变为主动排查、预防为主的监管。

35加强食品安全监测部门的信息化建设

2011年3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2011〕12号),指出“着力提升企业食品安全管理能力”。信息化建设可以成为加强食品监督执法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也可以提升食品监督执法工作水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结合食品监督执法工作实际需要,积极推进食品监督执法信息平台建设,打造“互联网+食品监督执法”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解读与适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张成程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5).

[3]臧立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12).

篇3

1对象与方法

1.1监测对象。以“餐车经营、集体用餐、临客供餐、散装食品”等高风险领域为重点,随机抽取辖区食品销售经营者、餐饮服务经营者、单位食堂等地点进行采样。共采集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533份。1.2监测方法和项目。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汇编》要求[1],委托具有检验资质的兰州铁路局疾病预防控制所严格按照各类抽检食品及相关产品的检验方法和项目进行检验[2,3]。1.3统计分析。资料用Excel软件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

2监测结果

2.1不同种类食品及相关产品抽检情况见表1。2.2不同采样地点食品及相关产品抽检情况见表2。

3讨论

3.1从抽检情况看,食品安全风险因素主要存在站。车食品经营单位销售动车盒饭和散装食品中,其中动车盒饭不合格指标为菌落总数、大肠埃希菌超标,不合格原因分析为加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或运输、贮存等环节未做到全程冷链;散装食品不合格样品指标是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不合格原因分析为自身卫生条件不符合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要求,如无上下水设施,运输工具不符合相关规定,剩余食品未按规定处理等;不同采样地点、不同包装食品及相关产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对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重点环节应加大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3.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食品安全监管中很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4],通过科学的检验手段和方法,鉴定食品安全质量和动态变化,评估食品安全风险。我辖区根据食品季节性特点,加大高危食品抽检力度,重点对“餐车经营、集体用餐、临客供餐、散装食品”等高风险领域进行抽查,同时对抽检不合格的食品及相关产品从原料采购、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对发现隐患较多的单位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增强了旅客及职工家属消费安全感,提高了食品安全保障水平。3.3强化从业人员卫生意识对保证食品安全、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相对缺乏,我们将集中培训与日常监督过程中的宣传培训相结合,规范经营行为,改变不良习惯,提高了自律意识。加大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力度,并完善消费者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对经查实的违法案件依法处理,营造了全民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汇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6.

[2]兰州铁路局劳动和卫生处.关于印发《兰州铁路局2015年卫生防疫日常工作任务计划》的通知[R].2015-02-02.

[3]兰州铁路局劳动和卫生处.关于印发《兰州铁路局2016年卫生防疫日常工作任务计划》的通知[R].2016-02-01.

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问题;优化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作为人类生产的必需品,必然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尚面临着严峻的食品安全风险,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风险检测不仅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必然手段,同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概念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对于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就食品安全而言,要求我国的食品均无毒无害,并且能够符合相关的营养学要求,对于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是慢性的伤害。尤其是在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制定出了相关法律法规开始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对食品化学污染物及其有害物质的监测也在2000 年开始实施。但在当时仅有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和9 个省级的疾病控制中心对食品安全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同时监测的项目也仅限于重金属污染、儿童食品致病菌污染以及农药的残留。但经多年的研究,尤其是在正式开始实施《食品安全法》后,这种情况开始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面的工作开展较好,几乎全部的省级、市级以及大部分的区县级疾病控制中心以及部分的食品检测实验室均可以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同时在监测的过程中,范围也扩大到了食品生产原材料、食品包装材料、半成品视频等,并且监测的项目也扩展到了兽药残留、有害元素污染物、半成品食品、真菌毒素、致病菌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在指标上也扩大到了上百个。这些指标能够为我国各级部门科学的开展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充分并且全面的科学技术依据,并且能够对我国的食品安全控制提供非常充足的资料。

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工作现状

我国关于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最早开始于2000 年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在2013 年以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是采取两个环节相互独立的管理模式进行,初级农产品的食品安全监测是由农业部门进行,而加工食品的安全风险管理则是由质监部门负责。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统一性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尚未建立。

2.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当前阶段我国在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化监测方面的工作经验不足,同时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整体的设计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1)食品安全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存在问题

食品安全监测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据,建立自动化的信息监测系统。但当前阶段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各个部门对信息化监测系统的规划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从而导致了信息化监测的效率不高。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仍处于早期的规划设计阶段,每个部门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应的系统建设,缺乏横向的发展战略支持,这就导致现阶段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系统在资源分配、发展战略、总体方案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2)食品安全监测信息共享严重不足

在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中,分离化的监测模式导致了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同时也未及时建立横向与纵向的信息交换机制,而各种数据资源也相对较为单一,缺乏相应的分析系统,无法为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及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3)食品安全监测信息化硬件基础建设较为薄弱

当前阶段的食品安全监测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都是由各个部门自主建立起来的,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的限制,导致了食品安全信息化监测硬件设备的基础较为薄弱,在网络带宽以及安全性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同时也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化管理软件的运行需求。同时,在信息化技术方面,采用的还是较为传统的信息化技术,未对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兴信息化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

3优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信息化工作的有效策略

3.1重视信息化系统的规划设计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一预算,健全制度;统一管理,优化资源;统一标准,共享互通”的建设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采取平台、主系统和子系统共同规划设计,各有关单位分头组织实施的方式,实现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共享、系统智能、操作简便和功能完善,建立具有预测预警功能的风险监测系统平台。

3.2完善现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

以卫生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为依托,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数据库,为产品溯源和数据深度挖掘提供保障;增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产品数据库,运用条形码、二维码等技术,自动录入采样信息中关于产品部分的信息,增加系统自动化、人性化用户体验,提高录入数据的准确性,为数据挖掘和统计提供可靠数据基础。

3.3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系统的基础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的系统,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接入到相关的系统中去,不仅能够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实时共享,同时也能避免资源的浪费。此外,在现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云技术、大数据等新兴网络技术的利用。

3.4深入数据挖掘, 提高监测结果的使用

食品安全监测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数据, 我们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深入挖掘, 通过分析监测数据所表现的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目前虽然各个部门同时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然而各个部门通过独立的方式进行数据库结构和上报系统开展数据挖掘, 因此存在数据的深入和统一分析的障碍。此外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 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快开展相应的处理工作, 防止这种隐患扩大。此外通过公开解读食品安全监测数据, 引导社会舆论向正确的方向进行, 增加数据监测的社会价值。数据挖掘工作作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最基本的工作, 通过深入分析监测工作数据存在的问题, 来为今后的监测工作提供帮助。

4对食品安全L险监测信息化的其他问题与建议

随着我国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问题的不断重视,诸多的问题开始得到了解决。首先在人员问题上,可以加大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单位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在人力资源方面,其主要的部门需要按照疾病控制系统人员的配置标准对其进行增加编制的处理。尤其是可以着重引入高素质高学历高知识水平的检验专业人才,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明显提升检验专业人员的比例。另外可以提升检验专业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通过这种手段能够留住这些检验专业人员,并可以明显的激励检验专业人员,让他们有着工作的动力,并能够爱岗敬业,自觉的学习新技术并开展新项目。有关部门可以加大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的拨款,让实验室能够采购一些全新的检验仪器,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检验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民生的重大问题,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信息化建设对保证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对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建设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希望对我国的食品安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字: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展

近年来,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浮出水面,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越发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还有转基因食品,产生了很大的需求度。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当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推进入手。

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一)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有三种,感官评定、化学方法和微生物分析。其中,感官评定是一种古老的方式,最主要依赖的是化学分析和微生物分析。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具有一系列的缺点,比如耗时较长,准确度低,局限因素多,步骤繁缛,污染环境,等等。当今各种产业纷纷兴起,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的检测技术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产业的发展。

(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就目前来说,主要采用三种方式,分别是近红外光谱技术、免疫分析技术和原子荧光技术。

(1)近红外光谱技术

近红外光谱技术(NIR)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间接分析方法,它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们所忽视,其方便快捷,准确高效,污染力小,成本较低的优点,使得该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当然,应用前景也是相当广阔的。

近红外光谱区是人们在吸收光谱中发现的第一个非可见光区,区域定义为780D2526nm的区域。NIR技术包含着丰富的物质信息,主要测定有机物和部分的无机物,其应用原理是不同的物质在近红外区域会有不同的吸收特征。

(2)免疫分析技术

免疫分析技术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和挑战性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主要应用于农药残留方面,为食品安全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免疫分析法是一种集生物酶技术、荧光光谱技术、辐射技术、免疫分析技术于一体的新技术。该方法作为农药残留快速筛选检测方法,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免疫分析法检测食品的范围很大,包括水果、蔬菜、肉类、谷物类等,具有很高的适用性。

(3)原子荧光技术

原子荧光技术,其所具有的灵敏度高和检出限低的特点,使得该技术被广泛应用。原子荧光是光致发光,也是二次发光。当光源停止照射时,再次发射的过程也会立刻停止。其分为三种类型,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和敏化荧光。

原子荧光技术,谱线简单、受外界干扰小,适用于非色散检测。食品安全中,测定汞和砷物质,都会用到该技术。

2 关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未来展望

(一)由人工化转变为智能化

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是人工化,操作效率低下,主客观影响因素比较多,而且检测结果也有一定的出入。

在新时代的各项潮流引领下,食品安全检测将进入智能化,全面提升检测效率,缩短检测时间,将检测准确率扩大到最大化。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由人工化转变为智能化,食品安全检测将登上一个新台阶。不仅节约了劳动力,而且有效地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很多限制性因素,同时提升了经济发展速度,增加了我国的物质积累,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

(二)加强技术的综合性特征

就单项技术说,技术中有优势,有劣势。加强技术的综合性特征,不仅可以发挥所长,也可以尽可能的规避所短。这并不是对资源的浪费,而是有效发挥技术的综合功效,最大程度解决问题。

免疫分析法,作为集成性新技术,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依旧存在问题,对其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和限制。例如,小分子农药不易合成,抗体的获得周期较长等等。在此后的研究中,如何增强抗体的稳定性,合成仿生抗体代替传统意义上的生物抗体,等等,将成为一门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

(三)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就目前来讲,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随着我国国力的强盛,对科技的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这种差距将逐渐减小。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可设立学历门槛,对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研究人员要对学术有严谨的态度,对知识进行不断的探索。还与发达国家可以展开各种合作,进行学术交流,这对于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3 合理化的可行性建议

(一)加大科技投入

国家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给予高度重视,财政拨款,加大科技投入,成立专项研究小组,有针对性的解决技术中本身存在的漏洞和检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鱼类会将水中的Hg转化为甲基汞,该物质毒性大,迁移性更高。人们常说的汞中毒,其实大多数就是甲基汞中毒。甲基汞测定可采用GC,但是此方法的操作性比较差。

(二)增强监管机制

增强监管体制,是很有必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关系众大,不可有任何的马虎。国家要从以下两点入手,监管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研究行为和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形成一定的规范性、制约性。(2)对食品安全进行严格审查,设立严苛的检测标准,同时设立相关的惩罚制度,形成一体化的监管体系。

经营者一时的利欲熏心,研究者对学术的不作为,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下,等,都会对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形成了隐患。只有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上下齐心,才能有效遏制问题。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人才是技术腾飞的翅膀,虽然食品安全技术发展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优化解决。

在砷形态测定中,有两种检测方法HPLC-HGAFS和ICP-MS。ICP-MS有快速测定和极高的灵敏度,但是成本较高,修理费用昂贵,很难在常规分析中推广。因此,只有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探索新型检测方法,降低检测运行成本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四)设备及时更新

鉴于食品安全检测过程的操作性特点,检测设备及时更新,是必不可少的。关乎检测的效率、检测的准确性、检测时间的周期性,由人工操作到智能化覆盖,设备是重中之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在不断进步中,对新技术的应用,对设备的改造,都是所带来的变化,对设备进行及时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4 小结

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推进,为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上一把锁。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才能保障党和政府的形象,才能推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笔者工作于相关C构,致力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愿献出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夏静,张敬轩,李挥,杨岚,吴春敏;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酱油中7种防腐剂[J];食品科学;2011(14)

[2]陈智理,杨昌鹏,郭静婕;色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1(07)

篇6

中图分类号:S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217

概述

最近几年以来,人们经常会听到各种食品安全事故,这种不好的现象使得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安全检测,从而推进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的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生物技术起到了极为关键的功用。同时,这些新型检测方法的运用会使得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按照检测技术基本原理,可将检测方法分为2大类,即化学检测方法和生物学检测方法[1]。这2种类型的方法均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化学检测方法在检测灵敏度以及准确性方面有着良好的表现,然而其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样品处理比较麻烦,并且所需设备价格非常高,故无法在基层检测中被广泛运用。生物学分析方法比较常见的是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其与化学检测方法相比,灵敏度方面有所欠缺,然而其检测所需时间较短,且比较容易操作,往往不需要使用大型设备,故这种技术能够被广泛运用于现场快速检测过程中。

1 生物技术的现状

生物技术这种新型检测技术不仅能够减少检测所需的费用,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检测的速度。然而,各种新的食品安全问题经常被公布出来,从而导致单一的检测技术不再适用,比如灵敏度、准确性、高效性以及低成本等。因此,最近几年以来,很多研究者以生物学技术为基础,并综合考虑食品安全检测各项规范和标准,再参考其他技术方法的原理,最终提出了一些新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检测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且可以被人们所广泛运用,文章将就这些新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2 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最新运用

2.1 FTA-PCR技术

FTA卡是一种专门研制的棉纤维卡片,在制作过程中往往需将其放置于强力变性剂以及螯合剂中。这种卡片的表层包含有EDTA、SDS、石碳酸、聚丙烯酰胺、抑菌剂这些化学物质,在获得细胞之后,EDTA、SDS、石碳酸这些化学药剂会迅速将细胞分解开来,然后聚丙烯酰胺则会自动将核酸固定起来,从而确保样品的DNA不会遭受破坏,同时也能够很好地避免各种微生物的生长。这种方法能够使得DNA、RNA在室温下保存,对于PCR检测是极为有利的。在食源性致病菌、人畜共患病的检测过程中,FTA-PCR检测方面明显更适用。现如今,很多研究者采用该方法来展开各项检测,通过察看一系列调查材料,可以很好地看出FTA卡能够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展开高效的检测。

2.2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是由固定化并具有化学分子识别功能的生物学科、换能器件以及放大装置构成的分析工具或系统[2]。生物传感器的构成部件分别是换能器、生物敏感元件与信号处理放大装置,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具体运用情况非常良好,其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有着诸多优势,比如响应速度非常快、所需样品用量比较少、操作过程易进行、能够持续进行分析以及自动化测量等。由于该技术具有这些方面的特性,使得其主要被运用于以下2方面:被用来获取鱼、肉以及乳制品新鲜程度情况;被用来测出食品的实际口味和熟度,这样能够帮助人们全程监控各种食品的烹制水平。

2.3 基因探针法

基因探针法又被人们称为分子杂交技术,该技g的主要对象是DNA,由于基因具有变性、重复性和碱基的精准互补配对这些特性,使得人们能够检测出DNA的序列。现如今,DNA探针杂交法可以细分为相杂交以及异相杂交这两个类别,该技术离不开基因探针的运用。近几年,基因探针杂交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运用非常频繁,其能够很好地探测出食品中所存在的各种微生物,如李斯特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与以往相比,DNA探针技术明显具有着更大的优势,其不仅操作简易,而且在特异性方面表现比较强,同时具有着较高的灵敏度,这些均使得该技术的食品安全检测效果极为准确。然而该技术仍然存在着局限性,还需相关研究人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4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是将大量生物识别分子按预先设置的排列固定于一种载体表面,利用生物分子的特意性亲和反应来分析各种生物分子的存在及其量的一种技术[3]。这种技术比较新颖,且其在高通量方面具有着突出表现,以前的基因检测方法往往需要进行多次实验才能达成,且需要人工进行,故不可避免会使得每次实验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而基因芯片技术的运用正好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各种操作都能一次性完成,其检测过程能够自动进行,故所获得的数据是精确的。然而,该检测技术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其无法精准判定出多细胞组织类型中检测基因的位置。同时该技术无法运用于蛋白质调节功能的检测,故还很有必要去探究蛋白类芯片。

2.5 免疫技术

所有免疫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均是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反应。免疫技术一般可分为3类:免疫标记技术、免疫沉淀反应和免疫凝集试验[4]。免疫检测在诸多生物学检测方法中是非常值得推广运用的一种,其除了具有其他几种技术的优势之外,而且分析容量比较大、检测所需费用比较低,在食品检测方面效果良好,主要是研究蛋白质的结构。现如今,免疫学检测技术中运用比较多的技术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这种方法已经被人们广泛运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中。 ELISA的实际操作流程是把抗体和酶结合在一起形成酶标抗体,该酶标抗体不仅含有抗原抗体反应的功效,而且具备酶的底物催化特征,在遇到其它抗原之后,再配上相应的底物,则能依据底物显色的深浅程度对抗原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估。故ELISA分析法主要运用于对鲜活组织的探测以及对那些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生物体的前期检测。

3 结束语

伴随着食品种类的不断增多,人们对于食品检测方法的要求也愈加严格。由于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故应该重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开发,并还需不断对这些技术方法进行改进,从而确保食品能够符合各方面的安全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道峰,邓省亮,赖卫华,夏骏.莱克多巴胺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J].食品与机械,2012(1):25-29.

[2]张娟,谭嘉力,梁宇斌,李晓明,吴炜亮.可视芯片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3(8):41-45.

[3]张旭霞,林博,李小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12-13.

篇7

快速检测技术应用试验

实验对象。文章主要选择在某市区以及相关县不同的农产品市场与消费人群进行分析,其中参与人口总量高达22376人。针对这些调查主要是对一些没有参加过食品安全培训的人员进行调查,属于食品安全的原始调查资料。在调查中的县级以上人员包含10376人,其余人员是比较随性安排的总共有11000人。

研究试点。对于这次的食品安全研究调查中,主要是针对某市的各个商场、大小超市以及小卖部等,其中主要的食品安全单位包含19家,餐饮包含15家、农贸销售市场包含7家、各学校市场包含11家、建筑工地食堂包含9家、各种食品生产单位与厂家大概达到65家左右,在这其中涉及的专业食品安全人员6871人。

快速检测技术实验办法

针对确定的实验对象进行全面的实验调查,发放食品安全检测宣传资料,派遣专业食品安全检测人员深入到基层进行具体调查,对于其中涉及的学校、矿产以及事业单位等进行调查,宣传全面的食品安全知识,对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与维权意识等进行调查,充分了解群众的食品安全问题。

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检查小组,将调查资料结果进行统计与对比,分成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实际调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的方面提供具体的指导与解释,利用最后的调查结果与对比结果发展其中存在的缺陷。利用不同的化学技术进行具体的安全试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改善与对比。

快速检测技术应用讨论

提高食品安全知识宣传与培训力度。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对于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并且群众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掌握能力比较差,对于食品安全检测不够重视。在这样的工作基础上需要加大对于食品安全监督检测的力度,同时提高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保证权重深入的了解食品安全知识与监督意义,定期向各个市区或是县城等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建立更加广泛的食品安全监督与交流平台,加深对于这方面的宣传力度。积极对各个地区进行食品安全检测调查,不断优化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在保证不断宣传的同时积极进行快速检测,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督与管理一定要扎实可靠,保证自身安全质量的同时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负责。改善原有的技术安全培训方式,打破传统的形式主义,积极实行管理分类,实施考核制。设立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对其进行继续教育,全面加大对于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提升相关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提升食品安全整体质量。与此同时,对于不同年龄、身体素质的人群进行不同的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在一些学校或是食堂等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利用专业人士进行专业的教育,提升群众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视。

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最重要的在于技术的应用于完善,保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完善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主要方式。根据相关的资料调查显示,在进行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中存在很多的纰漏,对于食品标准设定比较低、其中的食品预防病毒等存在漏洞,需要不断的改善其中的不同要求,保证快速检测技术更加稳定。逐渐实现快速检测技术更加稳定与灵敏,降低检测技术的成本投入,能够加强对食品中存在的污染等进行同时检测,改善快速检测中的微型化与便携化形式,更好的保证快速检测发展的完善与优化。虽然我国在很多技术方面逐渐发展成熟,但是因为食品变化形态不断多样,并且食品安全作弊技术也在不断上升,因此需要针对实际的食品检测安全需要不断进行食品安全技术的创新与优化,保证食品安全检测的全面与成熟,更好的进行食品安全保证。

篇8

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食品市场上的产品也越来越丰富,为了更好的保证食品的安全,需要进行高效的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本文主要对目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介绍,并对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应用

食品安全对人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广泛的重视,但为了获取更好的利润,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不容乐观,食品安全需要靠食品安全检测进行验证,通过检测的方式防止有问题的食品进入市场,规范我国的食品安全市场。通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食品质量,目前食品快速检测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因此需要认真研究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

1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概述

食品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保障,如果人离开食物则不能生存,但食品安全存在问题,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影响,只有通过食品快速检测方法来辨别食品是否安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是广义的说法,其还有复杂的分类,在检测过程中常用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包括:免疫快速检测法、酶抑制快速检测法和传感器法,以上三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检测食品安全的状况。随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得到了更多的应用,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在食品市场中,需要加大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受威胁。

2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方法

2.1酶抑制快速检测法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中还有一项酶抑制快速检测法,这种方法是利用酶的抑制作用对食品进行检测,由于酶的抑制作用对农药残留物较为敏感,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检测食品中残留物的浓度,还能发现农药和重金属残留物。目前酶抑制快速检测法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测时,酶通常是动物酯酶和植物酯酶。酶抑制快速检测法有三种具体的方式:光度法、试纸法和pH法三种。一是光度法,在食品安全检测时,需要分析显色剂和酶的催化产物,记录一定时间内吸光度变化,对食品安全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在光度法检测时,需要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进行,需严格控制酶的用量,才能达到准确的检测结果;二是试纸法,该方法也是酶的反应,通过催化显色反应来对待测组分的含量进行定量判断,试纸法具有成本低应用范围广及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应用广范;三是pH法,这种方式主要是对食品的酸碱度进行检测,利用酶抑制快速检测法时,酶与催化物反应会影响产酸量,通过测定pH值可以反应出产酸量的变化,从侧面反应农药残留物。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方便,测定效果也较高,但检测的精度不高,因此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时较少应用pH法。

2.2免疫快速检测法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较快,随着科技的进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也越来越多,其中免疫快速检测法就是新型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这种方法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免疫快速检测法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放射免疫法,这种方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对抗原体进行检测,依据抗原体的免疫反应来分析食品中是否残留有毒物质。这种方法的灵敏度较高,通过这种方法检测食品会极大的缩短检测时间,因此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应用较广;二是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这种检测方法比第一种方法复杂,该方法是基于放射免疫法之上的,两种方法的区别是选取标记物上,在对食品安全检测和结果分析时,这两种方法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三是荧光免疫法,这种方法是将荧光物作为检测标的物,利用该方法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时,不仅可以检测食品的目前状态,还可以预测食品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食品保质期的判断十分方便。

2.3传感器法

传感器法是目前食品安全检测中常应用的方法,原理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将被检测的食品转换为信号,通过计算机等设备分析该信号,得出被检测食品的质量。传感器法的优点是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缺点是被检测食品的重现性较差,稳定性也不如其他检测方法,因此本方法检测所得结论需要进行验证。目前传感器法主要应用在食品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中,因该类食品的特殊性,其选择的传感器多为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按感受器类型分为:细胞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和免疫传感器等;按换能器对传感器分类包括:电化学传感器、光学型传感器和电导型传感器等。免疫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的一种,利用抗原体结合免疫反应,免疫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较广,目前研究人员对免疫传感器的研究也越发深入,主要研究传感器自动化和传感器再生等。酶传感器则多应用在食品残留检测中,酶传感器分为:有机磷水解酶传感器和胆碱酶传感器,这两种传感器分别适合不同的领域。还有一些传感器也应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目前大量的科研人员对其进行研究,让传感器法在应用中的领域更加广。

3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是人类生存中的重大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人们在生活中食用的食品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测,通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检测,可以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此外,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应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保证检测的结果科学、可靠,具有科学依据。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上,仍在不断的研究,除上文介绍了几种常见检测方法外,还不断的研发出新型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更加符合现今食品安全的需要,保证人们的食品安全。

作者:王靖 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测试化验中心

参考文献:

[1]张泽庆,张清安.浅议食品安全快速检测[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02).

篇9

关键词:蔬菜农药残留监管; 现状; 对策

1引言

农药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投入品,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有毒化学品,农药施用于农田或作物之后,一部分作用于靶标生物,起到防治作用,另一部分则残留于食物链,即农药残留,影响农产品和生态环境安全与人类身体健康。所以,蔬菜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甚至有可能还关系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尤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农作物中农药的残留问题,相应的农药残留监管的工作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本文拟通过对我国蔬菜农药残留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与发展对策,旨在为我国农药残留监管的发展与完善提出思路,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提供支持。

2我国蔬菜农药残留监管现状

2.1蔬菜农药残留监管机构不健全

蔬菜生产主要是广大的基层农村,所以农药残留监管的重点也应该是在生产一线,但就目前我国农药残留监管机构机构体系来看,市县专门监管机构大多尚未建立,或者即使建立了,受限于仪器、试验监测水平等条件制约,监管能力也不强。而广大的乡镇基层监管能力更弱,致使质量安全准入的第一道关口把关不严。另外的问题是检测机构基本上都隶属与各行政机构,大部分隶属于农业、质检、食品监管、环保等部门,虽然有少部分已经开始脱离政府机构独立经营,但速度很慢,与财政上与政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真正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或者中间机构从事蔬菜农残检测的很少,而且受限于资金与技术力量的因素,普遍发展的很慢,权威性较差。

2.2蔬菜农药残留监管检测人员整体水平较低

农药残留检测,一般都涉及较为专业的技术知识,甚至有一些还需要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与教育,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相当高。比如对于生物芯片、试剂盒、各种生化药品的药理特性的把握;酶联免疫,PCR,荧光印记,DNA的提取制备等技术的了解[2]。而目前我国的农药残留监管检测机构,大部分都是隶属于行政机构,行政色彩大过了学术色彩,导致检测机构的人员整体水平偏低,行政意识大于专业技术的意识,工作经验较少,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也有限,这直接影响了我国食品安全检测队伍的工作效率。

2.3蔬菜农药残留监管职责不清,管理混乱

蔬菜农药残留监管工作,属于质监、卫生、农业、环保等多各部门的联合监管之下,众多管理部门却并没有发挥出多部门的联动优势,相反最大的症结就出现在了多头监管,互相推诿上;另外一个问题是我国蔬菜农药残留监管部门的检测标准存在“内外有别”的尴尬标准,这主要体现在出口蔬菜品要求高,内销则要求低。

2.4蔬菜农药残留监管机构信息缺乏有效利用

我国蔬菜农药残留监管检测机构,国家、省、市县各级虽然均设有检验机构,但检测项目少而且检测技术落后。并且工商、技监、卫生、农业部门都有下属的检验机构,单位之间硬件设备基本相同。各检验机构任务来源单一,检测经费来源不足,在完成条块任务后,设备闲置,利用率低下。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产品重复检验,但检验来检验去结果仍然不可信,甚至互不承认检验结果。既浪费检验资源,又增加蔬菜生产与加工企业的成本。

3我国蔬菜农药残留监管改进措施

3.1建立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推进检测市场化

推进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机构脱离政府控制,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维护检测结果的公平是推进食品安全检测改革的重要举措。也只有依靠市场调节的,不受外来各种因素干扰的食品安全检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检测”。同时,第三方检测机构也可以进行食品安全检测相关数据汇总和分析,把食品安全检测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可以承接政府部门或企业委托的食品安全检测研究的课题,为政府重大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推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3.2进一步完善蔬菜农药残留监管机构建设

首先是建立健全各地基层蔬菜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与,明确职能和人员,保障经费,发挥监管和行政执法作用,确保从源头开始监管;另一个问题就是强化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并建设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国家中心或区域中心,建立健全省、市和县级检测中心,承担各种执法检测任务。

3.3蔬菜农药残留监管机构信息要加强整合

对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机构进行整合和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多部门在政府的协调下达成联动协议。我们认为可以借鉴药品检验的模式,将工商、技监、卫生、农业部门下属的检验机构整合到一起,成立专门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机构,专门负责蔬菜安全的检测,同时强化蔬菜生产企业或个人在农残方面的责任,检测机构加强对市场上的蔬菜食品进行抽检,抽检合格的免收检测费,不合 格的收取检测费。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不同部门之间重复购置检测仪器,重复招聘技术人员,造成资源的分散[3,4]。

4结语

蔬菜是居民生活中的必需品,所以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对居民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隐藏着潜在的生态安全,所以进一步加强蔬菜农药农药残留的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下一阶段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当然,农药残留监管涉及的方面很多,不是短时期能马上解决的,这需要从行政管理、技术检测、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多管齐下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春华. 食用蔬菜安全监管的有力手段—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上海蔬菜,2005(2).

[2] 李英,周艳明.蔬菜、水果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现代科学仪器,2005(6).

篇10

关键词:食品检测 体系 技术 发展趋势

一、我国食品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中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我国生产企业众多,食品检测监管难度大。而且由于我国食品检验标准建设滞后且非系统化,导致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缺乏完整性与权威性;同时由于农产品准入制度尚不完善,地方、行业各自为政造成不同安全等级的食品缺乏科学的界定与定义不清,食品安全事件频出引发监管思考,尽管近年来我国食品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但监管跟不上现实需要的问题日益突出。监管流于形式,食品监管体制不完善,治理机制薄弱,加上监测手段滞后,加剧了食品安全检测的困难性。同时监管不力,检测手段落后,仅采取突击式的抽检和清查,只管得了一时,治标不治本,尚未建立起系统的诚信联防食品安全网络和运行机制;对一些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企业,除了在刑事上进行处罚以外,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处罚;食品生产、流通、经营等重点环节尚待规范和强化,技术监管不强;造成了一些经营者唯利是图、道德沦丧,致使制假售假、随意添加非食品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特别是我国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犹如雨后春笋;在这些企业发展的同时,监管部门在人力、物力、技术、财力上缺乏和不足造成不能适应当前监管工作的需要,导致食品安全出现执法无据、执法不严、执法缺位等现象。食品检测体系一些法律法规执行弹性大,处罚上下限悬殊,随机把握空间大,难以体现严厉惩罚的原则等有关。违法犯罪分子依然觉得犯罪成本低,不法商人仍然感到有利可图,有机可乘,法律严惩力度没有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二、我国食品检测技术

当今我国比较普遍使用的食品检测技术有:有毒有害元素检测及其价态分析仪器、致病菌检验和细菌鉴定仪器、超临界流体色谱、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等。

有害元素检测最经典的是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利用待测元素的共振辐射,通过其原子蒸汽,测定其吸光度的装置称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它主要用于痕量元素杂质的分析,金属有机化合物,金属醇盐中微量元素的分析。元素价态不同,毒性差异很大。细菌鉴定、检验的方法有三大类:传统方法、传统法基础上的数值化方法、化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由此派生出许多具体方法及仪器。我国以往多用传统的培法。近几年己大量引进国外方法和仪器。超临界流体色谱是以超临界流体做流动相是依靠流动相的溶剂化能力来进行分离、分析的色谱过程。它既可分析气相色谱不适应的高沸点、低挥发性样品,又比高效液相色谱有更快的分析速度和条件。可与现有任何液相或气相的检测器相连接,能与多种类型检测器相匹配,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和分类能力,在定性、定量方面有较大的选择范围。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准确度高,分离范围广的快速分离方法,它对化合物的结构破坏性小,适合有机分子和生物分子的分离。而质谱具有其他分析方法无可比拟的灵敏度,对于未知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定性十分准确,对相应的标准样品要求也比较低。质谱作为色谱的鉴定仪速度快,分离好,应用广。色谱一质谱联用成为最好的用于分析微量有机混合物的仪器。高效液相色谱是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在对热不稳定和大分子农兽药残留特别是兽药残留及食品添加剂的分析检测方面,液相色谱得到了广泛应用。质谱分析法是通过对被测样品离子的质荷比的测定来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就是利用气相色谱分离,以质谱作为检测器的检测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在提高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提供足够的结构信息,用于结构的定性。近年来逐渐被世界各国的权威检测机构用于仲裁分析。气相色谱方法是以气体为流动相,使被测物流经固定相即色谱柱而被分离的色谱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农药兽药残留分析中。毛细管柱在分离能力、灵敏度、分析速度以及色谱柱的相对惰性等几方面都比填充柱有优势,而且操作方便。分离效率高,检测限低,完全可以满足大多数农兽残分析的要求。

三、我国食品检测发展方向

3.1建立人才培养和保留制度是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方向

根据事业单位的具体实际情况开设培训班。最大限度利用单位部门教育资源做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知识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组织,可以用短期培训的方法来院校学习与实践,提高这些食品检测人员的食品安全防范能力,可以更好的应用和掌握食品检测技术、检测原理及最新的检测方法、操作步骤与结果诊断。建立健全人才储备库。选择责任心强,文化基础过硬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者兼任食品安全员,这样就可以为那些只是不知的人员提供提学习食品安全检测的机会,通过专业的技术考核后,就可以对食品安全检测装置的使用和管理。

3.2新的食品检测技术研究发展方向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测技术与方法多种多样,检测仪器越来越灵敏,检测方法的检测限也越来越低。就目前的发展方向看食品安全检测方法首先要体现在快速,因为食品生产在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污染,都需要控制安全质量,技术检测机构、科研机构应根据目前的形势,对于不能在产品中使用的添加剂,研制出检测试剂条,快速测出定食品中是否含有不能使用的添加剂。而且造成食品安全的原因除了环保因素和生产条件的客观因素外,大多数源于农药、兽药、添加剂等的违用、滥用。快速检测技术的原理和仪器很多,就我国己产业化和成熟的仪器很少,在未来有更广泛的发展趋势。但是在研发新型食品安全检查装置需要注意:食品检测装置要求使用方便,适宜现场检测等要求;操作简便要方便简单易懂,检测结果必须准确可靠;拥有较高的计算机配置使用水平,这就可以有效进行数据处理。

总之,进一步研究新一代食品安全精确检测装备和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加强市场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健全,能大力保障食品安全水平。并且开发新型的食品安全精确检测装备和改进食品安全检测的准则,配备以光电分析设备与现代信息计算机技术为重要的手段是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趋势。然而,除了检测技术的发展之外,必须加强人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这样才能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孙乐乐,徐海亮,乔玉.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研究方法对我国食品检测的启示[J]. 食品工业科技,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