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08 18:0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兴趣 质量
在施教和培养初中学生体育兴趣的过程中,往往出现片面的或倾向性的误差,使其成效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中学是学生成长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使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得十分迫切。体育教学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其根本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如何正确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学生体育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当前,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足,主要原因是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或是由于基础较差对体育锻炼缺乏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待体育的兴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中学生的体育兴趣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成效。教育实践证明,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训练的整体作用,实现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中学生体育教学应紧密围绕学生兴趣开展,体育兴趣是体育教学展开的核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育锻炼需长久坚持,只靠区区几个课时无法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体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养成健康的生活锻炼习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求学生达到无限的时间所能达到的成果是不可能的,但使学生获得使之不断锻炼的内在动力(即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是可能的。要达到如此的效果,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切实围绕学生兴趣,将体育教学推向新的局面。
学生们更为广泛的参与和组织体育活动。体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人们的广泛参与,我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这一重要的原则。应该说体育活动以它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参加积极健康的体育活动,并适当地坚持体育锻炼,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加强心理素质。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对待体育活动与体育锻炼有恐惧、厌烦和逃避的现象。如何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这部分学生渐渐扫除心理的障碍,在体育锻炼中逐渐树立自信和兴趣,是我们体育教学的关键,也是考察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重点。
此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十分重要,就是说离开教师的硬性规定要求,学生们能否自发组织和开展广泛、健康、安全、合理的体育锻炼与活动,这是衡量学生体育兴趣是否广泛与积极的参与标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育成绩是体现身体素质好坏最直接的指标,我们所普及的体育教学,其根本目的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达到体育健儿或运动员的标准,而是通过体育训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
在锻炼和竞技的过程中感悟体育本身所带来的精神意志品质,从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单凭体育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学生对待体育教学的热衷程度,即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是片面的。我们在评价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时,应该注重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待体育训练的兴趣。通过积极、适当的参与并取得综合的成长效益,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加强和锻炼,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精神状态日趋好转,各科成绩协调提高。使学生在感受通过体育锻炼带来的综合效益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加深体育锻炼的认识,这是检验学生体育兴趣科学提高的自身素质标准。
篇2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终生体育;培养学生的意识
一、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的意义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学校体育教学是终生体育的基础,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模式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激发学生参与运动和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才能使终身教育思想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落到实处。
二、高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现状
(一)高中生的体育认识分析
我国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刻,对体育知识掌握很有限。全民健身计划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宣传,但仍有绝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其内容和意义,那就更谈不上对体育重要性的理解了。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中,只注意对身体和技能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运动能力能力、体育锻炼习惯、运动兴趣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缺乏,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高中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趋向与成人,对事物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判断和认知。绝大多数高中生对锻炼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践上,意识与行为、口头与参与不一致――明明知道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积极参与。高中生对终身体育有一定认识,但不够全面、完善,仍需在体育教学和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和引导。
(二)高中生的体育情感分析
体育情感是指对体育的感受和评价。对体育认识态度积极,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较深刻的体育情感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三分之一还不到,升学压力使得很多学生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挤出时间学习文化课。在课外,学生一早到校到下午放学,时间排得满满的,没有一点空隙,放学回家后由于家庭原因、作业、场地等原因,更没有条件坚持锻炼,体育锻炼习惯难以形成。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改革上走出一条新路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使大多数学生能象那些长年坚持锻炼的学生一样养成锻炼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真正谈得上是:“终身体育”。
三、影响高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综合因素
(一)青年初期生理特点的影响
由于性机能发育基本成熟,在体态上,表现出明显的两性差异,对性的体验较敏感,丰富。在体育活动中有明显的顾虑,例如:怕做动作失败出丑,让别人笑话。在调查与访问中,可以得知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特别是高年级女生更明显。女生由于性征明显变化,动作变的不太灵巧,对技巧性强的活动产生顾虑,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表现更加明显,怕晒太阳、怕出汗、怕脏、怕苦、怕累或不愿让男老师保护等。
(二)青年初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体育锻炼价值认识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绝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兴趣,是直接兴趣,而不是间接兴趣。所以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不可能持之以恒,一旦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就立刻终止运动,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三)家庭的影响
在家庭环境影响方面,有相当部分家长不支持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些学生"挤点"时间参与锻炼活动,常被家长斥之为"贪玩"、"不好好学习"。更有甚者,连双休日学生自主时间也被剥夺,不是要求做家庭作业,看书,就是参加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兴趣班。另外,家长课外陪读现象越来越普遍,而陪学生锻炼的现象却难以见到。由此引发学生从小没有锻炼榜样模仿。可见,家庭的环境因素或多或少也会制约着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正是因为家长对学生合理的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引导,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体育产生了消极的态度,阻碍了学生体育意识的正确形成。日常生活中缺乏针对性的科学指导,致使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从事体育活动。学生由于不懂如何进行科学的锻炼而放弃体育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形成科学的终身体育思想。
四、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也应本着切实改善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为目标。从长远观点出发,教会学生更多的体育锻炼技能和锻炼方法,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更多的选择体育意识是在漫长的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是一项非常艰巨而漫长的系统教育过程。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不能仅限于思想和认识上的主观引导,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客观实践中能主动建立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意向和看法。只有树立起自我体育意识,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体育教师要不断汲取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更扎实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要了解和掌握相关交叉学科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还应不断学习,完善自我,真正体会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大力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将体育意识培养贯穿于每一堂课和其它各种教学活动中。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大力开展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丁宝龙.体育教学模式建构之理论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曾正阳.论终身体育意识及其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篇3
【关键词】身体练习体验体育教学理论框架构建
一、当下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
1.当下学校及教师普遍的思维模式
首先对体育的认识不到位,在他们的意识里,体育可能就是一项运动,在体育课上学生做一下操或者走个步就算完成了体育教学。[1]其次是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明确,教育者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在于要在课上让学生完成一些运动,要在课上让学生多进行运动。最后是对教师的职责理解不深刻,教师不应该对学生太过苛刻,学生毕竟还未成年,需要的是适度的体育锻炼而不是高压练习,教师不是健身教练,学生也不是健身爱好者,要改变思维模式,对教学进行改革,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2.当下学生对体育理解有偏差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几点:第一是不明白体育教学的重点,在体育课时学生过于注重课上讲解的内容,而不注重体育教学想要传达的深意是让学生多进行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养成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2]第二是学习方法不正确,现在很多的教学活动都是一对多的讲解,学生能做的只是听教师的讲解然后学习,被动的接收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导致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第三是努力方向不正确,学生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更多的不是想要在体育课上锻炼身体,而是将教师教授的知识掌握住,以期望考核的时候能够达标,这样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得不偿失。
二、构建体育教学理论框架要做出的努力
1.体育概念的灌输
概念的灌输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是在教师自身的角度,教师自身要对体育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理解,施教者不懂的事物怎么可能给受教者讲解的清楚。教师要选择较好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完成教育目标,让学生对体育也有一个清醒的认知,这样的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很有好处。第二要从教师教育学生的角度,教师要对学生负责。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学生在体育课上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亲身实践,才能够掌握这些内容,教师要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概念,让学生走上正确的体育学习道路。第三是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教学不是一个人一类人的事,教学是一个双面的名词。体育课上一味的跑步做操,可能得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体育课程的教学才更容易开展。学生平日在校时间学习时间较长,锻炼身体的机会也不多,体育课开展的效果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也很大。体育课开展效果好,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终身锻炼以提升身体素质,让教育教学深入到学生心里。
2.改变教师体育教学的思维方式
教师在认识到体育概念之外,还需要认识到的是体育教学所要承担的基本任务,其它学科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体育学科确实让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教师不能作为教练的身份存在,而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教师指导学生锻炼身体,教育的目的是改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需要拿学生的身体作为一个桥梁,通过在体育课上的实践练习,让学生心智更加健全,让学生吃得了苦、流得了汗,起到育人的作用。最后才是想到成绩的问题,体育课也是一门学科,因此其最终成果检验也是需要进行考核的。以往的教育里,对成绩特别看重,但是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是不一样的,因此同样的体育锻炼之后起到的效果不尽相同。不能将成绩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终标准,但是成绩也是比较重要的,高考等重要考试也都是需要考察体育成绩的,所以教师不能过度注重成绩,但是也不能忽视体育成绩。
篇4
关键词:体育教育;终身锻炼;培养
1. 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内容
体育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为基本特征。随着体育的不断社会化、娱乐化和终身化,现代高校体育既要注重增强体质的前期效益,更要着眼于将来对“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应在充分注意体现现代体育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满足个人兴趣和爱好,启发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讲究体育教育的科学性。
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5岁的年龄阶段。在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日趋成熟和稳定。对体育也由中小学阶段单纯的兴趣、爱好和热情的感性认识,逐渐转向对体育的意义、价值、功能的理性认识。但就人体生长发育全过程而言,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仍然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主要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处在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中。由中小学阶段的波动性调节转为主动的自我调节。其心理变化是一生中最复杂、波动性最大的时期,因此,对其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
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从概念上讲,是人在一生中逐渐形成的不易改变的体育锻炼行为。而从内容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认识体育锻炼的特点和作用;②懂得体育锻炼的一般规律;③掌握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④了解自身的特长和弱点(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锻炼的自觉性)。
2. 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1)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首先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锻炼知识,使学生懂得怎样锻炼,懂得为什么这样锻炼,懂得今后怎样安排锻炼。因为体育锻炼是严格遵循人体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运用各种身体锻炼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来发展体育、增强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科学的体育锻炼赋予人们以健康、欢乐和满足,反之,不仅不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还会出现许多不必要的偏差,甚至给身体带来危害。高校体育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最终逐步克服“不愿锻炼”和“不会锻炼”等不良现象。
(2)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体育锻炼动机就是造就强健体魄的重要组成因素,甚至可以说是“锻炼过程之核心”。因此,着意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是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其工作目标是把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的“要我练”转变成毕业后的“我要练”的自觉行动。
动机的培养是把长远的工作要求和眼下的学习要求变成自己内在需要的过程。激发是侧重把已形成的锻炼动机调动起来,以提高锻炼的积极性。从心理的角度去理解,培养是激发的前提,体育教师在培养和激发学生锻炼动机的过程中,应力求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①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②选择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要有趣味性,才能激起学生锻炼的欲望和积极性;③充分利用体育课中的检测结果,提高学生的锻炼热情和激发上进心。
(3)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心理学认为,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并选择手段,调节行动,以克服各种困难,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在意志行动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稳定行为特征。意志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意志坚定,有的人则意志薄弱,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体育锻炼是一个自我锻炼、自我完善的过程,如果不是自觉自愿,别人是无能为力的,加之体育锻炼总是伴随着克服自身的惰性,战胜各种苦难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如果不具备好的意志品质,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十分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往往迫于教师的压力和考试的压力,即使没有养成锻炼习惯的人也得咬牙“拼”一下。然而这种压力一旦解除,锻炼的“动力”也随之消失,终身的锻炼也就无从谈起了。
(4)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形成在国外的研究中,通常被称作“学会学习”,也就是说在依赖较少人帮助的情况下可以自己进行独立而有效学习的能力。包括:①自觉态度的形成和自觉性的加强,即了解并体会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习自信心、责任心及主动性的不断加强;②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即不仅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能,也掌握了适合自己特点的锻炼方法与技能;③理解力的不断提高和自我锻炼习惯的养成。本文讨论的话题是终身体育锻炼,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锻炼时间较短,人的一生锻炼的手段和方法又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对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5)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心理学认为,创造力的强弱受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创造意识,即创造的意图、愿望和动机;其二是创造思维能力;其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原则的掌握。人的创造意识越明显,创造思维越活跃、创造方法越多越熟练,创造能力就越强。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就体育教学而言,应抓好以下几点:①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一个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是紧密相连的。要不断地给学生授以有变化而且能激发起新异感的锻炼方法,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联系。②提倡发散思维。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密切联系,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和独特三个特征。流畅是指思维活跃,灵敏迅速、流畅少阻;变通则指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独特指不受前人之约束,能对事物持有独到见解。学生通过在校期间对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的学习,对体育锻炼原则的理解和认识,对自我检测和评价知识的掌握,达到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实际的工作,创造性地运用和选择锻炼的方法和手段。只有如此,才能谈及终身锻炼的可能。
3. 结束语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和实施,培养高校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任务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越来越重要了。无论是为了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还是为了使自己能在这个地球上生命延续的时间更长久,终身体育锻炼无疑是最好的方法。本文的讨论只是抛砖引玉,目的是为了唤起全社会的教师都来重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全社会的大学生都能自觉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人俊,张玉国. 简论健康教育学[J].
教育研究. 1990(12):45―47.
[2]王福兰. 近十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
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
(07):59―62.
[3]李 详. 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1.
[4]邓先强. 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J].
体育学刊,2000(02):79―80.
[5]王建平. 健康教育:世纪的呼唤[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6]刘 彦. 我国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
题与对策初探[J].中国健康教育,2004
篇5
关键词: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健身意识
我国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的发展进步以及高职院校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一直是我国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各个高职院校近年来所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山西省高校招生计划来看,高职类院校招生人数超过每年高校招生总数三分之一,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更要求相关部门要确保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健身事业落到实处。要培养良好的健身意识首先需要对现阶段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这样才能从起点出发,从根本上确保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形成自身良好健身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现状。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山西省部分高职院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且学生选取于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阅读有关的社会体育学、学校体育学、心理学论、高等教育学等教材和专著,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现实需要,并遵循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对问卷的效度、信度进行了检验,进行实地发放和有效回收。
1.2.3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对有关内容进行检验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情况
要分析和研究山西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健身意识,首先需要大致了解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从表1中所列出的数据可以反映出,在所调查的部分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中,选择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学生数量最少,仅占到调查人数的18.8%。大多数学生参加锻炼频率较低且毫无规律性,同时也很少进行主动锻炼。由此可以看来,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比较差,大部分同学都是在学校和集体的压力下被动的参与体育活动,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情况出现。
2.2对体育锻炼与健康关系的认识
从调查中发现,有413人(56.9%)觉得体育锻炼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会有好处,在所列举出的七因素中排名第三,而不吸烟饮酒以及保证充足的睡眠则排在前两位,认可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83.8%和65.9%,同时认为规律作息以及适当参加娱乐活动的人数也比较多。以上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体育锻炼是保证健康的最基本方式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2.3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对全民健身的认识
我国现阶段在大力推广全民健身计划,但是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网络游戏和其他娱乐媒体的冲击下,青少年将更多的余暇时间用于多媒体娱乐,而几乎停止了户外的身体锻炼,青少年体质健康也逐年下降,因此,科学看待全民健身计划和终身体育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
从表2中看到仍有91.9%的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全面健身计划未听说或不清楚,这与我国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宗旨背道而驰,与我国提高全民体质健康的宏伟目标也有较大出入。但是就目前来看,山西省高职院校对于全面健身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还没有让学生真正把全民健身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去加以重视,这必然会影响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
2.4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表4中对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并且目标性极强。调查数据可以充分显示,现阶段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基本功能能够形成明确的认识,大多学生能对于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所带来的积极作用给予肯定。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或者限于场地器材的不足而无法深刻感受到体育健身和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娱乐感和幸福感,这部分人的体育健身意识是极不稳定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少,学生体育锻炼内容单调,锻炼情况不理想。
(2)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全民健身的了解情况很不理想,大多数学生只是听说过全民健身,而不了解其内容。
(3)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状况并不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没有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身体的改变,还没有真正的享受到体育锻炼和体育健身活动所带来的幸福感,学生的体育锻炼认知现状在总体上不乐观。
3.2建议
(1)各学校要逐步增加体育理论课程的比重,其次,要提升老师的理论授课水平,要求教师要将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全民健身内容结合起来。
(2)学校的体育教师应该主动向学生讲授一些流行体育健身项目的参与方法与竞赛规则,让学生对于这些项目的陌生感逐渐消失,同时也增加对于这些体育项目的理解程度。
(3)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不同项目的体育选修课程,让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根据自己对于不同项目的兴趣自由选择体育课程的内容。同时,学校要积极招聘一些大众体育项目专长的体育老师,将类似于瑜伽、体育舞蹈、健身、自行车等近年来社会普及度很高的项目引进到学校中来。
参考文献:
[1]陈文静,陈建国.大学生运动健身现状的分析[J].决策管理,2008,21(6):11-12.
篇6
青少年儿童作为未来竞争的主体其体质健康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界、体育界等有关部门先后推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以及《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等政策和措施,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和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地位与条件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与此同时,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学生在校期间所费课时最多的课程之一。但是近年全国学生体育健康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出现下降,除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速度成绩下降幅度较小外,其余各方面素质的下降幅度明显;学生的肺活量下降比较明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城市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这种现象非常值得人们深思。因此,如果能够找出影响学生体质增强的因素,无疑是对我国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2 研究对象、方法和时间
2.1 研究对象
苏南地区随机抽取7所学校的学生、领导、教师,其中农村与城市高中、初中、小学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一所,并在各校随机抽取30名学生和5领导或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共210名学生和30位教师或领导)。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两年来国内与本研究相关的三十余篇文献资料。
2.2.2 调查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共向调查学校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38份,回收率99.2%,走访或电访学校领导或教师20人次。
2.2.3 数据统计法:根据研究需要,对回收有效问卷运用统计法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
2.3 研究时间:2008年10月~2009年4月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学生对体质健康重要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参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思想基础。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水平处于良好状态,说明通过学校教育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已普遍对体质健康和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
3.2 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与什么有关
从表2中看出,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与“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分别是60.5%、55.5%。说明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与学校教育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很重要。
3.3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容、形式、锻炼周次数、时间及强度
从表3中可以看出,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以趣味性较强的“球类”和时尚的“健美操”为主,分别是52.1%、22.3%,而枯燥的田径则不受欢迎只占10.5%;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多数是与同学一起或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分别是65.4%、18.1%,说明学生依赖性强;1/3以上的学生每周锻炼次数不足3次,这也就是每周上体育课的时间,其中有3.3%的学生不参加体育活动;近1/3的学生每次平均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于30分钟;有81.9%的学生不知道活动中应该如何掌握运动强度。以上说明,目前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教育部规定的“在校学生每天应有1小时体育活动”得不到保证,已成为影响学生体育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3.4 学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从表4中可以看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学生任务重”和“家长不支持”分别是61.7%和48.7%。这主要是现在从小学开始,学生就要承受很大的学习压力,
孩子们的业余时间被各种文化补习班填充得严严实实,家长们关注是孩子的前途,是智育,是升学考试,体育锻炼依然处于遗忘角落或无暇顾及。
3.5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从表5中可以看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主要动机是“锻炼身体”、“兴趣爱好”和“缓解学习压力”分别是83.6%、58.4%和50.8%。从总体上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的主流是健康的,绝大多数都能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调查中也发现仍有24.3%的学生为应付考试,说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实际行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综上所述,要使中小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目前,通过学校教育和教师的引导,中小学生已普遍对体质健康和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但是,学生受学习任务重、升考试压力、依赖性强等诸多教育因素的影响以及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等,如人们对体育的不了解甚至误解,大多把体育理解为金牌多少和胜负几何,而对体育在人生中的意义知之不多;学校中不重视体育,忽视体育的现象仍很严重等等,不一一而论。以上诸因素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上起了一定的消极作用,使得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不高,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造成认识与实践的脱节。已成为阻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
因此,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充分认识提高青少年学生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充分关注人的和谐发展。进一步加强责任感,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推向纵深。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养成正确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4.2 建议
4.2.1 在学校体育中强调人文精神
要想有效的发挥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终身健康与终身体育意识、行为和能力方面的作用,就必须从每一位学校体育工作者,每一堂体育课,每一次课外活动入手,将人文精神落到实处,增加体育人文精神的含量。
4.2.2 加强体育的社会和教育功能的宣传
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家长学校、家访形式,对体育的社会和教育功能的宣传,使公众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和人生观,呼醒大家对体育、文化和教育相结合的重视。
4.2.3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充分关注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学生由中考、高考的竞争带来的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
4.2.4 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谈竞技、重能力,谈结果、重过程,渗透“快乐体育”的思想,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乐,在玩中育,构建一个学生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愉悦和谐的良好氛围。教师应注意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调控,不失时机地将“健康体育”、“娱乐体育”、“体育消费”等现念引入体育课堂教学中。
篇7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关系
一、前言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属于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肩负着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直接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大学生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决定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所引起和产生的问题已危及我国人才素质,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本文就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做进一步的探索,试图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进行体育规划和决策。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大学生总体心态虽然是健康的,但很多学生心理压力增大,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中途休学、退学等现象在很多学校呈上升趋势,而一些由心理问题或由心理因素引发的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极端行为屡见不鲜。这些现象表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总人口突出。此外一些高校近几年来也接连发生大学生跳楼、上吊自杀事件。从这些事实中,不难发现,对处在激励竞争中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多数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当压力加大并由此加重其心理负荷时,一些悲剧会不可避免的发生。鉴于此,作为具有重要教育功能的学校,应充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心理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品质,首先必须坚定在学生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把握人生。其次,要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专业,积极进取,不断完善的精神,既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要有承受能力,以宽广的胸怀,保持积极向上,豁达大度的情绪。再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扩大生活领域和知识领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完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人的能力、性格、兴趣、情感、意志、道德行为等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自我意识同时还受外界因素的作用,这就是大学生更为注重外界因素特别是同伴群体的首肯,注重自我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同伴群体常会被看作一面镜子,来反射自己是如何被他人看待的,并且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因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而尽力对自我意识进行完善。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有效地调节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体育锻炼中充分地实现角色,得到他人认同,可使平日有自卑、胆怯、从众心理的大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体育锻炼中集体项目所需要的互相配合,协同努力,可帮助有个人主义思想的大学生克服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心态;体育活动的竞技性、群体性还有助于大学生获得权力感,消除孤独寂寞,培养对同伴群体的友善心,使集体主义观点和道德意识得以增强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人际关系实际上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与他人富有成效的亲密关系。一方面,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人际关系建立和改善的一个基本活动,为人际交往提供许多机会。它可以把两个或更多个或许是素不相识的大学生吸引到运动场上来一起运动、娱乐,在相互配合中建立起友谊,在相互竟技中得到理解和沟通,因而缩短了日常交往的距离和时间。在体育锻炼中他们的意志品质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心理负荷量也比较高,一些如自卑、害羞等阻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在体育锻炼中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克服。所以,体育锻炼特殊性所培养的开朗、勇敢、顽强、团结、互助、宽容、乐于助人等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更有利于促进人们相互理解,增加情感和团结协作。
3、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及意志力
体育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达到某一级运动水平或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则要求学生付出努力与汗水。体育活动的激烈与艰辛,使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能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毅力。在从事体育锻炼和进行体育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参与者必定会遇到失败、困难、挫折、疲劳、受伤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由于受到上述各种不同的考验,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并能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以达到挑战自我、磨练意志的目的。
4、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学生精神压力而消除其心理紧张情绪
众所周知,现代的青年学生面对紧张的学习和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普遍感到厌倦和压抑,易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而体育运动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学习、生活的紧张情绪。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已发现的可以降低个体生活中心理压力的因素中,有两个因素最为突出:即社会支持和身体锻炼。而参加体育锻炼,增加了社会交往,而易于获得社会支持。因此,学生参加学校体育活动,有利于缓解学生精神压力,消除学生的心理紧张。
四、结论
集体的球类运动、慢跑、健美、游泳等锻炼形式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其中,焦虑、抑郁、神经衰弱、孤独、怪癖等症状的人群比较适合集体的球类运动慢跑、健美等,这些活动要求人们不断克服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对不同的心理症状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优柔寡断症、缺乏信心以及遇事过分紧张等都可以选择选择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等体育活动。久练能帮助你增强果断的个性,从而给学习、工作带来益处。
参考文献:
[1]刘彦.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
篇8
一、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观原因
1、学生对体育以及体育锻炼价值、意义的认识
对体育以及体育锻炼价值、意义的认识,直接影响一个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在中学,大多数学生并不深刻了解体育以及体育锻炼对一个人生长发育、身心健康、性格品质、智力活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由于学生不了解体育运动以及体育运动对人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体育锻炼价值、体育价值观一直都被学生忽视甚至扭曲,这种认识的不足、锻炼意识的不到位、体育价值观的缺失,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并从深层次上制约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2、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个人的主观因素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中起主导作用,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已不是单纯从兴趣出发了,而是比较理性地向着提高生理机能和社会功能转变。不再只是片面地追求对体育的直接兴趣,而是应当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功能等有全面的理解,进而积极地、自觉地、自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不断提高自我体育意识、自我定位能力以及自我调控能力,变被动为主动,让自己成为体育学习和各种体育活动的主体,使体育锻炼上升为一种生活习惯。
3、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意志的强弱对一个人的行为以至一生能否作出贡献和成就,都有重大的影响。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青少年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加之许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多娇惯孩子,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意志薄弱、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下降、抗挫折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且存在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意志力逐渐减弱的趋势。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在体育课中和参加体育锻炼时存在怕吃苦、意志品质薄弱、自控能力差的现象,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抵触心理较强,稍有苦累就会放弃,致使体育锻炼习惯难以养成。
4、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热情
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热情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持久性。而兴趣的短暂和爱好的不稳定性,则导致体育锻炼习惯难以养成。学生往往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持久热情和兴趣,表现出参加体育锻炼的不稳定性和间断性。有些学生刚开始参加体育锻炼可能是信心百倍、热情高涨,但过不了多久,还没等这种锻炼变成习惯时,兴趣和热情就开始减退,甚至消失。虽然说中学生的体育兴趣已趋向理性化和向着提高生理机能和社会功能转变,但在强调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仍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并逐步形成良好地体育锻炼习惯。
二、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客观原因
1、学校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① 学校体育教学
学校体育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体育锻炼习惯,并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而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课程设置、内容安排以及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能力、教学水平都直接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由于体育教师配备不足,大多数学校没有实施新课改,还是实行的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上课模式,这样不分兴趣、不分层次、不考虑学生实际需求的上课形式,从根本上不能满足众多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人爱好,这导致学生在课中主观能动性差,积极性不高,上课时有抵触情绪,对没有兴趣的体育项目,甚至不愿参与,这种上课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觉得体育课索然无味,只把体育课当成是“放风时间”或者是“自由活动时间”。
② 学校体育设施及场地器材
学校体育设施及场地器材的不足也是严重制约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建立的一个因素。大多数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差、场地器材少,能供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人数庞大、需求不同、运动水平不一的学生队伍。数量有限的体育设施、场地器材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影响了体育课教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加大了开设各种体育项目的难度,这就使得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更加难以建立。
③ 学生在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体教是一体的。而现今大多数学校只注重学生高考成绩,不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学校大量挤压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使得学生在学校的体育活动时间一减再减,从根本上打击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恒心和积极性。学生每星期中六天在学校,只剩一天“不是去补课,就是在去补课的路上”,大多数情况是学生连充足的睡眠也难以保证,更别说参加体育锻炼。这种超负荷的运作,使学生长时间身心深陷极度疲惫的状态,学生从生理到心理到无法承受之重,何谈体育锻炼?更不用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了。即是学生很爱的体育项目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发展、去练习,这也使得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无法从根本得到培养和提升。行之有效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办法,也很难在没有足够时间的状况下实施。
2、家庭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体育认知层次、体育经历、体育锻炼习惯、体育态度、家庭体育投入、家庭体育环境等深刻影响中学生的体育行为。目前,很多家庭对体育价值的弱化和家长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成了始终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全部内容。有的家长认为进行体育锻炼只是在浪费时间,会耽误孩子学习,部分家长严格的限制孩子的锻炼时间、甚至没收孩子锻炼工具,阻止孩子锻炼,更不用说主动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他们觉得只要在文化课上面努力,最终高考成功就是终极目标。家长对体育的态度影响了学生进行长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3、社会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篇9
摘 要 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意义,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实现终身体育观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进行调查研究,教师对新课标理念体育知识的理解,通过多样化,有效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育锻炼 兴趣
一、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
中学生由于性别、年龄的差异,不同的体育锻炼运动项目对学生的身体条件要求就不一样。另外中学体育科目开展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从根本上对学生的锻炼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学生个性心理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一个人健康成长就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耐久跑”是培养意志品质的好方法,因为长跑会出现疲劳现象,学生只有在练习中闯过“疲劳”期,超越“极限”,才能去克服困难得到锻炼。但在练习中学生会因疲劳而停止练习,教师不及时表扬激励引导学生,对学生锻炼产生消极影响。
(三)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例如:教学生学习田径项目,首先要有田径场,有跑道,教学生学习篮球、排球,就要有篮球排球场等相应的设施。所以说,学校开展哪一项体育项目,首先就要有相应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才能更好地开展各项活动。
(四)体育锻炼的习惯因素
说到习惯,不能不涉及到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在习惯上占了主角。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最关键的环境。习惯的解释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所以,体育锻炼习惯和这一方的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后天的教育只是引路让其了解和认识锻炼的重要性。
(五)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未来学校体育的结构、内容、教法、管理、师资培养、远景规划等一系列问题都收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进行革新和实验。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怎样培养和激发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新课程强调师生之间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是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配合教学完成的保证。平时教师要多关心体贴学生、热爱学生,让学生上体育课时感觉到一个兄长时刻关心他们、热爱他们,自然就有一股暖流在心中涌起,从而在心中喜欢体育运动;运动中,教师要耐心讲解动作的规范、标准、安全及注意事项。多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二)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喜悦,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体育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在指导学生练习的同时,对不能完成动作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和帮助。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勇敢的战胜困难,从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运动给人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体育的兴趣。而且成功体验与信息反馈相结合是培养体育兴趣的主要路径。兴趣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可促使学习取得成功。而成功又可激发学习兴趣。为此,第一,要有明确、集中、恰当的教学目标。一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第二,是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如何进行教学、采取什么途径,运用什么方法、场地器材怎样布局等,应有一个清晰的教学设计思路。第三,是重视信息反馈.使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树立体育学习的信心。
(三)关注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素质好、弹跳能力好的学生是越跳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跳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因人而异,对弹跳能力好的同学提高横杆高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横杆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
(四)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乐在其中
首先,教师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身体特点,学习欲望采取多种灵活的教法,使教学过程充满趣味,学生乐于参与,真正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其次,竞赛是体育运动最为突出的特点,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提高学习热情,还是营造快乐氛围,竞赛性方式总有有效的,但是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大部分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否则,会使不擅长此类项目活动的学生因失败而丧失信心。只要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就会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热情倍增,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对策
(一)利用多种体育教学形式,充分满足学生锻炼体育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体育运动。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选择适合的锻炼项目。
(三)适时组织各类体育竞赛,重在参与,鼓励进步,使学生在比赛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产生进一步的锻炼渴望。
(四)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习惯。
(五)改进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不断提高中享受运动的乐趣。
篇10
1.1女生特殊的心理
中W阶段女生的心理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她们开始对周围的事物变得敏感,虽然其心理在逐步走向成熟,但是不成熟的因素还是比较多。一般情况下中学女生在心理上开始偏向文静,不太喜欢动作幅度大的体育锻炼,同时她们还变得比较害羞、爱美。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她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原因。除此之外,当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大部分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没有经受过大的挫折,所以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比较差,尤其是对与女生来说,她们在体育课堂上怕苦、怕累、怕晒、怕摔。这些最终会影响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
1.2女学生特殊的生理
对于中学生女生来说,她们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一般情况下,女生的肺活量都相对偏小,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功能无法完全满足剧烈运动的需求。在进行比较强烈的体育锻炼后往往会感到身体乏力,最终影响她们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体育课堂上她们一般表现为动作迟缓且协调能力较差、力量和速度跟不上、耐力不足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们容易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最终会影响中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现状,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1.3体育教学缺乏自主性
我国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就是教师主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长期在这样的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最终会影响她们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对于中学女生来说,课堂上教师一般不会顾及到她们的感受,而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教师的意愿或者教学大纲来进行体育教学。在课堂上教师通常让学生完成一些锻炼强度比较大的项目,最终会影响女生学习的主动性。除此之外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学生一般都会被教师安排学习特定的体育课程,在课程选择上并没有按照学生的意愿来进行,这也影响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爱好。
2提高中学女生体育兴趣的方法
2.1建立宽松的教学环境
中学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爱好。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一般都有着比较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殊心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态度。尤其是对于中学女生来说,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她们的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一些女生比较容易接受的体育锻炼项目来进行,比如说乒乓球、健美操、舞蹈等。这些教学课程对于女生来说力量要求不是很大,学生在进行锻炼时不用耗费过多的体力,同时在这样的锻炼中能够满足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高她们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锻炼意识。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调整体育教学的课堂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能够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体育锻炼方法,形成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带给她们的乐趣和好处,长期在这样的锻炼中学生不仅能够拥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还有助于她们的生活和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所以教师要建立宽松的体育课堂环境,充分尊重女生的体育课堂要求,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主动性。
2.2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素质
中学生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堂中能动性和自主性比较差,最终影响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从而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1)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想法以及学生对体育课堂的需要。
(2)教师要充分理解中学女生的特殊心理以及身体的变化,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对女生进行体育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在中学体育课堂中由于一些教师的专业教学素质不够全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不多,在教学时不尊重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最终会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较少,使学生失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要经常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对体育锻炼充满自信心。所以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
2.3了解女生的心理
中学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最终能够进行积极地体育锻炼。身体是学习的重要资本,所以学生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成绩,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树立他们积极锻炼的意识。对于女生来说她们一般比较喜欢耗费体力较少而且有助于她们健身的锻炼项目,所以教师可以选择让他们进行健美操或者舞蹈训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女生爱美、追求美的形象。通过以上一些教学能够满足女生的审美需求,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向学生讲解体育锻炼健身的好处,不仅可以拥有强壮的身体,还可以在舞蹈和健美操中提升自身的气质,有助于她们美丽形象的建立。通过介绍学生能够改变对体育锻炼的看法,满足她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她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
2.4提高体育课堂的游戏性
中学生虽然有了自身的独立意识,但是他们还是有着比较强的好胜心。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在体育课堂中对进行一些游戏性的体育比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游戏自身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自信心,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活跃程度,减少害羞的心理。尤其是对于中学女生来说,她们对新鲜事物一般都充满很强的好奇心,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一特殊心理,提高她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比如可以进行跳绳比赛、舞蹈比赛、乒乓球比赛等。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更乐意去参与,进而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