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08 18:0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和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31-01
早产儿是指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足周的新生儿。早产儿体重大多低于2500g,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据统计,围产儿死亡中,早产儿占75%,因此,早产儿护理的好与坏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因素。我院2011年出生2013例新生儿,其中早产儿86例,因孕妇妊娠并发症的早产儿有36例,多胎早产儿16例,前置胎盘3例,羊水过多早产8例,严重贫血7例,精神紧张5例,其余11例原因不明。体重1000-1250g的22例,1250-2000g的41例,大于2000g的23例。我院根据早产儿的特点,运用护理程序,并经专人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早产儿出生后常规清理呼吸道、皮肤护理外,根据阿氏评分及全身状况,首先进行护理评估,提出如下护理诊断:
1 护理诊断
1.1 体温过低 与体温调节功能差有关。
1.2 不能维持自主呼吸 与呼吸中枢和脑发育不成熟有关。
1.3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吸吮、吞咽、消化吸收功能差有关。
1.4 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功能低下及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有关。
2 护理措施
2.1 维持体温恒定
2.1.1 适中的环境温度能使早产儿维持理想的体温,早产儿室温度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护士每4小时检查室内温度、湿度是否适宜。
2.2 维持有效呼吸 早产儿易发生缺氧和呼吸暂停,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给氧指征是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中,动脉氧分压(PaO2)小于5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小于85%者,通过吸氧使动脉氧分压维持在50-8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达到90%-95%,吸入氧浓度及时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一旦症状改善,立即停用,以防氧疗引起的视网膜改变。呼吸暂停者给予拍打足底、拍背、吸氧处理。
2.3 合理喂养 尽早喂养以防低血糖,最好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喂入量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日龄及耐受力而定,原则上以不发生胃潴留及呕吐为宜。吸吮力差和吞咽不协调者可以滴管、胃管喂养和静脉高营养,详细记录每一次出入量,准确称量体重,以便分析,调整补充营养。由于早产儿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出生后应注射维生素K 1,预防出血。
2.4 预防感染 为护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需做好早产儿室的日常清洁消毒工作。早产儿抵抗力比足月儿更低,消毒隔离要求更高。早产儿室内空气要净化,保持新鲜。工作人员要强化洗手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室内物品每周更换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早产儿的皮肤更加柔嫩,屏障功能更差,因此,更应加强皮肤、脐带的护理,保持皮肤完整性和清洁,避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5 密切观察病情 早产儿病情变化快,常出现呼吸暂停等生命体征的改变。除应用监护仪监测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外,还应注意观察患儿的进食情况、精神反应、哭声、反射、面色、皮肤颜色、肢体末梢的温度及大小便的情况。配制液体时,剂量要绝对精确,在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定时观察并记录,防止医源性高血糖、低血糖发生。
2.6 发展性照顾 发展性照顾是一种新型的新生儿护理理念,是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美国、台湾等地区和国家发展起来的。发展性照顾的特点就在于护理时考虑到了每个新生儿的个别性,将患儿作为生命的个体来区别护理,在护理中注重环境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新生儿在行为上对于个性护理的呼唤[1]。方法:模拟子宫环境:温度:保持患儿肛温在37℃,皮肤温度在36.5℃左右,2-4小时测体温一次;湿度:随着日龄的增长暖箱内室温从80%逐渐过渡到60%;保持相对无菌的住院环境:按保护性隔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要进行手的消毒,防止交叉感染。通过发展性照顾与支持护理的实践运用,该患儿在院期间体重增长良好,无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安全度过了体温、感染、呼吸、喂养、颅脑损伤等多项大关。经NBNA、CDCC的相关评分,分值均处于中等水平。脑CT、脑干诱发电位、头颅MRI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2]。发展性照顾能减少早产儿的喂养并发症,增强早产儿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早产儿的茁壮成长,同时,缩短了住院天数,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的差异。可见,发展性照顾是一种适合早产儿个体需求的护理模式。
2.7 袋鼠式护理(Kangaroo Care) 以往早产儿采以只有医护人员参加的封闭式护理,目前提倡母婴同室以满足母婴依恋需求,有利于新生儿精神发育和提倡母乳喂养,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目前一些医院采用袋鼠式护理,即允许父母在短期内护理自己的婴儿和亲密接触。通过经皮测氧、体温、脉搏、呼吸的临时观察,对新生儿的生理状态无不良影响,甚至可以改善呼吸功能,减少呼吸暂停,降低氧的需求,以上护理仅限于病情稳定的患儿[3]。
由于我院护理诊断明确,护理措施得当,86例早产儿除了3例放弃治疗外,无1例死亡。
参考文献
[1] 周传鸾.实施发展性照顾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215-216.
篇2
【摘要】 目的 探讨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防治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调查我院早产儿中心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从护理角度对59例NEC患儿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寻找护理观察与干预要点。结果 早产儿NEC的临床分度与预后密切相关,护理因素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结论 加强早产儿的护理,实施正确喂养方案,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是十分重要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
The monitoring and intervening in nursing of preterm infants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s of early intervening in nursing against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premature neonates.Methods The clinical nursing data of 59 preterm infants with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were analysed by investigating the incidence of preterm infants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our hospital.Results The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NEC in preterm infant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gnosis.Nursing factors affected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n the disease.Conclusion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rengthening nursing,implementing the correct feeding schedules and controlling bacteria infection were necessary in preventing premature neonates from NEC.
【Key words】 infants prematurity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ursing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长期以来一直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也是构成新生儿死亡率及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早产儿发生率的上升,NEC更视为早产儿医疗护理中须高度重视和预防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我院早产儿中心10年间发生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例做一护理学总结分析,旨在指导临床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干预进行防治,进一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1993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并收住NICU的1869例早产儿进行调查[1],男987例,女882例。其中发生NEC 59例,占3.16%,男32例,女27例;胎龄<32周18例,32~35周31例,>35周10例;出生体重<1500g 15例,1500~2000g 34例,>2000g 10例。出生1min Apgar评分正常(8~10分)46例,轻度窒息(4~7分)7例,重度窒息(0~3分)6例。
1.2 喂养方式 早产儿配方奶(出生体重<1500g 母乳喂养)鼻饲或口喂;出生体重<2000g 2h喂养;>2000g 3h喂养。每日增加奶量:鼻饲者20ml,口喂者30~40ml。
1.3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腹部X线平片诊断[2]。采用修正的Bell分级对患儿进行分级[3]。其中Ⅰ级36例,Ⅱ级9例,Ⅲ级14例。
1.4 治疗方法 患儿发现有宿奶和腹胀立即禁食,给予全静脉营养。胃肠减压是治疗NEC的首要方法,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并发肠穿孔则转外科手术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SPSS 1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儿胎龄和出生体重与疾病程度的关系 见表1。
表1 NEC严重程度与患儿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关系 (x±s)
由表1可知,重度NEC患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均小于轻、中度患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早产儿基本状况 见表2。
表2 早产儿相关因素与NEC的关系
2.3 临床特点 本病全年1~12月份均有发病,1~4季度分别为11例(18.64%)、9例(15.25%)、22例(37.29%)、17例(28.81%)。发病时间在生后1~25天,平均(8.74±599)天。所有患儿起病时均有宿奶和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者43例(72.88%),46例(77.97%)胃内抽出黄绿色液体,明确感染者28例(47.46%),大便潜血阳性者27例(45.76%),血便8例(13.56%)。
2.4 预后情况 见表3。轻度 NEC患儿多数获痊愈。严重者病情进展迅速,全身状况急剧恶化,酸中毒难以纠正,多发生腹膜炎、肠穿孔,病死率高。本组资料6例患儿有反复禁食,5例2次,1例3次。初次发病常规禁食1~2周,开始喂养后2~24天再发。其中2例并发肠穿孔。
表3 临床分度与预后 (例)
转贴于
3 护理观察与干预
3.1 早产儿喂养 研究表明,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的差异,使早产儿易患NEC。目前认为,肠黏膜损伤、肠道内细菌作用、肠道喂养是发生NEC的基本条件[4]。调查显示[1],随着本地区早产儿配方奶广泛应用和NEC的预防意识,临床已不存在高渗奶方喂养因素,但仍须避免快速增加奶量,以降低发生NEC的危险。因此,选择早产儿配方奶和母乳、严格遵从医嘱标准计量喂哺婴儿是护理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预防NEC的关键一步。我们体会,早产儿喂养前后的护理观察与医生的及时沟通、灵活处理对NEC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即便常规加奶喂养,也会有婴儿发生宿奶、呕吐、腹胀、胃液颜色及大便性状改变等情况。护理观察结果往往成为诊断疾病的第一手资料。
3.2 感染因素 从本组资料看出,感染仍然是发生NEC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表现为临床特征典型,全身状况差,病程进展快,易发生败血症、休克、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预后差。因此,如何监测和防止早产儿肠道内外的感染,及时有效的选用敏感抗生素,提高NEC的救治率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护理工作的消毒隔离措施仍然是不可松懈并须进一步加强的关键环节[5]。目前,手部卫生预防院内感染已引起医学专家们的重视,这也是对感染影响最大、又易被忽略的细节。加强早产儿中心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的严格管理和监测,杜绝早产儿NEC肠道内外的外源性感染,为今后护理工作特别强调的重点。
3.3 胃肠减压 绝对禁食、胃肠减压是治疗NEC的首要方法,胃肠减压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患儿预后。放置胃管行间断胃肠减压(时间根据病情决定),压力不宜过高,一般用5ml注射器抽净胃内容物(残胃液)。每班更换注射器,每天更换胃管。严重者采用持续胃肠减压,要特别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每班认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数量,做好出入量的精确统计。勤观察、勤巡视患儿腹胀情况。如胃肠减压不理想,须及时寻找原因,切勿等待,并与医生商讨下一步治疗的调整。但何时恢复喂养尚缺乏直接的组织学客观依据。本组NEC痊愈者平均禁食、胃肠减压时间(10.72±3.79)天(5~21天)。我们体会,需因人而异,根据临床体征,结合腹部X线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慎重判断,不必局限于常规。通常是待腹胀消失,大便潜血转阴性,出现觅食反射,全身情况明显好转,开始恢复喂养。先试喂生理盐水,再试喂5%糖水,根据体重每次1~5ml不等,无异常时改喂乳汁,最好以母乳开始。增加奶量需谨慎,防止复发。
3.4 早产儿基础护理 本组均为早产患儿,病情变化快,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死亡率高。因此,基础护理质量在防病治病过程中十分重要。首先,制订护理计划,选派临床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多年资护士全面护理。作好生命体征和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对吸氧的患儿随时调整吸入氧浓度,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3%~95%,避免引起缺氧或氧中毒。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清洁护理。让呕吐的患儿取侧卧位,上身抬高30°~40°,以防止呕吐物进入气道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保持体温正常,监测体温变化。每日了解体重情况。确保患儿皮肤黏膜的清洁和完整性,勤换床单、衣物,每日予温水擦拭或洗浴,做好红臀、脓疱疹、脐炎等的防治。加强室内空气、地面消毒,定时通风,保持周围环境清洁。定期进行暖箱、辐射台的清洁、消毒。
NEC患儿禁食中完全依赖全静脉营养,每天根据补液总量合理安排补液顺序、速度,同时兼顾抗生素的滴入,以保证抗生素达到有效浓度。使其既达到治疗目的又能将全部液体均匀输入。营养液,包括抗生素输注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熟练穿刺技术,防止药液外渗,控制好输液泵速度。输液时定时巡视进液情况,密切观察输液后反应,有情况及时处理。注意随访血气分析、微量血糖、生化指标、腹部X线平片等。
4 小结
早产儿NEC的临床分度与预后密切相关。加强基础护理质量对本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提高患儿存活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莉,陈豪,徐秋玲,等.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新生儿科杂志,2004,19(2):58-61.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67-473.
3 Walsh MC,Kliegman RM.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Treatment based on staging criteria.Pediatr Clin North Am,1986,33:179-182.
篇3
【关键词】早产儿;发育支持性护理;效果观察
发育支持性护理是改变NICU环境和照顾方式,从而预先保障早产儿及其家人的身心健康的护理方法[1]。它要求护理人员能预先估计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应激压力,给予支持性的措施,缓解压力,促进发育。为了提高早产儿的长期生存质量,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关注早产儿的发育支持护理研究,并广泛应用。本院于2006年5月至2007年9月对入住NICU的42例早产儿实施了发育支持性护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本院NICU自2006年5月至2007年9月早产儿病例84例,出生时伴有窒息19例,并发早产儿肺炎11例,并发早产儿肺透明膜病7例,胎粪吸入5例,颅内出血6例,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4例。将84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2组患儿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2]。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发育支持护理
1.2.1.1 适宜的环境、温度 早产儿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55%~65%,并根据早产儿的体质量、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另外提供同步综合感觉刺激训练,在患儿醒时播放轻音乐,在患儿暖箱或床头放置色彩鲜艳的玩具,护理人员穿粉红色的护士服等。
1.2.1.2 减少刺激 ①减少光线刺激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早产儿室,夜间及暖箱内用15W灯泡照明,治疗需要开大灯时,暖箱用深色布罩遮光,避免灯光直接照射早产儿的眼睛,建立24 h的昼夜循环模式,为早产儿模拟一个类似子宫的幽暗环境;②减少噪音刺激护理人员说话、操作尽量轻柔,不高声谈话,不敲打暖箱。吸痰时先关掉呼吸机的报警,对监护仪、输液泵等的报警及时反应,避免突发高频声音,控制室内声音强度
1.2.1.3 “鸟巢”护理 用红色卡通图案的绒布制成形似椭圆形的“鸟巢”,大小依早产儿大小定,整个“鸟巢”的夹层放高弹力棉,底层为水垫,使用前先将“鸟巢”放暖箱预热5 min,再将早产儿放入“鸟巢”,摆放为四肢中线屈曲位,促进手-嘴综合能力的发展。
1.2.1.4 早产儿抚触 一般沐浴后再进行抚触,调节室温为24℃~26℃,胎龄小、体质量轻、体温不稳定的早产儿在暖箱或红外线床上进行抚触。抚触时播放舒缓的轻音乐,进行抚触的护理人员不能有指甲,洗净双手后在手上涂强生BB油,用指腹依头面部、胸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的顺序进行抚触,早产儿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抚触的同时用温柔的语言与早产儿沟通、交流。2次/d,每次10~15 min,并在抚触中严密观察早产儿的神志、哭声及皮肤温度等,如出现异常如呕吐、哭闹不止等现象立即停止抚触并对症处理。颅内出血及胎龄
1.1.1.4 母婴接触 早产儿病情基本稳定后,护理人员指导母亲喂奶,并让婴儿与母亲皮肤接触,进行袋鼠式护理,将婴儿包好尿布放在母亲的胸前,让婴儿听到母亲的心跳,得到母亲的抚慰和陪伴,产生安全感。
1.2.2 对照组 传统常规护理:即用传统的护理模式,未制定24 h护理计划,操作、护理时无有意识的减少噪音、光线及疼痛的刺激,无“鸟巢”护理及早产儿抚触,父母可看望婴儿但不进行袋鼠式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进奶量较对照组多,平均黄疸指数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呼吸机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01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在宫内发育时间不够,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而NICU的环境远不如子宫内环境幽暗舒适,光线和声音的刺激最多最随意。NICU 24 h便于观察的明亮光线尚无证据表明其强度在安全范围内,而光线对早产儿脑部发育有很大影响,光线刺激可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增高,生长发育缓慢,持续性照明能致早产儿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3]。NICU噪音水平一般在50~120 db,超出执业安全与健康管理部门80 db的标准[4]。噪音对早产儿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很多不良反应,可引起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急剧波动,还可带来长期的后遗症,如听力缺失、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等[5]。早产儿在NICU中须接受多种检查和侵入性操作,大部分操作和检查都有疼痛,这些不良刺激可导致早产儿缺氧和产生不良生理反应,长期发生会对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发育支持性护理考虑需要个体性,制定24 h照顾计划,使早产儿建立昼夜生理规律,注重环境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尽可能排除环境中防碍生长发育的因素,减少环境和医疗护理获得给患儿带来的有害刺激,使刺激适度,从而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采用“鸟巢”护理,周边用绒布围成椭圆形,使早产儿有边界感和安全感,可达到抚触和固定的效果,摆放的四肢中线屈曲位与胎儿在宫内姿势[6]相似,可促进身体的伸展和屈曲的平衡,使其感觉更舒适、安静,减少哭闹和机体能量的消耗,使体质量增长加快。婴儿在发育过程中有被触摸、拥抱及关注的需要,早产儿抚触可使早产儿体质量增加快,摄入奶量多,睡眠时间长[7],同时能提高婴儿的免疫力和应激力,并能降低婴儿黄疸指数和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8]。而实施袋鼠式护理,让母婴直接皮肤接触,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消除NICU环境引起早产儿与母亲分离而产生的不安全、隔离的感觉,有利于早产儿日后社会行为发展。
参考文献
[1] Clohety JP,Star AR.Developmental Supportive Care.Manual of Neonatal Care.(1STed).Lippincorr Williams &Wilkins,2003:151-153.
[2] 金汉珍,黄得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3.
[3] Sisson RC.Hazards to vision in the nurery.The New England of journal of Medicine,1985,313(7):444-445.
[4] Gadeke R,Doring B,Keller F,et al.The noise level in children′s hospital and the wake-up threshold in infants.Acta Pediatric Scandinavica,1969,58(2):164-170.
[5] Thomas KA.How the NICU environment sounds to a pretem infant.American Journal of Maternal and Child Nursing,1989,14(4):249-251.
[6] 吴红燕,康文清,赵磊.鸟巢护理应用于早产儿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5,20(23):14-15.
篇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未血管化的视网膜由于缺血、纤维增生、血管的新生以及视网膜的脱落等原因引起的增殖性的视网膜病变, 严重时可导致患儿失明[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人们开始关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 并采取措施以提高该病的治愈率。此次主要针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随访及护理展开分析和研究, 并将研究过程和结果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78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85例、女93例, 胎龄28~36周, 平均胎龄(33.1±4.3)周, 出生时体质量为1000~2200 g。其中单胎174例、双胎4例。
1. 2 方法
1. 2. 1 筛查方法 出生后2周确定和统计诊断为必须实施眼底检查的患儿, 将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11021793)滴入患儿眼睛以起到散瞳作用, 而后对患儿进行眼部的麻醉, 开睑后检查眼底和视网膜, 并对患儿眼底状况采用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进行拍照[2, 3]。
1. 2. 2 护理方法 ①疾病宣教:向家属宣教视网膜病变的相关知识, 同时为家属解释该病进行筛查和护理的必要性, 让家属明白该病对患儿的危害以取得家属的配合。告知家属该项检查是由本院经验丰富的眼科大夫亲自检查, 操作过程中不会对患儿造成伤害, 以消除家属的疑问[4]。②检查前的护理:检查前护士要详细的将患儿的身份进行核对, 并且注意患儿是否有吸氧史, 在抱出患儿时要充分的做好保暖措施, 护士动作要迅速而且?p柔, 以防对患儿造成伤害。③检查中的护理:护士在医生进行检查操作的同时要做好各项护理措施, 用双手固定患儿的头部, 但不能用力, 采用恰当的技巧以防止患儿颈部和颈椎受伤, 同时采用专用的开睑器进行检查。护士要严格观察患儿面部颜色、呼吸和心率等, 提醒操作者不能捂住患儿的口鼻以发生窒息, 检查结束后可采用具有抗感染的滴眼液以预防发生感染[5]。④检查结束后的护理:待操作完毕后立即将患儿包裹好放入保温箱, 并检测患儿的体温变化, 检查后的3 d内要为患儿滴入抗生素滴眼液, 此外, 还要观察患儿的眼部情况, 包括是否有眼部充血和分泌物增多的现象, 如发生感染则要立即处理。⑤出院患儿的护理:如患儿出院要做好出院后的宣教, 嘱家属定期来院检查, a.如未发现病变或者1期病变要2周检查一次, 到视网膜血管发育到周边即可停止。b.对于2期病变患儿需要1周检查一次。c.3期病变患儿需1周检查2~3次。d.对于阈值病变的患儿要立即采取激光治疗, 直到视网膜的血管发育完全[6]。
2 结果
经过早期的筛查, 结果显示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患儿有19例、发生率为10.67%, 其中需要激光治疗的阈值病变患儿有4例(8只眼)、发生率为2.11%。见表1。
表1 178例早产儿筛查结果(n, %)
病变 发生率 激光治疗 发生率
19 10.67 4(8眼) 2.11
篇5
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4例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9.17%,喂养不耐受的原因主要是早产、低体重、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和感染。
结论:多种原因可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在围产期应注意预防,一旦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应针对原因,尽早给予治疗及护理干预,以改善症状,保证新生儿的营养供给,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39-02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时期,不同疾病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而致喂养困难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新生儿营养对其生长发育及疾病的抵抗能力有着重大影响,所以新生儿一旦发生喂养不耐受,医护人员就应高度重视,分析其原因,并尽早给予治疗及护理干预,以增强新生儿体质,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本文就我科收治的54例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原因和护理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发现导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和有效的护理方法,现就分析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2年中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4例喂养不耐受患儿。其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占同期我院出生婴儿(589)的9.17%。
1.2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目前学术界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没有统一的标准,现大多采用黄瑛建议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①频繁呕吐(≥3次/日),②奶量不增或减少(>3天),③胃潴留(潴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
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
2结果
54例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中早产儿32例,占59.26%,低体重儿26例,占48.15%,宫内窘迫22例,占40.74%,新生儿窒息23例,占42.59%,感染(宫内感染和出生后的感染)20例,占37.04%。详见表1。
3讨论
3.1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通过分析以上结果,可以发现导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也可以说高危因素主要有:①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多数的早产儿体重在2500g以下,有的甚至在2000g以下,由于早产,婴儿的胃肠动力与胃肠功能的成熟度低,容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的情况。并且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胃肠功能成熟程度就愈低,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机率就愈大。②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这主要是由于缺氧所致,因缺氧时,机体将血液主要供给重要脏器的需求,如心、脑、肾等,这就使胃肠道的的血供减少,处于缺氧状态,造成了胃肠道功能的紊乱。严重的缺氧还会造成缺氧缺血性脑病,这会进一步影响胃肠道的功能。有研究表明缺氧缺血性脑病时,胃肠道的电节律发生紊乱,使胃肠动力减弱,易发生喂养不耐受。③感染,包括宫内感染和出生后各种感染性疾病。
3.2护理干预措施。
3.2.1加强环境管理,减少刺激因素。首先,要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特别是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适宜的温度尤为重要,应使室温维持在23-27℃,使婴儿的体温维持在36-37℃,必要时可使用暖箱来保持婴儿的体温。其次,减少噪音和光线对婴儿的刺激,因为噪音和光线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婴儿的呼吸、心律、血压产生剧烈的波动并影响生物钟的节律,产生睡眠剥夺,使交感神经兴奋,不利于胃肠激素的分泌,影响了胃肠功能。
3.2.2合理的喂养方式。①喂养指导。指导患儿母亲正确的喂养知识,并注意观察喂奶时有无不耐受喂养情况。嘱母亲喂食时采取半卧姿势,喂食时间≤15~20rain,每次喂食后轻拍婴儿的背部使其打嗝,防止返流时误吸。②适当的喂养时间。临床上以婴儿胃肠蠕动开始和胎粪的排出为开始喂养的指征,因为过早的开始喂养,容易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食道返流、吸入性肺炎、呕吐、腹胀等等,但过晚喂养不利于胃肠功能的成熟。③选择合适的乳类。特别是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喂养,更要注意首选的是母乳,其次是配方奶粉,并要注意应从稀到稠,从少到多,给新生儿的胃肠道一个适应的过程。④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微量喂养指在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给予较少量的奶水喂养,主要是针对早产儿使用,因为早产儿的胃肠功能不成熟,早期微量喂养可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成熟。早产儿不能经口喂养时,让其吸吮未开孔的橡胶称为非营养性吸吮,研究表明,非营养性吸吮,能促进早产儿胃泌素的分泌,促进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成熟,提高胃肠道营养耐受性。
3.2.3刺激排便。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常伴随排便不畅,刺激排便能促进结肠动力成熟及胃排空、畅通排泄途径。刺激排便与非营养性吸吮相结合能尽快的诱导胃肠功能成熟,明显缩短胃肠功能成熟的时间。
3.2.4预防感染、防治并发症。新生儿出生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要有一个过程,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制度,对合并其它疾病的患儿要积极治疗,以提高患儿的体质,减少喂养不耐受情况的发生。
4结论
喂养不耐受在新生儿中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喂养问题,多种原因都可以导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我们的医护人员应针对这些原因,从围产期开始,就要注重预防,尽可能的避免早产、缺氧和感染等这些高危因素,一旦出现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情况,临床上要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诱导胃肠功能成熟,严格护理操作规范,提高护理质量,密切配合医生,使新生儿能尽早地恢复到正常的喂养状态,保证新生儿的营养供给,促进新生儿的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何桐爱.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9):41
[2]韦联斌,赵优,李惠芬.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3):2917-2918
篇6
[关键词]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舒适护理;早期喂养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1-0099-03
不足月分娩导致早产儿宫内发育尚未完成,往往出生体重低甚至极低,各系统功能无法适应出生后环境,胎龄越小功能发育越不成熟,由于胃肠道平滑肌、括约肌等蠕动功能欠缺,消化酶及胃肠道激素活性低[1,2],出生后容易出现喂奶后频繁呕吐、腹胀、胃内容物潴留、肠道排空困难等喂养不耐受症状,导致肠内营养无法达到生长所需量。单纯肠外营养却不利于胃肠道功能的发育,可能出现新生儿生长停滞、发育迟缓、增加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并对新生儿日后长期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3,4]。因此,临床医疗服务中需要不断寻找预防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措施,本研究应用综合护理对早产儿进行干预,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89例,男49例,女40例,胎龄28~32周,平均(30.29±1.13)周,出生体重1 283~2 213 g,平均(1 548.3±53.2)g,出生后Apgar评分1 min为5~9分,5 min为7~10分,自然分娩39例,剖宫产50例,头围26~31 cm,身长38~44 cm;排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遗传性疾病、重度窒息、严重感染、严重心肺疾病。随机分为干预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出生后Apgar评分、分娩方式、头围和身长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1.2 护理干预方法
两组均采用早产儿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舒适护理,干预措施以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为主要内容,给予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微量喂养、间断胃管喂养、舒适护理、舒适腹部抚触、舒适排便护理。非营养性吸吮:喂养前5~10 min予无孔橡皮进行吸吮练习;早期微量喂养:以低出生体重儿专用配方奶粉冲调适宜温度的奶液,出生后24 h开始给予
1.3 诊断标准[5]
腹胀,24 h内腹围增加≥1.5 cm伴肠型;多次喂养后呕吐;胃残余奶量>30%喂乳量;胃内有咖啡渣样物或大便潜血阳性;出生14 d喂入奶量
1.4 观察指标
每日摄入奶量、达全肠道营养时间、每日体重增长量、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表现。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喂养情况比较
干预组每日摄入奶量、达全肠道营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每日摄入奶量、达全肠道营养时间比较(x±s)
2.2 两组体重增长比较
干预组每日体重增长量、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每日体重增长量、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比较(x±s)
2.3 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腹胀、呕吐、胃残留、排便不畅等表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表4 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主要机制在于新生儿未能完成宫内发育,胃肠道机能远远落后于足月儿,对肠内营养物质无法消化吸收,从而加剧营养不良导致发育迟滞,体重不增加甚至减轻,其他系统结构发育无法完成,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增加新生儿死亡率[6]。早产儿胃容量小,胃肠道动力不足、蠕动缓慢、推动能力弱、协调性差,无法及时排空,贲门括约肌张力和压力尚未足以完全闭锁贲门,消化液分泌量少,消化酶类和激素活性低,易发生胃食管反流、呕吐、胃残留、腹胀、排便不畅[7]。外界环境对早产儿的挑战极大,机体对刺激敏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可能增加胃黏膜损伤和胃肠平滑肌功能紊乱,加重胃肠道不耐受状态[8]。因此,为早产儿提供舒适环境和护理干预将有利于其获得安全感和放松,降低应激状态。本研究中执行综合舒适护理后,干预组早产儿每日摄入奶量显著多于对照组,表明该组新生儿对肠内喂养的适应性逐渐增加,反应其胃肠道功能日臻完善,从而使达全肠道营养时间显著缩短,使之获得正常喂养,避免由于长期肠外营养导致的胃肠道功能减退和损伤,也避免了营养物质摄入不全,影响机体整体发育。同时干预组早产儿由于喂养量增长,营养摄取更好,体重持续增长,每日体重增长量均大于对照组,故恢复出生体重的耗时更短,为该组早产儿后期逐渐完成生长追赶奠定基础。通过一系列舒适护理干预,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腹胀、呕吐、胃残留、排便不畅等表现也更少,该组早产儿胃肠道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对喂养的耐受性更好,生长发育状况更佳。
本研究采用的舒适护理综合了护理、胃肠道护理、抚触等护理措施。由于早产儿对环境的敏感,为之提供温暖柔软安全的环境尤为重要,目前对“鸟巢”式结构模拟的子宫环抱感有助于早产儿降低紧张状态、促进食欲的研究较多[9,10],本研究也综合此法,应用于部分早产儿,效果较好。结合新生儿消化道生理结构特点,在喂养时略抬高上身呈15°~20°[11],使奶液应重力自然进入胃肠,减轻胃肠道蠕动压力,并减少由于其胃呈水平位及括约肌张力不足发生反流,引起呛咳、溢乳,喂奶后取右侧卧位可防止反流,而俯卧抬高头部则可减少肢体活动导致的能量消耗,增加消化道营养吸收,促进胃肠道功能健全,并有利于新生儿肺功能改善,使之获得更充分的氧气及营养支持[12]。
胃肠道舒适护理包括了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微量喂养、间断胃管喂养和舒适排便护理。喂养前进行非营养性吸吮能够锻炼新生儿对的适应和吸吮、吞咽的动作及功能协调,加快吸吮反射成熟,使迷走神经兴奋促进消化液分泌,提高酶类和激素的活性,促进胃肠黏膜生长发育,使其屏障功能在经口喂养之前做好对黏膜的保护准备,对胃肠道蠕动功能也是一种刺激和锻炼[13,14]。早产儿虽然无法迅速适应经口喂养,但应早期进行微量喂养,逐渐锻炼胃肠道,微量的食物进入尚未完全发育的胃肠道形成一种良性刺激,能促使其加快发育和生长,但量需要严格控制在早产儿所能承受的范围,以缓慢匀速滴入胃内,刺激胃黏膜增加胃肠道供血,并经缓慢通过本无菌的肠道环境培养和建立正常肠道菌群,巩固内环境,减少细菌移位,避免一次性注入,加重胃肠负担[15]。本研究干预组早产儿均未发生相关不良反应。对需经胃管喂养的早产儿使用微量泵实现微量喂养。胃肠道功能是否完善正常排便是观察指标之一,由于肠道排空功能较弱,经消化后的内容物无法获得足够动力推动,早产儿体力、神经反射及协调力差,都可能导致排便困难或不畅,舒适排便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排便功能,促进早产儿新陈代谢。抚触对婴儿的身心发育都有重要影响,促进婴儿免疫功能、皮肤屏障功能、运动功能、呼吸功能、血液循环功能及消化道功能发育,并获得安全感和心理安慰。研究显示,抚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体重、身长、头围等指标提高,增加胃泌素、胰岛素等激素释放,并对儿童期性格形成有影响。本研究采用抚触主要集中于腹部,结合穴位按摩手法,促进胃肠道蠕动,减轻腹胀症状,促进排便。
综上所述,综合舒适护理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发育有保护和促进作用,提高早产儿舒适度和促进胃肠道功能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 陈卫华,季武兰,鲍婧. 捏脊联合腹部按摩护理早产儿喂养不耐受[J].护理学杂志,2013,28(5):41-42.
[2] Mansi Y,Abdelaziz N,Ezzeldin Z,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high dose of oral erythromycin for the treatment of feeding intolerance in preterm infants[J]. Neonatology,2011,100(3):290-294.
[3] 马彩嫔.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6):6-7.
[4] Lucchini R,Bizzarri B,Giampietro S,et al. Feeding intolerance in preterm infants. How to understand the warning signs[J].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11,24 Suppl 1:72-74.
[5] 刘翠,王勇,胡艳霞. 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J]. 四川医学,2012,33(7):1150-1153.
[6] 邹冬梅,曹素梅,白瑞云,等. 新生儿抚触法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30):61-62,65.
[7] Gokmen T,Oguz SS,Bozdag S,et al. A controlled trial of erythromycin and UDCA in premature infants during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minimizing feeding intolerance and liver function abnormalities[J]. J Perinatol,2012,32(2):123-128.
[8] 唐振,付阳喜,曹嫚,等. 早产小于胎龄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2391-2393,2401.
[9] Ng YY,Su PH,Chen JY,et al. Efficacy of intermediate-dose oral erythromycin o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with feeding intolerance[J].Pediatr Neonatol,2012,53(1):34-40.
[10] 徐艳珍,余加林,艾青,等. 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大便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数量变化[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 24(8):727-732.
[11] 何梅香,韩叶,张英霞. 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应用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8):95-96,103.
[12] 李洁,谢晓曼,汤薇薇. 早期喂养干预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探讨[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0):1201-1202.
[13] 任香娣,彭艳,孙献梅. 抚触联合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J]. 护理杂志,2012,29(5):1-4.
[14] 王琳,郝丽红,巴爽,等.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高危因素分析[J]. 中国综合临床,2011,27(10):1108-1110.
篇7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护理
凡体重低于2500g,胎龄超过28周而未满37周的活产婴儿,统称为早产儿。由于早产儿的身体各个器官发育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适应性与抵抗力差。特别是早产儿吸吮、咽功能不完善,胃容量小、消化酶不足,吸收、消化能力差,易发生喂养困难,呛奶、吐奶、且体内糖元储备少,而又处于高代谢状态,较正常新生儿更易出现低血糖,体重不增,抵抗力低下,甚至死亡。因此,合理喂养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减少并发症,促进生长发育,缩短住院时间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临床资料
我科2006年6月-2009年6月共收治89例早产儿,其中男婴57例,女婴32例,孕周28-37周,平均32.6周,体重最重的2400g,最轻的1020g,其中双胎12对,住院天数4-19天,平均15.5天,因病情危重转诊4例,死亡4例,治愈79例,79例早产儿住院期间体重平均每天增长30-40g 。
2喂养
2.1喂养时间
对早产儿尽早喂养可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减少蛋白质分解代谢,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时间,一般于出生后6-12h,即可开始试喂糖水,无吸吮功能者可用滴管喂,咽功能差者可适当延长时间曹试喂,喂养间隔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具体对待,一般体重越低,喂养次数越多,同时还要考虑患儿对喂养耐受情况。一般一周后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吸吮功能良好,可执行按需哺乳,为出院后家庭喂养做准备。
2.2喂养成分
早产儿喂养宜以母乳为主,在获取母乳困难的情况下,可用早产儿配方奶,我们采取混合喂养的方法,以母乳为主,配方奶为辅。关于配方奶,以蛋白质含量2g /100ml为宜,热量供给75-80kal/100ml[1]。
2.3喂养量
对于早产儿的喂奶量要根据患儿病情、体重及喂养耐受情况灵活掌握,随时调整,随出生时间的增长逐渐增加,一般情况下,一日喂奶总量以不超过体重的1/5为宜,也可参照奶量计算公式,出生10日内一昼夜的奶量=(出生后实足天数+10)×体重g/100,10天以后一昼夜的奶量=1/5-1/6体重(g)[2].
2.4喂养方法
根据早产儿有无吸吮能力、咽能力采用普通喂养、滴管喂养、鼻饲插管理喂养。
2.4.1对出生体重较轻,一般情况良好,吸吮、咽功能良好的患作,用普通喂养方法喂养,注意奶嘴吸孔不可过大或者过小,过大易引起呛奶,过小导致患儿吸吮乏力。
2.4.2滴管喂养,对无吸吮能力,但有咽能力的患儿可采用滴管喂养。
2.4.3对即地吸吮能力而咽能力差者,可鼻饲插管喂养。每次喂奶前测量残余奶量,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同时了解胃肠功能。
3异常情况的观察及处理
3.1低血糖
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及吸吮能力,若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体温低、精神差、嗜睡、惊厥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表现,可能出现低血糖[3]应测量血糖2闪,血糖低于1.1mmol/L(20mg/dl)即可诊断[2],应立即给与口服葡萄糖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同时应注意调整喂养方法。
3.2喂养不耐受
出现喂养不耐受时,应暂停喂养,严密观察或者延长喂奶间隔时间,减少给乳量或降低给乳浓度,营养缺乏部分可以静脉补充葡萄糖和复方氨基酸。
3.3吸入综合征
喂养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呼吸,严格把握喂奶速度,若出现误吸,应立即将患儿头偏向一侧,拍打背部,吸出口鼻腔分泌物及呕吐物,给也氧气吸入,若有呼吸暂停,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必要时气管插管,应用呼吸兴奋剂。
3.4胃管位置异常
置管操作时要特别谨慎,严密观察患作面色及呼吸情况,准确判断胃管是否在胃内,每次鼻饲前还应测量胃管的长度观察胃管是否有脱落。
4一般护理
4.1对喂奶用具严格消毒,给患儿喂奶前后均应洗手,胃管开口端保持清洁、干燥,每次喂奶后闭合未端用纱布包裹后放与合适位置。鼻饲管每3-7天更换一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4.2对滴管喂养、鼻饲喂养的患儿喂奶前吸吮,耐心训练其吸吮能力,促进反射的成熟,缩短滴管喂养和鼻饲喂养时间。
4.3每日测体重,体重是成长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喂养效果的重要参数,应认真测量,详细记录,同时对24h摄入的热量、水分及大小便详细记录,作为分析调整喂养方法的依据。
4.4对患儿父母进行喂养知识指导,制定家庭喂养计划,在患儿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让患儿母亲给患儿哺乳,提供与患儿皮肤接触的机会,增加母子感情。
4.5发育照顾护理是一种通过改变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环境和照顾方式,从而预先保障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及其家人的身心健康的护理方法,是较为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改善NICU的具体措施是提供适宜的24-26度温度环境、55-65%的温度环境,并且减弱病房光线和噪声。提供适合的卧位、非营养性吸吮、科学抚摸,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对患儿父母的心理支持,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
5效果评价
本组89例早产儿,除4例转诊,4例由于出现并发证死亡,2例放弃治疗外,剩余79例均达到出院标准出院,出院体重增长平均30-40g/天,达到15g/kg/天的指标。
6讨论
早产儿的喂养是一个细致、复杂的工作,稍有不慎即可导致喂养失败,或者出现并发症甚至导致患儿死亡,要求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精神。通过护理人员从喂养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注重喂养期间病情观察,异常情况的处理,对提高早产儿的喂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等.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2-200.
篇8
【关键词】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高危因素;探讨;措施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0.196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在临床中又被称为新生儿喂养困难, 属于新生儿这一阶段出现胃肠功能异常从而导致出现喂养困难的一种症候群[1]。早产儿的黏膜屏障功能并未发育完全、消化功能发育不成熟以及胃肠道运动能力相对较差, 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足月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 呕吐、胃部残留奶量过多以及腹胀等, 这些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影响到婴儿对热卡的吸收, 从而导致婴儿的健康恢复延迟、体质不增加、身体发育相对落后以及存活率大幅度降低等[2]。近年来,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对于早产儿的喂养问题成为临床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 本院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探讨与措施展开相应的医学研究, 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医学研究成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30例早产儿, 根据是否耐受喂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5例。喂养不耐受判定标准[3]:喂奶之后新生儿出现食管返流并且呕吐频率高(>3次/d);母乳量呈减少趋势(>3 d);新生儿体内有奶块, 并且在其大便的隐血测试中显阳性;24 h时之内, 新生儿胃内残留的母乳量超过进食奶量的1/4;出现腹胀情况, 并且24 h之内新生儿的腹部增加1.5 cm且伴有肠型;身体质量不增加(出生10 d之后每天增长
出生体重1120~2440 g, 平均体重为(1780.02±148.91)g。观察组中男34例, 女31例, 胎龄27~38周, 平均胎龄为(31.69±1.6)1周;出生体重为1125~2450 g, 平均体重为(1783.24±139.34)g。两组患儿性别以及出生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于孕周1.5 kg, 并且对于吸允能力较差或没有吸允能力的早产儿需要应用鼻导管来对其进行喂养。对于孕周≥32周, 体重>1.5 kg, 以及吸允能力较强的早产儿可经口来进行母乳喂养。对于没有母乳者, 需要应用橡胶并且采用相应的吸允培养。在本次的医学研究过程中, 对早产儿进行适当保暖、监护、氧疗以及做好并发症的发育措施等。
1. 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是对患儿的胎龄、喂养时间、出生体重以及有无窒息史等因素与喂养不耐受之间的关系。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检验。P
2 结果
除性别之外, 观察组早产儿的胎龄、喂养时间、出生体重以及有无窒息史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并未完全发育, 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此类疾病, 该疾病会对早产儿的胃肠道产生较大的影响, 从而导致早产儿无法吸收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对于早产儿的宫外发育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从而加长其住院的时间以及加重原发病, 甚至是影响早产儿的生存质量[4]。早产儿在早期禁食, 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早产儿肠黏膜发生萎缩, 患上坏死性小肠炎以及败血症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导致早产儿的胃肠激素活性以及乳糖酶下降, 会对胃肠道功能结构的常规工作以及其完整性, 使得其吸收的营养量下降。人体胃的化学消化以及机械消化会跟随婴儿胎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胎龄越长能够使得胃发育得更成熟。一般情况下, 胎龄在30周以前, 其空肠吸收功能较乱, 在34周出现移动性机电复合波之后, 婴儿的空肠以及十二指肠的收缩功能才能够发育协调, 才能够出现正常规律的蠕动, 从而将研磨过的食物送到小肠尾部[5]。除此之外, 对婴儿使用氨基酸等, 也会有可能出现喂养不耐受疾病。在发现婴儿出现会导致喂养不耐受性因素时, 医护人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刺激婴儿胃肠道对食物的反应, 帮助婴儿的胃肠功能加快成熟, 让其能够更好地对食物进行吸收以及利用, 让婴儿能够健康成长[6, 7]。通过本院本次的医学研究结果数据可知, 除性别之外, 观察组早产儿的胎龄、喂养时间、出生体重以及有无窒息史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早产儿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和较多因素有关联, 早喂养、提高婴儿体重以及胎龄以及减少婴儿缺氧窒息的几率,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早产儿出现喂养不耐受的几率, 可有效改善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罗庭霜.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探讨.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19):4528-4529.
[2] 黄绮文, 熊佳华, 陈少藩.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12):31-34.
[3] 王玉英.早产儿母乳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 31(9):65-66.
[4] 周金花.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当代护士, 2015(5):70-71.
[5] 卢琼芳, 戴月映, 陈伟贤, 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9):60-61.
[6] 赵小朋, 宋燕燕, 李坚, 等.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 广州医药, 2009, 40(4):31-33.
篇9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早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目前,由于HIE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还没有一种肯定的特效疗法,仍是以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护理是综合治疗的关键性环节。现将观察要点和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胎龄28~35周,出生体重>1500g6例,1000~1500g11例,
1.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意识改变及肌张力变化,严重者可伴有脑干功能障碍。根据病情不同可分为轻、中、重度。
1.2.1轻度 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前囟平,一般不出现惊厥。上述症状一般于24小时后逐渐减轻。脑电图正常,影像诊断不一定阳性。
1.2.2中度 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病情较重者可出现惊厥。前囱张力正常或稍高,拥抱、吸吮反射减弱,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足月儿上肢肌张力减退较下肢重,表明病变累及矢状窦旁区;早产儿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减退比上肢重,则是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所致。症状在生后72小时内明显,恶化者嗜睡程度加深甚至昏迷,反复抽搐。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痛样波或电压改变,影像诊断常发现异常。
1.2.3重度 意识不清,常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松软,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反复呼吸暂停,前囟张力高,拥抱、吸吮反射消失,瞳孔不等大或放大,对光反应差,心率减慢。本型死亡率高,存活者多数留有后遗症。脑电图及影像诊断明显异常。脑干诱发电位也异常。
1.3临床观察
1.3.1神经系统观察 神志、反应、肌张力。
由于早产儿的生理状态特点,各器官发育成熟度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颅内高压时症状不明显,故HIE时神经系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因此对于精神反应差,肌张力增高或降低的患儿,密切观察病情发展,注意面部表情以及每个细小的动作,本组病例有4例出现易激惹、烦躁,肌张力增高,7例出现反应及肌张力低下,伴双眼凝视、咂嘴等。
1.3.2呼吸系统观察 呼吸不规则或暂停是早产儿HIE的常见症状。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变化,是否出现呼吸不规则或暂停,注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还应根据其他症状体征,本组9例出现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经鉴别诊断后确诊。
1.3.3循环系统观察 血压、脉搏、皮肤颜色的改变,严重HIE患儿可表现为面色青灰或青紫苍白,随着缺氧的加重而加重,发生脑疝时脉搏减慢。
2 护理
2.1吸氧 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及早合理给氧,保持血氧分压(PaO2)在6.65~9.31kPa(50~70mmHg)以上,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5.32kPa(40mmHg)以下。防止PaO2过高和PaCO2过低。PaO2过高,可增加氧自由基,导致脑血管痉挛及影响脑血流量。而二氧化碳可刺激呼吸中枢,轻度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可能对神经有保护作用。我们应用多功能监护仪对5例重度HIE患儿进行了持续动态监护,PaO2
2.2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侧卧位,口鼻腔有分泌物或呕吐物应用负压吸引器吸干净,以防影响通气或引起窒息,吸引时动作轻柔, 防止损伤黏膜。
2.3限制液体入量和控制脑水肿 早产儿心肺发育不完善,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特别是在应用血管活性药时,要精确控制输液量和速度。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输液血管是否通畅,有无局部液体外渗,输液反应等。同时还应注意观察患儿神志、呼吸、前囟张力、瞳孔的改变,出现颅内高压症状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颅压进一步增高,尽可能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2.4惊厥的处理 HIE常引起抽搐,抽搐可增加脑组织氧耗加重脑缺氧及脑损伤,应密切注意有无抽搐先兆,如尖叫、兴奋、易激惹、斜视、四肢肌张力增高等。本组先后16次发现抽搐先兆,及时给予抗惊厥处理,从而避免了抽搐发作。
2.5保暖和喂养 HIE患儿由于神经系统损伤较重,生存能力较差,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亦不健全,更易并发硬肿症。本组对6例体温不升患儿,立即置保暖箱中复温,复温中注意不能操之过急,避免升温过快过高导致肺出血,一般每小时提高箱温1℃,复温后腹部局部皮肤温度维持在36℃~37℃,即可达到保温的效果,适度复温可使肌体耗氧及代谢率降低,蒸发热量减少。一切治疗及护理操作均在箱内集中进行,尽量减少打开箱门的次数,维持箱温的稳定。经过正常复温,6例体温不升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对吸吮反射减弱的患儿,我们采用小滴管喂奶,少量多次,每次1~2ml,据患儿情况逐渐增加剂量。病情严重且吸吮及吞咽反射消失的患儿,除静脉营养外,采用胃管喂奶。喂奶后严密观察患儿面色的变化以及呼吸、心率、肌张力及腹胀情况。同时患儿取右侧卧位,头稍抬高,以利胃排空减少潴留,防止误吸及呕吐后吸入。
2.6防止感染 早产儿抵抗能力低下,又长期卧床,易发生感染。医护人员在检查患儿前后应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保持口腔、脐部、臀部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加重病情。
篇10
【关键词】 极早产儿; 成活率; 临床研究
Cinical Research of Enhancing the Survival Rate in Very Preterm Infants/FU Jian-ping, JIANG Hai-hong, YANG Le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8):128-131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pplication of the treatment concept that prevention first and combining prevention with cure, early prevention, early diagnosis, early treatment, improving the survival rate of very preterm infants. Method: Very preterm infants with gestational age less than 32 week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May 2015 were collected as treatment group, INSURE strategy was applied to prevent neonatal pulmonary 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early. Early diagnosed 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 with endotracheal attract technology, treated with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conventional ventilation, and automatic peripheral venous shake-up in the early, thus suspended the preemies' disease progression, created a rescue opportunity for primary hospital finally. Very preterm infants with gestational age of less than 32 week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09 to May 2012 were acted as controls. The differences of related indicators of Preterm infa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 There were 58 cases of extremely prematu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13 cases of NRDS, the morbidity rate was 22.4%, pulmonary hemorrhage occurred in 2 cases, accounted for 3.4%, there were 10 cases(17.2%) who used breathing machine,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was 93.1%. The control group had 54 cases, the morbidity rate of NRDS was 42.6%(23 cases), the incidence of pulmonary hemorrhage was 18.5%(10 cases), the probability of using respirator was 31.4%, and rescue success rate was 74.1%.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was increased obviously, the incidence of NRDS and the morbidity of 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of the treatment group(P0.05). Conclusion: Using the treatment concept that prevention first and combining prevention with cure, is worth to promote in primary hospitals, will improve preemies’ rescue success rate, also reduce the morbidity of NRDS and 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
【Key words】 Preterm infants; Survival rate; Clinical research
First-author’s address: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Xinyu, Xinyu 338025,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8.036
极早产儿是指孕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为本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胎龄小于32周的极早产儿,其中治疗组为2012年6月-2014年5月收治58例;对照组为2009年6月-2012年收治54例。治疗组男33例,女15例,胎龄
1.2 诊断标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依据早产生后2~6 h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胸片呈毛玻璃样、甚至白肺,并有支气管充气征而确诊[1];肺出血早期诊断依据具有肺出血高危因素的极早产生儿,结合临床突然出现青紫、呼吸困难加重、呼吸节律改变及肺部罗音突然出现或增多,气管内吸引发现气道内均匀不凝固血液而诊断。极早产儿多同时以下具有两种以上高危因素:早产、围产期窒息、多胎妊娠、男性、新生儿体温不升、剖宫产儿、糖尿病母亲、产前出血等。
1.3 治疗方法
1.3.1 一般治疗 两组患儿均行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并按早产儿给予保温,限液,强心、利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呼吸道管理,防治感染等常规治疗。
1.3.2 治疗组 治疗组在一般资料基础上采用特别治疗,具体如下。
1.3.2.1 早预防 采用INSURE策略防治NRDS。(1)通过量化早产儿NRDS高危因素确定气管插管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的指征。具体方案:①对孕周大于30周小于32周的早产儿具有NRDS两个高危因素;②对孕周大于28周小于30周的早产儿具有NRDS一个高危因素;③对于孕周小于28周的早产儿;符合上诉任意一条即建议生后尽早气管插管给予PS,一般要求生后2 h内完成,最好产前通过产儿科协作查房沟通预备好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后在产房初步复苏后立即进行。(2)气管内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100~200 mg/kg预防NRDS并拔管。(3)拔管后使用CPAP。使用CPAP仪或空氧混合简易CPAP装置进行给氧,其中空氧混合简易CPAP装置要求空氧混合总流量达到5 L/min,初始氧浓度控制在30%~40%左右(有时仅使用空气),最高不能超过60%,监测患儿血氧饱和度,维持患儿血氧饱和度在88%~93%之间,随后根据血氧饱和度或血气分析调节氧浓度和呼气末正压(PEEP)压力;如果没有发生NRDS和其他需要CPAP给氧的情况,一般给氧6 h内,最长不超过12 h逐步撤离。
1.3.2.2 早诊断 患儿完成INSURE技术后,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尽早诊断NRDS和肺出血。(1)抽取胃液进行胃液泡沫实验,具体方法:取患儿胃液1 mL加95%酒精1 mL,振荡15 s,静置15 min后观察试管页面周围泡沫环的形成。无泡沫为(-),表示PS缺乏,肺未成熟,易发生RDS;泡沫少于1/3试管周围为(+),泡沫多于1/3试管周围为(++),表示已有一定量PS,但肺成熟度还不够;试管周围一圈或双层有泡沫为(+++),表示PS较多,肺已成熟[2]。(2)多次床旁胸片动态观察,明确NRDS出现时间及程度,具体分度如下:Ⅰ级:两肺野普遍透亮度降低,可见均匀散在的细小颗粒;Ⅱ级:除Ⅰ级变化加重外,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延伸至肺野中外带;Ⅲ级:病变加重,肺野透亮度更加降低,心缘肋缘模糊;Ⅳ级:整个肺野呈白肺,支气管充气征更加明显。(3)原发病突然严重,未等到患儿口鼻腔或气管插管内出血,即采用气管内吸引早期诊断肺出血等措施早发现疾病。
1.3.2.3 早治疗 NRDS早期采用NCPAP辅助通气,初始压力4~6 cm Hg,初始氧浓度30%~40%,胸片达Ⅲ级以上或需氧浓度达到40%以上、PEEP压力上升至8 cm水柱时采用常频机械通气、对于NRDS常频呼吸机通气失败或氧浓度达到60%以上者给予高频振荡通气。将关口前移,早期中止早产儿疾病进展,提高抢救成功率。
1.3.2.4 其他适宜技术 利用全静脉高营养(TPN)/部分静脉营养(PN)技术、鼻饲胃管微量喂养术、非营养吸吮等技术保障早产儿营养供给和发育;根据小时胆红素值结合高危因素给予早期光疗干预病理性黄疸,达到换血水平者必要时换血治疗;根据血培养、痰培养药敏实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注意手卫生,集中护理,定期给予输注免疫球蛋白,抗真菌药物预防真菌感染等防治感染,注重人文关怀,开展发育支持护理,总之,利用先进的综合技术为极早产儿提供生命支持。
1.3.3 对照组 对照组入院后给予根据血氧饱和度或血气分析选择不同给氧方式,出现或胸片提示NRDS给予CPAP给氧,上机指征参照参照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
1.4 观察指标 (1)监测指标:动态观测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胸片变化。(2)发病率:NRDS、新生儿肺出血的发病例数占同组极早产儿的比例。(3)上机率:需要上呼吸机治疗的例数占同组极早产儿的比例。(4)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治愈出院的例数占同组极早产儿的比例。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组58例发生NRDS 13例,发病率22.4%;发生肺出血2例,发病率3.4%;机械通气10例,机械通气率17.2%;死亡3例;因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放弃1例,抢救成功率达93.1%。对照组54例,发生NRDS 23例,发病率42.6%;发生肺出血10例,发病率18.5%;机械通气率31.4%;死亡5例;因不能撤机、不能脱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转院6例,自动出院、放弃治疗3例,抢救成功率74.1%。治疗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字2=7.51,P
3 讨论
考虑极早产儿生后各器官功能极不成熟的特点,为极早产儿提供一种模拟宫内环境的生命支持,对极早产儿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小早产儿要成活必须经过呼吸关、营养关和感染关,尤其是呼吸关更加重要。NRDS将是救治的第一道难关,NRDS的发生是由于PS缺乏而导致,PS是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磷脂蛋白复合物,孕18~20周开始产生,继之缓慢上升,35~36周迅速增加达肺成熟水平。PS覆盖在肺泡表面,降低其表面张力,防止呼气末肺泡萎陷,以保持功能残气量,稳定肺泡内压和减少液体自毛细血管向肺泡渗出。早产儿胎龄愈小,功能肺泡愈少,气体交换功能愈差;胎龄愈小,PS的含量越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呼气末功能残气量降低,肺泡趋于萎陷,故其肺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肺顺应性下降,气道阻力增加,通气/血流降低,气体弥散障碍,从而导致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及通气功能障碍所致的呼吸性酸中毒。缺氧和酸中毒进一步抑制PS合成,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可导致肺动脉高压(PPHN)的发生。胎龄28~32周的早产儿约有30%~60%会发生NRDS,NRDS是早产儿死亡的最重要的死亡原因。如何提高极早产儿的救治成功率,关键是减少NRDS重症的发生,对基层医院更是如此。以往本科考虑PS费用昂贵,往往患儿病情发展严重才考虑使用,效果不尽理想,近年来本科本着预防为先,防治结合的原则,应用INSURE策略防治NRDS,基于愈早使用PS、CPAP,能愈早补充PS,有助于萎缩肺泡张开,而CPAP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开放,增加功能残气量,减少PS的消耗[3];应用INSURE策略目的就是最大限度降低NRDS重症发生率和机械通气的使用,由于降低呼吸机的使用保护了气道的完整性,促进了气道纤毛的正常运转,降低了气道损伤及二重感染的风险,增加了患儿的舒适感,有利于病情恢复,降低死亡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
新生儿肺出血是新生儿一种极为严重的临终状态,待口鼻流出鲜血已是肺出血晚期,死亡率高达50%左右。对具有肺出血高危因素的新生儿,结合临床突然出现青紫、呼吸困难加重、呼吸节律改变及肺部罗音突然出现或增多,立即气管内吸引,通过发现气道内血液来间质反映肺泡出血从而早期诊断,早上机,以期在尚未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之前,及时中止新生儿肺出血的中心环节,提高新生儿肺出血的抢救成功率。基层医院限于技术和设备一旦极早产儿出现肺出血等并发症死亡率明显升高。如果能主动进行气管内吸引,甚至进行灌洗,将气道深处的积血稀释扩容,并随呼吸运动上升而被吸出,则能尽早发现气道内的血液,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肺脏的腔道系统相当于一个容器,肺出血积于其中,当出血量大到从气道内流出时,失血量较多,内窒息时间较长;过晚则出血多、内窒息时间较长,抢救难度加大;笔者本着预防为先,防治结合的原则,将关口前移,利用气管内吸引早期诊断新生儿肺出血,及时上机并以高PEEP尽早控制出血。高频振荡通气近年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严重呼吸障碍的患者,尤其对常频呼吸机给氧失败的NRDS氧合提高快,疗效显著,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笔者对4例NRDS常频呼吸机FiO2>0.6时,及时给予高频振荡通气,均取得成功。笔者本着预防为先,防治结合的原则,利用各种适宜技术采取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NRDS发病率42.6%降至22.4%,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最大限度降低NRDS重症发生率,尤其是新生儿肺出血的发生;近2年笔者感到肺出血已明显少见了,极大提高极早产儿成活率,抢救成功率由74.1%升至93.1%,肺出血发病率18.5%降至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字2=7.51、6.64,P
极早产儿救治是一个系统工程,早期防治NRDS非常关键,但以后的感染关亦非常重要;近来人们注重手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定期输注免疫球蛋白,抗真菌药预防真菌感染等预防感染,同时应用INSURE策略防治NRDS,降低了上机率,对肺的损伤小,并发肺部感染和呼吸暂停减少[5],从而使氧需求减少,进而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降低了转院率。应用INSURE策略防治NRDS,NRDS发病率42.6%降至22.4%,薛素娟等[6-8]等报道亦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上机率由31.4%降至17.2%,亦有了明显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和样本量较少有关,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便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96.
[2]朱进秋,郭芳,宋英,等.羊水泡沫试验预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41-143.
[3]肖昕,周晓光.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8.
[4]王君庆,江英.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2013,48(8):720.
[5]黄西林,陈丹,李小萍,等.INSURE策略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1):12.
[6]薛素娟.呼吸机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7):42-43.
[7]谭峰云.牛肺磷脂注射液与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对比[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4):13-14.
精品范文
10早产儿营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