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范文

时间:2023-12-08 18:0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篇1

【关键词】城市环境问题;生态园林;概念和内涵;生态管理方法

一、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木和藤木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二、如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如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所谓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一个生态城市应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高效的投资创业环境和良好的人居环境。在这样一个城市里,发展任何产业都必须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前提,所有的原材料和能源得到最合理、相对最高效率的利用,善待自然、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公德和人民的自觉行为准则;到处是绿荫草地、青山绿水的城市景观,人的行为与大自然有机结合,相互协调。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实践,不断总结才能有所发展,因此,仍可以做不少的探索,有的也许已经做过但没认识到它的生态意义所在。结合实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发展的规划建设管理体系。 绿化规划是龙头,是创建园林城市的先导,是园林绿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为了避免绿化建设的随意性、盲目性,城市园林局应编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以指导城市建设,使各项城市活动逐步纳入生态城市建设的轨道,并在规划指导下做到有效、有序地完善和提升现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结构,改善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各系统再生能力,促进现行的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城市管理和城市运营向生态城市全面转变。建立强有力的生态城市建设协调机制,强化政府机构在政策导向、规划执行和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探索建立统一、高效、有序、协调的生态规划建设体制和综合管理机制。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品位 。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的主体,对于调节气候、防风降尘、减少噪音、保护物种多样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园林绿化是城市的形象工程,也是一种生产力,一座美丽的园林城市,公园绿地就像一颗颗明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最贴近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实用性,也最能反映城市绿化的功能性。,要继续完善提高,抓好植物的调整、更新和补植,增强丰富的植物群落,进行湿地保护,建设“情人岛”,进一步提高文化品位,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要通过各种措施增加绿化覆盖率,增加绿量。城市生态效益的大小是由绿量决定的,而绿量的大小则取决于园林植物叶而积的大小。实验证明,大树的绿量最大,生态效益也最大,而且管理起来投资最小,所以要多栽植大规格乔木,或移栽成形的大树,这样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此外,还要见缝插针地补绿造绿,大力发展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及屋顶绿化,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

营造具有园林特色的生态小气候。如人行通道、交往空间要营造遮荫环境大型广场,停车场建成绿色广场(或停车场),以大冠幅乔木做林荫,用植草砖做停车场铺装,进一步降低热辐射。对于建筑,应该提倡生态建筑,特别是西面和南西墙做立体

绿化,多栽植藤本植物,对于室内小气候的改善有较大作用。市民居住区:家属楼设计时,大胆地设想,如在楼层之间设计“空中花坛”,栽植垂、吊植物和爬墙植物,这样不仅能改善整个楼体的气候环境,还创造了独特园林意境。

增加园林植物的多样性。依据“适地适树”的原则,营造风景林、防护林尽量采用乡土树种甚至是野生树种,如槐树、柏树、黄护、桐树、松树、等,同时也要引入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如大叶女贞、合欢、奕树、重阳木、银杏、雪松、香樟、白皮松等。根据空间使用频度和视觉重要程度,植物种植设计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使用频率高、视觉性强的地段,注重观赏性和艺术性,以人工造景为主,依据树种季相变化多设计红叶树种、黄叶树种,如红枫、紫叶李、柿树、黄护、银杏、紫叶小檗等。

尽量保留和建造水体,减少硬化地面的面积。水体是环境设计中的自然因素,水体不仅有观赏功能,还能降低噪音,改善小气候。在环境建设中把水体和雨水储存、水景创造结合起来,在适当的地方利用植草砖铺地渗透雨水,补充地下水,控制地表径流,永久和祈时储存雨水。

加强城市防护林、风景林、经济林建设,扩宽市区外环境绿化。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一个城市要想达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必需注意城市结合部的绿化,退耕还林,结合经济林、防护林建设,人力开展山头绿化;在郊区农村,提倡生态农业,立体种植,保护和发展农田防护林带,形成带状网络。

抓住每年的植树节这一大好时机,大搞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掀起绿化,并注意巩固绿化成果。单位与庭院绿化时,应把垂直绿化、立体绿化与拆墙透绿相结合,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既隐蔽又开阔的绿色环境。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发展的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以及生态规划和园林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出发,着重从城市园林的生态管理建设,尤其是搞好植保工作和自我保护园林绿地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构建和谐洛阳,创造更加适宜人们居住和创业的良好环境,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篇2

关键词:生态;园林;植物配置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inevitable trend,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and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ecology landscape,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technology, plant configuration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ecological; Garden; The plant configuration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前言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就是一门交叉的学科,涉及许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因此,我们做园林设计时要与农业、林业、水产养殖等行业,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生态园林不能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不能是简单的返朴归真,而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中国园林的精髓,继承和发展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游憩地,极大地改善、丰富、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

2 生态园林的概念和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从我国生态园林概念的产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态园林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的自然景观,为人们提供旅游、休憩的娱乐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三是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3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原则

3.1 坚持植物多样性与整体统一性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佯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如果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失去美感。过于繁杂的色彩也会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但太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就会显得单调呆板。因此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绿化设计时,分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基调树种种类少,但数量大,形成该城市的基调及特色,起到统一作用;而一般树种,则种类多,每种量少,五彩缤纷,起到变化的作用。乔木、灌木、地被合理配植,体现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

3.2讲求对比突出整体协调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都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地,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

3.3力求均衡配置稳定的生态景观效果

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比较顺眼一点。如色彩太浓重、体量太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种类,给人以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减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植时无论是规则式均衡(对称式)还是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都应充分考虑植物群落。每一种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规模和面积、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来表现群落的种类组成,规范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保证群落的发育和稳定状态,群落中组合不是简单的乔、灌、藤本、地被的组合,应从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较稳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寻找生长健康、稳定的组合,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和园林美学原理建立适合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工植物群落,形成稳定的园林生态景观。

4 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几个具体方法

4.1 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城市文化特征

(1) 广泛应用市花市树,体现城市绿化特点。市花市树是适合当地气候特点,受到群众普遍喜爱的植物品种,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是地区文明标志和城市文化的象征,在植物配置时,重点地段,主要景点大量种植市花市树,与其他植物合理配置,对彰显城市文化气息和绿化特征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注重乡土树种应用,突出地方特色。各个城市规模都不一样,经济发展也不平衡,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差异很大,城市绿化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历史文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地方风格才能提高园林绿化的品位。

4.2 注重科学性和以生态理论来指导

(1)生态园林建设设计中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再现自然,改善和维持生态平衡为宗旨,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充分考虑园林绿化的系统性、生物多样性、景观的自然和丰富性及城市园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遵循自然植物群落规律,充分掌握植物生物系特性,依据自然植物群落组成成分、结构、季相及相互关系进行合理配置,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植物造景和环境要求的统一。

(3) 园林植物与环境资源价值利用,园林植物发挥美化环境满足城市居民观赏休憩需要的同时,具有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水土保持、减低噪音、吸收和排解污染物等作用,因此,同时具有环境资源价值。

5 几个注意问题

5.1关于植物群落

每一种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规模和面积,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来表现群落的种类组成,规范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保证群落的发育和稳定状态,群落中组合不是简单的乔、灌、藤木、地被的组合,应从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较稳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寻找生长健康、稳定的组合,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和园林美学原理建立适合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工植物群落。

5.2 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但另一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在配置植物种类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

5.3 植物配置应突出地方特色

由于我们所处的各个城市规模都不一样,经济发展也不平衡,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差异很大,城市绿化要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

篇3

关键词:低碳 城市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212-01

城市是创造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核心,也是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导致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据联合国统计,城市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生态化发展模式和低碳发展之路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各国城市建设发展能否切实贯彻新的理念。

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之路

1 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化,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低碳城市,即通过零碳和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推广应用,节约和集约利用能源,有效减少碳排放;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即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就是面向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的中国城镇化所面临的现实矛盾与未来挑战,通过明确城市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等目标要求,按照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确定新型城市发展模式,选择一条符合中国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需要,又能够在城市发展中有效地逐步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使城市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维系良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道路的要求。

2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之路应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既与快速城镇化趋势要求相适应又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发展路径;是一条产业支撑力强、资源集约度高、就业容纳量大、公共事业均衡发展、全体居民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的可持续城镇化道路。

在国家战略层面,从生态环境基底条件和容量出发,确定主体功能区,分类制定区域和城市的基本发展原则,进一步明确主体功能区规划下的城市发展导向;在社区和个体层面,应大力倡导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转型趋势,逐步开展低碳城市发展之路的试点与推广。以城市密集地区和大中城市为核心,系统推进基于低碳生态理念的城市规划、产业发展、交通系统、建筑节能等核心流域的技术经济政策制定与落实。

二、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战略

城市规划在建设低碳经济有重要的角色。作为可以影响城市发展中的土地、资源、建筑、交通等范畴的专业,对城市化过程中合理资源分配和使用都有协调和调整的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城市规划必需由两大城市规划策略:“减缓”和“适应”:

1 “减缓”规划:减缓规划策略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不同手段去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少潜在的反面影响。相关的手段可包括编制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法规、规范和标准、提供节能减排的激励政策,鼓励使用减低 CO2排放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造方式。有关的政策必需有一既定的减排指标为依归,作为量度各减缓规划手段的可行性及成效。

2 “适应”规划:全球气候变化已进入危机阶段,事实上,由于全球暖化带来的生物、自然、 地理系统变化已产生,而部分预计的改变亦已不能避免。因此城市规划要由“适应”的角度去分析那些将会无可避免的生物、自然和社会转变的实质后果,从而制定政策和行动去“适应”, 把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有关的问题可包括未来预知海岸水面升高如何破坏城市现有基建设施、经济活动如何受农业生态平衡改变而减产、强烈天气现象如何影响民生,及如何应对这些避免不了的转变。

三、引导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1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具有渐进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涉及环境、经济、社会3个维度的复杂巨系统,因此其建设发展具有渐进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另外,由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还远远没有完成,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城镇还将面对人口规模、产业规模增大而带来的碳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现实压力,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将涉及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变革,因此,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实现的,与此同时,人们也要认识到低碳生态城市不是遥遥无期、虚拟的,而是一个可望可及、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2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应当遵循生态学原理,倡导循环共生的发展方式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当强调生态学原理对规划建设的指导作用,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这就需要规划建设时,在结合城市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象条件、水文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规划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城市生态环境演替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处理好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大自然的干扰。同时,还应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用,促进系统内外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改变过去以单一的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以较小发展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尽可能使得物质和能源在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3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应当实现对A, B模式的扬弃,探索新型C模式

目前来看,城市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被众多国际组织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自由放任式的城市化发展的“A模式”,一种是被众多国际组织和权威专家所推崇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B模式”(反增长计划)。

参考文献:

[1]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04):5-10.

[2]潘海啸,汤裼,吴锦瑜,卢源,张仰斐.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06):57-64.

篇4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地形因子;积极作用

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日益加剧,它极大的威胁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方式,只有用生态的理念去进行规划设计,才能够真正做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合理地对城市生态进行规划,处理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矛盾,是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头等大事。

一、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原则与内容

1.1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有:

a.尊重规律和因地制宜相结合;

b.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调和;

c.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d.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机统一;

e.以人为本,人居环境的改良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1.2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内容

a.城市生命支持系统包含:水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交通规划与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b.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c.生态人居环境规划;

d.生态产业规划生态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

e.远景规划它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普遍的地区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进程,预见城市增加到稳固态的进程。

二、发挥地形因素积极作用的规划设计方法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发挥地形因素积极作用的规划设计方法,以下将用《大亚湾・霞涌滨海地区概念规划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国际竞赛》这个规划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阐述。

1、规划需对基地的整体环境进行总体的发展策略研究,经分析得出以下要点:

(1)利于生态发展的自然环境要素:山体、河道、海滩、自然植被及现状城镇肌理等。

(2)不利于生态发展的外在环境要素:规划区西面的大亚湾石化基地,如影响空气质量;日益增长的旅游人数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如污染及消耗等。

(3)对于石化基地――“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著名滨海旅游目的地”是惠州产业的两大重点,如何实现两者间的和谐并存是霞涌片区发展的首要目标。

(4)对于游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制定专项保护与利用战略,多管齐下,坚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上述要点出发,规划确定基地的环境总体发展策略为:以完善的开放空间系统和自然资源作为未来城镇强而有力的发展框架,以先保护与修复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2、规划始终紧扣“与环境共生”这一景观生态规划的前提,对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修复,以达到有机平衡的目的。

(1)生态保护――合理保留自然生态要素

基地内现状自然生态要素丰富,包括河道、水塘、山体、滩涂、自然植被等,规划从城镇整体生态平衡的基点出发,对自然资源进行梳理,合理保留并适当整改。

①保留现状水网及乌山头东面水塘肌理,水系周边引种适宜植物,建立水网生态廊道;

②保护乌山头整体形态,进行保护性开发,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生态美景。

(2)生态修复――适当隔离,阻隔不良环境

①毗邻石化基地,无天然屏障,需依靠人为建设绿化隔离,根据《大亚湾分区规划》,石化基地红线0.2公里的范围内应建设生态绿地;

②“生态斑块+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的生态建设模式,更好的阻隔石化基地对滨海地区的环境影响及景观影响。

(3)――空气质量控制建设:碳氧平衡

石化基地对空气环境的影响无可避免的降低了滨海旅游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为更好的改善地区空气环境质量,规划提出重建地区碳氧平衡的发展战略。

①结合大亚湾城市空间规划,充分发挥绿地的多种用途,通过不同绿化/生态面积 (包括:阔叶林、城市公共空间、湿地等) 达到碳氧平衡;

②通过循环经济和可更新能源的使用降低能耗,减少耗氧排碳。

三、基地主要地形因子的景观生态设计特点:

(1)山体――乌山头:保护、控制、适度开发

对于地形中生态属性最强的山体,基地中部的乌山头无疑的城市的生态核心,为了达到保护生态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规划首先需运用GIS技术对乌山头进行用地适宜性分析。

通过GIS分析,并根据各项建设用地的适宜用地坡度,我们以对规划范围内的山体进行坡度分析为基础,将山体划分为:

①适宜建设用地――坡度为 0―8% 之间,坡度小,地势较为平整,场地景观资源好,容易改造的用地。

②较适宜建设用地――坡度为 8―25% 之间,坡度较小,便于开发,有较好的景观资源,改造难度不大。

③适宜建设用地――坡度为 45―75% 之间,坡度很大,岩石地质,地势落差大,难以改造。

(2)山体开发除划定适宜建设用地外,山体建筑的布局、建筑的体量及山体城市界面的美观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山体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从以下几点考虑:

――对于山地建筑的布局策略

①量减小开发土方量――建议减少山体建筑的前院红线后退,以尽量减少由于建设车辆通道所造成的土石方工程,并使建筑物与街道的关系更为紧密,并尽量减少建筑物后部的填坡需要。

②应顺应山坡开发――需根据山体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山体与建筑、道路之间的关系,尤其需研究不同坡度山段的建筑挡土墙等技术要求高且影响重大的问题。

(3)――对于建筑与山体的体量关系

①山小建筑大――一般用于体量较小,山地建设适宜性较好山体,建筑较密集,不以山体作为背景,山是建筑景观的一部分。

②山大建筑小――建筑以山为背景,总体开发量较少,建筑一般功能性较强,如游览功能,高尚低层住宅等,并通过景观优化等方式,使建筑成为山体景观的一部分。

③两者相称――根据实际情况,适量地山体开发,建筑功能齐全,建筑与山体互为景观,融为一体。

篇5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区;西宁市;指标体系;生态系统健康

Primary studies on construction of green ecological city zone in Xining

ZHANG jian-guo, CHEN ke-long*, ZHANG liang

( 1.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810008 )

Abstract: It is the final trend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to find the road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with characteristic of intensive, intelligence, green and low-carbon. It has become a focus about how to build green ecological city zone related to local feature. Take Xining as exampl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een ecological city zone, with the theory of ecosystem health and it’s research method,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system health in Xining, put forward helpful advices about construction of green ecological city zone in Xining. The result shows the defici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in Xining i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 solution is both building and industry, to achiev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buildings, and the green transition of industry.

Keywords: green ecological city zone; Xining; index system; ecosystem health

中图分类号:Q142.9 文献标识码:A

1背景

1.1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现阶段推动我国实现内向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从1978年到2012年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7.12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57%,旧城镇化模式背后潜藏着的诸多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任务,指出了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此后,如何顺应新的形势,及时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各地研究的热点。

1.2 绿色生态城区的概念及内涵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610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XJY012,10CJY015)

通讯作者简介:陈克龙,男,安徽巢湖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 。

绿色生态城区是指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产业配套等方面,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的城市开发区、功能区、新城区等[1],尺度为3-15平方公里[2]。在新型城镇化路线提出后,如何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在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截至目前,关于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对于西部地区重要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研究仍属空白。本文将以西宁市为例,以绿色生态城区内涵为基础,以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及研究方法为手段,研究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现状,并提出西宁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有益建议。

2 西宁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1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理论

“生态系统健康”概念源自于Rapport 等[3]提出的“生态系统医学(Ecosystemmedicine)”理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是将“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城市生态系统中,通过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揭示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完整、运行机制是否高效、系统是否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等问题的科学理论。现有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主要涉足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概念及内涵的探讨[4, 5]、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6-9]、评价模型的建立[10, 11]、评价实例的开展[12-14]等领域。

2.2 研究区概况

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谷地,城市中心地理坐标为101°49′E、36°34′N ,平均海拔2261m ,市区面积7665km2,常住人口217.79×104,平均年降水量380mm ,平均年蒸发量1363.6mm ,平均年日照为1939.7h ,平均年气温7.6℃,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西宁气候宜人,素有“中国夏都”之称,是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西部大开发”,特别是青藏铁路的贯通,给西宁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西宁市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西宁市作为生态大省青海省的省会、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理应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走在大多数西部城市的前列。因此,评价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探讨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驱动机制,提出西宁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有益建议,可以为西宁市城市建设管理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内涵[15-17],参考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相关研究[6-9, 12-14],确定了包含了四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并确定标准值,见表1。

表1西宁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值

2.4 评价方法

篇6

河南省焦作市地处太行山南麓,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整个城市以煤而起,因矿而兴,有着一百余年的采煤历史。曾经的采矿业,支撑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城市的发展基础,然而积年累月的掠夺式开采,也让整个城市陷入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的发展困境。如何化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复原北山

长期以来,该市沿北部太行山一带,有近千个大大小小的采矿点、加工点。滥采乱挖、崩山采石,隆隆炮声随时可闻,粉尘、灰尘遮天蔽日,生态环境破环严重,居民深受其害。焦作市开始了一系列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为主导思想的工作,而治理千疮百孔、不堪重负的北山,成为首要任务。

焦作市市长孙立坤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必须把北山治理好、建设好,为子孙后代保留更多的青山绿水。”

3个月的时间里,在全市范围内关停取缔非法采矿点248个,取缔非法矿产品收购(储存、加工)点710家。对82家持证矿山进行整顿,20家不合规的持证矿山被强制关停,剩余的62家矿山按照“四化”标准整治。目前,正在进行“两巩固两推进”行动,即巩固非法采矿点取缔工作成果,巩固非法矿产品收购(储存、加工)点取缔工作成果,推进持证矿山“四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北部山区生态环境恢复。

对于已经破坏严重的山体,焦作市也投入巨大资金,按步骤开始生态植被的恢复治理工作。该市启动了绿色生态焦作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投入治理资金2.5亿元,治理面积20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投资9600余万元。其中解放区龙寺粘土矿治理工程已完工;总投资2200余万元,治理面积2平方公里的九里山和山后废弃采石场治理、冯营和九里山采煤沉陷区治理4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已于日前开工。

北山治理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让曾经山石、烟尘弥漫的北山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决胜水系

焦作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先天的自然条件,让其具备优越的山水城市发展条件;后天的历史人文景观,让其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面对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优势,该市提出要“倾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作为打造山水园林城市重中之重的城市水系又将如何建设?如何将“半城青山半城水”的规划设想落到实处?决策者们经过广泛深入地调研,确定了城市水系打造的整体思路——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

外部大连通。焦作地处南北交会点,东西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枢纽地位。同时,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工程自西南向东北穿越城区。需要连通河道,浑然一体。把城区东西南北4个方位的可利用的外部水资源融会贯通,让其通过各个渠道进入城市河流,作为最主要的补水源头。

南临黄河,让充沛的黄河水为城市发展所用,焦作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已经开始的引黄入焦工程,将让引来的黄河水穿过沁河,到达蒋沟河,再沿蒋沟河南岸排水沟向东一段,再穿蒋沟河一路向北,穿越郑焦晋高速、长济高速,到达大沙河,最后向正在修建的灵泉湖和翠云湖供水。新建孤山湖水库及影视湖、下寺岭水库、当阳峪水库3座小型水库。这些水库将通过水渠连通,直接向普济河、群英河、瓮涧河等南北走向河道补水。同时在北部山区适时修建大小不等的蓄水坝,拦洪蓄水,化害为利,然后与各补水渠道连通,作为城区河流补水的一项来源。现有的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再生水也将被充分利用。穿城而过的南水北调工程在李河上游开辟的汇水口,将注入新河、大沙河,最终交汇于东湖。

内部大循环。“六纵三横”的天然河道,再加上穿城而过的南水北调工程,这些水系将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让其形成浑为一体的水系景观。内部大循环,即让城市水系内部互通,形成环形水带,水流实现科学循环。新区水环是焦作新区景观的核心,也将是支撑新区旅游、商业的骨架和特色所在。“城市休闲之环”定位为集休闲、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空间环境,实现焦作新区生态涵养空间与文化休闲综合空间的自然转化和有机融合,呈现为“蓝环绿卷”的水陆格局。“历史文化之环”规划定位为以体现历史文化、传承古运粮河风貌为主,兼顾河道生态景观修复。

三个相互连接的水环将打造出城市水系亮点中的亮点,而这些水环与在城区水流不断的“六纵三横”河道也将通过自然流动、加压提升等手段实现整个城区的水流大循环,循环的水流将蕴含着无限生机,带来无边的滨河美景。

赢在绿地

一个城市的绿化率,真实反映了城市的生态文明程度。因此该市提出要“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

2012年,计划开工建设普济游园、定和游园、丰收游园、闫河公园等项目,实施中原路东侧绿化带和过境道路、入市口重要地段绿化带景观建设。

截至目前,在缝山公园影视大道南侧,规划总面积13.3万平方米,总投资5100万元的闫河公园项目,已完成投资3400万元,与缝山公园相连的过街通道正在施工,通道建成后,将很大程度解决缝山公园附近的交通隐患问题。

篇7

【关键词】规划;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镇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和经济都飞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推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但是各种生态问题如雾霾、沙尘等极端天气的出现,使人们的环保意识被唤醒,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建设生态型城市就被提上了日程,而且迫在眉睫。笔者在本文中将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 浅析该问题,并且将站在城市规划的立场,对如何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等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为我国绿色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参考。

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何城市建设的规划都应该从能否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不能只是简单的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负责。城市环境的好坏决定着每一个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幸福指数的高低,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应该只是考虑到最基本的生存的功能性需要,还应该能够在人文历史、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所反映,打造一个符合城市自身特点的名片。城市的任何改变都应该是以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前提展开的。同时城市环境作为影响城市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更应该是城市规划和建设者首先要重点关注和考量的问题,良好的城市环境绝对可以推动城市发展,不好的城市环境将会降低城市生活质量,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下面将先从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二、现实中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状况

以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城市建设在取得了较大发展成就的同时,还有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城市管理和建设的方式不够科学是主要表现之一,因此造成城市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还存在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森林面积锐减、雾霾、物种灭绝、水污染、传染病频发、极端天气的出现等问题,不仅阻碍了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甚至给人们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举例来说,近些年来我国很多大中城市发生的城市内涝现象,就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之考虑当前城市的规模在建造排水管网,没能站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科学编制

城市规划的好坏严重影响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水平,而且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核心部分,所以科学合理的编制城市规划能够有效的改善城市发展的思路和步伐,是其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就需要在编制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方案时,以保护生态发展,建设绿色城市的角度出发, 科学合理的编制出生态城市规划。当然,关注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满足城市经济总量和经济的发展,不能一味追求生态而放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意思就是城市规划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找到契合点,使三者达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城市建设和规划中的绿色容积率问题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逐渐意识到了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努力做到将绿化概念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在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将植物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实现建筑物的多功能使用,还为建筑提供了绿色景观,减少了城市闷热难耐的不利影响。现如今城市绿化已经成为了考核一个城市规划质量的的重要标准,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绿色容积方面,也就是综合绿化面积,已经成为一个楼盘的卖点和城市建筑规划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就目前现状来看,城市的综合绿化面积可以通过三种方法实现:第一是根据设计师对整个城市规划所需要达到的绿化面积数量;而是根据提前预设对地块绿化功能的比例来确定;三是根据城市地块的未来发展方向来确定综合绿地面积。

五、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

从古到今,我们的民居都是建在了有水的地方,所有江河小溪的两岸漫漫变成了城市的聚集区。由此而说, 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就必须有很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对于依据水源而建的城市来说,我们已经有了好的条件,所以只要充分利用和保护就能建设成自然生态城市。

自然的生态环境具有无法复制的特点,无论是怎么精细雕琢出来的人工景观,也无法和纯自然的景观相比,所以城市建设者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可能的利用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再创造,在原有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充分的利用好原有原有的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型城市,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六、生态城市设计应做到精心、细心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时候, 就应该精心、细心的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为了实现城市化的生态化目的,并且表现出与其他城市不同,有自己所独有的生态坏境、文化环境和城市风格。生态城市的设计在最基本上要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及城市住区设计三方面内容。城市景观设计就是要构建起以建筑和园林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完美统一,天然和谐的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的设计重点要在平面规划和空间规划两方面着手,用平面设计来构建空间设计,用空间设计来辅助平面设计。特别是在沿街主要街道上,建筑景观的设计要做到高矮层配合。园林设计主要是对水系两岸做好林带、湿地建设和城市公园及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做到生态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历史与现代的高度融合,传统与时尚的兼容并举, 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实际生活的需要。应该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基础, 以高科技产业为发展的方向,用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作为生态型工业体系为终极目标,加大对旅游、教育、文化、卫生、房地产等产业的规划和调整。要构建生态产品的开发和设计等一条龙产业,逐步实现产业的调整和改造, 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 努力提高生态经济的比重。建立企业环境行为和环境信用评价的体系,用科学的方法严厉监管企业的行为,通过媒体和舆论的力量,将全民发动起来一起对企业的环境信用进行考核。运用生态建筑的原理对居住区也要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使生态建筑和和完善的生活设施系统结合在一起,生活在生态城市里,住在生态小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为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造成了越来越多的生态问题频发,人们的环保意识被唤醒,生态保护已经是我们必须时时事事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再出现自来水中毒或者传染病频发的问题了,应该把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规划有机结合在一起,努力打造出生态城市。本文只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肯定存在着很多片面性的见解,还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李海龙,于立. 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1(07)

[2] 王欣.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探析[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S1)

[3] 杨坤. 浅谈我国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19)

篇8

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内涵及外延极其丰富。但就人所生活的城市空间这一维度而言,文化真实存在于城市生活和建设之中,依托各不相同的城市生活和建设内容为载体。这些载体可以统称为“城市文化空间”。从广义上来看,城市文化空间指的是人们感知、体验城市文化的各种场所,是承载着文化的记载与传播、生产与消费等活动,并具有历史、艺术、科技等多方面价值的公共场所。

从传播及城市竞争力塑造方面来看,全球化、国际化、快速城镇化等当代社会发展特征,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同质化困扰,造成城市缺乏自身独特竞争力。就此而言,如何基于城市自身文化优势,打造适宜城市发展、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空间,进而形成城市品牌,应是当代城市建设中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对此,相关分析可以从城市文化空间的功能属性上入手。一般认为,基于不同功能属性,城市文化空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文化生态、文化产业、文化事业。这三类在不同的文化空间在城市中是各自区别,却又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其相互关系形成了城市文化载体的有机整体,同时也形成了立体式的城市品牌内核。

文化生态空间:历史与传统的保护

城市文化生态空间主要包含了历史积淀留存下的各种文化遗产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区,是一种历史与传统的文化资源。其承载并传递着城市独有的历史信息与发展历程,具有文化传承与延续的作用。从情感上来讲,城市文化生态空间承载了城市中生活的人集体记忆和民族记忆,是塑造城市居民情感归属与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城市文化生态空间与城市人的互动,将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城市规划、开发与建设中,城市管理者一方面希望能够回归到文化生态上寻找城市独特的基因,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另一方面则要顾及开发对于文化生态的破坏性影响。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城市经济建设与文化生态在开发、利用、建设上的平衡?

首先需要了解当前城市文化生态与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存在哪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或矛盾。

其一,从目前城市建设发展来看,很多城市在发展、转型、建设过程中,都陷入了迷茫,认为历史与传统的遗存与当代社会生活格格不入,难以从城市文脉中探寻、发现适合当代城市的文化精神。对此,一些城市为了经济发展,开始模仿或照搬先进、成功城市的经验,造成了较大规模的“千城一面”的问题。同时,由于同质化竞争激烈,且来源于大拆大建的后进城市的新型城镇面貌脱离了其文化根源与群体记忆,导致难以获得可持续的城市竞争力。而这显然背离了城市规划、建设的初衷,易陷入土地政策等短期经济刺激手段的怪圈。

例如,春城昆明享有700余年的厚重历史文化,其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更是极为丰富。然而,尽管如此,昆明的城市文化空间却甚为贫乏。自1922年以后的90多年中,昆明曾陷入拆老城建新城的陷阱,老街道、老牌坊等等承载着昆明历史与人文记忆的城市建筑、空间都在大拆大建中被“混凝土森林”替代,近乎消失殆尽。这使得作为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昆明,逐渐沦落成了“旅游过境”城市。另外,近来上海石库门的拆除工作被紧急叫停,也显示出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对待历史遗存的争议与焦虑。

其二,除了大拆大建式的城市建设对城市文脉造成彻底性破坏外,城市建设中还易出现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对文化生态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这种问题往往多发于文化生态资源丰富,在城市建设中,相关管理规划人员有意识想要将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案例中。尽管以文化促经济增长、以经济带文化繁荣是一种良性循环,但一旦出现过度商业开发,特别是超出了文化资源的承载能力时,最终带来的后果将是文化生态资源的加速消失。

2014年,云南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遭遇火灾,242栋房屋被烧毁,损失过亿元,大火重灾区正是酒吧等娱乐场所集中的区域。火灾的背后纵然有木质结构房屋易着火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是古城开发过快,疏于保护。再如北京的南锣鼓巷,作为背景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却因商业味太浓,落选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事实上,南锣鼓巷附近居民也已饱受过度商业开发的困扰。2016年,因游客数量过多超过街区承载能力,南锣鼓巷自动申请取消3A级景区资质,暂停接待旅行团。根据北京市东城区未来规划,南锣鼓巷将从商业街区逐渐向文化主题转型。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从全国一线城市到乡村小镇都面临着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建设与文化保护性开发的难题。

实际上,文化生态空间与当代城市经济发展可以寻找到很好的平衡点,城市管理者可以将当代城市建设根植于城市文脉之中。例如,土耳其的格雷梅,其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小城最著名的特点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洞窟,这是一种有别于大多数其他城市的居住方式。尽管洞窟式的居住空间显得与现代生活方式相去甚远,但当地依托洞窟打造了一系列独具风格的洞窟酒店,成为吸引游客的最重要魅力所在。通过游客的空间接触与体验式传播,小城的文化自然而然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名片。同时,对于小城居民而言,他们的集体记忆、生活方式仍然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文化产业空间:创意与特色的生产

文化产业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来看,由文化所引出的所有产业都可划归于“文化产业”的范畴。但为了更为清楚地认识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即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从这一定义不难看出,文化产业的本质是文化的产业化,通过赋予其一定的商品价值属性,达到文化产品商品化的目的,进而与城市经济形成互动。另外,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中普遍存在的资源有限、高成本、低附加值等问题,作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文化产业则具备了循环智力资源、低成本、高附加值的特点。因此,从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城市的建设发展必将从功能型城市转型向文化型城市发展。

基于这样的发展轨迹,聚合了文化产业的城市文化产业空间或将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一大引擎。对于文化产业空间的建设,通常以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为导向。其功能为面向文化交流与竞争,突出创意与特色,作为一种文化创新的载体,营造并体现着城市的整体文化创意氛围。

基于上述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功能,可以梳理出城市文化产业空间发展的关键问题。首先,作为兼具文化特性与产业特性的文化产业,必须处理好文化与产业的关系;其次,作为以产业为形式的经济活动,文化产业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在文化与产业辩证关系上,一些城市单纯以经济为导向,易出现对文化理解不透彻,文化产业定位不清晰,重产业轻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体现了城市对本地区的文化不自信。而这些不自信的城市则更愿意去效仿其他地区成功经验。这看似是一种风险规避,实则效仿而来的文化产业,缺乏本地区的文化资源支撑和居民情感认同,大多仅是一种表层的创意。在更大的范围来看,这种效仿造成了很多地区文化产业差异化弱的现象。从全国文化产业园区整体情况来看,大多数缺乏清晰定位和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由于缺乏本地基础,相应智力资源、文化资源、服务资源与园区发展难以同步,对于文化企业而言并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文化部已分多批次撤销了不合格的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被撤销的文化产业园多数以文化为幌子,实则完全经济受利益驱动,难以发挥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作用。

相对于上述重产业轻文化的城市,一些城市则恰恰相反。这些城市有着良好的文化资源和群众基础,却不懂得如何利用现代整合营销手段传播本地区文化,不懂得如何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导致空有文化资源,却无法带动经济发展,甚至由于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一些特色文化逐渐被当地人抛弃,最终导致文脉的断裂。

例如湖南梅山的傩戏,其最早可以追溯至5000年前,是综合了梅山地区宗教文化、民间艺术、生活方式等文化元素的综合体。尽管其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傩戏却未能促动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甚至其本身也处于濒临消失的边缘。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傩戏并未形成产业,更没有相关的产业链或产业生态圈。其传承仍保留着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方式,导致了这一文化对于当代普通人而言距离远、准入门槛高等问题。

除了要协调好文化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外,对于一些正在向文化城市转型的城市而言,如何保持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江西景德镇一直以陶瓷产业闻名古今中外。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景德镇的一些传统窑址、工坊已被现代建筑取代,同时由于传统烧制方法产生大量烟尘,已不再适合现代城市的环保需求,景德镇赖以发展的陶瓷产业面临了巨大的发展问题。面对没有产业创新,千年瓷都就可能失去其文化魅力的状况,景德镇聚拢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家,不但在此发展了新的制陶工艺,还站在文化视角,深挖陶瓷文化,并以陶瓷为媒介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同时,以陶瓷文化为核心,形成了以陶瓷为主题的博物馆、工作室、餐饮、旅社等文化产业生态空间,为景德镇带去了新的活力。

文化事业空间:服务与共享的公益设施

从中国城市的文化建设发展来看,文化事业空间主要指各种不同的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和场所,包括文化机构、教育机构等。这些文化事业空间的建立是以公平、共享为出发点,以满足市民的基本文化需求。鉴于文化事业的公益属性,城市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城市对于本地区文化塑造、培养、建设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城市的文化事业空间建设相较于高速的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的文化事业空间建设也有较大差距,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不小的距离。据《2012年世界城市文化报告显示》,上海拥有美术馆208家,其数量还不到巴黎的1/5,平均每十万人拥有0.9家,低于孟买的1.2家和伊斯坦布尔的1.9家。在图书馆方面的调查上,尽管上海有477家图书馆,数量仅次于巴黎,但人均每年借书量仅为2.5次,大幅落后于其他城市的水平。

就这一现象来看,尽管存在着中国人口基数大的因素,但也需要注意在文化事业空间建设上,中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未来的建设方面,需要结合人口规模、空间距离两大要素进行配置,以一些通用的如“千人指标”、“人均指标”、“服务半径”等为标准,进行衡量。

另外,针对国人对文化事业空间使用率低的问题,可以分两方面来看。一方面,这一现象体现出供需双方的不匹配问题,有些文化事业空间提供的服务或产品不是市民需要的,而有些市民需要的又没有供给。以国家图书馆为例,尽管其除了向读者提供借阅服务外,也经常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但通常主题严肃、学术,对一般读者而言吸引力不足。反观美国的一些图书馆,则会提供一些更为通俗、需求量更大的服务,如学生的考试咨询、职业规划等。

当然,除了服务提供者未能把握读者需求外,公共文化事业空间利用率低也有着受众自身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人对于文化事业空间利用的意识不强。对此,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意识,或是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国人对文化事业空间的注意,进而培养其使用意识。

针对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一些城市政府已经开始转变思路。例如,北京市推出的“文惠卡”,就是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解决过去政府提供文化服务单一,与群众需求不匹配问题。通过“文惠卡”的鼓励形式,推动市民参与文化事业活动,进而潜移默化培养市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需求。

中国的城市和乡镇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规划、转型、发展的问题。经济目标面前,城市管理者需要妥善保护、开发、利用好城市的文化资源禀赋。这不但是对城市历史、文脉的保护,同样也是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篇9

关键词:城市园林;现状前景;

Pick to: urban gardens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rational construction i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 in the reality garde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planning. How to carry on the reasonable urban landscape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planning,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is simple, is the main points discuss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化及生态环境成为新追求,不仅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竞相打起了“绿化牌”、“景观牌”、“生态环境牌”,在多个城市的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其城市建设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伴随着城市经济的高增长的同时其城市生态环境却在不断地恶化,从而使得各个城市如何让进行绿色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引起了各级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怎样取得经济建设的有效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建设达到有机的同步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成为各级政府决策者们的共识。目前通常的做法基本都是大量的旧城改造,增加城市公共绿地,兴建各种形式的所谓城市新园林。所有这些都可以从全国范围内的多个城市都在大规模的地进行城市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并积极主动地通过争创全国性的“园林绿花城市”、“生态环境卫生城市”、 “人类宜居城市”等等荣誉称号来提高其城市知名度从而达到吸引多方投资和各方游客来游览参观进行综合创收之目的这一普遍之现象得到见证。然而,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新兴学科,其不仅包罗了城市园林景观建筑、园林植物的合理化科学化的配置以及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等;更应该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何做到以人为本等。所以我们只要通过对该城市发展的动态分析就能够较好的使我们更确切地把握住其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现阶段所处的状况,从而能够有效地预测其未来城市园林发展的具体方向,并能够更好地利用相关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建设,来达到城市园林发展的人性化、科学化,生态化目的。 第一,我国现代城市园林的大规模建设在城市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审美观念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很多城市中的园林立足点也早已经不再局限于园林植物所创造的简单的形式美的感受了,都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实现现代城市园林的绿色生态建设的需求上,因此现代的城市园林跟以前有了质的变化,不再是仅仅满足于人们简单的观赏游憩之需求,更是要营造出合理的能够适合现代城市人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的优美生态园林环境。现代城市园林的作用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重要。这点特别是对于我国目前如火如荼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已经不能简单的把它理解成为类似于传统园林的筑山、理水、园林植物的配置和园林建筑的营造等造园一般要素的有机结合,而是要在不断继承优秀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再结合现代城市园林所应具备的综合型功能,并有效地应用于我国的城市园林建设发展当中去,力求做到既能够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多种需要,又能够满足不同城市居民日常观景游憩的需求,从而做到以现代城市为有机载体,尽最大可能的实现整个城市环境的园林生态化。 第二,目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在城市规划设计方面,尤其是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方面还没有完全拥有一套自主的高质量的城市绿地规划体系,基本上还是以国外的某些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为主要指导思想。虽然我国的园林有着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但相对于现代城市园林而言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由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仅仅只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部分必要有益的补充而已,其也最多只是对城市园林绿地分布提出一些简单初步的考虑,至于这些城市园林绿地的具体指标及建设的主题思想等诸多方面却无法加以明确的界定。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在很多的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实际过程中由于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尺度把握不准而造成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无序性和同质化,其不仅降低了城市园林景现设计在城市建设方面的优美化效果,还导致城市园林的低质化和不正当竞争。给人以“城市园林也就是简单的种种树栽栽花浇浇水施施肥”的简陋印象。其原因一方面与相关的城市园林队伍自身素质有关,另一方面是意识形态上的错误所导致的。城市中的园林绿地客观来讲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了,但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高质量的城市精品园林绿地的确是越来越少了。我国城市的许多园林绿地,没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更不用谈品精品化了。至于像无锡的吟苑,锡惠公园的杜鹃园,鼋头渚的兰苑等精品园林对于现在的城市园林建设而言那就更加是一种奢求了。此外,城市园林建设中盲目追求欧式风格和不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引种南方热带植物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等也只能导致贻笑大方了。至于很多城市的市中心道路旁边的假热带植物充其量也只能起到夜晚亮化的作用吧。第三,我国现代城市园林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生态化设计。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极大提高,低碳环保绿色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必然是所有城市园林建设的终极追求。而城市园林生态化设计的核心就是致力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终极主题,引导我们从更加科学的生态层面上来进行城市的园林景观生态化建设。让西湖边的西溪湿地之类的优质的城市园林绿地更多的出现在普通市民的眼前,让更多的松鼠,白鹭,野鸭,天鹅等对大自然环境要求很高的野生动物们自由自在的在身边玩耍。让桃花水母这种对水质要求极其严格的史前生物能成为孩子们鲜活的课本……那就是我们城市园林从业人员之幸也。而这也是我们城市园林工作者的最大心愿。2.健康园林设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多种城市病已经在困扰着大多数市民了。这也让健康逐渐成为必谈的话题了。如何营造出健康园林绿地也是放在城市园林设计者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不仅需要从自身健康的角度出发,兴建众多的城市公共活动场所,如小型的城市广场、街道小游园、居住小区健身设施等,来积极的鼓励人们多运动勤锻炼,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也要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大角度来进行科学规划,尽量提倡市民绿色出行,提供更加完善的城市公交系统,增加城市道路两旁的绿化景观带的设置等。并逐步的限制私家车的出行,还路于骑自行车的市民,同时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鼓励,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生活的城市一定会天更蓝水更绿的。3.艺术化的城市园林设计。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有意识的引进更多的艺术元素来装扮我们的城市景观,既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更要体现出城市的自身的艺术特色和悠久历史的文化底蕴,特别要注重城市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要充分吸取如杭州和苏州在古城保护方面的优秀经验,把我们居住的城市点缀的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既有千年的文化底蕴古都之貌又有上海北京时尚流行之大都市风格。作为城市园林景观工作者而言,任重而道远。结束语: 当今世界城市化和花卉产业的兴起,更促进了园林事业的发展。其中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各种城市园林规划的不断完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社会急需大批优秀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园林设计的前瞻性越来越科学严谨,相信我国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事业必将迎来辉煌。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环境规划;生态建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我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在新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进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性地提高。然而,在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气候变化以及生态危机等方面问题,严重困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与生产。因此,在实际的城市规划过程之中,人们提出了“环境规划”的城市规划理念。所谓“环境规划”指的就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城市规划。目前,城市环境规划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阐述了城市规划过程中融入环境规划的理念及内容,首先对城市环境规划的背景进行简要地分析介绍,然后主要阐述了如何实施城市环境规划。

一、目前城市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1、环境质量日益严重

众所周知,城市建设越大,人口越多,就必然会引起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市中心经常见到堵车的现象,堵车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了环境,汽车尾气排放的NOx是酸雨的主要污染来源之一。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不力,同样加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城市垃圾处理不合理,生活废水、污水乱排放,造成城市河流的严重污染,例如,南京2011年6月秦淮河出现大面积死鱼,其主要原因是秦淮河上游的生活区和工业就进排放污水进入秦淮河造成水体污染。

2、城市规划不合理

城市生活区与工业区、农业生产区相互层叠,布局混乱,工业区的大气污染与噪声污染与水污染都较为严重,如果把生活区和农业生产区规划在工业区附近,人们的生活会受到影响,不能呼吸新鲜的空气,不能饮用纯净的水,农业生产也会受到污染,工业区的污染物会随着大气沉降和地面径流和灌溉的方式进入农业生产区对农作物产生污染。

3、城市建设实施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在城市建设中必然要先破坏原有的环境,例如旧城拆除过程中容易引起噪声污染和大气污染,在河边湖边建设房屋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另外,在建设实施过程中,粉尘和烟尘会增加大气中的颗粒物,汽车发动机,切割机,搅拌机等机械设备的运作会产生噪声污染。很多项目在建设地基的时候,进行排地下水,对降低地下水位,同时还有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

二、如何实施城市环境规划

基于如上阐述可知,加强城市环境规划对于现代城市规划、打造“生态”、“环保”型的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是着重地阐述了如何实施城市环境规划。

1、认准城市“环境规划”中的“环境”

在城市环境规划之中,首先要找准“环境规划”中的“环境”。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城市规划中的首要考虑到得环境因素,它要求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最大化地保护及延续,并使得城市生活在自然与人类得以共存的环境之中进行发展。(2)城市的规划环境。它要求通过合理的选择和环境控制去努力影响未来。规划应当是未来主义的和实证主义的,它的目的是控制和驾驭环境。(3)城市的建筑艺术环境。它要求既能体现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风貌,显示出城市所特有的人文思想和个性化的特征;又能把城市的经济发展及人们对建筑风格的追求,通过建筑艺术的设计展示出来,使城市生活的经济及文化的要求在城市建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现。

2、以建设“生态导向型城市”为目标实施城市规划

生态导向型城市的建设必须基于科学的、合理的、正确地以及实事求是的城市规划,在实际城市规划过程中增添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依据相关的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来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它是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及结果。简而言之,它是集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以及经济高效等方面的人类特殊形式的居住区,它是将生态环境、城市以及人三者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最终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在实际的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过程之中,首先应该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城市生态位最优化之原则:对于城市生态位,就是一个城市提供城市居民的各种生态因子的总和。它不仅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现状以及文明程度,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具体功能、地位及其人口、环境以及资源等方面的优劣程度。(2)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原则: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又称为“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它是指以生态学的角度为根本出发点,城市对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或是承载能力。我们知道,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主,生态系统及其脆弱,而且结构也比较单一。因此,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是具有一定的规模的,而不可以无限制地扩大下去。

3、从整体出发分层规划

城市宏观的生态环境概念是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平衡,这种平衡促进了城市整体的稳定性以及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市微观的生态环境概念是城市的植被种类与面积、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及水资源、资源的总量与质量。一方面,我们都知道城市的植被覆盖率越大越好,但是这种大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绿化面积足够大,就谈不上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就好像回到了原始社会,因此城市植被覆盖率的大小也要有限制条件,必须是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等为基础。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也是衡量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以人口的增长和所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及对资源的开采不超出环境的承载量为约束。因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要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做得好,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才会稳定。

城市可利用资金、资源和环境容量包括了:①人口发展规模和密度的调整规划,②经济的发展速度,③整体发展结构的调整规划,④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规划。首先要从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全局出发,确定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效益有机统一的最佳环境生态总目标,总目标可以完成的前提下,根据城市规划特点与功能,在进一步对城市内部的各个功能区、产业进行结构的具体调整,以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更好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人们生态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化,使得环境规划的理念融入至城市规划之中,这样才能促进城市居民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不断地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只有充分地展示城市本身所具有的特色,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所焕发的“魅力”

规划好了城市的生态,就等于是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有了真正好的环境才能让人们真正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喜悦感!

【参考文献】

[1] 董 珂. 城市规划过程控制[J]. 城市规划汇刊, 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