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艺术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8 18:0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空间艺术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空间艺术设计

篇1

1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经济全球化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了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居民在要求便捷、绿色交通出行的基础上,也对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也能够展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出入口、垂直交通空间、站厅空间,以及天花板、墙壁、展台空间都可以成为设计师艺术作品展现的空间。通过选择合理的材料、色彩、照明、绘画、雕塑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艺术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出城市的新文化,也能够展现出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整体性、简约性、本土性以及传媒性等特点。设计师也可以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来体现出城市文化的品位与特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的特点在于地下空间,地铁站的主要功能之一为人流集散,因此,设计师可通过色彩、形态等要素来表现地下空间的艺术形式,通过精致的艺术加工来提升人们的艺术感知力和审美情趣。

2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主要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1)出入口空间设计:车站出入口主要功能在于连接车站与地面的空间,也是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建设发展程度最为直观地体现。车站出入口的外形设计、色彩应用、材料使用更加偏向于城市的常规建筑,因此车站出入口也能够直接反映出城市建筑材料的发展程度和建筑技术的发展程度。在车站出入口的设计方面,不仅要体现出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和艺术性,也要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点,保持其节点功能的同时还能够与周边的广场、建筑底层空间、公园以及街道等要素融合在一起。2)站厅空间设计:车站中间站厅是一个过渡空间,这一空间多处于地面与车站的站台之间。站厅通常设置有较少的商业服务设施,配置有LED(发光二极管)大屏幕,作为传媒宣传的主要媒介。这一空间界面给予了设计师较大的发挥艺术灵感的空间。在艺术表现方面,设计师可以充分采用室内装潢的材料、照明以及色彩原理,重点突出车站的设计主题,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能让乘客得到视觉享受。3)天花板设计: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中,能够最为直观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部分就是地铁站的天花板。天花板多为长条形状,占视觉空间较大。天花板的位置较为特殊,不同的高度采用不同的设计风格能够避免地下空间带来的压迫感。在车站的天花板设计装饰方面多采用简洁的现代元素,不同的城市可以根据当地的民族文化来添加具有文化特色的元素,也可以通过立体装饰来增强空间感。4)垂直交通空间:车站的垂直空间为车站不同层间的连接空间,会设置阶梯、电梯、自动扶梯等设施。车站的出入口朝着不同的竖向空间层面延伸,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其功能性。垂直交通空间的设计主要包含灯具的选择和环境格调的设计,通常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设计出具有韵律感、色彩感的空间环境,有效缓解地下空间的单调感。许多城市增加了阶梯的数量,响应全民健身号召的同时也能够降低电梯的能源消耗。5)墙面、地面的设计:在车站中,乘客视觉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车站墙面与地面。墙面的设计通常会采用动静两种形态,静态设计多以墙面艺术为主,动态设计则可以结合列车的形式与图案拼接达到动态的效果。这两种设计都有相应的广度和范围,对材料、图形、造型、光影的应用应充分结合城市社会文化。地面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应用性最高的部分,能够直观地体现出车站空间设计对乘客的人文关怀,在乘客生理方面,要确保地面的安全性,避免出现乘客摔倒情况;在乘客心理方面,可采用颜色暗示法来营造出安全的效果。墙面与地面要达成和谐美观的视觉效果,既能确保车站空间的整体性,同时也能够体现其功能性。6)站台空间设计:站台是车站最为重要的公共空间,站台除了必要的长度、宽度以及高度等之外,也应当具备清晰明了的空间标识,重点突出站台的视觉效果。因此,在站台空间设计中要体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使乘客在候车的过程中能够从站台空间中体会到艺术的趣味性、教育性以及地域性。7)公共设施空间设计: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空间区域,覆盖着非常宽广的范围,高峰时段的客流量也有着超越运载能力的情况。完善的公共设施空间能够为滞留在车站空间中的乘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公共设施空间设计不仅要考虑到美观性,更要考虑到能否为乘客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并充分体现出车站空间的人文性,为乘客提供更加细致和有效的服务。

3结语

篇2

关键词: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环境艺术设计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工作时间较长,休闲时间较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拥有的休闲时间逐渐增多,生活时间结构变化显著。同时,城市的生活成本、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等一系列因素也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造成较大的压力。丰富的休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2.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取以下三种研究方法:第一,文献归纳总结法,主要总结环境艺术设计和空间设计等方面的资料,同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第二,多学科系统分析综合方法,主要从生态休闲的角度,基于其基本的观点与原理,分析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的要素、外部环境和其中关联的系统结构问题等;第三,案例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分析其设计手法与设计风格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二、对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认知与分析

1.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概念

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即分布在城市周围的生态区域,如城市湿地、城市生态保护区等。如果将城市的距离范围划分为市区与郊区,显然这一生态休闲空间是分布在郊区的。由于城市化原因,城市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对其原有的生态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体现在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另外,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不仅具备一定的商业功能,而且可以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化城市周边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2.建设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建立有利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并在城市生态绿地和水源面积日渐减少的背景下,为城市提供功能性较强的生态循环系统,对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在开放这一生态休闲空间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城市旅游产业。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压力,存在一些环境方面的问题,利用生态休闲空间塑造生态城市形象,能够更好地树立地域文化形象;同时,良好的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也能成为城市重要的地标性旅游景点,提升城市对游客的吸引力。最后,城市边缘生态还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城市生态休闲空间的价值,通过艺术设计展现生态环境与休闲空间有机结合的面貌,从而使人们感受其生态价值与社会意义。

3.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活动研究

对于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活动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休闲是一种文化特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人们需要采用物质和精神结合的生活方式。第二,生态休闲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情感归属与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第三,生态休闲理论的研究需要从环境和人们行为变化的角度,分析人们的心理和外界环境变化的关联。第四,对生态休闲空间的性质、特征及功能分析,可通过研究自然景观、景观维护、景观设计等方面实现。第五,对生态休闲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内涵、基本特征、设计原则、构成要素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与论证,重点研究与此有关的内容。

三、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的系统分析

1.空间设计的类型

目前,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主要有点状空间、线状空间和面状空间三种类别。其中,点状空间的构成单位以小规模的形式为主,虽然整体的休闲功能较为单一,但能以环境衬托城市周围的独特景观。值得一提的是,点状空间一般是以分散式与集中式的设计组合形式,并根据周围的环境情况进行空间协调与组织。线状空间主要是将城市边缘的各种景观,如城市湿地、湖泊、道路等设计为一种布局合理的空间序列关系,其主次关系重点根据人们的游览习惯安排。面状设计主要是将各个点状空间集中且按一定规律分布,对一些功能较为复杂、规模较大的综合休闲中心具有较强的空间设计意义。这一空间设计方法还强调了水域面积的重要性,通过水域面积与独立综合区域之间的空间渗透,塑造出独特的休闲生态文化特质。

2.空间设计的特点

空间设计在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中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空间构造的复杂性。由于环境对生态休闲空间的影响较大,需要重点考量环境生态的多样性特征,从而在构成空间关系的多种要素之间形成相互作用。第二,空间的多样性。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结构与类型存在多样性。客观而言,在生态休闲空间联系与功能范围内,空间格局的多样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空间布局实现聚集与分散。第三,空间的渗透性。基于生态休闲空间功能的复杂性、关联性、整体性,以及消除生态休闲空间压抑感的要求,体现空间设计的复杂性、功能性、目的性、延续性、流动性等方面的特征。第四,空间的地域性。以城市生态休闲空间为载体,将特定的对象划分到特定的区域中,在对该地区的地形、气候、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形态研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空间设计特点。

3.空间设计的层次分析

参照国内某城市的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其将空间层次设计分为水上空间、滨水空间与绿地空间三种设计层次。首先,在水上空间的层次分析方面,如果定位于观光休闲,可以设置以芦苇湿地、荷塘、红树林等为主的水域风光形式,并将其运用在风光带的层次空间;如果定位于度假性质的生态休闲空间,可设计水域面积相对广阔的空间,如休闲湖泊等。其次,滨水空间的设计层次将生态休闲空间重点打造为以湿地、水栈道、观景平台等为主导的固定休闲设施,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生态保护作用,而且整体的娱乐效果较好。最后,在绿地空间的层次分析方面,绿地空间主要与生态休闲空间融合,并根据其空间融合度设计绿地空间中的植物配置方式与功能分区;同时,根据绿地空间的生态敏感度与陆地面积可预测生态休闲空间的人流规模,可及时对相应场所进行修改与规划。

四、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营造与环境艺术设计

1.生态休闲与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包括视觉审美、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元素,不仅涉及空间形态结构,而且涉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材料、地形、文化等方面的风格。同时,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环境组成因素的变化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人游山玩水的休闲传统,这一传统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与内涵,而且形成了多种雅致的休闲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国人气定神闲、怡然自得的精神风貌。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设计中,需要秉承合理区分休闲功能、顺应自然环境的基本条件、注重城市休闲心理定位、科学安排生态休闲的活动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延伸城市历史文化特征六个方面的设计原则。

2.生态休闲空间的艺术内涵

在研究城市边缘生态休闲空间的艺术内涵过程中,设计师不仅需要运用艺术设计语言展示环境空间的审美内涵、联想意象等元素,而且需要通过感知生态环境,从而进一步挖掘环境的艺术内涵。在美学特征方面,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把握生态环境中的自然之美、动态之美、意境之美等内涵。其中,自然之美是人们在感官的基础上感悟环境中的各种景观,从而使心情更加愉悦。动态之美是指人们在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是一种连续且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意境之美主要是从“意”与“境”两个审美方向入手,设计师将两者融合,不仅可以体现出环境的美,而且能够升华环境空间上的生态韵味,使这种愉悦之情脱离人的感官,萦绕在其精神意志中。

3.空间环境艺术形态的基本特征

城市边缘空间环境艺术形态的基本特征主要以自然生态特征为主。自然生态特征主要体现在生态休闲空间内的水体、植物、土壤等自然生态元素上,再加上以空间设计层次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从而构成一种天然的艺术形态。这种自然的艺术形态,不仅可以使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群落形成空间上的完整性,而且可以塑造出优美和谐的自然景观。以香港为例,香港由于地少人多,很难在城市内部设计生态休闲空间,因而只能在城市边缘以生态湿地公园的形式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在香港的湿地公园设计中,为了避免地基的影响、保护湿地环境,所有的栈道均采用浮桥的形式建造,虽然增加了一定的成本,但保护了环境与景观的多样性。

4.空间环境艺术形态的构成元素

前文提到生态休闲空间的设计基本是采用点、线、面的形式构成,而点、线、面同样也是视觉空间的基本构成元素。不仅如此,目前世界上多数的环境艺术设计依靠对点、线、面的不同组合,这也是环境艺术中重要的设计内容。点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一些景观上,可以营造出环境的趣味空间。如,在一些视觉的焦点上采用造型丰富的形状提升吸引力,从而达到设计目的;同时,点的设计理念注重自然与环境的变化,设计师需要分析环境的平面格局。在生态休闲空间中,线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通道与边界两个方面,主要以直线、曲线两种形式,分别给予人简洁、动态的设计感,并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神秘的氛围。相比之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空间界面的装饰中,以营造植物空间的方式,对增强空间的识别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篇3

【关键词】数字媒体 装置艺术 城市景观 设计空间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装置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数字媒体的运用使装置艺术更简洁、新颖,也使装置艺术更富有感官体验感。在资源紧缺的当今环境下,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对空间进行设计至关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传统的技术很难满足景观设计中的各种需要,而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让景观城市设计变得更丰富。这种新兴技术广泛应用在装置艺术及景观设计中,为城市景观设计开辟了新的路径。

一、数字媒体对装置艺术的影响

(一)互动装置艺术特点

装置艺术是对空间对象的安装,或对配置所涉及的对象和空间的呼应和组合,安装空间的范围可以从大到小。对于装置艺术,观众的审美感受与欣赏传统作品不同,装置艺术作品需要有观众的积极参与,这可能需要观众进入作品的空间与作品互动。进入空间后,观众需要从多角度观赏作品,可以调动所有的感官,如触觉、听觉、嗅觉感受作品,而不仅是视觉或光学感,所以这被称为互动装置艺术。

(二)数字媒体影响下的互动装置艺术

数字媒体互动装置艺术是以装置艺术为基础的新兴设计,这种艺术手法采用艺术化的方式对情感和物质文化的实体进行改造,是以数字化形式加工的空间艺术。综合人们对数字媒体艺术和装置艺术的了解,形成一种新的当代艺术表达形式。数字化给传统的艺术形式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和深远的影响,艺术创作的语言变得多样化,不仅仅依赖常规的创作材料,而且结合了现代计算机程序语言技术、影音设备以及各种高科技综合材料。因此,这种创作空间大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它颠覆了传统艺术品单一的受众和表达形式,而以新的科技形式让观众参与作品中,并与其互动。随着新媒体艺术在装置作品中的融入,多样化的现代装置呈现在设计中,充分展示出主题思想和设计内涵,使设计更具独特性和地域特色。装置设计融入先进的现代技术,紧跟时代的步伐,从而更全面完善现代景观设计,给人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二、数字媒体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审美表现

艺术可以给人美的享受,同时也能陶冶人的心灵。数字媒体艺术以体验的模式让观众融入虚拟与真实的审美环境中。

数字媒体艺术是新兴的数字化的当代艺术形式,也是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在数码科技的影响下,当代艺术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配合声光效果、动态效果营造的空间气氛,使人们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这种审美感官体验的重新组合,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审美方式。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传统艺术是单一的审美体验,而数字媒体装置艺术创造了一个与观众互动的科技平台,观众可以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互动,诠释装置作品,而不是一味的接受。因观众参与而改变作品的原创性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数字媒体互动装置的开放性使得观众参与到作品补充、修改再创造中,以至于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数字媒体装置艺术颠覆了传统意义的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把权威性让给了观众,观众的审美情感与作品本身互动,在精神上形成自由的审美形态。

三、数字媒体装置艺术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感叹数字媒体艺术向全球扩张的同时,可以看到当今数字媒体艺术广泛运用在多种领域,以新方式融入在建筑景观设计。数字媒体装置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广泛应用,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节点,多用于住宅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和室外公共区域中。这种开放形式的装置艺术是城市区域的标志,很好的丰富了景观设计的功能和形式。未来城市景观设计引入数字媒体艺术将是必然趋势。

城市景观设计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这个信息与科技的时代,数字媒体的出现使城市更有艺术氛围。科技、美学和城市设计理念是景观设计发展的基本要素,而数字媒体是科学原动力的核心力量。科学技术是景观设计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城市景观设计是以城市背景为参考、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为了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只有在功能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才能被人们接受。城市景观设计中加入数字媒体艺术互动审美体验,能让城市的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结语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全球高端科技的运用和提升,不仅丰富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形式,也为其发展带来便利。尤其是在引入数字媒体艺术这个新兴媒介后,为城市景观设计融入了综合性、互动性的新特点,从而成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新的里程碑。只有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有效的融入现代数字媒体艺术,才能使城市景观设计更加具有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陈健.论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J].同济大学学报,2012(12).

[2]刑宏建.新媒体艺术在装置艺术中的应用[J].中国对外贸易,2010(24).

[3]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形象;塑造

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形象的塑造,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园艺、雕塑、公园、广场、喷泉等的建造,这些建造的元素各不相同多种多样,公共艺术设计的体现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得以完成。城市形象是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沉淀演变,不但包含城市文化还包含了民间的艺术文化。公共艺术设计往往受到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城市形象的塑造则是源源不断地对公共艺术设计加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一、城市公共艺术、城市形象的概念以及特征分析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特征分析受地域差异的影响,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城市的文化特点由城市的历史文化素质和内在文明素质得以体现。让城市本身成为印象城市,其建设发展离不开公共艺术的影响,公共艺术的进步不断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在历史沉淀中丰富公共艺术。所谓公共艺术,就是指公共空间所沉淀出来的艺术文化、艺术特征被人民所享用。公共艺术更偏向于外在夸张的表现,同时其具有表现上的广泛性。城市每一部分的公共建设都离不开公共艺术的填充、丰富,无论是当地生活的居民,还是外地游玩的游客在城市中都无时无刻不关注到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完美组合会使城市文化素养得到很大提高,不但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还能带来精神上的文化进步。公共艺术用夸张的艺术轮廓、艳丽的色彩等表现出来,逐渐地成为一座城市文化的体现。(二)城市形象的概念和特征分析所谓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在历史文化的沉淀演变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素养。城市形象是将远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夸张的公共艺术组合到一起,形成城市公共空间建造视觉上的冲击。相比于公共艺术,城市形象比较内敛和深沉。城市形象往往是城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变,传统的文化底蕴更加浓厚,无疑它是一座城市的标记,是传统文化经典艺术、财富的体现。城市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素质,会加强城市居民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公共艺术设计和城市形象的关系

(一)城市公共设计来源于城市城市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主要载体,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中寻求平台得以更好地展现。往往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都会受到所在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骨髓,公共艺术设计是将历史文艺的浓厚底蕴在夸张的色彩中得以展现。城市的公共空间被公共艺术所丰富,也就是说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城市这个载体,公共艺术设计来源于城市。(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作用于城市城市在发展建设中不断地被艺术设计所丰富加深。公共艺术运用自身的色彩特点作用于城市的建设,城市的公共空间在时间的推进中不断被补充新的元素、新的色彩,这是一个既丰富又消除的过程。在接受新的公共艺术的同时消除陈旧的艺术,公共艺术的深入使城市的色彩更加鲜明,更富有生命力。在这种不断更替和丰富的过程中,将城市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记忆,变成一段时期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记忆符号。

三、基于城市发展下的公共艺术对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城市空间的结构是城市公共艺术通过自身特点文化来构成的。城市的建造包括公园、广场、雕塑、公园、广场中的装饰,比如孩子玩的秋千、美观建设的长凳等都可以供人们在游玩之余就座休息,形成一个交流的公共空间。城市对于公园的建造,在游乐设施旁边放置长凳,在自然环境的美化绿景中显得安静温馨,人民进行休息交谈,划分了游乐与休息的不同空间。(二)突出区域性质,城市功能形象的塑造公共艺术设计丰富了整个城市景观的空间,城市对于景观、休息区、雕塑、喷泉等的建造,使人们在生活娱乐中对于公共设施在公共空间中所起到的功能作用更加明了。同样的城市地标当中,经典的建筑会成为人民记住这座城市的记忆符号,起到突出区域性的性质。比如街道商场的入口指示牌的安装,同样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体现。作为城市当中指示性的标牌突出了区域的划分,方便人民日常的生活。塑造城市形象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们能更好地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以适应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需求。对于城市形象塑造的要求随着人们的追求不断提高,城市功能区域形象是有公共艺术的布局和结构性安排构成的。城市功能区域包括城市居住空间、商业空间、休憩空间等,休憩空间是指公园广场以及其他可供休憩的室外空间。城市居住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在提高人们城市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又满足了城市发展中人们品质提升的要求。商业空间是人们销售和购买的活动场所,公共艺术设计主要是为了舒缓商业氛围,让人们在愉快的环境中消费和销售。(三)感官体验,城市美的塑造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人民是城市的主体,生活在城市中,享受着公共艺术带来的生活气息。城市公共艺术夸张艳丽的表现特点让人们在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中感受生活的完美。人们在享受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形成互相的交流,使得人与人、人与城市的积极互动中产生情感的流动。人民对城市的感受和交流是一个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体现。“城市美”是每个城市都追求的,从城市自身来说,提升感官形象、塑造城市内涵是现代化城市多元发展的新要求。把公共艺术中的公共艺术设计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城市美”的塑造就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成功之处。与此同时,其文化价值理念为实现城市的内在美又起了推动作用。比如上海外滩晚上绚丽的灯光,古色古韵的建筑再加上上海的百年历史,让人们感到直觉美的同时又增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美。(四)城市经济形象的塑造城市发展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公共艺术对城市经济形象的塑造尤为关键。公共艺术元素设计的质量和整体性是公共艺术对于城市形象的主要表现,建筑物的修建高度以及难度、城市道路的宽度、休憩空间的结构布局等都是城市经济形象的参考。一系列公共艺术设计的整体性代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经济形象的有效塑造要使设计达到一定的高度且布局合理,能表现出城市的整体效果。比如广东深圳,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再加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使其在城市建设和公共艺术设计上结合功能区域特点,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金融城市。(五)城市文明的塑造感官传达信息是城市形象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而人们的感官体验记忆如何能被长时间地保留而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淡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过长时间对于城市形象的研究不难看出,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是加深感官信息以及保存信息的有效方法。1.城市历史文明的塑造历史文明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具有历史文明的公共艺术能够表现出一个城市的基本内涵。城市中的一些建筑、雕塑、历史博物馆存在的公共艺术元素的设计,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明形象。城市建筑本身体现历史文明形象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而历史博物馆、雕塑则能直接向人们传达历史文明的信息。雕塑不但在传达着历史文明信息,而且也肩负着见证历史文明的责任,城市中的每一个雕塑在岁月的洗礼下,都会变成城市历史文明的成果。历史博物馆在城市中起着继承和传递历史文明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在历史博物馆内观看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物品,更好地了解城市历史文明和城市的发展历程。2.城市现代文明的塑造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因素。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城市中新出现的文化和精神以及各种法规制度称之为现代文明,公共艺术是对于城市现代文明的塑造,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使社会更好、更快地和谐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塑造城市现代文明的新形象。从小的事物来说比如城市中垃圾桶的艺术设计,大的事物比如说现代交通和公共标语艺术设计等都是城市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公共艺术就是作为一种中介媒质连接着城市和城市的现代文明。另外,因为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地域差异性,公共艺术基于不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设计,也会塑造出不同城市之间的地域风貌。

四、城市形象对公共艺术的影响

(一)影响城市公共艺术整体性城市形象由城市空间、城市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组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贴近于城市空间时,要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性有一个充分地了解。在城市的建造中,随着城市整体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艺术形态的变化。城市空间的建造中视觉冲击力比较大,这就要求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要能够醒目、过于突出,才会凸显出公共艺术的艺术文化。但是,这种突出、醒目的设计不能突兀地出现,要和城市的整体结构、文化素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设计。公共艺术的设计要适应周围自然环境、居民生活环境、绿化公共设施环境,等等,结合在一起共同建造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活空间。(二)影响艺术风格整体性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必然受到城市艺术风格整体的影响。一座城市的整体风格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公共艺术的设计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城市整体的艺术风格。这样,公共艺术设计的总体才能更加贴切于城市艺术文化素养的整体性。

五、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不仅仅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造,更多的是运用艺术特点、夸张的艺术轮廓以及鲜明的艺术色彩不断的贴合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素养、城市建设理念,等等。与此同时,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也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需要考虑到的重点。公共艺术的完美设计是为了让城市大众记住城市艺术,融入城市文化的典型记忆符号。

参考文献:

[1]杨文,龚力.论公共艺术设计与益阳市城市形象塑造[J].美术教育研究,2015,(06):43-44.

[2]毛溪.公共艺术和城市文化[J].艺术界,2008,(05).

[3]邓瑛,杨芳.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与城市形象的塑造[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2):69-71.

篇5

关键词:城市形象;城市视觉形象;城市公共艺术;公共艺术设计

从时间来看,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现代化的推动下,社会发展和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在经济、教育、科技、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丰硕的成果。综合实力得到以稳步提升。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外来传统艺术形式与发扬自身艺术形式上变得更加理性,能够合理地解释与接受其艺术形式的发展,因此,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便有了施展的手脚。

一城市形象的定义

城市形象是指一个城市以其自身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程度、贸易水平、社会治安状况、社会形态、社会文明程度等要素作用于城市的使用者,并使其形成对某城市的印象。这一印象的总和形成了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同时城市形象还代表了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展现。不论是从自然、经济、社会、安全等角度,都应是一个平衡且和谐的状态。

二公共艺术设计的体现

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去考虑,公共空间环境是一个变化并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开放、公开等特质。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如图1、2)

三针对城市形象塑造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公共空间中几乎不可能存在只作为纯观赏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几乎不可能只存在于公共空间作为纯公共艺术品的欣赏。公共艺术设计是前提,协助的形式完整的环境,实现和交付对象的位置和东西、人和事、对话的人、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空间是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基本载体,从本质上说,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城市的空间内,在严格意义上说通过一个共同所有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元素在空间环境艺术的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需要以人为本,公共艺术设计也要以“人”为核心,从人们的需求,具有文化、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可以让公众获取失去了归属感和身份感。城市空间中公共艺术的表达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城市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也是景观表达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与公共艺术设计贴合的城市环境设计主要和方便的一个表达式,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改善城市环境的艺术品位,具有营造居住环境与艺术环境的特点。(如图3)

1运用人机理论塑造城市形象

所谓人机理论,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人体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重量、面积、比重、重心,和人体各部分的关系活动和人体结构的特征参数,如范围;还提供了人体的每一部分的输出,和行动的习惯身体的功能等特征参数,分析视觉、听觉、触觉、感觉器官和功能特征如皮肤感觉;分析在使用各种生理变化时,能量消耗、疲劳机理和人民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劳动负荷;讨论了在工作中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对效率的影响等。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对人机理论的运用,直接影响到了产品或作品的用户体验感及舒适度,对于城市形象来说这一理论的运用实在细节上的升华,要做到不仅看着好看,还要用的舒适。例如图(4、5)

2运用设计心理学理论塑造城市形象

运用设计心理学理论来营造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设计师运用色彩对比、空间对比等手法营造不同的视觉感受,心理学解决的是人心里的问题,是一种抽象的方式,将设计与心理学相结合,营造空间氛围,达到一种抽象与具象的统一。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城市形象塑造中设计师为了满足设计的需要,会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结合实际的情况对被设计的物体进行改造,让其满足功能上的需求的同时更加符合使用者的视觉需求和心理需要。在现今的社会中,设计师们将设计心理学作为设计中的重要理论依据,城市形象设计同样要以设计心理学作为重要依据。设计心理学的作用体现在这个设计的内涵上,它不仅让这个设计看起来更舒服,同时也会让这个设计变得更加富有内在的东西,是一种内心的升华。运用好了设计心理学理论会让整个设计富有生机,让不同的使用者拥有不同的感受,同时在与周围环境的结合上更加富有韵味。

3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中设计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会起到以下几点作用:(1)让城市形象更加根深蒂固,形象更加突出,更加容易辨别。(2)在城市形象的表达上具有多样性。(3)对于城市整体形象塑造上设计心理学的运用会让城市形象更加富有感染力及内在含义。(4)会让城市形象的塑造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城市形象不能脱离艺术,同时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人,心理学的主要就是研究人心理的学科,所以设计心里学的应用会让城市形象中的艺术表达更接地气,更加符合实际,更有针对性。

4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发展

良好的城市形象,成为了资源和环境,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形象既反映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巨大作用。如人的形象和企业形象,良好的城市形象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与凝聚力。国内外大型体育比赛场址的选择,与其环境状况、文化氛围分不开;而世界不少名城,仅旅游带来的直接效益也十分可观。构划城市未来形象,研究优化城市形象的途径与策略,对城市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灵魂所在,一个城市的城市形象是这个城市的嘴巴,城市依靠城市形象来向外界传达着信息,同时城市形象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综合实力,综合竞争力,也体现了这个城市的城市地位。

5公共艺术设计有助于提升城市主题

城市主题文化与城市发展理念和价值观的特点为核心,组成的自然特征、文化特征和经济特征,目标和价值标准的重要性。每一个独特的城市,孕育一种特殊的文化基因,成为城市发展的灵魂。基因是由城市独特的自然特征、文化特征和经济特征,由独特的特征是城市文化的主题。城市主题文化最集中体现是一个城市,是城市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建筑,景观特点,精神的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城市的目标和价值标准,它决定城市发展的方向。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主题文化,它是这个城市的独特创造,和角色的塑造和城市的发展,监管框架和城市发展方向,更深刻地启发和引导城市独特的创造力,从内心的规则,促进城市文化发展方向对其形成一个独特的主题。(如图6)

6艺术设计美化城市形象

公共艺术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最初是简单的,因为当初城市的建设主要为了民众的安全,为了温饱问题,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局势的稳定,开始出现各种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随着文明的变化,最终城市变得更加高级,逐渐地形成了现代文明的城市。这时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解决安全,温饱问题,而是更加追求精神上的东西,城市形象随之产生,并在这种追求上升的过程中,人们对城市形象的追求也随之增长。相对而言,曾经的城市中“美”的概念相对较弱,但也是存在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和经济需求也不断提高,发展到现在的公共艺术,是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形象和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公共艺术审美影响公众审美取向,社会文明的进步会促进公共艺术的发展走向一个更高的水平。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如公园、街道、广场等,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在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同时也美化了城市环境,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如图7)

四、结语

在当今快速的社会来看,人民大众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越来越高,接受非物质文化的能力越来越强,曾经的城市依靠硬件设施实力胜出,现在的城市的发展讲求的是城市的综合实力。覆盖范围广泛的公共艺术,参与艺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现代城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重要内容,艺术城市公共可以使城市变得更加多样化,三维的、个性化的和综合的人体艺术形式。公共艺术渗透的路径与人民日常生活的场景,通过各类艺术手法和一个精神引导人们看看他们的城市,同时建立新的城市环境艺术,并创造新的文化的城市,城市风格形成的助推器。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城市。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一个叫法是环境艺术“(伟大)的艺术”,“干预”的艺术,这是不合理的。经过对以上论文的探讨与研究,对于塑造城市形象而言,公共艺术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城市形象的塑造关系到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好与坏,同时也体现了人们使用及欣赏的好与坏。

参考文献:

[1]丁颖.公共艺术与城市[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10)[2]毛溪.公共艺术和城市文化[J].艺术界.2008(05)

[3]高英杰.发展公共艺术应当坚持制度与文化并重[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0(02)

[4]翁剑青.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艺术介入空间》的解读及启示[J].美术研究.2005(04)

[5]陈平.北京城市公共艺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美术.2007(02)

篇6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它用艺术与科学相协调的方法,从大尺度到小尺度,全方位地对城市进行综合控制与设计,进而使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传承和发扬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体现地域人文特色。

1、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

当今我国进入社会发展高速期,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环境与人的关系越来越重视,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也倾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建筑、体现城市的地域人文特征、民族化风格、时代的个性化和生态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生态城市的规划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策略,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打破了以人为中心的狭隘思想,以自然生态因素为优先考虑对象,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城市形态的有机性,丰富性和完整性。使城市系统向一个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目前环境设计中,设计尽可能简洁,避免大量消耗能源,同时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已成为共识。

在物质要求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以人为本,体现居住环境的精神内涵和时代特色。每个城市在历史的沉淀下都会形成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符号,只有将城市的特点融入当地文化之中,激发人们内心的认同感,才能将艺术与生活相统一,提升居民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2、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2.1、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有两个重要的专业方向,其中一个方向就是环境景观艺术设计,这主要是从城市空间去区分,由城市建筑物组成的实体与城市建筑物之间或之外组成的虚体空间形成的图――底关系。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进行这部分的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措施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改造:

(1)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增加积极外部空间、改善区域环境,形成统一协调和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通过增加休闲区、小广场、小公园等渗透空间,为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休闲停留空间,促进人们的交往。

(2)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通过雕塑、艺术品、构筑物、视觉导向系统、标识、环境小品和城市设施的设计,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功能,为创造积极的交往空间打好基础。在一个空间中,雕塑及艺术品往往可以形成视觉中心和人们谈论的话题。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设立钟塔、广告牌、展示广告、指示牌、路灯等各种尺度适宜的人性化设施,可以构成城市公共空间活跃气氛的重要因素。

2.2、城市绿化设计

绿化作为一种软质景观要素,在美化城市环境,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绿化能有效的吸收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同时能释放氧气,减低噪音,增加空气湿度许多功效。兼具生态功能和观赏价值,对城市景观色彩具有很好的调和作用,给我们在视觉上营造一份美好的感官享受。

城市中大片修剪整齐的草坪绿地,使人容易产生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审美情趣,提高了都市的文化氛围和都市人的文化品味。在花园城市新加坡,新建的高层建筑只占地35%,其余土地用于绿化,在道路和建筑物之间的空地种树、栽花、种草,到处都是树木相间,缀满藤蔓,这样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

2003年7月,沈阳市委、市政府推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之举――建设金廊即“中央都市走廊”。通过几年的建设,“金廊”已其成为建筑标志化、环境生态化和道路景观化的现代服务业产业聚集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展示区和东北中心城市的核心控制区,成为沈阳充满活力的生命中轴和创造新世纪辉煌的黄金走廊。同时,沈阳市为迎接2013年全运会对青年大街等全市20多条重点街路的树池、分车岛实施了绿化全覆盖工程,实现了适应性、观赏性和生态性的有机统一,使城市道路的绿化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

2.3、水体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是动植物生长、繁衍和栖息的一个重要保障。城市的发展往往和当地水资源有着密切关系。水对于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提高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水的流动性,以水体为主体,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使人在观赏人文环境的同时,还感受到水景的精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建设更加科学合理、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格局有着重要作用。多元化的城市环境发展,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早已成为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部分。环境艺术设计应当在保持现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对现存的不足进行改善,创造能够保障人与生态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不断促进市民身心健康发展。

3、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3.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无非是满足人类在审美和实用上的需求,环境艺术也不例外,从构成世界三大要素的自然――人――社会三个层面来分析,环境――人――城市,这三者同样也是密不可分的,在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中的审美现应当是把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综合在一起的,以人为本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对人的精神层面需求的关注,遵循绿色生态设计原则。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设计思潮多元化、自由化,我们只有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渗透到环境艺术设计的每一个方面,重视人的各项要求,使之知道并适应环境,才能不断创造出满足使用者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生存环境,未来环境艺术设计的新理念:既要以人为本,也要以自然为本、以环境为本、以和谐为本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3.2充分的认识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多元的、综合性的、全方位的艺术实现过程,涉及到包括建筑、艺术、生态等很多学科和方面,其构成因素十分复杂,是任何单体艺术所无法比拟的,设计者不仅着眼于自然界的自有景观,更要对自然进行加工和再提炼,表现出融入作者感情和理念并且自然不造作的艺术品,因此环境艺术是表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这种人为的艺术作品,主要是指建筑,包括房屋、道路、桥梁、城市规划等等,如果没有周密的艺术考虑,就等于乐队失去指挥,电影没有导演一样,正因为如此,在当今城建与环艺创作中,未能对造型关系、比例关系、色彩关系、材质关系及外轮廓线等问题进行整体综合的考虑与研究,在风格上就不能正确处理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关系。

3.3高效的管理

在现实城市环境设计及实现时,环境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往往缺乏高效、严谨的管理,常常出现急于求成、赶时间、赶任务的现象,导致设计和施工粗制滥造.作为城市建设的决策和领导者,应该杜绝此类浪费资源的现象,组织健全各级环艺、城建指导机构的职能和责任,在立项环节就严格把关,严格审查,量力投入,尊重科学和艺术规律,只有长远的布局与规划才能使城市规划建设和环境艺术健康发展,相关职能部门更应该严格把关,健全工程设计和施工方资格的审批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城市建设的可靠、安全,使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能够协调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促进城市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题,因此,我们要重视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从空间设计、绿化设计以及水体设计等方面出发,全方位的进行考虑设计,进而推动生态城市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篇7

艺术,它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公共艺术设计属于当代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文化的沟通与精神的激励,它表现为公共想象的培养和对公众民主的培养。对公共艺术设计来说,艺术设计作品的前瞻性与独创性以及创作者对公共事业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艺术家要提供给人民大众一种独特视角和价值观,必须把亲和性和公众性融入到艺术作品中去。公共艺术设计的艺术性是放在第一位的,脱离了艺术性,则脱离了公共艺术设计的本质。

1.1一种文化形态公共艺术是由艺术创作者为某特定的特殊公共空间所创作的作品或者设计,展示给多数民众的一种文化形态。

1.2当前社会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公共艺术是民众聚集地的精神展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地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是人们对自己居住地的认同感与优越感,也进一步成为当地艺术与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拥有良好公共艺术的地方,才是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是社会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1.3当地历史与价值的体现。公共艺术通过改变当地的景观,强调某些亮点而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渴望,表达当地的浓厚历史氛围。公共艺术具有一种非常强的号召力,它改变了所在地的面貌,且在一定时期内对公众的精神面貌与对周遭世界的感悟。它也是当地的一个名片,在塑造当地的特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公共艺术设计的灵魂是公共性

2.1开放性、自由性和交互性。民众在特定的日子特定的开放地相遇,自由交流、碰撞、吸取、磨合,共同谱写人类精神的交响曲,公共艺术设计充分展示给人们的是开放性、自由性和交互性。公共艺术设计将面向各色人群,这就决定了公共艺术设计具备开放性、自由性与交互性的特点。

2.2独立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在公共场所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具有独立性,不依附权势,具有自我表达、自我展示以及对他者进行评判的权利,公共艺术设计展示的公共性从另一角度上具有一种独立性与批判性、超越性。

2.3民族性。公共艺术设计是独立的,任何的公共场所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都不是虚无的,它是民族性精神的一种展示,这种民族性表现为各个民族的差异区别,它以多元化的形式共在。

3、公共艺术设计的源泉是以人为本

公共艺术需要较长时间与地表建筑环境共存,是广大人民群众活动、休闲、观赏的场所,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尊重,对人的体贴是艺术设计的源泉。

3.1物理环境的考虑。这是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基础。人性化设计是以设计的理性化和功能性为前提条件的,离开了科学结构的理性化和合理的功能性,人性化将走向极端。公共空间在考虑到日照、遮阳、通风等因素,使场所在保持人们心理、生理上的舒适的同时,还应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复杂活动需求。

3.2大众心理的关怀。设计如果仅仅追求一种功能至上的原则,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拢,是行不通的。一旦理性压倒人的个性,也就偏离了人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物理层次关怀的同时,也关心人的心理、关怀人的情感。注重大众心理的人性化设计反映了公共空间“为人而设计”的理念

3.3社会因素的考虑。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考虑。开放空间就是指公共空间,它包括自然风景、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公共空间环境以至整个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改善人类的聚居环境。加强策划与规划,从城市整体结构方面作好战略性公共空间规划,使资源、能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尽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的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

篇8

“生态建筑”是一种人类对于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濒临失衡的危险现状寻求的理智策略.早在0世纪70年代,城市建筑领域内就涌起了一股“生态设计思潮”,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西蒙斯的“大地景观”;卡森的“寂静的春天”;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荷夫的“城市形态和自然过程”;布兰达和维尔的“绿色的建筑———为可持续的未来而设计”等一系列的作品.瑞典提出“生态循环城”计划,日本提出“大生态回廊都市”构想,美国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设计竞赛都显示出对该课题的重视.以美国的“绿色建筑运动”为例,绿色生态建筑是美国环境战略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当时的副总统A•戈尔是一名热情的环境保护者,他在199年所著的《EarthintheBalance》(中译书名《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中指出:“人类已成为自然界的共同建筑师,而且拥有了损害或者保护地球的能力.如果我们看不到作为自然界组成部分的人类,对整个自然界形成的不断增长的巨大威慑力量———具有风和潮水般的威力,我们也将无视地球濒临失衡的危险.”他在“全球环境计划”一节对“建筑技术”作了专题讨论,戈尔的呼吁代表了那些非建筑师的社会心态与呼声,由此引发了美国建筑界的响应.此后,“自循环建筑”、“节能建筑”、“太阳能建筑”、“地方建筑”及“生态建筑”等原先分散独立研究的“建筑型式”,逐渐相互影响,形成一股“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的热潮.1993年4月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和国家建筑师协会(UIA)在芝加哥召开了一次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会议,主题是有关自然界和建筑环境之间的脆弱平衡.AIA会长S•玛克斯曼发起了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竞赛,他说:“面对专家们再造出来的建筑环境,我们需要由一贯的对地球的索取转变为管理者.……我们必须面向未来,建筑学远非是建筑的形象设计,我们需要着眼于一张大的环境图,透过树木看森林.”

城市生态环境发展面临的问题

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在中国城市建设领域内仍在起步阶段,在城市建设领域内推行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态环境艺术设计,面临着学术界和社会两个方面的问题.

a.认识上的混淆.目前理论界和许多设计工作者对传统的“园林绿化”设计与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的区别认识不清,由此而导致实践中的混乱.“绿化”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传统的“绿化”设计只注重面积指标和服务半径,使绿地时常只能处于交通和建筑规划之后填空插缝的消极位置,不能在生态意义上起到积极作用.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则具有广泛和更深刻的含义,它更多的是与生态环境、大地景观及整体和谐等概念相联系.即使仅就城市开辟绿化空间而言,当代城市的“绿地”和“水体”的整体网络也必须与动植物群体、景观连续性、城市主导风向及微观气侯等诸多因素相吻合,才真正具有生态设计的意义.

b.整体实现与局部操作的矛盾.究其本质,生态环境艺术设计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环境而言的.然而,现实中,我们发现宏观的生态环境设计及规划常常在微观开发中被肢解了,同时,一些局部地域或单体建筑对生态设计的精心追求,却又被周围的恶劣环境所消蚀.由于城市建设的动态性特征和所涉及因素的复杂性,使得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在整体实现与局部操作间存在巨大的矛盾.我们要多着眼于区域的人居环境,其中有工程学的发展,有不同建筑体系的发展,最终走向人与自然的融合、城乡融合、“地区———园林———城市———建筑”的融合.在混沌中创造整体的协调美,这是建筑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向.

c.利益驱动问题.生态环境艺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共同的新型伦理观,它关注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实际操作中的种种利益总是与具体时段内的具体角色组群相对应,有意或无意间,局部利益时常损伤整体利益,一时性的利益提前支取了后续时段的利益.因为土地利用的无序化,以致城市中数千年传承的生态景观体系一朝被毁.由于缺乏环境影响的论证,致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强制性的手段和道德上的约束在转化成市场价格信息方面总是极为脆弱的.利益驱动问题是阻碍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d.评价体系的建设问题.如果说评价体系的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一个明显问题,生态环境艺术设计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客观上涉及多学科、多角度及多要素,其评价体系的建构过程也就极为复杂.城市建设领域内的评价操作一直是定性多于定量,模糊多于明晰.或许统计学的发展可以为新型的评价体系提供相对的技术参考,而体系的建立则有待多学科的融合和长期的通力协作.

e.理论建构与实际操作的脱节.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的研究跨越多个学科系统,仅仅热衷于理论框架、纸上谈兵,而对具体问题的探讨、实证操作和案例试验缺乏耐心和毅力,这将在客观上不利于理论的发展及实践的探索和推广.例如,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地方性本土化问题,就必须做大量的调查工作,需要深入基层的点滴积累,也许要数年时间才会有所收获,不能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

f.学识理想与职业利益的矛盾.“生态环境艺术设计”比以往任何理论和思潮更为明显地与伦理道德相联系,这就使得当代规划师和设计者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的问题变得更为重要.当代城市化的外延和内涵都在发生着急剧变化,既要看到研究和实践的紧迫性,又必须认识到从观念转变到绿色未来的实现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绝对的精英意识或是放弃责任的自我消极都不是事业所需,而是取决于设计者的思想、知识、判断和决策,也取决于设计者的职业良知.建筑师和环境艺术设计师要改变自己的设计方式,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子孙后代意味着什么,是否已将社会公众的利益置于自我利益之上.

3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的方法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a.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b.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c.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d.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e.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f.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g.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h.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4城市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操作

a.城市层面.理解城市的生态调查,并将其作为一切城市开发工作的指导,完成重大项目建设的环境报告的制定和审批,做到根据生态原则来利用土地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

b.区段层面.与城市整体层面对环境整体设计所确立的框架相接续,研究城市改造和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在四维时空框架内整合城市机能、化解城市功能需求和生态网络完整性之间的各种矛盾.

总而言之,21世纪的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所接受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面临的将是一个综合的大系统问题.从本质上讲,生态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基础的城市发展设计理念.实践中,应遵循以下的基本方法.

a.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生态优先是生态设计最基本的内涵,必须打破“人类中心论”的桎梏,充分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建立新的生态伦理观念,变破坏为尊重,变掠夺索取为珍惜共存.

篇9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心理、视觉、精神上的需求,考虑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以及开放性。人们需要沟通。公共空间设施的实用性和装饰性是提升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

一、什么是城市公共空间

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其权属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同时,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是为了给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舞台,城市空间里的生活比城市空间本身更为有意义。人类需要交流、需要沟通,这就是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由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既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因此它必然要求作为载体的城市提供各类适宜的场所。对于城市而言,这些场所不是别的,就是城市公共空间。它具有开放、公开特性、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空间。正是由于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才使得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具有特定的语言要求,即艺术形式上的开放性、艺术变现形势上的通俗性、设计上的综合性。

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天成之笔”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环境相容相生,中国古人利用自然环境应在理想意境。“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寓于自然”成为现代设计的理念。因此今天的公共空间应该关注自然属性的特征。提倡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习惯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特质。这些因素就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文化环境。对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这种互动性体现在文化环境的营造上,这样能强化场所特质,传递社会文化意义,引发环境使用者的共鸣与联想,使艺术品、公共与环境之间形成两性的互动,激发环境的生气与活力。文化环境因此得到营造。它的存在可以让生活于这个环境中的人去领略其精神,进而产生精神交流,将其纳入自己的生活,获得教益。它可以表现历史、人们的生活习惯、人文背景老表现。使其具有人性化的味道,让人们感到亲切。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两个重点:实用性和装饰性

进行公共空间艺术设计,要分析特性、作用与功能。实用性公共空间是公共空间分类中服务于公众的空间,体现对公众的关怀。实用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便利性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因此对此类设施的功能性设计是首要的,对材料、结构、视觉感受进行反复的调整试验,使其符合人的使用习惯、视觉心理习惯。比如说公共设施;人行道、天桥、地下通道、照明设施、护栏、指示牌、展示橱窗、候车亭、电话厅、报亭、邮筒、座椅等。而装饰性的公共空间艺术是为配合环境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它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要注重自身的艺术价值,本质是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的体现,在都市中存在着很大的价值。每件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放置并不是孤立的装饰,要考虑与其它环境的关系,不仅是广场、街道、公园等都有不同的个性。其装饰效果要满足人类的心理需要。

四、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常常将忽视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城市公共空间应有的步行、购物、休闲、交谈、观景等都被忽略。城市空间呈现出 “重物轻人”的倾向:让人感到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公共空间离开了人的使用,就变得毫无意义,人们无法从中得到身心愉悦的享受。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空间的设计只有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尺度、速度和舒适度,空间的活力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城市公共空间实质上是都市生活的焦点,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渴望。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城市的公共空间必须以“人的尺度”为空间的基本标尺,才能为人的活动交流创造条件。另外,供行人使用的环境设施如坐椅、雕塑、游乐设施等的形式和布局应符合使用者的多样性要求,尽量创造亲和感和温馨感,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人们积极利用和参与,并体现对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怀。那些贴近居民、小而精致的公共空间,往往更能赋予人们安全感、舒适感、亲切感和人情味,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所。而且构成了都市的人文风貌。

每个城市都是“生长”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城市公共艺术与市民的生活,城市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环境的视觉性有密切的关系。与地域文化、民族分布、风土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城市具有不同的性格、品格和风格。同一城市中不同的空间场所,由于规模、功能的差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场所精神。城市设计不应“千城一面”,而应将城市特有的自然、经济、人文、历史、地形和本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顺应地区的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人文历史资源,通过统一与变化、尺度与比例、协调与对比、均衡与突出等构图法则的运用,将城市的各种物质、文化特色融入到空间的构成元素,形成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题这样的空间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社会性于一体,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使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成为人们的记忆符号,是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空间。人类活动大部分内容分是在公共空间进行的,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在公共空间的各种行为的需要,而进行公共空间艺术的设置。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要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和爱好,人与环境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研究城市公共场所中人的行为或活动规律是做好城市设计的重要条件。因此,人们在公共开敞空间中的活动也趋于多样化。以素有”城市客厅”之称的广场为例,广场可容纳的活动非常丰富,包括集会、纪念、表演、锻炼、休闲、观赏、散步、浏览、娱乐、交谈、购物等。这些活动在广场上发生的时间和参与的人不尽相同,不同的城市居民对不同的活动各有偏爱,因此在不同的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广场文化”。例如欧洲一些城市广场设有露天咖啡座,我国一些城市广场成为儿童放风筝的场所等。这些设施不仅有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功能,而且有满足人们经审核情感需求的装饰性和意向性特征。

五、城市公共空间创作的艺术性

篇10

【关键词】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景观(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景观设计方面的人才急需,于是各地各艺术类高校纷纷设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或相关专业。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树立及其内涵建设的新需求而出现的一个新的专业方向,是城市空间视觉形象的整体设计,涉及到城市室外空间规划、室外环境设施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绿化与种植设计、色彩计划、照明计划、水体设计等诸多设计内容,应该说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新拓展。他有别于建筑和规划设计专业的教学范畴,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将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乃至城市设计等涉及到城市空间及城市景观的部分设计内容统一在一起,是更高层次的综合艺术创作和“新”的城市景观环境的创造活动。因此,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针对这种状况,对于如何搞好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教学工作提出一些设想,以供探讨。

一、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以及课程教学现状

1.1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现状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人们开始逐步重视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而其本身也在当今城市发展中起着维系经济与文化、科技与生活等的重要纽带作用。但是,目前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基本上存在着设计周期短促,前期深入调查不彻底等问题。只重开发,不重保护,盲目的跟风与抄袭现象严重,不顾地域特征及原有浓郁的乡土风貌或特定的自然景观,以致破坏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事件屡屡发生,一些具有民风民俗的老街区、重点文物、人文遗迹、标志性建筑以及承载城市文化的历史文化遗存只能在图片中找寻回忆。同时,大量的城市景观设施功能定位不准确,公共空间尺度巨大、非人性化,使得许多城市的景观设计呈同质化、理性化和工具化的趋向发展,最终无法成为城市生活中“真正”和“真实”的有机组成部分,背离了其服务的对象——“人”,也就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

1.2国外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景观设计学起源于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雷德在1857年监督纽约中央公园时所创造的专有名词。目前,绝大多数的美国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是从农学院的园艺专业中发展出来的。20世纪,农学院继续发展,景观设计从园艺专业中逐步发展成长并分离开来,但在有些院校里,景观设计还只是建筑或规划专业下的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1900年奥姆斯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首开景观设计课程,1929年哈佛大学成立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形成了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以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哈佛大学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类:设计课、讲授课和研讨会、独立研究。主要课程以园林景观史、景观技术、植物配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理论为主。在景观设计教学上,一方面,哈佛大学有近30%的国际留学生,各种文化思维方式的交流必然给学习景观设计学生带来灵感和启发;另一方面,学习景观设计学生与学习建筑学、规划学生接触,知识面更为广阔,可以对其设计有所裨益。

1.3国内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的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范围主要在艺术、农林、建筑等高等院校中。并且其发展速度令人惊讶,从最初的几个到目前的近千个,但是与其发展速度不对称的是专业理念及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无体系性;师资素质有待提高,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理论与实践脱节和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如何使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反映时代特点,满足城市建设对艺术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已成了急须解决的问题。

二、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思考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原则。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年轻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设计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他的教学内容首先是应该重基础、善应用;其次,作为一个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方向,他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专业和学科的成熟理念和方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应由三大层面的知识体系组成。

2.1专业基础

基础层面的学习是指学习和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主要涉及绘画、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是学习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

2.2专业设计、设计理论与方法

专业设计和设计方法与理论层面的学习是指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主体,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内容,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论、设计理论以及设计修养等课程涉及例如各科设计原理、设计哲学、环境生态概论以及中外建筑史等内容;专业设计包含空间设计、园林与景观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内容。这个层面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未来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是专业方向的重要支撑,因此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2.3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了景观艺术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总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组成应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点,突出专业方向的基本特征,明晰培养目标,做到重应用、善实践。

三、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思考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于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和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对教师的启用局限于两种情形:

(1)由学建筑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全盘套用建筑学的理论,而忽视了美术造型基础的训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由一些学纯艺术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只注重纯艺术的表现,而轻视对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授。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涵括的范围除了室内空间外,还包含了室外环境的景观艺术设计。因此,要求教师队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即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宜以本专业出身的教师为基础,辅以园林、环境工程、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共同构建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队伍。同时,景观艺术设计本身又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调整的学科,许多从事景观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师受限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知识储备不足,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因此,应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储备,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

另外,景观艺术设计是一门注重实践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要求专业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能结合自己设计实践的专业背景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从而真正使知识传授与实践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师资的遴选方面,应大胆地跳出现有的教育模式,聘用著名公司、企业单位或其他教育机构具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甚至可以聘请资深匠师作为教学辅佐,这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3.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之内,影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性和自信心,发展创造性的品格。例如在讲到“居住区景观艺术设计”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对其没什么设计概念,但是有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于是我们就让学生走到生活中去,每人找一个口碑较好的楼盘进行现场调研,然后从学生拍回的照片中,从整体的规划布局、空间布局、造景手法、景观小品等方面加以分析,评判优劣。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而得到激发,大部分学生也都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地表达了独到的见解。又例如,通过讲述居住区中的公共设施设置,有的同学就提出不仅应该“以人为本”,还应该为居住区中宠物们建立更多的活动场地与方便设施等。尽管许多想法并不成熟,但这些都是经过学生思考得来的。因此,我都给以鼓励,并留出专门的课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所以,只有提供给学生自由表达、自由思维、自由思考问题、自我评价的机会,才能使他们能够自由创造,开发创造性思维。

3.2.2开展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与思维的独立性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注入式”教学完全抹杀了思维的独立性,学生在课堂上充当听客和看客,处于服从、接纳、受支配的地位,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唯师是从”这一专制型的师生关系的观念,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提高思维的表达能力。据在美国洛杉矶艺术设计中心任终生教授的王受之先生介绍:“目前几乎所有的美国艺术院校发展的特点就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轻视传统表现技法;假如你在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你问该校的研究生花了这么多钱来这里到底学到了什么,他们会回答,我们学到了思维。在该校中没完没了的讨论会成为一大特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针对某一讲授内容让学生先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如讲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设计”这一章时,专门让学生课后去采访一下当地的市民什么样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才能使他们认同或下次还会再来拜访,或市民心目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设计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等问题。学生对此兴趣很浓,纷纷发表他们的调研结果和自己的见解。这样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了交流,师生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相互修正,使创造性思维产生共鸣,并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启发诱导出更多的新见解、新观点。并在教给学生知识点的同时,更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注重文脉延续思想

城市是历史的积淀,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的过程,它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设与改造,使得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历史风貌产生。从城市文化的形成来看,特定城市文化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生产方式、经济状况乃至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果仅从城市文化本身来说,城市文化应是城市历史积淀的具体与直接的显现。而城市的景观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宗教、民族个性、经济发展水平等都体现了城市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此城市具有这样的人文环境特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研究范畴也从原先的物质形态、视觉艺术扩展到行为、社会、心理、生态等多学科理论。因此,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城市设计的景观艺术设计教学,也应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出发,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体现城市的人文环境的个性和特点,创造城市的地域性特色。

3.4注重实践环节

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实践的过程。因此,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尽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与实践保持紧密联系。如在课题设计之前,除了介绍有关课题设计的知识和方法外,适当增加设计案例的介绍。另外可以通过参观一些相关的优秀实践作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设计作品的建成效应并对其进行评价总结,从而对设计课题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在设计课题的选取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如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是一门对自然环境及已有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学科与艺术。因此,作为一门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正适应了当前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设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艺术设计应形成自己的景观设计教学特色,以更好地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而服务,同时为社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设计能力全面,实施组织能力强的新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吴良镛.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J].建筑学报,1999(8):6-10.

[3]李娜,解健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