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艺术环境范文

时间:2023-12-08 18:0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艺术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文化艺术环境

篇1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相互关系;路径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在大数据与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环境艺术设计对于新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将环境艺术设计更好地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又是物质文化建设要求,处理好环境艺术设计在抽象性与实用性之间的矛盾,探索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路径,帮助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联系

环境艺术设计将人工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有机整合,在有限的建筑空间中体现物质与意识相结合的美,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体现设计的审美功能,科学、经济以及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校园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种方面的建设内容,既包含了建筑设施、环境景观等实体建筑的建设,又表现在学校的价值观念导向、学生道德品质素养建设、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的内在精神文明建设。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协调校园文化建设的两种方面,积极创造一个人与自然,与生态环境更好相处的环境,有效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二、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突出特征

(一)营造校园设施文化的公益性

校园设施包括教学建筑、图书馆、各类具有宣传功能的窗口、海报、校园雕塑、绿化工程、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种功能的设施建设,是文化建筑类别的一种。对于公益性方面的体现,首先,表现在普惠师生。各种校园设施文化建筑为师生提供了文化服务,使师生都能感受到学校公共文化服务,是公益性特征的最大体现。第二表现在服务的便利性方面。校园文化设施更多的以便利师生生活,贴近师生生活为基本要求,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师生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第三,感受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之外,还体现了设计作者独特的艺术品位和艺术个性,师生在享受校园文化设施的服务时,也能感受到建筑设计所带来的艺术表现。第四,广泛的参与性。校园文化设施的服务性质决定了需要师生的参与性,也需要具有满足师生在开展各种活动所需场所的要求。

(二)弘扬校园道德文化的系统性

1.体现时代特点。不同时期对环境艺术设计有不同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要满足师生的时代需求,提供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活动场所。2.灵活性特点。除了在满足师生对于开展文化活动场所的要求之外,还要满足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的使用特点,要更多地具备适用性和灵活性,综合利用校园文化建筑,提升校园文化建筑的利用率。除此以外,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道德文化的系统性还表现在更多地依靠群众和突出的校园建筑特色。

(三)校园艺术文化的创新性

校园艺术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需要注重的方面。以创造性的思维美化校园艺术文化,是校园艺术文化设计的核心。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艺术文化的创新性表现在:首先是对思维能力的综合,一方面表现在将现有知识的相互融合能力,另一方面是将零碎知识理论形成系统的能力,还有是对于具体环境设计的分析能力;第二是思维对多向思考能力,体现在发散思考,思路的转换,优化选择等方面;第三是思维的独创性,不拘于俗套,善于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实现路径

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更好地发挥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是高等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和重要平台。目的性、实践参考文献:性、规律性、情感性和系统性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道路上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途径。

(一)环境艺术设计在物质功能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在生态环保方面,自然生态环境是环境艺术设计必然涉及的对象,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生态性,在对设计系统的生态环保方面,努力营造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其核心理念。在教学实践方面,环境艺术设计要与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要与目前的发展状态中的国情相结合,发挥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具有的学科的边缘性、综合各种行业的能力以及统筹协调运作,注重实践。在经济方面,要尽可能地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创造条件,因此,环境艺术设计要重视经济的实用性,把物为其用作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环境艺术设计要更多地把服务对象放到师生身上。

(二)环境艺术设计在精神功能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精神功能是环境艺术设计展示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的重点之一,是对师生传达精神文化特质的重要功能。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在创造过程中,要注重人文特色,建设更多展现学校的校风;注重审美情趣,注重美的创造,展现自然美的同时,不脱离自然环境的本身;注重对于传统的传承,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功能。

四、结语

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展现出来,两者相辅相成,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决定了需要有高水平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又在环境艺术设计更好的效果表达过程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荣智.环境艺术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4):97-101.

[2]刘语.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艺术设计[J].中国艺术,2011(2):210-211.

[3]夏高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设计的应用价值[J].职业时空,2011(9):156-157.

[4]漆波,许国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设计的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6):115.

[5]张洋.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4(10):272.

篇2

(一)楚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1.楚文化的概念

楚文化作为我国春秋时期文化的重要代表,起源于古老的华夏文明,也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延续。楚文化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和南蛮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挥着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借鉴,楚文化自身的风格更加突出,文化艺术成就显著。楚文化的文化性质源于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劳动创造。楚文化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并独具风格。楚文化作为一整套文化系统,包括历史、文学、经济、科技、文艺、人文等重要方面。楚文化的发展和成熟是古代中国人民发挥丰富的想象创造的结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古代中国人民审美意识的发展。因此楚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之一。

2.楚文化的内涵

楚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内涵十分丰富。最杰出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楚文化是一种神秘想象力的象征。

楚文化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其中包含着中国人民最原始的崇拜。楚文化的神秘性正体现在古老的图腾艺术中,古代中国人民发挥想象力,将耕种和祖先的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属于各个氏族的图腾文化。主要有凤凰、公鸡等图腾符号。通过图腾艺术传达人们祈福、祭祀等最原始的意识。楚文化丰富的想象空间还体现在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春秋时期我国的青铜器冶炼达到了顶峰,人们将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在纸质、青铜、陶器和漆器上,从而成就楚文化中绘画、青铜器、陶器和漆器的繁荣。

2.2科学技术的进步。

楚文化时期不仅人文艺术繁荣,相应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表现在数学和天文知识的新探索和新发现上,也表现在建筑和农业的发展上。春秋时期的建筑集中反映在都城的建设上,楚文化建筑地址的选择和建筑的布局设计已经逐渐成熟,楚文化的建筑都城已经集群化发展,不仅有了护城墙,也开始建造护城河,兼顾建筑美观、居住舒适和国家防御的功能。举世闻名的章华台就建筑在这个时期。楚文化时期的农业发展十分迅速。楚文化我国的南方和北方相互学习和借鉴,楚国融合了南北农业文明的优势,开始修筑水利工程来解决农田旱涝的问题,孙叔敖修筑的期思陂就是我国第一个水利工程。

2.3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文化艺术不仅是楚人智慧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审美意识的进步。青铜器是春秋时期出现,并在战国时期走向成熟,因此青铜器是楚文化艺术的集中代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冶炼和青铜铸造技术已经逐渐成熟。楚国人民能够博采众长,结合焊接和铸造技术冶炼青铜器。同时还将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传统的装饰纹样结合起来,通过圆雕、浮雕和透雕的技法让我国的青铜器走向成熟。除此之外的制陶业、漆器、丝织刺绣、文学、音乐、绘画也彰显了楚文化的特色。

(二)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

富含楚文化艺术精髓内质的湖北高校校园文化系统是中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应用楚文化的代表。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的应用现状还不容乐观。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校园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行为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共同和谐发展。其中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都是静态的,而精神文明和行为文明却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动静结合,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碰撞的基础上,促进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但是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理想,实际上楚文化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不广

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数量在逐年壮大,每个学校也有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但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地域性比较强,北方学校十分注重儒家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应用,南方特别是湖北的部分高等院校会结合地域文化适当的吸收和借鉴楚文化。因此总体而言楚文化在我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还很小,甚至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对楚文化并不熟悉。

1.2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是为了起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但是实际应用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为数不多的楚文化应用高等院校中,楚文化有的单单作为符号,被摆放在学校当中,学生缺乏对相关校园景观的了解,楚文化在校园中的文化认同度并不高。因此楚文化的传承作用完全不能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从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中受到教育。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的建筑应用了楚文化的建筑风格,学生只知校园美,却不懂得将这种楚文化的美传承。

2.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发展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但是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发展前景很广阔。

2.1楚文化和高等院校的精神文明的融合。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明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人文环境、校训等潜移默化的软件。这些都可以和楚文化结合。利用楚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古代楚国人民勤劳智慧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来教育影响高等院校的学生,让他们形成勤劳、创造、智慧的观念,将楚文化融合到高等院校的学校文化中,形成高等院校独具特色的文化软实力。

2.2楚文化和高等院校的物质文明的融合。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明是指学校中的建筑、雕塑、教学设备、科研设备和基础设施。楚文化可以充分的和高等院校的物质文明融合,楚文化中的青铜器和漆器等手工艺作品可以作为学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加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利用楚文化中的绘画、文字、音乐符号来装饰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利用楚文化中的建筑成就来设计学校的教学楼,让楼宇更加具有文化气息,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硬件条件。

二、国内外高校在导入民族地方艺术特色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内外高校导入地方文化艺术特色的应用现状目前国内外高校在导入地方文化特色方面各有千秋,本文选取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典型代表进行研究。

1.中国高校在导入地方文化艺术特色方面的应用差距很大

有的高校能够将民族地方艺术特色完美的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融合。以江苏省的苏州大学为例,苏州大学校园不仅自然景观优美,民族文化气息浓厚,学生置身校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但是部分中国高校在校园的建设方面过分的追求现代化,而忽视了民族文化和地方文艺的教育渲染作用,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缺乏根基。不仅让民族地方文化艺术渐渐被学子淡忘,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岌岌可危。

2.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方面存在着地方上的差别。

以山东高等院校为例,山东是孔孟之乡,因此山东文化中一直具有浓厚的儒家氛围,山东的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方面多重视儒家思想的再现,在山东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孔子雕像在校园中很常见,孔夫子在时时刻刻教育学子勤奋努力。但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多注重地方文化的发扬,还是以苏州为例,苏州校园中处处流露出古代吴国的文化气息,东吴文化盛行,学子在漫步校园的时候也仿佛回到古代和圣人对话。

3.国外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上要略胜一筹。

国外的高等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将地域文化融合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经过长久的发展和融合,已经实现了民族地方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和谐相处,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富含魅力的校园文化。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的校园文化中不仅有美国的传统建筑等硬实力,也有美国传统文化等软实力,因此哈佛大学的校风一部分的贡献来自于美国的民族地方文化艺术的应用。

(二)湖北省高等院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文化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湖北省作为楚文化的发源地,理所当然的应该承担起传播楚文化和发扬楚文化的责任,高校作为地区文化集中地,更加应该将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的融合。湖北省高等院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校园文化十分的迫切和必要。

1.湖北省高等院校校园建设中存在很大程度的文化失根现象

校园文化缺乏民族文化的渲染,而民族文化在重塑校园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民族文化也容易引起学子的共鸣。因此解决湖北省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失根现象,需要借鉴楚文化的优势,将楚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应用于校园,渲染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将楚文化的理念传播给学子,引起学子的共鸣。

2.楚文化的传承本身遭遇危机

楚文化发源于湖北省,但是人们目前对楚文化的认同感并不高,只是简单的知道楚国的青铜器和漆器等文物,对楚文化的内质并不清楚,湖北省的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有义务将楚文化艺术内涵和学校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既让楚文化得以发扬,有让校园文化得以鲜活。

3.湖北省高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文化是创新发展的需要

湖北省高校的学校建设需要创新,楚文化要想在时代的潮流中继续发展,同样需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因此湖北省高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十分必要。

三、结语

篇3

一、准确定位,确定新颖而富于时代性的活动主题

(一)核心力量

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定位科学与否,是任何活动获得成功的根本,是成功的关键。组办前期,学校多次召开行政会议研讨,力求体现学校行政的各职能部门团结协作的特色。最后的核心力量定位为:由学校牵头、教导处承办、大队部协办、各部门大力支持、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的全校性大型活动。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成立校园文化艺术节组委会,具体负责对校园文化艺术节各项工作的督导。

(二)明确主题

主题是凸显特色、彰显个性的基点。什么样的主题,主题是否新颖,这往往会决定文化艺术节的质量和品位。例如实验小学第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前期,在2009年中国少先队建队60周年之际,总书记对全国少先队员提出要争当“四好少年”的殷切希望,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是现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前进的方向和迷失方向的指南,结合这个主题,组委会将本届艺术节主题定为“做阳光少年,秀快乐自我”。

二、大胆定格,开展有特色的活动,增添艺术节的无穷魅力

(一)“抢”艺术节的第一个精彩镜头,让艺术节成为焦点

靓丽的开端,拉开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序幕。如我校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劳动创造美”为主题,举行现场美食烹饪大赛。师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在活动中既有团结互助的精神,又有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行为体现,同时还培养了广大学生爱劳动的良好品质,该项活动是本届艺术节的首项成果。隆重的开幕式集会上,组委会安排升旗仪式、领导致辞、教师代表发言、学生代表发言等,让全体师生投入到热身活动中。

(二)设定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灵动性,让学生在此风采无限

1.活动内容、时间的选定

读书活动朗诵、讲故事、书画展示、手工制作、少先队新队员入队仪式、红领巾义卖活动和文艺表演以及特色班级成果展示等多项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精彩纷呈,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要综合考虑学生参与的广度、活动的覆盖率,总之,体现一切文明向上风貌的活动均可。所有活动项目应循序渐进,时间的安排更要合理,体现人文理念,参与方式要个人、集体相融合、普及与提高相辅助,使整个活动声情并茂,这是整个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精髓,不容忽视。

2.“秀”快乐自我,让艺术活动的魅力就此锁定

尽情地舞蹈,放声地歌唱,用一串串灵动的舞步,诠释着素质教育的内涵;用一首首美妙的歌曲,增添全面发展的新亮点。在实验小学第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增添了俱以往新亮点的文艺“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在每一项专长比赛中,他们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投入地演绎着自己的风采。

许多孩子有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精彩的瞬间如此吸引人。

3.认定活动的“特色”和“品牌”,使活动真正“活”起来

笔者了解,阳朔县实验小学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至今已有优良的传统和品牌项目。关注活动中孩子的参与面,是活动取得新成效的关键。例如艺术节中的“红领巾义卖活动”,学生中不论成绩好与坏,不论纪律严与淡,他们一个个在这里都是真实的、积极的。参与就是他们的快乐,乃至于人人都想争当“爱心大使”,透出他们争先、求高的优良本性。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真理所在吗?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宗旨,这难道不是最好的体现吗?

(三)耳目一新的盛会,让“校园文化艺术节”成为大家的期待

1.活动成果的精彩回放与展示。舞姿、歌声可以靓丽登台,那么那些栩栩如生的画卷、生动活泼的手工制作是否任其默默地一张奖状带过?否!任何一项活动,一定要想方设法将他们的成果展现给大家。如办一期专题“师生书画展览”“学生作文精粹集”等等,一定要让大家看到他们的成就。“榜上有名”对他们来讲是最有价值的荣誉,其他孩子也可从中深受启发,心中拼搏奋进的种子暗自发芽。

2. 宣传效应令广大受众零距离感受艺术节风采。首先,全程邀请家长参与节目的编排,更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做到这一点,我们其实就成功了一半。其次,精彩的闭幕式,让社会、家庭一同来感受这台艺术盛宴。把嘉宾席留给家长,这种新型的集队方式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观众的口碑里,学校素质教育的评价得到了连连称赞和一致好评。另外,书面、媒体的宣传也必不可少。笔者认为,这是大力鼓励艺术活动参与者的表现,也是有效促进艺术活动开展的积极手段。

三、定期小结,积极反思

篇4

关键词: 高雅艺术 高校新校区 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迈进,很多高校都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建立了新校区。作为校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也逐步引起了高校管理者的重视。如何使新校区在文化底蕴馈乏的初始条件下,传承发扬老校区的文化传统,提升校园文化品味,构建和创造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所取得的成效,我认为,高雅艺术在文化建设中具有其它文艺形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广泛开展高雅艺术活动,是促进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新校区呼唤高雅艺术

校园文化与大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撰文指出,“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的根基血脉”[1]。新校区作为大学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文化作支撑,没有传统的校园文化底蕴,将最终失去其作为大学的意义或者与整个学校的办学宗旨相背离。而目前的高校新校区大多是在文化贫瘠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文化孤岛”现象。

(一)缺乏应有的人文氛围。高校新区周边极少有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缺乏文化元素,学生很难从周边环境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新校区建设最初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办学规模,建设的重点大多集中在硬件功能上,致使新校区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建筑物的集合,缺少能体现学校内涵及优良传统的人文气息。并且由于急功近利思想作祟,一些有深刻的人文、学术内涵的文化活动也处于明显不足的状态。

(二)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链。作为在老校区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新校区,本应具有与老校区相同质地的精神文化。但由于教职工大都居住在市内,上班来下班走,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同时,新校区大都安排低年级学生入驻,高年级学生与研究生一般在老校区,新老学生之间交流沟通也非常少。因而,新校区学生难以从教工和高年级学生身上受到传统校园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三)缺乏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活动。新校区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缺乏与外界的互动,大学生鲜有接触市区内优秀的文化艺术节目的机会。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层次偏低,仅仅停留在娱乐层面,加之专业教师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较少,校园文化活动无法保证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开展。

以上现象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文化活动氛围不浓厚,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而事实上,新校区学生对当前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参与的热情,并不意味着他们排斥一切校园文化活动,相反,绝大部分学生非常渴望能参与到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中去。国家教育部对2008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情况的介绍显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广泛的认同:表示“非常欢迎”和“欢迎”的占到了93.7%,表示“震撼心灵、提高了艺术修养、获得艺术享受、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的学生,占活动参与者的89.6%以上。[2]这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对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是非常喜爱的。因此,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着力于满足文化活动主体的需要,积极地、有计划地引入高层次的文化艺术形式,让社会上优秀的艺术曲目和文化展览与校园建立密切联系。同时,大学生对高层次文化活动的热情向往和新校区提升文化品位的需要,也为高雅艺术进驻新校区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

二、高雅艺术在高校新校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雅艺术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经典艺术,是全人类共有的文明财富,具有其他学科门类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高雅艺术的审美需求和对高尚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对正在建设发展中的高校新校区而言,高雅艺术恰如滋养干涸土壤的雨露,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启迪感染在校学生,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我认为,高雅艺术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高雅艺术中包含着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内容,让在校大学生面对面地接触民族艺术、感受民族文化,必将会对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高校老校区多年形成的文化传统,大都包含在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大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和接纳,也必然有利于老校区文化传统向新校区的移植。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精神。新校区文化建设的目的既是对老校区文化的传承,又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聚时代精神,营造集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3]高雅文化通常充满先进知识分子的强烈忧患意识、载道意识,饱含人文精神,意蕴丰富而深刻,大学生在鉴赏这些艺术时可以认识社会的现状和前景,感悟人生的价值和责任。这对培养正确的大学精神,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近年来伴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大潮,各种不正常的文化形式在校园滋长,侵蚀校园,扰乱了校园的宁静,大学生们深受庸俗文化的腐蚀。让学生多接触些高雅艺术,可让他们的内心得到震撼,能够自觉抵制庸俗,追求心灵的纯真、平静,追求高雅高尚。同时,通过高雅艺术的熏陶,大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文化修养也会得以提高,再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时,会更加注重活动的艺术水准,这无疑会促进校园文化活动品位和层次的提高。

(四)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高雅艺术对于提高大学的审美能力、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必然会提升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促使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三、努力营造适宜高雅艺术发展的校园环境

与办学基础设施的建设相比,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创新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现代化大学发展的必然。高雅艺术对校园文化具有积极的引导和催化作用,在高等教育界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高校新校区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引入高雅艺术时,应根据需要加强校园环境、氛围的营造,为高雅艺术在校园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加大经费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在各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因财力有限,一般会把大学生活动礼堂、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作为锦上添花的项目,安排到后期工程来完成。这种指导思想是错误的,对校园文化建设非常不利。对高校而言,推广高雅艺术,合适的演出场地是必备的。就目前高校所推广的高雅艺术来看,其中绝大部分属于表演艺术,而场地设施的质量,如灯光、舞台布景、场馆构造等往往能够极大地影响演出的效果,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把校区文化艺术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同时,高雅艺术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高校新校区要将活动经费纳入学校的财政预算,逐步提高投入比例,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提高社会参与度,不断增强经费保障,提高高雅艺术进校园的频度。

(二)加强宣传推广,营造校园氛围。高雅艺术作为众多门类中一束独具魅力的花朵,历经兴衰沉淀至今,其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具有不可计量性。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偏重于对物质的追求,受大众文化甚至庸俗文化的长期影响,导致对高雅艺术的认识比较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高雅艺术的宣传推广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宣传引导时融入时尚元素,用网络、报纸、校园广播等现代传媒工具和手段激活传统文化,用全新的方式加强宣传和推广高雅艺术,让更多的大学生自觉地去了解、欣赏和接受传统文化艺术,为高雅艺术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浓郁的校园氛围。

(三)强化艺术教育,提高欣赏水平。如果观众缺乏应有的艺术知识,欣赏水平不高,势必会影响高雅艺术的演出效果和接受效果。例如,音乐会上观众因不了解鼓掌的时机而破坏演出气氛的现象屡见不鲜。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本身就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促进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建设,首先,在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强化艺术文化的渗透,提高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认知度。可以通过设置选修课的形式,将艺术门类专业课程设置为公共的选修课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共艺术教育。其次,可以通过举办高雅艺术学术讲座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高雅艺术的热情,提高学生接受艺术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为高雅艺术开辟更加广阔的校园生存空间。

(四)结合校区实际,注重传承融合。高雅艺术进校园并不是一定要把京剧、昆曲、话剧、交响乐、歌剧、芭蕾舞都要搬到学校,也不是为了培养很多艺术人才。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坚持“注重数量和质量”、“注重结果和过程”、“注重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4]各高校要结合本土的地域文化和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从有利于传承本土文化、凝炼校园精神的角度,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开展高雅艺术活动。同时,要重视大学生习得高雅艺术后的再创造,鼓励和组织学生成立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管乐队、舞蹈队和话剧社等团体,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合唱节、戏剧节,使大学生由台下走到台上,不断产生具有大学生特性和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将高雅艺术的意识与概念行为引向所有普通大学生群体。

(五)健全工作机制,促进持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同样,高雅艺术进校园不是几场演出、几场讲座、几天的事情,更不是一时的兴趣或“一阵风”。因此,要将高雅艺术活动的开展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之中;提出明确的目标,制定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成立领导机构,明确组织形式和责任部门;建立健全保证活动开展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只有将科学的工作机制作保障,才能保证高雅艺术在校园的健康持续开展。

总之,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无疑等于给校园的思想领域吹进了一股清风。校园需要高雅艺术,高雅情结不可抗拒。在高校新校区开展高雅艺术活动,是消解高校新校区“文化孤岛”现象、培育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举措,对推进和加快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4-1-7.

[2]教育部介绍2008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情况.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2008-06-23/2009-09-25.

[3]徐朝亮,王栓.论高校高雅文化的建设[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6):132.

篇5

论文摘要: 育人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本体功能。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构建活跃高雅、上进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作者以思想教育、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成效显著。

一、概念的界定

我们把承载并能传递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形式或手段称为载体。[1]作为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承载教育信息,并能为教育者所操作;二是必须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2]目前,开展教育工作常借助的教育载体有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本文主要从活动载体着手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效性进行研究。以活动为载体,就是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将教育的内容寓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3]

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的作用和意义

育人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本体功能。[4]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选好载体,是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人才的有效载体。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以思想教育、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并结合师范院校的特性,从高师学生师范人格、师范技能、人文素养、科技创新、特长兴趣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艺术素质、科技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特长兴趣爱好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能够营造出高雅厚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有利于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更加开阔。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潜移默化育人的功能,高品位、高层次且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可以说,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相较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教育形式上更加多样,教育内容上更加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在青年大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和显著的优势和作用。

(二)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增强。

青年大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吸引、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活动。在参与活动中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陶冶情操,展示个性才华。大学生主动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就会自觉接受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被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氛围熏陶和感染,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化和积淀,就会逐步把这种校园文化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三)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育意义深刻。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又有各级团组织、各级学生组织、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由于活动内容以学生需求和实际为基础,活动形式学生喜闻乐见,因此,学生参与活动自愿、自主,兴趣高,参与面广,收益大,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帮助青年大学生实现社会化,习得一定知识的行为方式,获得社会所倡导和主张的核心价值观念。[5]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有利于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有利于学生把活动与所学专业和自身素质结合起来。最主要的是校园文化活动能启迪青年大学生的智慧。实践证明,人才的培养,需要活跃、开放、宽松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在和谐、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才能活跃思维,激发实践创造热情,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

三、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的体系建构

(一)工作思路。

在实践探索中,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抓住两个重点,坚持三项制度,突出五项工作”的思路。一个目标:大学生成长成才;两个重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三项制度:全面实施、全员参与、考评认证;五项工作:在思想教育、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五个方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计划。

(二)实施方法。

按照“目标管理、项目运作、证书认证”的方法实施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具体由学院团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结合学院的工作要求和实际,学院团委每年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每学期提出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目标要求,设立活动项目和活动指南,各团总支、团支部、学生社团、学生个人根据活动项目指南选择立项或申请自由立项,学院团委、各系团总支对活动项目的效果、进度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应用项目管理工具对学生完成活动项目的结果考核量化,并给予评价记录。学生毕业时,实行院级证书认证。

(三)制度保障。

为了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制定了一系列支持、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制度、措施和机制。先后完善和制订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安排意见》、《关于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学生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及奖励办法》、《关于开展校园文化(文艺)活动的实施方案与措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条例》、《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认证办法》、《学生社团管理规定》等文件、规章制度,使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做到了规范化、制度化。

(四)实践过程。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要把全方位育人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根本。思想教育要做到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与学习典型榜样事迹相结合、与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相结合、与管理服务相结合、与学生自身教育相结合。[6]具体做法:一是主动掌握大学生总体状况,把思想教育工作做“早”。学生一进校,就引导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情操,尽早树立正确的人生努力方向,合理进行大学学习与生活。二是关注学生知识拓展与潜能发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把思想教育工作做“长”。三是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受挫折和适应能力,把思想教育工作做“活”。

2.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积极向上、健康高雅、新颖别致的文化艺术活动,是培养学生艺术思维和素质的沃土。近年来,在校园内,学院、各系和各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有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近200余项,一些活动逐渐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品牌化活动。如学院每年均举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文化名家讲坛、小品相声专场、体育节、学生社团风采大赛等活动,各系举行的挑战主持人大赛、辩论赛、配音大赛、才艺比拼、“变废为宝”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社团举行的话剧专场展演、书画、摄影、动漫设计大赛等活动,都以特色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文化艺术素质及特长兴趣的充分发展。

3.培养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坚持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体现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学术科技活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等活动,潜心培育、积极建设能够体现我院特色,且具有形成品牌效应潜力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如学院每年一度举行的大学生科技节、师范生技能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模拟设计竞赛等活动,各系举行的实验技能大赛、电子设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社团举行的数学建模竞赛、办公自动化大赛、挑战吉尼斯大赛等活动,都以其活动科技含量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深受学生喜爱。

4.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在实践探索中,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特点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深入教育基地、农村、企业、社区、街道,围绕参观学习、义务支教、社会调查、科技推广、法律普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进一步激发了成长进步、奋发有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培养和增强学生特长、兴趣爱好。我院一直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积极扶持、加强引导、规范管理。目前,我院共有各类学生社团28个,注册会员2000余人,各学生社团积极开展活动,形成了争奇斗艳、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广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社团文化活动,使个人能力和素质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四、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取得的实效

近年来,我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养和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上进、立志成才的优秀学生,有“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的数学系学生,坚持志愿服务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传媒系学生,“发奋苦读,而立之年圆大学梦”的外语系学生,“敢于用生命铸造爱心”的中文系学生,陕西省“十大感动我的人”的历史系学生,“陕西省大学生身边的青春榜样暨青年突击手标兵”的艺术系学生,“果敢正义、见义勇为”的管理系学生,等等。同时,我院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勇于实践,获取了知识和技能的双丰收。近几年,学院应届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连年成倍增长,在全国、全省文化艺术、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活动中学院和学生个人先后荣获国家级奖500余项,省级奖1100余项,获奖的质量和人数呈现出连年增长趋势,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需要进一步做好几项工作

(一)积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和体现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声誉及凝聚力、感召力、发展力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在保证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有效。大学精神一旦被大学师生所认同,便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从而转化为大学师生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精髓,高校的首要任务在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文化,形成广大师生的大学文化认同。[7]在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探索中,我们感到应积极在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大学精神文化,使大学精神文化时刻渗透于活动之中,不断强化广大学生对大学精神文化的认同与接受,充分发挥大学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努力拓展育人载体,彰显校园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决定着大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大学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校园特色文化是一所高校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独特之处,是其他同类型、同层次、同地域的大学所难以比拟的,在高校的文化竞争中处于非我莫属的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探索中,高校要努力结合本校和学生实际,积极挖掘和培养校园特色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在学生成长与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并不断拓展校园文化育人特色载体。实践证明,一所大学拥有这种育人特色载体越多,这所大学的特色文化就越显著、越久远。

(三)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和引导作用。

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除了青年大学生之外,另一主体就是教师,校园文化活动能否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关键在教师。[8]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冲击,一些非主流的负面因素充斥到高校校园文化中,高校要克服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在充分体现学生自理、自立和自律的基础上,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使教师既成为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发展方向的航标,又成为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层次的专家。另一方面,目前青年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选择更多地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由于自身阅历的局限,还不能充分地对自己的选择作出客观、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

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改进学生的思维模式,丰富思维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促使学生加强实践锻炼,成长成才。高校要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综合效应,不断丰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不断解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增强校园文化育人的实效性,积极为培养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2][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4-196.

[4]韩延明.如何强化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4).

[5][8]李冬娜.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篇6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意义

在《中央党校建校8O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特别强调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高职院校是弘扬、传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而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实际,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校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等,只加强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方面的能力培养,而忽视了文化素养的提升。

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切入点,注重职业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专业教学、学生管理、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建立独树一帜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二、我国高职职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知识缺乏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如今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却越来越少。很多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是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优秀文学作品读得少之又少,理解上也是一知半解。

(二)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扭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很多大学生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缺乏对多元文化的判断分析能力,他们崇尚美国大片,哈韩哈日。现今道德失范行为屡见不鲜,跌倒的老人大家都避而远之,“扶不起”成了最好的借口;学者学术造假,学生考试作弊,商家信誉缺失。西方节日深受热捧,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冷落。人们追求国际大牌,中国已然成为境外奢侈品购买力最大的消费群体。

三、加强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对策

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建立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一)在课堂教学中感悟文化艺术的魅力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技能培训,强调实践,这导致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为薄弱。高职院校应重点开设一些人文方面的选修课,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典哲学、民间文学、诗词欣赏、民俗学等人文类课程。定期举办人文艺术系列讲座,如我校定期举办“鉴湖问剑――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育人大讲堂”,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师生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丰富“技以立身、文以化人”特色校园文化内涵,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积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平台,开展读书活动、诗歌朗诵、文艺汇演、国学教育、“青春纪念册”感恩系列活动等丰富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提高人文素质,也能促进校园社团文化的和谐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1.国学教育――“尚文・弘德”国学主题教育

学校重视弘扬国学教育,塑造国学气息浓郁、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每年都会针对大一新生积极开展“尚文・弘德”国学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包括:品读国学经典:组织安排教师在新生所有班级中集体授课讲解国学经典如《论语》、《弟子规》、《三字经》、《菜根谭》等名篇。开展国学小讲坛,组织新生观看优秀传统文化名篇解读,播放《百家讲坛》。人文话题讨论,书法比赛,以及“国韵”――向同学们普及有关中国服装知识、中国礼仪文化等。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让国学经典不断传承下去。

2.文化感染――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节

我校自2008年以来每年承办两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具体包括浙江话剧团都市浓情话剧《轻度深爱》,金永玲歌剧院歌剧《祝福》、《江姐》,浙江歌舞剧院歌舞剧《王羲之》等,此类活动的开展为全校师生搭建了一个接触艺术、亲近艺术、感受艺术的平台。

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节,包括大学生技能文化节和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技能文化节主要是就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开展各类比赛,成绩优秀者还可获得相关专业方面的证书,如珠算等级证、电工、钳工等。文化艺术节则是融入了演讲赛、辩论赛、心理情景剧、十佳歌手、寝室文化节等项目。加强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熟悉与了解,激发和挖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存在的载体,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展示的舞台。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尽量多用企业元素来丰富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内涵,使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与企业文化很好的对接融合,围绕其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突出职业与行业的特点,体现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要求。

以我校为例,作为作为职业院校,我校将杭钢已退役的蒸汽机“SY1314”号作为学院标志性景观;又新落成“圆融”主题雕塑,象征工业机器的齿轮。学校设有绍兴市最大的公共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场所及其设施能够尽可能仿真或模拟第一线的生产、建设实际,并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模拟企业管理环境,并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将理论教学、实训、考试乃至技术服务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和氛围,培养“准职业”人。设立优秀校友墙,展示我校的优秀毕业生。

篇7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这春意盎然、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校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伴随着精彩的文艺汇演徐徐落下帷幕。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组织和参与本届艺术节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举办文化艺术节活动,不仅是对同学们文化艺术水平的一次大检阅,也是我校素质教育开展情况的一次大检阅,它为展现我校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发挥个性特长;有利于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加速我校新一轮创业的进程。

本次艺术节盛况空前,由三大板块28个项目组成。通过这些活动,启迪了同学们的才智和灵性,发展同学们的才艺和特长。同学们在活动中高举生命智慧的大旗,有思想的翱翔,有感情的抒发,有青春的旋律,有技能的展示,有科学的探索,有毅力的体现,有诗意的飞扬……

在艺术节期间,同学们清理环境卫生,精心布置,把节日的校园装扮得五彩缤纷,表达了同学们对母校的热爱;歌手大奖赛,同学们用激昂的歌声、饱满的热情、独特的创意来赞美祖国、歌唱未来,抒发了同学们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望;诗歌朗诵、英语朗诵比赛,同学们激情奔放,用饱含深情的诗句赞颂祖国的强大、畅想美好的未来,极大的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同学们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各项比赛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才华,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展示了我校校园文化特色和学生的个性特长,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艺术节充分体现了安职、鸿江人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展示了我校莘莘学子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艺术节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大脑,放飞心情的空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同时也让我们受到了一次极好的艺术教育和美的熏陶。在活动中,我们既培养了兴趣,陶冶了情操,又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所有这些,为我们成为新世纪合格的中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师们,同学们,首届艺术节又将成为历史的一页。然而,许多精彩的片段犹然历历在目;许多动人歌乐依旧余音绕梁。是的,艺术节虽然是一个有限的时间段,但艺术的空间却是无限的。当艺术节的第一个音符在校园的上空飘起来时,艺术已不容拒绝的走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走进了我们的每一寸空间。

江山代有才人出,谁持彩练当空舞?

让我们每一双手都学会创造吧!让我们每一颗心都流淌歌声!

让我们在鸿江之畔奏响时代的强音!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团;艺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267-01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现状

现阶段,各独立学院受到教学配套资源与师资力量不足等条件的制约,公共选修课还是独立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只有个别极少数的独立学院能够在教育培养计划中将相关的艺术类课程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因此,虽然独立学院对大学生艺术团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并且加大了培养与建设力度,但离学生的真正需求与教育部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使艺术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艺术团在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可以聚拢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同事大型文艺活动也离不开他们的参与,独立学院的艺术实践教学也要通过大学生艺术团来推进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学相关研究

(一)制度上的保障。管理的基石是制度,工作制度是保证艺术团艺术实践教学的基础,只有健全的工作制度才能保证管理的稳定,工作才能有秩序的规范化的运行,建立健全工作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大学生是管理与教育的对象,在工作制度中教育与管理要实现高度的统一,为规范独立学院艺术团队伍而制定的管理制度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对团员行动,行为进行约束,主要是要起到教育与规范化管理的作用,是用来是艺术团成员懂得如何处理好课外、课内、实践、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齐心协力共同配合来演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2.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是考核的主要目的,各项考核机制中,激励作用要得到强化。可以通过评优评奖的优先获得、学年学分的优先修满、工作单位的优先推荐等措施,从而激励团员对艺术团的热情。

(二)完善职能定位,提高艺术实践教学效率。要使艺术团在实践教学中的效率更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组织构架和职能定位科学性是完善的组织架构的重要指标。要想提高独立学院艺术团的专业、高效、迅速、快捷的水平,就要随着时展对艺术团的组织结构科学性的论证来进行优化和合理的组合,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从而满足校园文化需求。准确性在职能定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自我生存的环境中每个艺术团都有不同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根据环境摆正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将自己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价值观才能得到体现。应坚持五个统一的原则,即:普及与提高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审美与育人相统一、规范与引导相统一。在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与美育方面的引导,从而使高校的教育理念体现其中,而且还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与宣传,反映出大学生健康向上、意气风发的校园艺术和精神面貌,对广大同学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和审美水平的改善有着极大的意义,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发展与建设。

(三)加大投入,挖掘人才。独立学院艺术团没有过多的盈利手段和权力,这就需要学校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和较为方便的实践环境,才能更好的没有后顾之忧的开展时间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在校园里对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大力宣传及引导,使艺术氛围不知不觉中充满整个校园,从而让校园的同学更多的了解艺术团的实践活动。同时对艺术人才的挖掘也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2.加大投入。建立专门的实践场所,艺术团艺术实践应该有固定的场地。

篇9

关键词:艺术教育;创意经济;文化创意;文化创意社区;文化社区;大学城社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46-3

大学城是现代社会以来因为高等教育而形成的一种社区模式。大学城社区是指在大学城地理范围内的社会团体,主要社会成员为高校大学生及在此生活的其他居民。大学城社区与其他生活社区相比较,居民年轻化,文化素质水平高,且居民的生活兴趣、价值体系、社会规范等相对统一,便于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大学城社区孕育或代表着一个国家、城市先进的教育、文化水准和先进的城市社区发展理念,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学城的建设不仅要学习国外知名大学城已有的建设经验,还要在此基础上吸收当今社会先进的经济文化发展理念,根据时代的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大学城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而且能够成为城市建设中文化和新经济形态发展的坐标。

当前社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创意时代,创意经济及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也影响着各国的文化教育政策。通过教育修正经济文化,增加国家竞争力,是未来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大学城社区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重视创意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大学城建设带来的新契机与新变化,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升经济文化建设水平。在各种教育资源中,艺术与创意经济的联系特别紧密,艺术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当今世界被空前地重视,通过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成为我们时展中的新课题。

一、创意时代的大学城社区:背景与现状

大学城在国外出现已有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而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院校调整,高等院校实行“聚合”,独立大学规模扩大,多校区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城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①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建设了规模不等的大学城。大学城从人烟荒芜的郊区日益发展为设施现代化、商业不断兴起的多功能综合性城市新区。然而,大学城在商业兴起的背后仍然普遍存在着政策落后、文化缺失、社区功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使得大学城社区成为缺乏精神内涵的校舍群、建筑群,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并进而影响着人文化、现代化的大学城社区建设。

“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是笔者基于创意社会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提出的。为什么提“文化创意社区”,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文化社区呢”?虽然二者都重视文化建设,但文化创意社区更强调主体的创造性和文化的创新性。“创意”不是简单的创新,它更强调创新的内涵和方式的人文化,是一种人性化、艺术化、可持续发展的创新。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信息时代迈向创意时代,这是一股席卷全球的潮流。以创意为核心,面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迅速扩张,文化创意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和追求,它也同样适合社区建设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是指大学城在创意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以发展高等教育为基础,以文化创新为核心,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提供优质人文生活品质的新型大学城社区。

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创意人才、创意阶层也逐步崛起。大学城是创意人才的集中培育场所,当代大学生最容易成为创意文化产业的消费者和创业者。有利的社区政策可以吸引相当一部分城市创意人群集聚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社区。创意人群、优质的人文艺术环境,再加上促进创意经济发展的经济、文化、教育政策与社区规划,相互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就会推动一个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的建设。而艺术教育,因其推崇的创造力、人文内涵与创意的精神高度一致,因此,推广艺术教育将直接推动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意社区的建设。发展大学城艺术教育,以美感、创意、爱与关怀来提升大学城与所在城市的软实力,将有利于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建立幸福和谐的社区环境。

二、对艺术教育的重新认识

要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首先要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艺术教育。让我们通过近代以来艺术教育理论发展的路径来看看当代艺术教育的变化。

近代国际艺术教育理论的发展,主要分为三大思潮:一是学生取向的艺术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表现与创造力的启发,起源于1930年代的“创造性取向(Creative-Orientation)的艺术教育”;二是学科取向的艺术教育,强调系统性的艺术课程与教师的循序指导,并倾向于以精英艺术为指导,以1980年代兴起的“学科本位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简称DBAE)为典型代表;三是社会取向的艺术教育,古今中外都有类似的思想,但1990年以后尤其被学界强调,特别是文化层面,因此又称为社会文化取向,它强调艺术教育应以社会为中心、与社会文化脉络结合及立足于民主平等的立场。较重要的社会取向的艺术思潮包括:社会重建的艺术教育(SocialReconstructionistArtEducation)、后现代艺术教育(PostmodernArtEducation)、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CulturalArtEducation)、多元文化艺术教育(MulticulturalArtEducation)、社区本位艺术教育(Com-munity-BasedArtEducation)、全球性文化的艺术教育(GlobalCultureArtEducation)。②

从国际艺术教育思潮发展来看,整体趋势是强调艺术教育以人的生活为核心、以社会文化为导向,在这一点上与社区建设指导思想高度一致。综合各流派的思想,社会文化取向的艺术教育主要特征为:1.重视艺术教育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和功能的发挥以及在学习者日常生活的运用;2.强调艺术教学与当地社会关系的结合互动,3.以多元文化为主要学习内容。③和学生取向的艺术教育及学科取向的艺术教育相比,社会文化取向的艺术教育更适合成人及社会艺术教育领域,因此也特别适合大学城社区的大学生及其他成年居民。

三、通过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

社区通常具有四个要素:人群、地域、社会互动、社区认同。④结合创意社会的特点,笔者归纳出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首先,通过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培育一批有权利、有能力接受文化艺术学习并支持和维护文化艺术发展的人群;其次,对建设有美感创意的优质社区生活方式和创意文化为特征的社区发展目标形成共识;再次,有健全整体的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社区政策、高等教育、文化创意产业、环境设施等方面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和相互支持的局面。那么,在国家现有的文化教育政策框架中,我们应如何通过高校与社区的共同努力来发展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呢?

(一)进一步普及文化艺术教育,建立社区审美共同体

只有培养艺术人群及提高民众的审美素养,文化创意产业才能有更大的市场与欣赏人群,因此建立社区审美共同体是最基本的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高校与社区共同提供充足的文化艺术资源,保障居民充分享有文化艺术资源、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权利。

2.强调社区居民维护文化艺术资源、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责任,完善艺术市场,鼓励艺术消费。

3.尊重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人群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促进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通常的城市社区是基于地域的身份认同,而大学城的居民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他们带来了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从文化艺术和审美角度切入,重建一个属于文化和审美的社区共同体,既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促进了基于文化的交流和学习,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促进艺术教育融入生活,建立美感创意的人文生活环境

后现论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已经逐步发展到建立一种美感创意的集体生活方式,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艺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进一步普及艺术教育,提高民众审美素养,还有助于建立美感创意的人文生活环境。

1.实施公共艺术方案(1)开展公共艺术活动

利用社区的节庆、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商家促销日等时机,通过论坛、展览、表演、公共出版物、网络等形式,开展公共艺术活动。如每年确立一个艺术活动主题,各高校与社区联合策划,推出系列文化艺术活动,面向全体大学生与社区居民开放。

(2)艺术介入生活空间

艺术介入生活空间主要指视觉艺术,是通过推广公共艺术,影响社区的环境与生态,让美学与艺术的因子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促进居民艺术感的自我觉醒,营造美感创意的生活环境。我国台湾地区在1992年的“文化艺术奖助条例”中曾作出规定,公有建筑物必须提拨百分之一的建筑经费作为公共艺术的设置。之后又推出了“艺术介入空间计划”,主要提供民间团体自主、自发投入美学环境的改造,引发艺术家与民众的互动与沟通。⑤这些有益的经验值得借鉴。

大学城社区与城市的老城区相比,在建筑风格、整体环境的设置上已经向艺术化、美观化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在美感创意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校与社区如能够给大学生和居民提供更多进行空间美化的艺术实践机会和场所,可以促进社区居民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关注和参与,在公众讨论和共同参与中对建设美感创意生活环境形成共识。

2.将文化艺术观念融入高校与社区的行政管理

推广艺术、建设具有美感创意的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艺术教育和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责,还应该调动整个社区的资源,包括高校和社区的行政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美感环境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与推广、创意人才的培养,只有各部门将促进文化艺术发展的观念融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才能真正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推广社会性艺术教育,美化我们的生活空间,建立起促进美感创意社区发展的制度环境。

(三)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进文化艺术素质教育

1.着眼创意人才培养

高校应在教育体制和培养机制上进行创新,培养出更多高层次的创意人才。设置合理的创意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高校应根据不同的学科方向来构建文化创意课程体系,鼓励学科交叉,特别是工科、商科与艺术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尤其要重视人文艺术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底蕴,提高创意能力,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市场需要的人才。

2.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具有辐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创意氛围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意人才培养环境。高校应在校园文化环境上下功夫,为同学们提供具有创意、美感和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可以策划开展各项激发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并以学生的创意来装点校园环境,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改变。

(四)学校艺术资源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相衔接,形成良性互动

1.高校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大学城是大学集聚地,每所大学都有独立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软件资源包括艺术师资、艺术课程、艺术讲座、艺术网站、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硬件包括图书馆、展览馆、演出场所、设计类实验室等。除此之外,某些大学城还规划了公共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公共演出场所、艺术培训中心等。对于这些艺术资源,大学城管理机构、教育管理机构应联合制定艺术资源共享方案,并推出向社会开放的机制,让社区民众尽可能多地享受到大学城的文化艺术资源。

2.高校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衔接

(1)社区对高校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

社区可以利用高校的艺术师资、课程、论坛与讲座向居民开设文化艺术课程;社区可以利用高校的艺术教育场馆向社区居民开放艺术活动,或直接利用高校组织的艺术活动向社区居民开放;社区可以利用高校培养的艺术人才参与社区艺术活动,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创业人才和消费人群;社区可以利用高校在文化、艺术、科技方面的成果,合作开发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

(2)高校对社区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

高校可以利用社区的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艺术教育场所,拓展学校的艺术教育领域,培养未来文化艺术消费人群;高校可以依托社区的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为大学生安排艺术实践机会,开展研究创新,直接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高校可以与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为企业的发展量身打造创意人才团队。艺术教育的发展引导着一个地区集体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制定相应的文化教育政策和实施具体的项目来促进艺术教育的推广,培养艺术人才,建立健全整体的艺术文化生态,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的目标,并且能够以点带面地促进全社会公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同时,实现建设美好家园的梦想。

注释:

①大学城――百度百科,http:///link?url=T6EaiYApSJ-mPS5ADqoHkVkkMyTiHQ13GF231y0_Pn9ITtD1Pj95Hz3N2KNE2ZPb

②黄美贤:《我国社会艺术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会文化取向为观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博士论文,第28-29页,2005年2月。

③同上,第29页。

④社区――百度百科,http:///view/49629.htm⑤黄龄莹:《推动社会艺术教育政策建构文化国力之研究――以文化公民权、公民美学及台湾生活美学三大运动为例分析》,《艺术论文集刊》第15期,第48页,2011年10月。

参考文献:

[1]黄龄莹.推动社会艺术教育政策建构文化国力之研究――以文化公民权、公民美学及台湾生活美学三大运动为例分析[J].艺术论文集刊,2011,(10).

[2]黄美贤.我国社会艺术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会文化取向为观点[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5.

[3]黄美贤.“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文化创意产学园区与社区合作之个案探讨[J].社区研究学刊,2011,(02).

[4]王丽琦.美学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困境及突破路径[J].艺术教育,2012,(05).

[5]柳志红.大学城艺术教育资源共享之研究――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J].文教资料,2012,(06).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 新形势;群众文化艺术;发展

一、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

1、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逐渐渗透出社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一直是处于一种比较开放的发展状态,我国政治政策的开明,让我国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也逐渐地呈现开放性。一个地区的群众文化是代表着这个地区文化的整体特征,某一地区的群众文化发展到某一阶段时,会逐渐地形成具有当地特点的文化,这时就会逐渐地向外发展与传播,当向外发展的群众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很难再发展了,这主要是因为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局限,此时的群众文化就会不断地汲取外界的发展经验,通过文化与文化的交流,共同达到一定的发展。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就逐渐地表现出社会化的特点。

2、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逐渐规模化、产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与经济的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那么在文化的发展上也逐渐地国际化,群众文化艺术逐渐地形成“市场文化”以及“产业文化”,这就是说,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形势不断地改革中,群众文化艺术已经逐步的规模化、产业化,与国际相连的群众文化也在逐渐地完善,我国将群众文化艺术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而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也逐渐地涉及了绿化、建筑、科学以及民间艺术等,这一系列的文化发展逐渐地演变成了群众文化产业,在以后的发展中,群众文化艺术也会呈现出更大的发展规模。

二、发展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策略

1、注重通俗文化的发展

所谓通俗的文化,也就是指群众通俗易懂、能够尽快接受的一种文化。通俗易懂的文化是特别接常人的心态的,群众之所以喜欢通俗易懂的文化,是因为通俗易懂的文化能够让人放松自己的情感,能够直接的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然而,在我国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通俗文化的发展是受抑制的。新形势下,发展群众文化艺术就要注重通俗文化的发展,要改变以往群众文化的旧的工作模式以及旧的体制。在以往的群众文化工作中,工作的开展往往是围绕各种类型的文艺比赛,然后一级一级的评定奖项,但是在群众的眼中,这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所有这一类的比赛都是一个模式,并不能为群众带来任何意义上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氛围,因此,发展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艺术就要改变以往的群众文化工作模式与制度,这样才能调动群众的情绪,实现群众文化的意义。其次,要想发展通俗文化,还要注重发展群众中间的人才,通俗的文化艺术都是源于真实的生活的,真实的生活中,群众是主人翁,培养群众中间的文化艺术人才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不断地汲取外来文化艺术,将文化所需的设备,诸如音响设备、器乐设备等,都要准备齐全,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群众中间的文化艺术人才,发展通俗文化,进而发展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艺术。

2、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新形势下,发展群众文化艺术要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不能拘泥于一种方式或者一个环境下的发展,而是应该尽可能多的发展多形式化、多空间的发展模式。在目前流行的文化中,包括老年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企业文化或者商业文化等等,其实都可以作为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空间,这些多样性的文化发展形势,对于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街头文化中,街头文化是现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是最接近通俗文化的一种文化。街头文化是多种多样的,那么群众文化的发展也可以借鉴街头文化的发展,让这些文化逐渐地渗透到群众中去。再如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满足学生的精神生活的一种文化,学生从校园走进社会,将校园文化反馈给社会,这种高素质的文化逐渐地影响到社会文化中,进而影响社会中群众文化。因此,新形势下,发展群众文化艺术就要不断地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3、注重城市广场文化的发展

广场文化,其实是由城市广场中逐渐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由广场逐渐展示出来的一种文化。在广场文化中,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广场内建筑本身的一种文化,一般在广场中都会有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或者雕塑,这些都是广场文化的一种,其二则是指以广场为地点,在广场上进行的文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发展城市广场文化,要尽量避免社会政治以及经济色彩的影响,广场文化主要是为了放松人们的心情,减轻高强度下、高压力下工作的人们的疲劳以及压力,让人们享受轻松愉快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广场文化还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以及承受能力,尽管目前的社会发展中,物价上涨,群众的娱乐消费支出比较高,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也是不断地在增加的,这并不是代表广场文化就可以不考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而且,在发展广场文化中,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主,坚决消除低级、垃圾的精神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高尚的文化艺术。

三、小结

新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而在精神生活上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建立我国特色的群众文化艺术,培养我国群众的文化意识,进而改善我国城市文化的品位,这样才能不断地与国际文化接轨,达到群众文化艺术改善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目的,缓解群众的压力,进而达到真正的全民娱乐的目的,提高我国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江续兵,谈基层群众文化现状[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1期

[2]谭国玲,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群众文化建设[J],科技资讯,2009年18期

[3]邵淑月,姚晓勇,郎爽,我国文化娱乐产品开发经验与休闲体育项目开发的思考[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石岩,浅析城市群众文化工作创新[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0年11期

[5]王慧军,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探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