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2-08 18:0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

篇1

一、重视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是当代幼儿教育的主题

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在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目前我们的幼儿园教育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也应是我们幼儿园教育改革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回避的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园自2007年开始以“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研究”为主题,对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二、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施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我们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和健康人格的要求初步确立了幼儿心理教育基本内容为:

(一)爱心教育

爱心教育是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基础和基本内容。通过爱心教育,使幼儿得到爱的满足和学会从爱别人那得到快乐,提高能力和自尊。爱是幼儿健康发展的“精神食粮”,是幼儿生活中的“太阳”。爱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使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为此,从园长到教师都将点点滴滴的爱心倾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他们时刻用乐观的情绪、柔和的表情、适度的动作、温柔的语言与每个孩子进行情感接触和交流,对每个幼儿都充满信心,因而使孩子们在师爱的摇篮中长大,也懂得了去关心和爱护周围的人。

(二)探索周围世界的教育

儿童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是在与周围世界不断交互作用中逐步开展的,而多方位、多层面的环境能激起幼儿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形成健康心理素质,为此我们通过自然角的设立,科学发现室的设置,微型社会景观的引入,让幼儿从观察中接触、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促进幼儿多种经验的获得,多种情感的体验,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使幼儿园环境成为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教育内涵、激发幼儿情感的无声的“教科书”。

(三)交往教育

交往是建立个人与社会联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交往三步曲已成为我园教育特色之一。首先,我们让幼儿学习一些语言或非语言的交往方法,丰富幼儿交往策略。其次,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交往环境,从与同班幼儿交往,发展到与同龄幼儿交往,再扩展到异龄幼儿间的交往,加强幼儿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之间的交流,发挥互补效应。再次,以开放式教育拓宽交往空间,将人际环境延伸到部队、奶牛场、桔园、农贸市场、商店、美容院等,以巩固幼儿交往技巧,发展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

(四)自主自理教育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识,学会面对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也是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平时生活管理中,包括吃饭、穿衣、睡觉等,都帮助、鼓励儿童自己克服困难,学会自理。在教育活动中,总是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尽量做到不把自己观点、想法强加给幼儿,注意让他自己得出结论。通过自由活动,锻炼他们自主交往、独立思考、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五)积极自我意识的教育

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形成的核心内容,幼儿对自己积极和认识来源于成人的尊重、认可和夸奖,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我们要求教师要学会寻找每个幼儿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让幼儿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时时以肯定的语气鼓励孩子的进步。让每个孩子相信,我能行。我们还让幼儿体验成功,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如利用幼儿群体的力量和强带弱的优势,帮助胆小自卑幼儿找能干幼儿做朋友,达到双方共同提高的目的。老师也严格杜绝伤害、贬低小朋友自尊心、自信心的语言和教育方式,使孩子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自我的尊严和价值,使其自我意识得到新的升华。

三、实施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尊重幼儿心理权益,把心理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

2007年以来,我们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参照国际心理学会颁布的“儿童心理权益宣言”,在全园范围内制定出教师“维护儿童心理权益语言、体态、动作规范”,对教师在情绪、教育方式、管理、指导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规定,使教师的教育语言和行为建立在平等、尊重儿童,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倡导教师要努力成为维护儿童心理权益的典范。

(二)开展心理辅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是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所谓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心理科学等理论,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发展所进行的帮助、指导和服务。

(三)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

我们以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去。在各种活动中,

贯彻尊重幼儿意愿,发展幼儿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原则,让每一个幼儿真正成为各种活动的主体。

(四)家园配合,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篇2

一、幼儿健康人格培养的必要性

从目前我国对幼儿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幼儿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幼儿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等。特别近年来,我国的学前幼儿的行为发生率呈现急剧上升趋势,上海《大众医学》编辑部组织上海、北京、广州、等15个城市的儿童心理和行为学、儿童神经发育学等方面百多位国内权威的儿童专家调查,发现我国影响学龄前儿童(3~6岁)身心健康发育的最常见的十大问题行为,具体排列如下:1、注意力差,容易分心;2、偏食挑食,吃饭慢,不肯吃硬的食物;3、明显多动。4、过分依恋,缠人;5、不适当的吸吮行为;6、孤僻,难与同伴交往;7、过分好强,受不了一点挫折和批评;8、每天痴迷于电视、游戏机达数小时;9、违拗性严重(不听指令,与家长或老师对着干);10、有睡眠问题。事实证明,我国幼儿人格健康问题相当严重,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幼儿健康的人格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良好家庭教养环境的一些建议

1、创设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生活态度积极、主动,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父母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幼儿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幼儿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反之,如果生活在充满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经常吵架,不关心幼儿。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幼儿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有的甚至会有攻击或暴力倾向。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地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还要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幼儿,这里请千万打起精神随时随地做幼儿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幼儿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给予他们足够的爱护、关心、理解和信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陶冶幼儿的情操。

2、培养幼儿的自尊心,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做事动机、态度和行为。自信心强的幼儿比较乐观,自我感觉较好,喜欢与别人交往,愿意追求新的兴趣,从不轻视自己。反之,缺乏自信心的幼儿比较悲观,总是感觉"我不行"或"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等。往往表现出被动、抑郁和孤独,这样将会影响幼儿的发展。幼儿虽小,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愿望、要求、兴趣和爱好。家长要学会洞察儿童内心世界,要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和幼儿交流,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成人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要求幼儿要达到自己规定的目标,而且常用命令、指责的语气对待幼儿,这些都不利于儿童个性健康成长。对幼儿的一点一滴的进步,父母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加其自信心,保护自尊心。

3、要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每个家长都愿意自己的孩子果断、刚毅,有很强的独立性,而不是胆怯,没有自信心,事事依赖别人。但是,孩子的独立性不是天生的。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爸爸妈妈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呢?要给幼儿更多的自由。幼儿想做的事,只要没有发生意外的可能,就放手让他去做。事事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就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独立性的培养。不要过分宠爱幼儿,什么都替幼儿包办替代。诸如吃饭总是喂,衣服总是帮着穿,使幼儿感到没有什么可以去做,更不会主动去做,当然也更谈不上会做。这样的幼儿一旦离开了父母就寸步难行,一筹莫展。应该让幼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吃饭,自己洗脸,穿脱衣服,开关电视机、录音机等。这样,幼儿尝试独立做事,就会觉得自己干什么都能行,独立性自然会大大增强。

4、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树立幼儿乐观性

篇3

一、勇当主人――培养积极态度

幼儿犹如刚刚升起的太阳,充满希冀和光芒,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对陌生而神秘的事物充满好奇,思想幼稚单纯,正是人格塑造的绝好机会。陶行知先生在他的“主人教育”中提出:“小孩子是国家的小主人,要做自己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我们要从小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形成良好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为了培养幼儿的积极主动态度,我在平时的各项活动中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主人意识,让他们勇当小主人。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我只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如在“现在我当家”角色表演中,我说:“谁愿意扮演小主人和小客人?”许多孩子争相举手。我只向他们简单说明表演的要求,其他也没有多加指导,没想到他们的自主发挥得出乎意料的棒。扮演客人的小兰和小明敲门说:“请问这是小敏家吗?”扮演小主人的小敏微笑着说:“是的,请问你们是什么人?你们有什么事吗?”“我们是你妈妈的朋友,今天正好路过这儿,顺便来看看你妈妈。”小兰回答道:“哦,我妈妈刚刚出去买菜,一会儿就回来,你们进来坐会儿,先喝杯茶。”小敏边说边去倒茶。“叔叔、阿姨,请喝茶。”小敏给客人递上热茶,“谢谢!小朋友,你真懂事!”小明边接过茶杯边夸奖。“不客气,爸爸、妈妈不在家,现在我当家!”小敏自豪地说。真是人小鬼大,没想到他们的想象力这么丰富,表演大方自然,真是个不简单的小主人。

在平时的音乐、手工、绘画等活动中,我都注意让学生当学习、活动的主人,将活动时间留给他们,将展示表现的机会让给他们。我只是在旁边欣赏鼓励,适时助他们一臂之力,推动他们进步,促使他们形成“我的生活我做主,我的人生我做主”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互为感化――培植健康情感

健康的情感是健全人格的基石,幼儿的情绪变化是无常的,我们要培养他们适度的情绪反应,形成他们尊重、关爱自我和他人的意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可以互相传染感化的,在幼儿教育中不仅老师可以感化学生,也可以幼儿之间互相感化。

小兵的爸爸是一个残疾人,父母离异后跟爸爸生活。许多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甚至还有人笑话他没有妈妈。这样的境况让他万分痛苦,严重的自卑心理使得他自我封闭。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多次找小兵谈心,企图温暖感化他,但是我的努力没有能够融化他那冰冷孤寂的心。于是,我想到依靠小朋友们的力量。我找来几个班上的活跃分子,说出我的想法:“小兵的爸爸残疾,家境贫寒,又没了妈妈的关爱,你们每个人都有温暖的家庭,天天幸福快乐,可不可以把你们的快乐和幸福与小兵分享,让他也能开开心心?”“老师,小兵很可怜,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他吧!”可爱懂事的孩子们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他们课后主动接近小兵,和他聊天,拉着他到室外一起玩游戏,有些小朋友还将自己带来的牛奶、糖果分给小兵品尝。小兵有了朋友,不再孤独,脸上有了笑容,集体的温暖终于让他冰封的心灵融化。

集体的力量无法估量,没想到孩子们的作用竟然比老师还要厉害,我们应多依靠集体,在集体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幼儿之间的相互感化,以情移情,用爱传爱,培植每个人的健康情感。

三、生活历练――培养坚强意志

陶先生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即教育,我们应以生活为源泉,让幼儿在生活中实践历练,使其脆弱的意志变得坚强健实。

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意志的最佳途径,比说教来得有效。我们要让幼儿亲历实践活动过程,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缺点,学会克服缺点,自我调控,增强他们的耐挫力,磨炼他们的意志力。我经常组织幼儿开展郊游活动,带他们到学校周边的农庄去观赏游玩。游玩过程中,我不仅给他们介绍花花草草、农田庄稼的名称、用途等科学知识,欣赏领略自然风景,陶冶美好情操,还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训练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力。我还组织他们到幼儿园邻近的一些大型公司去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认识了一些大型机械,知道了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功能,而且见识了工人师傅的辛劳,感受到劳动的价值,感悟到科技的魅力。在此过程中,他们更加坚定了好好学习、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意志。

篇4

一、现状问题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已历经三十年,中国家庭结果基本形成“421”模式。而孩子作为家庭中的“1”,被称为“小太阳”、“小皇帝”自然成了家庭的中心,两代人的宠爱集中到孩子的身上;加之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缺乏出其社会化的生活经验。造成大部分幼儿形成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感、心灵封闭、意志脆弱、自我管理能力差等问题。以及现在90后年轻人暴露的诟病的各种问题,都充分证明了克服这些现实问题的重要性。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些不良性格不仅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更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

在幼儿教育层面,家长为了孩子在未来激烈的竞争和不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为了招生,两者共同凑成步入“重传授知识,轻人格培养”的误区,造成了幼儿教育变成了小学教育的根本性错误现状。更有甚者,为了争夺生源、提高收费标准,办起了幼儿双语、奥数、拉丁舞蹈等所谓的特色、实验幼儿园。这种拔苗助长的幼儿教育,使幼儿园变成了小学,使孩子们背负了不该有的、超出承受能力的学习负担,使他们失去了在幼儿园应有的快乐,更失去了幼儿园所承担的幼儿人格培养的重要教育职能。

二、目标与途径

幼儿教育的目标,初步实现孩子的社会化、认知能力、浅显是非观念、自我意识,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是培养建健全性格的基础。健康的心里包括以下几方面。1、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2、喜欢集体(上幼儿园),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初步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男孩初步具有男性的坚强、勇敢、女孩初步具有女性的细心、温柔的人格特质;4、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5、喜欢参加各项活动,用简单的语言、动作、表情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6、有一定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形成对自己的行为初步负责的意识和态度。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积极乐观、自信自强、团结互助、坚强自立”等优秀品格。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就必须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加以利用、引导。

三、教育和实践

幼儿感性认识较强、理性认识较弱、好动不易静是其自身的基本特点和教育的现实基础。因此,在对其进行健全性格培养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注重“重实轻虚,快乐体验”的基本原则,避免教育理论实践化、抽象化、说教化,重视“有声、有形、有色、参与”的教育方式,通过动画片、玩具、图片、游戏等为教育载体,易于孩子接受和体验。从而达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1、树立“快乐教育”的理念首先,教师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教学目标要求,把幼儿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打基础阶段,应着重培养孩子的健全性格、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基本认知能力。而不能片面的进行小学化教育,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教育,与幼儿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孩子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断奶期”,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面临第一次大的改变,是进行系统地社会化起步阶段,很难适应和融入。教师要把班级建成孩子们的快乐成长的乐园,首先让孩子们高兴的上幼儿园,这是幼儿园教育的一切基础和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成功的开始”,只要孩子们从内心热爱幼儿园,才能快速适应集体生活,克服自我中心和融入团体,乐于接受各种教学活动,也为今后的学校学习、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培养健全性格的几点教学实践。教育的本质是“传道解惑,教书育人”。把培养孩子健全性格和优秀品质作为重点教育目标之一,教学实践过程中要遵循幼儿心理特点。幼儿的心灵宛如一张白纸,除了孩子的家长,幼儿园教师是第一个在这张白纸上作画的人,所以,必须每一笔都要写正确,是无法进行涂改的。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注重孩子容易接受方式,又要注意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

篇5

【摘要】幼儿人格结构研究历来是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而注重人格培养,开展儿童人格健全教育实践活动是世界教育的一大潮流。文章从构建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目标,建立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绘本教育资源库,绘本阅读促幼儿人格健全发展的实施途径等方面阐述了基于绘本阅读促进幼儿人格健全发展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绘本阅读;幼儿人格健全发展;途径

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幼儿期是构建自我认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因此,加强幼儿情感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中含有多种美好的情感,能促进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绘本阅读,能增进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家长、幼儿与教师间的情感交流,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目标

对幼儿的认识和看法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有不同的观点。有中世纪的“原罪说”,有17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的“白板说”,有中国传统观念的“父母私有财产说”。而人性观认为:儿童是独立的,他具有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准确定义,是对其进行培养和教育的前提。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尚不先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以下,是我们确定健全的幼儿人格培养目标的依据。

(一)以幼儿人格结构及年龄发展特点的理论研究为依据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即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机制与干预的研究”(BBA080048)的研究成果中,将幼儿的人格结构构成划分为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情绪稳定性这五个维度。这一理论是我园进行基于绘本阅读,促进幼儿人格健全培养的重要依据。

由于幼儿人格发展具有年龄段的典型特征,所以幼儿人格培养须尊重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进行,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以认真自控为例,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能做到在成人的提醒下初步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即可;而中班幼儿经过一年的集体生活,已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感受规则意义的同时做到基本能主动遵守规则;大班幼儿经过两年的集体生活,已能较为主动地遵守规则,应鼓励他们在理解规则的意义的基础上能和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的规则。

(二)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为依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将3-6岁各年龄段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与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紧密结合。其中有很大部分是与幼儿的人格发展息息相关的。在充分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的同时并能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因此,以其为依据构建出的人格培养目标能有效指导幼儿教育的实践。

(三)以培养未来社会人才需要为依据

科技的日新月异带动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流的高度奔涌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使得在学校传授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在不断削弱。我们的教育既要着眼于现在,更重要的是能为社会培养未来所需之人。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应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创新思维、合作精神、良好心理素质。

二、建立健全促进幼儿人格健全的绘本教育资源库

(一)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绘本教育资源库设计目的

我园以绘本阅读为健全人格发展的载体,而现有市面上的绘本数量繁多,同时也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依据幼儿人格健全的年龄阶段目标,精选适宜的绘本,设计系列活动或教学方案,并建立资源库,并能以此作为我园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我园绘本阅读活动的长久、优质开展。

(二)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绘本教育资源库设计的过程

1.进行通识培训,让所有教师了解人格培养的年龄阶段目标。明确绘本选择和活动设计的要求。

2.以年段为单位精选绘本,根据人格培养五大维度和本年龄段幼儿年龄特点以游戏的方式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方案。

3.初步建立绘本教育资源库,形成初步框架。以人格培养五大维度为抓手,教师对所实施过的活动进行再次整理。由园中心教研组对所有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回收、整理和筛选,确定小、中、大班幼儿的活动方案。

将筛选后的教学方案由本班的教师在本班实施,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调整,从而确定最终的活动方案,纳入园绘本教育资源库。这一资源库最终将形成动态可增补的绘本教育活动列表、各班围绕主题探究活动开展的绘本活动3-5篇的绘本案例集和各年龄段契合五大维度的优秀绘本案例集三个部分。

三、绘本阅读促进幼儿人格健全发展的实施途径

(一)将绘本阅读促进人格健全发展贯穿、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

“一日活动皆课程。”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充分挖掘优质绘本的教育价值,帮助幼儿形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常规,有效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以我园小一班自助餐活动为例:借助绘本《没有不方便》帮助孩子树立帮助他人的意识,鼓励幼儿争当值日生服务他人;为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助餐礼仪,借助绘本《多多什么都爱吃》,让幼儿树立任何食物都有营养的意识,从而养成不挑食的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需要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并能精选适宜的绘本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总之,质的绘本阅读使幼儿的习惯养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将绘本阅读促幼儿人格健全发展融入主题探究活动中

在主题活动中,关注绘本独特的教育价值,借助绘本阅读,引发幼儿生成各种探究性活动。例如,大二班的主题探究活动“闽南趣味婚俗”,幼儿围绕绘本《老鼠嫁女》展开了关于闽南婚俗的讨论,分配角色装扮,分工合作创作表现等,饶有兴趣地开展“嫁女”游戏,有效促进了幼儿合作交往、探索创造等人格特质的发展。又如,在幼小衔接的主题活动中,让幼儿对具有自我保护精神的绘本《不要随便亲我》进行阅读,引导孩子们通过阅读、小组讨论、集思广益表达,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并了解保护自己的基本方法。幼儿在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其亲社会性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更增强了关爱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三)家园合作是基于绘本阅读促进幼儿人格健全发展的有力保障

促进幼儿人格健全发展是学校、父母、社会的共同期盼。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幼儿园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积极开展家园配合是基于绘本阅读,促进幼儿人格健全发展的有力保障。我们除了定期对家长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等,还做好以下工作。

1.基于阅读的常态化漂书活动。我园开展常态化的全园漂书活动,大力倡导家庭中每日开展20-30分钟的亲子阅读,以亲子共读的形式,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专注力,并围绕这一漂书活动定期举行亲子阅读沙龙。如“家庭亲子阅读技巧”沙龙,让家长了解了亲子共读的重要性;亲子阅读活动微沙龙,手把手地为各年龄段的家长讲解如何营造亲子阅读氛围,怎样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描述画面等;又如“亲子绘本制作”沙龙,让家长在轻松有趣的实操中掌握亲子制作图书的技巧等,深受家长的喜爱。

2.借力基于阅读的亲子活动。亲子活动是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良好载体。因此,我们借力各类丰富多彩亲子活动,进行有益的情感体验。如,结合三八妇女节的亲子绘本共读及亲子手工制作,共享浓浓亲情;又如,“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亲子户外踏青,开展“我的发现”户外大阅读活动,每个孩子和父母、同伴到户外去,发现大自然的美,既感受了大自然的独特美,又体验了亲子、同伴之间的情谊。

3.发起基于阅读的公益活动。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园还结合园所大型节假日开展“善扑满”系列公益活动。2015年元旦,我园在读书节闭幕式上发起了“感恩生活,日行一善”的倡议,同时启动“大爱蔡塘,祈愿天下孩子都有书读”系列公益活动,通过“认领善扑满,把爱到回家”“打开善扑满,把爱传出去”等活动,先后为厦门同心儿童院的孩子们捐书,连续两年积极参加厦门《海峡导报》“帮助贫困大学生圆大学梦”的助学活动、“捐出一本书,传递一份爱”活动,先后为贵州平坝小学和贵州六盘水新寨小学建立了简易的图书馆……

上述系列活动,让小小童心播撒爱的种子,有效促进了幼儿亲社会性的人格发展!

四、结论

基于绘本阅读,通过教育目标引领,有意识地对幼儿整体进行培养,方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绘本阅读是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载体,设计适宜的阅读教育资源库是促进幼儿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依托。亲子绘本阅读及其延伸活动对幼儿健全人格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洛克.人类理解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41.

[2]卢梭.爱弥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

[3]中华人民共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9.

篇6

【关键词】体育教育幼儿人格发展

国家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倡导全民健身,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人才塑造强健的体魄基础;教育提倡终身学习的认知,社会发展要求促使人们接受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体育教育提倡终身体育观,为个人的发展奠定生理基础,在身体维持相对健康的基础上,才会有充沛地精力和意识去梳理心理的健康和培养人格的健全。而体育教育不仅从生理方面给人们带来益处,还会通过活动、游戏等形式渗透在人格发展里。家庭是幼儿出生以来接触的最小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中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认知水平、教育观念等都会通过日常生活映射在幼儿身上;不论是幼稚园、幼儿园还是学前班,三周岁以后,六周岁以前的孩子几乎都开始脱离家庭庇护,融入到校园的集体生活中。从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顺利过渡到校园集体生活,其中体育教育以各种活动、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使家庭和学校两方面都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培养了幼儿的性格特点、意志品质和对外界事物的思考兴趣等。

一、家庭体育教育观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影响

1至6周岁的幼儿,大部分的家庭是以幼儿3周岁为分界线,1周岁以上,3周岁以内的幼儿,脱离了母乳的喂养,几乎是在家庭全职监护人的陪同下成长。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论是每天陪伴照看时间最长的监护人,还是工作之余利用晚间、周末或是节假日等亲子活动时间与幼儿接触的家人,都属于幼儿的直接抚养者。

体育,最为浅显的理解是对身体的教育,体育教育则是将体育对身体教育的一些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教育当中,不仅是指对身体直接的认识与了解,而且是在从事各项活动中时,阐述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当直接抚养者具备一定的体育教育观时,可以说明直接抚养者自身是一个赞同生命在于运动、热爱体育活动的个体,而教育最好的形式就是以人影响人,在建立了依赖和信赖的基础上,幼儿更愿意与直接抚养人一起参与各类活动。在直接抚养者带领幼儿参与走步、小跑等常规活动锻炼时,不仅达到了强身、促进骨骼发展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陪伴、鼓励的形式培养幼儿克服懒惰、战胜困难等意志品质。直接抚养人如果是一个有运动习惯,并且付诸于实际行动中的个体时,幼儿在耳濡目染的条件下可进行长期的小量的体育活动和锻炼,从小形成坚持不懈的锻炼习惯,这种坚持不懈最初是体现在参与这类体育锻炼的形式上,久而久之便会在生活的各方面渗透这种持之以恒的态度,并且增强自身约束力、战斗力。在直接抚养者带领幼儿一同参与其他各项活动时,总会遇到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幼儿对外界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在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培养幼儿与外界相处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礼仪和能力。

二、学校体育教育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影响

在当下,幼儿以家庭为单位培养的时候,因其数量不会过于庞大的特点而具有独宠性、聚焦点,培养也更具针对性,那么幼儿人格发展培养的模式也不可避免的有缺失处,为此,学校教育可以为此做一些补充。不论是幼稚园、幼儿园还是学前班,基本属于幼儿迈出家庭后的第一个更具社会属性的集体,都离不开同伴、老师的影响。而在这样的集体中,同伴会以集体参与老师组织的各类游戏形式为基础,且自身在原生家庭里习得的一些意志品质相互碰撞,互相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位的、随意性的,也是相对脱离繁琐规则制度的,更具有天然性和规律性,在家庭以外,同伴的陪伴更具有持久性。为此,家庭对幼儿的教育不仅仅是对一个单独的个体产生影响,也会使这样的影响扩散到更多个体身上,所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是相互补充和完善的。

体育游戏的组织者和建设者——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从古至今就有“养不教,父之过”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中,把父亲的教育列为了重要之首,是因为男性是刚毅、坚强、担当的代名词,可以培养和锻炼幼儿的受挫能力、责任心、自尊心等,也一直推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理念,把教师定义为与父亲一样重要的地位,可想教师的教育何乎其重。为了让学校体育教育更好地补充完善家庭教育的缺失点,学校体育教育方面不仅要注重体育游戏课程的开发,更要重注重体育教师这样独立个体道德品质和素养的提升。

三、小结

篇7

在教育者的性别方面,我国学前教育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女性教育一统天下。这种情况会对幼儿产生某些消极的影响,例如导致男女幼儿的性别发展存在严重的女性化倾向,进而阻碍了两性儿童男性化特质的健康发展。对于这一问题,许多幼教机构和幼教工作者逐渐认识到:鼓励和支持男性教师介入幼儿教育尤为重要。但由于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社会评价、工资待遇等问题的影响,男性教师介入幼儿教育的人员极少。幼儿园引进男性教师存在重重困难,这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努力的过程。那么在这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之前,幼儿园应采取哪些措施去弥补男性教师缺失的缺陷,使男性教师缺失对幼儿教育及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促使幼儿两性特质得到健康发展。这是目前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双性化人格理论的视角分析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双性化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

“双性化人格”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贝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出的。传统的观念认为,性别角色行为越符合性别模型,心理就越健康。男性化的男人和女性化的女人被认为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这就是古已有之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近20年来,随着妇女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很快发现了传统观念存在的问题,而且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下过于男性化的男人和过于女性化的女人在智商、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发展比较片面。在现代化、快节奏、高度开放的信息社会中,时代需要一种更有利于社会和个人潜能充分发挥的性别角色模式。双性化模型的提出是对传统的两极性的男性化和女性化观点的革命和批判。美国心理学家贝姆的研究充分表明:双性化者更富创造性,自尊感较高,更独立、善于处理各类环境中的事物,快乐自信有能力,从容应对压力,对环境适应感觉平衡;双性化个体没有严格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定,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对各种情景作出反应;无论男女,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我国大量研究也表明:在人格发展、社会适应水平、情绪状态等方面双性化最优,双性化者具有最佳的心理健康水平。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男性与女性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和女性的长处和优点。双性化人格作为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求已经成为角色发展的趋势。双性化人格的优势对于解决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的对策

每一个个体都具有男性特征和女_J生特征,幼儿期作为个体两性特征发展的关键期,对于如何使其男性特征的发展不受到压制并使幼儿的两性特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笔者从双性化人格理论的视角提出以下对策:

1 女教师应适当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

作为女教师,应善于挑战自己的性别刻板观念,以身作则,成为向学生倡导双性化的行为榜样,同时要以自己的言行消除性别刻板观念。Ⅲ在现实中,女教师往往从自身天性出发,喜欢文静听话的幼儿,不喜欢调皮好动的幼儿,容易对幼儿的活动加以种种约束和限制,这种教育行为会导致幼儿男性气质受到压制,从而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因此,女教师应适当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警惕言语和行为上出现性别偏差,避免造成不良的期望效应;还要保护所有幼儿活泼好动的气质,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幼儿的两性特质都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尤其要特别鼓励和奖赏男女幼儿所流露出的优秀男性特质。

2 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女教师男性特征的展示

从幼儿园师资性别比例来看,男性教师明显缺失,从表面上看,幼儿园缺失男性教师,实际上,幼儿教育中缺失的是优秀男性特征的教育榜样,如坚强、勇敢、果断、自信、独立等体现优秀男性的特征。现代科学证明,男性的体内存在女性荷尔蒙,女性的体内也有男性荷尔蒙;这说明了男性会有一些阴柔的气质,女性也会有一些阳刚的气质,也就是说,女教师本身也具有男性的优良特征。女教师在具有独特女性特征的同时,也具有男性气质方面的冒险敢为、果断、独立、坚强等优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或教学实践中加强与优秀男性特质有关内容的展示,例如在适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下,女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男教师教学方式接触幼儿的风格,除了展示女性特质外的刚性,还为幼儿提供一种角色榜样,这对幼儿两性特质的全面健康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丰富和加强优秀男性人格品质的教学内容

在幼儿园教学内容中,女教师可以专门设计一些表现优秀男性特征的教学情境或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对幼儿胆识、思维、科学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幼儿的受挫教育,让他们学会如何承受挫折;带领学生学习男性特征比较明显的文艺作品,教给幼儿如何学会坚强、勇敢,如何克服自卑建立自信,如何果断处理事情,等等。女教师可以使用以上男性人格品质的教学内容来克服幼儿园男性化教育不足的缺陷。此外,在教学设计中,还可以有目的地增加针对男性特质训练的玩具和游戏,并注明所有游戏、活动及体育用品都对两性适合,并给予两性幼儿平等参与活动和学习男性特质的机会。

4 加强家园合作共育

幼儿园男性教师缺失这一事实已不容置疑,其实,家长资源中的男性十分充足且具有极强的可利用性。幼儿园可以邀请或聘请喜欢幼儿教学方面的男性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学,安排一些适合其性别角色的、有助于幼儿习得男性优秀人格特质的教学内容,弥补幼儿园男性教师缺失的不足,使幼儿两性特质得到健康发展。例如,上海同济大学幼儿园邀请孩子的父亲、祖父或外祖父定期来给孩子们上“亲子课”,孩子们接触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男性,使得幼儿可以了解并习得男性优秀特质,这种做法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 幼儿园聘请男性体育教师或男教练进行体育教学

体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格特征对幼儿两性特质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性格特征均有明显差异。男体育教师更外向、乐群,情绪稳定、成熟、随遇而安,轻松兴奋、冒险敢为,富于幻想、自知、善解人意等;与其他职业男性相比,男性体育教师较易通融,不太固执,较随和、易与人相处,较坦诚、直率、随群,这些差异表明男体育教师在具有男性气质的同时也具有女性气质的优点。男性优秀人格既符合幼儿照料中所需要的善解人意、耐心细致等性格特征,又符合幼儿园加强男性化教育的需要。体育教师自身优良的人格特征,通过示范性教学感染熏陶着学生的性别角色认知,而学生通过观察和学习,调整其认知结构,重组角色认知信息,就会逐渐消除角色刻板的印象,这对幼儿两性特质的习得同样具有积极作用。当幼儿园男性教师引进问题无法在短期内解决时,幼儿园可以以外聘或兼职的形式聘请男性体育教师或男教练进行体育教学,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

6 加强对双性化人格特质教师的倾斜

幼儿园应重视引进双性化人格特质教师。双性化人格特质的教师既具备男性的勇敢、坚毅、刚强、豁达等性格特征,又具有女性的耐心细致、善解人意等优点,双性化人格特质的教师具有最佳的心理健康水平。双性化人格特质教师的引进对解决目前男性化教育缺失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双性化者具有的两种性别角色的优点对幼儿会产生整合影响,有助于促使幼儿的个性发展更为健全和完整;二是双性化者的人格特质既符合幼儿保教工作对教师性格特质的基本要求,又符合幼儿园加强男性化教育的需要,属于人才引进的最佳选择;三是双性化者所具有的最佳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降低单一性别特质的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有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幼儿期是两性特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园男性教师缺失这一现状未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观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都应尽其所能,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在强化幼儿男性气质培养的同时,促使其逐步形成适应时展和社会要求的双性化人格特质。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723,016)

参考文献:

[1]Bem S L,Androgyny vs,the tight little lives offluffy women and chesty men[J],Psychology Today,1975(9):58-62。

篇8

论文摘要: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

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正常的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它的发展取决于周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响。

良好的环境少不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组成,形成合力,开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它们是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设备、材料、玩具、物品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进幼儿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应作用,为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服务,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欢乐,被尊重,为集体所接纳,自尊、自信,获得成功,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变化。

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老师及审判长的一项艰巨任务。这样去实施呢?老师必须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健康良好的个性。首先要教幼儿学会尊重别人,学会爱、学会关心别人、学会礼貌待人;其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制能力,学会宽容别人、善待别人,从而让幼儿的心理健康正常发展起来。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

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是幼儿园工作的主要任务,正确的健康观念包括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然而大多数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视,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却考虑不多,甚至忽略。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孩子智力的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素质。那么,如何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时间,谈谈这个问题。

让幼儿学会尊重别人,是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首要条件。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学会重别人良方。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孩子,作孩子的表率,让孩子长在天长日久的受尊重的潜移默化中养成尊重别人的好习惯。

孩子的爱心不是靠强行管束而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

注重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和家长应从自身做起,在有意识地对哈子进行爱心教育时,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孩子。作为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教师之间也应该互相关心和尊重,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家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多使用爱的语言。

培养幼儿形成助人为乐、关心社会、热爱公益事业的良好思想品质。

如组织幼儿给灾区小朋友捐献衣服、图书、玩具等物品,组织幼儿想希望工程捐款活动,参加为残疾儿童献爱心等媒体力量引导幼儿观看以关爱、善良、正义等内容为主题的作品把民主管理在身边相互友爱的事迹讲给幼儿听,培养孩子的爱心,从小给孩子的心灵拨下爱的种子,是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如谦逊文明的语言、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举止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礼貌教育呀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重要条件的环境,使孩子从小就学会礼貌待人。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教育孩子尊敬长辈承认。能礼貌语言主动、热情、大方得打招呼、称呼人,会问早、问好、道别。

2、教育孩子当自己不注意影响别人时,会主动诚恳的道歉,当别人影响了自己时能克制、谅解别人,会说“没关系、不要紧。”

3、教育孩子当别人在谈话时,不插嘴、不妨碍,成人对自己讲话时,要专心听,不要打断别人说话。总之,教师和家长要做到孩子的模范,处处以身作则,说话要做到温和有礼貌。

一个人有无劳动的兴趣和习惯,将影响自己的一生。无数事实证明,事业上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热爱劳动、勤奋好学者。相反,懒惰往往使人愚昧无知而无所作为,热爱劳动,不仅使幼儿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树立了幼儿自信、自立,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篇9

关健词:沙盘游戏;幼儿;探索体验

独生子女是目前的社会化问题,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在心理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自我为中心,情绪波动大,行为自控能力较低,意志力薄弱,不会与同伴友好地合作与交往。所以我们要全面把握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才能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而沙盘游戏是一种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所发展创立出的运用象征性的游戏形式来进行一种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活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游戏是儿童的语言,也是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和探索世界的桥梁,沙盘游戏是游戏的一种,是让幼儿利用沙和各种玩具模型在个人所创造的世界里游戏。让幼儿在自己呈现的世界里自然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幼儿的想象力,改善幼儿同伴关系,健全幼儿人格培养,促进幼儿心灵健康成长。

一、沙盘游戏

沙盘游戏起源于欧洲,是以英国作家威尔斯的文学作品《地板游戏》为启蒙,后经瑞士心理分析师多拉,卡尔夫不断完善和发展,并与荣格分析心理学相结合,于1957年正式命名为“心理沙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张日,申荷永教授引进到中国大陆。沙盘游戏室配有沙箱和积压种小物件,孩子们可以用小物件在沙箱里自由发挥,展现自己独有的心灵世界,很多时候他们无法用语言或者不愿意向父母或者老师表达的时候,沙盘游戏会给他们创造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当孩子的手和沙子,玩偶接触的时候,不仅可以起到情绪宣泄的作用,还可以创造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非语言到语言的沟通桥梁。最终完善了孩子的个性。

二、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

1.新生幼儿入园焦虑。这类幼儿在刚入园时,在情绪上遭遇重大压力。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一般表现为:噩梦。怕黑,焦虑,无端哭闹,食欲低下,缺乏自信,恐慌不安。没有完全感。

2.多动。这类幼儿注意力缺失,注意力出现障碍。活动过多,自控能力弱,情绪起伏大,具体表现:喜欢跑动,爬高上低。大声叫喊。

3.胆小内向。这类幼儿表现为不合群,易受惊,胆小,自卑,不喜欢与人交流,言语很少,宁可用手势交流也不于人讲话。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一种游戏,行为刻板重复,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

4.攻击。这类幼儿表现为喜欢捉弄人,东奔西跑,推推搡搡。喜欢破坏行为,对物品表现的丝毫不爱惜。摔打成瘾,在各种活动中不遵守游戏规则,对同伴对事物都具有攻击性。

三、沙盘游戏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1.新生幼儿入园焦虑,适应困难。

新生入的幼儿在适应过程中由于新环境的出现,很多孩子出现了入园焦虑症状。通过沙盘游戏,可以为这些幼儿提供一个有效的释放情绪珠途径。幼儿在沙盘游戏中模拟真实世界中的各种人际交往,让幼儿学会协商,分享,谦让,轮流,公平竞争等交往原则。通过沙盘对自己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认知进行重构,进而激活自身的治愈因素。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2.注意力集中困难儿童。

沙盘游戏适应于那些经常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低兴趣的活动上的儿童,这些儿童往往存在学习成绩和整体适应水平低下。是老师关注的群体之一。沙盘游戏能帮助这些儿童将注意力集中于一种具体可感的自我主导的活动中。沙子和玩具的可触性,可移动性,还能通过触觉与运动觉作用于个体的大脑神经。从而有效减少儿童对具体的物件和活动的注意力分散。促进注意力集中。而且沙盘是一个有边界限制的空间,将个体的注意力集中于这一有限的空间内,有助于对他们注意力的训练。

3.沙盘游戏有助于改善幼儿同伴关系,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沙盘使儿童运用真实的物质形式创造和体验,处在沙盘游戏中的儿童创造出来的世界是可直接感知的,可体验和改变的,这给了儿童创造性方法,了解或化解情绪经验,通常可以赋予肉眼可见的形状而获得处理。

4.沙盘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健全人格,促进幼儿心灵健康成长。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和探索世界的桥梁,沙盘游戏很容易被儿童接受,不需要太多的指导,因此儿童能很快进入。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强调对其心理问题的辅导与治疗,而应该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要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心智,人格及创造力。沙盘游戏中,儿童是整个游戏的主体,当众多的模型与沙盘摆在幼儿面前,任其随意使用的时候,儿童的身心会沉溺其中,通过他们的想象力及象征性的表达,赋予原本的模型以生命,这不仅是一个对幼儿的心理问题治疗与康复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幼儿潜意识的发挥及创造力的培养的过程。通过沙盘游戏,老师与幼儿共同营造出和谐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促进幼儿的内在积极性与健康的心理因素的唤醒和触动,从而实现幼儿的自我自愈与成长的目的。沙盘游戏强调的是对儿童内在“积极品质”的发现和培养,而不仅仅是对“问题”的简单矫正与治疗,体现出了积极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沙盘游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孩子个性的评估,其终极目标是跟随孩子的成长脚步,帮助孩子寻找内在心灵发展之路,完善孩子的个性。

参考文献

1.《箱庭疗法》,张.北京师范大学

篇1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单亲家庭;幼儿;幼儿教育

所谓单亲家庭幼儿教育,是指在离婚、分居或丧偶等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主要由幼儿的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亲属等承担。其主要特点是:在家庭中进行、非定时性、个别性、随意性、偶然性和无定规性等。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社会教育有所不同,幼儿社会教育主要在收托3岁以上幼儿的幼儿园里进行,其主要特点是:由教师承担,集体性、定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等表现〔1〕。

一、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教育环境是由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和幼儿社会教育环境共同构成,而在单亲家庭中,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给一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致使一些幼儿的性格容易产生偏差。

(一)幼儿的性格出现缺陷

在单亲家庭中,因为家庭角色的不完整,所以很难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的人因为草率结婚而没有家庭责任感,孩子尚且年幼却要离婚,甚至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经常争吵,给孩子的幼小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案例1:瑶瑶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无法一起生活下去了,离婚前不断争吵瑶瑶的抚养权问题。妈妈想瑶瑶跟在自己的身边。而爸爸想瑶瑶跟着奶奶,奶奶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她。有一次放学,妈妈和奶奶同时来接瑶瑶,两个人都要抢着接瑶瑶回家,把瑶瑶一个人拉扯在中间,瑶瑶满脸的委屈和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见状,连忙走过去抱住瑶瑶,并告诉瑶瑶的奶奶和妈妈不要当着瑶瑶的面吵架,有什么事情私底下好好地商量,说完老师便带着瑶瑶去玩游戏。如此反复争吵,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瑶瑶一段时间跟着妈妈,一段时间跟着爸爸。在我国,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这无疑将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便感到闷闷不乐,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孩子变得自卑,孤僻,甚至可能变得自闭。一些人在离婚之前总是不停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成天生活在恐惧和忧虑之中,没有安全感。还有的单亲家庭的幼儿往往容易给自己设限,认为父母婚姻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将一切的不如意都归因于自己的不好,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内疚、自责、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

幼儿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问题行为可称为“不正常行为”。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致使一些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并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的幼儿缺乏父母完整的爱,缺乏安全感和父母的正确指导,容易产生盲目性的行为。据调查,幼儿的问题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社会问题:表现为好打架,爱争吵,扰乱别人,嫉妒,不能与别的幼儿友好相处,好炫耀,爱吹牛,有破坏等。

2.个性和情绪问题:表现为任性、自私、固执、娇气等,且女孩多于男孩。

3.生活卫生习惯问题:表现为睡眠、吃饭困难以及不讲卫生、不准时入园等。

4.学习问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言语障碍,学习无信心,阅读困难等〔2〕。单亲家庭幼儿的问题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和不良的家庭氛围所引起。父母离异或者是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将使幼儿变得脆弱而敏感,单亲父母由于自身的烦恼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为了弥补孩子,便溺爱孩子,从而易诱导幼儿问题行为产生。而家庭的不良心理与生活氛围是造成幼儿攻击、多动不安、孤僻焦虑等行为及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幼儿的性别角色出现混淆

单亲家庭中的幼儿由于长期与父亲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其性格慢慢地便会倾向于父亲或者母亲的性格。父亲往往呈现勇敢、坚强、果断的形象,喜欢带着孩子做一些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而母亲则往往感情细腻、做事认真、性格温柔。男孩如果没有父亲的影响,而完全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往往缺乏阳刚之气,在会表现出懦弱、胆小、依赖性强等性格特征。女孩如果缺少母亲的爱护,在生活中处处受到父亲的影响,很容易养成大大咧咧的性格,缺乏女性的细腻、温柔之美。

(四)幼儿的学习出现障碍

幼儿学习障碍指幼儿在获得或运用听、说、读、写、推理及算术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困难,与幼儿的智力发育、遗传因素、脑器质性损伤、躯体疾病、精神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3〕。在单亲家庭中,除了部分幼儿可能是由于先天疾病造成智力等其他方面的障碍以外,大部分幼儿出现学习障碍同样是由于单亲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或者是幼儿缺乏母亲或者父亲的关心与爱护。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更容易出现极端,有些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便会使幼儿对学习产生焦虑或反抗情绪,而有些单亲父母过分的放任则会使幼儿变得愈加任性顽劣,以至我行我素。单亲家庭的家庭关系不完整、不和睦,常常使幼儿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而使学习出现障碍。

(五)父母溺爱幼儿

溺爱指过度的宠爱、迁就、姑息子女的态度,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4〕。在单亲家庭中,为了弥补婚姻失败带给孩子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往往更加疼爱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因为宠爱孩子,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事事包办代替,结果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丧失自信。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过分注意孩子,处处以孩子为中心,给予孩子特殊照顾。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母轻易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以至使孩子养成骄横、任性的性格。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它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任务,它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应该关注三个主题:一是关注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强调对幼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这一层面主要包括了自豪感、兴趣与喜悦三个方面;二是关注幼儿的正向人格特质,强调培养幼儿“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格特质,这一层面包含了责任、乐观和毅力三个方面;三是关注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强调培养幼儿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组织系统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关怀、合作与感恩三个方面。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保障单亲家庭幼儿接受良好的教育。积极的组织系统既包括建立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积极的社会大系统,也包括健康美满的家庭、和谐的社区、高效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小系统,这些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它们的建立将有利于幼儿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形成〔6〕。因此,国家应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父母责任,为单亲家庭孩子从小接受正常的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应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对个别困难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予物质上的保障,让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再因为物质的匮乏而失学、犯罪。同时,社会也要高度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建立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解决单亲家庭无能力管教子女的问题,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2.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家园共育。良好的园内氛围有助于单亲家庭的幼儿与环境对话;使幼儿感到轻松和愉悦,为幼儿树立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幼儿园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单亲家庭的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求单亲父母以身作则,远离不良言行,实行积极的教育教养方式,为幼儿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幼儿园应为孩子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园内环境,帮助幼儿尽快摆脱心理阴影,让幼儿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从而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3.教师应积极主动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对待单亲家庭的幼儿,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正向的人格特质。通过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喜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教师应投入真挚的感情,进行角色替补,从而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使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质。幼儿教师应该怀着一颗慈爱的心,给予单亲家庭的幼儿以父亲或母亲般的呵护,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坚毅品格、责任意识和乐观活泼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幼儿树立起正向的人格特质。此外,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单亲家庭幼儿融入团体,多与同伴一起游戏和交流,培养幼儿关心同伴,懂得感恩的品格,帮助幼儿建构起积极的他人关系。

4.家长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到正确关爱幼儿。首先,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尽力弥补缺失,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单亲家庭既已形成,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应当在短期的抑郁、消沉、悲痛之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生活,以坚强和乐观的态度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豁达的一面,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阴影。其次,正确关爱孩子,做到不偏不倚,避免溺爱孩子〔7〕。家长要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鼓励孩子;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用爱的意志磨炼孩子,为孩子树立自信。同时,爱孩子也要有原则,不能一味迁就孩子,对于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拒绝”。最后,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正确引导孩子,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畸形教育的出现。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单亲父母应与家人和睦相处,避免争吵,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

作者:林南强 单位: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梁志燊,霍力岩.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9.

〔2〕邹娅,范文坚.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2(7).

〔3〕郑名.离异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10).

〔4〕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3).

〔5〕(爱尔兰)AlanCarr.积极心理学〔M〕.丁丹,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