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美丽乡村的描述范文
时间:2023-12-08 18:0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原生态美丽乡村的描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城镇;原生态;景观规划;保护性发展
1 引言
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对中国的小城镇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直观的表现之一就是城市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地方特色与文化特征正逐渐弱化,城市的风貌特色正逐步丧失,这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原生态的景观规划着眼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弊病,旨在以恢复场地原始生境的思路与手法修复城市景观“疮疤”,并力求使采用该方法的新城市景观设计相较于之前的设计更加自然、生态,维护成本更低,能够更好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在小城镇景观规划中提倡原生态理念就是要探寻新时期小城镇景观规划的新方法,指导小城镇景观规划实践。
2 小城镇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是界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城乡的过渡体,是城市的缓冲带,乡村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它具有相当于景观边缘的效应[1]。小城镇既是城镇体系的最基本单元同城市有着很大的关联同时又是周围乡村地域的中心比城市保留更多的乡村性,因此小城镇尤其具有了城市和乡村的双重景观特性。
原生自然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个性,并构成了城市景观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下一些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把原来水草丛生的城市河道整治成为光洁照人的水泥驳岸,花巨资动拆迁建设物种单一的城市大草坪,式地把非本土化的异地大树“搬进城”。充满野趣的湿地变成了光鲜的池塘和喷泉;自由生长的灌木被连根拔起,转而被换成修剪整齐的装饰植物;乡土的野草则被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的常绿外来草坪所替代……那些曾经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景色最后只能变成回忆。
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对于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日渐重视,而对于城市中的原生态景观却少有保护,政府往往是花费相当大的精力来营建人工景观,却对自然存在的生态机制视而不见。城市中这些自然景观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最终土地失去了自我调节能力,变成了没有生命的土地。我们总是过于依赖“灰色”基础设施,试图靠人工系统来调节城市生态,解决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交通、排水等等,这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实际上是牺牲了自然本身的服务系统。
3 原生态在小城镇景观规划中的价值
原生态的景观规划与众多追求新奇、爆炸效应或气派、辉煌效果的风格截然不同,更多的是让我们感觉到质朴、亲切。它基于对纷繁现状的批判、审视和思考,从解决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环境、自然和文化中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将之介入到景观设计的实践与探索之中。
3.1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美学价值
原生态之所以是美的,其根本在于由自然物构成的景观可以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意境,这种意境则是超越物质的。它的美学意义,可以用李白的两句诗说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相较于其他景观形态,亲切自然的原生态景观更容易获得使用者的共鸣与认同,从而达到超越物质的浪漫境界[2]。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之美”反映了真实的人地关系,给予人们文化的归属感以及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在王向荣的“济南园博园的设计师园——快乐田园”项目中,诠释了花园并非展示和观赏的对象,而是空间的花园、过程的花园和诗意的花园的思想。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枯荣都是花园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每个生命阶段具有不同的魅力。在这里,人们建造、梳理、采摘、播种,体验春华秋实、四季之美,回归已经忽视、遗忘的花园的朴素的本质,原生态的乡村农事的乐趣带给人们快乐的田园感受[3]。
3.2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生态价值
“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是主张“原生态”的景观设计师们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人与地、环境、资源的一系列危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是生态的日益破坏与恶化。原生态的设计理念正是致力于保护现存自然要素,和积极的生态重建。
原生态景观设计注重自然生态演替且地带性特征明晰,利用“自然潜在植被”,即在所有的演替系列中没有人为干扰,而在现有气候与土壤条件下(包括那些人为创造的条件下)能够建立起来的植被类型[4],强调植被建设中以群落为单位,尽可能把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因地制宜的配置在群落之中,达到种群间的相互协调和群落与环境的协调,使植物群落结构合理。
3.3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社会价值
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之中,中华民族面临着文化身份缺失的危机。在景观规划中这种文化身份丧失的危机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是什么?这是当代中国景观规划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超越了传统的校园景观,其核心理念为回归乡土,并让自然做工,王澍将之诗意地描述为“返乡之路”,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留,体现了乡土景观和地方文脉的保留与延续,王澍利用的江南旧瓦片就是一个典型的符号,在这个项目中,超过700万片不同年代的旧砖瓦被从浙江全省的拆房现场回收到象山新校园,重新演绎了中国本土可持续的建造传统[5]。
3.4 原生态在景观规划中的经济价值
原生态对于城市景观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降低管养成本、增值城市资产、提升城市形象这几个方面。一些移植或进口的异国植物或热带植物除价格不菲之外,还消耗大量的养护成本与水资源,而一棵古树动辄上万几十万,存活率却只有50 %。原生态绿化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和自我维护的特性,减少了人们对于系统的外力影响需要,大大降低了城市景观的维护管养费用。
4 小城镇原生态景观规划的保护性发展
对于城市原生态景观的保护性发展一方面是要尊重场地本身的特点,遵循其自然的生态格局和生长形态,另一方面是要对其进行有机的更新,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现实价值。“原生态”设计师立足于“足下文化”与自然之美,主张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并通过新的设计来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
4.1 尊重场地与地域性
对于城市原生态景观的保护,首先是要尊重场地的特殊性和地域性。尊重是对它原本自然面貌的尊重,一方面是尽量依照原始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另一方面是对原始植被和生物群进行完整保留[6]。一方面也要注意保留场地上的历史遗迹,将新时代的印记与历史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特色,延续城市文脉。保留、再利用和再生场地中的一切景观元素和材料,并使他们发挥新的实用与审美功能,像茂盛的野草和生锈的机器,都代表着场地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特征,是新设计产生的基础。
秦皇岛汤河红飘带案例展示了城市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如何利用原有场地资源,用最少的设计,来创造一个真正节约的城市绿地,为当代城市居民提供最多最好的生态服务,同时,让场地发生巨大的变化。设计师用一条“绿荫里的红飘带”——一条顺着汤河河流廊道而建的红色玻璃钢“长凳”,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的同时,用最节约的方式,把城乡结合部一处河岸变成了美丽的城市休憩地,使公园成为一个受人工干预最少的城市公共空间,尊重场地现状即尊重了场地的历史。四周植物都是原有的,野草与场地的自然过程的保留,使公园的维护达到最少。
4.2 对生态与环境的照应
当前城市建设出路只有一条: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在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判别和保护城市的生态底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底线保障了城市基本生态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应作为城市规划的根本前提和城市建设不可逾越的刚性界限。将自然请回城市,是当今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环境保护意识逐渐觉醒的今天,生态城市逐渐成为中国一些城市的建设目标,其内涵就是让自然回归城市。兼顾城市中树木花草的生态多样性,不仅在视觉上更加美观,更能营造美的意境,而且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对人的身心健康更加有利[7]。
4.3 体现对人的关怀
原生态的景观规划意在构建一个亲切宜人的环境,满足每个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关照普通人的空间体验,而摈弃对纪念性、展示性的追求,是日常的、寻常的景观。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是以人为本,在更高层次上能主动的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小城镇的建设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建设的好坏取决于对人愉悦的程度。因此小城镇景观规划应本着“以人为本”,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虑人的尺度和心理要求,将人的活动性和舒适性作为景观规划的出发点,注重保护和发掘当地的人文景观及风土人情,将人的活动融入到设计中,营造舒适、充满人情味的小城镇景观[8]。
国外一些城市如土耳其安卡拉、韩国汉城、美国伊萨卡(Ithaca)等,均与荒野或原生态的森林相连。伊萨卡周边湖泊碧波荡漾,野鸭成群,孩子们在湖边轻松游戏,是国内城市难以见到的。香港有令全球城市羡慕的郊野公园。香港的土地利用中百分之四十用于郊野公园,百分之二十四用于建设。香港郊野公园建筑风格朴实,设施非常简单。公园道路除一两条车行道外,其他主要是简单原生态的石阶路。郊野公园的桌椅、烧烤炉、凉亭、露营地和远足小径帮助香港市民享受了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并且享受这些游憩活动都是免费的。
目前国内城市周边已经很难找到原生态的荒野,但一些尚不发达的地区、有待于开发的边远城市,可尽量避免重蹈现有城市建设的覆辙,或尽量保留现有荒野与城市相连,或通过退耕还林等手段修复城市周边自然,还是可以办得到的。
4.4 现代艺术的融入
原有场地的“设计”毕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讲,这些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加以提炼。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将原有场地与现代环境艺术、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结合,使新景观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在自然与乡土的本色上,跳动着当代人的舞步。
依然是秦皇岛汤河红飘带案例,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上,引人一条以玻璃钢为材料的红色飘带。它整合了包括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需要,用最少的干预,获得都市人对绿色环境的最大需求。在这里,低碳设计与低碳美学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
上述四个方面的结合,使小城镇新景观彰显出其现代中国的特色和“原生态之美”,在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征,维持了最优的城市景观风貌,使小城镇景观风貌不仅是视觉“美”的,同时是“健康”的与“有内涵”的。
5 结语
城市化发展,城镇建设这场风暴打破了小城镇昔日的宁静、悠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营建的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环境日益受到威胁。原生态是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趋势之一,也是解决现有城市景观设计中种种问题的方法之一。原生态注重以“恢复”、“再现”原始自然状态的思路,来优化小城镇景观,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景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要认识到实现原生态的小城镇景观规划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紧密结合小城镇总体规划,用发展的眼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目标,指导景观规划,确保小城镇景观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联侦.小城镇发展规划中景观规划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3(12),20-21.
[2] 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观[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慧.中国当代“原生态”景观设计美学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03.
[4] 赵奕.原生态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价值与运用[D].硕士学位论文,江南大学,2007.
[5] 孔祥伟.论过去十年中的中国当代景观设计探索[J].景观设计学,2008,(2).
[6] 袁也.对于城市中原生态景观的保护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篇2
关键词:《千年短裙》;原生态民俗文化;典型范本;民族情结
《千年短裙》是黔东南著名作家李文明先生的代表作,并于2012年被中国文联选中,且呈送中央相关领导阅读。这部书不仅向世界再现了黔东南短裙苗的民情风俗,同时也为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声誉,作者因此进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本书还受到现代著名文化学者、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段宝林先生的高度赞誉,段宝林先生亲自为这本书作序,在书序中,段老先生不禁赞誉道:“这部散文集不仅是苗族历史、民俗的真实记录,而且也是一部艺术的散文,其作者是深得艺术真谛而又能挥洒自如的大手笔。”[1]2在《千年短裙》中,作者全方位地给我们展示了深居在黔东南大山中的“短裙苗”的历史民俗。由于作者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短裙苗”,所以这部作品饱含了作者的民族深情,他不仅对本民族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追溯,还给我们展现了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及情感,使得我们不仅是对这个民族坚韧的惊叹,更多的是对这个民族其文化的崇敬,还携带着因为现代化文明进程的加速,对这个民族文化面临遗失的焦虑和惋惜。作者本着对本民族历史、民俗的真实记录和特有的民族深情,为我们书写了这部原生态民俗文化的大书,让外面世界的人更深入地了解到“短裙苗”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体会到人性中的真善美。
一、对短裙苗民族历史渊源的追溯
苗族,作为一支古老的民族,因为历史原因,长年生活在大山之中,几乎与外界隔绝,所以,在我们学习的历史书中,很少提到过他们,而他们也对历代的历史变迁几乎浑然不知,只是按照祖先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过着他们的生活。作者为了拯救本民族这部厚重的历史,也为了慰籍自己以前不敢直视本民族落后的表现,作者怀着愧对本民族的心理,决定尽己所能,向世界真实地展现本民族的历史。作者的故乡在贵州省榕江县两汪乡,这个乡由两汪、加簸、空申、空烈、柳吉、加卑、乌洒七个自然寨组成,共四千多人口。由于这个族群的妇女身着连滚边在内约有7寸长的百褶短裙,故称“短裙苗”。作者从小就生活在自己的族群本土中,在不懂事的时候,还因为本族群的落后而感到自卑,但是随着自己文化修养的增长,他越发感受到本族群看似落后的背后所蕴含的鲜为人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短裙苗”后代,他开始觉得自己责任的重大,于是就开始了对自己所属族群“根”性的探寻,挖掘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从文中我们看到作者查阅了很多诠释苗族的资料,如在“有这么一群人(代前言)”中,作者查阅的资料有《百苗图》《百苗图校释》《百苗图校注》等,这些资料里,都对苗族,特别是短裙苗的服饰、分布、各地异同都做了解释。本书的记忆是从对“儿时的伙伴”的追忆开始的。文中的这段也给全文定了一个基调:“农民活着,农民梦着,农民辛苦着。”[1]10除此之外,作者更多的是通过艰辛的田野调查来追溯。文本虽然许多地方无法考证,所以没有肯定的诠释,但通过作者不辞艰辛的田野调查,我们确实也对这个民族的渊源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在“短裙苗从哪里来”一节中,作为短裙苗的后裔,作者带着好奇,当然,更多的还是对本民族的一种责任感,引经据典,爬山涉水,采访当地老人,追溯着“短裙苗”的由来。虽然大家众口不一,但从中我们还了解到,苗族人民的这部生存史,是背负了很大的历史重荷的。比如,作者在采访老人中得知,空神人的祖先是从东方迁来的,可是他们当时的大坝后来被汉人霸占,无奈之下,只能向西迁移,后来是靠用巫术来诅咒汉人的欺骗。再后来他们一边向西一边打猎,后来因为看到一只猎狗打猎回来,身上沾有白浮藻,凭着生活经验,老人们就知道这里有水,便认定了那里就是他们定居的地方。除此之外,作者还查阅了《榕江县志》,努力寻找苗族的历史踪迹。在《千年短裙》中,尽管很多资料都出自代代口传,但作者却不辞艰辛的追访着本民族的历史,正如他在文中所述:“为了更贴近一些,更深入一些,每个村子,每个苗寨,我都走过三次以上,有的寨子所到的次数已多到记不清了。我记录的笔记,录下的歌谣磁带和冲洗出来的照片足有几十斤重。”[1]5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除了对自己祖先的敬重,更是想理清本民族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推介
现代文明步伐的加速,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我们很多原始民族村落和文化也因此遭到无情的吞噬。作者尽管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落后的家乡走到了文明的都市,但却时时刻刻不忘记本民族的文化,并想方设法为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宣传做出自己的努力。这种情结在《千年短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歌”文化
歌曲常常是人们抒发和宣泄自己情感的一种很便捷的方式,由于少数民族地方文化落后,很少有人会通过文字表达来表述自己的情感,表达情感的最佳形式就是———唱歌。不管是谈情说爱,还是倾诉自己的不幸生活,很多少数民族地方,都是以歌会友,用歌传情,作者的家乡当然也不例外。比如,作者在“一段老路”一节中,再一次走访回家路途中,因为没有车了,就决定走路回家,走的就是这“一段老路”,在作者深情的描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对自己少年时期的美好回忆。那时的年轻人约会,不像现在有电影院、咖啡厅等地方,当几个村子合意的青年男女想要聚会,就相约来到这段老路,砍下一些大树,搭起了歌堂。这个歌堂留下了作者很多美妙的回忆,让他感受到了城市中没有的自在悠乐,我们也随着作者的回忆,仿佛身临其境,畅游在那些寓意含蓄的悠扬歌声中……正如作者所描述的“歌堂四周是高山密林,风卷林涛,遍地蝉声。”“我们的歌声在森林里穿越,与自然之声合成美妙的乐章。这种场景的歌唱,真是无拘无束无遮拦,自由自在。”[1]45当然,家乡人民的歌声也传递着他们不幸的生活信息。比如,作者在“老丢的美丽与凄凉”一节中,我们看到是孤儿的老丢当年能娶上媳妇,就是因为他的特长———能唱歌,但是后来因为自己的残疾和贫穷,妻子离他而去。老丢的悲苦,无处可诉,只能在孤独寂寞时,把这种悲苦寄语于歌里。村里的人们只要听到老丢的歌,都会不由自主为他的悲苦生活而流泪。他的歌虽然比不上大家的谱曲和作词,他的歌声虽然没有歌星们的美妙,但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歌唱。这就是“短裙苗”最淳朴的抒情方式,开心时,抒发自己的喜悦之情,悲伤时,倾诉自己的悲苦境遇。
(二)踩芦笙
芦笙,是苗族的一个很重要的图腾标志,说到苗族,不由得会想起芦笙,说到芦笙,不由得会想到苗族。苗族的芦笙,让很多外乡人更加觉得这个民族的神秘和魅力。苗族人们也把芦笙视为“神物”。作者在书中是这样表述他们对芦笙的敬仰的:“自古以来,苗族人把芦笙视为族群的灵魂,把它当作母亲的化身,当做图腾加以崇拜。”从事庙东文学研究的专家们也这样赞誉和评价芦笙:“苗族芦笙是一种集歌、乐、舞为一体的文化形态,芦笙词是一部口传心授的诗歌体百科全书”[1]51。逢年过节,踩芦笙,这是苗族人民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最直接的身心共悦的表达方式,村里的人们,包括常年出门打工的青年们,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对它痴迷。苗族的祖先们甚至为了节制年轻人对芦笙的痴迷,还硬性规定了跳芦笙的时间,用带有宗教色彩的乡规来约束人们的兴致。但苗族人民对芦笙的热衷一直伴随着这个民族的存在。
(三)对大自然的自觉庇护
在《千年短裙》文本中,作者把自己家乡的古树林称之为“心灵的绿荫”。当城市到处修筑高楼大厦时,作者的故乡却还保存着郁郁苍苍的古树林。其中好多树木还是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的植物。之所以称之为“古树林”,就是因为这些树木起码有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也正是这些古树林,见证了这个族群的悠久历史。在大范围砍伐的今天,这些古树林能保存下来,也是得益于家乡世世代代人们的自觉庇护,甚至是用生命的庇护。当政府因为需要,准备对这些古树林进行砍伐时,面对国家的强大政策,家乡的老人们不懂得太多的道理,但是传承世代家族的相约乡规,当古树要被砍伐时,家乡的老人们表现了无比的愤怒,并对砍伐者宣称:与树同生死。就是这样,家乡的一代又一代的老人们,面对砍伐,都在重复地做着同一件事———用生命呵护古树林,并还定下了严格的“榔规榔约”,让后世子孙们继续呵护这片古树林。这让我们在此见到的不光是这片葱葱郁郁的古树林,更让我们见到了这个古老族群代代相传的优良品质———对大自然的自觉庇护。
三、对故乡人性美的展示
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黔东南也越来越被外界的人们所了解。“山美、水美、人更美”,这是很多到过黔东南的外地人的评价。人的美,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情、人性之美。
(一)热情好客
苗族人对远方客人和远在外地回家的人,都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开心和热情。现在都市人,几乎人人都有电脑、手机等,所以,让人感觉虽然隔得很近,但是心与心的距离却很远。可是到了乡村,因为远离了这些电子产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远,但是心与心的距离却很近。村子里,不管是谁家来了客人,只要知道,哪怕隔得很远,只要听到类似的消息,他们都会很开心,甚至把远到的客人当成自己家的客人来款待,毫不吝啬地从家里拿出最好的菜聚到一起,和客人举杯换盏,仿佛是认识了很久的老朋友,要是自己家乡人回家,他们更是无拘无束,排队轮流邀请到自己家里吃饭喝酒叙旧。
(二)对亲情的无私奉献
在《千年短裙》文本中,最让人难忘又感动的莫过于作者的堂奶奶———务西。务西虽然有着悲苦的身世,但是她却用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呵护着身边的亲人,哪怕是和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亲人。由于小时候,她和姐姐误食了母亲用来避孕的药水,从此,两姐妹就不再有生育力。在农村,不会生育的女人会被族人无比的歧视,在自己村里呆不下去了,务西的母亲只能带着她和姐姐出去乞讨,在乞讨途中,路过作者的寨子,务西就嫁给了刚刚死去妻子的作者的堂公为妻,开始了她又当后妈,又当后祖母的悲苦人生路。随着堂公的去世、堂公两个儿子的去世,尽管生活是那么的艰辛,命运是那么的残酷,作为一个女人,务西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支撑着这个几乎破碎的家。虽然不能生育,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务西从来都把堂公的孩子和孙子都视为己出,全身心呵护着孩子们的成长。如:由于生活贫苦,她担心孩子们吃不饱,在几乎找不到吃的情况下,她把挖好的蕨根粉参杂野菜杂粮,煎成粑粑的形状,让孩子们能有兴趣吃。孩子的眼睛掉进了沙子,她用自己的舌头卷出来,也许我们看来是很不卫生、很不科学的,可是,这一举动恰恰是务西对孩子们无私的爱的表现,甚至用舌头卷沙子,成了务西闻名村庄的绝活。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务西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们不被饿死。所以,村子里所有的人都公认:务西是天底下最好的后妈。务西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更是没有上过学,但是,她却用自己的所作所为,给我们诠释了如同沈从文先生笔下一般的“人性美”。在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今,其实很多保护做得是不够的,为了保护我们民族的众多瑰宝,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真正走进非文化遗产中,了解它们,认识它们,理解它们,从而自觉保护它们。李文明先生在他的这本《千年短裙》中,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书中不仅满带民族激情追忆了“短裙苗”悠久厚重的历史,而且也向世人展现了黔东南“短裙苗”的特有的风俗人情,让我们对这个深居大山中的这个族群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多的敬意。《千年短裙》不愧为黔东南原生态民俗文化的典型范本,这本情牵“短裙苗”的作品,寄托了作者深厚的民族情结。
参考文献:
篇3
一、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村寨集体所有土地之上的自然、人文景观为对象的亲临审美享验。现代乡村旅游中,有游客、村民、政府、旅游服务企业等多方主体介入,对乡村旅游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因而使得乡村旅游具有多方面的特征。
(一)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
村寨范围内的村民生产生活活动、土地、建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风俗民情等构成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村寨以外游客的文化审美对象。乡村旅游得以存在的基础,在于多元文化的存在,在于审美是人类共通的理性能力和活动。从经济社会背景上看,乡村旅游的发生是以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为前提,农村有着不同于城市的经济基础。
(二)乡村旅游是一种类属于服务业的经济产业
游客来到乡村,需要解决食宿等基本生活需求,需要休闲、娱乐、体验等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基于游客的种种需求,就产生了商品(服务)需求,能最先、就近满足游客需求的,就只有旅游目的地的村民了。由此,他们多了一条农业以外的营生方式。
(三)乡村旅游还是一项政府倡导和鼓励的民族村寨经济发展战略
由于乡村旅游产业的营利性,让一些宁静、美丽、自然、淳朴,同时又封闭、落后的民族村寨,看到了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希望,也让地方政府看到发展经济、展示政绩的新路径。黔、湘、云、贵、川、渝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都不约而同地把乡村旅游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
(四)乡村旅游也是一种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新途径
文化是多元存在的,多元的文化之间是平等的,多元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这已经是普遍的共识。[1]通过乡村旅游,展示民族村寨的文化特色,提升自己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增强各自文化的自信心。
(五)乡村旅游还是一种新型集体经济
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村寨集体所有土地之上,是集体所有的土地及其附着物为主要审美对象。集体土地范围内的森林、植被、建筑,都可以概括地看作“附着物”。村寨集体土地及其附着物,构成乡村旅游的必备要素和硬件。换言之,乡村旅游产业的主要生产要素,就是村寨集体土地及其附着物。旅游学者认为,乡村旅游资源产权不明晰。[2]28-29但是从物权法原理来解释,乡村旅游资源的产权应该归村寨集体所有。基于所有权的权能分离原理,已经有学者将乡村旅游资源产权分为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在湖南的乡村旅游开发经营案例中,已经出现了“土地租金”或“山水资源使用费”的提法,即乡村买断乡村旅游资源的经营权所得的收益。[3]40-41乡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及其附着物,是乡村旅游经济主要的生产要素,理应集体收益,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上已经逐渐成为共识。因此,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集体经济。
二、村民自治的新诠释
(一)村民自治权的性质
村民自治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确立的一项基本的组织原则和社会管理原则。村寨是我国历史形成、相对固定、数量最多的社区单元。自1988年起施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以来,学者不断地探讨“村民自治权”的命题。关于村民自治权的法律属性,有三种主张:第一种认为它是自治权利,不是权力;第二种认为它是村庄范围内的公共管理权力,不是权利;第三种认为它具有权利和权力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包括个体性的村民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自治权利;一方面,包括团体性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力。村民自治本质属于国家与社会的分权,村民自治组织和政府组织、行业协会等其他非政府组织一起共同治理社会,办理村寨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行使着一定的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权力。[4]18-19笔者也持第三种观点。
(二)村民自治权的内容
村民自治权的内容,包括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四大民利,学界对此观点一致。但是,这种概括是不全面的,不能深入地揭示村民自治权的真实面貌。它应该包括发包权、承包权、收益权、经营权等经济性权利,有学者归纳为“经济自治权”,即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依法享有的在集体经济活动中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权利。[4]20这种归纳和梳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其隐含的前提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农业生产关系,还是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农村?换言之,这种对村民自治权的诠释,不能有力解释城乡一体化、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乡村现实,特别是不能解释乡村旅游兴起下的村寨现实。笔者对四大民利没有异议。但是,对“经济自治权”有新的诠释,而且这种新的诠释是基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10)的法条解释。首先,经济自治权是指村民委员会不能干涉村民、农户、村民小组、农户自愿结成的专业合作社、其他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经济活动的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10)第八条第三款就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这里的集体经济组织,不包括联户、合伙,主要指以村、村民小组、比村和村民小组范围更小的自然村寨的集体共有的土地(山林、水库等)为主要生产资料的经营性组织,比如集体林场、鱼塘等。其次,乡、镇人民政府等各级人民政府不能干涉集体经济组织的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10)第五条规定第一款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政府不能干预企业等营利性组织的经济活动。村民委员会尚且要尊重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自,自然包括基层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也是不能干预集体经济组织的自主经营的。这既符合类推解释的原理,又符合体系解释的原理。再次,“集体经济组织”曾经是中国20世纪农村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依然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的法律名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重新作出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是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来界定的。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深入开展的情况下,像集体林场这样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极少存在。以集体土地为生产资料的集体经济组织也大为减少。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土地不仅以生物生产力来创造价值,还可以以土地的外在形态和审美价值来获取价值。即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自然生态,也是一种“生产力”,也是可以换来财富的生产资料。从这种意义上,民族村寨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旅游,也是一种集体经济。贵州省雷山县郎德上寨的乡村旅游,就是最佳的例证。最后,经济自治权是一种有法律边界的权利。村民委员会行使公共管理权力,必须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村民、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其他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经济活动,必须遵守国家关于土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10)第八条第二款规定:“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第十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遵守并组织实施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执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办事公道,廉洁奉公,热心为村民服务,接受村民监督。”
三、乡村旅游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一)乡村旅游属于集体经济
前文已经从物权法原理的角度论证了,乡村旅游的必备生产要素是集体所有的土地及其附着物,因而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集体经济。这里从地役权、公民环境使用权的角度,进一步加强论证该命题。⒈乡村旅游是建立在村民与旅游者之间默示的“环境使用权契约”之上现代私权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公民环境使用权”的理论[5]。公民环境使用权,是指公民依法合理使用其周围及其他环境资源的权利。具体包括:(1)宁静权,指公民有不受噪声、振动污染的权利;(2)日照权,指公民有享受阳光照射不被阻挡的权利;(3)通风权,指公民享受周围环境有良好的通风条件的权利;(4)眺望权,指公民享有视线不被阻挡的权利;(5)清洁水权,指公民享有饮用清洁、卫生的水的权利等等。当然,关于公民环境使用权的侵权纠纷,在我国还主要发生在人口密集、空间拥挤的大城市,城市居民拥有很强的权利意识。我们要追问的是,在乡村旅游的的背景下,民族村寨里的村民是否也应该有公民环境使用权呢?权利是平等的,否则只能是特权。因此,民族村寨里的村民也是有公民环境使用权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疲惫心灵憩息的最后家园”,不就是因为这里的环境生态质量最优吗?在游客大量进入民族村寨的情况下,势必影响到村民的宁静权、清洁水权等。换言之,乡村旅游是以村民对游客的“干扰容忍”、村民对环境使用权的“适度牺牲”为代价的。从一定意义上,乡村旅游是建立在村民和游客之间默示的“环境使用权契约”之上的。当然,这种默示契约也有被撕毁的时候,那就是当村民从乡村旅游所得少于其所牺牲的情形。如2006年湖南吉首德夯苗寨围堵公路阻止游客进入景区达一个月之久。[3]40因此,乡村旅游是建立在村寨全体村民的共同意志之上的。⒉乡村旅游还可以解释为游客在民族村寨土地上设定的地役权负担地役权是不动产权利人为了自己的便利而在他人不动产上有偿设定的负担。比如眺望权是一种城市楼房中生活的人群中发生的地役权现象。眺望权是不动产权利人享有的基于自身不动产形成的视野(风景)不受侵害的权利。如果遮挡方能够和不动产权利人协商一致,由遮挡方给予适当的补偿,不动产权利人可以牺牲眺望权。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都将眺望权规定在地役权中,赋予当事人协商有偿取得或放弃眺望权。乡村旅游中,民族村寨的居民为了满足游客对少数民族建筑的审美需求,对自己的住房需求做出一定程度的限制。如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曾经建好的砖瓦房,或被迫拆除,或加上木板进行外装修,“还原”苗族吊脚楼的风格。一些“苗家乐”的建筑,都是砖瓦房的内核,外加吊脚楼的外装饰,建筑成本倍增。这些可以看作是类似地役权的负担。当然,这些“负担”是地方政府规划统一,并直接要求的,也给予了适当的补助。①但是追根溯源,还是游客的审美需求带来的负担,通过行政权力得以实现。民族村寨的村民承诺了对游客审美需求的满足。因此,从地役权的理念看,乡村旅游也是建立在民族村寨的全体村民满足游客审美需求的共同意愿之上。总之,乡村旅游是建立在民族村寨的集体所有土地及其附着物的要素投入,以及全体村民满足游客审美享验需求的共同意愿之上的一种新型集体经济。
(二)乡村旅游本身就是民族村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
我们常常认为供水、供电、供气属于公共服务,文化、教育、卫生属于公益事业。还认为,非营利性是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的显著特征。其实不然,公共服务强调的是服务对象的普遍性和服务的必须性,公益事业强调的是受益对象的普遍性。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集体经济,它主要是为城市游客提供公共服务,它还是让全体村民受益的公益事业。乡村旅游,一方面在为城市游客提供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在改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的同时,也改善村寨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比如2011年西江千户苗寨已经建成贵州省内第一座乡村污水处理工程,总投资1511.42万元,全部解决了西江千户苗寨1288户农家的污水排放。乡村旅游,展示民族文化的同时,还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这本身就是文化建设的内容,而且是寓公益性的文化保护事业于营利性的文化产业之中。因此,乡村旅游本身属于群众性的文化公益事业的范畴,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公益事业的有效形式。《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第二款就规定:“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办理村寨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村民委员会的首要的法定职责。因此,乡村旅游是民族村寨的村民委员会分内之事。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乡村旅游的主体是村寨自治组织
我们不否认,民族村寨的自治能力是有限度的,开发乡村旅游的能力是有不足的,因此需要地方政府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这不能动摇乡村旅游中村寨自治组织的主体地位。这一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已经有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但是,政府主导型的乡村旅游开发的弊端也是存在的,政府开发乡村旅游也有其理性的限度。
(一)政府集中财力办典型的经验难以推广
2008年9月26日由政府主导的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简称旅发大会)、第一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第二届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简称“一会一展一节”)在西江千户苗寨隆重召开后,西江千户苗寨的乡村旅游业才得以飞跃性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围绕着“一会一展一节”,于2008年上半年旅发大会召开之前投入1.8亿多元进行大量的项目建设,其中西江主会场的实施项目26个,县城实施项目6个。[2]28-29而2009年末雷山县的财政收入不足7000万元。西江苗寨的旅游开发是举全省之力,整合省直部门和州县资金的大手笔,其经验是不可复制、无法推广的。
(二)政府主导旅游开发建设也可能带来乡村旅游资源的建设性破坏
从西江旅游开发项目建设效果来看,也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雷山县政府的自我评价和学界的评价有不一致的地方。“西江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因交通基础设施滞后,规划空白,投入极少,西江乡村旅游每年接待游客仅一万人左右。2008年全省第三届旅发大会确定在西江召开后,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要上什么项目,确定哪些开工建设,都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选择。从旅发大会实施的26个项目来看,没有形成建设性破坏,没有形成原生文化的遗失,关键在于西江是按城镇来建设,按古村落来打造,按乡村旅游来设计、规划、建设,得到了专家、游客和老百姓的认同”。因此,雷山县政府总结认为,“合理定性、科学定位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6]这是雷山县政府的自我评价,是从经济效果以外的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的评价。但是,我们也发现学者有不同的评价。“政府为迎接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而修建主会场时,将原本的河边农田全部占用,还将一部分世代居于此的苗族村民迁移他处。由于在整个设计建设过程中,有关方面没有充分征询村委会和当地苗族寨老的意见,致使主会场、回廊以及周边的11座吊脚楼的风格与老建筑明显不同。与此同时,一些部门出于建设西江、发展西江的目的,再次大兴土木,改造原本风景秀丽的天然河道,造成了难以恢复的破坏;在寨脚修建了平坦、宽敞的水泥公路,使得新增的景观和建筑与苗寨的民族风味格格不入,完全城市化、公园化,没有一点苗族元素和色彩”[7]。显然,官方和学界的评价是不一样。怎么来看待两者的差异,如何对“有无建设性破坏”得出客观的评价呢?这里涉及到乡村规划制度、规划评价的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首先,乡村建设、旅游规划是一项专业技术规划,应该交给具有规划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编制,才能保证其科学性。我们无意否认西江苗寨所开工建设26个项目的科学性,但是尊重专业方能不失严谨,减少失误的可能性。其次,评价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有无建设性破坏”,应该交给中立的第三方来评估,方能保证其公正性。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是违背程序正义的。法谚也云:“每个人不能当自己的法官。”最后,规划制度有一系列体现程序正义的程序规定,可以保证规划的实体正义和合目的性。一是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的程序规定。比如《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管理条例》(1993)所规定的“村庄规划必须经过村民委员会探讨通过”;《城乡规划法》(2008)所规定的“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二是保障专家和村民的参与权、监督权的程序规定。比如《城乡规划法》(2008)所规定的“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30日。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三是村民的监督权的程序规定。比如《城乡规划法》(2008)所规定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举报或者控告,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篇4
关键词:音乐要素 舞蹈语言 艺术魅力 畲族声韵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231-02
北京舞蹈家中国老年艺术团执行导演夏曼毓教授,2009年在会昌培训舞蹈期间,对现代舞、古典舞、当代舞、采茶舞进行了系统辅导,并创作了《前进会昌》《盘山绝唱》《斑鸠闹春》《十送》《银丝情》等多个舞蹈。她应用优美、轻快、活泼、的音乐和诗一般的舞蹈语言,所创作的作品形成了极大的艺术魅力。观众观后产生了极大的浓厚兴趣,为之振奋,她创作的作品不但可以帮助演员充分表达作品所要求,也可以直接把观众引入舞蹈所要表达的意境之中。2015年选送的会昌畲族风情山歌剧《畲山情歌》,在北京中国评剧大剧院精彩上演,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高度评价,编创人员应用畲乡民俗真实生活和畲乡民歌音乐舞蹈元素, 谱写了歌颂畲族人民助人行善、勤劳致富的美德。该剧不仅充分展示了畲族山歌的独特魅力,还为观众呈现了会昌大美山水风光和畲族古老的民俗歌舞表演。该剧一举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组织奖和其他12个单项奖,包括编剧、音乐、导演、舞美以及演员表演奖等。
1 客家畲族音乐要素情意表达无可非议
挖掘整理畲族音乐舞蹈会昌人们具有优势条件,畲族是一个具有优良文化传统和丰富经验的民族,创造了许多旋丽多彩的艺术特色精品,在生产耕作中也不断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风情舞,有表现畲族祖先狩猎时与野兽勇敢搏斗富有生活气息的《猎步舞》。有反映畲族种竹和用竹造纸过程中反映畲民劳动艰辛和洋溢着喜悦心情的《栽竹舞》。有畲族摆字龙舞蹈、在舞龙的过程中在龙珠的引领下,由穿着畲族服饰的年轻后生共同完成龙的游、盘、翻、腾、穿、缠、戏等舞龙技巧,通过摆字舞、八字舞、游龙舞、穿腾舞等4个动作摆弄变化出“天下太平”等上十种字样,这些具有时代特色以及浓郁民族风格的舞蹈,令人叹为观止。
《畲》剧充分挖掘畲族传统音乐舞蹈基本要素,同时结合新时期畲族人民日新月异的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汇集畲族传统艺术精品而创作的新作。音乐主旋律畲语押韵,在原有演唱时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符“假声”唱,增加了新的不假音唱的唱法,有独唱、对唱、齐唱,幕后伴唱等手法,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音乐悠扬动听、舞蹈别具风味。如 “畲山高哟连着天,畲水长呀九曲弯,畲族妹子如天仙,哪个阿哥不喜欢。”在清脆甜润的山歌声中,把观众带进了山水相依,茶果满山,鸟语花香的畲族山村。并在烟雾缭绕,古木掩映的古楼间隐约可见如梦如幻的剪影。接着一首“畲村美哟美山乡,莺歌燕舞茶果香。清泉映月花如影,鸳鸯筑梦仙镜上。”简直把观众带进了梦幻般美丽的意境之中。“四妹真心做月老,举办歌会搭鹊桥。草药银针济世人,妙手回春花含笑。”又让观众引起花前月下,鸳鸯嬉水的无限美好的遐想。听着优美的旋律,看着俊秀的畲村妹子,在光怪陆离的灯光下,时不时都让人有种人在江南旖旎的山水画卷中漫游观光的错觉。
2 客家畲族舞蹈语言的辞语更绚丽多彩
名家说道:“音乐可以是人类万能的语言,人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跟任何心灵说话和被一切人所理解”,“舞蹈包含着成为所有语言中最为雄辩的一种语言”,探求音乐舞蹈艺术的独具魅力所在,就必须读懂它自身的内在语言。畲族人民喜爱唱歌、跳舞,而且内容丰富多彩,畲族民歌的唱腔、曲调均受各自居住地区汉族方言的影响,日渐地域化。居住在会昌洞头乡的畲族人们,民歌明显地受会昌方言的影响,会昌畲族民歌则受客家方言的影。
前辈舞蹈艺术家们创造出了无数的畲族文艺作品, 也就创造了无数的畲族舞蹈语言,畲族传统舞蹈最次是由习俗性舞蹈及祭祀性舞蹈发展演变而来,其基本动作的风格特点是“踏、步、蹲”,即左脚向右脚前侧斜进一步,同时双膝往下弯曲成蹲伏,或右脚向右侧斜进一步,左脚踏在右脚后,同时双膝向下弯曲成蹲状。不仅表演手势、蹲腿、独脚、抖肩、翻滚、旋转等舞技,造型独特,丰富多姿,而且技术精湛,难度较高,具有稳健、庄重、曲雅、温馨、灵活多彩等风格,整个舞姿和谐、优美。在《畲》剧中二度创作编排的舞蹈,无论是再现生活或是思想感情,它借鉴大量的畲族舞蹈基本动作语言,《畲》剧第二场的三怪一场舞蹈,二度创作应用千姿百态大胆夸张的舞蹈元素,唢呐、二胡、笛子作为舞蹈道具进行编创,形成现代浓厚民俗特色,其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构成有节奏感的跳跃式舞蹈动作, 直接表达人们奋发进取精神,体现畲族人们新生活的内心活动, 同时反映全社会生活。而三女直接用小花伞做道具,强有力的畲族风情舞作底韵,结合赣南采茶舞取得别具特色效果,出乎意料。
3 畲族音乐舞蹈的风俗语言在《畲》剧创作中形成浓厚的民族特色
《畲》剧所描述的人物及故事就像一首诗,有着优美的韵律和意境,又像一幅画,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充满了地方的风情韵味。比如山歌“高山做屋高飘飘,皆因油吒撬棵,只因忧肚中饥,身边有妹彭彭彪。”其中“彭彭彪”一词,把渴望娶老婆的心情和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就是语言大师,也无法从普通话中找出一个或者两个可以代替的词语来。再如“生柴生火蛮难烧,阿哥大里蛮难熬,好比河下鱼条子,猫公想食喉出痨。”四句歌词,每一句都是用方言写成的,特别是最后一句中的“喉出痨”三字,把那种迫不及待的心理写得惟妙惟肖。等唱词,都是以地方言语写成的,让人能从中领略到畲山特有的风土人情,感叹他们那形象、生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言语魅力。
音乐与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两种表演艺术形式,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融为一体。(1)舞蹈带来健康的体魄也能能诱发舞者的灵感,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项美的运动;(2)舞蹈能促进思维能力,增强记忆力和观察感知能力,任何舞蹈动作的完成,都是身体条件反射的反馈与实现,除了靠自身舞蹈经验,更重要的是在积极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反复练习,形成一整套正确技术动作运动的表象。从而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3)音乐可以帮助舞者促进非智因素的发展,磨练其意志,进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4 结语
会昌畲族的自然风光以及原生态古老的会昌山歌,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形成了文化、饮食、娱乐为一体的现代美丽乡村样板,并成立了畲村旅游文化发展公司,该公司的成立使会昌畲族的生态资源更加美丽,畲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打造特色产业,建设“村美、家美、人美”的愿望更加坚强。
参考文献
[1] 邹定华.好一朵山茶花:邹定华采茶戏曲作品选[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
篇5
杨献平是一位不知疲倦的、不断行走的人,他听从命运的安排与召唤,以安身立命的西部为出发点,延伸着灵魂的触须,并不断将记忆和思想播撒在征途。他“几乎走遍了河西走廊乃至巴丹吉林沙漠的每一处遗迹”,他和“残败、坍塌的,时间的遗物”对峙,在无尽的荒凉中寻找历史和时间,也不断重新寻找和定位自我的存在。个人的渺小变作更为强烈的经验,为此,他几乎是在一种强大的压迫中寻找着表达,不断地变换视角,仔细打量和琢磨沙漠滋生和淹没的一切,似乎要参透西域古往今来的任何一个细节。任一个人“充满着心灵和肉体的离奇、新鲜遭际,还有辽阔、丰沛、激情的梦境与幻想”。诚如他所言:“在巴丹吉林沙漠,我时常觉得了一种地域的大、时间的深和历史的丰厚底蕴……”“很多夜晚,站在空阔的戈壁上――大野如磐,苍茫宁静,天使眼睛一般的星辰放射出幽静的光――有月亮的午夜,沙漠真的是人间最好的地方,金黄的光辉和金黄色的沙子,天地浑然一体――有很多相爱的人,能够在这里度过一生――那可真是天堂的生活――可以随意扑打翻滚,任何地方都可以放置肉体和灵魂……”
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杨献平记录了自己的成长史――一个“吃着沙子”在巴丹吉林度过青春岁月的生命和灵魂的故事。在缓慢、芜杂而质朴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从懵懂的青年到精神的朝圣者的坎坷的内心历程,一个客居者演变为土著的蜕变史。青春、友谊、爱情、诗歌、死亡……巴丹吉林沙漠军营里的岁月,额济纳的绚烂风光,策克口岸的空阔戈壁,哈拉浩特(黑城)遗址,生机盎然的鼎新绿洲,蜿蜒欢腾的弱水河,这些生命中遭遇的甜美与苦涩,痛楚与梦想,相聚和离别,哭泣与欢笑,时间与事件的细部,这些从灵魂中分离出来的“遗迹”,被他再次还原、复现。他记录了那些“深刻在生命甚至灵魂当中那些过程、细节、疼痛与欢愉”,依旧怀揣着温情和感动。
远离故乡的杨献平在沙漠深处不断寻找自我身份的确认,在近乎矛盾的寻找中,他接受了地理与文化的再度洗礼。他深入到巴丹吉林,仔细体察当地农民艰辛却怡然自得的生存,那些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变作一个个风俗画面。他热爱“平民的历史”,描写了许多细部:西部的家庭生活,最普通的人生;沙漠的四季、村落和庄稼,甚至写到了诸多动物,其中包含着他对不幸与残酷的悲悯情怀,万物的生灭也给了杨献平某种形而上的启迪。他描写的异域色彩并不只是神奇莫测的,而是带着人间烟火的。他没有去炫耀大漠孤烟、戈壁流沙的壮丽和雄浑,而是把它们看做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乡野,因此,消弭了猎奇性,却也恰恰阐释了他体察的深度和广度。在写作时,他所采取的全知视角形成的“现场”感,毫无疑问推动了这一深度和广度的扩展。他还在真实却严酷的生存中发现了诗意,却从未陷入冷漠的观察、命运的玄想和抵抗的张皇与恐惧中不能自拔,而是怀揣着情感的热度,伸展着温柔的触须,抵达着任何可以抵达的地方。他将自然和人协调有序地糅合在他的文字中,好像这些文字本来就是那片沙漠地域天然生长出来的,只是因他从容不断的抚摸渐渐苏醒而已。十多年在巴丹吉林的生活、在荒漠中的游历,只有彻底的融入才会在内心迸发出无限的爱与柔情,就像没有人会这样写巴丹吉林的雪:“简直就像一场温柔的爱情……给干燥得满身伤痕的巴丹吉林沙漠带来了那么多令人心碎的美……是一种深入心灵的灵魂渴望和精神沐浴。”“额济纳旗的一点胡杨绿色、一点弱水河水只不过上帝偶尔掉落的一滴眼泪。”正因为这种生存状态,也让他时刻感到荒凉和寂寞的压迫:“半夜醒来,身体的热让我感到自己就是一片沙漠。”这种沉重和锐利的、穿透心灵的东西给了杨献平命运的启示,是在匆促间欣赏过祁连山、戈壁荒漠的游客所不能体验到的。这是一种悲怆,也可以说是一种对终极归宿的渴望。他在内心和时间的冲撞中感受着荒凉,更感受着历史,他冥冥中与先民的精神交流,甚至许多民间的秘事和怪异的传说,都成了他反复检视和思考生存的角度――在其中,他看到了人类竭力捍卫的精神品质,同样也是他需要的。
杨献平一直在寻找绿洲,寻找生命中的滋养,就像在沙漠中寻找蜿蜒的弱水河,寻找被河流浇灌的额济纳。单调却有秩序的生存使他练就了生活的耐心和坦然,使他从容面对自己和沙漠里的民生。然而,他往往在生存的界限中,看到了面对广袤的渺小和无奈,感受着无法形容的巨大的孤独,使分辨经验的过程变作了追求永恒的过程。“在沙漠,有一些东西是不容易腐朽的。”他把这种自我劝慰融进了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用生命去爱,爱得寂静、平凡、安适。孤独,却满足。他将个体生命的体验,化作一种直逼灵魂的透彻,一种舍我其谁的欣悦、痛楚和了悟。突然,而不可抗拒,正如命运遭遇的美和绝望。他与额济纳、与沙漠融为了一体,成为了那里的一个分子、一种元素,也因此而成为文明的异类甚至叛逆。然而,某种身份无法确认的痛依然渗透在他的文字之中,隐隐地传达着流浪者永远无法抵达的怅然和寂寞,正如他所说:“一个人的行走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放逐和拯救。”于是,在《我的古日乃,我的蒙根沁乐》一文中,他完成了一次颇具意味的身份置换,也许正是他抚平个人动荡命运的方式,是一种潜在的渴求,也自然平息了确认身份的痛楚。此后,他甚至用千年之前的狼的独白、白娘子的独白,霸王麾下马夫的独白,蒲松龄虚构的人物聂小倩的独白,重新解读了历史和人生,在散文的语法中展示了出色的想象力。
篇6
事实上,就本义来讲,海南更是不折不扣的候鸟(季节性迁徙的飞鸟)天堂――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区,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保存完好的森林植被,湿地、热带雨林等丰富多样的自然条件,让海南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赏鸟胜地。而文昌,也以东寨港、名人山等观鸟胜地闻名全国。
百科辞典:观鸟
观鸟,又称作赏鸟,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利用望远镜,鸟类图鉴等设备在不影响野生鸟类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观察和观赏鸟类的一种娱乐活动。鸟是目前存在于自然界中较容易为人类所接近的一类野生动物。鸟的形态丰富多彩,活泼好动,通过参与观鸟活动可以进一步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有助于树立参与者正确的环保观念。
海南岛是鸟类栖息的天堂。据海南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中心统计,海南记录在案的鸟类约420多种,占我国鸟类总数的1/3左右。而每年到海南岛越冬的鸟类约有30万只,其中鹭鸟和雁鸟占总数的80%左右。
在众多种类的候鸟中,不乏珍稀鸟类,如全球只有1200多只的黑脸琵鹭和珍稀的黄嘴白鹭。海南是黑脸琵鹭的主要越冬栖息地之一,近年到海南越冬被观测到的有70多只,数量在中国仅次于台湾、香港。
海南能成为“候鸟天堂”,首先得益于四季如春、温润纯净的生态环境。由于生态保护力度大,至今仍是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由于当地居民受传统和现代生态教育的影响,具备了较高的护鸟意识,观鸟、赏鸟爱好者不断增多,每年冬天海南候鸟的种类和数量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观鸟,是国际流行的旅游休闲活动。当人们渴望走向自然,与自然共处时,观鸟成为最方便、最富于乐趣的一项活动,尤其是观赏各地的候鸟。在海南,不但有“雨林使者”等本地的专业观鸟组织,每年慕名从国内外专程前来海南观鸟的爱好者也不在少数。本期编者特别精心收集编撰了海南五大观鸟胜地,以飨读者。
中国第一个私人投资创建的鸟类自然保护区
文昌名人山鸟类自然保护区
名人山,因海南历史上最杰出的二位名人邢宥和丘浚在此相会而得名。名人山鸟类自然保护区位于文昌市西部东路镇境内,距省会海口市中心40公里。保护区总面积32600亩,是国内第一个完全由私人投资创建的鸟类自然保护区。
与“名人山”这个美丽的名字一样,这片土地山明水秀,肥沃丰饶。1995年,从名人山村走出去,又走回来的港商邢诒前先生以一颗赤子之心创立了这个保护区,曾被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海南日报等多家媒体频繁报道。文昌市政府于1997年正式批准设立。
据林业部门介绍,文昌名人山鸟乐园可能是海南省最大的候鸟栖息地。区内有珍稀植物1000多种,受国家保护的苍鹭、白鹭、牛背鹭等本地野鸟和候鸟类达100多种,数量几万只。本地鸟类有毛鸡、猴面鹰、八哥、鹧鸪、斑鸠,尤以毛鸡为多。候鸟类有白鹭、牛背鹭、苍鹭、野鸭等,尤以白鹭、牛背鹭为多。
对于保护成果,邢诒前曾有这样的描述:“当人们向名人山鸟类自然保护区走来,亲自目睹了这里的村庄尚且遍布的奇树异木,多得数不清,也叫不出学名的植物群链,倾听了鹧鸪、毛鸡、山鸡、斑鸠、青蛙、秋蝉等鸟虫鸣唱的自然奏鸣曲,尤其是当您走进保护区的重要自然鸟类繁衍地――名人山村时,那些高高地悬挂在高大参天的树林枝杈上的上千多个鸟窝,地上遍布白白的鸟粪,甚而那块为村民休娱活动而建造的场地,也早就遍布‘阳春白雪’让人望而却步,房屋和鸟窝几乎是零距离,冷不防头上或饭碗里撒下几粒鸟屎虫尿,或许您就会惊讶不已,啧啧称奇了。那根早就被大都市的喧闹和无休止的由宽频、宽带所输送的大量信息而渐显呆滞的神经或许即刻感到轻松和欢快无比。难怪原海南省委书记、现任中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离开海南前夕视察保护区时说‘这里是人间仙境’,‘乡村公园路子走对了’,临走并寄以期望,‘尽快把名人山村建成生态文明第一村’。原海南省林业局长韩剑准在视察保护区时也说‘她已经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交通提示:
名人山保护区距海口市40公里、文昌市20公里、美兰机场25公里。位于海文高速大致坡/东路出口旁。高速公路出口处有旅游指示牌。
海南水鸟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地方
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上森林”红树林,是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鸟类捕食繁衍的天堂。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红树林保护区,也是我国红树林植物种类最多、分布和保存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区域。中国红树共有16科29种,其中东寨港就分布着10科18种,占全国红树种类的60%以上。由白骨壤、红海榄、老鼠勒、秋茄等树种组成,各种水鸟、涉禽、鱼虾贝类在此自然生息。
红树林是动物的乐园,常见鸟类有白鹭、池鹭、绿鹭、鹧鸪、花蜜鸟、苍鹭、斑鱼狗、伯劳、斑鸠、杜鹃、翠鸟、水鸭、鹬等,爬行类有多种蛇,两栖类有青蛙等,水中动物有鱼、虾、蟹、贝等。
交通提示:
东寨港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东北部,即海口的三江、演丰、演海和文昌市的铺前、罗豆的交界处。从演丰镇到保护区约三公里。除了海上森林,演丰镇保护区管理处旁边的废田,三江和塔市的滩涂,“鸟岛”,都是观鸟的好地方。
濒危黑脸琵鹭的全球第三大越冬地点
东方市四更镇北黎湾海滩
提及东方市四更镇北黎湾,就不得不说一下大名鼎鼎的黑脸琵鹭。同步普查显示,全球已知的黑脸琵鹭数量为1475只。而每年前来北黎湾面前海的滩涂上过冬的黑脸琵鹭竟然高达近百只,这让许多观鸟爱好者为之惊讶和疯狂。
黑脸琵鹭飞翔的姿势大气而优美,雪白的双翅平展开来,长长的白色脖颈、黑色的琵琶形长嘴、黑色的双足与白色的身躯拉成一条直线,恍若中国古典气质的女子,正抱着琵琶,在天空中歌舞。惊鸿一瞥间,让每一个目睹过它的人终身无法忘怀它美丽的倩影。
黑脸琵鹭是全球极度濒危物种,也是热带、亚热带湿地的生物指示物种。根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海南岛曾经是黑脸琵鹭越冬的集聚地之一,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黑脸琵鹭从海南人民的视线中消失。直到2002年首次在临高后水湾发现黑脸琵鹭之后,每年的十月份至来年三月,它们都会千里迢迢从东北迁徙到海南过冬。
除了黑脸琵鹭,前来北黎湾过冬的水鸟中还有苍鹭、小白鹭、大白鹭、白腰勺鹬。数量几百至几千不等,只要没有人打扰它们,常常能观看到大批鸟儿在海滩上捕食、栖息,场面极为壮观。
交通提示:
上午8-12时是该地观鸟的最佳时间点,前往北黎湾观鸟的朋友不妨提前一天到达东方市八所镇住宿(经海文高速,上G98环岛高速直达,全程约300公里),第二天早上北上行驶约6公里即可到达。
万鸟齐鸣的鹭鸟天堂
海口市大坡镇田心村
目标鸟种:鹭鸟、黑喉噪鹛、绿嘴地鹃、黄腹花蜜等
与文昌交界的海口市琼山区大坡镇,有一个数百年历史的原生态村落――田心村 。该村现保存着较完整的寨林,古树名木林立,野生动植物丰富,水田广袤,鹭鸟群飞,生态环境良好,是闻名遐迩的“鹭鸟天堂”。
目前,这里已经有上万只鹭鸟前来安家。该村鹭鸟主要有3种:白鹭、苍鹭和牛背鹭。尽管鹭鸟不是鹤类,却有着鹤一般飘逸的神韵,十分惹人喜爱。每天清早飞往水田或河溪、池塘觅食,30-40分钟往返一次哺育后代,直到傍晚才准时归巢安息。苍鹭是一种候鸟,生活在我国南方,每年4、5月回到北方,10月中旬后又飞回南方。牛背鹭,别名黄头鹭、畜鹭、放牛郎等,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不以食鱼为主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它与家畜尤其是水牛形成依附关系,常跟随在家畜后捕食惊飞的昆虫,也常在牛背上歇息。为便于观看鹭鸟,村中修建了一条300多米长的观鸟道,在村中央建有一个观鸟台,游客可以在此俯瞰全村景色,寻找白鹭倩影。此外,该村动植物物种也十分丰富,有松雀鹰、凤头鹰和小鸦鹃等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
这里天高云淡,水碧天蓝,荷花映日红,果林绿油油,构成田心村诗一般的田园风光,让人沉浸在人鸟和睦相处的幸福快乐之中。
交通提示:
从海口出发,沿海榆东线驱车58公里,便来到琼山区大坡镇田心村。
三棵古树中有万只“吉祥鸟”
儋州市洛基镇屋基村“鹭鸶天堂”
鹭鸶天堂生态园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城北10余公里的洛基镇屋基村,这里风景优美。村中有三棵大榕树,像三把撑开的大伞,树冠宽阔婆娑,高达三四层楼之高。当地人自豪地告诉每一个前来观鸟的游客:“这里是鹭鸶的‘天堂’,聚居着上万只鹭鸶。”
鹭鸶又称白鹭,属乌纲鹤鹳形目鸳科,是世界上受保护的珍禽之一。鹭鸶被誉为“吉祥之鸟”。它体态轻盈,寿命颇长,一般可活百年。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每年都有白鹭鸟从遥远的地方飞来这里栖息繁衍,现已由原来的数百只发展到上万只。
白鹭在屋基村聚居已有将近四十年的历史,据说这些鸟儿初来时十分小心,每有惊动,放哨的白鹭便发出警报,随即成群起飞。天长日久,白鹭和这里的人们情义日深,出现人鸟一家亲的动人情景。爱鸟护鸟已成为全村人自觉的行动,使白鹭在这里得到迅速繁衍。
近年来,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鸟类专家以及国内生态专家多次来此参观考察,对这里的白鹭自然生态进行科学研究,获得丰硕的科研成果。这里成了儋州闻名的旅游景点,被列入国家旅游专线景点之一,有关部门已在这里开展园林美化,并建成了观鹭楼和玲珑的鹭亭。
交通提示:
沿海文G98环岛高速向西,至儋州市。再往城北10余公里可达。
海南其它观鸟胜地
除上述五大观鸟点外,海口万绿园、大致坡镇、三门坡镇以及山尾头村等地,以及三亚河白鹭公园、文昌七洲列岛、琼中湾岭镇古月山庄、昌江霸王岭国家级保护区、乐东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昌江海尾湿地公园、临高新盈后水湾,也都是观鸟爱好者青睐的观鸟点。
观鸟须知
•注意出行安全,最好是有组织地结伴而行。
•要有一架望远镜,或长焦镜头。最好是能适应长时间观察,手感舒服,防水性能强的产品。要有可挂在颈上的带子,千万不要顶着太阳举望远镜看,以防损伤眼睛。拍照尽量不使用闪光灯。
•要有一本鸟类图鉴。最好是图文对比式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国野鸟图鉴》《中国鸟类图鉴》等。
•衣服、鞋帽要得体,力求舒适,便于活动。避免颜色鲜亮的着装。
•最好穿着雨鞋,观鸟大多数都在水边,可能会踩到淤泥。
•到山林观鸟应穿长衣、长裤和高帮鞋,防止被树枝划伤或被蚊虫叮咬,随身应准备一些常备药品。
•雨雾天气影响观鸟效果,观鸟前应了解目的地的天气状况。
•任何观鸟活动,都以不惊吓到鸟类、不影响鸟类自然活动为前提。保持安静,不要喧哗,不采集鸟蛋、捕捉野鸟,产生垃圾随身带走。
黎家唱和 木棉花开
文/李林青 图/李运斌
在昌江黎族聚居地,在美丽的昌化江畔,流传着一句谚语:三月木棉开,融融春意来。我一直认为木棉树是属于昌江的,而昌江的木棉树是属于黎家人的。木棉树开花绝对热烈,就像熊熊火焰――这就是昌江暮春的木棉。如果你生长在昌江,或者有机会来过此地,也许你还会有更好的领略。
昌江,汉称至来,系昌化江畔一个出产富饶、长年干旱的县份。自从本人记事起,便屡屡目睹或听说家乡在春夏之交倾尽民力抗旱。可见斯地的农民要比海南他处的农民付出得多。按佛家的说法,在世上活得最辛苦的人,他们将在努力的偿还业债中换来下辈子的幸福自在。并说,其实世上最幸福的人是农民,他们弃就机心,只顾埋头耘耕,撒播五谷,劳其筋骨,且安其居乐其业,无争于世,他们才是真正的修道者。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反而为然无力匍匐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祈福了,愿他们来世修得善果,不再受今世众多的苦。可是现实使我不得不为他们轩轾的命运感叹。可怕的干旱像一条被惹恼的火龙,张开血口吸干江河湖海,并且喷火烘烤四野草木,置广大子民于倒悬之中。
悲怆的土地想必会有孤绝的景观,而木棉树就是,它应该被定为昌江县的县树。在漫长的岁月里,智慧的黎家妇女在野外,在院落,在村子周围采撷木棉花絮和苎麻,加上五彩缤纷的染料,手工纺织成名扬海内的黎锦(古称吉贝),或用其花絮缝制成柔软舒适的枕头,世代传承一个古老民族的诗意生活情愫。
上面说了一些题外话,没有见过木棉树花开的人依然对它的认识还是很模糊。如果你春日里无缘亲临昌江踏青,一睹木棉怒放的旷世风姿,那么我在遗憾之余,建议你欣赏昌江画家韦瑞进和东方画家王良关于木棉的作品。下面本人想向大家简要介绍韦瑞进创作的国画《三月红》。
篇7
安大略:宁静或喧嚣
在河湖密布的安大略,在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五大湖区,不去多伦多电视塔,不去尼亚加拉大瀑布,而是像一个当地居民一样,或是在被休伦湖三面环绕的布鲁斯半岛徒步在原生态的森林,到欧文桑德市的汤姆・托马斯美术纪念馆近距离欣赏七人画派的杰作,这世界安静得仿佛只有天地和自己;或是赶一场南瓜节的盛会,喧闹得好像北京地坛的庙会,无论宁静与喧嚣,都是一个原汁原味的、丰收时节的多面的加拿大。
从徒步开始
对我们这群时差紊乱、面带倦容的旅人来说,用加拿大人最喜欢的户外运动之一的徒步方式,在老林子放松地走一走,大口呼吸新鲜空气,也许是最好的方式了。
布鲁斯半岛(Bruce Peninsula)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东南部,伸入五大湖里的第二大湖休伦湖(Lake Huron)中,将湖水隔出一个乔治亚湾(Georgian Bay)。傍晚时分从多伦多下飞机,3个多小时的车程,将灯火辉煌的多伦多甩在身后,我们抵达首站Wiarton,周遭已是一望无际的漆黑和静谧。这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湾,水鸟盘旋、惊涛拍岸,在接下来几天数百公里的行程中,我们也没离开休伦湖的怀抱。难怪直到离开,我们还错把“湖边”说成“海边”,不过加拿大人并不在意这样的口误,连他们自己都把这里的五浔定为加拿大的首个国家海洋公园(Fathom Five National Marine Park)。
布鲁斯半岛国家公园距离多伦多将近400公里,我们亲密接触加拿大的行程,就从这里开始。没有更多的指示牌和景点介绍,没有旅游纪念品商店,没有餐馆,公园里的路也尽量不改变原有的景致,只用木板或是在路两侧拦上木头,对当地人来说,和大自然亲近、享受美景,徒步行进在纯自然的环境里是最好的方式了。据安大略省旅游局的相关资料显示,为了满足徒步游客的需求,安大略特意开发出长达800多公里的布鲁斯徒步小道供游客行走,小道从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昆斯顿(Queenston)一直绵延到布鲁斯半岛(Bruce Peninsula)的尽头,是加拿大最古老、最长的连续步道。沿着布鲁斯小道蜿蜒的尼亚加拉断崖,在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生物物种保护区。
跟着公园的导游,行走在高低起伏的林间小道上,一路上风化的岩层姿态多变。公园的介绍里说,这里有熊,还有蛇,不过不离开设计好的路线就不会有什么危险。树木不算高大,但都保持着完全自然的面貌,连那些被雷劈掉的树枝也都自顾自地躺在那里,没人去动,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这也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可以为小动物提供栖身之所。有意思的是,这里提供装狗便便的袋子,但没有垃圾箱――对于这样一个几乎完全是自然状态的公园,垃圾还需游客带回去自己处理。
行进不远,大得像海一样的乔治亚湾就突然出现在了眼前,让同行者惊呼不已。沿着乔治亚湾西行,断层悬崖、页岩、洞穴等大自然变化留下的痕迹不时出现在身边。冰川撤退时在断层顶端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行走在悬崖上,碧绿晶莹的水就在脚下,极适合游泳,据说夏天会有无数的当地人在这边玩悬崖跳水,想想都觉得刺激。湖边一个叫做Grotto的地方也是当地人的乐趣所在,是一个海边的巨大洞穴。大家揉身钻入,如地洞般一直下到水边的通道看上去很危险,但难度其实很小,有很多着力点,踏上平地转个身,一个漂亮的小海湾仿佛绿宝石般浮现在脚下。大家不禁又畅想起来,等天热的时候,从这里下水,沿着透过水里的光亮钻过水下岩洞游到湖里,会是多么惬意。
与休伦湖的亲密接触
五浔国家海洋公园(Fathom Five Natlonal Marine Park)是加拿大首个国家海洋公园,包括布鲁斯半岛北面和东面的20个岛屿、130平方公里水面积、向水下深达200米的生态系统,以及21艘有历史意义的沉船残骸在乔治亚湾冰冷、水晶般清澈的水域中,有些沉船仅仅离岸边几米远,这不禁令我们大感意外。清澈见底的水质让这些沉船一览无遗地出现在游客面前,让人不禁在感慨中充满好奇,想去潜水一番探个究竟。
海洋公园里最有名,参观人数最多的地方是花瓶岛(Fowerpot Island)。在Tobermory的小港口,有若干条大船或是快艇可供游人选择,码头上停靠的巨大黑色渡轮,还可以把汽车都一并运到湖对面的South Baymouth Island。更多的本地人则开着皮卡,拉着自己的游艇或者独木舟来到港口,与休伦湖来一次亲密接触。这不禁让人想起酷爱独木舟的加拿大前总理皮埃尔・特鲁多所说的:坐火车旅行1公里,你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动物;骑自行车500米,你仍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而划独木舟旅行100米,你就成了大自然的孩子。
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快艇就把我们带到了花瓶岛。花瓶这个名字的来历不是因为小岛的形状似花瓶,而是岛上有三尊形似花瓶的巨石,稳稳矗立在岸边。巨石形成于远古时代的冰河世纪,因为地壳板块运动而伸出水面。石块的底部因为海水的冲刷,变得细长,远看就像一尊花瓶。本来岛上有三尊“花瓶”,但是其中一尊因为风吹雨淋,已经不堪重负而倒塌,而其他两尊据说在遥远的将来,也会被大自然肢解成石块碎片。不过当地人似乎也没打算对剩下两个岌岌可危的“花瓶”采取什么保护措施,这大自然的杰作,还是交给大自然去处理吧。
到南瓜节赶一场大集
临近万圣节,南瓜自然是这个季节的主角。当秋天降临安大略乡村,也就意味着丰收时节的到来,名目繁多的各类秋季集市邀请你一起来庆祝安大略农业的丰收硕果。从南部的休伦湖畔到北边的魁北克城,一路上,到处可以见到被打扮得奇形怪状、装饰着各家风景的南瓜。在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埃尔金港南瓜节前,当地的导游特地带我们到路边的一个市场,感受一下满地金黄南瓜的丰收喜悦,而那些奇形怪状的各种不知名的瓜,也成了大家争相拍照的热点。
在地广人稀的布鲁斯半岛,平时很难见到个人影,直到到了埃尔金港才第一次在加拿大遇到了稀罕的人流。还没到南瓜节的现场,小镇里的老爷车展就已经吸引足了人们的目光,我们到达的时间尚早,不同历史年代、不同品牌的老爷车,还正在从几个方向一起开到小镇,精心的保养和改装让这些高龄的汽车都还活跃依旧。安大略省两年一度的老爷车展也成了当地老爷车爱好者们聚会的舞台。
和南瓜节相比,车展不过是人们情绪的预热。在小镇的娱乐中心,南瓜节热闹得就像我们的庙会,全家上阵卖各式小吃的,支个摊子给人画画的,在游乐场过把刺激瘾的。当然了,这里的主角,肯定是南瓜。旅游手册上说,加拿大人总是在世界南瓜联盟(World Pumpkin Confederation)的称重大赛上表现非凡,而埃尔金港南瓜节(Port Elgin Pumpkinfest)上也总是不乏重量级的“竞争者”――2004年1446磅重的南瓜世界纪录,就是在这里创造的。在南瓜节的评比会上,铲车不停地把一个个大得变形的南瓜运过来,再由吊车在会场里过秤,然后由铲车拉出去。虽然一次次的重复在我这个外来者看来难免有些单调,但当地人显然很投入这样的过程,会场里掌声不断,每个南瓜的重量显示出来都会引来一阵阵的惊呼。
魁北克:欧洲母亲的忠实女儿
魁北克省不仅是加拿大面积最大的省份,还承袭着印第安、法国和大不列颠等多种文明的血脉。这让魁北克虽然地处多元文化下的美洲新大陆,却从骨子里融入法式生活方式。这让还沉浸在安大略省广袤乡村里的我们,再次产生了一种时空上的错觉。这错觉来自周遭美妙的法语,来自路旁风格迥异的建筑,来自每一次精细甚至繁冗的餐饮……用Lonely Planet的话说,“魁北克的确是欧洲母亲的忠实女儿。”
皇家山登顶蒙特利尔
古老的蒙特利尔是座年轻的城市。这句话并不矛盾,因为蒙特利尔的一大特点,就是将大学都建在了城区里,年轻人的活力改变了商业城市呆板、冷漠的气质而变得从早到晚都充满生气。翻开历史,这里最早是印第安人的集镇,1642年,一批法国移民来到这里定居下来;1760年,英国占领这里;1825年到1849年,曾是加拿大政府所在地。
对于初到蒙特利尔的异乡人来说,想把蒙特利尔(MONTREAL)与皇家山(MONT ROYAL)的发音区别开来,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同样是对我们这些异乡人来说,来到蒙特利尔这个被称为仅次于巴黎的第二大法语城市,也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在夕阳的笼罩下登顶皇家山,算得上是最佳选择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者弗莱德里克・劳奥斯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将这里设计得舒展开阔,在繁茂的林木间,或骑自行车,或跑步,或者旁若无人的唱歌、看书、谈情,都包容在皇家山公园满目的秋色中。对游客而言,市内建筑不许高于皇家山的禁令,则让这里成为俯瞰整座城市的最佳地点。
沿着奥运与世博的足迹
对国人来说,在经历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之后,在蒙特利尔,会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1967年的世博会和1976年的奥运会,都是在这个城市举办的。沿着当年世博会和奥运会的足迹游览一番,也是游览这座城市的乐趣之一。
建在两个人工小岛――圣海伦岛和圣母岛上的1967年世博会馆,如今已经成了这座城市新的景观和公园。每年夏季和冬季,蒙特利尔人骑自行车、开车、搭地铁、乘船或者是直排滑轮来这里,在岸边休息、享受背阴的小道、野餐、参加户外活动的表演,或参加体育竞赛。有着庞大的未来主义式的拱顶建筑是当年的美国展馆,如今是加拿大环境生物圈博物馆,向人们介绍大圣劳伦斯河的生态系统。
城市东面郊区则建有著名的奥林匹克运动场,由一座碗形体育场和冰球馆、游泳馆、综合性体育馆等组成,设备齐全,规模宏大,1976年第2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曾在这里举行。奥林匹克体育馆是该公园的中枢,大胆的设计来自于法国建筑师Roger Taillibert。天气晴好时,坐上蒙特利尔斜塔的缆车,登顶这座世界上倾斜度最大的建筑(高190米,倾斜角45度),透过塔顶全玻璃的望平台,360度的市景、江景和周边风光尽收眼底。
游走在魁北克城
圣劳伦斯河畔的魁北克市是北美大陆上唯一保留着城墙的城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该市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查尔斯・狄更斯曾在一个多世纪前这样描述魁北克城:“令人眩晕的高度;城堡好似悬在天空中,如画的街景和险峻的入口,每一次转弯后涌入眼帘的壮美景象都是独特而且永垂不朽的。”当地则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装有两座城市:一座是他们自己的故乡,另一座就是魁北克城。
从蒙特利尔坐火车慢悠悠地来到魁北克城时,已是晚上9点多,灯火中的古城令人仿若置身欧洲一个古老的小镇。放下行李,迫不及待地走上小街,却在城中遇见好几位同行的朋友,大家不禁会心一笑:到了这个童话般的地方如果只待在酒店客房里的话,实在是太浪费了。
在至今仍保持着18世纪风格的魁北克老城,到处是街头艺人,从萨克斯到电子琴,美妙的音乐声不时从四处飘散开来,特别是在秋凉的夜晚,大队的游客已经散去,或明或暗的灯光勾勒着这个城市的轮廓,这样的音乐和古老的建筑仿若融为一体。这样的景致自然也成了游人们拍照甚至合影的最佳目标。拍得多了,艺人们便会停下演奏,向你推销他们自己的音乐CD,花十几加元买上一张,把动听的旋律带回去,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魁北克可说是购物天堂,旧城区是无数迷人的精品店的家,而其无数的街道更是观光客和居民不能错过的购物街,例如圣珍街以及艺术家群集的小崔索街、Côte de la Fabrique、圣保罗街和它古色古香的店铺。位于下城区的小香普兰(Quartier Petit Champlain),是北美历史最悠久的繁华街,狭窄的街道两侧,有超过50间的纪念品、精品、皮件、手工艺品店、艺廊、餐厅以及室外咖啡馆,古典又浪漫,漫步其间很有巴黎风情,在此可买到各种古董和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如玻璃艺术、手染布、印第安木雕等。
户外天堂圣安妮山
篇8
如果有人告诉你,直苴就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的一个村寨,并且这个村寨在1300多年前就有了自己的“情人节”――直苴彝族“赛装节”,你一定会觉得十分诧异!
“高山顶上茶花开,阿哥阿妹跳脚来,跳脚跳到黄灰冒,跳脚跳到太阳出……”这是永仁直苴地区彝族传统赛装节跳脚场上的真实写照。每年的正月十五,在云南永仁县直苴地区,都会有一场盛大的彝族“赛装节”。直苴村的彝族赛装节与城市中的时装表演有点相似,称得上是现代时装表演的鼻祖。
确实,一个生活在遥远、偏僻的大山背后的彝族支系,一直名不见经传,突然有一天,它那不为人知晓的独特风俗却一下子显山露水,就像一个“秘藏”已久的新娘子突然掀起她的红盖头,向世人展示出她绝色的美,和她面对面黏在一起的人,不大吃一惊才怪!
彩云日光城
在中国西南金沙江畔,有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彝族村寨直苴,她坐落在云南省北部的永仁县境内。在楚雄彝
族自治州近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64万彝族人。他们大多生活在较原始的高山峻岭中,生活方式原始、自然。以农耕为主,世世代代以土豆、玉米为主食,并且由于分布地区较广,支系多,往往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有的生存方式。生活环境不一酿成了各部落彝家人同中有异的生活习惯甚至方言。他们各有自己原生宗教或民间信仰。令人叹为观止的神话、歌谣、雕刻、绘画、音乐、舞蹈和独特的餐具饮食文化等。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彝族人不断与汉、白、苗、回等民族融合,派生出了10多个支系,也形成了不同的支系语言、服饰、民俗和风情。
中和乡直苴村彝族占总人口的94%,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村。直苴村农业耕作区的海拔在2000-2800米之间,低温、虫、旱灾频繁,耕作方式粗放,刀耕火种仍占有一定的比例,畜牧业极不发达,家庭副业几乎没有形成。加之,当地交通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耻于经商的传统观念的影响,直苴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们依旧处于贫困、落后、闭塞状态。
“苴”字读音有两种:其一发“居”音;其二发“左”音。也有人以为,“苴”,普通话读“居”,在方言里才读“左”;或认为“苴”在攀西地区发“左”音,此外发“居”音。
相传,古时,在今永定镇文汇路处有座古墓,曾出土泥塑人物,其中,有一件为泥人泥马。泥马鞍辔俱全、泥人立于泥马旁,其左脚踏在蹬上,作欲跨骑状,形象逼真,百姓敬奉如神。以后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的土主会上,百姓都将泥人泥马捧出,供奉在祭台上,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因泥人左脚踏在蹬上,因此得名“左脚”,意为“有土地神保佑的地方”。至今当地彝族还继承着一种“左脚舞”。因在本地“苴”与“左”音同,“脚”与“却”音近“左脚”由此后被文人听写成“苴却”,沿用至今。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民族,他们随乐而歌,随歌而舞,火把舞、芦笙舞、跌脚舞,舞姿翩翩、婀娜多姿。这里曾经是一条商贸发达的茶马古道。顺着蜿蜒的山路,留下了串串马铃声,也让永仁独特迷人的风情走出了深山。直苴“赛装节”起源于666年,至今已是1344届,是赛装节的诞生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乡村T台,绚丽独特的服饰、保留完好的歌舞、古朴纯美的民俗,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眼光。这里还是小彝剧的发源地和《梅葛》的传唱地,彝族文化在这里传承、发扬。中和老街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保存完好,还有茶马古驿道、他的苴花桥、将军墓、火头田等历史古迹也让众多学者游人叹为观止……
1344年的美丽传说
直苴村子说是在一座山上,毋宁说是在一个山凹凹里头,因为山上还有山,村寨所处的村寨,又被一座更大的山所包围,放眼望去,村寨内外,除了山,还是山。特别是村背后海拔2861米的“眯豁”梁子,山顶的积雪在烈日下闪着寒光,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
直苴的彝族人祖祖辈辈就一直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这使我想起一个特殊年代的一句特殊口号:“战天斗地――与天斗、与地斗”,当然,这里的人没有喊口号,也不会喊口号,但他们确实是在与天斗、与地斗,并且“斗”出了满山的洋芋、荞麦、苞谷,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直苴人,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吃洋芋、苦荞粑粑长大的彝家姑娘,一个个竟都出落得像山里的马缨花一样艳丽,即使常年经受永仁毒日头的暴晒,在一年一度的赛装节上,仍然吸引了大量的眼球,为这个宁静的山旮旯平添了几许热闹与喧嚣……
晚上,借宿在村民杨文俊家,一进院就看见一家人男女分工紧张忙碌着,母亲与女儿们围坐在屋檐下赶制或检查第二天赛装节时的穿戴,男人们则围着灶台宰猪杀羊,呈现一片节日的欢乐气氛。吃过晚饭,与主人围坐在温暖燃烧的火塘边,聆听老人们讲述赛装节的美丽传说,老人忽高忽低的语调,绘声绘色的描述,把我的思路带到遥远的地方,一路长途跋涉后的疲劳与远在他乡的寂寞都随之而去。……相传1300年以前,彝族猎手朝里若、朝拉若两兄弟从月利巴拉来到直苴打猎,惊喜地发现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适宜人们安居乐业,就带领彝族人开发了这里,乡亲们为了报答两兄弟开拓直苴的功劳,都争着为他们提亲。姑娘们对这兄弟俩也充满爱慕之情。可兄弟俩却说:“哪个姑娘心最灵、手最巧,就和哪个姑娘成亲。”姑娘们知道朝里若两兄弟最喜爱彝山的木石花草鸟虫,于是趁农闲时节绩麻、纺丝、染丝线,精心绣制自己的服装。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姑娘们穿上亲手绣制的漂亮服装,集中到村旁格里山上的森林里,进行赛装活动,比美比手巧,希望能赛过对方成为兄弟俩的妻子。后来,彝家人为了纪念和敬仰朝里若、朝拉若兄弟俩,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都要穿上亲手刺绣缝成的新衣到嘎列薄聚集比赛、唱歌跳舞,仿效他俩寻找意中人,就这样世代相传,形成了彝族传统的赛装节。直苴这个地方有人居住了,但是,还没有地名,要叫个什么呢?彝族老者们商量:是朝里若、朝拉若兄弟俩首先发现了泥泽薄这个地方的沼泽地,我们才会有今天的日子,所以,以沼泽地的彝意和朝里若、朝拉若兄弟俩的名字合取地名,于是叫做“治若”,“治”是潮湿、有水、泥塘等之意,“若”是兄弟俩名字的后一个字。诏亲大将军李什成苴,听说南诏国的将士俄逻布的两个儿子朝里若、朝拉若开辟了一个好地方,他就到直苴这个地方查看。由于受以上人名、地名的影响,把彝名“治若”的“治”音译为“直”,再加上南诏国习惯取用的“苴”,就取了“直苴”这个地名。
这个动人的传说里,透出一个信息。赛装节从一开始就与美有关,就有比赛的性质。彝族少女既是服装的设计者,也是制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时装模特”。生活在百草岭深处的这些纯朴的彝族姑娘,她们一生的心愿就是绣出一身令人艳羡的服装,可以说姑娘们的服装是用心血绣的,这样的节日属于女孩,属于美,属于彝人生生不息的生命。
我没有考证过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情人节有多少年的历史,然而我知道,1344年肯定是一段不短的岁月。
今天的直苴,仍然十分落后,他们种的庄稼,往往只够自己吃半年,另外的半年,就得靠政府救济。可是,直苴人却家家盖瓦房,而且间架高大、气势恢宏。这是什么原因呢?和当地的老人交谈,才使我了解到,历史上的直苴,其实非常富有。那时候茶马古道就从离这儿10多公里远的中和乡政府穿过,直苴人善于种麻,街子天,直苴人就会背上大包小包的麻到街上交易,由于他们的麻好,卖得上好价钱,因而买糖、买米、买盐都绰绰有余……直到今天,直苴人还继承着他们古老的传统――家家绩麻纺线。而且更让直苴人骄傲的是,从古到今,直苴的姑娘们用自己手中纺出的线,织成一批批麻布,再在上面绣上美丽的花朵、图案,将一件件美艳无比的服饰公开展览,进行比试――由此才有了直苴彝族的“赛装节”。
神秘的服饰文化
从远远的弯弯山路上,从不远处的田埂上,那款款而来的彝家姑娘好似身披彩霞,人在行走,风景也随之流动,直苴彝族服饰的色彩与彝族的原始崇拜,人们的生活环境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直苴服饰主要是跟人的精神意识有关,彝族主要是自然崇拜,自然崇拜就集中地反映在他们的服饰上。彝族是大分散,小聚居,有的居住在高山,有的居住在河谷,有的居住在平坝,周围的生活环境,周围的自然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表现在服饰上。直苴彝族服装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款式、装饰、纹样、图案等都是同他们的生产、生活、婚恋、信仰等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服装的款式、款式的组合以及服装的色彩等几方面,体现特定的社会形态和丰富的民族情感。这其中首先给人强烈视觉冲击的就是色彩。直苴服饰还包含有其它众多颜色,色彩之丰富,用色之大胆,色彩组合之多样令观者大饱眼福。它把人跟自然的和谐很好地统一起来,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事实上直苴村彩绣服饰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装饰衣物,更是人们以此记载历史、传递情感的独特方式。如果说众多的民族服饰都有浓墨重彩传情表意的习俗的话,那么直苴村的五彩服饰则是其中风采独具的一朵奇葩。她们一般选择什色纯棉布做衣料,也有部分彩色丝绸。服装的结构是上衣下裤,上衣是中国传统的直线式平面裁剪,开襟是斜襟左衽,(襟面从领口处拉至右腋下称左杆衣。)在领及腋下处由中国传统盘扣扣合。中式立领,领前角造型方圆都有,窄袖,衣长过臀齐大腿中上段。门襟、肩胸和后背及袖肘以下用挑花法手绣了一朵朵山茶花或牡丹花,绣线用丝线或彩色十字绣花线,采用传统的满针绣方法。花的姿态有正面,也有侧面,千姿百态,变化生动,大小、疏密都设计得有主有次,花朵之间用枝叶连接。色彩主要用桃红,大红和少许黄色。环绕主花形的是一圈圈一层层的二方连续花边,多的排列五道,少的也有三道;花边有手绣的,也有买的现成品,一道道一列列,层层叠叠排列开来,表达出一种朴实而热烈的追求装饰美的情趣。
下装裤子一般是直筒,裤管偏肥,直线裁剪,腰上用松紧带束结,主要装饰重点在大腿以下,上半段是一圈圈的花边,从小腿到裤脚边都布满花边或绣纹,年轻少女是在底布上直接绣花,结过婚的妇女则从裤中裆以下,换接成黑色底布,其上用白色的线,用十字绣的方法,绣出一圈手拉手的小人或环环相扣的几何菱形图案。这些图形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和生动的民俗内涵。彝族人闲时喜好蹲围成一圈喝老白干,一瓶酒或一碗酒,一人一口转着喝,他们叫“团结酒”也叫“兄弟酒”。夜晚人们围着火塘吃饭、喝酒、聊天,人们在火塘边交流思想情感,传讲神话故事和本民族的历史,形成了特有的“火塘文化”。对于高山民族来说,火不但是物质生存的必需,还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火给世世代代勤劳生息的人们带来生活的希望,人们用火照明做饭、取暖、劳作(烧毛坡)。用火来祭神灵,庆祝丰收,平时最快乐的节日是“火把节”,死后则用火烧尽肉体,使灵魂得以升天(火葬)。过年过节或有喜庆活动时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跳起欢乐的“歌妆舞”。裤腿上手拉手的小人就是这些现实生活的写照。
直苴彝族服饰是文化的绣品,传播的是一种浓郁的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生活习俗、审美心理与自然环境的交会,在服饰样式搭配、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都最直观地象征着民族形象,是一部形象的史书。流行使人注目,艳丽吸引人的眼球,而文化则让人久久地回味。一件件绣品就像一首首深邃的诗行,充满了诗意的精神,流淌的是直苴彝族久远的民族之魂,安静、直朴、纯洁,在民族光芒的荡漾中,自由地织绣着民族生命的灿烂、幸福与延续。一条条的彩色线条,是一条条河流,一道道山梁,其中那道红布条线是他们祖先迁徙的路线,人去世后要沿着这条路去寻找自己的归宿。衣襟上的铜线绣,是他们富足生活的象征;裤腿上的手挽手跳舞的图案是他们无法割舍的左脚舞带给他们的欢乐生活,整齐的屋角,是他们曾经拥有的故土,坎肩上的云纹、水纹、棱形纹,是故土的蓝天白云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地庄稼。鸡冠帽上的虎狼鹿狍则是他们狩猎生活的积淀;虎虎生威的虎头图案和艳丽多姿的红花图案,是他来世的夙愿……直苴彝族服饰,作为一种存在于其历史文化和生活风俗中的艺术化了的服装,是历史与文化在传递、衍化过程中绽开的精神花朵。
五彩云霞落人间
正月十五,期盼一年的赛装活动终于拉开序幕,吃过早饭,姑娘们迫不及待地开始梳妆打扮,拿出精心绣制的靓丽服装,穿戴完毕,就邀上同村的亲朋好友与姐妹,成群结队地从一条条蜿蜒的山间小道汇集到赛装场。通往赛装场的路上,或一家扶老携幼、或是几个老年人结伴而来,或背着服装嬉笑而来的姑娘们。当然这浩浩荡荡的人群中还有那些关心儿女亲事的彝家老人和尚未成家的小伙子们,老人们希望在赛装会上能物色到未来的女婿或儿媳。年轻人则希望能在赛装会邂逅心中的爱人,并与对方结成伉俪共度终身。
中午时分,赛装活动开始。由各村寨的刺绣能手组成的赛装队在唢呐、芦笙的伴奏声中翩翩起舞,灿烂缤纷的色彩随着光与影的流动强烈冲击着我的视线。在这里,世界犹如万花筒般展现出绚丽的姿彩。灿烂别致而不同寻常的服饰美,亮丽而不艳俗的色彩美,散发出内涵无穷的魅力。当一只又一只的赛装队在我眼前变幻出风格迥异的服装时,当面对阳光和蓝天白云下整个赛装场的斑斓色彩时,我一遍又一遍问自己:“莫非五彩云霞降落人间?”不然,何以会有这样无与伦比和惊心动魄的美。在都市里,爱美的我也常看时装表演,但从未有过这样强烈的感受。人们的目光定格在盛装的或轻盈活泼或怡然自得的绣花能手身上,惊叹、羡慕、评头论足。
这一天她们不仅要比谁的服饰美,比谁的手艺高,还要比谁最美,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美貌。她们用一根根五颜六色的丝线绣出自己对美的向往,对美的热爱,对美的体验。用美从头到脚妆扮自己的一身:帽子、衣衫、裤子、围腰、鞋子、挎包……就连垫在脚下的鞋垫上也绣满了彩色图案,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心灵手巧的彝族妇女用最鲜艳夺目的大红为主色调,以粉红、赤、橙、黄、绿、青、蓝、紫随意搭配、任意组合、变幻无穷。乍看起来,大红大绿,各人绣的都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却彼此不同,各有千秋。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山水木石、花草禽兽、各色人物都可入绣。其构图的繁简虚实,形像的夸张变形,色调的对比反差,都令人叹为观止。一双裤脚上,绣着一幅经过变形处理的踏歌图;一个一尺见方的挎包上,绣着由变形组成的星像图或八卦图。至于马樱花似火、山茶争艳、喜鹊闹梅、蝴蝶采花等等民族图案那就更多了。细细看去,恍然发现,在这大山深处,盛开着世间数不清的美丽花朵,享受着人世间的视觉盛宴。
姑娘们在台上紧张地比赛着,小伙子们在台下也紧张地看着,看看哪个姑娘的手艺更巧,花绣得更好,哪个才是自己的意中人。比赛一完,评出最美的一朵“彝族之花”,姑娘和小伙子们就可以“自由发挥”了,年轻人很快打成一片。这边的场地上,已有人早早地支起了一个简单的翘翘板,姑娘坐这头,小伙儿坐那头,欢笑声中,情投意合的自然就坐到了一起。那边的林子里,传来了对歌的声音,悠扬婉转,带着试探和羞怯。也有能说会唱的女孩子坚持要在一群仰慕者中找到最合心意的那个,于是对唱就变得像比赛一样精彩,一问一答,再问再答,还问还答,虽然是听不太懂的语言,但唱着唱着就看到姑娘脸上飞起了红霞,看来她是找到配得上“歌后”的“歌王”,已芳心暗许了,真是有趣。还有那已成双成对的,悄悄地远离人群,找个幽静处独处,小伙子轻轻地弹着琴,姑娘一声不吭地靠在树旁,低着头只是笑,怎么看都是一幅美妙的画面。
这是一种奇特的展示当地服饰风采的娱乐和集会方式。在直苴赛装场上,宛如马樱花一季的绽放,这是直苴女人一年的灿烂、一生的幸福。每到这一天,十里八寨的彝族同胞会不约而至,来到直苴赛装场上跳脚、喝酒、唱歌、交游……欢饮达旦、热闹三天。看看谁绣的衣裳最漂亮,看看谁最心灵手巧,欣赏他们心目中神圣的山茶花。青年小伙则会在赛装场上寻找他的意中人,而择偶的惟一标准也是谁最会绣衣裳。这一天,直苴女人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会穿戴上自己亲手绣制的衣裳,将一年的辛劳书写在衣裳上,将一季的灿烂绽放,将直苴的灵魂、情感、智慧、才能织绣在盛装里,将直苴的朴素清纯、妩媚典雅以及山水韵律都盛在盛装里。皓齿孩童的好奇、花季少女的青涩、年轻的风韵、中年妇女的富丽、老年妇人的睿智,一袭直苴彝族服饰总能穿出万种风情。直苴绣品之于直苴女人,是其一生的追求,其生命的灵动都隽永在这直苴绣品中。
月光下的浪漫“情人节”
“浪漫”一词,源自英语Romantic,在人们的印象中,“罗曼蒂克”似乎成了外国人的专利,与东方人无缘。这实在是一种误解。不信,正月十五赛装节,你到直苴的百草岭梁子去看看!
赛装场上,姑娘们个个浓妆艳抹,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的色彩都穿在自己身上。乍一看,还以为是大片大片的马樱花开在山上,走近去,才发现是一大群美丽的彝家姑娘,她们衣服穿得艳、舞步跳得欢,脸上的笑颜,更是灿若霞光。赛装节上的赛装表演仅仅只是拉开了序幕,而“赛装赛到日头落,跳脚跳迄月当空”才是压轴的好戏。
正月十五的直苴之夜,月亮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银亮、雪白,把蓝澄澄的夜空照得一尘不染,层层叠叠墨黑的山峰飘浮在雪白的云烟上。来到白天赛装的树林里,只见林间空地上燃起一堆堆篝火。围坐着的要么全是小伙子,要么全是姑娘。他们在篝火旁或弹琴,或唱歌,或开怀大笑,或窃窃私语。火光将姑娘小伙的脸映得通红,笑脸上洋溢着不可抵挡的热情,蕴含着春天的气息。如果说白天的赛装场是喧闹的沸腾的,那么夜幕降临之后的赛装场就是神秘、羞涩和含情脉脉的,弥漫着温馨、浪漫的气息。不知是为了遮风挡尘还是因为害羞,亦或是两者兼有,每个姑娘都围上了一块大头巾,只露出眼睛和上半张脸,更增添了神秘的气氛。夜渐深,山野中突然响起胡琴的优美旋律,围坐在篝火旁的姑娘小伙们仿佛听到号令般一跃而起,不约而同朝胡琴响起的地方围拢去,就着刚柔抑扬、优雅动听的音乐跳起欢快的舞蹈。月光下,小伙子们一个个像猎手般矫健,姑娘们则似明星般靓丽。因为手上拉着的是心爱的人儿,所以踢踏的舞步便格外有力。脚下尘土飞扬,扬起的尘土如烟似雾,将姑娘小伙们衬托得恍若仙境中人,仿佛这群男女是腾云驾雾而来。在这个美丽的月夜,爱情像流水般倾泻出来,跳到情深意浓处,姑娘小伙便成双结对悄悄地离开“打跳”的人群,隐进荞麦地中无人知晓的地方了……
在直苴,彝族的婚俗嫁娶有它独特的一面,当姑娘长到十四五岁的时候,父母就在自家的面房上修一间屋子给姑娘独住,此房称为“姑娘房”,也称“草楼”、“女儿房”。一旦姑娘独住就预示着她已“成人”,可以随意地挑选心上人,父母不得有半点干涉。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子便三五成群地吹着竹笛、响篾(口弦)、毕鲁(一种当地用竹制管乐器)、树叶,唱着歌到女方家房后,意即告诉姑娘的家人:串门的小伙来了。这也叫串姑娘房或爬草楼(因为楼上一般装草,楼下关牲口)。每当这时,姑娘的家人一般都会主动回避,小伙子则大摇大摆地走进姑娘房。姑娘们多是二人以上住在一起,姑娘房是当地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寻找意中人的场所。按当地习俗,亲兄妹、姨表妹是不允许在姑娘房见面的,同时已婚者也是禁止进入的。
彝族小伙的多才多艺就在这时得以展现,为了征得姑娘的同意,第一次去的时候,他得吹着笛子去,如果姑娘同意和他结婚,就会打开门让他上姑娘房,如果不同意,那么即使他在外吹一夜的笛子,姑娘也不会理他。第一次碰了灰,可他还是很喜欢姑娘,于是他就会第二次去串姑娘房,这一次,他得弹着三弦去,姑娘还是不理他的话,第三次,他得吹着响篾去,并且在姑娘房外唱一夜山歌,这些都无法感动姑娘,那么他就从此死心,重新寻找心上人。
篇9
结果,“环游世界”名列前茅。以此为平生梦想的又以女性居多。
可惜,数据同时又表明:直到临终,真正实现这个愿望的人不到2%。
环游世界,真的是一项需要穷其毕生精力完成的巨大任务吗?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呢?是不是需要一笔惊人的巨款?一定要等到退休以后,才可以环游世界吗?一个女人独自环游世界的话,会不会太疯狂了?安全会有保障吗?
本期Hers,访问了5位深度环游过全世界的女人。她们说:身越远心越远。环游世界,升华了她们的勇气、智慧以及幸福。
洛艺嘉
每个人心里都有片静寂天空旅行会使它云蒸霞蔚
编辑|画眉 文|云学 图|洛艺嘉提供
2002年春天,洛艺嘉离开北京,去往那“花花世界”。三年后回来,在北京重新工作一年后,又再次出发直到2011年。在北京休整一年多后,2012年9月再次出发。10年来,洛艺嘉足迹遍布七大洲106个国家……目前,她人在美洲。
洛艺嘉:原名解燕喃,上世纪70年代出生,90年代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系。1999年开始著书,出版《同居的男人要离开》《中国病人》《资本爱情现在时》《别跟猪打架》、《满目春光》后,突然放弃优越舒适生活,开始一个人的世界游。10年时间,游遍七大洲106国。是国内以自助游身份走遍非洲的第一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大陆真正意义上周游世界的第一人。
“铁饭碗”,或者周游世界?
囿于方,囿于圆,你真能舍弃一切——等钱赚够了,等功成名就了,等工作再顺手了,等结婚了,等有了孩子了,等孩子长大了……出发的时刻,并不很多。不,基本没有……
洛艺嘉说,她这辈子的最大愿望其实只有两个,一是周游世界,二是当作家。
很长一段时间,她觉得这俩个是不搭界的。周游世界前,她也一样的写书。1999年她出版的第一本书后,因题材敏感,引起关注。并接受过全国200多家媒体的采访,约稿不断,出书容易。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是先约书号,她再写。
到了2001年,她突然感觉到,在中国,和她写相同题材的人能有一万人,或许三五万?而她自己的生活,乏善可陈。毕业后,就在一家单位一直工作,习惯了的生活,让她觉得没有生气,没有意思,没有寄托。不知道每天在盼望什么?什么是新鲜的?什么是不同的?没有感触了。
如果每天和每天都一个模式,在今天就能看到10年后的自己,生命是不是有种被浪费的遗憾?那种麻木,让她觉得窒息和沉闷。心底的欲望也开始不安地冒出来。而本质上,她是求新的人。记得那时,她拿着报纸,跟办公室里的人说:“你们看这世界,每天发生那么多事,而我们的生活却一成不变。”
她是个有点巫气的人。说完这话,她家就发生了15年来最大的变故——姥姥没有任何预兆突然病故。还未从姥姥的逝世中释怀,老爸就被诊断患上了癌症。她决定:不管怎样,自己都要陪老爸一同扛过后来的日子。她从单位请长假,找北京最好的医生,学针灸,疯了似的求偏方、找仪器,能想到做到的,统统试过。也许真的是孝感动天,被宣布已经没有手术必要的爸爸奇迹般康复。
长时间的劳累让她身心疲惫,更使她觉得可怕的是,人生瞬间就可以发生不能预测、不能逆转的改变。以前规划的多少岁之后畅游世界,她怀疑了:“那么多年之后,我究竟还在吗?”她决定提前去实现周游世界的理想。
她说出计划时,一点不亚于晴天霹雳炸响。老妈一下子跌坐在沙发上,半天才缓过气来:“你姥姥刚走,你爸刚从死神的手里挣脱出来,你如果再走,还让不让我活了?”
洛艺嘉辞职时,老妈三天没理她。这下洛艺嘉有些傻了。她本来想用这个破釜沉舟,让老妈看出她的决心,好用资金支持她。老爸没钱,给她的是精神支援,洛艺嘉自己收入尚可,可挣一个花一个,口袋里的钱只够去趟野三坡。
好在姥姥在南城有处房产,留给了她。80平方米的房子,她卖了26万元。
2002年2月,洛艺嘉揣上护照,带上相机,独自上了飞机。
认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每个人的远方不同。远是一方面,方向是另一方面。于洛艺嘉,它可能简单得就是一个带前缀的名词。比如,柏拉图笔下消失的古文明国,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园,葡萄酒的故乡。它甚至可以更简单,就是一个名字,比如巴黎、罗马、卡萨布兰卡……
她的第一站选在了巴黎,之后是伦敦、马德里、雅典……她一个人不紧不慢、悠闲游走,等把欧洲逛了个遍,又想起从小对于辽阔神秘非洲大地的向往。那就继续走吧!
初来乍到,一切都是新鲜的。比如法国和荷兰,店铺门脸的大小是和纳税成比例的。她奇怪:那么小的门,家具等如何进去呢?不自然地觉得那些都是宜家那种能拆装的类型。错!他们的家具都是从窗口进去的。比如意大利,有漫长的午休,很多人要回家吃饭、午觉,下午4点才上班。比如非洲中部的卢旺达,1994年,100天内死了100万人——不是现代的电子战,甚至枪都少用,是用大刀生生砍死的……就在从前相亲相爱的两个部族间。
洛艺嘉没什么缜密计划,因为不受行程所限,喜欢的地方她会住下来,多则三五个月。在这些渐渐熟悉又沦为“日常”的生活里,她开始想到自己:我是谁?为什么要到这里来?
在卡萨布兰卡,她在当地人家里住过三个月。下午,当庭院飘满阿拉伯风味的浓郁香气,黄昏,当全城响起“诵经”声,她经常会有微昏似梦的感觉:怎么会在这里?会不会是一个梦呢?
在肯尼亚的香奈河边,看着姑娘们汲完水,爬那么高的山,她会想,如果我在这里,会不会是村里最笨的女人?
很长一段时间,她住在地中海岸边的一个小岛的岬角上。美丽、纯净的地中海,一天一个颜色,很多时候,它是七彩的。冬天,满山的野花就开了。春天,金合欢开满树的黄花。夏天,木槿、蜀葵、扶郎花……在这仙境般的海边花园,她常常是散步一个多小时都看不到一个人。她最想做的,是让亲人、朋友一起来分享。但,和熟悉的人一起,那也就不再是出逃了——逃出习惯生活的沉闷,逃出这社会的成熟却模式化的羁绊。
令内心宽阔,使生命延长
行走让她学会从容淡定,这淡定无疑在她的写作中体现。她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思维也越来越深远……
一个人的旅途,会使洛艺嘉结识很多人。在巴塞罗那,曾认识两个从法国来的姑娘。她们没带一分钱,一路搭车过来,然后,一个在餐馆打工,一个做街头艺术家,当时这让她很震惊。在耶路撒冷、秘鲁、智利、荷兰很多地方,她都看到听到很多故事。因为你不知道,彼此的背景不同,反而更容易听到她们的心声。
她曾在葡萄牙遇到一个老人,他安享着幸福富裕的晚年。但在他45岁那年,挫折连连,他觉得这痛苦承担不了了,准备放弃生命。一个雨后的早上,他来到一片田野,准备再看一眼儿时给他梦想的地方。他看到泥泞中,一个脚印里倒映的蓝天:“没有过不去的山,只有停下的脚步。亏得我活下来。生命中还有这么多美好的事情。”
通过这些人,洛艺嘉重新审视自己:“旅行使我们打开感官,让平素被忽略的世界丰妙,又重回我们。”
很多人会说:“呀,旅游的几天一眨眼就过去了。”其实不然,在不变中时光才走得最快。比如在电脑前,不知不觉几小时就过去了,而旅行,空间坐标的不断改变,使得时间发生了错觉。经历的事情多,变化多,走的路长,一天能干很多事,就会觉得时间被延长了。如果深入旅行,看很多人的生活,会觉得自己的此生也丰富、延长了。
认识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
生病,晕车,怕飞机,很多艰难会让洛艺嘉有放弃的想法,但雨后的彩虹是那么美丽……
“你总在外面走,不想家吗?”经常有人这么问她。
也想,黄昏时,遇到挫折时,她偶尔也萌生退意,那是真正意识到身处险境,却只能听天由命的时刻。
而每个磨难之时,她都想,如果能过这关,要赶紧回到曾经的生活中。然而长久缺席,却再也融回不到原来的生活里。长时间的离开,使她失去了工作、一些朋友;没有安稳的生活,这也是生活的两难:你要么有安稳的生活,要么有自由的行走。
这种生活,无疑会影响爱情。当时,洛艺嘉只是留了一封信给他就不辞而别。爱人没有说什么,两年后,在洛艺嘉准备穿越诡秘的刚果森林时,他来信说:“既然你不说,那么我说吧,咱们分开吧,没有牵挂,该有更好的行走。”
洛艺嘉以为自己看错了,手抖得厉害,咖啡杯掉到地上。
这信那么短,甚至让她看不到借口。又一年后,洛艺嘉突然意外地接到他的邮件。只有标题:我在罗马,你可愿过来一聚?
他这几个字,像小火苗一样,忽悠飘过。她想想,决定过去。
时间过去几年,他们开始有淡漠的陌生。
他说:“或是你踏上归途,或是我永远离开。”
洛艺嘉说:“我准备重回非洲。”
他说:“和我想的一样。看来,我们只能各过各的了。记住了,我们永远分手!”
2008年,澳洲。洛艺嘉从车祸苏醒过来时,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她想到他,他还会为她担心和牵挂吗?
澳洲,车祸。博客,MSN,她发了信息。祝福和关怀,源源不断到来。没有他的。
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直接来到她身边。因祸得福吧,让彼此认清在心中的位置。
现在,他们每天用电子邮件联系。老公他休假时,一定会陪她旅行。
数历险境,洛艺嘉因而更爱生命:“生命不是那黑暗的归宿,是活着的充实、喜乐,栩栩如生。如果没有风云万千,那让我们爱平安中的小吹拂。如果没有大喜,让我们珍惜平淡日中的小幸福。”
旅行攻略
Hers:如果想像你一样环游世界,该怎么做?
洛艺嘉:其实,环游世界不必像我那样一走3000多天走100多个国家,可以选各大洲有代表性的国家一一前去。如果你准备走50个国家,就得准备辞职了。50万元人民币是必须的,你可以穷游东南亚,但进非洲,入美洲,机票就是不小的支出,尤其是非洲,铁路、公路并不发达,基本要靠飞机。平均下来1万元深度游一个国家——你在北京,每个月的生活费怎么不得5000元?
老鼠皇帝&首席村妇
幸福,就是找个彼此喜爱的人同游世界
生活家舒国治曾说,太多的人用太多的时光,去赚取他原以为很需要其实却不太用得到的钱,以至他连流浪都觉得是奢侈的事了。流浪本是一件最不需要成本的事情,唯一需要你具备的本领仅仅是:会走路,如此而已。老鼠皇帝和首席村妇在一起快满5年了。这5年,他们几乎又重新走了一遍华夏大地,并背包旅行了近40个国家,拍摄了难以数计的图片。
老鼠皇帝&首席村妇:年龄相差27岁半的背包客夫妻、职业旅行家、自由撰稿人,《我们的事业是旅行》《我只想和你去远方》三部曲四本书的作者,2010年度中国博客大赛十大博客得主之一,2012网易年度旅游类十大博客之一、凤凰年度特别致谢博客之一。
他们的爱情源于梦想,他们的事业是旅行
岁月给了他们不同的脸,却给了他们相同的一颗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远方的渴望弥补了一切天生的不完美。所以他们一见钟情,在见到对方的第一眼,就在心中认定:他就是我在找的那个家伙……
“生活若不在路上,我们该怎样到达远方?”这是写在他们的第一本书《我们的事业是旅行》封面上的一句话。
首席村妇说,她从不曾掩饰对远方的渴望,她曾经的计划是:35岁退休去周游世界。
但是,世事永远都充满变数,生活的轨迹在她26岁那年开始狂飙,直接将她裹挟进了“1年9个月行走江湖、3个月柴米油盐”的日子,套用一句广告语来形容就是:不是在旅行,便是在准备旅行。
他们的故事,从一个帖子开始。“首席村妇”的横空出世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男人叫“老鼠皇帝”。2008年初的某天,老鼠皇帝在某知名旅游论坛发帖,帖子名相当给力——《找个彼此喜爱又志同道合的女孩儿同游世界》。
老鼠皇帝在帖子里形容自己会六种乐器、英德语流利、旅行经验丰富,有着50岁男人的阅历和30岁男人的体力精力,然后开出条件:26~35岁、健康美丽、活泼乐观、浪漫温柔、细致体贴,具有相当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生活品位,在写作摄影歌唱舞蹈等多项才艺中至少拥有一项——
应征者众多,拍砖嘲讽看好戏者也不少。这种事儿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很飘渺,所以除非遇到一个更加飘渺的主角,才能定格成一出香艳俗事。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遇到想不明白的事儿会拼命地猜测或者干脆忘掉,而村妇的惯常做法,是直接揪出始作俑者问个究竟。结果,几番电话交锋过后,老鼠皇帝飞赴杭州与村妇相会,再半个月后,村妇在很多人的扼腕叹息中,从一家排名全球前几的独资外企痛快辞职。当时唯一对此表示理解的是村妇的领导,而村妇的父母直到一年后才知道女儿辞职和一个老男人去周游世界这个决定。
从一个飘渺的网络帖子到牵手,他们只用了50天,很多人抱着走着瞧的态度,看待这份感情以及追梦的两个人。毕竟,这样的组合怎么看都是个异数:皇帝生于上世纪50年代,火热的青春里上过山下过乡,开过推土机、修过汽车、建过水电站,当教授当成了有国家津贴的访问学者,下海经商的结果是从垄断国企经理人混成了自由职业,属于资深宅男一个。而村妇则是恶俗而超脱的“80后”,曾经的口诛笔伐对象,有着这个年代生人的所有恶习,有点小可爱,有点小邪恶,有点小叛逆,有点小传统。皇帝是东北壮汉,村妇乃江南钿女,一个思维缜密逻辑性和计划性极强,一个天马行空经常丢三落四,两个人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属土象星座,都固执得一塌糊涂。
年龄的差距,阅历的不同,喜好的迥异,哪一个拿出来都可以成为摧毁爱情的重磅炸弹。
很多人在找伴侣的时候会考虑很多很现实的问题,比如对方的年龄、外貌、身高、资产、房子几套、开什么车等,却忽视了他们是否相爱这一最关键的因素。他们的牵手与所有的物质指标都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在结婚之后很久,他们都没有问过对方到底有没有钱或者有多少钱之类的问题,他们不顾父母反对,坚持裸婚,他们住在一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小房子里,装修极其简朴,不开车。
皇帝说:牵手是因为彼此吸引,结婚是因为志同道合。
2010年,他们出版第一本书《我们的事业是旅行》,“心底有路 大爱无疆”主题旅行博客被中国互联网协会评为当年中国十大博客之一。
2012年,他们出版《我只想和你去远方》三部曲,分别讲述印度、中东和非洲的故事,同年荣获凤凰网年度特别《致谢博主》和网易年度十大旅行博客大奖之一。
深度行走,独立思考,积极分享,除了四本书和发表在各种报纸杂志上的数十万文字,他们的博客游记字数已经超过300万,两个博客的总访问量接近5000万。
只有不合适的夫妻,没有不合适的出行地
他们的旅行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有益的创新,是一场意义深刻的人生实验……
他们的旅行,不是放松式度假,不是充电式游学,也不是抓紧时间赶在死之前让生命再升华一把。
旅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他们将爱情和事业打包塞进背囊,把家安在路上,他们不想做蜻蜓点水式的走马观花,而是尽可能地去挖掘人物和风景背后的故事。他们倾听情绪、关心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的生存状态,同时整理出各种出行攻略,以最简洁的“交通、住宿、参观路线”的形式与国内的自助游背包客分享……
此外,他们还赋予旅行更多的意义:他们一直背着二胡和笛子,用音乐作为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他们致力于与当地人的交流,力求发掘出更多的人文信息;他们一路宣传节能环保,甚至会跑去某个国家的政府机关与人家讨论如何治理水污染;他们规定在外时每天徒步距离不少于8公里,能走路就绝不坐车,能坐火车就绝不坐飞机;他们撰写博客时决不简单地以图片代替文字,因为文字才能传递出更多的信息。
行走在路上的人很多,而且一定会越来越多,他们显然不是第一对提出要周游世界的夫妻,他们前有古人,但他们雄心勃勃,想走成后无来者。
旅行是他们的梦想,更是他们的事业,他们说希望这份事业、这个梦想可以如生命般丰盈,并且不会被现实饿得越来越瘦。他们只想持续行走,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只要努力并坚持,梦想总会照进现实。
问他们:去过那么多地方,最喜欢的是哪里?村妇想了想,很认真地说:“没去过的地方都是最喜欢的,因为好奇,所以有所期待。”
他们说,每个人看到的风景都是自己创造的,因为每个人的心性喜好都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心情时也会对同一个地方做出不同的评价。但是,总还是有些地方天生丽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去过的那么多地方,这些地儿包括马尔代夫、莫桑比克岛、叙利亚的Mar musa、吉布提的阿尔萨湖等。
问他们:哪里最适合夫妻同游?
他们却说:只有不合适的夫妻,没有不合适的出行地。又说,在你决定和他结婚时,不妨先进行一趟长途旅行。
旅行和写作一样,其实都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一个人行走有一个人的快乐,但只有带上爱情同行,才可能更加幸福。皇帝说,(旅行)这是生活,完整的生活需要男女搭档,完美的人生需要爱情给力。
但是,旅行未必可以成就美好的婚姻,实际上,它也是一把双刃剑。
这就要求“真实”,本身比较单纯和善良,同时也对人提出了更高的宽容和沟通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他们在一起这些年,从没遇到过难以解决的困难,最根本的原因是:目标一致。正因为如此,即便出现分歧,谁也不会钻牛角尖,将问题放到广阔天地的背景下,就会显得比较小儿科。
此外,还要致力于降低产生分歧的可能性,他们的做法是明确分工,当决定准备出发时,皇帝解决大方向和财务问题,村妇负责设计路线、旅行攻略、准备签证材料等具体事务。有问题及时提出,允许争论,但规定不能生气,然后就是男人要包容一点儿,女人要小女人一点儿,撒撒娇,彼此讲道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实在不行,枕头边再吹吹风就行了。同时,还要学会反省自身,这个不因性别有所区别。
村妇和皇帝说,远方究竟有多远?只要能走,远方就不远。
因为有爱,他们同行;因为牵手旅行,他们的人生显得更加丰盈。不管是选择旅行式还是柴米油盐式的婚姻方式,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我生命中最美的风景。
旅行攻略
Hers:大家都会关心路上的开销,你们的经验是?
老鼠皇帝&首席村妇:这个实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跟出行目的地有关,也跟个人旅行习惯相关。比如,两人在东南亚1个月花费1万元可以过得很好,去澳大利亚要想玩得过瘾这个预算可能会高达两人400美金/天。而去趟南极,根据你选择的俱乐部,价格从每人8~15万元不等,可以玩半个月左右。
王秋杨
女人照顾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要有梦想
编辑|画眉 采访、文|李炳青 图|漓江阅美出版提供
在王秋杨《自由呼吸》一书的序里,她的丈夫张宝全说: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天命,驱动着王秋杨一次次远行,徒步南北极点,登顶七大洲的最高峰,完成“7+2”的探险全纪录的是她的天命。
看上去娇小恬静的王秋杨,和“7+2”的探险奇迹似乎很难联系在一起,但在她心目中,任何生命都有无限的可能:“这个时代可真好,男人能做到的事情女人一样能做,而且想做什么就完全可以去努力、去尝试,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王秋杨:北京今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一手创建中国最大的面向藏区的慈善基金会——苹果基金会。是第一位到达地球三极(南北极+珠峰)的华人女性,首位完成"7+2"探险活动的中国女性。
只有在路上、山上的快乐是谁也拿不走的
引王秋杨入道的王石说:“人如果舒适得太久,舒适就不存在了,‘短缺’构成了我们人生的主要部分。比如在珠峰,就连氧气都缺,生存成为第一需要,生命中很多美妙来自‘短缺’……”
王秋杨一直是三毛的铁杆粉丝,从小就喜欢冒险。迷上登山之前,她非常喜欢自驾车和背包旅行。开始登山很偶然——有个周末跟朋友去爬了趟山,她心说:原来这就是登山啊,不就是走走当年上学的路吗?——小时候的王秋杨,每天上下学都得挑着担子走几十里的山路。登山出名后,很多人问起她为什么爱上了登山,她总是说自己别的运动都不会,只是从小走惯了山路,不怕大山。
后来,经王石介绍,她认识了国家登山队队长王勇峰。2003年10月,她参加了一次“山高人为峰”的登山大会,从此就爱上了大山,一发而不可收,最多的一次一年登过五座高山。登山过程她发现,自己的体魄不属于很强的,但体质很好,负重、行走的高山适应能力好,这一点在高海拔的时候优势非常明显。不知不觉间,她在登山这个圈子里就越玩越深了。
是大山眷顾了我们,人除了敬畏自然别无他法
人登山的时候,山上该有暴风雪就有暴风雪,该阳光明媚的时候就阳光明媚,绝不会因为人的存在而有任何改变,所以人要去征服大自然是很荒谬的。登的山越多,你就越明白:其实你征服和挑战的只能是自己,山带给你的体验让你学会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更加热爱生活……
很多人都说登山是人去征服山,王秋杨却一直认为其实是大山眷顾了人。因为自然很伟大,喜欢登山的人基本上都会对自然心怀敬畏,因为不管你去了还是离开,山永远在那里,不会有丝毫的影响和改变。
“登山真好!”这是几乎失去生命的一次登顶后,她醒来的第一句话。“因为山特别眷顾我们,尤其是在城市生活浮躁、喧嚣中久了,拼搏、焦虑是难免的,一到山里,这一切都消失了。甚至连手机信号都没有,有的只是蓝天、白云、草地和远处的山,那种感受是你在被照顾着的感觉,状态很自由。呼吸是人的一个最基本的动作、起码的一个状态,能呼吸,证明你存在,你活着,但自由呼吸是一种境界,是人永远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自由呼吸》这个书名承载的就是我的梦想。”
登山的过程中,不仅人和自然的关系得以澄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同样被改写。登山特别强调团队的合作,李致新和王勇峰曾经说过:“选一个登山伙伴比选一个终身伴侣还要慎重,因为他们是要彼此呵护生命的,两个人必须拴在一根绳子上,其中的一个人滑坠,就会把另一个也同时带走。”这实际上是彼此的一个承诺,需要非常笃定的信任,是大山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了生死与共的情谊。
这应该是大山的另一种眷顾吧。
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过程,它教会了我们要珍爱当下的时光
没有死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到该来的时候自然要来,就像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一定要生孩子一样……
很多读者都说,看《自由呼吸》的时候,王秋杨的每一次历险都让人揪心,因为几乎每次都是生死劫难。
王秋杨说:“我一点儿也不怕死,死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是必然的,可能是明天,也可能就是过一会儿,没有死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到该来的时候自然要来,就像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一定要生孩子一样。所以我对此从来没有什么忌讳,尤其是我这种经常参加户外运动的人,我早早就把自己的遗嘱写好了,这是个负责任的态度,你不能把自己的身后搞得乱七八糟。家人对我登山能够理解已经是最大的支持了,已经很感谢了,不能指望家人为此欢呼。”
人的成长就像登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成长,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就算是母子也只能参与彼此的成长过程,根本无法替代,也无法承包……
对于两个还未成年的儿子,王秋杨早就对他们说过:“成长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你们现在在成长,妈妈也还在成长,姥爷都85岁了,仍然在成长,看书遇到不认识的字,还要去查字典,注上音,努力地想把这个字记住。”
她坚持,给孩子什么都不如给孩子一个好性格,性格通常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只要有假期,她总是尽可能地带孩子们出去参加户外运动。她总觉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让孩子多见识这个世界,可能比书本对他们的影响更直接:“我发现喜欢户外运动的人性格多半都比较阳光!” 孩子才两三岁就开始学游泳,在儿子 8岁、10岁的时候,王秋杨就曾带着他们登上了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
如今她的两个孩子脾性都非常好,学校里的什么运动他们都参加,什么新鲜运动如攀岩、速降一上手就玩得很好。跟同龄的孩子比,儿子们身体要强健很多,而且一点都不娇气,八九岁就可以自己坐越洋飞机去美国,中途换乘一概没有问题。到了也没有人接,直接联系校车坐着去参加夏令营,很会照顾自己。前几年,两个儿子在美国参加学校的夏令营,结果所有孩子的帐篷都是他们俩搭的,大家都佩服极了。这让小哥俩很自豪,这种良好的感觉会带给孩子非常正向的激励。
帮助别人,是款待自己的最好方式
王秋杨始终认为,公益是一种让人有幸福感的事业,它是用帮助别人的方式款待自己。每当有朋友跟她说焦虑、抑郁的时候,她就说:走吧,跟我转山去吧!到那样一个辽阔的地方,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转转神山,捡捡垃圾,心自然就会安静、满足……
王秋杨说,一个人要把自己真正照顾好,内心一定要有财富,只有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登山让自己更安静,更平和,更强大,令自己更富有帮助他人的力量。
女人做慈善,总是容易先从孩子入手。她说自己属于“泪点”比较低的人,特别容易被感动。当年就是因为自驾车去旅行,给自己印了一个名片叫“教育原生态考察员”,一路看了很多学校。在阿里,她看到一个像被原子弹炸过的乡镇,只有一面五星红旗,开车过去,才知道那是一所小学,整个乡镇都搬走了,这所小学因为经费困难无法搬迁,她立马就想帮他们再建一所新学校。
接下来,她开始在做一个赤脚医生工程,为300多个自然村培训乡村医生,农区尝试配医疗点,牧区就配马匹和摩托车巡回医疗。后来,在别人的启发下,又开始做女接生员的培训……
但是,在,王秋杨发现了一个很严酷的事实:因为藏民住得很分散,学校很远,孩子们总是逃学。后来有个家长问她:“我的孩子上了学,将来能当上县长吗?如果不能,那将来连羊都不会放了怎么办?”她这才意识到仅仅关注基础教育是不行的,还必须考虑孩子们的职业和未来。在这种情况下,她发起了藏医学院工程。这个工程既是民族的,又是教育的、医疗的、职业的,接受培训的人以后可以当村医,或者走上公益岗位。
王秋杨的藏族名字叫“冈错”,汉译就是雪山和湖。因为冈仁波齐是的圣地,朝拜的人多,垃圾也多。很多年前她就开始出钱在当地回收废旧电池,并入户张贴关于环保的招贴画,培养当地人的环境意识和卫生意识。
后来,她发现慈善和公益其实在每个人的身边。既然有那么多人向往参拜冈仁波齐的神山,就干脆让大家都来参与。2012年的秋天,他们举办了100多人参加的转神山捡垃圾活动,联合当地的驻军,把多年积聚的200吨垃圾全部清理出来。如今,这个行动已经不再是环保本身,而变成了一种观念、一种态度,让人真正感受到公益力量的强大,真正做到了“分享成果,传递幸福”。
王秋杨一直认为勇敢是一个人身上非常重要的品质,并教育孩子遇事要“敢”字当头。她说:“很多很美的词都和‘敢’字有关:敢想敢干、敢恨敢爱,敢做敢当……人真正照顾好自己,需要的是精神的富足,凭此,人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旅行攻略
Hers:登山是不是一项门槛很高的运动?
王秋杨:登山是一项门槛极低的运动,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爬山就是一点一点走上去的,从100米的山到1000米,再到8000米。只是登不同的山需要不同的装备。如果是爬香山,你只需要背个包,装瓶矿泉水、面包、一点水果就可以,更大的山就需要更多的准备。
Hers:登山的装备是不是很贵?
王秋杨:登海拔高的山装备确实很贵,一件连体羽绒服要8000多块钱。不过话说回来,在都市里买件高级时装也得这些钱,但一件8000块钱的连体羽绒服可以保证你在高山上的温暖和安全。我的很多女性山友,看人家买个名牌包,就会说:“天哪,换我要有这个钱,就去买个冰镐啦!”看人家买个项链就会说:“换我就去买个零下40℃的帐篷啦!”不同爱好的人想拥有的东西不同,登山的人拥有登山装备的满足感,和爱好时尚的女人拥有一个名牌包的满足是一样的。
梁子
越走越简单,越走越自由
编辑|画眉 采访、文|李炳青 图|梁子提供
再见梁子,是因为她的新书《非洲十年》。耳闻目睹太多行者的经历和故事,但梁子的书却让人眼前一亮,她的书会让人想起黑泽明电影的《生之欲》的主题曲,歌词大意是:必须死去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糟糕,糟糕的是你从来都没有活过……
对一个热衷于行走的人来说,只要一双腿还在,自由和幸福,开始于你迈出去的第一步。
梁子:中国第一位深入非洲部落进行人文调查的女摄影师。出版作品多部,2012年新作《非洲十年》。
就算粉身碎骨,也要去看非洲!
人可能永远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但你随时可以把握自己的内心。无论什么时候,听凭自己内心的驱使都是人的最大自由……
10年前,梁子想尽了一切所能想到的办法,只为圆一个自己看一眼非洲大陆的梦。为此,她给自己下了死命令:党员、干部身份,及至工作都可以不要,只要能去非洲!然后,这个已经成为少校军官的女人,愣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没有单位依靠、没有领导召见,可以不开会、不听文件、不再担心升职加薪,想去哪儿抬腿就走的自由人。
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她行走梦的缘起是因为当年读了三毛的书,被三毛笔下的非洲深深吸引。梁子笑道:“当时三毛要是写欧洲或者美国西部的话,没准儿那些地方也会变成我的一个梦想。”
当时的非洲,在她的脑海里还只是一个概念。第一次去南非的莱索托王国海拔很高,和差不多。她觉得高海拔的寒冷山区,根本就不是她心目中的那种能把人热死的非洲。
于是接下来,她去了西非的塞拉利昂。那个地方经历了十年的战乱,文化倒退了起码30年,一切都是手工的、自给自足:“如果你愿意,从出生到死你都可以不出林子。”
在那里,梁子看到了最原始的耕作方式,这种生存方式是她从未见过的。这时候,她才意识到非洲大陆上的50多个国家南北东西的差别很大,真正的非洲比三毛笔下的要色彩斑斓得多。在见识过了非洲的高山和森林之后,她还想看看非洲的沙漠、大海、丘陵、草原是什么样子,于是,梁子开始了10年间的不断追寻……
这一切,只因为她很早就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今生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一个自由快乐、身心健康的人。”
10年来,她一直走在通向这个目标的路上。
谁在那种时候,都有这种能量
现代都市,号称自己喜欢旅行的人比比皆是,但像梁子这样专门喜欢钻村子,专挑艰难之路的女人还真不多见……
在许多人的眼里,去原始自然的地方旅行多少带点探险的色彩。梁子却坦白地说,自己之所以选择到非洲的村子里住,是因为:第一费用低,第二是安全,第三就是在那里,你才能见到在绝对自然状态下生活着的人。
住在非洲村里的费用低到“不可思议”。很多村子根本就不收她的住宿费,她就住在村公所或者酋长的家里。开始几天还自己做饭吃,两三天以后熟了,就到村里人的家里吃,有的部落甚至可以随便到人家里去吃。
在当地人眼里,她是个有钱的富人。她常常给村子里的人买羊肉吃。村里的小卖部只要一进吃的东西,就有孩子跑来报信,常常是所有能进嘴的东西都被她一个人包下。包括已经生虫的饼干,以及所有的棒棒糖,买完就全村人一人一根,连村长嘴里都含根儿棒棒糖。说这里安全,是因为一个村里就那么多人,出去进来都很困难,流动人口少,大家彼此都熟悉。
问她,去那些地方,是作为一个外来人去感受一切,还是就想过那样的日子和生活?梁子说:“尽管我不见外,但你到了那个地方,不论是肤色还是生活方式,还是跟当地差别很大。”
当然,跟没有经过任何教化的人打交道还是存在风险的,得学会任何时候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不然的话就可能失控。比如,她的一个向导开始的时候总是以各种借口预支工资,其实是在骗人,这时候就得及时采取措施,炒他的鱿鱼,当然还要记住收回此前给他配的自行车,之后他就明白你的底线了。还有,要尽可能给当地人提供赚钱的机会,比如,带路、洗衣服、擦地都有酬劳,梁子笑道:“当他们发现可以从你这里赚到钱的时候,是很高兴的。”
从所谓文明世界来的人毕竟还是有“气场”的。一旦在一个地方住久了,村里人的大事小情就都来找她。很搞笑的是,一个男人的两个老婆因为谁睡床上谁睡地上吵起来,也找她断案。她给出的解决法子是:“这个礼拜甲老婆睡床,下个礼拜乙老婆睡床,或者,逢单号甲睡床,双号乙睡床。”OK,完事大吉。
就这样热热闹闹的,她在非洲的那些最原始的村落里住得最长的时间是5个多月,最短也有两个半月。要说最难熬的时光,一个是馋,“特想吃火锅!”一个是没法洗澡,“身上到处都痒!”还有,就是黄昏时分的孤独寂寞。
在塞拉利昂的提奥村,因为没有车,她滞留在那里两个多月,连中国的春节都没能赶回来。最后把她从村子里带出来的是一个素昧平生的英国人。
当时,这位加拿大某集团的职业经理到村里考察码头,他不知道到哪里上厕所,找梁子帮忙。等他回国休假再来这个村子的时候,发现梁子还在。来回几次以后,眼看这个女人越来越瘦弱——两个多月她整整瘦了10公斤。这个认真而热心的英国人来接梁子的时候,对她说:“最后一次见到你的那个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到凌晨两点,忽然意识到这个已经不能再瘦的中国女人必须立即回到文明社会。”
就这样,他半夜爬起来,驱车一口气跑了600公里,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今天必须跟我离开这里!”
梁子说,10年非洲,自己真的很幸运,没有遇上多大的危险。只有一次是在森林里,租来的车皮带断了,她和酋长、司机三个人冒着大雨在野兽随时可能出没的深夜森林里,徒步走了50多公里。当时根本来不及害怕,事后才意识到惊险:“其实人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除非你选择自杀,否则只要有口气儿就会往前走——谁在那种时候都有这种能量!”
你有多简单,就有多自由
经历了来自地球另一端的淘洗,她的内心日渐清新透亮,越来越简单,也越来越自由……
10年来,梁子一直独自往返于非洲、印度、阿富汗等地的村落,用各种方式记录村民的生活和文化,也不断地被追问:你老去那里,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想让那个世界了解他们?还是悲悯他们?
梁子的回答很笃定:“我没有什么目的,就是因为喜欢,就是觉得自己对他们了解得还不够。我既不想用我记录的一切去当教授,也不想因为我全世界就知道他们。我写的、拍的别人看不看无所谓,我只是想丰富一下我对非洲等地的知识,这些地方对我来说充满着魔力。我将来肯定还要去,对于非洲,我不是过客,而是归人。”
梁子说,她之所以喜欢把自己放在非洲村落里的女人堆里,就是因为这些女人不管是外表和内心都简单而有趣。在塞拉利昂的提奥村,有个女人的丈夫撇下她和三个孩子跑了,她就那样守在家里,相信有一天丈夫一定会回来。她家里特别穷,在梁子要走的时候,却送了梁子一条崭新的床单和一个枕套,这让梁子特别感动,因为这个女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之前梁子想给她点钱,她说什么也不要。她送人东西,以及不轻易麻烦别人,只是因为她的心好,没有缘由,也没有目的,就这么简单。梁子感慨:“这些人的心思要用都市人的思维去分析,对人家是一种亵渎。”
最令梁子惊讶的是,在那么促狭的原始部落里,那些一辈子都不可能见识大千世界的女人胸襟是那样辽阔:面对一无所有的贫穷、猝不及防的死亡、无缘无故的遗弃,她们没有抱怨,没有恐惧,也从不放弃。
每次从非洲回来,梁子都会对自己生活的都市有新的认知。梁子拿到我们拍摄现场的几件衣服是她所有的家当。鞋子也就几双,很多以前的衣服都送人了,日常需要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她说,看得越多,就越觉得人活着的物质需求应该尽可能地简单——人的自由很多时候来源于你的简单,甚至可以说有多简单就有多自由。
如今的她,看待事物、处理问题,不像以前那样钻牛角尖了,内心却越来越淡定。人的心一清明,遇到事情不会动辄焦虑、慌张,而是懂得化解、面对,一直苦苦追寻的“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境界,不经意间就触摸到了。
有人问梁子走到什么时候才会停下来。梁子笑道:“这问题问的就像问一个人打算什么时间不再逛商场,什么时间不再看电影一样。”2013年大年初二,梁子再次出发,先去肯尼亚,再去博茨瓦纳。对于非洲,她不是过客,而是归人,只有那里能安顿她的心。
旅行攻略
Hers:一个普通的都市女性也想和你一样行走非洲的话,需要什么经济条件?
梁子:有3万块钱就可以走。我每次就是这样,1万块钱买机票,1万块钱在当地用。我在村子里住,换了1000美元,住了两个月花了还不到500美元。卡上还可以留1万元备用。上次我去印度,往返机票也就六七千块钱。像我,不需要企业赞助,自己的收入足以支撑旅行。
Hers:中国女性公民单独申请外国签证容易吗?
梁子:中国人申请外国签证男女没什么区别,只有个别穆斯林国家有点麻烦。
Hers:单身女人的出行安全如何保障?
梁子:首先,千万别冒富,身上别戴任何首饰和可以被人抢走的东西。我以前连戒指都不戴,就穿一件破T恤,后来是总有人问我结婚了没有才戴的。另外,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你的眼神很重要,因为小偷和抢劫犯都非常职业,判断力超强,有人就会频频遭偷或抢。这种眼神不太好描述,要表明你是警觉的、不能侵犯的,它有点像人的气质,是积累出来的,是从里到外流露的,好像也是很难模仿的。
Hers:长期远行,如何保持和家人的沟通?
梁子:12年来,其实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内。每年外出时间不等,有时一两个月,有时三四个月。在国内的时间与其他人没什么两样,吃喝、健身、写作、看电影,总之,一切正常。我爱人有自己的事业,也经常外出,对我的旅行没有什么异常反应。我在异地的话,彼此交流靠电话或短信。
红杏&佳佳
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编辑|李楠 采访、撰文|Tomi 图|红杏
行者无疆,而风景可成就更多学识。一位资深女行者,一个50天的女婴,她们一同开始了路上的征程。8年来,她和她是怎样走过?成就了如今怎样的心境?Hers带你去了解!2013年出发吧,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红杏:著名人文地理摄影师,旅行作家,跨媒体时尚旅行家,儿童户外教育概念倡导人。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艺术学院视觉艺术硕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青海雪域社会救助发展中心常务主任,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尕朵觉悟神山旅游宣传形象大使、著名户外面料戈尔特斯TM(Gore-tex) 户外英雄、戈尔特斯户外梦想实现总评委,“Everkid儿童户外”创始人。
张佳禾:昵称“小驴佳佳”,现年8岁的小小旅行家,已旅行中国25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国五大藏区;乘房车游览泰国、老挝、非洲纳米比亚等地……
带宝宝出门,让经历在记忆中积累
对于孩子来说,无论她的年纪多小,她看到或接触过什么,都会在记忆中沉淀下来,当时不会立刻显现,但经过日积月累,这些能量便会日渐丰厚,所谓的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孩子很小的时候,妈妈们总是想着如何百般呵护,甚至都不敢抱出门晒太阳,但是在佳佳才50天的时候,红杏便开车带她出去“冒险”了。红杏说,其实孩子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是需要积累的。佳佳本身从妈妈母体就继承了一定的免疫力,一般不容易生病。相反,如果户外活动少、呼吸的新鲜空气少,不经常换环境,她身体的适应力和免疫力反而会变弱。
佳佳是7个多月大的时候去的青海藏区,她第一次看到雪山,还不会用语言表达,但依旧很兴奋地在汽车后座上手舞足蹈、咿咿呀呀地唱歌。佳佳1岁的时候,还不会走路,她就在云南独自爬上了160级台阶。到了山顶特别冷,红杏就用当地的炭火盆帮她烤袜子烤脚丫。一年后,佳佳在家中把袖子弄湿了,她拒绝换衣服却跑到暖风机前把袖子烘干。红杏好奇她为何这样做,她说:“爬山、烤脚。”红杏回想,佳佳这个经验正是来自她1岁时雪山上的经历。
酷爱旅行、去过很多地方的红杏,渴望与女儿一起分享旅途中美丽风景、风土人情。自从佳佳出生,她便不再舍得独自旅行,而宁愿多一些“不方便”,带上这个小“驴友”。她说:“那点不方便,对于旅途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在佳佳很小的时候,无非就是要记住带奶粉、热水、尿布等琐碎的东西,但对于孩子的旅途收获来说,这点付出是值得的。”
并非“小包袱”,而是多了一个旅伴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她的认知是需要通过家长主动灌输的,你去跟她讲述要去哪里、会看到什么,4~5岁以后,她逐渐有自己的想法,你会发现其实是多了一个旅伴,而不是一个“小包袱”。
2009年,4岁多的佳佳参加旅游卫视“我的梦想”活动时说出自己的梦想:去非洲大草原,看猎豹、黑豹子、大象,还有长颈鹿……面对这些很多大人都不敢触及的野生环境,那一刻,红杏想的是怎样和丈夫一起帮4岁的女儿实现在外人看来有点出格的梦想!女儿的努力坚定了红杏帮她实现愿望的决心。随后她与同样热爱户外旅行的丈夫一起着手准备,联络当地可以看到不同动物的农庄,半年后她们就成行了——佳佳在6岁前实现了去非洲的梦想。回来后,她创作了几十幅关于非洲的绘画,还在炎黄艺术馆、798艺术区举办了“小驴佳佳的途涂画话——非洲印象”个人画展,这是她继2009年“小驴佳佳的途涂画话——印象”之后的第二次个展。
红杏和佳佳一样,最喜欢的两次旅行便是广西北海涠洲岛和非洲纳米比亚。涠洲岛的行程非常放松,天天在一个小渔村里住着,没有到处赶场,佳佳可以很悠闲地在海边散步、画画,和村里的狗玩耍。纳米比亚的旅行看到了很多野生动物,包括和小猎豹近距离接触。那是只受伤后离群的小猎豹,很小就被农场的主人救助收养,放在山坡上的自然环境里生活,她们走了很远才找到那只小猎豹。作为家长,红杏也会考虑安全因素,因为猎豹很小,也长期被人收养,所以没有什么攻击性,才放心让佳佳和它玩,但它还是在无意中抓破了佳佳的衣服,佳佳虽然被吓哭了,过后她也明白那是猎豹跟她玩。红杏和佳佳一起走过这些特别的经历,积淀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阅历。
随着佳佳慢慢长大,经常和妈妈旅行的她必须学会去准备和管理自己的东西。佳佳4岁的生日礼物就是一个小相机,旅途中她也会拍摄一些图片,回来后写旅行小文。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佳佳各方面的能力。
如今虽只有8岁,却已经历精彩人生的佳佳,和帮她实现精彩梦想的妈妈一起,约定每年都会有1~2次长时间、远程的旅行,平常小假期穿插一些零碎的短期旅行,对于未来,还有很多精彩可以期待。
最近,佳佳和妈妈正在计划去尼泊尔,很巧合的是9年前的2月4号红杏自己去的尼泊尔,那个时候她刚怀上佳佳,现在去也算是故地重游,只是这次多了一个小旅伴。除夕和初一都将在博卡拉,在喜马拉雅的神圣照耀下度过。
从容面对旅途意外,塑造豁达开朗性情
“遇到问题不要增加紧张情绪”是红杏长久以来灌输给佳佳的处理事情的方式。既然事情已经发生,过度紧张也不能解决问题,还不如淡定面对,从容处理。
旅途中遇到车坏了、堵车、塌方等问题,要淡定处理问题或者耐心等待。佳佳在途中也有过几次发烧等身体状况,如果烧的不高,红杏就对她进行物理降温或者吃点药,就轻松解决了。2011年,红杏带佳佳去参加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的考察,佳佳是队里唯一的小孩,但已经可以跟随队伍脚步,帮忙进行辅助采访工作。
有一天路过一片原始森林,佳佳独自去山泉饮水,泉下有很多腐烂的树叶和蚂蟥,当时大人们也没太注意,走到一个村庄后佳佳感觉脚下有些刺痛,脱鞋一看两只脚上有5~6只蚂蟥钻得满脚都是血,作为妈妈的红杏第一反应就是“快点,摄像摄影抓紧一起拍,呵呵,佳佳,你的这次旅行更加完整了”。红杏令人匪夷所思的举止却完全舒缓了佳佳的紧张情绪,反而变成了一次有趣的经历。
丰富的旅行经历塑造了佳佳不喜张扬、低调的个性,对于自己的荣誉和经历从不主动炫耀。各种旅行磨炼让佳佳的包容性更强,无论遇到什么性格的小朋友,她都可以去适应情况,也从来没有说过“我不喜欢谁,以后再也不跟她玩了”之类的话。
吃百家饭的佳佳也塑造了肠胃的记忆力,她从来不会挑食。佳佳3岁的时候跟红杏去傣家村,面对把辣椒剁碎了挑都挑不出来的傣家菜,佳佳便就着凉水吃了。
独乐不如众乐,户外养育经验分享
如今红杏成立了Everkid儿童户外教育机构,用实际行动去帮助更多的孩子成长为更理想的状态,自然教育给孩子更生动的生活经历,可以提升综合能力、心理素质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当然,她自己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快乐。
如今的佳佳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除了画画、书法,夏天的时候去练马术,冬天的时候去滑雪,还一直坚持跳芭蕾舞、练钢琴等,她始终对新事物都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这一切都是源自从小的户外养育方法。
佳佳现在的旅行时间安排在寒暑假和小长假,每次佳佳旅行回来都要更加投入地学习,因为这样她才能挤出时间去旅行,佳佳的学习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上课时佳佳的注意力很集中,积极地举手发言,成绩也不错,可谓是众多家长眼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红杏的户外教育方法,让佳佳在快乐生动的环境中很轻松地学到知识,红杏一直倡导“独乐不如众乐”,她一直在用心经营自己的微博,还把自己的经历出书,希望可以把经验和心得分享给更多的家长和孩子。
旅行攻略
1.户外教育分为两个阶段:0~3岁,是户外养育的阶段,孩子的性格培养和能力养成从此奠定基础;3~7岁,是户外教育阶段,学龄前的启蒙过程很重要,家长要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年龄小的孩子的参与性、互动性、好奇心都比较强,这时候进行自然教育,以及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更容易被接受,所以户外教育越早越好。
2.真正的旅行强调的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如果是很小的孩子,可以给他带够吃穿用的东西,大一些的孩子,如果不是去特别贫困的地方,建议吃当地的食品,否则便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如果去高原地区,要带足够的衣服和防晒用品。
- 上一篇:家政服务市场发展趋势
- 下一篇:母婴保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