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设计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08 18:0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设计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设计的现状

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策略;未来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伴随着经济水平快速上升、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的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呼声越来越高,绿色建筑是人类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存在的危机作出的积极反应,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业的实践成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预示着“绿色设计”依然将成为21世纪工业设计的热点。

一、绿色建筑设计特色

所谓绿色建筑设计,是指紧密结合当地情况及用户需求,采用一系列先进材料、机械和控制技术,使楼宇系统最佳化,在为用户提供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大大减少能耗、水耗以及废水处理等运营成本。绿色建筑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从对环境影响、建筑物内环境和全寿命周期投资等角度综合做出决策。一座建筑物的“寿命”跨越它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直至其最终的拆除或再利用。在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阶段,所做的决策会直接影响以后各阶段的费用和效率。但负责建筑物设计、施工以及做出初投资的,往往和使用维护建筑、承担其运行费用、支付雇员工资和利息的不是一个单位。这就导致许多建筑在使用中出现各种由于设计不当引起的问题。绿色建筑设计需要从一开始就考虑到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表现,在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的基础上,不是仅仅考虑节省初投资,还要考虑节约运行与维护费用。也就是说,绿色建筑关心的是建筑物“一生”的“健康状况”。

二、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1、合理利用资源

1.1清洁能源的利用

太阳能是一种资源丰富的清洁能源,在建筑中可进行太阳能的利用,如设计并建造太阳能光电屋顶、太阳能电力墙和太阳能光电玻璃,将太阳能转化为建筑本身需要的电能和热能。此外,风能也是一种开发利用较为方便的一种清洁能源,除了建筑的自然通风外,还可以安装风力发电和风力致热设备,将风能转化为建筑内可直接使用的能源。

1.2回收利用旧建筑材料

循环利用是环保理念的基础,所以在建筑设计中亦是如此,对于有些旧有建筑中拆除下来的建筑构件,通过加工改造,可以重新利用在新的建筑中。这种做法既减少了旧有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又减少了材料购置费用的支出,完全符合绿色建筑的体系机制。

1.3可再生材料的利用

建筑中加大木材、废纸/纤维保温材料等可再生材料的利用,不仅减少建筑的投资,还可减轻人类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引发的生态问题。

2、降低环境负荷

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减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环境污染,使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固体、污水与气体等污染物带来最小的环境负荷。

2.1选择环境负荷小的建筑材料

建筑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带来较高的环境污染。建筑师在对材料进行选择时,应具备生态和经济的意识,选择对环境造成的负荷小的材料,如生态水泥、绿化混凝土、高性能建筑材料、家居舒适化和保健化建材等。可使用预制模数构件来减少建筑垃圾。

2.2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

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带来的污染,在建筑的造型设计、材料选用和工艺设计都应便于施工,减少施工的能耗和降低其带来的环境负荷。

3、延长建筑生命周期

3.1选用耐久性材料,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设计中选用耐久性较好的建材,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最好做到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与建筑同步,减少材料的更换、维护,从而节约费用。

3.2采用灵活多适的设计手法

建筑师在设计中应充分预见到建筑可能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而改造,采取适应性改变、灵活性设计等策略,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益,以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减少寿命周期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例如,设计两所住宅建筑,在材料和工艺都相同的情况下,设计者采用不同户型的话,一种自适应性差,可能在几年后无法满足使用功能,无法改造只有拆除重建,而另一所由于可以灵活变换户型而得到更长时间的使用,相比之下,在相同的时间内,后者生命周期中耗费的资源和产生的污染比前者要少很多。

4、最大限度降低能耗

4.1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过程中的能耗

因为对建筑材料的消耗比较大,所以不仅要考虑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耗,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材料在生产运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能耗。在生产方面,应该尽量的选用低能耗,可循环利用的材料。为减少运输能耗,尽量的选择地方性的建筑材料,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耗。从根源上开始节俭,为以后的节能打下基础。

4.2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对于不同地区的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需求,对于南方的多雨季节,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建筑的防渗性,所以对于材料的防渗性有很高的要求,对于北方的建筑,要做好冬季的保暖工作,这就需要在外墙上要选取保温性能好的材料。对于建筑设计的布局、平面形状、朝向以及门窗等,都会对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在采光、取暖、通风等一系列要素有所影响,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这些因素的限制。

三、色建筑设计中的重点注意事项

绿色建筑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三个方面,考虑到居住环境的气候条件,追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和谐统一,应用环保节能材料和高新施工技术。

1、考虑到居住环境的气候条件

绿色建筑是一种气候适宜性建筑,即遵循气候特点设计出低耗能建筑。比如徽派建筑就是典型的小气候调节型的建筑,非常热的夏天,到了房间里也会觉得很凉快。徽派建筑大多为两层结构,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稻草和粮食,粮食和稻草就成为隔热层,建筑上层与下层、内部与外部温差相差5度之多。徽派建筑

的地窑是把季节性的热能储藏在地下,然后用温差为建筑取暖或降温,达到节能的效果。

2、考虑到应用环保节能材料和高新施工技术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

3、需要结合地形地貌的功能进行设计

这样可以减少场地平整带来的建设投资,减少工程量。同时也避免因场地建设造成的对原有生态环境景观的破坏。在绿色建筑设计初期,从建筑朝向、高度和地下空间重点考虑,这是设计初期最应该注意的事情。目前全社会都在倡导节能理念,国家也积极的制定推广节能的政策法规,许多大城市都在逐步推广节能不达标不能通过的政策要求,因此这方面都因引起绿色建筑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

4、考虑消除危险源和污染物

诸如电磁辐射超标、火爆、有毒物质,其他超标污染元素等。绿色建筑设计除了本身对周边环境要绿色节能环保,设计之初周边外部大环境的安全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5、注重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

无成本节能措施主要针对绿色建筑设计耗能系统进行按负荷、按需求控制,以减少浪费,同时还具有实施简便、无需额外的资金投入、见效快的优点。绿色建筑设计运用了不少的新技术,例如雨水收集回用、人工湿地等,绿色建筑设计可以为建筑设置一整套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对热工参数的动态监测,可以了解建筑物的实际运行状况,并将收集到的数据导入到能耗计算软件中,可以查看建筑物的能耗情况,包括空调系统运行情况、水系统运行状况、太阳能系统运行状况、建筑物能耗情况、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分布情况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及时调整设备开关,有效的节约能源,同时创造一个舒适的室内环境。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绿色建筑设计即生态建筑理念的彰显以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为宗旨,以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为目标。因此,建筑实践应当加强对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视,不断实现设计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敬文.绿色建筑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具体体现[J].广东科技.2008(18)

篇2

关键词:包装设计;绿色;大胆;创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67-01

把一种计划、规划、想象这种思想感知,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大家将它称作设计。从远古到今日,劳动是人类最重要的行为方式,人类发展离不开辛勤的劳动,人类通过劳动来改造世界、创造文明、促进发展,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造物是最根本的创造活动,在造物前人们都会思考该如何造物,怎样造物,那么这个前提思考过程就是思想感知,设计就是将这些思想感知有机的展示、展现出来,可以把任何造物过程中的计划、规划、思考理解为设计。由于造物行业的多样性,由此产生了平面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等等。最直白,最简单的定义设计应该是“有目的的创造行为”。人类在向信息时代迈进的过程中,普通公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应由科学家与设计师来引导。未来社会追求的是高速、环保、多元化、绿色、多媒体,人们应该有更健康、更绿色的生活方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雅致中华”二十一世纪生活文化设计国际大赛,宗旨是号召全世界的新一代设计师在世纪之交,从引导二十一世纪的消费市场时尚潮流的观点出发,以跨时代的审美意识去重新发现和认识中华之千年传统和民族文化中的审美意识及表现方法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那种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为其中心思想的,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生活。由此看出未来生活的走向是绿色生活,那么设计应该是绿色设计。维克多・巴巴纳克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绿色设计理念将成为未来设计市场的主要思想和设计准则。但在考虑绿色、健康设计的同时,设计还应该更大胆,更富有创新精神,21世纪的设计理念应该围绕大胆;绿色;创新这三大主题出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所有企业都在追求自身的品牌身份和理念,那么就需要设计师设计出更多符合该企业形象的设计产品。那么设计的重要性悠然可见,国内外关于设计的定义多种多样,但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个“为明天工作”的概念,与维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甚至可以说,设计的属性主要在于经济,经济属性是第一位的,设计与经济紧密联系,密不可分,设计为经济服务,艺术属性是第二位的。包装设计作为设计范畴的一个分支,其个性突出地体现在经济属性方面。正因为如此,全面了解其经济属性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设计本质意义的认识,而且对准确把握包装设计的过程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包装是建立品牌的关键,同时也越来越被人们高度重视。世界上的包装设计领域不仅有浪漫的欧洲包装设计、精致细腻的日本包装设计,也有市场性特强的美国包装设计和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中国包装设计。中国的包装设计正在不断发展建立自己的地位,随着世界设计的大环境变化和进步,有更多的设计师对未来的包装设计方向提出了思考。简约、环保、低耗和创新已经成为包装设计的新潮流。

现代包装设计在我看来必须符合三个核心价值观念:环保、大胆、创新。在全世界都在提倡绿色设计的大环境、大走向里。在设计时必须保持环保意识和环保理念。在设计过程中,还必须抛开各种束缚,不断挑战自己,寻找新的创意。大胆,顾名思义在设计工程中,要有大胆创新小心求证的设计过程,但是大胆是第一步,有大胆才有创新,才有进步。这三个核心价值观有两个主要的作用,首先是,在设计的时候在我们脑海里保持这三个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我们在设计上高度重视这些设计原则,同时又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地挑战自己,以及自己的设计。其次是,在创作优秀设计的工程中,这三个核心价值观为我们认为有必要考虑的因素设定了很好的参数。现代的设计,尤其是包装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好的设计师能够通过自己的设计语言和视觉语言,传递当今时代潮流和风尚。

包装设计,尤其是现代包装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设计师必须在不同层面进行工作以获得好的结果。设计的标志、选择的色彩组合和材料的运用都很重要,这些可以使包装设计与众不同,并易于消费者辨认这些形形的产品,所有这些都需要设计师的创造技能。通过包装设计把信息整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在情感上和实用性上都能够与消费者在不同层次上进行交流的故事,这必须依赖于设计师对自然、社会、人性的理解。在战略领域里,把品牌设计和产品的整体品牌个性融合在一起,则必须依赖设计师的文化和社会领域能力,最后,把握最新的发展趋势,如环保设计,必须依赖于设计师的环保意识、道德和好奇心。如果设计师能够掌握这些,那么一件优秀的、环保的、个性、独特的设计作品便能够应运而生了。

参考文献:

篇3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包装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截止到现在为止,我国包装工业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如今的包装已经发展成为多门类、多学科的综合体。包装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增加商品附加值;另一方面美化商品,但是包装废弃物却污染着自然环境。由于包装带来的各种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这就导致绿色生态包装材料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绿色包装材料的选择

选择绿色的包装原材料:

通常情况下,在选择绿色包装材料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到该材料的环保性、协调性,这样做既可以减少包装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又可以提高包装材料的再利用率。常见的绿色包装原材料有纸包装材料、木材与竹的包装材料、可降解材料这三种。1、纸包装材料。在包装中,纸包装材料是应用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包装材料。但是由于人类文化的不断提高,人类对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能够缓解纸供不应求的状况,此时就研发出了新的纤维素原料,通过该原材料制成纸。再加上纸包装在使用完之后,即使被丢弃了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2、木材与竹的包装材料。在包装过程中也会用到木材,并且其容易加工、价格低廉,但是如果过度使用木材,会导致人们肆意砍伐树木,不利于维护我国的生态平衡。因此在现代包装中,应该利用竹来代替木材。我国的竹林面积较大,因此用竹包装是非常合理的。同时由于竹是一种无毒、无污染的绿色包装,在使用之后还可以回收利用,因此竹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3、可降解材料。如果将可降解材料的包装丢弃在大自然中,那么通过太阳光或者土壤等作用可以将其还原,最终以无毒、无污染的形式进入到自然环境中。

尽量选择简单包装:

当前,有很多产品的包装设计非常复杂,这样做不仅浪费了较多的资源,还会忽略了简洁美。由于过度的包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增加了回收再利用的困难,因此要尽量选择简单包装。通常要尽量减少包装中的多余构建来避免资源的浪费。在包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尽量选择鲜艳的颜色来达到简练、精致的包装效果。

尽量选择不加涂的绿色包装材料:

设计师往往会在外包装进行印刷,因此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为了能够获得较好的印刷效果,良好的印刷适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印刷过程中,会使用较多的油墨,这些油墨中含有汞等重金属,如果将这些重金属用到食品包装中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包装印刷中,要尽可能采用无水胶印技术,将污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绿色生态包装材料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作用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态的消费观念:

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刚开始纸是人们书写的工具,但是到了后来它也成为非常重要的包装材料。设计师开始将纸作为包裹食物的重要材料。以前的纸包装往往更加重视包装的实用性,并且用纸包装也较为简单。如果从现代的美学、设计学的角度来看,那么简单的纸包装会显得较为粗陋。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纸的质量得到了提高,并且在纸包装外侧还会印刷与产品有关系的信息。从本质上来讲,以前的纸包装与现代的纸包装的区别并不明显,但是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材料得到了明显的改进。这种改进就显示出人们越来越高的环保意识,也体现出大众的消费观念。

加强包装的回收和再利用:

从相关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包装在使用完之后就被人丢弃了,最终沦为垃圾。所以回收和再利用包装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如果包装材料是生态、环保、容易降解的材料,那么就可以回收和再利用。如果包装材料是不环保、降解难度较大的材料,这就会危害到自然环境。因此设计师在选择包装材料的时候,要尽量选择环保的、可降解的材料,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率,还可以降低包装材料对环境的污染。近几年来,设计师开始将竹子作为一种包装材料,究其原因在于竹子这种包装材料容易降解、加工工序简便、对环境的污染很小。

总结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设计师要选择绿色生态包装材料,只有这样做才可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同时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设计师要努力寻找绿色生态包装材料,尽可能降低包装材料对环境的污染。

篇4

关键词: 建筑工程;绿色建筑;发展现状;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就城市而言,建筑工程施工及建筑设计不当时常是造成资源浪费以及城市污染的重要来源。因此,有必要从建筑的设计、施工和使用本身,对建筑工程现状进行改善,以减少因城市建筑的建造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而提高城市形象。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建筑工程中的体现,也是我国建筑工程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1绿色建筑的概念与特征

绿色建筑理念包含多方面的含义,绿色建材、绿色建筑设计、绿色施工以及绿色使用等都属于绿色建筑范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对绿色建筑做出了如下定义:绿色建筑是在建筑从规划到拆除的整个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使用空间,并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从绿色建筑的概念可以看出,绿色建筑追求的是从建筑设计到施工,再到使用,最后到拆除的整个建筑寿命过程中,以最少的资源使用、最少的环境污染,得到较为舒适的居住办公环境,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工程中的贯彻实施。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方向下,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工程的主要发展方向。相比传统的建筑,绿色建筑在资源消耗、设计与施工过程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环境温和性,其主要的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绿色建筑本身较传统建筑,能源消耗大大低,更有利于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2)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其设计具有与时俱进、因时而变的灵活性。

(3)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

(4)相比传统建筑而言,绿色建筑更注重环境保护在工程中的具体实施。施工过程中,对于噪音、扬尘等环境因素都进行重点控制,环境保护是绿色建筑建设的整体指导思想。

2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阶段能够节约大量的能源费用,在应用阶段因其设计的独特性,能给使用者更好的居住或工作体验,除此之外,绿色建筑能够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个整体,从而提升城市的形象。作为我国建筑的发展方向,绿色建筑的研究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2.1构建资源节约型设计与施工方案,节约工程成本

建筑工程建设是城市中资源消耗的大户,部分建筑单位受传统理念制约,认为资源的消耗与建筑的质量成正比;除此之外,相关部门领导好大喜功,认为投资越高的建筑,越能表现出其业绩,因此,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绿色建筑从规划到设计,再到施工的过程,都深刻贯彻资源节约的理念。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绿色建筑理念能有效减少电能、汽油、混凝土和水资源等多种能源的使用,对于建筑整体成本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

2.2减少建筑碳排放量,符合国家低碳要求

碳排放量过多与全球气温的升高息息相关。“低碳”是目前国家对建筑领域的基本要求。建筑的低碳设计是采用碳排放量较低的绿色建材与充分利用阳光等自然资源的结构设计,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的。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对于施工工艺、施工机械等都应满足低碳标准,节约能源,禁止浪费,构建低碳环保施工现场。绿色建筑理念符合国家规定的低碳环保要求,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环境污染具有较为广泛的意义。

2.3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绿色建筑对于市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绿色建筑采用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设计与施工方法,不论从建筑外观还是从建筑内部设施方面都做了较大程度的优化,使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更贴近市民的生活。建筑周围的环境在建筑设计时也得到了精心的改良,使城市拥有一个整体的主题,并能满足绿色建筑对节能减排的需求,从而提升城市形象。与此同时,绿色施工能有效减小施工噪音,较低的碳排放对于城市整体温度的控制有益。市民的生活质量与周围环境关系密切,绿色建筑能使市民在更为舒适的环境下生活与工作。

3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了对绿色建筑的探索。而当时较多的重点放在了对生态建筑的研究上。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各个国家都必须要面对且解决的问题。因此绿色建筑理念逐渐被提出,在此之后,北京、上海、天津等较为发达的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绿色生态建筑小区。时至今日,绿色建筑的建设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各种先进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被研究出来,也进一步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3.1绿色建筑结构设计

在设计方面,研究者致力于研究更合理、更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天热资源的建筑结构,如光导采光系统的研发。然而,由于技术及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投资在绿色建筑结构设计研究中的科研经费一直是制约这方面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许多好的想法由于各方面的阻力,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很难得到实施。另一方面,较为优秀的科研成果由于建筑建设单位的思想较为陈旧,不愿意采纳或利用较为新颖的绿色建筑方案,这也是绿色建筑结构推广较为缓慢的原因。

3.2绿色建材的应用

国外在绿色建材方面研究的成果较多,近些年来,我国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了较多符合我国自身绿色建筑情况的绿色建材,如无公害涂料、纤维强化石膏板、防潮壁纸等新材料。除此之外,各类新型合金的研发,不但使原有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与韧性,还具有抗腐蚀、轻质量等特点。然而,新材料的研发必定需要较高的成本,在绿色材料被投入到建筑工程应用的初期,价格必然会相对昂贵。为达到低碳环保要求,国家应对使用绿色建材的建筑项目实行适当的建筑经费补贴,这也更有利于新型绿色建材的研发与推广。

3.3绿色节能施工工艺

施工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我国建筑行业致力于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今年来,我国在建筑施工噪音与施工扬尘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隔音墙等设施也逐渐被引入到建筑施工行业。除此之外,在基坑开挖、高层建筑施工等大型工程中,也引用了许多优良的施工工艺,对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损坏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废弃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建筑垃圾在道路基层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展开,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为建筑垃圾的再利用问题设立更多的科研项目,以指导实际工程中废弃建筑垃圾的合理处置。

4结语

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走向,它对于建筑工程中环境污染的改善、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形象的提升都具有推动作用。本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对绿色节能建筑的概念及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了绿色建筑在节约工程成本、促进低碳生活和改善市民生活条件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对我国目前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探析,提出了一些有益建议,成果对于绿色建筑的推广应用与低碳节能理念在建筑工程中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韩金洋等.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J].科技向导,2012(02)

[2]朱慧明.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及其发展现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08)

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节能;运营管理;节能减排;经济激励;环保

0引言

近年来,在社会的巨大需求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绿色建筑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截至2016年3月底,中国已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4195项,建筑面积达48728万平方米,如表1所示,但其中运营标识项目仅245项,占总数的6%左右,也就是说90%多的绿色建筑是没有达到绿色运营标准的,显然这与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实现节能减排的理念不符[1]。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方案》中强调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理念”和“建设运营”,用科学的运营管理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2014年4月1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的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总结了8年来全国绿色建筑运营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提高了运行效果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的权重[2]。赵丰东等人针对北京市投入运行的绿色建筑项目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分析了绿色建筑在施工和运行环节存在的问题[3]。李圣英等人认为绿色建筑运营效果是反映绿色建筑水平的重要依据,通过天津地区某绿色住宅项目的运营评估,对项目在水体景观、集中空调、室温调节等方面存在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4]。本文为了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对我国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而提高绿色建筑在运行阶段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果。

1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现状

所谓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化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5]。首先在运行效果方面,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就要严格按照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最大化地实现绿色建筑的技术、设备的运行效率。其次,在市场环境方面,由于绿色建筑运行成本较高,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机制很难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制定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已成为促进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措施。

1.1绿色建筑运行阶段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现状

节地和节材方面是由设计和施工阶段所决定的,在建筑的运行阶段很难起到很好的改善效果。故本文主要对绿色建筑在运营阶段的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现状进行分析。

1.2绿色建筑运营经济政策方面

为了促进开发商、物业管理者、消费者的积极性,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各省份也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条件,相继制定了适合本地区的经济激励政策,包括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信贷激励政策等一系列奖励政策。

1.2.1财政补贴政策

在某些省份或城市,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项目可获得一定的政府财政奖励。如厦门地区,厦门市建设局和财政局共同制定的《厦门市绿色建筑财政奖励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对于取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项目的建设单位,根据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可分别获得30元/m2、45元/m2、80元/m2的补助。

1.2.2减免相关费用

在某些省份,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可获得政府收取费用的减免。如规定,取得一星级的绿色建筑可获得政府30%的城市市政配套费减免,二星级和三星级的减免程度更大,分别达到了70%和100%。青海省也了《关于加快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意见》的经济激励政策,对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建设项目,按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分别减免30%、50%、70%。

1.2.3信贷激励政策

绿色建筑相对于普通的建筑,其建设、运行成本较高,投资回收期较长。因此,一些省份为推动绿色建筑开发商的积极性,放宽了对有关绿色建筑项目的贷款条件,并给以一定比例的优惠政策。比如安徽省,针对不同的相关主体,制定了不同的金融服务政策。对于开发商,在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过程可享受降低1%的贷款利率的政策;对于消费者,在购买绿色建筑产品时,可享受金融机构下浮0.5%贷款利率的优惠。该项政策的制定不仅推动了信贷机构在绿色建筑方面的业务规模化发展,也提高了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项目的积极性及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的热情。

1.2.4税收优惠政策在某些省份,为了支持和鼓励绿色建筑在运营阶段的管理,若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关规定的,可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广东为了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通过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绿色建筑的通告》,规定绿色建筑投入运行后,若获得绿色建筑运营标识二星级、三星级或者获得DBJ/T15—83《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运行评价标识ⅡA级以上(含ⅡA级)的,可依法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

2绿色建筑运营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

2.1绿色建筑在运营期间管理成本过高

相对于普通建筑而言,绿色建筑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因而在运行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技术人员和能耗监测设备来保证各项技术和设备的正常运行,进而导致了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成本过高,影响绿色建筑的推广。以某获得三星的绿色运营标识项目为例[10],其在运营中所用到的绿色建筑技术及增量成本比例如表3所示。根据我国对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不仅要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产生明显的效益。绿色建筑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主要是指绿色建筑在运行阶段通过运用有效的管理和技术而节约的各种资源效益。间接效益指的是绿色建筑运行给人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虽然这种效益不能给人们带来直接的金钱利益,但这种效益在绿色建筑的效益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如何有效地将绿色建筑运行带来的间接效益转化为直接效益,以弥补绿色建筑运行成本过高的问题已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2.2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我们要全面考虑各个部门和人员在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根据其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11]。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主体主要包括开发商、物业公司、用户、政府。在当前的绿色运营管理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各主体之间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合作,进而导致前期设计没有考虑运行成本,后期绿色技术在实施过程中落实不到位,设备系统的参数不能达到设计的要求,使绿色建筑运行的效果大打折扣[12]。

2.3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制度体制和激励体制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在绿色建筑的制度体系中,并没有强调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必须获得运行标识,导致绿色建筑在设计阶段和运营管理阶段的发展严重失衡。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已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运行标识项目212项,只占总数的5%。也就是说在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中,只有极少数是达到绿色建筑运行标准的。由于绿色建筑的能耗80%是在运行阶段发生的,如果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达不到运行标识的标准,所谓的绿色建筑也就达不到真正的“绿色”。其次由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各主体缺乏绿色建筑运行管理的动力。绿色建筑效益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得到回报。由于相关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或者激励措施制定的不合理,导致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互相推诿,很难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2.4绿色节能理念不足,缺乏有效的宣传机制

绿色建筑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宣传与推广,致使许多民众对绿色建筑的了解停留在表面,而不知如何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与环保。比如垃圾分类这一举措,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民众是愿意进行垃圾进行分类的,但是有意愿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大部分都面临着无法区分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问题,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往往也是蜻蜓点水。缺乏实际指导与具体知识宣讲,使许多节能和环保措施的实行大打折扣。

3推进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建议

针对以上在绿色建筑运营管理过程出现的影响绿色建筑运行的问题,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借鉴国外绿色建筑运行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绿色建筑运行管理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引入碳排放交易机制

引入碳排放机制就是政府机构根据节能减排的目标确定本地区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然后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绿色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进行精确的计算,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引入社会资本的加入,合理制定碳排放的交易价格,进而将绿色建筑的减排外部效益内部化,最大化地减小运行成本的回收期。

3.2强化主体之间的合作

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需要不同的参与者之间相互配合和合作,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如图4所示,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项目的投资方应邀请设计单位和物业管理公司开展项目可行性研讨会,讨论项目中绿色技术、设施的可行性,并最终给物业公司提供一份建设、运行成本的分析资料以及各设施的运营方案,以说明该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可持续性,为后期绿色建筑的运行提供参考资料。政府作为绿色建筑的主要推广者,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来正确引导建设者、物业公司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的责任和利益划分。用户作为绿色建筑的使用者,物业管理公司加强对用户的技术引导和绿色理念的宣传,使用户能够按照绿色建筑运行标准来实现绿色建筑节能、节水等目标。

3.3加强申报绿色建筑设计、运行标识的联系

针对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项目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应在绿色建筑申报时进行一定的约束。首先在政府层面,应严格制定有关绿色建筑运行标识标识申报的法律和法规,对于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要求在项目运行1~3年之内达到规定的运营标准,否则取消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认证,并剥夺给与的相应优惠政策,甚至强制要求实行绿色建筑运行标准。其次在绿色建筑评价机构层面,创新绿色建筑的评价机制,引入全寿命周期评价机制,将绿色建筑评价分为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行阶段,总分为100分,每个阶段的总分分别为30、20、50分,同时每个阶段都有最低分标准,只有每个阶段都达到了最低分标准,同时最终总得分达到60分以上,才能给予企业颁发绿色建筑标识证书。只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措施,才能使绿色建筑真正地实现“绿色”。

3.4加大绿色建筑理念的宣传

在住宅小区定期开展各类宣传和推广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向居民宣讲节水和节能相关的举措、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等。首先编制《绿色建筑运行操作指南》,在《指南》中要详细介绍各种节能设备的功能以及正确的操作方法、节水器材的推广和使用方法、垃圾分类和污水利用等具体的绿色环保措施,指导居民在日常的生活中正确实施绿色建筑的运行管理,真正使用户体会到节能环保的宜居环境。其次制作各种形式的节能和环保手册,定期组织有关节能环保的宣讲。通过这些措施对居民提高节能意识进而用实际行动来实现绿色建筑的“四节能一环保”目标具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4结语

总之,绿色建筑要想实现真正的绿色,离不开有效的运营管理,而在绿色建筑的推广过程中,由于运行成本过高、激励政策不完善,各个主体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利益划分不够明确等因素,导致绿色建筑的发展很难有质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落实绿色技术措施,实现绿色建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设计目标,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大章,黄莉.《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解读之六运行管理[J].建设科技,2016,(22):30-33.

[2]王建廷,刘盈.2014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变化及推进建议[J].建筑经济,2015,(12):75-78.

[3]赵丰东,乔渊,孟冲,等.北京绿色建筑实施效果调研及验收管理研究[J].建设科技,2014,(6):54-59.

[4]李胜英,汪磊磊,陈颖.天津地区绿色住宅项目的运营评估分析[J].建设科技,2015,(24):56-57.

[5]马维娜,梅洪元,俞天琦.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J].建筑技术,2010,(7):641-644.

[6]徐伟,刘姗姗.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增量成本与效益研究[J].建筑节能,2016,(5):109-112.

[7]毛艳辉,王云海.基于碳排放的绿色建筑容积率奖励额度测算[J].建筑经济,2016,(6):88-91.

[8]李晓锋,冯莹莹,陈娜.《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解读之二节能与能源利用[J].建设科技,2016,(22):17-19.

[9]曾捷,吕石磊,李建琳,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J].建设科技,2015,(4):23-25.

[10]阳春,路宾,孟冲,等.北京地区绿色建筑运行实效调研分析[J].建筑科学,2014,(6):114-117.

篇6

一、绿色医院的发展趋势和现状

(一)国际绿色医院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的后半叶开始,绿色发展的思潮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先后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唤起了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使绿色理念、可持续发展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的行动纲领和计划。各国政府竞相提出一系列以绿色概念为前提的相关政策。2003年12月,美国医疗行业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针对医疗建筑的可量化的绿色设计与评价标准。2009年金融风暴肆虐全球,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后,整个国际社会对低碳发展的理念已普遍接受。WHO(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绿色医疗的推广作为2010年以及今后几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并在我国内地重点扶持相关项目。总之,从国际大背景来看,推动“绿色医院”建设,应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

(二)国内绿色医院的发展现状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绿色医疗的发展思路,并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进入2000年后,先后有浙江、广西、陕西等省份以及太原、深圳等城市展开了绿色医院建设的评价标准的探索,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绿色医院的建设。

住建部于2006年6月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适用于住宅和公用建筑,但没有专门制定针对医疗建筑进行评价的标准;2010年由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共同制订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012年由原卫生部和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组织的国家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也正在编制。有了评价标准,将对我国绿色医院建筑的设计、建设和评价起到科学、系统地引导和指导作用。

地方对绿色建筑也予以财政奖励的政策,充分说明加快绿色医院建设是符合政策的,也是医院建设的发展趋势。

二、如何进行绿色医院规划建设

(一)科学规划、精心设计

绿色医院的规划设计首先要达到科学的医疗功能指标,以充分满足医疗需求为核心原则,科学地制订总体布局、平面功能布局、医疗工艺流程等要素,确保投入使用后顺畅、高效运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合理功能分区,解决好医疗与生活分区,洁污分区,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交通分流,患者及家属与医务人员通行分流,各类车辆的交通分流管理等,确保良好的交通流线设置;再者,在规划阶段要将绿色建筑要求的“四节一环保”等各项指标,结合本项目的特点进行调研论证,通过具体的绿色节能技术和措施,在规划设计中体现出来,确保所有建筑物的建设均依据总体规划进行。

(二)全过程控制建筑质量

绿色医院建设初期确定科学合理的绿色施工方案和计划。在施工过程中,会同专业咨询机构、监理单位对施工各环节进行监控和即时纠偏,保证建筑过程严格执行设计标准,按规范施工,避免为省钱降低标准或偷工减料,杜绝豆腐渣工程,从建筑安全上保证工程质量符合绿色医院建筑的要求,建设百姓放心的绿色医院。

(三)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节地即是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通过适度规模、合理布局,节省土地资源,用好每一寸土地;节能就是要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遮阳系统,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照明节能、电梯节能和空调节能相结合;节水就要把室内节水和绿化景观浇灌节水,室外雨水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回收利用相结合;节材就要选好环保材料,降低能源损耗材料的利用,并与室内平面布局、空间功能设计结合考虑。

(四)要注重建筑的生态环保

绿色医院建筑的生态环保体现在医院建筑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外部环境的生态环保要通过优质的景观设计来体现,包含雨水回收,透水地面,绿化的微灌、喷灌等节能技术来实现;内部生态环保要打造优质的室内环境品质,通过智能通风系统、节能空调系统、节能照明系统、环保材料和环保涂料等节能技术及产品的综合运用,达到优良的室内空气品质,营造舒适的声、光、热环境,使室内的“微环境”实现生态环保。绿色建筑的生态效果,就是要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与相关因子(如阳光、空气、降雨量等),辅助各种节能技术和措施,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降低能耗,避免各种不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环境因素,实现建筑内部“微环境”和外部“大环境”的生态环保。

三、如何运行管理好绿色医院

绿色医院的建设和良好的运行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具备了各种条件的基础以后,运行管理显得更加关键,绿色运行管理要本着低成本、高效益,低投入、高产出,低排放、高效能,充分保障医疗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成本核算管理系统

充分发挥能耗分项计量系统的作用,实现各科室的成本核算,制订科学合理的各种节能运行管理制度和措施,有效利用资源,不断降低运行成本,促进高效低耗运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费用合理的医疗服务,从而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好成本核算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核算系统,达到全过程、全要素,能适时、可视、可控、准确地反映医院的物流、财流、信息流的运行状况。其“全过程”就是要使成本核算流程包含医院运行中所有的收入、成本数据发生的起始点、中间阶段及终止点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要素”就是要达到成本核算的对象应包括医院运行中所有的收入、成本构成单元,范围涵盖面最大化。“实时”就是应做到数据统计、传输、展现的及时性。“可视”就是成本核算的过程、结果都可以在系统终端按权限进行查询浏览,实行信息导航。“可控”即应通过成本核算系统,达到对医院经济运行的流程、走向进行调控,小到对每一个核算单元及收入、成本数据发生点,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准确”即指所产生的数据由人为统计报送改为系统自动采集,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二)加强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析,提升绿色医院运营管理水平

通过成本核算报表、经营分析评价指标所反映的成本信息得出的分析报告,以及提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成本的合理化建议,帮助医院管理者了解医院整体运营情况,做出相应决策,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成本分析的意义是通过分析成本揭示成本消耗的现状,认识成本变动规律,寻求成本控制途径,努力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使医院走优质、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建设绿色医院,能使医院的运营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也为广大的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安全、舒适、健康、高性能的人居环境,有助于提高医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成为吸引患者的重要手段,更加符合国家政策和现代医院发展趋势。 (编辑 刘鲁)

参考文献

[1]GB/T50378-2006.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2006

篇7

关键词:绿色设计;绿色建筑;可持续;环保材料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74-01

一、“绿色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一)“绿色设计”的概念

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环境意识设计。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绿色设计的原则被公认为“3R”的原则,即Reduce,Reuse,Recycle,减少环境污染、减小能源消耗,产品和零部件的回收再生循环或者重新利用。

(二)“绿色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角色定位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该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绿色设计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这里建筑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崭新的生活,在建筑中,尽可能增加自然采光系数,建立建筑物内外高品质的自然采光系统;通过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建立自然空气循环系统;同时建立水循环系统,尽可能将水引入一些容易让人疲劳的环境中,立体的多层次绿化系统,净化小环境,改善小气候。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建筑中生活与工作,更加舒适,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活力,绿色设计承载着自然元素与建筑环境的沟通,也是建筑设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绿色设计”在建筑中的构思与应用发展

(一)关于“绿色建筑”构想

对于绿色建筑方案设计的构思,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应考虑绿色建筑在设计中的可适性发展,同时考虑建筑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以及人与自然、建筑的和谐相处,处理好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充分考虑建筑的朝向以及地形地貌的特点和自然环境是创造绿色建筑的核心;其次,为建筑内工作的人员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在建筑项层设计屋顶花园也是构成绿色建筑的有机体。同时,其他工作层的共享空间集中设置阳光室并引入植被,建立高品质的绿色工作环境以及立体多层次的绿化系统;再次,为了减少对能源的浪费与消耗,而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并将建筑使用中产生的废水、废料收集处理改造,循环利用,是建筑真正成为及动态静态空间理念为一体的良性循环体。

(二)绿色材料与绿色技术

可持续建筑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回归建筑本源。这与哲学命题密切相关的则是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就地取材,能降低建筑成本,这里的成本不知是指经济意义上的成本,同时,由于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也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即减少了环境成本。另外,建造房屋时,可采用或借鉴当地传统盖房子的方法,如土坯等。只要能够确保牢固级安全,使用传统方式房屋不失为一种好的可持续建筑选择。自然材料的使用也应得到关注。最常见的自然材料包括石材、木材、竹材等。对自然材料的处理方式也许多种,处理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要进行破坏性开采,同时尽量避免使用涂料。除石材、木材、竹材外,其他材料,包括稻草,也可以用来增加房屋的保温。

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建造过程中的节能和建筑使用过程中效率的提高。一般来说,降低建筑使用能耗量的主要措施是改造建筑的隔热保温性能,可通过采用新墙体解构和新材料墙体节能技术来实现。除此之外,供暖节能技术和照明节能技术也能降低建筑在使用过程中能源过度消耗,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广为应用。

三、结论

绿色设计作为一个新兴产物,对环保、节能的要求,值得探索、研究试.这一道路是漫长而又艰辛的。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迈进,随着工业文明向绿色文明的转变.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绿色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绿色建筑必将以自身的独特风格、千姿百态的建筑形态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预示着“绿色设计”将成为21世纪工业设计的热点之一。“绿色设计”在现代化的今天,不仅仅是一句时髦的口号,而是切切实实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的事。这对子孙后代,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影响都将是不可估量的。

篇8

摘要: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阐述了发展绿色建筑的概念,分析了当前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介绍了绿色建筑在保障房性住房中应用的特点,对保障性住房中能更好地运用绿色建筑作出了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 :绿色建筑 保障房 可持续发展 节约高效

据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建筑物所产生的能源消耗约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40%,而其中又主要来源于建筑过程中所产生的消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虽然认识到绿色建筑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绿色建筑在实际实施中遇到重重阻碍,提高绿色建筑在建筑物中的应用实则任重而道远。

绿色建筑的推行需要借助政府及广大社会资源的作用,在有政府政策支持的保障房中推行绿色建筑将会减少阻力,绿色建筑也将借助保障房这个推广平台提高在建筑行业中的影响力,最终受益于整个社会。

一、保障房以及绿色建筑相关内容分析

1.保障房建设现状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向社会上中低收入困难家庭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房屋价格和住房面积的房屋,具体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等。

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保障房建设应立足于保障中低收入者的基本住房需求、引导公众的合理消费。规划到“十二五”期末,保障房的覆盖面人口达到城市人口20%,大约需要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

2.绿色建筑的理论与实务

(1)绿色建筑概念。根据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定义,绿色建筑就是指在建筑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绿色建筑的实际运用。保障房建设绿色理念与传统的建筑理念有着很大的区别,绿色建筑理念是在满足基本的住房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贯彻了节约、环保和可持续的原则。在科学设计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念对保障房进行设计,从而建造一个适用、高效、环保的综合性住房。

(3)绿色建筑在应用中的意义。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80%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在每年建成的房屋中,而在已有的建筑中,95%以上则是高耗能建筑,能源利用率竟为33%,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建筑水平。从绿色建筑的设计来有效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来说有很大的可实施空间。

3.绿色建筑与保障房关系

(1)保障房是推广绿色建筑的平台。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建筑面积的迅速扩张和城市人口的井喷式增长,中央政府考虑保障房的大力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住房压力,“十二五”规划期间的3600套保障房政策中50%以上的项目将由政府提供保障房建设。

(2)绿色建筑是保障房建设的保障。保障房大力被推进的另一方面是给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带来众多的负面影响,每年建成的80%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增大了我国节能减排的能源负担。若能在现有房屋中倡导节能减排的绿色理念,建设绿色建筑将会成为住房建设的一大亮点。在以政府为主的保障房项目中实施绿色建筑将有力践行节能减排的口号。

(3)在当前建筑中推广绿色建筑成为典范。政府若能在倡导绿色建筑理念的基础上,对于保障房建筑贯彻实施绿色建筑的决心做出实践,让大部分中低收入困难家庭及其相关群体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住上优质环保的住宅,这将会为众多的商品房建设作出表率,促进商品房的开发商能够积极主动地在商品房建设中贯彻绿色理念。房屋的建设在整个建筑中占绝大多数比例,保障房和商品房若能实施绿色建筑也就意味着整个建筑行业能源消耗的大幅度降低。资料显示,在“十二五”期间,即有计划将新建至少10亿平方米的绿色建筑,到2020年建筑面积的30%以上是绿色建筑。

二、绿色建筑在保障房中的应用现状与分析

1.保障房建设中实施绿色建筑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绿色建筑理念下的保障房建设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绿色建筑在总的建筑住房中比例仅有5%,还拥有广大的发展空间。2012年,河南省在政府投资的建筑及保障房项目中率先进行绿色建筑的实施设点。同年,上海市实施保障房建设中绿色建筑占10%。

绿色建筑的实施效果甚微,可以发现绿色建筑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要在市场上开始推广新的绿色技术,进入市场之初由于应用少、产业链不完整,导致绿色技术在实施时单价成本过高。考虑到成本因素,很少的建筑商会对这一技术进行采纳,所以绿色技术的市场根本无法推广开来。市场占有率越少,绿色产品的单价价格越高,越无法普遍实施。

2.绿色建筑在保障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绿色建筑设计技术不成熟。主要表现为绿色建筑设计后所达到的节能效果与设想的还有一段距离,收效甚微;另一个主要表现是实施绿色建筑设计为建筑带来过高的成本,更加使得绿色建筑设计无法在目前真正推广起来。

(2)民众绿色观念意识淡薄。地方政府保障房建设的相关负责人仅仅把绿色建筑理念留在口头,开发商则是在建筑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大多数的购房者或租赁户考虑到的也只是住房的价格质量,若住房能够在后续的使用中节能对这批住户的吸引力并不太大。

(3)配套法律监督制约措施不够完善。绿色保障房在房屋设计、操作施工、项目验收、组织评价上的评价标准更为严苛。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出台来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进行统一,仅停留在倡导阶段而没有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下为更多唯利是图的绿色建筑开发商滋生了逃避责任的温床。

三、保障房建设中实施绿色建筑的建议

1.提高绿色建筑技术水平

现阶段绿色建筑之所以还没能在社会广泛推广开来的根本原因是绿色建筑的实施水平不够成熟,单价成本高,社会效益收效甚微。相关的财政机构应该加大科研人员研究的财政拨款力度,学习成果、广泛试验、吸取经验、改善技术,力争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材料上降低成本,增加效果。

2.增强绿色建筑的效用功能

(1)扩展建筑的外部功能。保障房小区外部功能的扩展主要体现在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尽可能地完善相应地配套设施、促进小区的关系交往和满足住户的人际关系发展需求。利用已有的空地分散布置和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减少占地也能方便社区居民的娱乐需求。在小区之间的小道上修建可供休憩的长椅,并在空地上尽可能多地进行美化。

(2)美化住房的环境。美化住房的环境除了有居民的良好卫生意识之外也要有相关部门的管理和制约。相关部门定期进行公共娱乐休闲设施的检查修缮,组织人员整理居民卫生垃圾,合理规划垃圾安置点的位置,在空地上种植可供观赏的花花草草。

3.倡导绿色建筑理念

保障房绿色建筑的相关人员若能使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当代绿色建筑的推广。绿色理念的推广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进行自上而下地倡导,也需要相关传播媒介的宣传。

4.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1)政府增加绿色建筑的相关财政资金。财政资金的注入将会升级科研设备从而刺激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资金的欠缺也是导致保障房没能在各个方面达到商品房标准的一大原因,财政资金的注入也是使得保障房绿色建筑落实的根本保证。

(2)实施相关法律政策。在保障房建筑的具体实施上,仅依靠道德控制和不具有法律约束的条文对那些铤而走险以谋求不法收入的相关人员来说威慑力并不大。政府能够出台相关强制性具有威慑力的行政措施和相应的违法处罚措施将会对保障房绿色建筑的相关人员具有实质性的行为约束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不断地发展,可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保障房绿色建筑将成为保障房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并将逐步带动整个建筑走向绿色节能,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体现,并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慧娟.保障房建设实施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李晓燕.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绿色建筑设计分析[J].科学导报,2013(1)

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协调统一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可持续发展更是科学之道。这就需要各行各业遵照此原则正确做好发展问题, 建筑业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绿色技术的应用, 只有绿色技术在建筑行业中得到尽可能的应用才可以谈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技术包含很多方面, 同时涉及建筑的许多方面, 如果能在建筑设计、 施工、 装修等阶段融入绿色技术,可以说这样的建筑将是未来人们所希望的绿色建筑。本文通过对绿色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设计方法及绿色技术要点进行阐析, 为绿色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绿色技术应用原则

绿色技术可以应用于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任何阶段, 在建筑设计时针对具体目标元素进行应用, 并将这些目标元素有机结合, 最终完成建筑的整体设计,具体的应用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应用绿色技术。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是保证建筑环境效益、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根本。

1.2 重视建筑的全寿命周期问题, 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包括: 初阶段的规划设计、 施工阶段、 后期运营管理以及拆除。

对全寿命周期进行关注和重视, 不仅可以在规划设计阶段将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和利用,而且可以降低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在后期的运营管理阶段可以为居住者提供更加健康、 低耗、 舒适的无害空间, 拆除后尽量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和危害, 并视拆除的材料尽可能的做大二次使用, 提高材料的使用率。

1.3 对自然条件进行合理化利用, 保护周围的环境,对现有的适合的地貌、地形、 植被和自然水系等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 在对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进行充分考虑和研究的情况下,进行建筑的选址、布局、形态和朝向; 在建筑的设计上, 保证建筑的规模和风格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有害气体和废弃物排放时, 应采取有效方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1.4 适用与健康的环境是居住者的目标,绿色建筑应对使用者的适度需求进行充分考虑, 不断改进设计和施工方法, 努力建造和谐优美的环境;确保居住者有一个质量安全、 环境清新的空间; 在满足居住条件的情况下, 更能够带来居住上的快乐和工作上的高效率。

1.5 重视对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 降低对环境的高度污染, 通过对设计和管理的改进和创新, 优化生产工艺, 合理化选择适用的技术、 材料和产品,对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优化, 改变旧的消费思想和方式, 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过度的浪费; 因地制宜, 将本地材料和资源加以扩大化的利用; 重视对资源的二次循环利用; 从根本上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将可再生、 清洁的资源尽可能的应用在绿色建筑之中。

2、绿色建筑设计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观念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由于绿色建筑概念传入我国只有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同时基础研究起步较晚、总体建筑质量较差、区域差异巨大、制度体系不完善、人们的绿色环保观念欠缺等多方面特殊国情,使我们在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将会遇到比发达国家更多的困难。

人们对于绿色建筑节能的关注度最高,对于节地的关注度最低,而在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节地恰恰是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别于国外类似标准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我们毕竟人多地少,这是当前中国发展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背景;许多专家仍然将人的需求定义为舒适和健康,而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已经将其定义为“健康、适用和高效”,这里突出了适度的概念,以其“舒适”加以界定,使这一概念更加贴近中国的普遍要求。

2.2、技术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现状,高端绿色建筑技术研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包括双层玻璃幕墙、真空玻璃、光导采光系统、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等一系列绿色建筑技术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国家建设部等主管部门的推动下,经过一系列节能示范项目,轻质绿色建材ALC板性能及应用技术;ETS生态污水处理系统;FPW有机固体废弃物生化处理技术;节能环保型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钢筋混凝土免拆技术;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住宅建筑体系;绿色环保隔热保温材料技术;大面积太阳能集中供热工程;小区智能化系统等一批绿色建筑成套技术,已经初步成熟,具备了推广的价值。

3、绿色建筑的设计要点

3.1、重视建筑的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的优劣程度将会对绿色建筑的性能及其成本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进行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经济、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提高建筑的整体设计效果,切忌照搬所谓的现代化绿色技术,也不可仅考虑到一个局部而不顾建筑的整体设计效果。

例如,对于热带地区而言,对当地的建筑使用保温材料以及蓄热墙体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对于较冷的地区而言,若建筑门窗的热工性能相对较差,即使采用再先进昂贵的墙体保温材料也无法真正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效果,因为,这些热量会通过门窗迅速地散失掉。因此,为了遵循经济性原则,应当尽量将有限的保温材料应用到关键的部位,而非均匀进行保温材料的分布,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某些类型的建筑,例如内部发热量相对较大的商场或者实验室而言,若无保温材料的应用反而有利于空调能耗的降低,也会对建筑的节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3.2、强调因地制宜

对于绿色建筑而言,其设计过程必须强调因地制宜,绝不可盲目照搬。通常情况下,各地气候条件的差异相对较大,因而对于不同的地区,其建筑的绿色设计策略也大相径庭。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其它地域因素,以实现建筑采光、通风、集热及其制冷过程中对于自然条件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实现因采光、通风、供暖、降温等过程所带来的不必要的能耗消耗及污染。

通常而言,对于日照条件较为充足的西北地区,进行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更加强调对于太阳能的利用,而对于阴雨绵绵的湿润地区若考虑太阳能的利用则无法取得很好的效果。

对于北方较为寒冷的地区而言,其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建筑的保温性,因此,应当在保温材料方面进行较多的投入,而对于南方较为炎热的地区而言,则需更多考虑遮阳板的方位及其角度设计,以防止因太阳的辐射而产生眩光。

3.3、尊重基地的环境条件

为了确保建筑的经济性、舒适性、安全性及其便利性,进行建筑的设计规划过程中,应当在其间的各个环节引入环境的概念,也就是说,进行建筑的设计和规划过程中,必须以建筑所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地域人文特征为依据,进行相关气候条件、水资源、土地使用情况、交通及其基建设施条件、能源系统、地域人文环境等信息的收集,尽量实现建筑同周围自然生态、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以更好地提高居民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健康性,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及材料的使用率。

3.4、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室内居住环境

为了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必须考虑如下方面的因素:首先,所选择的材料应当对人体的健康没有危害,设计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建筑运行过程中是否会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气体、电磁波辐射等,即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目的,此外,室内应当具有良好的空气质量和温湿度环境,具有良好的光视线环境及其声环境。

3.5、采用低环境负荷的新型节能技术

进行设计过程中,还应考虑到能源使用的高效节约性,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通过日光照射强度的改变自动控制节水系统、室内的照明系统、局域空调及换气系统;强调能源的循环利用,例如二次能源、排热回收和蓄热系统等;采用强耐久性的建筑材料;采纳对建筑有养护、更新、修缮的设计方案;为设备的竖井、面积、层高、荷载、机房等设计留下可发展的空间。

3.6、同当地地域、历史等人文环境相融合本要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对古老建筑物的保存和保养,对传统街道的维护和发扬;

(2) 继承局部地域传统的建筑生产和施工的技术;

(3)对城市的美化,创建和谐绿色的新城市;

(4)保护当地居民的原有生活方式。

结语

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 不仅为推动建筑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而人口却越来越多的情况加剧时, 建筑设计师们不得不加大了对绿色建筑的探寻力度, 从而找出新的建筑形式来适应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居住变化, 这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彩萍.浅谈绿色建筑设计[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24)

篇10

【关键词】节能环保;建筑节能;绿色混凝土;应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节能环保理念在各个领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推广,特别是将其应用于耗能量相对较大的建筑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实现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很关键的一步就是保证建筑材料的节能与环保。绿色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特点,正好契合了当今社会环保节能的要求。在对绿色混凝土的概念以及绿色混凝土在上海世博会项目中的应用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和措施。

1.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和措施

对于这个问题,为了理解和阐述的方便,我们主要可以从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和我国建筑节能的措施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1 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国家建筑节能技术的好坏是衡量其是否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虽然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节能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与外国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总体来看,我国现阶段的建筑节能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建筑节能成本高、投资大。这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也是影响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推进的一大影响因素。所以一般来说,有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会望而却步,不想或者是根本没有能力进行节能工作的推广;其二,开发商严重忽视节能环保理念。节能环保理念的缺乏也是导致建筑节能工作无法有效推进的一大因素。有一些开发商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对社会效益不予关注;其三,建筑从业人员的节能意识淡薄。这里所指的建筑从业人员主要是指设计人员、监理人员、施工人员等,是一种相对广义的概念;最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在我国,长期以来,没有较为严密完善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这使得一些建筑施工单位有机可乘,对建筑节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2 我国建筑节能的措施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更好的推进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呢?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努力:其一,政府方面。对于政府来说,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体系,以保证建筑节能工作有法可依,除此之外,还需进行必要的节能环保宣传,鼓励建筑节能技术的创新等;其二,房地产开发商方面。作为建筑节能环保的主体,房地产开发商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房地产开发商还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的节能规范与标准,树立本行业节能环保的理念;其三,建材和技术方面。比如,在选购建筑物材料时,可以适当偏重节能门窗、新型墙体材料的采纳,可以大力发展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最后,建筑从业人员方面。建筑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节能环保意识,必须具有研究开发节能环保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节能环保在建筑行业的推广与应用。

2.绿色混凝土的概念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主要可以从绿色混凝土的定义和绿色混凝土的分类两个方面进行。首先,绿色混凝土的定义。所谓绿色混凝土就是指既能实现混凝土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减少环境污染的新型混凝土,与传统的混凝土相比,其具有环境污染少、能源资源节约量大等特点和优势,因而能在建筑行业得到应用;其次,绿色混凝土的分类。分类标准不同,绿色混凝土的分类也是不同的。比较常见的有两种分类,其一是将绿色混凝土分为高性能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和环保型混凝土,其二是将绿色混凝土分为透水性混凝土和植被混凝土两种。

3.绿色混凝土在上海世博会项目中的应用

为了理解和阐述的方便,我们主要可以从透水性混凝土和植被混凝土这两个方面的应用进行分析,并以绿色混凝土在上海世博会项目中的具体运用为对象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3.1 透水性混凝土和植被混凝土的应用

首先,透水性混凝土的应用。混凝土如果不透水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比如空气湿度的降低、热岛效应的形成等。如果不透水的混凝土在路面上使用,将会严重影响地面的生态系统,影响地面植被的正常生长,甚至还会导致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这个角度来说,加强对透水性混凝土的研究很有必要。通常来讲,透水性混凝土又被称为多孔混凝土,基本上可分为水泥透水性混凝土、高分子透水性混凝土以及烧结透水性制品三类。其次,植被混凝土的应用。植被混凝土除了具有一般绿色混凝土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固土能力好、外表美观耐久、制作简单、施工方便等优势,某种程度上还能发挥绿色植被等的效用,因此在实践中备受广大建筑设计师和住户的青睐。

3.2 绿色混凝土在上海世博会项目中的具体运用

本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上海世博会在其建设项目中充分采用了绿色混凝土,以更好的体现现代社会对节能环保的追求。具体来讲,在设计之初,上海世博会就全面尝试使用各种低能耗、无污染、可再利用的绿色建材,比如绿色混凝土等,对于骨料体系、胶凝材料体系等的设计也都经过了较为严密的计算,以从各个方面体现节能环保的要求。对于骨料体系的设计来说,采用的主要是碎石、再生骨料、石屑以及细砂四位一体的分配体系然后再通过计算机应用程序,计算出较为合理的配比。对于胶凝材料体系的设计来说,首先需要对基本的原材料,如水泥、粉煤灰、矿渣粉等进行合理的分配,然后再在保证建筑物工作及应力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搅拌。绿色混凝土在上海世博会建设项目中的运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目前已经带动了很多建筑工程项目对绿色混凝土甚至是建筑节能材料的使用。

4.结语

节能环保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潮流和趋势,将这一理念应用于耗能较大、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建筑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实现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选用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步。绿色混凝土是基于环保节能理念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混凝土,值得在建筑行业中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与应用。本文从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和措施、绿色混凝土的概念、绿色混凝土在上海世博会项目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某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在具体进行阐述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要加以规避。

参考文献

[1]谢莉.浅析绿色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J].科技信息,2010,10(29):Ⅰ0054-Ⅰ0054.

[2]周青,刘旦,袁艳君,许彩云.绿色混凝土的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08,11(29):111-111.

[3]李阳.绿色混凝土在上海世博会项目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建设科技,2009,10(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