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台湾;职业教育:现状:启示

作者简介:沈汉达(1960-),男,上海市人,现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教授、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校长。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7-0058-03

台湾产业和经济社会结构近几年发生了变化,基础产业日渐萎缩,部分产业日趋呈现“空心化”特征,使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发生变化,台湾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基层技术人力培养目标的定位受到挑战和冲击。目前台湾职业院校办学实践中,升学导向功能日趋强化,升学导向与专业技能培养两者相互依偎,碰撞共存,正逐步形成一种特有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一、对台湾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认识

第一,强化升学导向。但发展职业教育依然有政策倾斜。升学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据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统计。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比例由1998年的24.76%上升到2004年的66.61%,而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则由1998年的42.57%下降到2004年的21.36%。2007年,台北士林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的比例占92%,直接就业的比例仅占4%,未升学和未就业的比例占4%。明德女子中学2006年度学生升学比例超过了90%。在该校美容美发专业实训室内,笔者抽样询问5名女生,她们表示毕业后将首选升学。

职业教育享有倾斜政策。目前台湾职业学校年度财政投入要比普通高中高出10%左右。据介绍,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自2007年度起的5年内,将投入500亿元新台币重点投向综合指标评估合格的职业院校。

职业学校学生高考享有倾斜政策。据了解,职业学校学生参加技术院校考试共4门课程,满分为700分,其中国文和英语两门文化课程各为100分,另两门为专业课。每门为250分,专业课所占比例超过70%。部分专业高考时,还设有面试环节。面试分数占学生考试总分40%比例。

台湾部分技术学院升格和高校扩招,为中职学生升学导向提供可能,使台湾目前人力结构呈“橄榄状”。中间层次人才过剩。大学生在失业人群中所占比例最大。同时,产业升级和劳动力市场学历高移化需求,也进一步推动和强化了升学导向。台湾现阶段社会和产业的发展需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功能定位,升学导向成为与台湾现阶段生产方式基本吻合的一种特有的职业教育发展形态。

第二。专业教学退居“侧位”,技能培养侧中求重。由于受升学导向“指挥棒”影响,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比重逐步下降。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反差明显。据对参访学校开设课程统计,目前专业教学课程一般均低于50%,有的甚至低于35%。台北士林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商业经营科的义化课程科目占61.46%。专业课程科目占20.8%,学生实习只占17.74%。台北大安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总学分为192学分。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含实习)学分比例为112分:80分。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41.6%。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倒挂”,导致学校办学成本和资源配置结构失衡,由于偏重升学教育。有的职业学校添置实训实习设备费用占学校年度总成本比例仅为0.72%,管理成本分摊比例为13.83%。而用于支付教师薪酬比例却高达82.52%。

虽然文化课教学占有主导地位,但职业学校仍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部分学校追求专业精致化培养,高雄餐旅学院实施“三明治”教学,推行产教合作的办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学生到企业实习出现“阻梗”现象,缺乏实践锻炼。随着台湾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企业一般不乐意接受学生实习。据台北士林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校长介绍。由于台北中小型企业居多,学生实习容纳量有限,而该校一个年级学生有1000多人。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很困难。再者,大部分企业为民营和私有企业,对于接受学生实习热情不高。尤其是对商业和会计类学生,企业担心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差错而给企业带来损失。因企业实习出现“阻梗”,学生缺乏接触企业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针对学生企业实习困难的情况,学校一是压缩实习时间,将原来一学期的实习时间压缩到暑期2-3个月:二是以开办讲座和校内实习等形式来弥补和替代。台北士林高级商业职业学校组织广告设计科和烘焙科学生每学年进行为期二天的专场实习。教师组织学生自己设计作品或制作食品出售,帮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联系销售渠道等,在为期二天的专场活动中,实现300多万元新台币的销售目标。高雄餐旅学院航空服务科利用航空公司提供的模拟机舱组织学生实习,同时在校内有航空公司前台服务的实习,采用航空公司实用网络和模拟仿真的工作环境供学生实习。

第四,学校家长会制度具有“双刃剑”效应。台湾职业学校普遍有“家长会”,家长会的主要功能包括帮助学校募集社会资源、对学校建设提出意见、帮助学校处理涉及与学生家长联系等工作,家长会帮助学校对外联络与沟通,使学校与家长、社会的关系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在校长应聘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成评鉴组,家长会代表作为遴选和评鉴校长的组成人员。台湾士林高级商业职业学校认为,该校培养学生专业涵养有支援单位,其中之一就是家长会支持。

笔者从参访学校了解到,台湾职业学校家长会功能目前正进一步强化,家长会既有对学校支持功能,有时也产生制约功能,呈现“双刃剑”效应。由于受升学导向影响,家长要求学校少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保证学生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学习文化课,家长会也会因此要求学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实习实训工作的开展。

第五,人文素养和品行操守养成,成为学生培养的重要基石。笔者在与部分学校教师交流时,他们普遍认为学校目前不应该是单单的教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和适应企业,因而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对企业有满意度选择,而企业也对学生有满意度选择,从学生和企业需求二个层面出发,学校将学生人文素养和品行操守的养成,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学生入学第一学年起,学校整合学务部门、志工、社团和家庭各类资源,将人文素养和品行操守养成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如台北大安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训是“精、诚、勤、朴”。精:即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诚:即以诚待人,表里如一;勤:即勤劳习作,服务至上:朴:即朴实自然,热忱宽厚。校训注重

品德养成,从基础抓起,让学生易于实践和锻炼。也容易进行量化与考核。

台湾职业院校基本上都没有清洁工,校内清洁卫生均由学生负责,而且每所学校都窗明几净,校园内和走道内都很整洁。如高雄餐旅学院开设品行课为必修课。校内清洁卫生各班划片包干,学生清晨有半小时的劳作课进行校园内卫生清扫,特殊原因请假的要补课,无辜缺席每次扣0.3-0.5分,累计超过3分者品行课不及格。有的学校在餐饮、西点等专业。还实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培养学生受教感恩意识。

第六,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台湾职业学校从校长到任课教师实施动态化管理,拥有较强的专业教师队伍,促使台湾职业教育总体上仍处于较高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历高。教师普遍具有硕士学位,不少还具有博士学位。部分职业院校设有研究所,为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创造了条件。台北大安高级工业职业学校260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人,硕士学位的116人,目前该校达到1:14.3师生比;二是职业教育师资具有特定的准入门槛。高雄餐旅学院和台南大学等部分职业院校设有教师硕士专修班。毕业后学校认可学历,享受同等学历的薪酬待遇:三是部分教师具有行业企业背景。有的原先是企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应聘到学校任职,有的在职教师在行业企业兼职。如高雄餐旅学院旅游管理系苏国^教授曾任亚都大饭店总经理及丽致旅馆顾问公司总经理,餐管系陈千浩教授为超商葡萄酒薄酒莱代言人,小厨系陈嘉谟老师曾任台中通豪大饭店行政主厨,西厨老师Mr.Thommasselier曾任亚都大饭店法国厅主厨:四是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有关部门规定。校内公务人员每年要有不少于40小时进修,并开设专门研修信息的登陆系统。台南大学每周三为教师进修日,学校周三下午2:00-4:00为教师进修时间,学校在暑期还开设教师备课专题研修。五是建立教师教学质量的评鉴制度。评鉴系统将教师名单、授课进度和备课内容等相关情况上网。接受评鉴。登陆系统后,学生可以对教师进行评鉴。教师之间、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均可评鉴。评鉴机制提高了教师的责任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七,多种方式推进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彰化师大设立有校领导、政府官员、企业界、校友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生涯辅导委员会,制定学生“生涯进路地图”和毕业生流向追踪与回馈机制。在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作业流程表中,学生第一学年为探索期,了解专业目标;第二学年为养成期,逐步确立生涯与兴趣规划;第三学年为强化期。第四学年为接轨期,接轨期主要了解就业市场、职场体验和提升就业竞争力;学生毕业后为生涯实践期。针对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间的落差,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将学生带进企业。将企业带进学校,帮助学生逐步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高雄餐旅学院在大厅正中。醒目标志着学院的办学理念是“专业化、企业化、国际化、人文化”,学校开展学生职业辅导和就业服务,经常组织校友返校开设讲座,组织业界人员来校座谈和作报告,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参观,帮助学生逐步熟悉市场、熟悉企业,增强就业能力。明德女子中学成立学生辅导委员会,学生填写就业登记卡,由学校和业界联合实施职业辅导。通过良好的校友和校企关系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学校很注重企业对就业学生的信息反馈,将企业反馈情况及时反映给教学教务部门和有关教师,并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依据。

台湾职业学校与企业界都有良好的互动和合作,特别是在学生职业辅导方面。企业有比较深入的参与和支持,在高雄餐旅学院学生实习场所门口的醒目处,标有“铭谢录”,如在航空服务实习教室门口的“铭谢录”上,说明港龙、立荣、远东、长荣、国华、复兴几大航空公司为学院长期提供建教(实习)名额:另一块“铭谢录”上,说明东南水泥厂和统一企业公司提供超过百万元新台币奖学金:在烘焙教学实验场所前,“铭谢录”上说明统一企业公司、一耀企业公司等6家企业,长期为学生实习提供面粉、鲜奶油、酵母、食用油脂和其它原物料;升祥、明资和振劳三家企业提供奖学金等。

二、启示与对策

随着大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职业教育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更多的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客观要求,选择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借鉴台湾职业教育经验教训,可以前瞻性思考和探索大陆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模式与机制。

第一,探索部分紧缺专业实施中高职联合培养模式。部分重点和紧缺专业实施中高职联合培养模式,可以避免目前中职学生高考专业不对口、技能型人才培养“断链”和消耗人才培养成本等弊端。建议经济发达地区部分紧缺的工科类重点专业实施中高职联合培养,选择诸如电子电工、数控、机械等专业,如报考专业对口的进行免试人学试点;对中职学生高考实行多元测评机制,加大专业知识考试比重,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定比例加分和权重倾斜;对于实施集团化培养模式的职业院校,划定部分专业和职业群,允许集团内对口招生与培养,促进学生培养的连续性。

第二。完善职业学校评估标准。建议建立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运行监控系统,监控系统除有关常规指标外,重点增加若干指标,如校领导中不少于1人应具有行业企业背景:学校师生比、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名单:学校选择抽样10-30%教师的备课与授课材料;学生就业流向情况;学校选择抽样10-30%学生就业后半年至一年的就业稳定率情况:教师继续教育情况等。监控系统建议采用开放式管理,便于登陆查询。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教育评估、教育科研有关专家。每年度对区域内20%左右的学校进行抽查,评鉴结果将作为学校评估、优秀校长评选和经费投入的依据。监控系统还可以接受学生、家长和教师相互之间的查询和评鉴,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

篇2

关键词 职业教育;意义;存在问题;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 G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93-02

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我国已经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来抓。

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

1.1 教育与政治及经济的关系

教育方针的制定、目标的提出以及教育过程的实现是根据一个国家的意志来确定的。有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反过来,教育又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训,来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教育体制的改革,经济l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反之,良好的教育机制也必然促进经济的增长,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是通过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来实现的。在这些人才中,绝大部分都经历了中职和高职的教育。这些足以说明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

1.2 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经济要发展,必然要求各行各业的企业快速发展。而企业的发展,要靠具有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的产业工人来实现。我国现在的这些产业工人,多数都来源于职业教育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快速而稳定的发展,对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型产业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他们的产生,只能通过职业教育的各种培训机构来完成。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各类企业中有57%的劳动力都受过职业教育。他们都是各行业的主导力量,肩负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重任,是他们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长岭县职业教育中心2006―2009年一共向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企业输送了527名电子、汽修等专业的技工学生。除少部分因为一些特殊原因离职外,大多数都成为这些企业的骨干力量。如果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的技能培训,这些学生能很难进入这些企业并成为这些企业的骨干力量;没有他们的辛勤劳作,这些企业不可能发展得如此迅速。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正体现在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方面。

1.3 职业教育对劳动力数量、质量及继续教育的保障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国的教育机构必须保质保量地提供劳动力资源。而这些劳动力资源绝大部分来自职业教育。2011年中职毕业生总数为662.67万人,就业人数为640.9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7%,起薪超过1 500元。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仍为89.6%,半年后月均收入为2 482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职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劳动力的就业率较高。中职毕业生有这么高的就业率,这完全取决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应试教育,其教育目标与教学手段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制定的。中职教育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课程,逐步完善实训设施,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大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做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全面接轨[2]。

中职教育一方面向社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产业工人,另一方面又肩负着向高等院校输送接受再教育学员的任务。国家为了让职业教育能培养出更加高级的技能型产业工人,把中职与高职有机地衔接起来。让那些在中职教育中表现良好、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可以升入更高一级的院校深造,以使他们能学到更多、更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来满足各类企业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这些人才是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发展的主导力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通过中职与高职的有机结合,基本上从数量上和质量上保证了企业的用人需求,缓解了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供求的矛盾。

2 我国中职教育现存的问题

2.1 招生困难及生源质量滑坡现象普遍存在

2.1.1 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结构布局不合理造成中职招生困难。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扩大普通高中规模及收取招生费用,没有考虑中职学校的招生情况,没有作出明确的行政指令来保护中职的招生,致使初中毕业生都被普通高中招录。这样就把一部分成绩中等及偏下的、本该到中职就读的学生也招到普通高中。由于这部分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很难跟上普高的教学进程,高考时基本上被淘汰[3]。在当年的初中毕业生中,中职只能招到一些成绩不好、缺乏学习兴趣、习惯不佳的学生,而未被普高招收的学生有一部分直接走向社会出去务工,所以能到中职就读的学生少之又少。

2.1.2 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可也是招生困难的一个原因。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短及发展缓慢,很多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还不认可。他们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一味地追求上大学。很多勉强进入大学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基本跟不上大学的学习进程,致使他们没有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毕业后很难就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宣传工作,扩大社会影响,让更多的学生及家长认识职业教育、认可职业教育。

2.1.3 生源质量滑坡现象严重。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决定了中职学校很难招到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连续几年的普高大幅度扩招,使中职学校的招生雪上加霜,生源质量更是不尽人意。河南省南阳农业学校的王全庆老师2006年对自己所教的2个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仅有8%的学生中考数学成绩及格(无高分),78%的学生数学成绩不及格,还有9%的学生没上初三,5%的学生仅上过初一。这直接导致许多教师抱怨在中职学校教学难以体现自身价值[2]。

2.2 实训设施配置不完善及校企衔接不当,理论与实践脱轨

中职教育是向社会培养大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型产业工人的教育,没有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技能型人才就成为一句空话。虽然国家现在加大了中职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但还是不能满足中职教育各专业学科的实训设备需求。很多地方的实训设备配置不完善,有的几乎没有。这就使学习这些专业的学生很难从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受到了限制,严重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也不到位。当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面临着以下3个问题:第一,缺乏互惠互赢的机制,导致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第二,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导致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约束力;第三,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机制的建立。因此,走校企结合的这条路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3 专业教师缺乏,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现在各地的中职教育机构,教师队伍呈老龄化的趋势,没有足够的新生力量注入,造成许多新设置专业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这与我国人事部门的用人制度有直接的关系。

我国现在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一个单位一旦定岗定编,在没有人退休的情况下很难再吸收新人。中职教育目前正面临这一状况。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要求中职培养的人才越来越多样化,这就必然要设置许多原来没有的专业,也就需要更多的与这些专业相配套的专业教师。而学校现有的专业教师远远满足不了这些新兴专业的需求,造成专业教师的缺乏。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提高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教师学历水平总体偏低,特别是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双师型”教师缺乏,严重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3 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现状

3.1 职业教育规模得到巩固,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每年在教育经费投入上逐年增加。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近年来一直处于增长态势。2011年增长幅度尤其大,比2010年翻了1倍,总经费支出也比2010年增长48%以上,达到创记录的448亿元[1]。这也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相应配套设施逐年完善,学生动手实践的空间越来越广,中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轨问题正逐步解决。中职在校生人数和招生人数基本稳定。2011年在校生总数为2 205.33万人,招生数量为813.87万人。中职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数比例基本维持在47%。职业培训机构的注册学生数增多,培训机构的规模有所增加,培训机构的实力逐渐增强。

3.2 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专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有数据表明,2011年共有338万中职毕业生获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2%。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71%,工作半年后的就业率仍为89.6%。数据说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正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大多数企业愿意用中职培养出来的学生担当他们企业的主导力量[4]。这与中职教育对学生理论加实践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同时,中职教育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调整专业结构。排名前4位的专业类在校生占学生总数的60%左右,分别是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农林牧渔类和财经商贸类,达到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人力资源需求的较高程度吻合。

3.3 师资队伍逐步壮大,逐步满足中职教育对专任教师的需求

2011年,中职教师达到了88.19万人,比2010年增长4%,是近年来最大的增幅,师生比从2009年的26∶1减少到25∶1。国家除了根据各地中职对教师的需求安排各类专任教师外,还加大了教师进修培训的力度。举办了各类专业的省培、国培等培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5]。

4 结语

为完成我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目标,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职业教育机构积极主动地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从制度安排、教育资源整合、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上重新规划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平台,以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劳动力资源方面保驾护航[6-9]。

5 参考文献

[1] 周光礼.国家工业化与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55-61.

[2] 全,徐小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逻辑和立体路径[J].教育研究,2014(7):45-53.

[3] 阚大学,吕连菊.职业教育对中国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4(1):66-75.

[4] 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90-93.

[5] 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0-75.

[6] 鲁丽彬.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应用的意义和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128.

[7] 卢洁莹,许锋华.职业教育课程即意义生成:基于生存论的职业教育课程价值观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8):261-264.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一、潍坊市高职教育概述

我国从1996年就提出: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优先满足第一线和农村地区对高等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这个培养目标,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广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类,但一般是指限定在学历教育范围内的狭义的“高等教育”,如潍坊科技学院和潍坊科技职业学院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通常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界定采用狭义上的定义。

潍坊市职业教育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较大。截止2014年,共有各类高等教育院校14所,其中本科院校为潍坊学院、潍坊医学院、潍坊科技学院三所,全日制在校生14.2万人;职业教育成绩斐然。从2010年开始,连续四年承办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2011年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学科类评价排名中,潍坊职业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在文化教育、轻纺、环保气象、农林牧渔与安全五大类中名列第一,占全省1/4多;职业教育探索突破较多。

二、潍坊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内,区域经济是由各种地域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有机结合、多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按2014年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信息,2014年潍坊市GDP为4786.7亿元,比2013年增长9.1%。按常驻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51826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8470元),实现增长8.9%。到2014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907家,工业增加值10.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02.5亿元,增长8.7%,利润总额695.1亿元,增长9.2%,利税总额

1070.6亿元,增长10.1%。财政收入运行平稳,民生支出保障有力。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30.2亿元,增长12.1%。

三、潍坊市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需求的现状分析

(一)潍坊市高职教育要培养满足各个产业需求的人才。潍坊市高等职业教育要与潍坊地区的经济相适应,培养出适应潍坊市未来发展的专业化人才。按照潍坊市产业结构的特点,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传统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潍坊市的传统产业包括机械、轻工、纺织、建材、化工、盐业等,传统产业走到今天,需要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生产发展水平,需要大量的技术专业人才,特别是科技攻关人才、技术推广及普及人才;第二,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发展规划中,潍坊市的城市职能将重点倾斜海洋化工以及现代制造业;第三,第三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金融保险、商品流通、娱乐、旅游、信息咨询等行业是第三产业中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多种才能、可以独当一面的复合型和竞争型人才。

(二)潍坊市高职教育要符合人才需求的特点。第一,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从潍坊市经济发展定位和产业结构的布局可以看出,人才的需求不仅是要满足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及化工、制造业等各个产业的要求;第二,人才需求的“即用化”。第三,人才需求的“终身教育”理念。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伴随着潍坊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部分企业也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同时也有部分企业面临淘汰的可能,这就对企业员工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方面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自身去不断地学习、提高,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不至于被新技术、新观念所淘汰。另一方面,被淘汰企业的员工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观念才能被新的企业所接受。因此,需要人才具有“忧患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认真践行,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篇4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随着各个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于各类应用实践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推动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的职业初中学校约有1250所,招生人数35万,在校人数100万,中等职业学校约有21550所,招生人数495万,在校人数1404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截止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几乎与普通高中教育同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数量、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我国普通教育的大力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不断地追求高学历,因而放弃了中等职业教育,选择通过普通高中教育直接进入大学,这使得社会急需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每个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都不同,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没有严格的教育评价机制,不能真正实现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2.师资力量薄弱

中等职业院校招聘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也没有丰富的应用实践经验,很难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另外,近年来,中等职业院校招生困难,发展缓慢,导致大部分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没有优秀的教师很难有高质量的教学,也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3.学生的实践、实训机会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来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实践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忽视学生的实践机会,学校缺乏专业的实训基地,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导致学生没有专业的实践机会,缺乏职业技能培训。

4.实训效果较差

根据我国的有关政策决定,中等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执行这种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时,存在严重的功利性趋势,学校把学生送到一些企业去实习,一方面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和自身所学的专业不符合,另一方面,学校选择的企业不正规,送去实习的学生劳动时间过长,劳动环境恶劣,劳动条件苛刻。这些问题都使得学生的实训达不到教育要求,没有实训效果,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不到提高。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议

1.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

我国的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严格考查教学课程,制定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评价和考核机制,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定期进行评价和考核,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入职要求和标准,尽可能招聘一些教学水平较高、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通过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等方式,不断激励教师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另外,相应地提高优秀教师的福利待遇,保障教师的基础生活,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保证教学质量。最后,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中一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来学校做兼职教师,通过开展座谈会、开设专业培训班等方式,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增加学生实践、实训机会

中等职业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并支持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加大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和设备投入,建设学校的实训基地,保障学生的实训效果。并且学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选择行业中一些正规的企业,和企业建立校企联盟,使学生可以去企业实习,通过在职实习,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4.规范实训程序

对于在校内进行实训的同学制定严格的实训计划,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要求为目标,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的任务,达到实训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对于学生的应用实践职业技能进行考核,不断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对于校外实训,学校要首先和企业签订实习合同,规范学生的实习内容、实习岗位和实习待遇,通过正规的岗位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保障学生劳动的合法权益。

5.政府加大支持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加大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植,投入一定的教育资金,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规范学校的教学,监督管理学校的办学质量,使中等职业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培养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我国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重任,面对新的机会和挑战,应该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通过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实践、实训机会,规范实训程序,政府加大支持等方式,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推动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伍义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若干认识问题[J].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013,(02).

篇5

据统计,2004年,我国普通高中招生85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30万人,两类教育招生相差约300万人。在2005年6月14日召开的全国县级职教中心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未来的几年内,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将维持在850万人左右,主要任务将转到提高质量上来;从2005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每年要扩大招生100万人;经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努力形成高中阶段两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这300万人的增量,解决问题的重点在农村。目前,全国已有1.4亿农民进城务工,还有1.5亿农民需要转移,无论是向非农业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民群众都必须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迫在眉睫。

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

2001年,中国总人口127627万人,乡村总人口93383万人,占总人口的73.2%,其中生活在农村者79563万人,占62.3%,另有13820万人生活在城镇。中国人口9亿以上是农民,实际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国家。更为严峻的是,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据测算,至少在40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解决致富问题。而农民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农业劳动者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一些中小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

但与众多农村孩子“无学可上”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大多农村职业学校“等米下锅”。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德元指出,与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生存危机。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职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失和职校生源的校度匮乏。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总量求大于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2005年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用人需求比上年上升6.2%,各类技术人才明显供不应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技校的招生不容乐观。许多学校每年暑假都要派出招生教师到学生家里做工作,甚至开专车接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参观,先考察后报名,但仍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表示没有兴趣。为完成招生计划,不少学校还出台了奖励政策,但就读学生依然很少。

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基础设施跟不上,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室里讲养猪、黑板上搞科研的现象比比皆是。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职业高中年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44.3%;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没有实践经验,而一些老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农村职业学位的毕业生就业难农村职业学校普遍成立毕业生就业专门机构,通过联合办学,与用人单位签订安置协议等办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但效果并不理想。据某职高对本校毕业生400人进行走访调查,专业定向教育从业率,农学、水产、财会的对口从业率分别为19.70%、7.07%、8.30%。从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看,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农民基本上是“种田管温饱,致富往外跑”,职业学校许多毕业生走上州出务工经商的路子,用非所学。

科技培训开展难。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教育部把农村教育工作的“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重中之重”。各个乡镇均兴办了乡镇化技术学校,各地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开展乡、村两级应用技术培训,对普及农村科技知识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两基”目标的实现,目前扫除剩余青壮年文盲和脱盲巩固提高工作基本停顿,大规模的应用技术培训也无人组织,不少乡镇化技术学校已改作他用,教育资源严重流失。

(二)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人们重视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学校被视为二流学校。许多家长都不愿送自己的孩子进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同时,应试教育传统使许多教师、家长把与考试、分数无关的都归为不务正业,这就使许多学生鄙视职业教育。

篇6

关键词:3D;3D打印技术;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TP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1-0219-02

1 3D打印机在职业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为加快推进我国增材(又称“3D打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从2016年起,工信部开始施行3D打印培训师制度,“3D打印培训师认证”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职业标准、职业培训及考核体系,并颁发国家认可的唯一的3D打印培训师证书。近年来,部分高校组织编写的“3D打印快速制造系列教材”也取得了可喜的教研成果;尤其是中国首本职业教育3D打印培训应用教材面世,该教材由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编辑出版,更代表了中等职业学校在3D打印技术培训方面达到了一定的高度;3D打印产品也不仅应用在了模型制造领域,而且还实现了实体零部件直接制造的跨越,上述成果的取得,充分展示了3D打印技术在教学研究领域中应用的可行性。

2 3D打印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展望

3D打印技术它属于机械制造的一种方式,它是对机械制造业一种有力的补充,它既有机械制造不可取代的优点,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材料,核心技术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而目前在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中,与3D打印技术相关的具有系统性的教学资源还较为欠缺,在职业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考核体系中,还缺乏与3D打印技术相关相配套的环节。一些走在时代前列的职业院校中,高等院校有些只是将3D打印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兴趣的选修课向学生们介绍,而中等职业学校也只是将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吸引学生关注提高招生知名度从而抢占生源的一种手段。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3D打印技术在某些制造行业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有些行业和技术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向前发展。如果各职业院校能够将3D打印技术融入到各个学科中,将能更好地促进3D打印技术的发展,也将能更好地促使学生们掌握各专业的相关知识。如: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可以用它打印出自己设计的机械产品原型;动漫制作专业的学生可以用它很方便的打印出自己设计的动漫实体模型;幼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用它来打印出自己所设计出的供幼儿园小朋友观察的手工工艺品;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用它来制作3D版本的艺术品;食品类专业的学生可以用它设计食物的产品造型;汽车制造专业的学生可以用它打印各种各样便于测试的汽车实体部件;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生可以打印出便于观察研究分析的金属材料模型;微生物专业的学生可以打印出细胞、病毒、器官,和其他重要的生物样本,等等。

3 3D打印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3D打印技术在实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3D打印机可以根据教师的自己的需求打印出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型,在不同系别不同专业的课堂里,可以尽情使用。如机械专业的教师在介绍螺杆螺母结构或运动原理的时候,可以摒弃过去采用简单挂图或二维图片展示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使用3D打印技术生产出多种不同类型的螺杆螺母,在课堂上现场进行演示。这不仅使得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该物品结构及运动原理,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如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师在授课时,一些简单的汽车零部件的制作,教师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或相关教具进行展示,但在面对复杂的汽车零部件进行维修讲解时,则要求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进行了解,随着师资培训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课件,三维动画等向学生们进行展示。而如今通过3D打印技术则可以将较为复杂的汽车零部件切切实实、栩栩如真地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让学生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在课堂学习的印象,而且激发出了学生们对高科技领域进行不断思索的兴趣。

4 3D打印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优势

3D打印技术在中等职业教育或者是基础教育中,所带来的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可以任意呈现特定的物体,使学生获得了深度的感知力,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足够教学模型或教具的学校来说,这个优势更为明显。3D打印出来的教具模型产品,相对于在教具市錾瞎郝蛞桓霭汗蟮慕叹吖┭生观摩,则显得更为经济合理,对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认知力更为有效。在制造行业,“3D打印技术”的影响正在日益凸显。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认为,这项技术将与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推动实现新的工业革命,该杂志还将3D打印技术列为第三次技术革命范畴;美国《时代》周刊也已将3D打印产业列为“美国十大增长最快的工业”。因此,3D打印机在职业教育行业中的使用,将会如同3D打印技术在机械行业中所起的变革作用一样,它将会无形之中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无形之中促使教育方式自主进行变革,而这样将会更有利于开发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最终提高他们在动手设计与制造方面的能力。当学生们能随时将在脑海中抽象的想法用3D打印机去实现时,这将不仅仅会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在高科技领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5 3D打印技术在未来职业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展望

尽管3D打印技术在职业院校的应用中还面临着投资大耗材贵,投资回报率低,精度质量不稳定,材料的种类和性能还不成熟,机械设计能力还有所限制,产品后期处理有难度,专业技术人员还相对缺失,产品打印效率和尺寸规格不够理想,本地产业链的完整度不够,3D产品市场认可低,3D产品质量监管缺失以及三维建模培训难等方面的问题。另外,要如何选择安全无毒且合适的材料进行3D打印,如何选择加工精度高、加工效率高且价格低廉的打印机,以及如何能让每一个专业的任课教师快速掌握三维建模软件相关操作的专业技能等方面的问题,都是3D打印技术方面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但是随着3D打印机向着精密化、智能化、通用化模块化和资源共享化的方向发展,3D打印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研发创新成本、创新研发周期将会极大的降低。3D打印技术由于简化或省略了工艺准备、试验等环节,它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中的所需要的数字化设计方案,制造与分析水平已经达到了高度的一体化,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将可以实现“今日需要资源,明天得到成品”。

6 3D打印技术在未来就业领域中的规划与展望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3D打印技术主要是以研发为主,尤其是金属材料应用领域,由于3D打印机所需的材料比较特殊,特别是金属材料需要以液体的形成储存在打印机,经过打印机的打印,将材料通过黏合生产出固态的物体(如图一)。使用此种材料的效果如何,成本如何都要仔细考虑,因此3D打印技术适合什么样的材料是本专业学生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该类专业毕业生在将来的就业领域中需要侧重研究探讨的问题。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尤其是对于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来说,从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情况和各学校自身的经济因素等方面的综合考虑,选用的3D打印技术一般是采用熔融层积技术(简称FDM)进行生产的设备(如图二),该类设备的3D打印耗材一般都是采用低成本的PLA或ABS塑胶材料,因此如何提高产品的加工精度,稳定性以及打印效率都将是该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努力学习的地方,同时如何提高学生自身在3D打印技术专业方面的实际操作职业技能,也是该类毕业生在今后的就业领域中所要长远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振新主编.3D打印培训应用教材[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8.

[2]王永信主编.3D打印快速制造[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5.

篇7

【关键词】土建;高职教育;定位;培养;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土建类高职又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在发展,已暴露出不少问题,很多问题是基础性问题,有些问题已十分严重,如果不及时发现并充分重视,不主动研究对策和解决办法,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要求脱节,势必将影响到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1.目前土建类高职教育现状浅析

近年来, 建设行业蓬勃发展,人们对土建类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和认可度不断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培养机制还远未形成。政府对企业履行职业教育责任的政策尚未出台。目前在企业进行的实习基本是学校一相情愿的,不是校企合作。校企双方互利共赢培养机制的建立急待重视。二是对建立利用土建类社会教育资源的管理平台在认识上有很大差距。专业培养方案的学科教育烙印还很深。培养目标的能力分解还在概念阶段,能力标准还未确定。三是土建类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的一一对应关系尚未建立。以职业能力评价为核心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尚待完善。同时,土建类“双师型”队伍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在土建行业难度很大。建立专兼职教师的人事分配制度遇到许多难题。四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合作研究急待加强。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待提高。各院校自主开发建设实训基地中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同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基本标准的合作研究待进行。五是顶岗实习的管理存在许多问题。顶岗实习的管理状况不容乐观,顶岗实习能否完成顶岗能力的培养令人担忧。对顶岗实习加强管理的认识有待提高。急待建立各专业顶岗实习的管理细则。

2.关于土建类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

2.1注重以服务和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发展定位

针对土建类高职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学研究。土建类专业教师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积极开展科技服务,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产品开发转化成科研成果。二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紧贴地方经济,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三是坚持产学研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四是产学研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本领的应用型人才。五是要通过产学结合拓展高职高专院校的职能。既要重视以培养新生劳动力为主要任务的全日制学院教育,又要重视以在岗人员继续教育及提高为主要任务的培训在职教育,还要重视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市再就业人员、企业转岗人员等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形成全日制学历教育、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培训三种职能的合理结构。在途经上,实行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大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六是通过产学结合开发行业、企业服务市场。通过为企业发展、企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和劳动力支持,以及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定向培训服务,增强学院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确立高职教育在行业、企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性和关键性的作用。

2.2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系统是综合提升性训练系统,是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的关键环节,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订出训练方案,使学生能完成施工组织设计、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操平放线并组织钢筋、摸板、架子、砌筑等多工种作业,按进度提交材料计划、设备工具计划、劳动力计划等,完成内业资料作业。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该系统全面训练学生的多项职业能力,使其具备必须的岗位综合能力,为顶岗实习做好最后准备。

在实施过程中,以岗位职业能力规定的“应知”内容和再学习的基础知识,着力教育引导土建类高职学生应具备小高层框架结构建筑的结构计算知识。具备二级结构工程师考试的高等数学、力学、结构等课程的学习深度。同时,以感受性训练为主,把训练放在熟悉质量标准和掌握质量检验方法上。除此之外,请企业专家参与系统设计,使设备、材料、工具、工序、工艺、标准和施工现场一致。坚持土建类专业科目多岗位多角色训练;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

通过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革命性改造,这种以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方案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多项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定岗实习之前具备岗位综合能力。

2.3加强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多元化师资力量

一是通过高职高专院校与社会企业的紧密合作,大量吸收社会或行业、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进入教育过程;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作用,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毕业生顶岗实习试点,密切土建类高职教育与社会需要的结合。二是实施“双证书”教育。为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实践经验、新技术实践能力,以及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创新教学、互动教学的能力,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教师培训和以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程序员)沟通研讨制度,加速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注重教师工程技术职称等级与教师职称等级技术水平的培养, 与此同时,多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充实教师队伍:聘请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聘请IT企业有实际经验的技术人才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实践课程等,实现教师队伍的多元化。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 美术教育 教学观念 教学技法

作为社会文明的表征,美术“图象”已越来越为社会所重用。其水平高低,从方方面面直接反映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城镇的文明水平和发展状态,特别是今天的信息化社会,生活节奏快,信息量庞杂。过去传统上用文字和声音处理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图象”却因为直观,生动,明晰而快捷等特征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不仅被广泛应用,还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美景。从而使“观看”成为最为简捷吸纳信息的方式。也正因为如此,得以不断发展与完善,形成空前的视象文化,而广泛受益于社会各行各业,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起点。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这一行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为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职业中学美术教育作为这一发展的基础,扮演了重要的社会角色。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早,有较高办学水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其产业化的模式为社会这个大市场提供所需广泛的人才产品,它反映出工业化的人才结构的特殊性。城镇化的大工业社会,工业化生产占据着社会劳动的主要部分,一个有文化素养,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的主体阶层直接代表了这一地区的发展和文明程度。因此各国都在向培养这种技能型基础人才方面努力。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我国的职业教育始于80年代初。主要集中于各大,中城市,而美术职业教育,则晚一些。总的来说,它也从几个方面反映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发展对这一领域人才的需要。首先,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人格素养。未来社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一般的劳动技能,还必须是一个身体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的人。而美术教育恰好提供了这种教育的内容。一方面经过视觉上的良性引导入手,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品德,培养独立个性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热爱,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和鉴赏美丑的能力,从而对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人格起到促进作用。其次,为社会输送普通美术人才。工业化社会决定了社会的需要集中在那些掌握一定技能的阶层,他们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体,其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决定一个社会的文明状态,而职业美术教育中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成为这阶层中的一员。因此,职业美术教育对此的作用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再次,高学历人才培养的摇篮,对于高学历的美术人才,职业教育成了其成才的摇篮,职业美术教育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将经过高考继续深造,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学历人才。甚至艺术中出类拔萃者。

从以上来看,我们应该看到职业美术教育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的教育形态长期滞后于社会发展,积重难返,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反映到了美术职业教育这一领域,同样存在诸多的不良弊端。

(1)人们不能正确对待美术教育由来已久。

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教育一直十分薄弱,和体育,音乐一道被认为“小三门”,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甚至教师都视其为可学可不学的无关紧要科目,特别是自从恢复高考以来,重理轻文不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且成为一种追求的时髦。

(2)学生文化基础不好,各方面能力的缺乏给美术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由于以上客观因素,造成美术学生文化普遍不好,综合能力不高,却是给教学带来一些难度。这样美术教育的对象由一个素质低下的群体所组成,形成“教”与“学”的尴尬境地是可以想象的,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定数量的德能兼备的优秀学生能充实到美术学习中来,以他们的接受能力,领悟能力,感知能力,可能会在专业和基础课上都能起到一个带动作用。

(3)职业美术教育中教学观念和方法教条僵化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职业美术教育承袭着长期以来高等美术教育的模式。教学中对基本功的认识和要求比较片面,训练十分教条和模式化、缺乏真实意义中的美术基础的内涵。空洞的模拟和严酷步骤化的操作,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千人一面,没有也不提倡个性化的作用,而当今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个性化的创造是其价值的核心。

(4)应试教育为“教”与“学”分别划定了框框。

应试教育即学生因应试而学,教师因应试而教。应试什么就学什么,也就教什么。这种框框使双方都无法越雷池半步。由于职业美教大部分学生直接面对升学,因此对于应试的模式将无法回避,迫使教师和学生都受制于单一化的教和学之中,在本开就十分教条和僵化的教学体系中还要承受“应试”的压力,“教”、“学”无异于雪上加霜,基本失去自主的空间,步入恶性循环。

近年来,在国内有识之士及教育界权威人士呼吁和倡导下,国家已着手在所有大中城市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各个学科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也在改革和探索之中,改变现有的教学体系已势在必行。为顺应这一要求,提高我们连云港职业美术的教学水平,职业美术教育根据自身特点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理顺关系,创造未来。

1.正本清源,突出“职教”二字

目前职业教育的任务应仍然是为社会输送初级技术型人才。美术职业教育已成为美术学院的附中,“教”与“学”均为一个目的“升学”,因此各个职业学校都将“升学”作为工作重点,将“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标准,至于那些不能升学的学生是否能从其教学中真正受益,掌握一技之长却置若罔闻,使其最终无法为社会所用,更严重的是这部分学生往往不在少数,它不仅给家长也给社会带来压力。

2.根据社会需求,灵活办学

现代社会发展不断开辟着新的发展领域,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社会呼唤着高新领域技术人才,特别是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图像”的高效呈现其独特的优势,许多有关领域地亟待开发,这些不仅为今天的职业美术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办学思路和机会,为明天的教育者提供了新的要求,这都需要我们的策划者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魄力,大胆和应变能力,能有依据的及时调整办学内容,灵活机动,充分发挥职教的作用,这样会使整个职教事业逐渐步入一个全新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真正实现教学“企业化”,从而带出一个新的竞争机制和环境。

3.狠抓“基础”训练,为高校和社会输送人才

为两个不同的方向输送同一种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首先,职业美术教育仍属基础教育,无论其职业方向如何,即专业是什么,开始都必须经过一定的美术基础的学习和训练,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而这部分学习内容几乎就是高考应试所需要掌握的,也就是说职业学习和基础学习至少有一半的内容是相同的,甚至是完全一样的,假如这种理解没错,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得多了,很显然抓好美术基础的学习和训练将成为这类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4.更新观念,扩大视野,对“基础”再认识

前面提到的现在我国无论是高等美术教育还是职业美术教育在教学的观念和方法上都严重脱离时代,对美术“基础”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习惯认识上。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给美术这一传统领域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各种全新的视觉图式和审美理念已使这一概念不断的扩大和延伸,新的门类也在不断诞生。因此“基础”一词势必将具备新的内容,这是毫无疑问的。

5.提高教学技巧,增强应试能力

篇9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仍然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理论与实践间存在严重脱节以及教学硬件设施投入不够等问题。因此,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计算机硬件设施、提升师资水平以及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

1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以下方面:第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陈旧。目前,我国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同时一些教师对教学内容重视度不够,随意安排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实验内容;第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间存在严重脱节。目前,很多中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时,较为注重课堂理论知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计算机实践教学,使得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缺乏实践性,导致学生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理论知识认识不够深入,同时未能将所学的相关计算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使得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存在严重脱节现象,从而使得学生在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相对薄弱;第三,教学硬件设施投入不够。很多中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时,由于受到经费的影响,使得学校在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很多新型软件的安装运行,加上学校缺乏后期计算机维修资金,导致中职院校计算机缺乏有效维护,直接影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实践。

2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方向

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 网络设计及施工。网络设计及施工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网络设备的相关工作原理、初步组网技术以及结构化布线技术。

2.2 网络营销。网络营销需要学生掌握网络软、硬件的相关使用方法及环境,同时具备一定的营销能力,其具体工作为网络商务营销。

2.3 网络维护。网络维护工作对学生要求相对较高,要求学生掌握网络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常见网络操作系统及网络设备的安装、配置和使用以及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同时学生应当具备局域网、互联网的维护及管理能力。

2.4 建站建设。网站建设需要学生熟练掌握静态网页及动态网页的制作技术、常用制作工具的使用、可视化网络数据库编程方法和程序设计技巧,同时也要求学生熟练掌HTML/XML、PHP、Java、JSP、ASP、.NET以及SQL Server等相关网站建设编程工具,其具体工作为网站规划建设、管理维护以及动态主页的开发等。

3 促进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发展措施

3.1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相对较强的专业,因此,中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时,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项目化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树立以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传统教师主宰教学课堂的教学观念,注重计算机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就业有提供有效保障。同时,教师应当合理规划和设置教学实践内容,确保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如教师在讲解计算机网络技术时,可以从磁盘进行资源的相互传递、面向中端的单主机互联系统、利用通信控制器实现通信、多主机互联系统以及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等方面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同时在网络布线实训室中对进行学生布线、理线、信息插座的安装、线缆标识以及PVC线管和线槽的安装技术的培训;在网络搭建实训室学生Windows 2003 Server服务器的配置、交换机与路由器的基本配置进行重点训练,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操作实践能力。

图1 磁盘进行资源的相互传递示意图

图2 多主机互联系统

图3 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3.2 完善计算机硬件设施。计算机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中职院校应当不断完善计算机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机会,不断提升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中职院校应当不断加大在计算机硬件教学设备方面的资金的投入,不断完善现有计算机硬件教学设备,最大限度满足计算机专业实际教学需求。同时,中职院校也应切实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学生提供更多实训机会和条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提升师资水平。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因此,中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时,应当不断提升师资水平。教师必须不断学校和更新自身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以确保自身知识水平满足时代要求,不断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教师也应当注重参加社会实践培训,并深入企业实践工作,不断提升自身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外,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教师应当尽量掌握与计算机专业关联知识,不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质量。

3.4 创新教学方法。中职院校在创新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时,一方面,应当注重情境教学。教师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出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置具有趣味性且具有一定难度的实践任务,利用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在进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时,应当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应当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组织和设计,注重课程中创新教育的挖掘,在课堂中融入计算机前沿知识,将各种新的信息配合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

篇10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现状;对策

师资是教育发展的首要资源和核心要素,中等职业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然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中职发展的“软肋”,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显得更加紧迫。

一、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及整体素质方面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但问题仍比较突出。

(一)规模不断扩大但数量仍旧缺乏

2010年全省中职学校(不含技校,下同)专任教师24384人,比2005年增加4164人,增长20.6%,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重由2005年68.26%提高到71.49%,但生师比由2005年31.33:1上升至35.79:1,其中普通中专37.35:1,职业高中34.87:1,都远高于普通高中的19.08:1;专业教师(包括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下同)12443人,比2005年增加3398人,增长37.57%,生师比由2005年的70.03:1提高到70.14:1。2010年全省17个市中职生师比最高达50.98:l,最低也达25.55:1,其中14个市超过30:1;在校生与专业教师之比最高达123.96:1,最低为40.05:1,其中12个市超过60:1。由此可见,专业教师缺额不仅普遍存在而且依然很大,教师紧缺已成为中职规模扩大、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结构得到改善但矛盾依旧凸显

一是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有所改善。2010年全省中职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为51.03%,比2005年高6.08个百分点,但与到2012年“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65%左右”相差相当大。2010年全省17个市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最高为66.07%,最低只有32.26%,其中8个市低于50%。二是专业教师专业结构有所改善。“十一五”期间,全省中职专业教师专业结构有所变化,从2009年专业大类在校生数与专业教师之比与2005年的比较来看,加工制造、信息技术类下降较大。分别由107.64:1下降到97.96:1和由118.88:1下降到88.07:1;农林类略有下降;许多专业类别上升较大,社会事业由46.98:1上升到91.99:1,医药卫生由49.35:1上升到90.44:1,商贸旅游由54.12:1上升到90.48:1,交通运输由46.17:1上升到72.09:1。土木工程类由54.87:1上升到78.49:1,财经、文化艺体类有所升高,除财经、文化艺体类外,其他专业类别的在校生与专业教师之比依然过高,其中加工制造类、社会事业类、医药卫生类、商贸旅游类、信息技术类和土木水利类都超过或接近80:1。总的来看。教师专业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已经成为中职优化专业结构、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素质逐步提高但差距仍然很大

一是教师学历合格率有所提高。20lO年全省中职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2005年70.53%提高到81.46%,专业教师也有所提高,但与到2012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相距甚远,更远低于20lO年全省普通高中平均水平(94.35%)。2010年全省17个市中职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最高为93.16%,最低仅为72.33%,其中12个市低于85%。二是“双师型”教师有所增加。2010年全省中职双师型教师达到5270人,比2005年增加3423人,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重由2005年20.42%提高到42.35%,与到2012年“‘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0%”的目标有很大差距,而且许多专业教师源于高校毕业生或由文化课改行而来,对企业生产工艺缺乏了解,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薄弱,专业化水平难以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2010年全省17个市中职“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重最高为66.41%,最低仅为24.41%,其中11个市低于50%。总体而言,专业教师素质与教学要求仍然存在差距,教师素质不高已成为中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技能型人才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

综上所述,“十一五”安徽省中职专业教师状况进一步改善,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依旧突出,难以很好地适应职教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特殊要求,专业教师队伍成为制约中职发展的“软肋”。

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症结

专业教师队伍成为制约中职发展的“软肋”,存在数量紧缺、结构矛盾、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历史性缺陷

2010年安徽省中职学校523所,其中普通中专108所、职高344所,成人中专71所;职高校数、在校生占65.8%和55.7%。绝大多数职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等教育体制改革或是新世纪以来各地高中阶段教育布局调整中由原来办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普通中学改制而成的,特别是许多农村职高既无办职教的基础设施,也缺乏专业师资,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着先天性不足。许多专业教师是由文化课教师改行转型而来的,他们在专业理论知识上虽然学习了一些,但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经验非常欠缺,加上专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硬伤”,造成专业教学上频频出现“黑板上开机器、教室里种稻谷”的现象,教学与企业生产要求之间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与此同时,许多学校在改制转型的过程中,教育观念、办学思想、育人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都难以实现华丽转身,职教意识比较淡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普通中专专业教师队伍状况相对较好,但也存在因不少优质学校升格为高职或并入到高校而造成的影响。成人中专与职高相比,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也没有什么优势,更比不上普通中专,先天不足也相当明显。

(二)政策性瓶颈

一是在教师入口上不畅。现行政策强调教师编制管理,教师入编重视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规定年龄界限;更有一些地方规定,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企业身份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入编任教师。由于政策规定的限制,中职专业教师仍依赖从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中招考,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因学历不达标,或没有教师资格证以及受到年龄限制,难以进入专任教师岗位。安徽师范类高校相当多,而培养中职专业教师的能力却相当弱,原有一所技术师范学院,现也改为去掉“师范”的科技学院,“国家级中职师资培训基地”的培养功能大大削弱。二是在师资培训上不力。现行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政策多是针对普通中学制定的,对中职教师尤其专业教师培训缺乏有力的政策,对企业参与教师培训和提供教师实践缺少政策支持,企业参与缺乏动力机制,中职专业教师主要是通过院校培训,培训内容及方式方法上还缺少针对性,参与培训的涉及面还不宽,培训层次还不高,影响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三是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无为。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尚无有力的政策,虽然实施统一的认证制度,但地方教育部门对认证标准执行不一、把握不严,而且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很多地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仅仅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完成上级教育部门的任务,“资格认证制度的缺失使得‘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难以实现完善化和规范化操作”。四是在专业教师职评上缺失。中职尤其职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一直采用普通中学标准,许多地方还把中职专业教师职评与普通中学放在一起,而且存在重、轻实际应用研究的倾向,难以引导教师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此外由于不同行业间的专业技术职务转换困难,政策缺乏弹性和可操作性,企业、生产一线人员入中职任教很难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五是在兼职教师管理上不为。由于专业教师严重不足,许多学校大量招聘兼职教师,而对兼职教师管理缺乏有效的政策,兼职教师处在没有编制和财政拨款、没有固定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下工作,教育部门也未将其纳入到教师队伍管理,统计时列入“另类”,学校对他们管理也仅限于业务。六是在政策执行上不严。近些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些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意见,《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皖政办[2007]23号)和省教育厅、人事厅、财政厅《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但许多地方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财政经费有限等原因,未能较好地执行有关政策,从而使有限的政策失去应有的效用。

(三)制度性障碍

一是编制传统难以改观。近些年中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在校生数每年在变,而许多地方中职教师编制数却多年未变,甚至有的还是按本世纪初职教最低谷时期的编制数执行,还有的行政编制占用学校事业编制,而且中职教师配置仍按普高模式要求确定数量,未能充分考虑职教的特点。二是“绿色通道”难以畅通。为解决中职专业教师短缺问题,安徽前些年专门开辟高技能人才进入职校任教的“绿色通道”,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地方因涉及人事编制和财政经费等问题,“绿色通道”难遇“绿灯”,适应经济发展而设的新兴专业的专业教师更是难以寻觅。三是教师进出难以流动。许多职校由于历史原因造成文化课教师和因专业调整产生专业教师结构性过剩需要流动,而教师实行“身份管理”和学校“所有制”难以流动;许多地方学校缺乏人事自主权,招聘教师采取统一考试制度,因地域小、可选范围狭窄以及程序复杂又难以选招到合适的专业教师。四是教师培训难以合作。许多地方教育部门的人事科室多是为基础教育而设,组织中职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培训往往成了职教科室的事;中职不仅没有教研机构而且许多地方还没有专职教研人员,中职教研工作也成了职教科室的“分内之事”或是无人问津,教研培训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五是运行机制难以有效。目前国家和地方还缺乏诸如专业带头人和名教师培养评选机制、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机制以及兼职教师聘任机制等,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不配套、不完善,使得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有效落实大打折扣。六是学校改革难以推进。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由于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等很难真正落实,学校办学活力尚未有效激发出来。同时,许多学校评价制度缺乏激励手段,管理模式刻板缺少人文关怀,对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也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解决中职发展的“软肋”问题,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政策制度,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构建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更新观念是先导

一是树立以师为本的理念。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要改变学校发展“建大楼而不育名师”的现象,建立以人为核心、依靠教师办学的理念,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二是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对教师要由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由单纯的管理控制职能转向教师资源的开发、保障和利用,体现人文关怀和人的价值。三是树立“价值引领、目标定位、制度规范、文化和谐”的理念。着力塑造教师主体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环境,引导教师围绕学校发展目标,自觉、有序、高效地按制度教育教学,把有形的硬管理转变成无形的软约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发展力。四是树立以技能为核心的理念。职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是专业教师队伍的内涵所在。要让专业教师走进企业,更多地获得推进课程改革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二)加强培养是前提

要根据中职需求选择专业建设基础好的师范类或综合性高校作为中职专业教师的培养基地,并加强面向中职教师的专业硕士点建设。安徽省未来要依托实力较强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和同城市的省属师范本科院校联合培养中职专业师资,如安徽工程大学与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学院等院校与合肥师范学院以及安徽科技学院建设中职专业师资培养基地,根据全省中职专业师资需求情况,选择一些重点骨干专业减少学术性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技术性、技能性和师范类教育理论课程。培养院校要与企业合作,增加企业岗位实习内容,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等级鉴定以及教师资格证和相应专业资格证考试,使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就具有双师素质。为保证培养质量,实行教育认可制度,建立权威性的评估机构,对申请承担中职专业教师培养任务的院校进行质量评估。此外,可以在综合性院校相关专业增加专业技能课程和师范类教育理论课程,或作为选修课程,为一些乐于从教的毕业生进入中职任教提供知识、技能储备。为中职增加师源。

(三)把握入口是关键

一要根据中职在校生数的年度变化及时核定教师编制,针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与优化,设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流动编制用于学校聘任紧缺的专业教师,财政部门应按照编制核拨学校人员经费,实行经费总额包干制度。二要改革专业教师招聘办法,编制内招聘专业教师可在教育、人事部门指导和监督下由学校自主招聘。拓宽非师范类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进人中职任教的通道,对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可允许在进校任教的一定期限内取得教师资格;对于招聘的企业技能型人才也可以类似的办法办理。三要完善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允许学校聘请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兼职任教或指导实习,允许兼职教师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并免于个人所得税,在编制内聘任兼职教师的劳动报酬由财政支付,符合条件的兼职教师可评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加大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的资助,鼓励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能精湛的专家和技术人才到职校任教。四要逐步实行国家层面中职专业教师资格考试和持证上岗制度,参照医生、律师、注册会计师等考试办法,开展中职专业教师资格国家考试。

(四)强化培训是基础

制定中职教师培训规划和完善政策制度,确定骨干企业作为教师实践基地,对培训项目实施跟踪管理,建立培训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培训内容和方式,以能力为本位设计教学方案,以实体化为手段完善实践教学,聘请企业经理和高级专家、高校骨干教师、行业业务负责人等进行专业培训,逐步形成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出国深造、短期培训、基地轮训、专家培训及教师互训等有机结合的、富有职教特色的培训体系,培训基地要与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把教师培训课堂拓展到企业生产车间,使教师深入了解掌握企业生产实际、管理过程和企业文化等,参加企业岗位实践和职业技能鉴定,切实解决教师动手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成长并非简单的两三个月集中培训就能达到的,延长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时间,制定相关的对参训教师跟踪指导的计划和措施,建立长效的联系机制,从时间和地点等方面将培训过程延伸到“集中培训”之外,以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此外,在重点综合性院校开展中职教师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研究水平。

(五)打造“双师”是核心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建立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省级教育部门要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争取与人社部门联合推进认定工作,市级教育部门开展认定工作严格把关。同时,应出台相应政策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如给予在聘的双师型教师一定的岗位津贴,并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出国培训等方面予以优先。完善中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把技能考核、是否双师型教师作为专业教师职评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职评的导向作用,以激励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提高双师型教师工资起点,扩大中职教师工资津贴在国家专项拨款中比例,使其达到国民经济行业中较高水平,缩小职业声望与收入之间的差距。此外在住房、医疗、退休制度等方面改革,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使专业教师真正成为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