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护理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科护理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科护理问题

篇1

关键词:新生儿;儿科护理;护理纠纷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医疗护理服务相关工作所承担的风险系数也在提高。新生儿的健康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幸福,因此其相关护理所肩负的责任格外重大,如何有效防止新生儿护理纠纷便受到了广泛关注。鉴于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显得十分关键。如下,笔者选取了10例新生儿科护理纠纷例子,对纠纷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防范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儿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所发生的10例新生儿护理纠纷例,男6例,女例;年龄范围在12min~22d。10例护理纠纷事由分别是:2例新生儿家属未遵守医院的探视规定,在院方说明新生儿抵抗力与免疫力差,不合理探视会造成流行感染几率增加的情况下,强求探视,因此发生纠纷;2例发现新生儿身上有发红现象,怀疑是护理人员工作不到位;1例新生儿面部略有发胖,其家属认为面部有浮肿现象;1例家属要求对新生儿进行具体标识,怀疑抱错孩子;2例出现收费差错,在病区预收款处互相推诿责任时矛盾极化;2例在护士接待时认为其态度不好,导致矛盾。

2 原因分析

2.1护士方面

2.2.1 护理工作人员缺乏"慎独"精神,责任心有待加强。新生儿由于不能够表达自身的需求,除了护理人员以外无第三方监管,这便要求护士具有"慎独"修养和强烈责任心。部分护理人员明知新生儿身上有发红迹象,也迟迟不通知医师进行诊断处理;未按照规定进行巡视,导致新生儿面部抓伤等。

2.2.2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有待改善。在进行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护理人员工作方法不当,说话举止欠妥当,语言描述不够恰当等问题。在护理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意外状况,如上述新生儿家属强烈要求在非合理时间内进行探视,并不听原因解释;护理人员未详尽做好新生儿标识工作,或未向家属解释清楚表示方法,使家属存在是否有"错抱婴儿"的顾虑;未告知家属新生儿的体重增长情况,导致家属认为其发胖是护理不当所导致的浮肿等,工作态度有失恰当只能激化矛盾[1]。

2.2.3 新生儿科护理观念太过陈旧。尽管医院行医一直强调以人为本,尊重、理解患者,增强服务患者意识,然而,还是有部分护理人员认为患者在医院看病处于被动方,忽略了患者的实际感受。

2.2家属方面 很多家长对于新生儿过分溺爱,在孩子离开大人身边后便缺乏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不能很好的配合医院的探视制度,经常违规探视;另外,部分家属对于院方新生儿科的消毒情况存在怀疑,过分增加对医院护理的期望值。

3 预防措施

3.1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新生儿家属的沟通。在进行新生儿护理之前,护士应为家属耐心、细致的解释医院规定的日常探视制度、新生儿科护理流程及医院的消毒制度,另外还要为其介绍管床医生并交代每日费用等,在要求家属签字的同时,对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有全面的了解。向家属发放意见调查表,询问其关于新生儿护理的具体要求及疑问,以此作为护理工作质量的改进依据,待新生儿家属填写好意见调查表之后,及时整理、归纳,并针对家属所提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在产生新生儿科护理问题后,悉心听取家属陈述,并弄清事情的详细过程,以中立的态度,设身处地的为家属解释疑问,避免产生误会与纠纷[2]。为有效防止"踢皮球"现象的出现,新生儿科应建立其"首问责任制",凡事都由首位接待的护理人员负责。

3.2 护理人员要提高深度修养。慎独者能够在独处环境中坚持道德信念,自觉履行职责。由于对于新生儿的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其生命健康,因此护理人员应本着爱心、责任心来接手新生儿科护理工作。有效落实新生儿护理流程,做好日常新生儿基础护理,如按时定期为新生儿修剪指甲,减少划伤几率;若需要对其静脉注射,要兼顾考虑到新生儿健康和形象两方面因素,选对针型和注射方式,避免反复穿针带来的痛苦,及刮掉头发对新生儿形象的影响。

3.3 护理人员要妥善处理纠纷。当护患纠纷产生时,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争取尽早解决问题。要争取新生儿家属的理解,必要时可采取有效方式疏导其不满与顾虑。要尽可能以平和的态度控制态势的发展,若纠纷比较严重,可以请相关领导出面进行解释,争取在处理问题方面达成相互谅解和共识[3]。

3.4认真做好入院、出院查对关工作。在护士与家属交接新生儿时,应当面核实好新生儿的姓名、性别、床号等信息,由护士为其佩戴腕带和胸牌,若新生儿由产科转入,也要保证信息核对。坚决杜绝先抱入,再佩戴腕带和胸牌的现象,避免出错。在新生儿出院时,由两位护理人员将床头信息与新生儿信息进行仔细核对,确认无误后才可出院。

参考文献:

[1]吾洪,姜岚.浅析儿科护理纠纷及其防范对策[J].贵州医药, 2004,28(07):672.

篇2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9-0086-02

Cause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on 30 Cases of Neonatal Care Incidents/ZHOU Yan,LIU Jing-fa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29):86-87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30 neonatal care 30 cases at our hospital and summarize the relevant preventive strategies.Method: Time of occurrence, the specific classification, nurse working time, bed utilization ratio and the caus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adverse events preventive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30 cases of adverse events at our hospital.Result: 63.33 % of neonatal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at 10∶00-16∶00,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any other time periods(P

【Key words】 Neonatology; Adverse event; Reasons; Prevention strategie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the Xinjiang Uyghur Autonomous Region,Urumqi 830001,China

护理中突然出现的所有计划之外、未曾预计到、不为人所希望的事件,均被称作护理不良事件,此类事件的出现既会加剧患者的痛苦,造成组织气管功能障碍,还会使护患关系受到损害[1]。在医院的新生儿科中,由于作为护理对象的患儿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较弱,且其各组织气管相对较为脆弱,护理中尤其容易出现不良事件[2]。因此,医院护理人员做好对于不良事件发生诱因的调查,掌握不良事件发生的特征,采取有效防范策略,对新生儿科中的护理工作加以完善,以提高临床护理的安全性,极为必要。笔者所在医院以新生儿科中发生的30例护理不良事件作为对象,回顾分析各项临床资料,总结了不良事件出现的原因及此类事件的防范策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择的30例护理不良事件,为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在2010年7月-2012年7月间统计的事件,其中,早产患儿为23例,足月患儿为7例。此次事件共涉及30名护理人员,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实习生分别为9名、6名、11名、4名。

1.2 方法

以回顾分析方法对30例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将事件进行详细的归类,统计每一例不良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原因、负责护士的工作年限以及患儿床位使用率等资料。归纳各类所得数据,对各项数据实施统计学比较,掌握与护理不良事件具有明显相关性的关键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发生时间

30例事件中19例(63.33%)发生于10∶00~16∶00,7例(23.33%)发生于16∶00~24∶00,4例(13.33%)发生于24∶00~第2天10∶00。10∶00~16∶00间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个时间段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具体分类

30例不良事件经分类统计,皮肤损伤占30.00%,PICC管堵塞和意外拔管均占13.33%,信息记录失误占6.67%,输液外渗占16.67%,设备故障占3.33%,核心制度未落实占16.67%。其中,皮肤损伤事件的发生率(30.00%)显著高于其他各类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护士工作年限

30例事件中,18例(60.00%)事件发生于工作年限10年的护士。工作年限

2.4 床位使用率

30例事件中4例(13.33%)床位使用率为82.00%~95.00%,7例(23.33%)为95.00%~100%,19例(63.33%)为100%。床位使用率为100%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5 发生原因

30例不良事件的具体发生原因,查对工作落实不足的百分比为43.33%,责任心缺乏的百分比为13.33%,专业能力不足为6.67%,评估缺失占23.33%,违反操作规章占10.00%,其中查对工作落实不足与其他原因比较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当今时代,随着以患者为本的理念在医院护理工作中的落实深度不断增加,社会各界人士对于新生儿科优质护理的要求及期望值日益提升,护理人员全方位着力,以提高护理工作的优化程度,成为新时期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3]。而安全问题作为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关注的重点问题,尤为受到医院中管理人员的重视,因此,护理人员了解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原因与特点,努力做好对于护理中不良事件的防范,做好对新生儿科患儿的安全护理极其必要[4]。

笔者所在医院此次选择新生儿科中发生的30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分析,在发生原因方面得出了如下结论:(1)不良事件多出现于10∶00~16∶00,总发生率达63.33%,明显高于其他时段。这是由于这一时段各项治疗、护理工作的操作活动相对较多,且比较集中而造成。此外,16∶00~24∶00、24∶00~第2天10∶00也可能出现不良事件,应加强夜间巡护。(2)在各类不良事件中,皮肤损伤类事件的发生率(30.33%)最高,与其他各类事件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新生儿的皮肤嫩、屏障功能弱,治疗时常需要裸露身体某部分,具有一定关系[5]。PICC管堵塞、意外拔管、信息记录失误、输液外渗、设备故障、核心制度未落实等也事件也可能发生。(3)工作年限

篇3

[关键词] 地震;板房医院;新生儿;院感;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a)-093-02

新生儿科是医院感染高危区,本院由于地震而建立板房医院,结合本院板房医院的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新生儿院感的发生。现将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对策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为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儿科,受条件限制为板房医院。本科分为新生儿科和普儿科,新生儿科为有陪伴病房,设床位20张。地震后2008年9 月~2009年12 月共收治的新生儿458 例(观察组)。其中,新生儿肺炎243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50例,早产儿28例,新生儿窒息(轻度)30例,新生儿脐炎5例,新生儿低血糖2例。地震前同期2006年9月~2007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378例(对照组),其中,新生儿肺炎17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37例,早产儿35例,新生儿窒息(轻度)27例,新生儿脐炎5例,新生儿低血糖2例。

1.2 方法

1.2.1 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由护士长全面负责,并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监测项目,建立健全了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及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评分标准等系列规章制度。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对医院感染工作的认识。每个月进行消毒工作的总结,认真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并解决。工作中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立即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止感染的蔓延。

1.2.2 在现有的条件下将新生儿病房与普儿病房隔开,形成相对独立区域。新生儿室分为感染间和非感染间,相对隔离。一旦发现患有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患儿时,及时将患儿安置到隔离病室或相对隔离区,用物专人专用,根据不同的传播方式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

1.2.3由于为有陪伴病房,因此加强对陪伴的管理尤为重要,我们采取发放陪伴卡,严格控制无卡陪伴入内,一个新生儿只能一个陪伴入内,同时在进门口设置洗手池,教会家长卫生洗手法,做好手卫生工作的健康教育工作,换陪伴鞋,穿隔离衣,同时每个暖箱配置一瓶快速手消液,教会陪伴使用方法。

1.2.4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各种医疗器械如导管、插管、雾化器、暖箱、蓝光箱、红外线抢救台等应规范消毒,每天派一副班负责使用中暖箱的日常清洁工作(清水清洗),清洁毛巾一用一消毒,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500 mg/L含氯消毒强效液擦拭,特别是暖箱内部要彻底消毒。凡常与患者接触的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奶具等应根据各种物品性能及使用情况采取不同消毒方法,以切断医院感染传播。

1.2.5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1]:如皮肤护理,口、鼻、眼的护理;臀部护理;新生儿被服应经过高温消毒后备用,包裹婴儿的用物一人一用一消毒,用过的被服放带盖的桶内,不要随意扔在地上,更不能与其他污物混放,每日送洗衣房单独清洗和消毒处理。新生儿奶瓶用毕及时清洗,一人一瓶一消毒,牛奶要现吃现配。婴儿毛巾、手帕需一人一巾。

1.2.6 室内通风[2]:每日保证新生儿室内通风2~3次,每次20~30 min,保持适宜的温度24~26℃,相对湿度55%~65%。室内放置空气净化器,每日消毒1次,新生儿室内床及床头柜、桌椅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洗,新生儿出院时,新生儿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每日含氯消毒液拖地3~4次,床头桌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洗2次,每个月做空气培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断空气传播途径。

1.2.7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广泛使用抗生素的病房里,尤其是使用广谱抗生素时,因抗生素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推动力[3],所以应严格掌握选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对抗生素实行分级管理,均严格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 结果

观察组发生医院感染7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4例,胃肠炎2例,静脉炎1例。对照组发生医院感染11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5例,下呼吸道感染3例,皮肤软组织感染2例,脐炎1例。两组资料对比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板房医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主要易感因素

新生儿长期处于宫内的无菌环境,缺少各种微生物抗原的刺激,尚未成熟的免疫系统处在一定程度的抑制状态,对很多微生物缺乏抗定植能力而易发感染[4]。

“5・12”地震后本院由于受条件限制为板房医院,新生儿院内感染除与医护人员因素、各类侵入性操作因素及长期广谱抗生素应用等传统因素有关外,板房医院环境因素建筑布局受限,病房空间相对狭小,消毒设备不完善,管理起来难度较大,造成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也对其有一定影响。同时,病室通风换气不良,易造成空气污染,也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因素之一[5]。

3.2预防院内感染的管理措施

地震后本科在现有的条件下将新生儿病房与普儿病房隔开,形成相对独立区域。新生儿室分为感染间和非感染间,相对隔离。同时加强对陪伴的管理,笔者采取发放陪伴卡的措施进行管理,同时,严格掌握选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对抗生素实行分级管理,均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综上所述,尽管新生儿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尽管本院为板房医院,但是预防是最好的防治手段,通过实践,高度重视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规范管理程序、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科学管理,措施得当,本科的新生儿院内感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陈夏莲,沈灯霞.新生儿科院内感染控制的体会[J].江西医药,2009,44(8):846.

[2]席建宏,古丽苏玛依・热合曼.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体会[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2):222.

[3]牛桂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及护理措篪[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55-56.

[4]董海峰,张玮.新生儿医院感染323例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5):467-468.

篇4

【关键词】新生儿 护理方法 院内感染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362-01

1 科学护理新生儿的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体温会发生很大变化,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完善,体表面积大,很容易散热,新生儿肾脏对水电调节浓缩功能差。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擦干皮肤,用干燥温热的包被包裹起来,室内温度保持在24―28℃,相对湿度55%-65%。同时衣被要柔软、轻松、舒适,勿包裹过紧,以免发生包裹捂热综合征。如果室内温度达不到,可以考虑用暖水袋,最好放人保暖箱内,适中的环境温度能使新生儿维持理想的体温。给孩子保温,维持正常的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在使用暖箱时应该注意调节速度,不要使箱内温度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降。

新生儿出生后能吸吮、吞咽反射良好者可直接哺喂母乳,但应避免引起疲劳。容易疲劳者,可用软橡皮的奶瓶,开孔要适宜,过大容易引起呛咳,过小则费力,哺乳时注意奶量及奶的温度,姿势要正确,一开始要家人协助、指导,哺乳时以抱姿为主,喂后将小儿竖起,轻拍其背,排出咽下的空气以防止溢奶,然后取右侧卧位。新生儿睡眠最长不超过3小时就应唤醒吃奶。母亲哺乳时要耐心,细心和爱心。如哺喂时出现无力、青紫、溢奶或呕吐等,应改用滴管或胃管喂养。哺乳时注意观察新生儿精神、面色、呼吸、哭声,注意观察吃奶是否吸吮有力、有节奏,有吞咽动作、时间长短、有无间歇、口唇周围有无气喘、鼻煽等。由于新生儿生长发育较快,因此要根据其吞咽及消化能力逐渐加量。根据出生儿体重的不同喂给量也不同,体重越小每次喂给量就应该越少,间隔时间就越短,但喂奶次数也不能过多,因为喂奶次数过多也会造成溢奶。开始哺乳以母乳为最佳,因为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品,它不仅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含有很多免疫物质,可以减少疾病发生,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2 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对策

2.1 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隔离。家人可尽量少接触新生儿以防止交叉感染。凡进入新生儿室内的工作人员必须更衣,戴口罩、更换清洁鞋,然后用肥皂刷洗双手和前臂过肘关节,流水冲洗后用消毒纸或布擦干,穿上消毒衣入室。加强陪护人员管理,严格限制探视人数,要求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母亲患感冒时应戴口罩哺乳,哺乳前应用肥皂及热水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凡接触新生儿的医护人员应定期体检,患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或传染病的医务人员及家属,不可接触新生儿。应禁止进入。护理人员应该观察新生儿精神、哭声、食欲、皮肤、面色、大小便及睡眠等情况。注重指导产妇家属注意不要把婴儿内衣置在尿布里面,这样内衣易被尿液浸湿使脐部处于潮湿环境中,保持脐部干燥清洁是提高新生儿脐部护理的关键。进行晨间护理时仔细检查新生儿皮肤皱褶处、臀部有无感染征象;脐带脱落前不用盆浴,可在每次换尿布后用水揩洗臀部。洗澡时要注意保温动作要快,同时进行周身观察。水温以36―37℃为适宜。可用消毒植物油或滑石粉轻擦皱褶处,以保护皮肤,在寒冷季节,要注意洗澡时的室内温度和水温。新生儿免疫力功能不健全,一旦感染极易扩散,危及生命,因此,小儿衣服,尿布,被褥勤洗勤换,热水烫、经太阳晒后再让小儿使用。新生儿应保持脐部干燥,全身皮肤皱褶处,如颈部、藏下、腹腔沟等处,每天勤洗、擦干、涂粉保持干燥,每次大、小便后要用温水洗净防止红臀。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率其关键在于规章制度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徐翠兰,产后访视常见新生儿护理问题及对策.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9月.

[2]苗晓华,成朝阳.4000例新生儿护理指导浅谈.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10月.

[3]王穆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问题及对策.当代医学.2009年10月.

[4]高群.浅谈对新生儿护理的方法.吉林医学.2009年10月.

[5]曲萍.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导.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7月.

[6]高芳.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护理.Journ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2009.Vol.30.

[7]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8]扬锝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王慕逐.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0]崔焱.儿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156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缺氧及分娩过程中发生了呼吸循环障碍,致使出生时无呼吸或存在呼吸抑制;另外,将出生时无窒息而数分钟后出现呼吸抑制的患儿也列为窒息。凡能影响母体和胎儿之间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原因,或能使血氧浓度降低的任何因素均可引起窒息,其后果可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本病是围生期发生死亡及致产残的主要原因[1]。新生儿窒息多见于分娩时脐带脱垂、打结、绕颈、绕体及各种难产,另外由于母亲产前患病、分娩前用药(如麻醉剂、镇静剂)和胎儿因素(胎粪吸入、早产)等引发窒息者也不少见[2]。2010年10月~2011年6月分娩新生儿1747例,其中102例需要复苏的患儿进行分析,总结复苏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加强产儿科的合作是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的关键,确保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在高危产妇分娩前儿科医生要参加分娩或手术前讨论;高危产妇分娩时儿科医师在产床前等待分娩及窒息复苏,产儿科医师共同保护胎儿完成向新生儿的平安过渡;产儿科医师定期对窒息死亡病例进行共同评估讨论经验教训。现探讨产儿科医师紧密合作对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以及产前、产时、产后评估的重要意义,总结一些成功经验,供大家参考。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的原因

新生儿窒息可出现于妊娠期,但绝大多数出现在产程开始后。窒息的原因包括分娩因数,孕母因数,胎盘因数,脐带因数,胎儿因数。许多重度窒息儿在产前母体有胎盘功能低下或与母体的自生疾患有关[3]。

诊断标准

根据分娩窒息史、临床表现及Apgar评分进行诊断。Apgar评分时一种简易的临床评价刚出生新生儿窒息程度的方法。内容包括心率、呼吸、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和皮肤颜色等5项,每项0~2分,总共10分;评分越高,表示窒息程度越轻。凡出生后1分钟内Apgar评分≤7分为新生儿窒息。其中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如1分钟的评分8~10分,5分钟后复评降到7分以下亦属窒息。Apgar评分是量化评价新生儿情况的客观方法,有助于反应新生儿的总体情况和复苏效果。然而,在1分钟评价之前,复苏就必须开始了。因此,Apgar评分并不用于决定是否需要复苏,需要哪些复苏步骤,以及何时使用这些步骤。

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法

严格按照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新版流程进行复苏。大部分新生儿是有活力的,约10%的新生儿出生时需要一些帮助才能开始呼吸,仅1%的新生儿出生时需要进一步的复苏手段(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和用药)才能存活。所以,快速的评估和正确的复苏手法是成功的关键。初步复苏关键掌握10字5个步骤20秒完成,即保暖、(摆正)、吸引(清洁气道)、擦干、刺激(刺激呼吸)[4]。近90%的新生儿是无危险因素、羊水清、有活力的足月儿。接受最初步骤的评估后可进入常规护理。但必须观察呼吸、活动和肤色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干预。经上述初步评估后若呼吸仍未建立,心率<100次/分者即用人工通气的方法建立呼吸,气管插管。在此强调对新生儿窒息的分段评估及应采取的干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30秒:第1个30秒:(A)快速评估,保暖,摆正,清理气道,擦干全身,必要时吸氧。第2个30秒:(B)评估呼吸、心率和肤色,必要时正压通气。第3个30秒:(C)继续评估呼吸、心率和肤色,必要时正压通气加胸外按压。第4个30秒:(D)重复评估呼吸、心率和肤色,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素。

复苏ABC 3步,也包括各步骤中的评估在内,每步最多不超过30秒,就要决定是否切换到下一步,不能迟疑不决。无需等到1分钟评分后再来复苏,而是在1分钟毕就已迅速完成复苏A、B两步。此时大多数窒息新生儿得到救治。各步骤一定要依次续贯进行,施救时不能随意错动和颠倒,应严格完成前一步,再考虑进行后一步,否则达不到复苏的最佳效果。这就要产儿科医师的互相配合、高效有序地进行复苏工作。整个复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要注意保暖和,时间问题,手法和力度。同时要重视胎粪的吸引。

在使用药物的同时,即准备好气管插管,因为气管插管是最有效的复苏手段,要求每一个产儿科医师都必须熟练掌握。

讨 论

本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5%,病死率占活产新生儿的3%左右。所以,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新生儿新法复苏和产儿科医师的配合是复苏的关键。

必须严格遵循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加大规范复苏培训技术是成功的关键。

加强产儿科医师的交流做好产前评估,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提高了围生期窒息的抢救成功率。以及复苏后的管理。

孕妇应定期作产前检查,发现高危妊娠应及时处理,避免早产和手术产;提高产科技术;对高危妊娠进行产时胎心监护,及早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并进行处理;产时,当胎头娩出后,立即挤净口、鼻黏液,出生后再次挤出或吸出口、鼻、咽部分泌物,并做好一切新生儿复苏准备工作。

所以,加强产儿科医师的合作,正确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黄俊,陈吉庆,周国平.儿科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0-55.

2 泸州市第1届新生儿学组会议.

篇6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规范消毒无菌操作降低院感的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保证医院护理任务和安全的重要内容自从有了医院就有了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已成为影响患者安全、医疗护理质量和增加医疗费用的重要原因也是医疗高新技术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年世界卫生组织对1个国家55家医院开展院感现患率调查发现有8.7的住院患者有医院内感染。而护士在临床上承担着大量的对患者的治疗性和照顾性的工作与患者接触密切、连续、广泛。因而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和规范消毒对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生儿科的医院感染的预防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一些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中得到启示:①新生儿为医院感染的重点人群。②近年来几次严重的院感事件都与新生儿有关。③新生儿的个体特点决定了其为医院感染的重点人群。④引起新生儿院感暴发的原因很多外源性感染常是造成暴发的重要原因。如医护人员不足、手卫生意识不强、病房过渡拥挤和消毒隔离不规范等。

新生儿科护士的规范消毒与无菌技术

空气:新生儿病房全部安装空气消毒机每天消毒次每次1小时每年对消毒机清洁消毒并进行效果评价。

环境和物表:①墙面和门窗:保持清洁每周用8消毒剂擦拭1次。②地面:每天1次使用含氯5mg/消毒剂湿拖。③医疗器械: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听诊器等每次使用完后用75酒精擦拭。④诊疗物品:治疗车、门把手、床栏杆、床头柜每天用含氯5mg/的消毒剂擦拭1次。⑤消毒使用安尔康爱尔碘皮肤黏膜消毒液每周更换。⑥体温计用5mg/含氯消毒剂浸泡分钟~1小时清水冲洗后晾干备用消毒剂每天更换。⑦湿化瓶、吸氮管、吸氮装置的更换与消毒。吸氮管用后即换吸氧管每天更换湿化瓶、蒸馏水、吸氮装置每天更换用5mg/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分钟~1小时后用清水冲洗后待干备用。⑧暖瓶的污染。暖瓶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摸布进行擦拭。⑨新生儿保温箱的消毒:每天用清水擦拭1次新生儿从保温箱出来后用5mg/的含氯消毒剂内外擦拭干燥后备用。⑩对于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使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产品。

人员的管理:①晨间护理戴口罩、手套做完后脱手套后洗手。②治疗前后都用肥皂水洗手。为个以上患者操作中间用快速消毒剂(安立久手消毒剂)洗手接触污染物时戴手套。③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严格归类放置按院感的要求进行终未处理针头放入一次性锐器盒各种管道毁形后浸泡然后打包交到医院垃圾暂存间输血袋输完血后送回到输血科。④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面由于护士承担着给药的职责因而也要掌握和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按照正确的给药途经、剂量、时间实施给药并注意药物的拮抗问题和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等。

生活起居用品的管理:①物品应浸没在水中时间从水沸始算起不得少于15分钟干燥贮存小时更换。②新生儿使用的布类:一用一换。③床上用品:一用一换。④直接接触新生儿皮肤物品:一用一消毒。

护理操作环节的管理:护士在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完善治疗和护理操作流程减少陪住人员及无关人员的停留降低人员密度减少探视、陪护人员。

结果

护士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的人员每个月对空气、物品、物表、手进行监测。同时对住院时间较长的新生儿进行血培养。监测结果是近五年来的院感统计表明新生儿科近5年来未发现1例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且新生儿死亡率明显降低。

篇7

1.1窒息:喂养时不当,人工喂养的橡胶孔较大易呛奶.溢奶。食物及呕吐物误入气管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1.2意外伤害:小儿好动,好奇心强,对周围事物充满兴趣,但无主动防范意识,易坠床,烫伤,触电,误服药物或将一些小型食物,如花生.瓜子.葡萄干等,塞入鼻或误入气管等造成意外伤害。

1.3医院感染:由于小儿免疫功能缺陷,血脑屏障功能不全,尤其是低体重新生儿,早产儿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常见的感染有:

1.3.1皮肤感染;

1.3.2脐部感染;

1.3.3口腔感染;

1.3.4肺部感染等感染后常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

1.4医务人员的因素: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够,人力资源缺乏,技术水平低,工作不够熟练对危重病人抢救不到位,服务不到位等。

1.5护理管理因素:管理的意识淡薄、疏忽大意,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对职责、制度、常规工作的督促检查不到位,对新护士及科室业务技能培训考核抓的不紧。

2护理对策

2.1创造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严格控制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针对院内感染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日提醒,调,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留后患。让每位护士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坚决做到一次性物品不反复使用,对不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气表,雾化吸入,吸引器等装置,均做严格消毒处理。病房定期用紫外线消毒,出院病人终末消毒。对住院患儿每日专人进行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确保患儿无褥疮发生。

2.2强化病房设备管理,新生儿病房的暖箱,蓝光,电源等定期维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幼儿及儿童病床加床档,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并保持地面干燥清洁。危险地段有警示提醒。

2.3因儿科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随时会有急诊的患儿及新生儿需要抢救,因此抢救物品及药品除了做到定人保管.定量储存.定位放置.定时清点,及时检查、及时维修、及时补充外还要做到严格班班交接,人人掌握四定三及时的要求。

2.4儿科护士长应针对护士对专科操作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来对护士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如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法、留置针静脉的穿刺法、新生儿ABC复苏术、更换尿布法、喂药法、脐部护理。暖箱的使用、蓝光疗法、气管插管的护理等都应熟练掌握,加强儿科新护士业务技能训练,做到每人精通业务,是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重要保证。新晨

2.5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长时间住院的新生儿及有并发症和存在侵入性操作等危险因素的患儿,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重点在于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如皮肤护理,脐部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对留置针加强护理,暖箱每日擦拭一次每周消毒一次。鼓励母乳喂养,提高患儿免疫力。

篇8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气管插管;静脉给药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围产儿死亡和脑损伤的重要原因。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受重度窒息发生率及复苏技术条件等的因素影响,死亡率3.0%~16.0%,及时有效地对重度窒息新生儿进行复苏是新生儿科工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2004年6月~2005年9月,在我科未配备麻醉师的情况下,儿科医师熟练掌握新生儿气管插管术,护师采用静脉套管针保证了静脉及时给药,提高了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取得了较好了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4年6月~2005年9月在我院新生儿科共收治重度窒息达1h的新生儿4例,男3例,女1例,均因“出生后不哭,发绀,刺激后无反应1h”急送我院,至门诊时医生发现无呼吸及心跳,立即送至新生儿科抢救。其体重2.5~3.5kg,出生时因在私人诊所不正规接生,所以Apgar评分及羊水状况有无胎窘不详,查体温不高,脉搏无,血压测不出,意识不清,刺激无反应,全身皮肤苍白发绀,3例皮肤粪染明显,头颅无畸形,前囟平软,唇发绀、颈软,胸廓对称。脐已断并包扎,残端1.5~2.0cm,肌张力无,各种反射消失,经复苏抢救成功后,住院7~14天,其中3例治愈出院,1例因经济条件不允许,好转后出院。

2复苏护理方法

患儿入院后立即予清理呼吸道,胸外按压,气管插管,正压供氧。气管内直接滴入肾上腺素(1∶10000)1ml,约1~2min或5min内心率恢复,皮肤渐转红润,予以多巴胺、立其丁。多巴酚丁胺微泵静脉维持,并VitK1、纳洛酮等治疗,接上呼吸机,参数调整为:PIP22cmH2O,F0.55,RR40次/min,FiO280%,心电监护仪显示:SaO290%~95%,HR150~160次/min,RR40~50次/min,记录24h尿量,定时拍背吸痰,其中2例在机械通气下突然出现血氧下降至50%~65%左右,全身皮肤明显发绀,立即予以吸痰,气囊正压通气,效果不佳,血氧无回升,未见胸廓抬起,双肺未听见呼吸音,考虑患儿有脱管或管堵,拔管后,见管末端有较多黄色脓性痰液,予以再次气管插管,气管正压通气,见胸廓抬起对称,双肺呼吸音对称,无湿音,血氧恢复至90%~95%左右,全身皮肤渐红润,继续机械通气,参数不变,第2天,刺激有反应,并时有自主活动,调整呼吸机参数:FiO250%,经过4~6天,观察生命体征稳定拔管撤离呼吸机后,予头罩供氧,SaO2,维持在90%~95%左右,24h后停头罩供氧后,呼吸平稳,SaO2,维持在95%左右,雾化拍背吸出少量白色稀薄痰液,大便正常,尿量每天140ml左右。

3护理

3.1抢救护理

3.1.1多位护士协同作战此4例患儿重度窒息时间过长,随时有死亡的危险。抢救过程中需要多位护士积极配合、合理分工。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完全清理呼吸道,避免呼吸道黏膜损伤,同时保证静脉通道的开放,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立其丁时要缓慢静脉给药,微泵速度为1~2ml/h,防止心率突然加快,引发心衰。

3.1.2气管插管的护理运用修正式喉镜头位,即“溴花位”进行气管插管术[1]。

3.1.3气管插管的护理气管插管固定要牢固,胶布松脱或弄湿随时更换,保持气道湿润,定时向气管滴药,因呼气时会将药液吹出,吸气时滴药又易引起咳嗽,因此在呼气末滴药效果较好,滴药时一定要侧卧位,滴速宜稍快,沿气管内壁滴,并接复苏囊加压给氧,使药液充分流经气道,进入肺部稀释痰液,然后拍背吸痰、新生儿选3.0~3.5cm气管导管不易脱出,定时吸痰,吸痰时选用较柔软,直径1mm的细管,因其吸力大,刺激性小,不超过15s/次,负压不宜过大,一般为0.01~0.03MPa,或根据吸痰机说明书使用,以免引起支气管痉挛而加重缺氧,吸痰时加大氧流量,插管期间加强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感染。

3.1.4呼吸机辅助通气护理婴儿呼吸机的选择以压力型呼吸机为合适,机械应有时间切换,压力限制,持续气流有温化,湿化气体装置,能设置最大吸气峰压,呼气末正压,较高的频率及呼吸时间比,混合气体及吸气压释放等功能。(1)初调:压力(PIP)应预先设置(12~15cmH2O),PEEP(2~3cmH2O),如果有顺应性减低的肺部疾病可根据血气监测适当增加PIP(20~25cmH2O)及PEEP(3~5cmH2O),呼吸机气流率:一般用6~8L/min,当需较高气峰压及频率时应相应提高气流率、呼吸频率(RR):25~40次/min,吸/呼时间比值[I/E]∶1∶1.5~1∶2。湿化器温度:28℃~32℃。(2)根据血气调整呼吸机参数:在整个人工呼吸过程中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吸入氧浓度、血气、各种呼吸参数,并及时加以调整。①提高PaO2可采用提高PIP或延长吸气时间:肺水肿或肺萎缩时需同时提高PEEP。②降低PaCO2时采用提高PIP,增加呼吸频率及降低PEEP。(3)呼吸机的撤离:病情好转,自主呼吸恢复,血气稳定在PaCO26.67~9.3kPa,可逐渐降低呼吸参数,当FiO2≥0.6或PIP≥30cmH2O,应考虑逐减上述2种数据,在持续以皮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定期血气监测下每次降FiO2:0.05,或降PIP0.2kPa每次仅降1项,下降后至少观察30min,如SpO2保持稳定,可继续下降,当FiO2达0.4或PIP降到1.96kPa下降呼吸频率及PEEP(每次0.2kPa),当IMV呼吸频率降到4~6次/min后,如血气正常,可撤离呼吸机。

3.2一般护理

3.2.1心理护理患儿住院后,因新生儿科是全托式无家长陪护科室,而且经济费用较高,有的患儿家庭经济拮据,给家长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我们要多角度同家长交流沟通,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家长对此病有正确的认识,解除焦虑、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3.2.2饮食护理由于患儿处于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状态,有自主活动且对缺氧耐受性好后,可鼻饲1∶1配方孔2~5mlQ3h,观察无呕吐及潴留,如抽出咖啡色液体,要及时洗胃和禁食。有腹胀时可采用开塞露通便,如有呕吐或呛咳,要检查胃管是否脱出,并及时清理呼吸道及食道呕吐物,并防止流入气管。

3.2.3基础护理&n

bsp;环境温度维持在22℃~24℃每3h测1次体温,如有体温不升或发热时应15~30min测量1次体温,患儿发热时要加强皮肤护理,每2h协助翻身,防止发生压疮,退热后及时更换湿污衣服,并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3.2.4预防感染的护理用紫外线照射或空气消毒机消毒病房,3次/d,30min/次,照身时注意保护好患儿,严禁紫外线对患儿直接照射,并定期监测空气中细菌数目<200个/m3,保持室内清洁安静,医护人员及家属进入病房均要戴口罩,穿隔离衣,患儿口腔护理Q6h,拍背吸痰Q6h,各项操作前洗手,操作时戴好帽子、口罩、无菌手套。

3.2.5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严格无菌碘伏消毒皮肤,范围>5cm,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成功后,粘贴胶布每天更换,并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如发现红肿或水泡要及时拔除针管用50%MgSO4湿敷,重新选择穿刺部位,以先远心端后近心端为原则。

3.2.6用药治疗时的护理在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立其丁时要严格掌握好药物的剂量和速度,短时间大剂量用药会导致心衰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注意保护好血管,减少刺激,每2~4h与能量组静脉通道交替使用,此4例患儿由于消毒隔离措施得力,抗生素及时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微泵注入,未发生严重感染。

篇9

【摘要】  目的  探讨在新生儿科对重度新生儿窒息进行抢救以提高复苏成功率。方法  回顾在新生儿抢救的4例重度窒息患儿的临床资料,由新生儿科医师进行气管插管,静脉套管针留置给药。结果  4例重度窒息1h的患儿抢救成功。结论  在新生儿科未配备麻醉师的情况下儿科医师熟练掌握新生儿气管插管术采用静脉套管针保证静脉给药可提高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成功率。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复苏;气管插管;静脉给药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围产儿死亡和脑损伤的重要原因。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受重度窒息发生率及复苏技术条件等的因素影响,死亡率3.0%~16.0%,及时有效地对重度窒息新生儿进行复苏是新生儿科工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2004年6月~2005年9月,在我科未配备麻醉师的情况下,儿科医师熟练掌握新生儿气管插管术,护师采用静脉套管针保证了静脉及时给药,提高了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取得了较好了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年6月~2005年9月在我院新生儿科共收治重度窒息达1h的新生儿4例,男3例,女1例,均因“出生后不哭,发绀,刺激后无反应1h”急送我院,至门诊时医生发现无呼吸及心跳,立即送至新生儿科抢救。其体重2.5~3.5kg,出生时因在私人诊所不正规接生,所以Apgar评分及羊水状况有无胎窘不详,查体温不高,脉搏无,血压测不出,意识不清,刺激无反应,全身皮肤苍白发绀,3例皮肤粪染明显,头颅无畸形,前囟平软,唇发绀、颈软,胸廓对称。脐已断并包扎,残端1.5~2.0cm,肌张力无,各种反射消失,经复苏抢救成功后,住院7~14天,其中3例治愈出院,1例因经济条件不允许,好转后出院。

2  复苏护理方法

患儿入院后立即予清理呼吸道,胸外按压,气管插管,正压供氧。气管内直接滴入肾上腺素(1∶10000)1ml,约1~2min或5min内心率恢复,皮肤渐转红润,予以多巴胺、立其丁。多巴酚丁胺微泵静脉维持,并VitK1、纳洛酮等治疗,接上呼吸机,参数调整为:PIP 22cmH2O,F 0.55,RR 40次/min,FiO2 80%,心电监护仪显示:SaO2 90%~95%,HR 150~160次/min,RR 40~50次/min,记录24h尿量,定时拍背吸痰,其中2例在机械通气下突然出现血氧下降至50%~65%左右,全身皮肤明显发绀,立即予以吸痰,气囊正压通气,效果不佳,血氧无回升,未见胸廓抬起,双肺未听见呼吸音,考虑患儿有脱管或管堵,拔管后,见管末端有较多黄色脓性痰液,予以再次气管插管,气管正压通气,见胸廓抬起对称,双肺呼吸音对称,无湿音,血氧恢复至90%~95%左右,全身皮肤渐红润,继续机械通气,参数不变,第2天,刺激有反应,并时有自主活动,调整呼吸机参数:FiO2 50%,经过4~6天,观察生命体征稳定拔管撤离呼吸机后,予头罩供氧,SaO2,维持在90%~95%左右,24h后停头罩供氧后,呼吸平稳,SaO2,维持在95%左右,雾化拍背吸出少量白色稀薄痰液,大便正常,尿量每天140ml左右。

3  护理

3.1  抢救护理

3.1.1  多位护士协同作战  此4例患儿重度窒息时间过长,随时有死亡的危险。抢救过程中需要多位护士积极配合、合理分工。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完全清理呼吸道,避免呼吸道黏膜损伤,同时保证静脉通道的开放,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立其丁时要缓慢静脉给药,微泵速度为1~2ml/h,防止心率突然加快,引发心衰。

3.1.2  气管插管的护理  运用修正式喉镜头位,即“溴花位”进行气管插管术[1]。

3.1.3  气管插管的护理  气管插管固定要牢固,胶布松脱或弄湿随时更换,保持气道湿润,定时向气管滴药,因呼气时会将药液吹出,吸气时滴药又易引起咳嗽,因此在呼气末滴药效果较好,滴药时一定要侧卧位,滴速宜稍快,沿气管内壁滴,并接复苏囊加压给氧,使药液充分流经气道,进入肺部稀释痰液,然后拍背吸痰、新生儿选3.0~3.5cm气管导管不易脱出,定时吸痰,吸痰时选用较柔软,直径1mm的细管,因其吸力大,刺激性小,不超过15s/次,负压不宜过大,一般为0.01~0.03MPa,或根据吸痰机说明书使用,以免引起支气管痉挛而加重缺氧,吸痰时加大氧流量,插管期间加强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感染。

3.1.4  呼吸机辅助通气护理  婴儿呼吸机的选择以压力型呼吸机为合适,机械应有时间切换,压力限制,持续气流有温化,湿化气体装置,能设置最大吸气峰压,呼气末正压,较高的频率及呼吸时间比,混合气体及吸气压释放等功能。(1)初调:压力(PIP)应预先设置(12~15cmH2O),PEEP(2~3cmH2O),如果有顺应性减低的肺部疾病可根据血气监测适当增加PIP(20~25cmH2O)及PEEP(3~5cmH2O),呼吸机气流率:一般用6~8L/min,当需较高气峰压及频率时应相应提高气流率、呼吸频率(RR):25~40次/min,吸/呼时间比值[I/E]∶1∶1.5~1∶2。湿化器温度:28℃~32℃。(2)根据血气调整呼吸机参数:在整个人工呼吸过程中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吸入氧浓度、血气、各种呼吸参数,并及时加以调整。①提高PaO2可采用提高PIP或延长吸气时间:肺水肿或肺萎缩时需同时提高PEEP。②降低PaCO2时采用提高PIP,增加呼吸频率及降低PEEP。(3)呼吸机的撤离:病情好转,自主呼吸恢复,血气稳定在PaCO26.67~9.3kPa,可逐渐降低呼吸参数,当FiO2≥0.6或PIP≥30cmH2O,应考虑逐减上述2种数据,在持续以皮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定期血气监测下每次降FiO2:0.05,或降PIP 0.2kPa每次仅降1项,下降后至少观察30min,如SpO2保持稳定,可继续下降,当FiO2达0.4或PIP降到1.96kPa下降呼吸频率及PEEP(每次0.2kPa),当IMV呼吸频率降到4~6次/min后,如血气正常,可撤离呼吸机。

3.2  一般护理

3.2.1  心理护理  患儿住院后,因新生儿科是全托式无家长陪护科室,而且经济费用较高,有的患儿家庭经济拮据,给家长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我们要多角度同家长交流沟通,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家长对此病有正确的认识,解除焦虑、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5月本院新生儿科病房的80例新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男婴19例,女婴21例,平均胎龄(37.5±1.3)周;对照组男婴20例,女婴20例,平均胎龄(37.9±1.1)周。两组新生儿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普通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试验组患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方法如下。①加强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及管理制度:制订相关安全规章制度,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及法律意识;明确护理人员职责,确保排班合理;组织护理纠纷的经典典型个案分析,并总结护理风险管理中不安全因素及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改善对策、制订防范措施,制作风险管理小册子,发放予每名护理人员,使其熟知,以此增强护理人员处理紧急情况、各种风险纠纷的能力,避免再次发生;宣传护理模范榜样的事迹,开展学习活动,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严格律己,约束自己的行为;护理人员要严格实施安全制度,即在护理人员交接班或对患儿进行治疗时应核对患儿腕带,确保每名患儿至少有2个腕带;加强对新生儿出入院、洗澡等环节时的身份核对,尤其在患儿出院时要仔细核对家长的身份。同时,合理利用病房门禁系统,对新生儿病区实行24h的封闭式管理,严禁外人随意出入,以防新生儿丢失。此外,要求护理人员熟知新生儿常规药物药理的应用知识,严格掌握相关药物剂量的换算方法,合理控制药物剂量,以防用药错误的发生。②加强新生儿皮肤护理:由于新生儿的治疗多数采用输注静脉营养药物以及血管活性药物,且点滴速度需严格控制不能过快,长时间予浅静脉置管,可能会导致患儿皮肤出现破损,导致细菌感染,因此,对患儿静脉输液时尽量经过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实时巡视,应用留置针输液≤5d,同时科学评估留置针的穿刺部位,严防漏液现象的发生;当需要输入钙剂等高渗性药物时,应重建静脉通路,确保通路畅通,尽可能避免头皮静脉注射,以防钙剂等药物外渗,导致皮肤坏死;当发现患儿皮肤破损,及时外涂莫匹罗星软膏,以防细菌感染,保证护理安全;护理新生儿洗澡时,要密切注意水温,在采用热水袋、暖箱、烤灯过程中注意避免应用不当而引发的皮肤烫伤,或在沐浴更衣时的滑倒跌落伤害等。③加强护理记录规范性:本科室相关管理人员制作出标准的护理记录单表格,护理人员严格按照书写规则认真填写记录单,保证护理记录有章可循、具体案例具体分析。护理记录单可依据患儿不同病情设计不同的病情报告单、出入院记录单等,并严格执行新生患儿家属的告知义务,确保家属在相关记录单据签字,不得简化操作规程,以防纠纷产生。依据相关护理记录,可将患儿各项安全隐患找出,提出护理改进意见,加强相关改进措施的实施,达到降低护理风险的目的。④加强消毒护理:新生儿病房中,要保证每张床占地4m2左右,床间距约1m,保证病房通风次数>2次/d、时间>30min/次,以保证空气的清新、流通。同时严格控制人员出入,尤其是患有呼吸道、胃肠道等感染病的患者,应暂时调离。此外,护理人员进入新生儿病房前更换消毒拖鞋、穿戴消毒工作服,并按照6步洗手法清洗双手,根据流程穿戴整齐方可进入,实施护理前后均应用消毒液喷洗双手,护理及治疗诊断过程中必须实施标准的无菌技术。对于患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性疾病或不明原因感染的患儿,必须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并进行标识,给予隔离护理,实施有效的消毒措施。患儿使用的所有物品保证一次性使用或专人专用消毒,以防发生交叉感染。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护理记录合格率、护理纠纷率、家长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给予观察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的护理质量得分为(98.8±1.1)分,护理记录合格率为97.5%,护理纠纷发生率为2.5%,家长满意度为95.0%,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