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三化”协调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什么是“三化”协调
所谓“三化”,就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
“三化”协调就是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良性循环。其主要标志体现在产业关系协调、产城关系协调、城乡关系协调。产业关系协调,就是要形成以工补农、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产城关系协调,就是城镇规模的扩大、新城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适应、互为依托,建成生态高效的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良性互动局面;城乡关系协调,就是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三化”内在关系简述
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城镇提供食物、原料等基础供给,工业为农业提供农机、化肥、农药等现代生产资料,为城镇提业支撑,城镇为工业的集聚集约发展和农业的规模化创造条件。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有机统一。工业化、城镇化不发展,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动力;农业现代化若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或者被忽视,就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陷入停滞,不可持续。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共同带动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二、因势利导、借势布局,发挥“工业、农业、传统商业”优势,加快城镇化建设
(一)找准“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点,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1.适用区域。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发展适用于以下区域:一是具有工业园区、工业集聚效应较好的地区;二是尚未形成工业园区,但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地区;三是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明显,具备承接产业转移条件的地区。
2.基本思路。一是提升园区承载力。对于具有工业园区、工业集聚效应较好的地区,要进一步推动园区提速、提质、提量、提效,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如:全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巩义市回郭镇,利用其资源优势,确定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重点发展新材料和铝电联营的发展思路,通过提升产业优势、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推动回郭镇城镇化建设步伐。
二是增加工业集聚度。对于尚未建成工业园区,但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地区,要加快建设工业园区,着力抓好园区规划衔接,优化园区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明确园区的特色定位和发展方向,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如:荥阳市城关乡,坚持“连片发展、依存共生”思路,通过整合西史村、三十里铺等十多个行政村建筑机械生产企业,完善了从原材料到加工配套一整套产业链条,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建筑机械生产集群区。 三是提高产业转移承接力。对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明显,具备承接工业产业转移条件的地区,要加快镇区扩容提质,加强招商引资,积极与沿海地区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对接,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如:中国起重机械之乡——长垣县,立足于工业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机械、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招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先后引进了泰坦特种车辆制造项目、长盈机械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项目等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的重大项目,完善了产业化发展链条,成为中国起重机械生产制造基地,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
3.发展举措。一是突出规划引领,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坚持“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两手抓。一方面,推进工业产业向园区集中,坚持园区规划与城镇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结合,与本地工业远景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园区生产、生活、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使园区发展同人口规模扩大相适应。另一方面,产业规划注意立足于各乡镇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引进相关企业壮大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企业实力,形成主导产业的数量优势和规模优势。
二是加快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把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第一载体,按照“产业集中、资源集合、开发集约”思路,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结,从而建立相关产业链,降低园区开发建设的制度成本,实现生产要素、资金和智力的集聚。
三是强化招商引资,提升产业支撑力度。把工业园区作为承接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产业梯度转移的生产基地,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上市公司低成本扩张的生产基地,回乡创业者、私营企业家寻求发展空间的创业基地,瞄准产业定位,强化招商引资,以“大项目—产业链—企业集群—产业基地”为主攻方向,积极引进与优势产业密切相关、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支柱产业项目。
四是加强基础配套,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根据工业项目的多少、规模的大小,科学合理安排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注重市场运作,把基础设施建设变成资本运营过程,为招商引资、企业落地创造条件。
(二)找准“农业化与城镇化”结合点,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效助力
1.适用区域。农业化与城镇化结合发展适用于以下区域:一是传统农业地区;二是特色农业资源较为突出的地区;三是自然资源、生态资源较为丰富,可以整合发展新型农业的地区。
2.基本思路。一是传统农业带动。对于传统农业地区,应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扶贫开发等政策,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加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多功能、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以此带动城镇化进程。如:传统农业县——潢川县,坚持以农业产业化推进新型城镇化,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延深产业链条,形成了花木、中华鳖、生猪、羽毛、水产品及粮油加工等6大特色经济板块,涌现出华英集团、黄国粮业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构建起产销一体化的食品工业体系,实现了由企业到产业、由特色到板块、由集中到集群的战略转变,很好地实现了农镇对接。
二是特色农业推动。对于特色农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应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变特色资源为主导产业,利用城市农产品加工业在乡村直接建立农业生产基地的机会,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集约化种植、养殖业,形成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以此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如:成都市安德镇,利用其豆瓣优势,积极打造川菜产业城,带动了城镇化发展,城镇化率由2004年的22.8%提高到2012年的68.3%。
三是新型农业促动。对于自然资源、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精品农业、庄园农业等新型农业,以此带动城镇化建设。如:上海的“多利”农庄,通过从农民手里租地,同时吸纳农民成为农场员工的租赁模式,种植和直销有机蔬菜, 2009年首批改良的300亩土地就实现营收3000余万元。
3.发展举措。一是盘活土地资源,促使土地资本化。通过培育流转主体、扶持农业优势产业、搭建流转平台、创新流转机制等手段和租赁、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形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为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提供条件。
二是调整农业结构,促产业体系化。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多乡一业”的规模化特色经济,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产业一体化组织,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因地制宜扩大畜牧养殖、林木、果蔬栽培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业体系化发展。
三是组织农民就业,促收入多元化。对于具备条件建设农业产业园区的,应积极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或没有污染、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吸纳当地群众就地就业,变农民为产业工人。农民可将现有耕地以入股或租赁形式,由现代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组织或种粮大户经营,从中取得收益,也可通过“产业吸纳、收取股金租金、集体收入分红”等方式解决收入问题。对城镇建设规划区以外的非公益性项目用地,村集体可以不变换土地性质,直接以集体土地的名义进入市场,为村民提供收入来源。
(三)找准“城镇化与传统商业”结合点,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力
1.适用区域。传统商业与城镇化结合发展适用于以下区域:一是传统商业发达的地区;二是具备传统商业基础,但分布较为零散,尚未形成集聚效应的地区;三是不具备传统商业基础,但依托城镇资源可以发展第三产业的地区。
2.基本思路。一是培育壮大传统商业。对于传统商业发达的地区,要依托传统商业优势,通过建设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街区、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拓展电子商务等方式,促进传统商业结构提档升级、做大做强,辐射带动城镇化建设。如:新密市曲梁镇,通过整合资源、扶持引导、关小建大等方式,促使产业抱团、集聚发展,改变了大小服装厂“遍布全乡、村村开花”的发展状况,建成了以服装为主导产业的省级产业集聚区,带动、促进了镇区经济发展。
二是集聚发展零散商业。对于具备传统商业基础,但分布较为零散,尚未形成集聚效应的地区,可通过腾笼换鸟促使产业集聚发展,即腾出“低、小、散、弱”换来“高、大、聚、优”。如:东莞市厚街镇的“鸿运模式”,该镇通过关闭、升级高耗能、低效益、零散分布的小企业,盘活大量集体用地,创建了东莞鸿运鞋材鞋业广场,进而发展成为中国鞋业名镇。
三是优化整合优势资源。对于不具备传统商业基础,但依托城镇资源等可以发展第三产业的地区,应着力优化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如:洛阳市老城区,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提升商业与旅游发展的结合度,大力发展以十字街商业区和中州东路商业带为主的旅游商业功能带。
3.发展举措。一是政府主导。由政府主导实施规划编制、土地征收、拆迁改造、招商引资,通过合理制定规划、完善发展政策、拓宽融资渠道、盘活土地资源等方式,做好“蓄水养鱼”文章,不断优化传统商业发展大环境,推动城镇化发展。
二是规划引导。充分整合现有优势资源,统筹规划商业整体发展框架,在科学编制城镇建设规划和商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前瞻性地制定若干个包括商贸、物流、旅游、文化、中介服务等重点行业的专项规划,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形成以商业为主,兼顾物流、旅游、文化等“1+N“商业发展规划体系。明确商业发展功能区,突出发展重点行业,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有效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有针对性地预留建设用地,为未来商业发展提供拓展空间。
三是产业融合。坚持提升传统商业业态与培育新兴商业业态联动,大力推进金融、物流、中介、信息等生产产业,旅游、教育、文化、医疗、餐饮等生活产业,加快实施商业步行街、大型超市等三产项目,努力实现传统商业的现代化。
四是商业带动。各乡镇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建设独具特色的镇区商业中心。对于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中心镇可建设相对独立型镇区商业中心;对于交通优势明显的乡镇可发展交通网络型商业,可考虑建设综合超市、商业物流、现代交易批发市场、餐饮饭店等商业网点;对于具备产业优势的乡镇,可大力发展特色商贸业和居住型商业,带动城镇化建设。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建议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坚持合村并镇,破解“地从何处来”
土地问题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瓶颈。千百年形成的农村居民分散居住,占用了大量可耕土地,可以通过农民居住方式的改变将其挖掘利用起来。可根据各乡镇具体情况,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合村并镇等建设,尝试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并行运作,用活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经测算,通过实行撤村并点、集中建设,人均可节约土地约1.4分,原地复耕后用于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大约可置换2.1万元(15万元/亩),如果就地兴办二、三产业,将可置换出更多的资金(每人大约7000元)。
(二)坚持科学规划,破解“城镇如何建”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依据,也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化有机结合的重要前提。推进“三化”协调,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针对各类乡镇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产业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准确定位、扬长避短,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文则文、宜旅则旅,谋求多元化发展。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合理引导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节奏,进一步优化结构和布局,使工业生产区、农业基础区、金融商贸区、市民居住区和文娱休闲区等科学划分、合理定位,为城镇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坚持产业支撑,破解“人往哪里去”
注重发挥各个乡镇村的比较优势,打造特色的产业经济支撑。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依托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吸纳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大力开发生产业和社区服务工作岗位,吸收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确保农民“失土不失业,失地不失利”。同时,把促进农村人口在城市落户和农民的合理聚集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和新型农村社区农民的安居、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真正实现农民在城镇落户。
(四)坚持市场运作,破解“钱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