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管理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产权管理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As our society steep into the knowledge economic society age ,intellectual property ge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But our country is seriously shor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talents, with the proposal of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The study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talent has great importance on realizing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and constructing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关键词:素质模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训
Key words: competency mode;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talent;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3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048-03
0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得到了历史性的提升,已成为企业争夺产品市场,遏制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和资源。近年来,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多,然而国内能够应对这些难题,懂技术、懂管理、懂法律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却是凤毛麟角,严重缺乏。据调查,目前在我国设立知识产权专业的高校数量比较少,每年培养出来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不足三千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资源缺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提高的原因之一。我国在2008年提出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其中就明确指出了要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1]。
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作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在企业中保护自主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关键力量。鉴于高校培养出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数量严重不足,而且现有的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的知识结构也存在一定不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培训作为培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已成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挤占一席之地的一项关键工作。
1基于素质模型的人才培训体系
员工培训体系,是指围绕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企业为帮助员工提高素质及工作相关的技能,而对员工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及相应的管理活动的体系。[2]关于培训体系,目前理论界比较公认的观点是基于流程论的培训体系,因为它能够为培训提供一个相对规范的程序和框架。基于流程论的员工培训体系一般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效果评估四个部分组成。传统的员工培训体系是基于如图1这样一个流程。
传统的培训体系中的需求分析以工作分析为基础,分析得出的范围大多局限在知识、技能、行为等一些表象的素质上,而对于那些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潜在素质却无法得到准确的需求评价。尽管员工的潜在素质相对于知识和技能来说比较难以评估和培养,但它们对于界定绩效的高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把一些员工潜在的素质存在的不足之处也反映出来,我们可以通过员工的素质模型,判断并发现导致员工绩效好坏差异的关键因素,从而通过安排相应的培训,提高一般员工的绩效。素质模型就是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要求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及知识与技能水平。[3]以素质模型中所要求的素质作为培训员工的依据,与传统的培训往往是在绩效不佳之后才寻求解决的办法相比,更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基于素质模型的员工培训体系基于图2这样一个流程。
2基于素质模型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训需求评估
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已经界定,即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要基于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素质模型开展培训需求评估首先要明确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素质模型。我们可以把素质模型分为两个部分来考虑,即素质模型中冰山以上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以及冰山以下的部分即动机、品质、自我认识、角色定位和价值观等一些潜在素质。数据采集是素质模型构建过程的主要环节。收集数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行为事件访谈法(BEI)行为事件访谈法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调查方法,要求被访谈者列出他们在工作中发生的关键事件,包括成功事件、不成功事件或负面事件每项事件列举出三例,并且让被访者详尽地描述整个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时间、相关人物、涉及的范围以及影响层面等。同时也要求被访者描述自己当时的想法 [4]。
2.2 问卷调查法将一系列行为书面列出,加以描述,要求被调查者指出哪些行为是相关工作的高绩效者应该拥有的[5]。
2.3 专家数据库法从已有的素质模型中找出专家的意见,在类似的模型中识别出重要的胜任素质信息。
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不可能只选择一种方法,一般都会寻求几个方法的组合,保证其效度、信度和广泛性的平衡。我们结合使用问卷调查法和专家数据库法得出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核心胜任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运用能力、制定计划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谈判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作为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他必须明确哪些项目是还没有别的单位申请了知识产权的,减少盲目开发的无谓成本,这就需要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划制定能力,告诉研究人员哪些项目是值得开发的。
知识产权申请到之后就要让它发挥功效,究竟是进行知识产权转让还是知识产权许可,许可的话是独占许可、排他许可还是一般性的许可,哪一种能够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此时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谈判能力就发挥了功效。
对于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来说,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本专业的知识,还有外语知识、法学知识、管理知识以及企业相关研究项目的知识。产品在更新换代,知识也是日新月异,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开展不是仅仅依靠知识产权部门就可以的,很多环节需要和研发部门、和市场部门合作开展。这就需要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具有较好的主动性、协调能力、灵活性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能力指标属于内在素质,就如同被封闭在“冰山”之下,很难被观测到和评价,而这些素质往往成为制约员工自身和阻碍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胜任力明确以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明确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每一种能力的绩优标准,如计算机能力来说就是要能够建立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更新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数据库,让研发人员少做无用功少走弯路。一般来说,员工潜在素质的胜任力培训目标难以界定,这时可将胜任素质模型中的信息转化为绩效目标[5],以此作为培训目标。如自主学习力,可以转化为每个月能保持有二十到三十个小时的相关工作知识的学习时间。然后以此来安排相应的培训活动教员工如何让统筹安排时间。
下一步就是把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的绩效考核结果对照已经建立的胜任力模型,找出员工个体现有状况的差距并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如果胜任力差距属于环境、技术设备或激励机制方面的原因就不是培训可以解决的了。如果差距属于员工个人知识或技能不足我们就要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如果属于难以克服的个性特征原因,这需要有的放矢,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
3基于素质模型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训方案设计
在运用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获得了培训需求分析的资料和信息之后,培训活动的工作重心就转移到了培训方案的设计上来。系统分析培训需求,确立培训的目标,明确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步骤,选则相应的培训方法,分析、评价其结果,使企业培训的效果达到最佳。
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训是为了能有效地保护和利用企业的知识产权,为企业带来竞争力和持久的进步。要做到这一点,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人员就需要用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强烈企业归属感,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对于专业能力的培训,我们可以通过胡允银构建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来对比员工现有知识和技能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善和提高。按照目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实际情况,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企业内部的研发人员转岗或招收理工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二是招收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这两类人员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他们的知识结构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对于研发人员转岗或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业务理解这一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们都具有专业知识背景。他们欠缺的是专业的法律和管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加强谈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对这类人员的培训重点应放在法学素养和沟通协调力的提升这两方面,可以通过开设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管理等课程来使这类工作人员了解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内容,使他们能够经常、及时地给企业员工开展知识产权普及培训,有力地执行各项知识产权保密制度,及时应对各类知识产权纠纷和诉讼。对于沟通协调力,理论层面应放在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的学习上,为了让员工处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可以安排角色扮演或模拟谈判,设计一个处理纠纷或知识产权转让谈判的场合,从而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较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
对于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的员工来说,平时在课堂中接受大多是相关法学的教育,在撰写专利申请书或者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时候可能对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就有所欠缺。因此,针对这一类工作人员,培训的重点应放在企业相关产品的专业知识上面。可以让该类员工进入生产基地向技术工人或者研发人员了解相应的产品知识。具体的培训可以参照表1的安排。
通过以上方面的培训,使得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上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使得素质模型中冰山以上的部分得以完善。对于同样会对绩效产生影响的冰山以下的部分素质同样值得我们的重视。虽然说冰山以下部分的素质包括动机、品质、自我认识、角色定位和价值观这些在员工的后天是比较难以改变的,然而他们却会与技能等素质构成共同要素决定人的行为,最终驱动绩效的产生。
对于这一类素质的培训我们可以从改变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的态度和心理入手。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让培训学员暴露价值观,从而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结合素质模型和员工个体情况,制定适合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改变行为的最有效方法。其次,培训人员和企业的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积极态度,去启迪和影响该类员工的行为。可通过角色扮演法、考察法等提高受训者正确面对现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受训员工开展增强企业归属感的培训,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工作内容从专利申请到专利许可、专利转让、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等方面,工作内容相当繁杂,相应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因此,必须增强该类员工的受挫能力和自我缓解能力。对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给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学方面的培训,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培训活动之中,以便更好地处理员工的动机、品质、自我认识、角色定位和价值观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让员工在压力面前可以自我调适,改善心态模式、提升意志品质并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开发。
4
基于素质模型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训有效运行的保障建议
第一,培训必须得到高层管理者的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素质模型在培训中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培训过程中各个环节,关系到企业各个层次。企业高层必须在观念上认识到该类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在资源安排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在现实工作中,部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往往将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培训过程简单化,大部分仅仅就是开展知识产权法学方面的培训。对于新课程的经费则很少给予支持,这会导致培训跟不上实际情况发展的步伐。因此,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推动,是应用素质模型理论于知识产权管理员工培训全过程,提高企业员工培训效果的重要条件。培训部门应该把管理者应该做的以促进培训转化的有关事项的日程发给他们,提高管理者在培训活动中的参与度。培训完成后,应把培训的成果展示给管理者,比如说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运用所学知识成功以相对高价转让企业的知识产权、妥善地处理了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等等,让管理者意识到培训是有实际效用的。
第二,鼓励自学,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具有促进学习、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的组织。由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庞杂,包括法学、管理学、科技和外语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光靠企业提供在职培训可能无法很好地完善该类员工的知识结构。因此应当在公司内部建立一种开放的、愿意学习、愿意交流、愿意指导、愿意分享知识和经验的文化;在公司中培养学习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公司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 企业可适时调整相应的培训政策,对于一些员工自己参加专业相关的培训给予一定的补助,这在减轻公司培训压力的同时还能降低培训投资的成本风险。
第三,进一步开发素质模型中潜在素质的培训方案。运用素质模型进行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其难点就再于对素质模型中冰山以下的部分素质开展培训。由于动机、品质、自我认识、角色定位和价值观比较难以评价和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培训工作人员在培训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上要能使该类员工的价值观得以体现,综合运用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游戏式的方法、图片、录像、动画以及自身经历等多种方法来引导受训者,启发他们的思维,提高培训的效果。
胡允银建立的胜任力模型属于素质模型[6]中冰山以上的部分,我们参考他的模型提出的培训方案能够解决员工知识和技能的问题。冰山以下的部分还没有针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方案产生,本文提出的一些培训方案也不够深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开发,以期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EB/OL].[2008-06-10].
[2]艾尔文.戈尔兹坦.组织中的培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秦杨勇,杨明广.平衡计分卡与素质模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篇2
一、成功创建全省知识产权富民强县示范县
2013年,为加强全县知识产权工作,我县新成立了知识产权局,并落实了人员编制,成为全市为数不多单独成立知识产权机构的县。2014年,县知识产权局积极组织申报知识产权富民强县项目,依托钨业有限公司,及时申报省第二批知识产权富民强县项目,2014年9月获批“2014年省知识产权富民强县示范县”并立项,争取省扶持资金5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可进一步规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县知识产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兴企强县的目标,提高全县自主创新和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
一是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力度。在“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宣传周”、世界知识产权日等期间在电视台、中小学校、乡镇、企业进行了了知识产权知识宣传,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培训的长效机制,对企业法人和科技人员进行全面培训,有效增强了维护知识产权的紧迫感,提高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自觉性。全年共举办培训班4期,聘请知识产权专业机构上门服务6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多份。
二是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认真做好发明专利申请服务工作。2014年全县专利申请量157件,授权量53件,分别增长157%和130%,新增发明专利7件,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00项,均创历史新高。新获批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一家(钨业股份有限公司),食品有限公司实施的南酸枣剥皮机获批省专利技术示范项目。
三是参加了省局知识产权执法培训,3名工作人员获得执法资质。与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建立了联合维权执法制度,加强了知识产权执法。
二、我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顺利通过部委评审
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于2009年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期为6年,目前省全省仅有4个县获批。实验区项目主体是县人民政府,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涉及到示范工程和优先发展项目38个,均已顺利实施、55项考核指标完成较好。因为实验考核指标多、要求高,为确保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等18部委的联合评审验收,县科技局争取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支持,3次召集20多个部门进行安排部署,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11月24至26日由国家、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多个部门组成的专家组,来我县进行为期2天的现场考察,通过听汇报、看现场、查资料,专家组对我县实验区建设给予较高评价,推荐参加部委联合评审。2015年1月,我县在南昌参加国家部委联合视频评审验收,顺利通过评审验收。下一步,将争取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项目。
三、科技入园入企业活动取得实效
2014年,我局紧紧围绕全县主导产业,深入开展科技入园入企活动。
一是积极引导和组织企业申报科技项目,成功争取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2个,目前已争取项目资金262.62万元,完成计划任务。其中争取国家级项目资金175万元,即:县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南酸枣产业化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续建项目;省级项目资金61万元,即:2014年度省级知识产权富民强县示范县建设专项“钨精深加工产品专利技术集成创新及产业化示范”、林业红杉木业有限公司的“环保免漆杉木三层复合细木工板开发”、食品有限公司专利研发引导与产业化示范专项“南酸枣剥皮机专利技术示范”;市级项目经费26.62万元;省级重点新产品计划立项项目3个,通过省市科技成果鉴定项目2项。
二是加强了对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训和指导,我县年内新增两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县达到3家,即: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复审)、食品有限公司、钨业股份有限公司。
三是积极开展科技业务咨询和培训活动,聘请省市业务部门的专家和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项目申报提供服务。举办全县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管理培训班培训2期,培训企业科技业务骨干35人次。
四是促进企业产学研合作,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有突破。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企业创新平台。2014年食品有限公司获批组建省级南酸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钨业股份有限公司获批组建钨钢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基地。目前,全县有国家研发平台1家(钨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全市唯一),省级研发平台2家(省级南酸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钨业钨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市各县市数量第一),省级培育基地1家(钨业省级钨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基地),全县企业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篇3
甲方: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甲方向乙方购买_________软件产品及相关服务的事项,达成以下协议。
一、 甲方向乙方购买的_________软件产品及其服务项目如下:
──────┬────┬─────┬───┬────┬──────
│产品类别│版本│单价 │数量 │合计│备注│
├──────┼────┼─────┼───┼────┼──────┤
│__软件│普及版 │元/套│套│ 元│每套软件限在│
│├────┼─────┼───┼────┤1个网点(总 │
││标准版 │元/套│套│ 元│部或分店或售│
│├────┼─────┼───┼────┤楼部)使用 │
││专业版 │元/套│套│ 元││
├──────┼────┼─────┼───┼────┤│
│__软件│标准版 │元/套│套│ 元││
│├────┼─────┼───┼────┤│
││专业版 │元/套│套│ 元││
├──────┼────┴─────┴───┴────┴──────┤
│合计金额│小写:人民币__元正│
│││
││大写:人民币__万__千__佰__拾__元正│
──────┴──────────────────────────
二、乙方为甲方提供的软件产品以及服务分三个阶段实施:
───────────────────────────────────────
│第一阶段:系统准备阶段│
├────┬──────────────────────────────────┤
│甲方工作│1、准备服务器电脑,安装windows XX server;保证局域网各电脑连通; │
│││
││2、指定一位具备电脑基础知识的专职人员作为电脑管理员,配合乙方进行组 │
││织机构、物业参数等数据初始化,以及日后的安装实施和服务支持工作。│
├────┴──────────────────────────────────┤
│第二阶段:安装实施和培训 │
├────┬──────────────────────────────────┤
│正式使用│1、安装__软件到服务器和业务员电脑中; │
│││
││2、进行__等初始化工作; │
│││
││3、对甲方的相关业务人员进行使用培训,对电脑管理员进行系统管理培训。 │
│││
││(该服务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为现场服务,其他地区为电话支持)│
├────┴──────────────────────────────────┤
│第三阶段:技术服务阶段│
├────┬──────────────────────────────────┤
│乙方工作│1、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解答甲方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
│││
││2、软件出现故障,先通过电话了解故障现象并分析原因,通过电话协助甲方 │
│││
││电脑管理员或硬件供应商解决故障;若需要现场处理,以每次__元收取服务│
││成本费。│
────┴──────────────────────────────────
三、在本合同签署之日起三日内,甲方向乙方支付合同总额的_________%(_________元)。乙方在收到甲方全款的三日内,向甲方提供软件的正式版注册码。
四、在软件使用过程中涉及的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由甲方自行提供,由硬件或系统软件故障引起的技术维护工作也由甲方自行负责,若有需要也可向乙方进行技术咨询。
五、乙方保证拥有本软件的完全知识产权,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如发生第三方指控甲方使用的技术侵权的,乙方应当独立承担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本软件仅限于甲方在自己场地使用,不得赠送、转交或出售给第三方;若出现因甲方的上述行为而引起的知识产权纠纷,乙方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六、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并以协议附件的方式予以确认。
七、合同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持壹份,自甲、乙双方签章之日起开始生效,双方均负有保密义务。
甲方单位(盖章):_________乙方单位(盖章):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代表(签字):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通讯地址: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电话:_________
篇4
关键词:高校;无形资产;经营管理
高校无形资产是指高校所拥有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权、著作权、特许经营权、商誉、土地使用权以及其他财产权利等。
一、高校无形资产的经营
所谓高校无形资产经营,就是指高校通过对所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各类无形资产进行运筹和谋划,使其实现价值的最大增值的活动。无形资产经营是知识形态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高校重视并加强无形资产经营具有重大意义。
1 无形资产经营能够给高校带来巨大的效益
无形资产同有形资产一样,通过运营都可以实现价值增值。高校可以将自己的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对外参股,或者转让。目前,高校无形资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以核心专利的股份化为特征,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实现知识产权的资本化,用公司化的形式来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的研发和产业化。无形资产的经营不仅可以增强高校的品牌,提升高校的地位,而且使高校无形资产的价值在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下得到不断提升,发挥教学与科技创新产业化相结合的积极作用,给高校带来超额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无形资产经营能实现高校无形资产的增值
无形资产的运作与经营比有形资产经营具有更大的运作空间,高校无形资产的升值比有形资产的扩张来说,具有更高的速度和更大的空间,一些国际知名高校的无形资产大于甚至几倍于高校的有形资产就是例证。无形资产经营是高校资产运营的高级阶段。高明的资产经营者主要是利用无形资产经营,减少有形资产的投入,即以无形资产输出为手段,在更大的空间和范围内实施控股或参股,通过无形资产运营代替有形资产投入,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整体提高高校的社会效应,最终实现高校无形资产的再增值。
二、无形资产经营应注意的问题
1 关注无形资产的培育与开发
无形资产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的科技水平、设计水平、研发水平、管理水平的凝结。无形资产的培育和开发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往往需要花费几代人的心血。要实现无形资产的有效运营,高校在无形资产培育与开发方面应花大力气:一是在质量信誉中培育与开发无形资产;二是在广告宣传中培育与开发无形资产;三是在科研及教学管理中培育与开发无形资产。质量是培育和开发无形资产的基础。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和效益,高校管理者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质量,才能真正找到培育和开发无形资产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通过讲信誉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良好的信誉可以使无形资产增值。此外,高校要加快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并吸收国内外一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高校无形资产的科技含量,从而不断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无形资产的更新换代与质量升级,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总之,高校要根据自身文化传统、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业务优势和科技实力,结合本地资源、市场、生产条件等优势培育和开发独具特色的无形资产,并吸收国内外一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高校无形资产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延伸、融资和扩张等功能。
2 重视无形资产的转化与增值
高校要改变目前高校部分科技人员重论文、重评奖,不重市场的思想观念,改变成果多、转化少和转化后难以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现状,高校必须重视无形资产的转化与增值。要使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健全无形资产的转化机制。这一机制要充分体现以国家的产业政策、法规为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信息传播为手段,连接高校科研等各个不同职能部门进行全力整合这一特点;同时这一机制将是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和扁平,将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直觉、主动性和创业精神、远见和价值控制,将依靠信息共享、虚拟整合、企业间互相依存,从而不断创造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增强无形资产的转化动力。
篇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为了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由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颁布了20多部有关技术转移的法律、法规和法案。这些法律的实施,对于美国长期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起到了非常巨大作用。我国目前技术转移状况正处在与美国80年代相似的发展时期,研究美国技术转移立法的情况,对于从法律上保障我国技术转移的顺利进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美国技术转移立法概况
80年代,迫于竞争的压力,美国结束了多年争论,技术转移工作进入操作层面,促进技术转移的法案不断问世,并根据新的情况不断修正,最终形成了一个技术转移法律体系。
1980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由参议员BirchBayh和RobertDole提出的《专利和商标法修正案》,即著名的《拜杜法案》,也称“大学、小企业专利程序法案”。《拜杜法案》明确提出了美国国会关于专利制度应用的原则和目的,这就是促进由联邦政府资助下研究取得以及有进展的发明的应用;鼓励小型企业尽可能多的参与联邦政府所支持的研究和开发;促进企业与包括大学在内的非营利组织的合作;保证由非营利组织和小企业合作的发明的应用可以促进自由竞争以及发明的积极性;促进在美国境内的美国工业及企业进行发明的商业化以及公共应用的可用性;确保政府在支持发明人以满足政府需要和防止公众滥用及不合理使用发明方面获得充分的权利;并且减少这一领域管理政策的成本。
最初的《拜杜法案》适用于大学等非营利组织和小企业,后来经过多次修订,适用对象得到了扩大,实际操作性变得更强。《拜杜法案》适用于美国所有的政府机构,包括国防领域的政府机构以及军队,规定除了这些机构需要保密的技术由保密法管辖以外,对于军转民技术、军民通用技术等无需保密的技术都应和民用部门一样,积极申请专利并实施许可。《拜杜法案》的实施监督机构——美国商务部于1987年3月18日公布了具体的实施规则。
《拜杜法案》实施后,美国的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情况大为改观,大学开始在科技和经济的互动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拜杜法案》通过后,美国政府开始通过巩固和加强知识产权优势,促使其长期积累的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从而对保持美国在全球经济、科技中的领先地位发挥了重大作用。
1980年制定的《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是第一部定义和促进技术转移的法律。该法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来促进美国经济、环境以及公民幸福社会:在联邦政府执行部门中建立组织,来研究和激励科学技术发展;通过建立合作研究中心来促进技术开发;激励改进由联邦提供资金的研究开发的技术,包括发明、计算机软件以及训练技术,在国家及地方的政府和私营企业中得到应用;通过奖励已经在科学技术方面做出杰出的贡献的个人和群体,以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鼓励学术界、产业和联邦实验室中的科技人员的交流。
该法明确了联邦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的技术转移职能。规定联邦实验室的技术转移职责,并将技术转移作为考核国家实验室雇员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规定凡是年预算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联邦实验室,必须设立专门的研究与技术应用办公室,从事研究开发成果的技术转移。该法规定各联邦机构至少将其研究开发预算的0.5%用于支持下属实验室研究与技术应用办公室的技术转移工作。技术转移纳入到联邦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中。
1986年制定的《联邦技术移转法》,对1980年《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进行补充。其主要立法目的在于建立联邦实验室与企业合作进行研发的机制,加速推动技术移转和商品化。该法明确了联邦实验室技术转移的任务,规定每个联邦实验室都要建立研究与技术应用办公室,负责实验室的技术转移、推广信息和支持服务,并将技术转移作为考核联邦实验室雇员业绩的一项指标。该法规定联邦政府雇用的科研人员,对于职务发明专利的技术转移收入,可提成一部分(个人所得不少于15%)。对参加联邦实验室合作研究的企业,不论规模大小,该企业可以享有成果权,从而调动了企业投资应用联邦实验室技术成果的积极性。1989年,在1980年《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和1986年《联邦技术移转法》基础上形成的《国家竞争力技术转移法》,进一步明确了技术转移的任务,并将技术转移上升到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
1982年制定的《小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法》其目的是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利用中小企业的技术力量来满足联邦政府研究开发工作及商业市场的需要,并强化社会各界在联邦政府研究成果商品化过程中的作用。该法规定:(1)设立小企此技术创新研究计划(SBIR),要求政府机构对与其任务相关的小型企业研发提供资助;(2)凡年度研究和开发费用在l亿美元以上的联邦政府机构,按一定比例向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拨出专款;(3)凡年研究与开发经费超出2000万美元以上的单位,每年向小企业确立科研项目。
1984年出台的《国家合作研究法》允许两家以上的公司共同合作从事同一个竞争研发项目,而不受《反托拉斯法》的限制,并成立了若干个大学和产业界组成的技术移转联盟。
以上述4个法律为支柱,美国建立了技术转移的立法系统。除了上述4个法律外,美国还颁布了一系列技术转移的法律和法案。如:1986年《日本技术文献法》、1987年《12591号总统令》、1988年《综合贸易与技术竞争法》、1991年《美国技术卓越法》、1992年《小企业研发加强法》、1993年《国家合作研究与生产法》、1995年《国家技术转移与促进法》、1996年《经济间谍法》等等。
2、美国技术转移立法给我们的启示
1)加强技术转移,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保护国家安全利益
从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70年代末,美国为了发展国防力量,建立了坚实的国防与空间技术研究开发基础,加强了联邦实验室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以后转向民用和国际商业技术的竞争打下了基础。但是,在70年代后期,美国竞争力遭到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挑战,导致许多工厂关闭,出口下降,技术产品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份额降低。
针对这些问题,美国及时采取措施,特别是制定了一系列同科学技术政策有关的法律,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美国国会通过制定各种法律,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通过立法,加强政府机构及研究机构对技术转移的责任,去除制约技术转移的不合理障碍,通过加速政府资助研发成果的技术转移,提高美国经济的竞争力。
美国国会强调,加强技术转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措施:要保护美国企业、研发机构和其他组织的经济利益;要保护美国国家的安全利益。
2)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技术转移活动
美国国会强调,如果没有国家综合性的法律和政策,就不可能为了商业和公众目的而加强技术创新。有制定这样政策的需要,包括一些强有力的国家政策,以支持国内技术转移和使用联邦政府的科学与技术资源。
自1980年以来,美国国会不断地制定和修订技术转移相关法律,1980年通过《拜杜法案》,1980年通过《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1982年通过《小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法》,1984年通过《国家合作研究法》,以及1996年通过《经济间谍法》等5部法案。以这5部法案为支柱,美国建立了完整的技术转移法律体系。这个法律体系可分为5个部分:一是调整知识产权的权属方面的法案;二是加强技术转移运作方面;三是促进小企业技术创新进步;四是加强合作研究;五是保护国家安全利益。
美国关于技术转移的法律、法规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修改、完善的。美国国会每二至三年就要对过去的法律进行修订,以保障法律的时效性。
3)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知识产权应用力度
技术转移的核心问题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美国知识产权权属政策的总原则是鼓励创新,公平配置资源,提高产业整体的竞争力,增加社会效益。
联邦政府出资的研发成果的所有权可归研发执行单位,大学、小型企业及非营利组织可选择拥有发明权,政府保留非专有、不得转让、可撤销及不必支付专利权使用费的使用权。允许联邦实验室进行独占性授权或部分独占性授权,私营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可以接受独占性授权。职务发明专利权属政策在发明人和投资者之间寻找平衡点,既鼓励发明人,又保护雇主的利益。
4)增强和规范政府作用,积极推动技术转移
政府资助形成的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要有利于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提高公共资源的社会效益。政府资助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归承担单位所有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技术成果的利用和扩散,而不是为了某个单位的利益。因此,政府在赋予承担单位知识产权所有权的同时,应同时赋予转移和扩散技术的责任。如果项目承担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利用和转移技术,政府有权将技术成果转给其他单位继续利用。为了保证技术的利用和转移,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监督管理制度。
政府拥有介入权。在大学、中小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持有专利所有权的情况下,政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行使介入权,即有权要求将某一专利的非专有或专有使用权,许可给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使用。
政府出资设立非营利组织和中小企业合作参加的计划,如《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制造业发展合作计划(MEP)》及《先进技术计划(ATP)》等。
政府安排技术转移专项资金,建立孵化器培育可商业化的技术;鼓励和规范技术服务机构的发展和运作等。
美国国会授权1980年《拜杜法案》和1980年《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的实施监督机构是商务部,要求在商务部里建立技术管理部门,将根据规定来运作。这技术管理部门将包括:国家标准技术局(NIST);国家技术信息中心(NTIS)和技术政策办公室。
5)明确职责与权力,加强业绩考核,技术转移制度化。
法律明确了政府机构和机构的技术转移职责。美国国会授权商务部、国防部、能源部、卫生部、国家宇航局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是相应技术转移法律的执行机构,并且非常具体地规定了各个机构的职责、权力和拨款额度。
明确联邦实验室、大学等非营利组织的技术转移职责。技术转移是国家实验室和联邦实验室的重要任务;明确技术转移是联邦实验室每位科学家的职责;将技术转移作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一项职责,并与其绩效评估挂钩。明确联邦实验室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研发重要关键技术。
6)坚持本国企业优先原则,立法促进产学研结合。
法律规定政府资助形成的研发成果的应用,必须符合美国企业优先原则,即该研发成果形成的商品,必须是在美国境内生产、制造。
建立合作研究发展协约制度。积极促进国家关键技术和重要技术领域的研究组合,例如半导体研究合作组织、电子及计算机研究合作组织等。
联邦实验室可与产业界进行合作研发,建立合作研究发展协议制度,促成研究组合。政府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特别资金,以帮助其进行研究开发。对进行联合研究开发的企业免除反托拉斯法3倍损失赔偿的限制。联邦实验室可以提供人员、设备等服务给其研究伙伴。
7)建立技术转移相关机构,构筑完善体系,强化技术转移机制。
现在,美国已经具有了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使得技术转移通道十分通畅,极大地促进了知识、技术、人才的流动,紧密了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实验室和产业界的结合。
美国国会立法成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如国家技术信息中心(NTIS)、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TTC)、联邦实验室联盟(FLC)、联邦实验室研究与技术应用办公室(ORTA)等。
在《拜杜法案》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美国许多大学纷纷建立了技术许可办公室(OfficeofTechnologyLicensing,TLO),以及技术和商标许可办公室(OfficeforTechnologyandTrademarkLicensing,TTLO)。TLO和TTLO负责管理有关成果,规划商业化策略,进行技术转移有关谈判,检查和监督被授权人成果运用的绩效等方面的工作。大学通过TLO和TTLO向民间机构或产业界提供有关技术,并接受有关委托和技术授权等业务。为了协调与促进技术转移工作的实施,加强行业自律,1974,大学专利管理者协会(简称SUPA)成立。通过会议、课程和出版物,SUPA集中力量对美国的大学技术进行有效的保护和许可。1989年,SUPA意识到其成员的角色和责任大大超出了"专利管理"的范畴,遂改名为大学技术管理人协会(AssociationofUniversityTechnologyManagers,Inc,AUTM),于是AUTM诞生了,制定了协会章程,协会现有会员单位200余家。
8)建立国家信息中心,拓展技术信息平台,疏通技术转移通道。
美国立法建立专利、技术、产业、技术人才以及法律相关资料库。由国家技术信息中心(NTIS)以及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TTC)和联邦实验室联盟(FLC),授权收集与整合国家相关研究计划、各类实验室以及大学专利、技术发明、可转移技术项目,并建立相关资料库,通过NTIS、NTTC、FLC和一些私人公司的网络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建立相关产业(如信息和生物医药)技术发展资料库、技术管理系统,如NTTC技术评估系统、法律咨询资料库等。
9)制定技术转移提成办法,设立国家技术奖,奖励有功科技人员。
美国法律规定大学必须与科技人员分享技术转移收入,并在扣除必要的费用外,将余额用于科学研究和教育。允许在职或离职联邦政府雇员在没有利益冲突的前提下参加科技商业开发计划。联邦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对于职务发明专利的技术转移收入,个人提成所得可不少于15%,每年获取奖励的上限由10万美元提高到15万美元。
美国国会强调,国家应该对那些个人和群体给予更充分的重视,他们已经为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改善了美国的经济、环境以及公民幸福社会。为此,特设立国家技术奖,由总统奖励在技术创新和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者企业。
10)重视技术人才,促进人才交流,加强技术转移培训。
美国立法建立专门人才资料库,通过联邦实验室联盟(FLC)、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TTC)可以查寻联邦实验室、大学的专业技术人才。规定建立技术转移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建立技术管理培训系统,如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TTC)专业技能培训系统。
规定政府制定计划,促进学术界、企业界、联邦实验室的科学技术人员的相互交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互派人员访问或学习和工作,技术知识随着这种人员的交流得到转移。关键技术人才的流动常常伴随着技术成果的流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这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技术转移方式,转移中的问题较容易解决,成功率较大;成本也不高;人员交流也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
3、借鉴与建议
从美国的成功经验中,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技术市场工作的重点是将政府资助研发课题形成的技术成果转移到企业,其核心是政府资助研发课题形成的专利技术的应用问题。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应该以现有的技术市场为基础,尽快完善我国技术转移体系,明确技术市场管理部门的职能和任务,促进技术转移工作的良性发展。
1)技术市场管理部门的职能。
①增加政府资助研发课题形成的技术成果的技术转移职能;②增加行使政府介入权,政府资助研发课题,验收完成后一年未实施转化或未申请专利或申请专利后一年仍未实施转化的,要定期向社会公告,供他人实施转化;③增加技术转移合同中的技术秘密的审查职能。
2)开展技术转移人才的培训。
“技术转移的关键是人而不是技术文件”,这是近几年西方管理界十分流行的理论。因此,建立国家和区域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实行统一大纲、材、统一授课内容、统一考试、统一认证,促进技术转移,这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里的一项重要任务。
3)强化政府资助研发课题形成的知识产权管理。
加强政府科技计划的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是科技计划和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加强和细化政府科技计划的知识产权管理。
一是政府根据计划的目标、资助对象和特点,进一步具体化知识产权权属政策。
二是政府在放权的同时,明确利用和转移技术的责任,并做到组织和制度落实。放权不等于放任,政府科技计划管理部门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制定管理程序,促进技术应用和扩散。把获取专利、转移和扩散技术的业绩作为考核承担研究项目资格的重要指标和验收项目的重要内容。
三是重视职务发明人的作用,把对职务发明人的激励落到实处,充分调动职务发明人的积极性。
4)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增设技术转移奖项。
在我国技术奖励系统中,没有设置技术转移奖项。我国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对成功实现技术转移的个人和组织实施奖励。这个奖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技术转移的利润提成,而是设立国家级奖项,鼓励科技人员和技术中介机构投身于技术转移事业。
5)成立国家技术信息中心。
在中国科技情报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技术信息中心。主要的职能是授权汇集政府各部门科技计划项目信息,经整理后。
在国家技术信息中心内,建立全国性技术交易网。
6)成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联盟)。
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联盟),整合全国的技术转移资源,这对于解决目前我国现有技术转移体系资源分散、功能单一、政府主导作用不突出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联盟)要以现有的技术市场管理体系为基础,整合相关资源,调整功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技术转移中的主导作用,协调、指导各专业国家技术转移中和区域技术转移中心(联盟)。
7)构筑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强化技术转移机制。
①鼓励和规范技术服务机构发展。现阶段实行政府和民间相结合,健全政府技术转移机构,鼓励发展民间技术公司,为技术交易提供全面服务。借鉴美国的经验,加强对技术服务的规范管理;
②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培育可商业化的技术和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提供融资渠道;
③各级政府的风险创业基金应从上市前的风险投资中退出,投资阶段向前移,发挥“天使”资金的作用:重点兴办技术孵化器;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发体和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联合开发体;扶持和培育对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的技术创新项目。
8)在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
国家应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可先在高校和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武汉、西安等地出台地方性法规,进行试点,取得经验,然后再制定国家法律,在全国实行。
9)开展技术转移政策和法律的研究。
从美国的成功经验来看,技术转移必须在法律的规范下进行,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颁布了20多部有关技术转移的法律和法案,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法律体系。因此,我国应加强技术转移的立法工作,在一些发展比较成熟的领域和行业,用法律来规范技术转移活动。
同时,在一定范围内,调查政府资助的研发课题的专利申请和技术转移情况,为技术转移政策和法律的研究做基础工作。
10)国家和地方要安排技术转移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的一部分,用来奖励促成技术转移的个人或技术中介机构,做成一项,按其取得成效的大小进行奖励,鼓励个人和技术中介机构为技术转移服务。
篇6
【关键词】 自主创新 政府规制激 励与控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如果能够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竞争优势,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发展主动权。目前,我国企业产品的开发能力已有了较大的提升,很多产品的国际竞争实力不断增强,但仍存在以政府为主体的投入增长滞后于发展需要,且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没有形成科技投入总量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风险投资保障机制不健全,企业难以成为自主创新主体;自主产品和品牌的培育过程中,缺乏政府采购等政策环境支持;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管理评价体系简单僵化;创新型人才总量不足,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发挥政府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一、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营造创新环境,构建自主创新保障体系
1、构建政策保障体系
自主创新的主导是政府,关键就是政策。政府要提出自主创新的目标,并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利的政策保证和政策环境,在法律政策、财税、政府采购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一是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的“创新环境”,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有利于知识产权利用的“市场环境”,有利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二是有效运用政府采购制度,不断提高政府采购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比例,对企业开发的符合政府采购技术标准的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行政府优先采购制度,创造对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三是用政策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包括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发投入的体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同时,强化相关财税优惠、资金奖励、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措施激励的落实。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研发中心;强化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地位;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和发展多个形式的自主创新战略联盟等。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定数量的企业进行培育、试点、示范,在此基础上形成辐射效应,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2、构建投入保障体系
虽然创新技术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一项创新技术或产品一旦被应用和推广,就会在比较大的范围内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企业的前期R&D投入却是十分巨大的,并且高投入还伴随着高风险,世界上产生收益的技术创新占全部技术创新的比例不到10%。这是实力有限的企业不愿承担,也无法承担的。因此,政府必须通过持续的投入机制来扩大科技实力,同时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拉动企业和社会资金进行自主创新投入。一是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请政府创新资金的支持,在政府投入的同时,确保企业配套投入及时落实到位。二是注重通过适当降低其税、费等支出的负担,给予政府优先采购等竞争性方式对坚持自主创新的企业提供间接资金支持,增强企业全新的动力和活力,确保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培育完善地区资本市场,畅通各种投资渠道,发挥好风险投资、技术交易、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群体的作用,形成“政府投入+企业投入+社会投入”的模式,为自主创新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经费支持。四是有效避免政府投入分散化,需要照顾多方面的关系而被“撒胡椒面”式地分配使用,难以形成创新投入合力的状况。
3、构建组织保障体系
通过深化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政府对创新资源的整合和组织作用,建设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互动作用,推动以市场为基础的知识和人才资源流动,实现知识有效的积累、传承、增长,通过技术扩散和产业集群效应,有效提高投资回报率,实现技术创新。政府在继续重视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基础平台搭建的同时,更应推动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发展,使之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在组织平台的搭建中,科技孵化中心是一种重要的扶植小企业的成长组织形式,应在中心城市或次中心城市建立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科技孵化中心,逐步完善科技创业机制,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技术创新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移。
4、构建服务保障体系
在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中,科技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是一个重点。科技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是一个开放高效的科技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属于社会共享的公共产品范畴。主要是通过科技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科技基础数据与科技文献资源的共享、科技资源的保存与利用等,促进跨学科、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域的合作,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效率与效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应成为科技创新创业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二、发挥政府的宏观产业导向作用,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1、优化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地区经济的支柱,是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会产生扩散作用,把自身已有的优势辐射到其产业链上相关的产业中去,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应主动加大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对重点产业进行重点投资,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使产业整体发展。地区产业结构是区域分工的产物,分工就要求有差别,不同区域应有不同特色产业结构,以各具特色的比较优势立产业,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优势,进而带动区域经济整体的发展。因此,不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应把握几个重要方面,具有较强的价值创造能力,能够不断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具有较强的产业内生增长能力,能够通过企业的自主创新消化竞争劣势,创造竞争优势;具有足够的需求收入弹性,能够通过长期持续的市场需求潜力释放,拥有较长的产业发展周期;具有较强的依靠自主创新,获取新的生产函数的能力,能够较快地吸纳先进技术,从而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能力;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能够发挥产业技术结构和产品需求结构的扩散效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2、提升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
相对于主导产业来说,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的规模效应和受关注程度均不及主导产业。但自主创新进入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其生产效率同样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如交通设施和条件的创新、运输管理的创新大大提高了物流、人流的速度,也在客观上提高了资本流的速度,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自主创新充分挖掘潜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促使其产生新的亮点,诱导资本进入,不断扩大规模和领域,体现聚集效益,优化资源利用。
3、催生新兴产业
自主创新是新兴产业产生的源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认为,产业更替是技术创新的结果,产品的生命周期决定了发展的过程:进入成熟阶段后期的主导产业,需求收入弹性下降,资本供给增长势头减缓,市场饱和,生产增长缓慢,甚至是负增长。原有的潜导产业增长速度加快,规模迅速扩大,与处于停滞的主导产业的规模相当时,更开始达到主次产业的交替更换。应抓住目前高新技术不断融入市场,产生一系列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高新产业,高新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机遇,结合不同地区资源、人才、区位等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构成。
4、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同类企业的密集布局,彼此间产品的品种、质量和价格差别不大,为了更好地求得生存,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因此,产业集群带来的竞争压力,既加剧了竞争,也成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在集群中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彼此交流,不断地产生着新的想法、新的观念,实现自主创新。要通过产业集群形成强大的企业间协同效应,达到外部规模经济,提升产业的质量。通过依靠传统产业的基础、地区资源的优势、外部市场的引力形成和发展产业集群,依托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都市型产业集群,依靠高校资源和科技人员创业自发形成产业集群等方式,大力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三、发挥政府的有效调控作用,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完善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激励,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源动力”
通过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强化国有企业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格局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并进行筹资、投资和承担相应风险的意识,使国有企业成为推动区域创新的主导力量。通过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的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和社会各界领办和参与创办民营科技企业。促进民营科技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使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推动区域创新的生力军。地方政府通过预算控制、招投标等形式,尽可能优先采购本地产品,同时也要创造条件使本地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进入政府采购系统。通过鼓励企业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大幅度增加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提高技术消化吸收经费占企业科技经费支出的比重,对企业引进的关键技术和装备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2、积极推动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技术联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或技术联盟的建设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自我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必然选择。要引导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技术联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鼓励“产、学、研”通过联营、投资、参股等多种方式与企业联办技术中心或技术联盟,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高校相互连动的技术创新网络,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实现技术资本、产业资本和人才资本的优化组合。要选择部分条件较好、积极性较高、具有先进、成熟科技成果的企业、科研院所,建成一批为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提供技术依托和产品开发的技术开发基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系统化服务。
3、构建风险投资机制,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是制约自主创新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资金很难从银行取得,原因在于一是中小企业的信誉、规模以及财务状况等方面的问题;二是技术创新有很大的风险性,与银行贷款的安全性要求相矛盾。风险投资所具有的高风险性、高收益性、采用不加重企业的债务负担的股权投资形式、为投资企业提供规范企业法理和管理等增值服务等特性,对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风险投资是伴随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而发展的,在促进西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风险投资主体主要是民间资本,而我国的风险投资资金中80%以上是政府投入的资金,政府承担的风险太大,而且政府的财力也难以满足风险投资的发展需要。政府应制定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鼓励支持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贷款担保政策等;建立完备的风险投资运作机制,强化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与选择机制等,引导民间资本的进入,并逐步使民间资本成为风险投资的重要力量。
四、强化中介组织的联动集成,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强化中介机构包括研究中心、技术服务中心、信息中心、行业协会、检测中心、商会、咨询公司等的联动集成,完善中介组织的服务体系,就是要发挥其联系企业与政府以及区域市场之间桥梁的作用,通过建立一个交流、合作、自律的平台,为企业提供多方的服务。一是为创新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协助注册;二是为企业申报项目提供咨询和评估服务协;三是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和管理培训;四是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R&D牵线搭桥,寻找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伙伴,提供所需的科技成果;五是为企业提供国际贸易方面的咨询服务,包括产品、设计、价格、渠道、招标、结算、信用证等;六是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网络,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为宣传企业产品提供扶持等。
五、培育创新文化氛围,提高公众对创新产品的认知水平
一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就是创新意识和公众的理解支持。一方面,企业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要有不畏强手、敢为人先的精神;另一方面,需要适宜的社会文化氛围,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韩国的媒体在引导和培育国民树立“消费自主创新产品光荣”的消费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需要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是全社会各领域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支持和法律保障。一方面,要制定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一方面,要全面普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通过普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还需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侵权的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 北京创造学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读本[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6.
[2] 孙万松:高新区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力[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篇7
“摸着石头过河”是当今中国一个非常流行的口号,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似乎前人没有什么经验留给我们,只好自己去探索。可是,大家知道,过河有四种方法:最稳妥的方法是修桥,其次是乘船,保险系数都比较高,第三是请人领着过河,而最危险的方法莫过于自己“摸着石头过河”。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很多人为什么还要选择最危险的方法过河呢?因为很多管理者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是在相对封闭的“条块分隔”的环境中渐渐地形成的一套惯性思维,所以喜欢沿用“自力更生”的发展观。很多人遇到经营或管理上的难题时,就一天到晚关起门来苦苦地思索,可是绞尽脑汁总也找不到理想的答案,偶尔有人想出了好主意,也像流星一样,没有什么规律,更无法重复,其成功率与“赌博”差不多。
中国企业缺人才、缺制度、缺管理,这是事实,短期内也不可能迅速改变,因为很多企业的影响力有限,吸引一流人才的能力还比较弱,而没有一流的人才,就很难做出一流的业绩,即使有一个聪明绝顶的老板也解决不了问题。可以说,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最稀缺的资源就是优秀的管理人才,尤其是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企业,如果管理团队的建设速度跟不上业务的成长速度,就必然出现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下降,即组织智商的降低。而且还可能导致监督约束机制的失灵,部门之间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以及客户满意度的下降,产品创新的乏力等深层次的问题。所以中国企业在赢利状况比较好的时候就要做到“有备无患”,不能被短期的成功冲昏了头脑,应该在还没有出现重大问题之前,及早动手、化解矛盾、预防风险,等到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再想办法就已经回天乏术了,中国有句老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那么中国企业如何才能通过借力来不断地超越自己,实现跳跃式地发展呢?无非就这么几种途径:比如引进职业经理人;引进专业咨询顾问;引进专业人才;复制优秀企业的管理制度。
途径之一:引进职业经理人
中国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之后,经营与管理的协调问题开始出现,企业不能仅看重经营而忽视管理,这个时候企业就要两条腿走路,即经营与管理并重,因为绝大多数企业都不会忽视经营,所以我们要强调的是管理,即有针对性地引进“管理型人才”。所谓管理型人才是指那些不仅知道该做什么,而且还知道为什么做的管理人员,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一批人。一般说来,不经过专业训练也可能成为经营型人才,但是未经专业训练,基本上不能成为管理型人才,因为经营可以靠天赋、靠努力,但管理不同,要靠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
管理型人才知道如何带队伍,即培养下属人才,一个不会带兵的管理人员一定是不称职的管理人员,所以衡量管理型人才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他(她)带的团队表现如何,是否有一支能干的队伍。另外要在工作中逐步建立标准化的流程、标准化的方法、标准化的工具、标准化的行为准则等,让管理人员的个人知识变成团队的集体智慧。管理型人才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知道如何分配“管人与管事”的时间,知道建立流程和制度的重要性,熟悉做事的方法和工具,而不是仅会自己“做事”。管理型人才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会做计划、做预算,能充分利用并整合现有的资源,知道如何分配工作,把握好各项工作的优先级和顺序,按照预算交出一份合格的成绩单,成为令老板放心的管理者。
一般说来,创业阶段需要的人才与发展阶段需要的人才是不一样的,如果企业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跑偏了”。对于那些参与创业的核心团队成员来说,大多是“打天下”的人才,他们有独到的见解与思路,通常都很有战斗力,能攻城掠池,所以他们成功了。但是,让这些“杀伤力”很强的人守城就可能出问题,因为他们不喜欢制度的约束,不喜欢太多的规矩,喜欢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不愿意按照规定的流程、标准化的工具或者方法去做事情,而这一切正是发展中的企业所必须遵循的规矩。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引入受过专业训练的、愿意按照游戏规则行事的职业经理人去影响和改造那些老人,进而解决企业健康发展的问题。
途径之二:引进管理咨询顾问
可以说,目前国内最红火的“咨询公司”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咨询公司”,大多数都是“经营策划公司”,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另类”咨询(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策划公司)。因为国内很多企业对市场经济很陌生,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和市场营销的基本原则去经营一个企业,更没有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往往是很多产品都是已经设计、甚至生产出来了,却不知道如何推向市场,如何让产品畅销。尽管这种情况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是无法想象的,但这确实是中国的国情,而这种特殊的国情造就了一大批策划人和策划公司,他们的存在恰恰满足了这些企业急于把“不知道卖给谁”的产品尽快“卖出去”的需求。但是这种方式只能起到短期的效果,即使把某个产品卖火了,即使企业的知名度上去了,即使企业赚了大钱,但是如果企业停留在这种违背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和市场营销基本原则的状态,早晚有一天要出大事,可以说不出事是偶然的,出事是必然的。因为企业不可能在“扭曲”的状态上长期生存下去,只有走上了“正路”,才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所以那些偶然成功的企业在淘到了“第一桶金”之后一定要认识到企业今后的健康发展要靠健全的管理体系,到企业出了问题再找管理咨询公司就来不及了,因为再有实力的管理咨询公司面对奄奄一息的企业也无能为力了。我认为管理咨询公司更像保健医生(中医),而不是外科医生(西医),所以管理咨询公司不可能提供迅速致富的方法,而是侧重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调理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理顺各种关系,使企业的运作更顺畅,中医有句名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一旦管理相对落后的企业在经营上出现问题,甚至开始走下坡路了,想二次创业可就难了,因为员工的激情和信心都没有了,不会像当年创业时那样兴奋,况且企业已经不是当初的十来个人,七八条枪了,不是那么容易管理了。因此,中小企业一定要在经营状况良好的时候通过引进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管理咨询公司,可以把第一次创业成功的经验总结归纳出来,上升到科学的层次,使其具有可重复性,这样后来的员工才有可能踩着巨人的肩膀往上爬,重复企业过去的成功。因此企业要想进入稳定状态,就要在几个重点领域打好管理基础,把各个方面的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形成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尽快从成功到成熟。而要做到这些,靠企业自己的管理团队往往是很难实现的,最省力的方式就是通过外部的管理咨询顾问来协助解决问题,把有实战经验的管理咨询顾问的脑子借过来为我所用,从而奠定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途径之三:引进专业人士
除了引进职业经理人或管理咨询顾问以外,企业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引进专业人才,目的是在自己相对落后的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尽快把“短板”补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靠自己去培养专业人才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中小企业在规模和利润上都有限,在品牌影响力不强的情况下,一来很难用普通的薪资去吸引有潜力的人才,二来也很难花大力气去组织系统的、正规的培训。所以为了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就要用较高的薪资去招聘优秀的专业人才或者用外协的方式租赁专业人才,让各类专业人才为我所用。
也许大家会说,大企业有钱请专业人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能负担不起。其实不然,只要思路改变了,自然能找到出路,以家具行业为例,很多中小民营企业没有跟在别人后面走,而是强调产品的差异化个性,强调设计、强调品味。为了实现质的突破,他们每年都花巨资(几百万对中小企业来说可是一大笔钱)请欧洲著名设计师帮他们进行产品设计,既迅速提高了产品设计水平,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可以说,通过从国外引进某方面的专业人才,可以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与引进足球教练是一样的道理。当今世界发展速度如此之快,靠自己的努力去拥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对中国企业来说很难,但是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却可以轻松地实现这个目标,实现跨越式发展。
途径之四:复制优秀企业的管理制度
可以说,抄袭、复制其他企业的产品是最愚蠢的做法,因为这样的产品没有任何个性和差异化,只能靠价格战和广告战去求生存,使整个市场越来越混乱。而且抄袭、复制其他企业的产品很容易被人抓住,甚至被人告上法庭,引来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自己即使成功了也并不光彩。但是,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什么方面都要自力更生,而是有选择地去模仿,不要本末倒置。
我认为中国企业在制度上完全可以借鉴甚至复制国外成熟企业的做法,在管理上可以借鉴或者复制优秀企业的体系,没有必要从头来。既然别人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已经总结归纳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我们拿过来用就行了,只需要根据本行业、本企业的特征做些微调即可。所以中小企业应当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尽量在制度上、在管理上复制,在产品上创新,从而踩着巨人的肩膀往上爬。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并不具备规模经济效益,所以靠同质化产品去竞争是“下下策”,唯有在产品差异化上下功夫,形成自己的个性与特色,才能避开与大企业的正面冲突。可以说,在制度上、在管理上复制是最聪明的做法,既不存在知识产权的问题,还可以少走弯路。
在这方面,我认为万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因为他很会借鉴吸收优秀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虚心学习,不断超越,这样就可以站在跨国公司的肩膀上往上爬,所以很省力。因此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万科已经打造出了国内一流的职业经理人团队,管理水平在国内企业中可以说是遥遥领先,在很多方面已经接近国际优秀跨国公司的水平。在过去几年中,万科购买了惠普商学院的全部管理培训课程,对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轮训,这种系统的培训,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在国内其他企业还比较少见。最近8年来我本人已经在深圳万科总部讲过三次课,在北京、上海万科也讲过多次课。记得1998年第一次去深圳万科总部讲课的时候,看到他们到处张贴着“职业经理人年”的招贴画,与20年前的惠普很相似,每年一个主题。
篇8
关键词: 科技 创新 管理 体系
中途分类号:D4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18-01
一、概况
以“完善体制、明确目标、保证实施”,确保完成年度指标为目标,我矿通过建立合理的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强化激励制度,实行全员参与科技创新,切实做到了企业高产高效,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实现了企业和谐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创新网络,规划科技创新目标
(一)完善组织管理机构。成立了以矿长挂帅的科技创新管理委员会,下设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环保科技中心作为日常工作管理部门。构建从员工、区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专业部门工程技术人员、专业负责人到高层管理者的六级工作管理体系。
(二)创新计划。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据集团公司通知要求,已编制2014-2015年技术创新规划
(三)项目管理。按照关于报送2012年科技工作总结及2013年科技计划的通知要求,认真筛选各专业上报的2013年科技项目,并按立项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规范填写,按规定要求提交。立项的项目统一按计划进度进行实施,及时按要求申请鉴定、验收、报奖。并对项目验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按要求报验。
项目费用按项目进度每月各专业上报经费预算,并按要求进行经费管理,各种研发支出经费票据做到认真核实,特别是科研人工费、材料费用、电费等各种费用支出做好经费归集。
(四)成果管理。按照集团公司关于2013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工作的通知,及时总结创新成果,并择优选取本单位已鉴定的一项科技项目按时进行网上申报。并对成果和知识产权按照保密制度进行严格保密。2012年科技成果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均已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安全效益,且科技成果转化手续齐全,资料完备。
(五)知识产权。专利成果的申报是按照集团公司技术研发部专利办公室通知要求,由单位或个人将专利材料经生产矿长、总工程师审签后,报环保科技中心登记汇总,由环保科技中心统一报送集团公司技术研发部专利办公室办理,对已授权的专利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在《协庄煤矿科技进步管理办法》第七章专利成果的管理中,专门列出了专利转让规定。
(六)技术交流。环保科技中心对矿各专业及个人的科技信息,严格审核,做到内容填写规范、充实。对发表技术信息资料的期刊统一归档,并分类汇总,满足本企业科技信息查询、检索要求。矿与各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委托院校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时,均严格按照要求签订合同,合作形式具体、可操作,权责明确。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矿指派科技人员进行外出交流学习,交流学习中均是关于煤炭行业最新科技成果与前沿研究方向等有针对性的内容。
矿还定期向各专业各单位收集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对择优选取的建议进行汇总归档保存
(七)人才培养。为满足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发展的要求,科技组专门制定了科技管理培训PPT课件,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培训,学习形式分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笔记书写认真规范。
根据集团公司通知要求,为深入了解在机电设备检修、安装过程中,创新检修、安装施工工艺及方法,应用先进成熟的检修专用工具、严格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合理的专业化工艺流程的具体情况,以便在全集团公司推广应用。机电运营部下发了关于上报“四新”技术的通知,要求各单位负责人亲自组织有关人员,认真总结以往检修、安装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每个单位都要上报成果,形成文字材料报机电运营部。
(八)检查考核。制定了《技术创新工作自评管理制度》。并认真按照《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工作季度检查表》所列内容逐项准备迎检材料,进行自查打分。对于自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均按要求填写技术创新工作季度检查问题整改情况表,并按要求作出自查情况书面总结。
(九)奖励。为激发广大员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矿在《协庄煤矿科技进步管理办法》中拿出一章的篇幅对奖励范围、标准等进行详细说明。矿每年召开一届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总结全矿上届科技工作,部署下届的科技规划及任务,并对优秀技术成果和管理成果、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进行表彰奖励。对月度创新成果和发表的论文,矿每季度进行一次评选、奖励;对获得上级授予的荣誉、奖励的成果进行嘉奖,每季度兑现一次奖励。
(十)工作管理。对各单位上报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及时归档,并建立工作台账,台账包含各项目的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实施单位、起止时间、预算资金、负责人等内容。对上级及本矿下发的各类文件及时进行登记,并按要求积极落实文件内容。对集团公司管理系统中要求填报的数据和各类报表均按时上报,以便及时更新技术创新交流平台各类数据。
篇9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它使得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经济层面的“国界”正逐渐失去原有的意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人力、商品、服务的跨国流动,优化了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配置,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下一阶段的目标,是中国完成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企业想要更快更好的在世界市场中成长和发展,那么企业的管理者不得不把自己的管理系统放置在国际大环境中经受考验。我们必须从成功的企业那里获取经验,认真思索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产生的企业管理的新趋势,树立起全球经营和国际管理意识,规避管理风险,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经济全球化,企业管理正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新趋势:
一、营销管理的精细化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企业有在外国市场崭露头角的,也有发展失败铩羽而归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营销管理过于粗放,缺乏针对性。所谓营销管理的精细化,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细化客户管理、强化产品需求,构筑起总部领导下各区域营销团队自主经营,分散营销的管理模式。企业要适当的放权于当地营销网络,避免市场信息传递不及时或失真影响营销人员的分析决策。企业通过为客户提供精细化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最大限度的提高客户满意度,并以此维护客户系统、建立口碑,推进企业营销管理的良性运转。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
在生产力的诸多要素中,人是最关键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同时还是最不稳定的因素。随着企业的发展,当子分公司在不同的国家和区域落地生根,我们常常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用人策略。这时应当注意将当地的政策和文化与我们的企业文化相融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最大限度的激发每一名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的视企为家。除了薪酬留人外,更应为企业员工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培训,满足不同个体的自我发展需求,提高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注重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懂外语,还要熟悉国际贸易法和惯例,这将大大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益。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将成为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三、产品管理的规范化
当今世界,市场需求变化多端、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的核心技术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产品管理的规范化刻不容缓。首先,不同国家地域有不同的国家标准,不同的行业也有不同的行业标准,每进入一个市场,都要详细了解当地的产品标准,确保产品能够通过当地的标准检验。这也对我们的产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产品的开发、产品市场分析、产品、产品推广和产品周期管理都要在标准下规范实施。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其次,及时的整理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专利等知识产权,根据企业的需求尽快完成申报,因其有地域性的特点,企业应结合所处市场情况区别对待。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的成果体现,也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它直接代表了企业未来的竞争力,是获取客户信任、树立企业品牌和开拓市场的重要助力。
四、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全球化让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金融环境,利率市场化和地区金融管制导致财务风险加剧,我们要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大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按照规定标准开发统一适用的财务信息管理软件,做到各级机构之间的财务数据交换能够畅通无阻,并利用数据做好财务预算、计划、控制及分析等各项工作。要积极对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建立统一、完善、共享的财务管理平台,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更好的协调企业各部门和单位,更好的控制日常经济活动,高效配置资源,规避经营风险,考核业绩指标,促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跃上新的高度,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提供经济保证和支持。
五、风险管理的制度化
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对于中国的很多企业,风险管理尚不成熟,很多企业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更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和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近年来,各大型国企应国资委的要求、上市公司应交易所的要求,已经启动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以制度的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规范,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贯彻风险预控的管理理念。风险管理为企业筑起了一道防火墙,它的制度化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保障。
六、战略管理的最优化
战略管理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需要而制定的,旨在通过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等一系列动态过程,使企业拥有足够的弹性来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怎样实现战略管理的最优化呢?这要求我们的战略管理高度上要有全局性,时间上要有长远性,操作上要有指导性:企业战略决策必须有大局观,以量化的客观分析为依据,强调总体最优,协调各单位、部门的活动,形成发展合力;企业要有长远发展规划,避免战略调整过于频繁造成的不利影响;企业的战略管理要具有可操作性,避免流于形式,在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评价全过程中都应严格遵守管理要点,实时报告。
篇10
这些天,小字和同事们每天都要旁听老总们的大会学习。问及会议内容,小字告诉《新财经》记者,内容是保密的。
京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在自己的微博上给出了答案,这段时间,他刚批准了年终薪水上涨方案,结果却发现,“物业税即将开征,烟草税要上调,资源税和环境税也要收了。估计这些工资白涨了”。
穿越封杀,点燃价格战
这些天,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呈现出一日千里的状态。以上信息还是记者最初准备采访时的“新闻”,眨眼间,“新闻”已成“旧闻”。
继早先图书品类上市,笔记本“翻新门”事件不了了之后。在这短短的两周时间内,京东又发生了太多的故事。面对持续被封杀,刘强东自2010年11月份起,开始利用微博维护自己的话语权。此前也有媒体爆料称,早在2010年上半年,他就已经开始尝试用微博说话,而后来删掉了所有的微博,原因不明。这一点,未得到证实,但从侧面反映了京东近年来的压力之大,刘强东的言语变得越来越谨慎。
翻阅京东历史,不难发现,自2004年京东商城成立以来,封杀就一直伴随其发展。2007~2008年,以IT企业明基对京东的封杀最为著名,之后,坊间传闻没有间断,京东遭遇技嘉科技的封杀,遭遇液晶厂商瀚视奇的封杀,等等。
压力不止来自厂里。据传,家电连锁巨头国美、苏宁的各地分公司与对口的供应商分公司进行了沟通,有的向供应商提出了减少向京东供货的要求。虽然日前国美、苏宁方面均表示“封杀京东不过是个传说”,但来自京东的压力也的确使他们头痛,狙击战时刻准备着。
京东管理层认为,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京东的策略一向是在被动之前占主动地位。2010年12月8日,当当网上市之后,刘强东紧接着宣布,京东图书以同比便宜20%的低价进行促销。其实自2010年11月,京东图书商品上线,有意要和卓越、当当在图书在线零售市场三分天下之后,就已经给依靠图书品类起家的卓越和当当带来了巨大压力。
这厢烽烟再起。京东的促销直接引来了当当网的强力封杀,价格战直接升级。
刘强东在微博上赢播了京东被当当封杀的详情。当当给所有出版社发去了邮件,声称自己是上市公司,有无数钱,京东只有风投可怜的一点资金,很快就会烧完。要求出版社不要站错队!并立即停止向京东供货,等等。面对当当对京东进行的反击,刘强东出离了愤怒,“威胁的意味太重了!劝你尊敬合作伙伴”。
这一次,刘强东态度强硬,当当“不收回封杀之手,京东的价格屠刀绝不归鞘!”2011年电子商务全面竞争的序幕提早拉开。
京东、当当激战,卓越也悄然促销不断。“趁乱再买几本书吧。”不少网友调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京东的日子过得不快活,压力异常大。
“封杀是不可避免的硬仗,京东的低价战略使其打乱了整个传统业小心翼翼建立起来的价格体系,各方利益受损的环境下,必然会出现此类局面。”电子商务分析师方盈之对记者指出,京东的目的在于赢得市场,低价策略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双方均退一步,并无形中定制出网络市场的价格体制将会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
“非正常营销术”
京东与当当双方价格激战正酣时,不少明眼人看出,价格战开始的时候也正是当当上市之时。京东只不过是用了一些图书折扣,做了一次划算的营销。回顾电子商务历史,自京东图书商品上线,到麦考林上市,再到当当上市,京东的一系列营销策略进行得是有声有色。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张樊认为,京东的价格战也的确有营销的嫌疑。他告诉记者:如果从营销角度来说,这次价格战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京东商城作为在线图书销售的后来者,在市场上引起的关注不大,但通过这次价格战,让广大消费者注意到京东的这一新业务,不少用户选择到京东来消费图书。这种价格战花费实际不多,但效果明显。方盈之电认为:京东、当当的价格战为京东博取了大量的眼球,甚至盖过了当当上市之新闻潮。
“京东打价格战是为了让客户知道京东也卖书,我觉得有一定道理。”小宇告诉记者,折扣权当市场推广费用了。他认为:京东图书降价不是为了破坏图书行业规则,而是跟大家打个招呼,我也卖书了。
据此可以推断,之前京东打出“所有的东西都便宜”也是想告诉人家,要网购,上京东。
低价一直是京东公开的营销策略。
低价是吸引用户的一种手段。低价也恰恰是京东制胜的利器,是京东一直以来的竞争策略。刘强东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要坚持低价”。过去的五年,京东以低价为利器,持续高速增长了五年。有时甚至不惜赔本赚吆喝。业界称其“赔得越多、吆喝得似乎越起劲。”
京东上的物品太过便宜,甚至低于了“常规”:京东的发展速度太快,快得令业界眼红。
因此,翻阅与探访有关京东的资料,赞声不断,骂声也不断。它是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企业,让伙伴敬畏而疏离,让对手恐惧而愤怒。有评论称:其过去十多年的高速成长,仿佛一个隐形旋涡,裹着诱惑,藏着暗流,令用户、供应商和投资人都难以逃脱。
有业内人士更是直接指出,京东的发展方式既野蛮又不守规矩,“不仅破坏了行业规则的底线,对其自身也是一种‘自残’。”
京东的低价了“众矢之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确实实换来了大批用户的黏性。从营销的角度上讲,京东这些所谓的非正常营销术,确确实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继续高速增长,达到1112 3亿元,同比增长97.5%;其中,京东商城的市场份额从上季度的26.6%上升为35.4%,连续九个季度蝉联行业头名。京东一家独大的格局在中国B2C行业里已经基本成型。
对于京东如今的地位,方盈之这样评价:从3c数码家电起家,逐步扩张至目前全面百货化,其所获的大笔融资使其扩张速度飞快,且以低价至上的手段,迅速占领市场份额第一位。而随着麦考林、当当网的上市,连锁家电巨头进入其核心市场,京东也面临着重重压力。
据了解,京东图书上线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以至于有业内人士担忧,不是怕京东增长速度太慢,而是怕京东增长太快,太快,必然会有许多疏漏。
太便宜,太快,也是京东招致骂声的原因之一。这夹杂了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和一些用户的声音。近几年来,京东前后三次获得风投资金,短期内基本“不差钱”。但风投资金的介入,和行业内竞争的日渐加剧,显然也给了京东更大的发展压力。
数据显示,自2010年6月开始,京东已经连续五个月销售额超过10亿元,2010年12月,京东商城销售额预计将
超过15亿元,全年销售额将突破102亿元;而2009年时,这一数字还仅为40亿元。加速度成长多年之后,2010年,京东开始出现的体育营销等活动告诉业界,它把品牌建设提上了议程。
“总算开始走向正常的营销路子了。”一位电子商务观察人士感慨。京东货品的价格,横向比较虽然还是相对便宜,但较之前几年,纵向比较价格已经有了不少提升。以前买过的东西不知不觉中涨价了,这也是不少京东的忠实用户发现的现象。显见,京东已经慢慢走出了以赔本的超低价来赢取用户的阶段,未来将开拼服务了。
任重道远,要做中国的亚马逊
客户优先,一直是京东坚持和强调的理念,电是未来京东打拼的基点。
对于外界的各利,质疑和评价,极反或极正,京东可以一笑置之。但对于用户的需要,京东不能忽视。业界也期待这个中国目前最具争议的B2C企业能更好地良性发展。
虽然京东的模式相对步入了成熟期,随着消费升级的拉动,潜在的京东用户群是巨大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网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随着京东这些年的发展,其发展速度、各方面的扩张都呈加速趋势,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
京东目前最大的瓶颈来自产业链。刘强东也表示,未米将注重产业链如何打通的问题。方盈之指出,产业链的打通是目前B2C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自身而言,凭借不断地投入自建物流,来完善;而随着整个百货化进程的加速,“翻新门”引发的对产品质星质疑、售后服务不佳等方面都受到了考验,另还受外界竞争对手的快速扩张威胁,使其高调扩张的同时又需步步为营。
张樊表示:目前京东在网络购物上存在的问题,是整个市场上存在的问题,需要包括京东、当当、淘宝等一起共同努力来解决。
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京东无法回避。事实上,刘强东的创业经历从来没有消弭。当他成为巨鳄之后,并未忘记自己走过的路。从三尺柜台,到如今庞火的网上交易平台;从独创市场的孤胆英雄,到今天统一指挥和同作战的数千人的团队:从当初默默无闻、靠街头传单赢得生意的商,到如今稳站湖头、引领网络零售行业趋势的开拓者,他走过弯路,吃过苦,也炼就了更加坚毅的性格。
京东并不缺乏野心,从其进军图书在线领域的行动中即可窥见一斑。纵览世界各国各地区,领跑B2C的企业都有图书品类。在美国,亚马逊是靠图书起家的;在中国台湾地区,两大B2C“兴奇购物”和“PCHOME”都有图书销售。京东管理层认为,图书作为B2C的始祖品类,不光是最适合互联网的商品,也是在线零售的象征。所以,上马图书商品是必须。京东要做中国的亚马逊。
又是跟当当打仗,又是要去武汉买地,刘强东最近异常忙碌。业界评论称:当年那个没听过8848,没上过当当网和卓越网的刘强东,凭借自己的“草莽”理论率领京东商城“野蛮”地颠覆了中国的零售业渠道,从一个后来者变为中国B2C领域的巨鳄。
对于业内的说法一“草莽京东”,小宇直接给予了否定,怎么是草莽呢,在他认为,京东是很有战略眼光的。“现在就是跑马圈地的时候,有了市场才能赚钱,想现在赚钱不难,但是赚的是小钱。所以京东一半的风投都投到仓储配送去了、那就是在为将米做准备。”他总结了现在京东的两火任务,一是开拓市场,一是做好基础建设。
小宇在京东的身份较为特殊――“管理培训生”,经他解释后记者才知道、管理培训牛是为了两三年后高管团队的储备作准备的。在他到京东的赢个多月里,一直在轮岗,配送部、仑储部、客服部、市场部、采销部各个部门走过了一遭,长则两个月,短则一周。
他也很忙碌。第一次采访中,他匆匆结束了交谈,因为还要去准备周末的述职报告。
看得出来,他很用心,而这样的管理培训生,2010年在京东大约有70多人。
在京东管理层看来,电子商务行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在这个行业内很难有成熟的人才,所以京东很早就开始探索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经过前四期针对应届大学生培养方式的探索,京东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日前,京东已正式启动了2011年高校管理培训生的培养计划。
每一个在京东的管理培训生,将深入到每个部门以及公司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了解、熟悉、学习公司运作流程以及管理经验。此后,公司会因材施教,根据管理培训生各自的特长再分别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考核,再行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