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的难点重点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能训练的难点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能训练的难点重点

篇1

关键词: 初中体育 田径教学 体能训练 训练方法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强体育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初中教育的重点内容。体能训练能够让学生尽快学习和掌握田径专项技能与技术,为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身体素质奠定基础。科学、合理与适中的体能训练,让学生身体各部分达到良好的身心状态。长期组织和引导学生实施田径体能训练,促进学生有效预防和减少身体机能损失,提升运动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

一、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概述及作用

体能在宏观上称为“人们的身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即适应生活的身体能力、抗疾病能力、工作能力等。基于结构角度分析,体能包括形态、机能、运动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微观角度分析,体能指的是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度、灵敏度等)三个方面分析体能发展水平。

田径体能训练具有如下作用:一是强健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体能训练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促进学生健康发育与机能发展,提高走跑跳投的能力,提高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二是通过体能训练,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技术;三是体能训练时能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与思想品质教育。通过承受生理负荷,克服心理掌握,还需要掌握体能训练方法,基于训练原则,协作完成接力跑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思想品质。

二、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的方法与要求

体能三因素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每个因素都对体能整体水平具有影响作用。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能有效培养学生拼搏的意志品质,奠定提高运动能力的基础。由此,初中体育会将发展运动素质作为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一)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的方法

一是力量素质训练。需要加强克服自设体重与负重练习,针对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选取适当负荷练习,以发展力量为主。克服自设体重的力量训练包括蛙跳、跨步跳、立定跳远、多级跳等。负重力量训练包括挺举、抓举轻哑铃手持实心球做前抛、后抛练习等。二是耐力素质训练。一般耐力训练有长跑、反复克服自身重力练习。三是速度素质训练。反应速度练习可以为背对跑转身练习、下蹲、仰卧撑后听信号起跑练习等,动作速度练习可以为快速原地踏步、快速摆臂、高抬腿、小步跑等,移动速度练习为接力跑、加速跑等。四是柔韧素质训练。分为动力拉伸、静力拉伸。五是灵敏素质训练,包括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十字变向跑、立卧撑等。

(二)田径体能训练实施的要求

田径体能训练实施的要求为:一是循序渐进,适度适中持续逐步加大强度。二是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结合。三是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训练。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年龄差异、身体素质差异、训练水平、思想情况等,选择针对性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与运动负荷,因材施教,有效训练。田径体能训练的内容为: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协调发展肌肉群力量;力量体能训练,包括上肢与下肢力量训练,杠铃负重训练等;耐力体能训练,有氧耐力训练,如3000米、1500米等长跑,或定时10分钟跑等;速度体能训练,如10米、20米起跑训练等;专项能力与耐力训练,实施快、大、强的专项技能技法训练等。在不同类型体能训练下,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选择合适、适中的体能训练方法,展开持续的有效体能训练,奠定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

三、初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的教学改革策略

初中田径体能训练的教学改革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选择重点素质训练项目。基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体能训练项目,如女子800m,男子50m与1000m,立定跳远等,训练学生的速度、耐力与爆发力。二是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选取趣味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克服畏难情绪。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因材施教。三是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有轻负重、不负重等,以形式多变的练习,提高肌肉收缩与协调能力。中学生要基于穿插训练原则,提高体能,也增强学生的毅力。四是采取游戏与竞赛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五是充分利用校园自然环境。在校园内往复跑,实施有氧训练。

四、结语

田径体能训练对初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且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体质。实施初中田径体能训练,应该基于学生身心实际情况,选用活泼、生动的形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初中学校应该基于本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站在主动角度,挖掘学校潜力,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实现学校素质教育的真正改革。

参考文献:

[1]王芳芳.中学生田径体能训练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09(33).

篇2

摘 要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以动力链、动作发展为理论基础,以动作模式训练为核心的新型体能训练体系。功能性训练具有更多的训练形式,训练目标基于动作,能够更有效地训练到专项运动力量,提高动态稳定性和加强全身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训练效率与训练功效,在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广泛。本研究通过分析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发展现状、解决的问题和其所取得的进展,进一步揭示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运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在今后的发展提供些许依据。

关键词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问题 发展

一、身体功能训练的概念

陈小平认为身体功能训练是一种注重身体基本姿态和人体动作模式,整合机体各项素质以便优化人体最基本的运动能力,对动作模式、脊柱力量、动力链、恢复与再生等环节进行系统优化,达到提高专项运动能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体系[1]。这种训练方式科学而高效,特别是在竞技体育训练和学校体育训练中,身体功能训练受到了广泛的运用。

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及特点

程红艳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包括:动作模式训练、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协调性训练、悬吊训练、振动训练、瑞士球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多种方法,不同的专项可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从而使专项运动能力有针对性地得到加强[2]。张唤运用了多种训练方法,例如双手持实心球前平举蹲起、双腿系弹力带双手前平举蹲起、持杠铃全蹲、持杠铃半蹲、单膝跪瑞士球上体前倾等[3]。王雄认为功能性训练还可以理解为利用功能解剖学的相关性的知识来选择训练手段,以防止受伤并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4]。

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各阶段发展动态

早在20世纪8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就提出了功能性力量的概念,并进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探究与尝试。2000年后,欧美学者开始认识到功能力量的重要作用。2009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开始引入中国至今,国家体育总局投入大量资金,各相关院校开始进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并成立相关教研室,北京体育大学早在2004年就设立了体能训练教研室,首都体育学院是于2012年成立了体能训练教研室。河北师大体育学院等各大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体能训练专项班。

四、身体功能训练解决了哪些问题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打破了传统的训练模式,能将力量训练、平衡性训练和协调性训练有机地进行结合,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训练效果,也能减少传统的训练所带来的损伤。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方法与手段更丰富,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在运动时,更能加强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关节的协调合作,从而提高运动员技术的高效性。张有明认为身体功能训练是以动力链、动作发展为理论基础,以动作模式训练为核心的新型体能训练体系。它是传统身体功能训练的基础[5]。

五、身体功能训练在体育中取得的成果

身体运动功能性训练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其在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训练中取得较好成果。马菁菁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作为标枪教学训练的一部分,使其与其他技术训练相互协调配合,设计科学、合理的训练手段及方法,使功能性训练为标枪的教学提供最大的帮助[6]。张志鹏认为传统教法难以适应现代标枪技术发展的需要,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的训练过于枯燥,训练肌肉群不完整。投掷步的教学、训练过于简单。

六、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今后的发展趋向

对于传统的训练来说,其教学方法陈旧、训练手段也比较落后,严重影响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进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训练方法,无论是对竞技体育还是学校体育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准备部分的训练中,使用多种步伐的下肢练习,多种状态下抛接实心球的上肢练习,运用瑞士球,悬吊绳,抗阻等核心力量练习等方式进行训练。在技术教学环节运用器械辅助或教练员辅助进行变换式的抗阻练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非运动员进行单一重复的练习。随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进一步发展,除了在体育中运动以外,还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七、结论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包含多种训练方法,更多的训练形式。会使用到大量的器械,也会结合其他专项的训练方法,以达到使练习者改善核心稳定性、掌握专项运动技巧,从而提高专项运动能力。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训练中得到推广使用,各相关院校开始进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并成立相关教研室。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打破了创痛的训练模式,能将力量训练、平衡性训练和协调性训练有机地进行结合,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训练效果,也能减少传统的训练所带来的损伤。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训练方法已被用于各专项的训练,也运用到训练的热身活动、准备部分、技术教学环节当中,还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 陈小平,褚云芳,纪晓楠.竞技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热点及启示[J].体育科学.2014.34(2):3-9.

[2] 程红艳,李瑞洗.新理念下的体能训练方式――身体功能训练方法[J].科学园区.2012(11):72-73,54.

[3] 张唤.功能性力量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5(6):562-564.

[4] 王雄,刘爱杰.身体功能训练团队的实践探索与发展反思[J].体育科学.2014.34(2):79-86.

篇3

一、认真备课

大多数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备课,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运动就是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和组织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科的课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我认为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第二,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第三,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及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和教学方法。

二、精心上课

在体育课中,学生一方面要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另一方面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样,要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往往要体脑结合,既要领会技术动作,又要通过不断的身体练习来掌握技术动作和增强体质,因此,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及疲劳感觉,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怎样上好每节体育课呢?第一,动作讲解言简意赅、具体形象。言简意赅、具体形象的动作讲解,学生容易抓住动作要点较快领会动作。第二,示范动作准确、轻松优美。教师准确、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会使学习伊始便在大脑中留下正确的动作印象,并产生动作优美易学的感觉和强烈的学习欲望。第三,组织教学的语言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第四,组织教学的形式、方法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第五,合理安排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一堂好的体育课应该是既能使学生较快、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又能使学生有效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篇4

随着人们对排球训练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体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排球教学中应用心理训练已经成为当前最流行的一种排球训练方式[1]。与体能训练、技术训练不同,心理训练更加重视运动员心理的心理状态,确保运动员能够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对待比赛以及处理比赛中出现的突况,进而发挥出自己平时训练的最高水平,从而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排球教学中心理训练的意义

从实用角度分析,我们之所以在排球教学中应用心理训练,并不是单纯的追逐潮流,而是想通过心理训练调整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使其在比赛中正常或者超常发挥;还希望通过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运动员的实际水平以及提高整体的训练效果[2]。因此,结合以上实用角度的考虑,我们认为在排球教学中采用心理训练的意义在于:

第一,心理训练能够提升运动员比赛中的心理素质。回顾排球运动史,许多队伍或者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失利正是由于其心理素质不好或者不稳定导致的。因此,在排球教学中应用心理训练,能够在日常训练中对运动员进行良好的心理培训,使其时刻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这样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才不会因为一时的领先而得意忘形,同样也不会因为一时的落后而垂头丧气,进而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最优水平,取得优异成绩。

第二,能够促进运动员对排球技能的掌握。在以往的排球教学中,运动员往往要进行重复式的、枯燥式的体能及运动技巧训练,长时间的训练导致运动员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不高,影响其对技能的掌握。而采用心理训练后,教师可以利用心理训练技巧对运动员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在枯燥的学习训练之中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急不躁,甚至能够提高运动员对排球教学的兴趣,从而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排球技能的掌握。

第三,增强运动员心理承受力。排球是一项竞争性较强的运动,因而运动员在比赛中往往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若其心理承受力不足,则有可能导致心理波动出现,造成比赛发挥失常,影响比赛成绩。在排球教学中采用心理训练,能够培养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在因对胜利的向往、亲朋的期盼下产生的压力中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第四,提高其自我学习或训练的能力。一些运动员在接受排球训练之余还要进行其他的学习生活活动,因而为使自己的正常生活及学习不被排球教育打乱,运动员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心理训练能够让运动员对时间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这样其便能够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训练、学习以及生活等各个活动的时间,使每一项活动都有较高效率。

二、排球教学中心理训练的策略

(一)排球运动员心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对于排球教学中心理训练策略的研究,我们要先了解影响排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及其心理影响因素。

第一,心理特征。排球运动的活动结构及其活动条件决定了排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首先,排球运动受到比赛规则及其场地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对手以及场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排球运动员往往有比较集中的注意力、敏捷的思维。其次,排球运动对抗激烈,运动员时刻保持高度的紧张,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而在体力耗尽时运动员需要依靠精神意志支撑,因此排球运动员具有较强的意志。另外,排球运动员需要在比赛中对球运动轨迹、比赛形式、对手战术变化等进行准确判断,因此其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包括触觉、视觉、平衡觉、肌肉运动觉等。

第二,排球运动员心理影响因素。外在因素:比赛时场外观众的欢呼、教练的指导以及裁判的判罚等都有可能改变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同时,比赛场馆内的空气流通度、温度、适度等也会影响运动员心理状态。最后,对手的战术安排、发挥情况、比赛中的战术变化等也会影响运动员心理状态。内在因素:运动员的身体状态、情绪状态对其心理的影响极大;而且运动员对比赛的认知、比赛的动机、与队友的配合程度以及对教练安排的服从程度也会影响着其比赛中的心理变化。另外,运动员的脾气秉性、性格特点对其比赛中心理的变化也不容忽视。

(二)进行心理训练的策略分析

第一,设置心理培训课。排球教学中应该将心理训练课余体能训练及技巧训练置于同一高度对待,设置专门的心理培训课。同时,调整体能训练、技巧训练以及心理训练的时间,确保教练或者教师又充足的时间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在心理训练课中,要首先向运动员阐明心理状态对比赛成绩的重要作用,让运动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指导运动员掌握有效的心理素质调整方法,并鼓励运动员在实践中大胆应用。这样才能使运动员熟练的掌握心理素质调整技能,其在比赛中才能始终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比赛成绩才能达到期望。

第二,结合排球教学展开心理训练。心理训练课的开展不能脱离排球教学,应该重点针对排球教学中的难点开展心理训练。例如:在技巧训练中,许多球员无法正确掌握垫球的要领,故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对此,教练员或者教师要及时认识到运动员的压力,调整训练难度,多给予运动员心理上的暗示,帮助其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使其在训练中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进而使得训练达到预期效果。

第三,针对运动员的个性化开展心理训练。不同运动员的家庭环境、成长过程以及人生经历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其心理状态、性格特征等各有差异。而在开展排球教学心理训练师,如果教师仍然采用统一化的训练方式,那么可能导致有些运动员受益颇多而有些运动员却没有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训练时应该对运动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针对不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训练方式,这样才能提高心理训练的效果,使得运动员都能在比赛中发挥真实水平。

第四,采用合适的训练方法。排球教学中的心理训练方法有很多,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应该采取合适的训练方法。常见的训练方法有[3]:心理暗示法,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法帮助运动员激发自己的内在潜能;控制训练法,指导运动员在内心进行想象,然后再头脑中勾勒出完整的正确的技术动作,最后在实际比赛中运用;放松训练法,通过指导运动员进行呼吸或者采用暗示的方式,帮助运动员充分放松肌肉;意志训练法,可以利用语言、行为榜样的等对运动员进行激励,同时也可以通过提高对运动员的要求或者适当加大训练难度等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力。

篇5

【关键词】心灵相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以身作则;高中跨栏

跨栏跑属于田径教学项目,对高中生的身心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不管是胆小怕摔的女生,还是跑、跳能力一般性的男生,比较容易产生恐惧感,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消极方面,我们应该面对现实,着眼长远,从学生的节奏感、时空感、柔韧性、力量、速度和弹跳等方面作为切入口,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为全面提高栏跑教学效率创造出一片新天地。

一、心灵相约,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孙子倡导一条妙计,其核心强调了战争胜负的关键是将士的信心和决心;在高中跨栏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接触栏架就绊倒或者直接撞翻栏架,导致如此的被动局面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脆弱的心理素质造成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恐惧心理属于自卑现象,往往是事业成功的绊脚石。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攻心”起步,在高中跨栏跑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克服猥琐情绪:

(一)明确三维目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执教“跨栏跑”的导入时,必须简明扼要地明确课堂三维教学目标,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终生体育运动的深远意义,让学生感知完成跨栏项目的学习任务除了可以健体强身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克服过度焦虑,增强学生的必胜信念

让学生保持适度的学习焦虑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但过度的焦虑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新联,灵活采取行之有效的趣味化教学手段,密切关注学生的训练动态和各种情绪反应,尤其要关怀那些胆小怕事、身体弱不禁风的学生,不断科学、合理、及时地调整训练计划和具体方略。

(三)强化训练措施,营造师生互动氛围

学生的自信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建立在成功完成某一个动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作为指导老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从优化训练措施入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尽量满足学生获得成功欲望,可以适度降低栏架高度,以利学生顺利过栏,并由此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心情。

二、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跨栏跑教学质量

跨栏是一个高难度的行动项目,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训练任务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从跨栏跑的起步抓起,紧密结合跨栏起步技术的基本要求,灵活采取如下训练途径:①强化跨栏起始化训练。在这个环节中,先摆放3~5个栏架,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到底采用什么方法就可以轻松过栏?然后让学生根据讨论的要领尝试,一旦学生取得了成效,他们一定会心花怒放,学习兴趣倍增;②教师自身要进行科学指导。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引路人,只有做好示范性跨栏步,或者结合跨栏步示意图,才能帮助学生领悟跨栏步的基本要领,自觉纠正一些失误现象;③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一般可以通过起跨腿模仿跨栏步、原地摆动腿等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基本功,这个环节主要包括抬膝、伸小腿、压大腿、攻前方外展、、提腿、跨步和前拉等方面,并让学生做到“口念”、“心想”、“身做”,不断提高跨栏跑操作技巧。

三、因材施教,优化学生的跨栏速度训练

在检测学生跨栏成绩时,即使动作十分完美,但达不到规定的速度也是枉费心机,无功而返。可见,学生的速度跨栏是衡量是否达到的核心所在,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做到栏上两腿剪绞动作和踏上起跨点要快,而且要实现摆动腿抬腿攻栏、摆动腿过栏着地等都要快,具体要把握两个“努力”:

首先,努力提高学生的专项速度。有些学生的短跑速度虽然比较快,但度不一定与跨栏跑速成正比例,假如我们把跨栏技术和已获得的平跑速度脱离开来,就不能圆满完成训练任务。为此,我们应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专项性训练:①通过缩短栏距来等降低跨栏跑的难度;②合理调整跨栏跑的节奏感,可以采取“5-3-3-5步”或者“5-3-5-3步”来实施;③巧妙变换跨栏跑的栏高。我们可以通过变换第一栏和第二栏的相对高度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第一栏高0.70米,第二栏高0.80米;或者第一栏高0.80米,第二栏高0.86米。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平时的实践中由于采用了上述训练策略,因而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努力提高学生的跨栏跑速度。一般而言,通过短跑(平跑)训练来提高学生跨栏跑的速度,这充分体现了“快频率、高重心”的跨栏跑速度的技术特点。例如,我在这样的训练这采取短距离50米~87米跑、长短距离反复跑相结合以及标志物的快速高抬腿跑等方法。

四、以身作则,为W生掌握技能保驾护航

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大学体育;教学策略

前言

素质课改是国家针对素质型人才储备和培养要求所提出的全新性战略思想,同时也是教育事业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发展定位。在素质课改的大环境下,高校在教育工作方面呈现出全新发展趋势,开始侧重于创新教育为思想核心,注重于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创新。而体育是大学阶段的重要课程,是决定大学生体能强化建设,实现大学生道德品质规范性建设的重要学科载体。因此,在实际授课期间,教师需要以创新教育为导向,积极更新体育课教学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课学习环境,将体育课的育人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一、创新教育概述

创新教育,是教育领域为顺应素质改革发展趋势所提出的一种全新思想方针,是为满足人才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要求而提出的重要核心思想。具体指要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主基调下对教育思想、内容、方法进行全面创新,以满足人才的素质建设要求。创新教育下,体育教师要树立生本思想,重点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本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原则,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更新。而为了实现创新教育的深入落实,体育教师先要意识到当前教育机制存在的滞后性,针对新环境所存在的教学挑战展开分析。

二、创新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面临的挑战分析

1.教育思想滞后

创新思想导向下,大学体育趋向于全新的目标方向发展,教师需要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往的授课思想存在一定弊端。以往,教师在开展体育课教学活动时,通常以灌输讲授,以及自由训练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在课程内容设置还是在活动规划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以课程木目标为考虑重点,而在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感受和素质建设要求方面考虑的不够周全,导致学生对待体育课程不够认可,甚至存在着一定的排斥情绪,致使其课堂参与性明显受限,创新思维和能力养成也因此而受到明显局限。

2.教育方法单一

在大学阶段的体育课教学领域,教法新颖与否是决定学生兴趣、能力建设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创新教育背景下,教师在教法的贯彻上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以往,在开展体育课教学期间,教师所贯彻的教法比较单一、落后,所营造的课堂气氛也比较的枯燥。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表现比较被动,学习参与积极性也比较薄弱。归咎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待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思想认知不够准确,在教学创新方面缺乏投入力度,导致学生素质整体建设明显受阻。

3.教育渠道匮乏

教育渠道宽泛与否,也是影响体育课育人功能成效的主要原因。然而,就目前来讲,体育课在进行授课期间所依赖的载体主要以课堂为主,而在其他载体的拓展方面缺乏思想重视,所投入的行动执行力也明显不够。一味依托课堂开展体育课教学,忽略信息技术等现代化载体应用和贯彻,是导致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空间明显受到局限的主要原因。同时,单一、匮乏的教学环境也会给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4.教学评价落后

教学评价是整个体育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同时也是实现教学反馈,促进教学反思的重要支撑载体。然而,就目前的教育领域,体育教师所贯彻的评价思想,以及在评价指标和方法的设定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与创新思想和素质革新标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偏差,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心理建设。在开展评价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设置体能测试的方式进行运动水平考察,缺乏学生自主性评价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在评价活动期间缺乏师生双向互动,导致学生被动地位突出,评价结果所存在的片面性特征较强,给教学革新造成不利诱导。

5.师资水平有待提升

创新教育的全面落实给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建设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若想实现体育教学素质革新,体育教师就必须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创新和完善教育体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领域,高校在体育师资建设方面的关注度明显不够,未能够根据师生比合理引进体育教师,在教师专业培训方面的投入力度也明显不够,导致体育课执教能力存在着一定的桎梏性。因此,面对上述挑战,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提高整体重视度,并对应具体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策略,为进一步完善体育课教学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三、创新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的革新策略分析

1.积极树立生本全新教育观

为了实现创新型、素质型人才规范性建设,体育教师需要以创新思想为导向,对教育观念进行转变,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针对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所表现的兴趣需求以及能力拓展需求,进行教学创新。重点关注学生的主观需求,站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就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进行创新。教师要立足于大学生体能训练和品格塑造等不同方面的素质建设要求考虑,对体育课程内部结构和课时安排进行合理规划。合理设置基础训练、拓展训练等不同教学环节,注重体育文化,尤其是传统体育文化的渗透,加强体育精神的宣传,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观。根据大学生的体能训练实际需求,对课时进行合理安排和规划,保证学生体育运动时间和训练空间更加充足,全面提高学生整体运动水平。

2.立足市场,更新课程内容体系

在进行体育课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创新思想为核心,加强内容体系的创新与完善。首先,教师需要对课程目标进行全面了解,掌握体育课教学的目的,以及所预设的教学效果。之后,对市场环境进行全面调研,搜集当前社会领域比较新颖并且具有一定传承价值的体育项目。将一些经典的传统民间体育项目合理的引进到课程当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让学生能够建立起正确的文化传承责任感。比如说,体育教师可以将蹴鞠、踩高跷等传统项目进行改良,设计成符合大学生运动需求的游戏项目。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开发全新的运动项目,根据学校体育资源将滑冰、游泳等符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引进到课堂上,让学生在兴趣的支撑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参与体育训练,提高整体运动能力。此外,教师需要侧重于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发掘,并根据学生的素质培养需求就具体的拓展内容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新的活动体系。比如说,教师可以积极组织众人翻墙等拓展训练,在实现学生体能素养全面训练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大学生整体的品格素养,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基于兴趣导向,创新教学方法

在体育课教学实施领域,教师需要侧重于教法的全面创新。以激趣为思想核心,全面调研和考察学生在体育课方面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参考依据不断的调整活动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构架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体育文化感知、情境体验以及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对待体育课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认知,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以更加规范的行为参与到体育课的深入学习活动当中,从而保证学生在全新的课堂环境下实现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建设。首先,教师需要侧重于体育文化的导入。在实际授课期间,向学生具体介绍体育项目的衍生历程,介绍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排球为例,可以将中国的女排精神和国际赛事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渗透给学生,让其能够端正体育认知,提高民族认同感。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游戏活动的方式,他调整体育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的运动要领,提高学生整体在体育课上的参与性。以足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合理设置颠球、运球等游戏活动,夯实学生运动技能基础,为学生今后规范有序参与足球训练提供基础支撑。再者,教师需要对训练方式进行积极创新,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体育训练。比如说,教师在围绕篮球开展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鼓励学生以模拟对抗的方式参与训练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模拟对抗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身战术意识的规范性训练,并根据具体的运动规则进行战略方案合理设定,全面提高学生的实战运动能力。此外,教师在组织体育课教学期间,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积极转变教育思想,创新训练方式,积极贯彻和强化落实以赛促学思想,让学生在参与运动比赛的过程,形成良好的运动精神,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参与和正式比赛的过程中就自身的运动思想和战略思想进行系统的更新,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战能力,同时也能够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储备基础条件。

4.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教学渠道

在体育课教学领域,教师需要树立准确的现代化教育思想。利用学校内部先进的教育资源和载体,对体育课的教学渠道和载体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更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充沛的学习环境,也能够保证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支撑下,更加自主的参与到课程深入学习当中。首先,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就传统的演示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围绕具体的体育项目,将比较重要的动作技巧以动画视频的方式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学习。例如,在针对健美操展开体育教学时,则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视频内容进行动作反复练习,而针对难点动作则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循环播放功能进行反复观看,重复练习,直到完全内化和吸收。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专门设置微课视频,将健美操教学进行视频录制和资源整合,以便学生可以在课下对运动技巧进行自我巩固和强化训练。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支撑下自主下载与健美操有关的运动资料和视频,并融入舞蹈动作实现健美操的自主创编,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5.基于素质主线,创新教学评价

在实施体育课教学期间,体育教师需要以创新思想为支撑,以素质培养为主线,对评价体系进行创新。首先,教师需要在思想层面上做出及时的更新,认识到学生的主观体验对整个教学效果的影响。树立全过程理念,针对学生在体育课全过程中的学习表现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围绕学生的运动态度、观念建设、动作夯实和团队配合等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其次,教师需要对评价方法进行全面更新,为保证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和专业性,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手段将学生运动表现进行直观记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能够认识自身运动不足,并规范改正。同时,教师需要侧重于评价主体的丰富。强调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评价。让学生通过互动和反思的方式进行运动总结,或者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就体育课规划设计进行交流,明确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6.加强师资建设,推动创新发展在创新思想支撑下,学校有必要针对体育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全面建设,从而保证体育课教学更加具有专业性,也能够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首先,学校需要根据师生比例对教师进行合理的引进,从而保证师生结构更加合理。保证课时安排的充足性以及教学活动安排的合理性,让学生拥有更加充足的空间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需要重点加强体育教师的素质培训,本着创新发展的原则构架完善性的教育体系,通过组织知识讲座的方式向广大体育教师渗透创新教育的核心思想内涵,并积极组织教学研讨活动,要求教师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如何进行教法创新展开教学研讨。学校需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引进专业的教练员实现双师型队伍的有效建设。让学生既能够拥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学习条件,同时也能够为学生进一步夯实自身的实践技能奠定良好的空间基础。

结论

篇7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中国 重庆 400033)

【摘要】对市内经营性乒乓球健身场所、乒乓球寒暑假训练班、体育院校乒乓球代表队、业余体校等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对各队员的年龄结构、训练目的、性质,各教练员学历能力、训练内容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性、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重庆市;乒乓球;步法训练

乒乓球规则不断改变,我国乒乓球的霸主地位难撼。我们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充足的后备人才,也有能力优秀的各层次的教练员,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愿意把乒乓球项目做为孩子的启蒙运动,多以锻炼身体,增强孩子的运动能力为主。对青少年的启蒙,不同的教练员偏向性也不同,作者走访了市内经营性乒乓球健身场所,高等院校乒乓球代表队,业余体校等地方,发放给教练员、老师问卷29份,收回有效问卷28份,发放给运动员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26份。问卷主要针对参与乒乓球训练者的年龄结构、训练目的、性质、训练内容、教练员素质能力等方面,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1调查现状与分析

1)作者所进行的调查对象近四成为业余性质的训练,训练时间少,多为短周期。调查中得出训练者最小的6岁,具体年龄段分布人数如下表1,且高龄段人数主要集中在高校,训练性质以锻炼身体并参加市级的大学生乒乓球比赛为主,训练时间不稳定;高校的运动员动作已经定型,教练员主要以理论、固定战术打法配合练习以及赛前体能训练为主;11岁以下低龄段中大部分为兴趣娱乐,锻炼启蒙为主,主要为寒暑假兴趣班形式,时间固定,一般每天训练2-3小时。参加短期兴趣班的孩子普遍较小,移动不灵活,教练员主要传授简单的击球动作和乒乓游戏为主,提高他们兴趣,让他们感到不枯燥。

2)一个人的年龄说明其表现出来的是个人生理功能特征和对社会的阅历,而学历则表现出一个人的受教育的程度,同时也是对一个人专业知识技能的评价。老师、教练员他们的带队、训练经验从表2可以看出,至少8成教练员都有3年以上的训练指导经验,近8成的教练员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3)从训练内容上看,手法技术的训练所占比例最多,而步法训练所占比例如表3

2问题与建议

步法是乒乓球运动的“灵魂和生命”, 乒乓球名将庄则栋也曾经说过:“脚步是乒乓之母。”每一个击球动作之起始,力量的来源,无不来之脚和腿。灵活的步法是抢占合理的位置、熟练运用各种手法击球的前提,快速的移动步法才能保证击球动作的准确性和击球质量。乒乓球步法的发展趋势是直接受手法发展趋势影响的,手法技术的每一次变革、更新,促进着乒乓球步法朝着"移动积极、脚下到位、便于发力、简便实用"的方向发展。步法的重要性更说明了步法训练的不可忽视,而作者从调查中却发现步法训练最容易被忽视。主要的问题有:

2.1兴趣班等短期训练场所针对步法训练的内容非常少

对短期的经营性训练场所来说,如何取得更高的利益,让整个训练场面气氛活泼不枯燥,吸引更多的人报名加入,这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因此,如果长时间进行步法训练,也许就达不到他们想要的效果。教练员会刻意减少或者根本没有进行步法方面的训练。

2.2过于重视手法训练,忽视了步法与手法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手法训练的比重一般占7、8成,特别是高校与体校,多为击、发球的机械性练习,手法与步法结合练习的训练比重较少。如果过少的进行步法训练,缺少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练习,长期积累对于运动员熟练掌握移动步法技术动作,手法、步法结合运用技术动作会有较大影响。

2.3忽视了青少年步法训练的黄金年段,缺少足够的专门性的步法训练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人体的大块肌肉分布在躯干和下肢,小块肌肉分布在上肢。7-9岁时下肢发育领先于躯干、上肢,足长的发育领先于手长。从神经活动过程分析,儿童在神经活动方面的第一信号系统占据主导地位,其直观形象好,模仿能力强,对结构简单、常接触的动作较易掌握,同时也符合其生化特点。通过以上分析,早期进行乒乓球步法训练的黄金年龄段为7-10岁,特别是体校应及早针对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进行系统的步法训练。步法训练不等同于身体素质训练与体能训练,应区别对待,有针对性的练习。

2.4无球步法训练与有球步法训练衔接性较差,缺少由步法结合到手法的有效过渡

运动员刚开始接触步法训练时应从无球单一的步法开始练习,比如单步、并步、跨步和跳步等较简单的移动步法,等到熟练了技术动作之后再进行垫步、交叉步、小碎步等较复杂的移动步法训练。青少年自主训练的意识和能力较弱,遇到单一、乏味的训练内容就会觉得厌烦,导致动作变形、起伏大。这时教练员应及时把握,将有球的步法训练内容结合并穿插到手法的训练中,让运动员感受有球训练时其步法运用的合理性与灵活性。

2.5有些教练员意识不到位,训练手段应更加多样化

在少儿启蒙及基础训练初期,由于运动员年龄小,移动能力差,步法不到位,教练员的主要精力往往集中在培养正确的手法方面,想等他们力量、协调性上去以后再加强步法练习。这种“先手法后步法”的训练结果短期内会提升击球的效果,但不利于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整体进步和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教练员应树立好乒乓球步法意识

教练员应意识到步法在比赛中的重要性,把步法训练作为日常训练计划的一部分并强调其基础性、关键性作用。

2)对低龄段运动员应采取趣味性与基本功相结合的训练手段

乒乓球步法训练的方式往往都是相对枯燥的、训练负荷较大,比较难激起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少年儿童,教练员应多改变训练手段,增加趣味性同时保持训练内容的负荷量。

3)加强身体素质练习,强调徒手步法训练的重要性

加强下肢的爆发力和速度耐力训练,为步法训练打好基础,但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应区别对待,并根据运动员自身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训练内容。

4)单一步法训练合理过渡到复式步法训练,单球步法训练与多球步法训练有机结合

单一步法是基础,复式步法才是重点和难点,教练员应针对复式步法因材施教,从而形成稳定的个人移动接球步法技术。

5)不断摸索、总结出更合理的复合型训练模式,创新训练手段方式。

6)步法训练还应注意随器材、规则同步变化、培养主动步法意识,不断强化速度和耐力素质,以符合乒乓球步法的发(下转第148页)(上接第110页)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梁永友.乒乓球步法对技术掌握的影响分析[J].科技信息,2010(31).

[2]黄芳,李明.加强步法训练 提高少儿乒乓球运动水平[J].科学大众,2007(10).

[3]曲伟民.试析乒乓球训练中步法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0).

[4]连波杰.浅析步法训练在乒乓球技术中的应用[J].大众商务,2010(08).

[5]姜菊.浅析中学生乒乓球运动员的步法训练[J].考试周刊,2009(44).

[6]张东,曹君.对少儿乒乓球步法训练的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7]王亚丽.浅谈乒乓球步法的启蒙训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8]谈健.浅析少儿乒乓球运动员步法训练[J].少年体育训练,2006(03).

[9]程序.乒乓球理论与方法[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07.

篇8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 新课程背景 改革 创新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程及其教学的工作任务在于“三能”目标,即努力打造学生的体能、技能和智能,这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名称的全部内涵和真正意义所在。然而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许多学校及其体育教师是“新瓶装陈酒”,在高举“改革与发展”的鲜艳大旗下,依然实行传统教学的陈腐落后模式,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在于“注重体能与技能的教学,而严重忽视心理智能的教育”,直接导致在学生之中普遍产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程教学”的现象。笔者从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角度,结合高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与体会,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作出简要的抛砖引玉式之论。

一、要渗透情感因素教育,努力营造和谐教学环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表明:人的情感因素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发力和驱动力,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主观能动性,它对人的意识行为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高中学生已接近社会成熟的身心发展期,对外来因素的多元化反应表现得相当敏感。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性因素,并把之作为营造和谐教学的首要条件,以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中的亲师信道效应。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在备课设计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都要从根本上确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把自己规范地定位在组织者、引导者和“首席合作者”之上。要客观面对无可避免的学生个性差异,努力实施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要在平等关爱的基础上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合作。二是要珍视学生的价值反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作为体育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之中,虚心听取他们提出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心声,并筛选出一些有价值的提法融入教育教学之中,不仅能突破性地改善师生关系,而且对教学工作大有裨益。三是要激励学生的成功意识。在教学中不仅要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学习评价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特别对于那些学习能力不强、性格相对脆弱、学习品质较差的学生和“问题学生”,更要以正面鼓励为主,促进他们在激情之中不断增强内在信心和成功体验,以有效保持他们的积极进取意识和勇于实践精神。

二、要凸显现代科技优势,努力优化体育教学过程

体育教学多以室外活动为主,所以许多人忽视了把多媒体技术与体育教学的联谊加盟。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教学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可以有效补充丰富的教学信息。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一些如训练项目的背景和发展史介绍,光靠执教者的语言简要描述是远远不够的,根本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信息技术则完全不同。比如,笔者在教学“武术运动”内容时,事先特意从网站上下载了中华武术的各大流派、历史起源和主要代表人物等内容,在课堂上适时演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中华武术见闻。其次,可以有效增强教学效果。体育教学中的许多项目训练过程单调枯燥,而且体力消耗较大,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学习情趣和效果,对此,如果让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则能激活状态,增强教学效果。如笔者在教学排球运动内容时,经常针对教学内容,选播排球激烈比赛的一些精彩片段;在一些体能训练中,适时播放与之相应的音乐,以提振士气、转移注意力,变相减缓学生的身心疲劳程度。最后,可以有效触摸重点、突破难点。在体育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操作环节,因为教师的动作演示往往瞬间完成,学生根本无法细致观察、具体把握,所以影响到学习成效。对此,笔者通常借助多媒体进行动作“慢放、回放和定格”,同时进行分步动作要领的基本讲解,这种教学能充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9

一、认真备好每一节好课

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主要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和组织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学科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无法达到目的。我认为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其动作要领,并能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同时也要掌握所教技术动作与前、后课的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2、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要设计好辅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3、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以及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二、教师的观念要改变

“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素,而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立足点在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拓宽课堂教学研究的力度。

三、在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1、低起点。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心“磁化”过来,使他们乐学,并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所谓低起点是指对部分完成练习有困难的学生放低要求,并适时地鼓励。例如,在跳高教学中,有学生不敢跳,可以放低高度,用橡皮筋代替竹竿,还可以在下落的地方置一块海绵垫子,学生跳过了,不要忘了称赞他们“你真行,动作完成得不错”。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便会形成合力,产生“磁化”效应, 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2、多归纳。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让学生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如:在前抛实心球教学中,有学生就是不及格,于是我就把他们集中过来,分别叫好、差生出来投,叫他们自己比较、归纳。最后一起总结出:只有有了一定的速度和高度才会有远度,球的空中路线是一条抛物线,而不是一条射线。问题解决了,前抛实心球的技术也提高了。

3、勤练习。由于学习困难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单调不变的教学模式易引起原本有意注意时间就短的学生学习注意的分散。于是在平时的课中要留有时间给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自创、小组练习、小组展示、自我评价或教师归纳等形式交替出现,这样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大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事实表明:课堂活动形式多了,学生中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讲闲话等现象大大减少了。

4、快反馈。“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激励,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或强化。

四、平时教学始终贯彻实、活、精的原则

实:踏实,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要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活: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教师不可能按步就班,也不可能始终如一地进行每一个教学步骤。在“吃透”教材、掌握教法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因材施教,在师生间形成一个感情融洽、相互尊重、配合默契的氛围,才能顺利进行教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精: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其次,在备课时就应想到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或学生在自学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做到恰到好处。

五、强化“内外”结合,拓展体育教学“时空”

篇10

        一、教学手段多样化

新课标在教学内容上,给了我们较大的选择空间,我们应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合理的教学步骤,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上体育课时,学生一般都渴望学会正确的动作,教师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学生就觉得没劲。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学不会某种运动技巧,上课就打不起精神,可是当他初步学会,并且逐渐熟练后,就越练越想练。

        二、初中体育教师应加强备好课 

大多数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备课,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运动就是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主要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和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科的课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我认为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其动作要领;并能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能定出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第二,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第三,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与学效果

        “体育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内容,教师所采用的教法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法的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师的教,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和教法的研究。

        1.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只研究教法不重视学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1) 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能力。教师指导学生看图进行模仿练习,提倡学生在模仿中学习。

        (2)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体育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合作,无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合作,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观察、相互指导、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

        (3) 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鼓励他们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加强教法的改革。

        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实施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教应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管体育教学如何改革,我们都离不开传统教学方法,它在体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讲解示范法、练习法、游戏比赛法等。

        (2) 探究式教学:教师先让学生练习体会,然后教师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分层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组,对不同水平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确保每一名同学都有进步。

        四、竞赛游戏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