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遗传的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遗传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遗传与进化 高中生物 复习 心得体会
由于生物学科的知识内容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因此近年来高考生物的考察内容与往年相比更加的“接地气”。“遗传与进化”作为高中生物复习的重点内容,复习重点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题目的分析。笔者根据自己对这部分的复习经验与各位进行分享,希望能对大家的生物复习起到帮助作用。
一、有关“遗传与生物”的复习误区
(一)盲目的进行题海战术
许多同学在进行“遗传与生物”的复习时,由于该部分知识点较多且理解较为困难,同学常常会抓住一个知识点,并对其开展题海战术,到最后才发现,题目是做了不少,但是成绩却没有提高。减数分裂作为“遗传与进化”中的重点学习内容,由于减数分裂过程包含间期与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同的分裂期内染色体、DNA分子和染色单体的变化情况各有不同。许多同学仅针对“减数分裂”这一内容进行题海战术,没有对其中的细节进行练习,加重了同学的复习负担,会使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出现整体学习效果事倍功半的情况,影响其复习质量。
(二)不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差异
在“遗传与进化”这部分知识中,有些知识点内容较为相似,例如,“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之间的概念差异。许多同学由于缺乏对于这些知识点的细节认知,致使其在做题的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三)缺乏对于知识的整理工作
许多同学喜欢购买一些将生物知识点整理好的辅导教材来进行生物的复习工作。这些辅导书的优点是将各单元的知识重点进行标注,并以提纲的形式将知识点进行罗列。同学依靠辅导书中的大纲来开展自己的复习内容,但是由于缺少自己对于知识点的整理工作,也会出现不知从何处复习的现象。
(四)没有做好反思工作
许多同学在拿到生物试卷后,第一个反应是先看自己的分数,在听完老师对于试卷的分析之后,就将试卷丢到一边。考试的意义不是为了衡量学生成绩的高低,而是通过考试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尤其是“遗传与进化”这部分进行考察时,试卷的侧重点在于对同学分析能力的考察,而许多同学由于没有对这部分的考察点进行及时的反思,导致在下一次的生物考试中,对这部分内容犯同样的错误,从而陷入生物复习的困境之中。
二、“遗传与进化”的复习重点
(一)掌握“遗传与进化”的基础知识
遗传与进化这部分内容涉及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以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内容,其中又可以细分为若干个小知识点,因此同学必须做好这部分基础知识的学习工作。在对这部分知识点进行学习时,同学首先要充分利用课上的时间,不仅要时刻跟紧教师的教学步伐,还要将老师所讲的例如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DNA分子结构和DNA的复制等重点内容进行有效的标注。目前高考的考察模式,基本都是对知识点进行逆向思维的考察,因此在对知识点进行学习时,要做好知识点的整体记忆。
习题分析:
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物理方法诱变处理可以提高突变几率
B.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
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诱变获得的突变体普遍表现出优良性状
在这道选择题中,考察的就是学生对基因相关知识点的逆向思维。杂交育种是基因重组,并没有形成新的基因所以B错误。三倍体植物例如无籽西瓜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所以C错误。诱变是基因突变,而这种基因突变是不具备定向突变的,而且难以表现出优良性状,所以D错误。因此A正确。
(二)对习题进行合理的选择
盲目的题海战术已经不适合当前的高考,尤其是在对“遗传与进化”这部分内容进行练习时,同学一定要做好习题的选择工作。例如,基因分离定律是“遗传与进化”中的难点部分,在做这种分析题时,首先要搞清楚父本、母本、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定义及关系,在做题时,要选择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练习。对这部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同学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进行请教,让他们帮忙圈出重点题型,以便于自己在课后进行及时的练习,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三)做好试卷反思工作
想要提高自己的生物复习效率的最好方法就是从试卷中找到自己的知识漏洞。在完成“遗传与进化”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通常会对这部分进行测试,老师在对这部分内容试卷分析时,对于自己的错误部分,同学一定做到认真听,及时记。“遗传与进化”这部分内容的考察常以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考察内容较为全面,因此在课后,同学要对这部分的分析题进行及时的反思,从教材中找出相关的知识点,并且对知识点进行反复理解,掌握知识点的精髓所在。为了有效的提高复习效率,同学应该对错题进行及时的整理,在对错题进行整理时,可以根据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基因工程等考查内容开展错题的整理工作。
三、结语
同学在对“遗传与生物”这部分内容进行复习时,由于这部分内容与当前的生物热点话题联系的较为紧密,同学要及时掌握与“遗传与生物”有关的生物动态,了解与“遗传与进化”有关的生物热点话题,实现自己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粟利红.我在高中生物复习中的心得体会[J].新课程学习,2010,(09).
[2]朱琳.高中生物复习的几点心得[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4).
[3]卢晓冬.高中生物复习过程中的几组易混淆概念的辨析实例[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2,(11).
篇2
构建知识体系,首先必须全面理解各知识点.对于一个知识点的掌握,能够从多方位,多层次识记理解,能做到提到哪一个知识点就能说出个一二三四,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只有在这基础上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按照考纲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横向、纵向或不同角度的分类,从点线面进行梳理,从而使知识整体综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那么如何构建生物知识体系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许多教辅资料中就有现成的,比较好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拿来主义.但这些知识体系也有致命的缺陷:思路是别人的,怎么用都不能变成自己的.如果我们自己参与知识体系构建,有自己的思路,亲手去做,那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了.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核心辐射法
核心辐射法是指抓住一个核心的知识内容,然后围绕这个核心知识点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联系辐射,使之形成由点到面的知识结构.这个核心内容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原理、一个图形、一个实例.
例如,复习核酸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从核心词“核酸”出发,向多方位多角度联系辐射,形成知识体系.
(1)核酸的分类,存在部位,基本单位分子结构及性质(必修1)
(2)DNA是遗传物质证据(必修2)
(3)DNA分子结构,DNA复制,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DNA的变化,基因的结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必修2)
(4)RNA分子结构及转录遗传信息和遗传密码,中心法则和信息流.(必修2)
(5)基因工程及蛋白质工程(选修3)
再如,复习“可遗传的变异”这一部分,以可遗传的变异为核心形成知识体系.
二、图文结合法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易于掌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的特点,图文结合,建构知识体系.
例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
(1)根据图表指出细胞的各部分名称(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各种细胞器).
(2)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功能,结构特性.(3)细胞核的结构,功能.
(4)细胞质组成,功能.
(5)各种细胞器的结构,组成,功能.
(6)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的区别.
(7)生物膜系统的组成,联系,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
(7)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与联系.
三、列表比较法
四、检索表法
检索表法是生物学科所特有的一种方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制作好检索表,然后按照表上的顺序,一步一步,逐级排除,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
例如遗传病的判断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1. 判定是否为伴Y染色体遗传
若系谱中,遗传具有“父传子,子传孙”的特点,即患者都是男性且有“父子孙”的传递规律,则为伴Y染色体遗传;否则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
2.判定是否为细胞质遗传
若系谱中,女性患者的子女全部患病,女性正常的子女全部正常,即子女的性状总是与母方一致,则为母系遗传;否则不是母系遗传.
3.判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
(1)若双亲正常,其子代中有患者,则此单基因遗传病一定为隐性遗传(即“无中生有为隐性”).
(2)若患病的双亲生有正常后代,则此单基因遗传病一定为显性遗传(即“有中生无为显性”).
如果没有上述明显特征,则采用假设法,即先假设为显性或隐性遗传,如果与遗传图谱相符,则假设成立,否则假设不成立.
4.判定是伴X染色体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
(1)在确定是隐性遗传的前提下:①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则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图1所示.②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中有正常的,则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图2、3所示.
(2)在确定是显性遗传的前提下:①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是患者,则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图4所示.②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图5、6所示.
五、树形拓展法
篇3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 复习教学 生物学学科思想
1.研究背景
上海市从2010年起恢复了全市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是以《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实施的。《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然而,为了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卷面成绩,教师往往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抓紧知识点的落实,在复习阶段更是背诵、默写、练习轮番上阵,导致学生的学习趋向机械化。知识是如何发展相互联系的,这其中蕴含的生物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常常被忽视。复习结束,留给学生的回忆只是枯燥乏味地应试过程。生命科学对学生而言,仍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复习方式也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平时不学习不要紧,只要复习时背一背,练一练就可以了。如此恶性循环,已与学业水平考试的初衷背道而驰,教学的育人目标也不可能达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一直在教学中探索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考前复习。从这两年的生命科学学业水平试卷中可以看出,考试考查的知识面广,难度适中。考试评价在注重知识考查的同时,也重视对生命科学思维、观念和探究能力的考察。这绝非机械式复习所能提高的。我认为,复习中应运用学科思想指导教学,促使学生系统地整理学科知识,理性地运用学科学习方法,深刻地领悟生命世界多姿多彩、博大精深。
2.生物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研究
2.1 生物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2.1.1 辩证统一思想
辩证统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生物界也处处体现着辩证统一的思想。例如,生物从细胞水平到个体水平到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总是相互统一;无论从物质或能量方面看,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都是对立的,但两者共同起作用成为个体生长发育的基础;遗传和变异是一对矛盾,而生物的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的基础,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物种类林林总总,生命形式多种多样,但所有的生物体在分子水平上都有统一的物质基础,核酸和蛋白质。
2.2.2 信息传递思想
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个体间的信息传递形式非常多样,而生物体内部的信息传递方式更是如此。如激素分子携带的信息能调节生命活动;由电信号和化学信号构成的神经信息传递使生物能应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抗原作为一种信息能激发免疫应答;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通过复制、转录和翻译,保证了生命的生生不息。
2.2.3 系统论思想和生命的自组织
系统论思想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的,他认为生物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生物体部分不能离开整体而存在,整体不等于部分的叠加。例如,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其中的各细胞结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而独立于细胞外的细胞结构是不能执行相应功能,具备生命特征的。此外,生物具有自组织的特征。生命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并通过自组织,使自身在时间、空间和功能各方面处于稳定有序的状态。
2.2.4 进化思想
进化思想认为,自然选择促使生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因此,存留于世的生物,其生命形式、结构、功能等等方面都是经过反复打磨的。生物通过精确的生命活动来减少能量的消耗,保证物种的延续。进化思想并非独立于生物学的其他分支,相反,生命的代谢、遗传、生殖等生命活动无一不是适应环境后进化的结果。
2.2 生物学思想对促进学生一般发展的作用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的发展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仅应当为掌握知识和技能服务,而且应当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即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的发展。教学有两个任务,一是发展,二是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学生只有一般发展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才能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学业水平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在其学习和积累过程中蕴含着不同维度的学科思想,在复习中加以应用,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知识,提高解决生活中与生物相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科知识时有更新,学科思想却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与较易遗忘的知识点相比,学科思想的内化需要经过体验和实践后才能逐步理解、认同,成为个人的主观认识,进一步影响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生物学思想在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3.1 以“物质―结构―功能―环境”为主线展开的复习教学
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生物学辩证统一思想的重要体现。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作为学业水平考试中的基本内容,学生对此都感到较为熟悉。但学生对这些知识间的联系又很陌生,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知识点间的联系灵活,学生就要有“物质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生物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学科思想,以构建知识网络。
案例:关于“高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复习过程的比较
原有的复习过程:整理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细胞壁等细胞结构的结构特点、作用;根据上述细胞结构的整理来归纳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改进后的复习过程: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植物细胞功能入手,根据“物质、结构、功能、环境”的关系进行知识点的延伸和整理。
效果:在以往的复习练习中,学生对类似“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与动物细胞相比,特有的细胞结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常错答:“细胞壁、大液泡、叶绿体”。这说明学生对动植物细胞区别的认识是非常机械的,不能代入题目信息中应用。改进后,学生在解题时,能抓住“根尖”这一信息,从其吸水的功能联想到相应的结构液泡。再从其相应的土壤环境想到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不需要有叶绿体。通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降低了错误率。
3.2 以“信息传递”为主线展开的复习教学
在复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这些内容时,学生表现出了知识点容易混淆,记忆不牢固的问题。确实,这部分内容量大知识点分散,不利于记忆。只有抓住“信息传递”这条主线来展开,明确各种细节问题所围绕的中心,使知识点的梳理有主脉可循,才能改变他们机械记忆的复习状态。
案例:“信息传递”相关章节的教学框架构建比较
原有的复习框架:按照教材顺序,先复习第五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植物激素的复习,再复习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包括DNA的结构,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改进的复习框架:以中心法则为主线,先复习中心法则后,对DNA的结构、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进行复习,再复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效果:以中心法则为主线,学生在复习中进一步巩固并理解了DNA、RNA和蛋白质所具有的特定空间结构,明确了几种物质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使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复习过程更具有连贯性。从中心法则上看,遗传信息的传递在指向蛋白质时戛然而止。这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蛋白质会怎样表达出遗传信息?以此为抓手复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信息传递”的概念由分子水平转向了细胞水平。蛋白质可以充当哪些信息分子,有没有其他物质能作为信息分子?个体内的各系统如何接受信息?带着这些问题开展复习整理,零散的知识点能得到梳理和归纳,提高复习效率。
3.3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开展复习教学
系统论思想强调了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协调性和精确的相互配合。运用在生物生殖、细胞增殖、遗传规律等章节的复习中,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生命活动的联系和变化,感受生命活动的有序性和系统性,进一步领悟进化对生物的作用。
案例:由“中心体复制”引起的教学改进
在一次知识点检查中我发现,对于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区别,很多学生会答“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发生中心体复制”,对于关键点“动物细胞是由中心体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高等植物细胞则是由细胞两极直接发出纺锤丝”,能提到的反倒很少。这是由于新授课时,学生通过图片观察,首先发现的区别就是动物细胞中心体在间期复制,因此容易以偏代全地记住这一点。
原有的复习过程:与图片相结合,复习有丝分裂每个时期的特征。观察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图片,列表归纳其不同点。
改进的复习过程:通过递进式问答,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系统地理解有丝分裂。
上课时,我针对上述错误问学生:“大家都知道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中心体会复制,那么中心体复制了干什么呢?”“中心体为什么要移向两极?”“细胞分裂时为什么需要纺锤丝呢?”“染色体是怎样活动的呢?”“染色体这样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呢?”……
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再一次推敲了有丝分裂过程。当学生为细胞精确的生命活动发出感叹时,我提出了新的问题:“生命为什么能这样精确、有序地工作呢?”
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讨论,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从遗传联系到进化。有学生最后总结:“进化过程中,如果生命活动不够准确,做些无意义的活动,浪费了能量,这样的个体会被淘汰。所以,保留下来的生物都有着精确的生命活动。”
我接着这个学生的话说:“有丝分裂这样的生命活动,只不过是生命复杂系统中的冰山一角。生命活动的精确性是亿万年来进化的结果。生命的延续伴随着不停息的、甚至是残酷的生存斗争。这个过程中,无以计数的个体因不适应环境被淘汰。维持生存的能量来之不易,只有进化出最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系统,最大限度的保存和精确地使用能量,才能活下去。生命是不朽的传奇啊!来之不易,值得珍惜!”说到这里,我的心里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让我高兴的是,我在学生们的眼里看到了赞同和思考。
篇4
一、题目解析
第1题 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C.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解析 核糖体是不具有生物膜的细胞器,A错误.
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细胞群DNA和RNA两类核酸,B正确.
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无线粒体,C错误.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中进行着光反应和暗反应,所以既有CO2的固定也有ATP的合成,D错误.
所以答案为B.
点评 考查知识点为细胞的结构、组成与代谢,全为关于细胞的核心概念,不偏不难,能力要求为识记层次.
第2题 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可知,离子泵参与的物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可判断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A、B错误.
动物一氧化碳中毒时会缺氧,导致细胞的能量供应减少,影响离子跨膜运输的速率,C正确.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导致载体蛋白的活性下降,降低离子跨膜运输的速率,D错误.
所以答案为C.
点评 考查知识点为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方式,考查学生通过从不同呈现方式中提取有用信息、加工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思考或推理的能力.
第3题 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解析 为了确保酶的活性,酶与底物反应时需要在缓冲液中进行.酶活力一般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表示,所以酶与底物混合后要计时.所以答案为C.
点评 考查知识点为酶活力的测定,要求学生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实验的能力.
第4题 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解析 线粒体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可合成大量的ATP,A正确.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方式为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蛋白质的合成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时,Na+通过主动运输外流,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所以答案为B.
点评 考查知识点为细胞的能量代谢,学生需要掌握ATP的产生场所、过程以及应用,能力要求为理解层次.
第5题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解析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内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A正确.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可循环利用, B错误.
“退耕还林、还草”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C正确.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人类的需求不能超过其调节能力,D正确.
所以答案为B.
点评 考查知识点为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要求学生具备运用生物学原理评价一些生物学事实的能力.
第6题 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解析 发病率是指一定人群中的患者数量与人群总数的比值,基因频率是指某个基因占其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在男女中均存在正常的携带者,X染色体隐形遗传病在女性中存在正常的携带者,A、B、 C错误.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不存在携带者,其发病率与基因频率相等.所以答案为D.
点评 考查知识点为人类遗传病及基因频率的概念,要求学生运用发病率与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求为分析和判断.
二、教学建议
今年高考题的指导思想是平稳过渡,稳中有变,具备下列特点:考查知识点均为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不偏不难;淡化计算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生物科学素养,以及实验操作、获取信息、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必修1的分值占比较大.
通过以上分析,建议在今后的生物学教学中:
(1)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核心概念,培养生物科学素养,要求学生少做偏题难题,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2)具备实验条件的学校,一定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
篇5
【关键词】两段式;实物;图表;遗传;染色体;举例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这是初中生物课程中难度较高的一个单元。笼统地讲,自然界的生物在一代一代的繁衍过程中,会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从生物的内外结构上出现适应性变异,让生物本体在变化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这种遗传并且变异的现象本质上取决于基因序列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规律变化,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脱离不了生物的生殖,同时生物在生殖的过程中完成基因的遗传。因此,这部分知识总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进行讲解:生物的生殖、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很显然,这三个部分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不可间断的过程。生物要完成DNA的传递、必然要经过生殖这个过程,然而在遗传和变异的过程中,脱离不了基因序列的重组。配子含有半数的染色体,染色体上承载着基因片段,这些片段决定了生物本体的性状。例如人有23对染色体,上面有23对DNA分子无数段基因信息,这些染色体呈半数地存在于人的精细胞和卵细胞(统称配子),人的配子结合组成了受精卵(合子),这是生命的开始,也意味着人体的23对染色体在这里再次完整了,人的46对DNA分子也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传递。根据这个过程来看,首先,教师要做好生物生殖这个过程的讲解。1.巧用实物比喻 细化减数分裂 讲解基因遗传这里讲的生殖并不是前一节课概括性的生物生殖,而是要具体细化到生物的生殖细胞的结合以及合子产生,或者严格来讲叫做受精过程。学生特别要全程关注染色体在这个过程中的来龙去脉,因为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的生殖细胞均为单倍体细胞,只有一半的染色体,生殖细胞的结合才促使染色体的完整,保证了下一代拥有完整数量的染色体。教师在讲解这个概念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学生学习的重点应当放在思考生物产生的生殖细胞有什么特点上面。特别是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有什么特点。对于本章来讲,生殖细胞是如何产生的并不重要,在教学大纲内也没有要求体现,对于生殖细胞的具体结构同样也没有硬性要求,因此可以抽象地表示一下生殖细胞的结构,只要重点突出生殖细胞内的半数染色体就可以。教师借助道具讲解这一知识点最好,例如可以借助一个橘子演示,将两个不同的橘子表示成来自两个相同物种不同体的生物的生殖细胞,两个橘子对半切开,表示原始生殖细胞分裂形成配子,其实严格地来讲这个过程叫做有丝分裂,但是鉴于这属于超纲内容,教师可以在此稍加拓展,不做硬性要求。这时,原来一个完整的橘子平均分裂成了两半,里面原来有的染色体也被对半分成了数量相等的两份。半个橘子表示的配子随机组合,两个半橘子重新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橘子也就是合子,这时两个合子里的半数染色体也重新组合,变成了数目完整的染色体。这个过程叫做受精,结合成的新细胞叫做受精卵,生物的受精过程到此结束。严格地讲,这是错误的,细胞的减数分裂要经过同源染色体的部分交换和复制,但是这部分内容属于高中生物,因此在此简化是允许的。学生要重点关注配子中的染色体是半数的,在结合成合子之后,染色体的数目才变得完整。教师要在黑板上、或者使用PPT做出如下的树状图,易于学生理解。
2. 利用图表举例 了解染色体构造 明晰基因控制性状 学生在掌握了生物染色体变化的完整过程之后,就要细化讲解染色体的结构,这是重点。如下图所示,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分子组成,DNA分子又叫做脱氧核糖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区别于RNA。而DNA的遗传特性来自于它的组成部分:无数的基因片段。由于初中生物不涉及到核苷酸这一知识点,因此将核苷酸序列用基因的概念取代之。但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要理解生殖细胞中含有半数的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组成的。DNA分子上有基因,是基因决定了生物的外在性状。基因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完成了重组,形成新的生命的染色体。
篇6
关键词: 联系 发展 生物概念 遗传复习
1.生物概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新课改以来,概念教学日益受到重视。特别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概念是生物知识体系的基础,是理解基本理论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石。但在实际一线教学中,许多教师并不重视概念教学,遇到概念教学就觉得“难教,没用,没意思”,于是走走过场:既没有在概念的背景上下工夫,也不让学生经历概念的生成过程,以简单的解题教学代替概念教学。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生物概念的教学功能理解不到位,认为教书就是为了解题,考试考高分,而不是为了学生认知水平及能力的提升。实际上,现在高考命题者考查学生能力的意识大大提高,不再停留在以前的考查“条件反射式”死板解题,一些富有新意的精彩题目几乎年年都有,比如2011年浙江高考考查“存活曲线”,其实题目不是很难,学生却普遍觉得难,症结在于对“存活曲线”这个概念理解不到位。
2013年5月,绍兴县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进行有效复习”主题研修活动在柯桥中学展开,活动之一是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进行有效复习,其中教研员钱老师以大量的篇幅谈了概念教学这个问题,大力倡导核心概念的教学要做到“不惜时,不惜力”,应把教学重点落在对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上,从而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接着,作为活动的另一项内容,笔者以“生物遗传复习”为题上了一堂观摩课,是对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进行突破的一次尝试,下面结合课前和课后一些思考,在此与广大教师交流。
2.课题设计: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生物的概念
许多老师在设计本堂课时,往往会按照教材的编排,逐一对生物遗传学各知识点进行复习,并安排一些练习进行回顾和巩固。这样的做法,积极的因素当然很多,但是回头想想,这样做对学生理解遗传学方面的许多概念并没有太大帮助,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关键在哪里呢?笔者认为遗传学许多概念和知识点都存在紧密联系,如何把这些概念知识点串联起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框架,从中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积极地进行发展,这就是问题的关键,需要我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这是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
2.1什么叫联系和发展?如何联系?如何发展?
生物概念教学贯穿整个生物学教学的始终。在学习生物学一些概念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概念的联系。如何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呢?首先,可以对几个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获得对这些概念的新的理解,从而找出相互之间的联系。例如复习遗传学上DNA复制和DNA转录这两个概念时,将两者的区别一一罗列出来,进行不同层次的比较,加深理解。其次,准确地揭示生物概念的内涵[1],寻找相互之间的联系。如在学习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概念时,若我们紧紧抓住这些概念的内涵:单倍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而二倍体和多倍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清楚了这些概念的内涵,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就明晰。
如何发展呢?笔者认为,“发展”就是对概念认识的巩固和深化[2],在生物学概念形成后,还必须在实践中应用,否则不能得到巩固;有些概念,如新陈代谢、基因、生物圈等,其内涵往往很丰富,不可能一次或在一个阶段完全加以揭示。因此,必须有意识、有步骤地安排教学,使得学生逐步深入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如细胞的分化,高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如在学习植物组织培养和胚胎发育等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巩固和强化这一概念,使得学生加深对它的理解。
2.2一个新颖巧妙的课堂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两点分析,笔者结合自身思考及查阅资料,设计了一个新颖巧妙的、问题串形式的课堂设计思路。
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高中生物遗传学上常用的实验材料有哪些?”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回答:“豌豆、果蝇和玉米”等,从而引出本堂课内容的载体——果蝇。)
教师: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有哪些优点?
(学生回答:细胞内染色体数少,便于观察,繁殖能力强,容易培养,相对性状明显等。教师总结,顺势指出既然有这么多优点,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果蝇遗传学的研究,从而切入本堂课主题。)
教师:现取果蝇细胞的1个DNA,研究其分子结构:DNA分子基本单位?DNA分子由两条长链的位置关系?DNA分子的骨架部分?每条链的构成?
(学生翻书寻找答案,回顾相应知识点,教师板书下来。)
教师:再取果蝇一个体细胞研究DNA半保留复制:将此体细胞放入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在第一次细胞分裂中期,取其中1条染色体检测放射性,发现有几条染色单体有放射性?任取其中1条单体中的DNA进行检测,发现几条链有放射性?
(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什么叫DNA复制?DNA复制的时间、过程、条件和特点?通过相应知识点的回顾,以及上述问题的思考,教师再用板书展示,从而学生对半保留复制这一重要概念有较深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把DNA半保留复制和染色体复制这两个遗传学上的核心概念联系起来,有效弥补了新课时理解片面的不足。)
教师:研究生物体遗传时,往往先要弄清楚它的染色体:果蝇细胞中染色体的构成?果蝇体细胞中有几对同源染色体?
(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地回答这些问题,教师展示果蝇染色体组型图,进行点评,从而较好地引导学生思维转入到染色体。)
教师:假如我们取1对染色体(如下图),思考: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通过这一设问,把学生思维由基因和染色体转入高中生物中重要的核心概念——遗传定律。遗传定律是高考生物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在高中生物中占据显著地位,学生对其理解、掌握和运用较为困难,究其原因:对这一概念缺乏真正的认识。因此,教师要从基因和染色体角度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定律的实质,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重新构建对这一核心概念的认识。)
教师:假如用长翅、残翅果蝇来验证分离定律,应选择怎样基因型的个体进行测交?出现怎样的结果,则证明分离定律成立?
(这一设问目的是对遗传定律这一概念的发展,学生知道了遗传定理的实质后,只是正面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为了加深对遗传定律的理解,必须以概念实质为基础,多角度地对遗传定律进行解剖,而通过思考遗传定律的验证实验能使学生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教师:为了研究果蝇灰身与黑身(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这两对性状的遗传方式,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
问题1:甲组的正交与反交结果相同,则控制黑身的基因位于什么染色体上?
问题2:乙组的正交与反交结果不相同,分别写出乙组正交与反交两亲本的基因型正交: ;反交: 。
(学习概念,是为了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对重要概念进行“辐射”。上述几个问题是对遗传定律的进一步深化,要求学生去思考同样遵循遗传定律,常染色体上和性染色体上遗传的区别,体现运用遗产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是对所学概念的应用。实际上,学习概念的主要目的是应用概念,教师通过对概念的发展培养学生利用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学反思。
遗传这部分内容,概念多且较难理解,学生学习后不能形成完整且清晰的知识体系,如何将这些概念有机整合起来,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轮廓,寻找概念之间联系,加深对各概念的理解,是这节复习课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以遗传学常用实验材料——果蝇为载体,紧紧抓住从DNA到染色体,再过渡到遗传规律这条主线,将遗传学各重要概念一一串联起来。且以一个个问题为引导,把握遗传学各概念的实质,认清各概念之间的联系,掌握概念的发展,即灵活运用各概念。笔者认为不能将概念简单灌输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认识概念,掌握概念和运用概念。
3.概念教学的现实意义
对于新课程,就广大一线教师而言是很“矛盾”的,既要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又面临高考甚至平时期末统考的压力,笔者认为这样的矛盾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其实机械的题海训练与优异的考试成绩不一定呈正相关,至少是以牺牲学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为代价的,并不可取。其中,把握概念教学就是解决上述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生物概念高度凝结生物学家的思维,是认识生命活动规律的思想精华。通过概念教学,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认识并理解各概念的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同时促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做到“轻负高质,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高中生物 高效复习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一、转变教学理念
如今的教育再不能采用以前的思维模式以及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该让学生多做一些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的题目,避免那些知识填空,问答类的题目。在现代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把知识教给学生,还要努力让学生把理论应用到实际,比如基因遗传、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等。
二、培养主动思维
我们应当转变教学思想,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总结的给同学们展示一下,让同学们补充更正,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总结过程中加深记忆。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以往学生们总是听老师讲,然后在下面做笔记,有时候根本不会自己思考。由于生物这门课的知识点比较零散,学生偶尔也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思维转变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例如在复习植物细胞光合作用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植物是如何生存,仅仅是从土地里获取养分么?植物有阳光才能生长,那光能是如何转化的?教师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来激发学生主动回顾思考的能力。
三、捋顺知识结构
到了总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知识的系统化。对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归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比如植物的呼吸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其他生物的呼吸作用都放在一起考虑。这样一来,在考虑某一个问题时,相应的知识都能回想起来,有时候某些知识忘记了,在查阅的时候,也能同时复习相关知识。
了解了重点难点后围绕这些重点向周围拓宽延伸,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利用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知识连贯起来,比如通过DNA可以联想到DNA的组成单元,以及基因,通过基因可以联想到遗传和变异。有了遗传和变异进而有了进化。这样一来便形成了一条知识链,然后通过知识的扩充,进而形成知识网络。高考中遗传变异向来是考试的重点热点,通过这样的总结,我们才能更好的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同时又能举一反三。
四、强化材料题目
实验题在生物试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是经常会出现的题目,可是实验分为好多种,比如有些是验证类的实验,有些是探究类的。我们平常应该之一总结,了解每类实验题的解题方法与解题模式,同时我们在做题之前也应该了解题目要考的重点以便我们联系相关知识,验证类的实验考察的是学生对于原理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对原理深入了解。探究性的实验一般比较难,多是一些比较对照类的,学生仅仅了解原理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在了解基本的原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观察类的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已经从理论阶段上升到了实际层面,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做实验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实验所需的条件,不能遗漏。例如在对染色体遗传方面的材料题进行解答时,要分析清楚题目内容,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解开答案。
在生物的复习教学中,一些材料题得到了老师的重视。材料题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寻求突破口,查找相关内容,从而解决问题。学生们通过总结归纳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切记不能让学生一味的死记硬背,在解题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积极思考,学习解题的思路,而不是仅仅把题目记住。现在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教师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引导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但是,学生们也应该积极配合,开动脑筋思考。
五、注重考试重点
我们注意到高考考的是中学生物,包括初中以及高中的知识,涉及范围也是很广泛的,如果我们不引起重视,我们将会在生物上面栽很大的一个跟头。高考生物需要复习的知识点涵盖中学阶段的所有内容,虽然都是以前学过的知识,但是大多会有记忆不牢的问题,很多知识点有可能遗忘。所以,我们不能因为高考生物的分量不是很重,就放松对它的复习。教师在复习课上要针对学生特点来选择高效的记忆方法,也就是说我们想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对于有对比特点的知识点,例如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等,都可以通过对比手法来记忆。
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分析考试大纲或历年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出重点难点。让学生确定自己的复习范围,而不是胡乱复习。因为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往往目标不明确,比较迷茫。确定了重点,学生才能知道要侧重复习哪方面。
篇8
[关键词]提高高中 生物教学质量掌握方法做好拓展及时梳理
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生物,怎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能够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方法,梳理如下:
一、根据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对知识点的掌握是有不同层次的要求的。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根据大纲中对知识点掌握的层次要求以及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够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效果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高中生物第一本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主要介绍细胞内的一些细胞器功能。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是应用,是属于知识点掌握的最高层次。教学实践证明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很难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掌握这样一些知识点。那教师们就应该注意,改变教学方法,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对学生们相对比较生疏的知识点。首先教师可以在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构建一个细胞的模型,并让学生将各种细胞器放到细胞内来。这样学生就能够从全盘来掌握一个细胞内大概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细胞器。知道了有些什么内容了,接下来就是了解这些细胞器分别是做什么的,它们的结构又是怎样的。这学习这点的时候我喜欢让学生用逆推法。一般来说是结构决定了功能,而我在教学中用的方法是由功能推导结构特征。例如,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线粒体是一个独立的能量代谢场所。那么作为一个独立的代谢场所,首先它是独立的,所以它就是一个膜包被的系统。由于它是一个能量代谢的场所,所以其中肯定有很多参与能连代谢的酶,这些酶需要一些固定介质,而包被线粒体的膜就充当了这一介质。由于酶的种类很多,并且酶催化反应要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环境,所以线粒体的膜内陷成为了嵴。这样的一种逆推发让学生很快就熟悉了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这样的方法比传统的灌输法的效果要好很多。另外,在教师教一些只要学生了解的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上讲台来讲授这些知识。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癌变这一小节的时候,我通常会让学生自己来来讲。这一小节的知识点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地方,学生一般一看就能懂。同时癌症这也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更多的讨论。一般我会让学生提前一周去准备这节课,等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自愿到讲台上来向大家展示他在关于癌症这个主题上的一些认识,以及现在科学在研究癌变上面的一些紧张。这样的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且也能够扩充一下学生们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二、根据教学内容,做好知识扩展
高中生物教学中对知识的扩展是很重要的,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在高考生物中很多知识点都不是书上现成的知识点,很多知识点都是一些书本上知识点的扩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适当的扩展知识是使学生取得好成绩的一个关键。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的第二节激素调节中,课本上只是介绍了激素调节的发现以及一些很简单的激素调节的例子。然而,在考试的时候,关于这一部分的知识点不仅仅是书本上介绍的那些简单的激素调节事例。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一节的时候就应该适当的扩充学生的知识点。给学生讲授一下我们人体内的一些激素,并且选择比较重要的几种激素来主要讲解。讲解的内容应该包括这些激素产生的部位、作用、这些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引起的人体的反应以及当人体出现这些激素紊乱的时候的一些主要措施。第二,适当的扩充知识点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对一些学生来说,课本上的知识他们能够自己读懂,所以教师如果只是讲授课本上的知识根本就不能调动其他们的兴趣。适当的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喜出望外,让学生知道生物学的博大精深,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根据教学板块,及时总结梳理
篇9
1.分值分布
2.难度分析
与新课标卷Ⅰ相比,新课标卷Ⅱ难度稍大些。与2014年试题相比,两卷的难度均有所降低。
3.试题特点
(1)命题立足考纲,紧扣教材,突出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无偏题、怪题,同时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以及分析和综合能力。
(2)题目考查情景多数来源于教材,紧紧围绕高中生物教材的主干知识、核心知识,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考点分析
(1)选择题:
新课标卷Ⅰ:生物体的组成结构及生物分子的组成元素,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和作用,内环境的相关知识,群落演替,生物性状的表达,人类遗传病的遗传规律。
新课标卷Ⅱ:呼吸作用对离子运输的影响、酶、胞吐的实例、生态系统、免疫调节和染色体变异。
(2)非选择题:
新课标卷Ⅰ:29题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30题考查学生对神经―体液调节原理的理解;31题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原理的理解;32题考查学生对基因频率应用的理解;39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40题考查基因工程相关内容,并与必修内容有交叉。涉及的知识点有:元素种类、基因表达、细胞结构、植物激素、蛋白质结构、光合作用、内环境稳态、呼吸作用、群落演替、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神经―体液调节、种群数量变化、能量流动特点、基因频率与随机等。
新课标卷Ⅱ:29题以基因为载体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主要是考查乙烯的相关作用以及表格信息的分析能力;30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结合甲状腺激素考查其作用;31题考查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功能部分内容;32题考查遗传规律;39题考查胡萝卜素的相关知识及提取;40题考查蛋白质工程,同时涉及中心法则相关内容。涉及的知识点有:物质运输、细胞生命历程、胞吐、生态系统、免疫调节、染色体变异、基因表达、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遗传基本规律、从生物材料中提取特定成分、蛋白质工程等。
下面结合部分试题分析2015年高考的命题特点、解题方法技巧和应对策略。
二、试题评析
1.试题紧密结合教材,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例1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答案】C
【试题解读】本题以生长素作为切入点,综合考查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作用及与其他激素的关系,重视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我们可以从必修3教材第48页有关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部分内容直接找到依据“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以转变成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判断A、B两项正确。“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这一句,我们可以从教材中找出答案,根据必修3教材第50页“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老细胞则比较迟钝”,进而判断C项错误。D项则可在必修3教材第54页直接找到答案,也是正确的。即无论是正确选项还是错误选项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如果平时复习过程中能够认真研读教材,真正理解教材基础知识,这道题应该比较容易答对。
例2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39)回答与胡萝卜素有关的问题:
(1)胡萝卜含有的胡萝卜素中,最主要的是(填“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或“γ胡萝卜素”),该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两分子,后者缺乏会引起人在弱光下视物不清的病症,该疾病称为。胡萝卜素是(填“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物质。
(2)工业生产上,用养殖的岩藻作为原料提取胡萝卜素时,(填“需要”或“不需要”)将新鲜的岩藻干燥。
(3)现有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不选用另外一种的理由是 。
【答案】(1)β胡萝卜素 维生素A(VA) 夜盲症 非挥发性 (2)需要 (3)乙酸乙酯 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不与水混溶,而乙醇为水溶性有机溶剂
【试题解读】本题以胡萝卜素的提取作为核心考点,考查胡萝卜素的性质、萃取的注意事项等。考查内容完全是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体现回归教材的特点,只要相关知识记忆牢固就可以拿满分。当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平时能够把学案认真做完,这样的题目基本不会失分。
2.除了对教材正文部分认真学习外,还要注意课本中小字部分所包含的小信息及小知识点
例3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
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
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
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
【答案】C
【试题解读】本题以端粒酶作为切入点,考查对细胞分类的认识、对逆转录的理解和细胞衰老的原因。背景材料源于必修1教材第122页小字部分的端粒学说及端粒概念,由端粒学说中端粒的概念(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入手,直接找到正确答案是C项。本题也可以使用排除法逐项排除。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可确定A项错误。依据题意“端粒酶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可知此处端粒酶的作用相当于逆转录酶,因为是利用RNA合成DNA,可确定B项错误。D项也可以直接从必修1教材第122页小字部分判断其是错误的。这道题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对题目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3.核心知识点要能灵活运用
例4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29)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
A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
B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
C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ms(毫秒);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
D组(对照组):光照时间为13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
回答下列问题:
(1)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C组和D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
(2)A、B、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
【答案】(1)高于 C组只用了D组一半的光照时间,其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D组的94% 光照 基质 (2)光照和黑暗交替频率 ATP和[H]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细胞代谢中的光合作用的知识,在新课标卷Ⅰ中已有几年没以大题形式出现过。这道题主要通过对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来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点的掌握和能否灵活、熟练应用相关知识点。在这道题中,我们首先要注意叙述实验中的关键语句“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特别是“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能够把握住这句话,第一小问就很容易解决,比较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与D组合成有机物的量,当然是C组合成有机物的量多,因为C组只用了D组一半的光照时间,就合成了D组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的94%,所以C组合成的有机物的量多,从而可以确定光合作用有些反应不需要光照。这个问题依据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也可以进行判断,因为只要有[H]和ATP,三碳化合物还原就可以进行。对比ABC组光照和黑暗时间可以判断随光照和黑暗交替频率的增加,光反应过程产生的ATP和[H]的利用率逐渐提高。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否真正理解,同时也考查学生对生物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选修与必修的结合
例5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39)已知微生物A可以产生油脂,微生物B可以产生脂肪酶。脂肪酶和油脂可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回答有关问题:
(1)显微观察时,微生物A菌体中的油脂通常可用染色。微生物A产生的油脂不易挥发,可选用(填“萃取法”或“水蒸气蒸馏法”)从菌体中提取。
(2)为了从自然界中获得能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B的单菌落,可从含有油料作物种子腐烂物的土壤中取样,并应选用以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3)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B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直接计数;若要测定其活菌数量,可选用法进行计数。
(4)为了确定微生物B产生的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相同时间内,在35℃、40℃、45℃温度下降解10g油脂所需酶量依次为4mg、1mg、6mg,则上述三个温度中,℃条件下该酶活力最小。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设计后续实验。
【答案】(1)苏丹Ⅲ(或苏丹Ⅳ) 萃取法 (2)油脂 (3)血细胞计数板 稀释涂布平板 (4)45 40
【试题解读】本题以生物柴油的生产为主线,考查的内容涉及必修1的脂肪的鉴定、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和选修1的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的成分、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等内容。试题设计内容基础,打破选修与必修的界限,将必修、选修有机结合进行考查。从知识点来看,考查内容都是教材基础知识,无偏难的知识点。
例6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40)已知生物体内有一种蛋白质(P),该蛋白质是一种转运蛋白,由305个氨基酸组成。如果将P分子中158位的丝氨酸变成亮氨酸,240位的谷氨酰胺变成苯丙氨酸,改变后的蛋白质(P1)不但保留P的功能,而且具有了酶的催化活性。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述资料可知,若要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可以考虑对蛋白质的进行改造。
(2)以P基因序列为基础,获得P1基因的途径有修饰基因或合成基因。所获得的基因表达时是遵循中心法则的,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包括的复制;以及遗传信息在不同分子之间的流动,即。
(3)蛋白质工程也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其基本途径是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通过和,进而确定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据此获得基因,再经表达、纯化获得蛋白质,之后还需要对蛋白质的生物 进行鉴定。
【答案】(1)氨基酸序列(或结构) (2)P P1 DNA和RNA(或遗传物质) DNARNA、RNADNA、RNA蛋白质(或转录、逆转录、翻译) (3)设计蛋白质的结构 推测氨基酸序列 功能
篇10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生物;教育模式;教学情境
以高中生物为例,并结合笔者的自身教学经验,对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物自主学习模式这一论题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借助网路技术,改革教育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技术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强大的资源共享优势,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网络技术这一教学优势,让学生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进行自主探索,这样一方面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搜索、自主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节内容时,我们就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利用网络技术搜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如糖类的种类、作用,脂质的种类、作用,我们平日的膳食中哪些食物中富有糖类和脂质等等,课堂上,让小组代表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总结陈述。这样既做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借助网络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网络技术具有声形具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等特点,所以,它可以将生物教材中抽象死板的语言文字或者我们用口头语言无法解释清楚的知识点以直观逼真、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起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 上一篇:无线网络技术及发展趋势
- 下一篇:体能训练的难点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