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型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维型阅读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 英语 思维特征 阅读
引言:教育名家曾说过,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精读世界文学名著,逐渐地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的作品。文学作品是训练英语思维的优良载体,英语思维型阅读利用英语名著节选篇章,渗透英语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在良好的英语资源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用英语思维审视其文化内涵,提高用于思维能力及理解能力。
一、高中英语思维型文学阅读的现状。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就目前教育模式思维来讲,教师对高中生英语语感的培养和语言思维的训练不够重视,或者说多数流于表面形式,真正起效果的较少。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缺乏逻辑性,思维缺乏条理性,下面简单阐述一下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形式单一,课堂缺乏趣味。英语教学局限于单纯的阅读练习,重点还侧重在英语单词解释、句子结构、篇章翻译的讲解上。教师教学侧重语言结构和词汇用法讲解练习上,课堂的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词汇认识记忆以及语法讲解层面,而在英语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方面较少涉及。
2、教学传统模式化,教学很难抓住英语思维阅读的精髓。虽然新课改在逐渐推进,但根深蒂固的英语教学模式轻易难改。教师的教学思维很重要,其教课思维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英语逻辑思维。
3、思维模式固化。阅读训练篇章的选择对思维训练导向性较强,单一的阅读类型,导致思维模式逐渐固化,条理不清,逻辑不强,思考考察角度肤浅,理解表面化,加之缺乏相应的语言运用、学习环境环境,想要使得思维培养这种教育方法及时显现成效,对于高中学生的英语思维训练相当困难。
二、高中英语文学阅读的思维型及对学生的培养。
1、中西文化背景、语言习惯、风俗习惯差异存在。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有文化作为根基,在价值观、世界观、、风俗习惯的影响下,逐渐积累起不同的语言习惯。美国语言学家 Johnson曾这样阐述“在未知和已知之间架起桥梁”。鉴于语言的种种特点,英语的理解学习方面理应由此基础入手。例如,动物的拟人化表达,“the sky pours cats and dogs.”按中式思维理解即是“天上下猫下狗”,但英语思维表达为“下起了倾盆大雨”。因此,学习英语阅读思维的前提要着重关注英语语言文化背景及语习惯,在理解不同文化的基础上,感受英语的语言魅力,学习其英语的思维特征。
2、离散、聚合思维,即采用整体――部分――回归的思维模式。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英语思维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是逻辑思维养成的过程,思维型英语阅读要求高中生从文章的整体把握,再逐个突破部分。例如:When the kids are older, they‘re going to go throught this phase where they absolutely, achingly know: "who was my dad? What was he like?".这个英语复合句包括一个主句:they‘re going to go throught this phase. 一个状语从句:When the kids are older. 一个定语从句:where they absolutely, achingly know: "who was my dad? What was he like?". 其中"who was my dad? What was he like?" 既是定语从句又做宾语从句。当拿到一个英语句子,首先进行各句拆分,划分各个单个小分句,充分理解每个小分句的意思,最后总结归纳到整体句子中全面理解。
3、模拟、联想思维。英语思维型阅读规律并不难寻,有针对性的研究英语思维,根据不同的题型总结不同的英语思维模式,这正是模拟思维的好方法。而联想思维包括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类型,可以根据选项推敲英语阅读思维。例如,意义相反的两个选项,正确答案必是其中之一;四个选项中,三个选项是相似项,正确答案是与这三个不同意义的选项的概率很大;因果逻辑关系也是选项的很好入手点,因果倒置、因果不对应等等均可以快速排出干扰项。就模拟思维来讲,正确选项一般是原文的同义转换。因此,思维型的英语阅读就可利用阅读的这一特征,模拟此类英语问题的思维模式,不仅在英语单词、语法、句子结构理解上提高,并且有意识的使思维得到训练。
4、直觉思维,语感习惯。直觉思维是根据日常练习形成的英语思维积累,有逻辑的对阅读进行分析推理。教师应正确培养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建立语感,培养直觉思维,根据英语语言及思维特点,有效的排除干扰选项,缩小选项范围,高效解题。例如:From the textwe can see that the write seems?
A.optimistic B.sensitive C. gloomy D. scared 除了A选项词性是积极正面的,B、C、D选项词性均是负面的、消极的。由此可推断,正确选项可能为A,再通过仔细阅读文章验证既可。
三、综上的可实施性建议。
1、注重思维训练。高中是学生形成思维、观念的重要时期,英语的思维训练应该结合高中生成长的特点,结合具体高考导向的阅读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日常训练中模拟英语思维,总结题型,高效的练习,求精不求多,专项针对做英语阅读练习。
2、了解英语的历史文化人文背景。例如,著名的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稿I Have A Dream,它以倡导黑人民族和平为主要历史背景,并涉及美国当时自由、人权的等等问题。在了解此类文化人文背景的前提下,结合英语思维指向性的再进行文章的阅读,很容易理解文章,再者可以学习名人的英语表达思维。
3、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氛围,丰富课堂形式。教师始终坚持学生做为课堂的主人,给予其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在适当时机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其英语思维的逻辑完整性,不仅仅为了英语,也有助于其实现自身价值。
篇2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关注了人文性和工具性价值,体现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及语言文字的掌握,实质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实践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的培育。基于学生心理和思维发展水平出发,探讨如何在转变语文阅读教学行为方式上以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主线的阅读教学策略。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无论思考什么内容,思考者都能通过分析、评估、重构自己的思维来提高自己思维水平的思维模式。批判性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能力,世界各发达国家也都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看做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重要指标”。[1]批判性阅读是为了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当然也不否认基于其他学习经验下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只不过从阅读教学出发来强化关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经验选择促进批判性思维培养
从课程的层面上来看,学习经验的选择是为了目标的达成,即要达成目标应该选择何种学习经验。在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上,学习经验或者是学习内容的选择是第一位的。从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经验上来看,大多数是集中于人文性强的文章,侧重点在于人文熏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导致语文阅读课堂中呈现为温情脉脉的情感动人模式,如果说仅有的理性化思维模式,那是在基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对文章的肢解和工具化选择,无法真正体现思维培养的过程。由此,基于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来看,学习经验的选择应注重:其一,偏重选择理性、思辨、反思、反省性的文本。文本本身是有价值倾向的,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表达目标,也导致了文本对人直接而潜在的影响。说明文、科普文类大多可以作为分析性思维或推理性思维的培育,而在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进而评估批判上的意义和价值稍显薄弱。其二,文本的解读方式即文本的二次开发理念也直接影响着文本的价值倾向和思维导向。如果情感类文本过于注重让学生体悟情感,哲理类文本过于注重学生对所谓的人生哲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批判反思过程,直接让学生进行建构,忽视从反思到意义建构,实质上会导致的是一种浮于表层的道德说教或者是社会为人处世的狡黠。
二、方法类型掌握促进批判性思维养成
批判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表现为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即要注重学生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批判性思维包括分析、评估、创造性三个维度,即其有分析思维方式、评估思维方式和提高思维方式三个阶段。分析思维方式阶段是通过在任何情境中关注思维的各个元素:目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信息、解释和推理、概念、假设、结果和意义、观点。评估思维方式阶段是通过指出它的优势和劣势:内容的清晰度、准确性、相关性、深度、广度、重要性和公正性。提高思维方式阶段是通过强调其优势,减少劣势。由此,批判性思维的特质有:指向一定目标、思考者能够组织概念、评估获取的信息、能够区分推论与假设、能够透彻理解推论的意义、能够调整观点立场。[2]由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以下的批判性阅读过程:其一,对阅读文本的准确理解。准确理解是批判性阅读的前提和基础。批判性阅读是要求学生在准备、充分理解所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质疑,要求学生理解文本进而超越文本。这里所指的理解能力不仅包括对文本的细节、主要内容的感受和基本认识,还有对文本创作风格及传达内涵方式等的准备定位。其二,通过学生分析文本的过程,实现批判性思维的分析性思维方式阶段和评估性思维方式阶段。分析性思维阶段需要学生运用质疑和反省的方法进行。即学生能够进行对抗性的阅读训练,反思文本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反思、质疑文本表达内容或文化价值不是否定,可能是对不合理主流观念的否定,也可能是对合理观念的深层次理解。其三,基于批判反思过程的意义建构的创造性思维方式阶段。批判不是一味的否定,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质疑评估的过程中,重新进行意义建构,从而实现知识、观念的内化,从而实现学生、经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实现文本阅读的本体价值。
三、教师推进手段促进批判性思维培养
如果说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养成是实现学生、经验、文本之间的对话,即理解、质疑、反思、评估、意义建构、创造性认识的话,那么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行为就是起到桥梁的作用,如何使用媒介手段帮助学生实现这一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作为辅助者、引导者的教师行为作用在于提供一个思维方法的过程。所以美国的教育方案指出“拥有共同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教师‘批判群体’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3],即教师群体要具有批判性思维,也是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手段的重要性。其一,教师群体基于共同观念和价值选择的批判性思维的显性表达,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批判性思维,还要具有转为实践性思维过程的工具。其二,良好的问题设计能力,以问题推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采用打破沙锅问到底或苏格拉底问题式,逐步实现批判性思维过程。在具体的问题设计上,以基于事实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文本理解过程,以基于偏好的问题来促进学生分析分本的过程,以基于判断的问题来促进学生评估的过程。以准确严谨的问题表达方式和层次递进的问题指向思维的逻辑过程及思维的合理性过程。其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方式,逐步体现批判性思维的过程。这种对话过程,主要体现为教师作为平等方基于不同问题类型的层次递进的追问过程。对话意味着否定武断的答案,意味着平等观念互相解构及建构的过程,意味着对最终呈现的协商或多元化的价值选择。
四、转变评价导向促进批判性思维培养
课程的评价取向直接影响着学校课程的落实倾向,采取什么样的评价价值取向和评价方式将反作用于教学组织过程和目标的设定。批判性阅读是“对文本及其所蕴含的主流价值观及文化采取理性的审视和批判的态度,从而独立建构自己的思考和学习方式的过程”。[4]即以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为第一位,进而实现语文课程阅读的其他价值实现。由此,在阅读教学评价中,应以此为基本价值导向:其一,关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养成。学习经验只是素材,只是媒介,更关键的在于方法的掌握,从而将阅读教学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其二,课堂评价的准确定位。避免无诉求的单纯鼓励,也避免武断式的霸语性评价,应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即理解、分析、评估、意义建构和创造性认识的过程,根据不同的进阶设计评价导语。其三,阅读教学成效的评价,削弱知识掌握的评价,导向系统的批判性思维组成的评价,综合体现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关注学生思维养成的层次过程。其四,考核评价问题应关注思维的递进过程和逻辑严谨性,避免非同质思维方式的组合呈现。
关注批判性阅读教学具体的学习经验分析与选择、目标导向的明确、具体问题设计本身及问题推进策略、具体情境下的对话智慧和实践性能力显性化,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的阅读教育情境来实现。
【参考文献】
[1][4] 刘正伟. 国际语文课程与教学比较[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8.
篇3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按照高中英语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大意,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而且要进行逻辑推理,分清事实和作者的观点,形成对文章的深度理解。当前的阅读教学并未达到要求,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三个方面反思我国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
就教学内容而言,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主要是讲授词汇和语法,对文本内容进行表层的理解和翻译,为了完成练习题而阅读,对于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并没有深刻理解。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了文本知识,不会运用知识,也不知道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中国学生常说的是哑巴英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教学内容上过分强调词汇和语法的教授,而忽略了对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与学习。
就教学方法而言,大多数还是以讲授法为主,尤其在高中阶段,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许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只是一味灌输讲授,课堂气氛沉闷,缺少学习氛围。虽然近年来教学中一直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在高中课堂上很少真正实行,即使实行也收效甚微。讲授文章时只是对文章进行机械的翻译或者针对习题翻译文章,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作者要传达的思想,使学生产生厌恶与逆反心理。
就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学生学习没有适合自身个性的学习策略。阅读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学生做阅读只是一行一行地读,对学习内容并不感兴趣,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全都照单全收,仅仅满足于对文章表层内容的理解,而对文本不加剖析、推理和评价,无法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虽然现在提倡使用略读、找读的技巧进行阅读,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针对考试,学习的目的和方法都围绕应付考试开展,并没有真正实现新课改要求的向素质教育转变。
一、批判性思维概念阐述
近年来,教育领域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成为热点,国内外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各有不同,持之有故。杜威被誉为批判性思维之父,他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反思性的思维,即“根据信仰或假设背后的依据及可能的推论来对他们进行积极、持续和缜密的思考”。Halpern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使用认知技巧来增加期望收入。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理性的。钟启泉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慎思的、怀疑的思维活动;它是通过观察、反省、推理、交流的心理流程来获取指导其信念及行动的信息的。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精细的、思辨的、理性的反思性思维,具备深层次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评价问题,最终作出正确的推断。
二、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策略
高中阶段是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最佳时期,此时学生的发展阶段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可以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逻辑性推理和判断。当前中学生缺乏深层的探究力,老师因循守旧,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十分必要。
1.阅读前激发兴趣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或者用几张与主题相关的插图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在了解了背景知识后,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背景和导读及关键词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预测和猜想。比如在讲授必修2 Unit2“the Olympic Games”时,不妨先用多媒体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和几项奥林匹克运动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想象和奥运有关的,比如起源、奥运逸事等,积累了一定背景知识后让学生大胆猜想和预测文章内容,最后验证自己的猜想。
2.阅读中提倡批判性阅读
Wallace认为批判性阅读是指“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它包括释义和评价的技能,可以使读者分辨重要和非重要信息,把事实和观点区分开来,并且确定作者的目的和语气;同时也要通过推理推导出言外之意,填补信息上的空白部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潘家明把批判性阅读定义为对作者作品或文本的不同理解与质疑。不迷信权威,甚至可以怀疑权威。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首先,对文章主旨进行概括,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每个段落的关键词、主旨句,每读一段就让学生对段落进行总结并对下面的段落内容进行预测。然后要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写作风格,并讨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让一名学生先说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评价这名同学的词汇、语法、观点上的表达,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在做阅读题时常常会有干扰选项,我们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排除干扰,然后不同角度地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3.阅读后合理设计活动
阅读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者开展辩论赛,或是对文章进行续写、改写,让学生提出建议等。比如在必修二Unit4 wildlife protection的读后,可以设计讨论保护环境的方法,也可以分析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个人、学校、社会、国家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既能与同学交流,进行思想碰撞,又能引发学生对环保的思考,深化主题升华文章思想。让学生续写或者改写文本的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完全否定文章的思路和观点,或者采用扬弃的观点,好的为我所用,不好的摒弃,以自己的观点创作。
三、批判性思维应用建议
批判性思维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教师、学生等都要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做出努力。
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教授英语阅读不应局限在教授语言知识,应该多创设一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活动。教师要深挖教材,并联系实际和热点问题,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对于学生可能会提出的质疑,可以就相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延伸下去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权,这样既可增进师生交流,又可为学生实际运用批判性思维提供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在读中学而不是学着去读,要给学生创设轻松、民主、活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
就学生来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师为尊、师为上观念及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很多学生都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缺乏判断力和质疑精神,如此何谈创新?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做读书笔记,在读书时有不同看法就在笔记上写下来,不断积累才能不断收获。把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做收获的历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书本知识,积极思考,不断探求,敢于对传统和权威说不,勇于创新,重视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四、结语
高中英语课堂要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充分的条件,提倡批判性阅读,深化思想,更新阅读教学理念,全面深化阅读教学体系,提出健全的符合高中学生实际的阅读方针,提倡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逐步建立批判性思维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Halpern,D.F.Thought and Knowledge: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9.
[3]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34.
[4]Wallance・C.Read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篇4
一、和谐课堂,诱发思维的创造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总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压抑的课堂氛围所束缚,不利于培养有主见、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为此,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与想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遍存在于人类,尤其是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学生,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比如在教《琵琶行》的时候,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的结尾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什么白居易流下的眼泪会比其他人多?”在教师的鼓励下,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同学说:“比起其他人,作为诗人的白居易,他的心灵特别敏感,他欣赏音乐的水平也特别高,他的感情也特别丰富,最容易受到感动,所以流下的眼泪就特别的多。”有的同学说:“因为白居易是以为最有良知的大诗人,他最有同情心,他极其同情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这两句实际上是表现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还有同学说:“白居易既深切地同情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也为自己被贬江州而伤感,故而他既为琵琶女流下深切同情的眼泪,也为自己流下悲伤的泪水,因此,他流下的感伤之泪最多。”如此一来,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把以上同学的观点集中起来,正是原因所在。最后的答案也正是这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带来的必然结果。
二、品味亮点,开拓思维的延展性
文章的闪光点就是文章中最精彩、最耐读的地方,不少闪光点是显而易见的。如《范进中举》中对范进中举发疯的一段人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跃然纸上。范进发疯的过程,写得既有爆发力又有波澜。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品味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以及每一层中用词的精妙。一个“噫”字写出了他惊喜过望的心情,与他狂喜的心情合拍,语句短小,语气强烈。这一段中用语反复,但反复中又有变化,前一处用“好了”,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冲动的劲儿又有区别,足见作者用词的细心,可以借此来开拓学生思维的延展性,让学生体味其中的语言特色。而有些亮点,粗看平淡无奇,细读则如饮甘醇,如品读《我的长生果》一课中“我的故园是浙东南的鱼米之乡。50年代初,解放了的家乡天地明媚”两句话,学生读后并无疑处,这说明学生缺乏对语言的品味意识。教师若对学生稍作启发,有一词形象鲜明,别具韵味……让学生注意到“天地明媚”。引导学生思考很多描写解放的场景常用“欢天喜地”等词语,而这里“天地明媚”却给人无限想象空间,充满了新鲜味,与解放前“灾难深重”“水深火热”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无限地遐想。这一处点拨无疑是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三、挖掘教材,启发思维的创新性
篇5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教学任务中占的比例比较大。每一个小学生心里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在学习中自己扮演一个主动探索发现奥秘的人。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基础阶段,阅读是一项特别灵活的思考行为和教学活动,不可以将阅读教学的模式规范在单调统一的标准教学方式中。所以在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当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探索,追求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
(一)在阅读的同时提出问题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比起解答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更重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对阅读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质疑。想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疑问,就要让学生对提问题这件事抱有积极的态度,只有学生积极地阅读才会在阅读中进行思考。思考就意味着对阅读中的某些知识的看法不同,因为不同才会有自己新颖的想法。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发问,提出质疑。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三单元语文课文“小木偶的故事”,老师先让学生进行阅读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完以后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在阅读完以后学生提出各种新颖的问题,如“为什么蓝鼻子女巫能闻到空气中伤心的味道?”“老木匠为什么让小木偶出去?”“为什么小木偶不会向别人表示同情和关心了?”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表示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进行思考和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都不同,表示学生在发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学生阅读之前老师提出若干问题,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跳动,制约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二)主动参与课堂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因为小学生还处在孩童时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过程和老师上课时难免会出现心不在焉的状态,这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内容中去。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在思考中发展培养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魏巍的“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如: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现在老师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志愿者为什么称朝鲜的人民为亲人?”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会进行自己的思考,主动地参与到问题中去,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问题的答案。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统一的标准,学生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老师要听取所有不同的答案,并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想象
阅读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每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想象和感受到的东西都不一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老师应该在学生阅读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如上述的例子“小木偶的故事”老师可以在课堂结束前,言犹未尽的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在课下思考,如:小木偶会哭、会笑、会生气以后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小木偶最后有没有回到老木匠身边?这样言犹未尽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自己想象,学生的想象也许很离奇、很大胆,但这就是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也是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体现。正确引导学生将大胆地思考融入到阅读中,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方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种通过视觉感官传入到心里的一种认知活动。通过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从而通过思考、疑虑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小学语文阅读是小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通过阅读语文来挖掘学生身上的创新性思维,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创新型思维有着重要性:
第一,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深一步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需要创新性思维作为基础,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等才会多元化和独立化。
第二,创新性思维可以使得学生在阅读中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可以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方面。在阅读中运用创新性思维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思路,通过对不同思路的感受和总结,得出较新颖和独特的答案。
篇6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高度提取、概括、抽象、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脑思维是非常活跃的。通过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学生思维发展了,又能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可见阅读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双向过程。语文教学大纲中也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可行性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当前阅读教学中的缺憾
当前中专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仅局限于教师的讲解,而教师的讲解往往又由于教参的提示,甚至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而束缚于“标准答案”。这使得阅读教学失去了生气,也失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功能。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包办代替的意识太重,教学中体现出的功利意识,抑制了自身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机和功能;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认为自己在阅读教学中,是幕后导演兼任前台主角,学生仅为配角甚至观众。甚至把提问、答疑都当作自己的权力,让整个教学过程像工业化的程序一样,驱使学生机械的按照自己教学计划的规划进行思维,没有给予学生主动思维的机会,更别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了。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基本原则
1. 宽容、阳光的气氛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营造一个宽容和阳光的课堂气氛,实际上是在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积极的思维氛围。宽容和阳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而只要学生主动思考,教师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思维的喜悦。即使有些理解偏颇,也不要轻易否定,要以宽容的心慢慢引导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实际上只要主动思考了就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千万不要以“标准答案”为圭臬,用标准答案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单一的轨道。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思维就没有了,因为他只要记住你所给定的答案就可以了,无须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创造力被扼杀,综合能力的培养就更无从说起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就成了一潭死水。
2. 积极发挥学生的个性,打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的兴趣
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必须做到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学会从多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育,条件是得天独厚的。教材中的很多名篇佳作,都是突破点,每个名篇都有它们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始终强调要把握作者特殊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进入作者的“个性”领域。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挖掘文章个性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个性。所谓“一千个读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在通过阅读获得信息的同时,学会思维创新,不断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3. 思维要留白,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质疑问难,培养创新动机
从本质上讲,阅读是一种主体认识世界观的实践活动,阅读只能是学生的阅读、学生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严格控制讲授时间和内容,留给学生时间和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质疑问难。
心理学家运用“多兰斯方案”得到这样的结论:能认真倾听、细致观察、质疑权威、爱寻根问底,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的人最富有创造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该限制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明确方向,二是纠正错误,三是传授方法,四是启发创造。教师只是在教会方法、培养能力方面多下工夫,其余的方面应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去理解、去发现。给学生留更大的思维空间,学生的思考能力也会渐渐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慢慢培养起来了。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阅读中的观点各抒己见,敢对老师或同学的解题思路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提出新问题。学生每有一次正确的发现,兴趣就会提高;每获一次启迪,信心就会增强。这样,独立思考的动机就会更加强烈。
四、阅读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几种方式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创设宽容、阳光的积极活泼的阅读教学情境,提高学生阅读过程的敏感度和探究、讨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鼓励学生多比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展开联想,把新知识和旧知识、不同领域的知识互相联系起来,利用对比手段进行分析,发现其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鼓励大胆想象
想象力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能力。教师多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利用课文留下的意境空间,开展续写、改写等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想象力训练机会。
3. 打破定势,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对阅读教学中遇到不同问题,可以运用多种思路来解决,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教会学生尝试用新的思路来思考问题。不能因循守旧,教师要引导学生抛开原有的思路导向,进行反向思维。
4. 发散思维,集中优选
教学中围绕教学设置的特定主题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种种解答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选优,从而找到最佳答案或解决方法。
5. 类比学习,不拘一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将比较类似的文章拿来让学生一起学习,让学生“发现”并归纳异同,培养学生辨别与分类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作为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语文的角度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阅读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胡继武. 现代阅读.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篇7
一、先形象感知,后归纳概括
对客观对象的感觉是认识的第一步。抽象思维是对直观形象进行抽象和概括,把形象的直观转换为抽象的规定,从而形成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而文学艺术又恰恰首先是形象的艺术,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对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的归纳概括不应是简单的、抽象的,而应是具体的、生动的。学生有了对人物的深切的形象感受作为基础,才有可能完成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准确无误的分析判断。
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我让学生看录像,学生对“行动处若弱柳扶风,说话时如蚊子哼哼”的林黛玉有了深刻的形象感受之后,再对照作品中具体生动的描写,林黛玉多愁善感、谨小慎微,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特征就呈现在面前了。
《守财奴》这篇小说里面的老葛朗台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感受形象归纳概括出来的。葛朗台看到金子时的动作是,“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我让两名学生表演了这个高难度动作,学生在大笑中不禁要思考:已经76岁的老葛朗台难道不怕一摔骨折吗?原来是有金子摆在面前呀。于是葛朗台嗜财如命的性格特点不难得出。
二、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作品主题
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产物。说它是形象的,因为它是直接取材于生活的直观材料;说它是抽象的,因为它往往对暗示时代背景、烘托人物性格,从而体现作品主题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想像,联系现实,感受环境特征,分析环境描写的意义,进而归纳人物性格,把握作品主题。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提醒学生应该注意文章不断出现的三个物象:火、酒、风雪。学生通过分析发现,“风雪”这一特定环境对体现小说主题起了重要作用。首先它起了渲染作用,风雪的残酷性就让人产生同化,这和林冲当时所在社会的残酷性是相对应的。其次,它也是体现林冲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正因为下雪寒冷,所以林冲才需要“向火”“买酒”,也正是有了林冲买酒的情节条件,才有了后面草料场起火、林冲借酒杀人的情节发生。而正是在这一系列的情节中林冲的性格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过去的逆来顺受变成现在的奋起反抗,这促使他走上梁山。通过这样感受直观物象,联系生活经经验,学生对作品中环境描写的含义和作用的认识就深入、准确了,对作品主题的把握也更加全面了。
三、体验人物情感,理性分析人物性格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都饱含着作者及人物的丰富情感,具有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没有因为和作品中人物产生共鸣而激起的情感波澜,缺少作为主体的投入和参与,那么,即使教师作出多么细致、周密的理性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是枯燥抽象的。而教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入情入境,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然后再作理性分析,那效果就大相径庭了。
例如,在上《雷雨》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表演以及观看表演中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看到鲁侍萍之前和之后的周朴园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温情脉脉,一个是凶相毕露。学生恰到好处的表演,真实再现了周朴园形象。学生不禁怀疑: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到底是真是假?周朴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我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又出示了先生自己说的一段话:“不要以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同时也提醒学生不一定将周朴园当作一个资本家看待,他也是个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呀。学生通过讨论,最终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周朴园是一个复杂的人,他集多情与无情、温情与绝情、铜臭味与人情味于一身。
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我选择让学生看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两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悲剧后,发起了这样的讨论:一对生死不渝的恋人为何落得个以悲剧收场?他们应该得到幸福的呀。于是我引领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了造成他们悲剧的社会原因。学生们不由自主地诅咒起那个时代来。
四、调动生活积累,深入发掘作品主题
众所周知,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为写作提供了素材,也为阅读提供了评价的积淀。高中生通过观察,已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现象作为阅读、写作的根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调动学生通过观察已获得的感性材料,唤起记忆中的有关表象和生活经验,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理性分析。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深入探究、挖掘作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也使具有感性经验的直觉思维得到修正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比如上完《项链》后,我也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虚荣”的看法。
上《我若为王》,在分析了课文中种种“为王”后的情景,并指出这其实是王权思想和奴性意识在作怪后,我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学生立刻七嘴八舌讨论开了。学生列出了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我又顺势启发学生: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学生思考了一阵之后,各抒己见。虽然他们的看法不是特别具有操作性,但是毕竟已经开启了他们思维的大门,我觉得这已经够了。
五、启发联想想像,进行逻辑推理
联想想像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文学作品的集中性、概括性、典型性,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像空间。教学中应该挖掘出可供学生进行联想想像的因素,并使学生能够对人物形象进行合乎逻辑的想像。
《项链》的情节一波三折,作者精心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从而完成了人物性格的转变。上完《项链》后,我布置了两个作业:(1)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表现?注意心理描写。(2)假如项链没有丢掉,或者丢了以后立即得知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怎样?这两道题目都要求学生打开想像的翅膀,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学生当然各有说法,对玛蒂尔德有褒有贬。这种联想和推理,既有对原来人物形象的补充创造,又有对小说主题、情节、人物的合理推论,显示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
篇8
【关键词】高中 英语阅读教学 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85-02
前言
英语阅读是语言学习与信息获取的基础,英语阅读与批判性思维相辅相成,即英语阅读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主要方式,批判性思维是解决英语阅读信息的主要渠道,也就是说这两者缺一不可,且它们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学习,且注重的是字、词、句的学习与分析,没有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新课改明确指出:高中英语阅读能力应达到在上下文语境揣摩词义的基础上充分掌握段落中各个句子之间调理关系的标准。尤其是英语阅读的要求更高,既要理解段落中所有词句的意思又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对整篇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批判性思维技能主要包括推敲、推断与推测等。在英语阅读中学生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提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水平的较佳方式之一。
一、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存弊端分析
1.教学方式死板、机械
目前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教学方式的僵化。部分教师都是直接生搬硬套高中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方式,没有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例如:高中课本标准要求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教师为了遵循课程标准,直接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基本的阅读技巧主要包括揣摩上下文、猜词以及理解文章大体意思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又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因此,教学方式的僵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2.教学过程主要集中在词汇与语法的讲解上
语法与词汇的掌握对文章的理解尤为重要,即文章的理解基础是语法与词汇,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语法知识与词汇,为自己阅读技能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部分教师就将词汇与语法的讲解作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忽略了整篇文章的讲解,也就是说教师放弃了对文章更深层次的讲解、对文章结构的讲解以及对文章评价的讲解。过分注重于词汇与语法的讲解不仅没有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而且使得教学氛围乏味无趣。
3.课堂上缺少和谐气氛,学生处于拘谨状态
部分教师缺乏对课堂气氛的正确认识,相比于活泼的课堂氛围,他们更愿意选择没精打采的课堂,即他们认为活泼的课堂氛围呈现出来的教学态度不严谨。学生处于没精打采的课堂中往往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活泼的课堂氛围尤为重要。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选用适当教材
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效。教师在选用教材时要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性格特征的基础上选用一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且具备一定教育意义的教材;其次教师在选取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材内容时要注重事件的真实性,真实性的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自己理解与分析文章提供了帮助,且在新旧知识比较时会产生批判意识,从而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选用具备的意义教材,既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英语阅读教学的需求,即改善学生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学生方式。因此,教师应丰富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灌输,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换言之,在阅读之前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激活教材内已有的图示,在此基础上将自己平时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教材内的内容有效融合。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巧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学生应选择结合上下文意思独立思考字词意思的方式取代查阅词典的方式,即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监督自己思维的过程。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建议,这时候就需要学生判断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教师作出科学的解释时,学生则需要深思自己思维方式不正确的地方并及时改正。
结论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既提升了教学质量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学方式的创新、教材的合理选用以及批判性思维技巧的培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潘家明.批判性阅读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J]. 教育探索. 2009(03)
[2]郭金秀.多模态课外活动下学生英语报刊阅读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4(06)
[3]尚梅林.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科学论坛. 2015(12)
篇9
所谓灵感思维是指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识别、敏锐而深入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的一种认知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灵感思维,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奋发激昂、思维处于活跃升华状态时,由于某种偶然因素的启发或课堂情境的刺激,使正在探索的或者长期探讨而未解决的教学问题突然得到解决的思维过程。
叶燮在《原诗·内篇》中称灵感思维为“触兴”,并说:“当其有所触而兴起也,其意、其辞、其句劈空而起,皆自无易有,随在取之于心,出而为情、为景、为事。”可见,灵感思维的创造功能是思想内容丰富、质量超常、思路开阔、洞察本质,对正确审美、构思、设想、创新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迅速做出优化选择,做出创造性的预见,更重要的是展示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去激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灵感思维,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其中“生动的创造”,就是要能突破思维定势,悟出新见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善于触发学生的储存信息,善于通过生活中的不同事物来启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把从书本上和生活中摄取的大量信息,转化为深层的潜意识,在教师的恰到好处的启迪之下,能够使学生的灵感思维绽放开来,来表达他们对阅读的不同感受。这不同的感受正是学生阅读个性的真实体现。
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经典短文,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在赏析如何描写月景之后,笔者立即追问学生,从作者描绘的美景中你能体会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课堂由刚刚的热烈、激动顿时变得鸦雀无声,看到学生眉头紧锁,笔者灵机一动,提醒学生可以从以前学过的苏轼的文章中寻找切入点,并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来体会。
立刻有学生恍然大悟,笔者还没有示意他站起来说,他已经迫不及待地说:“我们学过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在作者人生失意,远离家乡时写的,里面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对月亮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愿望。“
笔者趁机引导:在学习写景散文时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庭下如积水空明”看出作者笔下的月光犹如一池春水那样静谧、透明、清澈。
一生立刻说:作者也融入这美妙的月景中,他的心情也是平静、明亮的,月光安慰了诗人的灵魂,让诗人感受到了美好,体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生2:我从中感受到作者很潇洒,也很乐观,你看作者遭受“乌台诗案”又被贬到黄州,这放在很多人身上都会灰心丧气的吧,但作者却借游山水排解心中的苦闷,他把月色写的这么美,可见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博大的胸怀。
生3:我想起以前学过苏轼的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诗人虽身处困境,但还自强不息。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生4:“大江东去,浪淘尽。”我喜欢苏轼豪迈的情怀,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让我感动。
生5:作者也是借着这月光来倾诉他的情怀,他把自己的遭遇倾诉出来,他就又可以笑对人生,我一遇到挫折就会悲观失望,不知怎么办,我要学习他从容应对困境的精神。
……
只需稍微一点,学生的思维便如泉涌,他们的感受是与众不同的,是独特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离不开平时积累的知识,离不开一些阅读经验,学生因为积累了有关苏轼的大量素材,所以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发现,有时甚至也是在创造,所以他们的思维是流动跳跃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
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并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特级教师于漪善于通过富于情感的课堂导语,将学生带入某一特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造成一种心理上的悬念。这种悬念正是对直觉和灵感思维的一种诱发。
如果问题情境创设得成功,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求心理。成功创设问题情境,易使学生对新授课文产生新奇感,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力,在大脑相应区域内求知欲陡增,形成强烈的兴奋中心。因而教师适时地、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启发、鼓励学生思考,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会使学生如坠入云雾或味同嚼蜡,兴味索然。
下面这个课例,教师上的是朱自清的《春》,在品味描写春草的句子:“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老师让学生体味“偷偷”的妙处,在学生仅是局限于表层的、大同小异的感受时,这位老师并没有着急,而是笑着说:“例如我感冒了,有细心的同学看我鼻涕快要流下来了,就偷偷地放包抽纸在讲台上;上课了,迟到的同学从后面偷偷溜进教室。”然后让一位同学当场表演刚刚的两个情景,让学生明白“偷偷”就是做事不想让别人知道,要悄悄的、小心的。教师这情景创设后,学生豁然开朗,便有了下面精彩的感受:
生1:小草刚出来时又嫩又绿,也许很害羞,怕给别人看见,所以是“偷偷的”。
生2:我觉得是因为小草在泥土里等了一个冬天,等了很久,所以出来时很小心,害怕惊动了春天,所以用“偷偷”的。
生3:也许是小草不知道春天有没有到,不知道那些花开没开,不知道鸟儿唱没唱歌,所以小草“偷偷”出来看看。
生4:我想是小草想给人们一个惊喜,就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钻出来,然后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赶快生长,长的又青又绿,让大家惊叹。
……
教师举例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灵感思维。让思想“从学生脑袋中产生出来”,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提示虽简单,但给学生的刺激非常强烈,因为认识过程基本由学生自己进行,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课堂上便会生机盎然,每个学生都会异常活跃地参与学习,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充分张扬,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
三、采用联想想象激发学生灵感思维
清初学者陆世仪曾经说过:“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这就告诉我们思维之“悟”是出自于对问题的勤奋思索。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因此,要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就必须让他们平时养成多思善想的好习惯。课堂上多鼓励学生海阔天空地进行自由联想和想象,大脑浮现出联想的画面,也可以使人获得灵感或直觉,使问题得到解决。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细细品味,体现其个性特点。
例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和领悟“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一句所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笔者先让学生想象当时作者所处的情境,并描绘出画面,再让学生说说新娘和金柳的相似点。“金柳”既有新娘色彩光泽鲜艳好看的特点,又有新娘的婉约柔美。这样,学生的灵感思维被激发,不断延展和深入,领悟到柳树给人一种女性的柔弱婉约之美,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就像新郎对新娘的爱恋,这也更能体现出康桥的美丽及作者的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朱光潜说:“世间有许多奥妙,人心有许多灵悟,都非语言可以表达。”的确,在生活中有许多熟悉的东西看起来是那么不起眼,但只要你去挖掘它,用心去领悟它,就会从感性直观一下子领悟其理,就会悟出许多深远而优美的新意来。
篇10
一、预测
阅读前的导入活动,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图片内容主要是一个野外的干尸,笔者请学生描述图片的细节并推理猜测发生了什么。
笔者问:Can you guess what happened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 学生答:Someone died in the forest. 笔者继续问:Why do you think it’s the forest? 学生答:Because I found grass and plants around it. 笔者又问:Can you guess how long he has been dead? 学生答:A very long time, because it is dry. 笔者评价:A fair guess.
《英语学习策略》中明确指出“预测体现了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而是不断地预测―验证与修正―进一步预测的循环过程。”学生的各种想象和推测,笔者没有给予简单的否定,而是用了“excellent”“good”“maybe”这样的词语鼓励学生。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开始进行阅读。
二、检视性阅读
扫读或寻读,是以获取有效信息为基本目的阅读活动,需要具有概括和组织所读材料内容的能力,能列出提纲。如,笔者提问“What are the basic elements to tell a story?”,然后要求学生“Scan the text for the basic elements(when, who, what, where, why)” 帮助归纳提炼文本信息。通过与文本对话,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和把握;通过自我探究、自我体验,按照自己的理解记录文章的关键信息,并有逻辑地把信息组织起来,体验作者的思维过程。猜读,带着自己原有的问题迅速地阅览,越过不需要或较次要的内容,从读物中摄取自己所需要的答案。比如猜测生词archaeologist, 学生开始答:Archaeologist is the person who study archaeology. 笔者评价:You’re right,but I think most of the students even don’t know the exact meaning. Can you find some clues in the text to help explain the word? 学生找到了“about life thousands of years ago”,“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笔者说: Good! Have you got a better answer? 学生答:A person who study the things in the past by checking the things that they find. 笔者评价:Well done.
三、深层次提问
在语言教学中应注意有效问题设计,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在对文章的大意和细节相关信息的输入基础上,要求学生再次阅读文章并提出了以下三个深层次的问题:“What’s the meaning of mystery?”“Why is it a mystery body?”和“What are the mysteries in the story?”笔者充分挖掘文本,紧扣“神秘”一词,加强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提炼和内化。以引导学生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理解文章。
四、合作学习
- 上一篇:空气治理的必要性
- 下一篇:无线网络技术及发展趋势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