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分析

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各种危及食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毒生姜”、“染色馒头”、“瘦肉精”和“地沟油”等恶性事件,给人们的健康与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分析食品安全监测现状与对策,对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食品安全检测的现状

1.1 安全水平较低

虽然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关注,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食品检测的安全水平却比较低,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例如有些生产者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激素、化肥和农药等,造成农产品污染严重,给人体健康带来了很大安全隐患;有些小作坊违法进行食品的生产与加工,并在其中添加违禁的物质,造成食品有毒或者有害,严重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有些消费者缺乏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无法辨别或者不注意辨别有毒有害的食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危及到其自身安全;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新的添加剂未经过长期的风险监测,国家的检验方法又不太完善,如果冒然用于食品生产中,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1.2 检测技术落后

食品安全的检测设备是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基础,但是很多食品安全的检测结构因资金短缺问题,无法及时更新检测设备,使得食品安全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无法得到保障。同时,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食品包装材料、添加剂与加工工艺被研发出来,并用于食品的生产和包装等环节,不但使得食品中化学物质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而且有些新型的化学成分无法被现有的检测设备检测出来,无形中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

1.3 检测体系不完善

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还不太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的检测标准,其原因为制定安全标准的管理部门较多,各部门多各行其是,没有进行有效地沟通,使得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与行业标准存在标准不一、相互矛盾和重复等问题,让执法部门在工作中无所适从。同时,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中定性指标较多,而定量指标较少,使得食品检测工作的操作性较差,部分企业利用检测标准和法律法规中的漏洞进行违法经营,这样既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又影响了食品行业的整体形象。

1.4 安全检测监管不力

在食品安全检测中,主管部门不但需要承担起推动食品行业发展的责任,而且需要对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进行监管,在职能上扮演着“裁判”和“运动员”的双重对立性角色,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无法完全做到公正。同时,食品生产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多,食品安全检测的任务繁重,主管部门受到检测设备、检测技术和检测人员等方面的制约,在监管方面难免存在疏忽和漏洞,从而给违规企业以可乘之机。

2. 食品安全检测现状的对策

2.1 增强企业与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保障食品安全的工作不仅任重而道远,而且涉及很多领域与行业。因此,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做好食品安全重要性与食品安全标准的宣传工作,增强企业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首先,政府需要积极宣传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让企业认识到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违规生产和销售有毒有害产品需要承担的严重后果,增强企业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做到依法经营,承担起企业应付的社会责任,不因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做出违法违规的行为。其次,政府主管部门需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电台与宣传栏等各种渠道宣传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让消费者学会识别有毒有害的食品,并向消费者公布维权方法与维权方式,在提高消费者的责任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同时,让消费者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监督工作中,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后可以采取合理的手段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以及保护自身的生命健康。最后,政府主管部门需要食品安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做到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并与广大媒体进行沟通,将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在保证消费者知情权的基础上,引导消费者正确看待与处理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从而保障社会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2.2 注重更新检测设备与技术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增加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资金投入,帮助其及时更新检测设备与合理配置检测的精密仪器,充实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力量,加快对检测设备与检测手段的完善步伐,增加食品安全检测的项目,逐步实现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的标准化、速测化与便携化。其次,食品安全监测机构需要加大检测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水平,掌握食品中添加剂、农药、违禁化学品、植物冰原与生物毒素的快速检测技术,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现代生物学等检测技术,保证食品安全检测的质量。最后,食品安全检测机构需要引进高素质的检验人才,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提高检测队伍的整体水平与食品检测质量。同时,检测结构需要对现有的技术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鼓励其自学或者以半脱产方式到高校深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与专业检测水平,更好地胜任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保证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3 健全食品安全的检测标准

首先,原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已经无法完全解决食品安全检测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政府需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完善。例如2014年5月通过的《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中修订了如下内容:加大对食品安全中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重视婴幼儿的配方食品安全;对食品电子商务平台的销售行为进行规范;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方式进行创新等。国家通过一系列的修订措施,对食品安全的标准体系进行了完善,确保食品安全处于全程监控中。其次,政府主管部门需要统一食品安全的检测标准。在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中,卫生、检疫检验、工商、食品监督和农业等各部门需要做好沟通工作,对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与行业标准进行确认与统一,消除其中存在的矛盾、重复和交叉等问题,使执法部门在工作中不会陷入到标准不一的困境中。最后,政府主管部门需要注重农产品认证体系的建设工作,如HACCP体系认证和GMP体系认证等,将无公害的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等认证工作纳入到规范化与法制化的轨道中,并从法律层面明确认证的地位,保障合法企业的正当权益与经济利益,让消费者可以通过认证标识采购安全食品。

2.4 引进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机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中的“裁判”和“运动员”的职能分离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政府主管部门需要适当放开食品安全的检测范围与权限,让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参与到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由于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可以采取多种经营方式与市场化经营手段,依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食品安全检测项目与检测范围,有着高效、专业和独立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将会承担重任。同时,为了保证第三方的检测机构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做到公平客观,以及检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政府主管部门也需要加大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力度,促进其健康发展。

结语

总之,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政府监管部门只有正视食品安全检测的现状,并做好增强企业与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注重更新检测设备与技术、完善食品安全的检测标准和引进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等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为社会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进一步推动食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在.食品安全检测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4(11):62-65.

[2]吴明.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现状和发展探究[J].北京农业,2015(9):280.

[3]李春飞.食品安全检测现状及对策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5(18):62.

[4]廖新艳,赵龙.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究[J].科技视界,2015(25):323+331.

篇2

创新食品检测管理体制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和预警体系,是为顺利完成食品安全定期检验、专项监督性检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和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专项调查性检验任务而建立的一套先进的,完整的和符合河北实际的食品检测的法规制度、业务管理、技术装备、技术标准和人才保障体系。河北省应着力建设适应“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和食品安全监管所需要的现代化食品安全检测和预警体系,必须创新和理顺食品检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科学的食品检测管理体系。(1)理顺河北省食品检测的统一监督管理关系,加强质监系统内部的食品检测管理。研究制定食品检测事业发展战略,拟订食品检测管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理顺省局和地方、质监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检测关系,研究解决食品检测事业发展人、财、物保障问题等。(2)省局授权省食品检验院履行食品检测技术管理职能,提高检测技术支撑和技术抓“总”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市、县食品重点实验室和相关省级站食品检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加强食品安全预警和食品安全应急检测能力,科学评价全省的食品安全质量状况,真正成为全省食品检测的技术中心、数据中心、全省检测网中心和培训中心,成为全省顶尖的食品检测权威机构。(3)为了强化食品检测工作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和管理,保障食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和及时性,可以实行食品检验机构在业务上的垂直管理,如省食品检验院对市、县食品重点实验室和相关省级站实行以省食品院管理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甚至可以实行食品检验机构省以下垂直管理的模式。建设和完善食品安全检测网络实践证明,食品安全检测网络是实施食品检测的有效组织形式和载体。目前,河北省的食品安全检测网络的三级构架已经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一些明显不足。(1)食品安全检测网络还不健全。①现有的县级食品检测中心还需要认真优化梳理,更新调整,明确检测项目和覆盖区域;②重点监管行业和重点大型企业的食品检测实验室尚未纳入食品检测网络运行;③我们建设的三级食品检测网络只局限于质监系统内部,尚未建立各有关部门所属食品检测实验室参加的真正意义上的河北省食品安全检测网络。(2)食品安全检测经费严重不足。《食品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质监等部门在执法工作中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为落实《食品安全法》这一规定,各地质监部门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检验经费问题,一方面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目前食品检验经费的保障基本都没有纳入各级政府的常态化年度财政预算支出范围。(3)为了建设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预警体系,食品安全检测网络的重点建设任务应着力于优化调整和补充完善省内各级各类食品检测机构,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同时为掌握我省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及其变化、了解潜在性风险因子、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有效预警与应急检测作准备。大力加强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是建设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预警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目标的重要手段。本着“强化省级、配强市级、加强县级”的原则,通过加快实施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规划,尽快启动“十二五”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规划,全面加强和完善河北省食品安全检测网络保障性检测和超前预警性检测能力,需要重点形成以下与体系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技术装备能力:①加强我省43个重点实验室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装备的保障性能力建设,提升说清我省食品安全状况的能力;②对重点监管行业和重点大型企业的食品检测实验室提出确实能实现“出厂检验”的技术装备要求,提升企业自身的检测能力;③全面提升与食品相关的省级站的能力建设要求;④加强食品安全预警和食品突发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装备能力,提升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检测响应能力;⑤加强快速检测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提升快速检测在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管中的应用;⑥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与统计信息技术装备能力建设,提升食品安全检测的信息化能力水平等。强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食品安全检测人才与队伍是决定能否建成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真正发挥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作用的关键所在。建设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必须率先大力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以准确定位、合理投入为基础,改革创新检测人才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重点培养骨干人才,形成一支人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精神奋发的专业化食品安全检测队伍。全面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数据质量监督与管理食品安全检测数据质量是食品检测工作的生命线。数据可靠是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建设目标,必须全面加强检测数据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实现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有效手段

食品企业多,监管人员少是河北省的现状,这一现状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目前,国家和省政府不会给予质监系统更多的资源和政策上的倾斜,但社会与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敏感,基本上是处于“零容忍”的状态。这些使得质监系统只能迎难而上,努力探索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实现对食品企业的“强制性”监管,让企业的生产状态真正处于质监系统的“全程监控”之下,同时让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和检测人员在网格内也真正做到“尽职尽责”,只有这样才能把发生食品安全风险的机会降到最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在全省构建科学的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长效工作机制提供了可能。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的建设基础和功能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基于利用国内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视频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集成的软硬件产品而开发设计,借助数据和视频的远程传输实现对食品企业、食品检测实验室、基层监管工作的实时监控,同时能对采集的各种数据进行实时动态汇总和分析,真正实现既能说清我省的食品安全(生产、检测、监管)状况,又能实现食品安全风险超前预警的功能。具体地说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应实现以下功能:(1)在局食品安全“数字监管”中心或任意一间办公室,都可随时随地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远程监控和指挥。(2)运用河北省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面掌控我省(市、县)食品企业、检测机构、基层监管局等的布局和其他信息。(3)可对食品企业的生产线、原料库、成品库、实验室等关键部位实现远程视频监控功能。(4)可对食品企业的基本信息、生产设备、检测仪器、质管人员、原材料、包装材料、添加剂、生产报表、产品(成品)信息、日常巡查、监督抽查、不合格品、委托检测、行政处罚和生产许可等企业的信息实时进行动态数据查询的功能。(5)可对食品企业实验室重点仪器的使用情况和进出厂检验数据进行专项查询功能。(6)可对食品检验机构的实验室设备和数据进行实时查询的功能。(7)可对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对食品企业的日常监管状况进行查询和指导的功能。(8)可对采集的各种数据进行存储并能按照各种条件要求进行汇总、报表、分析和预警的功能。(9)可对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进行应急指挥和决策处理的功能。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的组成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一般由两部分组成:设在在各级质监局的食品安全“数字监管”中心主要是通过网络访问服务器,实现对食品企业、食品检测机构、基层监管局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可对被监控服务器上自动保存的数据资料、视频资料等数据进行调用、查询、汇总、预警和指挥。监管中心一般设有独立办公室和人员,并配备安装监控系统专用软件的计算机组、服务器、监控液晶大屏幕等组成。监管中心必要时可配备机动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车和专用笔记本电脑,使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随时随地通过密钥无线上网以掌控食品安全的动态和随时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数字监管”中心专用软件基于河北省的电子地图(GIS)综合平台,配合使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开发为质监局(省、市、县)三级版本和企业使用版本,设置不同的使用权限,实现自上而下的逐级监督,中心监控软件应开发出以下子系统。(1)食品企业基本信息管理系统(2)食品安全生产远程视频监控系统(3)食品企业实验室监督管理系统(4)食品检验机构实验室监督管理系统(5)食品企业日常监管信息动态查询和指挥系统(6)食品安全数据分析和预警系统(7)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和决策系统(8)食品安全事故信息举报系统(9)食品安全风险因子数据库安装在终端的数据采集和监控等硬件设备主要实现对食品企业关键部位(生产关键控制点、实验室、原料库、成品库)、检测机构、基层监管数据库等进行实时数据和视频图像的采集。一般有视频摄像头、实验室数据采集终端、数据和视频服务器等。2.3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的特点和优势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符合国家质检总局实施的“科技兴检”战略,是省局提出的质检机构和信息化同步提升强有力的抓手。该系统的建设是省局实现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长效工作机制的深入探索和必要补充。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的建成势必对某些企业的生产行为起到明显的警戒作用,有利于企业自律和更加自觉地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同时对食品检验机构和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勤政尽责”起到督促作用。系统的应用将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预警、处置和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食品安全“数字监管”系统是一项“惠企”工程,也是一项“惠民”工程,更是一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政府工程,该系统的建成和应用将开创并引领全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

篇3

关键词:科学技术;食品安全管理;支撑作用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2-0112-07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解决食品数量问题要依靠科技,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同样要依靠科技。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是食品安全研究的重点课题。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支撑作用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的必要手段,因此加快科技创新,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对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支撑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指食品安全指标的检测技术,既包含了食品中的农药、兽药残留和致病菌等食品安全指标的检测技术,还包括其它一些影响食品安全的扩展及衍生指标,如食品的原料及包装材料各种指标,食品生产环境的检测技术,食品的生产、运输及保存的各个环节的检测技术等,包括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1]。因此,仅对食品的最终产品进行安全指标的检测,不足以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全面的评价,还应该对食品生产的每一个过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检测,才能真正保证食品的安全。同理,食品安全的监管也应包括食品生产、运输、储藏的全过程,每个过程的监管都需要相应的检测技术的支持。所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一切食品安全监管手段的前提,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先决条件。

1.2 国外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现代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源自于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国家,如美国的EPA、FDA食品检测方法,欧盟标准委员会的食品检测技术等[2],代表了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陆续被其他国家所采用,其最新检测技术研发,特别是对食品中未知危害因子的检测技术开发,更是保持着一定的优势。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与检测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正是因为具备完备的检测技术体系和相关的制度,具备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质量处于较高的水平。

1.3 国内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可检测指标较少,仅限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理化指标。此后,一些现代化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逐步引入我国,首先引入的是以色谱技术为依托的农药、兽药残留和生物毒素等食品中痕量有毒物质的检测技术,初步形成了以色谱、光谱等仪器为基础,以酶免等快速检测技术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体系。

我国食品检测技术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检测技术多为国外引进,自主研发检测技术较少,不利于食品的对外贸易。二是检测技术手段相比落后,主要体现在高、精、尖检测仪器的配备上。三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实验室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及大中城市发展较好,西部地区及基层检测技术相对较弱。四是从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科技人员较少,技术能力参差不齐,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

1.4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科技的发展使食品变的更加丰富,但是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风险,因此需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不断创新,才能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当前对于快速检测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

传统的食品检测主要在实验室完成,一般需要采用大型仪器设备,检测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对检测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较高,无法进行现场检测,使得食品安全的监管存在盲区。免疫检测等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食品现场检测成为可能。虽然现在的快速检测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譬如灵敏度、准确性等与仪器检测方法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对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纳米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等新型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将会得到有效提高。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重要依据,对科学指导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指对食品及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

食品安全风险由三个方面因素决定:食物中含有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可能性,这种影响的严重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危害。即食品的风险可以看成是概率、影响和危害的函数[3]。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三部分内容之一,是一种系统地组织相关技术信息及其不确定度,用以回答有关健康风险特定问题的方法。风险评估的基本模式主要按照危害物的性质分为化学危害物、生物危害物和物理危害物风险评估[4]。

食品安全监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保证食品的安全,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一种食品里面有什么物质是对人体有害的,人体摄入多少才有害,这需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来确定;与此相对应,食品中各种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均来源于风险评估的结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监管部门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由被动应对危机走向风险监管预警,改变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2.2 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进展

欧盟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先后了《食品安全绿皮书》和《食品安全白皮书》,提出食品安全立法应以科学证据和风险评估为基础,明确食品风险评估的功能定位,是欧盟食品安全政策的蓝本。美国的风险评估制度比较成熟,1996年《食品质量保护法》规定在形成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规时,要基于现有公开的科学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并且征求公众建议。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负责大约80%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工作,而农业部(USD)下属的食品安全检查局(FSIS)负责剩余的20%。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领域主要集中在化学物质和微生物方面[5]。

目前国际进行风险评估的机构主要是食品添加剂FAO/WHO联席委员会(JECFA)和农药残留联席会议(JMPR),二者对风险评估进行指导并提出一般性要求[6]。由于在化学分析、毒理评估和风险评估步骤的明显进展,2001年11月由FAO和WHO举行JECFA与JMPR风险评估的国际会议,启动食品中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原则升级规划,食品中化学物质风险评估方法有了很大改进。

2.3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应用现状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及相关工作起步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卫生部自2000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根据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卫生部组建了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专家所组成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制定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相关的监测和评估计划,拟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规则,解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开展风险评估交流,承担卫生部委托的其他风险评估相关任务。与此同时,卫生部、农业部等部门于2010年开始相继建立了国家及地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等专业研究机构,开展食品安全相关的风险评估研究及监测工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及监测体系初具规模。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基于科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初步采用国际通用的风险评估原则和方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国内外部分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进行了风险评估。2012年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做出了规划,这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具有重要意义。3 危害控制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支撑作用 食品的危害控制技术是指在食品生产、储藏、流通及消费过程中可能发生危害的环节,应用相应的控制方法来防止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一种技术体系,对于食品的安全监管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3.1 危害控制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食品供应链的环节不断增加,从农场、牧场的原料生产到食品生产企业的加工、包装、储藏、运输和销售,食品的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因此食品安全监管与控制应该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供应链的所有方面,建立对食品安全进行全程控制的技术体系。国内外各种先进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体系不断出现,其中主要有GAP和HACCP控制体系[7]。

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是初级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其目的是提供解决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矛盾的切实有效途径,并建立流通与国际贸易的质量诚信机制。GAP主要针对未加工或最简单加工状态下出售给消费者或加工企业的大多数果蔬的种植、采收、清洗、摆放、包装或运输过程中常见的危害控制。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是作为一种世界公认确保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正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各个领域,并将成为未来食品安全控制的基础体系。危害分析是HACCP 系统方法的基本内容和关键步骤,对食品生产全过程中可能引起食品污染发生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和确定有害污染物及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并针对可能发生问题的生产环节采取防控措施,以保证最终产品的安全。

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也属于食品安全监管的范畴,其作用主要在于预防。不同控制技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并有各自不同的着重点,通过危害控制技术体系运用,可以有效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

3.2 国外危害控制技术在食品生产及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

食品生产中的危害控制技术也是国外最先提出并推行。由于农业生产经营不当导致的生态灾难,以及大量化学物质和能源投入对环境的严重伤害,导致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等现象的出现。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表了“博斯登宣言”,提出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概念。在保证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寻求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平衡,达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目的,从而产生了良好农业规范(GAP),并成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关键[8]。

HACCP最初是由美国太空总署于20世纪60年代为了生产百分之百安全的航天食品而产生的食品安全控制系统[9]。1971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开始研究HACCP体系在食品企业的应用,成为第一个将HACCP应用到强制性法规的国家。除美国之外,欧盟、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出笼了实施HACCP体系的法规和命令。目前,HACCP正在普遍受到世界各国食品卫生主管当局和食品生产行业的认同和采纳,HACCP证书是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食品的通行证。以GAP和HACCP为代表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在国外已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内容之一[10]。

3.3 我国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所采用各种食品危害控制技术均借鉴国外先进的控制技术,结合国内食品生产现状和特点发展而来。在诸多的危害控制技术体系中,GAP和HACCP已在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中得到了运用。

为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国家认监委于2003年起开展了良好农业规范国家系列标准的研究工作。中国《GAP良好农业规范》于2005年12月31日,2006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11]。GAP标准的制定有助于中国企业突破技术壁垒、促进农产品出口、提高食品安全、保护环境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

我国的HACCP开始自20世纪80年代,起初对于HACCP的实施只是探讨和应对进口国的要求,主要在出口食品企业实施。2000年以后,HACCP体系开始在我国全面推广应用。2002年国家认监委了《食品生产企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体系认证管理规定》,拉开了我国食品企业HACCP认证的序幕。2004年国家了《基于HACCP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使全国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和各认证机构对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和认证的实施有了统一的依据。

目前,由于我国食品业基础条件的限制,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管理体系仅在一些大型生产基地、企业以及意识超前的中小企业中实施,所占比例较低。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技术管理体系的实施势必会全面展开。4 食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 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督执法的基本依据,也是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准则。

4.1 食品安全标准化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分析

食品安全标准是我国标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食品安全法》没有对食品安全标准作出明确的定义,仅对食品和食品安全的涵义作了界定。食品安全标准是指,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食品安全秩序、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各有关方协商一致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的,对食品的安全性能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

由于食品安全本身是一个横贯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链条的概念,具有全过程预防和控制的特征,涵盖了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动物疫病防治、食用农产品种养殖到食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的各个环节。因此,食品安全标准也是一个涵盖食品链条各个环节相关标准的集合性概念,所指的是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标准。从标准的性质上讲食品安全标准全是强制性标准;从标准的级别上讲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从标准的内容上讲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卫生及环境保护标准[12]。

食品安全标准具有科学性、可靠性、渐进性、强制性的特点。作为重要的食品安全监管工具,食品安全标准不仅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日常监管的重要依据,也是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准则,也为消费者识别食品质量提供了具体的导引。食品安全标准作为法律法规体系组成部分,是实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保障,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依据。因此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食品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管的先决条件。食品安全标准是贯穿行政执法工作的一条基线,一切监管活动都必须以食品安全标准为基本依据。

4.2 国外食品安全标准研究进展

以欧盟、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历来重视食品安全,制订了严格、复杂的系列食品安全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62年成立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是以保障消费者健康和确保食品贸易公平为宗旨的一个制定国际食品标准的政府间组织,自1961年第11届粮农组织大会和1963年第16届世界卫生大会分别通过了创建CAC的决议以来,已有173个成员国和1个成员国组织(欧盟)加入该组织,覆盖全球99%的人口。CAC下设秘书处、执行委员会、6个地区协调委员会、21个专业委员会和1个政府间特别工作组。所有国际食品法典标准都主要在其各下属委员会中讨论和制定,然后经CAC大会审议后通过。自从1961年开始制定国际食品法典以来,负责这一工作的CAC在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工作已得到世界的重视,在相关食品标准制定方面,CAC标准也因此成为唯一的、最重要的国际参考标准[13]。

4.3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化技术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食品质量安全规章制度早在建国初期就已开展,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加快了制定食品标准的步伐。1988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在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前,我国食品行业有1 070项国家标准、1 164项行业标准和578项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指标[14]。

《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后,国内加快了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步伐。《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性质是强制标准,2010年12月颁布实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对食品安全标准做出了严格规定。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主要有食品卫生标准、产品标准、包装标准、添加剂标准、加工机械标准、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标准等。

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外比仍有较大差距。以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为例,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评价了200多种农药,了3 000多项限量标准;欧盟评价了400多种农药,了145 000多项限量标准;美国评价了380多种农药,了11 000多项限量标准;日本通过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了579种农药51 600多项限量标准[15]。截止2011年底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仅对230多种进行了评价,了1 150项国家标准。因此,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需要不断完善,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要。5 可追溯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作用 食品可追溯技术是监管者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全过程监管的有力武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食品追溯制度将成为政府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管的一种必然的选择。

5.1 可追溯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分析

食品可追溯技术就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从农田到餐桌”食品供应链的每一件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环节进行全面跟踪记录,并且利用这些跟踪记录信息回溯到每一件食品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所处的具置及其具体信息。

食品可追溯系统是一种制度设计和技术设计的统一体,其本质是对食品生产-流通-储藏-销售等过程的全程监管,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商品信息和经营责任的追溯。食品可追溯系统由食品经营者内部的食品可追溯系统、食品可追溯信息数据中心、公众服务信息系统、第三方审核系统和政府监管服务系统五大部分组成。食品可追溯系统行为主体涉及到食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和政府监管者。政府作为食品可追溯系统的主体之一,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5.2 国外可追溯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欧盟的可追溯系统是国际上应用最早的体系,尤其是活牛和牛肉制品的可追溯系统。欧盟把食品可追溯系统纳入到法律框架下。2000年1月欧盟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提出一项根本性改革,就是以控制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为基础,明确所有相关生产经营者的责任。2002年1月欧盟颁布了178/2002号法令,规定每一个农产品企业必须对其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辅料及相关材料提供保证措施和数据,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美国的食品可追溯系统,政府主要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了自愿性可追溯系统。由70多个协会、组织和100余名畜牧兽医专业人员组成了家畜开发标识小组,共同参与制定并建立家畜标识与可追溯工作计划,其目的是在发现外来疫病的情况下,能够在48 小时内确定所有涉及或与其有直接接触的企业[16]。

5.3 国内可追溯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关于食品溯源体系的研究始于2002年,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如为了应对欧盟2005年开始实施水产品贸易可追溯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试行)》,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在借鉴欧盟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

目前,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制度建设还处于推行阶段。北京市制定了食品追溯编码规则,启用了食品追溯系统,在超市设立终端查询系统,对食品的产地、培育过程、加工、运输过程等进行全程追溯;南京市2003年启动农产品质量IC卡管理体系,2009年经过升级改造,建成全市饲料生产企业地理信息系统、农资连锁经营店监管地理信息系统和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监管地理信息系统;2005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通过实施“中国条码推进工程”,推动条码技术在我国食品可追溯系统中的应用,先后在陕西、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开展食品追溯技术研究和试点;上海市开发“上海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条码查询系统”,利用ERP软件、条码识别和网络查询等对农产品的种源情况、生产基地环境质量、栽种养殖过程、用料用药情况等各个环节进行记录,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源头上保证食品的安全;2010年海南首次采用EAN-UCC系统,对该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追溯,实现了从养殖到销售的全程跟踪[17]。

5.4 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与生产经营者诚信体系

我国实行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食品监管模式,各个部门监管的内容不同,造成监管的不连续。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信息可追溯,需要各个部门协调与配合,这也增加了可追溯体系在供应链全程推广的难度。因此,应将可追溯体系与生产者诚信体系相互配合,有效实行食品安全的监管。

食品生产经营者既是可追溯系统行为主体,又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围绕遵纪守法为核心,失信惩治为手段,加强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数据库和信用管理制度。在信用管理中,以企业数据库为基础,为每个企业建立质量档案数据库。根据企业的信用情况,实行例行监督和重点抽查。对于质量记录不佳的企业则严加检查,增强企业的自律性。政府监管部门充分利用可追溯系统,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完善生产经营者诚信体系,有效保证食品质量安全。6 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科技水平

《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将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规划,要着力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科技支撑水平。

6.1 依靠科技提升食品产业发展水平

首先依靠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研究制定技术先进、系统完整、切实可行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通过实施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建立统一、持续、高效的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依靠科技手段,通过制度创新,提升生产加工过程管理水平,从源头上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6.2 依靠科技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开展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重点加快现代快速检测技术研发,研发出一批成本低、检测时间短、精确度高的速测技术和设备。

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在有机整合现有检验检测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各级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检验检测技术和设备,鼓励检验检测方法创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科学高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检验检测体系。强化检验检测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检测技术,积极培养食品安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具备创新能力的检验检测队伍;完善基层食品安全检测队伍,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工作能力,满足基层监管部门对检测人才的需求。

6.3 依靠科技强化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意识

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建设集食品安全风险排查、监测、评估、预警等于一体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全面提高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一是加强风险评估预警研究。要强化食品中非法添加物、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等五大危害因子及其他未知污染物及其危害的研究和评估,建立风险评估预警系统。

二是树立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理念。加强风险排查监测工作,对我国迫切需要控制的食品污染物残留危险性评估技术进行系统攻关,全面做好食品安全风险源普查工作。

三是加强与公众风险沟通并合理引导舆论监督。通过现有信息传播技术促使人们更为理性地认知食品安全风险和看待食品安全事件。

四是做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确定食源性疾病控制对策的重要依据,动态掌握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存在的有害因素,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并果断采取措施。

6.4 依靠科技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并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作为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必须主动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起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操作规范3个层次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根据中国现实和发展情况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能力,对以往制定的指标低的标准进行修订,对目前已经检出的尚无标准的食品不安全因素尽快制定标准和检测方法;优先做好各类急需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以农兽药类残留为重点,以科学实验和风险评估数据为依据,以我国居民日常膳食结构为基础,不断提高标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6.5 依靠科技建立健全食品可追溯系统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有效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现有管理模式下,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信息可追溯,需要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在管理方法和技术标准上有效对接,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可追溯系统,有效实现食品安全的监管。要加强追溯技术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建立数据交换、通识通查的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从农业投入品以及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全过程的信息记录与溯源,降低追溯标签标志成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提高可追溯系统有效性,建立完善生产经营者诚信体系,普及消费者食品安全科技知识,使得全社会都成为促进食品安全质量水平提高的参与者。参 考 文 献:

[1] 杨天和,褚保金.“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全程控制技术体系研究[J].食品科学,2005,3,:264-268.

[2] 鑫 垚.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食品,2010,2:80-83.

[3] 宋 怿. 食品风险分析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4] 吴 培,许喜林,蔡 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原理与应用[J].现代食品科技,2006,4:200-203.

[5] 周建民,刘娟娟,徐晟航,等. 发达国家食品质量风险评估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农机化, 2011,1:95-98.

[6] 袁玉伟,王 强,朱加虹,等.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学报,2011,2:394-399.

[7] 曾庆祝,曾庆孝.食品质量与安全性控制技术[J].食品科学,2003,8: 264-268.

[8] 孟凡乔,周 鑫,尹北直. 欧洲良好农业操作规范(EUREP GAP)介绍[J].蔬菜,2005,5:13-14.

[9] 崔春红,陈延刚,王白鸥.HACCP的起源、特点及发展[J].中国果菜,2006,4:53-54.

[10] 袁 妮,邵 蓉.国外HACCP系统简介[J].食品与药品,2006,7:64-67.

[1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良好农业规范》(GB/T20014.1~20014.11-200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12] 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13] 徐学万,崔野韩,魏启文. 国际食品法典标准与中国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05,6:59-62.

[14] 宋华琳. 中国食品安全标准法律制度研究[IB/OL].http:///lawhtml/llyj/lw/4433.shtml

[15] 马爱进. 中外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差异的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1:12-14.

篇4

关键词:食品检测;问题;措施

1 概述

近年来,陆续曝光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案件,如“三聚氰胺问题”、“毒奶粉问题”、“地沟油问题”、“瘦肉精”、“苏丹红鸭蛋”等。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食品又起到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因此,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而言,食品质量的好坏显得更加至关重要。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民生问题。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相应的食品种类也在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出现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众所周知,食品安全不仅仅关乎一个人的生命健康,而且关乎整个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加强食品检测举足轻重,找到食品检测体系中常见的问题、漏洞,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进一步得到改善。

2 食品检测体系中常出现的问题

所谓的食品检测体系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对食品进行的一种监测、鉴定、评价的保障体系,从而确保食品在在科学、可靠的环境下进行生产和食用,即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但是对食品的检查流程复杂,且加上相关部门的懈怠常常导致食品检测体系中出现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

2.1 食品检测机构设置有弊端

目前,国家虽然足够重视食品检测,但是在食品检测机构的设置却存在弊端,如机构重复设置问题,这样不仅造成这些机构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使得机构互相抱着侥幸的心理,对于同一种食品,可能一个机构检测是合格,另外一个机构检测为不合格,为食品生产者钻法律法规的漏洞提供了可能性。除此以外,机构缺乏自主创新,检测到的仅仅是一些常规项目,一些复杂的假冒伪劣食品却又无从检测。

2.2 食品检测方法不合理

虽然我国的食品检测工作从农田开始到食品上餐桌,最后食入消费者口中这一全过程中都有全方位各环节的监管工作,但是检测的方法并不是很合理,有些只对大企业或正规注册的超市进行详尽的检查,但是往往忽视了一些小企业的产品,但消费者并不知情;产品在生产制作的环节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是主要在产品出厂之后进行检查;加上政府的资金问题,对某些企业仅仅采取监督抽查的方法,有时甚至是生产加工企业自检,因此完成完整的食品检测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2.3 食品检测标准和技术不规范

随着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会发现一般都是由外国检测而得之的,由此可以看出来我国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还比较简陋;我国的检测方法也缺乏领先的科技手段,准确性达不到;我国在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准入条件也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相应的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资质管理制度上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只注重基本,但缺乏对机构相关行为的法律约束,这样也就导致了食品检测标准也相对不严格。除此以外,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也达不到国际水平,使用的检测方法也大多数局限于传统方法。

2.4 食品监督力度不到位

具体分析我国的食品检测现状,其实监督力度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于一些基层的食品检测机构综合性不够,数量也不多,检测能力和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相关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的建设仍然比较滞后;食品检测体系设置上缺乏整体观念,操作制度也不严格,往往存在许多漏洞;食品检测相关部门虽然名目繁多,但是各部门之间协作不足,部分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以至于相互间存在交织重叠职责,不仅各部门职能模糊,更重要的是检测不到位,一旦出现问题,就互相推卸责任,造成整个检测体系紊乱;在食品检测制度上,存在分散管理和执法、重复投资和建设致使浪费等问题,工作不能落实到细处实处,有时还往往流于形式。

3 食品检测体系的改善措施

3.1 完善食品检测体系机构的设置

针对机构设置重复的问题上尽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食品检验检测部门要强化职能分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交流,从而使得整个体系工作协调。合理采取属地监管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通过充分的客观调查并加以分析,严格核定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一旦发现不再具备食品检验检测的机构就应该及时取缔,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3.2 提高食品检测的科技水平

与国外相比,无论在检测设备上,还是检测方法,或者监督力度上我国都相对比较落后。因此,我国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成熟的经验,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加强自身检测体系队伍的建设,提高食品检测体系专业检测人员的职业技术和道德素质。总而言之,我们需要提高食品检测的科技水平,从而切实提高国内食品安全质量检测技术。

3.3 完善食品检测体系的管理

完善食品安全领域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测体系,就要做到对食品从农田到消费者这个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就政府部门而言,应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和方法,明确食品监督部门的职责,对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安全检测,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安全检测。就行业食品检测而言,自觉提高行业食品检测的觉悟,同时要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职能,相互监督。共同促进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完善。总之,政府的宏观调控管理加上地方行业的区域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对于食品生产的环节要层层把关,防止食品在某个环节出现问题。

3.4 加强食品检测体系的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目前无论是监督力度上或者是检测环节上都缺乏相对完善的食品检测体系的法律法规,这也直接导致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让不法分子找到漏洞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加强食品检测体系的法律法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国外严格的食品检测体系,保证生产者在进行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时,要严格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样,也应该引起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发挥监督作用。对于食品企业来说食品安全检测的法律法规是一种有效的约束手段,因此国家及相关部门应及时修订法律法规中不完善的地方,同时加强所有人的道德教育工作,使得法律与道德相结合,更加有利于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

4 结束语

食品检测体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以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然而在我国的食品检测制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食品检测机构设置有弊端;食品检测方法不合理;食品检测标准和技术不规范;食品监督力度不到位等等问题,但是也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盲目地去重新构建或者更改当前的食品检测体系,我们要在实践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对于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适当的改进,从源头控制,全程监管;提高食品检测的科技水平;完善食品检测体系的管理;加强食品检测体系的法律法规建设等。从而不断完善优化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使消费者更加放心的食用食品,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重要的交易地位得以巩固。

参考文献

[1]李新玲,冯炜.浅谈我国食品检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9:127+85.

[2]徐长龙.小议我国食品检测体系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科技风,2010,19:228.

[3]黄朝斌.浅析食品检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之友,2013,8:35-36.

篇5

[关键词]食品检测;快速;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F41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346-01

与传统的检测技术相比,快速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准确、方便等特点,满足大量样品快速分析的需求,是监督管理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有效监控、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基于大型设备如核磁、气相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精确度高、可靠性好,但同时耗时长、专业性强、费用高,很难在短时内掌控食品的质量情况,不适于较多样品的筛查。通过现场快检仪器对可疑食品开展初级筛查,给食品安全搭起一层绿色屏障,提升了监督成效,促进了科学执法,健全现场快检能力迫在眉睫。

一、食品安全快速检测

食品安全分析的待测样品量大,时效性强,样品成分复杂,快速检测按照使用目的、场所和要求的差异,可划分为现场快检、实验室快检和在线快检。国外在这个领域着手较早,很多产品已经相对成熟,部分已经投入市场。在我国,最近几年研究所和企业潜心研发,大批快检设备诞生。

(一)实验室快速检测

实验室快速检测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为快速查找出目标物质并达到检测结果可靠,需要改进实验室仪器设备,优化样品前处理方法。实验室快速检测专业性强,只适用于少量食品的检测,很难掌控食品的质量。

(二)现场快速检测

快速检测仪器装置便于携带,可很好地实现现场快速检测。如传感器技术能够实现食品的现场快速检测,半导体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通过将食品待测物含量信息转化为相应的光、电信号等传感信号,对残留在食品上的农药、兽药进行快速检测。传感器技术稳定的定量分析是一种十分实用的现场快速检测。

(三)在线快速检测

食品快速检测常用的方法是便携光谱技术,便携式光谱仪具有优化的光路系统、体积小的特点,常常用于在线快速检测。光谱在线快速检测技术不污染样品,根据特征峰定性分析出微量有害物质,光信号强,反应快,大大提高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准确性。

二、食品安全中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

(一)样品前处理技术

实现快速检测的前提是高效快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高效快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利用物质的性质差异,分离出待测物,浓缩待测试样中的目标物,可有效降低基体对快速检测技术的干扰,提高准确度,拓宽快速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更好地服务于后面的快速检测技术。如固相萃取技术能有选择地吸附目标物质,从而降低复杂基质的影响,提高快速检测技术的灵敏度。

(二)快速分析方法

实现快速检测的基础是准确方便的快速分析方法。当今食品安全分析要求对多残留同时检测,快速分析方法要求做好采样、处理、检测、分析各个环节的效率工作,解决食品种类和检测对象繁多的问题。如免疫快速检测法利用流动注射免疫层析等新的免疫分析技术以及抗体的专一性,使抗原与抗体发生快速的特异性反应,简单快速,成本低,重现性好,实现测量的自动化。

(三)快速检测仪器

实现快速检测的关键是简单易用的快速检测仪器。随着各种检测仪器设备的开发和应用,小型质谱仪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设备装置小,功能多样,发展速度快,检测可达到微秒级,精准度更高,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三、快速检测结果的判定及应用分析

在快速捡测结果的判定与应用方面,目前还会受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的限制,而不能作为判断样品安全性的最终依据,但是作为发现问题的第一步,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一些突发食源性事件的现场调查也往往以现场快速检测作为筛查的第一步。为了进一步突出快速检测的作用,2015 年国家对 《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规定“采用国家规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查检测,被抽查人对捡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测结果时起四小时内申请复检。复检不得采用快速检测方法。”同时,这项规定除适用于食用农产品外,也应当适用于对其他食品的抽检。也就是说,采用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抽查检测,被抽查人对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这对于进一步推进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四、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展望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很多先进技术也是引进国外的,为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需要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检测仪器不仅简单易用,还高度智能化,实现自动控制各种复杂过程,可以总结出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发展方向。

(一)建立快速检测食品安全的标准

目前我国还缺乏快速检测食品安全标准,建立快速检测食品的标准不但可完善相关食品安全检测规范,约束食品安全行为,还可推动我国快速检测技术事业的发展,从而促进食品行业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增加快速检测食品安全的品种

目前快速检测食品安全的品种还不足,研究并丰富快速检测食品安全的品种刻不容缓。完善快速检测方法,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资金,培养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引进并创新快速检测食品安全的品种,如基于光学分析、电化学、PCR、纳米材料等快速检测技术。

(三)建立全方位的食品安全教育体系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工作,创新宣传方式,提高消费者对我国食品安全的认识,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素质,加强对食品中的有害有毒物质的限制。同时,食品安全检测对保障食品安全检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标准;制定;使用;问题

食品达到标准是指食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营养含量达到政府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并且能在功能上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对食品以及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所做的强制性的管理方面或者技术方面的要求和限定,这些规定都由相关国家主管部门以及协调部门所认定通过。这些检测标准是保护食品质量以及食品安全的基础与保障,也是保障食品是否合格以及符合国家对食品监督管理的有效证据。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发展,不少不良商贩开始为了暴利而忽视食品安全进行生产和销售,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危害,也极大的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和谐,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形象。我们试图发现其中存在的原因,经调查了解主要原因是:大量使用农药和食品添加剂,同时监管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为不法商贩钻空隙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导致了近年来食品安全的问题愈加严峻。就目前我国已经制定的食品安全体系来说,已经很难有效的维护国家的食品安全,并且相关的执法部门和监督机构都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因为单凭食品标准已经很难界定食品安全的诸多难题。

一、目前国内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

1.已经制定的标准过于繁杂,且有执法机构的交叉和规范交叉

目前来说,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执法机构分为国家级别、地区级别、行业级别以及企业级别。在这四个级别中,国家级的食品安全法规与行业内的标准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交叉甚至矛盾现象。一般来说,如果一类产品存在过多的产品标准,并且相关的标准差异大,都会给相应的执法和操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并且这种情况不利于执法和生产经营的需要。以水果中的葡萄为例,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食品标准,但是农业部也颁发了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外观的标准,同时,商务部门也下发了葡萄销售的相关质量体系标准。对于元宵来说,上面提到的四个级别都制定了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这种存在标准不一的情况,从执法的层面就无法给商户带来标准统一性的指导,更遑论商户能够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生产和自律。

2.部分产品标准缺失,滞后性严重

稳定的食品安全标准的确能够起到指导行业生产和销售、保护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有效作用,但是就目前生产和销售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在新的领域产出的食品就缺乏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相关的标准就存在滞后性。这些产品的标准往往就只能依靠生产的企业来自己制定,而生产企业为了自己产品的销量,往往不会严格制定相关的标准,既没有量化标准,也没有评级的等级。同时,很多的地方特色食品和新类别的产品都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国家或者地方标准。

3.很多标准长期不更新,已不具备时效性

部分食品标准长期不修订也不更新,与产品当前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适应产品行业的需要。

4.国内的食品标准与国外标准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我国很多食品标准与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食品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很多是由于国情导致的,还有很多是由于我国目前的食品生产水平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无法参照国际标准。

5.食品检测标准存在一定的隐密性

以肉类制品来说,罐头产品需要对肉类的腐烂程度进行检测。目前国内存在G B 13100-2005和G B 2726-2005两个标准,这两个标准的区别在于对于防腐性能的高低程度,所以在执法的过程中,有很多产品实际防腐效能低于实际需要,但是却因为符合某一个标准而顺利出厂,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隐患。

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方法

西方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实践和经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想确保食品安全,在加强主管部门的监督之外,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督标准体系。美国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食品药品以及肉类产品检验标准,并通过严格的执法来使生产出的食品完全满足质量要求。就目前来说,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督机制是最完善、也是最具实用性的,这一点从目前国际上超过八成的食品标准都采用美式标准就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在美国国内,食品的安全标准共分为三级,分别是国家级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的自定标准。在农药的检测方面,美国的检测标准涵盖了所有的的已知的农产品,各项检测指标都事无巨细。这些标准可以满足所有的农药残留检测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而西欧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督标准也达到了五百多个,这其中,全欧洲同性的标准有超过二百个,正式实行的法律法规有三百多钟。这些先进的监督管理经验完全可以用来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体制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帮助,从而在已有基础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用性与严密性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督标准体系。

(1)继续强化国内的食品安全监督标准体制。当务之急,就是对我国已有的食品安全体系进行仔细的自查和统计,区分出已经不适用与现代社会食品标准的过期标准,并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已经过期的进行删减,缺少的进行增补,不适应的进行修改,使相关的食品标准真正具有可操作性。

(2)加快主要食品类型的分类、分级以及安全卫生标准的制定工作。只有这项工作做好,才能在框架完善的基础上对所有产品的标准性和规范性生产上做出规范的有延续性的探索,从而达到国际水平。

(3)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建立相应的检测标准体系。目前,我国需要大力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检测评估体系,建立起具有中国特点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以此清理不符合标准的产品。

(4)多部门联动,形成食品安全信息库,建立健全食品风险监督安全评估机制。对于那些不法企业,该处罚处罚,该停业整顿就停业整顿,绝不能姑息纵容,给他们重新作案的机会。同时,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建立国家级的食品安全检测网络,将食品安全问题上升到重要层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食品检验;技术;存在问题;对策

一、我国食品检验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那么所吃的食物是否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还会关系到一定的社会问题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食品安全最最基础的手段就是对食品进行检验检测。因此,食品检验检测在保障和促进食品生产水平、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随着食物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多,加工工艺越来越复杂,食品添加剂也五花八门,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无孔不入,因此,在食品检验中需要检测的项目随着增多。在现行的检测体系中仍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以及一些先进的检测技术尚未得到普及,均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科技瓶颈。本文就目前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中仍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检测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大家熟悉的“三聚氰胺”事故的发生就暴露出了我国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使用手段上存在的问题。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用到的甲醛、双氧水、膨松剂、吊白块等虽然严重危害了人民的健康,但目前仍无统一的标准检测法,而现行的检测法大都为定性法,而非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因此在抗干扰和定量准确度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像残留检测方法不足,快速筛选、检测技术不成熟,超痕量分析方法缺乏等。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农药残留快速筛选、检测技术严重存在在灵敏度不高,特异性不强的问题。我国对环境污染物的痕量检测技术及相关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缺乏,对像二英及其类似物、“瘦肉精”、 氯丙醇、激素等的超痕量或痕量检测技术亟待研发。相对于发达国家在对疯牛病阮病毒蛋白及禽流感和猪流感病毒检测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究,我国尚无切实可用的监督方法和技术。面对这样的现状,监管部门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打破传统检测技术,积极研发新方法、新检测仪器,使检测手段日臻完善,提高分析和检测的能力,从而更好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2)、检测方式不合理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的投入十分有限,监管工作难以做到日常化,全程化。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普遍实行突击抽查,导致难以杜绝有害食品于生产和销售领域流通。加上现行的检测费用一般由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增加企业成本,一方面阻碍了政府监督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3)、控制环节不到位

当前,我国将食品监管的重点卡在成品出厂环节,而忽略了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监管对象也主要是大型企业,对小型企业、家庭式食品监督不到位。加上食品检测实验室在分布上很不均衡,相对于全国的其他地区,中西部地区检测体系相对落后,基层检测机构相对较少,都极大阻碍了我国食品检验体系健康发展。并且,对事物中药物残留方面的检测很不到位,甚至一些地方就忽视农药残留这一项,导致检测环节发生脱节。

(4)、检测设备落后

某些食品检测机构在资金上的匮乏,而直接导致检测设备落后,档次不高。尽管现在普遍采用了HPLC、AAS、GC等设备,但是在国际上公认的设备像HPLC- MS 、GC- MS还没有得到普及。并且,像超痕量分析这样高等的检测手段十分缺乏。在实验技术上,食品检测机构采用的检测方法操作简单容易,技术含量低,提取净化效果更是不尽人意。

(5)、检验机构设置有重复

检验机构在职能上交叉重叠,而各部门又都倾其财力、物力投资各检测机构的建设,像农业、工业、商业、质检、检疫、卫生部门都具备自己专属的检测机构,彼此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无法促进创新交流和提升。致使低水平检测技术只是简单重复的被复制,却对花样繁杂的有害食品力不从心。机构重设不仅导致了对检测资源严重的浪费,而且严重阻碍了我国检测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我国食品检验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突破口

(1)、提高检测手段

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紧密围绕国际食品检测技术发展导向,加强我们在食品检验检测方面的先进方法和技术。

针对相关安全限量标准中的有机污染物、食品添加剂、尧饲料添加剂、违禁化学品、生物毒素、农药、兽药、植物病原体以及共患病原体,重点研发相关的快速检测技术。与此同时,针对性地研发先进的检测方法以及开发先进的仪器设备。并且选择性借鉴和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检测技术。

(2)、加强源头控制

加强食品出厂的源头控制,努力做到对食品生产和销售整体环节进行监控。利用地方政府采取合理措施对属地进行监管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强对偏远地方食品检测机构技术方面的支持。并加强考核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食品检测整体水平的提高。

(3)、强化检测机构网络建设

强化检测机构网络建设,完善食品质检体系及体系的机构配置。在政府的号召下,建立竞争有序、透明公开的检验、检测市场,促使民间资本的融入,卸掉行业壁垒,进而形成规范合理的竞争机制。并且,民间的检验检测组织机构也可在食品的安全性鉴定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技术服务以及为政府企业生产、销售食品部门和安全监督部门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4)建立检测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检测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加强食品检验检测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及职能明确分工,促进技术信息交流进步和资源共享,节省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避免各部门内部、各部门之间重复检测。

综上,我们知道食品检验技术是为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进行把关的重要基础性技术措施。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断进步,可靠、高效、快速的检验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普及应用。如何确保食品安全业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目前我国在食品检验技术中仍存在诸多重要问题,食物的安全性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还会关系到一定的社会问题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剖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促进我们为解决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难题找到了明确的突破口,并对于保障全民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志贤.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2008(12)

[2]周园园.对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海故事博览,2010(9)

[3]康丽榕,郑燕燕. 浅谈我国食品检验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J].科技信息,基础理论探讨

[4]关莉莉. 浅谈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章,2011(25)

篇8

【关键词】食品检验;重要性;优化意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意识在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食品质量、减少食物中有害物质残留的有关方法。这是一个良好的趋势,可是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不是个人的事情,它更需要相关有资质的权威部门的努力。因此,相关部门应自觉承担自己保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重要任务,完善食品的安全检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与食品生产者共同为消费者撑起一片食品安全的天空。

1.食品检验检测的相关内容

食品检验的操作基础有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制备和前处理、食品检测技术的方法选择等三个方面组成。

所谓的采样就是从某原料或产品的总体(通常指一个货批)中抽取样品的一个过程,其是化学检验的基础步骤。在这个过程中样品的选择要遵循以下相关原则,如:样品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采样方法要严肃认真选择,不得随意、执行操作要严谨规范、防止外界因素对样品的干扰,强调真实性、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科学的保存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采取到科学有效的样品,并且保存好样品,从而为得出相关接近事实情况的结果,也只有这样的结果才具有意义。

所谓样品的制备和前处理,都是为了去掉试验样品中不值得分析的部分和一部分杂质,保证分析试样十分均匀和试样中的待检物含量至少高于分析方法的检出限所采取的一种操作,两者本质上并无区别。前处理通常会经过提取、有机物破坏法(分为干法:灰化法和湿法:消化法)、沉析、层析、透析、蒸馏法、浓缩干燥等操作步骤,只有这样,才能除去一些没必要的干扰物质,使我们所需要的对象的相关反应现象扩大,从而得出一个较为可靠的结论。所以说,样品制备及其前处理的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验结论。

所谓的食品检测的技术方法选择就是指在实验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试验方法的一个步骤,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实验是“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通常而言,化学分析法准确度高、灵敏度低、相对误差为 0.1%,用于常量组分的测定;仪器分析法准确度低、灵敏度高、相对误差约为 5%,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在进行同项目多样品测定时或多平行测定时,由于不必每个测定都重新调试仪器的工作条件,因此平均测定速度快。必要时可以采用预实验的方法进行比较选择。只有这样通过综合各方面因素如:检出限和回收率等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才能快速、准确并且经济地得出实验结论,这正是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2.食品检验检测的重要性:

(1)对个体的重要性:食品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食品的质量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和身心健康,是消费者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因而食品检测对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前几年所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如果相关检测机构实事求是的履行自己的职责,采用科学的方法,精密的仪器认真抽检,又怎么会检验不出问题奶粉的存在,又怎么会让其流入市场,从而造成婴儿死亡的悲剧?由此,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食品安全的相关检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监测体系依然存在漏洞;另一方面则更加从侧面衬托出我国食品检验的重要性。笔者在这里呼吁相关检测部门行动起来,承担自己的责任,对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安全许下承诺,杜绝不合格的产品如:加了瘦肉精的火腿肠,加了苏丹红的咸鸭蛋,加了有害化学物质的海鲜再流入市场!

(2)对生产企业及食品行业的重要性:食品检测在食品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市场监管和产品贸易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对保证食品产品质量安全,提高食品行业整体水平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检测机构应该恪守自己的职责,通过精密的仪器、科学的方法、规范的操作步骤对送检产品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一些客观真实的结论,进而将其反馈给相关生产企业。只有这样,相关企业才能对产品进行有效的修正,分析问题的所在,采取相关的措施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利用质量优势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最终获得客观的经济利润。所以某些检测机构那些怕因检测出产品质量不合格和得罪某些大型企业的想法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客观的反映检测结果不仅是检测机构的使命,还能帮助相关企业完善产品,更重要的是,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食品行业的市场环境,从而将食品质量提升一个档次,何乐而不为呢。

(3)对社会国家的重要性:食品检验检测是根据国家赋予的职能,只有把好产品质量关,才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水平发挥积极作用。因为毕竟社会和国家都是由个人组成的,食品检验不规范不合格就有可能造成人们身体素质的下降,从而造成工作效率的降低,进而造成社会发展速率的低下。从这个方面来看,提高食品检验水平对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3.我国现阶段食品检验的状况及相关优化措施

(1)食品检验检测机构重复设置:所谓的重复设置是指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区内,存在着多家服务功能相同或相似,相关仪器等硬件设施雷同的一种常见现象。这是由于检验检测机构设置没有统一的规划,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造成的,这就是导致相关部门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发展食品检测却没有收到应得效果的原因。这样就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食品检验技术提高的速度,从而使其在面对花样不断翻新的假劣食品是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提前做好规划,将不同的检验任务和检验仪器做好分配,做到资源有效合理的利用。

(2)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不健全:所谓的不健全是指食品安全没有统一的定量的标准,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导致了食品检验工作的难以为继。这种状况的形成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变更。目前我国的工业国家标准和食品工业行业标准,绝大多数都是 2000 年以前制定的,而且各类食品安全标准实行的大都仅是行业标准而非国家标准。这就警醒我们,相关立法部门必须抓紧时间制定出一部在全国实施的统一法律标准,并且强制实行,以此对食品安全检测行业做出规范。

(3)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不得不承认,现阶段我国的食品检验技术和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体现在检测方法少,检测技术落后,快速筛选的检测技术不够成熟,样品前处理技术过于传统等方面,而且现阶段的一些快速检验方法也往往存在着灵敏度不高或者特异性不强等问题,这就直接导致我国食品技术的发展与市场要求不匹配甚至脱节,从而造成不良结果。所以相关政府应该投入充足的资金,从而尽力提高技术水平。

4.结语

总而言之,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并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公众的高度重视下,尽管我国现阶段的食品检验检测技术还不够发达,但是,只要政府制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主管部门投入充足的财力物力,检测机构之间相互配合,就一定能够将我国的食品安全技术提高到一定高度。

【参考文献】

篇9

一、现状不尽如人意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现已基本建立了以质监、农业、卫生、商务、粮食、科技、轻工、商业、进出口等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具有以国有资产为主、投资主体多元化、成分复杂的特点。但是,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标准体系落后;其次是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不高。如,检测方法不够,多残留检测方法较少,快速筛选的检测技术不成熟,缺乏超痕量分析等高技术检测手段,样品前处理技术过于传统等。

检验技术进步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为其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检验检测机构重复设置是食品安全监管职能交叉重叠的“并发症”。各地、各部门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用于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质监、工商、卫生、农业、检验检疫等部门都有自己的检验检测机构,但检验检测机构设置没有统一规划,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甚至一些机构只是低水平的复制。单从地方检验检测机构来看,单位之间硬件基本雷同,检验检测同质化倾向非常明显,开展的项目主要是常规项目的检测,对于花样不断翻新的假劣食品而言,力不从心。从国家级、区域中心来看,重复建设不仅表现在硬件方面,还表现在一些研究项目上,许多课题是国内同行已经开展的项目,更不要说追踪或赶超国际上的先进水平了。检验机构的重复设置严重影响了我国检验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需多方努力

建立以食品安全为主导的统一的国家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自我完善机制和应急快速反应与预警机制,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战略上逐步让以检验检测技术能力为核心的社会化检验检测达到资源共享;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检验检测体系。

从食品源头开始实施全过程的监管,行业分段负责,并采取属地监管的原则,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对当地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能力)实施监管。建立国家统一的食品检验检测从业人员注册管理制度,实施工作岗位资质认定制,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全面提高检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一)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合理化。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推进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机构的改革。各级行政执法检验检测体系要以保障食品安全为核心,与本部门监管职责相结合,满足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监管和行政执法需要,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技术保障。检验检测机构按依法授权的职能对食品进行检验检测,每个环节只能由一个部门负责,减少重复检验检测,保证检验检测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重在健全检验检测网络,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执法监督检验、社会中介检验检测机构和与生产经销企业紧密联结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核,建立和完善食品检验检测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制度,推动检测机构的诚信机制建设,并形成开放且竞争有序的检验市场。

(二)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行为监管机制。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资质认定,明确准入条件、法则等。除法律明文规定外,不再将检验检测机构的资产性质、部门隶属关系等作为检验检测市场准入的前提条件。建立国家级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管理制度,开展食品检验检测能力验证活动。在有效控制和合理解决检测机构重复建设的同时,国家应加紧构建国务院各部门间检测信息沟通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联互通。其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整合当前各部门的检测信息和资源数据库,形成国家统一的、全面的食品

检测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并通过对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加工,实现检测活动的电子监管,再辅以科学合理的

信息机制,可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和共享。

三、措施要跟得上

(一)实行分段抽样和定向检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确定了“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指导原则,这一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食品安全监管的指南。分段监管在检验检测的具体体现应当是分段抽样,而对食品检测则不宜实行分段。各地应当在检验检测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具备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合理分工,根据各自的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作为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室在研究项目上也应进行分工,避免无效竞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前瞻性技术的开发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上,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食品安全上的话语权。

(二)实行政府统一“埋单”制度。食品检验检测收费是不少单位的主要预算外收入之一,也是不少部门利益的来源。食品安全检测经费是食品安全监管不可或缺的支出,要解决多头抽检、重复收费的弊病,必须保障食品安全检测经费的落实。建议设立食品安全检测专项经费,预算实行统一编制审批。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根据各职能部门年度抽验计划和实际需要,统一进行分配、划拨,并在年末根据实际完成批次进行结算。统一“埋单”为实现检测经费投入产出的最大化创造可能,同时也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有关单位检验检测乱收费现象,真正减轻企业负担,树立政府机构的良好形象。

篇10

关键词:食品检验;技术;问题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对人体健康的威胁,而且还从多方面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检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由于影响食品质量安全因素增加,食品检验项目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新的污染源的不断出现以及食品安全检测和监测,预警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平衡发展,先进的食品安全重点控制技术的使用尚未得到普及,已成为当前发展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的科学和技术瓶颈。因此,中国的食品检测技术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食品检验技术的现状

传统的天然霉素的检测技术,如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繁琐、成本偏高,淮确性比较低。近年以来在传统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之上新的食品检验技术得到了开发和应用。这使得食品的黄曲霉毒素能够被有效的检测出来,已经在时间上显示出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对河豚霉素的检测方面还没有获得成熟的发展。生物免疫技术还不能充分的满足我国食品检验的需求。在转基因食品的检验技术方面,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是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而伴随着实时荧光检测技术的研究发展说明了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技术得到了突破性进展。我国也研制出了检测试剂,这就为转基因食品的检验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方法和手段。但随着生物性污染的检测技术的发展沙门氏菌病和螺旋杆菌病由微生物所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菌还有大肠杆菌等也是容易引发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体。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对人民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无法对这些病菌进行很好的检验检测,且检验检测的速度慢很难适应疾病的治疗过程。近些年以来随着生物学技术和电子自动化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得食源性病毒的检测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不少国家已经进行了大的投入来研究和开发。

二、我国食品检验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不仅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关系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只关心如何吃饱的问题,开始关心怎样吃好,吃什么健康的问题。要想身体健康,食物质量安全是一项基础保障,而确定食物是否安全的一项重要手段就是食品检验,食品检验技术推动着食品行业的发展,对食品安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当今社会,食品种类繁多,加工工艺也不断的改进,一些非法加工的食品企业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不惜使用非法手段加工食品,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也很多,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五花八门,近几年来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如今,食品检验技术还需要提高,食品检测系统体系还不完善,先进的检验技术也没有得到普及,这些都影响着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进步与完善。下面,作者就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供同行业学者以借鉴。

1、检测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2008年,我国乳品行业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食品安全事故,即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这个事件的发生充分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落后,我国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主要是通过检查奶粉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然后换算成蛋白质质量。而三聚氰胺中含有大量的氮元素,加入后可以显著提高奶粉中氮元素的含量,却无法测出其氮元素来源是三聚氰胺,这样落后的检测技术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发生事故后,监管部门开始积极研发新方法,以区分不同的氮源。除了三聚氰胺事件反映出我国检测技术落后,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吊白块、甲醛、双氧水、苏丹红等虽然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但目前的检测技术还很落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约束这些添加剂的使用。并且,就目前我国食品检测技术水平,很多检测方法都是定性检测,不是定量检测或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检测方法,这样的检测方法使得定量结果的准确性存在很大差异。比如,一些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法的灵敏度不高,检测数据偏差大,还有一些检测技术不成熟,例如痕量检测技术,都需进一步研发提高。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对于疯牛病阮病毒蛋白及禽流感和猪流感病毒检测技术还需要研发,没有找到很实用的监督检测方法;同时,我国对于环境污染物的痕量检测技术也不完善,缺乏一些大型的精密设备,例如对于二恶英或其类似物、“瘦肉精”、氯丙醇、激素等的超痕量或痕量检测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面对我国食品检验技术的实际现状,就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金等资源,努务研究创新,引入外来技术,使检测技术更完善,提高分析检测能力,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2、检测方式不合理

虽然说我国颁布了《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控制需要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链全程控制,且对于食品安全监管也是全程监管,但对于食品检测技术的投入仍然有限。为了保证食品安全,要求企业每年进行食品安全全项检测,且检测费用由生产者或销售者自已承担,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且企业为了满足食品质量安全要求,往往选择一些质量好的产品或原料进行检验,以保证检验结果符合相关标准规定。对于政府监管部门来说,对于不同的食品企业的监管也难以做好日常化、全程化。往往进行监督抽查,而抽查有风险,必然难以保证所有的食品都安全,对于质量差或不安全的食品难以从市场上杜绝。

3、控制环节不到位

就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的现行状况来看,食品企业对于成品的出厂检验十分重视,政府监管部门也将成品检测作为重点来监督。这样就导致从政府到企业忽略了食品生产过程及原料的监督与管理。再加上监管部门精力有限,监管对象也集中在大企业,对于小企业或家庭式作坊的监督管理就脱节。另外,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导致检测技术和能力也不相同,一些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缺少基层检测实验室,或是实验室检测能力有限,这些都阻碍了食品检测技术体系的发展,甚至有些地方忽略药物残留的检测,包括农药残留的检测,检测环节脱节现象严重。

4、检验机构设置有重复

检验机构在职能上交叉重叠,而各部门又都倾其财力、物力投资各检测机构的建设,像农业、工业、商业、质检、检疫、卫生部门都具备自己专属的检测机构,彼此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无法促进创新交流和提升。致使低水平检测技术只是简单重复的被复制,却对花样繁杂的有害食品力不从心。

三、我国食品检验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突破口

1、提高检测手段

针对相关安全限量标准中的有机污染物、食品添加剂、违禁化学品、生物毒素、农药、兽药、植物病原体以及共患病原体,重点研发相关的快速检测技术。与此同时,针对性地研发先进的检测方法以及开发先进的仪器设备。并且选择性借鉴和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检测技术。

2、加强源头控制

加强食品出厂的源头控制,努力做到对食品生产和销售整体环节进行监控。利用地方政府采取合理措施对所属地进行监管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强对偏远地方食品检测机构技术方面的支持。

3、强化检测机构网络建设

强化检测机构网络建设,完善食品质检体系及体系的机构配置。在政府的号召下,建立竞争有序、透明公开的检验、检测市场,促使民间检验检测机构的建立,进而形成规范合理的竞争机制。并且,民间的检验检测机构也可在食品的安全性鉴定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技术服务以及为政府企业生产、食品销售部门和安全监督部门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4、建立检测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检测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加强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及职能明确分工,促进技术信息交流进步和资源共享,节省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避免各部门内部、各部门之间重复检测。

四、结束语

综上,分析食品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对于提高我国食品检测技术水平,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可靠性有着重要意义。作为食品检测技术人员和食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食品检验技术研究,选择性的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检测技术水平,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梁.我国生产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王一玲.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