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优秀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优秀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Moodle

虽然信息时代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但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尽管也或多或少利用了信息技术的手段,但多是把“黑板+粉笔”嫁接到“PPT+投影仪”上,授课方式依然是“满堂灌”,“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内涵没有形成教师固化意识,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升并不能在教师和学生思想的交互碰撞中产生。因此,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迫在眉睫。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启示

在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设普遍较早,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意识上,并把这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如美国、韩国、德国等国家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无不例外地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相比计算机操作技能而言,更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体现出的是“教育文化”,与本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紧密相连。故笔者认为,在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浪潮中,需密切关注社会的需要,美国的“实用主义”教学观值得借鉴,将社会需求和现实案例充分体现到课程和教学的设计中,为学生创设最直接、最真实的情境。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具有基础性、应用性等特点,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所指信息化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坚持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基本框架的稳定,强调在信息化环境下“原先的一些先进的、前卫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实现成为可能,使先进教学设计理论的接受和应用成为可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含义界定为 “学教并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师生即时的交互中完善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笔者所言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环境设计理论、关系论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交互理论。强调个体与社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知识来源于社会意义的建构;知识的习得来源于社会协商;文化和社会情境下的互动对个体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强调信息技术对学习环境设计的支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设计服务,而不是盲目地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要体现个性化需求。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育设计过程中,应当以学习活动的创设为中心,教师、学生的互动参与为重点;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一味地强调协作学习,重视独立学习,二者应当达到一种平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特别注意学习者在独立学习阶段对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的需求情况,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正如孔子云“因材施教”。

总之,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新型教学设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基本框架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只是具体的研究问题不同。教学设计的中心不能简单的以“教”或以“学”为中心,而要综合考虑教师“教”的传递策略的设计和学生“学”的资源库、知识库的设计;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表现形式不能囿于简单的流程图,教学设计模式应该是非线性的和开放式的;在研究方法上不仅要注重量的研究方法,还要采纳我们一直忽视的质的研究方法;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应是环境的设计和开发,并注重学习问题的层级式设计。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现

首先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维度对高校师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出基于“有效学习”设计思想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要点:利用STS 教学观,在课程引导问题的设计时,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在这些情境中找寻适合自己社会背景经验的学习情境;在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让更多的学习者分享学习成果,即展示学生的作品;重视教学目标的设定;评价的设计等。其次,提出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及模式。流程设计主要由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提供认知工具和协作工具、学习策略设计、管理及帮助设计、总结与强化练习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组成。

过程模式的操作步骤主要有教学目标分析、学习任务及问题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知识的授予、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设计等七个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动态沟通、完善、修改。再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平台支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日常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采用相对成熟的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魔灯)教育软件为教学设计首选平台。利用Moodle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致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三个阶段。主要包括课程界面美化(如添加时钟模块等)、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初始能力、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分析等)、课程活动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活动设计、课程评价设计

需要指出的是,Moodle 平台是一款功能强大的、优秀的教学平台,无论是作为课堂上的教学工具,还是课前、课后的辅助平台,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很好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Moodle 进行教学设计并不是万能的,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加涅等著.皮连生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篇2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AI软件) 前期分析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AI软件)含义

一般认为,CAI软件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相应的文字教材设计开发出来的计算机程序,它融合了软件设计开发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个性以及对于学与教的资源及过程进行系统规划的一套整体性操作程序的主要意图。

从目前开发出的CAI软件来看,主要分为助教型和助学型两大类。助教型的CAI软件一般用于课堂教学中,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我们通常所说的“课件”实际上是狭隘的理解为学科教师为了满足自己教学的需要,自制的教学软件。助学型CAI软件主要是面向社会和家庭,包含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并附有自测题等。

在倡导个别化学习的今天,立足于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的助教型CAI软件由于不能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因而推广使用的价值不大,所以,在当前软件的设计、开发主要面向学习者个人的群体化教学辅助软件。

二、现行CAI软件中存在的问题

CAI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量的优秀软件,可以说,CAI软件是开展CAI活动的基石。但各种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CAI软件的现状并不能让人满意,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盲目使用,排斥传统教学手段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运用CAI软件进行教学在许多方面都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并不是说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都适宜于采用CAI这种形式,因而它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当前,开展CAI活动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把CAI软件当作是一种象征,成为大多数教师在上公开课或评优质课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象征性形式,以致于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徒有虚壳。

2.华而不实,片面强调技术手段

随着各种优质课的评比以及“课件”评比活动的增加,许多人在CAI软件制作的难度上下功夫,本来做几张简单的幻灯片便能说明的问题,却舍本求末,过分追求动态效果以及其他一些“唯美”效果,结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没有优化教学效果,反而产生一定的负效应。

3.形式单一,“机灌”突出

许多CAI软件只是把教学中需要的文本,图片等资料做成幻灯片化的课件,教师讲课时只是机械地点击鼠标,一屏一屏地呈现,师生之间、学生与教学软件之间缺乏互动性,呆板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大屏幕的刺激,主动性得不到发挥。

上述几个突出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前期分析工作没做好。所以说,深入研究和开展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工作,将有助于我们科学、系统地设计CAI软件,更大程度上发挥CAI这种新型教学活动形式的优势。

三、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尽管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围绕着学习者、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这四个基本的要素来进行,所以教学设计过程一般由学习需求分析、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评价等阶段组成。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是逐步优化、逐步求精的过程。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适当地调整目标、内容和策略。根据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模式,CAI软件的设计在前期分析阶段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需要分析

分析学习需要就是指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找出学生当前的状态与期望他们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来确定教学问题,分析该问题的性质,并论证解决问题的必要性的过程。

在CAI软件设计中,我们就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在进行软件设计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考虑“为什么要设计这个软件”,“不设计它对教学效果有没有影响”等问题。

2.内容分析

目前市场上软件数目比较多,但教师仍抱怨优秀软件少,究其原因就在于所出售的CAI软件大多出自于计算机专业人员之手,他们对教学中内容的处理不恰当。教师自制的软件中也存在这个问题,有许多课件完全可以看成一份电子教案,并没发挥CAI的优势。所以说,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是设计开发一个优秀软件的开端。

在进行内容分析时,通常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选取在教学中重复性比较大的内容或者板书时比较费时的内容,比如复杂的图示,从而节省板书时间,但也要注意,不能完全取代板书的地位,演示对学生而言只是“视觉暂留”,而板书停留的时间长,能够加深印象;选取用语言文字难以讲清楚的抽象概念、利用简单的图形、图像,难以讲清楚的动态变化规律,复杂的变化过程以及一些细微的结构等,借助于多媒体,通过动画呈现,过程演示和局部放大等清晰地展示出来,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进行模拟实验。有些实验危险性比较大,不宜操作,通过CAI软件来模拟使学生感性地观察实验结果。再者,弥补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某些缺陷。如能够重复演示,有助于学生对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能够通过一些形象的手法使学习者观察到在实际实验中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发生过程及微观内部机制。

3.学习者分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学习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内在条件和外部事件,所以我们要分析学生的特征,确定他们的初始能力、了解他们的一般特征以及测定他们的学习风格。学生的初始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以及对该项学习的态度。了解学生的初始能力对于确定教学起点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的一般特征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等背景因素。学生的一般特征会影响到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效率。学习风格是指对学生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

四、结语

CAI软件的设计开发只有面向学习者,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所以说,立足于学习需要,恰当地选择内容,开发出满足不同学习者需求的教学软件才是软件设计的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晓,李小志,张长青.关于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技术通讯.

篇3

清华大学自1990年开始将计算机课程纳入基础课范畴并作为校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和管理,在全国率先提出3个层次的课程体系(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相应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思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不仅仅是计算的工具,计算机科学与其他学科日益交叉融合,几乎所有的学科在科研和工程中都要应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思维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原有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在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出现很多问题:课程涵盖面不够广,不能适应多样化的选课需求,不能满足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重原理和技术,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不足;重知识传授,轻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实施受教学资源和环境限制等。

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多年来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和实践,获得清华大学“985”工程、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相关项目和国家标准研制项目的支持,并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立体化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支撑环境建设、教育资源标准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1 计算机公共系列课程建设、改革的主要思想和理念

1.1 适应多样化需求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公共课程群

计算机技术与其他科学和技术日益融合,各个学科的研究和工程开发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计算思维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如何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确定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础课教学与研究创新能力的关系,是我们一直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立足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课程体系顶层设计出发,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形成应用能力、工程能力、研究能力并重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群,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系列课程,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管理中。

1.2 启发思维、注重基础、鼓励创新、加强实践的教学模式

在大学的基础课教学阶段,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自身潜在的创新精神,养成思想不受禁锢、勇于质疑、敢于探索、善于动手实践自己独特想法的基本素质。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是前提,因此启发学生运用计算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为重要。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所谓创新,就是发现了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研究了现有的理论和方法以后,认为不能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够好,于是研究新的理论和方法;所以说要能够创新首先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解决问题,而这种素质也必须从基础课教学开始培养。同样重要的还有学习和实践能力,这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1.3 以教材和教学资源作为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载体和学习过程的支持

教材和教学资源是教学研究成果的载体,是教学改革实施和教学设计思想的具体体现;课程改革的成果需要通过教材和教学资源进行推广和传播。教材要能够支持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分别对应大课理论教学、课外拓展学习、基础实验和拓展实验;主要包括针对课堂教学的主教材、针对课外拓展学习的参考资料和案例、针对基础实验的实验指导教材、针对拓展实验的实验案例集。教学资源建设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资源,包括与大课一致的音视频教材、在线案例学习系统等多媒体资源。

1.4 以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支持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外学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实践和自主创新的最佳环节;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就是给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主要作用体现在:(1)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丰富和优质的学习资源;(2)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3)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提供环境和工具平台;(4)方便学生交流讨论和分享知识;(5)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组织、教学经验共享的工具平台。

2 问题与措施

2.1 课程群建设

面对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我们对全校主要院系进行了调研,包括对本科生选课兴趣和个人目标的调研、对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对教授和主管教学领导的调研。调研形式包括各种座谈会和调查问卷。

依据调研分析的结果和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的内在规律,我们设计了新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群。该系列课程群包括通识教育的应用专题系列和公共基础系列以及辅助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应用延伸系列,是一个包含19门课程的课程群,每年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约47个课堂,选课学生近8000人。

2.2 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改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以问题求解为驱动,以计算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建模和求解、自主选题、分析、设计、实现。如何兼顾课程的基础性和学生研究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主要难点表现在学时有限、课程内容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课外投人计算机课程学习的时间不够等几个方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制定了差异统合教学法,在大课规定学时内统合共性需求,按照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通过弹性的扩展学时详细讲解例题分析和拓展内容;通过实验课、自主选题的项目训练、课外研讨组以及竞赛,实现个性化的因材施教;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支持课外学习。这就使得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在项目训练中,我们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由学生自己选题,启发学生去发现有什么问题需要用计算机解决,然后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设计解决方法并实现。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经历选题(通过调研发现问题)、设计、实现、测试、答辩,学会了如何运用计算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了项目组织、管理和协作能力。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布置课程论文、组建课外讨论组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意识。

我们将国家级科研课题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学会科研中的计算思维方法;在课题研究阶段,吸收部分学生参加课题组;在课题完成以后,将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学,作为学生项目训练的软件开发平台,使学生在基础课学习中就了解并使用基于构件的软件自动生成技术。

我们还通过与各个院系合作举办程序设计比赛,训练学生项目组织、协调能力和创造性。例如,2009年春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乔林副教授负责与汽车系联合举办程序设计比赛,共17名汽车系的学生自由组队参加比赛,比赛共分6队,每队2-3名学生,将比赛成绩优秀的学生的程序设计课程成绩同样记为优秀。

2.3 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材、教学资源和支撑环境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众多教材和教学资源在教学各个环节起到的作用普遍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资源没有起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而往往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复;另一方面,精心设计的教材和教学资源难以作为经验和成果向其他院校推广,原因是教师设计的教学资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不同学校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特点都不同,使得其他院校很难直接采用。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开发教材和教学资源时,首先作好教学设计,然后为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建设恰当的资源,开发主教材、配套电子资源、教师用书、学生用书、案例教程和在线案例学习系统等。为了解决教材及教学资源针对性与普适性的关系,使教学资源便于重新组合,在更多的学校得到利用,我们致力于教育技术和资源标准化的研究,主持编制与资源和平台相关的国家标准、ISO国际标准,依据标准对教学资源进行标准化描述,建设以知识单元为最小粒度和符合国家标准的教学资源库,开发将知识单元组装成课件的标准化方法和工具。这些都对教学成果的推广起到重要作用。

为了支持学生课外学习和教师进行跨课程的资源共享和教学设计,我们还开发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社区网站。该网站包括多门课程的音视频课件、知识单元库形式的教学资源库、供教师备课使用的在线教学设计工具、指导学生自学的电子导师系统、案例教学系统和通过交流讨论实现知识资源良性增长的学术圈。该教学社区中的多项工具都已经取得了软件著作权证书。

3 总结与展望

篇4

【关键词】计算机 微课 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9-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24-01

1、微课特点及意义

微课主要是利用短小的视频,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内容进行讲解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

1.1主要特点:从教学内容来看,内容相对较少,问题聚集在突出问题或主题,更适合老师要求;从资源容量来看,微课视频与相关设施总容量一般都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支持多媒体格式,在教学实践中,师生能流畅地观摩课例,查阅课件、教案等相关资源;同时它还可以方便灵活地保存到手机、笔记本电脑、MP4等终端设备上,从而实现泛在学习与移动学习,对相关教育者进行评课、观摩以及研究、反思等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空间;在具体微课资源教学的结构中,资源使用更加便利,微课的教学内容是指向明确、主题突出和相对完整。它以教学片段为主线,以学案、教案、课堂多媒体素材、课件、教学反思、学生意见以及专家点评为教学资源,从而形成类型多样、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的单元性资源主题包,为师生创造一个更加真实有用的微教学环境。这样也就让微课具有广大教学视频案例的特征。

1.2微课制作的意义

1.2.1微课对教师的影响

1)加深教师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在微课选题、策划、教学设计、PPT制作以及视频编辑与合成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教学设计是整个微课的重中之重,它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是教师对课程的熟练程度、教学方法、语言的凝练以及实现手段等方面的一个综合挑战。2)加深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教师从了解微课到亲自实践,从陌生到熟练掌握微课技术,这本身就体现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体现了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1.2.2微课对学习者的影响

1)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搭建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即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既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适应竞争、合作学习的平台,更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坚实基础。伴随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网络带宽的提速,微课的学习形式可以从线上到线下,从校内到校外,这种大环境可以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2)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学习者的需求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呼唤个性化自主学习,而传统课堂教学很难满足该需求。同时,每个学习者的想法和理解程度都不同,他们对知识的需求都有所不同,而微课正是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2、计算机技术在微课领域的应用实践

2.1计算机技术在微课开发中的实践应用。制作高质量的微课,在开发微课内容的基础上,需要有效的应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微课视频的制作效果和应用效益。现在常用的微课制作技术,主要有录屏软件、拍摄、视频制作软件以及视频合成技术等。这些技术都要在每一个环节过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作用,发挥计算机软件应用和视频制作优势。

2.2计算机技术对微课件的实践应用。促进个性化学习,微学习是微课的核心理念,并需要我们加以倡导,而微学习的基础则是要有科学的微内容,主要依靠的是微课件。计算机技术对于微课件制作具有较大的空间和成效,尤其是微课件的制作工具,比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PPT,Flash,Auth-rware等制作方式,当前微课件的制作工具更多的是综合多种技术和工具,搭建一个综合性计算机辅助制作平台,生动形象的微课件有助于促进学习者进行高效的学习。

3、计算机技术在微课实践中的作用机制

3.1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微课设计平台的建设。利用计算机技术,可进行微课设计平台建设,形成良好微课教学资源的创作平台,为在区域内或学校内教师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进行微课设计平台的建设,重点是为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交流、评价和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集微课建设、管理、应用、评价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3.2创造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微课教学模式。要积极创造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微课教学模式。在国外,较为成功的模式是将微课应用于“颠倒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育改革项目中,并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相对来讲,在我国微课的教学设计和研发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缺乏对微课大规模应用机制的研究和设计,更是缺乏对于微课教学的成熟模式开发。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机制研究,切实保持与当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步伐,增加对于微课在移动学习、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应用设计。

4、发展计算机技术,提升微课资源建设的措施

4.1加强教师技术培训。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的出现,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帮助意义。毫无疑问,教师是“微课”开发的主体,微课的开发不仅仅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技术,还需要配合视频、音频编辑技术,课件制作技术,交互网页技术等多个计算机开发技术。这与目前大多数教师所掌握的PPT课件制作技术和word编辑技术相比难度要大得多。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一是对于微课的大范围推广和应用需要加强对教师开展微课设计及微课技术的相关培训,从而排出教师开发微课的技术障碍。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年教师有必要也有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水平。

4.2把握“产学研”合作契机。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目前微课方兴未艾,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已经有一批优秀的微课制作、开发企业和培训机构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并加入到了微课的制作团队中来。这无疑为微课真正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提供了有力的计算机技术保障和支撑。如果能把开放教育学员关于在线学习微课的偏好、特征归纳整理好,能把符合学习者需求和认知水平的知识点结构等研究成果和企业产业化运作结合起来,那么微课的传播效果和质量就能得到保证和进一步促进。

因此,要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发微课资源,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相信微课在未来的教育领域中所具有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我们也需要不断的努力,使用计算机技术,开发出更加多样的微课资源,实现微课的全面应用。

篇5

Abstract: In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teaching, the teacher carefully chooses teaching material, carefully design the teaching content, carefully design question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study, and strengthen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attach importance to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ake them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thinking ability, and train students'' team consciousness.

关键词: 学习兴趣;问题情境;资源利用

Key words: interest in study;question situation;resources use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59-01

0引言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该走出传统的方法,而展现出一种艺术的表达。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而作为教师,则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提高技能的过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点着手提高课堂效率。

1强化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指法练习、用计算机编排word校报墙报、投影片设计等操作竞赛,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课程。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连续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但是也不能让学生自由操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讲练结合,比如在讲文字处理应用软件课时,一般都要简单讲解之后以上机实验为主,比如对Word图文混排课进行重点演示分析,教师以电子报的设计为例,先介绍设计制作报头,报头大小,报头的形式,选取版面设计,色彩搭配,导读栏。然后组织学生设计报花布置版面,给多个同学分组,布置制作电子报刊作业,加上一些艺术效果,得到自己满意的作品。最后组织学生探讨选材是否得当,编排是否得体,风格是否一致等。通过展示部分设计制作优秀的样稿,让各小组组员自动合作训练,做出更好的作品。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技能,为学校的电子报刊技能大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时还要注意讲课与操作的合理分配,如在讲PowerPoint演示文稿时,由于该软件是office家族中的一员,理论知识相对word和excel比较简单,故要精讲多练,重点强调编辑和修饰演示文稿,引导学生设计方案,获取素材,组织加工,并且学会综合应用超级链接技术、演示文稿的不同视图和幻灯片版面设计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进行一些简单演示,并提供一些有视频和音乐的小动画,让学生联系实际,自由发挥,在最后阶段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一套内容完整、形式活泼并且具有音画动态效果的幻灯片演讲文稿,使学生学习的知识适应他们今后的需要。

2问题教学是教师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手段。

以学生思维活动为前提,精心选择教学素材,为创设情境教学奠定基础。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下自主操作,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也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问题的设置上,为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教师应当准备内容丰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积极查阅教学参考资料,关注学生兴趣,精心筛选教学素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学后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新授课可以较多采用问题教学法,设置悬念,让学生紧跟教师讲课步骤,集中注意力,轻松地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最后不仅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这样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导向,通过创设问题,渲染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提高了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把计算机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另外教师也要“与时俱进”的把生活中的智慧带入课堂,巧妙安排教学结构,将新知识与学生的学习需要相联系,鼓励学生创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学习环境,驱动学生使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达到在做中学,在应用中提高和创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强化资源利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生自身的起点水平差异和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差异都给教学带来不便,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针对教学对象和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视频等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设计和组织。设立多样并附有一定层次难度不同的操作练习题,查找并制作易于自学的多媒体课件、视频。并放在教室文件服务器上,作为共享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应用共享资源。将学生按操作能力的强弱合理搭配,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力强的学生独立自主地选择有深度的资源和课件进行探究,把他的所学所得演示给大家,其他学生可在课堂中反复练习,加以巩固。这样通过同组学生的互相帮助和共同探究就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有了互帮互助的团队意识,例如讲淘宝网上购物,本来我想利用网络资源直接演示,但是很快话题就被学生抢去了。很多学生头头是道地介绍他们网购的经历,并给大家介绍了许多网购网,没有网购过的同学听了他们的讲解也异常兴奋,跃跃欲试。这样在同伴的带动下轻易地就达到了教学目标。所以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让那些能力强的学生充当小老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安排教学结构,使教学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既要积累、筛选大量的教学素材,又要根据素材设置问题情境;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智慧和才能;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使计算机基础成为学生真正探究计算机奥秘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晓燕.中职计算机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 CAI课件 制作

计算机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已深入到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课堂教学,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已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而,教师迫切需要大量教材配套的CAI课件。由于市场上没有现成的软件可买,即使有也不一定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思路一致。所以自己动手编制课件就成了最快获得适合自己教学的CAI课件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 CAI课件制作前的准备工作

一个优秀的CAI课件,除了要有精美的制作外,制作前的准备工作也是不容忽视且必不可少的。

1.选择合适的制作工具。开发工具的好坏、功能的强大与否,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制作出的课件的质量。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你的“器”选择的不好,那么制作同样质量的课件,你将花费比别人多达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开发周期,这样,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满足不了现代课堂教学对CAI课件的大量需求。所以,选择合适的制作工具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可用于CAI课件开发的制作工具有很多,如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等等,这些工具具有制作简单、直观,不要求开发人员具备编程能力等特点,特别适合教师选用。在这些创作工具中Powerpoint的交互性较弱,而Authorware的文件太大,这两个缺点恰恰是Flash的优点,所以现在制作的课件多选用Flash制作。

2.选择好课题。选题即是明确课件的课题,它是课件制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选择的内容应是教材的新知识点、教学重点以及学习难点。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选题一般要在分析教材、分析学习者特性的基础上,并根据多媒体特点进行确定,通常的做法是找出新知识点、教学重点、学习难点,然后从这“三点”中对课题作出初步的选择。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有许多教师都是为用CAI课件教学而用,而不是因需用CAI课件教学而用。许多教师制作课件,选题多半是要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而不是教材的新知识点、教学重点或难点,这样制作出来的课件就成了“黑板搬家”,根本没有发挥多媒体的特点,也就毫无效果可言。

除此之外还应综合考虑以下两个问题:首先,作为课堂用多媒体课件的选题,其内容必须适于用多媒体表现,能突出多媒体的特点;其次,要考虑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否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应从时间、知识、技术水平以及教学效果等诸方面综合考虑。

二、CAI课件的制作步骤

选择好了合适的制作工具,确定了要制作的课题,接下来就要进行复杂而繁琐的课件制作了。一般来讲,课件制作要经历下面四个阶段,教学设计、脚本设计、素材准备、系统生成。

1.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你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来制定教学策略、规划教学过程的活动。教学设计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CAI课件的成功与否。所以我们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例如,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采用操练与练习的教学模式,而对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其注意力容易分散,则可以采用教学游戏原教学模式。同时,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如下问题:①教学设计应遵循心理学、教育学规律,使课件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实现。②优化课件结构,力求课件的内容准确、丰富、图文并茂。③充分利用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利用声、光、动画等听觉和视觉效果设计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生动。④系统应为开放式结构,按照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由于授课者和授课对象不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有所差异,开放式系统应能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

2.编写脚本。编写脚本主要是将教学设计编写成思路清晰、流程精炼的“剧本”。脚本对课件的作用就相当于剧本对于电视、电影的作用,它是编程人员开发课件的依据。脚本的结构应符合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要求,也就是说,脚本应划分成多个模块,通过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调用来实现程序的执行。常用的脚本结构如下: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把学习路径的控制权交给教师,让教师对计算机提供的各项内容进行选择,从而使课件课件按自己的需要确定合适的教学路径,很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因材施教的目的。

3.收集、制作素材。这项工作主要是收集、制作、处理课件制作中所要用到的素材,它包括声音的录制、图像的处理以及动画的制作合成等。由于兼容性的问题,素材存储的文件格式一定要是常用的。例如,声音的存储格式应以.wav为主,图像的存储格式应以.bmp或.jpg为主,动画的存储格式应以.avi为主。

篇7

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给学生展示一些美丽的与课文相融的图片,可愉悦学生的心灵,激发创作热情,从而一步步踏入老师所营造的情境中,产生共鸣。朱自清先生的《绿》,“格调清朗,节奏明快,充满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反映作者勇于进取的精神”,更动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语文老师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入情境,备课时准备了大量的精心挑选的色彩明艳浓烈的图片,其中有一张堪称美仑美奂的“梨花带雨”图片,以及与“绿”课有关的大量的录像片段,还有和本课有关的背景资料,把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机地链接在一起,以网页形式在学校的网络中心服务器上,上课时,学生一人一机,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等学生都可以在网上获得,网页上的图片和相关录像,加深了同学们对《绿》这篇文章的美好印象,在课上同学们可以在网上了解他想了解的一切。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时间占了多数,很多学生在看到“梨花带雨”这个图片时,不由得惊呆了,任课老师趁机“从大家眼神中,我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梨花带雨'图,大家能否用语言去描绘、赞美呢?”,同学们的写作热情被激发了,纷纷发言,可惜许多同学语言干瘪,词不达意,老师顺势引入课文,“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梅雨潭那醉人的'绿'的,学习他的表现手法,然后再描绘”。这样既然可以使学生多一次写作机会,在激发的创作热情中用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更深层次地融会贯通地描绘这些景物,事半功倍,一石三鸟。网络资源的大容量性、集成性、开放性等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从教学方式的手段看,它有别于传统教学,能借助声音、图片、动画等的神奇配合,为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提供有效途径。

又如,在执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语文老师就是在网上找到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并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绘的幽僻的小路、多姿的荷花、微微的晚风,缕缕的清香、淡淡的月色、薄薄的轻雾,品味作者迷离恍惚、深沉抑郁的情感。这些不正是作者夏日荷塘边的窃窃私语么?不正是这种轻松中夹着哀愁,恬淡中和着丝丝苦涩的独特意境么?在这种情况中,学生轻松体会了作者那种难以言状的苦闷、彷徨、低沉、抑郁,从而自然的联想到当时腥风血雨的黑暗现实,理解当时的知识分子,理解作品的主题。

文学作品一般都有是在对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眼前的传神写照即是“境”;而其中的思想的自然流露就是“情”,“情”与“境”天衣无缝的融合,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还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魏书生语)。利用网络环境中的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大量的资源等创设情境,获益良多。

当然这里面少不了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要作系统安排,精心策划。教学设计分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前者主要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后者主要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前者是通过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事件的设计及呈现教学事件的教学策略的设计,后者主要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选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分析,设计学习资源,认知工具以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支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模式。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符合了人本主义及素质教育的对教育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中,我的体会是:一是学生不太习惯于这种不太“像”上课的模式,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进入角色(可能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有关),学生普遍反映信息太多,没有次序,不容易进入学习的角色,另外网页内容外观花样多干扰大。但这次教学设计实践是成功的,效果是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大部分的学生学会了自主获取信息,动手、动眼、动脑三维一体,多重刺激,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威信感受到了挑战,压力增大,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表现主要是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由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代替,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唯一选择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学组织是单个教师所不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因此,如何制作符合网络环境下优秀的教学课件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最起码是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各方面知识,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互联网比特量以月成倍增长,传统教师念经式上课模式,其信息量充其量是九牛一毛。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的教师、学生是否作好了准备?教师、学生要转型到这种模式下,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培训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1992.

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学科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突出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人文的特性。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之外,还涉及许多其他学科,如环境、语文、数学、审美艺术、硬件时尚、软件开发等,具有综合性特点。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巨大差异。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策略的选择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还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形成了“理论储备实践操作把握重难点点拨指导练习强化”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理论课是基础,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是运用计算机及应用软件以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方法,使计算机教学形象、生动;练习是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理解、消化进而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是照顾学困生、促进中等生、发展优秀生的主要手段。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教学策略作分析。

一、夯实理论,提高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的综合性特点,在教学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学识渊博,知识面广,而且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理论,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技术与教学手段,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准确、更深入地分析和把握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基础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联系生活,重视实践操作

实践是运用计算机及应用软件以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方法,教师通过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启动创造性思维,使计算机教学形象、生动、快乐。教师备课时,要善于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要归纳学生质疑中提出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设计探究实践上机操作,增强趣味性,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割裂开来,更谈不上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学生被动地学习书本上抽象的知识,久而久之,就出现了重知识、轻能力,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运用图像生动、融知识科技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和设备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学设计中还应根据新课标精神,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开发自身潜力,实现信息技术知识从书本形态到生命形态的转化。此外,课堂教学中还可适当布置一些实验习题,供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径思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创新知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重难点,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果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那么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更高,教学目标也会更加明确、更具针对性。所以说把握重点、难点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能力,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才能真正认识教学重难点的含义和特点,才能科学地研究、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另外,教学设计中要把每一位学生看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根据每一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设计教学方案,教学设计要让老师和每一位学生在参与教学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在教学设计中涌动。

四、适时点拨,实施分层指导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适时、恰当、精练的讲解是学生顺利达标的关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在整个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进行启发、引导和评价,对那些通过读书、实践仍有疑问的地方进行点拨、讲解和指导。课堂教学结束时,要精讲多练有的放矢,照应目标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及关键所在,使学生所学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同化,从而形成知识体系。然后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练习和实践,如对于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段落调整与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打印页面等问题,在学生进行现场实践的同时进行适当点拨指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点拨指导的目标是拔尖,加深他们理解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求他们“立志向、善思考、自己走”,鼓励他们“善思考、善提问”;对于中等学生而言,指导的目标侧重于整体提高,要求他们“促内化、助迁移、渐放手”;对于学困生来说,点拨指导目的是让他们达标,重点为“抓基础、养习惯、带着走”,鼓励他们“敢实践、敢操作、敢提问”。分层指导的同时要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以生成性的动态评价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点滴进步。

五、练习强化,以学促用以用促学

练习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消化并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是照顾学困生、促进中等生、发展优秀生的主要手段。在计算机这门学科中,练习无疑是实践的重复,它在使全体学生掌握基本要领的同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如在上机操作课中,可以通过学校的多媒体展示系统,将有一定电脑基础的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幻灯片并配上优雅的音乐进行播放,学生在被认可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必然提高。此外,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还有赖于第二课堂的积极开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或学习其他学科中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从而做到“以学促用,以用促学”。如研究性课题的研究,班级网页制作,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料查询,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电子作品制作的竞赛,这些不但有利于巩固学生已学知识,拓展、加深其所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与热情,有利于学生实践水平的发挥与提高。

总之,合理、构思新颖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教学设计不仅包含教学内容,而且必须考虑课堂教学活动中人的因素,即师生活动和师生互动的过程,着眼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谐课堂气氛的营造,让学生放飞思维和想象的翅膀尽情翱翔,这样的课堂才会成为育心有效的课堂。

实践证明:计算机教学如果灵活多变、目标明确,且教学内容活泼多样、美观实用,则无疑能激发学生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设计技术潜能。“理论储备实践操作确定难点点拨指导练习强化”各环节的实施,都给了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李勇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及学科特点与教学建议.教育技术通讯.

[2]姚爱姬.异步分层教学让所有的学生有所成.浙江现代教育技术,第6期.

篇9

关键词: PBL教学法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设计

1. PBL教学法

1.1什么是PBL

PBL教学法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的自主学习模式,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专题或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在PBL教学模式中,情境、问题、学生、教师是PBL模式的4大基本要素。问题与情境是课程组织的核心,学生是致力于解决问题的人,教师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工作伙伴、指导者。[1]

1.2 PBL教学法实施前的准备

PBL教学模式强调以问题为起点、以小组协作为主要形式开展学习,因此在教学实施前需要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对学生分组及对小组长进行培训。

1.2.1创设问题情境

PBL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因此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是决定整个PBL教学过程成功的首要因素。问题情境的创设对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进行“问题”的设置,要遵从知识综合性、真实可用性、趣味性、研究探索性、结果可验证性等原则。[2]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已有的知识结构、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的差异性等,问题的难度应适中,与学生真实生活要有一定的联系。

1.2.2学生分组

在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性格特点、男女比例等因素,每个小组之间人数应大致相同,每个小组选取一名小组长。课程实施前,首先要对小组长进行培训,阐明PBL教学法在课程中应用的意义、基本操作流程,以及成立小组的意义、小组长的职责和义务等。

2.基于PBL教学法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在目前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采用“讲授—演示”的教学模式,即首先系统讲授每一个菜单、命令和工具的功能,然后让学生上机操作,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引导下,缺乏实际经验,知识和技能往往无法迁移。针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笔者在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下面主要以“Word文字处理”这一章为例,介绍PBL模式的具体实施情况。

2.1教学目标分析

Word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文字处理软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地对Word文档进行格式设置;能够在Word中创建、美化表格;能够在Word文档中插入文本框、艺术字、图片、自选图形等对象,能够根据排版需要合理设置对象的版式和叠放次序。其中,Word文档的简单排版和单个对象的设置较为容易,而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图文并茂的文档较难,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循序渐进。

2.2学生特征分析

由于目前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学习,高职学生在入学前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但他们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多是在上网、聊天、看电影、游戏等娱乐休闲方面,而没有把它当成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工具。另外,受地区差异、教育环境和家庭状况等因素影响,学生已有操作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同学接触电脑的机会较少,基本操作还不太熟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从学生的已有水平、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3问题情境创设

通过上面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特征的分析之后,笔者选择了以校园期刊《朝阳》的创建为切入点,将问题情境细化为:期刊的约稿通知、期刊的宣传海报、投稿信息的统计、稿件录用通知等四个问题,每个问题的描述和对应的知识技能要求如表1所示。

2.4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描述

PBL教学模式的实施要依托于丰富的学习资源,只要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资源,就可以加以运用,包括教师提供的资源和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资源。结合本章的问题情境,校园期刊的创建,需要的校园图片、教室或寝室的图片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拍摄或者在校园网上下载需要的文字素材和图片素材。教师也需要准备一些基本图片、文字素材和效果图,在已有的效果基础上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只要求他们完成基本效果,从而激发每个同学的潜能。

2.5教学实施过程

下面以《问题情境3:校园杂志宣传海报的设计与制作》为例,介绍基于PBL教学法的教学实施过程。

2.5.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校园期刊呢?可以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教师可以展示一些优秀的Word图文混排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思考哪些设计方法可以引入到将要设计的作品中。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通过欣赏作品,吸收别人的优秀成果,激发创作灵感。

2.5.2分析问题,收集资料。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细化,并帮助学生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及操作技能:

1.在Word中插入图片,调整图片的大小,以及环绕方式。

2.插入艺术字、自选图形、文本框等对象。

[学生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并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文字、图片等素材资料。学生自主学习前期知识技能,首先自己尝试解决,如遇到问题可以请教小组其他成员或老师。

2.5.3小组协作,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小组协作讨论等方式去解决问题。对于大家普遍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进行统一演示讲解;对于个别问题进行单独辅导。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创作和小组协作完成。如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技能的建构。

2.5.4成果展示,评价总结。

[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内部的成果展示评价。每个小组代表展示一个作品,老师点评,总结作品中的闪光点及存在的问题。

[学生活动]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展示自己作品,小组成员一起评选出本小组的优秀作品,向全体学生进行展示,并讲述设计思路和技术要点。

需要指出的是,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知识技能水平,实施PBL教学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法有着必然的优势,因此,在实践中要辩证地对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

3.PBL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

3.1PBL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实践证明,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兴趣和参与意识,通过PBL教学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通过自己上网搜索资料,信息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也锻炼了学生分析与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任务分工、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学生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2PBL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要会使用windows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基本上就能胜任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但是PBL教学法需要教师查阅大量资料进行教学设计,在备课中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额外的工作量令教师承受很大压力。

学生受高中应试考试的影响,学习思维转变不够彻底,部分学生对于新的学习方法无法完全适应,面对问题不知从哪里突破,自学能力差。小组学习时,个别学生过度依赖于优秀学生,不承担组内任务,造成学习效果削弱。目前国内缺乏对学生个人及学习效果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评价PBL的学习效果是在引进PBL教学方法的同时应进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永斌等.基于情景平台的经济管理类PBL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6).

[2]刘春城等.采用PBL教学模式进行工程训练时“问题”的设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6).

[3]胡小勇,祝智庭.问题化教学研究纵览:理论与流派[J].中国电化教育,2005(2).

[4]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2(2).

篇10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育;项目教育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C-0035-04

提高学生计算机理论水平及综合实践能力是现代化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是培养未来企业需要的高端素质人才的基础。当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在中职计算机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在强调实践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

一、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以任务的设定为驱动,以行为为向导,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来完成学习目标。项目教学法从学生角度来说,是一种“行为导向、任务驱动”的学习方法,它适应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教学角度来说,项目教学是一种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教育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1.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1)综合性。中职计算机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它以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出来的教学项目为核心,按照计算机设计操作过程的逻辑构建有效的教学内容。中职计算机项目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学科限制,对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加以整合,在围绕项目的基础上设定单元教学任务,设计出一个个学习环境及其活动、一个个具体项目、技术及其方法。

(2)自主性。中职计算机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设计的环节中,从信息收集、计划制定、方案选定以及目标实现、信息反馈、信息评价等方面,让学生深入到活动中,了解总体的活动方案,清楚每个具体环节的细节,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依托,使学生身处真实的模拟环境中,学生在积极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能激发其潜在特长和团队合作意识,合作精神能让学生在团体中不断成长。

(3)开放性。中职计算机项目教学法的开放性表现在学生围绕学习主题所进行的探索方式、方法以及评价、展示等方面具有选择性和多样化,学生学习的成果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更多的是通过日常经验的积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多样性的能力,不仅要靠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还需要个人积极参加职业实践。

2.项目教学法中的注意事项分析

(1)树立明确的目标定位

在中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科学文化知识、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的人才。上述目标定位比较笼统,缺乏实际可行性,也缺乏实质性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变化,要求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1]

(2)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仅仅是对课本的知识进行照本宣读,缺少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对知识进行思考与探索,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3.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项目教学作为国际、国内较为实用的教育方式之一,是实现综合能力教育的有效途径。我国一些中职学校在分析传统教育模式现状及弊端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有关项目教学成功作为和经验,选择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为试点,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未来社会发展所要求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自主学习、问题解决、任务规划、自我管理、团队协作以及积极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而项目教学法则是最为关键的教学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概念与应用意义

(一)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项目教学法,目标具有多重性,教学周期比较短,效果比较理想,同时具有良好的可控性与实际可行性。项目教学法通过对一个完整的项目实施来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项目教学法是通过隐含新知识的典型项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认知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并且组织学生围绕项目展开讨论与分析,对项目中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同时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项目的任务。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学习与思考,促使学生尽快对新知识进行掌握。

项目教学法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和广泛应用。

(二)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育的意义

1.避免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的,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处于权威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潜能的开发与提高,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影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育法进行教学,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接受教育。项目教学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实现师生角色互换。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中职计算机教育,可以不需要制作项目,只需要采用课件的形式来为学生展示项目的内容,并且可以让学生对项目进行观察与对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实现师生角色的交换。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育,有利于促使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更具针对性与目标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通常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听教师讲解课堂内容的知识点,却很少主动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细化思考与探讨,这种教学方式缺少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提高,促使学生不断地对新知识进行探索。[2]

三、中职计算机教育实施项目

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教师角色的相互转换及校本课程开发

项目教学法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应成为引导者、参与者、咨询者。应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对教材的调整与综合,形成有效资源的共享。

(二)加强项目教学方法管理及分层教学研究

加强对项目教学法的管理,可以组织学生到教学基地,吸引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研究。注重分层教学的研究,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知识结构、性格特点进行搭配分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标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考核,对优秀的学生予以奖励,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项目教学法应与学生发展水平相协调

项目教学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较难的项目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挫败感和畏惧情绪,而过于简单的项目则会使学生失去挑战性,使学生失去对项目的新鲜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项目的确立应以增强学生实际发展能力为目的,增强项目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四、有效运用项目教学法

促进中职计算机教育学改革

在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由于计算机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计算机实践教学对于促进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具有关键的作用。采用项目教学方法进行中职计算机教学,需要对设计环节以及实施环节进行强化,具体措施如下。

(一)科学设计中职计算机项目教学课程

要保证后续的项目教学活动开展顺利且具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对项目教学课程进行合理规范的设计。

1.中文操作系统。在整个项目教学当中,中文操作系统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对中文操作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以及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项目开展细节进行充分考虑,包括开展和落实任务的方式以及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等,从而对中文操作系统进行科学设计。

2.管理文件以及文件夹。在计算机项目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保证信息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迅速查阅,需要对大量的资料和信息进行管理,这就需要对文件以及文件夹的管理方式进行合理的设计,通过对文件和文件夹的合理设计来为信息的应用提供便利。

3.设计网页。随着新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页设计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网页设计应用在计算机项目教学课程的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通过网页设计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项目教学法的优势,应当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合理的优化,从而为网页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二)实施计算机项目教学法的措施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当中,需要以计算机的项目教学设计方案作为实施依据,根据所设计的教学方案,保证计算机教学具有合理性、规范性,为计算机教学提供更为理想的条件,实施计算机项目教学的主要措施包括:

1.中职计算机项目教学法教学设计思路。课程教学的重点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选择有效可行的项目。每一个教学项目都是具有原形的,在进行项目设计时,首要步骤是对企业的环境进行一个综合性的模拟,并对项目中的每一个场景、环节进行模拟。在对项目进行情景设计时,需要从实际中选取案例,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项目学习的兴趣,以此明确项目设计的方向。根据计算机项目的情况,对企业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深入细化与加工,在涵盖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以学校提供的现有实训基地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发展,促进项目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2.提出教学主题及开展项目活动。在项目实施开始阶段,需要由教师对项目教育活动提出相应的主题,同时为学生对主题下面的教学项目内容进行充分的讲解,从而促进学生更进一步掌握项目学习的目标、任务以及知识点等,为计算机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奠定基础。在实施项目教学时,教师负责带领学生开展计算机项目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围绕项目活动的主题、问题、活动的内容等进行详细的探讨,并制定项目落实的方案。

3.落实项目实施方案。教师引导和协助学生逐渐实施计算机项目教学方案,针对出现的实践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声明.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项目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