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管理知识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卫生管理知识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卫生管理知识培训

篇1

关键词:院感知识;培训;管理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任何时候都是手术室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1]。除医护人员外卫生工人也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成员之一,卫生工人与患者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体液接触较多,成为交叉感染媒介,同时也是切断病源传播途径的具体实施者。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不规范清洁、消毒、隔离及不规范处置医疗废物而交叉感染,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的发生,对卫生工人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及管理至关重要。现就我科加强卫生工人管理,组织卫生工人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卫生工人工作现状

1.1人员情况 保洁人员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年龄结构偏大,接受能力较差且流动性大。

1.2培训情况 用人单位选人要求低,大部分经熟人介绍直接上岗,可以说100%未经过正规的岗前培训,更未经过专业的安全防护剂院感相关知识培训。

1.3工作情况

1.3.1缺乏责任心,得过且过工作需要人监督完成。

1.3.2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清洁消毒工作存在盲目性,导致敷衍了事现象。

1.3.3工作量大待遇低,社会上及少部分医务人员对保洁人员存有偏见缺乏尊重,导致其思想上有不良情绪,工作中有怠工、随心所欲现象等。

2组织分组培训

科主任护士长组织全科人员具体讨论,从实际出发医护人员分工分组合作。

2.1生活组 年龄较大具有亲和力者(2~3人)。通过座谈、谈心、讨论、拉家常等方式,具体了解工人的不良情绪来源,从源头杜绝;了解工作生活上的困难,能解决的马上予以解决,暂不能解决的上报科室群策群力共同想办法,如医院想办法帮助联系孩子上学问题、提供住宿问题等均予逐步解决;邀请参加科室聚会活动,拉近距离解除偏见。

2.2管理组 有科主任护士长总负责。

2.2.1加强劳动纪律、学习工作制度,参加科室院感相关学习。

2.2.2同所有工人一起协商制定各班次职责及详细工作,书面形式打印张贴于工人工作室,监督执行。

2.2.3每月通过量化考评、不定期抽查、同事互评等情况,肯定成绩,评选先进,按规定发放绩效工资。

2.3培训组 由科室院感成员负责

2.3.1制定计划目标 通过系统培训,保证卫生工人个个知院感、人人懂防控,掌握相关卫生知识及消毒防护措施,不是盲目死板的完成工作。防止不规范清洁、消毒、隔离及不规范处置医疗废物而引发环境污染交叉感染,传播疾病,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有效切断这个交叉感染的媒介[2]。

2.3.2培训内容 ①严格各区域环境要求,病室整体环境要求,各物件如墙壁、地面、物表具体要求;具体的消毒隔离制度措施,现场指导示范操作,保证人人过关。②自我的防护要求及措施,正确佩戴口罩帽子,穿脱手套、隔离衣,有违规者则考评量化扣分。③人人过关手卫生(6步洗手法),现场考试。④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处理,标示明确,固定地点放置、固定时间运送、固定人员消毒处理。⑤掌握常规消毒液浓度及配制使用,常规消毒液配制必须人人过关,护士将常规使用消毒液计算出具体需要消毒液量和加水量并在指定容器做出标记;特殊消毒剂由相关护士配制。⑥指导正确的使用擦拭、喷雾、浸泡、消毒机使用等消毒方法。

2.3.3培训形式 集中上课、参加科室院感学习、新进人员岗前培训、个别指导、一对一实际现场操作等方式。

3反馈

工人生活问题解决了,工作心情比较愉快;掌握了相关知识,自我防护更好了,学会了相关操作不再盲从工作起来也更轻松、更主动,消毒隔离工作自然就做得更到位。为院感的防控有效的切断了这个交叉感染的重要媒介。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院长 职业化 医院管理

[Abstract] China has been a professional director of the hospital has caused the Government and the health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of the importance, In this paper, hospital professional difficulties, goals, actions and results to be described in four areas.

[Key words] president, professional, hospital management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人力资源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最为宝贵的要素,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疑是当今社会经济增长的恒久动力。在人力资源真正被中国管理者认识之前,只有“人事”,而无“人力资源”的概念。现代人力资源强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格,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满足个人的自我实现需求。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需求,其管理职能也主要是直线管理和进行协调。严格的制度,命令式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令员工难以接受。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不再是纯粹的命令式直线管理和协调,更重要的是为决策层在各重大决策提供信息,为制订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提供信息。“以人为中心”贯穿了整个过程。

经济全球化带来医疗全球化。医院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它的理想运行状态是优质高效低耗,虽然不是单纯的企业,但也要引进企业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医院人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的医疗水平、服务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要顺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就要有一批能够迎接挑战、了解医院事业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型管理人才。医院院长既是人力资源中重要的一环,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者。人力资源改革计划的制定要依靠医院的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院长,如果院长不具备现代管理知识,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整个医院人力资源的变革也无法进行。因此,医院人力资源的变革应该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应该从院长入手。

由于中国几十年来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卫生行业各企业内部基本上是经验管理,绝大部分各级管理人员也都从卫生专业人员中选拔,他们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医院高层及中层管理者主要来源于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就是所谓的专家当院长。他们身兼数职,既要管理医院、出专家门诊、又要带研究生,国内外学术会议不能落,还要在各种学术团体尽职,可谓分身乏术。因此,中国医院的院长被称为是“专业做专家、业余当院长”。他们虽然在专业技术上是强者,但是在上岗前后却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管理方法属于传统经验型和封闭型,上亿元的大摊子由此漏洞颇多。专家并非不能当院长,而是有的专家未必懂管理。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摆在院长面前的问题就越来越多。医院院长“职业化”迫在眉捷。医院院长“职业化”的进程包含了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用一个英文单词――STAR来概括。

S:Situation=What background?阶段行为主体―中国医院院长的整体情况。为什么要“职业化”。认清背景是制定职业化目标的前提。

T: Target=Whataim?些素质。A: Action=What done and how done? 在这一环境之下,行为主体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怎样去实施。这一实施过程包括:步骤,实施过程中的细节,哪些是要把握的,哪些是要避免的。即怎样“职业化”。R: Result=What effect? 行为的结果或者影响。即院长职业化的未来趋势。

一、Situation――专家当院长的困境

进入新世纪,以改革而著称的北京某医院以“副院长”待遇从南方挖来了一名30多岁有MBA学历背景的总会计师;在广州、深圳,有MBA背景的医院院长更不在少数。这些事例引发了众人的思考:新世纪的院长由谁来当,MBA还是医学专家?甚至有人认为,专家当院长即将走向终结。这并非本文讨论的重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中国传统的院长选拔方式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院长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国内大医院绝大多数是医疗专家当院长,这一点和日本相似。而其他国家逐渐学习美国模式,即医院由CEO任院长。国外的院长知识结构与国内不一样,一个医院由三种类型的院长构成,第一种是管理院长,工商管理硕士出身(MBA),或者是公共管理硕士(MPA)。MBA强调把医院经营成企业形象,注重医院的经济,赢利性医院尤其如此,注重成本核算,医院的公共形象,研究医院更多占领市场份额。非赢利性医院的院长则是MPA担任,他们多半来自政府机构的管理官员。不管MBA还是MPA,他们都注重管理,前者注重经营管理,后者注重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第二种是副院长,允许医疗专家来担任,以保证医疗质量。第三种是护理院长(部分国家的医院存在),国外医院人员构成是低年资医生和大量的护士,资深医生是单独开业的。由于体制的问题,我国医院的院长不得不扮演“三合一”的角色,正如本文开头所说,他们身兼数职,既要管理医院、又要出专家门诊、还要带硕士生、博士生做科研,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还要在各种学术团体任职。我国的医院相当于国有企业中的大型企业,省级“三甲医院”每所业务数亿元,工作人员几千人,门诊人次超过百万,这么大的摊子把管理者却把管理当副业,有些医院院长甚至因为是学术权威,“赶鸭子上架”逼到这一职位上去的。目前,我国医院管理方面漏洞较多,比如经营管理成本核算,我国很多医院处在粗放经营的初级状态,根本谈不上经营和成本核算,财力和物资方面浪费,人力方面也有浪费,做不到奖勤罚懒。此外医院的会计制度主要是为了向上级做报表,而不适合做内部的微观管理,所以干了多少活,消耗了多少能源、人力设备都没有详细数据,这样就不能很好地管理医院。医院管理的漏洞与专家当院长有一定关系,专家身兼数职,怎能全心投入医院管理。医学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分科很细、具有高度工作自治性的特点并经过严格训练,所以他们的思维比较程序化,很难把他的视野从尖端的领域引开而达到宽广、多样化、兼收并蓄的思维方式,而管理学科恰恰需要跳跃性、多元性、甚至是反向思维。专家的素质和类型并非不合适做院长,但是如果他们不具备行政、金融、财务、人事、政策等综合素质和管理知识,就很难管理医院。随着医院市场化的推进,院长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一家医院的经营业绩,甚至医院的命运。目前,我国医院都试图引进一些专业管理类人才,但管理领域人才相对缺乏,懂得医院管理的人才就更难找了。MBA做院长还处于起步阶段。体制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二、Target――医院院长的重新定位

目前我国医院里的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从专业人员中选拔,基本上是实行的是经验管理。管理的落后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行业有识之士已经发现,新世纪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需要一大批适合不同层次卫生工作需要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建立一支懂经济、懂法律、掌握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职业化卫生管理干部队伍。2000年12月29日,卫生部在卫生管理干部培训领域建立的第一个培训基金――“中国卫生管理人才培训-丽珠基金”正式启动。该基金主要用于开办国内医院高中层管理人员研修班,普及管理知识,推广管理新理念;开展国外医院管理考察学习活动,促进国内外医疗卫生管理领域的相互交流,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创办“医院管理论坛”,拓展中国医院管理科学研讨园地,交流管理经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摆在院长面前的难题也越来越多:“怎么才能用好大家辛苦挣来的钱?”“为什么提高了奖金,员工的积极性还是调动不起来?”“为什么制定了那么多医院操作规范,医疗纠纷还是在增加?”这些都是院长们参加职业化管理培训时摆出来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主动接受培训,边学习职业化管理理论边实践。医院职业化管理短期培训班的开设为医院院长的自我提升提供了途径。据有关人士介绍,1999年他们第一次办班时,只有不到20人参加。到了2001年,每期培训班都有100多人参加。培训班以 MBA 模式进行,主要内容包括:医院战略制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市场管理、经营运作和信息技术管理、变革管理等。像财务管理、人力资源都是目前医院管理中非常重要,但院长们又不具备的知识。院长们认为,现代医院管理者除了需要培养医疗行为的行销与策略管理经验,需要学习医院品质管理和绩效评估、成本分析的知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外,还要学会资本运营的知识,而这一切都需要系统培训。由于国内医生和医院是连为一体的,不像国外的医生是流动的,因此国外的医院管理者只懂管理就够了,而中国的医院管理者还必须加上医学背景。总而言之,现代中国医院的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是:学医出身,懂经济管理,掌握组织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知识,懂信息技术。从管理素质上来说,院长应具备基本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管理的智慧。从理论到实践应有扎实的医院管理知识和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

三、Action――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职业化进程

由于我国医院的管理者都沿袭了“医生――出色的医疗专家――院长”的成长模式,职业化的道路相当艰难。要真正地搞好职业化的进程,要把握要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宏观:体制再造――要与现实相配、与国际接轨,就非得体制再造。无论什么样的改革,体制的变革应是根本。资料显示,美国有3家医院管理集团进入了世界500强,整个医疗卫生产业占GDP的14%,而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却面临着体制和结构的双重困窘。北京现有68家三级甲等医院,实际上20~25家就足够了。多余的怎么办?大量的乙级、二等怎么办?生存都有问题,何谈职业化管理?至于医院管理者、尤其是院长的职业化角色转换之所以艰难,有一种说法是:管好医院的确有太多的东西需要系统地学习,但还得挤时间坚持出门诊、查房。为什么?心里不踏实。现在提倡干部能上能下,如果把临床全放下,哪天不让当院长了,哪个科肯要?内科医生还好办,外科手术刀扔三个月手就生了!这种情况又怎么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医院管理工作?还有,在现在的机制下,院长一个月也就比一般职工多几百元工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又能支撑多久?提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目前在我国32万个医疗卫生机构中,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近百家其中医院30余所,营利性医院仅有0.73%,远不及美国市场营利性医院所占的比例;美国医院最大的支出是人力资源,占到总支出的50%左右,而我国医院最大的支出却是所谓的“三片”:药片、铁片(设备)、瓦片(基建),人力资源所占比例不到20%,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行政和后勤人员,真正创造价值的医护人员实际上被忽视了。这可以回答红包、回扣为何屡禁不止的问题:灰色收入已然成了补偿机制;另一方面,成本核算的缺位,直接导致了医院利润跑冒滴漏现象的大量发生。中国同美国相比,医疗水平、设备、医源都相差无几,差就差在管理。美国人怕看医生,是因为医生的“天价”收费,而医生的“天价”是由医院的成本核算决定的。国内就没有这种概念,医院每一环节的人流、物流都缺乏成本核算:一切由政府定价。人力资源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院长作为人力资源最为关键的一环,如果不把院长个人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配合,职业化的进程将难以进行下去。

微观:加强对医院院长管理的培训――具体形式有:举办院长岗位培训班,时间控制在1个月内,根据情况设置课程,包括医院管理与经营,领导艺术,财务管理,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和计算机应用等。请法律专家,经济学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授课,理论教学的案例教学相结合,系统学习有关管理理论指导工作实践;选派院长赴国外进修,可以到国外有先进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医院,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进修,也可攻读学位或者重点作某一方面的课题研究或者参观考察;短期研修班,时间一周左右,以当前医院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主,结合国内外医院管理最新动态和国家有关卫生政策进行探讨;举办专题研讨班,医院管理某一专题有关院长和职能部门管理干部学习研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四、Result――“职业院长”登堂入室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医疗改革的深化,未来5年,中国医疗改革速度将超过其它行业。专家认为,与健康有关的产业已成为或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医疗市场几年内将出现巨大变革趋势。医疗竞争将比想象的来得还要快。拥有巨大潜力的中国医疗市场,已成为国外资本觊觎之源,现有的公有制医疗机构将面临着内外夹击、不得不变的竞争局面。医院院长由职业经理人出任,董事会管理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将出现在公有制医院中。原来医院院长主业当医生,副余抓管理的现象将越来越少;连锁医疗管理集团的数目将增加,新的医院管理集团将出现;医院作为企业运作、MBA出现在医院管理队伍中将不足为奇。医院将设立品质管理、企业策划、危机公关等部门,以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去年,北京大学将招收50~60名本科硕士学位连读的7年制卫生管理学生,为医院培养管理人才。此外,北大医学部计划招收有工作经历的人,培养MPH(卫生管理硕士)。北京大学将2002年定为“医院管理机制转变年”,在这一年里医院管理机制转变将有三个大动作――学校卫生管理专业要招本硕连读7年制学生;医院将设立专管经营的副院长;现有医院管理队伍逐步接受职业化培训。今后,北大医学部的三家综合医院都必须配备一名专职分管经营的副院长。原来医院只有分管医疗、教学、科研、后勤等工作的副院长,经营和财务工作并没有单拎出来专人管理。此番想通过设立经营副院长的方式,将医院的经营与医疗学术工作逐步分离开来。经营副院长将是脱离医疗工作的职业管理人,不再像以前的院长那样“专业当医生、业余做院长”。广州部分医院则推行总经理负责制,院长抓医疗技术,总经理抓医院经营。

篇3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16-02

随着医学模式、卫生管理的职能转变以及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那些能够解决卫生事业管理领域实际问题,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卫生事业管理人才表现出巨大的潜在需求。[1]我国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30多年来,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专业特色不明显、教学模式单一、注重理论忽略实践等,使得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减弱,无法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成为专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创新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2]

一、卫生事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必要性分析

卫生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从事医药卫生事业领域各项管理工作,解决卫生管理领域实际问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管理人才。其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具有知识广度和一定的知识深度;二是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有较高的卫生管理专业素养。[3]

1.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卫生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卫生管理高等教学长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注重“教”与“学”,而忽略“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以来,也一直以学术型学位培养制度为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这种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师生对专业资源和信息的自由选择,导致专业的教学内容融合性不足,最终导致培养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严重不足,无法适应卫生事业领域的各项管理工作。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在卫生事业领域的适应能力,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卫生事业管理知识开放性的特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所涉及知识十分广泛,包括:公共卫生、医药管理、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等诸多方面。卫生事业改革、健康理念快速变革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又使得专业知识更新加剧。卫生事业管理领域时刻都会出现很多新问题,这就需要卫生事业管理者克服困难,依靠创新解决问题。对于卫生管理人才培养而言,培养其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与学习理论知识放在相同甚至更重要的位置。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满足我国卫生事业管理多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新医改方案中提到了“四梁八柱”构建了我国卫生事业管理的广阔空间,在这些领域中,管理的主体、目标、客体及管理手段等均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其中存在的组织更是种类繁多,差异巨大。当前,各高校基本上是其在学科和专业资源基础上开办本专业,但是专业培养目标较模糊、课程设置不适合专业发展需求、专业特色不明显的问题比较突出,无法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严重影响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明确学生培养方向,可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4.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内外环境的统一。宏观经济环境、卫生事业改革、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都对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产生现实影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内外环境彼此脱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是否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是否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等动态评价信息无从获得,导致各高校无法依据社会的反馈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方式。而通过建立应用性培养模式来推进学校根据环境的变化时刻调整培养方式,从而将教育的内外部环境统一起来,做到教育和卫生管理的双赢。显然,高等教育发展和卫生领域的变革都要求以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将市场的发展需求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调整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模式。

二、应用型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构建

1.创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专业设置的出发点,目标明确了,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专业管理等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不同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注重人才适应的领域,尝试差异化定位,细分专业发展方向,如医保管理、医院管理、药品生产及流通管理、卫生信息等。一些地方性院校可考虑将目标调整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及服务人才的培养,采用“平台+方向特色”的模式,凸显特色与优势,形成在特定领域具有独特适应能力的应用人才,以满足特定地区(领域)卫生管理发展的需求,适应我国卫生事业非均衡发展的需要。

2.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要培养具有高度适应能力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从业者,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大胆创新,以“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和整合实践教学体系”为突破口,制定符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方案。[4]首先,在理论课程上,构建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程群、管理类课程群和专业方向拓展课程群,通过加大科研设计、现场调查、统计分析等应用工具性课程比重,建立独特且适合卫生管理专业特点的学科知识体系。其次,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在实践教学中,设计与学生年级、理论课程学习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学生对卫生领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要增加特色课程。

3.创新教学方法。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应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融为一体。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注重教学改革和新教学方法的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不是简单通过应用某一种教学方式来实现,而是多种现代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要通过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课题研讨教学法、PBL教学法、自主研究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并举,配合见习、实习等教学环节,分层次、分环节、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应注意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互协调,注重将各种方法与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将不同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创新教学方法还应注意让学生参加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来,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探索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全程参加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1.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一是要努力转变教师观念。大多数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师所接受的是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在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上也都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定式。因此,培养卫生事业应用人才应以教师观念的转变为前提,必须让各专业教师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二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起步较晚,很多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学科转行而来,掌握符合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人较少。因此通过培训、进修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鼓励教学方法创新和多种教学方法的共同配合,提高教学质量。三是要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聘请由实践经验的专家承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邀请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为学生开设专题系列讲座。

2.完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作为检测学生整体学习状况的方式,考试方式影响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方式。应用型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考核方式应注重知识与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学生“融入社会、反思自我、受教育、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最重要的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实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训平台,通过实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把握和应用;其次要完善校内外实践平台。依托专业课程,以第二课堂为主要形式,开展诸如参与社团管理、参与社会实践、参与课题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管理职能、管理方法并提高管理技能,强化其基本素质和能力;第三要完善专业实践。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应用,与卫生行政部门、医药企业、医疗服务机构等组织保持良好的联系,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尽可能多的平台,提供更多元化的实践方式;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特定社会环境和实际工作岗位中得到锻炼以提高综合素质。

4.强化基础理论。应用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学生必须具备全面丰富的知识。拥有了完善的知识体系,学生才能创新,才能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所以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强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其整体知识素养。

参考文献:

[1]赵云.新医改形势下卫生管理专业立体式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9(6):727-730.

[2]刘瑞明,廖云峰.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8,(8):236-238.

篇4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科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34-02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属于比较新兴的专业,全国各高校的开办大多处于探索阶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培养模式。

一、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需求的变化[2]

1.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满意度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突出表现是专业见习、实习抓得不实,缺乏规范要求。见习、实习没有量化的评价标准,使质量难以控制。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见习、实多在医院行政职能科室或卫生行政部门,在见习、实习过程中与结束后缺乏质量评价标准或评价程序,学生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满意度差。

2.办学方向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只是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而开设,加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办学主体对卫生事业及其管理的基本内涵与学科属性还缺乏一个明确的科学认知,基本上是依托本校原有学科基础及专业师资力量进行办学。致使其办学方向并不十分明确。而如何把握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管理知识技能乃至相关学科的交叉结合关系,形成专业教育特色,已成为本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3.课程设置比较散乱,专业教材建设滞后。第一医学课程整体套用临床专业,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疲于应付书面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学习缺乏主动性。二是预防医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有的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体系中预防医学课程课时少,所占比例很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预防意识和技能,也不利于学生适应以后的工作。三是卫生管理专业课程比重过低。由于受总学时的限制,一些专业课程只开设应用性的课程,不开设相关基础学科,不成体系。如法学课程,只开设卫生法规与监督学。而法理学、宪法、民法等很少开设。这样,卫生法规与监督学就如空中楼阁,没有根基,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卫生法规的条款,更不利于培养法律意识。另外,课程内容陈旧,专业教材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近年来,卫生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医疗事故处理的变革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由于所选教材使用周期较长,且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全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专业,这些新的改革、新的思路还没有被写进教材。[3]

4.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从全国来看,公共事业管理学科还属于新兴学科,现在还没有公共事业管理博士点,其他相关专业,如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管理等专业的博士点也比较少,有的近两年才开办。这方面的人才和师资力量准备严重不足,更不用说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或者以新近毕业的教师居多,普遍存在对卫生事业管理缺乏整体认识,更缺乏实际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经验的现象。[4]

二、对策

1.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设置要强调课程的优化整合,既要考虑学科知识体系的纵向关系,也要考虑课程诸要素之间的横向关系,体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主线”。[5]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宽厚的基础课平台,同时要理性对待医学课程所占比例的大小,恰当地调整与之对应的实习时间的长度,体现出与临床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过程,并改善专业课程开始介入学员学习的时间,及时正确地树立学员的专业观念。

2.提倡研究型教学,培养学员创新能力,针对卫生事业管理学员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应提倡打破学科间界限,组织和鼓励学员主动学习和获得所需的材料,通过交流和讨论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员通过合作解决实质性问题,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6],符合实际工作的客观要求。

3.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提高实践学习效果,针对目前学校本专业学员实习单位分散、各实习单位人数差别较大等造成管理不便的原因,适当安排使学员实习的单位相对集中,方便队干部及时把握学员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和处理学员面对的各种困难;同时,还应加强学校与各实习单位的交流与沟通,为学员争取参与各项工作的机会,采取有效措施使学员始终保持对自己学生身份的清醒认识。[7]

4.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应当遵循“用课程规范引导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子。在目前情况下,不宜片面强调建立一支庞大的专职师资队伍,关键要从狠抓科研和加强师资培养等方面着手进行。一是通过引进相关专业高学历的年轻教师,缓解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师资不足、师资学历偏低的矛盾;通过在职学位教育、各种专业培训班、学术研讨会以及国内访问学者等多种途径,达到提高本校师资水平的目的。二是倡导开放式教育,加强校际间的学科交流与联系,加强教学科研横向合作,整体提高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同时,还可以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聘请一批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卫生政策娴熟、理论基础扎实的高职人员,担任专业课程教师或主办专题讲座,充实师资力量。三是积极组织专业教师申报省级以上的有关卫生事业管理的科研、教研项目。让教师在有一定经费支持下,系统地进行科研、教研活动,以提高其专业学术水平,促进专业教学。

三、发展路径

更新教学理念,有的放矢,因此在教学中引入ERP教学理念和PBL教学法。

1.体现专业特点,分而治之。医科院校中的卫生事业管理有专业特性,应区别于其他管理类的教学。作为医科院校的专业学生,他们的医学知识相对深厚而管理知识相对薄弱,如把握不好重点则会出现“专技不如医学生,管理不如科”的尴尬局面。因此,在运用ERP教学时应根据课程将模拟竞技进行专业化改良。对于公共课、临床医学课采用较为传统的LBL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法,打实医学。而对于专业课及选修课则应将实践教学放在首位,提高学生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

2.把握课程结构,循序渐进。按照专业学制的安排,卫生事理方向的学生会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学习医学相关知识,管理知识架构上与非医学管理类学生有不同步性。因此引入ERP理念时需把握课程设置的结构,找准切入点。学生们不具备足够的管理知识与技巧,只能“赶着鸭子”乱管一气;过晚,则会与生产实习、撰写论文相重合造成心不在焉”影响教学质量[8,9]。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企理进行的实训,因此在教学中主要引入的是我们,在第三、四学年之间即专业课开始时引人ERP教学模式较为合理,但也应针对部分具备模拟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展开。

3.PBL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实际的现场操作,引导学生运用管理理论知识去分析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同时,学生通过对现场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好地适应了管理工作,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用新的工作,实现理论知识的一种转化。PBL教学法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随时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此同时,学生可以在解决实际的问题时,综合运用不同的信息,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进行各种理论知识的融汇贯通,在对各种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基础上,实现能力的提升。[10]

参考文献:

[1]周虹,陈正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海南医学,2012,23(20):128-131.

[2]李宗浩.创立发展中国救援医学事业[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4):1803.

[3]张屹立,陈立明,万成松.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443-444,453.

[4]张有录.大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问题与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6,(5):38-39.

[5]周蒲芳.对如何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思考[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2(62):70-71.

[6]欣荣,张川,李武宏,等.提倡研究型教学,培养学员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74-75.

[7]周敬,齐亮,刘勤勇.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方略[J].医院管理,2009,16(4):317-367.

[8]陈朝晖.完善ERP课程体系提升主动实践创新能力[J].2008,(3):16-18.

[9]陈朝晖.ERP沙盘模拟对抗教学方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I):27-29.

[10]王阿鹏.在卫生事业管理教学中PBL教学法的运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11):549.

篇5

1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现状

1.1行政管理人员组成多样,学历层次逐步提升医院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有3种来源,一是“业务转型”,主要是从临床岗位转岗到行政岗位的人员,他们学历高,临床工作能力强,但缺乏医院行政管理知识及经验;二是“型”,这些人员综合素质好,组织纪律性强,但由于部队管理方式、工作对象及方式方法均与医院不同,因此还要着力转变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三是“学生型”,他们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缺乏。随着医院对管理工作要求的提高,对新引进的行政管理人员学历层次要求也逐步提高。目前,我院行政管理人员>50%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1.2行政管理人员培养力度加大为了提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医院已经开始不定期地进行管理培训,包括管理技巧、人际沟通等。在职的公共卫生管理硕士课程教育也为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了自我提高的机会。近年来,由于政府卫生部门扩大了奖学金范围,医院行政管理人员也有机会迈出国门与外籍同行进行业务交流。相比以前,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2存在的问题

2.1缺乏长期的、系统的培养计划医院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更新现有理论知识,学习、掌握新的管理理论,有利于职能科室人员不断地改进工作模式和管理方法,从而为临床和医院其他部门提供更快捷、方便、周到的服务。然而,除了攻读在职公共卫生管理硕士期间有系统的学习外,总体缺少稳定的持续性的管理继续教育课程。很多情况下,培训的安排是临时性的,内容的选择也是被动的,不能很好地满足个人和医院发展的需求。就我院的情况来看,近2年,各类继续教育项目中管理继续教育项目分别占总数的5.9%和2.2%,明显少于临床专业继续教育项目的数量。

2.2新进人员视野局限我院多数新引进职能科室的人员在短暂的7d岗前培训后,即定岗投入某部门、某领域的工作,缺乏对医院临床医技科室以及其他职能部门的整体认识,事务处理过程中可能考虑欠周全。此外,院外培训交流不足,工作缺乏突破和创新。

2.3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目前,很多医院对人才的理解存在误区,重临床、轻管理思想较为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3〕。作为职能科室人员自身,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常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

3改变现状的对策

3.1转变观念包括职能科室人员自身和领导层,不能只满足于完成当前的任务,时代在进步,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理念在进步,管理的对象也在不断地变化。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握管理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现代化医院的需要。从态度上正确认识自我提高的重要性,才能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职能科室是医院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传输中枢,是院内规范的制定者、检查者,是院内外行政事务的协调者,是医院为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建立的、适度规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2定期专业继续教育培训以及业务交流做好长期的继续教育培训和业务交流计划,学习是提高个人素质的主要途径。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具有表率、带动、指导、辐射影响的作用。医院要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让行政管理人员外出“充电”,组织参加各种类型管理业务知识及能力的培训。专业继续教育培训包括管理专业知识和科室专业知识培训。其形式可以为科室内部学习、职能科室间的轮转、参加专业的继续教育项目等。通过合理规划,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将学习和分享工作经验培养形成习惯,促进行政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篇6

1卫生人事管理干部现状

我们通过对南通地区28家卫生机构(7家市级疾病控制机构、21家医院)的67名2006年6月底前在岗的卫生人事干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目前已开设卫生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现在各级卫生单位中, 从事人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大体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①医务人员改做人事管理工作,占人事干部中的大多数。这部分人往往对卫生业务比较熟悉,但缺乏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理论的系统学习。②军队转业干部或非卫生专业岗位调入人员。其中一部分人具备一些行政管理经验,但不懂卫生专业知识;少部分人甚至不适应卫生人事管理工作的要求。必须加强这类人员医学专业知识及管理知识的培训。③医学院校毕业生没有从事其本专业工作,而直接分配到人事管理岗位。这部分人年龄小,文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阅历浅,缺乏管理经验和实践技能。④高等院校卫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或成人教育学院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这部分人能在卫生人事管理岗位工作的寥寥无几,即使从事人事管理工作,能做到学有所用还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多积累相关经验,才能成为卫生人事管理队伍的骨干,见表1。

表1现有卫生人事管理干部人员构成

2卫生人事管理干部的应有素质

2.1政治素质

2.1.1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卫生医疗机构是人才密集型单位。 人事干部必须深刻领会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的指导方针,积极贯彻执行各项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用好人才。

2.1.2牢固树立全局意识 胸怀全局,立足本职,站在卫生工作的全局考虑问题。发挥自身表率作用,协调各种关系,为卫生改革和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2.1.3抵御不正之风坚持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公道正派是人事干部的“立身之本、为人之道、处事之基”,人事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党的原则,真正做到“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

2.1.4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极端负责。以人为本,服务意识强,及时为广大卫生职工办实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1.5克己奉公,忠于职守,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人事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原则性和权威性,人事干部应廉洁自律、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能为自己谋取私利。由于人事工作繁琐又复杂,难免出现工作失误,此时除及时修正错误外,还要勇于自我批评。

2.2综合能力素质

2.2.1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能力卫生人事涉及多个学科,一名合格的卫生人事干部不仅要懂得医学方面相关知识,而且要懂得行政管理知识,系统掌握管理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等管理理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现代人事管理技能、人事政策法规等管理知识,以便精通人事人才业务,熟悉人事政策法规,掌握人事人才工作技能,成为人事人才工作的行家里手。

2.2.2知人善任和整合人才资源能力坚持正确的人才标准,善于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对于人才既听其言,又观其行,重在实际能力,重在业绩,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全面掌握人才分布情况,深入研究卫生人才需求,探索建立人才流动通畅、人才配置合理的管理机制,优化人才结构。

2.2.3学习研究与开拓创新能力由于人事政策、法规的不断变化,要求人事干部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态地学习研究政策法规以适应人事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时,人事干部必须具备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激励理念.[2],以科学的发展观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2.2.4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能力严格按照人事管理客观规律办事,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经常深入卫生工作第一线,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把群众的意见、呼声及时反馈给领导及相关部门,为领导和上级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2.2.5宽容和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人事工作千头万绪,有时还会遭人误解。因此,人事干部要有宽阔的胸怀,善听各种意见,遇事沉着,豁达大度。由于人事干部经常要传达会议精神,解释有关政策,表达领导意图,布置工作任务,所以人事干部还要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2.3健康的体魄及健全的心理素质

人事岗位通常编制较少,工作较忙较累,这就要求人事干部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去从事较繁忙的日常工作;同时,一个优秀的卫生人事干部还应具有持续稳定的工作激情,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待人诚恳,性情温和,处事果断。

3卫生人事干部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途径

3.1制定规划,考核任用

3.1.1领导重视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本医疗机构人事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定规划,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选拔任用卫生人事干部,并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与考察任命相结合。

3.1.2 规范管理坚持干部任前公示、任职试用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改进干部考核办法,注重实绩表现,及时调整不称职干部。

3.1.3 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办法对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主观努力程度、客观工作效果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晋级、奖惩相挂钩.[3]。

3.2加强培训,更新知识结构

3.2.1岗位培训凡新参加工作或转岗进入卫生人事管理岗位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包括管理和人事业务基础知识培训。而对长期从事人事工作的同志也要通过在岗自学、短期脱产培训、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更新知识结构。要根据人事干部职业发展和人事人才工作需要,确定培训目标和内容,形成以需求为导向,计划调训、自主择训相结合的培训格局,促进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2 专业学历教育发挥组织和个人两方面积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学历教育,系统掌握人事管理理论。在继续普及大专学历的基础上,开展大学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教育,使人事干部队伍的文化结构逐步提高,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卫生人事管理干部队伍。

3.2.3参观考察及开展学术活动到业务先进单位参观考察,开阔视野。与全国各省、市人事管理干部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基本素质及管理水平的提高。

3.3注重实践,岗位成才

实践出真知,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第一和基本的观点,要提高人事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必须坚持在日常人事管理实践中锻炼干部、培养干部、识别干部、任用干部。通过工作实践,丰富他们的阅历,增长他们的才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工作技巧,促使他们岗位成才。

4参考文献

[1]刘燕.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推进卫生人才资源开发工作[J].中国卫生,2003,8:17.

[2]惠芳,邱永明.自主创新挑战人才开发[J].中国人才,2006,7:41.

篇7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培训管理制度

1.食品经营从业人员每年必须按时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先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不得先上岗后体检。

2.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餐饮服务经营者应当将其调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

3.食品经营服务提供者应依法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对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及时组织健康年检及新上岗人员健康检查,组织每日人员晨检,督促以上“五病”人员调离。

4.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掌握本岗位要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格规范操作。经营餐饮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头发梳理整齐置于帽后,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戴口罩。不得用手抓取直接入口食品或用勺直接尝味,用后的操作工具不得随处乱放。

5.严格按规范洗手。工作人员操作前、便后以及与食品无关的其他活动后应洗手,按消毒液使用方法正确操作。

6.工作人员不得留过长头发、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耳环等饰物。不得面对食品打喷嚏、咳嗽,不得在食品加工场所或销售场所内吸烟、吃东西、随地吐痰、穿工作服入厕及存在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的行为。

7.食品经营服务提供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组织职工参.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食品安全知识,明确食品安全责任,并建立培训档案。加强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食品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

8.从业人员必须接受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直接从事餐饮服务工作。从业人员包括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从事食品采购、保存、加工、供餐服务等工作的人员。

9.建立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结果等有关信息记录归档,并明细每人培训记录,以备查验。

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1、制定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管理措施。

2、制定本单位食品经营场所卫生设施改善的规划。

3、按有关发放食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办理领取或换发食品经营许可证,无食品经营许可证不得从事食品经营。做到亮证、亮照经营。

4、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认真制订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含新参加和临时人员)开展食品安全知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及职业道德培训,使每名员工均能掌握岗位食品安全知识及要求。

5、培训方式以集中授课与自学相结合,定期考核,不合格者应待考试合格后再上岗。

6、对本单位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总结、推广经验,批评和奖励,制止违法行为。

7、执行食品安全标准。

8、协助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监测。

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

1、建立健全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装裱上墙张贴在相应功能区;建立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经过培训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员,对餐饮服务经营全过程实施内部检查管理并记录,落实责任到人和员工奖罚制度管理,积极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件,严格落实监管部门的监管意见和整改要求。

2、食品安全管理员须认真按照职责要求,组织贯彻落实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员工健康管理、索证索票、餐具清洗消毒、综合检查、设备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相关记录,备查。

3、制订定期或不定期食品安全检查计划,采用全面检查、抽查与自查形式相结合,实行层层监管,主要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

4、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天在操作加工时段至少进行一次食品安全检查,检查各岗位是否有违反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告知改进,并做好食品安全检查记录备查。

5、各岗位负责人、主管人员每天开展岗位或部门自查,指导、督促、检查员工进行日常食品安全操作程序和操作规范。

6、食品安全管理组织及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周1-2次对各餐饮部位进行全面现场检查,同时检查各部门的自查记录,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限期改进意见,做好检查记录。

食品经营过程与控制制度

食品经营过程从食品采购、运输、验收、贮存、销售各环节以及现场加工食品的场所、设施、人员的基本卫生要求和管理准则。

1、食品经营卫生管理要求

食品经营者应保证经营环境、设施设备、人员满足食品经营卫生要求。 食品经营者应对所经营食品安全进行承诺。 经营单位应设立食品安全控制管理部门或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食品经营卫生管理。 食品经营者应当接受每年一次的食品安全培训。 经营单位应建立与食品经营相关的卫生管理制度。

2、采购

应建立食品采购制度。包括供货商的选择和评价、采购流程、食品验收标准等内容。应设立食品采购质量控制部门,对供应商的合法资质、生产能力、加工条件、卫生状况、质量管理水平、信用资质等进行评价,并建立合格供方档案。应查验供货者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等相关证明文件,并存档备案。采购实行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应具有食品生产许可证 QS 标志。

3、运输

应建立食品运输制度。明确送货人员在食品运输过程中对于车辆卫生、食品卫生的质量安全职责。食品运输应采用符合卫生标准的运输工具,应保持清洁和定期消毒。车厢内无不良气味、异味。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运输包装材料或容器应完整、清洁、无污染、无异味、无有毒有害物质,达到相关食品卫生标准要求,且应具有一定的保护性,在装卸、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能够避免内部食品受到机械或其他损伤。散装的食品应该具备符合安全卫生和运输要求的独立外包装。冷藏食品的运输可采用冷藏车、保温车、冷藏列车、冷藏船、冷藏集装箱等运输工具。一般情况下,允许冷藏温度接近的多种食品拼箱装运.应查验索取供应商提供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合格证明及认证证书,并备案。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货证不符的应拒收或单独存放并做好标识; 应检查标识是否清楚、正确,标识不清楚的单独应存放。

4、销售

应建立食品安全销售管理制度。明确销售人员在食品销售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责任。应有与经营食品品种、规模相适应的销售场所。营业场所应布局合理,与生活等区域分开。应有与经营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销售设施设备。食品销售有温度要求的应配备销售冷冻食品必备的冷藏库(柜)、冷冻(库)柜等设施设备。销售场所应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和消毒的设施设备。照明设备安装在食品的正上方应使用防爆型照明设备。与食品表面接触的设备与用具,应无毒、无害或无异味、耐腐蚀、不易发霉、表面平滑且可承受重复清洗和消毒的材质制造。销售场所应进行定期卫生检查和清洁,冷藏、冷冻库(柜)应当定期维护保养、清洗、清除异味,温度指示装置应当定期校验。销售冷藏、冷冻食品应按食品标签明示的温度进行控制,超出温度、湿度规定应及时采取措施。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销售的食品应分类上架摆放或垫离,不应落地码放。上架销售的食品必须严格控制在保质期内,做到先进先出,并为消费者预留合理的存放和使用期。销售预包装食品不应延长原有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不应拆封后重新包装或散装销售。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应以破坏性方式处理销毁,并记录。应建立食品销售台账,记录销售食品的基本情况。

5、设备与工具卫生要求

加工用设备和工具的构造应有利于保证食品卫生、易于清洗消毒、易于检查,避免因构造原因造成油、金属碎屑、污水或其他可能引起污染的物质滞留于设备和工具中。 食品容器、工具和设备与食品的接触面应平滑、无凹陷或裂缝,设备内部角落部位应避免有尖角,以避免食品碎屑、污垢等的聚积。 设备的摆放位置应便于操作、清洁、维护和减少交叉污染。 用于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工具和容器,应分开并有明显的区分标志;原料加工中切配动物性和植物性食品的工具和容器,宜分开并有明显的区分标志。

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洗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

1、制定定期或不定期卫生检查计划,将全面检查与抽查、问查相结合,主要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

2、卫生管理人员负责各项卫生管理制度的落实,每天在营业后检查一次卫生,检查各岗是否有违反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改进,并做好卫生检查记录备查。

3、各岗负责人应跟随检查、指导,严格从业人员卫生操作程序,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卫生操作习惯。

4、单位卫生管理人员每周1-2次全面现场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限期改进意见,做好检查记录。

5、建立加工操作设备及工具清洁制度,各岗位相关人员按规定开展清洁工作,使场所及其内部各项设施随时保持清洁。用于食品加工的设备及工具使用后应洗净,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还应进行消毒(推荐的场所、设施、设备及工具的清洁计划见附件5),清洗消毒时应注意防止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

6、应建立加工经营场所及设施维修保养制度,并按规定进行维护或检修,以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7、品加工经营场所内不得存放与食品加工无关的物品,各项设施也不得用作与食品加工无关的用途。

8、用化学消毒的设备及工具消毒后要彻底清洗。已清洗和消毒过的设备和工具,应在保洁设施内定位存放,避免再次受到污染。

9、食品加工操作的设备及工具不得用作与食品加工无关的用途。

10、食品用具、容器、包装材料应符合有关卫生标准,无毒无害,便于洗刷、消毒、保洁。

11、用具每天班前、班后要清洗、消毒一次,运行过程要有序、保持清洁、无污垢、见本色。

12、用具要有专人保管、不混用不乱用。

13、冷藏、冷冻工具应每天保洁一次,每周洗刷、消毒一次,专人负责、专人管理。

14、品用具清洗、消毒应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对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用具及时更换。

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

1、公司严禁采购下列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三)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四)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六)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七)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八)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九)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十)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经营的食品;

(十一)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食品;

(十二)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的进口的预包装食品;

(十三)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2、检查预包装食品包装的标签是否标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二)成分或者配料表;

(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四)保质期;

(五)产品标准代号;

(六)贮存条件;

(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八)生产许可证编号;

(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3、采购食品时应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注意生产日期或保存期等食品标识,不应采购快到期或超期食品。禁止采购《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禁止采购的不合格食品。

4、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

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进货采用计算机管理,须建立电子台帐。

设立一个存放上一级批发商或厂家相关资质和台账的资料柜,按照供货商、进货时间、商品类别等不同内容,将供货凭证进行分类整理,定期装订成册,落实台账管理。

食品进货查验记录、票据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食品贮存管理制度

1、贮存场所、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设置纱窗、防鼠网、挡鼠板等有效防鼠、防虫、防蝇、防蟑螂设施,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用品。

2、食品和非食品(不会导致食品污染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工具等物品除外)库房应分开设置。同一库房内贮存不同性质食品和物品的应区分存放区域,不同区域应有明显的标识。

3、食品应当分类、分架存放,距离墙壁、地面均在10cm以上,并定期检查,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变质和过期食品应及时清除。

4、有专门的食品库房储存食品,库房周围保证无污染源。食品贮存场所应当防止食品污染,有良好的防潮、防火、防鼠、防虫、防尘等设施。库房内的温度、湿度应符合原辅材料、成品及其他物品的存放要求。食品与非食品、原料与成品、直接入口食品与非直接入口食品应分开贮存,整齐放置,防止交叉污染。食品存放隔墙、离地距离均应在10厘米以上。

5、建立入、出库食品登记制度。按入库时间先后分类存放,先进先出。各类食品要按品种分开存放。冷藏、冷冻的温度应分别符合冷藏和冷冻的温度范围要求。

6、对贮存、销售的食品应当定期进行检查,查验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及时清理变质、超过保质期及其它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主动将其退出市场,并做好相关记录。

7、冷藏、冷冻柜(库)应有明显区分标识,设可正确指示温度的温度计,定期除霜(不得超过1cm)、清洁和保养,保证设施正常运转,符合相应的温度范围要求。

8、冷藏、冷冻贮存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分类摆放。不得将食品堆积、挤压存放。

9、散装食品应盛装于容器内,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10、除冷库外的库房应有良好的通风、防潮设施。

废弃物处置制度

1、与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服务企业签订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经营协议。

2、安排专人负责餐厨废弃物的处置、收运、台账管理工作。

3、餐厨废弃物分类放置,做到日产日清。

4、禁止乱堆餐厨废弃物,禁止将餐厨废弃物直接排入公共水域或公共厕所和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5、废弃物应当实行密闭化运输,运输设备和容器应当具有餐厨废弃物标识,整洁完好,运输中不得泄漏、撒落;

6、禁止将餐厨废弃物交给未经相关部门许可或备案的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单位或个人处理。

7、不得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废弃物喂养畜禽。

8、建立餐厨废弃物产生、收运、处置台账,详细记录餐厨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去向、用途等情况,并定期向餐饮监督部门及环保部门报告。

9、发现餐饮服务环节违法违规处置餐厨废弃物的,应第一时间向当地餐饮监督部门及环保部门举报。

10、企业负责人应实时监测单位餐厨废弃的处置管理,并对处置行为负责。

不合格食品处置制度

定期检查所经营的食品中是否有不合格食品,发现不合格食品,要及时退市。对保质期不足一个月的食品,每周检查一次;对保质期不足一周的食品,每日检查一次。

设立不合格食品下架存放专区,及时将不合格食品及有关部门公告的不合格食品下架,放入专区以待处理。

设立不合格食品退市登记台帐,对不合格食品的下架日期、食品名称、规格、退市原因、处理情况等如实记录,对过期食品不得更改生产日期、保质期。要与上级批发商之间履行交接手续,由批发商或者生产者在退市登记台帐中填写有关内容并签字。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1、如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要立即启动应急处理工作预案。

2、如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局报告。

3、保护现场,保留样品。(立即停止销售和食用可疑食物;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厨房操作间。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大便)要留样,以便有关部门采样检验,为确定食物中毒提供依据)。

4. 负责组织将病人送往医院进行抢救,确保在第一时间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并采取有效措施把病人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5、如实反映情况(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局执法人员到达后立即提取42小时的留样并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进行调查;配合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工作)。

6、事后应根据卫生监督部门的指导对场所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篇8

【关键词】医院感染管理;放射科

放射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患者流量大,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混合候诊,患者与健康体检人员同时检查等特点,患者与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患者与健康体检人员之间,存在交叉感染的机会。因此必须加强放射科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为此,笔者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总体要求,从科室管理的实际出发,针对放射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放射科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防范对策。

1 存在问题

1.1 检查室 因X线防护的要求,放射科检查室的门窗常处于关闭状态,空气不流通,阳光照不到,易造成空气污染。检查床单没有及时更换消毒,没有做到一人一用。物体表面无常规清洁,有定期室内大扫除的制度,但没有很好落实。

1.2 仪器的污染 对使用CT、MR、X 线透视等设备进行各类检查时,由于未能区分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病原微生物可在患者之间直接(间接)传播或传播给工作人员,仪器污染严重又极易被忽略,如接触患者体表的X 线摄片盒、检查床等,未能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1.3 各种医疗废弃物如排粪造影排泄物、患者的血液、呕吐物等; 介入放射学、插肛管等各种侵入性操作后的废物。未严格按照医疗垃圾废物分类处理管理。

1.4 规范覆盖面不全,存在制度漏洞 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对检验科、胃镜室均有相应规范,但对放射科则无相应规定,因此科室存在制度上的漏洞,医院感染管理检查只能参照共同部分进行检查,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对各种介入诊疗技术的医院感染管理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因此,对介入诊疗技术的医院感染管理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

1.5 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缺乏,感染管理意识淡薄工作人员只重视本科的诊疗业务,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缺乏,认识不到位,参与管理意识不强。部分工作人员为了工作方便,不注意个人防护及对患者的隔离,工作时不戴口罩、帽子,手卫生意识淡漠,接触患者后不洗手现象普遍存在。

1.6 缺乏医院感染管理监测 放射科是医院感染管理较薄弱环节,大多缺乏管理监测机制。

2 对策

2.1 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的监控网络和组织结构 本院设有专门的院、科、室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监控网络,职责明确,相互协作。科室医院感染监控作为医院感染三级监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监控力度,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2 加大教育力度,提高认识水平 医院感染学是一门交叉科学,其内容涉及到医疗工作的方方面面,工作人员应不断吸取新知识,而不能仅仅局限在旧知识层次上。提高认识首先是提高领导的认识,领导应带头学习及更新观念为下级作好表率,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提高对医院感染管理监控的认识,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重视科室感染管理人员的培养,使所有的科室成员都知道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加强科室人员对消毒隔离知识的认识,将医院感染管理落实到实处。医院感染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只有人的认识得到提高,才能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人人参与意识按照国家现行《医院感染规范》进行规范化培训,每年举办两期培训班。

2.3 加强检查室医院感染的控制 检查室是医生与患者、患者与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的重要场所,应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加强对医院感染的控制。如规定上班前和下班后及时清扫各检查室,采用湿式清扫减少尘埃;在上下班前后及检查间隙各检查室及时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新鲜,以减少空气污染;及时更换CT、MRI等用于检查的床单,以减少交叉感染;做好基础卫生管理,保证物体表面、桌椅、门窗、地面清洁,如有污染及时用1∶500 健之素消毒液擦拭;对放射介入检查室要按照手术室无菌要求进行严格消毒和相关准备;直接接触患者体表的检查器械如X 线片盒、X 线检查床等要定期清洁及消毒。各类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垃圾废物分类处理管理。

2.4 推广“标准预防”,注重手卫生的落实 医院感染病例中多数为接触性感染,主要是通过侵入性检查和治疗以及患者或工作人员的手污染导致感染。其中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医院感染的约占30%[1],因此,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医院感染最直接的传播途径之一。研究表明加强医务人员洗手,可降低50%感染率 。因此,洗手作为一种最基木、最简便易行的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医务人员绝对不可忽视。为了切断通过手的传播途径,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直接接触患者体表的操作后必须洗手,二要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为减少再污染,洗手后应尽量采用一次性纸巾、个人专用毛巾或自然凉干。

2.5 加强检查室空气质量监测 每天定时通风换气,对周围的环境多加爱护。室内、走廊禁止吸烟。检查室内空气每天用紫外线消毒两次,每次30 min。每月进行空气细菌培养,X 线片盒、X 线检查床及医务人员的手定期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给予解决,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已成为医院重视和开展的一项任务[2],能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飞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健康观念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与卫生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等医学院校应当主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本课题通过对浙江省湖州市农村社区医疗卫生现状的调查,根据农村社区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积极探索定向农村社区培养的临床医学教育新模式。

1 湖州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分析

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我院组织了专门人员对湖州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医生进行了调查,遂对调查资料、数据以软件SPSS12.0.1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1.1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医生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农村共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67个,覆盖农村人口190.973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技人员2010人,其学历结构本科不到1%,大专占19.6%,中专学历占47.4%,高中及无学历占32.5%;而社区卫生服务站有2067名卫技人员,多为上世纪70年代经过短期培训上岗的“赤脚医生”,绝大部分无正规医学专业学历,占全市乡村卫生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2.7%。卫生服务站人员年龄结构老化。预测未来5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将有916名乡村医生退休,占44.3%;未来10年将有1290名乡村医生退休,占62.4%。调研中发现,湖州市各县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已进行统一规划站点建设,配置了必要的医疗仪器设备,但软件建设明显不足。实地走访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开展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健康体检、预防接种等工作,多数卫生服务站虽建立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但社区医生在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妇儿保健、卫生安全服务等方面的工作都未能开展。一些基本仪器设备无人操作。总体而言,目前的社区医生缺乏健康促进知识和能力。

1.2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分析 (1)临床医生数量不足。湖州市农村每千人口拥有临床医生数仅为1.25人。可见湖州市农村社区临床医生总量明显不足,与当地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不相称,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而且未来五年内将有916名乡村医生退休。(2)临床医生素质较低。据我们对湖州市农村社区的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的学历以中专以下为主,占66.1%。现今农村80%以上的医生具有乡村医生资格,村医生大多是上世纪60年代初培养的初级卫技人员,即所谓的“赤脚医生”,通过进修考试取得了乡村医生行医资格,还有一部分未经过系统医学教育的人员也在从事乡村医生的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医生中仍有约20%的人没有取得乡村行医资格。(3)临床医生职称结构不合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初级及以下职称占79.97%。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医生均无职称,并且湖州市农村社区临床医生的职称比例严重失调,初级:中级:高级为80:18:2。(4)村卫生室临床医生年龄老化。村卫生室临床医生年龄结构不合理,在1843人中,50岁及以上的有1290人。占70%,25岁及以下者只有6人,只占0.3%。

1.3 农村社区医生奇缺的原因分析 (1)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定位于中专层次。从1949年至1999年的50年间,浙江省只有三所医学本科院校和一所医学专科学校,其余全部是中专教育。大专及以上学历医学毕业生只能满足于县级及以上医院。(2)千军万马涌向大城市。由于我国还在发展中国家之列,城乡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多年来本科毕业生几乎都到了地市级及以上医院,专科毕业生大都到了县区级及以上医院,连中专毕业生也千方百计向大医院“投档”。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今天,全省大多数中专学校升格为大专乃至本科院校,大量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医学毕业生拥向了城市,他们宁可改行也不愿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3)“下乡”医务人员保障机制不落实。由于湖州市农村社区部分地区乡镇卫生院“改制”,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尤其是村卫生室工作的医护人员的工资和生活待遇得不到保障,也是造成医学毕业生下不了乡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定向培养是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

定向社区医学教育是一种根据社区人群与个体卫生保健需求,组织卫生人员培训的教育制度。为改变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薄弱的问题,我院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就定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社区医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从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定向培养生129名,今年又招收了160名,其中40名是宁波市卫生局委托我院培养的,经验介绍如下。

2.1 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关键 我们从2006年10月到2007年1月对湖州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医生进行了全面调查,并撰写了《湖州市农村社区医生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对策的调研报告》,市政府根据调研报告立即召开专题会议,为研究解决农村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的不足,提出由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承担为农村社区培养医学人才的任务。2007年3月22日,湖州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定向培养农村医生工作的意见”的文件。在市卫生局和湖州师范学院有关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的设想很快得到省教育厅的批准。2007年9月第一批定向农村社区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29名被招入学,从此,我院为农村社区定向培养临床医生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2008年又招收了160名,其中40名为宁波市卫生局委托我院培养的。

2.2 制订定向培养规划 根据湖州市现有农村平均每千人口拥有临床医生数只有1.25人的状况,而且在未来5年内每年将有近200名乡村医生退休,因此,我们在制订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规划时,本着基本满足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原则,既要有每年培养的计划,也要考虑到每年有其他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补充。所以我们拟订了在今后5年内每年定向培养临床医学专科专业学生150名,第一年招收120名,加上其他高校,临床医学毕业生的补充,这样就能够满足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2.3 政策保障措施的落实 为了确保落实定向招收学生毕业后能到农村社区安心工作,湖州市政府专门下发了《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工作的意见》,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措施:一是湖州市辖区范围招收的定向生培养费由政府承担;二是逐级上报定向计划,由村卫生室根据临床医生需求量上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由乡镇卫生院上报县区卫生局,最后由市卫生局公布生源指标;三是每一位定向学生在招生录取时必须与各县区

卫生局签订协议书。由于政策保障措施得到落实,能使第一批定向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使学生学习安心、学生家长放心、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信心。

3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根据《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试行)》和湖州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内容,结合当前我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临床医学(社区医学)人才培养应紧扣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为此,临床医学(社区医学)人才培养方案重点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 注重“三种能力”的培养 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三大类十二项工作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健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和公共卫生管理能力,根据调研了解到,对于一名农村社区医生来说,基本医疗只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部分,其知识要求是“基础水平,全面覆盖”,为达到这一目的,培养方案除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基本课程外,重点加强了社区营养与保健、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卫生法学、全科医学、卫生事业管理等课程的教学,紧缩医学基础课程学时数,着重加强学生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和卫生管理知识,提高学生健康宣教和公共卫生管理能力。

3.2 加强“三种意识”教育 三种意识即专业思想意识、服务农村意识和综合卫生服务意识。调研中普遍反映。作为农村社区医生必须树立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思想,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医生。因此,学校应通过课堂教育、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形式,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意识,加强学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思想理念。使学生把自己从“医生”转变为一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者”,培养学生综合卫生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民的知心朋友。

篇10

摘要目的:了解护士长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方法:以无记名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参加护士长管理培训班的70名护士长进行调查。结果:护士长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现状的自我总体评价为一般(平均值3.21),对10个方面感染管理的参与现状评价在前3位的依次是消毒与灭菌、医务人员手卫生、医疗废物管理,后3位依次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防控。认为不能很好参与感染管理的前3位原因依次是感染管理知识不足、医务人员感控意识不强、医院或科领导支持不够。结论:应加强护士长管理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培训,营造护士长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的氛围,充分发挥护士长在感染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 护士长;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38

Investigation on current participation of head nurses in the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HUANG Xiao-qin

(Zhangjiag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Zhangjiagang215600)

CAI Ying-jue

(Zhangjiagang Health Bureau,Zhangjiagang21560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participation of the head nurses in the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Methods:In the form of on-site questionnaire survey,to investigate 70 head nurses on management course.

Results:The general self-evaluation of head nurses in the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was average level (3.21).Involved ten aspects of infection management,evaluated in the top three in turn were the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medical staff hand hygiene and medical waste management.Last three were followed by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multiple drug-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The key parts of hospital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the reasons of not so well in participating in infection management were the insufficient infection management knowledge,weak awareness of medical staff and insuffient hospital or led supporting.Conclusion:The head nurse shoul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skills and related knowledge training,build the atmosphere of the head nurse in the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play the head nurse´s role in infec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Head nurse;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Staus-quo;Investigation

护理管理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长的严格护理管理,切实落实并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措施,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1-2]。为了解护士长在临床工作中参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状况,对70名参加护士长管理培训班的护士长进行了相关调查,为促进护士长参与医院感染管理提供参考建议。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调查参加市卫生局组织的护理管理培训班的护士长70名,均为女性。年龄26~45岁。任职时间1~15年,平均7.80年。其中来自乡镇医院44名,市属医院26名。职称为初级30名,中级33名,副高级7名。

1.2方法培训班结束前,以现场发放和收回问卷、无记名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发放前,组织者向调查对象详细说明调查目的和意义,讲解填写方法和要求,强调实事求是、独立完成。发出问卷72份,收回有效问卷70份,有效率97.22%。

1.3调查工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5名市级感染管理专家测定内容效度为0.82。调查内容包括:(1)基本信息。(2)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按总体评价和参与感染管理的10个方面工作情况设计成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5个选项(附评价参考意见),被调查者进行自我评价,分别评为1,2,3,4,5分。(3)工作中不能很好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的原因(6项)多项选择。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护士长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现状的自我评价(表1)

2.2护士长不能很好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的原因(表2)

3讨论

3.1护士长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现状的自我评价调查显示,护士长参与感染管理现状自我总体评价为一般,对参与医院感染管理10个方面工作情况自我评价,前3位依次是消毒与灭菌、医务人员手卫生、医疗废物管理,后3位依次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防控。从我市感染管理和护理管理的现状看,多数乡镇医院由护士长兼职感染管理工作,缺少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指导,故护士长对感染管理涉及更多方面的工作缺乏深入的了解,加上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等原因,护士长只能参与基础的感染管理,如消毒灭菌、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而近年行政部门不断强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得到了护士长一定程度的重视,护士长参与相关工作管理现状较好;行政部门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联防联控、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防控等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列入管理质量的考核,缺少对护理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故参与相关工作管理现状不佳。

3.2护士长不能很好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的原因分析被调查的70名护士长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参与感染管理的原因如下:首要原因是自我感染管理知识不足(91.43%),可见相关知识的不足严重影响到护士长感染管理作用的发挥,同时显示出护士长对感染管理知识需求的迫切性;第2位的原因是医务人员感控意识不强(67.14%),感控措施最终要靠全体医务人员落实到临床工作中,而医务人员对感染管理工作缺少理解、配合,给医院感染管理增加了难度;第3位原因是医院(或科)领导支持不够(61.43%),如对相关设施设备配备不到位、感染管理必要的成本(如擦手纸等)支出限制等;第4位原因是护理人员少、工作繁忙(57.14%),多数医院床护比不足,护士长忙于完成日常护理工作,有的甚至要倒中夜班,顾不上感染管理工作;第5位原因是自身管理技巧不当(52.86%)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近年我市大多数医院规模扩大较快,新上任的护士长较多,感染管理等相关的管理知识培训没有跟上。本次调查中无人认为感染管理不是自己的职责,可见护士长在主观层面都意识到参与感染管理是自身的责任所在。

3.3思考与建议

3.3.1应加强对护士长管理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培训护士长只有掌握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知识及技术,才能在工作中准确寻找分析引发医院感染的原因,制定并执行相应的防控措施,防止患者和医护人员被感染[3]。由于大部分护士长没有经过管理的系统培训,管理知识缺乏[4],更没有系统学习过感染管理知识,因此,特别需要有针对性对护士长开展包括感染管理在内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建议行政部门从宏观上健全教育培训机制,为护士长提供多元化、多途径的继续教育机会,不断补充、更新包括感染管理在内的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和技能,并注重教育和培训效果。对上岗2年内的新护士长,除了常规培训外,应注重基本管理技巧的训练,快速提高他们的沟通、合作、争取各方支持等方面能力,帮助他们尽快进入管理角色。

3.3.2营造护士长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的氛围基于护士长不能很好参与感染管理的原因,建议行政部门和医院领导应注重医院感染管理重要性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增添感染防控必要的设施设备和护理人力资源,减少护士长兼职,保证护士长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管理工作。按要求配备并培养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加强对护士长参与感染管理工作的督导,充分发挥护理部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5]。建立多部门合作管理机制及管理体系,弘扬扎实的工作作风,让护士长能很好地参与医院感染管理。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贯穿于整个护理管理过程中,护士长在预防医院感染管理中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6],其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的能力和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该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质量。因此,行政部门和医院要积极探索、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有效提高护士长的感染管理能力和参与度,将医院感染管理要求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障医疗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肖西平.护士长的质控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4):3980-3981.

[2]张美红,施红花.护士长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93-94.

[3]孙维平.护士长在预防和控制院内交叉感染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8):76-77.

[4]郑守华,柳萍,刘艳荣,等.18家不同级别医院护士长管理知识培训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9):76-78.

[5]翁晓美,丁巧玲,王秀贞.基层医院护理部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114-115.

[6]陈振兰,曹磊.护士长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1):11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