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探究体能训练知识中可转化为游戏的部分
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内涵都是复杂多维的,就像一枚水晶,我们根据需要,将目光对准它的某一个面。关于小学体育学科而言,它更偏向于运动,而运动又是丰富且充满趣味的,可被纳入到游戏的范畴。这样,我们就建立起体育与游戏之间的关系,关系的建立又使我们获得追求一种娱乐式教学的夙愿。在这种情况下,游戏教学在体育体能训练课堂中应运而生。但是如果我们只着眼于教学方式,而忽略教学内容与游戏方式的有效结合,那么游戏教学势必会表现得空泛,更趋于“花架子”。因此,教师如果想“寓教于乐”,首要应做的就是探究体能训练知识中可转化为游戏的部分,实现知识与游戏的融合,游戏中实现对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而不是将知识视为游戏的附属品。培养学生体能素质的训练活动一般都具有竞技的特点。对于争强好胜的小学生而言,“竞技”又存在很大的魅力,几乎可以充当一种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竞技”的方式来实现游戏教学在体能训练课堂的渗透,充分挖掘体能训练知识中可转化为竞技活动内容的部分。例如,在进行仰卧起坐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探究这项活动可转化为游戏方式的部分。仰卧起坐主要锻炼学生腰腹的力量,其力量不仅显示在多少上,还显示在快慢上。力量越大,在指定的时间内,做得越快,个数越多。针对这一点,教师可将学生分组,让小组成员进行接力,在指定的时间内,哪一小组做得个数多,哪一小组胜。在竞技中,学生既获得关于仰卧起坐的乐趣,又很自主地投入到体能训练中,消除了内心的懒惰心理,体能的潜力被真正地激发出来。
二、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体能训练游戏的热情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都是可移动的、有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小型自我空间。有的学生使自我的空间敞开着,也很容易与大的学习环境、学习空间贴合到一起;而有的学生常使自己的小空间关闭着,无论外界环境如何风吹雨打,如何吸引诱惑,都无法使之与其融合。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即便应用了有效的游戏教学方式,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甚至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学科怀有“敌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仍要继续完善游戏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一部分学生的兴奋表现上,而要将因材施教糅进游戏教学方式中,采取不同的游戏参与方式,呼应不同学生的所求,最终使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完成体能训练任务。例如对于一些文静的学生来说,体育倾向于运动,这与他们喜静的性格相悖,他们自然不会在渗透游戏方式的体能训练中产生兴趣,甚至有些具备这样特点的学生,还会在体能训练中产生自卑的心理,这就违背了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还要运用有效办法,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游戏的热情,实现全生游戏教学。在这里,教师可以融合因材施教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具有这些特点的学生接近体育,慢慢亲近体育,从而一点点过渡到体能的训练活动中。如在基本体操的训练中,教师可以采取“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游戏,让排斥体育体能训练的学生做“指挥员”,对爱运动的学生发号施令,如何时排纵队、何时排横队、何时解散、何时快速集合等。待到这些学生慢慢对体育训练产生兴趣,教师再引导其进行体能训练的游戏活动,由于教学方式是有趣的,学生可一直保持对体能训练的热情。
篇2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短跑专项体能的概念内容体系和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短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原则,希望为提高短跑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短跑专项体能概念原则
在田径运动中,短跑属于典型的体能类速度性竞技项目,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在其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是运动员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的保证。现代田径运动的高速发展,高强度的激烈对抗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短跑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对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和竞技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对体能和短跑专项体能概念的认识
关于体能的概念和定义,一直以来为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训练学科理论界所关注。国际运动医学委员会早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就成立了“国际体能测试标准化委员会”,并制定了标准体能测试的6大内容在身体资源调查、运动经历调查、医学检查与测验、生理学测验、体格和身体组织测验及运动能力测验我国,1984年出版的《体育词典》和199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新词典》中对体能做出了相同的解释“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与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和攀爬等两部分构成。
在《运动训练学》中,田麦久等专家认为: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总体结构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之一,它是指运动员为提高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这些能力包括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健康和运动素质,其中运动素质是最重要的身体运动能力,而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健康是形成良好运动素质的基础能力。李之文在《体能概念探讨》一文中认为:体能是经过身体训练获得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身体形态的适应性变化和速度、力量灵敏、柔韧等基本素质。李怀海等在《体质与体能概念之辨析》一文中认为:体能是身体的能力,是人体在生活和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以体质为基础,通过后天的训练,使身体具备了完成某种或某类身体活动的专长,并认为体能具有较强的使用性、专业性和后天获得性。
尽管“体能”一词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但综合诸多对“体能”定义的研究认为,它至少应该阐明以下要点:经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身体训练获得,包含各项运动素质,受外界环境影响。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体能定义为“体能”是指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态构、功能调节方面,物质能量的贮存和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其大小由机体形态结构、系统器官的机能水平、能量物质贮备、基础代谢水平以及外界环境条件等因素所决定,运动素质是体能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在运动时表现为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各种运动能力。
短跑是典型的体能类速度型竞技项目,在以往的训练理论中,只是把单一的运动素质作为体能,而]有整体地、全局性地来研究,体能训练也主要局限于运动素质这一单层次的理解上。从专项角度对体能特征的理解,可以将“短跑专项体能”定义为指适应短跑比赛要求的,运动员在专项极限强度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是维持运动员竞技状态和高质量完成整个比赛过程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换言之,它是以无氧代谢非乳酸供能和乳酸供能为主体的,人体在极限强度保持高速运动状态下最大限度地动员各器官、系统机能时对抗疲劳的能力;它与运动员机体形态结构、系统器官的机能水平、能量物质贮备、代谢水平、心理因素以及外界环境等都密切相关;它是运动员能否在专项竞技运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
二、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体系和结构
(一)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现代短跑竞技运动中,体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是实现体能训练目标的重要保障。从广义上理解,体能训练是一个包含内容十分广泛的过程,它指运动员在教练员的指导下,提高或保持专项竞技水平的社会行为,它以教练员指导运动员进行的体能训练实践为核心,并与各方面对运动训练实践有重要影响的外部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狭义的理解来看,可以将体能训练集中在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上,包括训练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与安排等。因此,根据短跑项目的特性,将对运动员的成绩水平有重要影响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主要因素组成一个整体,建立体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本着“需要什么练什么”的原则,提出在提高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体能训练构成中,以发展和挖掘体能潜能为主要目标的内容体系,包括基础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和综合体能训练等三个部分。
(二)短跑专项体能训练的结构
为了对短跑运动员进行有效的专项体能训练,必须对组成专项体能的因素进行分析,才能根据其结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不同运动项目的专项体能结构也不尽相同,短跑属于体能类速度性项目,具有时间短、距离短、速度快、强度大的特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短跑专项体能结构由专项速度、专项力量、专项柔韧、专项灵敏协调素质和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五个部分组成。
三、短跑专项体能特征分析
(一)短跑专项体能的属性特征分析
从功能系统来分,体能可分为有氧体能以有氧代谢为主和无氧体能以无氧代谢为主,短跑属于无氧代谢无氧非乳酸为主的体能速度性项目,是运动员在极限条件和无氧状态下进行的持续位移。根据体能与运动专项的关系,可分为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按此划分这里所讨论的是短跑专项体能。从体能获得的途径来看可分为先天性体能通过先天遗传而获得,一部分具有可训练性和后天体能通过后天的训练所获得,体能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先天的遗传,而且与后天的环境、训练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本文指的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后天体能。
(二)短跑专项体能的训练学特征分析
1.专项特异性
短跑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的获得是通过采用专项特有的方法和手段训练的结果,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依照项目特点进行选择.只有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才能获得最佳的专项体能训练效果,其生物学机制在于训练适应过程的专项特异性。
2.客观评价性
短跑是一项非常激烈的竞技运动项目,成绩的差别缩小到只是分毫之间,而反映这项运动效益的关键是运动成绩,要求客观地进行评估,进行科学的训练,必须依照客观、标准的评价指标。因此,在短跑专项体能训练中对体能的客观指标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评价,是进行科学训练的重要保证,这样有利于对训练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评估。
3.系统性
首先,运动员从开始训练到达到较高水平,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整个训练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必须针对专项体能各个因素的重要性和特点进行有效的安排,包括各个训练因素的量和强度的安排,在整个周期中各因素所占比例等。专项体能是一个系统,它的提高不是各个因素简单的相加,而要对各因素进行科学的安排。因此,在短跑专项体能训练中,必须对本项目中所包含的所有训练因素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合理的统筹安排,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专项体能的提高。
四、进行专项体能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一)渐进性原则
运动成绩的提高过程,是有机体参与运动的各个因素遵循自身改善功能的规律协调发展的“综合效应”。在体能训练中,遵循渐进性的训练原则就要响循序渐进效果的关键是训练的系统性,主要包括训练方法、手段的系统性,增加训练负荷和提高训练强度的系统性,整体训练水平逐步提高的系统性等。运动训练实践证明,保证运动员训练的系统性,关键在于教练员对训练过程的科学控制能力。
(二)个体性原则
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训练实践中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在体能训练中,个体性原则是指根据运动项目的特征和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训练任务,选择训练方法、手段及训练负荷。因此,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充分发展运动员有利于专项运动能力提高的个人特点,逐步改善不利因素造成的影响并将其控制到最小,利用整体协调的训练,把个人特点与专项训练、身体训练科学地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体能的潜力。
(三)专项化原则
不同专项运动员在竞赛中表现出来的体能特征各不相同,因此训练的组织形式要尽可能地符合项目特征。也就是说体能训练的针对性要强,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要针对特定运动员的体能、技术状况和心理特征;二是要针对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用力性质和参与作用的肌肉等合理安排训练方法和手段。同时,应大力强调提高运动员在“比赛情景状态”下掌握各种技战术的能力,做到赛练结合。
(四)反馈性原则
在体能训练实施过程中,教练员必须保证及时获取运动员准确、有效的信息。如果不能及时获得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最新反馈信息,就会使对体能产生作用的训练信息偏离发展方向或延误时机,给整个体能系统带来不利影响或造成直接损失。要实现运动员竞争环境中的有效制胜因素――体能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必须保证反馈信息的及时性与全面性。各项运动机能协调发展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整体机能水平提高的效果,才能不断提高运动成绩。
(五)整体性原则
系统科学理论认为,整体是系统最为鲜明、最为基本的特征之一,系统之所以成为系统,首先就必须要有整体性.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证明:运动员单一的某项身体素质或运动机能的提高,并表现不出运动成绩的提高。同时,单一运动素质的高水平,也没有形成高水平的运动能力,反而会破坏运动员整体运动机能的协调发展和专项需要的平衡,迫使人体运动机能处在一个波动的异变状态,从而制约运动成绩的提高.因此,只有在运动员各项运动机能协调发展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整体机能水平提高的效果,才能不断提高运动成绩。
五、结论
在田径运动中短跑属于典型的体能类速度性竞技项目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在其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是运动员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的保证。现代田径运动的高速发展高强度的激烈对抗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短跑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对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和竞技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运平.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学体系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李之文.w能概念探讨[J].体育学院学报.2001.
[4] 李怀海,陈男生,任军.体质与体能之辨析[J].体育学院学报.2001.
[5] 陶宏军,宋健,龚建.110栏专项体能训练的初步理论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5.
篇3
【关键词】高校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问题解决措施
体能训练是一种大负荷的体力训练,它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挖掘与发展运动员机能潜力,另一方面是促进与运动员机能潜力相关的其他因素的发展。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运动员需要在长时间、高难度、重复性、艰苦的环境中进行锻炼才能提高体能训练效率,达到较强的体能。
一、高校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基础性体能训练不足,系统性欠缺
首先,高校健美操基础性体能训练严重不足。基础性体能训练,诸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性等的缺乏极有可能运动员导致体力储备不足,继而造成某些健美操动作难以准确呈现。因此,要强化基础性体能训练。其次,健美操体能训练的系统性不强。高校在体能训练中擅长突击训练,而不能基于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系统、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规范性训练,这同样不利于其体能的增强。
(二)体能训练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高校健美操教学所要求的体能训练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在具体的训练中,枯燥的训练内容,单一的训练方式极大挫伤了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一方面,体能训练往往集中在对运动员耐力、柔韧等方面的训练,而忽视了健美操特有的技术性特征,体能训练的全面性得不到体现,久而久之,学生积极性大跌。另一方面,训练方式大多是单一、重复性的自我训练,枯燥乏味,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使其以充足的体能辅助健美操学习与锻炼。
(三)健美操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脱轨
体能训练本就是一项枯燥乏味、艰苦异常的训练,在体能想训练过程中,教师如果加入一些趣味元素,学生很有可能会败下阵来。但纵观当下高校健美操体能训练现状,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脱轨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诚然,如果在体能训练中加入一些技能训练,做到二者融合发展,体能训练不仅会变得有滋有味,训练效果也将大幅度提升。
二、高校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面临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着重强化体能训练的基础专项训练
体能训练基础专项训练对提升远动员体能,增强运动员体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诚然,运动员在掌握了基本健美操技能的前提下,必须要有充沛的精力和充足的体力作支撑,这离不开教师对运动员系统而有效的专项体能训练。强化专项体能训练,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强化肌肉控制力训练。充足的肌肉控制力对运动员健美操动作准确性提高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健美操课堂教学中强化肌肉控制力训练。例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全身肌肉收紧,然后坚持一分钟后每一块儿肌肉从上到下的循序一个个慢慢放松。连续做10次。第二,灵敏素质训练。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音乐,对学生进行健美操基本步法、操化动作等的基础训练,锻炼其灵敏素质。第三,动作速度和力度训练。这两项训练是相对枯燥艰苦的训练,教师可借助一些趣味因素展开训练,最大限度提升训练效率。
(二)采用多元体能训练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多元化的体能训练方法不仅能丰富体能训练内容,还能激发学生体能训练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体能训练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可运用以下方式开展体能训练:第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健美操体能训练虽然有伴随着健美操技术技能而展开,但时间长了学生依然会感觉索然无味,故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活跃训练氛围。例如,在学生训练即将放弃之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一些“健美操趣味视频”,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调节氛围,这样学生心中阴霾便能被扫除,继而积极投入训练。第二,竞赛教学法。单纯的体能训练难免乏味,一方面,教师可以模拟健美操竞赛场景,让学生在激烈的赛事中锻炼体能,增强体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规定训练目标,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展开训练,并对能及时完成训练目标的学生或学生组给予特别嘉奖。第三,科学仪器辅助教学法。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体能训练仪器,让学生运用仪器进行系统专业训练。诚然,现代化仪器的诸多功能极大辅助了学生的体能训练,是当下比较适合高校运动员体能训练一种科学的方法。
(三)体能训练与技能训练结合,增强系统性
单纯的体能训练难免枯燥,但是如果体能训练能实现与健美操技能训练的二合一,训练效果将大大改善。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肌肉控制力”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训练健美操基础动作技术来完成体能训练。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健美操操化动作、难度动作、弹动技术等进行训练。另外,健美操体能训练要增强系统性。也就是说,体能训练不仅要适当的强度训练,又要做到持续、不间断轻度训练。但事实上,一些高校健美操教师对健美操体能训练重视度不够,这导致了其不可能对体能训练进行系统规划。很多教师只是做针对即将来临健美操赛事的体能训练,虽然针对性提升了,但由于强度控制不当,很有可能出现运动员体力透支的状况,这显然不符合体能训练的根本目的。体能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一簇而就,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w能训练,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体质,决不可妄想仅凭短时训练快速提升能力。
综上可知,高校健美操体能训练中存在着基础训练欠缺、体能训练系统性不够、训练内容方式单一枯燥、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脱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运动员体能训练质量的提升。鉴于此,高校健美操教师要对症下药,从强化体能专项训练、不断丰富体能训练内容、采用多元训练方法、增强体能训练系统性、实现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的结合等方式提高体能训练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小娜. 高校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5.
篇4
键词:警察院校;体能训练;对策
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7)01-0067-04
为适应公安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要求,培养一批高技能高素质警务人才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随着人社部《关于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培养一批能满足公安机关需要的优秀警务人员已成为警察院校的首要工作。警察体能训练作为警务人员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对提高警察面对危险既全身而退,又打击犯罪活动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必须从警察专业学生抓起,进一步加强警察专业学生体能训练,练就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高素质警察队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重点以吉林警察学院和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两所院校在校学生体能现状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研究需要,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论文数据库、吉林省图书馆、体能训练相关书籍、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收集整理,基本掌握警校学生体能训练的情况,在广泛阅读和整理各类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资料进行重点阅读和分析,并作分类整理与综合。
1.2.2访谈法 针对警校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在警校学生需要发展的体能素质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向体能专家、警校教官和从事多年警察工作的警官进行了问卷调查。
1.2.3数理统计法 借助Excel、spss11.5对调查和测试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吉林省警察院校体能训练课程安排
通过调查了解,国内警察学校的体能训练课一般安排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年(上、下两学期),每周两次体能训练课,一次课程90min(2课时)。多数警察院校采用这种体能教学模式,除了入学第一年,不再对学生进行专门的体能训练。体能训练课程包含多种教学形式:田径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等身体素质;篮球足球课,主要培养学生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器械训练,旨在强化身体力量,培养学生耐力。总体而言,体能课只开设在第一学年,课程开设时间较短,高年级之后只开设警务技能学习。体能训练是警务技能学习的基础,只有身体素质的提高才能更高效的学习警务技能。而且第二学年开始,针对警察类学生只有全国大学生统一的体测,而没有专门针对警察类专业学生设置的体质测试以及考核。
2.2吉林省警察院校体能训练考核模式与达标率
警察院校体能训练在考核理念、标准、方法上趋于一致,第一学年两学期体能测试内容一致,男子为立定摸高,40m折返跑,1000m,引体向上;女子为立定摸高,40m折返跑,800m,仰卧起坐。考核内容适合大多数的学生,均为常规的体能测试,只要掌握基本的训练技能,均可通过考核。
对吉林省两所院校2个年级的警察专业学生体能考核达标情况统计如下表:
如表1所示,2014级体能测试结果低于2015级和2016级,2016级学生的达标率最高。这与全国学生体质状况相符,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警察院校必须提高重视,针对素质越来越差的学生制定安全有效的体能训练方法。
通过调查发现,吉林省警察院校体能的考核内容与职业性质相关程度不高,不能充分体现警察的职业特点,并且与实战相差甚远。因此,警校的体能训练内容和考核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定全新的体能训练内容与考核方案,符合警察职业的需求,这样即是对学员负责,更是对国家负责。
2.3吉林省警察院校体能训练教学模式
吉林省警察院校的教师多为各高校部分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新人职的教师往往沿用老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师资队伍缺乏新的教学理念。警察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基本沿用传统的体能教学模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训练、授课,对体能训练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多采取固定行政班模式,老师要求什么学生做什么。
2.4吉林省警察院校体能训练场地情况
体能训练的设施主要包括室外体能训练场、一些球类以及一些体育器械,警察专业的学生平时一般都在体育训练场进行田径相关方面的体能训练。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统计出吉林警察学院和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生对体能训练场地满意度情况,如表2所示:
根据统计可知,场地设施并没有让学生都达到满意的程度。训练场地、训练器材、训练方法等等都不能达到未来工作的需要,因此,在警校训练设施方面,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完善训练条件,最终到达预期的训练目的和效果。
2.5吉林省警察院校学生参加体能训练情况分析
对吉林警察学院和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学生课后参加体能训练进行调查,如表4所示,可见,自主训练占学生课后比重较大。学生虽然已经意识到体能训练对自身的重要性,然而自主训练有存在很大的弊端,缺少正确的指导,存在较大的损伤危险。此外,自主训练又缺乏监督,训练计划不能正常实施,存在随机性,训练的效果也不能得到保障。
3吉林省警察专业学生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3.1体能训练持久性不够
目前,所调查的2014级、2015级治安班的学生在第二学年缺少专门的体能课训练课程。导致学生较长时间不进行专门的体能训练,体能方面明显下降,体能训练的达标率明显低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根据训练学的规律,体能素质的增长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学生的训练过程出现明显的断层后,体能素质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要想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警察的工作,必须在校期间保证体能训练能够贯穿始终。
3.2考核机制不健全
警察院校对学生的体能考核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为后期警务技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吉林省警察院校开设的体能考核项目过于单一且简单,只要基本身体素质可以均可通过考试,这会使警察专业的学生忽略体能训练的意义。为了后期警务技能顺利开展,应将考核内容更加丰富化,标准更加严格,让学生意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更严肃认真的对待考核,促进学生自主体能训练。
3.3教学模式滞后
教学思想过于传统,缺少了对学生的教学启发,教学过程中多强调运动技巧的掌握,注重动作技术要领,而警察工作实际需要的并非只有竞技能力,还需要身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忽略个人的身体素质情况以及兴趣特长。
3.4配套设施不完善
警察院校的体能训练大多数在田径场进行,室内有些简单的运动器械,但是缺乏一些有针对性的器械,例如实战训练需要专门的模拟训练器,只单纯的体术训练降低了训练难度和准确度。由于气候因素、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在冬季室外很难进行所有的常规训练,而室内训练场设备不足,场地不够大,很难满足广大学生的训练需要。因此,完善室内训练场地,增设多样化的训练器材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3.5训练积极性不高
现在警察专业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备受呵护,从小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上排斥严酷的体能训练。学校开设的体能课时间有限,且大多是针对期末的体能考核,学生接触不到新鲜而且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授体能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前,未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理论知识的教授,使得学生们缺乏科学性的理论指导,在实际训练中往往会达不到预期的运动效果,更为严重的,担心会造成身体的损伤。
4完善吉林省警察院校学生体能训练的对策
4.1加强对“教、学、练、战”一体化模式的理解
通过研究发现,吉林省警察院校在体能训练中,单纯只是练,而且练得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实战价值。因此警校需要加强对“练”为“战”的认识,使“练”的内容与“战”的内容相符。“教、学、练、战”一体化模式的核心及最终目标是“战”“教、学、练”均是为更好地“战”而服务。
“练”不仅仅是警务技能的训练以及实战训练,体能训练更是重中之重,良好的体能有助于后期警务技能的学习及应用。优化体能训练,模拟实战场景,使训练更接近实战,增加适应性训练,培养临危不乱、镇定自做的警察素质。“练”要有目的性以及计划性。根据学生的训练表现以及身体素质进行整体评估,例如耐力表现、速度成分、灵敏素质以及平衡性等的评估测试,根据每个学生的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训练强度参数。主要包括神经肌肉训练、力量训练、机能训练、爆发力训练、速度和灵敏性训练以及稳定性训练。“练”要以“教、学”为基础,通过对训练方法的学习,对训练损伤的分析与预防,使训练安全高效的开展,为更好地为新时期的“战”做好铺垫。
4.2强化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通过研究发现,警校教务管理者和警校学生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背景的影响、自身意志的薄弱、教学方式的单一、训练的严酷等都会减弱学生对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但是究其根本,是学生对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缺乏准确地认识。学生们单纯地认为体能训练仅仅是为了期末体能考核,不明白w能训练是基础,认为学好警务技能就能轻松应对以后的工作。同时警校应该加大体能的重要性宣传力度,在每个学期均开设体能训练课程,不只局限在第一个学年。营造一个良好的训练氛围,要结合实际案例,因势利导,让学生们逐渐认识到体能对于后期警务技能以及实战训练的重要性。
4.3完善体能训练考核体系
警察院校的体能测试通常以《公安民警体育锻炼达标标准》进行考核评分,但是在测试项目的完整以及评分方法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没有充分考虑不同警种的体能培养差异,考评方法单一、不全面,不完全具备公安职业化、专业化的特点。体能训练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警察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行。考核也应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生理以及竞技能力,根据警察学生自身的优势劣势,为个人的训练目标进行排序,观察进展效果,制定的个性化训练参数,根据完成效果来进行考核评价。主要训练目标分数权重较大,依次根据排序结果分配权重,这样会使结果公平,更容易发觉个人的潜能所在,有助于以后警务工作方向选择。体能考核体系应该加入对教师的考核,综合评定教师训练指导的责任心、训练计划以及态度,这样不仅会促进教师提高自身训练模式,还会让学生们看到学校对体能训练的重视,对学生是一种激励。
4.4改革创新,探索体能训练新模式
4.4.1加强场馆建设,完备运动器材训练中常常面对器械落后的问题,由于气候以及季节原因,也常常出现场地不足的问题,影响训练效果,牵制训练范围,削弱后期的警务战斗力。应该确保投入足够的经费填补这一系列空缺,完善场地器械,多添置实用性的器材,也可多借鉴外国。学校以及学生也应该加强对设施的维护工作,让学生们意识到国家以及学校对警察专业学生的培养与重视,激励更多的学子加入警察的队伍。
4.4.2结合职业特点,加大训练强度警察的职业特点就使经常与危险相伴,并且常常都是突如其来的危机情形。学校开设课程不能只针对学期考核,更应该结合今后的工作需要,在常规的考核项目基础上,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考核项目,以及一些突发性的情景模拟。在第一学年之后也要同样开设体能训练课程,同时也要增加训练强度,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为以后工作奠定更坚实基础。
4.4.3关注身体、心理健康,科学开展体能训练体能训练前应讲授体育健康、运动心理等相关知识,让学生们能够科学训练,避免意外的发生。同时学校应注重学生们心理的健康发展,训练时要及时观察学生们的焦虑、恐惧等心理状态,要及时进行疏导。在实战中,复杂情况更是层出不穷,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临危不乱,泰然自若。
4.4.4创新体能训练内容及方式一般的体能训练为跑步以及力量训练,为了以后职业需要,在对学生体能训练时应结合工作性质进行一些专项的体能训练。例如散打训练中,不但要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还要抓住重点,提高踢腿速度、力量与柔韧性,因此要特别重视专项技能的训练。同时,可以创新训练方式,比如攀岩、游泳、障碍跑等,让体能训练与战术训练相结合。多样化的训练方式也能让学生在训练中找到乐趣。训练时要会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要尽量克服掉一些项目的不足,并充分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练到极致。
4.4.5创新优化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讲授,学生跟从老师学习,内容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此,教师们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充分观察学员们身体素质的不同,让学生们在训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课前理论讲解,让学生自己探索动作要领,循序渐进,掌握学习训练的主动性。为增加学生自主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体能竞赛,可以开设个人以及团体赛,这样既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能激励大家自主训练。比赛的同时进行了体能训练,同时又将团队协作融入训练中,为以后团队实战奠定了基础。
4.5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适应公安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要求,更好地满足《关于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需要,践行国家“教、学、练、战”一体化模式的改革,适应时期的警务工作环境,警察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应加强对警察专业学生的培养与重视,应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发现现有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完善训练环境、创新训练新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和学生自主训练的积极性,以适应日后警务实战工作的需要,提高警察队伍的战斗力。
篇5
【关键词】举重训练;体能评价;竞技能力;运动素质;合理负荷;身体形态;评价标准
0 引言
体能是运动员机体的运动能力,是竞技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而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项需要并通过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运动员身体形态,提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活动能力,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训练过程。
1 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1.1 评价指标
关于指标,它是综合反映社会现象某一方面情况的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是隶属于社会经济统计中的术语。而评价领域通过借用这一术语,将目标设定为中心,层层分解成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因素,然后通过评定这些因素来反映目标的整体特征。所以评价指标就是根据评价的目标,由评价指标的设计者分解出来的,能够反映评价对象某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化、行为化的主要因素,它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指标与目标是密切相关的。目标是指标的根据和基础,没有目标的指标,或脱离了目标的指标,或脱离了指标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目标。然而,评价指标与评价目标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区别。从内涵来看,目标反应全貌,指标反映局部。前者具有某种程度的整体性以及抽象性,而后者则具有较高的具体性及针对性。此外,从稳定性来看,目标比较稳定,不轻易变动;而指标就可以在反映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各个时期工作的侧重点不同作适当的变动。
1.2 指标权重
在建立的评价表中,不同的指标,在判断评价对象达到预定目标的何种程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为了使每项指标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对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所谓指标权重,就是表示每项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占的重要程度,并赋予相应的值,这个数值就叫做对应指标的权数,或叫权重。要科学合理地对优秀男子举重运动的专项体能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就不可能把所有的指标和因素不分轻重,不分主次地同等对待。而是应该根据指标的主次、轻重,并借助于特定的分析方法,给予不同的“权重”,使各项指标对优秀男子举重运动专项体能的相对重要程度,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能有所体现。而这个确定权数的过程就叫加权。加权是评价工作计量体系中常用的数学手段,在评价工作中,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它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通过对评价指标进行较全,能较客观地反映各项指标在达到目标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使评价的结果呈现客观性。
1.3 评价标准
所谓评价标准,是衡量评价对象达到评价指标要求的尺度,是由强度和频率、标号、标度三个要素构成的。强度是指指标达到项目要求的程度或各种规范行为的优劣程度,又称定性标准。在实际进行评定的过程中,对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各项指标达到什么程度评为好,都需要有一定的规定。频率则是指达到指标项目要求的数量或各种规范化行为的相对次数,也称定量标准。标号是不同强度和频率的标记符号,通常用字母(如A、B、C)、文字(如甲、乙、丙)或数字(1、2、3)来表示。它没有独立意义,只表示一种分类。标度是评价的档次。它可以是定性的(如优、良、中、差),也可以是定量的(用数字表示各个档次)。但定性时必须赋值,使定性标度转换成定量标度,以便做统计处理。评价标准的这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强度和频率是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组成部分,标号是评价标准的辅助,而标度则是评价标准的基础。
2 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即指在构建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充分尊重客观事实,持之有据,采取客观态度,并遵循举重运动的项目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具体而言,则要求体系构建的思路、指标的选择、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赋值以及评价标准的确定都需符合科学要求,以到达指标与目标的一致性、各指标的相对独立性、同一体系内各指标的兼容性,避免指标的重复或类同,保证各项指标的协调一致,共同反映目标的总体要求。如此,才能对男子举重运动员的专项体能作出精准、科学的判定。
2.2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要求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从评价目标整体性出发来筛选指标,并且要充分考虑每一个指标在整体指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确定该指标应处的层次和位置。同时要考虑到,不能过分强调、突出某个指标的重要性,以免造成个别指标代替一般,从而造成以偏概全的错误。男子举重运动员专项体能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评价体系,它应该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三方面,在构建体系的过程中,不能只强调一方面,那样可能会造成片面。
2.3 可度量原则
该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中最底层此指标必须是可测量的,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和把握的。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能够量化的要尽量量化,对于不能量化的指标,可以用具体化、行为化,可操作的语言加以描述。也可以定性定量相结合,既有数量化标准又有可操作化语言表述。在构建男子举重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男子举重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种要素通过客观、定量的形式得到正确反应,同时具有可操作性。
2.4 同层次指标相互独立原则
该原则要求同一个层次的指标之间不能存在因果关系,不由该指标导出另一个指标。每个指标各自代表一个独立面,彼此之间不重复,不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也不存在交叉关系。
2.5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指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以专项理论为指导,避免资源的浪费。如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以举重专项理论和运动训练学为依据,尽量做到少而精,一定要避免采用众多指标,这样不但指标会重复、繁琐,而且会给测评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3 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流程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首先是要确定评价的对象和目标,本研究选择以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专项体能作为评价对象,然后是确定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权重,设计评价标准,最后完成整个体系的构建,具体流程见图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需要投入举重运动员的训练中进行试用,以评价所得出的信息和结论指导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使教练员或决策者作出相应的改善决策,为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水平提供较为全面的监控和管理,提升训练的效果,最终达到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目的。同时根据评价的结果以及在评价过程中实际遇到一些问题,不断修正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评价功能。
图1 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流程
4 结束语
总之,构建男子举重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最佳模式,对于科学指导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不断提高竞技能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男子举重运动的竞技优势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庆祝.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杨世勇,李遵,唐朝华.体能训练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唐思宗,杨世勇.身体训练学[M].成都: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篇6
关键词:高原训练;青年女排运动员;体能;测试
中图分类号:G8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720-03
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于2006年4月21日至6月10日,在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组织了全国青年女子排球队进行集训。参加集训的队伍是2005年全国青年女排联赛的前八名山东、辽宁、八一、江苏、上海、南京部队、天津、浙江和经过特批参加集训的新疆奎屯青年女排。高原训练期间,排球管理中心组织了两次体能测试,时间分别是2006年4月26日和5月31日,测试项目是中心制定的助跑摸高、连续五次摸高、6 m×16次网下穿越移动、米字移动和800 m跑。参加本次集训的共有97名运动员,因为伤病等原因,有67名运动员参加了两次体能测试。本文以参加测试的67名青年女排运动员的两次体能测试作为研究对象,以两次体能测试的结果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对排球运动的高原训练应用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排球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理论依据
排球运动属于间歇式运动,场上队员有球比赛动作是由短暂的间歇休息分隔开。有多次完整的、连续的、较高强度的有球技术和强度稍低的无球状态组成。从功能特点看,排球运动既需要高质量的无氧供能又需要高质量的有氧供能。所以,提高排球运动员的有氧供能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高原训练通过运动缺氧和高原缺氧的双重刺激,可以有效的提高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排球运动的高原训练已经经过了几年的尝试。但是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对于排球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2001年古巴男子排球队为了备战世界男子排球联赛而提前在厄瓜多尔进行了高原训练[1]。前古巴女排主教练欧亨尼奥定期组织运动员在海拔2 000 m的高原进行训练,以提高运动员心肺系统的机能[2]。靳小雨等人对八一男子排球队在高原训练的体能指标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助跑摸高和练习摸高有了显著的提高[3]。
2参加本次集训的青年女排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从参加本次集训的青年男排运动员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青年女排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15.2岁,其中,最大为19岁,最小为12岁;接受专业训练的平均时间为3.8 a,最长为10 a,最短为1个月。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本次研究的女运动员基本上还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各部分器官和肌肉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身高、体重、肌肉力量和神经敏感程度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排球运动员技战术发展到高水平阶段至少需要8 a以上的时间,而本次研究的青年运动员的接受专业训练的平均时间为3.8 a,身体素质方面可以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3高原训练期间负荷结构和安排特点
各队在进行高原训练时,根据高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大了体能训练的比例。平均每队一周的体能训练时间达到了12~15 h。在训练内容和方法手段的安排上,基本根据本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组织。其训练负荷结构和安排特点为:
众所周知,高原训练按照时间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剧烈适应期、逐步适应期和适应期。
各队也按照队员的高原反应的特点,来组织训练工作。
剧烈适应期:一般是上高原的5~7 d。在这个阶段,各队主要安排了适应性的体能训练。以中小负荷训练为主,强度比较低,但是训练时间和运动量则明显大于平原训练。这阶段的训练旨在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对高原环境的适应。另外,较长的训练时间主要是调整运动员的心态,为提高训练强度打好基础。
逐步适应期:一般是剧烈适应期后的10~12 d。这个阶段各队明显的提高了训练的负荷强度,训练负荷量基本保持不变,训练内容和手段逐步过渡到平原时的正常训练状态。这个阶段的运动员已经适应了高原的特殊环境,做好了大运动量训练的心理准备。
适应期:各队根据本队队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安排了专项体能训练,特别是重视了有氧能力的训练,训练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超过了平原时的训练水平。
4体能测试成绩对比分析
为了了解高原训练对于排球运动员运动素质的影响情况,我们把两次测试的成绩利用t检验的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表2)。
4.1助跑摸高的比较分析助跑摸高是排球运动员最重要的专项素质之一。在现代的排球运动中,网上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已经成为了夺取比赛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扣球、拦网和跳发球等技术都需要良好的弹跳能力来保证动作稳定、高质量的完成。初上高原的第一次测试,运动员的平均摸高高度是2.977 m,经过40 d的高原训练,助跑摸高提高到了3.020 m,平均提高了4.3 cm。我们对两次测试的结果用t检验进行了比较,结过测试成绩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92,<0.01)。由此可见,高原训练对于青年运动员弹跳能力的增长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4.2五次连续摸高的比较分析五次连续摸高是反映运动员弹跳耐力的重要指标。在比赛中,连续出现的扣球、拦网都需要运动员有着良好的连续起跳能力。同时,良好的弹跳耐力也是运动员能够自始至终高质量完成比赛的重要保证。通过两次测试比较,成绩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87,<0.01)。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4.36 m×16次网下穿越移动的比较分析6 m×16次网下穿越移动是排球运动员重要的体能测试项目,是反映运动员连续移动、转身移动、急停、急转能力的重要指标。运动员的6 m×16次网下穿越移动水平代表着本队防守的严密性。通过比较,测试成绩由第一次测试的29.155 s提高到27.703 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77,<0.05)。
4.4米字移动的比较分析米字移动是反映排球运动员变向移动能力的重要指标,是近几年排球运动员体能测试经常采用的测试方法。运动员第一次测试的成绩是27.166 s,第二次是25.902 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428,<0.05)。
4.5800 m跑的比较分析
800 m跑是反映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重要反映指标,对于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要求很高。随着排球运动水平的提高,竞争日益激烈,运动员在一场中要跳起几百次,队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运动员没有很好的耐力素质,就会出现体力、脑力、感觉和情绪等方面身体机能的下降,导致失误增多,影响技战术水平的发挥。通过两次测试成绩的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603,>0.05)。从总体来看群体样本波动范围较大。这主要与耐力训练枯燥乏味、教练员不重视以及运动队伍科学训练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从以上的测试结果可以分析,高原训练对于青年女排运动员体能的提高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特别是在助跑摸高和连续五次摸高方面都有非常显著性的提高,在本次集训中,助跑摸高提高最多的运动员达到了16 cm。这主要是由于在高原训练期间,不用考虑学生上课、考试等问题,延长了训练时间,各队都加大了体能训练的比例有直接的关系。另外,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其中的生理机制还有待研究。
另有许多专家研究,回到平原两周后,体能的测试成绩还会有显著的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应应该出现在下高原的调整期后[4]。由于没有对青年运动员下高原后的情况进行追踪研究,所以对于下高原后素质水平是否还有增长,尚不清楚。但是,在大赛前排球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可以有效的在短期内提高弹跳水平,很具有实用价值,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运动员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800 m跑在高原训练期间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不符合测试前的预期。这是由于各队在训练安排中对于长距离跑的训练都非常慎重,也不是训练的主要内容。所以,可以认为短期的高原训练不能明显提高800 m跑的水平。靳小雨等人对于八一男子排球队高原训练的研究也做出了以上的结论[3]。
在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比较严重,主要是肌肉酸痛、肌肉拉伤、膝盖痛、头昏、血压高、呼吸困难、失眠等情况,达到了68人次(表3)。
调查发现,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出现的不适症状,主要是由于青年运动员对于在高原特殊环境的大运动量的训练不适应造成的。由于训练时间长,疲劳积累,不易恢复,是肌肉酸痛和肌肉拉伤的主要原因;膝盖痛是由于跳跃动作过多,而运动员的下肢力量又比较差而造成的;而其他几种症状和高原反应是有关系的[5,6]。
5结论与建议
1) 通过高原训练,青年女排运动员的助跑摸高和连续摸高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具有显著性意义。可见高原训练适合排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对于弹跳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在高原训练的不同时期,要根据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和高原反应的状况合理安排训练负荷,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要有所调整,要符合高原训练的特点。
3) 高原训练使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肌肉拉伤、膝盖痛等症状。教练员在进行体能训练的组织上,要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运动量,加强医务监督,减少伤病情况的出现。
4) 要加强排球运动高原训练的研究,进一步大范围的组织进行高原训练,加强科研支持,特别是要从上高原之前到下高原之后要进行全程的追踪监控,为高原训练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支撑,更好的为排球运动服务。
参考文献:
[1] 郑建东.古巴男排备战世界联赛..
[2] 葛春林,吕雅君,尹洪满.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30.
[3] 靳小雨,徐国红,陈刚等.“八一”男子排球队高原训练体能指标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6):43-45.
[4] 韩佐生.高原训练结束至下高原参赛间隔时间的探讨[J].体育科学,1998,18(2):52-54.
篇7
关键词:冬奥会;优势项目;陆地训练;冰雪训练;科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811.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4—0007—04
速度滑冰、短道滑冰、花样滑冰和单板滑雪等作为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中承担着重要的奥运增光任务。对这些项目训练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将有利促进科技攻关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
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的陆地与冰(雪)上训练,做为相对独立的两种训练途径,在实践中各自积累了一定的方法、手段,也有了相对丰富的训练经验。但从训练衔接与专项能力发展的角度审视,两种训练系统无论是对项目训练实践经验的总结,还是对训练规律的提炼,都尚未总结出科学的内容、方法,提出有效的训练原则,更难以在掌握国际前沿的基础上,提出科学衔接的训练体系。针对我国冬奥会项目陆、冰(雪)训练的实践,课题组在专家咨询、文献研究、实践调查、跟踪实验和训练与竞赛应用的基础上,总结陆地与冰(雪)训练衔接的基本方法,训练原则。课题组通过对国家一、二线队伍的科技服务与跟踪调研,提取陆地与冰雪衔接训练的基础数据,筛选科学训练方法,总结有效提高专项能力的训练方法,提出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的训练原则,初步形成冬季优势项目陆冰(雪)衔接训练的科学体系,为在索契冬奥会取得优异成绩提供关键性技术支持。总结了陆地训练与冰(雪)上训练科学衔接的原则,主要方法、手段,并结合国际冬季运动训练、科研前沿动态,提出冬奥会项目未来发展的趋势。 1
陆地训练与冰(雪)上训练科学衔接的作用意义
冬季奥运项目的陆地与冰(雪)上项目衔接训练,涉及项目多,且各个项目分别具有不同的项群特征。使得各项目陆冰(雪)衔接训练的方法、内容、手段带有鲜明专项特点。从冬季奥林匹克项群分类角度来看,冬季项目主要包括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和体能与技能结合类项目。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主要集中于以速度滑冰、短道速滑等为代表的体能主导类项目和以花样滑冰双人滑、单板滑雪男女U型场地技巧为代表的技能主导类技巧型项目中。
1.1科学衔接的训练体系可以有效提高专项运动能力冬奥会优势项目的特点,需要运动员培养突出的专项能力,以更好的控制器材和装备。冰(雪)上训练较难提高的体能、技术,通过高度专项化的陆地训练手段,可以得到更有效提高,从而为项目取得突破奠定基础。
1.2科学预防冰(雪)上运动损伤冰(雪)上项目在训练、竞赛过程中的意外伤害、运动损伤长期困扰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的教练员、运动员。由于冬季项目对冰(雪)环境特定要求,大大增加了运动员发生运动伤害风险的几率。通过陆地训练手段,可有效预防和降低运动员受伤情况。
1.3丰富冬奥会项目的训练手段
陆地训练手段,可以将冰(雪)上训练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弥补,提高训练科学学体系的科学化水平。一些重要的冰(雪)上运动技术与技能,仅通过冰(雪)上训练,很难达到项目专项能力的要求。陆地训练手段的应用,可以丰富和创新训练手段,达到实施科学训练、有效提高运动成绩的目标。
1.4提高运动员冰(雪)上训练心理适应度陆地训练,之所以是冰雪项目训练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一个重要原因是运动员本身心理特点决定的。如果运动员长期在冰(雪)上进行训练,相对单一固定的运动环境,必然使运动员心理发生变化,对训练效果产生消极影响。而陆地与冰(雪)训练在变化训练场景下,可以有效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提高训练效率。
2 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陆冰(雪)衔接训练的重要内容
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陆冰(雪)衔接训练,面临众多难题。在实践层面,训练的方法和突破性技术主要集中于优势项目的体能、有氧能力以及动作技术和表现能力等方面。课题从力量训练专项化、恢复性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评价、协调、平衡能力训练、有氧耐力的替代训练方法、冰上项目速度结构分析、花样滑冰艺术表演能力陆冰衔接等几方面对陆上训练与冰(雪)上训练结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研
针对我国速滑运动员后程降速的普遍现象,分析原因并筛选若干力量专项化方案。利用数字化冰场、陆地专项力量训练器械进行实验、获取数据,在分析我国速滑重点队员近几年比赛与训练速度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创新陆冰训练的辅助器械,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探索力量训练专项化可行模式,结合国际训练的前沿动态,最终制定出力量训练最佳的专项化方案,提出创新训练方法内容。
通过对我国速度滑冰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与竞赛的调查,论证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年周期不同阶段陆冰结合恢复性体能训练的方法、手段及负荷动态变化,在全面总结传统训练方法与内容的基础上,建立陆地恢复性训练的内容组合,通过实践应用,进一步论证陆冰结合训练方法科学衔接的有效性。
通过对索契冬奥会国家单板滑雪队、国家花样滑冰队重点队伍的跟踪测试,对这些项目专项体能评价的内容与方法进行总结与筛选。通过对运动员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指标的测试与分析,从专项体能的角度选取简便、实用、便于操作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加以应用,以检验冬奥会优势项目在陆地与冰(雪)上训练衔接上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军训;军事训练;高职学生;对策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ilitary training is a legal duty of great responsibility, mission glory. Only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raining target and task, enrich and perfect the training outline and content, adjust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raining ways and mean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ddress the current may exist in the training content, training mode is single, unified military training achievements to consolidate such problems; only according to "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thinking,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a school, consolidating the results of military training of " train of thought, to use of the military training education function; only the summary of military experience, deepen the training effect, seize opportunity, mining military potential, pay attention to training pipe connection, realize the education, to form a military benefit mechanism.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military; military training; vocational students; students
引 言
高职院校开展军训工作是国家《兵役法》、《教育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赋予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客观要求,开展国防教育,是让学生掌握军事技能,强化国防意识,为国防建设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的战略举措。
一、高职院校开展军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自信心理的培育
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上高职院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觉得低人一等。他们需要有条件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需要有机会来获得自信。军训能够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这为他们重新培育自身健康自信心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军训使高职学生置身于军事化训练的浓重氛围中,通过认真学习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亲身体验军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军训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与无限忠诚;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高度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高职学生自觉养成诚实、守信、勤奋、敬业的良好思想品德。
(三)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
现在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生活依赖性强,独立性较差,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军训采用了军事化管理,使他们学会了服从命令,学会了自我管理,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学习环境。军训中经常开展的检查、评比、竞赛等活动,强化了高职学生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使他们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正含义。
(四)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坚韧不拔意志的磨练
军训采用的强化手段和实行的严明纪律,在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显著效果。军训严格的管理,要求他们象军人一样,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令行禁止,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军训通过“摸、爬、滚、打”等项目,磨练了高职学生坚韧不拔意志,增强了他们不畏艰难困苦的勇气和决心,为他们今后学习生活做好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五) 军训有利于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就是要提高实践技能、形成创造思维、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而军训中的国防教育对于促进这些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军事斗争的对抗性、残酷性和复杂性,孕育着军事思想的创造性。军事课使学生学习军事理论,了解现代战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兴趣,激发他们潜在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军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军训内容不统一
目前各高职院校军训内容不尽相同,有的训练项目只是中学军训内容的简单重复,缺乏纵深的拓展;国防教育内容只是普及型的军事常识;军训着重于实用性的素质训练,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二)军训方式较单一
军训以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场地训练缺乏互动性,学生体力上大量透支,精神上倍感疲惫,难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军训兴趣,军训效果不理想。讲授内容太少,方式仍旧采取灌输式教育方式,理论性过强,缺乏生动性。
(三)军训成果难巩固
军训短期效果明显,但军训后得不到巩固,其作用会逐渐淡化。少数高职院校为降低军训成本,节约军训开支,在军训的组织上重形式轻内容,在训练时间和内容上大打折扣,军训工作有走过场之嫌。
三、加强高职院校军训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 准确定位军训的目标和任务
高职学生的教育应当遵循人才发展的基本规律,向他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军训在高职学生的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军营氛围的营造,通过教官的言传身教,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国防观念,培养他们拥军尚武精神;通过紧张的军事训练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可以磨练高职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吃苦耐劳精神和令行禁止的纪律观念。
(二) 充实完善军训的大纲和内容
1、在军训的大纲制定上,既要严格执行《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又要根据本校实际对其进行必要的完善与补充。军训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必须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和任务要求,实现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其深度和广度要适合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军训内容要适应高职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注重与高中军训内容相衔接;军事技能训练内容要体现高科技局部战争的时代特征,应与培养预备役军人相结合。
2、在军训的实施内容上,要改变现有将队列训练作为军训的主要内容的片面做法。增加多种训练科目,加强军事知识教育,全面提高军事技能。要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内容,如防灾、防空、消防、紧急疏散等,培养高职学生应对各种灾难、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可根据院校自身专业特色、学生特点调整军训内容,增设本专业在军事上的运用课程。比如:医学专业增设战地救护,计算机专业增设现代网络战争,通讯专业增设电子对抗和战时通讯保障,交通专业增设战时交通运输保障,等等。这样就可以将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与补充预备役所需高素质专业人才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性高职院校军训模式。
转贴于 (三) 调整改进施训的方式和方法
1、理论讲授与体能训练相互渗透,加强军训的系统性。
军训普遍以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原因有:一是许多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亟待锻炼提高;二是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训练培养;三是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相对比较容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这样军训的结果是,在部分学生中产生排斥心理和畏难情绪。因此,从提高军训实效性出发,应把理论讲授和体能训练结合起来,把练智能、练技能和练体能结合起来,把趣味性、生动性和知识性结合起来。技能上要采取从易到难,强度上要采用从轻到重的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要过分强调提高难度和加大强度。
2、常规训练与文体活动相互结合,增强军训的趣味性。
要调动高职学生参加军训的积极性,就是要改变单一的队列训练和体能训练的状况,在军训中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军事训练竞赛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如开展拔河、拳术、篮球、越野、国防知识、队列会操、军事游戏等比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能活跃军训气氛,又能密切教官和学生的关系,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良好局面,调动参训学生的积极性。
3、严格训练和规范管理相互促进,提高军训的实效性。
严格训练离不开规范管理,规范管理有利于严格训练。应把行为规范作为硬性规定让学生去严格执行,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规范管理让学生逐步适应,使之由被动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规范管理也包括在严格训练的过程中的人性化操作,对参训学生中出现的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反应要及时发现,妥善处置,坚决杜绝训练事故的发生。
(四) 发挥军训的长期效应和作用
1、抓住各种活动契机,找到军训工作在德育工作中的切入点。
要把军事理论教育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不断巩固与加强军事教育的成果。例如,结合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讲国防教育的重要性;结合残酷血腥的战争历史,讲和平发展的来之不易;结合国防建设,讲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军训工作,讲人才培养与育人环境的密切关系。要利用1.29 纪念日、纪念日等特殊时期开展纪念活动、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观看爱国主义影视、录像片,参观军事博物馆等,将国防教育深入人心并融入大学生活,增强高职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
2、研究军训管理模式,找到与高职学生管理要求的结合点。
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中引入军训元素,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实现军训管理与日常管理的无缝衔接。将内务整理与寝室卫生相结合,将身体锻炼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将组织纪律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将心理素质与意志品质相结合,将军训要求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并定期开展竞赛展示比赛活动。
学校要统一要求辅导员全程参与军训管理,要熟悉军训的要求,掌握军事化管理的方式方法,为今后的班级管理打下较好的基础,从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实现训管衔接,从日常教育落实上实现教养一致。
结 语
总之,高职院校军训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中,放到科教兴国的大视野中,放到民族强盛的大使命中,才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出巩固军训成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挖掘和巩固高职院校军训成果,对国家、对社会、对每个学生都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小平. 独立学院贫困生工作的几个问题[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72-75
[2] 秦伟;汪昌海. 浅谈大学生军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 科教文汇, 2006, 2:7-8
[3] 徐永利. 大学生军训的育人功能及其长期效应[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3/4: 36-37
篇9
【关键词】青少年;力量训练;小腿肌;危险收效比;方法
小腿肌的科学化训练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具有十分鲜明的实践意义,是现代力量训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运动实践中,小腿肌往往是和大腿肌、腰腹肌等一起参与活动的,故专门针对小腿肌的训练方法较少,但这并不代表着小腿肌的训练不重要。过去那种认为大腿肌和小腿肌可以一并训练或者在大腿肌训练中可以对小腿肌产生连带锻炼,从而无需进行专门性练习的认识是片面的,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发育规律和篮球项目特征,小腿肌的专门化训练不仅有助于身体各项素质的全面发育,而且还对于各项技术动作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作用。在力量训练实践中,首先我们要在思想认识上对小腿肌的解剖功能有个大致的了解,对其训练的价值意义有充分的把握。其次,由于小腿肌的训练方法较少,动作较为机械,容易使青少年产生倦怠心理和抵触情绪,故在训练方案的安排上,尽量与其他肌群,如大腿肌群等的训练相结合,一般情况下,不单独进行小腿肌群的训练。最后,在小腿肌的训练过程中,因练习动作相对比较简单,故一定要严格动作标准,练习一定要规范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刺激小腿肌群的增长。
一、练习方法介绍
该动作主要练习腓肠肌、比目鱼肌。具体的练习方法主要有如下步骤:(1)站在练习腓肠肌的器械上,把你的右脚放在平台的边沿。将你的脚后跟尽可能地向下压至低于脚趾水平。将双手放在肩垫的上面以保持身体平衡。(2)通过你的脚和脚趾的运动尽可能高地将躯干抬起。一旦达到动作的顶端,慢慢降低你的脚后跟,尽可能的低至你的脚趾水平以下,回到开始的位置。(3)重复这个动作直到完成希望的重复次数,换左脚重复这个动作。做好练习前的准备工作,避免受伤。在练习的过程中,腰部一定不能丝毫放松,否则很容易造成的运动损伤。此外,每次在吸气的时候一定要有深度,呼气时则不要急,缓慢均匀的将气呼出。15岁以下的青少年每组练习控制在8-10次为宜,15-18岁的青少年每组练习控制在10-15次为宜。动作练习3组,组与组之间休息3-5分钟。每周1-2次练习即可。如果腿部较弱,可以一周练习2-3次,每隔2-3天练习一次。
二、危险收效比分析
众所周知,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几乎所有的身体素质练习都具有一定风险,无论是进行力量训练、速度训练,还是耐力训练、柔韧训练等,潜在的训练风险因素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对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合理评估,探索并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力量训练风险——效益分析系统,将极大地促进力量训练的科学化进程。力量训练“危险收效比”是指在力量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与产生的训练效果总和的比值,是对力量训练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使用“危险收效比”这一概念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方便而直观地说明不同力量训练方法的可行性以及科学性,最终为力量训练的合理化、个性化设计与实施奠定基础。
单腿站立提踵练习是训练实践中应用最多、最经典的一项练习,重点锻炼小腿三头肌。身体与膝关节的直立状态、身体重心、动作完成节奏等是影响该动作完成质量的主要因素,过程中许多细小技术环节的改变将对动作完成的“危险收效比”产生较大影响。表1对单腿站立提踵练习部分动作要素的“危险收效比”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 金花,程勇民,夏尧云.直接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若干因素分析[J].体育学刊,1998(1).
[2] 万德光,万猛.现代力量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 孙文新.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篇10
通过思想练兵、作风练兵,该同志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了执法为民的思想,深刻的认识到了“执法为民、立警为公”的真正内涵,充分认识到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形势下开展大练兵活动的目的意义,明确这次大练兵活动不是为练而练,而是为干而练,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人民、打击犯罪,应对日益复杂和艰巨的公安保卫工作而练。同时,紧紧把思想统一到上级公安机关的部署上,从思想观念到精神状态,从行为方式到业务素质,都积极主动的与大练兵活动相适应,做大练兵的有心人。
二、以业务练兵为主体,突出一个“实”字。
通过业务练兵、法律练兵、技能练兵等活动,该同志立足本职岗位,在协助办公室主任做好每周警情分析、信息、简报以及调研文章的编校工作中,注重平时积累,认真学练兵知识300问以及相关法律知识,虚心向岗位能手们请教,不断掌握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用充足的知识来武装自己,利用电脑等先进设备提高工作效率,以尽量发挥自己的工作能力;立足本职岗位,结合业务实际,开展自学自练,在干中学、在干中练,狠抓基本知识学习,苦练业务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时期人民警察的工作需要。
三、以体能练兵为关键,突出一个“活”字。
作为办公室文职性质的民警,该同志不忽视体能练兵的重要性,能积极投入分局组织的各类练兵活动中,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按照要求,在加强体能训练、增强体质、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上下功夫,实现“跑得动、追得上、打得赢”的目标。同时,能摆脱完成任务式的被动局面,发挥运动特长,经常和同事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登山等,增强练兵兴趣,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并能坚持科学训练,在学中干,在干中练,把工与学、战与训有机结合,实现战训合一。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该同志能充分抓住“大练兵”这个全面、系统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为使自己成为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熟、技能精的“行家里手”而不懈努力。并决心要立足当前,努力练兵,着眼未来,加倍努力,武装自己,打好大练兵的“持久战”,为将来日益繁重复杂的工作奠定基础。
鉴于xxx同志在“大练兵”活动中的突出表现,特此上报大练兵标兵能手。妥否,请领导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