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安全的基本要素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用电安全的基本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用电安全的基本要素

篇1

单位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

1、三违是指(

)、(

)、(

)。

二、判断题——对打“√”;错打“×”

1、班组管理中的“亲”,是指班组中要有亲和力,要班组成员感觉班组是真正的职工之家,在班组中形成和-谐的工作气氛。(√)

2、安全工作的重心在班组,班组安全工作的关键在班组长。(√)

3、任何活动不一定都需要管理。由此看出,好的管理对与目标的实现,没有因果关系。

(×)

4、班组是工业企业的基层组织,是加强企业管理,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

5、班组长要贯彻执行公司、厂、工段对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全面负责本班组的安全生产。(√)

6、所谓高处作业,是指在距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

7、危险辨识工作只局限于对设备和环境开展。(×)

8、从业人员无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但是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9、生产经营单位在从业人员同意的情况下订立某种协议,就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

10、我国的安全工作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三、单项选择题——将表述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中

1、  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目标中明确指出:班组成员的标准化操作应该形成(

B

A.意识

B.习惯

C.观念

D.标准

2、安全(

A

)是构成班组安全文化的核心。

A.价值观

B.意识观念

C.责任感

D.人生观

3、在确立班组工作目标时,要有安全生产的内容,并按“生产无隐患、个人无违章、班组无(

D

)”的要求,结合班组的具体情况,制订出实现“安全合格班组”标准的具体办法。

A.违纪

B.事件

C.违规

D.事故

4、(

D

)是安全管理预防为主根本体现和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界。

A.

绝对性安全

B.

相对性安全事

C.绝对化安全

D.

本质化安全

5、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将伤害事故的直接原因确定为(

C

)。

A.

遗传及社会环境

B.

人的缺点

C.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D.

事故

6、电气设备着火,应使用(

D

)灭火。

A.

湿棉被

B.

泡沫灭火器

C.黄泥

D.

干粉灭火器

7、安全带使用(

A

)年后应检查一次?

A.

2年

B.

3年

C.

4年

D.

5年

8、电焊机一次线的长度不能大于(

B

)米。

A.

2米

B.

5米

C.

8米

D.

10米

9、下列哪些物品不属于劳动防护用品(D)

A.

安全帽

B.

护目镜

C.

防噪声耳塞

D.

应急灯

10、建筑物起火后的(

A

)内是来灭火的最好的时间,超过这个时间,就要设法逃离现场。

A.

5-7分钟

B.

3-5分钟

C.

6-8分钟

D.

8-10分钟

四、简答题

1、班组安全管理的对象有哪些?

答:班组安全管理的对象有——人:作业者;机(物):机器、工具、物料;环境:空间、时间;管理:作业方法或手段。

篇2

关键词:档案;安全;信息;载体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一、关于档案管理安全性问题的概述

1.档案管理的安全性的含义

关于档案管理的安全性的问题一直是档案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对于档案管理的安全性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认识也不一样。但通常认为,所谓档案管理的安全性,是指为保证档案的齐全完整,使档案的载体和信息免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的存在状态和保障条件。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包括档案管理的状态性安全(即档案载体的安全性和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保障档案条件的安全性两部分构成。影响档案安全的条件因素众多,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各种自然灾害)、环境因素(档案管理的外部环境和档案管理部门的环境)和人员因素(包括档案管理人员和档案使用利用人员)。

2.档案管理安全性基本要素

所谓档案管理的安全要素,通常认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状态下,能独立地成为实现案安全的充分条件。主要包括:人员、设备、环境和全系统四要素。

3.档案安全的特征

档案具有的唯一性的和原始性和特点,觉得了其是一种文化财富和重要的信息资源,如一旦损毁,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档案安全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的相对性。由于人类认识水平所限和对科技发展的渐进性所限,对档案安全的认识也随着认识水平和科技技术的进步而进步,揭示档案安全的运动规律是逐步的,对安全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入的。而且关于档案安全的标准也受到科技水平、政治制度、文化水平、伦理道德以及安全观念、法制观念的制约。档案安全的标准是一种相对的有条件的安全,并逐步提高的有条件,是相对的,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提高;(2)经济性的特征。档案的安全性,不仅收到经济投入的限制,还要注意为保障档案安全付出和回报的比例问题;(3)复杂性的特征。档案安全会涉及到档案本身、人、环境、系统四个要素。其安全性还取决于档、人、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另外,档案还具有唯一性的特性,一旦损毁,无法再现;(4)潜隐性的特征。其是指控制多因素、多媒介、多空、交混综合效应而产生的潜隐性安全程度。

二、影响档案安全的主要因素

影响档案安全的因素众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自然因素。即各种自然灾害;(2)环境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立法和执法水平、社会监督体制等。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是指档案管理的部门的内部环境,如档案馆库建设情况、档案管理制度与水平、载体因素的形式、信息材料本身的因素等;(3)档案人员的管理水平。主要是指档案管理者的素质水平、安全意识、保密意识直接影响档案安全。目前,档案人员对档案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为蓄意破坏和管理疏忽;(4)消防安全和建筑安全。消防安全要注意防火,目前档案消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火灾报警与灭火系统设计不合理,存在较高的火警误报率;有的档案馆库房选址不合理,消防安全存在先天性的不足;用火用电管理不规范,消防安全存在隐患;档案馆消防规章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档案馆消防安全工作。因此,应提高防火灭火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消防投入,加强设备和技术更新。加大对档案库房消防安全建设的投入。加强档案库房配套设施的消防安全工作等。建筑安全主要讲述档案库房建筑的安全性问题。其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库房选址、设计不合理和档案装具、档案安全防护基础设施不完善;(5)档案信息安全。档案安全包括档案载体安全和档案信息安全。保证档案信息安全,要保证档案的物理安全(即存储环境、设备和载体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系统的安全。

三、档案管理安全性标准体系构建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一)档案管理安全性标准体系构建的构建原则

档案安全体系的建设需要综合系统的设计和规划,要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即系统性原则是指构建档案安全标准体系时,要运用系统理论对档案安全管理的各环节、各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以达到优化档案安全管理的目的。(2)实用性和通用性原则。实用性要求档案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要从档案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适时制定有关标准。建立档案安全标准体系要具有通用性的特点。(3)权威性原则。目前的档案工作标准不具有强制性,因此要求档案安全标准体系内颁布的任何一部标准,都具有指导性或强制性。

(二)档案管理安全性标准体系构建的构建方法

(1)要处理好不同标准之间的关系,即如何协调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地方)标准的关系。不能一味强调不同标准的差异性和优缺点,应优先采用使用范围较广的标准,尽量做到一步到位。如果国际标准适用于档案安全管理,可以直接采用国际标准;对政策性和特色性要求较强的,可以采用国家标准;同时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借鉴、参考其他行业如图书馆、博物馆的标准,适当加以补充和完善,形成符合档案行业实际情况的标准;(2)要处理好与相关领域标准间的关系。档案与图书、文物、遗产等领域在保护对象、保护措施和管理方法上都存在交叉和相似之处;(3)要处理好标准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构建档案安全标准体系可以以标准管理为主,以制度管理为辅,配合相关的法规制度来保障标准执行中的不足。我国档案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以综合、宏观的角度来设计、规范。对那些重要或是急需的档案安全标准应作为标准工作的重点,及时;对那些已被实际工作证明适用于档案安全工作的技术标准,档案部门要积极采用,促使档案安全工作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的安全性问题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在思想上,制度上、基础设施上和管理上做好工作,需要加强建设、提高认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技术标准,使其有章可循,实现管理的统一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方昀,刘守恒.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活动实践与思考[J].中国档案,2012(01).

[2]方昀,刘守恒.档案馆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内容分析和评估指标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1(06)

[3]刘璐璐.浅议档案安全管理工作[J].改革与开放,2010(24).

篇3

1.安全意外事故发生的基本要素

安全意外事故发生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起因物、致害物和伤害方式。这五种因素可能同时存在于安全施工事故中,或者部分存在。存在不安全状态和(或)不安全行为是“起因”,伤害方式是“后果”,起因物和致害物则是“事故的载体”,把起因和后果联系起来。因此,如果没有不安全状态或不安全行为的存在,起因物和致害物就不能起作用而导致伤害事故发生。控制了起因物和致害物使其不能起作用时,即使有不安全状态或不安全行为存在时,也不会导致伤害事故发生。从安全意外事故的组成要素看出,要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就要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现场安全作业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工人的违规现象发生,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人员――材料――机器系统的有效安全。

2.安全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安全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个方面:

2.1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指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产生的最直接因素。各种生产事故,其原因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可以说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不安全的环境因素被忽略,也可能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和缺陷,还可能造成事故隐患并触发事故的发生。在事故致因中,人的个体行为和事故是存在因果关系的,任何人都会由于自身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事件的反应、表现和行为出现差异。因为人的因素本身还包括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工作态度等各方面因素,又决定了对事件的发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结果和反应。

2.2物的因素

在建筑生产活动中,物的因素是指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产生的直接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因素不仅包括机具设备的原因,还包括钢筋、脚手架的高空坠落等物的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随着生产过程中物质条件的存在而存在,是事故的基础原因,它可以由一种不安全状态转换为另一种不安全状态,由微小的不安全状态发展为致命的不安全状态,也可以由一种物质传递给另一个物质。事故的严重程度随着物的不安全程度的增大而增大。所以消除生产作业中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大幅度地减少伤害事故。

3.建筑工程安全隐患的引发原因

建筑工程安全隐患的引发原因主要有环境状态和管理缺陷两个方面:

3.1环境状态引发的安全隐患?

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主要分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种环境不安全状态:

3.1.1企业内部环境不安全状态主要有:生产(设施)场地环境不良、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地面有油、冰雪覆盖或有其他易滑物。此外建材的储存方法不当,以及环境温度的高低变化也同样能形成安全隐患。

3.1.2企业外部不良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主要指企业因经济不景气,工人无法得到自己合理的报酬,而影响工作热情,严重的可能导致罢工等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是有些作业环境由于受不可抗拒的外界因素影响。如水灾、地震等这些都将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造成影响。

3.2管理缺陷引发的安全隐患

管理方面的缺陷主要是没有建立项目安全生产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忽视安全生产规程,违规指挥。如管理人员对作业人员的选择、调配不当,让无资格者或技术不达标的人员进行施工操作,或者对作业现场的指导、检查、监督力度不够等,这些都是对人的管理不当而导致的安全隐患。设备、设施、仪器仪表等安全装置、安全设施不齐全,维修检查不及时等则是对物的管理不够。对施工作业本身的管理缺陷主要表现为作业强度安排不当,忽视安全操作规程标准,作业程序、工艺流程、作业方法设计不按正规程序,还有就是缺乏在异常或紧急情况下的对策措施,没有以前发生过的同类事故的预防对策措施备案。

4.建筑工程安全隐患的预防对策

4.1建立安全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

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项目安全组织机构,确定安全生产目标,明确参与各方对安全管理的具体分工,安全岗位责任与经济利益挂钩,根据项目的性质规模不同,采用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安全规章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使之与新的施工技术相配套。

4.2加强安全教育,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让每一个员工懂得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实现自己的安全行为责任。做到凡是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都要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的学习,并经严格考核合格;特种作业岗位人员一律凭劳动管理部门颁发的操作岗位证书上岗;经常性的开展和利用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法规知识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建筑职工和广大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切实做到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他人伤害。对施工生产中违章指挥的管理人员进行严厉批评,给予经济处罚;对施工生产中违章操作员工一律停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经济处罚。

4.3加大安全管理投入,加强现场安全监督管理

企业要加大对安全管理的投入,使之与生产能力相吻合,使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和每个人头上。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力度,对违章指挥、操作,冒险作业要责令限期整改或停工整顿,规范施工安全行为。安全人员要加强对施工现场材料、机具设备的检查,杜绝不合格的材料、机具设备对人员的伤害。加大安全工作投人,完善各种安全设施。在施工作业面上设固定的安全管理员。对危险性大的脚手架与起重机的搭设和拆除、机械设备吊装、用电设备、基础土方开挖等进行重点安全监督和控制。

参考文献:

[1]王兆林.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思路的探讨[J].建筑安全,2003,(7).

篇4

1 互联网环境下对传统会计存在的影响

1.1 互联网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会计的职能主要是监督与核算。互联网技术的成长,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传统会计对互联网的应用也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传统会计进行账务处理时,主要凭借账本,相关会计工作者等的要素来完成会计实务的,会计做账人员承担了其智能化的工作。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工作者可以运用互联网把会计系统中的资料内容与核算职能可在企业内部进行传输与流通,方便会计操作,并且具有安全准确性。会计行为运用网络自动生成会计实务凭证,为此企业的决策就特别重要。会计的监督与核算职能都凭借互联网来完成,企业决策者可依据决策系统来进行判断分析,并做出合理决策方案。

1.2 互联网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影响会计假设的方面主要有:影响会计的主体假设,会计的分期假设,持续经营主体的假设,货币计量的假设影响等。会计假设指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根据会计的理论实践,把不能确定的事项进行合理的假设。比如,设想其收入,支出及资金等在当时环境下的判断。会计的前提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传统会计相比,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传统会计的基本要素也在改变。

1.3 互联网对会计对象的影响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的经济环境条件改变巨大,在传统的经济活动中,人们只需考虑资金的问题,需要进行信息处理的问题非常少。现在信息数据对生活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对网络的应用也显得尤为重要。专业会计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会计的专业理认知识,懂得如何运用互联网。发挥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职能,对会计工作做出正确判断与决策。

1.4 互联网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会计确认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确实属于哪种会计要素,能否在会计做账中反映。会计确认是根据相关标准,辨认哪些数据能够输入,何时输入到会计信息系统,怎样进行报告的过程。在进行会计确认时,主要体现在确认会计记录与编制会计报表的确认。会计确认是对会计实务与理论进行研究的根本,也是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会计确认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较也在发生改变。

2 互联网的环境背景下,保证会计的有效

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构建互联网的会计系统,对此提出几点可行性方案。

1)营造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发展环境。互联网的出现必定会与传统的会计实务存在冲突。现阶段我国正在推广互联网的使用,各种行业也都在运用互联网,然而当前的互联网产业还有人们的意识与相关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对运用互联网的会计实务不重视。提高互联网的建设基础与信息安全保障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互联网的建设基础,就不能真正实现互联网的产业运用。在推行互联网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引导。

2)加强建设互联网产业,完善会计系统的信息安全功能。互联网会计最大的挑战是信息安全。在互联网的环境下,计算机都是互联状态,相互的子系统间都能进行访问,具有一定的高效性,然而也存在信息安全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受网络黑客的影响,及操作上的不正确,很多企业的数据信息存在被盗的危险,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因此网络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企事业单位必须加强提升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与可靠保障,确保企业的数据信息安全,使所有系统部门能进行有效的交流,这样有助于企事业单位进行有序安全的发展。在互联网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安全性与其发展是分不开的,只有保证其安全性才能更好的推进系统的发展,反过来系统的发展还能提升其安全性能。

3)对会计软件进行改善。在改善会计软件上,要应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大型的数据库,符合当代信息量大,数据信息集中的需求。必须对产品软件等进行不断的更新,确保会计软件的安全可靠。

3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对会计的发展影响

互联网克服重重障碍,已趋向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与传统相比,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存在很多优势:①运用电子化的支付方式。在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下,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支付方法,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②及时进行信息传递。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流,使企业间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③灵活把握财务的管理。公司在运用互联网的条件下,使企业间的财务信息能及时掌握,这有利于企业的财务分析管理及其相关评价;④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使其经营模式更加灵活。互联网能进行实时的信息沟通,因此能更加准确的获取财务信息,进而能减少货物的积存,使公司的经营灵活,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篇5

    关键词:网络;VPN;金融;信息;安全

    在现代金融行业里,计算机网络有着广泛全面的应用,现代金融管理正朝着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安全化的方向在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安全化发展的VPN技术在现代金融行业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金融网络系统典型架构及其安全现状

    就金融业目前的大部分网络应用而言,典型的省内网络结构一般是由一个总部(省级网络中心)和若干个地市分支机构、以及数量不等的合作伙伴和移动远程(拨号)用户所组成。除远程用户外,其余各地市分支机构均为规模不等的局域网络系统。其中省级局域网络是整个网络系统的核心,为金融机构中心服务所在地,同时也是该金融企业的省级网络管理中心。而各地市及合作伙伴之间的联接方式则多种多样,包括远程拨号、专线、Internet等。

    从省级和地市金融机构的互联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1)移动用户和远程机构用户通过拨号访问网络,拨号访问本身又可分为通过电话网络拨入管理中心访问服务器和拨入网络服务提供商两种方式;(2)各地市远程金融分支机构局域网通过专线或公共网络与总部局域网络连接;(3)合作伙伴(客户、供应商)局域网通过专线或公共网络与总部局域网连接。

    由于各类金融机构网络系统均有其特定的发展历史,其网络技术的运用也是传统技术和先进技术兼收并蓄。通常在金融机构的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主要侧重于网络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并确保金融机构的正常生产营运。

    就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而言,目前金融机构的安全防范机制仍然是脆弱的,一般金融机构仅利用了一些常规的安全防护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利用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自身的安全设施;购买并部署商用的防火墙和防病毒产品等。在应用程序的设计中,也仅考虑到了部分信息安全问题。应该说这在金融业务网络建设初期的客观环境下是可行的,也是客观条件限制下的必然。由于业务网络系统中大量采用不是专为安全系统设计的各种版本的商用基础软件,这些软件通常仅具备一些基本的安全功能,而且在安装时的缺省配置往往更多地照顾了使用的方便性而忽略了系统的安全性,如考虑不周很容易留下安全漏洞。此外,金融机构在获得公共Internet信息服务的同时并不能可靠地获得安全保障,Internet服务提供商(ISP)采取的安全手段都是为了保护他们自身和他们核心服务的可靠性,而不是保护他们的客户不被攻击,他们对于你的安全问题的反应可能是提供建议,也可能是尽力帮助,或者只是关闭你的连接直到你恢复正常。因此,总的来说金融系统中的大部分网络系统远没有达到与金融系统信息的重要性相称的安全级别,有的甚至对于一些常规的攻击手段也无法抵御,这些都是金融管理信息系统亟待解决的安全问题。

    二、现代金融网络面临的威胁及安全需求

    目前金融系统存在的网络安全威胁,就其攻击手段而言可分为针对信息的攻击、针对系统的攻击、针对使用者的攻击以及针对系统资源的攻击等四类,而实施安全攻击的人员则可能是外部人员,也可能是机构内部人员。

    针对信息的攻击是最常见的攻击行为,信息攻击是针对处于传输和存储形态的信息进行的,其攻击地点既可以在局域网内,也可以在广域网上。针对信息的攻击手段的可怕之处在于其隐蔽性和突然性,攻击者可以不动声色地窃取并利用信息,而无虑被发现;犯罪者也可以在积聚足够的信息后骤起发难,进行敲诈勒索。此类案件见诸报端层出不穷,而未公开案例与之相比更是数以倍数。

    利用系统(包括操作系统、支撑软件及应用系统)固有的或系统配置及管理过程中的安全漏洞,穿透或绕过安全设施的防护策略,达到非法访问直至控制系统的目的,并以此为跳板,继续攻击其他系统。由于我国的网络信息系统中大量采用不是专为安全系统设计的基础软件和支撑平台,为了照顾使用的方便性而忽略了安全性,导致许多安全漏洞的产生,如果再考虑到某些软件供应商出于政治或经济的目的,可能在系统中预留“后门”,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加以预防。

    针对使用者的攻击是一种看似困难却普遍存在的攻击途径,攻击者多利用管理者和使用者安全意识不强、管理制度松弛、认证技术不严密的特点,通过种种手段窃取系统权限,通过合法程序来达到非法目的,并可在事后嫁祸他人或毁灭证据,导致此类攻击难以取证。

    针对资源的攻击是以各种手段耗尽系统某一资源,使之丧失继续提供服务的能力,因此又称为拒绝服务类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的高级形式为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即攻击者利用其所控制的成百上千个系统同时发起攻击,迫使攻击对象瘫痪。由于针对资源的攻击利用的是现有的网络架构,尤其是Internet以及TCP/IP协议的固有缺陷,因此在网络的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大的改进前,难以彻底解决。

    金融的安全需求安全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审查性和可控性。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的网络信息系统应重点解决好网络内部的信息流动及操作层面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即总部和分支机构及合作伙伴之间在各个层次上的信息传输安全和网络访问控制问题。网络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安全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传输信息的安全、节点身份认证、交易的不可抵赖性和对非法攻击事件的可追踪性。

    必须指出:网络信息系统是由人参与的信息环境,建立良好的安全组织和管理是首要的安全需求,也是一切安全技术手段得以有效发挥的基础。金融行业需要的是集组织、管理和技术为一体的完整的安全解决方案。

    三、网络安全基本技术与VPN技术

    解决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保密问题的两项主要基础技术为网络访问控制技术和密码技术。网络访问控制技术用于对系统进行安全保护,抵抗各种外来攻击。密码技术用于加密隐蔽传输信息、认证用户身份、抗否认等。

    密码技术是实现网络安全的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实际上,数据加密作为一项基本技术已经成为所有通信数据安全的基石。在多数情况下,数据加密是保证信息机密性的唯一方法。一个加密网络,不但可以防止非授权用户的搭线窃听和入网,而且也是对付恶意软件的有效方法,这使得它能以较小的代价提供很强的安全保护,在现代金融的网络安全的应用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虚拟专用网络(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技术就是在网络层通过数据包封装技术和密码技术,使数据包在公共网络中通过“加密管道”传播,从而在公共网络中建立起安全的“专用”网络。利用VPN技术,金融机构只需要租用本地的数据专线,连接上本地的公众信息网,各地的机构就可以互相安全的传递信息;另外,金融机构还可以利用公众信息网的拨号接入设备,让自己的用户拨号到公众信息网上,就可以安全的连接进入金融机构网络中,进行各类网络结算和汇兑。

    综合利用网络互联的隧道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网络访问控制技术,并通过适当的密钥管理机制,在公共的网络基础设施上建立安全的虚拟专用网络系统,可以实现完整的集成化金融机构范围VPN安全解决方案。对于现行的金融行业网络应用系统,采用VPN技术可以在不影响现行业务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基础解决方案。

    当今VPN技术中对数据包的加解密一般应用在网络层(对于TCP/IP网络,发生在IP层),从而既克服了传统的链(线)路加密技术对通讯方式、传输介质、传输协议依赖性高,适应性差,无统一标准等缺陷,又避免了应用层端——端加密管理复杂、互通性差、安装和系统迁移困难等问题,使得VPN技术具有节省成本、适应性好、标准化程度高、便于管理、易于与其他安全和系统管理技术融合等优势,成为目前和今后金融安全网络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从应用上看虚拟专用网可以分为虚拟企业网和虚拟专用拨号网络(VPDN)。虚拟企业网主要是使用专线上网的部分企业、合作伙伴间的虚拟专网;虚拟专用拨号网络是使用电话拨号(PPP拨号)上网的远程用户与企业网间的虚拟专网。虚拟专网的重点在于建立安全的数据通道,构造这条安全通道的协议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通讯主机必须是经过授权的,要有抵抗地址假冒(IPSpoofing)的能力。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接收到的数据必须与发送时的一致,要有抵抗不法分子篡改数据的能力。保证通道的机密性,提供强有力的加密手段,必须使窃听者不能破解拦截到的通道数据。提供动态密钥交换功能和集中安全管理服务。提供安全保护措施和访问控制,具有抵抗黑客通过VPN通道攻击企业网络的能力,并且可以对VPN通道进行访问控制。

    针对现行的金融机构的网络信息安全,VPN具有以下优点:(1)降低成本。不必租用长途专线建设专网,不必大量的网络维护人员和设备投资;(2)容易扩展。网络路由设备配置简单,无需增加太多的设备,省时省钱;(3)完全控制主动权。VPN上的设施和服务完全掌握在金融机构自己的手中。比方说,金融机构可以把拨号访问交给网络服务商(NSP)去做,由自己负责用户的查验、访问权、网络地址、安全性和网络变化管理等重要工作。

    综上所述,VPN技术使金融行业各部门的内部信息可以跨越公共网络进行传输,如同在各金融机构各部门之间架起众多的“虚拟专用”的网络连接线,同时,VPN为每个用户定义出各自相应的网络空间,根据使用者的身份和权限,直接将他们引导到应该接触的信息环境中去,针对目前金融管理的信息安全存在的隐患,VPN技术可以弥补这些缺点。VPN作为广域网的一种新形式,确实为金融行业在新世纪提供了一个系统实用的技术平台。总之,VPN技术拥有很吸引人的优点,随着VPN技术发展的不断完善,在未来的金融管理信息安全领域里,将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相龙,桂世镛.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字:电网调度;运行技术

中图分类号:V242.3

1、降低电网电能耗损的必要性

我国电网在耗损中有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在技术上降低电网电能的耗损需要综合电网中的各元件来进行分析,从可变耗损和固定耗损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而降低电网电能耗损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电费的开支,并提高电网的经济收益,提高配电设备的供电能力,不仅是对电网运行效益的提升,也是国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所以降低电网电能耗损是当前能源使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能较大的节约资金。如果在负荷量为5000000KW的电网系统中耗损功率占15%,按照每千瓦0.56元来计算,在年最大负荷为4000小时的前提下,可以节约16.8亿每年。

2、减少电网调度中电网耗损的举措分析

电网调度法是否科学化是减少电网耗损的关键。在每年电力系统耗损高达3000亿KWh的巨大耗损下,合理安排电网的调度来减少耗损是一种技术性的措施,能够较好的降低耗损。但是在电网调度中需要全方位的考虑。

首先必须要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正常,在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和设备允许参数的范围内,保障线路功率和电流都达到安全的限额,从技术和管理双方面着手实现运行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电网调度要积极与电网生计部门进行配合,利用技术手段对电网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及时对运行中的设备进行检修,充分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和供电情况,对电网亏损及时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保障其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的双赢。

2.1电网运行方式的合理性

电网运行的合理性是指其运行方式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能够满足电能质量的要求,并充分保障其经济性。同时,利用电网中各构成部门的经济特性,保障各部分的经济效益为最佳状态。运行方式虽然对电网的经济运行起决定作用,但是对其降低网内耗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加强对电网电压的管理

优化电网结构也是降低电网耗损的关键。在电网结构中过多的无功输送或者电压过度都会造成电网的耗损,所以加强对无功电压的管理和优化电网结构,也是降低耗损的关键措施。首先,必须要保障电网运行中的状态平衡,充分利用电网结构中的无功补偿和电压调节设备,达到平衡,通过提高用户功率因数来实现降低线路

输送的效果。其次,利用电网中的无功补偿装置减少大容量的无功电网传送,促进功率平衡,在就地平衡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避免补偿过度。最后,需要全面掌握电网内电压的检测,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保障电压的合理性,并根据电网的实际情况,对无功电压进行改进,优化电网结构,保障耗损的最小化。

2.3有效提高电网的负荷率

在电力系统中电网负荷预测是前提,是保障其电力生产和管理的基本要素,对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合理性都有关键性的影响作用,是供电计划和发电计划的重要影响要素。其预测结构直接关系到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合理的负荷预测能够降低电网运行的成本,更好的保障其经济效益,减低耗损。在降低耗损的举措中,需要合理的安排调度检测计划,安排发电计划,对安全进行分析,调度人员需要根据预测的结构进行电网运行方式和控制路线的安排,及时了解和掌握电网负荷的变化,利用现代化的手段,结合实际的合理运行模式,提供高精度的预测。同时提高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对电网运行中的管理进行安全保障和经济保障,在日常的运行过程中,调度人员积极的进行遥控、遥测,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充分发挥其功能,对电网运行参数进行及时调整,提高自动化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缩短处理时间。

2.4减少变压器的耗损量

降低电网运行中变压器的耗损也是降低电网耗损的重要部分,首先要合理的安排主变数量,同时合理的对变压器的接头进行调节。在电网运行中,当变电站下的带负荷较小的时候,主变并列运行将导致电网系统耗损增大,而当其符合较大的时候,能够相应的降低耗损。因此,调度员需要根据其负荷情况设置其主变运行的调整,合理调整变压器的接头装置,并有效的分区分层。最后,利用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节点数据分析,实现无功补偿设备的投入。

2.5电网调度的自动化运用

在电网调度中,调度人员需要保障电网的安全优质运行,要求其调度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同时调度人员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团结精神,积极发现其电网耗损情况,熟练的掌握调节技术,保障电网耗损的最小化,有效实现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的基础上,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3、电网调度中降低电网耗损的技术分析

在当前的电网系统中,进行及时的技术改造能够有效的降低其电网线路耗损,节约成本。及时的更换绝缘破损和漏电导线,改造迂回线路的配电线路,改变导线的横截面大小,分散变压器装置,降低高耗能产品等都能有效的降低耗损。

科学调整电网运行方式

在电网运行中,变压器是长期处于运行状态的,所以长期累积的耗损是电网耗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网调度中药合理的选择变压器,保障其容量和数量合理化的基础上,调整电网运行的方式,全面降低往往运行的电能耗损。一般来说,在电网运行中,运行方式通常是采用环形的供电运行模式,而在环形供电方式中又有闭环线路和开环线路。闭环线路是指将断路器闭合,和开环运行则是将一部分断路器断开,在正常的运行情况下,开环电路使得负荷电流获得备用的电源,在出现一个故障的时候,合上断路器,可以从其他的线路进行运送。在闭合线路中,则需要考虑使用多个方向的受电,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保障电能的质量。

第二,升压改造电网缩小变电容量

在电网调度中,降低电网耗损,出了对其运行方式的技术改造,对电网的升压改造也是重要的技术措施。对电压等级进行调整,降低变电容量,可以有效的减少电网电能耗损。因为在电网系统中,线路与变压器都能够对其耗损造成影响。电能耗损的公式:

Wt=ΔPt=3I2Rt×10-3=(RP2t×10-3)/(U2cosФ2)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电能耗损和电压的平方是反比关系,而当电网线路升压之后,电

能耗损就一定程度上降低。即:ΔW=ΔWt1-ΔWt2=ΔWt1(1-Un12/Un22)kW・h

第三,通过无功补偿实现功率因素提高

在电网运行中,提高电网功率因素cosФ也是降低耗损、提高效能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根据公式: P=UicosФ

当功率和电压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功率因素可以有效的降低可使用线路的电流值,从而达到降低电能的效果,有效的减少了电网运行过程中的浪费和耗损。在采取技术措施实现设备负荷量提升的过程中,通过减少无功功率的耗损促进cosФ达到规定的数值,一般来说cosФ数值要求大于或等于0.9,如果达不到要求,则需要进行无功补偿设备来进行功率因素的提高。无功补偿设备是在电网运行中并联电容器和同步补偿的组合设备,在并联电容器中实现的一种无功功率补偿设备。一般来说,在配电线路与用户端上进行电容器的并联安装,可以有效的实现电容设备和感性负荷之间的直接能量变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负荷与电源之间的能量耗损,达到电源供应无功功率的降低,来实现功率因素的提高。

所以说,在电网运行中电网电能的耗损降低是一个技术性工程,从细微处着手,对电网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抓好各个环节的运行效益,通过对运行方式的合理化安排,缩小变电容量来有效的实现电能耗损降低。同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积极运用电网调度公式,通过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调度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通过技术措施的不同数据分析比较,得出最为经济客观的运行数据方式,适当的调节线路方式和电网设备中各组合配件的状体,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设备,实现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和科学化。

篇7

【关键词】智能建筑;信息化;背景;智能化;舒适;服务;安全

1. 智能建筑的基础

信息技术使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1)电子商业的出现,包括网上信息服务、电子购物、电子银行和服务、网上攻读学位等;(2)管理工作的变化;(3)制造业和活动全球化。

作为人居住和活动场所的建筑物要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智能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趋势。智能建筑是通过配置建筑物内的各个子系统,以综合布线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桥梁 ,全面实现对通信系统、建筑物内各种设备(空调、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消防、公共安全等)的综合管理。所有这些,从技术上也为智能建筑的产业起到技术上的支撑作用。

2. 智能建筑的社会背景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据日本对各职业的分类,就业人口从事第三产业的职业人数,1955年时,为100万人,占就业总劳动人数的26%;1985年时,为 2800万人,占就业总劳动人数的47%.这表明信息资源成为社会生产的一种主要资源,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1957年,在美国从事技术、管理、职员等办公室工作的白领人员首次超过蓝领人员。1974年到1984年,美国办公室工作效率增加4%,而同期工业增加100%,农业增加200%.同时办公费用却以15%速度递增。依赖于大量享有高薪的办公人员提供服务而运行的经济却无法承受办公费用高涨而功率低的状态。这一矛盾必然要由适用于信息化社会的手段来处理,智能建筑的产生为解决这一矛盾展开了广阔前景,尤其是其通信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3. 智能建筑的概念及其发展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于建筑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建筑提供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智能大厦(Intelligent Building,以下简单称IB)的出现,使得一幢幢楼就变成一个小社会,其内部有众多的小公司,各种商业的生活行为要求数以兆计的信息和控制指令进出整座大厦。IB把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等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内在联系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大厦”这一术语逐渐在建筑业流行起来,在国内的楼宇建设中正流行一股“智能化”的热潮。许多房地产商在广告宣传时,将其大名必冠以“ 智能化”或“5A甲级智能大厦”。但大厦的“智能化”并不仅仅是建设一个简单的综合布线系统,更不是时髦的头衔能随便加在自己头上。必须对智能大厦有一个全面、综合、深入的认识,这对于设计和使用,乃至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3.1 智能大厦的沿革。IB的发展史,是一个从监控到管理的发展过程,也是楼宇设备监控的演变史。早期的超高层大楼一般设备非常多,诸如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保安系统、消防系统、停车场系统等各种专业系统同时共存。操作和控制这些系统,仅靠中央临近室很难实现。198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市将一幢旧金融大厦进行了改造,建成了称之为(City Pl ace)的大厦,从此诞生了世界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大厦。它是时展和国际竞争的产物;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公司纷纷建成或改建具有高科技装备的高科技大楼(HI-Tech.Building),如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五角大楼等;同时,高科技公司为了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也对办公环境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日本第一次引进智能大楼的概念 在1984年的夏天,近十年来建成了野村证券大厦、KDD通信大厦、NEC总公司大楼 、本田青山大楼等。日本是对IB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并提出有关和进行实践的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1995年底日本还成立了国家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据估测美国的智能大厦将超万幢,日本和美国新建的大厦60%为智能大厦。美国也宣称1995年以后要大幅度增加智能大厦的比例,中国的第一座智能大厦被认为是北京的发展大厦。此后相继建成了一批准智能大厦如深圳的地王大厦、北京西客站等。

3.2 智能大厦的内涵与体系结构。(1)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智能大厦机构”对IB的定义 :“智能大厦是人们通过对建筑物的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及其内在关联的最优化,提供一个投资合理、效率又高的舒适、温馨、便利的环境。”(2)美国智能建学会(AIBI,American Intelligent Building Institute)定义“智能建筑”是将结构、系统、服务、运营及其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所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舒适性的大楼。(3)日本的建筑学界强调IB就是高功能大楼,是方便有效地利用信息与通信设备,并利用楼宇自动化技术,具有高度综合管理功能的大楼。(4)新加坡规定IB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具有保安、消防与环境控制等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以及自动调节大厦的温度、湿度、灯光等参数的各种设施,以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二是具有良好的通信设施,使数据在大厦内进行流通;三是提供足够的对外通信设施与能力。(5)我们的认识:IB 是以建筑为平台,利用系统集成,将智能型机、通信及信息技术与建筑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更具人情化的建筑物。

3.3 建筑物的运作综合智能化通常由多个方面组成。(1)建筑功能运作自动化。大型建筑物的运作包含有多种功能系统,如水、电、热力、空调、通讯等等。他们又各有特色,如水又分为生活用水、消防用水、生产用水、生产及生活污水的处理等,而这些对一座建筑物来说要实现自动控制就十分复杂所以智能的概念是替人来做出最佳方案并完成其运行。(2)建筑物的节能运作。智能建筑的另一使命是降低建筑物各类设备的能耗,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效率,减少管理人员,求取更高的效率。(3)通信自动化。利用电信网络、卫星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络为大厦提供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手段。(4)安全保卫自动化。通过各种摄像、各种感触探测器进行信号采集、分析、处理,并经由机电一体化的设备进行控制保护等。

概括地讲,IB是由建筑、CA、OA、BA等四种系统所构成,将它们进行有机性的整和后,以便对办公室的业务处理提供各种高度化的机能,从而达到经济性、机能性、可靠性及安全性的目标。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学科之上的交叉,智能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的标志。

《外国名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黄绳《建筑设计新概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曹伟《智能建筑及其发展》/刘育东《建筑的涵义-在电脑时代认识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 [日]尾岛俊雄著《日本的建筑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8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电气节能;问题;措施

一、前言

在当前建筑中,智能化控制是必然的趋势,这就需要对相关电气设备进行调整,避免智能化带来不必要的浪费。要想对智能建筑电气实现节能,就要对电气控制环节进行节能设计或采用更加节能的能源进行代替,减少能源的浪费。

二、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概述

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主要涉及建筑技术、电脑技术、通讯技术和控制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楼宇,智能建筑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这四个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最优化的电气设计,为使用者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幽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使智能建筑物能够帮助楼宇业主,在诸如费用开支、生活舒适、商务活动和人身安全等方面得到最大利益的回报。显然智能建筑对智能控制提出了较高要求,而智能控制的根本取决于智能化建筑电气如何实现高效智能化节能,也取决于如何通过电气节能技术的革新来降低智能化建筑的电气耗能。

三、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原则分析

建筑电气节能是实现建筑节能的主要途径。建筑电气的节能首先要保证建筑正常的运转,不能影响到建筑的各项功能。同时也不能过多的增加建筑项目的成本。因此在建筑电气节能中首先要注重节能的适用性、建筑电气的安装和使用要满足照明的需求,保证建筑各个方向上的通道畅通、对于特殊要求的场所要进行重点设计和重点施工。例如儿童的游乐设施和其他特殊需求用电、电气设备既要适用,同时能够提供各项活动充足的电能,对于电气设备设施要进行优化设计。保证能源的充分利用、建筑电气节能技术也要满足实际条件。建筑电气的节能应当注重节能的实际效益、应当在不过多的增加建设项目资金的前提下,开展相应的建筑电气节能措施,同时建筑电气的节能技术应当注重电气的节能性,充分对建筑电气能量的消耗进行调研分析,找出对于建筑运转没有意义的能量消耗,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建筑电气能量的损耗。

四、智能建筑电气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综合布线系统

智能建筑主要的命脉系统便是综合布线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传输数据和连接其他的各式终端,而在电气设计中如何将这些复杂错节的线路都安排整齐,并且达到高效化和经济性,需要认真研究每条线路的具体走向。线路的走向主要分为两种,即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水平方向的走线比较容易,布置的空间也比较大,而垂直方向走线布置于各个层间的设备小间内。智能建筑内部的设备小间主要布置网络设备和跳线架,因此需要在设计时注意在层面上留一些剩余空间,为垂直方向走线做准备。

2、层高设计

如今,智能建筑的层数逐步的增加,而为了让高层用户使用到优良的电气设施,在电气设计时需要格外注重布置管线的情况。由于智能建筑的生活功能较多,因此布置的管线也比传统建筑多,除了有一些普通的空间风管、强弱电电缆、电视天线、消防线路之外,还有一些布线的桥架和数据线。这些线路都需占据一些空间,因此,智能建筑的楼层也高于一般的建筑。在布置高层线路时,要注意线路的连接性和互扰性。

3、合理安设接线插座

目前,在智能建筑中,安设电气的接线插座有安放表面插座、配电系统墙这些方式。其中,安放表面插座适合墙置不变更的住宅,因此要根据建筑的类型合理选择。配电系统墙是一种固定的墙体,能够为设定配电设备而设置的局部墙体,可以保证智能建筑电气接线插座系统条理而利于控制。总之,在智能建筑电气设计时,要根据建筑的类型合理选择接线插座的类型。同时,在建筑物的洗手间、厨房等位置应使用安全插座,保证设计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五、建筑智能化过程中电气节能的措施

1、供配电系统的节能

现如今高层建筑的用电量非常的大,如果在能够确定变电所位置的情况下,能尽量使高压深入负荷中心,这样对提高供电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供配电系统的节能提出如下建议。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在供配电系统中的用电设备如电动机、变压器、灯具的镇流器以及很多家用电器等都具有电感性会产生滞后的无功电流。它要从系统中经过高低压线路传输到用电设备末端增加了线路的功率损耗、采用合理的无功补偿可以提高功率因数减低电能损耗,改善电压质量。变压器的节能:变压器的节能是为了减少变压器的有功损耗,应尽量在变压器设备的选择上考虑,在用电负荷的电源配置上,尽量使三相电源的负载平衡,以减少变压器及其他电所设施的损耗。

2、照明系统的节能

想要提高电气节能,就必须考虑照明节能。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开展绿色照明工程,就是为了让照明系统即安全又高效,还能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选择高效节能的光源、在满足照度和显色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发光效率高、污染低的电光源,提高照明质量,保护视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能源的有效利用率,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选择有效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按照每天的供电需求、供电用途、供电范围来进行自动照明、科学合理的照明方案,不仅能节能降耗,还能够提高使用效率。按活动目的不同分区控制,需要的时候就打开,不要的时候就关闭,比如在卫生间、走廊里,可以安装声控装置,需要的时候只需要发出点声音就可以,不需要的时候就自动关闭了。在活动集中的地方可以局部照明,这样不仅能满足照明需求,还可以节约能源。

六、建筑电气节能技术

1、充分利用天然光源

对于建筑工程的照明节能部分,我们需要重点分析如何充分利用太阳能这一重大节能技术。随着社会对于节能能源的广泛使用和关注,使得许多建筑商们开始思考如何使用太阳能在电气节能设计之中,而且太阳能属于典型的可再生资料,它具有无污染、无损耗的特点及优势。所以,建筑商在进行照明节能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将太阳能这一典型节能能源运用到淋漓尽致。在白天的时候,尽可能地利用太阳能,因此,就需要在建筑物中建立一个稳定的光照条件。同时,将太阳能引进室内,对于照明的节能降耗也能起到显著效果,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室内的温度。太阳能的低消耗、无污染特点成就了建筑行业对于节能的客观需求。

2、高效的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照明设计中的照明控制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照明设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筑电气工程中实施节能技术设计师不可缺少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能营造良好的光环境

通过控制光环境来划分空间,相同的空间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氛围,从而反映出照明环境的舒适度。

(二)可节能

用户在对照明系统进行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坚持用时才开灯的原则,尽可能的减少不需要的开灯损耗,从而进一步的节约照明所消耗的能源。当然了,我国政府没有明确的提出一些照明标准相关规定,也没有具体的照明控制内容,这也是政府没有重视其这一块的内容,但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的重要性。

3、科学合理地利用太阳能照明技术与产品

首先,对于太阳能技术而言,其存在着别的能源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它属于可再生资源,而且对于环境没有丝毫的污染,能够充分满足节能需求,从而对于地球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如果能够合理的选择和使用太阳能技术,将其应用到电气设计之中,是完全能够满足当今对于环境保护和节能需求的。其次,对于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而言,建筑施工商一般会采用光伏发电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完全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从而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

结束语

在智能建筑中我们要采取新能源、新措施、新工艺相关措施降低电气能源的消耗,减少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配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1 配网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1.1 体现人本思想,促进安全施工

实践中发现,加强配网工程安全管理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只有加强配网工程的安全管理,才能在完善各个施工阶段的基础上,加强每个工作个体的人身安全,为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另外,加强配网工程的安全管理并不是口号,是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将其应用到工程建造实践中去,从而加强自身利益的维护,而在配网工程的建造过程中,人本思想的体现,无疑是从“人”这一工程的基本要素上进行管理,使安全意识贯彻整个工程的始终,达到各施工工序及工艺的安全,从而促进整个工程的施工安全。

1.2 营造安全施工氛围,提高电力企业工作效率

加强配网工程的安全管理,能够为电力企业营造安全而稳定的施工氛围,从而以安全为基础,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所建造工程的质量,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为电力企业平稳而健康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配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不仅只涉及到工程各安全思想的贯彻和实行,还要求施工单位和个人关注工程的施工质量,因为配电网络作为电力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运行质量的好与差,安全与否,会给后期的使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所以,一旦配网工程建设企业认识到工程安全建设的必要性,那么整个工程的建设无论是设备上,还是施工工艺和施工程序上,都会以安全为前提条件,而整个工程的建设水平也会得到层次性的提高,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为电力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1.3 促进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参与人数多,且使用面积广等特点,使配网工程的安全建设关系着无数人和无数家庭的幸福,影响着社会的平稳发展。另外,电能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到了无可替代的地步,一旦配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留下安全隐患以至人们日常的作作及生活用电受到影响,势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所以,加强配网工程的安全管理,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中日益增长的电能需求,更为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发展基础。

2 配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前期准备措施不全面

配网工程的施工现场环境复杂,用电电源临近带电线路,高空物品易坠落,危险点分布多样且隐蔽性强。配网的施工建设往往要求工期紧,任务重,对前期准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现场作业时未能对现场的危险源和用电电源的保护执行必要的安全措施,危险点得不到有效控制,在施工现场作业始终存在着潜在的风险,这些潜在的风险因素往往是造成事故的原因。因此,施工前期的现场勘测及准备措施必不可少。施工前的准备应该包括对现场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及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物品的不安全状态进行有效评价,同时对这些潜在风险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制定标准的作业工作票,对施工前的机械、材料及安全措施检查等工作一一落实,提前防范。

2.2 安全、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

配网工程施工管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规定都是工程人员长期工作实践的积累,是对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的有效保障。然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与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现场作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接电、防范危险点及其它现场安全措施的了解和掌握,在施工现场作业人员被危险物品击中、被危险电源击伤的事件时有发生。施工过程中违反或不执行工作票制度、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在工作线路上没有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是施工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施工安全管理不仅是领导层和管理层的责任,同时也是每一个作业人员的义务,是对个人及工程安全负责。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安全管理措施的实施,对现场作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工作是落实安全和技术措施的有效途径。

2.3 施工中的安全、质量监督不力

配网工程施工作业流动性强、特种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作任务繁杂,难于集中管理且作业人员容易思想松懈,配电作业中工序衔接紧密,任何工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甚至导致工程的停工。配电网施工中加强现场的安全、质量监督检查,通过对现场的违章操作进行制止和处罚,对施工工艺和工程质量的落成进行检查是预防出现更大的事故的有效措施。安全监督管理包括现场作业人员的安保设施是否合乎规范,安保措施是否执行得当等。

3 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措施

3.1 安全管理科学化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管理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管理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管理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工作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很多电力企业一般只是在出现安全事故之后,领导干部才出面处理,大讲特讲安全问题,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而且一般是事故发生了,才去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改正之前存在的问题,这种模式被称为“事后处理”模式。这种模式不能采取有效的提前预防措施,会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科学化安全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是势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安全管理转变。

3.2 加强施工过程安全控制

制定针对性强的安全防范措施,并在施工过程中贯彻落实,从而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提高施工人员良好的安全意识,重点做好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随时发现异常,做到防患于未然。

(l)检查有无违反《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及有关规定,重点检查人员违章。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施工现场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两票三制”执行情况、标准化作业开展情况、管理人员到位和作业人员违章情况等,严格外来施工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坚决杜绝各种违章行为。对于违反安全规定、不执行规章制度的各种行为要予以坚决制止,并按规定严肃处理。

(2)检查有无违反相关工艺规程,重点检查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至关重要,要确保施工现场可控、能控、在控,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配电网施工现场具有多样性,情况复杂,施工过程变化大且规则性较差,而且重点不断变化,有些安全和质量隐患还具有潜在性,不易察觉。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安全质量专项治理,针对施工特点和具体情况,及时排查和消除安全质量隐患,从设施设备到施工过程,从工程管理到制度落实,进行实事求是的考评和整改。

3.3 开展专项大检查

检查各项制度、通知的执行情况,查找各自身边存在的安全薄弱环节,及时采取防患措施,加大反违章力度,加强作业现场安全稽查,重点查各项安全措施在现场是否落实到位,严厉查处违章作业、违章操作、违章施工行为,实行严格的安全考核。

4 结束语

施工安全管理历来是工程施工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配网工程的复杂性给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针对各环节不同的施工特点和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以确保工程施工的有序实施和作业人员的安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铁路机械养护管理

一、我国铁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与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铁路工务部门工作人员形成了许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不良习惯,比如吃“大锅饭”,喜欢占单位的便宜,工作中职责不清,缺乏责任心和认同感,工作效率不高,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导致其专业素质迟迟得不到提升,在引进机械作业后,机械与人力都无法发挥效能。另一方面,由于铁路基本处于露天状态,而且我国铁路养护的机械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工作人员往往要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开展工作,工作条件迟迟得不到改善,也使员工无法对工作投入更大的热情。同时,相关的人力资源制度的落后,也使员工无法得到有效的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

2.专业工作队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协作意识不足

铁路养护工作需要电务、线桥、供电等多个工作队的参与,我国铁路养护部门长期以来多为各专业工作队组成,工作队独立进行工作。随着铁路货运量的加大和运行速度的不断提升,留给养护部门的工作时间也不断被压缩,对多工作队协同作业,进行综合养修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目前的人员配置与知识技能水平条件下,专业工作队之间的信息沟通能力远远达不到要求,相关人员的协作意识也没有形成,这已成为养护工作进度的严重阻碍。

3.没有形成以减少养护工作量为目标的全局意识

一些发达国家在设计建设铁路线路时就力求最大程度的减少线路投入运营后的维修养护的费用,并减少施工对运输生产的干扰。而我国铁路的设计思想由于一直沿袭建国时的节约初期投资的观念,并注重工期,加上设计、施工、管理各单元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监控,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作,所以使得一些新线刚投入运营就开始需要维修,不仅导致后期成本的不必要增加,而且直接影响了线路的产出。

在具体的养护工作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经验资料的总结、分析与利用,在工作进行时无法进行预防控制,不仅没有减少之后的工作量,而且增加了再次维修的隐患。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线路大修后由于技术参数的变化对行车产生的影响,我国的铁路养护部门往往由于施工时间与现场监控水平的限制,施工后设备的技术指标己经与原有指标大相径庭,这必然对后续的养护工作造成影响,甚至对铁路行车造成影响。

二、完善铁路机械养护方法的几点对策

1.养修分开,机械作业为主

一些发达国家的铁路养护工作多采用养修分开的机制,平日的线路养护工作多由人工工作队完成,而线路的维修尤其是大修,则交给专业的机械化工作队进行,通过高度机械化的养修方式,尽可能减少人力成本,同时充分发挥机械作业的优势,以机械的检测结果为依据对人员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价。

2.工作外包,严格监控、严格验收

国外的铁路养护工作尤其是大规模的维修多交与专业的维修公司完成,这些公司拥有先进的养修设备,可以集中资源完成所承包的工作,其工作效率较高,工作效果也比较好。在具体的工作中工务部门着重于监控与管理工作,通过制定严格的维修标准和工作制度,约束外包公司的行为,从而使最终的养修目标得到最大的实现。

3.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分析与控制

在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对相关的检测检修数据进行全面细致的收集和整理,利用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建立数据库,形成不断更新的数据流,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找出工作中易出现在问题,及时予以解决,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也可迅速形成制度,应用于相关的其它工作中。

4.设计建设时以减少养护工作为原则

设计时便以正常使用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基础设施的维修工作量为原则,通过对影响线路的各项因素的全面分析与合理预测,尽量减少在运行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具体的建设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设计方案,采用先进的材料和施工工艺,保证线路的质量,使其在设计年限内正常运行,尽量避免产生问题增加养修的工作量。

5.全方位立体养护

所谓“全方位立体养护”,是一种新的设备养护维修理念和模式,把路基、轨道、桥梁、隧道、电力、牵引供电、通信信号、房屋建筑和给排水设施的作业内容统一起来,实行统一领导。同时,充分沟通协调各专业、各部门间的工作,通过有效的控制与调节,使各种养护机械正常发挥其作用,使各专业的各种问题在保证铁路正常运行的同时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有效的解决。

铁路是一个高效运转系统。铁路养护部门最主要的任务是保障运输任务的安全完成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铁路的一切设备、组织机构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维护和维修是高速铁路保证安全的最基本要素之一,自然不会例外。铁路的固定设施主要由路基、轨道、桥梁、隧道、电力、牵引供电、通信信号、房屋建筑和给排水设施等组成。随着铁路运行速度与运行效率的提高,路基、轨道、桥梁、隧道、电力、牵引供电、通信信号和机车车辆关系更加密切,其相互影响程度非常高。

三、结语

目前大型养护机械的使用较为普遍,这些机械设备性能出色,能够同时完成多项专业的工作任务。但与此同时,对人工工作任务的要求并没有减轻,出于压缩天窗时间的考虑,要求各专业的工作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通力合作,充分利用机械设备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由于各专业间的工作性质有较大的差距,各专业工作队间的协调与互助也已成为养修队伍必须面对的一项挑战。

参考文献:

[1]冯晓芳.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与展望[J].科技资讯,2009,(01).

[2]李长伟,王金虎,李华栋,户小明.重载铁路线路病害治理、维修和养护[J].太原铁道科技,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