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检测新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检测新技术

篇1

样品前处理是食品分析检测工作的瓶颈。一个完整的样品分析过程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分析测定、数据处理和报告结果5个部分,其中样品处理所需的时问约占整个分析时问的2/3。而且,前处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因为样品被玷污或因吸附、挥发等造成的损失,往往使分析结果失去准确性,甚至得出错误结论。

近年来,提取净化等检测前处理技术不断发展,许多优秀的样品制备新技术争相出现。这些新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节省时问、减轻劳动强度、节省溶剂、减少样品用量、提取或净化效率及自动化水平高。目前已报道的新技术有很多,但较有应用前景,且已有定应用的新技术主要有: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固相微萃取技术、吹扫捕集技术、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快速溶剂提取技术等。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物质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状态时,向该状态气体加压,气体不会液化,只是密度增大,具有类似液态性质,同时还保留气体性能,这种状态的流体称为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Ifluid)。超临界流体既具有液体对溶质有比较大的溶解度的特点,又具有气体易于扩散和运动的特性,传质速率高于液相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临界点附近,压力和温度的微小变化都可以引起流体密度的很大变化。因此,可以利用压力、温度的变化来实现提取和分离过程。

自从Zosel首次报道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SFE,supe rcnhcal fluidextraction)技术提取咖啡因以来,这方法已在食品、香料、农业等领域的分离提取上得到迅速广泛的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利用超临界流体在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以上具有的特异增加的溶解性能作为溶剂,从液体或固体基体中提取出特定成分,以达到提取分离目的,能快速、高效地从固体样品中分离出待测物。超临界流体对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的增加非常惊人,般能增加几个数量级。

虽然超临界流体的溶剂效应普遍存在,但实际操作中,由于要考虑溶解度、选择性、临界点数据以及化学反应的可能性等系列因素,适合作为超临界提取的溶剂并不多。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有:CO2、NH3、乙烯、乙烷、丙烯、丙烷和水等。在各超临界流体中以CO2最受关注,它具有密度大、溶解能力强、传质速率高、便宜易得、无毒、易从提取产物中分离等优点,同时CO2的临界压力适中,分离过程可在接近于室温条件下进行(临界温度31℃)。因此,当前绝大部分超临界流体提取都是以CO2为溶剂。采用CO2提取,特别适于处理烃类及非极性酯类化合物,如醚、酯和酮等。但是,如果样品分子中含有极性基团,则需要在体系中添加助溶剂,以增加对极性物质的溶解能力。

固相微萃取技术

固相微萃取是一种在固相萃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处理技术,1989年由加拿大Waterloo大学的Pawl iszyn等人首次提出,与液液萃取或固相萃取相比,具有操作时问短、样品量少、无需萃取溶剂、适于分析挥发性和非挥发性物质、重现性好等优点,常作为气谱(GC)或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的前处理方法。

SPME是利用固相提取的方式实现对样品的分离和净化,但所用的固相材料及其分离机制不同。SPME法不是将待测物全部分离出来,而是通过待测物在样品与固相涂层之问的平衡来达到分离目的。将涂有吸着剂的玻璃纤维浸入样品中,样品中的待测物会通过扩散原理被吸附在吸着剂上,当吸着作用达到平衡后将玻璃纤维取出,通过加热或溶剂洗脱使待测物解吸,然后用GC~HPLC进行分析测定。待测物的吸着量与样品中待测物的原始浓度成正比关系,因此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SPME可分为3种,一是直接法,二是顶空法,三是膜法。直接法是将涂渍纤维直接插入样品中,对待测物进行提取,适用于气体、液体样品的分析。顶空法是将表面涂渍纤维置于样品的顶端空问提取,不与样品直接接触,是根据气相中的待测物与涂层平衡分配而开发的

种顶空固相提取技术,适合于各种基体的样品,包括大气、水、土壤、动植物组织中挥发和半挥发性物质的分析。膜法是将石英纤维放在经过微波萃取及膜处理过的样品中,主要用于难挥发性复杂样品萃取。

对SPME过程的优化主要考虑提取用的纤维(吸着剂)类型、提取时问、离子强度、基体有机质及溶剂的含量、以及解吸温度和时问等因素。最早的涂渍纤维是用聚二甲基硅氧烷和聚丙烯酸脂(polyacrylate,PA)做吸着剂,现在又有聚乙二醇二乙烯基苯(ca rbowaxdivinylbenzene,CW DVB)等涂渍纤维面市,但它们存在稳定性问题,使用条件要求较高。涂层厚度可根据需要调节,涂层越厚固相吸附量越大,可提高检测灵敏度,但涂层太厚则挥发性有机物进入固相层达到平衡的时问越长,分析速度越慢。样品中加价或二价无机盐(如NaCl或Na2SO。)有利提高提取效率,但高浓度的盐对纤维涂层的稳定性有影响,

般认为低于20%的浓度最合适。SPME多在室温下操作,但有时为提高提取效率将温度升至60℃左右。

sPME操作简便、速度快,一般只需15min(固相提取需1h,而液液提取需4~18h):所需样品量少,所用纤维价格便宜且能重复使用(可用50次以上):其萃取过程使用支携带方便的萃取器,特别适于野外的现场取样分析,也易于进行自动化操作,可在任何型号的气相色谱仪上直接进样。随着固相新涂层的不断推出,如离子交换涂层(无机物提取)及生物亲和型涂层(生物样品提取),其应用范围将日益扩大。

吹扫捕集样品前处理技术

吹扫捕集技术适用于从液体或固体样品中萃取沸刺氐于200℃、溶解度小于2%的挥发性或半挥发性有机物。吹扫捕集法对样品的前处理无需使用有机溶剂,对环境不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具有取样量少、富集效率高、受基体干扰小及容易实现在线检测等优点,美国EPA 601、602、603、624、501.1、524.2等标准方法均采用了吹扫捕集技术。随着商业化吹扫捕集仪器的广泛使用,吹扫捕集法在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形态分析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

微波能最早于70年代被用于分析化学的样品处理。1986年,匈牙利学者报道了将微波能应用于分析试样制备的新方法――微波辅助提取法(MAE,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MAE的

原理是利用微波能强化溶剂提取效率,使待测物从固体或半固体的样品基体中被分离出来。微波辅助提取法具有快速、溶剂用量少结果重现性好等优点,适用于易挥发物质的提取,且可同时进行多个样品的提取。

微波辅助提取法是在个不吸收微波的封闭容器内进行的,样品内部的温度(高出周围提取溶剂沸点几倍)和体系压力(般10-20atm)都较高。由于在密闭容器中,被提取样品与溶剂直接接触,只要容器能承受得了压力,就可以通过改变溶剂的混合比而在高压下将温度升得很高,使农药的溶解度增大,从而获得高提取率。该方法是由密闭容器中酸消解样品和固液提取两种技术组合演变而来的,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多种组分的提取。

微波提取装置目前已自动化,可自动控制提取温度、压力和时问等。但提取完成后,需等待提取溶剂冷却,然后倒出溶剂,进行离心或过滤等手工操作。微波提取目前主要用于固体样品的处理。

快速溶剂提取技术

目前已有的溶剂提取法等都有溶剂用量大、提取时问长和提取效率不够高等特点,且不易实现自动化操作。快速溶剂提取(AsF,accelerated solventextraction)是由Bruce E Richter等提出的种全自动提取技术。该法适用于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的制备,仅用极少的溶剂,利用升高的温度加快解析动力达到加速提取的目的。在高温和高压下提取的时问从传统的溶剂提取的数小时降低到以分钟计,极大地减少了样品制备的繁琐操作,已被美国EDA确定为环境、食品和其他固体、半固体样品的标准提取方法。

篇2

前不久,NI公司推出了一款软件定义和模块化I/O相结合的新型仪器——射频矢量信号收发仪(VST),它集矢量信号分析仪(VSA)、矢量信号发生器(VSG)与基于FPGA的实时信号处理和控制于一体,实现了灵活性、高性能和高测试速度的结合。这种基于软件设计仪器的方法可以说重新定义了射频测试技术,为射频测试带来了新的变革。

软件设计仪器简介

多年来,以软件为核心的虚拟仪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测控系统中,特别是在射频测量领域中,测试工程师一直在运用诸如LabVIEW的软件包来实现自定义射频测量系统,与传统封装仪器相比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成本,另外,使用软件设计的方法不仅提供了强大的灵活性,更能使测试工程师利用到最新的PC和总线技术所带来的性能提升。

NI PXIe-5644R就是一款可以通过软件来设计其功能的仪器,该设备融合了矢量信号发生器和矢量信号分析仪的功能,并包含了一个用户可编程FPGA来用于实时信号处理和控制。这种软件设计的方法让VST拥有了软件定义无线电架构的灵活性以及研发级别射频仪器的高性能。

虽然,一些传统射频仪器中也采用了FPGA,但通常这些FPGA密闭且功能固定,只能用于特定的目的。在VST中引入FPGA则为用户带来了硬件级别的完全自定义,它允许用户自定义射频仪器直至每一个管脚。用户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创新的能力,将他们的自定义信号处理方法和控制算法加入FPGA中,实现特定的测试需求。

为了帮助用户实现更好的对FPGA的自定义,LabVIEW FPGA让用户可以用图形化的方法对FPGA进行编程,对于没有FPGA相关基础知识的工程师,完全不用去学习HDL语言,大大简化了FPGA的编程难度。另外,LabVIEW 2012提供了更多新模板和范例项目,其中包括可以使VST作为VSA和VSG工作于嵌入式射频流盘等应用的软件。用户可以以这些预创建的范例项目为基础,添加相应修改以实现自定义触发、待测设备控制、信号处理等功能。

软件设计仪器的优势

软件设计仪器不仅能提供优异的性能、灵活性,还能提供快速的测试速度以及更低的成本。以VST为例,它具有高达6.0GHz的频率范围和80MHz的瞬时射频带宽,它的超高性能可以测试最新的无线通信标准,例如802.11ac和LTE,其测量速度可达同类解决方案的10倍以上,而相比传统方案尺寸更小,成本更低。它还可以轻松扩展,能够在单个PXI机箱中支持多输入多输出(MIMO)配置,或进行并行测试。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 检测

中图分类号:X79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问题更加重视,从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来看,仍有诸多问题有待完善,尤其是人们的安全意识不够,导致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事件。除了人们的意识之外,分析检测技术的水平也会影响食品安全的状况,本文就从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的角度来分析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分析

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让人堪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毒奶粉、毒豆芽、毒豇豆等频繁出现在消费市场中,威胁着人们的消费安全与身体健康。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消费者的安全意识不足

消费者的食品消费意识不足,在日常饮食的安排中存在诸多不足,不够科学合理。我国人民对一些经过腌制、烤制、熏酱的食品十分钟爱,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类食品存在着诸多威胁健康的因素,尤其是亚硝酸盐超标,长期摄入的话可能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1.2 生产者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些生产者受到利益的驱使,不按生产工艺要求生产,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滥用非食用物质,采用劣质原料等进行食品加工,导致所生产的食品危害人体健康。造成这些问题并不是由于科技落后,主要是由于一些食品生产者的道德水准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在利益的诱惑下,不顾法律、法规的要求,违规生产,导致了诸多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

2改善食品安全现状的有效对策

2.1 强化卫生安全宣传意识

目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的病人数量急剧增加,从其原因来看,主要是由于其不注意饮食造成的,因此,强化消费者的卫生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部分,是直接影响到国民整体健康与平均寿命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的教育。要善于发挥媒体的力量,强化人们的卫生安全意识,从基础教育开始进行安全卫生知识的训练,强化公众的卫生意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

2.2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的建设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个主要对策,从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发展情况来看,尽管其起步晚,但是其发展较为迅速,在借鉴国外法律的基础上,不断结合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的发展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大大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的水平。

3改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良好的检测技术是 保证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人们对食品检测的重视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质监机构要不断地完善自身建设,不断研发高端的检测仪器,不断开发先进的检测方法,不断提高检测水平。

3主要的食品检测技术分析

3.1 微波消解技术的应用

该技术主要用于食品微量元素的分析,其关键是要做好样品的前处理工作。一般对样品主要采用高温灰化法、低温灰化法、湿法分解法等,相比较之下,高温灰化法的取样量大、加热时间较长,耗电多,同时对一些易挥发的元素损失影响测定不够准确;低温灰化法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但是时间过长,设备昂贵,实验的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采用较少;湿法分解法则较为常用,但是其操作繁琐,非常容易污染,样品的消化不够彻底。针对这一情况,近年来以样品为中心的技术迅速发展,以微波消解法为代表,其充分结合传统方法的优势,提高了分析速度,并且可以减少损失,可以将样品完全消解,提升了样品处理效率。

3.2 近红外光谱在食品分析中的运用

所谓的近红外光就是指处于可见光与红外光间的电磁波,一般有机物在该区的近红外光谱吸收主要是含氢基团(OH,CH, NH,SH,PH)等的倍频和合频吸收。其可以直接测定样品,采用近红外光谱的测定技术主要有透射法、漫反射法和反射透射法,可以根据样品对近红外光的透过情况选择测量技术,除此之外,三种技术的融合可以测定更多的样品。

3.3 生物酶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生物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一定催化功能的有机物,以蛋白质为主,同时也含有部分的RNA。从酶的历史来看,其已经有80几年的历史,生物酶是由生物体中提取的,是一种催化剂,在食品工业中的酶以蛋白酶为主,其广泛存在于植物茎叶中,各种生物都可以合成,但是只有微生物蛋白酶具有生产价值。其主要应用食品发酵工业中,同时也被应用于食品检测行业中。

3.4 原子荧光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砷是一种有害元素,其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环境与动植物体内,由于部分农药含有砷,大量应用会导致人体砷中毒,除此之外,食品中一些添加剂的使用也会导致砷中毒。目前,砷检测主要采用原子荧光法、银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等。经过分析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经过不断地努力,我们发现可以利用微波消解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后,采用原子荧光法进行处理效果较好,大大提升了检测的质量。

4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

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食品的种类不断增多,这也对食品安全分析检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技术不断地创新与完善,开始采用仪器分析与自动化分析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可进行光谱扫描的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在食品分析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一些采用现代技术的检测方法不断地涌现,大大缩短了传统的检测时间,可以提高检测的效率,同时操作十分简单。比如:梅里埃公司生产的miniVIDAS利用荧光免疫的方法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在仪器上仅仅45分钟就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

新的检测技术逐渐取代传统技术,在不久的将来,芯片技术必然会成为未来食品检测行业的主体,而且在食品安全领域会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堪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因此只有不断提高食品检测水平,才能为百姓提供更多的安全食品,才能为百姓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的食品工业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对于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检验的重要性也就愈加突显出来。尤其是生物检验技术,近年来在食品检验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文章对几种常见的生物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食品检验;生物检测技术;应用

人们的生存离不开食物,而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更是与食品检测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食品检测的过程中,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食品检测的质量,并且提高了食品质量的安全性。目前,生物监测技术应用于食品检验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展,在实际的食品检验工作中也获得了验证。但是,时代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如果一项技术不能够不断地改进和优化,就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生物检测技术也同样如此。食品工业的发展对于生物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食品检验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就是加强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而使我国的食品安全质量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1在食品检验中常见的几种生物检测技术

1.1免疫技术生物检测技术有很多种,而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免疫技术。目前,在食品检测中,免疫技术获得了很好的应用,并且在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优势。除此之外,与其他检测技术相比,免疫技术还可用于对于食品进行结构分析,并且操作起来最为简单,功能也最多。

1.2生物酶技术对于微生物污染和残余农药含量的检测,通常可以采用生物酶技术。生物酶技术可以分辨性质和结构差别很小的物质,而较强的特异性更是该项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目前,免疫法和生物酶技术融合而成的新的检测技术,即酶联免疫技术,已经在食品检验领域中获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国外,这项技术的推广效果较好,我国在这一方面虽然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由于起步相对较晚,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灵敏度和准确性高则是该项技术的最大优点。

1.3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又名基因体外扩散法,能够在生物体外快速扩增DNA序列,也可以扩增指定的基因,简称为PCR技术。该项技术目前已经在很多领域获得了应用,最早则是应用于转基因和基因克隆技术上,因其在微量和精度方面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采用,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经过研究发现,检验食品是否受到污染的关键,取决于对于遗传背景和基因序列检验的准确程度,而这一点正是PCR技术的优势之一。

1.4生物芯片在食品检验中,还有一项高新技术,即生物芯片技术。该项技术主要通过微量点样或者光导原位合成的方式,使得在载体表面的生物分子产生有序的固化,进而形成二位分子排列,继而同样品分子杂交。杂交分子会产生一定的信号,根据信号的强弱,并利用特定的仪器,可以对信号进行测定,检测的效率较高而且速度较快。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可以得出检测的结论。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推动了进出口商品监管预警系统和反应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确定食品性疾病的阂值,对于食品的安全状态,人们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更加科学的认识。然而,该项技术也有一定的缺点,其应用性能还有待完善,技术成本也相对较高,阻碍了该技术的应用。但是,这项技术的潜力和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被投入到了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中,相信生物芯片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和应用将成为食品检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1.5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特点是检测速度快,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并且操作起来十分简单方便,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选用酶、抗原、抗体、DNA等活性物质,经过一定的处理后作为分子识别元件,并与待测物进行特异性结合,最终产生复合物,如光和热等。信息通过信号转化器来进行传播和放大输出,即可以获得所需的检测结果,该项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并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2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2.1有害微生物的检测我们日常使用的相当一部分食品中,存在着很多的有害微生物,数量十分巨大,并且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加强有害微生物的检测质量,提高检测手段变得尤为重要。生物检测技术应用于食品检测,其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检测有害微生物。因此,应加强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并加强对于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的力度。以上提到的几种生物检测技术,酶联免疫技术和PCR技术都可以很好地进行有害微生物的检测。

2.2食品中残余农药的检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并且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获得更好的产量,得到更高的利润,在农产品的培育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虽然产量大幅度提升,然而产品质量和安全却下降了,甚至生产出了很多有毒的食品,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来说,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食品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引发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对于食品中残余农药的检测,也成为食品检测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众多的生物技术中,生物传感器技术和酶技术十分适合对于残余农药的检测,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2.3食品成分和品质的检测食品检测工作中,还有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即对于食品品质和成分的检测。对于食品成分的检测,在一段时期内,我国主要采取的是生物感应法。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食品工业领域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已经开发和研究出将酶作为传感器的检测方法,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4转基因食品的测试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食品检测技术还可以运用在转基因食品的测试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转基因食品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所以,转基因食品对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测。目前,酸检测法、蛋白质检测法是较为有效的两种方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食品检验中生物检测技术的运用研究对于食品领域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生物检测技术的运用研究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同时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研究,再加之我国食品领域对于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的研究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因而不利于实际工作中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的提高。所以,在今后食品领域的发展中,要加强对生物检测技术的重视和研究,并且要从食品检验的多个角度,从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更好、更有效地促进生物检测技术应用提高的方法和措施,从而促进我国食品检测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运如.食品检验中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的分析[J].新农村(黑龙江),2011(3).

[2]罗梅兰,叶云,梁超香.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6(2).

[3]杨景涛,张凤岭.食品检验中的生物检测技术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

[4]李岩.食品检验中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3).

[5]朱昊浩.基于生物技术的快速食品检测研究动态[J].科技资讯,2011(9).

篇5

【关键词】食品 检测技术 应用 措施

自从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升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也日益剧增。毕竟食品安全关系着全国14亿多人口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每次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老百姓,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要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进一步制定和公布相关的法律制度,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和能力,确保人民“舌尖上的安全”。根据传统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式各样的食品检测技术也进入了食品检测检验的市场。本文综合了常见的几种食品检测技术和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高科技检测技术,并对食品检测技术中的问题总结了几点相应措施,希望对我国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一、常见的食品检测技术的概述

目前,食品安全监测最常用的技术是传统的感官、仪器检测,现在应用生物技术的食品检测技术是最简便、最科学、最可靠的。食品安全检测最常用的是以下几种方法。

(一)利用人体感官对食品进行检测

此检测方法是通过人体的口鼻肢体接触等感官器官,在尝、闻、问、摸的基础上判断食品的优劣,换句话来讲就是根据食品的外形、气味、质量感觉上判断食品质量的优劣等级。这种检测方法是最直观最简便,不需要借助任何试剂盒仪器的检测技术。这种方法对于检测食品简单的质量优劣,食品真假的问题上比较实用,这种方法还依赖于多年检测食品、具有一定检测经验和水平的检验员。

(二)利用物理原理检测待检食品

物理检测方法是通过食品的鲜重和干重的比值、食品的质量、重量等值来判断食物的新鲜度和纯度,这些检测可以通过物理实验等简单的操作完成,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快速、直观,比较节省成本。

(三)通过食品安全监测的专门仪器试剂进行检测

液相色谱是食品检测中最常用的仪器,传统的液相色谱主要是指纸层析和柱层析,主要通过液相、固相、气相这些特点进行检测。在传统液相色谱的基础上通过新技术研制出的高相液相色谱仪在食品检测方面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自动化强。在食品检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提高检测效率。

(四)利用分子细胞生物技术检测法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广泛应用到食品检测当中。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是指在分子或细胞水平上对食品分子组成、理化性质进行检测。应用到食品安全监测的分子生物技术较为广泛,比如,各式PCR技术,该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到食品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威胁的微生物。最重要的是PCR技术还被广泛应用到转基因食品的检测上。各式免疫学检测技术,技术当中的免疫酶联吸附实验可以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物是否超标,还可以检测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的存在,该技术检测时间较短。现代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现在该技术是食品安全监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该方法不仅对国内食品农产品的检测应用较广,而且对外国进口到国内食品的深入检测起着重要作用。

二、应对食品检测技术问题的措施

(1)针对国内各地食品安全检测标准的不统一进行调整,在我国许多行业都出现过标准制度的不统一性,各个地方检测标准不统一就会容易造成不法分子的钻制度的空子,出现漏洞,而且会使全国食品安全的检测不一致,无法正常判断该食品的质量安全是否过关。

(2)某些快速检测技术不够成熟,对于食品检测检验局对技术的资金投入不够,限制了检测技术的开发研究,这就会使国内的食品安全检测的标准不如国外的精准,会对我国食品安全方面造成短板,引起国内人们对国产食品的不信任,进而选择国外食品,这种情况会造成我国食品的大量堆积,造成国内市场失衡。

(3)完善食品检测相关的法律制度,构建全国食品安全监测信息网,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构建健全的食品安全网络,可以把全国各地食品安全的参数录入该食品网中,进而方便全国各地各地区食品检测的进度和统一性。

三、小结

俗话说,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进入人们口中的食物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国内外美食的进出口和食品类型的多元化,高效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国家、社会都在积极寻找和急于应用的技术,食品安全制度和相关法律的出台是人们迫切需要的。食品的检测技术的探索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征程,由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基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提高和升级是有希望的。相信在大家共同的监督管理下,食品安全问题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王海澍.食品检验技术常见问题及策略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6,(06).

篇6

关键词:食品检验,标准,检验方法

一、我国食品理化检验标准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我国对食品工业的发展, 不断增多食品检测的项目, 也不断地修订和增加食品理化检验方法。《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经过1985、1996和2003版3次修订, 奠定了我国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的基础。

2003版《食品卫生检验方法》部分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对当前食品安全保障进行标准实施, 是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防止通过加工和污染途径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进行保障, 是食品安全的核心, 较以往标准更具创新性、综合性、完善性。

(1)现行食品理化检验标准健全了检测方法体系

由于分布比较分散的标准分析方法, 不便使用,2003版食品理化检验标准在修订中是将国家颁布的86个标准分析方法和35个全国卫生标准委员会食品卫生分委会审查通过、卫生部批准的分析方法及10个原附于卫生标准中的检验方法及72个以往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方法合并, 统一并将其编号。

(2)现行食品检验项目的规范化

2003版《食品卫生检验方法》涉及的分析内容广、项目多, 包含食物成分、保健食品功效成分、微量元素、维生素、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兽药残留、农药残留、天然毒素、金属污染物及其它有机污染物各种分析方法。其中一般分析11 种, 食品添加剂16种, 食物分析24种, 保健食品9种,维生素9种,元素分析23种, 包装材料32种, 兽残分析7种,农残分析48种, 毒素8种,化学污染物4种,其它10种。现行的食品卫生标准所要求的检验方法基本上都囊括了, 测定方法体系也健全了, 对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更加满足,同时也对食品检验方法的规范化、科学性和准确性程度得以提高。

二、 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完善

食品安全标准的发展经过多年,我国现已基本建立了以商业、粮食、农业、商务、轻工、卫生、科技、质监、进出口等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具有以国有资产为主、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复杂的成分特点。但是,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也并不完善。首先是落后的标准体系;其次是技术水平不高的食品检验检测。如,检测方法不完善,较少的多残留检测方法,不成熟的检测技术,对超痕量分析等高技术检测手段的缺乏,过于传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等。

(2)食品安全标准的统一化进度缓慢

尽管《食品安全法》已明确要对食品安全标准统一制定,并且对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规定了不得制定,但接近一年的该法颁布、已半年多的实施,统一化的食品安全标准进程却比较缓慢,导致了因现行标准与《食品安全法》不统一而严重的产生执法冲突现象,如一些监管机构对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一些食品依据《食品安全法》进行查处,而经营企业和食品生产却无所适从。

(3)食品理化检验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由国家标准委统一了食品理化检验标准,但众多的标准起草部门, 加之不严的审查把关,导致我国的食品标准不够统一,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之间层次不清, 存在着交叉、矛盾和重复等不协调问题。

(4) 检验方法与食品安全的要求仍有差距

还没有完善的测定保健食品、兽药、农药、天然毒素、食品添加剂功效成分等方法, 特别是掺假、掺伪鉴别方法的测定方法。

(5)食品工业应用新工艺、新技术带来一些问题

食品安全检测在食品工业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生产下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生产现代生物技术的产品、应用在食品中的酶制剂和益生菌技术等。这类食品在目前, 国家对相关检验标准制定的很少。有些市场消费量、占有率大的新型食品存在有产品无标准现象, 虽然有些企业对企业标准进行制定, 但要求和内容有很大差异。近几年来, 在食品加工中以假充真、掺杂用假, 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等屡禁不止的违法活动, 已引起全社会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注。

2、 现行食品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覆盖率低, 与国际标准差距还很大

(2.1) 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覆盖率偏低

2003年制(修)订国家标准的统计结果是根据国家标准委公布的: 采用国际标准是我国国家标准覆盖率的44. 2% ,我国在食品标准的中采用国际标准的覆盖率较低。

(2.2)检验技术和检验设备的落后

对国际标准与我国食品标准相比, 不管是整体格局还是具体的技术要求都存在着一定差别。制约标准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就是检验技术和检验设备的落后因素。

三、完善食品检测标准的的途径

(1)要注重增加检测投入

检测投入适当增加。加大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投入就是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引进专业人才,完善设施建设,县一级的基层检验检测机构要特别的加大注重投入,将基层检测机构的各项软件和硬件设施进行改善,以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

(2)检测资源合理整合

将检测资源合理整合。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工商、质监、农业、卫生等,应形成工作协调有序、职责分工明确的检测体制和机制,有效避免检测资源浪费、重复检测等现象。同时要对各职能部门互认机制和信息共享进行加强完善。将检测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作用。

(3)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对自我检验检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基础力量,应当高度重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对企业自身食品安全检验室建设进行加强;将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确保生产加工、原料采购、储运等各个环节不出差错,将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尽量减少。

(4)高度重视验检测工作

各级相关职能部门要对检验检测工作高度重视。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食品工业可以迅速发展,不断出现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检测人员需要对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掌握,新的挑战才能应对。只有对检测工作真正重视,投入力度加大,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检测效率才能提高,将检验检测工作的局面创新,保障顺利开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

四、完善食品检测的主要措施

(1)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统一国家检验检测体系就是要建立以食品安全为主导,建立健全自我完善机制和预警机制应与急快速反应,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检验检测技术能力为核心的社会化检验检测要从战略上逐步达到资源共享;将相应的政策采取制定,以检验检测体系为核心将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2)提高检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要监管从食品源头开始实施的全过程,负责行业分段,并采取监管属地的原则,将地方政府的作用发挥出来,进行实施监管当地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能力)。并将国家统一的食品检验检测从业人员注册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将作岗位资质进行认定制,提高检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就要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实施全面过程。

(3)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合理化

推进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机构的改革就是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重点。以保障食品安全为核心对各级行政执法检验检测体系进行实施,要结合本部门监管职责,行政执法和监管需要就是要满足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实施,保障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技术。通过资质审核严格化,将推动检测机构的诚信机制建设,完善和建立食品检验检测市场的退出和进入制度,并

将检验市场形成开放且竞争有序化。

(4)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行为监管机制

建立国家级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管理制度,将食品检验检测能力验证活动进行开展。同时在合理解决和有效控制检测机构重复建设时,国家应对国务院各部门间检测信息沟通平台进行加紧构建,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整合当前各部门的资源数据库和检测信息就是快捷有效的方法,对资源共享平台和食品检测信息形成国家统一化,对实现检测活动的电子监管,就是通过对信息的网络化、电子化加工,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机制,可保证信息又快又准地传递和共享。

五、我国食品理化检验标准的发展趋势

(1)发展我国食品理化检验标准

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通常发达国家在控制贸易技术壁垒,对国际标准影响, 获取国际贸易中的有利地位下,往往会利用自身标准化方面的优势。重新制定相关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原料等卫生或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已是当务之急,就是为了减少贸易壁垒对国民经济发展及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在相关国家标准、国外标准的基础上不能盲目地加以“严格”界定,要对制定新标准方法需要利用多年检测工作的实际经验来做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收集、筛选对比,综合选定指标限值和分析方法就要借鉴其他相关因素来进行。要进行与国际化接轨,对我国食品安全加强及进出口贸易增加, 呈现我国食品理化检验标准发展的新趋势。

(2) 调整检验方法标准理化检验方法标准

按照GB /T5009系列标准模式,对所有食品通用理化检验方法标准进行合并、调整。逐步把食品通用理化检验方法(包括今后计划制定的)归类为化学成分、物理特性、非金属、有害金属及化合物真菌毒素、兽药残留物、、农药残留物的测定等5 个系列通用标准。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标准全部归入同一系列标准。应尽量引用通用检验方法。对通用检验方法未涵盖的内容, 应规定在产品标准中。

(3)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建立标准体系的完善: (1)对方法标准、基础标准和产品标准之间的协调问题下,就要从标准制定与检验检测方法标准制定相互配合的角度进行解决; (2)

对产地环境、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进出口各环节标准的衔接配套问题下,就要从食品产业链整体角度进行解决; (3) 对商品为基础的(垂直型)标准转变为更加注重食品安全的(水平型)标准就是要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通过加强兽药、农药、有害微生物、有害重金属元素、生物激素等限量和检验方法标准研究与制修订工作, 将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完善。

六、总结

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 扩大出口,只有尽快对我国食品检验方法标准与国际接轨。入世对我国食品行业的挑战, 不仅加快了我国食品标准与国际接轨,更加提升了我国食品业发展, 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我国食品行业的各个环节在国际上倡导的“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问题下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随着我国国际经济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声誉不断上升、实力不断加强, 在国际贸易大舞台上,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充当重要的角色, 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善的,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顺应经济发展,为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赵丹宇.中国食品卫生标准与CAC 标准接轨问题的探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4,(2):115.

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验;生物检测;技术;传感

中图分类号:TS201文献标识码: A

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并且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同时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因此,科学、高效的食品检验技术,对于满足人们的食品安全要求,具有重要作用。因为食品大多源自动植物,可应用部分生物材料在化学物质当中所具有的识别能力和特异性进行检测。目前,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主要有食品污染物和食品检测方面的技术,并且食品检验技术逐渐的趋向于微量化、简便和快捷的趋势发展,在食品检测中具有较好的发展情景。本文就其应用进行分析。

1 食品检验中的主要生物检测技术

1.1 酶技术

酶检测方法主要用作食品中微生物污染和残余农药的检测,为较为多见的食品检测方法。同时,将免疫方法和酶学相结合的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已经在食品领域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该方法应用于食品检测的优势在于其所具有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并且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检测水果和蔬菜当中的菌剂噻菌灵,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目前,美国化学会已经纳为分析农药残留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我国目前的应用而言,该检测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在实际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1]。主要用作食品染料木黄酮的检测,可对食物提取物和粗制品,以及大量的流动人群进行检测,具有可靠、价格便宜的应用优势。

1.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也就是PCR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身为体的制定基因进行分析,从而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判断它属于一类于体外快速扩增的特定 DNA 或基因序列方法。该方法最早被用作转基因的检测,因为其所具备的微量和精准应用优势,目前已在各领域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在在对食品微生物遗传性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该技术在食品检测中,逐渐的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情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应用原理在于结合微生物异基因的扩增,进而分析食品被该类微生物污染的情况,或是看其是否受到污染。该技术目前在食品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在食品病原菌检测发面的应用较广,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PCR 技术食品安全检验工作中,主要是对食品中存在的病原菌微生物进行检查,从而保障室外的质量和安全性。一般来说,人们在对肉制品、水产品等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采用该技术,来对其中的小肠耶尔森氏菌进行检查,从而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 PCR 技术的灵敏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为了保障食品检查的质量我们就要将一些新型的技术引入到其中,使其应用房屋在扩展的同时, 也很好的满足了人们对食品的相关要求。

但同时,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食品中若是存在已经死亡的细菌,便会表现出假阳性,并且不能够将制毒微生物所产生的毒素检测出。

1.3 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背景下,进出口食品贸易不断的增多。因此,食品贸易要求采用高通量、高质量的监控体系和食品检测。而生物芯片检测技术的应用,为食品检测当中检疫和检测方面最实用、最快速的高新技术。该类技术主要应用光导原位合成等,能够把大量的生物大分子进行有序的固化,并停留在支持物表面。然后将已经通过标记待测生物样品的中靶分子进行杂交,并采用特定仪器快速检测杂交信号的强度,仪器可选用电荷偶联摄影像机,或是激光共聚焦扫描,进而对样品中靶分子的数量进行统计[2]。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可对食品所处的安全状态进行科学的了解。并且对于进出口食品监管管理中的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应用情景广。

1.4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分子识别原件的选取较为重要,需要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主要包括抗原、DNA 和酶等。在分子识别原件和待测物的特异性实现结合之后,其所产生的热、光等复合物能够通过对应的信号转换器,进而促使其转化为能够输出的的光信号和电信号,并能够将其放大之后再输出,最终得到检测结果。生物传感器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以及具备较快的反应速度和操作简便等应用优势,该种检测方法对传统的食品检测方法构成挑战。同时,生物传感器的应用,能够实现简便、快速并且可靠的食品检测系统的建立。该技术的应用,可将检测的时间缩短,若是用作热狗、牛奶等食品中葡萄糖球菌肠毒素的检测,可促使其灵敏度提高至 10-100 ng/g,并能够将整个检测过程控制在 4 分钟之内[3]。但就目前而言,由于其需要较高的计算机技术和徽制造技术,以及需要较好的生物材料,促使其使用寿命、稳定性和重现性等问题的限制,制约着食品检测领域中,商业化生物传感器发展的实现。

1.5 免疫法免疫法为目前食品生物检测技术当中应用灵敏度最高的技术,该技术具有较高的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具有较好再现性,并且较容易操作,具有较好的应用情景。可用于蛋白质的检测,并且因为蛋白质之间存在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差别较小,采用标记探针法和免疫检测法进行区分,相对而言,具有较好的应用优势。

2 食品检验中生物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2.1 检测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

采用快速有效的食品检测方法,能够较好的控制微生物的传播。由于食品中的微生物能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较大的伤害,并且较大的损害到食品的质量。生物检测技术因为其所具有的较大优势,在微生物的检测中,已具有较大的成果。在目前,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的生物技术,较为常用的包括生物传感技术、酶联免疫技术和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2.2 检测食品的品质和成分

食品品质和成分的常用检测方法为生物感应器,早期使用的生物感应器为葡萄糖感应器,主要在于食品含糖量的检测,在目前已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如,日本在鱼类新鲜度的测定方面,已将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实现商品化。同时,还可通过生物技术,对食品中含有的香味物质进行检测,具体操作时,需将需检测的某种气味和蛋白相结合,促使其成为敏感材料。另外,还可用以转基因食品的检测。由于转基因食品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潜在负面影响。因此,对其实施相应的检测,变得较为重要。就目前而言,较常用的技术包括酶活性检测、蛋白质检测和有酸检测三种方法。

2.3 检测食品中的残余农药

近年来,对于残余农药技术和分析方法的应用,逐渐的为人们所重视。同时因为食品中残留农药所导致的毒性问题已得到多国的重视。目前,主要采用的生物检测技术有生物传感器和酶技术。

3结束语

生物检测技术凭借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优势,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情景。并且在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之下,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也将一些新鲜的技术手段融入的其中,从而对生物检测技术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补充,对于保证食品安全,促进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凸显出较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魏利萍,郭蔚丽.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探究[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12).

[2]闫铁炜.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2).

篇8

关键词:食品质量;检验;准确性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在社会上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消费者的关注。由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与食品安全问题休戚相关,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时下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为了确保消费者能够放心的使用安全食品,并保证其切身利益不被侵害,就必须对食品检测的准确性进行完善与加强。

食品质量不仅事关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更与其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而食品质量检测标准是保护公众健康、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实现食品安全科学管理、强化各环节监管的重要基础。因此,作为食品质量检验部门在食品检验过程中,如何确保食品质量检验的准确性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与加强食品质量检测刻不容缓。

二、关乎食品安全重要因素的概述

食品安全问题是事关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是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所谓食品添加剂,是将或是天然、或是经过化学合成的物质添加到消费者食用的食品中,目的是改善食物的味道、改变食物的色泽以及起到保鲜保质的作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多样化,比如甜味剂、食用香精以及防腐剂等等,由此可见,食品添加剂的确是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的一大毒瘤,必须使用严格、准确的食品质量检验。

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包括对产品质量检测和对其在食品中残留量的检测,如食品中污染物、农药残留、非法添加物、毒素的检测。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有的2314种食品添加剂均有相应的检测方法,对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残留量的检测管理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

食品质量检测标准是保护公众健康、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实现食品安全科学管理、强化各环节监管的重要基础。当下,必须改善并加强食品质量的检测准确性,不给黑心商家留下任何可乘之机,从源头上彻底的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三、改善并加强食品质量的检测准确性的对策

改善并加强食品质量的检测准确性,就必须将严格的检测规定落实到食品的安全检测的各个环节,将食品质量检测中出现的误差降到最小,最大程度保障最后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如何改善并加强食品质量的检测准确性,本文将分以下四点进行论述。

1.选择使用安全标准的检验仪器

作为食品质量检验部门在食品检验过程中,选择使用安全标准的检验仪器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食品检测的基本前提之一。检测食品的仪器必须符合规定标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是建立在一个符合规定标准的仪器之上的。

一方面,可以选择能够进行校准的仪器,这样在每次使用前先进行校准,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同样不能忽视对检验仪器的维修与养护,在发现仪器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能够及时的解决问题,避免因检验仪器的问题而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性。

选择使用安全标准的检验仪器,作为食品检测的基本前提,保障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2.选择可行合理的检测方法

选择合理可行的检测方法,在食品检验过程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合理可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科学、先进的检测方法,其二技术人员能否熟练掌握科学方法。

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由于检测的方法具有多样化的特性,作为食品检测的技术人员,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职位素质,才能选择一个合理的检测方法,进而按照规定实行检测,保证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条条大路通罗马,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检测方法并非是固定的,这就需要食品检测的技术人员,依据样品成分、实验性质以及现实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可行并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法,确保检测的准确性。

3.选择适宜的检验环境

食品质量检验部门在食品检验过程中,检验环境的选择也会影响到检测的准确性。不可忽视检测环境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

检验环境对检测的准确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检验环境的温度因素。在检验过程中使用容量法分析时,要保证室温20℃的条件才可进行操作;在标定标准滴定溶液时,校正滴定的体积进行温度,只有在20℃时校正值才为零;在测定饮料中的可溶性固形物时,温度校正的范围是10~30℃,只有温度控制在这一范围内,才能查出校正值,并得出一个准确的检验结果。

4.建立健全相关食品安全质量监管体系

对于近年来,我国社会上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从三鹿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地沟油事件等,一直到进来社会上颇为关注的六合集团“速成鸡事件”的全面升级,一起起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杜绝此类事件的继续在我们身边发生,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质量监管体系,设立双重负责制与奖惩制度,从制度上规避此类事件的发生。作为消费者,更要加强维权意识,一旦发现问题要主动拿起法律武器,向相关部门举报。

作为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不仅是判断食品质量是否合格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行政执法、市场监管的重要参考依据。当下,完善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是众望所归,这对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维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都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国家相关执法部门、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统指日可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下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确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必须反思由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食品质量不仅事关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更与其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而食品质量检测标准是保护公众健康、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实现食品安全科学管理、强化各环节监管的重要基础。作为食品质量检验部门在食品检验过程中,要做到使用安全标准的检验仪器、选择可行合理的检测方法、适宜的检验环境以及建立健全相关食品安全质量监管体系,才能将食品质量检测中出现的误差降到最小,最大程度保障最后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相信经过各方面的努力,食品安全问题终究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张鹏.;谈提高食品检验准确性的控制环节[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篇9

关键词:食品检验 质量 管理

1.前言

根据食品执行的产品标准所进行的符合性检验就是食品质量检验。通常食品质量检验中得出的公正性检验报告为检验结果。在食品的检验过程中,若是全部的检验项目均符合产品的标准要求,那么检验结果可以判定这批产品为合格;若是检验结果有1项或者超过1项不符合产品标准要求,则检验结果判定这批产品不合格。食品的质量检验工作其技术性很强,最能体现实验室的能力和水平。通常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会直接影响到食品企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大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以下主要谈谈食品检验结果及质量管理的措施等。

2.食品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

2.1加强抽样规范性

在食品检验过程中,抽样是第一道工序,也是较为关键的工序。通常在出现问题的抽样中,可能存在人为的控制因素,即是只抽取质量相对好的产品进行检验,而得出的结果却适用于所有产品,这样就出现了检验问题;抽样过程随意性大,样品容易受到污染;或者送样与填单无法对应等。因此,要确保抽样的有效性,必须实施以下规范性管理措施:(1)提高抽样人员的责任感和思想道德水平,减少弄虚作假行为;(2)使用洁净无菌的取样器具在所有产品中的随机在上、中、下等各个位置取样。同时抽样的时候必须要确保取样的理化指标及原微生物状态;(3)对不同的食品采取相对应的抽样办法,包括抽样方式、地点、数量(检样和备样的数量)保存、送样方式等,抽样现场务必确保有两个以上的抽样人员,在抽样后填写并确认抽样单。如果是在市场上进行抽样,需要当场获得被检企业的抽样确认。

2.2加强食品检验过程的控制

(1)在食品检测过程中,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素质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人为因素,所以食品检验的工作中务必要重视人员的配用,这是确保食品检验质量的重要措施。要求所有的检验人员都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并获得资格后持证上岗;检验人员专业技术性要强,包括熟悉所有产品的标准和标准所规定的检验办法;严格按照检验的标准进行检验,而不能单靠经验就做出判断,否则检验结果容易出现误差。例如检验食醋中“总酸”含量,标准的检验办法是酸度计法,得出的数据准确性高,但是操作过程复杂。由此部分检验人员更偏向使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办法进行检测,速度较快,操作也简便,但出现偏差的可能性高,所以检验过程单纯依靠经验并不十分可靠。(2)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需要保持整个检验过程都要处于无菌的状态。(3)选用效度高的检测办法。根据食品标准中所规定的检验办法进行检验,出台新的办法要积极运用,保证检验的有效性;如果标准中制定有两种以上的检验方法时,首选第一法(一般为仲裁法)。

2.3选择精良准确的仪器设备进行检验

所选用的仪器设备其性能与精度都要满足现行的食品安全生产标准。例如不能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验婴幼儿食用的乳和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成分,这是因为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最低定量限是

2.4遵循标准物质和试剂的选用要求

检验所用到的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的纯度、质量以及保质期都是符合相关规定。选购标准物的时候,要想销售单位索要合格证书,有可追溯性。如果是进口标准物质,通过实验室比对进行验证;试剂的选用和储备要依照相关规定,注意温度、湿度、压力、储存时间等对试剂的影响,避免失效。

2.5完善实验室的环境

在外部影响因素中,实验室的环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实验室的环境侧重指室内的湿度、温度、气压、污染气体的成分以及粉尘等各项参数的综合。这些参数中,部分会影响到设备的功能,部分会令实验条件发生改变,例如,实验室温度过高或者湿度过大,电子仪器以及光学的性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正常实施检验程序,此外,高温度、高湿度还会令样品发生变质反应,最终导致检验结果必然出现误差;空气中的微粒或者污染成分会对微生物检验产生影响。所以,要努力完善检验实验室的环境,进行样品检验时,温度最好设置在20℃左右,例如在实施标准滴定溶液的标定时,20℃的时候其校正值才为0,这样才能避免温度影响溶液体积的情况发生。仪器室一般温度应在 18℃~25℃为宜,微生物检验室为无菌室(一般为100 级洁净)。

2.6实验室误差控制

为了获得精确的实验数据,需要在检验过程中把各方面的误差降到最低。主要的误差有两大类: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

2.6.1系统误差

这种误差又称可测量误差。导致其产生的因素包括:(1)仪器误差。这是因为仪器本自身精密度低引发的。例如一些移液管、砝码或者容量瓶未经过矫正就使用,有可能因为移液管、砝码或者容量瓶的标值与真实值偏差过大而导致误差出现。(2)方法误差。这主要是选用了不恰当的检验方法造成,例如在滴定的时候,因为化学反应不完全,理论终点与滴定终点不符,所以会引起系统的测定偏差。(3)试剂误差。这主要是因为所选用的试剂质量差或者纯度低造成的。(4)人为的操作误差。这主要是因为检验操作人员技术不过关或者责任意识不强造成的。

2.6.2偶然误差

这种误差又称又称随机误差,主要指样品的测定值因为各种影响因素而出现的误差。比如在测量过程中,环境湿度、温度、微颗粒以及气压等的小波动和仪器性能发生微小的变化等,均会导致检验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波动。随机误差的形成往往因素取决于检验过程中的诸多随机因素,其大小及方向都不固定的。所以无法测量,也不能及时校正,因此随机误差是客观存在的。

2.7检验结果质量的控制

通常我们是通过检验结果的好坏来判断产品质量的优劣,一般是误差越小,准确性越高;误差越大,准确性就越低,所以要加强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必须考虑在检验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各种误差,然后采用合理的措施,降低误差值。具体的办法有:(1)消除检验中系统的误差;(2)增加平行测定的次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食品检验结果的质量,保障检验过程的准确性,除了要加强上述的检验质量管理措施以外,还要特别强调检验的操作人员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及时了解检验标准的更新动态,学习新方法和新技术,提高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确保所出具食品质量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靠性都较高,确实保障到食品的卫生和安全。

参考文献:

[1]林琳.加强食品质量管理 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8.

[2]杨邦忠.浅谈食品检验结果及质量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1.

[3]梁宝爱.谈食品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9.4.

[4]李俊峰.食品检验结果及质量管理之我见[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

篇10

关键词:食品检验 准确性 影响因素

1、前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们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之一,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生命健康。在进行食品分析检验操作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以保证食品的质量。然而,近年来,因食品安全问题而引发社会恐慌的案列时有发生,如地沟油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这些都给社会及行业造成了严重震动,导致人们对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越来越质疑。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受到国家及广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正确分析影响食品检验准确性的因素,提高食品质量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进行食品检验分析时,所获得的分析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差,造成这种误差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因此,实验过程中必须从流程上严格控制好各个检验环节的质量,将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影响食品检验准确性的因素

2.1 样品的影响

(1)样品的抽取。抽样时,为保证实验结果,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抽取的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且抽取样品的数量必须满足检验的需要;要保持取样工具的清洁,以免污染样品,给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不能向样品中引入任何杂质或者有害物质;不能破坏样品中原有微生物的理化指标。

(2)样品的制备。样品的制备要遵守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保证样品均匀。对不同性质的样品(固体和液体)所采取的的操作方法不同:对液体样品,在检测前要充分摇匀,如检测白酒的酒精度时,应该将白酒样品充分摇匀,等泡沫完全消失后再用酒精计检验。对固体样品,检测前需将其捣碎混匀,如分析大米或挂面类样品的水分时,需要将其粉碎后再取样;对带馅的或含糖的糕点进行检测时,应现将其混合均匀,然后抽样检测。对其他混合型样品的制备,应该抽主体部分进行检测,如对保健食品,应该对胶囊的内容物进行检验;对啤酒的浊度进行检测时需要除气但不需要过滤,而对原麦汁浓度的检测应除气后,进行过滤,再测定。

2.2 仪器及试剂的影响

仪器的使用不当会给食品检验的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对一些需要手动校准的分析仪器如天平、酸度计等,每次使用前都需要对其进行校准;自行搭建的蒸馏装置要检查好接口的气密性;对于大型仪器设备,要做好养护工作,定期对其进行保养维护,发现故障或隐患问题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解决;对于恒温水浴锅、烘箱等热类仪器设备应确保其温度误差在规定范围内。

除仪器设备的影响外,试剂也是影响食品检验的准确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化学试剂在检验过程中直接参与食品的化学反应,一旦试剂受到污染或是变性,必将给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检验时,使用的化学试剂应严格按规定的等级来选取,如有的检测方法中规定试剂为分析纯即可,而有的则要求更高,需优级纯才能满足要求。不同溶液的保质期不同,如一般配制的金属元素标准溶液可放置一年;对标准滴定溶液需要每两个月进行一次标定;对碘化钾、淀粉等化学性不稳定的溶液需现配现用。此外,一些溶液,为保证其稳定性,对存放环境也有特殊的要求。如测定食品中有毒物质亚硝酸盐的含量时所用到的显色剂必须在低温下保存,若是颜色变深,说明该物质已经变质,需重新配制;有些溶液存放中会缓慢地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因此应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并重配。如检测酒类物质中甲醇含量时,常用到高锰酸钾磷酸溶液,而高锰酸钾磷酸溶液在存放过程中总伴随着氧化还原反应地发生,导致检验无法正常进行;又如检测食品中二氧化硫含量所用到的碘标准滴定溶液应尽量不要与空气接触,以免试剂被空气氧化,影响实验测定结果。

2.3 食品检验过程中相关因素的影响

(1) 检验方法的影响

不同的食品产品都有规定的标准检验方法,且大部分方法标准中又有多种检验方法,因此,需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如实验室条件以及待测样品的含量来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仲裁法是检验方法中的第一方法,多在对结果有争议的情况下使用。在仪器分析法不允许的实验室条件下可用化学分析法代替;有的检测方法的选取因食品中被测成分含量的不同选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测定食品中的氯化钠的含量时,对海产品可选用灰化法,而其他产品均可用直接滴定法检测。又如测定金属元素(如铜离子)的含量时,可采用仪器法检测,如原子吸光光度法、原子荧光法等,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检测误差,大大提高测定结果的精度;检验钙的含量时,对于钙含量较低的食品如牛奶(钙含量仅为千分之一),宜采用火焰法进行检测;而对钙含量较高的产品如保健品胶囊,其含量高达20%,此时若仍用火焰法进行测定,会造成很大的误差,最佳的检测方法为EDA滴定法。

(2)检测环境的影响

进行食品检验分析时,被测物质所处的环境尤其是温度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对液态物质进行检测时,最好是将容量瓶所量取的被测物置于同一温度下进行定容,以此来避免温度对体积造成的影响。用容量法进行分析检测,最好将实验温度控制在20℃,即室温,这样有利于进行温度校正,因为20℃下的体积校正值为0,方便处理;对于食品中可溶性固形物的检测,由于温度的校正范围介于10℃到30℃之间,因而必须将温度调节在在该范围之内,才能对温度进行校正,得到准确的结果。除了试剂对实验环境有要求外,有些仪器也会受试验温度的影响。以天平为例,要求天平室的温度介于18℃和26℃之间,相对湿度在65%-75%之间,否则称量结果会受到一定影响。

(3)操作人员的影响

操作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要想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操作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多数情况下,检测结果过分偏离准确值都是由于人为误差引起的,可能是偶然误差,也可能是因过失造成的错误值。因此,必须加强对检验人员专业素质(包括检验知识及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此外,同一样品经不同的人检测,得到的实验结果也会有一定的偏差,因为每个人的操作手法存在差异。如进行EDA滴定时,滴定速度上的差异都会使得检验结果不同。因此,实际检测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这种误差。

3、结语

食品检验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样品的抽取与制备、仪器设备及试剂、检验方法、操作环境件及操作员的素质等。因此,要想获得准确的检测值,在整个检测过程中必须从工艺上把握好各个检验环节,严格控制检测质量。

参考文献:

[1] 关延新. 浅谈影响食品检验准确性的因素[J]. 消费导刊. 2008(16)

[2] 陈晶. 浅论影响食品检验准确性的因素[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9)

[3] 尉凯军,张波,王赞. 浅析食品检验数据准确性的关键环节[J]. 中国标准导报.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