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内阅读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内阅读的方法

篇1

关键词 群文阅读 课内教材 课外资源 阅读环境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75-01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句话点出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应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作为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树立群文阅读教学的理念,打破课堂和课本的有限性,不仅强化课内教材之间的联系,更要强化课内教材与课外阅读资源的联系,以期带领学生到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中遨游。

一、强化课内教材之间的联系

高中语文教材按照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每个单元的知识与课文都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单元课文。比如,在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时,学生虽然读过一些现代诗,但对现代诗的发展史并不了解,所以就很有必要让学生学习现代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与古体诗有什么异同。另外,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的重点是鉴赏意象,品味诗歌,这个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地渗透到本单元每首诗的教学中去。

不是同一单元的课文也可以重新编排,按照一个主题来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比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文章,都涉及秦统一六国直至灭亡的历史,我们可以选取这样一个共同点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阅读的主题可以设置为“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作品都选取了秦统一直至灭亡的历史”,以此来切入对作者、对时代背景的分析和对主旨的分析。除此以外,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则材料,提取的角度不同,能揭示的主题就不同,有利于学生在写作时对材料的多角度分析与运用。

二、强化课内教材与课外阅读资源的联系

1.课前补充阅读,夯实基础,训练阅读能力

教材中课文大多选取的都是名篇,不了解背景,学生在阅读时会存在很多障碍。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进行相关阅读。如教杜甫的诗歌时,先补充杜甫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就能够更好地去读懂杜甫,读懂杜甫在时代动荡、百姓流离、自身困顿的境况下仍然葆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

2.课后补充阅读,丰富视野,提升阅读能力

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某些中长篇小说的节选。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的时候,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学生会认为贾宝玉是个爱开玩笑的浪荡子弟,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红楼梦》开篇的木石前盟,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被逼上梁山,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可以引导他们去阅读相关章节,乃至整本书,去体会时代背景下那些英雄人物的挣扎与奋起。

三、营造阅读的环境

在班级建设图书角,让它成为了博览群书的阵地,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读书借阅制度,以自己课外阅读和全班集中阅读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走进书中,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了书所带来的魅力。还可以利用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好胜心盛的特点,举办读书交流会,这样的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读书的机会和平台,能够与大家交流、共享。在这样的读书氛围中,学生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77-01

在新的课改环境下,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使学生真正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实践的。

一、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教师应该着眼于课堂,放眼于社会生活,从客观的角度建构语文教学观,挖掘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渠道。

我们通过课内阅读打基础,学方法,再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赏文学之美,激生活之趣,品生活之味,作生活之文,感悟生命的真谛,积淀生活的底蕴。

二、内引外联,探索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点

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这是研究的关键所在。建立了这个衔接点,及时地引导学生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培养的阅读习惯去进行课外更为深入广泛的阅读,拓宽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境界。

1、释疑解惑,以教材疑难问题为衔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教学中,学生会遇到疑难点,教师适时地出示相关材料,学生就进行阅读、比较、分析、整合,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由古及今、由物及我、由人及己的自塑性拓展,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建构个性的意义理解。

2、比较鉴赏,以与教材有一定联系的课外读物为衔接点,进行比较阅读,培养文学鉴赏水平,提高阅读的能力。

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3、拓展延伸,以课文的一个教学内容为衔接点选择课文阅读材料,更深刻理解课文,更广博阅读精品名著。

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将语文的视域打开,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4、联想想像,引导学生结合课内阅读的主观感受进行拓展与创造,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升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研究实践,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教学新模式

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以下几种课内外阅读衔接的课堂指导模式。

1、读物介绍课。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读物、原著、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相同体裁的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2、疑难点指导课。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审视文本、发现阅读障碍,能先自行释疑解惑的习惯,把学生的“阅读菜单”分为“生字新词是基础”、“不动笔墨不读书”、“善思会问多查找”三大块。

3、阅读欣赏课。教学时主要指导学生抓准文章“美点”,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欣赏优美的语言,吸收丰腴的营养,发展个性,学会以欣赏的眼光阅读,以评判的思维体会。

4、综合评点课。这类课型对所读内容不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一两个阅读点进行专题式评点、赏析。

5、赏析创写课。这类课型,主要是针对适合学生想象性写作的文本。

6、成果汇报课。这类课型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展示。

四、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外联延伸,阅读拓展,生活处处皆语文

将课内所得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使学生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经验”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升华。课内课外,内引外联,生活处处皆语文。

1、开展系列活动,保持阅读期待。开展阅读活动,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将课内所得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化方法为能力。

2、倡导广泛、自主、个性化的阅读。充分开发各种阅读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

3、提倡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做学生阅读的领路人。提倡亲子共读,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

篇3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不要以为课外阅读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其实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和提高,课内阅读是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前提和基础。根据一个人的成长规律和我国教育升学考试制度,一个人一生中奠定人生观、价值观、知识基础、阅读兴趣,在四年级到初二下学期。这一阶段为最佳阅读期,因为四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可进行文字书籍的阅读;而到初二下学期,学校会为中考而改变教学,没有时间进行阅读,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由于生理、心理、教育的发展,存在着的一个最佳阅读时期,如果错过这一时期的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如学生在这一阶段掌握了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书籍,就为他今后的人生观的确立、专业的选择、人生目标的确定、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若阅读的缺乏会带来明显的后劲不足,表现为,许多大、中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下降,尤其表现在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方面,使许多学生在中考和高考中束手无策,不仅直接影响语文成绩,而且影响英语的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的成绩。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兴趣和习惯相结合

课内教材与课外读本相结合,学生主动阅读与被动阅读相结合。简单地说,课外阅读的内容应与课外教材保持一致性或相近性,按“新课标”的要求,针对本册教材,把每个单元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达到阅读的目的。因此,利用好学校统一发放的“课外阅读本”,根据每单元每课的内容,并结合课外读本的内容,进行教学。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又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若放任学生去找任何书籍去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另外,还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把课内学习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如:把描写精彩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划一划,圈一圈,自己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的领悟以及读书时的体会、疑问等,在句子旁边批注。长期坚持,学生课外阅读也养成了边读边批划的好习惯。由于学生的个性、情感、生活经历、兴趣爱好、语文基础各不相同,他们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给学生自主选择读物的权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进行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灵活的思想自由翱翔,这样学生就会读有兴趣,读有目标,读有收获。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为了使学生读书有所获,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认真读书的好习惯。读过一本读物后,引导学生把课外阅读的书名记录下来,书中的好词好句、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篇摘抄下来,让学生有感而发,写读后的感想、写随笔。并指导他们根据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分别记载,这样学生的读书笔记可以当资料保存。例如:古诗词摘抄本、成语摘抄本、好词好句摘抄本、名言警句摘抄本、读后感、仿写、续写片段等。这样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料,而且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掌握好课外阅读的三个原则

1.课外读本与课内教材相匹配。若匹配课外阅读就能延续课堂教学,例如:学习《陈涉世家》,就让学生学习课外读本的《项羽本纪》选文,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英雄不同的风范。通过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增无减,因为在课本之外会发现有更多的东西和书上的内容一样精彩,内容匹配之外还要注意量的匹配,不要贪多。

2.课外阅读中教师应有适当的指导。“适当指导”是指在那些会有阅读难点和文字障碍的文章上才要教师指导一下,比如遇到较难的文言文,若不作适当的指点,学生读不懂内容,往往读不下去。又如议论文、说明文等比较讲究技巧的阅读,不妨事先就准备好一些文章的内容进行提问,从内容、方法、观点等让学生有成就感。

篇4

1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和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从四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

第二,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梗概,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读:对文中的人物感兴趣就着重品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所处环境和细节描写;对事情感兴趣就弄清事情经过,弄清情节,分析环境场所,分析相关人物;对文中的景物感兴趣,就抓住景物特点的细腻描写,身临其境体会意境,体验语言的丰富妙用,从而品味积累吸收。

第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们主张阅读要边读边想,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就先让学生看题质疑,从中梳理出“徐霞客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徐霞客是如何阅读大地的?”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展开想象的双翼,一定会给文本带来更多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解读。

读物众多,方法各异,以上所提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些许感悟,更多的阅读方法还有待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形成。只要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让学生一课能得一“法”,再把这些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独立阅读上,相信有“法”可依,他们定能“读得更快,读得更多,读得更深,读得更透。”

2立足于课内,辐射于课外

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2.1课前铺垫式阅读。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课前布置查找普罗米修斯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普罗米修斯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争鸣,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加深了对普罗米修斯这位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2课中推荐式阅读。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冰心的《忆读书》一文时,引导学生感悟“读好书”的好处时,冰心多次提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教师顺势而导:《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你看过这几部作品吗?你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紧接着教师随手拿出事先准备的《水浒传》,选择“虎松打虎”片断,声情并茂地读起来,处却戛然而止,幽默地说:“欲知下文,请自己看书!”下课后老师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著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老师欣喜地发现,这“虎松打虎”果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2.3课后延伸式阅读。下课铃声的响起,决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如学习《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两首古诗,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课后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后,老师根据寓言的出处,课后向学生推荐《韩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3展示于课内,激趣于课外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课 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成功的阅读绝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复述原文,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实践活动,达到培养学生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纳能力、评价能力的目的。

如何达到上述目的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觉得起码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强化朗读和背诵能力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归根到底就是通过阅读,将字、词、句、段、篇搞清楚,掌握必要的字、词、句,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而要达到以上目的,关键在读,阅读一般分为朗读、默读及背诵。朗读主要是为了训练节奏、语感的掌握,体会作者的感情;默读是消化的过程,在默读中可以更用心地对原文加以感悟,把握作者情感动向;背诵是小学生的基本功之一,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背诵训练,交给学生必要的背诵方法。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动笔的习惯

朗读也好,背诵也好,让学生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尤其课外阅读更是如此!这不仅有助于思考,而且有助于加深印象。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学生有没有欣赏能力,这直接关系到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体会。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欣赏水平,那精彩的文章也不会读出味道。所以,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也是主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呢?第一,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品。联系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第二,要善于联系实际,许多知识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如在阅读教学中,能巧妙地组织这些联系,从知识的联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第三,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来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的意境。这样,就能更好地拓宽思维空间。

篇6

一、 得“法”于课内,成长于课外。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和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从四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其次,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梗概,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读:对文中的人物感兴趣就着重品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所处环境和细节描写;对事情感兴趣就弄清事情经过,弄清情节,分析环境场所,分析相关人物;对文中的景物感兴趣,就抓住景物特点的细腻描写,身临其境体会意境,体验语言的丰富妙用,从而品味积累吸收。最后,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们主张阅读要边读边想,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展开想象的双翼,一定会给文本带来更多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解读。

读物众多,方法各异,以上所提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些许感悟,更多的阅读方法还有待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形成。只要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让学生一课能得一“法”,再把这些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独立阅读上,相信有“法”可依,他们定能“读得更快,读得更多,读得更深,读得更透。”

二、夯实于课内,延伸于课外。

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1、课前铺垫式阅读。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课前布置查找普罗米修斯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普罗米修斯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争鸣,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加深了对普罗米修斯这位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课中推荐式阅读。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3、课后延伸式阅读。下课铃声的响起,决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三、展示于课内,激趣于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学生乐读,我首先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早被一些搞笑的漫画书所占领,他们读那些书时总是津津有味,屡禁不止。兴趣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不管是何种课外阅读方式,关键在于课堂上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他们课外继续阅读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并持之以恒只有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接触到能真正吸引他们的读物,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7

1.阅读材料要地道,课内课外要结合。

《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下同)5A Halloween的A板块内容是Ben一家为万圣节派对做准备而展开的对话,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Halloween是陌生的,要让学生仅仅根据课本中所提供的场景和内容来感受和体验Halloween的氛围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为学生挑选了一份生动的课外材料——关于Halloween的绘本。这篇阅读材料选自国外的幼儿园绘本,语言地道,很合学生的胃口。绘本的画面有趣,内容生动,描绘的角度新颖,让学生们对Halloween有了更细致深刻的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配合相应的教学,让学生在读读演演中体验乐趣,切实感受课外阅读的魅力。

2.优化语言材料,拓展文化渗透。

成功的语言学习,不仅仅是能灵活使用它,还要去了解语言所要传达的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英语课外阅读就成了学生跨文化学习的重要途径。我常常会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有趣易懂的英语报刊和小短文,或者帮学生选择一些难度适当且具有丰富文化内容的材料。如:当学生学习有关时间问答的句型时,我给学生观看了《色拉英语》第21集中关于如何询问时间的视频,并把它编辑成一段文本材料供学生阅读,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了解到询问时间的不同方法,除了常用的“What’s the time?”外,还有更口语化更适合情境的表达“Do you have the time?”“Can you do me a favor tell me the time?”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养成体现英语文化的思维方式。

二、高效转化课内外阅读的整合价值

1.补充内化,拓展延伸。

当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比较简单、素材不够丰富或是学生遇到教材中的疑难问题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准备一些课外阅读辅助材料并能灵活地进行阅读指导。如:在5B Unit1的B板块词汇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四会单词Tuesday与Thursday的音、形方面有混淆,我便从网上搜寻到一些关于“星期的起源和由来”的文章,文中对星期的每个单词都有解说,一个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让这些容易混淆的词汇立刻变得有趣、清晰起来;又如,在F板块的拓展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正确朗读出电话号码,教材中提供的号码比较普通且适用于国内,当有学生提出如何拨打国际电话以及英语国家的电话号码是否与我们相似等问题时,教师便可抓住机会给学生补充相关的文化材料。例如:拨打国际长途应当依次拨接入码(the access code)、国家代码(the country code)、地区代码(the area code)和当地电话号码(the local telephone number)。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既有利于解决教材中的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扩大了知识面,课内外阅读的结合使教学更好地向纵深漫溯。

2.比较迁移,以外促内。

篇8

一、课内外阅读结合现状分析

1.家庭方面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离异家庭不断增多,父母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即使有父母在身边,也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本身很少去阅读书籍,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也有少部分家长给孩子买书,可不知道买什么,结果是家里书很多,适用的却很少。还有不少的家长认为,孩子看课外书籍会影响学习,不让看闲书。

2.学生方面

小学生年龄尚小,辨别能力低下,缺乏自觉能性,很容易被不良因素所干扰。因此,对书籍的选择能力低下,手持连环画册的学生绝大多数只翻阅画面不看字,哪怕是几行字,三分钟一换,五分钟一调。学生对阅读主动性不强,往往是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只追求故事情节,很少有读书笔记。同时,由于环境因素的复杂变化,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迁移,如把大量的课余时间浪费在收看无意义的电视节目上,或者一天到晚无所事事,从而错过了良好的学习时机。

3.教师方面

目前,存在着部分教师语文教学意识不强,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他们只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大量的开展“课堂教学为主”的教研活动、教学比武等活动,而忽略了课外阅读指导的探讨与研究。其次,由于对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意识淡薄,从而使较多教师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因而在指导时,目的性不强,方法不够灵活,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差,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也难以养成。

4.学校方面

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学校的图书室大部分只是摆设,应付运动检查。无形的影响着知识的有效传播,造成了文化知识的浪费。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难以激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教师课堂所教的方法起不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5.社会方面

当今社会也没有形成全民读书的良好氛围。大人们成天忙于挣钱,一有空不是打麻将,就是玩双扣,或是下象棋,绝不会陪孩子看书。社会上供孩子阅读的地方也没有,文化活动中心也是形同虚设,反而网吧、游戏厅比比皆是,所以,孩子的课余时间就被这些地方占领了。

二、课内外阅读结合策略研究

1.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新智,主动去了解、研究,逐步形成阅读习惯。因此,学校、班级要营造学生好读书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讲故事。小学生最喜欢故事,教师要有目的地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名人成才的故事,以名人的读书经历及成就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给他们讲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的故事,把孩子们带进一个美妙的世界里,在享受奇妙的世界里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2)开展活动。学校要有计划地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组织学生参观书店、图书阅览室,让色彩缤纷的封面和插图,妙趣横生的内容吸引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3)展示成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课外阅读成果的平台,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创设阅读条件,让学生有书读

(1)家长配合,选择读物。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课内课外结合,推荐读物。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年级段学生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

(3)学校要大开放图书、阅览室。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阅览室检查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室,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3.加强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善读书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每一种习惯就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阅读习惯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爱好和实际需要指导学生制订好读书计划,做到长计划、短安排。指导帮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最适合自己需要的书。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阅读的时间及阅读量。这样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2)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阅读一般的普及性的读物、中外名著、长篇小说、和报刊杂志,总体适用略读。阅读到与自己学习和自学目标密切相干的书就应采用精读。精读时,要指导学生逐字逐句阅读,深入理解琢磨,并与摘抄、写心得结合,一边把重点、精华部分摘录下来重点读、反复读,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每一次的阅读过程都是多种阅读方法交替运用的,都应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课内外阅读结合注意事项

(1)要选择适合年龄特点的有益读物。 现在,学校阅览室也有了,书源丰富了。但帮助引导学生选择读物也至关重要。现在出版的各种书籍很多,由于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较窄,鉴别能力又较低,因此,在选择读物上,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篇9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才能在阅读中有体验和收获。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向学生推荐读物时方式要灵活多变,同时注意针对不同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推荐,以激发其阅读兴趣。推荐读物时,可以介绍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可以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可以利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介绍自己读过的书。

2.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高尔基、叶圣陶、老舍、冰心等名人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动人故事,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在习作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

3.营造“书香”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组建班级图书角、挂起读书的名人名言、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场所,保证阅读时间,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变“怎么读”为“我会读”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后,如果光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读,其收效甚微。因此,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小学生求知欲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在指导学生选择时,要把握“趣”“适”“广”的原则。让学生选择有趣的、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读物。这样学生才乐于读,但同时还要指导学生阅读多方面、多个人、多种体裁的作品,展现社会美的科幻小说,反映人文历史、自然风情美的游记及有关深化课文学习的书籍,进行广泛性的阅读。

2.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应对学生进行具体阅读方法指导。如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速读等读书方法;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帮学生养成阅读后及时交流、讨论的习惯;教会学生读时写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写读书笔记,是巩固课外阅读效果的好方法。读书笔记从形式上可分为摘录好词好句、编写提纲和写读后感。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选择一些章节进行精读,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遇到一些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句段时,不妨将它们吟咏、背诵下来。读后及时把自己的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长期坚持,必能做到读有所得。

3.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当前,在学生中存在两种情况:一些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课外不看书或极少看书报。另一类恰恰相反,完全沉湎于课外书中,不重视课内学习。这两种现象都是不科学的。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教师要指导学生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掌握好课外与课内阅读的“度”。

三、利用活动展示学生的“才华”,促进阅读,变“我会读”为“我爱读”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精妙词句,就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开展各项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成语接龙、古诗词诵读赛、故事会、知识竞赛等,通过语文活动来促进课外阅读。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读书节”“艺术节”“演讲比赛”评选“读书之星”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的肯定,体会到的成就感,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他们会更热心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从而爱上阅读。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课外阅读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99-01

当前,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问题,我国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外阅读总量也做了明确规定――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首。在“教学建议”部分,再次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但是当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现象一:师生阅读意识淡薄,不能激发读书兴趣

首先教师整体意识的缺乏。我们的语文教师队伍,只注重完成课堂内的教学任务,利用题海战术提高教学质量,忽略课外阅读更无从谈起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了。其次学生阅读意识缺乏。平时很少看见有学生端坐在那里安静地看书,不是写字就是聊天。即使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书,也是再叫了好多遍之后才勉强有一个或者两个学生举起手来。对待读书总是一副懒洋洋的不想参与的样子。所以,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朗读水平下降,丢字,漏字等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可见一斑。而回家的学生大多父母外出打工跟着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更是缺乏有效地引导和督促。对于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更是一种空谈。

现象二:学生可读书源贫乏,缺少方法指导

农村经济条件、文化氛围、教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及重视程度都与市区有巨大差距,这些因素多多少少都制约着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图书资源贫乏。据笔者调查,一般家长没有给孩子买书的习惯,家庭没有藏书,学校图书室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唯一资源库。除此之外,学生还缺少方法的指导。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书籍的自身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读书,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

现象三:学生课外时间缺失,缺少活动引领

随着“规范办学行为”的切实推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生在校时间都做了统一规定。这就出现了学生在校科目多,阅读时间缺失的现实境遇。而农村留守儿童多,放学后要有一个小时用于乘车回家,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加上贪玩的天性,到家后因缺乏有效引导,极少有孩子来读书,时间问题成了困扰学生读书的一个主要问题,有95.8%的学生认为自己几乎没有时间读书。过重的课业负担,强行挤占了他们宝贵的读书时间,让他们被迫望“书”兴叹。

如何真正提高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

1.推荐读物方式灵活多变,激发其阅读兴趣。

推荐读物,可以介绍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也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还可以利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介绍自己读过的书。此外,学生因年龄、学段、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差异,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所以推荐读物时还要注意不同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学生的阅读兴趣。

2.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习作训练中,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3.营造“书香”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课外时间,老师可以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二、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使学生会读

1.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读中有“物”。

小学生求知欲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在指导学生选择时,要把握“趣”、“适”、“广”的原则。让学生选择有趣的、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读物,这样学生才乐于读。

2.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应对学生进行具体阅读方法指导。如: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读书方法;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帮学生养成阅读后及时交流、讨论的习惯;教会学生读时写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读后及时把自己的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长期坚持,必能做到读有所得。

3.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掌握好“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教师要指导学生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掌握好课外与课内阅读的“度”。

三、利用活动展示学生“才华”,使学生爱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的价值不可估量,但阅读的过程应遵循规律,循序渐进。通过正确的“选材、指导、反馈”,才能让每位孩子在阅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触摸作者灵动的思维,品味书中的意境,以读书为荣,从书中获知,让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告别“灰色地带”,在“三原色”的共同作用下,迎来彩色的春天。加强平时的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和平时工作中的实际做法。让孩子们的心灵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徜徉吧!谁知道哪块云会下雨?在自由阅读的王国里,我们不奢望走出鲁迅、巴金、老舍等大人物,但愿在我们的引导下,孩子们能一生体验阅读的滋味,享受读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