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检测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质量检测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应当是食品工业发展的根本性原则。食品生产过程中经历原材料加工、储存、运输、包装等一系列步骤,中间必然要添加各种化学物质,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控制不好受到了污染,或是加工工艺本身存在安全漏洞,都有可能对消费者的身体造成危害。
1.2可提高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于食品企业来讲,产品质量安全是企业的根本。企业做好食品的质量管理措施,不仅可以在经济市场中赢得顾客的信赖和口碑,而且在利用先进检测技术降低了产品的不合格率之后,可以起到有效控制原材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1.3可促进食品工业产品的良性竞争
市场经济环境中,良性竞争机制是各行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而提高食品质量检测措施,将好的产品流通到市场之中,必然也会促进同行业的良性竞争,使得其它企业纷纷效仿,努力优化自身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检测流程,从而在市场中建立起自己的质量优势,最终丰富食品市场的产品种类,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也会使得食品工业在市场经济中领先于其它行业发展。
2我国食品工业产品检测现状及问题
2.1供应渠道问题
我国食品加工原材料供应渠道多且混乱,给食品质量检测带来了难度。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市场上采购一些低价格、劣质的原材料,或者是供应商通过内部关系取得原材料供应权,而没有通过正常的竞争手段,使得食品供应链出现混乱、复杂的现象。
2.2认识程度不够
据食品部门的统计数据,我国食品行业中有90%以上都是中小型企业,其中又以传统食品的中小型企业占多数。例如街边小食摊、小作坊、流动盒饭等传统小型企业,给食品产业的规范增加了难度,这些传统企业与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并存在市场中,客观上降低了消费者对食品生产、加工程序的标准和要求,从而影响到了人们对于食品质量检测的普遍认识,产生一种忽视的心理,也使得企业的食品生产、加工降低了质量检测要求。
2.3食品质量检测问题
多数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自身质量检测人员少,整体检测设备、检测人员专业技能相对较为落后,有些食品质量检测人员甚至连国家相关标准、食品要求的检测项目都不知道,有的检测人员明明知道食品中肯定添加了违规物质,但因企业检测技术和设备的限制,无法对有害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导致检测结果不了了之。
3食品质量检测中的要点
(一)、宏观方面
1.加强管理,提高检测质量
食品质量检测的前提宏观条件是加强食品的安全管理,只有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才能从整体上改善食品卫生情况,进一步杜绝细菌的感染,若想加强管理,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的制度措施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所以只有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才能进一步完善食品管理机构的职能。
2.从食品生产企业入手
食品企业使食品生产的摇篮,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想加强质量检测管理建设,前提是明确企业目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建立食品质量阶段性的目标,这样才能对员工有一个行动上的支持,使职工从自身角度上认识到食品质量检测问题,无形中形成了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效应,同时建立食品质量目标还会刺激员工的工作热情,员工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进一步加强食品质量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实施。因此对企业而言,建立一个好的企业质量管理目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微观方面
1.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1)食品检测首先应抽取有代表性的检测样本,采样过程中应遵循随机抽取原则,特别注意记录好样本的批号、生产日期、数量等相关信息,并保证所采集样本数量满足质量检测要求,以便于检测、复检以及备案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
(2)通常不同形态的食品其取样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取样工具必须满足卫生要求,对于固体样本应在不同部分取样,然后将其粉碎混合均匀,做脱水处理之后按照四分法取样,之后再次进行混合取样,从而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2.检测设备和试剂
(1)检测设备是食品质量检测的基础,包括设备仪器的先进性、工作效率以及使用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与否等内容,都直接影响着质量检测的结果。检测仪器和设备除了定期检修之外,日常使用中也应当做好维护和保养,如自校验设备(天平)应注意在校验期限内使用,并定期对其进行自校。而对于自制蒸馏装置等气密性要求严格的设备,应注意在使用前进行气密性检测,保障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2)检测过程中化学试剂的选择和用量,对于检测结果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应注意定期检查化学试剂的存放条件和环境,观察试剂在存放过程中相关性能是否发生变化。
(3)选择正确、合理的检测方法。食品企业质检人员应在送检前充分分析样本,并且针对不同的样本成分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检验方法中的第一法为仲裁法,对检测结果有争议的也可以选用仲裁法。实验室条件有限不能运用仪器进行检验的,可以采取化学分析的方法来进行检验。
4.检测人员的自身素质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若想在食品质量问题上获得突破,加强检测人员的自身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会影响到食品质量检测的全部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检测人员除了应应熟练掌握试验设备、方法、指标、流程等各项基本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能力,以此保证检测的顺利进行。
5.相关检测项目的检查
有些食品中的检测项目具有相关性,通过对其相关项目的检查也可以发现检测结果是否准确,如通过对蜜饯产品的色泽进行检验,可判断出其二氧化硫含量的高低,白酒中的总酯和已酸乙酯,如果已酸乙酯含量高,总酯的含量也会高。
5.结语
篇2
关键词: 食品物流; 运作模式; 计算机视觉; 实时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8-87-02
0 引言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的有效追踪和监控,山东省自2011年5月以来,建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冷链产业物联网管理运营中心,开通了“冷链产业物联网管理平台”。黄三角冷链产业物联网管理平台依托食品产销对接系统和食品品质安全管理系统,实现了食品全程监控和追溯。然而,目前这一管理平台只能实现食品运输流程的监控和出现安全问题之后的追溯,而不能实现食品质量的实时监管。对消费者健康的保障和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需求日益增长,通过一个可视化的食品物流信息化监控体系运作模式来进行食品安全监控的重要性日益突出[1]。
1 监控体系运作模式
监控体系运作模式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图像分析,提取食品数字图像中的特征信息,实现食品品质安全信息的快速、客观、准确检测,能为食品生产、加工、物流和销售过程的自动化跟踪和监管提供信息支持,让食品行业彻底实施食品的源头追踪以及在食品供应链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能力[2]。
1.1 食品图像的分析
计算机图像处理步骤包括图像预处理、目标边缘、检测与图像分割、特征提取以及模式识别,为后续图像特征提取提供分析对象。食品图像质量检测流程如图1所示。
[进行食品边缘检测][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软件][获取食品颜色][食品图像][食品分析系统]
图1 食品质量检测流程
为了在食品物流中实时监控食品的品质,我们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直观可视化的监控。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对食品进行像素级的图像获取,并能根据食品的形状变化和表面颜色的识别实现对食品外观的初步检测。同时在物流运输过程中能够实时对检测不合格的食品进行筛选和处理,避免了消费者购买到腐烂变质和表面缺陷的食品。实现实时物流跟踪,建立信息追溯和信息共享机制,成为当前食品物流配送的关键。物流可视化运作模式可以大大加快数据的处理速度,使时刻都在产生的海量数据得到有效利用;可以在人与数据、人与人之间实现图像通信,从而使人们能够观察数据中隐含的现象,为发现和理解食品流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
1.2 建立智能移动货仓
在本物流可视化运作模式中,设计了在移动货仓上安装摄像头并连接到信息管理平台,通过摄像头对货仓打开次数及货物的提取、装载情况等进行记录。当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提取、调换等其他操作时,只有工作人员向物流信息平台发送请求指令,主管人员确认身份后,指令下达到货仓,方可进行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在运输过程中遗漏、丢失或者更换货物,管理流程如图2所示。
为了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及时了解食品物流的情况,给食品原料中夹带了RFID标签;在RFID标签中对食品的仓储过程、入库、出库情况进行标示,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根据计算机视觉处理系统得出的数据与RFID信息进行比对,避免了货物在物流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3]。
2 可视化食品物流功能结构
在食品物流监控体系中,通过摄像头CCD获取食品图像,传送到计算机视觉系统。系统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提交到物流信息管理平台。食品质量管理员可以根据信息系统给出的信息通知到货仓告知物流现有情况;同时,在顾客购买食品时可以通过RFID技术,采用系统提供的终端接口,对货物的生产、加工、运输、分发、销售等情况进行追溯查询。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
可视化食品物流运作系统基于B/S体系架构,并且利用软件自动采集图像信息,并将货物信息、条码信息、尺寸信息和重量信息合成到图片中,同时这些信息也记录在服务器的关系数据库中。通过服务器端的Web服务,可以实现用户在局域网/广域网内,查询相应的信息内容[4]。
3 结束语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获得食品品质的空间位置信息,能够减少传统人工检测带来的高强度劳动,减少检测主观性和人工成本,释放人力资源。通过获取食品的数字图像,可以传输给远距离的分析者或者分析系统,从而实现食品品质信息的区域分析和共享。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无缝地实现对货物的全程可视化追溯,是今后食品物流方面研究的重点,为实现食品便捷的反向查询,进一步保证食品的安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全英华.我国现代食品物流发展现状和对策[J].物流科技, 2011.5:67-68
[2] 陈非.物流可视化信息平台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1:198-120
篇3
关键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
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一直是学校后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加强食堂的食品安全工作,彻底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保证学校师生的用餐安全,一直是学校食堂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食品安全快速检验技术具有简便、快速、经济等优点,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技术手段。我校作为天津市市属唯一一所“211工程”医学类院校,在相关专业理论和设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建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能够在平时对各食堂管理环节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检测和定期抽查,不但可以配合日常的食品安全管理,使检查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指向性,而且可以有效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在学校食堂建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现状
食品安全作为学校后勤工作的重点之一,不仅已成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关乎公众对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信任,历来受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和社会民众的关注。高校作为高端人才密集区域、国家后备人才的主要培养单位,其食品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从面前情况来看,高校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热点难点问题亟待解决。食堂主要采取自营、半自营和对外承包的经营模式,不论以何种模式经营,都会建立相应的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对食品采购、贮存、加工过程实行规范化管理。但学校后勤实行社会化之后,由于从业人员自身素质普遍不高,流动性大,导致其卫生安全意识不强、加上经济利益等方面的驱动,致使食堂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从国内各高校学生食堂来看,大部分食堂注重食品原材料的索证索票和食品加工管理,但缺乏对原材料的病原微生物、农药残留、肉及熟食制品检测,使学校食品安全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2食品安全快速检验技术
目前食堂管理者多在采购、卫生方面较为重视,对于食材质量及检测标准方面并未制定相应标准,技术人员在质量检测方面,也只能以较为简单的感官判断为基本依据,无检测细则及标准。近年来高校食堂生产操作流程、出品质量等在不断提高和完善,管理者对菜肴食品质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在菜肴食品质量检测方面,主要还是依靠管理人员的直观感觉,因没有检测依据和标准,而容易导致菜肴出现质量不稳定现象。由于现今食品原料大量使用农药、瘦肉精、各类防腐剂以及加工过程中非法添加的有毒有害物质,导致食品中毒事件频发,传统的检测手段虽然结果准确可靠,但实验周期长、费用高、对操作人员专业性要求较强,无法满足对食品安全实行快速监督的需要。食品快速检验技术是指包括处理样品在内,短时间内可以出具检测结果的行为。与一般食品检测室相比,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具备结果准确可信、时间短、费用低、设备便携、操作简单,对技术人员专业性要求较低等特点,能在短时间内对农副产品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非法添加物、超标食品添加剂、微生物等指标进行现场快速检验。它是保障食品安全不可或缺的环节,更是加强和保证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技术支撑。
3高校食堂建立食品安全快速检验室的意义
一直以来,高校食堂重在卫生监管,对食品质量的控制只能靠眼看、手摸、鼻子闻等手段,缺乏科学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鼓励在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和大型以上餐饮服务单位增加食品安全快速检验室;天津市教委、天津市市场监管委《关于印发天津市高等院校创建A级示范食堂工作方案的通知》(津教委办〔2016〕46号)中也明确提出:“学校应购置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利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对食品中的瘦肉精、农药残留、甲醛、二氧化硫、吊白块、亚硝酸盐、总酸等有害物质及非法添加物进行检测,达到预防的目的。”高校食堂具有供餐人数多、供应量大、供餐时间集中等特点,如果在食品采购、加工、贮存等过程中不能保证食品安全,极易引发食物安全事件。建立食品安全快速检验室对有效阻止有毒有害食品流向餐桌,保障师生饮食卫生安全,防止学生群体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十分必要。快速检验工作涵盖农药残留、瘦肉精、甲醛、硼砂、二氧化硫、亚硝酸盐、鸡蛋新鲜度、挥发性盐基氮、餐具大肠菌群等十多种检测项目,基本囊括学校食堂常用的蔬菜、米、面、油等食物,可帮助学校逐步建立日常检查的流程和标准,定期对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常规留样检查,重点对易滋生或感染致病原的食品进行检验,从根本上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束语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不仅关系到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还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可以说,在高校食堂建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能够最大程度的确保师生饮食健康安全,提升学校监管水平,是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力武器。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高志贤,周焕英.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2008,2(90):12-13.
[2]姚吉成.高校学生食堂饮食卫生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4,3(25):375-376.
[3]张建洲.快速检测技术构筑食品生产的安全防线[J].食品工程,2012,1(03):27-28.
[4]黄鉴,曾昌禄.食品安全工作实践与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14(04):58-59.
[5]赵磊,肖潇,刘国荣等.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应用及发展[J].食品科学学报,2015,4(33):68-71.
篇4
一是党委重视。分局领导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分析,充分认识到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是新形势下工商工作职能转换、职能创新,促进市场监管到位的重要举措,推行商品质量安全定性检测是工商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为此专门制定下发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有关文件和工作方案,想方设法解决资金、人员等具体问题;并组织人员到萧山等地学习取经,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同时确定商品质量安全定性检测工作,由分管副局长负责抓,业务科室具体抓,辖区工商所相互配合,以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进一步形成合力。
二是政府支持。分局主要领导多次向市委、市府主要领导进行专题汇报,提出具体工作设想,引起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拨60万元资金,添置商品质量检测车和相关设施,并把商品质量流动检测工作列为“20__年__市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3月15日以__市政府的名义在文化广场举行了检测车启动仪式,__x副市长主持仪式,__x副书记在启动仪式上讲了话,并对检测工作提出了要求,__市长宣布检测车正式启动。由于市委、市府的大力支持,使得我局流动检测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三是夯实基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定性检测工作,对我局来说是一项新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从完善制度、建立机构、开展培训等基础性工作做起,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1)完善制度、建立机构。制订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快速定性检测工作的通知”,对全面开展快速定性检测工作作出了统一部署;成立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定性检测中心”;明确了检测中心、检测车、检测点职责,制订检测车、检测点等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管理。(2)抓好动员、明确职责。3月中旬我局组织召开了全市各市场主办单位负责人,各工商所分管所长会议,组织学习了《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浙江省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快速定性检测规则》及有关文件,通报了有关情况并进行了动员;请有关技术人员跟大家讲解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大家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为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还与各市场主办者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和“市场管理责任条款”,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并将食品安全有关知识印制成宣传资料,散发给各市场的经营户。(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为了提高各“检测点”检测员的业务素质,3-4月,我局先后举办了三期检测员培训班,对各“检测点”的检测员进行了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检测员的业务水平,确保“检测点”的检测质量,真正使群众吃上“放心菜”。由于基础工作抓得实,流动检测开展的比较顺利,经营者普遍主动配合,很少发生矛盾。
二、建全体系,加大投入。
构建食品检测体系是新形势下工商工作职能转换、职能创新,促进市场监管到位的重要举措。为此,我局按照省杭州市工商局的统一部署,大胆实践,着力构建“四位一体”检测体系:
一是成立检测中心。为统一协调全局流通领域食品质量检测
工作,我局成立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定性检测中心”,明确了人员、职责,制定了相关制度,发挥检测中心的统一协调作用,抓好检测车、检测箱、检测点的规范运作。
二是启动检测车。分局于3月15日启动检测车,并以检测车为突破口,强化食品市场监管,建全检测制度、明确人员职责,完善检测设施,着力解决经费、人员、设备等困难。为保证检测工作的有序运作,检测车配备1名工商干部、1名检测员、1名驾驶员共3名人员;为提高检测质量,加大投入,检测车在配备相关仪器、设备的同时,专门配备了1台手提电脑,实现办公自动化;为规范运作,先后制订了检测车管理制度、检测人员职责、检测结果公示等6项制度和规定,明确了工作规程和人员职责,同时规范和完善了各类登记台帐。
三是配备检测箱。针对目前是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相对较差的实际,我局在流动检测车加强对农村各农贸市场商品质量快速定性检测的同时,将于近期为__、__工商所配备检测箱,进一步强化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为各工商所配备检测箱,切实加强对农村市场食品的检测,通过检测进一步净化农村食品市场。
四是强化检测点建设。我局按照省工商局“建立‘四位一体’的检测体系,培养一支快速检测队伍”的要求,很抓集贸市场的“检测点”建设。目前已在全市规模较大的7个集贸市场建立了“检测点”,通过宣传、走访等工作,各“检测点”均投入近万元的资金,新购置了检测设备。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各“检测点”的检测员,制定了《检测点责任目标》和《检测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 ,将检测点列入考核,客观评价各检测点的工作,充分调动检测人员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各检测点的作用;同时加强督查,督促市场主办者每日对蔬菜重点品种进行随机抽检12批次以上,并落实场内公示、质量追溯、清退销毁等措施,坚决杜绝不合格蔬菜上市销售,保障蔬菜市场供给和人民食用安全。
三、结合实际,强化检测。
分局结合实际,把“检测车”作为工商部门推进食品监管的纽带,将定期检测、专项检测、快速检测、源头检测有机结合起来,规范流程、强化检测,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定期检测。即常规性检测,由中心每月安排检测计划,经分管局长签发,利用局域网发到各工商所,检测车到市场后,由所在地工商所派2名工商干部协助,共同抽检商品,对定性超标的食品,由工商所责令当事人自动撤柜和销毁;需作定量检测的,由工商所负责送检测部门作定量检测,一旦定量检测指标不合格,由工商所进行立案查处。
二是专项检测。对检测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项检测和整治,如检测车对农村市场进行检测时,发现销售的腐竹、黄花菜存在较多问题,分局专门对全市各市场的腐竹、黄花菜进行专项检测和整治。通过检测车对在市场检测到的“问题食品”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至今已开展腐竹、黄花菜、醋大蒜、银耳等食品专项整治5起。
三是快速检测。由于工商等职能部门的严厉打击,制假分子的反检查能力提高,制假活动更具隐蔽性、智能化。工商所对日常巡查发现的生产“问题食品”的窝点,往往无法用肉眼判断问题食品,当事人也不会主动承认违法事实。按照此情况,不采取强制性措施,工商监管缺位;如果采取了扣留封存等强制性措施,一旦定量检测符合标准,既损害了当事人利益,又影响了工商形象。现在只要发现可疑即可由检测车进行现场检测,使当事人无法抵赖,案件得以快速查处,工商执法如虎添翼。
四是源头检测。利用检测结果捣窝点,这是检测车的一大优势。如一次在检查中发现__批发市场某经营户销售的榨菜含有甲醛,数量有10000多斤,所在地工商所立即对当事人进行立案查处;__工商所接群众举报有人加工“问题笋干”,局检测中心获悉后,即前往检测,经检测发现该经营户加工的10000多斤笋干“二氧化硫”严重超标,__工商所立即对当事人进行立案查处。通过检测车检测到的问题食品,堵源头,捣窝点,已累计捣毁制假窝点3个。
四、注重宣传,营造氛围。
在强化检测的同时,我局充分利用工商掌握的检测资源,实行信息公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防范意识和能力。主要宣传方式有:
——印发食品安全宣传资料。针对广大市民、群众,特别是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差的实际,强化食品安全宣传,将目前被称为食品安全“四大杀手”的吊白块、亚硝酸盐、双氧水和硫磺(漂白剂)的危害、可能添加的主要商品种类和识别问题食品的方法,印制成宣传资料5000余份,散发给各市场的经营户和广大群众。
——进农村进行巡回宣传。检测车集中携带专门制作的含有食品安全知识、提示,识别问题食品的方法等内容的6块宣传板报,在各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进行巡回展览,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定期通报检测信息。每次检测都编写《检测简报》,每月编《检测分析》,分送有关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还通过《今日建德》等媒体向社会。
——每次检测进行公示。每次检测结束后,都将检测结果以书面形式告知市场主办单位,并在市场进行公示,让广大消费者了解市场食品安全状况,并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提供参考。
篇5
关键词:粮油检验;现状;发展方向;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F323.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63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安。粮油安全是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粮油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赋予了粮油检验工作的新内涵,我们应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做好粮油检验工作,充分发挥粮油检验工作的社会效益。
粮油检验主要是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粮油及其制品在物理特性、食用品质、储藏品质、营养品质、卫生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粮油检验工作关系到人们健康和社会稳定,是粮油食品流入市场、流向百姓餐桌之前的重要“关卡”,提高粮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加强粮油质量检验和监管工作,已经成为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1粮油检验工作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油z验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大部分粮油检验机构都存在资金缺乏的现象,特别是基层检测机构甚至陷入了运行困难的窘境。首先,仪器设备落后,检测设备更新速度缓慢,无法满足检测需求。其次,检验技术淘汰,基层的检验机构基本上没有大型检测任务,导致长久以来检验技术落后淘汰。最后,粮油检验工作人员整体老化,粮油检测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问题导致粮油检验机构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
2粮油检验工作的发展方向
为了使粮油质量安全更好的发挥社会职能,更好的服务民众,且根据现阶段粮食质量检验工作的现状和食品质量安全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国内外粮油质量安全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2.1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检验人员队伍建设
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和人员技术水平是影响粮油检验工作的直接因素,决定了一项检验报告的真实性、科学性、可靠性。为了与新形势下粮油检验工作相适应,粮油检验机构必须具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相应的检验技术。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现代化的实验室。首先,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级部门的专项资金,尤其是相关资金扶持政策应向基层检验机构倾斜,以确保检验环境的改善和检验设备的更新。其次,注重培养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积极开展内部学习,吃透内部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积极向上级部门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形成良好的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可以充分借助农业高校的技术优势,实现科研发展和检验实践的有效对接,以确保人员和技术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粮油检验工作的发展。
2.2切实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权责明确的监督和检验机构
一是近年来,有关粮食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法律相继出台,对粮食流通、储存、加工等各环节都有明确的方法和指标规定。同时,国家对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做了新的修订,对检验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严格落实国家和省级部门的法律法规。二是在提高检测工作人员良好的法制意识上下功夫,充分落实公正客观的做好粮油质量检验工作,使其能够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为粮食流通以及粮食执法打好基础。三是应该改变检验机构监督和检验职能分离的现状,赋予粮油检验机构相应的监督权力,让粮油检验和监督工作互相促进。最后,要制定与检验标准相配套的检验人员实施规则和办法,确保检验工作的执行者严格履行规则。
2.3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完善的粮油检测监测体系
首先,结合地区实际粮油情况,把规模性粮食企业调动起来,建立企业化标准实验室并作为质量检测点,提升企业自检能力。其次,把不成规模的小微企业整合起来,共建实验室联合检查点,集约成本并高效地利用零散的检验资源。通过对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建立细化的粮油质量检测点,形成粮油质量监测网络,粮油检验机构可以更好地起到监督作用。
2.4建立省级粮食质量档案,完善质量追溯体系
在有实力的省级检测部门建立专门的粮油质量档案体系,对全省粮油主要品种进行质量跟踪检查,利用大数据系统做好粮油质量安全工作,同时有利于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加速粮食产业化经营,提高全行业粮食经济效益,更有助于粮油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让粮油质量有源可查,有底可摸。使整个行业更加科学化发展。
3结语
粮食检验工作已成为我国粮食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对粮食检验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在粮食市场国际化的形势下,加强粮食检验工作的力度,确保粮食质量的安全已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雒芳,李宗良,万清,肖开德,卢献礼.粮油质量检测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控制[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0,(06).
[2]郭艳华,王才.当前粮食流通体制下的粮食检测工作[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05).
篇6
关键词 食品分析 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eficiencies and Reform of Food Analysis and Testing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Teaching
XIONG Shuangli, WEI Ming, HAN Zhenqio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Abstract Food analys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urses in teaching system of food quality determination and control. This paper firstly stated some deficienc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of food analysis, then mainly presented some corresponding reforms and explorations about course system and content, varied teaching pattern, and examination method.
Key words food analysis; teaching reform; theory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食品检验、品质管理与新产品研发等工作是所有食品类企业的重点工作岗位,每年有50%以上的食品加工与安全类人才从事相关职业。因此,食品分析与检验类课程是所有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以及食品安全等专业的基础与必修课程,也是食品及相关专业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食品检验工综合考核的一门最重要课程。为培养出完全能满足企事单位要求、创新性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不管是本科教育还是专科教育,各高校都非常重视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建设精品课程非常多,发表的相关教学改革论文也有30余篇,国内外相关教材也不少于20余本。笔者在认真学习各级精品课程建设、教材,以及期刊论文的基础上,①②③④结合自己所在教学团队多年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就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等方面的不足与改革探索进行概述,仅供广大教育教学者参考。
1 食品分析与检验理论与实验课程体系与内容的不足与改革探索
食品分析与检验是学生掌握食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的重要课程之一,其理论性、实践性与应用性极强,一般高校都设置32学时左右的理论课程学习和24学时左右的实验课程学习。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成分、食品添加剂、有毒有害成分,以及包装材料的分析等。内容非常多,56个学时不可能完成全部内容的学习。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主要完成一般营养成分和部分食品添加剂和有毒有害成分的分析,主要介绍相关成分的分析原理、步骤与注意事项,内容单一枯燥,与其它课程和相关法律法规脱节,没有充分阐述各成分的测定意义,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加之课件缺乏动画、视频等音像资料,学生很难准确理解测定原理与步骤和测定技巧。多年的教学发现,很多学生到大四做毕业论文,甚至部分考入的研究生连标准曲线都不会做,有的还在用坐标纸画标准曲线,教学内容与方式需要及时更新。部分学生在创新研究与毕业论文反映出对数据处理掌握不够,对有效数字的保留、多数据统计分析都存在较大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和细化,针对薄弱环节调整教学内容与重点,主要表现在:(1)在开设食品物性与感官评定课程之前,我们单独设置食品感官评定一章内容,重点介绍感官评定的方法与数据处理,并结合食品实验数据处理课程,开设相关实验,提高学生感官评定的学习质量。开设食品物性与感官评定课程之后,该门课程主要系统介绍食品感官评定与物性分析的理论知识,在食品分析实验中开设相关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两门课程的学习质量。因此,笔者认为,在没有食品物性与感官评定课程的高校,应最后单独设置相关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监测食品品质的综合能力。(2)结合食品试验设计的学习内容,重点介绍食品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如有效数字的保留、准确度、精确度、标准误差和标准偏差等的含义与表示方法,并多举实例分析,尤其是往年学生的出错数据记录与处理。(3)理论课程内容包含一般成分分析,强调一般成分分析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强调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法、食品营养标签规定等法律法规对食品分析与检验的相关要求,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讲述食品添加剂与食品污染物时,要多举目前新闻网络等媒体和广大群众都关心的典型食品添加剂事件与食品污染事件,说明添加剂与食品污染物检测的种类和意义,详细介绍重要的典型的添加剂如苯甲酸、亚硝酸盐、重金属铬和汞等的来源、测定意义、原理、步骤与注意事项等。(4)在课程内容中充分体现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比较标准化的、经典的、规范化的传统标准化检测技术与现代检测技术之间的优势和缺点,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新型分析检测方法建立的创新思维,并能根据食品产品检测要求,合理选择检测方法。比如最简单的水分测定,一般经典方法可能为常压干燥、真空干燥法和蒸馏法,讲解时能和现代食品红外水分检测技术相互比较,充分体现现代技术的快速便捷性,以后学生在大规模测定水分时,可能就会选择后者,不会选择一般干燥法,费时费力。(5)样品预处理好坏是食品检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学习各成分测定时,尤其注意样品预处理方法的介绍。食品原料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组织、固态与液态、动物与植物产品等,即使水分测定也不能马虎,如蔬菜、豆类和肉类三种原料的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如果都参照风干豆类样品的预处理,也就是简单粉碎,将会显著增加蔬菜和肉类样品水分测定结果的误差。(6)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纽带,是食品分析与质量控制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不能简单取决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应根据食品分析与检验和所在学科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计,多年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证明,首先就是实验内容的设计,目前我们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一般营养成分分析(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模块、添加剂亚硝酸和二氧化硫测定模块、牛奶中青霉素和油炸方便面中丙二醛的测定模块、食用油/肉制品/乳制品综合设计性检验模块。实验内容涉及面广,选择对象为日常生活中常见食品,由基础到综合,模块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典型食品分析与检测方法,显著提升了该门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教学质量。
2 食品分析与检验理论与实验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与改革探索
结合课程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截然不同。过去,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分别主要为“师讲生听”和“师讲生做”的方式。由于内容本身枯燥,加之学生对很多术语与设备不太熟悉。总是似懂非懂,对于实验课程,反正有讲义和老师在身边,边做边看边问,课堂上基本能学会机械的实验操作。但是,对课程与与实验内容没有融会贯通,不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多年的学习与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他导―互导―自导”的教学方式,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显著提升。首先,在课程学习之前,将所要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学习内容,包括讲师讲授、学生课外学习和实验讨论内容等全部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特点和安排提前预习和学习,有助于学生系统了解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本门课程学习内容非常多,教师讲授部分主要针对重点典型成分进行系统讲解,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路与方法,首先形成“他导”的教学方式。在各模块学习过程中,布置相关课外课程论文与课堂讨论,让学生自主积极多方面学习,并通过讨论,教师点评等方式形成“他导―互导―自导”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实验课程,互导和自导至关重要,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原理、最大程度地掌握实验操作步骤与技巧等。
另外,食品分析中某些检测项目如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等,耗时长和操作步骤相对简单等。如果每个实验都单独安排学时,存在等待时间过程过长,学生聊天、实验效率低,严重影响实验课质量。模块化教学中将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类长耗时项目放在一个模块,也就是将四个实验作为一个实验项目,也就是食品中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的测定,可以统筹利用时间,让学生系统掌握常见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方法,着实提高实验效率与实验教学质量。
3 食品分析与检验理论与实验课程考核的不足与改革探索
一般地,理论课程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前者主要包括平时作业与考勤等。实验课程主要是实验报告和形式化的实验技能抽测。考核相对单一,少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期末考试成绩及格就能通过本门课程的考核,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此,我们改革后的理论课程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课程论文、课后作业、课堂随机测验、口试、考勤)和期末考试(试题库),每次平时成绩记录后立即公布,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平时成绩,做到公正公平。另外,教师要认真批改每一份报告与作业,对于平时作业较差的学生,可以让其修改,并鼓励学生修改。通过多次交流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质量显著提高。同时,教师可以随时发现学生学习和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更正。实验课程的考核包括课前预习报告与口试、现场操作、卫生整理、实验报告四部分。根据实验前的预习报告,结合学生操作前教师的讲解,随机口试测验,通过后方可进行后面的实验操作。实验操作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以及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三废处理与卫生保持情况,并随时询问学生试验相关问题,现场给分并公布成绩。对于实验报告,要求小组数据共用,但必需自己处理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尤其写好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与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也就是讨论分析部分,对于写得不好者,可以重写,重新评定成绩。这样,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也满意,尤其是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的总结能力、创新实践与写作技巧等。
总体来说,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教学改革效果与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但改革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总体目标仍就是通过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等,最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创新思维,系统深度掌握本门课程的相关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仍然会集中广大教育教学者的智慧,不断改革探索,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2013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3xnkf09)
注释
① 张英华,王喜波.关于《食品分析》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林区教学,2012.6:8-10.
② 顾红.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8.8:33.
篇7
关键词 食品营养 必要性 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国民的营养健康水平始终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程度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21世纪的今天,由于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观念的改变,营养与健康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焦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营养、食品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在公众营养的教育和管理方面相对比较滞后,而人们对食品安全、营养的需求和对食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明显增强;且随着世界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 后国际食品与营养产业呈加速发展趋势。这一切都亟需一批又一批的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食品营养”学科领域的人才来加强对食品与营养的科学引导、管理和监督,以加快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和营养工作,从而跟上社会发展乃至世界发展的步伐。
1 食品营养专业的介绍
食品营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食品营养学、食品科学、生物学、人体生理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流通学、食品标准与法规和食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和知识,从事食品研发、加工及流通领域的营养管理、分析检测、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营养教育、公众营养等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通过专业教育,主要学习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营养学评价、食品分析、食品毒理学、营养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在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及公共营养领域等从事营养管理、分析检测、营养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2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的必要性
2.1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社会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国民的营养状况并没有随之提高,而是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食品营养问题日益突出。①美国学者Popkin提出了膳食和营养状况变迁的阶段,分“饥饿减少”、“慢性疾病”、“行为改变”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膳食结构变迁的关键时期,从第一时期过渡到第二时期,进入“慢性疾病”时期。其特点是脂肪、能量摄入增多,体力活动减少,其结果会增加与膳食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年龄日趋年轻化。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的纲要(2001-2010年)》指出 “加快食物发展,改善食物结构,提高全民营养水平,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是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由此表明国家重视食品营养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反映出国民对食品营养的关注。②要改善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的现状,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国民素质,就需要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和传播,因此在高校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非常必要的。
2.2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营养学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食品卫生与营养专门人才不足万人,主要集中在三级和二级医院的营养科室,为特殊需要(疾人)人群服务。面向公众的食品卫生与营养专门人才屈指可数,我国在该领域至少需要2000万名专门人才。在食品加工生产领域,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31735家,以每个企业需求按2名计算,需要6万多名营养食品开发、生产管理、卫生与营养品管的技术人员。在餐饮管理领域,300人以上就餐的食堂、餐饮单位必须配备营养管理师,全国现有宾馆、餐饮业从业厨师800万人,以30名厨师构成一个网点,以每个网点配备1名计算,需要26万名;再加上机关、学校、厂矿的餐厅或食堂,以每个单位1名计算,至少将有40多万个就业岗位。在旅游管理领域,进行旅游饮食文化与旅游饮食营养、卫生管理,至少需要40万人。在医疗保健营养、运动营养、营养咨询、公众营养、健康管理、HSE管理体系等领域也有着巨大的人才需求。因此,预期总计需要2000万名食品卫生与营养专门人才,且需求迫切。
美国及发达国家100~300人即有1名营养人才,人数是临床医师的2.5倍;战后的日本非常重视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如今40岁以上的日本人比中国人矮,而40岁以下的日本人平均身高比中国人高,这不能不与日本平均300人就有1名营养师以及拥有200多所专门培养营养人才的学校有着极大关系。可见,我国对食品营养类人才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其培养量,食品营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将成为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增设食品营养专业也是时展的必然产物,这不仅对促进教育和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会改善学生的就业前景。
2.3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发展营养专业、规范营养教育培训的需要
如今,营养与健康越来越受到我国国民的关注,公众需要更多专业的营养师来指导和教育。公共营养师是我国的新兴职业,许多培训机构纷纷开设营养师培训课程。③各机构培训的营养师,对社会上普及和提高公众营养知识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培训机构的资质良莠不齐,教学水平无法保证质量,门槛设置较低,导致培训出来的营养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无法真正为大众服务。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和规范食品营养教育,打破国内营养专业人才培训市场的混乱局面,就亟需在国内本科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才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营养人才。
2.4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缩小我国与国外高等食品营养教育差距的需要
相比于国外的高等食品营养教育,我国的营养教育尽管起步较早,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持续的发展。发达国家重视国民食品营养战略,拥有较完善的营养法律。营养教育发达是发达国家的一个特点,国家有较成熟的营养教育和营养普及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不仅早在许多大学设食品营养专业,而且营养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④我国也在积极地制订和推行食品营养方面的法规,普及营养教育,但还是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全国通过学历教育明确设置“营养学”专业,向社会输出本科营养学专业人才的大学,也只有上海交大医学院(原上海二医大)一个高等学校,因此有必要在农业类院校增设食品营养专业,增设本科专业是缩小我国与国外高等食品营养差距的需要,也是食品营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5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农业类院校的学科进一步延伸发展的需要
农业院校是农产品原料生产的源头,为食品加工提供原材料,大多数农业类院校设有食品专业,为解决农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提供服务。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的食品消费观不再是对量的追求,而是更注重对质的追求,向着营养、质量、安全的目标转变。⑤不仅希望食品美味且具有营养价值,还期望食品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因此在农业类院校增设食品营养专业,研究和发展现代食品营养理论、进一步研究食品中的天然活性成分或物质、解析食品中重要生理活性因子结构与功效,开发新型功能食品,为农产品的深加工提供服务,进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6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需要
目前,食品营养学专业在全国高校的食品相关学院开设较少,主要在医学院开设的较多。随着国家对食品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的加强,加之国家对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倍加关注,食品科学专业科研及教学工作者对食品营养学的认识逐渐提高。⑥与食品营养专业相关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检验”等主干课程,已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开设多年。但是更为深入的,从分子角度阐明食品的营养,将食品的营养用于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涉及到例如分子营养学,医用营养学,免疫学,卫生统计学等较为专业的课程教学。⑦因此,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础上,设立食品营养学专业势在必行。
3 开设食品营养专业的构思
3.1 高等院校开办此专业情况及专业定位
目前有少数高校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营养方向,如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等。我国与营养专业相关的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及研究所共46所,其中医学院校占82.6%,农业院校占8.7%,食品院校占4.3%,生命科学院校占4.3%。与营养专业相关的本科高校共6所,即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医学院、蚌埠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其中医学院占83.3%;食品院校占16.7%。⑧⑨
区别于医学营养专业,该专业毕业后服务对象主要是90%的健康与亚健康的人群。对于专业定位方面,食品营养学专业涉及医学、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可根据农业类院校的优势设立修业四年的本科专业,授予的学位门类为理学。
3.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食品营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食品及食品原料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中营养的提升与保存的知识和技能,对人群的饮食、营养进行指导与管理的能力,对人类饮食链中的食品原料及食品的营养与成分的分析、检测与管理及营养评价的基本技能,具有营养、保健食品及新营养食品原料研究、开发的能力,掌握国际食品营养学知识和技术并能消化和应用的能力。具有食品营养学、食品科学、生物学、人体生理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流通学、食品标准与法规和食品质量管理知识的高级复合型、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3.3 人才就业方面
目前营养专门人才需求迫切,毕业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该专业就业前景良好,主要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营养管理、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营养教育,机场、海关、餐厅、餐饮业、宾馆、幼儿园、小、中、大学餐厅饮食与配餐指导与管理,食品生产企业食品营养的指导和管理等。
3.4 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
培养食品营养专业人才,应重视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自由的发展空间,加强学生的动手和科研能力,培养出现代复合型人才。⑩在农业类院校增设食品营养专业,应突出本校的强势学科,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可以包括:
专业基础课程:分析化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食品化学、营养学基础、食品毒理学、分子营养学、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临床营养学、食品工艺卫生学、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卫生统计学、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公共营养学(包括营养宣传教育)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食品分子生物学、食品分析学、营养学综合实验、食品科学概论、功能性食品、食品卫生与营养讨论课、食品加工原理、食品质量控制等课程。
4 结束语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营养健康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应尽早在我国本科高校设立食品营养专业,规范科学营养教育,培养高级人才,加速大众营养知识的推广应用,发扬中国优良的饮食健康文化,促进我国国民健康发展。
注释
① 肖贵平.开设食品营养本科专业的思考[J].福建轻纺,2010.3:38-42.
② 黄鹭强,陈必链,黄建忠.师范院校开设食品营养公共选修课初探[J].福建轻纺,2011.11:51-54.
③ 何宏.公共营养师培训现状与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51-53.
④ 李里特.国外营养教育与管理[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2-5.
⑤ 潘蓓蕾.提高食品工业发展水平 促进食物消费与营养改善[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4-7.
⑥ 杨新泉,江正强,杜生明,等.我国食品科学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J].中国食品学报,2010.5:5-13.
⑦ 刘永峰,李建科.新形势下分子营养学对食品科学专业的重要性分析[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3:149-151.
⑧ 张立实,吕晓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4:296-298.
篇8
关键词:粮油检验 检验技术 意义 策略
中图分类号:S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235-01
粮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粮油检验工作是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粮油市场稳定有序的重要屏障。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建立,粮油市场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一些人为了所谓的利益采取不当行为,严重威胁到了粮油食品的安全问题。而我国日益发展和进步的现代农业,也对粮油检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粮油检验机构和工作人员要正视身上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努力提高和改进粮油检验技术,构建和完善新的粮油检验质量体系,切实完成粮油检验工作的各项任务。
1 粮油检验工作及其检验技术的重要性
粮油质量检验是一项按照一定标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粮油及其制成品的物理特性、工艺品质、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储藏品质及卫生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价的重要工作。粮油质量检验虽然隶属于农业科技和食品安全范畴,但因其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是关系到和谐社会构建的政治问题;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粮油市场基本构建完成,粮油质量检验工作是粮油食品有序流通的重要基础,粮油质量检验也可以被归纳到经济工作领域范畴。总之,粮油质量检验是具有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性质的基础工作。粮油食品质量出了问题,必然会严重危害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我国市场经济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利益至上”思潮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我国粮油食品安全屡受威胁。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粮油检验工作,不断开发和研究粮油质量检验技术,切实提高我国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的有效性。
2 现阶段粮油检验工作及检验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民以食为天”,粮油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粮油质量检验工作,为粮油检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2.1 静态监管多于动态检验
粮油食品检验是一项动态、过程性的监管工作,这是因为粮油食品受所存储空间环境和时间变化的影响,质量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粮油检验工作绝不应是固定的、静态的检验环节,而应当是贯穿于粮油市场各个环节始终的一种过程管理。当前,我国粮油质量检验仍是多属于静态检验,如对于某地某处的粮油样品进行检验,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分析,看似十分严谨,实则存在巨大的隐患。
2.2 主动送检多于临时抽检
通常情况下,粮油质量检验机构是粮油食品进入流通领域之前的一个必要环节。很多粮油食品及加工机构,都会在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的规定下,主动将检验样本送交至粮油质量检验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这一行为说明了我国粮油质量检验工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与之相对应,粮油质量检验机构在开展工作时却显得较为被动。粮油检验机构应加强工作的主动性,重视对粮油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商家进行临时抽检,提高粮油食品质量检验工作的监管效力。
2.3 安全检验多于营养检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群众逐渐从关注“吃饱”开始重视“吃好”、“吃的健康”。粮油质量检验就不应当只重视粮油食品的安全,同时也要重视对粮油食品营养成分的检验、分析和评价,为广大消费者购买提供必要的参考。目前,我国食用油市场中一些厂家借助食品营养新概念大搞噱头,在产品介绍中使用十分模糊的“专业术语”,令广大消费者不知所云。粮油质量检验机构应当对商家行为给予监管和指导,在民众食品安全与质量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 提高粮油检验及检验技术的具体策略
粮油质量检验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粮油质量检验技术是支撑这项工作的重要支持。为了提高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的能效,加快检验技术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3.1 强化粮油检验工作的质量意识
粮油质量检验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政府要加大对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的扶持力度,树立并强化粮油检验工作的质量意识,通过法律法规、各项政策和经济手段建立并完善粮油检验工作体系,加大对粮油检验机构的资金投入,并将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范畴内,确保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加强检验机构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协作
“独木难成林”,合作是当今时代的重要主题。粮油质量检验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只靠质量检验机构本身,完成相应的质量检验工作是十分困难的。首先,要加强与农业高校的合作交流,发挥高校在科技技术及理论知识方面的优势,借助检验机构在检验实践方面的长处,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粮油质量检验技术的发展;其次,要加强同其他政府部门的配合协作,联合工商、物价、市场监管部门共同出击,开展对于粮油质量安全检验联合监察行动,推动粮油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再次,与粮油食品生产厂家联合,粮油质量检验要成为粮油食品生产商的良朋益友,为粮油生产商提供有效的过程指导,借助检验手段帮助粮油生产商严把产品质量关,使其生产和经营优质的粮油食品,以获得最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3.3 强化检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人是粮油质量检验技术的具体操作者、执行者和研发者。要确保粮油检验工作的顺利完成和检验技术的发展,就必须提高检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粮油检验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其次,要借助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手段,激发粮油质量检验人员的工作能动性,引导他们不断提升自我,富有创造性地完成粮油质量检验工作。
4 结语
粮食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关系到百姓民生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政治物资。粮油质量检验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技术性,是一项重大政治经济任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粮油质量检验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办法,切实提高粮油检验工作的质量,维护粮油市场的良好秩序,及时发现粮油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推动我国食品安全事业的有序发展,确保广大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雒芳,李宗良,万清,等.礼粮油质量检测中心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控制[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0(6).
篇9
摘 要: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关系到基本人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共处,其中主体监管研究更是其中的重点。从宏观视野下政府主导的体系构建、中观视域下社会中间层的促生完善、微观视角下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体利益的导向和保护来浅析四元主体互促监管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中图分类号:CP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259-02
禽产品是和人民的生活、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农副产品之一,但我国的禽产品确实存在质量监管不力,安全水平不高等现实困境,因此从主体着手,尽快构建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体互促机制对我国禽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宏观视野下政府主导的体系构建
根据米格戴尔提出的“国家的社会嵌入与互动”分析范式,国家嵌入于社会当中,并与社会发生互动,而且两者处于一种相互转换过程之中。根据这一理论,政府会以行为的形式采取某些选择来对社会公共利益起到某种程度上的能动作用,有时候甚至是主导作用。
1.1 政府监管的法律制度的具体设计
对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制度,政府应该分别从主体法律制度,标准法律制度,程序法律制度,责任法律制度和救济法律制度进行设计。主要表现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中间层组织为支撑,形成生产者、消费者参与的四元主体法律体系;建立科学化标准的法律制度,把监管标准的制度机构、修改程序等内容纳入进来,提升监管标准的权威性,促进监管标准的有效遵守;制定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通过明确抽查程序、检测程序和处罚程序来实现我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程序法律制度的完善;制定行政监管主体严格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中间层组织参与责任的责任法律制度;建立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四位一体的救济法律制度。
1.2 政府全程监管的追溯体系的完善
我国目前常规定义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是一个能够连接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各个环节,让消费者了解符合卫生安全的生产和流通过程,提高消费者放心程度的信息管理系统。(1)农产品溯源制度的实行一是给予消费者知情权,二是在制度上强化了产业链各责任人的责任。(2)建立可追溯体系是从源头把好禽产品质量安全关,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升禽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但在我国,禽产品的追溯监管体系尚不成熟,全国性的禽注册体系尚未建立,离全面推广和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仍需要学习发达国家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经验,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禽产品可追溯管理体系。
1.3 政府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
以加强食物链全过程(即从生产、加工、保藏、运输、销售出口每一个环节)的监控作为出口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以强化管理、抓好关键环节的控制为根本措施。(3)在对禽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时,应注重整合农业、畜禽、环保、卫生、质检等政府相关部门、社会中间层组织、高校科研单位的现有检验检测资源,拓宽检测项目;加大检测的科技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基层监督检测机构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和完善检测手段, 将市场检测与田间检测相结合,建立层次合理、 布局广泛的检测网点,为禽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提供快速准确的科学依据;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规范检验检测制度。合理配置检测设备,加快禽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
2 中观视域下社会中间层的促生完善
社会中间层是随着社会的不同阶层的利益博弈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利益的聚合促进了中观视域下社会中间层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从而为政府干预市场,市场影响政府及市场主体之间联系起到中介作用,是禽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相关的第三种力量。加强社会中间层监管作用的主要方式有:
(1)大力培育包括农产品行业协会、商会、消费者协会等社会中间层,进行行业自律。辜胜祖从经济学的视野来考察,商会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合纵”“连横”的治理机制,起着承上启下的“平衡器”、“协调器”、和“保险阀”的作用。(4)政府通过为社会中间层提供技术、标准等服务增强社会中间层的自身的实力,从而提升社会中间层对禽产品质量监管的能力。
(2)鼓励和扶持禽产品养殖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来承担禽产品质量检疫检验检测的职责,与各级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一起,共同构筑起禽产品质量安全的大堤,确保经过整个环节流通后到达消费者的禽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
(3)建立禽业专业的监测组织。建立禽业专业的监测组织从禽产品的生产环节、运输环节、认证环节、检测检疫环节等角度对禽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管。真正做到层层有标准、关关可监测、环环有守则,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开展禽产品安全研究。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等的联系与合作,进行安全检测技术、新型农业品种的授权与购买。不仅可以实现双赢,还可以充分利用科研结果为禽产品质量监管提出建议,从而更好的为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服务。
3 微观视角下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体利益的导向和保护
生产者是实现禽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主体,不仅其自身应加强行业自律性,还应对进行导向和教育。消费者是禽产品的消费终端,对消费者保护的实质是对个体的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保护。
3.1 对生产者的利益导向,加强行业自律
严格管理确保禽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第一步的顺利实现。第一,从监管思想上,大力宣传法律法规,使其认识到无公害生产的重要性和违法生产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将质量视为生命,切实承担起禽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使命,促使其责任意识增强;第二,从监管能力上,对生产单位和个人进行禽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培训,对生产者做好教育培训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应实行资格认证制度。第三,积极指导企业和农户合法、合理使用养殖投入品,提高养殖技能,促进养殖环节的科学化、技术化和规模化,积极采取清洁生产、采用新技术等多种方式,不断创新和完善生产体系,提高生产者自身的监管能力。
3.2 对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提高监督意识
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应该坚持对生产者宣传教育和消费者宣传教育并举并重的原则。个人将其权利对政府进行了让渡,因此有必要对政府进行监督,参与公众监督,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一,大力宣传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倡导消费者进行安全消费。开展多种形式的禽产品知识普及宣传活动,让消费者关心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成监管意识,配合政府进行监督管理;第二,消费者可以通过消费者协会等社会中间层主体直接参与禽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决策的贯彻施行,监督政府权力运行,推进政府权力的良性运作,间接地对禽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监管;第三,消费者可以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向社会宣传,对禽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监督,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合力,保障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和合法权利。
参考文献
[1]陈小鸽.建立有效的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J].中国家禽,2008,(17).
[2]苏昕.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201.
[3]朱坚,张晓岚,张东平.食品安全与控制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24.
[4]洪涛.行业协会运转与发展[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18).
篇10
辞的重要职责。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创新思路,抓住关键,推进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再上新水平,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与时俱进,充分认识新时期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心、世界瞩目的热点问题。
第一,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是关心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假劣食品、不安全农产品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损害着老百姓最根本的利益。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是一非常典型的例证,辽宁“海城豆奶”所引发的大规模群体性上访,其教训也十分惨痛。尽管我市没有发生类似事件,但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情况突出,小规模的农产品集体中毒事件在最近的两年中均有发生,食品方面的安全隐患还很多。如果我们对此掉以轻心,麻痹大意,一旦酿成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不仅破坏全市稳定和谐的大好形势,而且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平安新余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这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时刻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上,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把不安全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坚决杜绝各类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二,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是改善我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进入新的世纪,在日益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中,区域的竞争,城市的竞争,日益明显地体现为发展环境、人居环境的竞争,凡是发展环境、人居环境比较优越的地方,其吸纳集聚资本、人才等重要生产要素的“洼地效应”就更为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也就更为快捷。食品安全是优良人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最适合人居住的城市必须构建人民群众长期放心的食品安全体系。由于我市是一比较典型的工业城市,同时又是一个棉花面积长期较大的棉产区,水污染、大气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耕地中高毒农药的残留情况比较严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已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致使我市初级农产品的总体品质安全水平不高,甚至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我市所面临的食品安全形势是非常严峻的,我们在优良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务必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作出应有的努力,惟有如此,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才能得到更好的延续。
第三,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与全国的总体态势一致,我市农产品市场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方面,大路货的农产品出现积压,销售价格持续低迷;另一方面,优质、安全、营养的农产品供不应求。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用语频繁出现在媒体和日常生活中,让城乡居民长期吃上“放心菜”、“放心肉”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只有外观漂亮、品质优良、食用安全的农产品,才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才能为农产品生产者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成为体现农业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解决当前我市农业效益不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
第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是增强我市食品工业竞争能力,促进食品工业做大做强的迫切需要。假冒伪劣不仅摧毁产品销路,造成企业信誉危机,甚至会断送一个产业。据统计,我国农产品出口因农药残留超标而被退回的事件每年均达500起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0亿元。而省内某一名酒在前些年被国家质检报告公布为铅超标酒后,产品销量直线下降,一个重要的明星企业、当地的税源大户从此在市场中步履维艰。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代价是惨重的。应当看到,我市生产的食品也有一些在省内外畅销,发展前景广阔,协助这些食品生产企业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发展的突出位置,全面提升我市食品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之不断做大做强,应当成为我市决战工业500亿的重要抓手。
二、认清形势,正视我市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通过加强领导,强化监督,食品安全工作持续改善,但依然存在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污染严重。我市农产品生产主要以农户生产为主,农民滥用违禁农药比较普遍,残留超标问题突出。据不
完全统计,去年我市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在2200吨以上,这使得市民很难买到“放心菜”。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去年对蔬菜的检测情况显示,在抽检的3个菜市场、9个蔬菜基地和2个超市的808个蔬菜样品中,有355个样品农药残留超标,合格率只有56.1,与全国37个大中城市96的平均合格率相比,我们的差距很大。此外,我市
少数养殖户在饲养畜禽和水产品时,非法使用生长激素及“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已影响到我市禽畜、水产品的外销率,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二是食品加工、经营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突出表现为食品生产企业多、小、散、乱。全市现有492家食品生产加工单位,60左右是家庭小作坊,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设备简陋,从业人员素质低,无相应的检测设备及质检人员,管理制度和生产标准形同虚设,其中大多数不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从取得的资质证件来看,我市的492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齐全的企业仅48家,占9.7;有前“两证”的81家,有“一证”的155家;无证生产加工的企业竟达181家,占36.8。据市工商局提供的数据,在2005年检测的各类食品127批次中,合格率仅为67;市质监局近两年对全市大米、食醋、酱油、小麦粉、食用植物油等五大类100多家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进行强制抽查的情况显示,抽查的102个批次产品中,合格批次仅为79个,合格率仅为77.5。
三是饮食服务行业和学校、民工食堂隐患较多。在我市的餐饮企业中,目前完成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评审的大中型餐饮业和学校食堂仅78家,其中B级11家、C级67家,A级空白。而为数众多的小饮食店有的是无证无照经营,有的卫生设施简陋,有的经营场所脏乱差,大部分从业人员未经健康体检,卫生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在“三小”(小饮食店、小食品店、小杂货店)专项整治活动中,检查了小饮食店241家,其中无证无照的有153家,证照不全的有55家。2005年市卫生部门共检测餐具986件,合格率仅为85.7。同时,我市的学校、民工食堂,特别是处于农村的学校和民工食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问题,给广大学生和民工带来了严重安全隐患。
对于我市食品安全存在的这些问题,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已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整治措施,但仍未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
一是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与蔬菜农药残留偏高的矛盾。为了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获取更多的收入,渝水区部分农民有在棉田中套种蔬菜的习惯。而棉花的病虫害治理需要使用高毒农药,这些农药直接污染了蔬菜,也对土地形成了至少三十年以上的严重污染。
二是取缔小加工企业、小餐饮店将影响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民进城务工的矛盾。食品生产经营点多面广,这些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大多没有达到卫生标准,不符合准入条件,但由于许多从业人员是下岗失业人员或进城务工农民,如果严格按有关标准和条件予以取缔,难度很大,同时必然造成大量人员失业。
三是食品安全检测设备落后、重复建设与食品检测要求标准高、种类全的矛盾。目前,我市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分散在质监、卫生、农业、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一方面,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食品检验设备不仅数量少,而且设施陈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无法开展一些必要的检验,如“瘦肉精”、水产品的检测,就没有条件开展。另一方面,各部门在添置检测设备上存在重复投入,检测能力在低水平上徘徊,检测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四是食品检测监管人员偏少、分散与食品监管集中执法要求高、任务重的矛盾。目前我市的食品安全执法人员极其缺乏且分散。几乎每个涉及食品安全执法的部门都成立了检测机构,配备了检测人员,如质监部门12人,卫生监督部门29人,工商部门15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2人,农产品质检中心5人,商业稽查支队24人。但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总体要求相比,多数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人员仍然偏少,部门间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
五是食品安全隐患增多与社会食品安全意识有待提高的矛盾。对食品安全问题,一方面是食品安全隐患逐渐增多,消费者反响比较强列,呼声极高,另一方面却是有关部门收到投诉举报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食品消费属一次性消费,且消费金额一般不高,消费者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去折腾这些“小事”;部分消费者甚至认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对食品安全事故抱着侥幸的态度;有的群众对投诉举报渠道不熟,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三、突出重点,努力构建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体系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职责。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把食品安全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范围,定期督查考核。在乡镇建立食品安全协调机构,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延伸到乡村,充实人员,整合机构,做到层层有人抓,层层抓落实,抓到最基层。增加资金投入,提供物质保障。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的一般预算,对检测设备、药品消耗、基础设施建设、舆论宣传经费给予重点保障,真正做到食品安全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第二,抓好源头治理,全力推行绿色种植、养殖。农业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农药残留、畜禽违禁药品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推广使用低残留高效农药、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规范种植、养殖行为。一是要净化蔬菜产地环境,禁用或限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科学选择蔬菜基地,避开农药高残留的棉田,在非棉区选择适当地方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高标准推进我市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设,积极筛选3—5个生态环境优良、规划集中连片的重点乡(镇)予以扶持。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引导一批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参与蔬菜种植,加快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数量众多的无公害蔬菜生产专业户,并开通无公害蔬菜产销“绿色通道”,建立超市、重点农贸市场无公害蔬菜专销区。二是大力推广畜禽、水产品养殖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新增畜禽、水产品养殖基地按无公害标准化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在生产基地所在乡村建立专门的兽药及添加剂销售点,对使用低残留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的种养户适当补助,引导种养户合理使用,逐步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第三,加大整治力度,规范管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继续大力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整顿工作,严厉查处无证生产行为,力争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检查覆盖面达到98以上,使其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85以上。一是要针对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的小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坚决取缔并查处。在整治过程中,突出城郊、农村等重点区域,对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重拳打击,做到日常监管常抓不懈,专项整治此起彼伏。二是扶优扶强,帮助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抓好规范化管理。全面了解市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执行质量标准情况,重点帮助中小企业贯彻执行食品质量标准,按标准建立生产所必需的检验手段,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和计量检测体系,严格禁止无标生产。
第四,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强化食品流通领域监管。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推行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宾馆、学校等场所与生产单位签订“协议准入”形式,逐步建立经营者自律、工商监管、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食品市场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市场巡查,落实辖区食品安全管理“一帐一簿一档”制:即食品安全监管台帐、食品市场巡查簿、食品经营户档案。二是建立健全食品经营者自律体系。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批发市场、超市和食品批发企业的自律,重点建立和落实进货查验、索票索证等自律机制;大力开展物流配送,鼓励经营者与农副产品生产者直接挂钩,鼓励食品连锁店进社区、进农村。三是建立健全食品市场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行业组织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宣传引导作用;进一步扩大12315网络覆盖范围,通过在大中型商场、超市、批发零售市场以及乡村设立12315投诉站点,聘请食品安全监督员等办法,充分发挥广大消费者的监督作用。
- 上一篇:科技创新概念界定
- 下一篇:医学检验发展现状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