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数学竞赛;结合;辅导
一、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起源
国际中学生数学竞赛也被称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简称IMO。数学竞赛在国际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发展历史是十分悠久的。20世纪以来,随着举办中学生数学竞赛的在全世界的兴起,为国际上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诞生奠定了一定的客观基础。一年一度的IMO在每年的7月进行,由各个参赛国家或地区轮流主办。IMO已经成为世界所公认的最高水平的数学竞赛,在世界各国的数学教学中都得到了提倡和发展。经过多年学者们的研究,数学竞赛的质量也得到了逐步提高,要求考试题目的形式具有深刻的数学背景,并以最通俗有趣的语言将其表现出来。
二、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初等数学教育中的地位
奥林匹克数学完美地结合了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主要任务是分别用初等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来描述和解决高等数学的有关问题。随着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与数学教育相互之间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客观恰当地评估数学奥林匹克在数学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及产生的影响。概括地讲,奥林匹克数学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①有利于优质人才的及时发现和培养;②能激发青少年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具有开发智力和潜在创造力的深远意义;③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并推动了数学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④丰富了初等数学教育研究的内容和数学解题的思想理论。
三、数学竞赛与初等数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1.数学竞赛中体现的数学思想
我们在对任何一道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的研究过程中,会发现其思考方法与解题形式都蕴含了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就要求学生们在读题的基础之上能充分地理解出题者的意图及考察方向。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去发现、思考、创造、领悟,得到的数学思想才能愈深愈奇。经过这样长期系统的训练,一点一滴地积累、领悟,才能具备超强的研究能力。
2.将数学竞赛结合到初等数学教育的实践中
首先,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能只教给学生“这样解”的方法,还应引导学生去思考“怎样解”的思想,以及如何发散思维方式。目前,国家已研制出面向21世纪中学数学的课程新标准,作为国家教改后第一线主力军的中学数学教师而言,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并制定出适合每一个人才的培养方案。将新的理念和教学模式用心地应用到每一堂数学课中。事实上,现阶段对数学教师的要求是在兼具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基础上,尽力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这就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其次,将数学奥林匹克视作一种数学教育实验。那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启迪学生自己去发现、领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更高层次的知识中去,将被动接受化为主动探索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选好一个角度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意见,在强调重点和归纳结论时,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发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而教师只需监督检查和点拨。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边讲边问,将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最熟悉的地方引入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思考问题中,把全部精力都用到听课上来。最后,教师必须协调好数学竞赛辅导与正常课堂教学的关系。由于许多数学奥林匹克问题富有新颖性,如若强度过大地开展这一活动,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冲击正常的数学教学活动。这就在更高层面上要求教师具备将数学奥林匹克的普及教学与日常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能力。下面举一个具体案例:排列组合问题中应用的抽屉原理就是数形结合教学法的一个体现。抽屉原理是证明命题存在性的有力工具。对所要讨论的问题,需分清哪个是苹果(元素)哪个是抽屉(集合),及量各是多少。具体应用时,依据复杂程度可分为以下六个层次:①若题目已知苹果和抽屉,只需进行观察区分;②注意原理的逆向应用,反求苹果数和抽屉数;③若题目已知苹果与抽屉二者之一,只需构造另一个;④若题目中苹果与抽屉均是未知时,需构造二者;⑤注意抽屉原理的多次应用;⑥综合应用抽屉原理时,需注意与某些数学思想方法的结合。因此,关键是教会学生利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构造出需要的“抽屉”和“苹果”的思维方式。构造法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①利用同余项②利用不大于n的正整数③分割区间④分割图形⑤利用染色。在我们利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时,可选的方法途径多种多样并不只限于以上五种,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此原理,根据题目的条件与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构造“苹果”与“抽屉”。
综上所述,数学奥林匹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数学教育实验,指引并推动了中学数学的教学改革。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举办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是为了更充分的发挥其重要的教育功能,从而使我国的数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得以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法国 免费学前教育 借鉴
中图分类号:D92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30-01
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发展以立法的方式加以保障历来受到法国政府的重视,如今已出台40多部有关学前教育的法律,将学前教育的地位、性质,在学前教育发展领域政府的职责、财政投入、弱势群体儿童的权益以及幼儿教师的待遇等明确下来。
一、法国学前教育立法的内容与作用
大革命以后,法国便致力于教育立法。1791年法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在所有人不可缺少的那些科目教学中实行免费教育”。18世纪末期,法国政府颁布了《康多塞法案》,首次以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来看待初等教育。1835年,要求将初等教育特别是学馆在各县建立起来,由国家管理托儿所。托儿所管理与监督体系最早于1837年问世。《费里法案》(1881)规定以义务、免费和世俗化作为国民教育需要坚持的几项原则,明确指出对学前教育实行免费。法国政府在这一年的8月又继续出台教育法令,在公共教育系统中增加幼教机构,包括托儿所等,并以“母育学校”统一称呼。《戈勃莱法案》(1886)中将学前教育纳入初等教育之中并明确要求由省级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以及幼儿教师,而且统一以小学教师称呼。教育部长于1908年颁布法令,指出照料幼儿,使他们在德、智、体三方面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哈比教育法》(1975)又进一步指出,以推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相衔接作为学前教育的目的。法国教育部于1977年明确指出,以教育、照料和学前准备作为幼儿学校所要实现的目标。秉承《教育方针法》的基本理念,法国政府在1990年尝试将传统的年级概念打破,将学习阶段这一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初等教育中建立起来。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在这项改革下合为一体,以三个学习阶段来划分2岁至11岁的教育。《幼儿学校教学大纲》(1995)中,W前教育又呈现出新的改革方向,以五大领域来划分教学活动。《教育法典》(2000)将教育作为国家公共事业的地位明确下来,国家必须确保教育的组织和执行;国家承担(公立)初等学校和幼儿学校教师的工资。纵观法国政府颁布的几十部法律规范,可以发现其主要内容集中于确立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明确学前教育免费与公益的性质,细化学前教育的目标与课程设置,规定对幼儿教师基本权益的保障措施几方面。
二、法国学前教育立法对我国发展学前教育的启示
(一)使学前教育立法进程加快
政府要以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来看待学前教育,将其法律地位明确下来。我国政府现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学前教育办学行为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能够做到有法可依,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促进学前教育的有序发展,确保每名儿童真正有权接受学前教育。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先导,现阶段我国正面临学前教育不公平的严峻挑战,因此当务之急是借鉴国外的学前教育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尽快制定出公平性与公益性兼备的学前教育法律规范。
(二)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加大
我国学前教育不仅无法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也无法与国内其他阶段的教育相比。在教育资金投入方面,学前教育阶段存在严重不足,导致其基础非常薄弱。只有以充足的资金支持学前教育,使其摆脱资金短缺的状况,才能更好地推动其发展。我国2010年至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在学前教育领域,国家已逐步加大投入,下一步的重点就是切实落实有关政策,将资金落实到位,特别注意扶持我国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确保能够全面、均衡地发展学前教育。同时,在幼教薪资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力度。
(三)完善学前教育目标和课程
我国可以借鉴法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对学前教育目标的设定以及对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具体来讲,我国可围绕具体化、系统化、可操作化的标准来设置学前教育的目标和课程,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他们学会生活与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此外,还要注意参考本土文化设置学前教育课程,并将该阶段课程的多样性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张繁,王雨露.国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
[2]沙莉,庞丽娟.明确学前教育性质,切实保障学前教育地位――法国免费学前教育法律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0(9).
[3]庞丽娟,夏靖,沙莉.台湾地区立法促进私立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科学,2013(1).
篇3
【关键词】Flash;课件;适用范围;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很多适合教学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Author Ware、课件大师、方正奥思等。但随着大家对教学软件的要求不断提高,更多人喜欢用Flash来开发课件。
一、Flash课件应用现状
1.Flash课件的发展概况。自Flash诞生至今,经历了一段迅速发展的过程。随着Flash版本升级,功能增强,有更多的教师投入到Flash课件的开发与研究,很多用Flash制作的课件在各大教学资源网上出现,Flash课件也广泛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2.Flash课件的特点。Flash制作的课件具有画面精美、交互性强、文件占用空间小以及支持流媒体等特点。(1)画面精美。Flash程序中大部分工具都为制作动画的可视形象而提供的,每个工具都有自己的属性设置,为使用者个性设计提供广阔的空间。Flash中图层功能非常强大,各层独立,可以设计不同的动画,随着时间轴的前移各层同时产生不同的动画效果,这也是这些动画设计制作软件独有的功能。Flash中有两种特殊的层动画——引导层和遮罩层动画,能制作出如下雨、飘雪及水波等很多精美的动画。(2)强大的交互性。交互是每个课件所必须具备的,也为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空间。Flash制作的交互式课件在播放时可以接受用户控制,使教与学操作起来都得心应手。在制作这样的课件时设计思路很重要,在此制作过程中会有一种“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感觉。(3)文件体积小。
Flash基于矢量图形标准实现动画,它以数学矢量方式来记录图像,用少量的矢量数据就可以描述一个相当复杂的对象,与以往所采用的位图相比,数据量大大下降,所以它的文件体积小,并且随意放大、缩小图像后不会失真。
3.Flash课件应用现状。Flash课件丰富了教学课件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易用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在各教育层次中,Flash课件应用情况可总结如下:(1)Flash课件网络资源有限,使用较少。在现代教育中课件网络资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与学双方都可以在海量的资源中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Flash课件生动,表现能力强,但是由于其技术性强及制作复杂的特点,再加上制作者制作出的课件针对性强,在网络资源中的数量相对较少,使得Flash课件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较少。(2)Flash课件技术性强,开发受阻。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说Flash成品课件针对性强,自己所需的课件要老师自己开发课件,而开发课件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虽然网络资源中有部分类似的课件,总是不能适应自己的教学,不会Flash的教师也无法修改。另一方面,在某些课程中,如化学与物理学科,许多实验及原理需要通过Flash课件来辅助演示,使用几率较大,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自制课件,但是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由学科老师编写稿本,由计算机技术人员编程实现,开发成小型的教学课件。很大一部分学科老师由于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生疏,使得课件的最佳优势不能发挥出来,且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因操作失误而失败,这就大大抑制了教师自制课件的积极性。(3)
Flash课件使用不规范。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理论课到实验课,不管课堂内容适不适合,Flash课件无处不在,使得Flash课件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二、Flash课件对不同层次学生适应性的分析
正如以上所述,Flas因其文件小、网络传播便捷、交互控制方便、易于插入自制课件等因素,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许多教师在使用中也通过动手制作,不断地丰富着这一课程资源。针对各种教育层次的对象,他们对此有什么反应,适应性如何,值得我们探讨。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是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系统实施的,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个阶段。(1)对学前教育适应性分析。幼儿认知活动受兴趣驱使,其效果有赖于丰富的表象,例如声音、色彩、动画形象等。Flash正符合这样的特点,将其制作的课件引入课堂,是符合幼儿思维特点的。Flash课件在幼儿园教学中,可以创设各种不同的场景,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这种设计,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符合幼儿年龄认知特点的启蒙性和趣味性,能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目的。将Flash用于幼儿园的课件制作中是十分适用而有必要的。(2)对初等教育及中等教育适应性分析。此层次的学生理解能力开始提升,初步意识自学能力,但并不能完整地、独立地学习课程。教师上课时还需要采用辅助手段进行授课,加强学生的理解。Flash课件在此阶段的教育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像物理化学类学科,许多实验需要通过动画来加强学生的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中:第一,利用互动性强、仿真度高的课件,模拟完成一些不易实际操作或仪器短缺而无法操作的实验;第二,利用课件对不易直接操作和不易观察的演示实验进行展示;第三,利用课件重现和重作实验,为实验的综合复习夯实基础。(3)对高等教育适应性分析。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 技能和发展智力,而且逐渐形成成熟的世界观、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专业性、自主性、多元性及创新性等特点,自主性是大学生活动的核心。在此阶段他们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甚至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师授课时课件的作用并没有那么重要。
三、Flash课件适用范围
1.Flash课件最适合学前教育。根据Flash软件自身的特点以及针对学前幼儿的年龄特点,Flash课件很适合学前教育。Flas运用声形等多种媒体,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1)清晰美观。由于Flash是基于矢量图形的动画,即使把它放大100倍,也同样是那么清晰、完美,这是其他任何格式不能比拟的,这足以吸引幼儿们的眼球。(2)生动有趣。Flash课件能够模拟各种现实场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的画面特别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再加上声效的作用,Flash画面就是一个完美的动画。幼儿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充体现在“玩中学,玩中乐”的情趣。一个好的幼儿Flash课件具有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普及性、适用性、灵活性等特点,它将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对提高、发展幼儿的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是未来幼儿园教育、教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Flash课件最适合学前教育。
2.Flash课件在初等教育及中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Flash课件在初等教育及中等教育中使用也很广泛,在此阶段的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学科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的合作增加,让各个学科教学与Flash有效地结合。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深入,学科教师对高质量的课件需求越来越大。在设计过程中,学科教师负责安排Flash课件的内容、提供结构设计思路。同时,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将学科教师的思路通过Flash课件表现出来,做到完美结合。(2)并不是所有学科都需要使用课件,但在一些实验教学中,生动形象的Flash课件却能弥补实验仪器短缺、演示实验效果不明显等实验教学的不足。只要合理运用Flash实验课件,就可以代替部分实验教学和学习任务,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让实验教学变的更灵活、更丰富。(3)适用知识点范围。部分物理实验教学中需要用多媒体来展示或模拟时,以下这些情境用Flash课件展示效果会更好:第一,抽象的物理问题,如通电线圈中磁场的模拟,飞机的升降力原理的动画模拟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抽象为形象。第二,微观物理问题,如原子结构,摩擦起电模拟等等,这样可把物理问题变微观为宏观,既形象又直观。第三,太快的动态物理过程(包括肉眼可见或不可见的物理过程),这些问题往往不方便定格研究,如研究分子热运动的模拟等等。第四,太慢的动态物理过程,利用动画可加快物理过程的进行,如扩散运动中的硫酸铜和水的扩散等。第五,图像复杂的教学内容,如电学、光学课时画图例,而采用Flash显示图象的功能,这可使本应花好几分钟的内容可在几秒钟内显示于学生眼前。第六,实物展示不方便,实验仪器的原理介绍和某些不能做的实验,如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把它们做成相应的动画加以放大,这样可很方便地面对全体学生讲解,所有学生都看得非常清楚。实践表明,这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它们的原理及其读数方法。利用Flash课件,可把集图像、动画和声音以及动、静结合的物理过程直观地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中,使有些乏味、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直观、主动鲜明。因此Flash课件在初等教育及中等教育的课堂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Flash课件在高等教育中的辅助作用。高校教师上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介绍思路多,详细讲解少。二是主要讲授重难点内容,授课进度比较快,很考验学生学习自主性。(1)主动性。由于教师授课速度较快,在授课之前及之后,学生对知识点预习、理解、消化及巩固等各个环节主要靠学生主动并独立地去完成。(2)选择性。高等教育一般采取专业制,但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教师对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不加限制,很多教师还鼓励学生广泛涉及各类知识,扩大知识获取面。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大学教师除了授课还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益。因此,高等教育教师授课时采用Flash课件更多的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更多的工作是指导学生如何学,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结语
一方面由于Flash课件的特殊性,使其具有独特的优势,被广泛运用在各教育层次的教学中。另一方面,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得知各教育层次因为其教育对象及教育方式的不同,Flash课件的适用范围也不一样。根据Flash课件具有画面精美、表现生动、体积小及交互强等特点,本文提出其最适合学前教育,在初等教育及中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高等教育中的辅助作用的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参 考 文 献
[1]袁海东等著.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教程(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02-01
[2]宋一兵,李仲,马震编著.从零开始——flashmx基础培训教程(第二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篇4
关键词: 《普洛登报告》 我国西部地区 学前教育
一、《普洛登报告》的背景
20世纪初,教育机会均等问题进入了许多国家教育研究的视野,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战争对英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战后,英国进入了全方位的恢复调整阶段,教育公平或教育民主化更是被教育界所关注。《1944年教育法》的颁布,为战后英国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总的法律框架,英国自此确立了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的现代公共教育体系。进入60年代,英国经济正处于黄金时期,一系列教育内部和外部因素使高等教育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中心问题,英国政府下决心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罗宾斯报告》的发表,正式拉开了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序幕。为了描述机会均等在教育领域中所达到的实际程度,当时的教育大臣博伊尔向英格兰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题为《关于向初等教育所有领域和中等教育过渡问题》的咨询所做的报告。20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政府开始有条件地注意幼儿教育的发展。1967年,普洛登女士在对初等教育的各个方面考察了四年的基础上,了关于“儿童与初等学校”的报告书(The Plowdon Report)——《儿童和他们的小学——中央教育指导委员会报告》(Children and Their Primary School:A Report of the Central Advisory Council for Education),亦称为《普洛登报告》。[1]
二、《普洛登报告》的内容
《普洛登报告》的发表,为幼儿教育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大力促进了英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报告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2]
1.要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大量增加保育设施的数量。尤其要在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尽快设立“教育优先地区”。
2.应在学前教育中增加更多的教育成分,由教育部门把目前尚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的日托机构接管过来。
3.凡年满3—5岁的幼儿,开学后的任何时候都可入学。
4.幼儿教育应以20人为一组划成一个保育集体,1—3个保育集体组成一个“保育中心”,可以与保育所或者儿童中心的诊疗所结合起来,所有保育集体每60人应配备1名有资格的教师,每10人至少配有1名修完2年培训课程的保育助长来担任每天的保育工作,每周保育5天,分为上午部和下午部。
5.在公立保育机构得到扩充之前,地方教育当局有义务对非盈利私立保育团体进行援助,以资鼓励。
6.最理想的是将包括保育集体在内的一切幼儿保育服务机构都统一在各个收容儿童的设施及小学校的领导之下。同时,在规定新的地区计划和对老区重新规划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教育。
《普洛登报告》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设置、管理、幼儿入学等多方面内容提出建议,英国政府吸取报告的建议,大力推动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普洛登报告》对我国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的启示
我国的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等十二个省、市和自治区。西部地区拥有辽阔的疆域,其土地面积687.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71.6%。目前人口约3.8亿,占全国人口的29%。西部地区疆域辽阔,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3]西部地区的教育受经济和地域的影响,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发展速度较为低下,特别是学前教育水平,更是令人担忧。以甘肃省为例,截至2010年底,全省有幼儿园2407所,在园(班)幼儿38.73万人。幼儿学前一年毛入园率66.12%,学前二年毛入园率49.1%,学前三年毛入园率39.68%。[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西部地区的学前教育需大力改进,而英国的《普洛登报告》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1.增加投入,加强管理,促进教育公平。
《普洛登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大量增加保育设施的数量,尤其要在教育不发达地区尽快设立‘教育优先地区’。”这里的教育优先地区指的是被政府列为物质或经济相当贫乏和落后,需优先予以改善,以利于教育机会均等的地区。[5]在人口分布相对稀少,比较贫困的西部地区,很多孩子没有接受幼儿园教育的机会,教育公平问题更加引起社会的关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虽然近年来政府的投入有了增加,但对于广大的西部地区还是很不够的。而对于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应加大扶持力度、规范其管理,特别是对教学和教师的管理,让幼儿享有均等的教育资源。
2.大力提高保教人员的素质。
保教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托幼机构的保教质量。我国托幼机构中的保教人员资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保教人员水平更是令人担忧。2010年国务院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为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创新培训模式,为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培训。三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6]现在,我国已经将幼儿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政府的高度重视,势必会让学前教育有一个较快速的发展。各种幼儿教师及园长培训的展开,可以较有效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但是在现实中,最需要得到培训的教师却得不到这样的机会,而得到这种机会的往往是城市地区专业发展较好的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地审视教师在职培训的方式和对象,让更多更需要的人优先得到提高的机会。
《普洛登报告》提道:“所有保育集体每60人应配备1名有资格的教师,每10人至少配置1名修完2年培训课程的保育助长来担任每天的保育工作。”对任职教师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让有资质的保教人员从事托幼工作,是提高保教质量的基础,国家应该在提高幼儿教师地位的同时,将幼儿教师的任职资质做严格的规定和管理,对于现在从事保教工作但没有任职资质的教师,应使其通过在职培训、资质考试等多种形式,取得幼儿教师任职资质,从而提高保教质量。
3.托幼机构的设置应多样灵活。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特点,使得幼儿教育机构的设置应该更加灵活多样。近年来,校车事故频发,《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颁布,规范了校车安全,幼儿入园以保障幼儿就近入园和由家长接送为原则,而合理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布局更是幼儿安全保障的基础。《普洛登报告》提出:“幼儿教育应以20人为一组划成一个‘保育集体’。1—3个保育集体组成一个‘保育中心’,可以与保育所或者儿童中心的治疗所结合起来。”澳大利亚的幼儿教育机构也有针对人口稀少地区灵活的办学形式。我国托幼机构的设置可以借鉴这些经验,针对不同的地区做出多样化的调整。对于人口分布稀少的西部农村地区,虽然近年来各级部门通过“大篷车幼儿园”、“走教”、“流动教学点”等形式,为该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但是,接受教育的时间、游戏材料等都无法同城市的幼儿相比。[7]可以在这些流动教学形式的基础上,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依托,加强对幼儿家长的教育,以若干个家庭组成小组,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让家长做教师,指导日常的教育工作。同时增加书籍、材料的投入,加快流动教学点提供教育指导的频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受教育的质量,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学前教育。
《普洛登报告》对英国的学前教育影响深远,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地方、教育部门、幼儿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国家和政府部门要制定合适的政策,并且认真贯彻执行,幼儿园、教师、家长和社会要形成教育合力,使西部地区的学前教育更快地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2]周采,杨汉麟.外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1-212.
[3]贾毅.西部地区概况及贫困问题分析[J].甘肃科技纵览,2008,(3).
[4]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甘肃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Z].2011.6.
[5]杨莹.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社会学的探究[M].台北:师大书苑,1995:166-167.
篇5
1结合幼教资格证考试标准修定《钢琴与儿歌弹唱》课程考试标准是提升沈师大学前专业师范生的就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学前教育不是普通基础教育,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音乐实践应用能力,以便在工作岗位上承担起幼儿教师的工作职责。《钢琴与儿歌弹唱》课是一门最能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职业技能水平的课程。学生钢琴与儿歌弹唱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及职后幼儿园课堂教学的质量。《钢琴与儿歌弹唱》课程是如此的重要,我们作为该课程的专业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职前音乐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依据在校学生现状,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材及考试标准,考试内容等方面做出客观科学的改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理念,更新落后的教学观点,提高教学质量。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是教师职业准入的国家标准,是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的最基本要求,是进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基本依据。沈阳师范大学前专业作为学前教育国家级特色专业,受到国家保护,课程考试成绩就等同于幼教资格证考试成绩。《钢琴与儿歌弹唱》课程的考试标准并没有和幼儿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紧密结合,达到完全接轨。教学上存在对学生儿歌弹唱及儿歌即兴伴奏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对学生的职后音乐就业能力要求不高的情况。目前,在全国推行教师资格考试统一化的形式下,进一步研究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针对幼儿园教师音乐技能培养要求,从调整、完善《钢琴与儿歌弹唱》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试标准、培养目标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我们专业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
2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细化《钢琴与儿歌弹唱》课程考试标准,是提高教学评价能力的要求
该校《钢琴与儿歌弹唱》课程共设四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以前,在课堂教学上,强调钢琴教学,钢琴技巧训练比例偏大,对学生儿歌弹唱及儿歌即兴伴奏能力培养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而今,在教学大纲中重新调整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对每个学期教学曲目的数量及难度做出调整。钢琴弹奏水平以完成儿歌伴奏的弹奏水平为目的,不再要求学生完成较高钢琴程度的曲目。按2:4:3的比例,设置钢琴,儿歌弹唱和即兴伴奏的课堂教学内容,并相应调整作业曲目数量。把课堂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弹唱能力培养,及即兴伴奏理论知识在键盘的应用能力训练上。另外,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幼教资格证考试标准,增加了音乐调式种类,从四个大调式的儿歌增加到六个大调式的儿歌,并且丰富了弹唱曲目的种类,风格。还在课堂教学上把简谱的儿歌弹唱和儿歌即兴伴奏内容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学习儿歌伴奏编配方法的同时提高儿歌弹唱能力和儿歌即兴编配水平。最终提升教学质量和音乐职业技能,适应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要求和幼儿园教师工作的需要。按照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对课程考试标准进行细化。教学内容从钢琴和儿歌弹唱两项调整为钢琴、儿歌弹唱、歌曲伴奏编配写作、歌曲即兴伴奏四项。考试内容也相应扩展为这四项内容。课程考试标准采取平时作业成绩占期末成绩的30%;平时课堂考试成绩占期末考试成绩20%;会考成绩占期末成绩50%的打分标准。在调整课程考试标准后,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压力增大了,用功程度普遍提高,完成作业数量大幅增加。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七次教学周数内完成钢琴曲目12首,儿歌弹唱20首,歌曲伴奏谱例写作15首。课堂上,把儿歌弹唱与伴奏写作训练紧密结合,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在提高钢琴弹奏及儿歌弹唱能力的同时,掌握为儿歌配伴奏的方法,提高歌曲即兴弹奏能力。在提高学生儿歌伴奏谱例编配水平方面,笔者要求学生的儿歌伴奏作业由学生自己独立编配完成,为一首儿歌配写伴奏谱的同时进行弹唱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提高伴奏理论水平的同时提高儿歌弹唱能力。经过一年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对考试标准的反馈情况,笔者感到教学效果良好。细化考试标准,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完成作业的质量,这些都充分说明,细化考试标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水平的一种途径和方法。
3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分层次教学,提高课程考试标准搭建平台
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是国家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幼儿园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成为获批国家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单位。是东北三省唯一一所承办该计划的高师学院。我们在《钢琴与儿歌弹唱》课程上的教学实践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可以在东北三省高校的学前专业中充分发挥国家级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师范生在校教育的培养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4结语
篇6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各类职业院校为谋求自身的发展,注重教学质量,寻求与企业合作办学,为企业有针对性的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培养上。针对学前及初等教育专业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双方合作的方式途径,以此类专业在进行专业设置改革时给予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前教育
随着近年来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进职业院校,而不是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学前教育在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幼儿园、早教机构、青少年培训等,较之其他就业方向,更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近年来招生持续火热。越是在最热的时候,我们从教者就越应该冷静下来总结和探索这一就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以适应网络时代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让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当今社会变化较快,生存竞争激烈,各职业院校为加快自身的发展,注重与专业设置就业方向一致的企业进行教学合作,为此类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尤其看重对口专业人才的应用性培养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企业的实践工作机会,是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能够应社会的需求与就业市场直接接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旧有模式中,强化的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实际教学效果中会因为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专业课程的开设等多方面原因使毕业生在实际就业中不能学以致用,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很长的适应期。针对学前教育这类需大量实践经验的专业来说,加强学生的见习实习工作,是新模式下改革探索的重点。建立校外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与市内各大中小幼儿园、早教中心、培训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而对于各合作的单位,也可通过这种模式获得长期的优秀人力资源储备,与学校的合作也同时提升了各合作单位的教学氛围,是一种互惠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此类教学机构提供的实习资源,学生把前期学校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课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迅速找到差距,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在探索学前及初等教育专业与各合作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有很多的院校已走在了改革的前列,如“工学交替、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等模式。具体到将已接受一年以上专业培训的在校学生,分散到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实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一名教师的角色,从心理发生改变,通过跟班实习,可以在各幼儿园、早教中心、培训机构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将已学知识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亲身感受学习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等等,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增加其责任心与使命感。这个过程后学生专业技能不足的情况肯定会出现,然后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时,会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对专业课的学习势必更加认真。在学业考核过程中,实习表现也会在学分制中占很大的比重,合作单位有一定的给分权利,既能增加合作单位的合作认同感也给予了制约学生实习阶段行为表现的权利。在未来的就业中,实行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既可对就业单位进行选择,而用人单位也可通过学生的实习过程中表现给予就业机会。这一过程也可总结为“学校教学+实习实训+学校教学+选择就业”的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一)共同研究课程设置。现有学前与初等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中,有很多是延续多年前固有教学体系所开的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变革,有很多课程已不适合开设。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已基本普及到各幼儿园、早教培训课中。新设置的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所授课程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在设置新课程时,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并在课程初步确定后,邀请相关部门、用人单位的专家和参与者进行论证,以增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实践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使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研讨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这一过程中,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而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则由合作的单位完成,整个的教学及实践过程以学习结合实习实训为主,使学生能够紧跟时展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设置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1.在课程内容上,以结合式教学为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情感认同、教学态度相结合。2.课程结构的设置以实习实训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为根本,所开设的课程,以实践工作中的教学任务来建立课程内容体系。3.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体现一体化,融“教、学、做”为一体,融入情境教学,既是学生也是老师,在教中发现问题在学中不断提高,教学相长构建新型师生、师徒关系。4.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学分制,还将此赋分权利给予实习用人单位。
(二)共同完善实训室建设和编订教材。学校应参考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环境,建立较为先进的蒙氏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室、手工制作室、舞蹈厅、多媒体教室等,与各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完善这一系列实训教室的建设。共同开发编订教材,加强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性。教材编订过程结合学生在实习实训环境遇到的问题,聘请学校的专业教师和用人单位共同交流研讨,针对本专业课程的特点,编写应用性强的教材。在编写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先从课程讲义逐步修改,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再正式出版。
三、加强与各实习实训基地的深入合作
(一)学前教育专业与各实习实训基地可互相邀请,开展一系列讲座、交流研讨等活动,用人单位可以学到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校也可通过这一研讨过程反思教学内容。学校可定期派教师到幼儿园听课、学习,双方教师能够一起学习、交流,也可将专业教师送到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二)双方共同申请专项课题、开发精品课程。把学校及各幼儿园、早教、培训机构的行业精英汇聚一起,共同进行专项课题的研究,把学校的理论知识与各单位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共同开发有针对性的精品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后的事业发展推向新高度。
(三)成立专门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可以根据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聘请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实习实训基地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双方目标明确:1.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为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带来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各类信息。2.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参与到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双方应按照未来就业要求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通过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及时指导调整计划,协助学校建立长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四、开展技能培训和考证工作
对于近年来新兴的蒙氏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育婴师、营养师等课程,在幼儿园、早教、培训机构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学校应重视开展此类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同学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得到专业的技术部门认证的证书。同时对学校学业中必考的英语、普通话证书开展专项教学,保证通过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音乐、舞蹈、美术等考级,充实自己的专业能力。
总之,对于学前教育这一热门专业的改革已势在必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法应借鉴到改革中来,以促进专业的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学校与合作单位双赢的局面下提升整个学前教育的发展。
作者:原宇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冬梅.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探索〔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报,2013(03).
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 教育问题 策略
一、学前教育对社会和国家的主要作用
1、提高整体国民素质
也就是说学前教育就是一个培养儿童重要的时段、行为习惯、道德意识关键时期,而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所以从这点也可以说明,在这时期也是能够培养出有素质的重要时期,儿童时期受到的教育和熏陶为其今后成长以及成年具备良好的素质修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前教育是一项重要人力资源投资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创新、来发掘人才,这样我们
的国家就可以有一个很强大的竞争力。教育学、心理学等在这些的相关信息中也说明了,在这阶段还是一个非常有着可塑性的,这时期的大脑反应是非常快的,也是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阶段,感知能力等方面的都是一个非常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这个时期的好奇心跟欲望都是非常旺盛的,在这个时期就可以引导孩子去学习一些科学的、恰当的教育和引导,就可以让孩子在以后发挥自己的潜能,就可以在培养创新时候就直接做好了基础。
3、学前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通过相关的实践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政府开始对学前教育有所补偿,由于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经济支持与推动发展有利的促进了社会的公平,由于政府对社会的支持从而有利的减轻了对贫困家庭等有明显的改善和帮助,有很多父母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家庭的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的儿童就可以进行补偿性的学前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在语言、认识以及社会性等各发面获得更为良性的发展,从而增加其后续成功的机率,打破贫穷的恶性循环,从更大的程度上实现社会公平。
4、学前教育有利于降低犯罪率
在孩子们面向社会发展时候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恰当科学的教
育对促进儿童自控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责任心、自信心以及爱心等良这些对孩子的好品质发展非常有效,通过上述文章相对现阶段我国社会来说学前教育有个好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而有利的。比如儿童在成长的时候的在一个非常恶劣的环境下来进行情感交流、发展支持以及关爱互动,这样就会很容易的表现出相反的人格,在他们成人后对社会的稳定也有这一定的影响的。
二、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中政府责任虚化
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中学前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但是近年我
国的学前教育越来越偏离了《教育法》中的定位。现今社会有很多幼儿园都被人们推向了市场经营,这样就给学前教育带上了浓厚利益观念,因为这种市场化的结果导致了很多农村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不能上幼儿园,而全国也只有不到 50% 的学前 3 年毛入学率。此外一些教育界的领导都认识不到学前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现今社会我们对于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教育严重缺乏重视感,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中都没有提及学前教育,因此学前教育的发展又少了制度和政策的保障。
2、学前教育的价值与目的被遮蔽
教育管理领域中的管理主义盛行,所强调和关注的是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但是却忽略了道德价值以及目的合理性。相对来说现阶段我国的学前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还是有一定的效果和帮助的而管理过程也被简化为模式化的管理技术和程序,而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也缺乏对自身行为价值的批判和反思。现阶段我国正在实行学前教育的管理和投资,很多管理主义缺乏伦理视角的审视,不再追求道德价值。
3、学前教育的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显然学前教育的好坏重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却会带来一系列教育的公平问题。为了推动所谓“正确”的教育理念,所谓“高质量”的学前机构应运而生,而各级政府也将大部分教育资源投向“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机构,期望这些“高质量”机构可以带动学前教育事业的整体质量的发展和提高。学前教育的公平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公平现在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和经费的投入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但是整体来说在我国的教育资源非配并没用充足而有利的给学前教育公共资金做到最低的保障,现今我国对于学前教育的资金在公共教育资金当中只占经费的 0.01 左右。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投资经费问题一直是属于低重心分权型的制度,而我国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资金投资方面还是负起了很大的责任和投资,所以很多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是由乡镇、农村基层所出资来辅助学前教育机构使孩子们可以更好的培养儿童的素质,而中央政府和升级财政对于学前教育机构的资金投入相对还是比较少的。
(2)就目前状况来看幼儿园的老师专业水平也都是不一样的。前段时间江苏发生的幼儿园老师拿熨斗烫伤孩子脸的事件,这就说明了,我们国家的幼儿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恶劣。
三、改善学前教育问题的策略
1、对学前教育事业重新定位
市场经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主体特征完全不同,因此上文中提到的政府与市场共同配置资源的学前教育,其产品属性决定了它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定位。
2、重新审视政府及教育部门自身的定位
首先要切实转变政府的职能,明确政府应该做些什么。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目标要以“可以为每个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为基础。
3、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
通过上述文章中说到的一系列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学前教育属于费盈利性的公共产品,学前教育是非盈利性的,所以我国政府必须要对学前教育做出一定的资金补助等一系列问题,这样才有助于促进少儿良好的身心发展和自资源的均衡化和合理化的承担琦学前教育的基本责任同时这也上是对实现学前教育的最基本条件。(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东莞市教育局:《整合资源加快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教育导刊》,2010(5)。
篇8
关键词:比较视域;“幼小衔接”;中国教育;启示
“幼小衔接”近年来受到了很大的关注,这是因为我国的“幼小衔接”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首先,很多农村的幼儿园是缺少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适应阶段的,这在很大程度加剧地区间的教育差距问题。其次,很多教育培训机构看准这一商机,打着“幼小衔接”的幌子,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经验和教育人员,既浪费了孩子的大量时间也花费了家长大量金钱。更为重要的是,正是种种的原因导致幼小衔接不当使得很多学生在进入小学后难以适应小学的生活,又较为自卑,学习进度跟不上,进而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心理障碍。我国正在不断的深化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牵涉内容广,周期长,但是无论如何“幼小衔接”都应该成为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针对我国的“幼小衔接”问题,我国应该在比较视域下进行改革,通过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不断完善我国的“幼小衔接”教育。
一、国外幼小衔接教育的情况
(一)实施机构
“幼小衔接”工作在外国不仅仅需要学前教育机构的单项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段教育的双向互动。其中,还需要发挥政府监督指导功能。也就是说,国外的幼小衔接情况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低年级段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协调“作战”,确保“幼小衔接”的落实与推进。
(二)法律法规的制定
国外的很多国家很早就对“幼小衔接”作出了较为明确的法律规定或指示,这就使得法国、德国、瑞典、美国等国家在“幼小衔接”在法律的指导下较为健全与成熟。首先,日本在《幼儿园教育要领》中指出,幼儿园与小学应该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小学教育部门与学前教育部门应该充分沟通与联系,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育方法与模式帮助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更好的融入小学学习生活中去。其次,瑞典在1998年制定的教育法中便明确指出,要将幼儿园教育(也称学前教育)划分到基础教育体系中去,也就是说,学前教育应该与小学高中教育都是属于孩子学习成长的一部们,学前教育的模式与理念不应该与小学教学存在较大偏差。而法国更是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便在法律中关注到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在1989年和1990年提出的《教育法案》和《教育法案实施条例》中明确指出应该更加重视幼小衔接的方法与模式,在各大小学与幼儿园机构推广“幼小衔接”。
(三)政府指导
政府是“幼小衔接”工作重要的指导者与监督管理者,很多国家都认识到了政府监督指导的意义和作用,并探究研发了一系列政府指导监督措施。首先,美国政府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结构联合起来,旨在为孩子的“幼小衔接”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与氛围。个别州甚至建立了“幼小衔接”的咨询室,为一些家长和孩子提供适当的方法进行有益的指导,缓解孩子和家长的焦虑情绪。其次,法国更是在1990年直接提出要发挥政府的监督指导效能,将学前教育与小学的监督指导工作统一起来。这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以一个省为单位对当地的“幼小衔接”情况进行深入考察与指导,对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记录好后进行上交以获得相应的解决办法。还要派遣初等教育指导员与相关的教育顾问对小学机构与学前教育进行指导,确保“幼小衔接”能够合理有效的进行下去。
(四)考核制度和教师聘用制度完善
要深入落实推进“幼小衔接”,确保“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进行就需要对考核制度与教师聘用制度进行完善。美国实行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合流培训与证照合一制度。也就是说,美国的学前教育老师是具备教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同时,合流培训也使得老师对于学前教育与小学生低年级教育情况都有较为清晰全面的认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幼小衔接”的合理有序进行。其次,日本也在教师考核与教师聘用制度上与美国较为类似,日本希望学前教育的老师对小学低年级段教育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便组织学前教育老师与小学低年级段教育老师共同进行研修与交流,通过交流与研讨,制定出一套适合日本的“幼小衔接”方法与策略。同时组织学前教育教师参观小学低年级段的上课情况或者让其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只有通过了才能够被学前教育机构聘用。
(五)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
“幼小衔接”的落实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前教育的教育情况,这就需要对幼小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完善,打破其各自为政的状态。法国通过将学前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启蒙教育、基础学习、深入教育),这三个阶段不仅使得教学层层递进,更为重要的是,在深入学习阶段学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已经与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较为接近,这是破除“幼小衔接”中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二、我国幼小衔接教育的情况
(一)实施机构
我国的“幼小衔接”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虽然近年来也有一些法律条文对“幼小衔接”工作进行指导,但是其最终实施机构还较为模糊,缺乏定论。这就使得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的发展情况是极为不平衡的,一些地区借鉴了外国的有益经验,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初等教育的双向联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一些地区却依靠教育培训机构实现“幼小衔接”的过渡工作。
(二)法律法规的制定
我国的“幼小衔接”起步较晚,在法律层面上相较于很多国家也较为不健全。2001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领》中指出,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段的衔接工作需要由家庭,政府,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段的机构共同联合起来,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小衔接”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而在2007年上海出台的“幼小衔接”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将幼儿园大班与幼儿园学前班并入到“幼小衔接”的过渡阶段中去,让孩子提早适应小学教育模式。
(三)政府指导
政府的指导与监督也是“幼小衔接”取得成效的重要一方面,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国的“幼小衔接”情况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幼小衔接体系。政府近年来正在逐步建立健全针对“幼小衔接”的监督与指导的培训系统,设立专人对“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对于实际推行情况进行优化。
(四)考核制度和教师聘用制度完善
我国的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教师考核与聘用制度是相互分离的。也就是说,两者的考核与聘用都各为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幼小衔接”的难度。同时,学前教育教师的考核与聘用更加重视老师的才艺,唱歌、跳舞、弹钢琴等往往成为老师的加分项。而小学教师的考核与聘用则更加注重老师的传授知识的能力与讲课的技巧手法。要真正实现“幼小衔接”的有序推进,则要两种考核与聘用制度进行融合、互补。
(五)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在幼小衔接教育内容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在活动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设置了“我眼中的小学”“一起去上小学吧”等主题让孩子对小学的一些规则与学习内容进行引导,让幼儿心中对小学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在一些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可以借鉴小学的上课模式,帮助孩子尽早适应小学教育。
三、国外幼小衔接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健全学前法律、法规
国外的“幼小衔接”教育为我国的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对“幼小衔接”进行一个有益的指导。要明确学前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法律法规对学前教育做出相应的规定,确保“幼小衔接”得到有效有序推进。同时,这也是实现“幼小衔接”的重要举措与途径。
(二)合理规划学前课程
合理规划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注重学前教育内容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的连贯性,这是我国应该从外国“幼小衔接”学到的经验。针对本国实际,我国应该借鉴邻国日本的实行“幼小一贯教育”的“幼小衔接”方法。也就是说,要将学前教育内容与小学低年级教育内容结合起来考虑,使其成为一个连贯的教育内容,层层联系,环环紧扣的教育内容不仅能够使得从幼儿园升到一年级的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内容与环境,这会大大降低孩子情绪焦虑甚至出现厌学情绪的发生。另一方面,政府或者相关教育人员深入到小学,学前教育学校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习兴趣进行探讨,尽快研发出一套合理的学前教育课程,帮助学生适应小学教育。
(三)深化教师间的双向交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都属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双方教师缺乏沟通与交流,这就使得学前教育老师与小学老师相互不了解学生的状况及其学习情况,这就为“幼小衔接”工作造成很大的难度,也很难制定出一套简单快捷的方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与学习。因此,不断深化教师间的双向交流是完善“幼小衔接”工作的应有之义。这就需要创造条件让小学低年级段的教师与学前教育教师能够进行相互交流与研讨。其次,还要组织学前教育教师与小学教师相互参观教育情况,对于上课流程,上课内容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才能做出适当调整,来完善“幼小衔接”。
(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幼小衔接”的稳步推进需要的不仅仅是外界如政府、家长、学校等外部环境的优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与知识,让老师对学前儿童,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心理状况,学习情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适当调整教育方法与模式,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段教育的无缝连接。老师专业素养提高不仅仅是教育水平的提升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老师是孩子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老师能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五)重视家庭作用
家庭与学校一样都是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要让孩子能够平稳通过“幼小衔接”的过渡阶段就需要家长与老师共同携手起来,更加注重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作用。通过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观小学教育让家长与孩子对小学的课程,学习内容有着更为全面的认识,加强引导,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而通过开家长座谈会能够让家长利用有效措施帮助孩子进行“幼小衔接”,如带孩子去购置学习用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将教育贯穿到家庭的日常生活的始终。
结束语:
孩子从学前教育升入到小学一年级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对于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习惯的培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孩子因为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幼小衔接”过渡,这就使得孩子在一时间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也难以跟上大家的学习进度,进而产生自卑厌学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外国的有益经验与做法,不断完善我国“幼小衔接”的策略与方法,通过家庭、学校、政府的共同努力,为孩子的“幼小衔接”过渡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将学前教育内容与小学低年级教育内容结合起来考虑,使其成为一个连贯的教育内容,实现幼小教育的无缝连接。(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付珍.浅析走出中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困境――日本“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启示[J].新西部(理论版),2015,06:171-172+151.
[2]张亭亭,武欣,胥兴春.幼儿园数学:学什么?怎么学?――基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全日制幼儿园大纲(草案)》(数学)的解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2:75-78.
[3]《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第1~12期(总第193~204期)总目录[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70-72.
篇9
一、政府对机构建设增加投入
学前教育是争取教育权利的教育民主化的一部分内容,许多国家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增加投入。
1.关注处境不利的儿童
许多国家纷纷针对处境不利儿童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机制和提供了较大的财政支持。如英国1966年颁布《普洛登报告》,指出在教育不发达地区设立“教育优先区域”;2003年颁发绿皮书《每个孩子都重要:为了孩子的变化》,2004年颁发《儿童法》,进一步强调每个孩子都不能被忽视,缩小处境不利儿童与其他儿童的差距。美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先后建立多项补偿教育方案,如著名的“提前开始”与“追随到底”方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父母把子女送入托幼机构,为幼儿提供补偿教育。美国的《社会保障法》增添了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孩子入托补贴的条款,1992年这方面经费支出已达15亿美元;美国从1998年开始,“国家开端教育计划”所有教育方案的年度预算超过44亿美元,为794000个低收入的儿童与家庭提供服务。在瑞典,所有0~6岁幼儿的教育是完全免费的。韩国学龄前儿童在入学前可享受一年的幼儿教育。德、法两国幼儿园根据父母的收入情况来收费,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家庭儿童的人园问题,也保证了学前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
2.鼓励机构的多元发展
国外学前教育机构的供给途径有国家教育部门、地方政府、社区、教会、慈善团体、学校、企业、私人等。如德国的幼儿园,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而属于青少年福利救济事业,主要由教会、福利联合会、乡镇负责举办幼儿园,也有企业和协会办的幼儿园,其中私人办园占有很大比重。据统计,1975~1990年间,世界私立幼儿园入园率平均增长了74%,并呈增长发展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国政府对私立幼儿园采取的扶助、支持和加强管理的办法。美国相继颁布了《儿童保育法》(1979年)、《儿童早期教育法》(1990年)、《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1990年)、《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1994年)等法律、法令,日本也颁布了《幼儿园保育及设备规程》(1899年)、《幼儿园令》(1926年)、《学校教育法》(1947年)、《幼儿园教育大纲》(1955年)、《幼儿园设置标准》(1956年)、《幼儿园教育要领》(1964年)、《新幼儿园教育要领》(1990年)等法令、法规,使私立幼儿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且,美、日等国也通过经费资助和税收优惠对私立幼儿园提供经费资助,推动了美、日私立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二、机构适应更高的教育需求
随着整个社会和学前教育的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机构在种类、功能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挑战。
1.种类要多样
从适应家长不同需要的角度出发,根据幼儿在园时间的长短,学前教育机构包括寄宿制、全日制、半日制、计时制等。加拿大为方便临时外出办事的家长的需要,开办了临时托儿所。印度政府的一项法规根据建筑工人流动性强的特点,要求印度每一建筑工地都要为建筑工人子女专门开办“流动幼儿园”。美国则为双职工子女设立了供午餐和午休的日托学前教育机构。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及年龄的不同特点,除了为一般儿童开办的托儿所、幼儿园外,还有专门为照顾、教育和治疗残疾儿童开办的特殊“残疾儿童中心”(如在加拿大),为弱智或聋哑儿童开办的特殊幼儿园(如在西德),以及为适应低幼年龄儿童发展的需要,法国试办的“温和过渡”
(该机构招收16个月至5岁的儿童,目的是使儿童逐渐习惯离开家庭到幼儿小集体中来。)和“小小俱乐部”等机构。
2.功能要完善
一是要实行保教结合。20世纪60年代以来,托幼机构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逐渐由仅限于保育发展成为集保育和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例如,法国招收2~6岁儿童的托幼机构“母育学校”,在历史上以贫穷家庭子女的健康与安全照料为主,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社会性、教育性与补偿性三种功能并重的机构。日本的“幼保一体化”综合机构(又称为“认可的儿童园”)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还注重为幼儿提供包括游戏和饮食在内的适合幼儿成长的弹性环境。在日本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综合机构发展较快,到2007年8月,全国已设立100所综合机构。日本政府拟在2008年度设立1000所类似的综合机构。
二是要做好幼小衔接。学前教育除了注重幼儿身心发展,也注重为幼儿进入初等教育阶段做准备,而其主要目的在于力图解决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近年来,欧美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为儿童做好入学准备。美国政府在1989年就提出了“到2000年所有的美国儿童都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准备”,而学校应该是“有准备的学校”。为实现“有准备的学校”,各国最普遍的学前教育机构就是“小学预备班”,或称“小学幼儿班”(英国),其主要特点是将5岁左右幼儿的教育纳入正规学校教育体系的最初一级,即初等教育。一些国家则试图通过改革学制,设置跨越儿童期与幼儿期的教育机构,以实现幼小的教育衔接,如日本正试行“四·四·六”体制的改革试验计划,儿童4岁进入幼儿学校(4~8岁),而后再接受4年小学和6年中学的基础教育;荷兰目前也计划设置专门的机构,将4~7岁儿童的教育有机地衔接起来。
三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成为托幼机构的追求目标。美国早期教育协会颁布了一个关于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的认证标准(1984年颁布,1991年修改),这个标准以及作为这个标准的核心概念——发展适宜性教育在全世界影响相当广泛。在此推动下,各国都加强了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与研究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决定了对师资水平的要求也会提高。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机构对师资的要求一般都比较高。美国幼儿园一般要求教师具有大学学历,不少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有些州规定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并形成制度。法国的学前教育师资由省级师范学校培养学制已由2年延长为3年,并且对在职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很重视,并形成了一套制度。英国教育法规定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必须是读完教育学的学士学位获得者,同时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且要求入学前有半年以上从事学前教育的实际工作经验。
三、机构发展呈一体化趋势
托幼一体化应当是托儿所、幼儿园两类教育机
构在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家庭、社会和托幼机构的资源,整合教育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对0~6岁婴幼儿实施全面的保育和教育。
1.加强0~3婴幼儿教育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新西兰1993年启动了3岁前婴幼儿教育的国家计划——“普卢凯特”计划,又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从出生开始。”英国1997年开始实施“良好开端”计划。美国1995年将开端计划的服务对象延伸到3岁之前的婴儿、学步儿童及怀孕妇女,成立了开端计划早期项目,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提出教育要从婴幼儿抓起,2002年又提出“良好开端,聪明成长”,致力于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培训启蒙教育师资,制定婴幼儿早期教育质量标准,为父母、教师和婴幼儿照料人员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
2.密切家、园、社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幼儿园和家庭以及社区的合作。日本的《幼儿园教育要领》第三章指出,“幼儿园要十分注意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各国的幼教机构都重视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园联系,通过“家长开放日”,使用“家长手册”和“家长布告栏”,定期发放“幼儿园通讯”等方法使家长了解幼儿的在园表现。美国“开端计划”的参与人员既有教师、保育员、大学生,又有家长、医生、护士,还有营养专家、社会事业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但以教师和保育员为主。《家长手册》(ParentHandbook)是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第一条通道。
3.形成一体化管理
学前教育机构的一体化管理涉及政府、机构、行政以及教育。托儿所一幼儿园联合体是俄罗斯学前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确立了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教育原则,对儿童实行统一、一致的教育影响;在行政体制和办学体制的管理上,兼取托幼之长,形成综合性的管理体系,实行联邦、共和国和地区的三级管理,并对各自的管理权限和职责做了规定,将宏观管理、具体管理和微观管理紧密结合起来。2007年初美国参众两院分别提出了新的立法修订案,即《开端计划入学法》和《2007年改进开端计划法》,将针对美国0~5岁儿童的保育体系与早期教育体系相互独立、目标不够统一的体制问题,对开端计划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在联邦政府层面,既要保持联邦政府的责任,也要强化州政府在学前教育中的责任。联邦政府还曾提出把开端计划纳入各个州的学前教育体系,由州政府统一协调发展的建议。如2003年美国布什总统就提出在维持目前标准的前提下,经美国教育部和健康与福利部批准;可以由州负责开端计划。
一些国家相继建立和发展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期服务机构”,如英国有“早期儿童优质服务中心”,澳大利亚有“新型儿童服务中心”、“儿童保育和家庭支持轴心策略”和“家庭和社区振兴策略”,日本有“社区育儿支援中心”、“幼儿教育网”和“幼儿教育中心”。这些机构以社区为基础、整合运行、早期儿童服务功能、指向儿童及其家庭和社区。这种整合性的早期教育服务模式也是学前教育机构一体化发展的产物。
参考文献:
[1][美]乔治·s.莫里森著,王全志等译.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9.
[2]曹杰.周燕.国外学前教育补偿功能的发挥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8(4):9~10.
[3]谷忠玉.张文玲.王琪.美日发展私立幼儿园的策略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3):86~88.
[4][7]霍力岩.学前比较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26~228.
[5]曹能秀.学前比较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9~90.
[6]刘焱.对我国学前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兼谈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8).
[8]刘霞.国外托幼机构的发展概况及趋势[J].教育导刊,2000(4):40.
[9]呙永会.国外学前教育师资的要求及培养[J].幼儿教育,2000(7/8):44.
[10]吴琼.我国托幼一体化研究现状述评[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6(12):3-4.
[11]张民生,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1.
[12]冯增俊.陈时见.项贤明.当代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54.
[13]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家长手册的特点及启示》.218.61.37.85:8080/newchild/detaiLjsp?id=321.
[14]冯永刚.托儿所一幼儿园联合体:深受家长欢迎的学前教育机构叫.教育导刊,2007(7):60-61.
篇10
英国:国家出台早教课程大纲
早在2002年,英国政府就颁布了面向0至3岁婴幼儿和3至5岁幼儿的国家课程,对相应的培养机构提供信息和指导,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英国的幼儿教育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对幼教和学前教育均有明确的课程大纲和学习要求。根据英国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最新数据,英国的早教(2至5岁)课程大纲分成以下方面:语言与交流、体格发展、人格、社会和情感的发展、识字、算数、了解世界、对艺术和设计的表达,并规定了每个方面的具体学习目标。上述课程没有书面考试,但到5岁时,教师或保育员可以通过观察儿童参与课堂活动和游戏的情况得出判断,并记录下来,进而整理成每个孩子的成长档案,以供小学教师为其制订下阶段目标和补课所用。
法国:颁布《教育法案条例》
法国政府颁布的《教育法案条例》中提出幼儿教育应与小学教育保持一致。该条例规定,幼儿教育作为初等教育的一部分,儿童的学习分为学前学习期(2岁至4岁的幼儿园小、中班儿童)、基础学习期(幼儿园大班5岁儿童和小学一、二年级6岁至8岁儿童)、巩固学习期(小学三、四、五年级8岁至11岁儿童)三个阶段。法国的“幼小课程一体化”主要指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要尽可能地保持连续性,避免因小学与幼儿园对儿童的要求不同而让儿童产生焦虑。因此,法国小学教师需要进行幼儿教育方面的培训,而幼儿教师则需要接受小学教育方面的培训;政府的课程管理者通常应当具有小学和幼儿教育两方面的教育经验。
新加坡:强调英语和母语学习
新加坡的学前教育从美学和创造性表达、探索世界、语言和识字、计算机技能发展、计算能力、社会认知、情感发展等几个领域全面培养儿童。新加坡学前教育强调英语和母语语言的学习。“星光识字项目”旨在培养早期儿童能讲两国语言,使用有趣的大辞典、歌曲和游戏等形式来使幼儿的语言学习变得有趣。这个项目也培养孩子的听说能力,这些都会为儿童进入小学的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新加坡的学前教育以英语和汉语教授的课程方案为主,以马来语、泰米尔语、日语等语言教授的课程方案为辅,并十分注重儿童的识字语言能力,通过听故事、讲故事、读儿歌、读诗歌等方式培养欣赏和获取语言的技能。同时,在培养儿童的算数能力方面,新加坡提出要帮助儿童按照物体的不同特性进行分类,掌握数的概念,学会加减运算等。
日本:实行多种外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