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工程毕业范文
时间:2023-03-22 21:2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测绘工程毕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毕业设计选题,拉开了本届测绘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的帷幕。此后,在学校的精心部署和正确领导下、在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及我系全体教师的认真指导下,经过测绘09级全体同学的努力拼搏,为期13周的我校测绘工程系2013届毕业设计工作圆满完成任务,59名同学全部顺利通过毕业答辩,为大学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经毕业设计成绩统计发现“优秀”9人,“良好”15人,“中”34人,“及格”1人,09级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统计见表1。根据表1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成绩分布表绘制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成绩折线统计图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毕业设计成绩分布合理。
2本组毕业设计工作总结
我在本届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工作中主要完成了对Studentguan,Studentyu,Studentsong和Studentyue四位同学的毕业设计指导,对本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总结如下。
2.1确定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至关重要
毕业设计选题要符合本专业培养方向,与本行业的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能够综合运用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2013届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是我校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的首届毕业生,学院领导对首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尤为重视,要求毕业设计应一生一题,且从学院成立就积极联系兰州市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兄弟单位以收集测绘生产中急需研究的课题,以便我们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紧密联系测绘生产实际。在制定毕业设计题目时,按照学校、学院的要求,结合测绘专业的培养方向和我主讲的工程测量学课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我拟定了CASS7.0软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基桩控制网测量方法研究、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施工工艺及安装测量方法研究、GPS-RTK工程放样的方法及精度分析和城市隐蔽地区地物点的采集方法及精度分析等五个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经过毕业设计动员及选题会,Studentguan等四名同学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爱好及就业去向选择了其中的四个选题,后因生产单位的需求,Studentyu,Studentsong两位同学到中铁十七局“兰渝项目岷县工区”去进行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结合生产实际,两位同学的毕业设计题目随后进行了调整。四位同学的毕业设计题目及变更情况见表2。
2.2制定适合学生的设计任务是毕业设计按期完成的前提
由于个人智商的差异和十几年知识积淀的不同使毕业生在基础、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指导教师在安排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与学生基础、能力相适宜的毕业设计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个人能力范围内,积极有效地展开毕业设计工作,这是我们的毕业设计工作得以完成的前提。我指导的四位学生中,Studentguan是各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Studentsong可以说是班上综合能力比较差的一位,Studentyue,Studentyu居中。根据四位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结合四位同学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我在安排设计任务时要求Studentguan要熟悉无砟轨道施工工艺,掌握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方法,分析安装测量的主要方法自由设站法的精度,由于高速铁路施工方面的课程并未学习,Studentguan要在补充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任务比较重;要求Studentyue掌握GPS-RTK工程放样的主要方法及步骤,分析GPS-RTK工程放样的精度及影响因素,总结RTK进行工程放样的精度保障措施及注意事项,任务适中;而yu,song两位同学结合自己生产实习的中铁十七局兰渝项目二工区的实际工作,分别对兰渝铁路LYS-3标路基工程及路基附属设施的施工测量方法进行总结,并分析其测量精度,设计任务相对比较小。这样,三位同学都能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期完成设计任务。
2.3答疑与检查是毕业设计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作为测绘工程专业的必修重要实践环节,毕业设计主要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训练过程。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可能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多门课程的知识,有些知识学生可能印象已经不是很深,有些甚至已经忘记,指导教师要在毕业设计开题时安排好设计的内容和进程,学生在必要的知识准备的前提下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进程开展设计工作。在设计的每个阶段,指导教师应对本阶段的工作任务、要求、拟完成的工作、设计方法做以部署,并随时与学生沟通,做到及时解决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设计的正常进行。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对学生设计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解、检查,督促毕业设计工作进程。
2.4撰写毕业论文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
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设计工作,以期在知识运用、程序开发、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等各个方面有一定的提高。毕业设计的成果常以书面的形式表现,这就是论文部分。毕业论文应该结构合理、观点正确、语句通顺、格式及文整符合规范要求,这些方面指导教师应严格把关,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2.5答辩是检验学生毕业设计的重要手段
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答辩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毕业设计的成效,因此,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应充分重视答辩环节,做到:1)指导教师在答辩前就答辩要求、技巧及注意事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如论文陈述时间的控制、答辩PPT的制作及重点内容的总结与陈述等;2)学生应按答辩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熟悉个人毕业设计的内容、毕业设计主要内容的提炼、设计与制作具有个性风格的答辩PPT、论文答辩PPT的放映操作、陈述内容及时间的合理控制;3)通过预答辩发现问题并进行完善与总结,既可使陈述内容与时间控制更合理,又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如此,只有学生在答辩前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保证答辩时的万无一失。本组四位同学答辩现场发挥正常,对毕业设计的陈述条理清楚,能抓住论文的重点,能够正确地回答答辩组老师及专家提出的问题。通过答辩组老师与专家评议,本组四位同学都顺利通过答辩,Studentguan毕业设计成绩为优秀。
2.6发现问题与不足
本届毕业设计工作中发现,在生产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能够紧密结合测绘生产实际,但由于生产单位的工作任务安排比较饱满的原因,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比较难保证,这对毕业设计的按期完成不利。因此,若要在生产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应该提前返校进行论文的撰写,这对有效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是必要的。
3结语
篇2
关键词:“回流”农民工 信息壁垒 对策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大量农民工也随之“回流”,河南省面临着产业和人力资源“双转移”过程中的“双承接”问题[1]。而“回流”农民工在本地就业中,仍要面对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不断遭遇信息壁垒。导致他们获取就业信息成本加大,信息劣势地位难以改变,仍旧无法脱离“低水平就业陷阱”;就业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削弱了部分农民工“回流”意愿[2]。因此,尽快找出破解本省“回流”农民工就业信息壁垒的对策,对于河南省“双承接”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及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信息壁垒的构成
对于“回流”农民工而言,就业信息壁垒就是指阻碍、限制和约束该群体就业及相关信息在劳动力市场内部有效传递、流通与共享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和条件。本研究通过对河南郑州、开封、许昌、洛阳四地部分“回流”农民工的调查发现,河南省“回流”农民工遭遇的就业信息壁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构成:
2.1 专业信息壁垒
通过调查发现,某些行业内的企业和中介组织,利用“回流”农民工对不同行业间在劳动时间、工作强度、生产力价值、专业技术难度、产品附加值、劳动力供求状况等等方面掌握信息数量不充分的特征,设定较低的薪资和福利待遇标准,迫使部分“回流”农民工接受相对较低的薪资和福利待遇。此次调查显示,有超过32%的受访者遇到过企业不提供明确薪资核算方法的情况。
2.2 保障性信息壁垒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受访的“回流”农民工谈及的就业信息,涉及面并不宽泛,信息需求点基本上还是集中在岗位、薪资和劳动保障三方面,只有少数受访者还会谈及福利待遇与公共政策。同时,许多受访者对于上述三方面信息也始终未能作出具体详细的表述。与此相对应的是,部分企业和中介组织利用“回流”农民工对劳动保障、福利待遇、公共政策等方面信息不充分,突出强调薪资待遇信息,刻意隐瞒或修改劳动保障、福利待遇、公共政策等方面信息,使“回流”农民工蒙受隐性利益的损失,劳动保障维权困难。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在职业疾病、操作安全、工伤救治等方面没有接受过企业主动的信息提供,尤其是在物流和餐饮两个行业,这种壁垒表现的更为突出。
2.3 身份信息壁垒
通过调查还发现,由于“回流”农民工对于识别企业身份信息的真实性,缺乏有效的手段,信息获取方式单一,识别能力不足,而自身信息的真实性更加容易验证[3]。因此,部分违法单位就会刻意隐藏自己真实身份,向求职心切的“回流”农民工释放虚假岗位信息和薪资待遇信息,骗取农民工的钱财和劳动所得。调查发现,有32%的受访者都经历过被假企业或黑中介骗取求职费用的经历。而在个体经营受访者群体当中,也普遍表示出对目前各类创业加盟广告内容真实性的担心。
3 信息壁垒的成因分析
3.1 劳动力市场信息机构不完善,“回流”农民工搜寻信息渠道缺失
3.1.1 正式信息渠道的不完整
“回流”农民工的就业目标是在非农领域。而其需要的就业信息主要在城市范围内集中传播,传播渠道的宽度和深度的不足,加大了信息收集和双方信息匹配的难度[5]。目前,尽管河南省地两级政府均采取了措施拓宽渠道、定向宣传,但许多县乡基层政府尚未建立稳定、专业和和规范的就业服务体系,加之就业信息渠道网络布局不科学,难以有效对接用人单位和“回流”农民工的就业信息供求。由于正式渠道的不完整造成了信息传递中间环节的低效率,阻滞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掌握信息资源的非正式渠道趁机设置信息壁垒,谋取私利。
3.1.2 主流信息渠道的局限
此次调查结果发现,“回流”农民工主要信息获取方式仍是通过亲友介绍,这种强关系方式造成信息传递滞后,有效性也受到严格限制。社会关系网络虽然在农民工进城求职过程中发挥了信息桥梁作用,但这种资源毕竟为个人所有,并非公共资源,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差异,必然导致农民工对信息的占有不公平,容易形成信息壁垒,使“回流”农民工根据就业信息作出择业决策时,容易形成偏听偏信,择优机会大大降低。
3.2 “回流”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信息意识和能力差
根据调查结果,目前河南省的“回流”农民工,仍以初、高中和中专学历为主,他们在信息意识,新信息的发现和接收,信息的集成和加工处理,信息的传输和交流互动,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诸多方面,大都表现出弱势的特征。
3.2.1 信息意识保守
此次调查发现,“回流”农民工在信息意识方面十分保守,在选择信息渠道时仍然倾向于利用强关系,不善于收集和处理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提供的信息,普遍的理由是担心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所提供的岗位对文化和技能方面要求高,手续繁琐,要提供诸多证件。思维的惯性和保守的意识促使他们自动屏蔽了部分信息渠道,阻碍了诸如就业扶持政策、劳动法律保障等信息的有效传达。
3.2.2 信息能力薄弱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学历越高的农民工,拥有的信息获取渠道越多,大多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市场信息。他们信息辨识能力强,信息利用率高,能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更为准确的劳动供给决策,以把握自己在劳动市场上的主动权。而对于低学历的农民工来说,平常不看报,不懂得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手段、途径和方法,并且也没有机会学习新技术、新设备的有关知识。他们大部分不具备利用现代手段搜寻和处理就业信息的能力,也无法借助多种渠道辨识就业信息价值。“回流”农民工信息能力的薄弱,一方面造成他们难以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渠道,处于就业信息博弈的弱势方;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企业或中介机构更容易利用这种能力差异,在行业属性和专业知识等方面制造就业信息壁垒,取得信息博弈的优势。
3.3 “回流”农民工遭遇不平等的信息接触机会
城乡二元化制度是造成“回流”农民工就业信息壁垒形成的又一个重要原因[4]。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限定了整个农民工群体进入务工可以获取的信息范畴和能够提供的信息范畴。受到制度阻隔,“回流”农民工不能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地拥有信息接触机会。使得农民工即使“回流”,也很难像城市居民一样能够享受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信息,而只能享受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信息。造成大量农民工即使带着丰富的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回流”,也只能被迫做出“逆向选择”,继续从事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此外,企业也可以利用制度对信息范畴的限定,设置苛刻的条件,刻意制造不平的的信息接触机会,获取额外利益。
4 破解对策
4.1 加强政府职能,消除制度壁垒,保障农民工的信息畅通与公平
河南省应着重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清理各种针对农民工就业歧视和限制的政策,给予农民工向城市工人转变的一种地位准入机制,让他们更容易获得市民身份认同的信息,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彻底转换;加大公共政策信息传播力度,取消各种对农民工的就业限制,简化进城务工手续,降低、取消各类收费标准,从而消除农民工就业信息壁垒产生的制度性因素。
4.2 搭建信息平台,拓宽信息传递渠道,构建“回流”农民工信息服务体系
4.2.1 加强信息网络的地域覆盖建设。建立省内各地“回流”农民工就业信息网络,加强城乡联网,以现有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为载体,以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以非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建立起覆盖城乡,由省、市、县区、村镇四级构成,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信息网络,为农民工“回流”就业,搭建渠道畅通的正规化信息桥梁。
4.2.2 强化信息集中收集和工作,搭建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中心。河南省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现有呼叫中心体系,开辟符合“回流”农民工行为习惯的就业信息服务业务。在信息收集方面,通过建立集团客户信息渠道和媒体合成渠道,发展职业介绍人和信息员,采用登门服务、电话访问、短信互动等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准确、快捷、广泛收集信息。在信息方面,除了继续利用会场显示屏、沿街及广场公告栏、公共媒体广告等传统手段以外,针对年轻一代“回流”农民工的行为特征,增加电话语音与短信服务、互联网信息等手段,强化信息的目标性和直达性。另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回流”农民工的定期统计工作,为他们建立就业信息档案,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各市县劳动力信息服务体系互联互通,制定劳动中介机构管理制度和行动规范,将中介组织和企业就业信息纳入统一监控,实行信息溯源和追责制。
4.3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回流”农民工信息能力
4.3.1 加强“回流”农民工的信息意识和能力教育。各级地方政府应继续加大宣传就业政策信息的力度,加强“回流”农民工现代信息技术基础应用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就业信息、直接与用工单位沟通对话的针对性培训工作。进一步树立“回流”农民工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4.3.2 将农民工职业教育落到实处,加强农民工职业意识宣传教育。尽管河南省近年来不断出台政策,大力扶持和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用意十分明显。但实际上,职业教育在河南省农村一直不受重视,重文凭轻技能的传统思想十分严重。因此,河南省除了鼓励各层次职业院校开展针对“回流”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活动之外,还应该积极组织企业和职业院校深入农村开展职业教育宣传,积极引导思想转变,促使“回流”农民工职业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形成,进而提高他们对于就业信息的主动搜寻、辨识分析和处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亚楠,梁鹏.人口第一大省河南显现劳动力回流趋势.新华网河南频道,2011-02-17,http:///add/touti
/2011-02/17/content_22082927.htm.
[2]张峰.信息不对称与农民在市场博弈中的弱势地位[J].小城镇建设,2004(5):42-43.
[3]查春燕.农民工求职的信息障碍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4]王建华,李录堂.农民工就业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0(12)99-102.
[5]李晓阳.新生代农民工“回流”障碍问题分析[J].特区经济,2010(9)279-280.
该文章为2011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河南省‘回流’农民工就业信息壁垒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SKL-2011-3346)阶段性成果。
篇3
关健词:测绘新技术 毕业论文(设计)模式 测绘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基金项目: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7)
作者简介:胡青峰(1980-),男,河南省汝南县人,博士,讲师。
1引言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1],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学生既能够很好的对自己四年来的学习与实践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也能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工作方法,是一个学习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但不同的学科由于其学科性质不同,要想更好的体现以上观点,其毕业论文或设计模式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测绘工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学,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在现阶段测绘新技术形势下,如何更好的使学生达到“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和有创新”的培养目标,探讨测绘新技术形势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研究是非常必要和意义重大的。
2测绘新技术特点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了弥补传统测绘技术的不足和满足现代测绘的要求,测绘科学涌现出了新的测量技术,主要有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摄影测量技术以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其测量呈现如下新特点:
(1)作业模式数字化
测绘部门传统的生产作业模式正被数字化技术所取代,如:地图数字化、数字摄影测量、扫描数字化等。计算机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正逐步出现在测绘生产作业流程中的各个关键部分,传统测绘生产工序正被简化,新型测绘生产作业以及管理模式正逐步形成,这要求学生对计算机软件要有较好的运用。
(2)测绘技术一体化与复合化
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也出现了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如内外业数据处理一体化、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一体化、“3S”技术集成等等,这种一体化与复合化的特点将有利于网络化观测体系的形成,必将会大大提高测量作业速度和测量数据处理效率,并提高测量数据的精度。测绘技术的一体化要求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综合能力。
(3)测绘设备的两极化
新技术测绘设备的生产正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发展,一方面向小型化、微型化和可携带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其功能和性能也更可靠。这一变化对我们的启示是,在教授学生传统测绘仪器使用的同时,必须加以强调和落实学生掌握和运用新理论和新仪器的能力。
(4)测绘信息的网络共享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也飞速普及全球,这一工程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生产过程管理的网络化,而且促进了网络化由生产部门一直延伸到用户。这种发展导致了测绘生产组织结构必须加大信息服务能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在生产组织结构中趋于专门化,这也就加强了学校和测绘单位和外界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的必要性,以便空间数据资源的互补。
3建议
在测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针对如何利用测绘新技术开展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达到我校“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和有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前面分析本研究给出以下建议:
(1)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将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联系起来,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特点、现状和发展前景,清楚社会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要,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定位,进一步激发其刻苦学习与立志成才的积极性[2],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测绘新技术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其解决实际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
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可以引导学生对测绘新技术理论的学习、探索、创新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能力,为以后学生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活动打下基础。
(2) 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我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和有创新”。与其它专业相比,测绘工程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专业性强、专业面较窄。因此,在开展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时考虑到教学大纲的同时,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所学到的各种基本理论和技术,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题目特别是与本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且难度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应该是被允许和鼓励的。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兴趣,有利于获取创新性的成果。
(3) 与学生就业方向相结合,为学生以后就业打基础
对于有意向到科研院所或高校工作或继续深造的学生,根据科研院所的具体情况,指导老师可以重点考虑为该类学生选择与测绘新理论相结合的论文形式的相关课题,对于有意向到生产性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指导老师可以重点考虑为其选择与测绘新技术或方法相结合的设计形式的相关课题。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直接让学生到意向单位实习,结合意向单位课题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为学生快速转变角色、适应单位的工作模式打下基础。
(4) 注重交叉学科的选题,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随着测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在选题时,还应注重交叉学科的选题,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测绘科学与技术大的学科框架下选题,即可以适当与新发展的相关专业相结合,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整个测绘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二是与学校特色相结合[3],多与相关水利专业相结合,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对学校办学强项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为学校特色专业引进了新的先进的测绘技术,促进了学校特色专业学科发展。
4结束语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过程,是检验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毕业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自学专研能力以及各种综合能力的检验和提高,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次重要的综合实践机会,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针对测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为真正把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其毕业论文(设计)模式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姚黔贵,张鹏飞. 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 矿山测量,2004(3):63-64.
篇4
目前,国内开设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约有80多所(不含独立学院),具有硕士点的高校近40所,具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包括武汉大学、同济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河海大学、中南大学等12所国内名牌高校,重点选取了武汉大学、同济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三所不同类型、不同学科背景高校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和对比。2.1 培养目标与定位对比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直接决定了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9]。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两所高校都家底殷实和实力深厚,武汉大学定位于“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专业方向涉猎面广,重视专业理论基础、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济大学定位于“开发与管理”,侧重于测绘数据和信息的处理、开发和测绘工理管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也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老牌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定位于“测绘工程设计、实施和管理”,定位层次也较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工程设计能力,同时还要求有很高的工程施工和管理及创新能力。2.2 课程体系对比课程体系是由相互关联和依赖的不同层次的课程构成的整体,是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10-11]。国内大学课程体系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一般实践性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等。三所国内大学的主要专业课程如表1。在公共基础课程方面,同济大学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分设必修课和选修课,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全面发展。并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知识差异性,根据专业的知识需求分别开设对应的公共基础课程,如“测绘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测绘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较好地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专业课程类由于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科背景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武汉大学由于在天体物理及卫星大地测量等领域对坐标及高程解算、平差处理及拟合有较高的要求,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开设了数值计算方法、复变函数、微分几何、理论力学等课程,专业课分设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卫星应用4个方向和课程组,体现了武汉大学深厚的专业底蕴和较宽大的学科研究领域。同济大学依托土木工程及建筑学学科背景,在专业课设置上强化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设置了工程管理、土地与测绘法、土木工程概论、房屋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房地产估价、地籍管理等一系列课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学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创办的矿山测量专业,具有鲜明的地矿特色和较厚重的专业积淀。其专业课程设置十分精细,分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必修课,以矿山测量、变形监测与灾害预报、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等为核心课程,选修课开设了包括三维激光扫描仪应用、地下管线测量、水下测量概论等7组课程供学生选修,充分兼顾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测绘技术的发展趋势。
2国外相关高校的对比分析
国外高校没有与国内测绘工程相同的专业,选择比较相近的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地球空间科学专业、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地球空间信息工程专业及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测绘与空间科学专业进行分析(见表2)。由于社会体制的差异,国内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有较大的不同,尽管不完全具备可比性,但仍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三所国外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塔斯马尼亚大学的测绘与空间科学专业(Surveying andSpatial Sciences)及卡尔加里大学的地球空间信息工程专业(Geomatics Engineering)与国内的测绘工程专业较为相近,主要课程如Fundamentals ofsurveying(测量学基础)、Computing forGeomatics Engineers(测绘工程计算机基础)、Geodetic and Engineering Surveys(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与国内大体相当,侧重于培养学生测绘科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现代测绘技术方法,并要求具备较强的空间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其中,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地球空间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绝大部分与国内测绘工程专业通用课程相近。其课程体系分为学位课程、高级课程和实践课程,相对而言,课程体系比国内高校要简单,在专业课课时分配上,总课时在600~700小时,大致与国内相当(900~1000课时)。比较突出的是,卡尔加里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所有高级课程中,95%以上的课程理论和实验课时各占一半,远高于国内高校的实践课时数,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工程项目实施能力,强调专业技能与工程应用,值得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借鉴或深思。
3专业调研与需求分析
社会需求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它对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方向设置有重要影响。为了做实应用型、亲产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使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更好地贴近企业生产和需求,从2009年开始,对厦门市企事业单位、福建省相关高校进行了较广泛的调研。走访了福建省地质测绘院、闽矿测绘院、南方测绘、山水测绘公司、厦门银据、厦门精图、集美建设局等企事业单位。较深入地了解其业务范围、生产现状及发展规划,与企业的领导、总工、业务负责人等进行广泛的座谈交流,从多角度了解企业对测绘类人才的知识需求,特别是从业务发展和企业发展规划中把握未来的人才需求趋势,为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总体构架、专业课程及知识拓展等设置奠定可靠的基础。同时也与福州大学、集美大学、闽江学院、龙岩学院及福建农林大学等院校进行交流,了解测绘工程及相关专业就业情况,及在专业建设、产学联合与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和优化提供参考。调研获取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帮助明确了用人单位对测绘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目前测绘类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发展与人才需求具有下列特点:1)产业链向两端拓展: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以传统测量为主的企业向产业下游发展,即开始涉足测绘信息的开发,将测绘产品集成开发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开发类人才需求较大。而以测绘数据处理与开发为主的企业向产业上游发展,开始涉足摄影测量、雷达数据获取与处理,开展土地等资源调查、系统开发与集成等,对遥感与摄影测量方向的人才也有较大需求。2)业务多样化拓展:近些年来,随着测绘市场的全面复苏和繁荣,测绘类企业的业务量都大幅增加,甚至产值创历史新高。除了传统的工程测量外,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房地产测绘、地籍测量、基坑测量、土地调查等业务出现较大的增长,同时地下管线测量市场开始走俏。同时,随着数字城市、数字矿山等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测绘信息化也成为企业的重要业务拓展方向。3)测绘新技术广泛应用: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开拓市场,大多数测绘类企业都在积极更新测量装备,广泛使用了最新的测量新技术,如超站仪、GPS(RTK)测量、CORS系统、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等进行外业调查和抢占市场先机,大大节省人力成本和提高外业工作效率。另外,近几年随着加大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一大批高速公路、现代化铁路工程先后开工建设,对精密工程测量的需求日益增大,这些对测绘类人才的知识结构特别是现代测绘技术方法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缺口也较大。
4培养方案关键问题分析
培养方案的优劣以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为重要标准,不同高校学科背景、办学条件、目标定位等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能简单照搬和原样复制。为了贯彻落实厦门理工学院建设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的办学目标,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2-13],在上述专业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及借鉴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1)专业定位:秉乘“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于海西(厦门)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和服务产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测绘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通过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和造就符合产业需求的测绘理论基础扎实、测绘技能突出、测算绘综合能力强的“一专多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专业方向:专业方向是设置专业知识和课程体系的指南,根据目前的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选定和设置“工程测量”和“测绘信息化”两大专业方向。目前工程测量仍然是测绘类企业的主要业务,特别是精密工程测量人才需求较大,测绘信息化是测绘类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基于GIS的测绘数据集成与开发方面的人才紧缺。3)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传承和参照国内同类高校的共性课程,同时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强化基础理论和测绘技能的培养。重点围绕选定的两大专业方向来开设专业课程,即以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和以GIS开发与应用、测绘数据库原理与应用、GPS测量与数据处理作为两大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并且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如测量学、地图学、遥感导论、GIS原理与方法、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等课程的教学,为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核心课程另设2~4周的实习。4)知识与能力拓展:对选修课重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能力,侧重于测绘新技术新方法和相关行业测绘应用及管理等。一方面,通过开设专家讲座或学术报告会、产学合作办学、科研转化教学等手段[14-15],让学生更多接触现代测绘前沿技术,对包括GPS(RTK)测量、CORS系统、激光三维扫描系统、测绘数据库应用等现代测绘新技术进行较全面的学习,增强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开设房地产测量、测绘监理、测绘工程管理等行业应用与管理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就业面,使学生能够就好业。5)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能力的重要环节[16-17],重点解决好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弱、怕吃苦等问题。着重加强学生测绘技能训练,包括从外业测量到内业数据处理与制图等各方面技能,通过多种类型和不同形式的实践环节强化仪器操作训练,熟练掌握常用测绘仪器的施测技巧,要做到精、快、准和一专多能,并能熟练使用测绘软件和测绘数据库。同时,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和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其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专业精神。6)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18-19]。除常规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外,通过实施“四种经历”(即第二校园经历、创新创业经历、企业经历和项目经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量化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指标,学生必须参加规定的多种形式的创新环节,并取得3学分的创新创业学分,才能达到毕业及授予学士学位资格。同时结合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一系列实践,造就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测绘工程高级人才。
5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实践 教学 测绘工程 技术 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67
1 前言
测绘工程专业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是多学科综合组合而成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工程建设犹如雨后春笋一样迸发出来。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对工程测绘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社会对于测绘工程专业的专注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2 测绘工程专业的人才定位和教学目标
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技术人才,特别是工程施工单位或者是测绘工具的生产单位。要求学生在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之后,必须要掌握该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资料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时刻牢记测绘行业的基本特点,把学生培养成能做实事、具有高技能、遵守职业操守的应用型人才。要着重强调专业性精神和职业作风,具体要将团队意识、专业技能、吃苦品质放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培养。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并且能够在用人岗位长久工作下去。因此,为了培养高技能的专业测绘人才,就必须在测绘专业的教学方式和形式上进行创新。首先,必须将实践教学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要将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其次,要加强实习工作的锻炼,使学生在毕业之前抓住短暂的实习机会,在实习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同时,将有效减短学生毕业后在职场的适应时间,加快由学生向员工的转变。
3 建设特色专业和特色人才的培养
3.1 要注重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测绘教师的教学专业素质是测绘专业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建设特色专业和特色人才的培养计划,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推进。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证书的资格上也要达到一定的工程师实践水平。学校要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实践研究,进行技术的革新。要对新晋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专业技巧的培训,培养出一支能说又会干的专业师资队伍,为专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加强测绘实践教学的比重
3.2.1 要依据测绘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测绘工程专业不像一般的专业,它的教学有着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实践教学的比重要在50%以上,应充分保证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测绘行业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因此,测绘专业的实践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依据行业和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要把新理论、新技术运用到所用的教学中去。
3.2.2 加强对测绘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的考核
测绘专业作为一门专业技能,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确保学生能够在国家的测绘行业专业技能考核中顺利通过。而教学中的考核要作为日常活动定期举行。专业课的授课和考核应该由“双师型”教师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考核的正规性。同时,也要创新考核方式,推行多次考核机制,使考核的内容做到稳定可靠。
3.2.3 要依据实际因材施教
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正确对待学生在能力上的差异性,首先要承认这一现象的存在。其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学内容上的安排要有梯度,注重基础的同时,要对技术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要让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技术骨干,使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这样也能分担教师的教学工作,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提高教学质量。
3.2.4 通过实习加强实践锻炼
测绘工作专业要注重实习工作的锻炼,要对实习单位进行一定的资格审查,未达教学目标的单位不予通过。在教学内容上与实习单位的工作内容进行对接,确保实习工作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实习工作要切实落到实处,必须要求测绘工作严格按照生产单位的操作流程进行规范操作,使学生感受到企业实际测绘的真正流程,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在实习工作中肯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是在教学中很难遇到的。学生要及时向教师反馈这些问题,帮助教师收集相关问题,不仅能使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及时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4 结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带动了工程建设的发展,对测绘工作实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高等职业学校要将测绘工程专业当作重点专业进行培养,提高测绘专业的专业水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与测绘单位的合作,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内进行实习工作。在实习工作中全方面提升学生的技术和操作水平,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以期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怀宝,张文春,赵鹤.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与改革思路分析[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10).
[2]刘明贵.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0,(2).
[3]田毅,袁春,师学义,钱铭杰,付薇,袁涛,胡旋.测绘工程专业“地籍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2,(3).
篇6
论文摘要:分析高职教育改革中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中涉及测绘类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本科教育改革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改革内容,比较两类高校中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优势和劣势,总结两种教学模式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提出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些建议。
我国的高等教育,本科教育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和设计型学生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发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的成功验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大改革项目的启动,反映出高校培养人才的类型和质量才是检验办学宗旨和质量的主要标志,也是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缩影。那么,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细化到各个学校、各个专业,其表现形式为:采用何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转化为推动科技发展的技术支撑力和动力。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1]与教学模式相适应,必须具备实现教学目标的各项条件,而且必须要经过“实验”或“实践”环节,在获得“好评”基础上,才能定型且逐步推广,在推广过程中要根据出现的问题调整或修订,因此,教学模式是动态的,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教学条件的科技含量提高了,教学模式也将日趋现代化,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必然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1]
以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为例,我们分析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教学模式的不同,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拟推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为主要内容,研究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对促进测绘类专业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主要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服务于工、矿类企业单位测绘生产项目的高级技工。围绕就业导向,高职院校在测绘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充分与产业相结合,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制定相应制度、措施时让企业深度参与,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等多方面让行业组织进入,探索出了“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实现方式。[2,3]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技能教室,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等。
总结三年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成果,看到测绘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总体上实行学校与企业两地培养、理论课堂与实践现场结合、教师与企业行业工程师或技术员轮流任导师、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测绘项目中学习测量相关知识;另外打乱常规的学期学习制度,实施灵活的学分制等措施、制度,保证学生的学习就是“零距离的就业”的就业教育。现将其概括如下:
1.校内理论知识学习和阶段真实(或仿真)实训
学生在校内完成基础测量知识学习,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地方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完成相应测量项目的设计、施测方法的学习,练习使用不同种类测量仪器并达到要求的熟练程度后,以企业生产项目为依托,在仿真或真实环境中完成不同测量项目的各工序训练。
2.毕业顶岗实习
对于高危环境下的测量工作,设置校内仿真实训场完成实习,在学生熟练程度达到要求后,到签订的合作企业或拟就业单位的相应岗位上由现场人员负责培养,完成顶岗实习。同时学生融入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前完成学生到员工身份的适应和角色转换,这种直接面向就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显然非常利于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也会非常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测绘学科理论、仪器、软件的发展,要求测绘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还必须有一定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测绘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国家实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这样的培养要求,显然仅靠高校是培养不出来的,这是由卓越计划的特点:[4]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决定的。
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一般采用一定课时的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堂实验教学,最后安排4周或2周左右的课程实习或设计。从一学期20周的教学任务、开设3-4门专业课的实际开课情况来看,每门课程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大多达不到1∶1,教学环节中有限的实践课堂时间势必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培养。 转贴于
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活动中的优势是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知识链,注重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及时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课堂,存在的不足是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老师,较少有企业的参与。
近年来,由于基础测绘工作的需要,高校也承担着国家或城市测绘工作的一些任务,学校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使得部分老师和学生有机会参与一些横向或纵向的科研项目,但是涉及人员较少,另外实实在在的测绘项目并未走向课堂,案例教学也仅限于教师的口述或是电脑屏幕的显示,而不同任课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也制约了学生可以看到仿真型的作业场景,这是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中易被忽略的地方。
三、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与结果分析
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三年期满之后,全社会都看到了企业、学校联合办学的巨大优势和由此带来的双赢结局,也给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国家实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在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下,本科院校的办学也将走与企业结合、引入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面向企业、适应国际化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办学道路,这与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时,本科院校较高职院校来说,具备更为丰富的师资资源、科研条件,这些将会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企业的深度参与将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较快转化,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互惠互利的事情。因此,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必须抓住机遇,以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着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厚基础、实践能力强、有创新能力的测绘工程师后备人才。
就测绘类专业毕业生来讲,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差距日渐缩小,随着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成功推进,这些获得资助的院校拥有了先进的硬件设备,而计算机、外语、电子图书等配套的教学资源的引进,特别是质量工程建设的成果,使得学生的学习领域已大幅扩展,他们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现在,国家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将把本科院校学生的能力定位拔高了一个级别,要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到一个专业来讲,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模式中关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校企合作的经验,完全可以融入本科院校测绘类专业的教学中,而本科院校较好的人文教育资源、各种类型的技能大赛、设计大赛、提高表现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各种组织活动,高职院校可以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高职或本科院校测绘专业的毕业生,在工、矿类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着关乎生产安全的重要工作,用测量的精确数据为生产和安全提供保障。为缩短学生毕业和就业的过渡期,高校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要求,就必须最终落实到教学模式的变革,用实践验证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与否,因此不论是高职院校推行的“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计划”还是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计划,都需要在现有的较为优秀教学模式基础上继续探索前进。
参考文献
[1]张义高.从教学模式角度探讨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问题[D].贵阳:贵州师范学院,2009:6.
[2]靖泉,熊丽华.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8,(1):67-68.
篇7
关键词:高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35-04
根据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的精神,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建设主要有五项内容: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政策支持与投入环境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其中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核心,而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已有五十余年的办学历史,是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建设单位。本文通过对2008-2013届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213位学生进行“就业与课程设置相关问题” 的问卷调查,在分析当前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途径。
一、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专业设置的标准尚未统一,专业定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
根据2005年教育部首次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的有关规定,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属“资源勘查与测绘大类”的“测绘类”,该专业的学习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房产地籍测绘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房产、地籍测量技术及管理的能力,从事房产地籍测绘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从各开设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学院实际情况来看,其专业设置标准和专业定位尚未统一,如表1所示。究其原因,主要是各高职院校设置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大多是依托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只有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是依托于国土资源管理专业而设置的,这已不能满足区域国土资源管理行业对土地规划、GIS应用和地籍测绘、土地估价等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课程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课程设置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课程体系是一个担负特定功能、具有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知识组合系统[1]。课程体系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各高职院校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刚起步,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一方面,因专业设置起初多源于各院校的工程测量专业,黄河水利职业学院该专业的设置直接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增开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方向,使得各院校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一般都照抄照搬工程测量技术的课程体系,只是稍微变换一些课程,增加了土地管理总论、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法学等土地管理相关课程而已。另一方面,课程设置没有依据学习该专业的学生特点设置。通过对本校2008-2013届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21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表2可知,当学生被问及“您在校读书时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有65名(占30.52%)学生想从事测绘工作,有18名(占8.45%)学生表示要从事土地规划类工作,有52名(占24.41%)学生想从事房地产评估或经纪工作,有65名(占30.52%)学生认为要从事国土资源行政管理工作,仅有4名(占1.87%)和9名(占4.23%)学生表示毕业后想从事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方面的工作。这些数据可推出,选择就读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或未毕业参加工作前,有135名(占63.38%)学生想在毕业后从事土地规划、土地评估、房地产评估和国土资源行政管理等土地管理相关工作,这表明学生想在校读书时加强对土地管理方面课程的学习,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测绘无疑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课程教学没有充分体现高职特点,课程内容重理论轻技术和实践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质的区别在于所培养的人才的规格和类型上。普通高校培养的是理论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或操作型人才,所以课程设置要注重能力的培养[2]。许多高职院校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教学计划的编排上也体现出实践课。但是由于经费、师资、学生在外实习期间的安全等方面原因,有的实践课比例过小,有的则徒有虚名,上实践课或实习课则采取“放羊式”管理,随学生“自由发挥”,没有周密的实践计划和悉心的实践指导。另外,实践课的设置也没有密切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相结合,学生的课程实践都仅仅停留在模拟实践上,没有让学生参与具体的生产项目实践。这些现象在高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也依然存在。
4.课程设置有所偏颇,不能体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2005年教育部首次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对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主要课程有:测量平差与计算机程序设计、数字化制图技术、控制测量与GPS测量技术、航空摄影测量基础、地籍测量、房产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房产地籍管理与法规、地形测量及实习、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房产与地籍测量实习、航空摄影测量实习、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等。就业方向是:在房产、土地、城建、测绘等部门从事房产、地籍测量技术与管理工作。从国家的主干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的确定来看,主干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地籍测绘进行了测量相关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该专业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即没有体现测绘和土地管理这两个不同的方向。另一方面从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色对本校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看,也是偏重于测绘专业课程的设置,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看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8门主干课程中,有五门(超过半数)是测绘类课程;而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20门主干课程中,7门(占35%)测绘类、5门(占25%)土地管理类、8门(占40%)GIS应用及开发综合类。
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核心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就是相信人人是才、人人能成才;致力于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对今后的发展要求、个人气质等来设计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因材施教[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就是要突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应用性。一方面,要优化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优化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包括社会知识、文化艺术、职业道德、礼仪、环境保护等知识,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基础课程根据行业通用能力要求开设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标准开设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术能力[3]。即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在体现作为测绘类专业应有的专业定位和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应考虑本专业的另一研究对象—土地管理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又要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在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增强职业的适应性。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学生的心声也反映了这一点,如表3所示。
2.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定位和完成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必须正确地反映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4][5]。
此外,从我们的问卷调查来看,如表4所示,被调查的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毕业或准毕业学生中,从事测绘工作的有73人(占41.95%),从事土地规划、房地产评估、国土资源行政管理和房地产开发相关工作的有53人(占30.46%),且从2008到2012年,从事测绘工作的学生由占全班人数的62.50%下降到27.16%,这表明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就业趋势逐渐向土地管理行业转移,且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力度,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行业地位,增加了对土地规划、土地评估和地籍管理等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则我们的课程设置也应当适应当前就业形势,强化订单培养,增设农田水利学、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等编制土地规划所需的相关专业基础课,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才能体现地籍测绘和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两个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
三、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国土资源工程系的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创建于2005年,现已招生6届(期间因生源少停招一届),共招收学生290人,其中已毕业3届,共有毕业生213人。专业开办以来,一直参照本系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和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毕业生大多在测绘行业就业,但就业趋势逐渐向国土资源管理行业转移,在此基础上,探索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途径。
1.突出课程模块,重组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我们将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重组优化,详见图1和图2。
2.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在课程模块化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各个模块的具体课程,且开课顺序也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和参与具体生产项目实践的可能性,专业拓展选修课程以班为单位选修任意2~3门课学习,具体详见表5。
四、结语
当前我国地籍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信息技术行业正在蓬勃发展之中,各有关高职院校应当以国家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和示范性高职学院、骨干高职学院建设为契机,在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的同时,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引进职业技能型、双师型教师,推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培养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壮金,严志强,廖赤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广西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刘朝晖,陈礼芬.就业导向下高职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
[3]孟坤,卢润彩.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9).
篇8
关键词:工程测量;工程任务;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测绘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测绘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期性、基础性的工作,工程测量作为测绘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各类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各阶段有关测绘工作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以及现代工程大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工程测量行业需要一批具有安心生产一线,工程意识强烈,理论基础适度,知识注重综合,专业针对性强,技术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的新型人才。
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工程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工程测量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土木建筑工程领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筑工程设计、施工、造价、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
(二)就业岗位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特点是“精测量、懂施工、会管理”,办学宗旨是“做细做宽”,基础理论课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重点,掌握测量基本知识。所以通过三年的培养,针对性的就业岗位主要有:从事房屋建筑工程、公路工程、铁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煤矿石油工程等诸多行业工程控制网的建立、地形测绘、施工放样、设备安装、竣工测量、变形观测和维修保养等就业岗位以及相关管理岗位。一些优秀毕业生也可以进行测绘技术革新和新技术开发工作。
(三)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说明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可归纳为“1223”,其核心内容为“1条主线”、“2个主体”、“2个并重”、“3个阶段”。“1条主线”即指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2个主体”即学校和企业;“2个教学主体”即在学校完成理论教学和一些课内实验、实训,培养学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单项技能,在施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在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个重点”指高职高专学历教育与岗位职业资格教育两个重点,建设部、劳动部和各地方建设厅发文,明确要求建设行业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实行资格证书制度,施工员等必须持证上岗,只有文凭没有职业资格证书便不能在施工现场的项目部做技术与管理工作。
三、课程体系设置
工程测量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打破以往的授课顺序,以实际工程任务为导向,将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划分为模块,根据工程任务开设相关课程,使学生掌握胜任该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详见下表。
参考文献:
[1]魏旭东.高职高专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8,(3).
[2]甄红锋,王万喜.高职工程测量专业培养方案的探讨[J].高职专论,2008,(2).
篇9
摘要:
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信息化测绘”时代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文章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加强测绘新技术下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多样化实践基地建设、本科生导师制以及科研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阐述了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尝试与实践效果,不仅为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奠定基础,也为其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思路与借鉴。
关键字:
测绘工程;专业认证;培养模式;测绘新技术
一、引言
随着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测绘科学经历了“传统测绘”、“数字化测绘”,再到“信息化测绘”的快速变革[1]。特别是2014年1月和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和批复了《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2014〕2号)和《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在国家政策驱动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总体战略部署下,现代测绘技术突飞猛进,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分发服务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测绘行业呈现跨越式发展,这给我国测绘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高等院校培养服务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及相关部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和中国工程教育的国家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2],教育部2006年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09年后进入普及推广阶段,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并于2015年3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推出了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设置了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作为工科特色鲜明的测绘工程专业,我校正在积极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开展测绘工程专业建设及认证工作。为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年版)和“信息化测绘”时代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测绘专业应制定符合认证标准、学校定位和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3-4],为此提出新的培养目标,即注重现代测绘学科新理论新技术、专业技术能力、工程设计与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组织与领导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关注毕业生社会认同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体现新测绘时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本质要求。面对新的培养目标,如何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5]。为此,本文以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为对象,探讨工程教育论证建设背景下,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测绘专业人才的需要,在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方面做的一些改革尝试。
二、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融入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
当前,测绘新设备新技术日新月异,使测绘的作业方式、生产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不仅提高了测绘效率,而且大大减轻了测绘人员的劳动强度。为了保证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紧跟测绘新时展步伐,在专业课教学方面应当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本专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的相关知识[6],引导学生不断去接受专业前沿信息,以高新技术突出测绘学科的作用。近年来,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不断引进了TrimbleGPS测量系统、低空无人机、轨道几何状态检测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设备与技术,而相关课程的教材对最新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新方法原理涉及的不多[7],为了使学生对这些新设备新技术相关知识与应用有足够的了解,相关教师对《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以及《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拓展和深化,并随着测绘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保障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不脱节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激发学生从事本专业的兴趣。
(二)拓展新的实习环节,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测绘工程专业必须注重实际动手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外业操作和维护仪器设备能力,而且也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内业数据处理能力,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使用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专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紧跟新时代测绘发展的步伐[8]。因此,在保障传统基础测量实习与设计环节的基础上,包括测量学实习、数字化测图实习、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GPS实习、工程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对各项实习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借助引进高、精、尖仪器设备,拓展测绘新技术的实习环节,如增加多功能全站仪应用实习、轨道精调课程设计、3D激光扫描仪使用与数据处理实习、高光谱仪使用实习、遥感实验以及工程结合的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实习等。另外,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组建测绘机器人、3D建模、GPS定位与技术、低空无人机、遥感等兴趣小组,并每年举办综合测绘技能大赛,锻炼、提高和检验测绘工程本科生测量技能,为今后就业增强了竞争力,例如,目前累计成立50人的无人机摄影测量兴趣小组,完成了邯矿集团太行矿区、永年广府古城、平山县营里镇石榴沟村等区域的飞行方案设计、无人机航拍、像控点测量、数据处理和立体测图等工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开拓实践基地,提供多样化工程实践机会
近年来,我校测绘系在不断完善校内及邯郸市内实习场地的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开拓省外、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注重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的测绘工程专业实习与就业基地。目前,测绘工程专业已与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开滦集团、中煤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地数码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博翔地理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一些煤矿企业等签订了校企联盟协议和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建立了近20余个教学实践科研基地,并在相应的实践基地聘请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指导;另外,鼓励学生在GPS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应用、三维校园建设等方面进行工程模拟实践,开展以“在工程实践中成长”为主题的项目现场实践等活动。通过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多内容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提供多样化工程实践机会,保障课堂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无缝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应用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同时在工程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爱岗敬业、艰苦拼搏的良好专业素养,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培养方式,实施导师制
在创新培养方式方面,测绘工程系通过一系列辅助措施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和专业知识学习辅导,如组建生活和学习兴趣小组,对优秀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值得一提的是测绘工程本科生导师制在学院最先实施,其做法是:在刚进入大二阶段学生中选取成绩优秀或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专业兴趣的同学,安排测绘系具有博士学历或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每位导师可带3~6位本科生进行跟踪指导,并在以后学习阶段实行淘汰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与专业老师接触和交流的途径,帮助解答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在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优秀拔尖学生的同时激发学生之间良性竞争,以及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动力。目前,测绘工程系本科生导师制已实施3年,从学生成绩、参与工程实践与课题的能力和积极性以及创新项目申请来看,该项制度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结合教师科研课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针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宗旨和教学目标,测绘工程专业培养应当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以及老师科研课题,吸收优秀大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或科技服务项目中来,培养学生针对实际科研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寻求方法解决的能力,并让学生经历从项目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再到验收的全过程,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给学生创造从事测绘生产、科研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及撰写科技论文,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其实践与自身创新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9];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及时给学生灌输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信息,提高教学质量。近三年来,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矿区变形监测、土地权属确定,地籍测量、地形图测绘、轨道精调、线路测量、边坡放样与监测、流域下垫面信息提取、种植结构提取、流域资源环境监测等,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400多人次参与完成教师横纵向科研课题40余项,申请获得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9项,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在工程教育认证建设背景下,面对信息化测绘时代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测绘人才的要求,进行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符合当前社会经济需要的创新性复合型测绘人才的首要任务。本文从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导师制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我校测绘工程系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不仅为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关要求奠定基础,也为信息化测绘时代测绘人才培养以及其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思路;但同时应该注意到,测绘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测绘时展步伐,因此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吉长东,徐爱功.基于“卓工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矿山测量,2015,(1):86-88.
[2]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4版)[M].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编印,2014.
[3]宁津生.测绘工程专业和测绘学[J].测绘工程,2000,9(2):70-74.
[4]李秀海,曹先革,张为成,等.结合专业认证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J].测绘通报,2015,(S0):241-243.
[5]王西林.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甘肃科技,2015,31(9):84-85.
[6]胡青峰,马开锋,王铁生,等.测绘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浅谈[J].科技创新导报,2015,(22):200-201.
[7]冯甜甜,程效军.“卓越计划”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1):27-29,36.
[8]袁修孝.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5):14-15,22.
篇10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测绘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不完全统计,2012年在全国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高校大致115所左右,其中60%以上均属于地方院校,30%属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以这些地方院校早已成为培养测绘专业人才的摇篮和主力。然而,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及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市场,两者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尤其作为近几年新升的地方院校,时间短,经验少,出现诸多问题,亟需要进行培养理念的转变,培养模式的转型,培养方法的改革,因此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测绘工程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升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
一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的中间产物,地方院校办学理念下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精英教育培养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又不同于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应用人才,而是两者都有所兼顾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地方院校测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指培养具有扎实的测绘理论基础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够熟练地掌握测绘工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思维和工程实践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能在测绘、规划、国土资源、矿山、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从事测绘工程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生产、设计、开发及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地方院校积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测绘工程项目为依托,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形成测绘行业特色,培养“测、算、绘”基本功过硬,深受测绘单位欢迎的高技能应用人才。
二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于2013年6月升格为地方本科院校,测绘工程为国家教育部首批的本科专业。由于我校办学时间不长,尚在办学经验、师资队伍建设、软硬件设备投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测绘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应用型人才目标相差甚远,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测绘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长期以来对测绘工程专业缺乏深入调查研究,总是仿照研究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在培养方案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典型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比如:测量平差学时偏多,GPS学时偏少,摄影测量与遥感应分为两门课程,工程测量与矿山测量内容有交叉等,不能很好地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深入广泛调研,课程设置盲目、随意,导致测绘专业理论课程开设甚多,而实践课程少之又少,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外,课程设置陈旧,没有将有关测绘的新技术、新方法的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
(二)测绘教师严重短缺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经验少,专业发展不均衡,我校2014年、2015年测绘工程专业招生8个班,每届人数多达240以上,生师比严重超标,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急于从高校招聘毕业生进校弥补测绘专业师资队伍的不足,大多数老师从学校到学校,普遍存在理论基础深厚,实践能力薄弱,这种现象严重制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实验设备不足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测绘专业仪器严重不足,经纬仪、水准仪等常规仪器多年使用但没有进行及时的检校充实,故不能满足正常的4人一组,导致实验效果大打折扣,全站仪、GPS接收机等先进仪器匮乏,GIS数据处理软件为零,遥感实验室还在筹划中,这样的条件很不利于老师、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实验实训基地有待完善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时间短,实验实训基地还不完善,尤其是测绘工程专业根本没有成型的实验实训基地,师生实验实训只能在学校里的空场地机械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与实际测绘岗位的规范要求还相差甚远,也体会不到真实的测绘环境。
(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欠缺
新升地方院校实践时间短,经验少,尚未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师生还是按部就班按照老的一套,老师指导做实习实验,课后学生交报告,老师给成绩。不管实践效果如何,只要出勤就拿上了该门课的学分,不采取措施,长期以往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背道而驰。究其原因相应的配套机制欠缺,尚未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合理地评估,不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三测绘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尽快着手修订测绘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广泛调研兄地院校及测绘企事业单位,并经专家论证。构建宗旨是突出实践,重点强化应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比例,新增创新体系,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力争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一)调整课程设置,重点突出应用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基础,课程体系是手段。必须围绕测绘专业应用型人才这一主线构建突出实践,重点强化应用的课程体系,保证实践体系四年不断线。测绘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采用“平台+模块”的形式,共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平台及“通识教育、专识教育、课内实践教学、集中实践教学”四大模块,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少于45%,学分比例不少于40%。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例如:更新计算机语言,增加摄影测量及遥感实验,新增GIS上机实践及大比例尺数字测图实训,缩减测量平差课时,新开设地下工程测量实践课程及CAD二次开发等。同时,现代测绘技术、测绘学概论、计算机地图制图等课程也要根据测绘技术发展适时动态调整。
(二)理论联系实际,革新教学方法
测绘发展突飞猛进,专业教师根据测绘现实随时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要及时将测绘专业的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第一时间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实时掌握测绘界最新动态。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及“黑板+粉笔”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入测绘工程项目教学法、测绘案例教学法、实验室现场教学及模拟仿真教学等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行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争取财政支持,完善测绘实验中心
测绘专业应用型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验实训作为前提,测绘实验设备作为物质保障,因此,作为新升本科地方院校的测绘专业应积极争取外援,加大财政支持,建立测绘实验中心,包括工程测量实验室、航空摄影与遥感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既包含常规的仪器也包含先进的设备;既要充实硬件也要购买软件;既要在规格也要在数量上满足教学需要。
(四)鼓励教师挂职锻炼,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践出真知,名师出高徒,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测绘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急需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动手实践能力超强的高水平的教资队伍,能够实时关注测绘新技术、新方法,把握测绘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打造,一方面鼓励教师下企业、进工厂进行实践锻炼,直接参与测绘单位的工程项目,挂职锻炼时间至少半年,在实践中提升教师测绘水平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聘请测绘单位的技术人员走进课堂,为学生讲授丰富的测绘实践经验。我们已经做出很详细的“教师下企业,工程师进学校”双向交流的实施方案,从下学期开始执行。每学期要派一名年轻教师下企业锻炼,同时要引进一名工程师进校参与测绘专业实践课程的讲授。
(五)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监督评价体系
培养测绘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实验实训是基础,基地建设是保障,因此,打造高质量、相对稳定的实验实训基地至关重要。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地环系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自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以满足测量学、控制测量、工程测量、矿山测量等课程实验的需要,尽可能进一步提高测绘专业学生实践水平。同时,要加强和周边测绘单位合作,本着“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与工矿企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基地,为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提供1年的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综合性教学环节,要使学生实践过程取得良好效果,需要建立一套集监督、反馈、评价和激励为一体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师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四结语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测绘工程作为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主打专业,承担着为阳泉乃至山西的测绘、工矿、房地产、市政、建筑等行业的发展培养高技能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如何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高测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专业教学的当务之急。需要领导及测绘教师的共同努力,尽快构建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购买仪器设备,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完善双师师资队伍,争取短时间内出高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海建.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4(6):67-69.
[2]宁永香.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初探-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2014(20):265-266.
[3]张芹.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前景探析[J].今日财富(金属发展与监督),2011(7):147-148.
[4]吕银德,赵俊芳.高职高专食品专业校企合作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初探[J].农产品加工,2016(5):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