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服装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服装行业研究

篇1

关键词:碳足迹 碳排放 纺织服装 转型研究

一、 引言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最近几年,气候变化尤为引人关注。据地球气候统计数据显示,从工业革命开始,地球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从280ppmv上升到了目前的379ppmv,全球平均气温也在近百年内升高了0.74℃,在近三十年来尤为明显。如果任由这种趋势继续,全球气候将难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组织已经签署了相关的国际性法案,如《京都议定书》,以此来约束全球工业发展对气候的影响,达到全球范围内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然而这对我国经济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持续,据相关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的化石燃料消费排放为62.84亿t,占全球总量的21.01%,已经超过美国的20.08%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随着新一轮气候谈判的进行,我国面临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而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以经响应了全球节能减排方面的倡议,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目标,即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较2005年降低40%―4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CO2排放的目标,即在十二五期间,单位GDP的CO2排放降低17%。

对纺织服装行业的碳足迹研究都集中在近几年,但由于计算方法和标准都不完善,更多的研究都是在以一种综述的方式阐述新近的研究成果或者计算标准,也因为对于系统边界和投入产出一些过程难以控制,想要通过明确的边界、准确的投入产出来计算碳足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这也是目前研究的困境和不足之处。本文正是基于这些问题,尝试性的通过一个行业对能源投入消耗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来计算碳足迹,并以此来论述纺织服装行业减少碳排放、实现行业转型的必要性。

二、 碳足迹及其度量

碳足迹源于“生态足迹”,是指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排放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气体总量,相对于其他碳排放研究的区别,碳足迹其实是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摈弃了传统的“有烟囱才有污染”的概念,就比如人行走时留下的脚印,碳排放也有自己的足迹。产品碳足迹是指某个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各种GHG排放,即从原材料一直到生产(或提供服务)、分销、使用和处置,或者可以说从摇篮到坟墓整个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

对碳足迹的计算目前比较认可的主要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计算方法是“自上而下”模型,这是以过程分析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生命周期清单分析得到所研究对象的输入和输出数据清单,进而计算研究对象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也即碳足迹。

第二种方法是“自下而上”模型,该模型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投入产出模型是研究一个经济系统各部门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数学模型,该方法最早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瓦.列昂捷夫(W. Leontief)提出,是目前比较成熟的经济分析方法。Matthews 等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RI) 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会(WBCSD)对于碳足迹的定义,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立了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模型(EIO―LCA),该方法可用于评估工业部门、企业、家庭、政府组织等的碳足迹。

投入产出法需要在生产过程中根据能源的消费来计算碳足迹。因此,碳足迹的核算是基于终端能源消费口径的统计数据,采用对应能源的排放系数来计算全部碳排放,计算公式为:

■;i=1,2,3,......,n

(1)

其中,C为碳排放量;Ei 表示的是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以标煤计算;fci表示的是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这里我们直接引用曹淑艳等给出的我国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

以上两种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各有优点和局限。对于过程分析法来讲,其优点在于分界明显,能够比较准确的计算出每个阶段的碳足迹;其局限性在于:1、由于该方法可以在无法获知原始数据的情况下采用次一级数据,这可能会导致碳足迹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偏低;2、过程分析法在对碳足迹分析时,没有对原材料生产以及产品供应链中的非重要环节进行更深入的思考;3、过程分析法由于无法具体获悉产品在各自零售过程中的碳排放,所以零售阶段的碳排放结果只能取平均值。对于投入产出分析来讲,它的一个突出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利用投入产出表提供的信息,计算经济变化对环境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其局限性在于:1、EIO―LCA模型是依据货币价值和物质单元之间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但相同价值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隐含的碳排放可能产别很大,由此造成计算结果存在偏差;2、由于同一部门存在不同的产品,这些产品的CO2排放可能千差万别,因此采用该方法计算时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3、投入分析法可算结果只能得到行业数据,无法获悉产品的情况,因此只能用于评价某个部门或产业的碳足迹,而不能计算单一产品的碳足迹。由于本文计算的碳足迹是纺织服装行业的,因此这里我们选用投入产出法计算。

三、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状况及其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需要将纺织服装行业进一步分类。为此,我们采用国民经济对行业统计的分类。截止目前,行业分类已颁布了3个版本,分别为GB4754― 8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199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和GB/T 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本文根据GB/T4754―2002将纺织服装行业划分为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这三类。由于是对我国纺织服装全行业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因此在确保统计数据来源一致的前提下,行业分类的内部调整对最终核算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对这三个类别的能源消费数据进行细分,选取2000-2012年的数据,这是因为早期数据无法获取,再者我国2000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加工制造业才蓬勃发展起来,使用以前的数据计算碳足迹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一)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状况

根据能源统计年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能源消费包括:煤炭消费、焦炭消费、原油消费、汽油消费、煤油消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电力消费。根据表1给定的能源碳排放系数,采用碳排放公式(1)进行计算,得到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中各类企业历年的碳排放量(如表2所示)。其中,我国纺织行业的碳排放从2000年的6349.28万t增加到2012年的14114.29万t,增加了两倍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从2000年的648.36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1878.25万吨,增加了三倍;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从2000年的368.78万t增加到1166.37万t,也增加了三倍多;其中2000―2012年间,纺织品行业的碳排放量占这三个类别的比重一直最大,平均保持的85%左右,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碳排放基本保持在10%左右,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的碳排放占比平均处于5%左右。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在2000―2012年之间的碳排放量处于不断上升之势,在2008―2009年间略有下降,这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一些企业减少产出,因此碳排放暂时下降,但整体上不影响这个行业碳排放总量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分析

碳排放强度是反映碳排放量与产值产出之间关系的指标之一,目前比较认可的计算方法是:碳排放强度等于CO2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因此,将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定义为纺织服装行业的CO2排放量与纺织服装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2)

式中,I为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强度(tCO2/元),C为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量(t),VG为纺织服装行业总产值(亿元),由于2000―2003年数据的缺失,这里我们使用2004―2012年的数据,将纺织服装行业细分为纺织行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3个细分行业,分别计算碳排放强度,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纺织行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3个细分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从2004―2012年间都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是技术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资源使用合理、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所致。其中,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强度远远大于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因此通过控制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就可以大幅度减少纺织服装行业的碳足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低碳转型的启示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虽然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在不断的下降,但整体上的碳排放量还在不断上升(见图1),和我国减少碳排放的目标不符;再者,纺织服装行业也是我国主要的出口行业之一,随着国际上对碳排放要求强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考虑实施碳关税,虽然这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但是这也是未来纺织品行业发展的方向。TESCO总裁Terry Leahy先生已经明确表示要在所有上架的7万多种商品上都加注碳标签,这也引起众多竞争者的竞相模仿。因此,只有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最后,减少纺织品的碳足迹对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通过减少产品碳排放达到国家设定的标准就能获得碳标签,碳标签能帮助企业赢得更多的消费认可,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取更高的商业利润。英国大陆服装公司earth positive 在一件的普通T 恤上贴上碳标签,其市场价比同类服装高出2―3 倍。

随着我国碳交易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也可以通过出售碳排放权利获利;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制度安排下CO2 排放权将成为一种商品,与有形商品一样,通过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体现其价值。企业转型所获得的减排权既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又将为其带来可预期的收益。因此,生产企业向低碳企业转型将带来巨大的商机。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纺织服装行业由现在的生产模式向低碳生产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从计算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的过程来看,要实现低碳生产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该行业的转型:第一,从原材料的选取上选择低碳原料,一条400g重的化纤材料裤子,从原材料提供到最后的回收或者处理,整个生命周期(假设寿命2年)消耗的能量相当于200度电,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大约为47kg,而棉、麻等天然织物不像化纤是由石油等原料合成的,所以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要少的多;第二,实现加工过程对能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纺织服装行业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量极大,如果控制这一过程中的碳排放将对整个行业碳排放都有明显的改观,实现这一转变可以通过研发更先进的生产设备、更加科学的生产流程,减少生产过程对能源的消耗,提高使用效率;第三,转变目前对纺织服装品在使用结束后的处理方式,实现废弃产品再利用的可能性,目前对纺织服装用品在寿命结束时大多采取的是集中焚烧处理,这样增加更多的碳排放,如果能够实现对这些废弃品的回收利用,不仅减少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还能避免再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已经有一些服装企业开展以旧换新的活动来实现其产品的回收再利用,这很值得大多数企业去学习和模仿,如果不实现这种转变,随着消费者对纺织用品消费的频繁度提高,很多没有到寿命结束时就已经废弃了,都采用焚烧处理对碳排放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如果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能够顺利地实现转型,就会使纺织服装行业占据未来发展的优势地位,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话语权,才不会因为生产过程的不达标而被淘汰。当然,服装行业的转型也是一个复杂和创新的过程,这不仅要求企业从原材料的选取到生产过程控制碳足迹,还要求企业考虑的产品使用结束的处置环节,也即是说企业的转变要实现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低碳控制,从产品的出生到坟墓整个过程减少碳排放。

五、结论

从碳足迹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处于一种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仍处于高位,而服装和皮革制造行业的碳强度相对降低,但是各个行业的碳足迹都在不断上升,在2000―2012年之间,纺织行业碳足迹增加了三倍,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增加两倍多,这与我国低碳减排的目标相悖,也不符合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再者,从纺织服装行业来讲,实现生产过程的转变、减少本行业的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随着消费者碳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选择低碳产品,如果不实现这个行业的转变,纺织服装企业也将面临生存危机。从计算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的过程来看,该行业要实现转型必须从原料选择、生产过程控制以及产品的废弃处理来考虑。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转变,减少本行业的碳排放,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赢得该行业在未来低碳竞争中的主动优势。因此,从碳足迹测度纺织服装行业的生产过程来看,必须进行低碳转型,只有实现本行业生产模式的转变、开发低碳产品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昕,吴雄英,丁雪梅.纺织服装工业碳足迹核算中的若干问题[J].印染,2013(12)

[2]屠莉华,刘雁.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研究现状分析[J].进展与评述,2012(3)

[3]曹淑艳,谢高地.中国产业部门碳足迹流追踪分析[J].资源科学,2010(11):2046―2052

[4]谭丹,黄贤金,胡初枝.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J].四川环境,2008(2):74―78

[5]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7)

[6]王来力,杜冲,吴雄英.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分析[J].行业观察,2010(10)

篇2

The European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faces unprecedented competition from abroad, plus rising production costs. There is a strong need for innovation in all three areas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y. The European Technology Platform for the futur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 was set up to define the innovation targets and research topics needed to address Europe's textile problems. There are also many other projects for the benefit of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are under construction.

在欧洲,纺织和服装业以年营业额2150亿英镑、雇用270万劳动力的有力数据在整个欧洲工业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欧盟南部和东部成员国中,如葡萄牙和立陶宛等国,纺织服装行业大约雇用了当地25%~30%劳动力,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

然而,目前的欧洲纺织服装行业却进入了发展的艰难阶段:对外面临来自他国的竞争――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对内则面临生产成本上涨等难题。具体来说,近年来欧洲纺织行业已经遇到了多次挑战。2005年1月,WTO关于纺织服装方面的协议终止,取消了对欧盟纺织进口的配额限制,这就带来了来自亚洲生产方的竞争压力。另外,本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欧盟供应商只能把劳动密集的生产过程都转移到生产力成本较低的新欧盟成员国家,比如波兰和罗马尼亚。欧盟的供应市场还包括北非国家突尼斯,摩洛哥和土耳其。这些供应市场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再加上地理上的便利,能够帮助欧盟采购方快速应对国际市场需求,但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市场形势,这种转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面对逐渐艰难的局面,除了在可能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之外,欧盟更注重促进纺织服装企业不断的“创新”。欧洲纺织服装业大部分由专业性很强的众多小规模公司组成,需要不断更新生产方式以加速供应链运转。因此,“创新”这一课题,正是行业内所有中小型企业普遍面临的首要任务。

但是,对于欧盟纺织服装行业来说,创新也面临一系列难题。欧盟纺织服装行业共拥有17万个公司实体,公司雇员的平均数量为15个。而实际上,大量公司的规模比这一平均值要小,许多公司里的管理者要把采购、营销以及设计工作一人担当。针对这样大量分散的小规模个体,要进行整个行业范围内的调研和改革,势必难以进行统一的操作。

创新型高科技纺织品最具成长空间

在欧洲,通常把纺织服装行业划分为服装用、家纺用以及高科技纺织品三大部分。在占比重最大的服装部分中,欧洲制造商早已因流行和原创方面的优势而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目前却在走下坡路。家纺产品的生产现在已经实现高度自动化和资本密集型,劳动力成本因素相对影响较小,这一部分的生产则更加稳定。

在这三大部分之中,近年来获得最大成长的当属高科技纺织品。来自相关行业如汽车、房屋制造、环境科技以及运动的各种新科技,催生着高科技纺织品行业的新专业市场。尽管目前高科技纺织品仅占有欧盟25国纺织品总产量不到25%,但是这一数据却在持续增长中。而且,有些传统纺织基础的国家都纷纷转型生产新型高科技产品,在北欧的一些国家中,高科技纺织品已经占其纺织品总产量的80%之多;而在欧洲中部的德国,这类产品已占全国纺织品总产量的50%。

来自欧洲成衣和纺织品组织以及欧洲纤维产业联盟的Lutz Walter认为,这主要的纺织服装三大产业都需要创新。“在服装领域,创新绝对是保持行业竞争力的必需因素。在科技纺织领域,来自欧洲内部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客户日益苛刻的要求,使得创新也成为商家必须做的功课。比如一个新汽车或者新飞机的问世,经常引来高科技纺织品供应商作出一系列相关的新发明产物,这就是高科技纺织品领域的创新所在。”

创新已成为行业自身寻求变化的内在要求

在科技纺织领域,逾千计的小公司正在面临资金、人力、员工培训等方面的缺乏,并且缺少有效的市场决策来指导创新。但是,其中不乏一些公司在试图自行解决这些问题,继续寻找创新之路。Walter解释道:“由于是政府指令,许多公司是出于被迫才投资创新。但是也有一些公司主动意识到了旧的方式无力继续参与竞争,他们在积极寻求新的创新方法。这说明,创新不再仅仅是来自政府的指令,而是来自行业自身的一种寻求变化的内在要求。”

企业自行以创新来突破窘境的例子,最典型的莫过于西班牙Zara为代表的一系列服装品牌。这些品牌的流水线生产和供应链分销系统都以“快速时尚”为理念,能够实现快速应对顾客需求。“如果欧洲的时尚生产流程能够有足够高的速度,那么亚洲在生产成本上的许多优势就会消失。”Walter如此断言。另外一个创新的案例就是3D人体扫描仪的启用,以及零售商与制造商之间实现了网络数据交流的先进沟通方式。在这些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的辅助下,企业能够实现为顾客量身定做,并成功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定制服装与大批量生产的服装产品价格相近,从而增强了产品竞争力。另外还有许多新科技在不断涌现。如虚拟设计系统,先进机器人,光电纤维,球面缝制等。正是这些新科技新产品提供着硬件支持,企业才不断的在创新上有所成就。

欧盟政府不懈努力地搭建创新平台

在欧洲纺织服装行业中,诸多中小企业有着自下而上的创新需求,而欧盟政府也在自上而下的对企业进行着创新方面的有效引导和帮助。

早在2004年,为了纺织和服装能有更好的发展,在欧盟纺织与服装高阶小组的建议下,成立了欧洲科技平台,专门来制定未来欧洲纺织品服装领域内的具体创新举措,以及针对行业内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来确定相应的战略研究项目。这一技术平台把行业内的专家召集在一起,来开发专项研究课题和创新项目,这些课题和项目主要有三个方向:新的纺织品应用,把纺织服装产品从大众生产转变到客户定制,以及从一般商品转变到专业化产品。

在建立科技平台的同时,欧盟纺织品及成衣高阶小组还建议在行业内推行其他一系列举措。这其中包括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加入到目前欧盟面对全行业的第六个框架计划(FP6)。FP6于2005年开始实施,目的在于帮助欧盟各行业中小型企业利用新兴技术来进行企业创新。另外,高阶小组将着手研究企业如何筹措相关运作资金,以进行革新举措、非技术性创新、和行业联合等等。他们同时也在研究在纺织服装行业内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关于企业创新,高阶小组最根本的意见是:服装科技在当下已经迎来了一个真正要破冰的时机。服装生产线的劳动密集性特征,以及随之而来的高成本,加上高次品率(甚至有经验的生产商也会出现高达20%的次品率),这些综合在一起对服装消费构成了负面影响。对比其他日用消费品,消费者如今在服装上的花费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据专业人士分析,在服装科技这一领域中,最能为行业发展带来帮助的研究项目也许就是旗舰店的相关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目标为旗舰店的效益提高――通过3D视觉服装设计提高60%时间利用率,减少复杂服装加工时间的80%,把瑕疵或者错误从15%~20%减少到零。

特殊关注时尚领域的中小企业

欧盟第六框架计划下的时尚网络项目(FP6 Fashion Net Project)协作员Silvia Grandi说,在许多欧洲国家

中,大约高达30%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已经在过去的两年间倒闭。“但是那些快关门的中小企业都是那些不太会创新的企业。”她说,“面对来自亚洲的不断升级的竞争,我们需要新科技的诞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高速的供应链,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更好的管理系统,当然还需要快速反应能力。有些中小企业现在发展状态不错,那是因为他们早已高瞻远瞩,找到了最好的发展策略。”

许多公司都在努力开发新产品以及新的运营方法,以提高纺织产品附加值。如果说企业采取节约时间和成本的生产方式只能算是锦上添花,那么增加产品附加值这一做法则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是性命攸关的。通常来说,关于生产过程以及增加产品附加值方面的研究课题,并不是由中小型企业自己来开展的,而是由当地指定的研究中心或者大学来承担。Grandi谈到,迫于生存的压力,欧洲时尚领域的中小型企业对创新机会更加感兴趣,并急切地想知道如何不用巨大资本就能利用这些创新机会。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小型企业还处于谋求生存的阶段,不能负担较大的投资。“但是他们在不断利用合作带来的机会来进行企业的创新。法国纺织协会IFTH已经推出了自己的平台,参与其中的中小型企业数量比预料的要多一倍。来自欧洲科技平台以及法国科技平台的许多中小型公司对合作项目都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中小企业与第六框架计划共进退

中小型企业是增强欧盟行业竞争力和就业率的关键所在,并且在开拓新市场上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基于此,欧洲联盟的第六框架计划(FP6)特别着眼于参与课题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专设〈经济与科技智能解决办法〉(ETI)为中小型企业服务,对纺织服装行业中的时尚领域进行了特别关注。时尚网络(Fashion Net)就是ETI方案之一,还有关于鞋类产品“Shoes 5000”方案以及关于智能纺织环境的“ITE方案”作为补充。

时尚网络的目标是鼓励时尚领域里的中小型企业更多地参加到FP6子项目研究课题中去。它努力扩展联系网络,促进行业内建立协作企业链,从而实现企业间关于专业技能、经营方法以及实务经验等方面的沟通。由于纺织服装行业中的生产过程和供应链本身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这一项目所涉及的范围也是非常细致和广泛的。

通过与8个国家的16个中间组织进行沟通,时尚网络将会促进欧洲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创新与科技转让。时尚网络项目将会开设一系列相关活动,鼓励中小企业的参与,这其中包括两个大型会议,以及在参与国举办专题讨论会和培训项目等。这些活动旨在帮助在创新要求相类似的地区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还会建立一个科技资源数据库,而参与时尚网络项目的4500家中小型企业都会有机会享受到这些服务。

篇3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落实《关于加快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紧盯前沿、沿链谋划,龙头牵引、培育壮大,打造生态、集群发展”工作部署,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推动产业链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规模效应及行业带动作用,提高中小企业质量效益水平和为大企业配套能力,建立产业合作机制,打造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营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加快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长制”推进机制,以工程化、项目化方法抓好产业链规划设计。加强重点项目策划,聚焦产业链创意设计、品牌营销、高端面料等短板弱项,省市一体化谋划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集聚资源要素、完善产业链条。举办产业链领航龙头企业、关键节点企业、重点配套企业以及科研单位、基金、智库、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支撑服务机构对接活动。成立山东省纺织纤维产业链联盟、山东省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联盟等更多行业组织,依托联盟和协会开展常态化行业服务。

二、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建立全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沟通交流、分工合作、产品配套等协调机制,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开展产业集群观摩暨能力提升行活动,挑选省内外知名度较高、发展程度较好,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进行调研观摩,促进相互学习、交流提升。重点支持培育壮大滨州市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青岛市即墨区中国童装名城、淄博市淄川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烟台市海阳市中国毛衫名城、潍坊市昌邑市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潍坊市高密市中国家纺名城、枣庄市市中区中国针织服装名城、滨州市惠民县中国绳网名城、菏泽郓城县中国棉纺织名城9个在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三、培育六大产业基地。基于各市产业基础与优势,依托重点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增强产业链配套协作能力,重点建设6个全国知名产业基地。(一)研发创意、品牌运营、展会赛事基地。依托青岛、济南、烟台、威海等市的研发、品牌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技术研发、时尚创意、品牌运营基地。(二)新型纤维材料基地。依托烟台、潍坊、济南、泰安、威海、青岛等市技术与产品优势,重点发展芳纶、石墨烯纤维、莱赛尔纤维、海藻纤维等新材料,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纤维材料基地。(三)高端纺织研发制造基地。依托滨州、淄博、德州、济宁、烟台、泰安等市产业优势,加快多纤混纺纱线、多组分机织坯布的技术研究,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纺织研发制造基地。(四)智能绿色印染基地。依托泰安、青岛、滨州、淄博、烟台等市在智能化印染以及印染关键技术的领先优势,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化印染产业基地。(五)时尚家纺服装基地。依托威海、潍坊、淄博、济宁、烟台等市设计及品牌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服装产业基地。依托滨州、潍坊、烟台等市创意设计及产品开发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床上用品产业基地;依托聊城、潍坊、滨州等市毛巾行业的全国领先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毛巾产业基地。(六)高端产业用纺织品基地。依托德州、泰安、东营等市产品及技术优势,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产业用纺织品产业基地。

四、提升创新创意能力。发挥大企业科研与人才优势,聚焦行业前沿技术,引领带动行业科技创新 能力提升。支持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研究成果在我省转化。积极培育国家级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示范园区(平台),通过整合资源、人才引进、品牌孵化、成果转化、服务共享等途径,打造全省纺织服装产业 资源聚集高地。举办“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纺织服装分赛,办好中意服装设计大师班和中国国际华服设计大赛。成立山东省时尚产业联盟,推动纺织服装与鞋帽配饰、珠宝首饰、文化艺术等时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到2022年,全省力争培育壮大纺织服装领域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12个以上,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个以上,国家级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示范园区(平台)10个以上。

五、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重点项目库,瞄准原创设计、新型纤维、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附加值高、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重大项目,健全服务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定期组织重大项目专题推介,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纺织服装产业项目。树立产业链招商思维,集聚资源、集中力量、集成政策,精准招引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到2022年,第一批重点跟踪协调并支持推进20个产业链重大项目(总投资202亿元)。

六、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工程,支持引导企业加大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应用,实现管理、设计、制造、营销等全流程数字化转型,推广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和精准化营销。建立企业与数字化服务商常态化对接机制,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对接活动,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保障等。开展行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活动,一企一策制定数字化建设方案,指导企业进行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改造。大力培育推广纺织服装行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上平台、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链重构,促进企业间结成更紧密的生态伙伴。到2022年,全省诊断培训纺织服装企业500家以上,重点培育推广纺织服装行业互联网平台5个以上。

七、深入推进“三品”战略。深入推进纺织服装行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组织企业参加春秋两季上海五大联展,集中展示和推介山东省纺织服装优势产品,提升“山东纺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利用天猫、淘宝、京东、必要商城、亚马逊跨境电商平台等网络购物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直播带货平台,重点客户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快速、精准、高效营销。到2022年,全省累计培育纺织服装行业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100个以上,重点培育品牌企业50个以上。

八、强化人才培训。举办纺织服装产业高端人才培训班,针对纺织服装行业董事长、总经理、二代接班人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从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化培训,持续提升企业家能力素质。利用中意国际服装设计大师班线上线下授课及大赛赛前专题辅导等方式,高水平培训指导企业及高校设计人才3000人次以上。针对互联网经济时代行业发展趋势,依托山东省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联盟,开展“蒲公英百千万”数字化人才培训活动,就3D数字化设计研发、柔性快反智能制造、智慧零售等方面进行培训,到2022年,联合30所高校,赋能200家企业,为行业培养超过3000名数字化人才。

篇4

今天大会的主题是“链接新动能,协同新供给”。当下,所有行业、企业都在奔着一个目标:如何在新常态下走向新成功?从白领公司董事长苗鸿冰先生等几位的年度观点来看,成功没有一定之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对纺织服装的需求本质从来没有变过。无论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到哪一个层次,其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供给本质没有变过。这两个“没有变化”也是围绕着今天的主题所做的思考。要进一步解读新动能、新供给,首先要看看整个纺织行业的定位,同时围绕着中国纺织行业“十三五”规划开展工作。

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纺织服装行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纺织服装行业占全国GDP比重的3%,纺织服装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总值的3%以上:在整个工业领域,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企业的6.4%,利润占6.07%,税金占4.3%,投资占5.3%,出口占全国的12.79%;同时,纺织服装业在解决全国劳动就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就业比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0%,也就是说,有十分之一的就业是纺织服装业创造的;衣着类消费占全国人均消费的7.4%,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占全球的55%,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8%。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纺织服装行业的重要性。

关于“链接新动能”,到底有哪些推动性因素能让行业获得进一步发展?

首先看容量。据保守估计,中国一亿中产阶层掌握着7万亿美元资产。据阿里研究院统计,到2020年,中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将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形成1.5万亿美元的增量。

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要比2010年翻一番。就衣着消费而言,意味着到2020年形成7500亿衣着类消费的增量。这次城镇化过程,将有1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将增加1600亿元的衣着消费。

目前,在我们国家“三大差别”仍然存在,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是3:1,衣着消费的差别同样是三倍。缩小和消除这个差别是中国消费进步的根本任务,也是纺织服装行业的空间所在。

其次是网络经济。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纺织服装行业在网络经济中一直起着引领作用,很多优秀的企业都作出巨大贡献,2015年网上零售8300亿元,占全国网上销售的21%,预计到2020年整个网上购物规模将达到1.6万亿美元。在2015年,纺织服装全部的电子商务已达3.7万亿元,而网上购物只不过在全部的电子商务中占到22.2%。@是网络经济带来的新空间。

第三是资本市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另外还有互联网金融,再加上海外市场,差不多有两百多家上市公司。昨天,我和即发集团的陈总、杨总探讨:资本市场到底怎么做?一是看增长,二是看现实地位。

目前有许多专注于某些领域的企业做得很好,但是资本市场对其估值并不高,反而是能够形成产业链的纵向整合的企业市值非常高。所以,要让资本市场认可你的行业地位,一定要在某个细分领域形成主导型的、垄断性地位。如果想要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就要进行进一步整合。

第四是开放的对外格局。一系列的自贸区建设,为纺织服装行业营造了更开放的对外格局。另外是国家层面供给侧的改革及“三品战略”,都为行业的发展营造了非常好的空间。

在年度观点中白领董事长苗鸿冰提到要回归产品本质,这一点我非常同意。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竞争的要素:要改变单纯重视产品的商品属性的传统思维,要建立有质量的生产和有质量的消费之间的价值连接,要构建工业文明,也要兼顾生态文明、商业文明,要引导消费者,同时也要在更高层次上树立“以人为本、环境友好、公平竞争、消费安全”四位一体的社会责任观念。

对于“协同新供给”,我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在政府层面,新供给就是政策的供给、服务的供给、信心的供给。换句话说,要发展环境的供给、创新动力的供给、成长空间的供给。比如说即墨,从中国的行政级别来说,虽仅是县级市,但目前却已跻身中国百强县的第九位。

这让我感到非常吃惊,没想到即墨在短短时间内有这么快的发展。原来我们看到排名靠前的都是广东、江苏、浙江的县级市。位于青岛即墨的“中纺联合轻纺城”,就是由地方政府直接推动、打造“原创、原产、原价”服饰全品类一站式采购基地,其贡献就在于为纺织服装行业提供了发展环境和创新动力。

“十”以来中央政府对发展路径的选择非常清晰。十一中全会奠定了领导集体;二中全会强调简政放权;三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四中全会的主题是依法治国,要提高法治在政治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我们热切盼望十六中全会有关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出台。

在行业层面,是发展导向的供给,还有是资源整合的供给,标准规范的供给。“十三五”规划及行业的科技进步纲要就是一种发展导向供给。另外,在行业会展经济、会展平台、创新联盟建设等,是资源整合的共享,还有标准的完善、社会责任的建设,都是行业的有效供给。

篇5

【关键词】新常态;纺织服装出口转型升级

目前,受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影响,以及应对行业转型升级需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也开始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一是纺织服装出口额进入缓慢增长阶段,二是生产要素进入高成本时代,三是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四是需自主创新推动转型升级。这对转型升级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业的发展提出了艰巨的挑战。此外,目前原材料价格高起、人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国际环境动荡等不利因素正削弱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优势,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新兴发展中国家凭借更为低廉的成本抢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份额。在这样新常态下的行业困局中,如何把握发展趋势,冲出逆境,寻找战略突破口,成为该行业内每个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

“新常态”这一概念是提出的,倡导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出发,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适应新常态,“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是增长缓慢、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纺织服装行业作为我国传统出口重要支柱,多年以来其出口数量始终保持世界第一,但受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影响,以及应对行业转型升级需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也开始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

1、纺织服装出口额进入缓慢增长阶段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长速度处于“换挡期”,已经告别过去十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长,同比增长速度逐渐稳定在个位数。2014年前9个月纺织服装出口额同期增长为15.9%、―35.1%、9.8%、6.6%、7.2%、6.5%、9.7%、8.9%、7.4%,数据变化表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已经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阶段。预计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同比增长率维持缓慢增长,长期处于高速增长的一系列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纺织服装行业被迫快速转型升级。

2、资源进入高成本时代

近年来,随着原材料高起、人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国际环境动荡等不利因素的交织影响,纺织服装业已步入高成本时代。成本作为直接影响企业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一直都是企业重视并积极控制的一个方面。现如今,国家不放开棉花配额制度、税负居高不下,高价棉花给企业带来的高成本和低利润;持续上涨的电费也是企业心疼之痛,我国电价水平比很多国家高每度约为0.75元,美国则为0.3元;近几年人工成本攀高也使得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劳动价格优势削弱;人民币持续升值减少纺织服装出口利润,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行业的利润就将下降6.18%[1],人民币升值大大削弱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价格优势。

3、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不够平衡,从产业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分析。横向产业结构中,一是产业链上化纤、棉纺等上游初加工产业投资占总投资75%以上;二是染整技术水平不高,虽然我国是纺织服装出口第一大国,但是产品质量仍处于低端,高档产品仍需进口。纵向产业结构中,企业在设计、生产加工、销售等整体结构中,偏向中间的生产加工环节,而设计与销售环节较薄弱,呈“橄榄型”发展模式。纺织服装价值链上,也是两头利润大中间小,要保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国际市场地位,就要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

4、需自主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进入缓慢期,当产量达到一定高度,再过度追求大规模和产量已经不能刺激出口额的增长,同时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业的崛起也在挤占我国海外市场,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迫使一部分企业转向内销。如果要刺激出口额增长,应由过去过度依赖的价格优势转向加强质量、设计、品牌附加值管理 [2]。

二、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纺织服装业“新常态”为纺织服装出口提出了艰巨的挑战。2014年1―9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同比增长缓慢,纺织服装累计出口额为2218.99亿美元,同比增长5.95%,较2013年同期回落6个百分点左右[3],预计后期维持缓慢增长。面对“新常态”行业困局,我们要积极转型升级,寻找战略突破口。

1、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向ODM转型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业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要保持或提升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提升创新能力,由过去加工制造领域转向价值利润大的设计研发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向ODM转型,改变以往等待订单的OEM模式。不少企业借助现有先进设计研发软件,投入相应服务资源和快速回应客户需求的方式加快转型,成为中国首批ODM服装企业[4]。

2、以提升产品质量为突破点,增强国际竞争力

纺织服装企业要想提高自身核心能力,就要避免与市面流通的产品同质,改进产品质量做到产品升级,满足国际市场对纺织服装种类日益变化的需求,由产品差异化获得更多的海外市场利润,从而刺激出口经济增长,适应纺织服装出口“新常态”。如鲁泰纺织有限公司依靠强大的研发团队,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占据国内大部分高档面料市场。雅戈尔不断追求精湛的工艺,其西服在国内国际中备受好评,好的口碑就是较强的话语权。

3、以国际合作为突破点,促进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长

我国要利用与东盟、拉美和非洲国家的良好政治关系和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国际互补互利的合作关系,提高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和市场份额。不久前第二届巴西圣保罗GOTEX国际纺织服装采购展在圣保罗北方展览中心开幕,这次展览给中国企业提供进入拉美的渠道和巴西采购商提供直接接触中国企业的平台。中国纺织服装类企业利用面料和技术优势与巴西合作,投资建厂或建立营销网络具有双赢潜力。巴西是体育大国,此前中国体育服装品牌“361度”消息称,将投资九千万元,计划在巴西设立10家代表处,首批向巴西市场投放150类各类体育服装产品,并考虑未来在巴西投资设厂。可见,国际合作,优势互补是未来促进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的突破点,打破新常态行业僵局。

参考文献:

[1]纺织业直面“高成本”时代 ・中国纺织网・信息中心

[2]彭侠,陈万卷・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三下降”的原因与对应之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4(49)

篇6

(烟台港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烟台264000)

[摘要]纺织业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近年来,诸如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以及出口国家树立的种种贸易壁垒逐渐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隐忧。对此,我们必须把握住纺织业发展的转型期,内外兼修,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推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 ]纺织服装出口;劳动力成本;贸易壁垒;对策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038

1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聚力发展

1.1综述

作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密集使用劳动力要素的纺织服装业,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行业,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入世以来,我国开始逐步享受全球纺织服装贸易一体化的待遇,尤其随着2002年欧盟和美国分别对纺织服装业项下30个和55个类别全部或部分取消配额限制,以及2005年全球纺织服装配额制度的取消,我国纺织行业产能得到深度释放,纺织服装出口额持续快速增长。自2007年起,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速有所放缓,但总额仍持续扩大,并在2011年首次突破1.5万亿元大关。面对主要市场需求下滑、国内成本上涨、市场竞争加剧和贸易摩擦频发等不利因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仍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3年出口规模站上了1.7万亿元的历史高位,达到17619.8亿元,是2002年的3.4倍。

1.2聚力发展的表现

受欧盟、美国等主要市场需求回暖影响,2014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稳定增长,共出口纺织服装18333.3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1445.4亿元,增长4.2%;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6887.9亿元,增长3.8%。从月度走势看,3~8月,我国纺织服装月度出口额持续走高,并在8月以1879.3亿元创下月度出口额历史新高,而9月到11月出口额小幅回落;12月略有回升,当月出口纺织服装1576.6亿元,同比下降1.1%,环比增长5.4%。

1.3聚力发展的原因

首先,我国纺织服装业主要出口市场的需求复苏超过预期。欧盟和美国历来是我国纺织服装主要的出口市场,但由于此前欧美深受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其需求不振,造成我国纺织服装对欧美两大市场的出口均显疲软。2014年以来,随着市场的回暖,带动了出口的增长。我国向欧盟出口纺织服装3604.1亿元,增长12.5%;向美国出口2748.2亿元,增长6.5%;出口表现均好于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整体水平。除欧美市场外,位列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第三大市场的东盟表现稳健,2014年对欧盟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长4.5%;而在新兴市场的开拓中,我国纺织服装业状态良好,对非洲、俄罗斯、巴西、印度的出口额,分别增长15.6%、5.3%、9.6%和8.8%。

其次,民营企业出口增势喜人。民营企业是影响着纺织服装业出口景气度的关键力量。2014年,我国民营企业共出口纺织服装1.2万亿元,增长8.6%,增速较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整体增速快4.5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65.4%,比重较上年同期提升了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对市场冷暖的反应最为迅捷,其出口的快速增长反映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形势有望继续向好。

最后,我国主要的纺织服装出口大省活力依旧,而中西部省份的出口步伐则逐渐加快。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一直占据着重要份额。2014年上述省份分别出口纺织服装,增速均高于同期全国纺织服装出口的整体增速,占55.4%。与此同时,部分中西部省份纺织服装出口亦形势喜人。如贵州省增长1.1倍,湖南省增长1.2倍,重庆市增长42.7%。虽然在出口规模上尚无法与东南沿海地区出口大省相比肩,但凭借着惊人的增长速度,中西部省份纺织服装出口表现不俗。

2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隐忧凸显

2.1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与“招工难”并存

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面临的最大压力。2011年至2013年,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均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年平均增幅分别为22%、20.2%和17%。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已有19个省市自治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以珠三角地区为例,目前部分熟练的纺织服装工人月薪已涨至4000元以上;而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越南一线纺织服装工人的平均工资只有200美元/月,缅甸服装厂一线工人的平均工资则仅为100~120美元/月。相比之下,国内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劳动力成本压力不断扩大。虽然工资持续上调,但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行业缺工情况依然不容乐观,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因招工难而导致生产线空置的情况。

2.2市场需求回暖与贸易壁垒频发并存

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的背景下,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有增无减,尤其是近年来出口竞争力较强的纺织服装等传统大宗出口商品首当其冲。比如,美国针对日用消费品尤其是进口消费品的安全标准要求和监管力度不断提升,频频通报召回中国产纺织鞋帽类消费品。欧盟非食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在其的2014年第42周通报中涉及我国产品的数量就多达33项,占通报总数的61.1%,其中的纺织服装和时尚物品类商品被通报7例。此外,欧盟《官方公报》近日刊登第2014/350/EU决议,正式纺织品环保标签,进一步扩大了限定产品的范畴,规定有毒化学物质的限制使用。

3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发展的应对策略

3.1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实现精细化管理

产品的竞争力并不取决于劳动力成本的高低,而是在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要求企业不得不进行产业升级,革新生产技术,并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劳动者,从而促进了劳动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外,精细化管理在纺织服装行业中显得尤为重要。不论生产者还是管理者,生产过程的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把关,细节决定成败,产品的品质和服务上了一个层次,也就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使企业获得更稳健的发展潜力。同时,政府部门应当继续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形成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有利于消除劳动力的流动障碍,减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以达到优惠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3.2强化纺织品国内标准的检测,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加强绿色环保产品的开发

我国应加强国内检测中心与国际纺织环保协会的交流,引进先进检测方法和设备,实现我国检测手段的国际标准化,以国际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打下良好基础。另外,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倡少用或不用化肥或农药种植棉花;同时企业也应加强投资研发新型绿色环保纺织材料,满足环保标准要求,从原料上保障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合格率,有效提高我国纺织服装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服装业中小企业

0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贸易也深受影响,中小型服装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危机,政府4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拉动内需、实行降息,为2009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来的起暖回升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但是今后服装业的发展局势仍然令人担忧。本文试图从行业环境、政策环境、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如何在关键时刻根据外部环境适时调整状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现内外平衡。

1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服装行业

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市场疲软、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利润1042亿元,同比下降1.77%,增速较2007年同期回落了38.76个百分点。这实质上反映出金融危机下服装行业需求下降、产品滞销等问题。2009年1~5月服装行业利润的增长幅度为16.60%,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经济效益略有提高。

投资是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增速明显放缓,生产企业投资信心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2009年3月以来,服装行业投资逐月回升,反映了服装企业对市场前景信心的恢复。

2008年以来中国服装产品出口增长缓慢,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由于金融危机下国际消费市场需求低迷,我国服装产品出口一度受阻,甚至出现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458.6亿美元,下降8.2%,负增长形势依然严峻。

综合以上产销情况、经济效益、投资情况、出口概况等主要行业数据指标判断,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服装行业也经历了外需市场持续低迷、内需市场稳步回升的双重考验。2009年上半年,由于稳定的国内市场和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支持,我国服装行业总体呈现了积极的变化,3月份以来呈逐月回升之势,这将为我国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宏观环境。调查也发现,50%的企业预期苏南服装行业整体经济将平稳发展。面对未来严峻的挑战,中小服装企业应不断推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改革进程,在困境中实现平稳发展。

2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

位于苏南地区的常熟,是闻名全国的服装生产和集散基地,有着“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称号。常熟市目前共有服装企业4000多家,年产服装达6亿多件(套),年服装销售额达500多亿元,规模型企业达到819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服装业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常熟有40个省级以上品牌,总数量在江苏省县(市)中名列第一,其服装产业在苏南地区乃至江苏省都有着极强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共走访中型企业9家,小型企业11家,其中包括内销型和外销型企业,配合调查的这20家企业的平均成立时间为11年,这与江苏服装产业11年的成长历程相吻合。本调研把具有代表性的常熟服装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足以折射出这个有着相似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苏南服装行业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发展状况。

金融危机对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影响按程度大小,主要表现在订单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资金回笼困难。中小型服装企业由于订单不稳定,开拓新市场能力弱,以及资金和人才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具备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资金基础。

调查发现,2009年一季度常熟大批中小服装企业产值和销售额明显大幅下滑,部分中小企业在2009年初短暂开工后,又陆续以减员减产或放假停产的策略静待复苏。二季度企业产值已有明显回升,产值增幅大于销售额增幅。但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产值增幅同比下降约4个百分点,销售额增幅同比下降约8个百分点。受金融危机冲击,苏南服装行业总体生存艰难,但也有少数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进入了难得的机遇期。这些企业之所以能逆势上扬,主要是在金融风暴来临之际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加叠影响,常熟中小服装企业效益明显缩水,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配合调研的一些中小企业自2008年上半年起,利润一直处于下滑阶段,在2009年一季度利润下滑幅度更为明显,平均减少约8.76%,二季度有所回升,但形势依然严峻。

金融危机下苏南部分服装企业的倒闭和裁员一时造成农民工失业人数骤增。调研发现,常熟中小服装企业2008年用工人数相对稳定,2009年上半年用工人数明显减少,裁员对象大部分为农民工。就员工工资来看,2009年一季度员工工资明显下降,二季度员工工资明显增加,但较2008年同期只略有增加0.03%。工资的下调或上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淡旺季的转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明显。调查反映,由于服装行业的自身特点,行业工资已是最低水平,受金融危机影响上下浮动的幅度是微乎其微的。访谈发现,员工每天平均工作时间约9小时,但旺季时达10-12小时,而月工作天数总体稳定在28天,具体则视淡旺季工作量而定。

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因国外采购商日益谨慎,订单明显呈现出量小、期短、大单少、下单少的特点。在对江苏省常熟市方浜工业园区的调查中了解到,2009年初大批以贴牌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以及小作坊面临倒闭,或通过裁员来降低日常损耗。而有着自主品牌的中型企业,在订单大批量减少的情况下,不得已也做起了贴牌加工。

外销型服装企业则因人民币升值加速、成本压力加大、企业资金严重短缺等因素雪上加霜。面对日渐疲软的外需市场,2008年下半年苏南服装企业普遍呈现出口放缓的局面。2008年下半年常熟出口型服装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下降幅度达到10个百分点,但2009年二季度却逆势上扬,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这也得益于国家对外贸企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就内销市场而言,据企业反映尽管内销市场获利空间大,利润高,但市场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加上部分外销企业由出口转为内销,业界竞争空前激烈。内销市场关键在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预测,金融危机不期而至使多数内销企业措手不及,不少企业没有做出准确的市场预测,从而导致产品积压。总体来看,2008年下半年常熟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态势较好,2009年前两季度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持续下滑,但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普遍高于出口型服装企业。

3政策环境分析

3.1服装行业出口退税优惠政策解读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进一步深化出口退税优惠政策,从2008年8月1日到2009年4月1日四次上调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至16%。

据相关统计显示,2009年1~3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328.8亿美元,同比下降9.7%,低于全国出口19.7%的平均跌幅,其中3月服装出口开始从负增长迅速扭转为正增长,同比增长9.9%。可见,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逐步发挥了作用。

出口商品退税是政府促进出口的政策工具之一。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增加利润空间,提高了企业接单能力。出口退税政策如果调整到位,必然对促进出口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出口退税政策有其局限性和短期性。就企业来讲,外贸生意大多是订单形式,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于手中有订单的企业,能提高利润,但由于欧美国家经济危机直接导致海外需求不足,手中没有订单的企业,出口退税政策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其次,出口退税对于企业的利好是短期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将给中小企业更多生存空间,但从长期来看,国外市场的低购买力以及外币的连续贬值,大大限制了政策的影响力。另外,退税虽然加大了企业的谈判空间,提高了企业的接单能力,但由于客户压价,最后还是让利给国外客商。

因此,提高出口退税率只是给企业信心,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能力。中小企业不能过于依赖政府政策,而应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2服装行业相关利好政策解读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国家不仅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并且及时推行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比如:将纺织服装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对服装业的不合理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调查发现,危机当前,多数服装企业仍希望政府继续出台相关措施帮忙应对,其中呼声最高的政策是帮助开辟国内市场和进行行业扶持,其次是减税和帮助融资。

3.2.1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扩大内需。政府可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扶持,引导国内市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转移,采取产业与市场双向转移的战略思路。苏南服装产业可以以安徽江西等周围内陆地区作为落脚地,并逐渐由企业个别转移行为演变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3.2.2加强行业扶持,培育自主品牌。随着危机的缓解,为了能在危机过后抢占有利市场,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投资热情已经越来越明显。此时政府应加强合理引导,防止中小企业盲目投资。

3.2.3加快落实财税金融支持,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贷款担保融资难是服装行业遇到的重要困难。尤其是中小服装企业,资本规模小,融资难,生产发展受到资金制约。“国六条”提出政府专项资金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规模同时“放量”,并辅以“绿色通道”,这不仅为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也有利于中小服装企业加快升级步伐。另外推动融资产品的创新扩大了企业担保范围,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有益。

3.2.4坚决打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企业利益。2009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些国家在挽救本国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些不利于国际贸易,特别是不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举措。发达国家频繁利用反补贴、产品质量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等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制造事端,使得我国服装产品的出口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欧盟的召回通报,奥巴马的“买美国货”条款以及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例都表明贸易磨擦不断。政府应坚决回击,打破贸易壁垒,适时调整目标出口国,转移目标市场。

4自身应对策略分析

调查发现,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小服装企业,仍然将希望寄托于出口退税率上升、内需拉动和四万亿投资拉动等政府救市政策上面,对政策的依赖心理有加深趋势。但中小服装企业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何驱寒回暖,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关键还是靠企业自身的改革和创新。

调查发现,面对金融危机,中小服装企业已采取了调整市场结构、减薪和裁员等措施,但90%的企业认为措施的改善效果并不大。面对金融危机,多数企业对今后的生产前景比较乐观,预计2010年将会采取调整市场结构、增加投资力度、招收新员工等措施。

以下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4.1建立特色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服装业的一大特点是贴牌加工,缺少自主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一旦订单减少,企业只能面临停产。所以,必须整合行业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如果能结合品牌收购、服务外包、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策略,也能在金融危机中化险为夷。

4.2调整市场结构,拓展新的地域市场,实现市场多样化。虽然2009年下半年服装行业出口额为负增长,但中国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依然相对稳固。全球的服装市场是潜力无穷的,面对欧美市场需求量锐减的形势,中小服装企业不仅可以拓展俄罗斯、中东等国外市场,还可以从国内市场寻求突破点,例如中西部地区。在市场多样化的条件下调整服装产品结构,由单一品种不断丰富成多品种,从而满足不同市场下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4.3控制内部成本。针对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的现象,中小服装企业可以引入成本控制程序,寻找替代原料、提高人员技术,从企业内部管理中提高效益。大企业可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一方面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方面降低营销成本。

4.4稳定资金链。在现有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企业更应重视原材料来源及产品销售,选取信誉高、资金稳的客户,尽可能确保资金回笼,维持资金链的畅通。由于贷款门槛高、额度少、贷款成本高,中小服装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应尽可能及时与当地金融机构取得联系,争取持久良好的关系型贷款。

金融危机爆发后,服装业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和挑战。中小服装企业要想在危机中生存下去,首先必须顺应国家政策和行业环境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也要敢于面对危机,积极寻求出路,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然而面对危机,政府的挺身而出也为服装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把服装行业推向了新的机遇点。中小服装企业如果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寻求新的突破,就能逆势而上,转弱为强。

参考文献:

[1]蒋珠燕,卢中进.常熟服装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分析[J].苏南科技开发,2007(1):62-63.

[2]靳云鹏.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7):33-35

[3]蒋恒蔚,陈桦.江苏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寒冬[J].商场现代化,2008(10):103.

[4]周妍.中国纺织服装业——蓄势待发[J].山东纺织经济,2009(1):9-11.

[5]高天宇.多管齐下助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国际商报,2008-9-23

[6]刘丹.出口退税连续上调服装企业得救[N].每日经济新闻,2009-4-2

[7]陆健.一季度纺织行业形势依然严峻有利因素正在累积[N].纺织服装周刊,2009-4-21.

[8]李溯婉.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17%”悬念[N].第一财经日报,2009-

4-25.

[9]沈锡权,章苒,张道生.金融危机下浙江纺织业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9-5-15

[10]AndrewRees,JonWeber,陈玮.企业需要大胆战略度过衰退[N].当代经理人,2009-9-9.

[11]刘欣.1-6月纺织行业运行:行业正在企稳回升时[EB/OL].中国纺织信息网,2009-8-13.

篇8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种讨论甚嚣尘上。有一位专家把2013年的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做了很好的比较,并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一定是经济走到最高点的时候;另外一个就是,金融危机发生之时,往往是新的技术革命诞生的时候。也就是说,金融危机标志着经济爬坡爬到了一个高度,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那么,接下来就应去思考如何发展、如何走的问题。纺织服装行业作为最早拥抱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行业,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品质、品种、品牌的说法。2015年,我国在讨论“十三五”规划的时候,明确提出了5个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的主要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生态,一个是智造。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乔艳津:

云制造为供应链生态圈带来机遇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深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业的发展理念、制造模式、技术体系和价值链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与此同时,个性化、定制化消费正在取代同质化、排浪式消费,以人为中心的定制化、社会化、智慧化的制作模式正在成为趋势。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制造资源高度共享的云制造将为供应链生态圈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基于此,供应链生态和云制造成为核心议题。本次供应链大会将对全球纺织生态制造供应链、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纺织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的趋势和解决方案、如何利用大数据促进纺织产业信息安全与智能制造、战略寻源和供应绩效管理等问题进行分析和研讨。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伏广伟:

营造多元化纺织服装供应链新生态

中国纺织工业长期以来处于全球纺织供应链中间环节,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纺织服装供应链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本届供应链大会,围绕供应链生态和智能制造,主办方邀请了很多业界权威专家,探讨的话题覆盖机器人、无人车间、高效管理等各个方面,探究如何打造一个科学、合理的供应链生态。

供应链生态是指能够满足不同品牌采购需求的产业环境。基本要素包括:宏观政策、产业链配套环境和个性化创新型企业聚集等。其中,宏观政策如同阳光,产业链如同水,企业则是土壤,三者缺一不可。

供应链的分级和专业化是产业未来发展的引导方向。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需要单一的一种生态,而是应营造出多元化的生态,产生多元化品牌的供应链。

中国处于全球纺织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不能提倡只满足单一标准的供应链,而是应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进行多品种、差异化的供应链建设。

为了适应这个变化,深入研究供应链的共性问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自2008年以来连续举办了八届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今年是第九届,我们期待通过大会,能为中国纺织工业未来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创造更大的价值。

南海区人民政府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灿儒:

大力实施“互联网+”智能制造战略

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是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全球化的一次盛会,供应链的整合优化是研究战略新兴产业升级的重要领域,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南海正在大力实施“互联网+”智能制造战略,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促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加快工业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

供应链生态、云制造非常契合南海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的需求。希望通过思想的碰撞、经验的交流,点燃智慧的火花,激发创新的思维,共同推动纺织服装行业品牌创新能力和价值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亨斯迈纺织染化公司战略营销与规划部全球副总裁Jay Naidu:

正视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

在纺织行业当中,我们都感受到了日益严峻的行业挑战。

有挑战才会有机遇,业界应共同合作去迎接这些机遇。特别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过去几年中,人工成本上升,资本成本也在上升,我们应如何去面对更多的挑战?

我认为首先是环境的监管。水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的重点关注领域。中国环境污染防治委员会以及相关的发展中国家均制定了一系列水污染的防治计划。一些染料生产公司根据环境保护法规被强制关闭,而严格的环境保护又推动了原材料的上涨,也影响了中国纺织行业的价值链生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纺织业领先企业也在勇于承担责任,他们正在积极投资,以新的技术和设备来解决此类问题。

亨斯迈实行可持续性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了产业的先锋,亨斯迈的中间产品、化学品都是环境友好型的,同时亨斯迈还实行了产品的监管承诺。比如亨斯迈与阿迪达斯展开合作,亨斯迈对其进行化学品管理,进行各种管理模式的推动,也包括一些约束性制度的建立,包括对染坊的管理,对流程进行优化,以保证产品对环境破坏度降到最低点。

亨斯迈一直在接受新理念的转变,积极拥抱产业链,更好地对市场进行快速反应。

越南纺织服装协会会长武德江:

除了TPP,越南还有很多优势

纺织服装是越南的支柱型产业,出口额在世界排名中位列前五。越南纺织服装成功的因素很明显,越南是发展中国家,全球的纺织服装链都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越南借助各种贸易协定的签署,获得了一系列发展机遇。当然,越南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原料短缺、产业链不完善、布料严重依赖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自身设计产业的发展。

越南官方数据显示,2000~2013年,投资到越南纺织服装领域的外资达到82亿美元。而2014年第一季度到2015年三季度就已达到了52.4亿美元,增长速度加快。

对于越南而言,美国市场占越南纺织服装业出口总额的50%左右。按照时间进程表,进口税将从平均17.5%逐渐降到零,但要享受这一政策,越南纺织服装企业要按照从纱开始的产品原则,也就是说布料要从纺纱开始做,或者从其他TPP成员国进口。这为中国企业在越南建厂提供了理由。当然,除了TPP、FTA等贸易协定带来的优势,越南还有很多吸引外国投资的优势。

美国西斯国际责任有限公司执行总监刘宝红:

两头防杂,改进供应链绩效

产业供应链的职责是什么?以合适的速度和成本把产品生产出来、配送出去。但是,企业往往面临的状况是,产品做得不错,营销也不错,但是不赚钱,或账面上是盈利的,但都在库存里。纺织服装行业有这么一句话:

三年不生产,库存也不完。根本原因正是整个供应链不够高效、健康、合理,不能有效匹配需求和供应。

举一个例子,汉王电子书有37种型号,连企业的人都解释不清楚不同型号的区别,更不要说消费者。反观iPad,推出时只有两个选择,白色和黑色;型号有3个选择,16G、32G、64G。显而易见,我们不能用无限的产品去应对无限的用户,当你出现无限对无限时,就进入了一个丧失规模效益的境地。从研发开始,不仅要进行产品设计,还要进行产品管理;营销要做好订单管理,也要做好客户管理。

讲到后端,为什么要管理供应商?服装行业大概60%~80%的产品成本是给供应商的,表面上看他们赚了很多钱,但那是做了很多增值活动才实现的,所以管好供应商很重要。

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有三个挑战:一是没有供应商的量化;二是有订单处理流程,但是没有供应流程;三是有供应商选择,但没有供应商管理。

如何选好、管好供应商?首先要提高供应商的能力。采购在管、设计在管,多个职能共管供应商时就无法形成合力,也就没能力与关键供应商博弈。

解决的方法就是要把供应商的绩效做好,整合供应商,增加规模效益,直至把企业成本降低,将速度做到更快。

英国Byford品牌董事、总经理何满光:

零售商要利用供应链提升竞争力

供应链是由一连串的供应商和采购商组成的团队,从研究产品、开发产品到最后把产品销售出去,这是一个简单的流程。但在其背后,要做多少工作才能把这个流程完成?消费者的需求无时无刻都在变化,因此这看似简单的流程随时都在产生新的变化。

如今,很多企业趋向于B2C或O2O,很多都是生产者直接卖给消费者。如何准时生产,包括及时供应,都需要有数据化的管理。

现在很多消费信息都源于电子数据化,比如通过微信、网站、电商平台去测试产品怎么样。产品没出来之前,会去网站看看有多少人点评,预估大众对产品的喜好程度。

篇9

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63-02

一、中国纺织行业面对的国际环境

2011年以来,中国纺织行业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外有全球经济复苏减速,内有加息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等紧缩货币政策、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等问题,整体市场处于宏观环境的阴霾中,纺织行业压力持续加大。虽然在“十二五”开局运行中表现良好,但整体呈现趋缓走势。

尽管总体看来,1~5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然呈现增长较快的势头,但较1~4月的出口增速(27.05%)减缓了0.85个百分点,出口价格提升是支撑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重要因素。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测算,1~5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指数同比提高了21.49个点,其中纺织品出口价格指数提高24.91个点,服装出口价格指数提高18.91个点。

首先,近年来棉花价格高涨无疑是原料成本压力上升的关键因素。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棉花价格一路高涨,使纺织企业叫苦连连。至2011年3月国产328级棉花月均价已经上涨到了30732元/吨,相当于2009年国产328级棉花年市场均价水平的2.4倍。

尽管企业纷纷通过调整产品价格、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管理方式等方法努力消化成本上涨压力,但价格传导仍不能同步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

此外,全球需求不确定因素增加,竞争加剧环境紧张。

在世界经济复苏和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各国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而我国纺织行业所面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在近年来尤为明显,使得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传统纺织服装行业(尤其是服装行业)直接构成挑战和竞争。

再者,资金环境趋紧,加息带来融资困难。

多年以来,纺织行业融资,尤其是占纺织服装行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行业面对的难题。无论是正常的生产经营,还是扩大规模、改造升级,资金的缺乏都让纺织服装企业举步维艰。

而今年,纺织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环境更趋紧张。去年和今年央行不断的提高存款准备金更给企业融资带来巨大困难。紧缩货币政策致使行业融资成本提升过快、利息支出明显增多。银行存贷款准备金率、利率的提高,更使得民间信贷资金的融资利率“水涨船高”。这对因银行融资渠道不畅而多方寻求民间融资的部分纺织企业来讲,更增大了融资成本。

二、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中应采取的对策

中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重要一年,全行业要在2020年成为纺织科技强国、纺织品牌强国、纺织可持续发展强国和纺织人才强国。在这一进程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

1.利用好“国际环境”。中国实现“纺织强国”这一目标离不开国际环境。中美两国一直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关系对彼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纺织品贸易更是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互利,结构互补是中美两国在纺织服装业乃至其它行业合作的主导因素。每年中国除了向美国出口大量纺织品服装外,也不断从美国进口大量的纺织原材料以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中国纺织业致力产业升级的进程中,美国对中国纺织业的技术及资本输出将处于不断上升的势头。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市场,约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的1/3。201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337.3亿美元,同比增长27.7%,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美国市场份额已经达到历史新高。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值得中国企业不断地、深入地开拓。借助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这个国际化、多元化的贸易平台,中美两国企业在公平、稳定、有序的环境中通过更深入开展合作,能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2.确立好在国际中的“专业分工”。随着展会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纺织生产国在这个国际化的平台中的分工越来越明晰。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纺织服装业中一些成本相对低的产品生产被周边国家取代,中国企业在纺织品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应有所变化。

3.打响“中国品牌”。中国一直是纺织大国,这样源远流长的悠久纺织历史文化更应该成为中国成为纺织强国的一个理由。中国应该多邀请国外服装、家纺设计师及相关贸易机构,与参展商加大交流和研讨,通过这种形式的有效对接,提高参展企业的产品的附加值与时尚度,提高应对美国市场和把握市场需求与走势的综合能力。在面料展展区,邀请在国际流行趋势方面非常资深的公司,强化突出展会高水准流行趋势的和为参展商提供增值服务。主动参与和加入趋势环节,对企业产品口碑的提升和品质的宣传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4.努力改善市场环境。近年以来,全球局部地区的政治动乱及部分地区爆发的自然灾害导致全球贸易风险上升,同时欧洲债务危机、美国高额财政赤字问题都成为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度的因素。预期全球经济虽会持续复苏,但速度将放缓,国际市场需求或将有所减缓。与此同时,市场压力将更大。在国际竞争环境趋紧的条件下,出口缓慢下行的走势仍将持续。

国内市场方面,内需市场总体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并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受到通货膨胀等因素抑制,国内居民对纺织品服装的消费能力或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从内部环境来看,成本压力突出、资金环境紧张是我国纺织行业需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尽管棉花价格在近期出现迅速下行的调整态势,但造成市场观望情绪浓厚、产业链前后传导衔接受阻等问题,行业盈利状况继续改善仍存压力。而资金环境紧张的压力在今年下半年仍会继续加大,也将继续提升行业的融资成本,抑制投资需求。

因此改善国内外纺织品市场环境已经成为中国纺织行业的当务之急,只有市场环境好了,纺织品市场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1]李革胜.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J].纺织导报.2001年04期.

篇10

“碳关税”是指对高能耗产品的进口,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实质就是披着漂亮外衣的保护主义而已。“碳关税”一旦实施,将大大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成本,行业应引起高度重视。

贸易壁垒“新面具”

2009年6月底,美国众议院通过的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法案,实质就是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碳关税”。很显然,发达国家的这些碳关税举措是变相的贸易保护举措,打着环境保护的幌子,挂羊头卖狗肉,行贸易保护之实。碳关税一旦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产品出口将会遭受更加苛刻的“绿色壁垒”。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起步较晚,科技含量不高,素以高污染、高耗能为世界所知。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可能因此下滑21%,这是极不利于行业发展的。如果每个企业都熟视无睹,压力会越来越大,最后受害的将是所有业内企业。国内的服装行业应该警钟长鸣,引起高度重视,及早做好准备,否则未来激增的出口成本就会如洪水猛兽般侵蚀企业。

中国是服装大国,碳的排放量是惊人的。我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把这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较大碳排放权的国家之一,但是各有关方面和相关企业却还并不熟悉该如何进入像欧美那样的国际碳交易市场,这将不利于争取碳交易市场的竞争优势。

对行业的影响冲击

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大多是以化学工业为主支撑的,化学纤维、化学染料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不少产品的低价格也是靠损害环境换来的。生产环节的减排,这是纺织服装企业能做的,也是近年来一直在做的,更是必须做好的事情。此外,作为中国的传统优势行业,纺织业在国际竞争上的优势依然存在,如低价的劳动成本、娴熟的技工等,一旦实现碳关税,中国产品的成本势必会增加,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碳关税”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

同时,在过去的10年,世界纤维产量增长了2204万吨,其中中国增长了1277万吨,占58%。由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廉价密集以及工业发展阶段的要求,全球纺织业已经或正在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也促使中国纤维加工量保持着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8年我国全行业服装产量为406亿件,按照这一数字计算总碳排放量,结果无疑是惊人的。

因此,碳关税对服装行业的影响空前,而又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将是高速发展的10年,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最近20年内又面临难得的 “黄金发展期”。 一旦碳关税实施,必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数量形成明显影响,中国的服装出口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事实上,“碳关税”等新兴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会对我国纺织服装外贸出口产生影响,而且会传导至上游纺织原料,造成连锁的不良反应,由此看来,中国服装出口企业的未来令人担忧。

企业应未雨绸缪

总体上来讲,“低碳”经济势在必行,我国就此及时制定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引导企业进行调整改革。中国有句老话叫“未雨绸缪”,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及早做好准备。

第一,从服装的面料入手。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建议棉纺织行业:鼓励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复合纱线及新型面料的开发应用,鼓励高档纯棉及多种纤维混纺、新型复合纱线及面料的生产。以化纤织物为原料的制衣业,碳排放量很高,而如果想降低碳排放量,就应使用丝绸、棉布、麻布为主要原料。从行业自身来说,七匹狼、九牧王、虎都、柒牌、四海龙等品牌服企在纺织面料的选择方面也更倾向于环保型、低能耗面料。江渡纺织通过5年研发,大大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同时调整了产品结构,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成为国内第一家将植物染料用在针织面料上的企业,目前此项新工艺已经申报国家专利。

第二,技术创新迫在眉睫。在出口贸易中,我国中小型纺织企业普遍存在着技术附加值较低,缺乏自主创新的“硬伤”。面对国外市场更高的准入标准,出口产品的适应能力亟待提高。就纺织服装业来说,要想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成为重中之重。深圳的香港利华成衣集团早在2008年就成为低碳排放这项计划的试验者。一次性付出300万元用于技术改造,改造之后,即使不计算成为低碳制造工厂之后的出口优势,仅仅在能源与原料消耗上,一年也可节省近280万元的资金。致力于技术创新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将是纺织服装产业链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也将是最后的胜利者。在未来的国际服装市场中,打造低碳经济 ,“中国制造”必将是一张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