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关系到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的发展,而儿童期是人生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从性质上说,各种身心发展障碍,都会涉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教育的根本宗旨上说,维护智障儿童心理健康,促进智障儿童人格健全发展,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不容忽视已成为共识。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智障儿童心理与正常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存在一致性,但由于他们智能上的不足,发展迟滞,在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与人格特征方面都与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差别,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正常儿童。如我班学生路静、孔令苗重度智障,典型的疑似唐氏综合症,语言发育存在很大障碍,口吃含糊不清,并有口吃,声音低哑,语音节律不正常,行为方面也存在障碍,常傻笑,喜欢模仿和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任性,多动,甚至有时候有攻击,尤其孔令苗在平时显示有畏缩倾向,路静伴有紧张症的姿势。在运动方面的障碍,我给他们上体育,劳技课时,他们的动作非常简单,常对一些简单动作做重复运动,在劳动技能方面,如穿衣服,扫地动作笨拙,不协调,步态不稳。马苏若萱、董恩甜、丁斌,重度智障,有言语障碍。因身体原因,经常流口水,个人卫生习惯又差,身上总有异味,同学不喜欢和她接近,导致她们自卑,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自信心,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他。情绪非常不稳定,易冲动、爱笑、爱哭。对于李宇轩、韦栋元、张博?都有不同程度的学习,行为障碍,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感知速度减慢,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2、注意力严重分散,注意广度非常狭窄;3、记忆力差,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4、言语能力差,只能讲简单的词句;5、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和概括力,更不能举一反三;6、基本无数字概念,靠机械记忆能学会简单的加减计算;7、情绪不稳,自控力差;8、意志薄弱,缺乏自信;9、交往能力差,难以学会人际间交往。所以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更迫切地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帮助智障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
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情绪教育入手,注重环境引导,多方配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培养和控制积极健康的情绪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通过教育活动使智障儿童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控,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培养健康的情绪,预防和转化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情绪宣泄和释放。如通过游戏、谈话、情境表演等形式,学会表达情绪,克制和宣泄不良的情绪。也可以帮助智障儿童疏导负性情绪,如愤怒时可以听音乐、作画、进行运动等;悲伤时找朋友倾诉;焦虑时,可以进行自我放松等。我班学生李宇轩为中重度智力生,情绪非常不稳定,易冲动、爱笑、爱哭。有较好的语言表达、理解与领悟能力,主要采用认知心理辅导的方法。辅导的主要任务:争取他的信任;采用谈心法,倾听他的心事;让他讲讲自己的心事与同学相互不和的心情;让他自己分析当时的想法与采用哭闹这种行为的错误,帮助他能够正确认识到采用哭闹、冲动行为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更加看不起他,同时认识到易冲动、爱笑、爱哭。不讲理的坏处。计划每周约谈 1-2 次,每次5分钟左右。经过一个月的约谈后,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加上安老师的监督与配合,他慢慢改掉了不讲理的习惯,能努力做好个人的卫生。每周到校后情绪逐渐稳定,不再哭闹。
2、优化生活的教育环境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因素,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物质环境通常指在生活和教育场所,必要的物质设备,适度的空间条件,能够为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物质保证。作为教师,我尽量给学生营造多种潜能发展的班级环境,在教室的布置中,推行“一块语言板、一个玩具柜、一个生态窗、一个休闲角”,有利于教师在心理健康课上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精神环境指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参与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彼此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精神环境近似无形,但能从多种角度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长期处于不良氛围下智障儿童容易形成冲动、愤怒、攻击等不良心理行为表现,甚至导致生理机能的失调。我班学生孔令苗、路静尤为突出。人际结构稳定,气氛轻松愉快,关系密切、和谐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在心理健康上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精神环境对智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3、家庭、学校和社区相互配合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的协调配合。班主任应该加强对家长进行智障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可以定期为家长举办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支持学校和社区开展针对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双方共同研究和学习相关的教育技术和方法,采用适宜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开展教育活动。还可以组织智障儿童和正常儿童共同参与融合活动。如我们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周活动、体育文艺艺术周活动、合唱比赛活动、融合运动会活动,爱心手拉手活动等。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措施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在活动中进行。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各种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育活动,如心理教育故事会、合作性和益智性游戏活动、情景剧表演、角色扮演等,将“我洗小手绢”、“小小值日生”、“今天我当班长”、“他是我的朋友”、“我最喜欢……”等系列活动,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还可以通过教育康复训练,促进智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如利用义务劳动日使他们在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活动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同时提升其自我价值感。也可以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如歌舞比赛、联谊会等,使智障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愉悦身心,同时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定期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围绕一个主题或智障儿童最关心、最困惑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表达想法和意愿,提出建议,教师充当倾听者和服务者,为智障儿童创设轻松、快乐的环境氛围,目的是让学生缓解压力、寻找快乐,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丰富其精神生活,促进其潜能的发挥。
三、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注意的问题
1、参与
对智障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教育环境,没有真情投入的感受,一堂心理健康课可能对他们毫无意义。为此,在课堂上要有多重感觉的恰当刺激,引起他们的兴奋。如在教学《妈妈的生日》时,我从询问学生的生日开始,引发谈话的兴趣,接着转而又问,你们知道妈妈的生日吗?大部分学生没有回答出来,于是我采用调查、采访、讨论、写生日卡、送妈妈生日卡、为妈妈过生日等多种形式,一步步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升华,达到了增进学生与母亲之间感情的目的。
2、分层
教学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对于智障学生尤其如此。在心理健康课中要做到设计的环节包容性广,应突出不同层面学生都有所感触或领悟;参与面广,每类学生都有表达的要求;选择性大,每一类学生都可能选择到自我展示或参与形式;开放性强,要淡出课堂的境界,形成教育的开放性的“环境”。
3、体验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200-02
学校是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心理学为主。笔者是安徽省某市的一位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关注留守儿童、特别是在教育局的倡导下,学校开展了关于留守儿童的活动,开通了留守儿童之家,学生可以通过电话和网络和在外打工的家长联系,拉近亲情。安徽省组织了各个学校学习心理学,我们学校也让我们几个老师参加培训。发现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借鉴这些经验,总结并完善了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四种关爱模式。
一、住校留守儿童管理模式
中部地区是外出务工比较大的地区,留守儿童相对较多,笔者就是在安徽省一个留守儿童学校任课的一线教师,我们学校的学生住校的很多。几乎所有的农村中学都有住校的学生,如安徽阜阳市颍东区的插花第二中学、阜南县的于集中学、王家坝中学等。位于安徽阜南县王家坝中学,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60%,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插花中学,留守儿童高达80%。多数家长在外打工,根据教育局和当地政府的要求,学生可以留校,在学校里居住、学习,学校统一的管理这些学生。老师具有较高素质、较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教育能力。老师排班和学生同吃、同住,便于深入地了解学生。更能及时地发现留守儿童的问题,平时多鼓励他们,夸奖他们,和孩子成为朋友。
1.留守儿童专门的心理健康组织
学校的心理学应在学校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的前提条件下。由专职的心理学教师负责建立和完善以校长为核心,吸收骨干教师和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以及社会热心人士参加的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办公室、教导处、少先队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心理学小组可以享受班主任或其他工资待遇,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是无法长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我们学校是以校长为组长,教学主任和少先队为副组长,各个班主任配合的情况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时候请阜阳师范学院的心理学教授来给我们老师、学生作讲座,给我们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心理咨询的技巧等。
2.建立留守学生“花名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小组负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专门的心理测试、心理分析、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学校根据教育局的文件要求,认真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并整理成学生“花名册”。基本信息包括记录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记录性格、爱好;记录有何病史;电话等。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本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如每年安徽阜阳市插花中学开学的时候都会对留守儿童进行填档案的工作,然后按照年级、班级把留守儿童的基本资料整理、归类。对特殊的、需要关注的学生,在保密的原则下进行观察,及时地跟踪调查。各中小学校及时制定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方案。教育局每学期都会检查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登记情况,当需要的时候可以及时地联系上学生及其家长。可以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背景,及时、有效地预防、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3.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时计划
可以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年度工作计划,做好学校在一阶段或月计划,规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和老师的配备,甚至清楚地写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总结等。组织心理学老师对学生备课,定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研活动。组织开展学校心理健康状况的专题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分析、心理疏导、并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4.落实心理疏导
当制定了计划,实施是个大问题,不但要有固定的人员、场地、时间,还要有心理辅导的目标、计划等。应该开设心理咨询小屋,让孩子可以随时得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并有一定的督促机构,如教育局、校办或者社会志愿者等。进一步发展,教学资源的公平化。在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快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
5.心理健康教育补救性教育
针对少数留守儿童出现的自我认识偏差、人际交往不好、恋爱的心理问题、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等问题,或者是心理适应障碍、神经症等心理危机等进行干预。补救的工作应该由专业性的心理学教师负责,严格准守保密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隐私。慎重使用心理测量表,或者其他心理测试手段,在正确的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治疗。心理学小组应该细心对待这些学生有必要时集体讨论方案,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对于出现个别心理异常、有精神病的学生,进行转院治疗等。
二、志愿者家长模式
推行志愿者服务,联系学校附近的退休人员、在家的社会人员、党员等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源头上说,留守儿童之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严峻,是因为没有家长的关爱,心里感到孤独、没有安全感。社会上的热心人士,可以以家长的方式给留守儿童父母式的关爱。留守儿童旁边的邻居等也是很好的联系对象,因为他们更了解家旁边的学生。志愿者可以和留守儿童深谈,了解他们的情况,特别是学习动机、个性品质的修养、人际交往等。志愿者和留守儿童在一起交流,相互之间有很深的了解,在工作、生活中都建立了很深的友谊,相互协作,工作起来相当有默契。志愿者家长是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有利的模式,他们很有耐心,很细心,能很好地和学生沟通,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让他们很好的倾诉、表达自己。志愿者家长模式有利于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使他们不再寂寞,有人可以倾诉,有利于培养他们和大人的相互信任,避免学生不会和家长交流的事情。这种志愿者家长模式的经费是没有的,完全靠志愿者的爱心,是无私的奉献。
志愿者要每年协助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档案,特别是对于自己要帮扶的留守儿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个性,了解学生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多鼓励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关怀。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程序,并按照所制定的工作程序实施。学生个性品质、自我认识、自信心理、情绪心理、意志品质、环境适应、品德心理、学习心理、青春期心理、交往心理、亲子教育、生命教育、智力开发、升学就业、社会适应等,使学生感到家庭的温暖。
三、互帮互助模式
学校把留守儿童组织起来,成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其实留守儿童的自立能力很强,独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比同龄的孩子敏感。留守小队模式的优势在于孩子之间更可以聊得来,建立友谊,友谊是学生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利于孩子沟通能力的培养,留守儿童小组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情感,完善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目前,留守小队模式的工作时间、地点、人员等,还不确定,流动比较大。特别是经费支持、管理人员的变动和周围人群的态度等因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努力。特别是,互动时,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产生最好的结果。不能让活动的时候学生不知道干什么,学生的组织能力差,要在活动的时候,统一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特别是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需要各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
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创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一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逐步的、有计划的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社交等。二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学会与陌生人交往;学会沟通,让心靠近;学会换位思考。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是教育的阵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校是个大环境,每个学生都在学校里养成各种不同的习惯、性格、友谊等。三是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时间安排,定期应举行专题性的小型的团体辅导活动;做好学生个别咨询(辅导)工作,并做好个案登记、分析与跟踪。把家庭的温暖带给每个留守儿童。
四、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与学校合作的模式
学校应该多与心理专家联系、交流、合作。对学校核心心理学问题多做了解、学习,如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对儿童、青少年的基本行为和意识发生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采取团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训练心理咨询师对学生的感受性和关系性。教育局应该多组织专家、学者指导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心理学理论到咨询方法,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多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专家学习。
参考文献:
[1]郑学刚,周洁.论高校感恩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2]杨林玉,李化树.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及教育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马蓉,张祺,张沛亮.试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9,(15).
[4]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5]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
[6]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7.
[7]高培文.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
[8]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9]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篇4
(重庆西南医院幼儿园,重庆 400030)
[摘要]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多重表现。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来自幼儿园与家庭。对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幼儿园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全面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同伴、亲子关系;依托专业资源协同干预治疗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
关键词 ]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幼儿园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与影响因素
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藏于幼儿内心,一旦遇到挫折,潜藏的负性情绪就会被现实激活,孩子就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表现为羞怯、胆小、自私、任性、冷漠、自卑、焦虑、孤独、多动、不合群、不会与人沟通交流、攻击性行为等心理状况和外显行为。笔者曾对所在园幼儿进行了“幼儿心理卫生常见问题家庭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社会行为问题、生理心理发展问题(个性和情绪问题)、不良习惯问题和学习问题。结果显示,幼儿身上明显存在着种种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躁、固执、胆怯、过分依赖、爱发脾气、易哭泣、说粗话、攻击行为、咬指甲和衣襟,还有个别幼儿存在着较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如、不良生活习惯所致的精神抑郁、性情偏颇、孤僻、退缩性行为、语言障碍、神经质倾向等。
(一)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园因素
很多幼儿园存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流动性较大,专业素养不高,对幼儿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缺乏耐心和正确的引导等问题。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你再不听话,就关黑屋子”“不许回家”“再哭老师就不喜欢你了”“你再打人的话就送到医院去”等语言来吓唬孩子,以达到使幼儿“听话”的目的。这些问题和教学中的行为很容易造成幼儿的心理问题,十分不利于幼儿紧张情绪的缓解。
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分散、零乱、片面,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体系。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心理治疗,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发展问题,只有在幼儿产生心理障碍问题时,才去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地归纳为品德教育,用品德教育的方式简单地替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适宜地等同于成人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简单地借鉴、搬移中小学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或模式来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幼儿园尚处于看护孩子阶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没有被纳入其保教工作内容,甚至于教师根本不具备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二)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是朝夕相伴的,孩子最初的心理感应是从父母那里取得的。影响幼儿心理问题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是父母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因为儿童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如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与认知对象,并以模仿式学习来感受事物、熟悉环境、发展自己的习惯行为、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即便在今后接触社会环境时,儿童也会以长期在家庭气氛中熏陶出来的心理模式、性格特征、习惯行为来判断自己对家庭以外的世界是适应还是不适应。如果父母心理问题严重、行为失当,就很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其次是父母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的影响。过度溺爱、过度保护、过度放纵等不良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产生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等心理问题;第三是家庭气氛的影响。笔者的调查显示,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只占4.8%,不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占13.5%,而父母离异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则高达33.3%,可见健康和睦的家庭气氛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二、主要应对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首先,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为此,幼儿园可以聘请心理学专家,开设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讲座,同时邀请心理学专家对教师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通,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加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另一方面,教师应主动加强对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教育。
其次,教师应转变观念,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平等与尊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马斯洛曾说:“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幼儿是让教师或家长放下长者的身份,改变幼儿听命于成人的现象,以宽容和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位幼儿。打骂式、恐吓式、数落式、训斥式、唠叨式的教育都很难达到效果,且容易引起幼儿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孩子多一些尊重,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全面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和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把维护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因此教师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首先应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合到所有领域教育目标中;其次教师要善于反思,捕捉和发现幼儿行为反应的新线索与新内容,由此生成新的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整合走向生成式、持续发展式与整体性的教育。
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和时机,因而结合幼儿日常生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又一重要措施,如可以在生活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幼儿之间的交往,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在选择游戏主题、情节以及角色等的过程中学习到如何与同伴和谐相处;在具有较强规则的游戏里,孩子们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待挫折、面对挑战,从而有助于孩子们品质和意志的发展。
(三)建立良好的师幼、同伴、亲子关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幼儿喜欢与他们平等相处的成人,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与幼儿建立新型的朋友关系,以尊重、友好的态度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以“朋友”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这样有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并让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感到轻松、愉快。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得到同伴的欢迎、喜爱,以得到心理满足。此外,家长也要创造机会,让幼儿与同伴多交往,如可以带孩子走亲访友,这样有利于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而在友好的人际交往中,幼儿心情愉快,乐观自信,也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家庭是人生活及培养人的最初、最重要的场所,父母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健康的人格特征影响幼儿,关心、热爱、尊重、鼓励幼儿,与幼儿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四)依托专业资源协同干预治疗幼儿心理问题
1.心理咨询师与教师的协同合作。
心理咨询师是通过一对一的心理检测来提供心理援助指导的专业人士,也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具有较严重心理问题(如自闭症、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等)的幼儿需要到专门的疗育中心进行治疗,但如果幼儿的问题行为比较轻微,则可以在幼儿园进行心理咨询师指导下的心理援助治疗。心理咨询师从临床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幼儿进行特殊的观察与指导,帮助教师获得对幼儿的新认识与理解,从而有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心理咨询师与家长的协同合作。
对家长的援助指导是心理咨询师可以发挥的另一个特殊职能。由于心理咨询师是以幼儿园外部专家的身份介入幼儿园工作的,他们可以根据班级教师或家长的需求,对某些有问题行为的幼儿进行非参与式观察,因此也就能够比较客观地发现幼儿园内部工作人员难以发现的问题,而且容易取得家长的信任,使家长如实地倾诉一些难言之隐。除此以外,要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等,改善幼儿的焦虑、抑郁或恐惧情绪,减少幼儿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等,以保障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9.
[2]张静漪.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内向孤僻
我国正处在关键的社会转型期,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比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加大等等,特别是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大量的务工人员流入城市,即为城市化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给农村留下如劳动力不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社会的帮助,生活和心理上都存在很大的欠缺,成绩较之其他儿童均有很大的差异,成了问题中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因素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父母外出务工所引起的情感缺失,而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作用的产物。
(1)社会因素。由于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开放与交融使我们这个社会发展既拥有更多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人们对道德认知的下降还有情感价值观的偏离,在现代传媒的渗透和影响下,这些留守儿童极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引导而走向心理的反面。
(2)学校因素。我国城乡差距不仅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上,在基础教育方面,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城市学校,资金分配也不公平,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十分有限,而留守儿童又集中在农村中小学,这就直接造成这一部分群体缺乏良好的教育管理与生活补助。许多农村中小学,没有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不到位,对他们学业的进步也会有消极的影响,在枯燥的学习环境以及升学压力下,极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3)家庭因素。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其监护人大多是祖辈,在思想上和文化上都存在很大的交流障碍,甚至生活也得不到基本的保障。父母与子女交流的方式基本上是通过电话与网络,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困惑以及情感缺失。留守儿童又缺乏家长的教导与管束,学业也缺乏指导。应该说,家庭因素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最重要因素。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努力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国家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在教育设施的完善、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教育资金的投入上都应向留守儿童比率大的学校以及偏远学校倾斜,为这些学校解决这一部分群体的各种问题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逐步建立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师,为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制度化、规范化。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可以通过电话和网络的方式多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积极倾听子女的心声。安排好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选择合适的监护人。家长还应保持与老师的联系和交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况,使子女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健康成长。
(3)加强学校的主导作用。学校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因此,要解决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要发挥学校的关键作用。首先,学校应为留守儿童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立健全寝室管理制度,食堂卫生制度。其次,老师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可以选择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另外,学校应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比赛及安全教育等活动,潜移默化中强化其自尊、自立和生存能力。第三,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积极开展一些例如周末影院、学科兴趣小组、外语角和运动会等,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让留守儿童在参与学校活动和游戏中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消除其自卑、孤立和敌对的心理落差,提高自信心。第四,班级应该形成一种独特的班级文化,让每一位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自己动手布置班级,设计黑板报等,让他们成为班级的主人,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最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资源积极开展农村务工人员的培训活动,如家长学校,扫盲班等。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也就间接地帮助了父母与留守儿童更好的进行沟通,预防一些不必要的心理障碍。
三、总结
总之,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以行之有效的解决。我校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这些留守儿童的性格问题得到了改善。儿童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骨朵,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祖国的未来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奉献出自己一份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宗海.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贵州教育,2008,01:16-17.
篇6
关键词: 少年儿童 心理健康 对策
前言
根据心理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理论,青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的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西区小学根据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制定一套有效提高青少年儿童心理水平的校本课程为目的,对300名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在充分掌握目前在开展“学科渗透”课例实验、开设心理健康课和专题讲座、开放心理辅导室、开发校本课程、健全家长学校的情况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后,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并根据新课标要求将心理学内容渗透到小学的多学科中,希望能够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使其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1. 现状分析
通过对300名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主要表现为:
(1)厌学。小学阶段应该是人一生中好奇心最强、求知欲最强的阶段,但调查结果表明:30%的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54%的学生坐到书桌前准备学习时,会马上或有时感到厌烦。20%的学生会在对学习厌烦时找“头痛”或“肚子痛”等借口。学生的厌学情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2)焦虑。调查发现,在校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对考试的焦虑。面对考试,20%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的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其中有47%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
(3)冷漠。调查发现,例如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有41%的三四年级学生和34%的五六年级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38%的家长认为,孩子平时对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得冷漠。
(4)孤僻。调查发现,有3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情感的封闭性,导致其与人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
(5)自卑。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自卑感特别重。他们大多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
(6)敌对。调查发现,部分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多方面影响,一些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2. 对策
(1) 开展“学科渗透”课例实验 。
把重点放在“如何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合”,开展“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学优势互补”课堂实验。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科学等学科组相应开展课例研讨,教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利用录音、录像、碟片等多媒体手段,选编培养学生同情心、毅力、乐观向上、诚实、独立等心理品质的国内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游戏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开设心理健康课和专题讲座。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教师正确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升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要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课和专题讲座。理论支撑点与实际案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无疑使学生的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开放心理辅导室。
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准则,用爱心、热心、真心和耐心去感化学生的心灵;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保密的原则去接纳学生、辅导学生、陶冶学生。心理辅导室能够为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心理困惑、心理困扰、心理不适应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如发现咨询者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更应做好问询记录,进行单独辅导,跟踪调查,并建立心理档案。
(4) 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与通用教材不同,它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本校学生的不同特点,从现实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对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应该在多位专家的指导和本校多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进行开发,从而使校本课程具有适用性、可持续性,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时代和学生的需求。同时,校本课程还应该定期进行补充、修改。
(5) 健全家长学校。
家庭的结构、家庭的氛围、家长教育的态度与方式、家长的文化素质与心理素质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一个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背后必然是一个问题家庭,因此,不断深化家长学校的建设,对促进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定期指导在校学生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更要定期利用家长学校教育家长如何应对自己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实现“学校―家庭共育学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离, 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因此,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迫在眉睫。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获得更好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经济报酬就背井离乡去城市打工,他们的孩子就交付给年老的祖父母养育,逢年过节才能回趟家看孩子,这种在父母长期缺位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所以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和一些心理问题。家庭因素不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唯一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生活在自我的小世界里,进行自我封闭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是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祖父母与儿童年龄差距较大,不能很好沟通,祖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2.情绪不稳定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呵护和陪伴,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暴躁,情绪易失控。
3.不善于与人交往
留守儿童大部分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缺乏与人沟通的技能。
4.留守儿童比较缺乏自信,内心自卑、迷茫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比较贫困的地区,家庭条件一般比较贫穷,而且父母一般不在身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许多困难,所以他们都比较不自信,内心充满了迷茫。
除了上述问题外,留守儿童还有着厌学、缺乏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较强的焦虑感等问题,在不同的留守儿童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并不是所有留守儿童都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做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平等对待,不给留守儿童贴“坏标签”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留守儿童,我们不能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只看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这样就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倾注真情,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一位老教师曾意味深长地说: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教育工作刚开始时,就已经失败了。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有了爱,人与人之间容易沟通,有了爱,倔强的人会变得格外驯良,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的批评较多,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还经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学生,结果会事与愿违,甚至出现顶嘴或出走、退学的现象。我们要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就应该用爱心去教育转化他们,忌用“死不悔改”、“不可救药”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言语,对他们更应该倾注真情,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田,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方蓝天。
(三)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而现在的监护人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不关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发生心理障碍。为及时了解、排除这些心理障碍,教师应多为留守儿童搭建平台,解开他们的心结。
1、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代管到人。
“代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职能缺位的孩子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空间。
2、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
充实业余生活,吸引他们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如:教师在班级开设 “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与学生“结对子”,帮助解开心灵的疙瘩,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校园心理剧表演、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队会和课外文艺科技比赛等活动。
3、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
学生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如:电话咨询、“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4、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首先,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
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学校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对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留守儿童要继续激励他们,多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对一部分习惯不好的孩子,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更需要老师付出耐心和爱心。不放弃、不歧视,最大限度地争取家庭教育合力,督促好孩子学习,引导孩子做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其次,生活上优先照顾。老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第三,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 (四)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要积极开展联动教育,不断提高家校互动水平,共解留守儿童教育难题。
1、加强互动,提高家校合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家长认识,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民工返流契机,组织好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向家长倡导科学育人,鼓励家长与亲子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要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通过打电话给外出的父母,写联系卡向监护人反馈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做到联动教育。要针对留守儿童成长变化,及时与其家长沟通联系,同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计划和方案,一起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满足需要,建立“家长”制度。留守儿童的一个共同心理委屈是:父母给他们只是“钱”的满足,而缺乏的是情感上真正需求的“爱”。情感的空白需要用爱心来充实。建立“家长”制度,可以满足留守儿童爱的需要。“家长”的职责,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辅导,要侧重于生活上的关心指导、思想上的教育引导、情感上的启发诱导。还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定期与家长通电话,达到相互沟通,每个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通报其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家长”不但要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还要对他们的业余爱好进行引导、指导。如果留守儿童出现生病等特殊情况,“家长”还承担起送医院治疗,照顾饮食起居等事项,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白,必要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求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在节假日,对无亲友可依靠的留守儿童,“家长”还要安排他们过“家庭团圆”生活,以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针对留守儿童所犯的错误或不良苗头,“家长”不能简单的处理,而应在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为了预防留守儿童发生错误事件,“家长”尤其要加强对“问题儿童”的疏导和监管。这样,通过“家长”制度,搭建了家校沟通的桥梁,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家校联动教育的成效。
篇8
(一)学校层面,加强管理和培训
1.学校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
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3.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还要开设心理信箱,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开设亲子热线,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办心理健康专栏、板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4.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二)班主任层面,点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
1.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作为班主任要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全面了解和掌握其各方面情况。如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其父母的有关信息等。在班级内开展各种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帮助他们与家长沟通交流,让他们接受父母的祝福和向父母倾诉心中的委屈。
2.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做他们心灵的引路人
班主任要在班级内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从情感上打动他们。如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活动,“献爱心”活动,借助于文学、美学、音乐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的心胸开阔起来,从而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3.解开心灵的“疙瘩”
班级中利用主题班会,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帮助留守孩子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里的疙瘩。
4.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
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三)教师层面,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关心留守儿童
1.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做他们生活的贴心人
父母长期在外,给留守儿童生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虽然有其他亲友照顾,但也有不周到之处,所以,老师在生活上帮助他们。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优化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任课教师,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促进他们完成学业。
关心、爱护每一个留守儿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教育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心,启迪孩子们的心灵,轻轻拭去留守儿童的眼泪。
篇9
[关键词]心理问题 预防作用
一、 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起到积极预防作用
学校可利用开通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网站,可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广播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校园板报展,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教育科教影片、校园手抄报展、漫画展、心理健康教育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大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对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烦恼、心理难题、以至心理障碍.起着一定的预防作用。对如何培养健全人格,培养合格人才起到一定的指点作用。如:学校利用广播宣传,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等。可以以快板、配乐诗朗诵、三句半等形式来宣传。例如:《生命教育》诗朗诵,是教育小学生珍惜生命的很好题材,有说服力,号召性强。即能教育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又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口才得到锻炼,自信心增强了。《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快板,即能教育学生具有安全意识,珍惜生命,又锻炼学生语言的节奏感,抑扬顿挫与声情并茂的配合等,并人人都写出听后感,选出好作品,在校园的心理健康园地上展示。
二、团体游戏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起到积极调整的作用
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发展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参加心理发展团体游戏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预防可能发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并帮助学生及时调整情绪、调整心态起到积极作用,使学生感觉到集体活动的快乐,培养学生有团队精神。现在的独生子女,个性太强,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学校每月或每周都搞一次有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能起到积极调整作用。让他们体验交友的快乐,增强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搞好人际关系,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如:《我的朋友在那里》?《邀请舞》《歌声与微笑》《一起去郊游》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活动。特别是那些胆小、腼腆、心事重的孩子,更要让他们多参与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去模仿、去体验、去尝试,磨炼意志、调整情绪,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三、社团活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起到带动作用
家长和老师共同参与社团活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起到带动作用,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积极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使学生身心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成长。如:小品社团、诗朗诵社团、古诗吟唱社团、故事社团、运动社团、舞蹈社团、棋类社团、爱心社团等活动。不仅对小学生各项技能方面得到锻炼,而且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多参加课余活动对小学生身心健康有很大帮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带动的作用。老师、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活动,共同与学生体验,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如:在诗朗诵社团活动中《生命教育》,提前布置学生搜集臧克家的诗《生命的意义》和汪国真的诗《热爱生命》。学生配乐诗朗诵,师生、家长加以点评和奖励。学生积极参与,收到良好的效果。小品社团活动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自编自演一些小品。在《学会节俭》教学中,小品《爸爸不是小气鬼》获得领导和家长赞扬。
四、提前做好儿童心理预防补救工作
儿童刚刚入学时,很难适应一个纪律严明的学校。他们从一个家庭或幼儿园里来到学校,需要独立、自觉的完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完。前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思想也发生巨大变化,作为教师要避免批评或呵斥学生,多关心、爱护和指导学生,经常与家长保持的联系。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注重学生在校的心理健康,道德情感、行为习惯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等。那就要主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
1.首先建立新生心理档案,普遍和学生交谈并有写实记录档案,注重观察学生的动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个案,给予重点关注及分析。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更要给予关注。通过聊天谈话的方式,了解家庭生活背景各科学习成绩等状况。对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类,做好提前预防工作,遇到问题及时化解。
2.走出去家访,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一一了解你的学生家庭情况,学生是否离异家庭,孩子跟着谁生活在一起,家长是否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等情况,这些都要了解清楚,并有写实记录。
3.班班寻回表演学生自编自演的小节目,如:利用三句半的形式来赞扬自己的学校、家乡、班级等,夸夸为班级作贡献的同学等。目的是教育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班级,爱家人等。经实践证明,收到很好的效果。
3.利用板报宣传形式。如:学生以漫画、手抄报等形式来宣传一些法律知识、生命教育等内容,目的是一方面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和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展示自己的各项才能的作用,起到
事倍功半的作用。
4.利用课堂教学发挥作用。 如:把学生分成小品组,心里剧组、团体游戏组等。来模仿体验生活,学生还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自编自演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课后布置小品组作业,课前三分钟表演)。并分组讨论发言。目的是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修养、团结合作、人际交往、集体主义精神等。当遇到心理问题时,也能够从容应对。
5.教师经常与家长沟通,与班主任联系,让家长学校真正起到作用。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心理健康教师多与家长一起探讨儿童心理学知识,老师与家长联合。 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情况,而不是告状。是为了共同做好小学生预防心理问题工作。
6.心理健康教师要注重“悄悄话”信箱的利用。教师要注重观察每个学生的思想变化、情绪状态、行为习惯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烦恼、遇到的困难写下来,放进老师的信箱里。老师要耐心的一一回信。解决学生的一个个难题。可见充分利用“悄悄话”信箱的重要性,对小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工作非常有意义。
7.合理利用发泄区。当你遇到烦恼的事,可以到心理咨询室大哭一场,倾诉、打沙包或到空旷的地方大喊,打球、跑步等,这些合理发泄方法,可解决不良的情绪,预防心理疾病。
8.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导,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地方。要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教师,不仅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心育等几方面给予培养教育。更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教师要身心快乐的教学着,教师的身心快乐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是学生心灵的引领者、指导者,也是学生的引路人。
综上所述,可见预防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总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在激烈的竞争和压力面前,不仅具有文化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提高心理素质主要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不可少。也是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重要任务。让我们用心去关怀每一个孩子吧!把善良的、美好的、温暖的、正面的、积极向上的素养传授给孩子们,来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篇10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面面观
1.性格孤僻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尽管大多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
2.有自卑心理情绪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3.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激进冲动,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
4.产生怨恨父母心理
有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理解并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这些孩子因心理与教育出现问题,已构成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据公安部调查所显示的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可见,对他们的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受缺乏父慈母爱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一个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
2.受祖辈溺爱的影响
与缺乏父爱母爱正好相反,“留守儿童”又过多地受祖辈的溺爱,走上另一个极端。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的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同时,由于受“隔代亲”这种传统习惯的影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或袒护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缺乏约束的小皇帝的心理。
3.受不成熟“自我认定”的影响
“自我认定”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与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自我认定”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三个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这三个方面的自我都有一定的看法和评价。“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往往会产生不成熟的“自我认定”。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便认为自己脑子笨;有些学生一开口说话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便认为自己表达能力差,等等。又如,有些同学见自己的独立能力不如别人,又看不到自己独立能力差的产生原因,便自我认定自己生来就笨手笨脚。因苦恼、困惑,造成了自信心的丧失,甚至自暴自弃。
4.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社会上出现了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象,部分学生和家长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留守儿童”看到父母挣了钱回来很风光,而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却在家待业,便产生了不如早点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想法,表现在学习中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之对策
1.平等对待,不给留守儿童贴“坏标签”。
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留守儿童,我们不能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只看到他们的短处而看不到长处,这就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倾注真情,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有了爱,人与人之间容易沟通,有了爱,倔强的人会变得格外驯良,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的批评较多,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还经常用批评的方式去教育这些学生,结果会事与愿违,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田,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3.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 上一篇:海洋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 下一篇:海洋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