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导质疑,唤醒思维的潜在期待
阅读教学,教师不能依循固有的思维方式、延续原本的思维路径,在改变传统思维习惯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动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在《嫦娥奔月》一文中,作者描写嫦娥反抗逢蒙的威逼利诱时,仅以“周旋”一词加以描述。教学中,教师则引领学生进行质疑:“同学们,关于这一段你们读得过瘾吗?”学生若有所悟,纷纷这样质疑:“作者这里只是说‘周旋’,嫦娥究竟是怎么跟逢蒙‘周旋’的呢?”此时,教师则紧扣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进行补充,要求学生想象设计嫦娥与逢蒙进行“周旋”的细节,并且要设计三个以上的回合。在学生的质疑想象中,两人之间你来我往,“周旋”的细节和盘托出,嫦娥机智冷静、逢蒙奸诈贪婪的人物形象扎根于学生的意识深处。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依托学生文本阅读的体验,引领学生以质疑的思维关照文本,从而开掘出文本创作中的留白,并引领学生在补白的过程中丰富了故事发展的细节,历练了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严密性,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深入辨析,改变思维内在模式
辨析归谬是锻造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策略,也是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特征的重要举措。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文本中的某一知识点,巧妙地设置思维认知的障碍,引领学生在自主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出完全依托教师点拨、告知的认知窠臼,而在自身意识的对比、鉴定和批判中促进对知识的构建与运用。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作者以生动、简练的笔触刻画了林冲处处谦让、洪教头骄横跋扈的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语言引领学生对人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体悟,但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辨析:林冲是这段故事的主人公,但课文中涉及林冲的语句并不及洪教头多,你觉得这样的构思合理吗?在描写中,作者运用了“一横”“一退”“一扫”三个动作展现林冲的武艺高强和谦让性格,并没有一个“打”字,你觉得课题中的“棒打”准确吗?作为一位名震武林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有着一身本领,为什么还要处处忍让呢?你还认为林冲是一位英雄吗?你心目中的英雄究竟是怎样的?……
三、窥探“风景”,再现思维的认知历程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就应该利用文本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切的契机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引领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中开启思维模式,尝试着从不同的侧面和维度来考量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与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很多教师会涉及这样的问题:爱因斯坦究竟算不算得上是一个伟大的人?这个问题或许对于教师等成人来说并不值得一提,但从儿童的视角来关注,爱因斯坦如此不修边幅,着实令人费解。而在引领学生探究争鸣的过程中,教师总是无意识地解释为爱因斯坦潜心于科学研究,根本无暇打理自己的装扮。如此解答真的契合生活实际和儿童的认知心理吗?此时,教师则为学生拓展补充了资料,文本解读不必提升到节约时间、潜心研究等上纲上线的层面上,原来爱因斯坦根本就是一个老顽童,他根本不屑于做这些事情。
四、促发辩论,铸造思维的独立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身的解读遮蔽学生的独立认知,而要在鼓励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珍视学生的个性化认知体验,改变他们唯唯诺诺、人云亦云的陋习,从而培养具有独立思维与精神的现代公民。
如在教学《牛郎织女》时,很多学生都对王母娘娘棒打鸳鸯的行径万分痛恶,可一位学生则指出:“牛郎织女知法犯法,王母也是秉公执法而已,怪不得她痛下杀手。”这位同学的解读虽然与众不同,但其认知只是浮于表面,看待问题并不深刻。教师则以“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回了一招“太极推手”。此时另一位学生“拍案而起”指出:“这样的法律是为谁制定的?制定得合理吗?”教师顺势而下,激发了学生进行认知争鸣,从而让全体学生体悟到只有基于正常的伦常道德下的法律才是合理的,才值得我们遵守。
争鸣的价值不在于结果顺应,而在于两种不同认知的交融碰撞、争鸣辩论,学生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立思维的意识。
篇2
关键词 以“疑”激趣;以“疑”促思;以“疑”导议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能问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就采用了“一线索”即“疑为线索”, “一核心”即“读、思、议为核心”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阅读能力的。
一、以“疑”激趣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创设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精心 设计悬念、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二、以“疑”促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引疑,积极启发学生思维,以疑促思,在思中找出问题所在,在思中 理清问题脉络,以思释疑。
如教学《草船借箭》课中,我向学生引疑——
师:通过刚才阅读、圈画,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了初步了解,你对课文中哪个部分最感兴趣?
生:借箭的经过?
生:借箭的原因?
……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中借箭经过的段落,思考: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问题可独思考,可以小组讨论。
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有的默读,有的小声议论,有的在书上圈圈点点,忙个不停。
学习解疑的过程,也是学生开动脑筋、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过程,我这样处理教材,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以“疑”导议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思维,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学生创造敢想、善思、能向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拓展学生思维,再经过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读、思、议”,并在“读、思、议”中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教学《草船借箭》结束后,我让学生自己质疑——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读课文,小组讨论,已经掌握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觉得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
生:老师,课文题目中的“借”能不能理解为“骗”?
生:老师,为什么说借箭归来时顺风顺水?
……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几位同学的质疑带动了不少同学的探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结果全班学生有一多半认为题目是“借”而不是“骗”,而有一少部分学生还认为是“骗”而不是“借”。在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分成两组,要求他们再读课文,认真讨论,我从整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引导学生找出各自观点的证据,激烈的讨论开始了。
认为是“骗”的组员甲:诸葛亮明知十天造不了十万支箭,可他仍然答应下来,可见,他此刻心中早就有数,已想到了骗箭的办法。文章所说的借箭准备和借箭经过,其实就是骗箭的准备工作和经过。
组员乙:在诸葛亮做准备工作时,曾对鲁肃说:“不让都督知道”这说明诸葛亮的准备工作是为了骗箭。
组员丙: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就回去。”这说明是在骗箭。
认为是“借箭”的组员甲:文中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只要船、草把子,而不要竹子、翎毛等造箭的东西,这显然不是造箭,而是为借箭做准备。
乙说:从课文开头看,周瑜在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经过 精心准备,巧妙的谋划而借箭成功,这个故事是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以只能用“借”,而不能用“骗”,“骗”是个贬义词。
……
在白热化的辩论中,学生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又加深了印象,虽然我以“借”方组员乙的回答总结的了全文,可同学们余兴未尽,于是,我倡导学生读《三国演义》的 42到46回,再加深对“借”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探究新知,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篇3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词汇量较大,使学生尽失学习信心
在汉语环境下进行英语教育,词汇量是学生首当重视的一个问题,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学生要掌握的英语词汇量渐渐扩大。初中生要兼顾多门学科学习,肩上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对英语这门语言仍处于较为陌生的阶段,词汇量加大,语言学习任务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自觉性。
2.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欠强,不能达到中考难度要求
立足中考英语题型数据研究基础,我们发现学生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类型不同、篇幅较长的英语问题,不利于学生深度挖掘文章核心思想,在选择过程当中容易举棋不定。
3.教师的阅读课教学方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影响,教师的教学眼界较为狭窄单一,而教师的教学眼界直接影响到课堂局面,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输无限的英语知识给学生,只能够不断压缩课堂,将目光单一聚焦在知识传输上,而忽视了学生学科兴趣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忽视了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学科的个人思考和判断环节,这样的教学课堂并不完整,也不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培养方案。
二、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1.立足课堂,合理处理教材词汇,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英语语言学科系统与中文学科系统有所不同,但是同为语言学科系统,又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英语学习和汉语学习一样,需要学生具备相对应的学习能力和一定层次的核心素养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科学合理引导学生打下良好的学科学习基础,把好学生词汇量这一道大关卡,立足学生坚实的语言学科基础,探究学生发展的新趋向。教师可以通过现今教育界提出来的词汇记忆联想法,帮助学生快速合理有效记住英语词汇,并且通过词汇教学激发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英语词汇记忆过程当中取得一定的成就感。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组织能力和观察归纳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知识记忆向语言学习能力的转换,词汇教学与学生英语阅读紧密相关,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
2.立足教材,积极拓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过程中,不仅要将注意力放在课堂知识学习层面上,更要重视学生英语学习思维的拓展,将学生课堂思维延伸到生活实际中。因此,有效的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英语学习来说是必要的。教师要注重将课本教材与课外拓展读物有机结合,让学生从多维角度看待英语学习,让学生在课外拓展阅读过程中多角度发现英语学习乐趣,多层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学生课外读物选择中,要积极指引学生选择正确读物,以提高学生宝贵时间利用效率。第一,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教材内容选择课外读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将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与课外学习时间有机融合,整体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第二,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指导,兴趣驱使学生挖掘英语学习深度与广度,有利于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当中接触与英语有关国家的文化历史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直线提升学生英语语言学素养。
3.立足语篇,深入探究主题,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
篇4
关键词:阅读心理;培养;高中英语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教会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心理机制,培养高效的阅读能力,可以说在缺少语言教学实际环境的我国英语教学中,是高效率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首选捷径。优秀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积极地参与到理解过程中,当他们记忆和理解信息时,他们往往选择和使用适当的策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探索并利用优秀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认知规律,评估学生的策略意识,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阅读策略对学生进行训练,将是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水平的根本措施。
一、训练学生将意群、短语、句型作为阅读的基本单位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对语言输入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理解称为构建过程(克拉克夫妇,1977)。有研究表明,人的阅读视线能扫射4―5个词,眼球是呈跳跃式停顿,每次跟停时间一般占1/3―1/4秒,眼停的视副是4―6公分。阅读有困难的学生则眼球跳距短,一词一距,停顿长,眼球运动慢,还须经常回视。要培养学生阅读时有意识地扩大视副,把句子划分为以意群为基础进行视读,训练学生将意群、短语、句型作为阅读的基本单位进行阅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句子基本结构,如:主谓宾、主谓状、主系表、主谓介+介宾,双宾语、并列句,各种主从复合句等,发展通过辨认句子结构直接理解所读内容的能力。句子结构熟悉了,在阅读时间就不再是一词一字地读,而是以表达完整思想的语义为单位,甚至以句子为单位进行阅读,这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对读物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训练学生带着任务进行有效阅读
阅读过程是学生有效阅读和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学习的必要环节。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用眼睛的移动、注视和回视获取直观信息,而对直观信息的加工则充满了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辨认、记忆、回忆、联想、分析、综合、推理、预测,甚至再创造等。因此,阅读时我们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去思维、去分析、去推理。任务的设置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中的问答题,比如教授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Module2 Unit 3 Reading: Who am I ?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去完成:What do you expect to know at the sight of the title “Who am I?” Skim the passage to obtain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passage. Then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 who the speaker is in this story and write down three sentences from the story to support your idea. 阅读任务的设置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运用了阅读材料的词汇,语法结构以及固定的表达方法,完成有明确目的的活动,同时进行积极地思维,这样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分析,让学生推理,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在有效阅读中开启智慧、陶冶心灵、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训练学生以细节阅读为核心,提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对一些含有大量事实和数据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列出有关年代或数据,准确把握信息,从细节入手,促进对篇章结构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高中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已逐步形成,问题的设置必须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比如教授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Module1Unit 2 Reading: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时,教师可以这样要求学生: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make a timeli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During the 5th century AD:
Between about AD 800 and 1150:
In 1620:
From the 18th century:
From 1765 to 1947:
By 19th century:
以上似练习需要学生进行细节阅读,学生在自我发现、自我探究的阅读过程中做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把握,不断提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训练学生深层理解,培养综合概括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篇5
一、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阅读课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绘景状物的,教师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蕴含着人文地理、自然常识、科学知识。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知识,布置学生或动手试一试,或观看影视录像,或收集资料介绍,或调查了解。在上课过程中要让学生自由去讲,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孩子们自由天地,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二、激发学生创新探索的动力
1?郾创新能力系统中动力因素的核心是求知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好奇。小学生知识面有限,容易对周围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越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因此,我们要利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唤起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我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后提出:诸葛亮是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地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刘备用了哪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这三个问题在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是多向、多维的,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地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学生在小组交流和思考讨论后,产生了强烈的交流欲望,满足了学习需求。这样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郾注重创新,充满探索性。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创新活动的确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进行创新活动的期待,对结果的评价和体验,进而影响其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儿童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例如在教学《第一朵杏花》第16自然段时我出了一些讨论题目:(1)出示:“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一说。(4)指导阅读。(5)竺爷爷作为一名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他的成就是如何得来的,你能找到原因了吗?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之需。在信息时代,阅读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不仅是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
三、采用开放型的阅读教学形式
课堂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主渠道。在这些交往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它能促使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有些问题,教师可抓住要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能够使学生思维发生碰撞,激发表现欲,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语言,把学生推进思维的漩涡。例如:在教学《沙漠中的绿洲》时,我在学生细读第2自然段后提问:在这茫茫无边的沙漠中,布满了象征生命的绿洲。这些绿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跟随作者到其中的一个绿洲去看看。这一段有几句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的情景吗?从哪儿看出人们很爱惜花草树木?通过阅读后讨论,学生不仅了解了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而且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以研读促阅读进行创新和提高
研读是在粗读、细读等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性、归纳性、提炼性的阅读。研读要分析文本内容的优劣,要深刻记住文章的内容,通过研读来提高读者的分析、归纳、评价、创新等能力。自然,研读所需的时间、所花的精力就比细读要多得多。课内阅读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行为,是教材文本的精读和研读在课堂教学坏境中的呈现。但是,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课内阅读更多地依赖各种教学参考书的诠释和演绎。这样,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依赖于个性化体验的创造性发展往往被扼杀。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培养引导,发掘出学生潜在的智慧和灵气。
五、寻求拓宽学生阅读空间的切合契合点
1?郾结合教材,因地制宜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我校学生来源比较广,接触的事物比较多,思维也比较活跃,因此在语文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在活动形式上创新,组织学生“做贺卡”、“逛超市”等实践活动,利用上网、查报刊等方式拓展自己的阅读领域。
篇6
一、激发学习欲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当新旧的感知、认知或情感方面不一致时,学生便会产生感受的冲突,这种冲突就成了我们所说的问题。对问题的认知需求,就形成了创造的欲望。作为教师就要激发学生的发现动机,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激起他们的创造欲望。在已知与未知之间维持平衡,并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究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在探求的情景里,如果教师再给以期待性的语言,会立即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使之进行发现的活动,因为学生只有在被人理解的情况下,才会变得更加勤奋。
如教学《麻雀》一课,课文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凶恶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遭伤害的动人故事,歌颂了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为了启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发现欲望,深刻体会“母爱”的力量的强大,在教学中,我从课外引进出示“危险”这一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危险”的词义,体会到往往是在某种情况、某种原因下有对自己生命安全形成威胁的可能,才构成“危险”。那么,《麻雀》一文中,小麻雀就面临着这种生命危险。于是,我说:“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读书,把这危险的情况读出来,读给同学听。”继而引导学生通过读,初步读懂“危险”的情况,情况越是危险,小麻雀生命岌岌可危,那么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孩子的母爱精神就越能打动学生,学生越学下去,思维就越活跃。
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无论识字、阅读、听说、写作,都离不开创造,因为要表达,就离不开阅历、情感,这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充满了创造。
语文的学习以大量的阅读为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离不开固有的生活经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学生对于课文的信息,只有旧的相类似的信息的重新组合,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一过程也是创新。小学课本中有部分词句不那么浅显易懂,必须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揭示其中的内涵,使学生领悟这些词句的语中之义,言外之音。如《鱼游到了纸上》中那个青年跟游鱼融为一体,周围的一切他都不在意了……我让学生想像当时青年画鱼的情境,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学生竟说到:“我觉得青年画鱼跟游鱼融为一体,就像《全神贯注》中罗丹‘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好像喝醉了酒一样’,跟女塑像融为一体了一样,周围的一切他忘记了,心中只有鱼……”由于学生理解了“融为一体”,再加上想象和联想,于是创造性地领悟了句子的内涵。理解文字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有查字典,查资料,揣测图意、文意,联想、想象等方法。在阅读中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语言文字,从中发展想象力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三、抓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训练是多方面的。我们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训练重点,找准结合点。在分析《飞夺泸定桥》一课的题目时,学生抓住“飞”与“夺”这两个字开展充分的讨论,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空间,分析出“飞”“夺”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课文的中心。“飞”即很快,“夺”即抢,无论是不畏艰险飞快地赶路,还是从敌人手中强占泸定桥,没有为革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是不行的。因此“飞”与“夺”不仅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的命题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我训练学生给文章加小标题或换题训练。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课后,我让学生不偏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情况下,进行换题训练,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给课文换的题有《烈火中的英雄》、《英勇的》、《遵守纪律的英雄》、《在烈火中永生》等题。当然,有时学生的题目不如课题精确、恰当,就可反过来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给学生一个再创造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学习《跳水》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要主动提出,学生在接触课题后,便提出了不少问题。例:谁跳水?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跳水结果怎样?学生通过释疑,感到这个课题很好,能引人入胜。在理解内容时,学生又提出了问题: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现哪些人,哪些物?他们之间有哪些联系?老师则抓住学生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学生便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质疑、释疑。这比只靠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或者是文章内容都是可想象的有利因素。想象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补充功能和深化功能。对于故事结局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这样,故事读写成了供学生发挥才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可得到充分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例如《会摇尾巴的狼》这则寓言学完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老山羊说完就走开了,此时狼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后来又会怎样呢?”学生中有想象狼因为平时干尽坏事,恶有恶报,最后饿死在陷阱里;有想象狼被猎人发现后,活捉了送到动物园里去了;有想象老山羊离开后,找来猴子、熊、小象、马、小山羊等来到陷阱前,一起教训狼等。学生想象力被激活后,个个都成了妙语连篇的说故事能手。
如教《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课时时,在讲述到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时,我让学生通过品读第二自然段,欣赏作者对狮子的生动描写后,又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作者,你对卢沟桥的狮子又怎样描写呢?有的同学说:“卢沟桥的狮子真顽皮呀!躲在母狮子的后面好像在抓痒。”有的说:“卢沟桥的狮子真欢呀!他们快活地数着天上的星星……”他们发言热烈,想象丰富,畅所欲言,有趣地进行着创造的尝试。
篇7
一、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可以极大限度地提高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在讨论教育和教学问题时,特别重视“兴趣的引起”,并强调: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定向,并引起心理,促进思想活泼和精神旺盛。我们平时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都足以说明兴趣在教学中的显要地位。
首先,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给课堂结构带来耳目一新的变化,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心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瞬间得到定位。
其次,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具有形象、直观、活泼等特点,它能深入浅出、形象、直观地把抽象、深奥的东西表达出来,原来学习中的枯燥无味被课堂上的生动活泼所替代,学生的思学、乐学便水到渠成,瞬间定位的兴趣可得到持续发展。
最后,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在内容上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量大,变法快,这是以往的教学模式无法相比的,源源不断的新信息、新内容是保证学生把兴趣化为动力,从而优化学习效果,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升整个英语水平的关键所在。
二、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在课堂精读导入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认为,在英语课堂精读教学中,我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语言点和句型上,却忽视了英语背景或语言文化的学习,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导入这一环节中下点工夫,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尤其是借助于多媒体环境,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在课堂精读教学中的运用
现行的英语精读教学模式大都以录音机、幻灯机和黑板为主要教具。教师解释语言点时,或以粉笔把例句板书在黑板上,或以幻灯片把材料投影于银幕上。幻灯片给我们扩大课堂容量确实提供了思路,但其清晰度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载体的容量也相当有限,更何况时间一久,那种呆板、单调的气氛在活跃课堂和调动兴趣上就显得无能为力。再说,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的板书密密麻麻,学生也只能机械麻木地记笔记,对一些知识点只能囫囵吞枣,根本来不及消化,就更谈不上对语言的运用了,教学内容难以在实质上得以拓展。
而多媒体教学中的信息量大,知识结构新、变法快、应用广、效率高等特点恰好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可事先把重难点、课文、板书要点、阅读补充等一并存入多媒体网络内,并可用其超文本功能,任意调用,反复出现。这大大节省了讲解和板书时间,这样可以精讲多练,加快课堂节奏,为新材料和知识点的操练、巩固腾出了时间,加大了课堂训练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在课堂泛读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泛读是课堂精读的延伸,抓好这一环节,我们的精读教学可以得到巩固,再说,学生经常性地做些课堂泛读,既可以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兴趣长久地持续下来,又可以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优化他们的学习效果。
根据多媒体资源共享的特点,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多方位的比较、总结、归纳和补充,重现难点、重点,加大课堂密度。对学生来说,同一内容,换种形式,既新鲜刺激,又容易接受,真正地做到温故而知新。比如,我们可以把以前所学过的关于同一题材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可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很大的跨度。人物传记方面,我们可以比较AlbertEinstein和MadameCurie的科研,KarlMarx和Jr.MartinLutherKing的政治主张。环保问题上,我们可以把Rescuingthetemple,Savingtheearth,和AngkorWat这些文章放在一起,借助于画片、内容、知识点或语法点等形式,通过多次比较,从宏观和微观上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剖析,这无疑将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在德育渗透方面的运用
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并不是件难事,问题是如何切入。如果我们只是像政治课一样灌输大道理,那难以收到较好效果。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我们可以在学到相关知识时,穿插类似的中国文化体育、风俗传统、人物传记、历史资料、科学发现、名胜古迹、文学原著等等,这种直观的、生动的、有声的或无声的资料,胜过那些口若悬河的雄辩,这种春风细雨般的德育教育往往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起到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六、几点心得
1.信息时代给教育手段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在各学科积极寻求与信息技术整合从而优化教学过程的今天,仅仅满足于教科书作为知识的载体显然是不行的。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能,既能前卫地武装自己,更能抓住学生心理,融洽师生双边活动,优化教学效果。
2.多媒体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样,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3.多媒体英语教学既让教师开阔眼界,又让教师感到危机,落后挨打是颠簸不破的真理。目前,各地教改活动方兴未艾,新技术、新成果在教改上大显身手,而我们相对来说,已经落后于别人,如果还不急起直追的话,差距会越拉越大。
篇8
一、通过尝试性阅读来激发创新的欲望
1.让学生自问自答,鼓励学法创新
在阅读中读到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以解决的,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独立试读,自问自答。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教师应大加赞扬,并倡导大家学习应用。这样,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创新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2.指导学生边学边想,鼓励质疑创新
在尝试性阅读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表示欢迎并给予表扬。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起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
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可见,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维品质。
1.鼓励求异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盲目,不迷信。“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古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其次,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你认为课文怎样写就更合理了?”“你能想出更精美的词进行描述吗?”“你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学习方法吗?”再次,教师要多采用“讨论式”课堂教学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本、老师和同学的勇敢挑战者。
2.提倡换位思考
首先,要训练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灵活多变。如词语训练,可以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句子训练,可以用句式变换的方法;理解课文有时也要换个角度,如《做风车的故事》中卡特对牛顿的态度,可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卡特凡事爱问为什么,说明他爱动脑筋,是对的;另一方面,卡特嘲笑牛顿,态度不友好,是错的。这样,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全面一些。其次,要训练学生变换角色思考问题,使思维准确丰富。可启发学生把自己假设成课文中的角色,也可以把课文中原来的角色互换,想一想结果会怎样,然后对照原文,在比较中求得认同,加深印象。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多问“为什么”,多做几种设想,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有创造性。这也是课改新理念的一种很好的体现方式。
三、通过赏析性阅读来拓宽创新空间
学生有了创新的欲望,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后,就要加强赏析性阅读训练,以强化学生创新的兴趣,拓宽学生创新的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精读深思,以创新为喜悦。在课内阅读中,要设计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赏析性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并在创新性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可采取以赏析性理解、赏析性朗读、赏析性表演、赏析性作文等多种形式。在赏析性阅读的训练中,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思维就活跃,并在创新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创新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了。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博思,养成创新的习惯。教材只是个例子,课堂训练只是个途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主动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教师可通过“札记展”、“心得谈”、“书友会”、“新书屋”等活动,引导学生展示读书成果,畅谈读书心得,交流一书经验,介绍优秀课外读物,使学生在积累中不断创新,形成技能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篇9
关键词:阅读;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高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因此,应重视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阅读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提问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的过程,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埋没或扼杀;而创新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处于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使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教师要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在头脑中逐渐形成“问题意识”,教师要不断诱发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鼓励其问得深、问得妙。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例如,教师在上《敬畏自然》时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自主提问,学生的思维显得十分活跃,提出的问题有“为什么要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为什么?”“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世界的主宰,文中却说‘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根据是什么?”“人与自然应该怎样和谐相处?”……从这堂课的教学气氛看,学生显得比以往兴奋多了,甚至连平日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同学,也纷纷提出了很有见地的问题。
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创新能力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方面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回答,大大扼制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挖掘教材中的求异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敢于求异的品质,善于求异的素质使得求异思维得到发展。以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为例,文章在写作意图及对“我”在飞渡悲剧中角色的认识等方面存在着求异因素,有的同学认为作者通过“我”这一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斑羚的精神实质,给读者精神上的震撼,他崇尚斑羚的品质,希望人类从斑羚身上得到启示。而另一些同学则认为作者是这一悲剧的目击者,而对处于弱势的生命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同情,面对悲剧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忏悔,正是以“我”为代表的人类的猎杀才造成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才使得动物走入绝境。对此问题,学生们各抒已见,思维空前活跃。
三、提倡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要大力提倡个性化阅读――即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做或浅或深,或寡或多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和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一旦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提升,思维得到拓展,就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提倡个性化阅读,就要解放学生的眼睛,要让他们多看书,敢多看。学生唯有多看书,有了更多的原始知识的积累,博览群书后,才能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作品做出多元的解读,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想象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再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推进是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一丰富,对作品的阅读理解也丰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人物形象的再塑造,故事情节的续写,读歌意境的再现,填补艺术的空白等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注重情感体验,丰富阅读内涵
篇10
1课前充分准备
1.1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作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堂来。同时制定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观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如果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保障。
1.2上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 预习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新教材的篇目比较多,做好充分的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一般都有具体的任务。预习中还应注意另一个环节,那就是提前检查学生的预习,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反馈渠道。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不但能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更能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难点,以及存在的盲点等,这就为教学思路和教学重点的及时调整、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障。通过这种教学的互动,教师可以带着问题教,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学。
2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1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能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在我们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基本上不会再“一言堂”,确实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有的课堂上,老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回答非常踊跃,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但稍微留心一下我们教师的提问便会发现,有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值得我们教师仔细斟酌的。
2.2恰当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现在,我们的课堂基本上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有的教师为图便利,对于网络资源,照搬照抄,甚至一节课下来一个字的板书都没有。我认为好的资源要利用,但要有选择。比如我们在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时候,可适当选用一些音乐作为配乐朗诵,这样的朗诵效果会更明显;有的文章所反映的内容离我们的学生较远,这时教师可适当放映有关影像,引起学生的阅读情感。
2.3布置有效的课后练习。 一堂课下来,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语文能力。因此练习要紧紧围绕课文而设计,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性,课后练习我都是设计两类题:“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所以学生都能做的,而“选做题”则是专门为那些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的。
3注重个性化阅读
3.1“个性化阅读”做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但从实施情况来看,我们对“个性化阅读”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1)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有失偏差。因“新课标”要求语文阅读的“独特体验”而片面理解了“个性化”,由“独特”引申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于是学生便挖空心思去找这种“独特”,提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
(2)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未能全面吃透,片面地将“个性化”作孤立的理解。导致引导、参与、纠正不力,民主有余,集中不够,放得有余,收得不够,讨论有余,总结不够,改革有余,继承不够,这个观点也称赞,那个观点也表扬,一味“捧杀”,在这样的理解下,课堂或许是活跃了,但走了偏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久而久之,我们也可能将培养出一批刁钻古怪、个性乖张的学生来,这与课程改革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同样是相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