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艺术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文化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文化艺术

篇1

和谐幸福社会总体可以理解为群众生活稳定,社会环境稳定,和谐幸福社会是大众共同的心愿,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体现。群众文化艺术水平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鉴赏识别能力,另一方面是群众文化艺术的涵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和谐社会主义时期,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与和谐幸福社会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人为主要关联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是和谐幸福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幸福社会的作用客体即是广大的群众,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是广大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方面,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更能够直接生动的体现出和谐幸福社会,更能够彰显出改革开放的成果。二是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与和谐幸福社会建设相互影响作用。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文艺水平的提高,则就直接影响着和谐幸福社会建设,反之,文化艺术水平下降,则必然导致整个社会文艺水平的下降,不仅影响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更重要的是将会直接影响到和谐幸福社会建设。

二、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体制,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也不断提升,但同样也暴露出更多的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文化艺术水平良莠不齐

在现代社会环境之下,我国大众文化艺术水平良莠不齐,文化艺术水平的能力高低不一,这是一个客观的现象,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二)文化艺术的评判标准不一

文化艺术,可以看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内容,目前,在现实过程过程中,我国文化艺术的评判标准不一,造成这一原因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这种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造成了文化艺术的评判标准多重多样,所以文化艺术的评判标准不一是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文化艺术审美误区

一部分大众对于文化艺术的审美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对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的理解存在着误区,看法不一,这些也是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客观问题。

三、关于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建议

积极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水平,不仅有利于群众个体文化修养的提高,更有利于和谐幸福社会建设,个人认为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营造和谐幸福的社会氛围

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开放,但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大众思想的开放,与此同时,各种思想文化纷纷涌入,影响着群众的文化艺术意识,虽然有着积极的一面,但一些消极的思想因子,也直接影响着群众的文化艺术观,是造成了大众对于文化评判标准不一或存在误区的主要原因。因此,个人认为要积极的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营造和谐幸福的社会氛围,通过这一举措从思想的根源为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水平夯实基础。

(二)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引导群众提升文艺水平

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作为政府必须要发挥出主导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大投入的力度,尤其是财(人)力的保障力度,将这种投入更好的倾向于基层,目前,在我国基层存在一些“丑陋”的文化现象,如:“封建迷信”,“黄赌毒”等,因此,作为政府要加大对基层这些不良文化的治理,加大资金(人力)保障力度,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群众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和意识观。

(三)强化教育力度,挖掘文化精品

教育是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更加关注教育的力度和投入,通过教育引导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挖掘民间的文化精品,打造各种精品工程,通过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作用,更好的影响和带动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篇2

1.西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西吉回族木雕艺术的形成是由独特的历史环境和地域文化等因素决定的,木雕艺术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装饰图案,它依附于建筑主体的形制而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造就了风格各异的木雕艺术。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宽松的社会环境,较好的社会经济等因素造就了地域特征浓厚的传统民居,这些民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建筑上的木雕装饰图案也就应用而生,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装饰图案,它体现着当地浓郁的文化特质和深厚的人文内涵。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黄土高原中心地带,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地势较高,平均海拔2100多米,与同纬度地区相比较,光照资源较为丰富,日照时间较长,年平均气温不到6℃,无霜期时间较短,年均降水量超过不600mm。但县城北部的火石寨乡地区,林木茂密,草原植被保护较好,流水清澈,山峦迭障,奇峰高耸,山势险峻,景致壮观。南北朝时期建有石窟群,佛像造型严谨、功力深厚,自然景观美如画,是夏日旅游避暑的理想胜地。位于西吉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战国秦长城遗迹,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西吉县人民政府重点保护的古文物遗迹。自然景观还有1920年海原大地震时形成的堰塞湖党家岔震湖等。另外,西吉县人文景观也十分丰富,有中国工农会师的将台堡纪念碑、单家集纪念碑,还有被誉为华夏古钱币收藏第一县的西吉钱币馆和好水之战遗址、石城之战遗址等。西吉气候四季分布不均,春寒干旱,夏短温和,秋凉多雨,冬冷少雪,无霜期较短,自然环境极为苛刻。西吉建筑为了隔寒、保暖、挡风的需要,一般门窗用料较为结实厚重,这为木雕的创造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民居木雕主要在于满足老百姓生活的需要。西吉民居形式大致有两种,山区以窑洞为主,城区以砖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西吉建筑依托当地有利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吉回族建筑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显著的地域特色。

2.西吉民俗和文化底蕴

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西吉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结果。千百年来,西吉回族人民就生活在这块热土上,他们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友好相处,互帮互助,亲如兄弟。回族的民俗文化,因其民族的形成特点,既有对阿拉伯风俗的继承,也有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汲取,在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上恪守与保留了民族个性的原则性以及入乡随俗的灵活性,彰显出了回族的民俗特色。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方水土的民众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文化,它形成于过去,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根脉一直影响着当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继续向前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信仰是一种很朴实的价值观,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重要的精神依托。从图腾崇拜到自然崇拜,再到发展成熟的佛、道、儒和宗族价值观,古人在创造了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铸就了极为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信仰崇拜在西吉木雕中都有所体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俗的地域性尤为突显,西吉自然地理条件较差,环境相对闭塞,山多,沟壑纵横,交通十分不便,从而影响了村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造就了西吉独特的地域风俗习惯。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成长、生活的人们,这种独特的民俗习惯深深地耕植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固有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这黄土地上的民俗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西吉传统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沉淀深厚,在民间艺术文化中表现较为突出,西吉民居建筑更是精神和物质方面对民俗文化的综合反映。西吉流传的民间故事在民居的传统建筑装饰中丰富了木雕装饰的题材和内容,这些木雕图案很好的体现了西吉传统民俗文化,是西吉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西吉回族木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1.西吉回族木雕的艺术价值

第一,西吉回族木雕的艺术欣赏价值。西吉回族木雕的艺术欣赏价值集中体现了西吉老百姓的审美观、生活观及文化观。在木雕装饰内容上,更是把技艺与寓意结合的非常紧密,这些装饰时刻都在散发着木雕的艺术魅力。从西吉回族木雕的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源,在欣赏今天的西吉回族木雕艺术品时,除了感受到木雕艺术品工艺的精美外,我们还领悟到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沧桑感、责任感及使命感。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及个人文化修养的提高,在旅游产业的推动下,西吉回族木雕艺术将会被更多的人关注、欣赏和借鉴,也会被更多的人所传承。第二,西吉回族木雕艺术的民俗价值。西吉回族木雕艺术中的装饰图案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装饰图案的艺术思想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历经千年所沉淀的结果。西吉回族木雕的装饰图案,在不同民居装饰中都时刻反映着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生产力水平。通过对木雕装饰图案的了解,题材的表达,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品味、文化观念及审美情趣。西吉回族木雕的装饰图案让我们较全面的了解到不同时代的西吉,是我们研究西吉各个时期民俗文化的宝贵资料。第三,西吉回族木雕艺术的收藏价值。文物的价值主要在于它携带着从它诞生到整个存在过程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历史的见证。西吉回族木雕艺术装饰图案真实的反映了西吉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及民居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建筑体现着西吉老百姓的精神面貌。自从收藏热市场兴起后,人们逐渐把目光转移在琳琅满目的木雕装饰上,民居木雕装饰图案因其涉及到民俗文化,雕刻技法与儒、释、道文化的结合,造型上细腻或粗狂,处处散发着奇异的艺术魅力,其收藏价值也就不言而喻。

2.西吉回族木雕艺术的保护

第一,西吉回族木雕艺术作为当地最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之一,正在遭遇着消亡的危机。尽管当地政府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对木雕艺术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由于民间文化保护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较为全面的、切实可行方法,不是简单采取一些措施就能达到保护的目的。在保护这方面,政府除了资金投入、命名传承人等形式外,还要利用各种媒体途径进行宣传,建立博物馆,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同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民间艺人也在考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问题,他们在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中也起到担当保护着的角色,这些对保护西吉回族木雕艺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没有认识到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要保护好西吉回族木雕艺术,必须通过现代先进技术,对木雕艺术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调查,把调查结果用数字、书籍等形式存储加以保护,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分类逐层的保护。在保护中,要时刻明确民间文化艺术的主体,加强木雕艺术传承人在民间文化艺术中的核心位置,把木雕艺术传承人作为主要的保护对象进行保护。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民间文化艺术也在发生着变化。要使西吉回族木雕艺术能继续传承并发扬下去,就要对木雕艺术采取保护性利用措施,把商业市场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让木雕艺术有生存实用的价值。如果一种文化艺术在社会上没有了实用价值,就会很快消失、被淘汰。因此,最重要的是开发木雕艺术的商业价值,在开发中加强保护,在保护中注重木雕艺术的持续发展与生存问题。第二,从现存资料来看,木雕艺术的保护工作还主要是进行资料整理、遗产认定、试点工作阶段,各项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要实现保护工作方案中的目标,就要做到保护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全面化和法制化,目前距这个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第三,从保护木雕艺术的相关法律规范来看,目前的主要工作还在围绕着如何申报相关遗产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主要还是宏观性的、指示性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如何制定更为详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法律法规,是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3.对西吉回族木雕艺术传承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手绘表现;平面设计;人文精神;文化表达

一、“手绘表现”――自然的美

现今人们的精神追求极为丰富,选择的多元必然导致个性化的产生,所以设计也体现出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时代特征。另外科技与经济的发达带来的机械化与快节奏使很多人厌倦了冰冷、抽象的事物,渴望在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温暖与放松,平面设计作为服务于社的实用性艺术责无旁贷的担当起创造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艺术作品的任务。在探索创作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作品时,手绘表现应用在了现代设计中。因为人们的视觉神经总是习惯自然的东西,自然美是美的最高境界。手绘是一种真实的自然的美,手绘表达着不同设计者独特的设计语言,这份独特包含个性化的知识结构,独特的人生感悟以及原始的人性的温暖,而这些正是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性艺术的组成元素。

二、“手绘表现”与平面设计

手绘表现,就是指用手直接绘画的各种表现形式。手绘表现具有原始性和现代感双重特征,又是个性美和民族传统美的集中体现。因其方式、方法的多样性,表现范围也极为广泛,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方式,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群众基础。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艺术设计是一种科技与艺术互补互动的,相互感染影响的关系。而绘画艺术是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及审美创造能力的最重要途径,绘画艺术语言的研发对设计形式语言的丰富性、艺术性的发展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所以从当今社会的物质基础上分析,将手绘应用于平面设计是一种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表现形式,能够形成有亲和力的沟通语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平面设计经历了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如今设计风格趋于多元化,人性化,个性化。社会群体的知识结构和审美趋向发生重大变化,强调设计的以人为本和个性化的主旨将成为设计生命的动力。因此,越是工业化,信息化,机械化,电脑化的时代,平面设计越是要寄托自由情感的行为方式,手绘表现是是个性的张扬,人性的回归,它能把更多的感情融入设计中,感召和吸引大众,并增强了设计的艺术性,体现了平面设计的原创风格。拉近了艺术文化与大众的距离。

三、“手绘表现”的艺术文化性

设计与文化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设计作为文化活动的主体、人文思想的组成部分一直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种观念意识与信仰的体现物,它的发展与运用往往与文化思想观念息息相关,如中国古代的铜钱就是从中国文化中“天圆地方”观念中演变而来,即是十步一景的苏州园林也讲究平稳和谐的中庸之美。不同的历史环境、人文状况、经济发展等决定了在该文化背景下的设计将蕴含什么样的文化思想、设计理念,而这则是现代设计的精髓所在。设计中融汇文化首先要注重它的两个因素,一是它的时代性,另一个因素是民族性,不同的民族与区域造成的不同的文化观念,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设计活动和作品中。如德国设计的严谨、理性的造型风格,日本设计的新颖、灵巧、轻薄玲珑而有充满人情味的特点,意大利、法国设计的优雅与浪漫情调等,这些无不诞生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观念的氛围中。表现在设计上就是,设计师要站在不同的文化角度尽可能的了解社会经济、历史文化、风情习俗等,尽善尽美的用当地的民族文化设计来表现社会普遍的情感需求。

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沉淀了许多优秀文化,非常具有中华特色。随着时间的前进,在这五千年当中不断有文化被淘汰,也有很多文化得以不断延续。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今天,并且会一直持续下去。 可以相信的是,经过五千年历史的过滤与沉淀,能够延续到今天的中华文化精华占了很大一部分,中华文化中绝大多数的部分都很优秀,可以继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就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调节、相整合、相超越的更新自我的显著表现。以人为本,以文化为体的设计尤为重要。

1、“手绘表现”是传统文化的再现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几乎陷入了各种信息的交叉包围之中,大量的信息在嘈杂中被淹没。在这样的视觉环境里面,人们更加渴望文化性的注入使贫乏的肌体得以充实,于是强调设计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由此,发掘民族文化的精华、反映时代的精神,已成为现代图形设计的基本追求和发展导向。手绘方式在保留和继承传统观念和语言方面的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手绘表现的忽略和不重视,会从实质上对传统设计造成继承上的断层,必然会在设计语言和观念上形成单一的局面。因此手绘表现与计算机技术并重,才是设计艺术的正常发展之路。

正确认识手绘的作用,必须从研究传统开始,从重新审视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开始,只有了解设计艺术的精髓,才会认识到任何设计手段都是为设计观念进行服务的,具体的设计方式是手绘还是电脑,必须从设计的需要出发。因此,对传统的手绘设计作品进行再研究;在设计实践活动中,则挖掘手绘的巨大潜能,丰富手绘的手段,从传统中继承手绘艺术的精髓,让手绘设计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使手绘表现和电脑效果二者形成互动、互补的正确关系,使设计艺术表现方式更加丰富与完善。而传统的手绘方式实际上是沿袭绘画艺术的精髓,手绘方式更能体现设计的艺术性。中国拥有五千年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要想中国的招贴设计在世界上真正形成自己的面貌,立于不败之地,其关键的是把本国的文化传承到设计中去。它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保留、借鉴到现代的艺术设计中,比如中国画、中国书法、中国特有的象形文字,民间彩绘等等具有手绘表现的传统艺术形式。例如中国书画的手绘表现使平面设计更具意象和意境,水墨效果的手绘表现单纯而高妙,方寸之间,气韵无限。像是在意与象之间舞蹈,内涵丰富,不一而足。

2、“手绘表现”是现代文明的表达

同时,手绘表现也是现代文明的表达。各种手绘表现形式的存在也印证了现代文明的多样性。它可以是现代观念的传达,可以是对未来文明的向往,是一种直接的表达方式。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没有绝对不变的传统,也没有崭新的现代,今天的社会也不在不断建构的同时演变成传统,诸多的人文思想等环境决定了不同的时代对设计师的启迪与感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设计师要表现的决不是传统,而是在设计师所处时代中用特有的观念对待传统的反应。要创作富有精神文化的设计,重要的是记住自己是生活的一员,是一个有个性、充满激情的、热爱生活的人,对内在心理的思维方式与外在行为以及相关联系极其敏感。还要强调的一点是设计师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跳出现实生活的圈子,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感悟人类的生活与文化,以一种全新的设计观念来诠释文化、生活、设计的内涵。

手绘是个性化的扩张。现代设计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各种信息相互交错、相互影响的环境中想使自己设计的作品突出来,成为各种杂音中的重强音,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个性化的强化和扩张,个性化提出了一个差异性的设计原则,具有个性化的设计图形主要表现在创意的多元化发展和设计思维的超自然属性――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的研究初步的转向了对自身潜力的开发,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成为现代科学的敏感区,各种超自然的、梦幻般的想象,找到了思维上的依据,一些新奇的、怪诞的手绘作品涌入现代设计的之中,成为现代手绘表现的尖兵,散发着个性化的辉煌;表现是人的本能意识,人类在艺术设计上的表现欲望自始至终就没有停止过,只是长期以来各种文化因素限制了人们表现心理的充分发挥,使人的表现欲望受到了客观的压抑。然而,现在是个性发展的时代,人的自我表现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张扬,呈现出表现主义的价值取向。在艺术设计的表达上,人们更为关注自我的精神性和情感的宣泄,各种前卫的、抽象的、概括的、表现性的手绘表现直观地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情感和创意;这些都反映着现代文明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术数 文化 影响

术数,又称数术,是古代道教五术中的重要内容。《四库全书·易类小序》在给“术数”作注解时说,“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属‘易’之支派,傅以杂说耳。”可见术数是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的理论来推测自然、社会、人事的“吉凶”,属于《周易》研究范畴的一大主流支派。所谓“术”是指“方术”,所谓“数”则是指“气数”,即俗称的命运。术数是以种种方术来观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现象,并以此推知人事,趋吉避凶,推测人和国家的气数命运的方法、手段。

如今,现代人大多认为那些星象占卜、择时测字、相面术、风水术等封建迷信就是“术数”,但实际上,这只是术数的部分内容。在中国传统的术数文化之中,也蕴藏着一些科学的成分,它们是先民们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经验及其规律等方面的全面总结。

例如,时下甚为流行的风水术,以往都被认为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然而,随着人们对风水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传统的风水学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括住宅、宫室、寺观、陵墓,以及村落等方面。“风水施加于居住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基址的选择,即追求一种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得到满足的地形条件;二是对居住的布置形态的处理,包括自然环境的改造、房屋的朝向、位置、高低大小、出入口、供水排水等因素的安排;三是在上述基础上添加某种符号,以满足人们避凶就吉的心理需求。” 这其中所阐发的人类与居住环境相协调的思想,以及环境景观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美学的思想,无不体现了现代建筑文化的科学内涵。

《汉书·艺文志》中有记载:“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可见,术数在上古时代是由天子身边的专门官员所控制的,仅存在于上层社会。这一时期术数的直接影响也仅限于上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不太广泛。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变法,掌管术数的官员政治地位逐渐下降,同时,兼并战争也使被灭国的史卜之官彻底沦为平民。他们为了生计,便以术数知识谋生,逐渐将术数在民间传播开来。到秦汉之际,术数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从文化层面来看,术数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产物,随着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演进而不断成熟和繁衍,并与中国经典文化相互融合渗透。术数文化大多以易卦和阴阳五行的哲学图式为理论依据,而“易”又为“六经”之首,是儒学经典,阴阳五行说自汉代以来,也是统治阶级经世治国的指导思想。因此,术数文化的义理与经典文化的一致性,决定了术数文化的正统性和权威性。至少在封建文化殿堂中,其地位和发达程度,远远超过了科技、农学等其它学科。

术数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经过长期的演变,流传至今,它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政治上,术数释说直接决定了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重大决策,从而使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充满了迷信和邪说的氛围。除了国家大事之外,统治阶级的一些琐事,也依术数原则而定,《史记·日者列传》就称“武帝聚占者,论娶妇之日,有五行家、堪舆家、建除家、农辰家、历家、天文家、太乙家,凡七家共谋之”,可见统治者对于术数的虔诚。

在思想上,术数文化宣扬的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自然命定论思想,把社会人事的变化和个人命运都归结于天道,而人的主观努力和抗争在天道命数前毫无作用。这无疑在形成整个民族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性格上起着巨大的作用。

此外,术数文化与文艺学中的“风骨”、“气韵”、“意象”等造型法有着密切联系。中国建筑艺术也直接受到堪舆术的影响。另外,中医理论中的许多命相之说、圆梦之说,以及养生观;天文学中的星命说等等都深受术数文化的影响。术数文化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也有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术数信仰已实为中国本土不是宗教,但几乎超越道教、佛教的一种朝野共通的民族信仰。”

综上所述,术数文化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思想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术数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其文化内涵是丰富复杂的。这种文化的生命力极强,直到今天,某些术数仍在民间流传,强烈地表现出人类文化的继承性。术数包含着人们希望对自然和社会,人和国家的命运、未来进行预测和探求的美好愿望,但其方法及其预测的结果都是非科学、反实际的,因此,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术数文化,在批判其不科学性一面的同时,也要重视对术数文化的研究,将它有利的一面加以借鉴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张荣明. 道佛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何晓昕. 风水探源[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0

[3]王玉德, 林立萍. 神秘的术数[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4]张荣明. 方术与中国传统文化[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5]耿纪朋. 《汉书·艺文志》中“术数”类的特点[J].华章,2011,(25)

篇5

“视觉文化”作为概念,最早是匈牙利著名美学家贝拉•巴拉兹在1913年提出来的①,“视觉文化”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其表现形态是以感知对象的外在表现样式呈现出的视知觉印象。它颠覆了以文字为核心的表现形态,而转向以影像研究为中心的综合性、创造性文化内容。视觉文化的建构需要多种视觉形式和视觉技术的参与。其中,图像作为基本符号营造各种实感影像和搭建可见的视域空间,通过创造性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绘制、解析事物的文化形态。艺术表现形式、大众传播媒介和交互性的多媒体信息平台带来的艺术设计的观念革新和技术的变革创造了新的视觉文化传播的空间和领域,带来了崭新的视觉美感印象。会展艺术设计是时空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受20世纪初期艺术和设计运动的影响,现代展示设计秉承着抽象主义运动和由先锋派艺术家及设计者所推崇的原则,展示空间被各种元素抽象化地重塑,以全新的演绎方式诠释着空间关系。在有限的展示空间中,视觉图像的传播在增强会展艺术设计的审美感受之余,利用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做到了形式与生活、形式与心理的互动体验,创造了一种体验美学。形式的创造并非是视觉图像元素的堆砌,通过形式的研究与创造使之达到了艺术的升华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而推广品牌与商品的同时,也在传播文化,并以多个文化要素组合,产生更具影响力的视觉愉悦和情感认同,提供更多的审美参与机会。

二、现代会展艺术设计中视觉文化的表现形态

1.在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交织中打造新的视觉文化印象在当代全球化的文化大视野下,会展艺术设计离不开民族文化,而文化的建构与特色的坚持是继承、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思潮共进的体现。我们应合理地引用外来文化与设计创新理念,兼容并进地开创、延伸本土独具魅力的文化语言与文化元素,实现民族文化语言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平行发展,按照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一条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双轨并行的创新路径。在当代设计时尚语境的“包装”下,民族文化的特色彰显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民族元素的展视,在充分体现民族属性、地区文化元素带来的本土亲切感的同时,我们应营造时尚、炫美之风采,以更为感性的形象展示并炫耀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艺术之作,同时以这种传统与现代共融的方式减少不同价值观与文化模式间的冲突,从而产生最大化的情感认同。例如,第61届法拉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展区的视觉设计就迎合了主题“让世界品位中国书香,让中国领略世界风采”,展区的行云流水间充满了中国味道,以“四大发明”为首的活字印刷设计点亮了整个展区。中国风在一动一静、一实一虚中体现着和谐的意境与生命的律动。设计形式沿袭现代流行的简约路线,形成了造型元素之“繁”和无彩素色之“简”的强烈对比。整体展区的编排夸大了汉字文化带给我们的视觉震撼的同时,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平面展示,而是把象征中国民族文化瑰宝的汉字艺术作为行为艺术的展示方式营造一种新的视觉奇观。汉字承载着传播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世界性的平台展示中又象征着一种时尚符号被形式最大化,在中国味道中平添了时尚魅力。在这里,民族的视觉语言用一种更为新鲜的时尚表现方式创造出了奇妙的美感体验,把人们的欣赏角度由理性化的认知模式过渡到了感性化、多元化的文化体验空间中来。

2.多元化的视觉形态符号建构文化意象空间会展艺术设计,是集结了各种视觉传达元素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以新的视角、新的创意、新的表现做出出奇制胜的展示作品。它的文化意象空间的构成从平面构成的点、线、面到立体构成的体量空间的塑造,从具象或抽象的视觉传达符号到多媒体技术搭建的多维图像平台,从具有象征含义的装饰设计语言到能够牵动情感共识的色彩计划……使得现代会展艺术设计的展现形态不仅形成了一种单纯的市场行为,而且带有一种积极的文化、一种美感享受。在前卫新颖的设计理念、丰富多样的设计风格中,不同的造型语言体现出了强烈的个性特征,将整体形态的形式意味不断提升,在有限的展区内浓缩的是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独有的文化意象、故事内涵和艺术形式,让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观赏和品味。各种视觉元素以不同的概念组合在一起,通过一个图腾的演变、一种色彩的基调、一些材料的拼装,背后承载着丰富的链接意义,能从中解读出展示内容所呈现的不同文化意象。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足迹馆主题展厅设计,城市起源厅、城市发展厅和城市智慧厅的总体创思设计中,三个主展厅的色调以代表大地的土黄色、代表辉煌宫殿的金色和代表智慧的透明光亮色为演变,体现了城市足迹的时间维度;贯穿城市文明进程的视觉元素则以象征文明源头的三星堆雕塑、象征人本主义精神的大卫雕塑和象征大工业时代文明的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扮演的拧螺丝工人形象为不同时代历史的见证者。每一个展厅的设计就像一个完整的剧本,演绎城市发展中的背景故事。在城市的文明变迁中用全方位的视听语言和多元的材料表现最大程度地挖掘着城市文化的魅力。展示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是有生命的,都承载着必然的文化讯息,给无数观众留下了惊奇的发现和隽永的意味。

3.新媒体艺术及交互体验中的视觉文化营造会展艺术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多维的展示空间。在这个空间的编排中,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即是:空间、信息、文化。通过系统的设计与精心的创意,使三者能够相互融合以传达准确的意图,赋予了观者生理和心理上的新奇体验。新媒体衍生出的技术为把传统意义上的形式美外化表现在视觉传达上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使形式与功能相互依存,达到了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展示目的。至此,展示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声、光、电的普及走向高科技、新技术的尝试与发展,带给了人们全新的审美体验,体现出了自然和社会的文化内涵。在新媒体艺术时代,3D虚拟成像技术代替了大量的实物展示,并且起到了还原无实物或者实物无法实施的作用。在有限的展示面积中变化出了不同的空间,使观者在一个弹丸之地获取了多种体验。虚拟现实所带来的真实性、还原性、新奇性等特征让观众沉浸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遐想空间中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而交互技术的发展,把观赏物从被动的静态展示方式中拉到了可以与参观者进行角色转换的沟通模式中来。这样的互动参与使枯燥的展览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新鲜感、惊喜感伴随着某种刺激吸引着观者驻足,达到了直观、有效的传播目的。在艺术表现形式中,图像艺术作为新媒体艺术构成的核心元素成为直接面对观众的第一界面。无论是图形、动画、影像还是装置设计等都将适宜地安排在展示空间的各个布局中,数字技术的参与以图像为基本载体使主题的文化内涵得以多维且充分地展示。

三、会展设计的未来趋势——共建艺术与生态和谐的视觉文化

篇6

艺术总是随着时代的文化特点、社会背景不断转换艺术语言而获得发展,而陶瓷绘画艺术随着社会文化思想的多元化发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所谓艺术价值,主要是指作品中呈现的个性和风格具有的利用性和创造性。一幅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越强烈,它的艺术的价值性相对也就越大。以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为例,其不管是在构图还是在色彩的选择上,都充分体现了明清时期的繁荣与昌盛。而景德镇作为闻名中外的瓷业之都,更是将陶瓷绘画艺术推向世界。

二、现代艺术设计的研究

1.艺术设计的发展

从原始社会人类开始使用生产工具起,设计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审美意识也越来越强,设计更具有了象征性。如,从远古陶器的纹样中可以看出人类对当时所见所闻的记录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设计也具有抽象性,这些纹样都是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创造出来再对其进行抽象化而得到的。设计首要的是功能性,其次强调美感与装饰性。这时的艺术设计还只是单一的存在。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运动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跨越式的进步,各种艺术流派不断发展,这时的艺术设计就更具有了多元化的气息。

2.现代艺术设计的多元化

艺术设计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设计是伴随着生活而来的,由于地域性差异,世界各地形成了生活、文化、设计的多元化格局。艺术设计多元化的内涵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而现在的艺术设计大都侧重动态多元,是对静态多元的继承、发展和再创造。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是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不仅符合这个时代多元化发展的规律,而且符合人们多元化的生活需求,更符合艺术设计发展的进程。

3.现代艺术设计的价值内涵

现代艺术设计还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设计的目的不仅是让商家适应当今的市场需求,谋得利润,而且是要完善人们自身的审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人们的思想影响着设计的方向,而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积累,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自身生活的质量,这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可以说,艺术设计衍生于生活、反映生活、服务生活、超越生活,最终回归生活。

三、现代艺术设计中融入陶瓷绘画的价值

人们当前面对的是不断创新的世界,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也在不断冲击中国传统艺术,全新的思想和观念的涌现,使中国传统艺术受到影响。陶瓷绘画也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单纯的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而如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融入陶瓷绘画,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陶瓷绘画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意义重大,它是陶瓷艺术面向现代化、紧跟时代步伐的重要体现。其价值体现为:第一,文化价值。就陶瓷绘画而言,其发展体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既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又使现代艺术设计有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第二,审美价值。随着艺术设计的发展,陶瓷绘画艺术在艺术市场的份额也越来越大,而陶瓷绘画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会使更多的陶瓷收藏爱好者、艺术领域的经营机构关注陶瓷绘画。所以,人们对陶瓷绘画的审美与价值判断也应该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而有所更新,将陶瓷绘画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更能体现其价值。第三,经济价值。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消费者的审美观念也随之不断更新。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中提到了“顾客至上”这一理念,而现代艺术设计融入陶瓷绘画,更贴合消费者的心理,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篇7

摘 要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民族力量的源泉,具有民族凝聚力,是我们站在世界大舞台的力量支撑。2012年党的十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把体育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范畴,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少林武术应该借此东风,走进全民健身运动的行列,发挥少林武术的体育属性同时也传播少林武术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新风:为人诚恳、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等社会公德。

关键词 中原少林武术文化 当代社会主义建设 价值

一、中原少林武术不仅追求技艺还要注重美学

学习武术,要讲究艺术性。早在战国时代,武术就在生活中作为“艺术”来运用。如把“剑术”用来当众表演进行庆贺、助酒。当习武者在演练过程中,手随心运,眼随手转,起伏转折,翻越跳跃,表现出形神兼备的身手艺术时,他本身自然会逐渐地沉醉到纯洁、虔诚、怡然自得的状态之中。这就必然有助于陶冶性情,有助于身心健康,有助于工作。如果学练武术者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久而久之,还会起到化粗野为文明,化低级趣味为高尚情操的潜移默化作用,对人身的修养大有裨益。武术的艺术性,不只表现在技击上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指上打下”、“声东击西”,而且还讲究练习动作时的快慢、节奏,还要表现出整体套路的起伏转折、刚柔相济,以及手、眼、身、步法的协调配合等。这样,不仅符合技击、生理的要求,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充分表现出美的艺术效果。所以,这就要求习武者不仅在练习中仔细揣摩动作意义、套路结构、形体风貌,多向老拳师学习,而且还要认真读书,学习历史以及有关武术、生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去指导练武,做一个真正的对人民有用的人,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原少林武术文化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在社会控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伦理道德手段,而中原少林武术文化根置于特定的佛教文化环境中同时又受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影响,具备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缩影。在习武的过程中强调“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学艺先学礼”具有明显的教育功能,通过武术的习练培养人的“仁、义、礼、智、信”,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注入和谐的血液,遵守社会公德。习武练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人们所学到的不仅仅是单单武术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学到了武术文化知识,学会了尊师重道、谦虚谨慎;学会了为人诚、乐于助人;学会了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等做人的规范。因此,我们可以说武术文化中的和谐元素有利于社会的控制、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的生活方式是所有人类追求的主要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和谐的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少林武术作为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散发出浓浓和谐气息,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贯穿于少林武术的思想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武术的独特的价值取向是和谐,其追求的终极目标,仍是和谐。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少林武术的和谐价值得到体现。少林武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和谐,和谐是整个中华武术的重要特征,同时和谐也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体现。和谐的思想造就了和谐的武术,和谐的武术又诠释着中国人和谐的思想。和谐思想,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关系到中国能否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建设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公民,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提高每一个公民的素质,这样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三、中原少林武术文化迎合着当代社会道德要求

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使我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道德观念呈现复杂多变的特征,人民群众深情呼唤着、期待着良好的道德风尚。这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机遇,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面对的新挑战。少林武术根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巨系统中,内涵丰富,它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缩影,“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学艺先学礼”就是说明了武术的教育作用,通过武术的习练培养武术人的“仁、义、礼、智、信”,激发学习者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培养更多的人们遵守社会公德。通过学习、感受少林武术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树立道德新风,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习武练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习武不单单是技术动作的练习,更一种学习武术文化过程,学会尊师重道、谦虚谨慎、为人诚恳、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等做人的规范。因此,我们可以说武术的教育功能有利于社会的控制。据《参考消息》报道:美国的年轻父母送孩子进入中国功夫馆、武术学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孩子学习中国功夫的同时,又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他们从中领悟到做人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洪浩,姜生成.少林武术形成的文化因素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5):45-46.

[2] 邱丕相,马文国.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2):1-8.

篇8

上世纪80年代谢大京首先提出在我国建立艺术管理专业的设想和构思,是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创建人。2003年完成了文化部部级研究课题《当代中国艺术管理问题研究》,2006年完成了北京市教委的课题《艺术管理学》,2007年与人合著,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演艺业管理与运作》。近年来多次应邀在上海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讲课,曾两次创意并成功主办了“北京音乐、艺术市场现状和发展态势高层论坛”,多次应邀在全国性的艺术管理高层论坛上做主题报告,是一位在艺术管理教育领域和艺术管理体制改革领域颇具影响的专家。

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社会各届共同关注的目标,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在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若干不足,严重阻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如何使我国的文化产业迅速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使我们的文化真正走出国门、走进世界人民的心中,除了需要国家文化政策的支持,更重要的就是高端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所谓“人才乃竞争之本”。就社会发展急需高端艺术管理人才、高端艺术管理人才奇缺、现实的教育制度和体制很难培养出高端艺术管理人才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大京。

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但在欧美的一些国家却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艺术管理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以应用性为主,而不具备理论基础,很难向高端人才的层面发展。谢大京首先对我国目前高校艺术管理专业设置的概况进行了梳理:

全国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学院,大部分(28所)都设有艺术管理专业。9所音乐学院,有8所设有此专业。7所综合类艺术学院全都设有此专业,如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此外还有几十所综合性大学设立了文化产业专业等,如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北京8所艺术学院都设有艺术管理系或专业,只是有的名称不同,如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定名为艺术管理专业,北京电影学院是“电影制片管理和发行管理专业”,北京舞蹈学院是“艺术传播专业”,中国戏曲学院为“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中央戏剧学院设艺术管理系导演专业(演出制作方向和电视制片管理专业),艺术学院则为“文化管理专业”。

各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差异表现在四个方面:各艺术院校的专业特点不同,形成各学校艺术管理专业方向的各自特色;各艺术院校的办学定位不同,形成艺术管理专业办学定位的差异。各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办学内外环境的不同,造成师资队伍、学生生源的不平衡;各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组成不同,以及上述的原因造成课程不统一、标准不一致。

各院校办学特点:

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是,强调综合素质、强调经世致用、强调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强调人才培养需要“精雕细刻”、强调国内外和校内外优质资源的重新整合。

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招一类本科学生,第一年在复旦大学上课,所有与管理学有关的理论课程在一年级讲完。并十分重视音乐赏析能力的培养,由博士生导师陶辛教授系统讲授两年,近年又开始重视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举办各种工作坊、项目设计等活动。

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系,核心课程是演出制作管理,其中包括舞台监督、舞台技术、演出宣传营销,平均每门课144课时/两学期。专业基础课为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会计学、法律学、营销学,教学中选择舞台艺术演出案例。使用学院自身优势资源,由名家教授,课程内容以通识性为主,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表演艺术领域的基本常识及规律。

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管理系:影视制片管理主要是培养制片人、发行人。主要特点:抓科研、教材建设。出版了“北影艺术管理系列丛书”,如《中国电影企业运营模式研究》《电影市场营销学》《影视制片项目管理》《欧美电影版权》等50本教材。现在拥有国家级、北京市课题30多项。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招一类本科学生,针对需求强化培养。非常重视专业写作,特开设一年的“英语批评导读与专业写作”课。这门课首先让学生了解如何写批评文章,通过英文批评文章的阅读来进一步指导学生写论文,还包括新闻通稿、合同、前言、相关宣传文字的撰写等。其特点:每门课程都有6次作业,但没有一门课有考试。办学国际化,教师团队基本上都具备英语能力,起码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掌握其所教的那一门课在国外的最新信息。安排了3个优秀学生,分别去哥伦比亚大学读艺术管理教育学博士、纽约大学读美术史博士(偏重博物馆管理)、柏林自由大学读文化管理硕士。

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下分两个专业,一是艺术管理,二是数字新媒休艺术。这两个专业对于舞蹈传播的意义在于加强舞蹈的传播手段与传播技术。艺术管理专业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对外文化交流,二是结合学院舞蹈资源,进行舞蹈作品传播。数字新媒体包括舞蹈影像创作、新媒体动画、新媒体舞美设计,最重要的部分是电视舞蹈编导,但又不是单纯的电视导演专业。

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对于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各个高校来说,其中不乏为迎合“艺考热”而开设此专业,在办学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均不充足的前提下开设此专业,为艺术管理高端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问题。谢大京认为,目前我国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奇缺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目前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匮乏,有的院校甚至有100个学生对应1个专业教师的情况。

§专业设置欠科学论证,课程设计比较散乱

目前各院校是根据各自教师的情况来进行课程设计的,针对性不强,没有去思考学生毕业后能干什么,这是必须要解决的。中国音乐学院的专业设置多年来基本没有变化,当时是借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大学的艺术管理专业课程,然后根据我国国情及音乐学院自身特点设计的,因此学生就业情况很好。

§缺少有力度的教材

现在每个院校都有一些教材,但有力度的不多,特别是缺乏全国统一的教材,这是各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缺少培养后备力量的机制

在培养后备力量方面,我们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机制和体制。

§各院校缺少横向联系,社会优质资源还不能充分利用

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建立之初,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由学校的名牌教授来授课,无论大课、小课,都是请名教授来讲。学艺术,好老师非常重要,虽然学生在专业基础方面空白点很多,但只要有好老师,进步会很快。另外还邀请了北京其他重点大学的专家来讲课。而不少院校至今都不能充分利用本校和社会的优质资源。

§学生比例不合适,本科招生规模过大,研究生比例过小

本科招生规模过大,是全国各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通病。而招收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的院校极少,即使有,人数比例也很小。在国外,艺术管理专业基本不招本科生,大概每届12个研究生。美国的院校规定,学生必须在其他专业本科毕业工作3年后,才可以报考艺术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此外,目前我们的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大多按照艺术类学生的上课方式一对一上课,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碰撞产生合力。

针对目前艺术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各种问题,谢大京在教学中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艺术演出团体的创作实践中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真正熟悉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谢大京提出了“三原色”课程建设理念,即以艺术类、经济类、管理类三大课程群为核心,以参与实践调研为基础,以引进社会及院内教学资源的专家讲座为支撑,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用相结合。采访中,谢大京拿出十几份他所教授的艺术管理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内容之详尽让记者很吃惊――报告中对演出团体的机制调研及历史演进等阐述非常详细,这恐怕是其他专业本科毕业生都难以完成的。可见,综合素质的培养对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环境,对于艺术管理高端人才的培养,谢大京认为应创造培养高端艺术管理人才的业态环境,他提出了以下建议:

§从制度构建上,需要创造环境。对于艺术管理高端人才的培养,国家应建立一定的制度,比如该专业研究生培养,应增加比例,而本科生应该压缩比例。

§在创新思维上,需要突破传统。一定要突破艺术院校培养研究生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中去;加强与其他院校、不同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打破研究生培养一对一授课的模式,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思想的碰撞。

§在学科建设上,需要拓高层次。对于没有艺术管理专业硕士点的院校,应努力建设硕士点,有硕士点的应尽快设立博士点,对于国家文化政策、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急需高端人才的培养。

§在人才选择上,需要战略思考。在文化制度建构上,有了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才能从国际领域引进更高端的人才。

§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加大力度。与国际院校联合,将优秀的学生送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为将来引进高端人才降低成本。

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和谐社会;作用

一、传统文化艺术及其精神动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博大而丰富多彩,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的源泉。传统文化艺术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民族习俗、政治、经济、宗教乃至审美的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文化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艺术”这一词的演变,可以看出与劳动生产的关系密不可分。“艺”字原为“薮”,在我国甲骨文中,它是人类在种植的形象,象征着劳动技术。我国学者邓福星先生写道:“人的起源不仅为艺术的发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且使之成为必然。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从猿到人的转变看成是上述三个主要体系的进化――人类各部分器官和机体的日趋完善,心理机能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这些都是艺术发生的基本条件。一切精美的传统文化艺术品无不出自人类灵巧的双手;动听的歌声需要人的歌喉才能唱出,优美的舞姿也要靠人的肢体来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既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也就从根本上规定、制约着艺术作品的特征和基调。……”“科学充实提高了我们的知识生活,而艺术也同样充实提高了我们的感情生活”,唤醒了人类求美精神意识。如原始民族喜欢红色一类的强烈色调,山顶洞人在他们同伴的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的红粉,山顶洞人装饰品的穿孔也几乎都是红色,因为他们的穿带都用赤铁矿染过,这是他们最初的求美精神意识的产生。也许红色引起的感情愉悦中积淀了人的想象和理解,或许原始人从红色想到了与他们生命攸关的火,或许想到了温暖的太阳,总之,这一切都促使了人类的求美精神意识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传统文化艺术活动促进了人类精神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而传统文化艺术品则是物化了的人的精神,其产生离不开人的精神活动。

首先,传统文化艺术是以人的社会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有了社会交往等强烈的心理需要,为满足这种需要,就产生了传统的文化艺术。

其次,传统文化艺术离不开人的情绪、情感与想象。由于人的情绪、情感等的推动,加上艺术丰富的想象,人们便把旧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了新的艺术形象。一切传统文化艺术的出现都是思维的结果,离不开入的精神活动,都是人精神活动的产物,依赖于人的精神活动,一般是意识与潜意识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调节及相互转化的结果。

从精神层次来说,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的完成依赖于意识――潜意识――意识,这一点我们从原始初民的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出。他们通过对梦的表现与交流则导致了人类最早艺术的实现。如原始初民们几乎人人怕死,然而在梦中他们又“见”到死去的家人或熟人,于是醒后就造出一个“天堂”与“地狱”的世界,以及“图滕”艺术等,而这一认识的途径是在梦中,绝大多数是形象的梦,是潜意识的产物,梦态生活及对梦的分析导致了艺术的产生。尤其现代艺术创作则更与人的思维等精神活动不可分,一切创作都是精神活动的结果。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对人类生活的涵盖面广泛。在世界文化历史的进程当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表现了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和谐文化的精神意蕴。

二、传统文化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在艺术活动中,传统文化艺术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共同祝愿,促进了群体间以及人们与先祖、与自然的情感交流,巩固了民间群体的稳定和发展。在艺术活动中,传统文化艺术终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传统文化艺术包纳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宗教、伦理、道德、价值等全部精神文化和生产劳作等物质文化。传统文化艺术是依赖民众生活而发生和存在的,依靠群体的齐心协力来维系生存和发展,使民众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和频繁,同时,也使传统文化艺术更为广泛和普及。

人类有史以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创造的各种传统文化艺术,并不存在先进和落后,而只有文化观念的差异及由此而形成的美学观念的区别。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主客体的统一的整体意识和求全美满的美学观念,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都遵循着一个本质的规律。因而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整体,以人的感情赋予物的形式,借物抒情是一种善和美的行为和意志。在传统文化艺术的题材和构成形式上都表露出那种善始善终的处世哲学和精神力量。

篇10

论文摘要: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要从认清腐朽思想文化的表现及其危害、从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从两种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等方便划清两者的界限,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专家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争夺是意识形态领域较量的重要内容。划清两者的界限,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家学者认为,社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是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认清腐朽思想文化的表现及其危害。专家学者认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表现为在经济领域的权钱交易现象,政治领域的个人专权现象,人际关系上的庸俗化现象以及思想作风方面的、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家长制作风、封建迷信等。这些腐朽思想文化的存在,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侵蚀党的健康肌体,败坏社会风气和党风,是一些党员、干部腐败变质的重要思想根源,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从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上划清两种思想文化的界限。专家学者认为,从历史尺度来判断文化先进与否,就是看这种文化是否站在时代的前列,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从价值尺度来判断文化先进与否,就是要看这种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怎样的作用,反映了谁的利益,为谁服务。在当今世界,只有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反映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真正处于时代前列、代表历史发展潮流、反映最先进阶级根本利益的文化。这种基于两个尺度有机统一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既是我们划清两者界限的认识前提,又是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两种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上划清界限。专家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存在着根本区别,一是在社会基础上,前者以“公有制”经济制度为基础,后者以私有制为基础;二是在价值取向上,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人”本位,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坚持“官”本位,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坚持“物”本位;三是在历史作用上,前者推动社会发展,后者企图复辟倒退,前者为人民服务,后者损人利己,前者健康有益,后者消极颓废。

从“公与私”、“新与旧”的维度划清两者的界限。专家学者认为,在“公与私”维度上,前者包含了集体主义、公平、公正、公意、公益等思想观念,后者以私有观念为核心,以个人主义为主要内容;在“新与旧”的维度上,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看起来旧,却具有扬弃、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价值;有些来自西方的时髦思想文化花样,看起来新,却不过是借尸还魂,或者变异翻新。

把人类文明成果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区别开来。专家学者认为,对待以往人类文化时不能简单粗暴,而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和辩证的方法,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清理。特别要区分追求自身利益与极端个人主义的界限,重视物质财富与拜金主义的界限,生活享受与享乐主义的界限。

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专家学者认为,划清两者界限具有理论上的复杂性和实践上模糊性,需要走出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之一,认为划清两种思想文化的界限就是要与封建时代和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思想文化实行“彻底决裂”,忽视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可以共享的一切文明成果;误区之二,认为划清两种思想文化的界限,就是要以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然后才能以社会主义来反对资本主义,所以必须“补资本主义的课”,没有看到人类社会发展除了顺序模式外,还有跳跃模式和后来居上模式。

处理好“一与多”、“拒与纳”、“破与立”等重要关系。一是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既要尊重多样,又要确立主导;二是正确处理“拒与纳”的关系,在坚决摒除糟粕的同时撷取精华;三是正确处理“破与立”的关系,既要破除历史遗留下来的腐朽思想文化,又要破除貌似新潮而实质腐朽的西化思潮,还要破除似是而非的假社会主义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闫志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论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人民日报.2010-04-14.

[2]陈冬生.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报.201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