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腔护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口腔护理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口腔护理知识

篇1

[关键词] 儿童;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可调式口腔矫治器;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25.6;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7562(2010)04-0418-02

doi:10.3969/j.issn.1671-7562.2010.04.03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在儿童睡眠呼吸暂停疾病中最常见[1],对正处在生长及智力发育期的儿童有着重要影响,有文献报道严重者可导致肺动脉高压甚至猝死等[2]。国内外治疗儿童OSAS的方法有很多,但有关口腔矫治器在治疗儿童0SAS中应用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重点介绍我院五官科睡眠中心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为OSAS的15例患儿,采用个性的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例患儿均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为OSAS,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6~13岁,平均(7.64±2.02)岁。患儿无鼻瓣区狭窄、鼻小柱过宽、前鼻孔或鼻咽部狭窄或闭锁、鼻中隔偏曲、鼻息肉、肥厚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腔及鼻咽肿瘤、鼻腔填塞。患儿无腺样体或扁桃体肥大、悬雍垂过长或肥大、咽壁肥厚、咽部血肿、咽部狭窄、咽旁脓肿、咽部肌肉松弛。患儿无颌骨畸形、会厌炎、会厌水肿、喉咽部狭窄、喉软骨软化及肌张力减退。其中重度4例,中度7例,轻度4例。

1.2 护理方法

1.2.1 治疗前护理 了解患儿一般健康状况,确认有无传染性疾病。了解患儿的合作程度,以达到患儿治疗中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治疗的目的。治疗前3 min向患儿介绍治疗方法,观看相关的影像资料,介绍成功病例。取模前清洁口腔,嘱咐患儿用“口泰”含漱液体含漱3次,每次30 s,向患儿介绍取模时间。调节好椅位及灯光,为患儿铺好胸巾。准备取模用物、扁平刃状探针、车针、无菌治疗盘(内备口镜、镊子、探针、无菌干棉球)、75%酒精棉球、0.5%碘伏、消毒棉签、弯盘等。护士洗净双手戴手套、口罩。

1.2.2 治疗中的护理 配合医生制作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护士为15例患儿常规取模,取模前教会患儿张嘴并前伸下颌,然后放松并缓慢回收下颌到一个既无不适又有最大前伸的下颌位,保持患儿下颌前伸量为下颌最大前伸量的60%~70%,垂直打开咬合约5~7 mm,并让患儿重复以上动作。护士配合常规取印模,灌制超硬石膏模型,待模型完全干燥后修整模型,应用全自动压模机将硬塑膜片进行压模,护士将制作好的上下颌透明压模保持器转移至架上,根据位记录建立正确咬合关系,在医生上颌制作双曲唇弓时协助医生弯制箭头卡环,协助医生牵拉患儿口角,开阔手术视野,配合医生完成上颌基板和下颌基板的制作。最后在左右下恒牙第6、5或左右下乳牙第Ⅴ、Ⅳ间颊侧衬垫两层蜡片缓冲并放置螺旋扩大器,调整至半开状态,并用自凝塑料将上下连接成一个整体。护士将凝固后的矫治器脱模、打磨、抛光,并在上下颌前牙闭合线的中份预备几个通气孔,利于患者夜间佩戴时呼吸。可调式口腔矫治器在下颌两侧安装了可微调的螺旋扩大器。最小调整量可精确至0.25~0.30 mm,在临床应用中只需在患儿口腔内做少量调整就能精确达到最适宜的下颌位。

1.2.3 治疗后的健康教育 护士对戴用可调式口腔矫治器的患儿及家属进行注意事项宣传教育,并让患儿及家属复述。护士要告知患儿(或家长)夜间睡眠时佩戴并在短期内(一般2周时间)完全适应可调式口腔矫治器。15例患儿均在戴用可调式口腔矫治器3个月后,由护士对患儿(或咨询患儿家属)进行临床主观症状护理评价,内容包括:戴用可调式口腔矫治器3个月后患儿的鼾声、呼吸暂停、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症状是否完全消失、明显减轻或无变化,并以完全消失、明显减轻为有效来计算有效率。

2 结 果

2.1 15例OSAS患儿治疗后的多导睡眠监测结果

轻度患儿鼾声、呼吸暂停有效率为100%,注意力不集中有效率为50%;中度患儿鼾声、呼吸暂停有效率为85.7%,注意力不集中有效率为57.1%;重度患儿鼾声、呼吸暂停有效率为75%,注意力不集中有效率为50%。见表1。

3 讨 论

OSA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国外调查显示其发生率约2%[3],我院睡眠中心监测的15例患儿主要表现为夜间打鼾、呼吸费力、呼吸暂停、睡眠不宁等,白天学习自控能力低、记忆力与其他同龄儿童相比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有文献报道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主要原因是睡眠时上气道狭窄,软组织松弛,舌根的后置、松弛等以及吸气时胸腔负压的作用,使得软腭、舌坠入咽腔紧贴咽后壁,造成上气道阻塞[4]。这就是我们口腔科应用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治疗OSAS的理论依据。

我院15例佩戴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治疗OSAS的患儿3个月后夜间多导睡眠仪监测显示,大多数患儿鼾声、呼吸暂停和注意力不集中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或消失。重度缺氧患儿,戴用矫治器后变为中度缺氧,对缓解睡眠时的缺氧起到了良好效果。

使用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治疗OSAS患儿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口水增多,口腔造成异物感,部分患儿晨起时出现轻微口干症状,2例患儿出现较重的口干症状。出现上述情况,只要家长带患儿到医院来由护士帮助调节减小通气口后,一般症状均能得到缓解。15例患儿均在矫治4~5 d内出现下前牙轻微的酸胀感,7~10 d后自行缓解。

[参考文献]

[1] BRUNETTI L, RANA S, LOSPALLUTI M L, et al. Prevalence of a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in a cohort of 1207 children of southern Italy[J]. Chest, 2001, 120(6):1930-1935.

[2] GUILLEMINAULT C, QUO S D, A view at the new millennium[J]. Dent Clin North Am, 2001, 45(4):643-656.

篇2

【关键词】 老年; 住院患者; 口腔护理; 技巧

中图分类号 R473.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8-0122-03

doi:10.14033/ki.cfmr.2016.28.068

现阶段,我国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大幅度的提升,老龄化趋势加重。而老年人在身体机能的调节方面较弱,在口腔护理方面容易出现口腔黏膜干燥和唾液分泌量的下降问题[1]。除此外,也会出现牙龈萎缩、牙齿松动和较大的磨损,进而导致牙根外露和牙面龋坏等。老年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腔问题,甚至发生吞咽困难、上消化道出血等。与此同时,尽管口腔没有实物的残渣,但是唾液中往往含着较高的蛋白质,这就会引发口臭等问题[2]。因此,保证老年人的口腔清洁是十分重要的。本次试验选取了2015年10-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口腔科住院治疗的55例老年患者,针对该口腔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了2015年10-12月笔者所在医院口腔科住院治疗的55例老年患者,年龄60~91岁,其中男32例,女23例。病情方面:颌面部复合伤11例,牙源性间隙感染16例,牙周病25例(牙周损伤12例,牙齿损伤13例),牙体牙髓病3例。此外,佩戴假牙的患者有41例。所有患者均需要住院治疗。

1.2 护理方法

本次试验主要是针对住院患者的口腔护理进行探究。具体而言,对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老年患者,将安排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在护理的过程中防止口腔感染和溃疡的发生,及时的进行口腔指标的各项检查。此外,将根据口腔pH值和口腔受感染度的不同选择最有效的漱口液。当pH值>7时,通常使用2%~3%的硼酸水或者多贝尔氏液;当pH值=7时,则会选用生理盐水;当pH值在3~6时,将使用1%~3%的双氧水或者1%~4%的碳酸氢钠进行清理治疗。此外,对于牙龈发炎的患者将使用0.02%碘伏液或0.02%吠喃西林液漱口。同时,对于口腔受到霉菌感染的患者,则需要使用制霉菌10万U/次+生理盐水1~2 ml,在涂抹的过程中要注意用力程度,不要造成二次伤害。

1.3 评价指标

将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判定,具体包括三个部分,即完全恢复、部分恢复、病情恶化。完全恢复是指患者的病情有着较为明显的提升,疼痛感不明显下降,在生活质量和饮食上得以改善,且各方面指标较好;部分恢复是指患者的疼痛感下降,口腔保持较好的清洁度;恶化是指患者的疼痛感加剧,伤口感染有扩散的倾向,需要进一步治疗。总有效率=完全恢复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在对老年患者护理的过程中,患者均能保持较好的口腔卫生,只有1例患者出现了严重的感染情况,及时治疗后有所缓解,口腔护理总有效率为74.5%(41/55),见表1。此外,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护理过程受到了患者的高度评价。在随访的过程中,笔者还对患者进行了口腔知识的调查,其中50例患者能够对口腔清洁的基本步骤有着较为清楚(非常了解+基本了解)的认识,并按照医生的嘱咐加强对饮食方面的注意,其调查结果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龄人口所占比例明显升高,老年患者口腔问题逐渐增多。同时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弱,口腔黏膜萎缩,其病生理基础与青壮年人群存在差异,因而老年患者口腔护理方面也存在不同的要求。在护理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到全方位服务,更要为老年人细心讲解口腔方面的基本常识,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口腔清洁工作。因此,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具体而言,漱口和刷牙是日常口腔清洁的重要方式,但是刷牙过猛也会造成牙齿的损伤[3]。而正确的刷牙方式应该是顺着牙缝的方向慢慢进行,且时间保持在3~5 min即可。在刷牙水温的选择上因接近人体体温,即37°左右为宜。在牙具的保洁方面也值得关注,即做好牙刷的清洁工作,使用完毕后尽可能的甩掉上面的水渍,放置于通风处。在牙具的更换上也应该以3个月为佳,长期使用的牙刷其细菌较多,难以保持口腔的清洁。在牙膏的选择上也应该使用含氟牙膏,氟对防龋有着较好的效果。除此外,要加强对牙龈的按摩和叩齿运动,这对加强口腔部位的血液循环有着较好的效果。而叩齿能够提高老年人的肠胃消化作用,保持牙齿的坚固,并有利于牙周组织抵抗力的增强,百利而无一害[4]。

在老年患者口腔护理的资料研究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些弊端亟待解决。即住院老年患者口腔内致病菌数量明显高于正常老年人。这是由于住院老年患者常常在吞咽上有着一定的障碍,或者由于气管被切开后呼吸道的防御能力明显下降,这就容易为细菌的进入提供便利条件,使口腔分泌物被吸入肺中,进而造成肺部感染。因此,为了预防细菌型的口腔疾病,笔者将使用漱口法,每次含漱时间应超过90 s。此外,对于患有口腔干燥症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进行相关提示,例如:尽可能不要用唾液代替物间接治疗。同时,护理人员应该讲授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口腔护理知识,为患者病情的康复起到辅助作用[5-6]。

除此之外,对有牙龈出血问题,无牙且不能含漱的患者而言,在护理方式上需要对格外的细心。即需要护理人员使用浸水的棉棒对患者牙的内外面、两侧、上下颌、舌腹及舌下黏膜进行擦拭。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对牙床进行适当的按摩,从而刺激牙根。对于无牙的患者也应做好牙床的按摩,并使用软毛牙刷进行牙床的清洁。刺激牙根有利于唾液的分泌,能够有效地增强患者的味觉感受力和牙齿咀嚼功能。从另一个方面讲,当口腔张的过大的时候,唇齿之间的距离会比较的狭小,加大了清洁工作的难度。因此,需要在口齿微张的状态下用棉棒清理;对于牙缝的部位则应选用齿缝刷。

口腔护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便是对老年人心理上的疏导。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疼痛问题。疼痛护理需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帮助患者对疼痛进行较好的自我评估,并通过音乐、按摩等方式减缓疼痛带来的精神压力。这一过程也需要家属的密切配合,帮助患者建立舒适的生活环境,做好室内清洁工作。必要时可以根据医嘱使用一定剂量的止痛药物。疼痛问题的解决能够直接缓解患者心理上的压力,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心情上的焦虑。此外,要帮助老人进行口腔疾病知识上的讲解,让他们认识到病源的本质,不要害怕做检查,保持乐观、积极的治疗心态,帮助他们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秋霞,张燕.老年患者行口腔修复治疗的效果探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1):151-152.

[2]冯其辉,袁宏吉.了解口腔行为学应用于老年口腔修复中的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3):66-67.

[3]何鑫.儿童、中年、老年口腔疾病的治疗特点[J].中外医疗,2009,28(21):172-173.

[4]靳文辉.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和处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3):148-149.

[5]王达群.经口气管插管的优质口腔护理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7):98-100.

篇3

小儿高热惊厥主要发生于儿童时段,属于一种常见的儿科急症[1],因此当小儿出现高热惊厥状况要及时采取正确手段进行诊治,确保儿童安全,若不及时诊治,极易留下后遗症或因反复惊厥而造成脑部受损等状况,从而影响儿童正常的智力发育[2]。据调查了解所得,高热惊厥现象其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3个月到5岁,高热在12 h内发生,可达到39~40 ℃以上,由于小儿高热惊厥这一病况与儿童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得到了诸多家长及医护人员的重视。为探讨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体会及健康教育的相关措施,分析该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51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护理资料,并提出了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的合理措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51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7例,女14例,发病年龄1岁及1岁以下的有20例,1~3岁有27例,3~6岁有4例。根据小儿高热惊厥针对标准该院51例小儿患者均属于此状况。

2 护理

2.1 护理治疗

2.1.1 抗惊厥 当儿童出现小儿高热惊厥现象首先要对其进行抗惊厥治疗,原因在于过度惊厥会导致儿童大脑损坏,进行抗惊厥治疗首选药物为巴比妥钠5~8 mg/kg肌注,若惊厥状态一直持续,应首选安定原液1~0.3 mg/kg缓慢注入小儿体内,要求该原液每分钟不得超过1 mg,若出现不良状况,应在20 min后重复注射,与此同时要时刻关注小儿的呼吸状况。

2.1.2 药物退热 对于小儿高热惊厥中的高热治疗,应肌注复方氨基比林、酒精擦浴、小儿口服百服宁或者将安乃滴至鼻中,用10%水合氯醛0.5~0.6 mI./kg加生理盐水30~50 mL的药物比例对小儿进行灌肠治疗,至于小儿高烧持续不退状况应按照亚冬眠病状进行治疗。

2.1.3 吸氧 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常出现缺氧状况,对于这一状况,要进行及时吸氧操作,氧流量应控制在0.5~1.0 L/min,经由鼻导管吸入。

2.1.4 防止脑水肿 小儿出现高热惊厥状况应及时诊治,小儿频繁惊厥或者惊厥时间过长,并伴随具有意识性障碍及呕吐现象,应选择地塞米松2~5 mg/次静注,与此同时辅之以20%甘露醇0.5~1.0 g/kg静滴。

2.2 护理体会

2.2.1 保证呼吸道通畅 当儿童出现小儿高热惊厥状况时,医护人员快速解开小儿衣扣、使其头部偏向一侧、利用医疗工具吸出儿童咽分泌物,同时托起小儿上颌,此做法为了避免小儿患者因舌后坠而导致停止呼吸。其次应用纱布放于上下齿之间,防止小儿因疾病咬伤自己。

2.2.2 高热降温护理 长时间高烧对小儿脑部具有一定的损坏,应遵循医护人员嘱咐采取物理降温的手段,具体操作为用温水子头部湿敷,并用35%~45%酒精擦拭,该做法是应用酒精蒸发散热的功能性。

2.2.3 及时用药 当确诊患者为小儿高热惊厥状况时应及时予以药物治疗,治疗之前首先要建立静脉通路,运用抗维生素、纠正酸中毒等药物,协助医护人员进行快速治疗,使小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对于病状严重者应使用首选药物进行病情控制,若持续抽搐惊厥,应在6 h后重复使用药物。

2.2.4 止惊 按压或者针刺合谷穴及人中穴,通过刺激穴位的方式达到止惊的目的,当然在该操作中要辅之以药物,首选药物注射量控制在0.1~0.3 mg/kg,利用肌注或静推的方式缓慢注射,以免影响小儿呼吸状况。

2.2.5 口腔护理 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中,口腔护理是其重要内容,加强口腔护理,需要医护人员保持患者床单的平整、干净及干燥性,同时要保证小儿患者衣裤的整洁性。小儿高烧时期口腔黏膜极易干燥、受损,从而引发口腔炎。为了避免这一状况,医护人员应利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拭小儿口腔内部。

2.2.6 加强防护 小儿患者出现高热惊厥病状时,常常会发生抽搐,为了保证小儿抽搐不坠床,应全面完善医疗设施,加强床档。除此之外,要保证病房安静,禁止大声喧哗,以此来减少对小儿患者的刺激,使小儿患者积极投入治疗,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2.2.7 病情观察 医护人员应对小儿高热惊厥病症治疗过程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后期查阅。其中应记录小儿高热惊厥的在一定时间内的发病次数,随时观察小儿患者呼吸、体温、脉搏、意识、瞳孔及面色,以便医护人员及时得知脑水肿早期症状。

2.2.8 饮食指导 小儿高热惊厥病状,需要药物及饮食的综合调节,在饮食上医护人员因给予小儿患者正确引导,为之提供高热量、高蛋白、菜色应较为清淡,比如鸡蛋、燕麦、及藕粉等食材,其次要鼓励小儿患者多喝水,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帮助小儿患者退烧。

2.2.9 健康教育 做好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小儿成长状况,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够降低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率,向家长介绍防治常识,正确引导家长对小儿高热惊厥的防护措施、用药常识及疾病知识等因素。

3 结果

该院运用上述护理治疗手段,51例小儿高热惊厥病状患者均痊愈出院,该院为了确保小儿患者的安全,对51例所有小儿患者实行电话跟踪,痊愈1年时间内48例小儿完全痊愈,2例在此期间发生1次高热惊厥,2例发生3次惊厥。由此可见及时进行护理治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防止小儿高热惊厥病状的再发生。

篇4

关键词:手足口病;传播途径;特征;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088-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年龄

1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的唾液、疱疹、粪便污染的水、手、毛巾、水杯、牙刷、玩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可经口感染;医院门诊交互感染和口腔检诊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传播手足口病;患者咽分泌物中含有病毒,可通过咳嗽、喷嚏、谈话造成呼吸道传播。

2 临床特征

手足口病常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四不像”:不像蚊子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恶吐或腹泻等症状。大多数患者在一周内自愈,无后遗症。

3 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3.1 个人预防措施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不要让孩子在地上摸、爬玩耍;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3.2 托幼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进行清洗消毒;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3.3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在疾病流行期间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接诊疑似手足口病患者,引导发热出疹患JLN专门诊室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对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医务人员在就诊、护理每一例患者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手消毒。

4 护理措施

4.1 消毒隔离本院成立了手足口病专业病房,实行严密隔离。病房内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地面、床头柜、床头、凳子、患儿的用具和玩具用含氯消毒剂(每升含有效氯500mg)擦拭;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用等量的消毒剂(每升含有效氯1 000mg)浸泡消毒半小时后倒掉;床单、被褥交洗浆房按丙类传染病用物清洗和消毒。医护人员加强手卫生,严格做到“一人一物一用一消毒”。

4.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 手足口病主要是柯萨奇A。 和E,,两种病毒感染引起。柯萨奇A16。 还可并发心肌炎,E71。则可并发脑炎、脑膜炎等。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急促、胸闷、头痛、昏睡、恶心、呕吐、脑膜刺激症等,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心率。对于发热的患儿,要及时给予退热处理,如冰敷、温水擦浴或者口服小儿退热剂。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4.3 饮食护理饮食要易消化、清淡、质软、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口腔糜烂,在食用过热的食物时可以刺激破溃处引起疼痛,禁食冰冷、辛辣、过咸等刺激性食物,多喝温开水,少食多餐。对于因拒食、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并要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酸碱失衡。

4.4 口腔护理 患儿每次进餐前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婴儿喂奶后少量多次喂水,以保持口腔清洁。护理人员每天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洗患儿口腔后,在口腔黏膜破溃处喷涂喉友,以促进愈合。清洗口腔时动作要轻、快,棉签应是滚动,切不可摩擦,尽量减少患儿痛苦。

4.5 皮肤护理患儿手掌、足掌疱疹因搔抓而继发感染,一旦抓破,疱疹液会引起病毒扩散,加之高热、降温时出汗,呕吐物易弄脏衣被,因此,应保持皮肤清洁,穿柔软宽大的衣服,经常更换。用温水洗澡,床单要清洁、干燥,勤剪指甲。随时清理污染的大小便,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篇5

注意儿童的饮食

我们知道,引起蛀牙的罪魁祸首之一便是细菌。口腔内的细菌不停地在牙齿上沉积,形成一种叫“牙菌斑”的物质。牙菌斑内的细菌能利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的糖,进行代谢产生酸腐蚀牙齿,最终形成蛀牙。因此,要控制蛀牙,就得控制食物中糖的摄入,这里包括糖摄入的量及摄入的时间。少吃糖,经常是家长们对孩子的忠告。有时我在门诊中碰到有些家长要求我叫他们的孩子不吃糖,说孩子只听医生的话。我会笑着对这些家长说:不吃糖,还是孩子吗?要少吃,同时最好是在就餐前后不久时吃,这样会相对比较好。

儿童的口腔护理

引起蛀牙的细菌生活在牙菌斑内,如何去除牙菌斑?最有效、经济、实用的方法便是每天早晚两次刷牙。我常跟一些家长说,当你的孩子长出第一颗乳牙时,就要及时地进行口腔护理了:每天在婴幼儿进食后喂些温开水,同时家长用自己的手指缠些纱布,沾点清水对婴幼儿的乳牙及牙龈进行轻轻地擦洗和按摩。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会好奇地学大人刷起牙来了,此时家长在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刷牙、告诉其刷牙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要坚持每天督促和监督他们刷牙,必要时帮助他们刷牙。

定期的口腔检查与治疗

定期带孩子到医院的口腔科进行检查,一般3~6个月检查一次,同时建议最好找儿童口腔的专业医生进行检查与治疗。因为儿童口腔不是成人口腔的“缩影”,儿童口腔的医生能专业地、有的放矢地对儿童进行检查,同时能给予家长们一些合理的建议,如不能偏侧咀嚼食物、不要偏食、乳牙反合(俗称地包天)应尽早矫正等。同时一旦发现有口腔疾病,如蛀牙等,及时补掉。我常碰到有些孩子因蛀牙引起剧烈疼痛,甚至引起面部肿胀发热才来就诊。询问孩子的家长,得知有些家长甚至有的医生,认为乳牙反正要换的,没必要补!常言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乳牙的蛀牙也是这样,不及早进行蛀牙的治疗,引起疼痛肿胀发热,影响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还会影响孩子的牙、颌面部以及全身的生长发育,临床上相当常见,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必要的预防保健

来过我们门诊的许多家长都注意到,在我们的候诊走廊里,挂着牙齿预防保健的宣传资料。每年的“9・20爱牙日”前后,我们的许多专家教授也会在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上作有关牙齿预防保健的知识。在此我想强调的必要的预防保健是:

1.合理应用氟防龋 氟化物能预防蛀牙,是20世纪预防口腔医学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合理使用将大大降低蛀牙的发生率,但在使用时也应注意使用的量及儿童的年龄,婴幼儿要慎用。建议使用含氟凝胶和含氟泡沫,应由口腔专业人员来完成。

篇6

[关键词]儿童;扁桃体摘除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一(2010)05-61-02

扁桃体炎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是因扁桃体反复发炎或因隐窝引流不畅而致扁桃体隐窝及实质慢性病变所致。对扁桃体反复发作的治疗,最好的根治方法是切除,其中儿童患者占绝大多数。术后患儿因咽痛拒食,不语,易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因此,术后护理与观察是非常重要的。笔者于2007-年11月2008年7月对洪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35例扁桃体摘除术的患儿进行密切的观察和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6~8岁,住院患儿均有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双侧扁桃体Ⅱ-Ⅲ度肿大、间歇期感咽部不适、异物感、有的睡眠时打鼾等上呼吸道阻塞症状。检查咽部可见扁桃体及前、后腭弓慢性充血,扁桃体表面见白色条线状疤痕。

2治疗方法

35例患儿均在全麻下行扁桃体摘除术,术后经抗炎、止血治疗,并密切观察及护理,手术创口愈合好,无一例发生并发症,且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高。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患儿心理护理

患儿来到陌生的环境,对新环境不适应。会产生-不安和恐惧心理。护士应主动接近患儿,从入院开始就建立和谐的关系,多与患儿交流,提出患儿感兴趣并能回答的问题,增强患儿的信任感,消除精神不安和恐惧,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以配合各项治疗护理工作的进行。

3.1.2家长的健康教育

家长的心理状态也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护理人员应协调好与家长的关系,与家长沟通,讲述有关疾病、用药及饮食方面知识,使家长进一步理解疾病,共同做好患儿的工作。

3.1.3术前准备

协助做好全麻手术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做好生活护理和指导,防止感冒。对上呼吸道有急性炎症的,积极抗炎治疗,待炎症控制后方可手术。术前嘱家长备好牛奶,雪糕。

3.2术后护理

3.2.1密切观察病情

术后去枕平卧6 h头偏一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伤口出血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嘱患儿轻吐出口咽部液体,以便观察,勿用力咳嗽,并用毛巾包冰袋敷于颈部4~6 h,减少疼痛及伤口出血。如患儿出现频频吞咽动作,提示有出血可能,及时通知医生检查。

3.2.2口腔护理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术后伤口感染。每次进食后给朵贝尔液漱口。术后24 h创面出现一层白膜是正常反应,体温在37℃~38℃左右不必处理,如在38.5℃以上,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3.2.3饮食护理

术后6 h可进冷液质饮食,如患儿比较喜欢的冰淇淋、雪糕、牛奶等。但禁用吸管吸吮,以防止创面白膜过早脱落引起继发性出血。次日进温流质饮食,一周内避免吃硬的刺激性食物。对于伤口疼痛,拒不进食的患儿,要耐心进行讲解,不要勉强,可采取拟人化的形象描述,使患儿易于理解并接受。

篇7

【关键词】出血护理;用药护理;出院指导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01-0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疾病可见于儿童各年龄期,临床上分急性型、慢性型。急性型常见占70%-90%,好发于2-8岁,慢性型少见占10%-30%,按病情分度①轻度:血小板计数超过50×10q/升,一般无出血症状,只有外伤后容易出血或术后出血过多。②中度:25×10q/升血小板计数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诊断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轻度35例,中度15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10个月-10岁,都是急性型,患者在2-4周内痊愈、出院。

2护理

2.1做好病人和家属的心理护理,消除恐惧心理,一些学龄儿童,怕激素诱导的肥胖,害怕住院影响学习,思想负担重,急性期的疾病更容易出血而危及生命,儿童与家庭成员的一个缺乏了解的疾病预后,治疗疾病缺乏信心,护士传教解释,儿童和家庭认识到这种疾病,需要住院治疗,结合有效的休息,合理饮食,预后良好。

2.2出血的预防和护理低血小板影响血小板功能时,禁用药物[1]阿司匹林,消炎痛潘生丁。仔细观察鼻粘膜无出血倾向,保持湿润,不让儿童的手挖鼻,对有出血患儿随时测血压、脉博、呼吸,并记录各种抢救药品及物品必要时配血,防止口腔粘液及牙龈出血,指导患儿及家属软毛牙刷刷牙,以防牙龈损伤,保持口腔清洁定期用0.9%Nacl嗽口,鼓励患者进食前后漱口,加强口腔护理,以防感染。

2.3饮食指南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禁食冷,辛辣食物,防止便秘。[2]吃的食物富含维生素,增强抵抗力,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煮花生皮衣当水喝,对于有出血倾向患儿,给无渣半流质。

2.4休息活动指导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q/L,应卧床休息,避免儿童兴奋。

2.5预防感染孩子们的病房应环境清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具有消毒机室,床单和衣服,要勤洗并且干燥,质地柔软。经常勤剪指甲,避免搔抓皮肤,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医务人员做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2.6用药护理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时要注意观察体温,及有无过敏现象,开始静脉输注速度要慢,15分钟后用输液泵匀速输入。输血小板应注重速度,应在2h内输入,因为速度快,短时间内输入大量的液体,尤其是年幼的儿童观察心率,防止发生心脏衰竭。治疗观察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的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溃疡、感染,电解质紊乱。事先应对家长做好解释,并注意给予低盐饮食,定期测量血压、体重。

2.7出院指导介绍该疾病相关知识,能正确认识疾病,避免情绪紧张和波动,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意营养和休息,增加机体抵抗力,引导正确的药物,避免使用对血小板破坏药物,定期验血检查,门诊定期复诊,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手足口病;患儿;护理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常见的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病毒种类多达20多种,以柯萨奇A16和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1]。传染源为患儿和隐性传染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含有病毒疱液而传染。手足口病属自限性疾病,临床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2]。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可自然痊愈。但部分患儿,尤其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男83例,女47例,年龄 2个月~11岁,平均年龄3.52岁,平均住院7 d。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体温37.5℃~40℃。热型不规则,持续2~4 d,平均3 d,皮疹主要分布于手足、下肢、臀部等,皮疹消褪时间为4~8 d,口腔内疱疹或溃疡50例,溃疡愈合期为3~5 d。

1.2方法 主要采取抗病毒、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加强隔离,适当休息,合理营养。高热患儿及时采取退热措施,可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冰袋冷敷)或使用退热药,口腔溃疡者加强口腔护理,预防感染,重症患儿合并呼吸衰竭者给予呼吸支持,合并心功能衰竭者给予强心、血管活性药,合并神经系统损害者给予脱水、降颅压、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

2结果

130例患儿全部康复出院,均无后遗症发生。

3护理措施

3.1消毒隔离 患儿一经确诊,立即严密隔离治疗。病房每日用紫外线灯定时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每位患儿由一位家长陪同,限制探视人员,减少病房人流量。加强床边隔离,患儿入院后发放固定的便盆和体温表,护理不同的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双手,,避免交叉感染。使用后的非一次性仪器如血压计、心电监护仪等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患儿口鼻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须经3%漂白粉浸泡后方可倾倒,生活垃圾投入黄色垃圾袋按感染性废物处理。患儿出院后被服单独包装后送洗涤中心。

3.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 手足口病患儿可并发脑炎、心肌炎、脑膜炎,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精神差、嗜睡呼吸急促、头痛、烦躁、恶心、呕吐及脑膜刺激症,2~4 h测量1次体温、脉搏、心率、呼吸,发现异常及时汇报,积极做好抢救准备。

3.3心理护理 由于环境陌生和疱疹疼痛的刺激,患儿会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经常哭闹不安拒绝治疗。这时护士可鼓励和表扬患儿,治疗室播放患儿喜欢的动画片,从而减轻心理负担,消除陌生感,使患儿能顺利的配合治疗和护理。护士应每天积极主动地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耐心的讲解患儿的病情,倾听他们内心的倾诉,尽量满足他们的一般生活所需外,还要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3]。消除家长的顾虑,取得家长的信任。

3.4基础护理 患儿宜穿棉质宽大的衣服,每天晚上给患儿洗澡,洗澡时不可用肥皂和沐浴露。剪短患儿的指甲,防止夜间熟睡时抓破皮疹,引起继发感染,必要时可带棉质手套。臀部有皮疹的患儿,要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局部破溃的皮疹可用2%的碘伏消毒,消毒后涂抗生素软膏,进行各种治疗和贴胶布时要避开破溃处。体温38.5℃可进行物理降温如采用冰敷、酒精擦浴等措施,也可用药物降温,降温的过程中药密切观察病情,注意体温的变化,退热后患儿出汗较多,要及时补充水分,更换汗湿的衣服和被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受凉。患儿常因口腔溃疡疼痛而拒食、哭闹,要多鼓励患儿进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饮食宜温凉、清淡、可口,温度不可过高,因为过热的食物会引起破溃处疼痛,不利于病变的愈合。应保持患儿口腔清洁,良好的口腔护理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咽部有害细菌聚集,稀释粘稠的痰液,降低口腔的温度,保持口腔黏膜湿润,提供理想的口腔环境[4]。年龄较大的患儿应每日吃饭前后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年龄较小的孩子可用干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擦拭口腔,每天两次,溃疡表面可涂锡类散、西瓜霜等药物,能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促进溃疡愈合

3.5健康教育 住院期间通过发放书面材料和开展讲座等形式向家长介绍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增加他们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疾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指导患儿家长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做到饭前便后洗手,洗手是降低感染和做好自身防护最简单最重要的方法[5]。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合理搭配患儿的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可适每当晒太阳,增强抵抗力。同时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避免儿童去比较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6]。

4讨论

手足口病的发病率近几年来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防治手足口病的关键,托幼机构要加强晨检,发现疑似患儿要立即隔离治疗。家长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发现小儿出现发热、皮疹、口腔溃疡等症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手足口病是可以预防、控制并治愈的,加强消毒隔离,健康教育,做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能有效地降低手足口病并发症的发病率,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于艳霞.浅谈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和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2):192.

[2]黄玉华.刘丽华.手足口病的护理[J]. 护理研究,2009年,23(3):693.

[3]郑国琴,李国保,陈敬芳.手足口病患儿家属焦虑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7):20.

[4]王红,孙丽华.小儿手足口病口腔病变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89.

篇9

摘要:探讨 手足口患儿发病影响因素及其效果评价。方法对322例住院患儿进行发病关系、托管机构、个人卫生习惯进行评价,观察。结果儿童患病率明显具有群居性,有不良的卫生习惯患病率较高。结论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卫生和托管机构的管理是降低本病感染的关键。患儿及时就诊,及时诊断,正确治疗,科学护理是治愈手足口病有效措施。

关键词:手足口;婴幼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12-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左右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等临床表现,个别患儿可发生死亡。这种病的发生与生活环境、个人卫生、免疫抵抗力低、接触已感染病毒的人员等因素有关。该病于每年春季开始多发,4月-5月病例增多明显,5月-7月发病形成高峰。现将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手足口患儿322例,通过一些护理干预措施,患儿痊愈297例,好转出院13例,转院12例,死亡2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资料来源:2012年1月-2012年12月一病区收治住院手足口患儿,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7岁,平均年龄3岁7个月。男性184人,女性138人,住院日3-15天,平均住院9.2天。

1.2手足口病患病率与患儿是否上幼儿园,个人不良卫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患儿中有287例是在幼儿园托管,占89%;3例在上小学,占0.9%;32例家长带,占10%;

1.3手足口病患病率与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是否有洗手的习惯有无关系。对入院手足口病患儿的家长入院时进行问卷式调查。89%的患儿是有上幼儿园,95%的患儿有不良的习惯,说明手足口病具有一定群居性,与不良的卫生习惯有显著的关系,见表1。

表1

相关因素是否人数%人数%是否上幼儿园287893210是否有吃手指、咬玩具等习惯30595175是否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2778645141.4患儿临床症状合并有发热,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住院时间长,治愈率低,见表2。

表2

临床表现部位人数%住院平均天数治愈率%发热、手足口疱疹、口腔炎10231.611.395手足口疱疹、口腔炎29691.95.4100发热、手足口疱疹、口腔炎、呼吸系统症状154.6832发热、手足口疱疹、口腔炎、消化系统症状87275.459发热、手足口疱疹、口腔炎神经系统症状113.46.3282护理措施

2.1一般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

2.1.1消毒隔离

将患儿及时隔离,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每日紫外线灯定时照射2小时,限制陪护及探索人员。患儿的用具、呕吐物等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医护人员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洗手处理。

2.1.2皮肤护理

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物理降温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皮肤瘙痒溃疡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对皮肤破损可涂抹抗菌药膏,臀部有皮疹时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2.1.3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以防并发症,溃疡处可用金霉素软膏或2%利多卡因外用,促进溃疡愈合的溃疡贴膜,并经常观察溃疡、糜烂愈合情况。

2.1.4合理饮食

给患儿进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食物宜温凉,无刺激,忌食辣、鱼虾肉类。

2.1.5发热护理

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注意发热的过程及伴随症状,根据病情定时测量体温,实施物理或药物降温,评价降温的效果,观察降温过程中患儿有无不适出现及时通知医生。

2.1.6生命体征观察

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皮疹消退情况、神经系统末梢循环,大小便情况,若出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同时做好相应记录。

2.1.7健康教育

宣传防病知识,指导家长做好患儿卫生保健,做好饭前和便后洗手,对被污染过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极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被褥、玩具、毛巾等要在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流行期间儿童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免感染。

2.2重症患儿护理

由于重症患儿病情变化快,除按以上常规处理外,需对各功能就行持续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动态了解患儿整体状态,疾病危险程度及各系统脏器损害程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症护理。

3护理结果

院2012年4月-10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322例,通过治疗护理治愈297例,死亡2例。

篇10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409-02

乳牙龋病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口腔慢性进行性疾病。由于龋病导致咀嚼功能降低,影响儿童的营养摄入;影响牙合系统的生长发育,易使新萌出的恒牙发生龋蚀;影响语言学习期儿童的正确发育等,因此对儿童乳牙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十分重要。为了解太原市儿童乳牙患龋情况,以进一步做好口腔卫生宣教,2010年对太原市1005名5岁儿童进行了口腔检查及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检查对象:随机抽取太原市内1005名5岁儿童,其中男553名,女452名。

问卷对象:接受口腔健康检查的5岁儿童的家长,其中79.7%为儿童的母亲,20.3%为儿童的父亲。

1.2 方法

按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及《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龋病诊断标准》,采用室内自然光线,使用口腔常规检查器械(口镜、探针)进行口腔检查并记录。

问卷调查对接受了口腔健康检查的儿童家长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饮食习惯、父母口腔健康知识及观念等。

1.3 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口腔健康检查

太原市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6.1%,男76.7%,女75.4%,男女无差异(表1)。

太原市5岁儿童乳牙龋均为4.01,男4.04,女3.98,男女无差异。在患龋儿童中,有2颗龋坏牙齿的儿童最多,占5岁受检儿童的12.4%,随着龋齿数的增加,人数分布逐渐减少(图1)。

龋齿好发的牙位依次为下颌第二乳磨牙、上颌乳中切牙、下颌第一乳磨牙、上颌第二乳磨牙、上颌第一乳磨牙(表2)。

太原市5岁儿童所患龋齿中龋失补构成比如图2所示,有85.2%的龋齿未充填。

2.2 口腔问卷调查

2.2.1 儿童口腔卫生行为

本次调查显示,太原市5岁儿童在3岁以前开始刷牙的有63.5%,50.0%的5岁儿童每天刷牙,其中每天刷牙2次的儿童占23.6%,4.0%的儿童不刷牙。

有60.1%的5岁儿童家长知道含氟牙膏,知道含氟牙膏的家长中29.7%认为含氟牙膏对牙齿有益处。

2.2.2 儿童饮食习惯

太原市5岁儿童每天进食含糖食品(包括加糖牛奶、甜点、糖果、糖水、碳酸饮料和含糖果汁)的儿童为52.0%。经常在睡前进食含糖食品的儿童为6.1%。39.9%的家长报告自己的孩子从不在睡前进食含糖食品。

2.2.3 儿童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

绝大部分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持积极态度,认同口腔健康的重要性。

本次调查显示,有60.8%的家长知道窝沟封闭的防龋作用。81.1%的儿童家长知道乳牙坏了应该治疗。

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的来源途径主要有电视/广播(54.1%),报刊/杂志(64.9%),家人/朋友(39.2%),只有2.0%的儿童家长从孕妇学校获得过口腔保健知识。

3 讨论

3.1 我市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达76.1%,比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高10.1%,龋均高0.51,但未充填龋齿比全国低11.5%。表明我市儿童及家长对乳牙龋齿的预防不够,但发生龋坏后治疗意识较强。

3.2 乳牙在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所以自幼儿半岁左右第一颗乳牙萌出起,家长就应该开始幼儿的口腔卫生保健。其中帮助孩子刷牙最重要,不仅对保持乳牙健康很重要,而且有益于儿童从小养成刷牙习惯。幼儿2岁半左右乳牙全部萌出,因此在3岁以前开始刷牙对幼儿乳牙健康十分重要。我市儿童3岁前刷牙者超过50%,比全国儿童比例高。

糖具有致龋性,进食含糖食品的频率增加,特别是在睡觉前进食含糖食品,患龋危险性增高。我市5岁儿童睡前进食甜食比例较少,对预防龋齿的观念较好。

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收入水平、家长受教育程度及其对口腔健康的态度与5岁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密切相关。家庭收入水平高、家长受教育程度高、家长对自我口腔护理作用的认同程度高的儿童更有可能在3岁以前开始刷牙,每天刷牙和使用含氟牙膏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儿童含氟牙膏的使用率与家长知道含氟牙膏和认为含氟牙膏对牙齿有益呈正相关。

龋病多因素分析显示5岁儿童乳牙的患病状况与睡前进食含糖食品、开始刷牙的时间和家长对孩子的口腔清洁护理相关。有睡前进食含糖食品习惯、开始刷牙时间在三岁以后的儿童患乳牙龋风险高。有家长帮助刷牙并检查刷牙效果的孩子患龋风险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乳牙的关注越来越高,我们应该加强乳牙龋病预防的宣传,推广窝沟封闭在乳牙上的应用,提高人们对乳牙保健的意识,减少龋病的发生,一旦发现龋齿及早治疗,减少因龋失牙的发生,提高儿童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