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能训练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能训练的核心

篇1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蹦床;核心稳定性训练;力量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8-0078-05

Thoughts about stamina training for trampoline athle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GAO Xi-bin1,WANG Qiu-ling1,XIA Shen-wu2,FANG Bo-sheng3

(1.School of Physcial Education,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 255049,China;

2.Department of Gymastics,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3.Administration Centre of Shanghai Gymnastics,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 The main functions of core strength training are to stabilize the pelvis and spine of the athletes, and to help the athletes maintain a correct body posture, enhance the body’s balancing and controlling abilities, increase energy output from core areas of the body to other muscle groups during exercising, prevent kinetic injury and speed up recovery from injury, so core strength training i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sports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ion of core strength training, coupl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mpoline,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raining methods with and without the use of instruments.

Key words: science of sports training;trampoline;core stability training;strength training

核心稳定性是指人体在运动中通过核心部位的稳定为四肢肌肉的发力建立支点,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创造条件,为身体重心的稳定和移动提供力量的身体姿态。核心稳定性的优劣取决于核心部位的肌肉、韧带和组织的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即核心力量[1]。核心力量训练越来越被认为是运动员力量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对于核心力量训练的认识,多数人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能真正领会核心力量训练的实质和要点,因而未能在运动训练中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本文讨论了在核心稳定性训练视角下的蹦床运动训练的意义、作用和方法。

1蹦床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意义与作用

1.1蹦床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对运动员核心稳定性的高要求

蹦床是一项剧烈的运动项目,运动员的供能特点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包括磷酸原系统和无氧糖酵解系统,磷酸原系统供能占主要部分[1]。就蹦床项目来说,每套动作要求运动员连续完成10个不同类型与难度的动作,据统计,一套动作平均包含20周左右的空翻和3 000º左右的转体动作,并且由于蹦床场地的特殊性(必须要在4.028 m×2.014 m的弹网上完成动作),和对起跳高度的要求(5 m以上),所以运动员不但要考虑起跳的高度,还必须注意起跳点的合理位置,可以说既有横向运动要求又有纵向运动要求[2]。

蹦床运动员要有很好的协调性、很强的空间感知觉和动作节奏感。比赛中运动员只有一次机会,一旦失误,不得继续完成后续动作,即分数只累计到中断的动作为止,这是蹦床比赛最残酷的失分结果,体现了蹦床比赛成绩高风险的特征。运动员在运动中枢不断下传的指令下,肌肉迅速而又准确且有节奏地收缩和伸展,动作要求精细准确,神经肌肉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转换非常迅速、准确和协调,同时还对运动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与灵活性、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都有很高的要求。比赛中还受到观众呼叫等外界干扰的影响,要求运动员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要有很强的抗外界干扰能力。由于神经系统的能耗高,蹦床运动员精神紧张导致的疲劳较其它项目更易发生[3]。

蹦床项目的典型特征就是动作都在空中完成,要求运动员在做动作时身体的各部位要密切配合,各肢体不能给人以分割的感觉,因此,对身体的其它部分如上肢、腰、腹、背等部位的力量都有很高的要求[4]。运动员要获得稳定的和足够的腾空高度,必须具有良好的腿部弹跳力、腰部和躯干固定力量。提高动作转换速度的腰、腹、背肌肉的快速收缩速度和力量,以提高起网至完成动作形态的转换速度、空翻和转体速度及无支撑状态下的展体能力。

综上所述,运动员要想增强专项素质,提高技术水平,核心稳定性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蹦床运动员的作用

1)稳定运动员的脊柱和骨盆。

核心区域就像是衔接上下半身的桥梁,其重要性就如同房子的地基一般,不但会影响四肢的动作,更负有控制全身姿势正确与否的重责。运动员在起跳的过程中,双腿的用力必须要平衡,否则起跳的方向就不是竖直向上[5];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些运动员在起跳时双腿起跳的平衡性没有问题,但是在身体腾起向上的过程中身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倾斜,也就是说运动员的空中姿态不是处于稳定平衡状态,进而会影响运动员的转体动作,若要使运动员在转体过程中保持身体平衡就要尽可能地使人体转动轴始终通过人体总重心,那么只有通过加强核心控制力的训练,竖脊肌稳固躯干,才能确保运动员肢体绕纵轴旋转能力的增强,从而保证了高质量技术动作的完成。

2)提高肢体协调性。

有良好的核心力量作保证,躯干能够得到稳固的支持,四肢的应力也能够随之减小,由此肢体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更加协调的技术动作。运动员在做空中动作时,强有力的核心力量能够保证身体在空中的姿态,肢体可在腾空中协调运动,并能在落网时,双腿以控制的方式同时落地,强大的核心肌群不仅是身体姿势变化的原动肌,而深层次的小肌群扮演了稳定肌的角色,两者共同参与、协调配合,使得运动员的四肢完成了精准到位、衔接流畅的技术动作[6]。

3)提高呼吸肌的能力。

良好的呼吸节律是蹦床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控制腹壁肌肉、维持腰椎的局部稳定性,以及合理呼吸都是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基本内容[7]。训练后,腰椎周围的腹壁肌肉与椎旁肌肉力量的提高,保证了腰椎的局部稳定性,进而减少了因姿势不稳定造成的胸壁肌肉多余能耗,以利于胸式呼吸协调、有力地完成。以腹腔周围腹压肌为例,虽其不直接参与四肢动作,但能在人起跳时膨起、收缩,使腹压升高,使腹腔周围形成一种“刚性”,维持了腰椎稳定性,最终使得相应的呼吸肌有更好的力量和耐力,适应动作中呼吸的需要。

4)降低能量消耗。

研究表明:蹦床运动员在比赛中为了保持起跳的快速度,在蹬离网面瞬间需要让双腿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和速度[8]。协调能力好、核心肌群力量强的运动员在“压网”阶段能够集中动员、充分发力,而在“起网”阶段,能够很好地保持身体的平衡,使双腿的肌群在该阶段处于适当的放松,避免无谓的能量损耗,由此加大了蹬离网面瞬间的功率,提高了起跳效果。另外,在起跳过程中上肢能够协调自如的“沉臂”和“领臂”,这本身也是能量的节省。

5)提高能量输出。

核心肌群被视为一个盒子或者汽缸,腹部肌肉在前,背部和臀肌在后,横膈肌作为盖板,盆底肌和环绕髋部的肌肉群为盒底。当肢体发力时,核心肌群蓄积的能量从身体中心向运动的每一个环节传导[9]。核心部位拥有的肌群最大,产能和储能也最多,不论运动员的起跳还是空中转体、翻腾动作,都来自于腰髋肌群的原动肌群的发力,并通过闭合式的动力链向上体形成有效的动量传递。研究表明:下肢和躯干力量好,身体稳定性强的蹦床运动员,其“领臂”速度要高于这方面弱的选手,原因是增加了力的传递速度,提高了技术动作的功效。

6)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员在进行快速发力动作时,强有力的核心肌群能够确保肢体在动作过程中保持在正常的位置,深层小肌肉群的稳定功能起到关键的保护作用,这预防了急性损伤的发生,否则,如果发力不正确,潜在的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会大大增加,比如髋关节扭伤、背部拉伤等,这些损伤会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正常训练[10]。例如,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往往会由于身体或技术的原因导致身体重心的不平稳,若核心部位失去稳定身体的功能,身体便会失去平衡,可能会损伤背部肌肉或者髋关节。

2蹦床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

核心力量训练不同于传统的力量训练,它使下背部与腹部的肌肉群在训练时同时做功,就如同使上、下半身同时做功一样[11]。核心力量的训练就是要努力使整个机体协调起来,确保运动员在做动作时让核心区域肌群起到稳定躯体、传输能量的作用。

核心力量训练是指针对身体核心肌群及其深层小肌肉进行的力量、稳定、平衡等能力的训练[12]。稳定是核心力量前期训练的主要目的,核心力量训练是其他运动能力,诸如速度、灵敏、协调等素质训练的基础。核心力量训练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在运动中使许多肌肉群协调做功,而不是在完成像杠铃推举动作时将某个关节孤立起来做功,稳定性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动员躯干深层的小肌群参与运动。

2.1不借助器械的单人练习

此类练习适用于核心力量练习初始阶段,目的在于使运动员深刻体会核心肌群的用力和有效的控制身体,这种类型的练习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认可和肯定,普遍认为是最基础的核心力量练习的手段。此类练习有很多,如仰卧挺髋、仰桥、单臂俯撑控腹、腿臂交叉两头起等。

2.2运用单一器械进行的练习

如平衡球(瑞士球)、平衡板、悬吊绳、力量练习器械等。在这种练习方式中,运用最多的是在平衡球、平衡板和悬吊绳等不固定轨迹的训练器械上进行的力量练习,有效地动员躯干部深层肌肉参与运动,并在动作过程中控制躯体始终保持正确的运动姿态,从而摒弃了传统力量练习中借助外力来支撑躯体的弊端。

举例说明:将双腿置于平衡球上的支撑练习,动作方法:将两腿并拢置于平衡球上,两手撑地,手臂与身体成90°夹角;脊柱保持正常位置,与地面平行;控制身体不改变任何夹角;保持均匀的呼吸,不要憋气。如果要进一步加强动作难度,可以采用单手支撑等手段。

将单腿撑于平衡球上的旋髋练习,动作方法:平躺垫上,一腿置于平衡球上,抬起上体成一直线,双臂伸展置于地面上;另一腿绕身体做内收外展的旋髋练习;保持均匀的呼吸。

蹲起练习,动作方法:徒手站立于平衡球上,两腿开立比肩稍宽,做蹲起的动作;或者单脚站立于平衡球上的蹲起练习,呼气,向下蹲;吸气,站起。此类动作过程中要保持脊柱处于中立位,不发生扭转或屈髋的动作。如想加大难度,可采用负重蹲起的练习方式。

2.3使用综合器械进行的练习

诸如单、双足站立于平衡球上,做各种上肢持轻器械举、推、拉,下蹲,躯干扭转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坐于平衡球上做各种形式的练习等。这类练习增加了练习的难度,一般适用于核心肌群能力在中级以上水平的运动员,他们都经过了初期的徒手或单一器械的训练,能较好的控制身体,在动作过程中保持躯干处于正确的身体姿势。

这种练习的关键是使身体处于一种不平衡,或者是在不稳定的运动器械上进行训练。这种非平衡性力量训练是通过自身调整不稳定的身体状态,达到训练神经-肌肉系统的平衡和控制能力以及本体感觉的一种练习方式。使用不稳定的装置进行力量训练不仅可以提高所训练肌群的力量水平和本体感受能力,还可以激活核心肌群的参与,并使其得到发展和提高。举例说明:

单腿跪姿弓步后上拉,动作方法:左脚站于平衡球上成弓步,后腿屈膝,重心在两腿中间;做左臂后上拉,或坐姿侧上拉后拉等。动作要求同正常身体姿态下的要求;呼气向后拉,吸气向前;动作过程中控制身体,不能有旋转或者晃动。

持球旋转练习:俯卧于罗马椅,双脚固定,骨盆部置于罗马椅托板上,身体呈一直线;双手持球,做上体绕脊柱的旋转动作,动作过程中保持躯干处于中立位,呼吸均匀。随着运动员能力的增强可以加大训练难度,例如把罗马椅改换为平衡球。这个动作有效的锻炼运动员核心区域的控制力和躯干肌力。

2.4各种Pilates(普拉提)练习形式

这是一项融合肢体和心灵的运动,训练以意志力去控制身体动作。Pilates训练的理念是均匀地强化各部位肌群及中心轴的动力,在正确身体排列结构的要求下,用心体会每一块肌肉的延展、收缩与控制,目的是加强人体核心肌群的力量,以提高身体稳定性及全身姿势的正确性。

2.5睁眼和闭眼的各种站立练习

这种方式的练习主要是锻炼运动员的肌肉本体感受控制能力。人体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要想保持身体的平衡,主要依赖于肌肉的控制。例如,睁眼或闭眼的屈膝单腿站立或者蹲起动作练习,就能很好的锻炼核心肌群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若要增加难度,可以采用让练习者跪立或站立于平衡球上做同样的动作等等方式。

2.6在同伴协助下进行的练习形式

这种练习形式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动态条件下的核心控制能力。例如,镜子模仿动作,动作方法:训练者(双)单腿站立,膝屈曲,髋屈曲,背部平直,保持躯干稳定不左右摇摆;训练者模仿做同伴动作的镜面动作。随着躯体控制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加训练难度,比如站立在平衡球上进行练习,动作加上上体的转动等。

2.7双人共同进行的练习

例如可以使用橡皮筋两个人同时练习,两人并排仰卧,将橡皮筋分别套在练习者的左、右(内侧)脚的中心,同时做腿的内收动作;或者是站姿的练习。以上练习均按照小负荷多次数的训练原则,静力练习时间每组15~30 s,动力练习每组重复20次以上,随着运动员能力的提高,可采用加大难度或提高强度的方法,以适应训练需要,比如逐渐延长时间、增加练习次数或加大负荷重量,由徒手练习更换为有器械负荷的练习,负重量逐渐加大,动作形式逐渐复杂等等。在训练中要严格控制身体姿势,并使呼吸配合动作,强调神经系统的参与,一定要运动员体会到每一个动作的要点,做到“身到心到,身心融合”。

3 结论

1)核心稳定性是蹦床运动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核心力量训练是提高核心稳定性的途径,是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提高蹦床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的重要前提。

2)对于蹦床运动员来讲,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稳定运动员的骨盆、脊柱,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提高身体的平衡性和控制力、提高运动时由身体核心部位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预防动作中的损伤以及伤后恢复,从而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3)训练中教练员要根据不同运动员个体特点,结合专项技术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去具体实践,不可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

[1] Panjabi M M. The stabilising systemofthe spine. Part 1. Function,dysfunc-tion,adaption,and enhancement[J]. J Spinal Disord,1992(5):383-389.

[2] 高希彬,王秋灵. 上海男子蹦床队大赛前训练控制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2):1124-1126.

[3] Cholewicki J,Juluru K,Radebold A,et al. Lumbar spine stabilitycan be augmented with an abdominal belt and/or increased intraabdominal pres-sure[J]. Eur Spine J,1999(8):388-395.

[4] Gregory J L. Trunk muscle activity during bridging exerciseson and off a Swissball [EB/OL]. chiroandosteo. com/content/13/1/14.

[5] Veerle K S. Trunk muscle activity in healthy subjects duringbridging stabilization exercises[EB/OL].

省略/1471-2474/7/75.

[6] Paul Frediani. Get on the ball[J]. fitness RX magazine,2003(8):80.

[7] Panjabi M,Abumi K. Spinal stability and intersegmental muscleforces. A biomechanical model[J]. Spine,1989(2):194-200.

[8] 刘邦忠. 躯干肌在腰椎稳定性中的作用[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1):47-48.

[9] 王卫星. 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19-1131.

[10] 于红妍. 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思路――核心稳定性训练[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128-130.

篇2

摘 要 国外运动学家提出的核心稳定理论已被世界各国竞技训练接受与应用,我国的体育学者近几年也开始核心稳定的相关研究,但由于我国对核心稳定研究起步较晚,除少量的核心力量训练文献外,还尚未形成系统、权威的核心稳定研究体系与研究成果。本文依托国外最新核心稳定研究成果,进一步解析人体核心稳定在运动过程中对运动表现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核心力量训练提升运动表现。

关键词 体育训练 核心稳定 运动表现

一、核心稳定概念的概述

研究核心稳定首先要了解人体核心结构,人体核心是指下背-骨盆-髋的连接区域。核心是一个综合的功能单位,是由下背、骨盆、髋协同工作产生向心加速力、离心减速力与等长稳定力来对抗外界力。其中核心部位的每一个部分都分担着外力并传递与其相对抗的力以保持人体重心得到稳定。高水平的运动要求局部肌有较强的力量、爆发力、神经肌肉控制和肌肉耐力,而忽视了核心肌肉所应具备的神经肌肉效能。如四肢肌肉十分发达,但核心部位薄弱将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能支撑需求,并且很有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科学的的核心训练可帮助建立核心部位的神经肌肉控制、爆发力、肌肉耐力、稳定性。同时也将对符合生物力学身体姿势定位,使四肢处于理想位置,在最佳时机采取最佳速率、依次地进行力量输出,高效地完成运动动作。这种核心部位的神经肌肉效能就被称之为核心稳定。核心稳定是由局部稳定系统、整体稳定系统、运动系统构成。

二、核心稳定的解剖学构造

(一)局部稳定系统

局部稳定系统是指附着在脊柱上的肌肉,这些肌肉有着高密度肌梭的Ⅰ型肌肉(红肌纤维),它们的作用是保持脊柱之间的稳定,以及对外界冲击力、扭力的缓解。主要肌肉包括:腹横肌、腹内斜肌、多裂肌、骨盆底肌、膈肌。这些肌肉能够增加腹腔内压和收缩胸腰筋膜来保持脊柱各组织间的稳定性。因此,加强脊柱的稳固就等同于促进脊柱相互间的神经肌肉控制。

(二)整体稳定系统(global stability system)

整体稳定系统是指附着在骨盆与脊柱上的肌肉,主要作用是传导上、下肢力量、保持骨盆与脊柱的稳定。这些肌肉在功能运动中能够提供核心稳定与离心控制。整体稳定系统主要肌肉包括:腰方肌、腹外斜肌、腹直肌、臀中肌、大腿内收肌群。

(三)运动系统(movement system)

是指附着在骨盆与下肢或脊柱与上肢的肌肉,主要作用是在动态运动中向心加速力的输出与离心减速。主要肌肉包括:背阔肌、屈髋肌群、腘绳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这些肌肉协同四肢、躯干进行运动,将外界的受力分担到各部位。更加重要的是这些肌肉使骨盆向四肢传导和吸收力量。运动系统由四个分支系统在多重受力作用下组成的:纵深系统、前斜系统、后斜系统、侧向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使肌肉协同作用达到最佳,并不是使肌肉孤立运动,所以这些子系统是作为一个综合的功能单位。

三、核心训练的科学原理

大多运动员的核心训练较弱,这将会影响到运动成绩与导致运动损伤。专家发现:患有下背疼痛的人,他们的腹横肌、腹内斜肌、多裂肌功能有所减退;骶髂关节疼痛的人,他们的臀大肌、内斜肌、多裂肌运动相对迟缓;30%以上下背疼痛的人单侧脊柱出现萎缩,通常发生于多裂肌。这些情况不对其患部进行专门训练是不会自行恢复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下背疼痛原因是背部伸肌相对薄弱且肌肉耐力差造成的。因此,躯干肌肉薄弱成为下被疼痛的首要风险因素。

核心稳定对于躯干姿势、平衡、本体感受有着密切的联系。下背疼痛人的身体姿势较正确姿势发生改变,而且单腿站立、闭眼站立、动态平衡等能力较差,并且单侧下背肌肉的反应慢得多,说明下背疼痛的人脊柱本体感受能力较差。

髋部是核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双侧髋伸展力量不足也是下背疼痛的风险因素之一。髋部外展和外旋力量不足也是造成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髋关节内收力量下降通常会导致踝部扭伤。因此,髋部外展力量薄弱将增加下肢关节旋前,这将导致加剧胫腓骨内旋,进而影响核心系统的神经肌肉控制。

竞赛运动员由于髋部外展力量弱导致膝外侧疼痛综合征。在运动中力量对人体运动系统构成相互作用,如果其中某一部位不稳定,就会导致其他部位为其补偿。这就说明,那些踝关节扭伤、膝关节疼痛、下背部疼痛的运动员,他们的核心部位相互稳定和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差。进行专门的核心训练对下背疼痛的治疗,比单纯采用理疗、医疗、普通体育锻炼的效果好很多。那些下背疼痛、膝关节疼痛、腘绳肌拉伤、髂胫束疼痛综合症的运动员在经过核心力量和神经肌肉控制的康复性训练项目后,减少了运动损伤与复发的机率,并且提高运动表现能力。

核心训练已经在运动表现训练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专项运动技术中都是通过核心系统向四肢依次地传导力量。因此,核心稳定性练习可增强垂直起跳和灵敏性。在一个为期九周的核心训练中,其对于腿部力量的提高十分明显,因而使垂直起跳高度增加,以此提升运动表现。

四、核心训练的项目设计

篇3

【关键词】体型体态高校女生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

1 高校女生面临的体型体态问题现状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拟定体重指数的标准: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BMI在18.5-24.9时属于正常范围,BMI大于25为超重,BMI大于30为肥胖。以此标准衡量,有不少要求减肥者实际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并不需要减肥。事实上,大多数的女大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的体重严重超标,而是认为自己的胸部不够丰满或者臀部腿部过粗等等,换句话说,她们之所以疯狂减肥,是对自己的体型与体态不满意,而非对单一的体重不满意。

2 女性体型分类及指标分析

体型是指通过身体不同部位尺寸构成的指数或比例关系反映出的身体形状。在女性体型划分上我们主要应用的三个综合指标为:围度比值(身高与肩围、肩围与腰围、1/2肩围与颈围、臀围与两大腿围、1/2臀围与两小臂围、小腿围与大腿围、胸围与大臂围)、体脂率、腰臀比。

早在2000多年以前,古希腊的雕塑家们所提出的“黄金分割法”至今仍被体育界和美术界所公认。他们认为,数学上黄金分割比例关系同样适用于身体。目前国内常用女子体型的3组对比部位,其中大腿围/小腿围2项基本达到黄金分割比值,与健美女性理想体型的7个部位指数比较,其中有小臂围、大臂围、腰围、臀围等6个部位的体围指数偏小, 胸围部位体围指数偏大,体围比率参考黄金分割原理,基本符合大众审美观点,也是女性体态体型改善的方向。

3 针对改善体型体态的体能训练分类

体能训练可以客观的改善并保持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健康这些指标条件。高校女生改善体型体态的运动方案与单纯运动竞技体能训练有所差异,我们将体能训练有针对性的划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核心训练两个部分。

3.1 一般体能训练

在体型体态干预中,重点发展的一般体能训练分为:1.一般耐力训练。一般耐力训练是指,合理运用CO2的能力,其目的是全面提高改善人体的心血管适能和呼吸适能。调动全身a-肌肉神经元,为抗阻力训练的安全打下基础,还能有效调节心态情绪。在中低强度的长时间有氧代谢中,局部脂肪代谢的速度将逐渐达到最高,从血液中摄取脂肪酸,然后生成脂肪酰CoA,再通过氧化生成乙酰CoA,并生成大量ATP并供能全身。2.全面力量训练。力量是保证机体肌肉、韧带、关节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抗阻力练习。提高相对力量,可以增加全身的瘦体重质量和基础代谢率。合理局部力量的增加并改善肢体形态,减小围度,控制脂肪含量,预防疲劳而导致的损伤。3.协调能力与柔韧性训练。帮助拉伸肌肉的静息长度,提高动作的舒展协调程度。运动后放松肌肉负荷调整,防止肌肉粘连与延迟性酸痛。是保证体能训练的基础素质。

3.2 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训练是对人体核心部位的若干块肌肉进行强化的练习。双肩与双髋之间的躯干与骨盆的区域都被称为核心区。从生物力学功能分析,人体重心一般处于该区域,它是人体动作环节运动链的最基本环节,功能在于进行全身力量的传导、组合和控制功能。从生理功能分析,核心训练强调稳定与平衡、深层小肌肉的固定,充分调动全身的肌肉神经元。从高校女性体型体态角度分析,受亚洲女性体质和在校生活方式特点的影响,局部脂肪大多堆积在腰、小腹、髋部、大腿前后,从而导致局部性肥胖、胸型发育不良、下腰痛、上交叉以及下交叉综合症等等。核心训练可以很好的和一般体能训练进行对接,从而降低体脂率、将超标的围度比调整至合理范围,如发展胸部抗阻力训练时穿插瑞士球核心稳定练习(瑞士球哑铃飞鸟):在躯干不稳定的情况下,集中精力完成胸部练习,同时要在瑞士球上,腹横肌和多裂肌等核心肌群保持稳定持续等张耗能,这样预期效果既能完善胸型也能使腹部和背部脂肪燃烧,修善局部形体。

4 改善体型体态的体能训练设计方案

行之有效的体能训练需要在评估自身身体状况,疾病史,运动史,局部体型体态缺陷后,制定因人而异的训练计划,加入以体能训练为主的适当营养干预和作息调控,做到健康体能训练,有效完善局部体型体态。

4.1训练课设计的多样性原则

单一的训练课程针对无运动史的高校女生前期效果明显,但长期保持单一的训练模式会让机体相对强度饱和,从而不发生生理改变和额外代谢,肌肉会产生适应疲劳和平台期,导致训练效果欠佳,枯燥无味,直接影响塑形效果、训练情绪等等。所以不同阶段随时更换训练设计,让受训练者体验不同“花样”的训练,从而使机体和肌肉持续保持耗能,更快更好的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4.2体能训练的事宜负荷的原则

体能训练要本着徐徐渐进的原则,开始阶段要选择容易掌握,效果明显,重量轻的动作,训练的时候要数量要少,技术尽可能标准。随着身体适应能力的提高。动作技术与强度安排可以逐渐上升。机体适应一段时间之后再提高。切记训练初期为了追求效果,盲目追求大强度训练,不仅动作不标准,强度提高不到位。很难达到预期训练效果,肌肉容易受伤。耽误塑形进程。

4.3 改善体型体态的体能训练方案

在为在高校女生设计体能训练计划时,经常会用到FITT公式,在这个公式中,F (Frequency) 表示运动频度;I(Intensity)运动强度;T (Time) 运动时间;另一个T (Type) 运动方式。FITT公式表明在设计体能训练计划时,要综合考虑以上四因素,只有将这四因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训练才会是有效的。换句话说,需将此四个因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并且能够在体能训练中,根据受训练者的水平改变及时的对此四个因素进行调整。

篇4

摘 要 现代少年羽毛球选手体能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对于少年羽毛球选手体能训练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研究少年羽毛球选手体能训练、体能特征分析、体能训练手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羽毛 体能 训练

体能是羽毛球运动的基础,是提高技术平的关键因素。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应结合少年的身体生长发育规律,注重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良好的体能不仅可以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还有利于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

一、大连市少年羽毛球选手体能特征分析

(一)少年羽毛球项目的供能特征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短时间的高强度、快速运动再以中、低强度的间歇性衔接,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度的非乳酸性无氧代谢能力,而且还需要高水平的有氧代谢能力,这样才能保持长时间的持续运动,磷酸原能量系统是主要羽毛球运动员的主要供能系统。针对大连市少年羽毛球选手的体能训练应首先加强少年选手的专项耐力。

(二)少年羽毛球选手的体能特征

1.少年羽毛球选手的身体形态特征

少年时期是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生理上正处于走向成熟的阶段但尚未成熟。由于激素对脑垂体的抑制作用,身高、体重和器官的生长发育逐渐缓慢下来;骨骼较坚固,能承受用力较大的运动负荷;另外少年的心肺功能也并未发育成熟。因此在进行耐力训练时,教练员要根据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生理特点、运动特点、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

2.少年羽毛球选手的运动素质特征

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与少年羽毛球选手的运动成绩密切相关。其中力量、速度、耐力是少年羽毛球选手必备的三大基础素质,尤其以无氧代谢为基础的速度能力为核心。少年羽毛球选手不仅要具备上述素质,并且这些素质必须要协调发展,且要达到较高水平,才能适应我国现代少年羽毛球选手运动竞技的需要。

二、少年羽毛球选手传统体能训练手段

(一)传统体能训练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羽毛球训练主要着重于少年羽毛球选手的力量方面训练,主要集中在少年羽毛球选手上肢和下肢的训练上而不注重少年选手的躯干核心力量忽视了少年羽毛球选手的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的训练。

(二)传统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1.少年羽毛球选手训练过程中重技术轻体能

在过去的训练过程中出现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在日常训练中只强调过度的羽毛球基本技术训练,而把体能训练放在了第二位,忽视了体能训练的重要作用;另一种是把体能与技能训练隔离,使运动员体能训练效果不能及时转化到提高专项能力水平上。

2.少年羽毛球选手体能训练的极端化

在培养运动员体能方面,教练员所采用的方法有明显的“片面”现象要么就采用一般的身体素质训练手段,如中长跑、长跑等训练手段,要么就用及其专业化的手段,如多球及步伐训练等,缺乏二者之间的过渡手段,没有很好的利用体能的迁移作用。

三、未来少年羽毛球选手体能训练的发展方向研究

(一)注重少年羽毛球专项速度的训练

新赛制的实行对少年选手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年选手必须具备良好的速度素质,才能适应现代快速打法的需要。比赛中少年羽毛球选手的步法移动速度、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在比赛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在羽毛球比赛的过程中需要把速度训练和技战术相结合。

(二)强化少年羽毛球选手爆发力的训练

爆发力是少年羽毛球选手必须具备的一种力量素质。大部分的羽毛球技术动作都是需要靠爆发力去完成的。必须强化羽毛球运动员爆发力的训练,提高他们机体的能力和中枢神经系统对四肢以及躯干肌肉的调节控制能力,从而提高肌肉的收缩力量和速度,达到增强爆发力的目的。

(三)重视少年羽毛球选手核心力量的训练

羽毛球运动在比赛过程中维持身体的平衡性和稳定性的核心区域是躯干部位,对羽毛球选手上下肢协调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羽毛球最需要的是身体核心区域的肌群力量,并通过身体力量传递给手臂。核心力量好的运动员身体协调能力好、肌肉耐力强,不易疲劳,还有预防羽毛球选手损伤的功能。

(四)加强少年羽毛球选手速度耐力的训练

羽毛球运动中需要长时间、持续的耐力,是一种在高度灵敏性、反应迅速的运动前提下进行的间隔时间长短不一的速度耐力。比赛中决赛的激烈对抗、对拉,要求少年羽毛球选手具备一定的速度耐力能力,以保证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灵活运动。

四、结论

(一)体能训练与技术相结合

根据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在训练中应该注意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密切结合,从而使少年羽毛球选手良好的身体素质在比赛中发挥出来,对提高少年羽毛球选手技术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练员应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我国教练员具有丰富的训练经验但是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体能训练专家除了精通运动训练外,还应具备扎实的运动训练理论基础。在训练实践中能够很好地依据这些理论制定训练计划,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

五、建议

在加强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同时。更应根据每个选手的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个人特征制定训练计划。制定训练计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少年选手柔韧性、协调性、力量素质等个人差异,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在未来对我国少年羽毛球选手的体能训练过程中应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篇5

(四川音乐学院 体育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0021)

摘 要:随着竞技健美操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在竞技健美操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如何选择有效的体能训练方法,进一步提高运动员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已经成为健美操运动训练的重要课题.本文不仅分析了目前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现状,同时也提出了体能训练的具体方法和内容,以期为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关键词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50-02

竞技健美操作为一项国际竞技项目,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国际上对竞技健美操运动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我国近年来对于竞技健美操的实践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阶段,在运动员竞技水平不断提升的环境下,对体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体能水平已经成为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竞技健美操专项训练过程中,体能训练必不可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竞技健美操在体能训练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期充实我国的竞技健美操理论体系.

1 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点及体能训练的概述

1.1 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点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在音乐伴奏下,进行各种连续、复杂、成套动作表现的运动项目,这种体能运动起源于有氧健身运动,需要通过连续的成套动作组合,来展示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其中包括运动员的柔韧性和力量等.竞技健美操要求运动员能够在运动场上,交替进行各种难度较大的动态或静态动作,能够高频率、大幅度的完成复杂动作,比如托举、支撑、配合等动作.而且,运动过程中,应该以力度和力量为核心,以耐力为保证,对各种复杂动作进行完美的呈现.这就需要运动员对身体重心能够良好的控制,同时也具备强大的体能基础,重视体能训练.

1.2 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概述

体能训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力训练,是一种以发展各种身体机能潜力为目的的,大负荷的体育训练.体能训练需要运动者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长时间、高强度和大负荷的持续训练.竞技健美操的体能训练不仅包括了对运动员身体器官、机能系统、肌肉组织等身体机能的训练,还包括了柔韧性、灵敏性、表现力等方面的专项训练.

2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现状

2.1 基础的体能训练比较缺乏

目前,我国大多数健美操运动员都是各大院校体育专业学生,而出身于健美操专业的则较少.这些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和能力,但在专业基础训练方面却比较缺乏.随着国际竞技健美操比赛规则的不断变化,难美项群的健美操技能难度和观赏性也随之增强.如果运动员的体能基础较差,必然无法满足该项运动的发展要求,即使运动员的身体柔韧性和灵敏性再怎么好,也无法保证其竞技成绩.而且,由于很多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敏感期已经过去,部分教练就会对这种训练失去信心,只能依靠技术训练来进行补偿.这样的后果就是运动员运动损伤现象的不断增加,或者竞技能力的持续下降.

2.2 体能训练内容单一

由于体能训练的内容要求较多,除了身体运动素质外,还需要进行竞技健美操项目的专项体能训练,比如身体表现力的训练.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都只注重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而且只是一般身体运动素质的训练.比如柔韧性和灵敏性等一般性的身体素质训练.即便是这些训练,也存在训练形式单一的问题.很多教练员在竞技健美操训练过程中,往往只是注重技能的训练,缺乏对体能训练的足够重视,无法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训练方法来强化运动员的身体能力,不同程度阻碍了运动员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

2.3 体能训练无法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

由于竞技健美操的运动技术难度较大,很多运动员都因为训练强度较大,而忽略了体能训练的最佳时机.实际上运动强度与运动量的训练应该是同步的.只有运动员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同时得到了保证,才能促进其体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此外,一些运动员在进行整套动作练习时,为了尽快熟练整套动作,往往只是反复进行套路组合的强化训练,却忽视了对力度和表现力的训练.这种训练习惯,很容易导致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脱节,进而影响运动员的体能提升.

2.4 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

我国竞技健美操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虽然运动员的整体文体素质较高,但总体的训练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却明显滞后于其它在同领域领先的国家.由于从事竞技健美操的教练员,大多以前从事体操及艺术体操类的教学训练,所以对专项训练缺乏一定的认知,对体能训练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身体素质训练上,缺乏对体能训练深度的剖析和系统的研究.此外,我国的业余健美操运动员和自由健美操运动员,在竞技健美操行业所占的比例较大.很多赛事都是应急性的或临时性的组队,不仅训练周期短,而且运动员之间缺乏了解和默契的配合,为了强化成套动作完成的效果,就会无形中忽视体能训练,即使有体能训练也只是走走过场,不规范与不系统.

3 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方法

3.1 一般体能训练

3.1.1 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是一般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力量训练包括上肢力量训练、下肢力量训练、躯干力量训练等内容.针对上肢力量训练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训练运动员的肱三头肌、三角肌以及胸大肌等肌肉群.训练时通常可采用单臂俯卧撑、单壁侧俯卧撑以及单壁单腿卧撑等方法;针对下肢力量进行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以及大腿屈肌等肌肉群的力量.训练时通常可采用负重足踵屈伸、足负重踢摆、多级跳深、负重深蹲等训练方法;针对躯干力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腹直肌、腹外(腹内)斜肌、背长肌等肌肉群的力量.训练时通常可以采用手持重物转体、仰卧起从转体、倒持屈收上体以及负重转体等训练方法.

3.1.2 耐力训练

竞技健美操进行的是无氧代谢,当运动员机体供气不足时,体内的代谢形式会转化成磷酸元与糖酵供能.因此,进行耐力训练时应该选择的训练强度为80%~90%,心率则应该控制在180~190次/分.训练方法可采用计时跑、连续踢腿跳或者成套动作连续训练等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将训练时间控制每次1~2分钟左右.

3.1.3 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训练也是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运动员柔韧性的好坏,对其动作力度、动作幅度等,都会产生直接影响.柔韧性训练主要包括上肢柔韧性训练、下肢柔韧性训练、躯干柔韧性训练等.训练的方法可以采用一些常规的方法,比如上肢训练时采用各种体操动作或者侧身正侧压肩等;下肢柔韧性训练采用正侧压腿、劈叉控腿等.

3.2 专项体能训练

专项体能训练,是指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掌握了专项的健美操技术之后,需要利用一些技术动作来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以达到各种专项素质能力,也就是指通过技术训练来促进体能的提高.具体来讲,专项体能训练主要包括:

3.2.1 动作力度训练

动作力度与力量不同,力量是力度的基础,如果运动员缺乏一定的力量基础,其发力就不可能正确.而且竞技健美操要求运动员能够在大幅度、高速度的状态下完成动作,因此,对运动员的动作力度要求是非常高的.力度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大肌肉群的力量.可以采用四肢捆绑重物练习健美操动手的方法,来提高四肢大肌肉的力量.训练过程中,一定的保证动作熟练、动作完成的速度要快.教练员应该对最高速度和变化程度进行明确规定,尽量保证运动员能够采用最高的速度完成,但要掌握好持续训练的时间.同时注意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做好运动员的肌肉恢复训练.教练员也可以采用快速击掌的方法,来指导运动员进行练习,击掌的节奏可根据情况进行变化调整,另外,教练员还应该及时进行口令指挥,以提高运动员训练效率.

3.2.2 综合力量训练

综合力量训练就是除了一般力量训练外,对深层肌肉群、小肌肉群以及全身协调力量的综合训练.可采用原地纵跳或剪刀跳等训练方法,这些训练可以训练运动员对身体重心移动的掌控能力.由于健美操运动员的弹动能力主要依靠各下肢关节的屈伸缓冲来实现,因此,可以利用弹动技术动作,来进行反复的训练;此外,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也同样重要,核心力量训练,就是对身体核心部位肌肉力量、灵敏、平衡等能力的训练.可采用单臂上举仰卧起坐、单臂撑侧卧髋侧挺伸臂等方法进行训练.

3.2.3 灵敏性训练

灵敏性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协调能力的主要表现.在进行灵敏性训练时,可采用配合音乐进行基本步伐的反复训练、上下肢配合训练以及各关节的协调性训练等训练方法.总之,所有训练都应该以训练运动员的身体灵敏性和关节灵活性为目的.

3.2.4 表现力训练

表现力是竞技健美操比赛的一个重要评分标准.表现力训练可以采用练习不同套路动作、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训练、模拟比赛训练等方法来实现.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该有意识的去制造一比赛氛围,并不断提高运动员的音乐理解力,使运动员能够在音乐的配合下,充分挖掘自身的表现潜力.除了表现力之外,运动员的身体姿态训练也非常重要.对运动员进行身体姿态训练时,通常采用的是舞蹈动作练习的方法,和健美操动作反复练习的方法.

4 结论

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以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整体运动能力和表现力,培养运动员顽强意志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健美操运动水平.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竞技健美操体验训练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明显的不足.我们必须正视这些不足,并不断的进行积极探索,以期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对策及方法.

参考文献:

(1)纪晓楠,曾超,肖德龙.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方法研究[J].山西惊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6):129~131.

(2)王哲,徐泉永.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竞技·论坛,2010(4):32~33.

篇6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与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相关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中存在的体能训练理论经验化严重的问题和“早期训练专项化”在认知和应用上的误区,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针对这两个问题分别探讨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的科学化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体能训练 竞技体育 训练理论经验化 早期训练专项化

现代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简单来说,其核心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为其在竞技比赛中获得良好的成绩奠定基础。而体能训练作为竞技体育运动科学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得以有效提高的基础,也是其竞技水平得以充分发挥的切实保障,由此可见,体能训练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鉴于此,为了推动我国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就针对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中现存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探讨了相应完善对策。

一、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现存的问题

(一)体能训练理论的经验化情况严重

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工作的一部分,其理论基础离不开运动训练学,因此,在体能训练理论中经验化的内容也就相对较多。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生物力学等学科也逐步发展成熟,体能训练理论的科学性已经成为了可能。然而,由于我国在开展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的过程中,对体能训练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仍然导致了体能训练理论经验化问题的存在。例如:在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中,很多人都坚持认为体能就是能跑,就是耐力,是田径能力在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应用,从而导致我国的竞技体育的体能训练理论出现了明显的科学化不足,经验化严重的问题,并因此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工作的科学化开展。

(二)体能训练“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认知和应用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早期专项化训练”实际上指的就是在确定了专项以后,所进行的以打好专项训练基础为主要目的的早期训练。目前,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体能训练工作中,对于“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认识及应用误区主要有两点:一是,反对“早期专项化训练”,认为早期训练只应该是全面的素质训练,即体能训练。只有在体能训练的基础打牢之后,才能够与专项技术相结合,失去了体能训练的基础,专项化的训练就无从谈起。二是,认为随着现代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专项化程度也相应的不断提高,运动员创造优异的成绩的年龄也不断提前,如果不开展早期的专项化训练,是无法取得优异的体育运动成绩的。以至于在运动训练的早起就盲目的开展专项化训练,使得运动员出现了早衰、运动寿命缩短等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均过于片面,其忽略了体能与技术统一于专项运动的现实,从而影响了体能训练工作的科学性。

二、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体能训练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开展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工作

体能训练作为针对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各个器官系统的训练,只有朝着动力学、生理学等科学训练的方向发展,才能够切实的揭示体能训练的本质规律,才能够促进体能训练由运动学的表象向动力学、生理学等本质规律转变,才能够更科学的指导体能训练工作的开展,促进体能训练成效的不断提升。例如,在开展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工作时,如果能够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研究骨的杠杆作用,关节角度的变化,骨骼肌的收缩;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能量代谢,有氧无氧能力以及肌力大小和神经支配作用等等,将会使得所开展的体能训练工作得到人体科学理论的支撑,使得所开展体能训练理论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注意“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科学应用

“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理论并没有错误,其关键是如何科学的把握体能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训练水平和训练的控制问题。实际上,早期专项化训练中的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是一个互为基础、彼此支撑的动态平衡问题,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势必会造成对体能训练工作的误导。因此,对于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早期的训练来说,就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一是,早期训练应建立在运动员不同身体运动能力、不精通时期发展的敏感期上,才能够取得最佳的训练成效;二是,在不同身体运动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必须要充分利用敏感期的快速发展性,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最大限度的开发运动员的某一种或某几种身体运动能力;三是,处于早期训练阶段的运动员往往具有很强的技术模仿能力。因此,在开展体能训练,发展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的时候,同时也应该要注意进行必要的技术练习。但是在开展技术练习时必须注意不要过分强调技术的细节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以防止出现错误的动过技术定型;四是,在开展早期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运动员各种身体运动能力之间的内在转化关系,而不要过分的强调技术和技术能力的外在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统一于一个科学的训练体系之中,实现最佳的体能训练成效和竞技体育运动员运动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仇乃民,李少丹.论竞技能力系统的结构复杂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2).

篇7

论文关键词:体能训练,篮球训练,结合

作者简介:莫连芳(1972——),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体育。课题来源:广西医科大学 校教研2007B12

发展的瓶颈,解决不了体能这个问题,技战术发挥也就无从谈起。目前,篮球运动管理中心要求各级篮球队把体能训练作为重点来抓。如果篮球运动员没有很好的身体条件,在比赛中因为疲劳,他们的技术水平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疲劳而输球那就太遗憾了。

1 体能训练的涵义

现阶段我们对“体能”一词的理解主要可以归纳为:是由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身体素质(力量、耐力、灵敏、速度、柔韧等)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悬垂和支撑等)两部分组成。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指维持人体生存所必需的活动技能。运动员的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体能训练是一种以发展机能潜力和与机能潜力有关的体能要素为目的的大负荷训练,是指人体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持续工作能力的训练。它突出对人体器官和机能系统的超负荷适应训练,旨在产生体能和心理适应,以达到挖掘机能潜力,提高运动水平。

2 体能训练对篮球训练的地位

2.1 体能水平是篮球运动的技术基础和战术基础

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技战术水平越来越高,而体能水平是篮球运动的技术基础和战术基础.实践证明:要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技术水平并贯彻全队的战术指导思想,没有良好的体能作为坚实的基础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训练中要科学、系统地加强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使运动员能适应篮球比赛的需要。

2.2 优良的体能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高强度训练和比赛的根本保证

竞技运动的发展史证明,运动负荷和体能训练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体能水平是球队技术风格、战术作风、精神面貌、战术配合的物质基础,更是篮球运动员承受大负荷高强度训练和比赛的根本保证。

3 体能训练的主要构成要素

专项速度、耐力、力量和心理机能等四大方面是体能训练的四个基本要素。

3.1 速度训练是体能训练的核心

专项速度是篮球运动的灵魂,是篮球运动的生命活力之所在,能否在高速度、高难度、强对抗的运动中准确迅速地完成每一次进攻与防守是现代篮球运动对运动员提出的进一步要求和发展趋势。它的核心并不是像田径运动员一样,要求的是绝对速度,而是要求运动员的加速度、加速跑的速度和高速运行的稳定性。所以,人体运动速度的应变性、稳定性、隐蔽性、突然性是篮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的特点。速度是体能水平最直接的反映,速度是篮球运动员的灵魂,速度是胜利的前提和条件,是创造战机、实行攻击的前提与条件,所以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目的应该为速度服务。体能训练必须提高专项速度,必须以专项速度为核心安排和设计。

3.2 耐力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耐力主要是指大强度、长时间从事专项活动的能力。篮球运动中体能训练的运动耐力水平主要取决于功能系统的机能能力、在比赛中有效地利用机能潜力的能力、疲劳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3.3力量训练是基础和保证

肌肉力量是运动动力的源泉,是完成竞技任务和实现竞技目标的前提。日益激烈的现代篮球运动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运动实践证明,如果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要进行大负荷训练,提高体能水平,掌握和运用技术是不可能的。力量素质是篮球运动员专项对抗能力、专项速度、专项技术掌握与完善的基础和保证。运动竞赛中的进攻与防守中的反应、跑动、

加速与拼抢,以及防守与攻击的有效性无不取决于力量素质。运动员的技能水平与力量素质紧密联系,力量训练是运动员技术战术和体能训练的基础。

力量素质是篮球运动员体能建设的保证,是技战术快速、多变的物质基础。现代篮球运动员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具备高度发展的全面力量训练水平,特是上下肢、腰腹以及踝、膝、手腕、手指都应进行专门的、全面的力量强化训练,旨在发展身体各运动环节的肌肉力量,达到提高整体力量的目的。整体力量就是运动员在从事球类专项活动时各运动关节协调一致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力量。它是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基础。整体力量训练和整体力量水平是现代球类运动力量训练的发展趋势。

3.4 心理机能是保证比赛正常水平或超水平的发挥

心理机能和道德意志品质的训练在运动员的整个训练过程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球类运动竞赛中,时常会出现比分接近或逆境中对抗的情况,此时球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就成为取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日常训练中注重培养球员在面临难以忍受的疲劳感时,保持稳定心理状态,使神经系统发挥作用,挖掘和动员机能潜力去完成训练和比赛。

没有体能,技能则成为无源之水,没有体能,心理能力也无从依附。

4 体能训练与篮球专项技战术训练相结合的理论与原则

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表明,良好的专项技术体能是运动员充分发挥技、战术、承受大负荷训练、高强度比赛、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及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保障。专项技术体能往往对比赛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专项化训练趋势下发展的竞技体育,体能与技术应是互为基础、彼此支撑的关系,不能相互分离。要在提高篮球技术战术训练时,注重专项耐力训练,使篮球运动员能在比赛中经济合理的分配体力,保持运动员长时间良好的竞技状态。

体能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定位对于体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技能主导类,而体能主导类项目总体上处于劣势,于是人们便产生一种错误的定势思维,认为“体能”发展是影响我国专项竞技运动水平的主要问题。于是,各个运动队对于“体能训练”高度重视,特别是体能主导类项目,“体能测试”制度、“体能储备”观点也随之而生。然而,造成我国体能主导类项目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原因,并非没有注重“体能”的训练问题,而是在于对“体能”发展的要求,从总体上与“技术”是分割的、脱离的,其关键是训练思路、训练方法问题。

体能训练是为技战术的运用与发挥服务的。体能训练是手段,提高进攻和防守的技战术能力是目的。通过个人技术和整体战术,捕捉和创造战机,达到攻击得分是最终目的。所以,体能训练应具有鲜明的专项特点。体能训练只有与专项技术战术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体能训练的目的,加快训练进程,实现在体能训练中完善和检验技术、战术,在技战术训练中发展和巩固体能。为此,要根据运动项目特点、运动员的水平和不同训练阶段的任务,合理安排二者的训练比重,将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应以体训练促技战术水平提高;对于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新手来说,应以技战术为主要手段,发展体能训练水平。

不同的训练理念,决定不同的训练思路;不同的训练思路,决定了不同的训练方法,特别是训练大方法。本人在大学生篮球队的训练中始终注重体能训练,并遵循体能训练与篮球专项训练结合的训练原则,作为广西医科大学女子篮球队的教练,曾三次率队参加2001年、2003年及2008年的广西大学生篮球赛,取得了两个第一名和一个第二名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 王保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内容[J].首都体育学院.2001,(3).

[2] 孔祥清.中学生篮球队员系统训练的必要性能[J].《科学咨询》2005,(09X).

[3] 王永强.浅谈篮球运动员的专项技术体能训练[J].科技论坛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4] 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5] 李颖川.篮球运动员体能水平构成因素的研究[C].六科大论文集,2000.

[6]韩海波.普通高校篮球队训练的模式[J].四川体育科学.2002,(4).

[7]徐向荣.试论篮球训练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2).

篇8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现状;思考

一、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现状

(一)体能训练缺乏专业化。篮球运动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对抗性,篮球队员必须拥有强大的体力支撑,因此,一个篮球队,除了配有主教练、助理教练、单项训练教练外,还需要一个体能训练教练,只有专业的体能教练才能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不断提高体能水平。然而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篮球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体能教练,体能训练一般都是由主教练来抓。对于学生来说,体能训练未能得到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对于主教练来说,工作任务过于繁重,无暇全面兼顾,导致学生体能训练经常被忽视。

(二)体能训练缺乏多样化。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运动员的力量、耐力、速度等的训练,对于这些体能素质的训练手段应该是丰富多样的,而实践教学中,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方法却过于传统单一。例如,在进行力量训练时,总是使用杠铃和半蹲、全蹲的方法,其实,单纯依靠这些机械化的练习,效果并不理想。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在力量训练中,只重视上下肢力量的训练,却忽视了对运动员的躯干力量训练,或者只重视大肌肉群力量的训练,对小肌肉群力量的训练重视不够。这些都让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受到限制,很难实现全面综合性的发展。

(三)体能训练缺乏系统化。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必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但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体能训练无章可循,使得学生养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不良习惯。同时,体能训练缺乏系统化,在篮球运动员力量、速度和耐力体能训练方面,教练往往有失偏颇,未能进行合理分配及协调。

二、提高学生体能训练水平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增强师资力量。高校应重视篮球队教师力量的配备,除了主教练、助教、单项训练教练等,专业体能训练教练亦必不可少。在教练引进时,应选拔专业能力高、教学能力强、具备一定教育资格的高端人才。引进以后,还应重视对教练的培训和再学习,保证体能教练能够与时俱进,掌握最前沿的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以充分发挥其对篮球运动员体能水平提高的积极作用。

(二)创新多样化体能训练的内容和手段。教练应该根据不同体能训练项目的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使得学生乐于学习、高效学习。

在力量训练中,可以运用瑞士球进行辅助杠铃训练。首先,让运动员放平或者倾斜身体躺瑞士球上,进行卧推杠铃练习,然后再让运动员在瑞士球上做深蹲、半蹲练习,重复做这样的练习可以让篮球运动员的上、下肢力量都得到锻炼。此外,级跳、台阶跳等也都是力量锻炼的好方法。

在体能训练中,可以要求学生每日保持3km以上的长跑训练,长跑是磨炼运动员意志,增强其赛场对抗性非常有效的手段,在长时间、不间断的长跑中,运动员可以练就出“跑不死”的体能。

篮球运动员的速度训练主要包括一般速度训练和专项速度训练两方面内容。

所谓一般速度训练就是要对运动员进行下肢力量的训练,以及步幅和步频的训练。而专项速度训练,主要包括运动员的反应速度训练、起动速度训练、变向的加速训练等。在速度训练上,教练除了依靠传统的田径训练手段,还可以进行短距离速度训练和长距离训练。不仅要要求运动员做好短距离折返跑步,还要让运动员熟练进行变向跑、曲线跑以及越障碍跑,增强训练的多样性。

(三)制定科学系统化的体能训练计划。制定科学系统的体能训练计划首先要求教师详细了解每名运动员的体能状况,对强弱环节有准确把握,然后再根据班级的整体情况和每名同学的个性化需求制定短、中、长期的学习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情况适当调整,做到体能训练既有具体化,又有系统化,兼顾每一名运动员的成长与发展。教练在制定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计划时,可以参考王卫星编写的《李宁篮球体能训练宝典》,同时还应明确运动员体能考核指标,并将体能作为素质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只有体能过关,才能允许其开展下一阶段的训练。

三、结语

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必须同时具备技术和体能两方面能力,只有强大的体能做支撑,篮球运动员才能在球场上做出各种高难度的投篮、上篮动作,才能在激烈的赛场上保持足够的体力。因此,各大高校必须转变观念,不断提高对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视,并增强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以满足运动员篮球学习和训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罗永林.核心力量训练在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篇9

【关键词】新培养体制;体能教学训练;模式

随着公安教育新培养体制的顺利实施,警察院校每年招录了一批改制生学员,这些改制生生源由已毕业的大学生和部队退伍的士兵组成,按照国家规定,这些学员必须要在学校全日制培训两年,学习相关的公安技能及公安业务知识,毕业后将会直接进入公安基层工作,改制生也是警察系统的生力军,其体能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警察队伍的实战能力。如何培养改制生使之具备良好的体能成为警察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改制生在校期间的体能训练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包括警察体育课教师所安排的体能训练和考核、课余时间指导员所组织的体能练习和测试、课余时间学员自身进行的体能锻炼和自测。虽然学员在校期间体能训练的途径丰富,但是一方面大多数的改制生没有良好的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在以往的大学学习期间,体能锻炼甚少,更加不知该如何进行体能训练,另一方面当前大多数指导员对体能训练的方法一知半解,严重影响了体能训练的效果。因此,如何切实提高改制生体能水平的重担就压在了警察院校的警察体育教师身上,作为警察体育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运用几种训练方法或几种训练手段上,而要站在教育学的高度灵活运用适宜的体能教学训练模式来实现改制生学员体能训练效果的最优化。

一、体能教学训练模式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一)体能

体能是体质的一个方面。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身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人体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个方面。良好的体能是提高学员实战水平和工作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应对各种压力、保持良好心态的基础。

(二)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是指为了提高学员的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能而进行的训练。取决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体能训练具有长期性,也就是说学员必须从心理上接受体能训练,在训练中必须持之以恒、认真对待。体能训练内容主要由身体形态、机体机能、运动素质三类训练内容组成。其中,运动素质是体能训练的核心部分。运动素质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对于改制生学员应重点练习力量、速度、耐力这三大基本运动素质。

(三)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大纲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其意志品质。警察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塑造身心和谐的改制生学员,通过教学使其具备健硕的体格和健康的心理,为公安基层工作培养合格的预备警官。

(四)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和手段。选用体育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唯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有语言法、直观法、练习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等。这些体育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体能教学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调动学员的注意力,一是为了让学员掌握体能训练的技术环节,二是为了使学员明白体能训练的方法,这样就为学员的课外自主训练提供了基础。

(五)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体育教学训练思想的教学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体育课的设计与实施上。与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联系。改制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固定单一,要从学员的心理需求和身体实际状况出发,灵活运用体育教学模式,达到警体课的教学目的。

(六)体能教学训练模式

体能教学训练模式是在体能教学训练中表现出的体能教学训练思想的教学程序。主要体现在教师如何组织体能教学训练,也就是以什么形式来进行体能教学训练课。改制生学员心理较为成熟,思想上存在优越感,在体能教学中会出现懈怠情绪,因而为提高体能教学的质量必须合理设计体能教学训练模式。

二、体能教学训练模式的分类及特征

(一)体能教学训练模式的分类

体能教学训练的重点是采取哪种教学训练模式,使用恰当的教学训练模式会大大提高学员体能训练的效果和质量。根据不同的训练形式,我们可将体能教学训练模式划分为:传统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模式、体育游戏模式、比赛模式、考核模式等。

(二)体能教学训练模式的特征

1、传统教学模式的特征

传统教学模式是指以体育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组织下带领全体学员共同进行体能训练的模式。改制生不同于一般的本科公安专业学员,加上他们已经具备在职警察的身份,心理上较为成熟,警体教师在警体课中开展体能教学一般会采用传统的体能教学训练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使用较为简单,易于进行体能训练,但这种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员本身没有主观能动性,训练不积极,往往由于训练内容的单一枯燥使学员失去训练的兴趣,形成一种应付心理,造成了教学训练效果均不佳的后果。

2、分组教学模式的特征

分组教学模式是由体育教师采用一定的方式把学员分成几乎均等的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自进行体能训练的模式,最后由体育教师检查各小组体能训练的成果。分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员自身的训练积极性,加深了学员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和理解,但由于失去了教师的管控,学员分组后会出现一些小组成员纪律问题,训练的动机难以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分组后加强对各小组的指导和督促,这种分组模式往往在擒拿格斗课程里面使用,较多用于擒敌拳的练习中。

3、体育游戏模式的特征

体育游戏模式是由体育教师安排某一项或几项游戏活动以促进学员体能水平提高的教学模式。体育游戏不仅能够促进学员身体各器官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身体耐力、柔韧、力量、速度、灵敏等素质,也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能训练的主体是学员,只有满足学员自身的需求才能提高训练的效果,体育游戏能够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有些集体游戏还能够促进学员之间的团结互助,而且游戏有它的规则限制,也加强了学员的组织纪律性。改制生毕业后会进入公安系统的基层工作,警务工作的高压力、高负荷、高应激的特性不可避免,在体能训练中运用体育游戏在锻炼他们身体的同时,也会调整他们的心态,形成积极乐观轻松愉悦的情绪。体育游戏模式可在警体课教学中使用,但不宜过多,过多会造成改制生学员心理过于放松,形成懒惰懈怠的心态,而且很多游戏的训练强度较小,对体能水平的提高的幅度不大。

4、比赛模式的特征

比赛模式是由体育教师运用比赛的手段,让全体学员加入到体育比赛的竞争中,来加强学员体能的教学模式。学校每年会举行校际的运动会、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在这些比赛中学员会努力训练,争取好的名次,体能训练的成绩大幅提升,但参加这些比赛的学员毕竟是少数,既然这种模式对学员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促进,我们尝试把这种比赛模式引入到警体课中,在本班级内可进行田径类比赛,营造一个竞争的氛围,更好的方法是与同时上课的其他班级举行友谊对抗赛,尤其是球类的对抗赛,包括足球、篮球、橄榄球等,这几个球类项目参与的人数多,对抗激烈,趣味性浓,能够锻炼到的身体素质较多,但比赛模式的训练强度较大,身体对抗较多,容易造成伤病,而且比赛期间学员心理也较为紧张,不宜过多使用,教师应把握好学员的身体和心理状况 ,在学员身心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可采用。

5、考核模式的特征

考核模式是由体育教师在警体课对学员进行体能测试,把体能测试的成绩加入到学员的总成绩中,这是一种以考促训的教学模式。考核是检验学员训练成绩的风向标,改制生体能训练的效果是需要考核来检验的,以考促训是教育工作者常常采用的手段,另外,学员特别重视自己的考核成绩,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他们往往会加大自己训练的强度,调整自己的训练态度,更加积极主动的地配合教师完成每一堂课的体能训练,但如果考核贯穿在每一次教学中,教师与学员的压力较大,脱离了基本的体能训练,体能水平的提升也就比较缓慢,考核模式可在每学期开始 、期中、期末三个阶段分别采用,以检验出学员每个阶段的体能水平和教学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知5种体能教学训练模式各有优势和短处,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合理设计该使用哪种训练模式是教学中的关键。研究认为在警察体育教学课程的开始阶段首先宜使用考核模式,这样能让教师掌握每个学员的体能情况,有助于下一步的体能教学,考核的项目应该涉及耐力、柔韧、力量、速度、灵敏性等;教师在掌握学员的体能成绩之后,可根据每次课的天气、场地、学员的心理状态和兴趣,有变化的选择传统模式、分组模式、体育游戏模式和比赛模式,这样就保证了体能教学训练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员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在学期结束前的最后一堂课,可以进行体能测试以作为学员警察体育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

(二)建议

由于当前大多数警察院校对于改制生没有安排专门的体能课程,只有警察防卫控制或者擒拿格斗课程,研究认为:第一,警察院校应开设体能课程,如果没有条件开设体能课程,警察体育教师应在警察防卫控制或者擒拿格斗课程中加大体能教学训练的比例,打造学员成为具备娴熟的格斗技术和强健的体魄的优秀人民警察。第二,警察体育教师应加强对体能教学训练模式的深入学习,在宏观上把握体育教学,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体能教学训练模式,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大辞海﹒体育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6).

[2] 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1).

[3] 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10).

篇10

摘 要 本文以大连市航海运动学校帆板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训练过程跟踪监测统计法通过对大连市航海运动学校帆板运动员实践过程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帆板运动对队员的体能要求较高,功能训练对提高翻版运动员成绩有显著成效.

关键词 帆板运动 功能训练

帆板运动是集竞技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体育项目,在奥运会比赛中也占据重要位置,拥有两块金牌。本研究第一次将帆板功能训练作为研究对象,在继承优秀的训练理念和方法的前提下,引入目前世界比较热门,比较先进的“功能训练”理论及新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帆板运动员的成绩.虽然功能训练早就有相关的应用和研究,但是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相关正式的定义理论。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功能训练的研究

KegerreiS在1983年在训练中加入了一些特定的动作模式和技能,并且介绍了功能训练对于帆板运动员心理恢复的重要性。他同样也介绍了功能训练在康复中非常重要的科学原理,尤其是恢复时间的缩短和本体感受的恢复。此时,功能训练放在了绝对的优先高度。

(二)国内关于功能训练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功能训练的研究较少,2006年我国训练学专家刘爱杰首次将功能训练引入到中国竞技体育的体能训练实践中,并开始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2007年刘爱杰,李少丹,在《中国体育教练员》发表的《竞技体育的核心训练》一文中首将“功能性训练”一词应用于竞技体育的训练中,文中详细介绍了功能训练的概念、功能训练的内容手段和方法。他们提出功能训练是一种为提高专项运动能力,通过加强核心力量并能使神经肌肉系统更加有效率的训练方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大连市航海运动学校帆板运动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l)各类体育学术期刊、报刊、杂志等所刊登的有关功能训练的各类了讲究论文、文章、著作。

(2)与帆板运动相关的报纸、联系内容、编排等的专业论文、报告、著作。

(3)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优秀帆板运动员的专业论文、报告、文章、著作等。

2.专家访谈法

针对功能训练和帆板运动等理论和实践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我国功能训练和帆板运动领域的专家、教授和优秀教练员以及运动员进行访谈,建立适合帆板运动功能训练内容、方法、手段的基本框架。

3.训练过程跟踪监测统计法

在帆板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时,跟随教练艇下海观看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和教练员的指导,获取了直观的感性材料,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观察和把握,尤其是海上比赛期间,教练员之间随时对运动员比赛现场做出评价和调控指导,为本论文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事实基础。

三、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功能训练概念的界定

综上研究所述,并通过对国内外体能训练专家和学者的访谈,本研究认为:功能训练是一种针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状态,为提高专项运动能力,通过针对性的动作训练,使人体神经肌肉系统更加有效率,使运动员能力在项目中的功能更加优化的一种体能训练方法。

(二)重视脊柱力量的训练

核心力量训练作为功能训练重要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已无可厚非,核心训练能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保持身体运动姿态和正确的动力链传递顺序。近几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核心训练的理论及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核心力量的概念、发展以及具体的方法手段。

(三)强化动力链的训练

动力链原则是分析体育活动或者其他动作模式最重要的一部分。动力链则介绍了人体如何被看成是一系列相关的链结或部分。动力链是在中枢和运动神经支配下的按某专项特定动作顺序的多关节、多肌肉参与的联合运动过程中的动力传递。身体某一部分活动会影响到相链接的近端和末端的部分,“动力链”原则为人体动作模式以及整个身体的体能训练和康复训练的练习提供了一个整体构架。在进行帆板运动训练时,应加强对队员身体及肌肉各方面的练习,达到身体各方面协调发展.

四、结论

功能训练是现代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帆板运动员预防伤病,提高运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教练在安排陆地上进行体能课时要根据训练计划的周期性和连续性在体能训练课中融入功能训练,使运动员的训练更加合理化。功能训练可以强化帆板运动员核心稳定力,融合肩骸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训练,以提高运动员动作姿态的准确性,促进动力链传递的有效性,使帆板运动员海上专项操作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王爱华.帆板运动员创伤的流行病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2.22(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