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科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体科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体科学研究

篇1

[关键词]内涵;必要性;可行性;策略

在我国,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模式。美国和日本的本科生教育几乎都实施各种形式的导师制。国内部分高校,如浙江大学等在一些本科专业试行了导师制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是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是对传统班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补充。

一、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

由于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与研究生不同,本科生的导师负责制内涵与研究生导师制有很多不同。

1.本科生导师应成为学生思想的指引者

本科生对于独立处理生活、学业等方面问题的经验相对有所欠缺,对于新环境下的新问题有时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引对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本科生的导师制更强调导师与学生思想的沟通,做到既是学生学业上的导师,又要成为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本科生导师需侧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期间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明显增加,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觉得很不适应。教师应在学生入校后对大学期间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给予及时指导,使学生尽快掌握学习技巧,培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与自己优势特长、专业发展方向相吻合的知识构架,不断拓展知识宽度与广度,逐渐培养其专业素养。

3.本科生导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科研意识与兴趣

通过进行与本科生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相匹配的科研训练,逐渐培养他们缜密的思维习惯、创新意识和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在与导师切磋交流过程中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理念,这些都将为其今后专业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本科阶段科学理想和科学信念的树立比取得科研成果更为重要。

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实行导师制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有利于实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体育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和教育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各级体育科学研究、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健康教育管理等机构从事人体机能监控、运动健身指导、运动营养指导、体育教学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导师制可以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优势特长进行个性化培养,是对传统班建制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有利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符合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为学习体育学、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运动风险评估、运动伤病的预防与处理等运动科学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人体机能监控、医务监督、运动营养指导的基本能力。通过导师制培养方式,可以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得到更多的科研实践训练,培养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3.促进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健康发展

将导师制培养模式引入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之中,有利于培养出真正被社会需求和认可的精品人才,反过来精尖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又成为助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积极良好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打造精品专业,促进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健康发展,起到助推体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1.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生师比例小

各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招生规模较小。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现共有学生45名,专业师资队伍共计19人。合理的师生比例为导师制的有效实施创造了前提条件。

2.进行科研训练的硬件条件相对完善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相对完善的硬件资源可以满足本科生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所需条件。全国各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均下设有基础和专业教研室、实验室、科学研究中心和康复医院等教学、实践、实习基地,使导师指导本科生的科研和专业课学习硬件条件得以保障。

3.师资力量有保障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师资由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中医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康复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组成,专业教师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为导师制下培养医体结合型人才给予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四、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策略

1.制定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相关规章制度

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有效实施导师制的保障。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前,要建立导师制实施的具体文件条例,明晰导师制实施的意义、目的、组织领导、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考核指标、监督评价和奖桶旆ǖ取

2.完善导师遴选和师生互选方案

优秀的老师对学生一生的积极影响往往是重大深远的。导师遴选应按照自身修养高、责任意识强、工作热情高、专业知识渊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等方面要求进行遴选。导师产生后需制定详细方案进行师生互选。

3.精心组织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各项业务开展

第一,指导本科生专业课学习。本科阶段是形成专业知识架构的重要基础阶段。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内容是指导学生进行课业学习。导师要帮助学生设计好学业课程结构,培养学习兴趣,督促学生打牢课业基础,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等。

第二,要求本科生进行跟教助教。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要求学生融入导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如协助老师准备教具、审核学生实验报告数据、准备实验器材等。参与导师日常教学工作不仅能使学生熟悉教学工作流程,增长才干,还能在工作中切身体会教师的责任与意义,并能从导师严谨的教学工作中感受和学习导师的工作热情及敬业精神,对其今后选择职业发展方向也有一定帮助。

第三,引导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对于医体结合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本科生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参与研究生的科研项目、申报校级和省级学生创新科研课题、毕业论文选题等方式,能使他们接触到科研活动,培养科研兴趣。在与研究生搭建共同研究平台的过程中,除起到科研培训作用外,还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定期进行效果检查

第一,定期进行学生学习成果汇报。学生定期针对课业学习、科研进展和实践活动情况向导师进行汇报。导师通过定期与学生交流,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了解学生对人生与社会、对困难与挫折、对成绩与荣誉的理解和看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定期进行导师指导工作汇报。学校要加强过程管理,要求导师定期指导工作进展,并进行成果汇报。本科生导师制下,教师的职责、任务与以往传统教育模式有很大不同。教师要对实施导师制的意义有充分认识,要加强责任意识。学校需要对导师制下相关工作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对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

在生师适配关系合理、科研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件条件相对完备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可以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方法、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个体指导,最大程度地关注学生个性,使他们的优势特长得到最大发挥,有利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医体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对传统班建制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建议将本科生导师制纳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方千华,黄汉升.从培养方案探讨我国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04).

[2]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01).

[3]高林.应用型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孙思哲,李俊辉.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5,(01).

[5]张建新,孙麒麟,毛丽娟.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

[6]于振峰.2l世纪初期中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6,(03).

篇2

【关键词】体育舞蹈 大学体育 教学方案

一、前言

体育舞蹈是伊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大学体育任选课程之一。为使大学体育任选课程的体育舞蹈教学能在有限的课数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适应大众体育的需要,笔者以现代教学论为依据,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设计了大学体育任选课程优化教学方案,并在2007、2008、2009、2010级民、汉普通班自愿网上选课的学生进行教学实验,试图通过体育舞蹈教学方案的实施,解决大学体育任选课程体体育舞蹈教学学时数量与教学系统化的矛盾,力求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并由此引起人们对体育舞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视。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2 调查法。

3 实验法。

选用伊犁师范体育学院2007、2008、2009、2010级民、汉普通班自愿网上选课的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基础相同。

对照班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实验班采用体育舞蹈教学的优化设计课进行教学。

4 数理统计法。

教学实验各阶段所获取的数据统计并处理。

三、优化方案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学优化设计是教学优化的前提,体育舞蹈教学的优化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 优化设计方案中依据教学论原理,以教学论原理做指导。

2 优化设计方案中教学程序完整包括了体育舞蹈教学过程的基本成分(目的、任务、方法、形式、时间、条件和预期结果)。

3 根据教学的总目标和体育舞蹈的系统结构,选择了最基本的、并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组合和技能体系作为教学内容。

4 根据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师学生的可能性选择教学模式。

5 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并体现出了合理性和多样化。

6 以动态的观点对待教学结构,预先设计的教学过程可以随教学任务的实现状况进行调查和修改。

7 基本功教学不容忽视。

基本姿势是健美操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它对形成学生的正确姿态和健美体格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动作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姿态要求,既为学习动作创造有利条件,又影响动作完成的效果。因此,不可忽视。对它的教学应放在基本动作教学之前,对主体部分和结束部分的姿势要求,应结合基本动作的教学提出。基本动作是学习健美操套路的基础,是各部位动作的典型代表,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所以,应当放在套路之前进行教学。

音乐是健美操的有声助手,它不仅能提高演练的情趣,更能充分表现健与美的主题。因此,舞与曲是不能分割的,只能根据舞的主题思想选择曲,而不能依曲选择舞。曲是为舞服务的,它不仅对舞产生烘托作用,更重要的是表达舞者的思想情感。对音乐熟悉一是了解它的节奏及其变化,二是了解韵律的形成特点,三是能吟诵。熟悉的过程应放在套路教学前课外完成。配乐练习时教师应给予指点,特别对舞与曲完美的结合,典型之处应给予提示。对音乐的理解应着重在主题思想上以及表现的形象内容和情感的发展变化方面。对此,教师应当多多进行指导,在套路教学前完成,并在套路教学中逐步强化。

四、体育舞蹈课型,单元划分与教学方案的内容-

体育舞蹈现课型教学划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四次课(8课时)。

1 第一单元:认知阶段。

教学目标:了解体育舞蹈的基本概念、特点、健身价值和分类特征。掌握体育舞蹈的基本动作、教学模式采用“系统学习”模式,此模式主要是接受认识、记忆和复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课次与教学内容:体育舞蹈概述1次课基本动作以及身体的协调配合2次。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随堂考察。

2 第二单元:掌握阶段。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体育舞蹈不同性质的动作和成套动作,体会每个舞蹈动作的组合,了解体育舞蹈基本动作与成套动作的组合方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时间能力。

教学模式:采用“掌握学习”教学模式,以教学目标达成度为标准。

教学方式: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课次与教学内容:华尔兹6次课;伦巴6次课;恰恰6次课。

评价方式:第一组动作老师在第一次课结束前对完成情况进行抽查,每班抽查10~15人,成绩达8~5分以上通过。第二次上课的开始对剩余的学生进行考察,通过人数达95%以上开始进行第二组动作的练习。第二组动作考核同第一组。考核由任课教师完成。

3 第三单元:提高阶段。

教学目标:了解、掌握体育舞蹈的理论方法,掌握较难度的成套动作组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创编实践、使初步具备创编组合动作的能力。

教学模式:采用“范例学习”教学模式,通过典型动作和套路组合,使学生掌握带规律性的方法,培养和发展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自学教材知识,使学生了解动作技术及其结构体系。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课次和教学内容:体育舞蹈的创编与教学1次课,学生创编体育舞蹈2次课。

五、结论

1 体育舞蹈教学的优化设计是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使教学方式进一步科学化的尝试,是高校普通专业班学生体育舞蹈教学的具体规划。并有助于学生对体育舞蹈进行系统的理性认识。

2 教学优化设计方案注重了体育舞蹈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单元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篇3

关键词: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实验教学;教学手段;考核机制;改革

Research on reform i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Bing Jie, Sun Yingyu, Sun Xiuying, Zeng Shaoju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experiment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i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it concluded an experimental program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for new reform and improvement.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of reform and improvement;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s, to actively explore a variety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platform,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xperiments; in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a reasonable course evaluation mechanisms can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Key words: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experiments;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chanisms; reform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从宏观、药理和生理功能水平上研究人体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功能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是生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生理学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部分,又是对理论课程在形态结构、理论和技术上的进一步补充和深化。随着电子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解剖生理学的研究从宏观向微观领域的不断深入,应用神经生理和药理学,计算机等已能对脑电、心电的活动研究更为精细,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生物科学的重要特点是其实验性,传统的实验教学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需要。为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和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完善

1.1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的精心设计是学生巩固学科基础和创新的源泉

为了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我们学院将人体解剖学与动物生理学实验进行了合并,即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该实验课程共48学时,按每周4学时完成,为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实验课程之一,包括人体解剖学和动物及人体生理学两部分内容。人体解剖生理学课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有利于学生巩固学科基础,也有利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创新。

1.1.1 人体解剖学实验内容有效整合,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系统化

人体解剖学部分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分章分节的教学内容模式,有效整合,彰显知识系统结构,根据机体功能分为四大部分:运动、循环系统,神经组织及神经系统,消化、呼吸系统结构和泌尿、生殖系统结构。该四部分内容几乎囊括了人体解剖学的全部知识要点,同时也兼顾了解剖学与生理学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在系统学习中明确人体解剖是个完整的体系,教学环节中做好整体设计,从而体现整体结构体系;另外,从解剖学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及有效衔接中将解剖形态学内容与生理学实验内容贯穿融合,把握和突出重点,夯实基础带动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的阶段性发展。

1.1.2 生理学实验把握基础,在基础中勇于创新

生理学实验部分,在实验教学中保留了传统经典的教学内容,并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开设了开放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经典的基础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动物生理学实验的基本实验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动手、采集和分析实验结果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从整体上强调基础性和系统性,突出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如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和神经干标本的制备、离体蛙心体外循环标本的制备、膜片钳技术、动物麻醉术、气管插管技术、家兔颈部手术、分离主动脉神经的方法、无创血压测量技术等。随着信息科学在生物学领域的不断开发及应用,引进操作方便简单的生物信号采集系统RM6240,对生理学信号进行多方位的采集分析,在同一个实验环境操作下,进行多通道同时测量和检测。如将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的测定、神经兴奋不应期的测定等实验内容可以集中在一次实验中完成。

在此基础上将原来分散的实验经过精心设计,强调实验结果中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用统计学软件做出相应的统计图表,从中找出变化规律,而不是简单地显示直接记录到的生理信号波形图,既做到结果的定性又做到了结果的定量分析,以科研数据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在基础实验中掌握科研实验数据的采集,以及科研实验的思考方式,进而培养学生形成缜密的生物学思维方式。同时,在基础实验中加以创新性自主实验设计,创新实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在学会了该门实验学科的基础性实验操作之后,才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推理,进行创造性实验设计。在创新性实验中,学生要在一定的实验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实验,提出问题,从多角度、多思维等多方面给出解释。在自主创新实验中,应该让学生明确实验并不是量的积累,即不是为了获得过多的、漂亮的实验数据为目的,而是通过实验要解决怎样的科学问题,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该实验有哪些实际的生物学意义。开放思维,不拘泥于原有的思维方式,大胆创新,大学时期正是学生思维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如蟾蜍的神经干动作电位速率的测定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提出,咖啡是一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饮品,那么咖啡对周围神经系统的作用又是怎样的呢,是兴奋性增强呢,还是抑制作用呢,这其中的关联又是怎样的呢。又比如酒精对外周神经系统的影响,联系醉酒驾车。实验技术和实验教学过程是一个连续、系统的知识体系,各实验项目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具有实验内容丰富,实验方法多样,实验形式较为灵活等特点,给学生提供极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2 积极探索与运动生理学、心理学专业技术的交叉融合

积极探索与运动生理学及心理学专业技术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打破传统观念,在交叉学科中发现新的问题。交叉学科是新科学的生长点,对增强科研互利,开拓学科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在创新人才培养及实验课程建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校心理学专业在生理学领域一直处于国内外前沿水平,让心理学专业教师走进生理学实验课堂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从新的层面认识生理学问题。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有利于全方位人才的培养。

运动生理学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最为相关的学科理论,如何有效地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锻炼及提高锻炼的水平,怎样应用最佳心率指导运动健身等,运动学院的教师从心肺功能评定指标等人体运动生理的定义入手,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认识自身身体机能。有效地引进外院课程,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效的在第一时间内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2 实验教学方法多样化改革,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2.1 高效引用高教社4A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学习自主化

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实验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功能的同质化及低层次,已经不能跟上新的教育发展趋势,高教社的4A教学平台是在新的学习理念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平台在搭建过程中注重学习设计、面向服务的体系构架,以适应学习、协作学习、移动学习的理念,集智能答疑、发展性评价、学习过程中信息的采集与分析、标准化等优势被引进到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中。

通过该平台将零散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有机的组合成更系统化,更有针对性的网络课程,以适应学生的课前学习。通过该平台的学习,可以根据学生在平台上的表现,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起点、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该门课程。高教社4A平台为实验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与学生交流讨论的平台,同时也更加个性化的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制定出个性的学习计划,赋予了实验教学空间上的多维性和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使学生在知识掌握和技能学习上更加的高效。

2.2 模拟实验教学软件的引入,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人体解剖学实验和生理学实验的合并及交叉融合,使实验课时的比例相应减少,理论和实验安排出现了分离,导致生理学实验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受到一定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我们逐步将成都仪器厂与浙江医学院合作开发的人体解剖生理学虚拟实验引入到生理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生动地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观看正规的实验操作演示,并通过与课件交互操作,真实、动态地完成生理学实验,下一步我们计划将该模拟系统加载到网络服务器,使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好地熟悉实验、预习实验,从而保证实际实验操作中的准确性,对于基础的实验操作的熟悉,可以有效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进行综合实验及开放性创新性实验的开展。

2.3 RM6240B系统的开发性应用,有效降低实验操作难度

RM6240B多道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是多媒体智能计算机生理学实验系统,集生物信号采集、放大、显示、记录与分析为一体,使得传统的人体解剖生理实验无论在操作过程上还是在波形描记上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提高。RM6240生理信息采集系统利用到人体解剖生理实验中,具有强大的优势,为该学科的实验提供一个直观的教学用具,对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知识点具有重要作用。实验手段和设备的不断更新,促进了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的发展。该软件在数据分析上的开发利用,可以更加精确地分析数据、计算数据、自动完成数据统计等工作,使得本科生对实验数据的采集及生物学研究的数据分析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 建立合理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考核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手术操作为主体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在实验考核问题上,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过去实验课总是与理论课合在一起考核,实验的分数仅占30%左右,这样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一些学生往往通过提高理论课成绩来弥补实验课成绩的不足,这对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具有一定的缺陷,在传统考核中虽然平时实验考核在最后成绩中也占一定的分数比例,但由于缺乏一套完善的评分体系,所以对学生实验平时成绩的评定缺乏客观公正性。合理的成绩评价有利于学生平时更认真地掌握实验操作,从而巩固和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为此我们参考一些成功的教学研究制定了符合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的考核体系方案,该方案主要包括3个部分:(1)课前预习,高教社4A平台有一项功能可以针对本学期选修课程的学生在线学习时间、学习活动和自测,在学期末的时候自动形成学生学习档案,通过该项预习学习档案,我们给出该门课程的第一部分成绩。(2)第二部分成绩,是通过实验课上学生对待实验的态度、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课上随堂测试以及每组实验后对实验室物品的维护和值日情况给出成绩,其中,为什么要把实验室物品每组的维护及值日也作为考核的一项标准?原因在于对年轻的大学生来说,为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认识普通劳动的意义,让学生在值日中及自身实验物品规划中培养一种情商教育,学生有一种惰性,学习好一切都不管,以至于实验好,但不收拾,不懂得理解并尊重劳动,这对于未来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将此项也作为一项量化的标准,帮助学生全面的发展。(3)第三部分成绩取决于学生实验报告的总结归纳,以及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论文的实验答辩讨论、提出的问题等给予相应的成绩。因为学生在实验中不仅要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还要对实验原理进行深刻的思考,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以便实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掌握,所以实验后对实验内容的总结归纳讨论,也是实验学习考核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4 结束语

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在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逐渐由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从基础实验教学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操作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创新改革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不断创新借鉴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中,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为新时期人才培养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左明雪.人体解剖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黄艳红.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实用预防医学,2006,4:1048-1049.

[3] 赵蕾.食品与发酵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9:1429-1431.

[4] 郑宏珍,初佃辉.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J].信息系统工程,2010:114-116.

[5] 谢晓林,余胜泉,程罡,等.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07,5:12-25.

[6] 林桂平,向秋玲,王淑珍,等.虚拟实验及其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7,10:948-955.

[7] 李家敏.Rm6240B/C在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6:32-34.

[8] 阮琴.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0,24:30.

篇4

一、序言

责任是指有胜任能力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应承受的负担以及对自己选择的不良行为所承担的后果。它指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依存) 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每一个胜任能力的人都具有责任并且不能回避和摆脱责任。

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应承担的责任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它是人才必备的素质, 是一个人创造精神的动力机制;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和谐社会的一个道德基础就是每个成员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对于大学生而言, 他们正在成为一个有明确的认知和理智的行为注意力的责任主体, 他们已经到了全面承担人生责任的阶段,其责任可大致分为自我责任、家庭责任、职业责任、他人责任、集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等六种责任。只有当作为社会未来栋梁的大学生充满责任感,能够主动承担自身肩负的责任时,我们的社会、国家、甚至人类才有希望。

二、社会现状

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坚强而美好的心灵,他们积极努力,乐观向上,创办希望小学的李灵,勇救落水儿童的何东旭、陈及时、方招,众多高校志愿者队伍,他们是花儿,开在知识的殿堂里。但这只是一部分,或许还只是不多的部分,活在赞歌里,我们是无法成长的。需要看到,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当代我国重视责任感教育的人“只有30% 多一点,处在世界各国垫底的位置”,而责任感缺失的大学生大有人在。

12月10日,上海复旦大学18名大学生组团于11日3时到达黄山风景区游玩,12日下午因深山无路迷失方向,只好报警求救。12日22时许,武警黄山支队23名官兵赶往事发地点,经过11个小时搜救,于13日9时30分成功解救18名大学生。在救援中,一公安民警不幸牺牲。

这几天,这个新闻成为校园内最热的话题之一。事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各人看法不一,这是一个意外,不能一口咬定学生就是罪魁祸首,但从决定出发开始,他们的确草率了,这样轻率上阵,或多或少体现了他们缺乏对自己、他人的责任感,而有些后果,是我们自己承担不了的。

不止这些,SARS 期间部分大学生目无纪律盲目离校、《辛酸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丛飞资助的大学生没有一个在他生病期间去探望、大学校园内频频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富二代开车撞人逃逸、我爸是李刚

现实摆在眼前,我们不得不再提大学生责任感这一陈旧却又时新的话题。 分析种种社会现象,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自我责任感明显强化。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在逐渐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需要, 其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强化。在升学、就业、爱情等重大问题上, 他们力争自己作出深思熟虑的选择,并为此负责。这较之传统的偏重依附和顺从而言, 无疑是巨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努力学习、不懈追求、珍爱生命、勇于负责等作为对自我负责的主要例证。

2.对家庭责任感日益强烈。

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 就在家庭中与父母长辈以及家庭其他成员建立感情,并进而萌发出对家庭的责任感。特别是在升大学的激烈竞争中, 家长和家庭其他成员对他们呵护备至, 因此, 他们在希望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 产生出对家庭的强烈责任感。正如有些大学生所说:“父母很辛苦, 在高中阶段我学习的动力来自对父母的责任, 只有考上大学, 才对得起他们的养育之恩, 才不会辜负他们的期望。”大多数同学会主动承担或分担家庭责任。对未来家庭责任的承担方面, 大学生也有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

3.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重自我价值,他人责任感多被忽略。

广泛地承担对他人的责任, 这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大学生由于个人自主性的增强、个人自由度的扩大和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 往往倾向于夸大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而对个人和他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认识却相对不足。因此, 在追求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 他们往往忽略甚至排斥他人的存在。不关心他人, 而且对他人的要求还十分苛刻。与此同时, 由于竞争加剧, 人际关系又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磨损。特别是在复旦这样的名校,拿A、出国、直研,机会增多也使竞争更加激烈。人际关系利益化的倾向势必影响对他人责任的践履。

4. 集体责任感淡化。

对大学生而言, 集体主要指校、系、班集体以及大学生社团、宿舍等。就目前而言, 大学生对集体的认同率较低, 对自己所在的班集体非常热爱的风气并不浓。对于校、系、班开展的各种集体活动,能踊跃报名积极参加的并不多, 少数学生甚至对此毫无兴趣。虽然他们也承认要兼顾集体、个人利益, 但在内心深处更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和保障。有些大学生表面上关心集体, 但它是建立在一定外力强迫的基础之上的, 而不是完全出于内心的自觉自愿。

5. 在人生奋斗目标上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 但大多仅限于实现个人价值的梦幻里, 而没有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联系起来。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大学生学习的很大动力在于将来的高收入、个人荣誉、社会地位或者父母期望,而少有考虑社会需要、国家需要。

三、原因分析

对于做得好的部分,我们不用多言,真正值得分析原因的,是我们存在的问题。造成以上体现问题的原因,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

(一)社会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金钱万能的错误观念的丑陋风气)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大学生的价值观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他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然而,由于它是一种强调个体利益、凸显个体利益之间相互区别的经济,容易使人们产生一些个体本位、利己、金钱万能等不良观念。这些观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容易使他们重视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追求,使大学生不知不觉地取向自我价值,追求个人功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同时,当前迅速发展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等多媒体形式总是喜欢以某成功人士作励志材料,他们给年轻人塑造的楷模,很多是成功人士形象,那种能赚钱、发大财的人物形象,而很少用精神标准来衡量人的价值,从而使得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于个人物质生活的发展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要求,更遑论所谓的与他们丝毫不相干的社会责任感。

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的某些消极现象如不正当竞争、偷税漏税等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也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面对社会丑恶现象和正气不足的社会现实,大学生的责任感缺失。

2.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西方的各种哲学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

响越来越大。然而,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想家片面夸大了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制约的“异己”力量,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正好为道德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年大学生所接受。于是,在这部分学生心目中,出现了只要权利,不尽义务,为出人头地而学习的现象。一些大学生不加批判地吸收西方哲学思潮中的某些观点,片面宣扬“自我价值”、“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等等,崇尚自我价值取向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主要特征。同时,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十分盛行,其中有不少都是具有浓重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色彩的文学、影视作品,长期接触,难免也会产生严重的利己主义思想,忽略整体利益,这些不良影响都造成了大学生责任感缺失和淡漠。

3.严峻的就业压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自顾不暇,过多地关注自我,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和社会认同感,淡化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参加各种社会团体以及考证和考研辅导班,与考研、找工作无关的课程和活动不闻不问,培养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也就无从谈起。而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讲求个人努力、个人拼搏,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较之以前更加强烈,更加重视个人价值而轻视社会价值。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

1.独生子女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考上大学”是父母对孩子的唯一要求。为了考上大学,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百般呵护,包办一切,不肯放手让子女去做必要的事情,使子女缺乏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能力。由于父母的遮风挡雨和保驾护航,他们认为自己得到的是应该得到的,自己做错了事情理所当然由父母承担责任,使得他们从小就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缺少为他人考虑和设想的理念和行为模式,无形中在自己与社会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

2、成绩的过分重视与强调

父母过分地重视考试成绩,对分数之外的事情都不用负责,这种畸形的家庭教育自然淡化了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意识。这会使孩子的思想从小就产生了误区,认为成绩是万能的,而忽略了成绩之外精神方面的内涵,从而削弱了社会责任意识。

(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差。

1、应试教育

学校教育片面尊崇“灌输”理论,一味的填鸭式学习使知识成为空洞的说教,而且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重知识学习传授,轻能力训练转化,不少高校把实用价值明显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放在教育的首位,而忽视了人文精神教育,导致学生一味追求个人技能的提高,轻视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出现了责任意识文化的断层。

2、思想教育的不足

大学的德育教育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当今的大学德育教育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的问题。中国高校德育教育常采用单一、空洞的方式,高调地给学生灌输“乌托邦”式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等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大责任,往往成为一种强迫形势使学生在学分压力下,机械地做出虚假的承诺和行为,演变成双重人格,忽视了本应承担且完全有能力承担的基础性责任。

4、沟通社交能力的有待提高

在社会与大学生沟通的环节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在校学生与社会的直接沟通越来越少。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高校的硬件设施日臻完善,学生的衣食住行问题都可以在学校里得到解决,所以,学生对校外社会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了。同时,在校学生由于自身的阅历不足,他们所能参与的社会活动,无论是从种类上还是参与的时间上,都是十分有限的。只能从事家教之类的施展空间比较狭隘的工作,这些工作不能使同学们完全地认知这个社会,因而,也就不能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四)大学生自身原因

1、“考大学是其唯一的责任”

当代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直接目标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是其唯一的责任”,至于考上大学后要干什么并不十分明确。所以上了大学后,对这些没有很好地适应心理转变、没有明确进入社会角色的大学生来说,责任感常常只能是外在的东西。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与自身进入角色缓慢有很大关系。

2、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

个人原因是造成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内因。应该肯定,大部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好的,但由于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造成个人认识的片面性和观念的偏颇性,使不少大学生往往从感性方面来认识社会现象和理解社会,容易被社会的邪恶和阴暗面所局限、所牵制,往往容易从个别的人和事出发去看待社会。认为真实的社会就是每个人只为自己打算,看不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的关系,从而弱化了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3、大学生活----转型期的适应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时期——“心理断乳期”,他们新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生活目标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心理上会产生一种空虚感,行为目标也就不明确。对那些没有很好适应心理转变、没有明确进入社会角色的大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常常只是外在的东西。基于以上这些原因,使得部分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到社会赋予自身的历史使命,无法产生崇高而伟大的社会理想,缺乏履行社会责任感的强大动力。

四、我们的建议

面对当代大学生部分责任感弱化的现象, 强化工作已迫在眉睫。使现象得以改善,同样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多个方面努力。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创设比较自由的社会环境。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现实的社会环境塑造了大学生。当整个社会都被功利主义充溢的时候,身为社会成员的大学生想要自己的付出被认可、有回报,也将不得不按着这样的路线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创设比较自由活泼的社会环境, 让大学生拥有较多的选择机会, 使他们的选择更符合他们的身心需要, 更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才能使他们心情舒畅,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自愿承担全面责任。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一代代人不懈努力。

2.完善评价机制, 提高教育质量, 实行素质教育。

在我国, 原来对大学的评估主要看各校的一系列“硬性”的量化指标, 但仅仅靠一系列可见的指标来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忽视了对学生品质的全面考察。“大学的本质要求它自身不能只是作为职业训练场所而存在, 还应该在培养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方面发挥自己的责无旁贷的责任”。如果大学教给学生的只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 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尤其是没有教给学生做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 那么这种教育就是不成功。所以我们应该对现行的一系列评价标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完善和补充“目前的大学评价度,, 具有社会参与的热情和努力,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确定评价内容时都将着重点放在大学构成的要素上, 真正的大学评价应该把评价内容的着重点放在大学的产出上, 即大学的社会成果上”。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 不论在日后的社会实践、事业实践上积累多少经验与本领, 他一定要有相当的人文素质, 具有理性的批评态度; 具有社会参与的热情与能力,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3.家长转变观念, 形成良好家风。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生活条件优越, 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 马卡连柯曾说“家里只有一个儿童, 他会立刻成为家庭的中心。父亲和母亲的关注完全集中在这个儿童身上, 往往超过了有益的范围。在这样的情况下, 父母的爱会突出地某种神经质的情形”。因此首先要家长转变观念, 帮助孩子树立起责任意识, 转变培养方式,形成良好的家风,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意识。家庭中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的原则等, 将影响大学生责任意识。

4.加强自身修养,主动学习承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智育重在自学, 德育重在自治, 体育重在自强。由此可见, 大学生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 提高道德境界, 有利于提升其责任感。明确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责任,勤学好读,明理知义,关注时事,积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责任心毕竟不是靠外界强迫,而要靠内心的动机增强的,只有当我们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感。

五、结语

现在的大学生在某些方面缺乏责任感,这是我们不得不揭的伤疤,但更重要的不是去责怪,而是在批评中改进。要使大学生充满责任感,需要强调教育。但教育是一种积淀,所以责任感的提高还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界不断探索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也许有一天,成熟的我们会发现,其实责任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存在的价值感。带着负担上路,人生会痛苦,但是,把责任当作一种理想,为了理想奋斗,人生会很幸福,一代人为理想不断前行,人类则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及对策试析》董伟,高杰;

篇5

《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利用研究》

二.指导思想:

为了让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让课题研究真正践行于教学实际中,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特制订此工作计划。

三.研究内容:

1、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确定错误的类型。

2、研究错误资源对教学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知识类型和某个知识点的出错概率。

2、反思法:记录课堂上的观察发现,反思错误资源的利用情况。

3、个案法: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案研究,掌握学生学习错误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

五.主要措施:

1、认真学习各种理论,提高研究水平。

2、收集各种资料,制订具体研究计划。

3、认真观察,及时反思。教学中观察、归纳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型,分析学生对待错误的态度,反思学生出错的原因,探索运用错误资源来指导学生学习。

六.预期成果:

篇6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归纳总结了课余体育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论述了高校既有提高学生课余体育认识的条件,也有切实提高学生对课余体育认识的必要, 指出高校学生对课余体育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关键词 高校 课余体育 发展研究

鉴于目前大学生对于课余体育锻炼的不重视和课余体育在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以及课余体育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于课余体育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前人或他人在课余体育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分别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大学生课余体育的欠缺;但是在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于课余体育的认识方面以及造成大学生对课余体育认识不足的原因方面,相关的研究数量偏少,且研究范围狭窄,不具备推广性;或发展对策不明确,可操作性差。因此,文章普通高校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的认识的视角进行理论研究,分别从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的现状、大学生对于课余体育的认识教师的体育教学及家长的体育态度等方面全面、深入、系统地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广大的体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一、我国从中学到大学课余体育开展情况分析

通过文献资料法以及专家访谈法发现,大学生体育课比例相对较少,体育健身内容相对单一,加之学校比较重视文化课,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益智以来得不到上级学校以及教育等部门的重视。有些学生考虑到将来的就业情况等因素,尽管明确体育活动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但还是从心理上间接地降低了对于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最终导致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大学生人数的比例比较低。

二、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的功能、价值的认识程度分析

大学生对于课余体育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对课余体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还是非常明白的。相对而言对于课余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的了解者就更少了。总的来说对于课余体育活动的了解比较片面,了解的程度也比较浅。大部分人仅仅知道课余体育锻炼对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有作用即可以强身健体。但是对于课余体育对于自己的个性发展和心里发展起到的作用了解的非常少。总结发现,学生对于课余体育的了解的片面性和认识的不足影响了学生的课余体育的实际参与。

三、高校学生课余时间的安排情况

不同高校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系别存在有差异,同一系别不同年级的也有差异,但是总体呈现的趋势主要反映出一下情况:大学生周末没有课的时间有大部分会在宿舍上网玩游戏、参加一些补习班或去图书馆、自修室学习,以及选择外出打工和陪同同学逛街等,而剩下的一小部分的大学生的人会选择出门打球、跑步等课余体育锻炼活动。分析学生安排课余时间的结果,总结影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分为学生自身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两类。主要表现在:课余时间更多的用于学习、部分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与同学玩耍、少量同学因家庭经济问题外出打工以此赚取生活费用。

四、大学生对课余体育认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参与时间不足,内容、形式简单乏味

学生在中学时没有接触过多的课余体育活动且活动内容单一形式枯燥乏味,没有从小养成课余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兴趣,学生对课余体育的作用、概念、功能,了解的不够全面深刻,没有发觉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作用,所以导致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的降低。

学生课余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和科学,课余时间被一些其他的时间所占用,并没有安排科学的活动学习生活时间,且学生一些的习惯存在弊端,不能够做到早睡早起科学的生活作息。大部分学生的课余时间都被用于上辅导班加强文化课的学习,在宿舍上网玩电脑游戏,沉迷于网络世界不外出活动或者有的同学周末或者没有课的时间会到一些饭店餐馆之类的地方打零工。所以学生的课余时间看似充足却很少科学的利用。

(二)缺乏相关体育健身组织的引领和指导

缺乏体育教师以及相关健身组织的引领和指导,督促措施在实际的课余时间内非常少,单一的凭借大学生的运动喜好和兴趣来参加运动,这对于那些自我约束力相对较差并且没有毅力不坚定的同学来说,每周做到至少两次参与课外活动的学生就更稀少了。大学体育课程同中学体育健康课程有所差距,体育教师上完课之后一般很少干预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尤其是学生的体育休闲生活,因此,大部分课余时间还需要学生自觉的去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由于学校方面的领导和指导次数方面没有保障,所以学生们就往往放任自流,干一些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课余体育的参与机会也就相对的大打折扣。

(三)健身场地不足,设施陈旧不具时尚性

体育设施的陈旧,一些场馆的不开放,活动场地的拥挤,学生手中一些体育器材的相对缺乏又没有购买能力,导致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的降低。我校的篮球场仅有一小部分进行了更新,满足了日常的教学但很大一部分的篮球场地篮球架等都还比较陈旧因此学生的周末活动时活动场地的限制导致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乒乓球馆、网球场、田径场等由于一些设施的维护费用高昂,一般周末时间也不向学生开放,因此学生的活动空间和选择就少了很多,导致学生活动的积极性降低。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马扎诺教育目标新分类;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

一、马扎诺教育目标新分类学理论介绍

马扎诺教育目标新分类学是由美国教育改革家马扎诺博士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有关人的学习行为模式的认识。该模型是三个思维系统和知识领域四个部分所构成。其中,三个思想系统即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和认知系统。马扎诺在人的学习行为模式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二维模型:一维是认知心理活动的加工处理层次,共有6个层次,分别为信息提取、理解、分析、知识应用、元认知系统和自我系统,其中信息提取、理解、分析和知识应用属于认知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另一维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领域,即信息、心智程序和心理动作程序。

二、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六年级教科书习题的调查研究

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已经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推理能力得到发展。思维的发展是由低一级水平向高一级水平逐级过渡,这种发展顺序也是无法更改的。因此,在设置学习任务时,也必须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

(1)“提取”层次的比较与分析。“提取”在各年级习题中所占的比重都比较高。马扎诺认为“提取”主要包括再认、回忆和执行三过程,各年级习题的“提取”层次中,很大一部分是对知识的执行,主要表现为计算、运算方面。小学数学高年级的学习任务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运算,增强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加强算法的运算能力。因此,五年级、六年级习题中“提取”层次所占比重较高,符合了小学数学高年级学习目标。

(2)“理解”层次的比较与分析。习题的“理解”层次随着年级的升高,其所占比重也在增加。理解在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和表征的形式生成新的知识,有利于存储到工作记忆中。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因此,“理解”所占的比重也需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逐渐增加。由此,五年级、六年级习题中“理解”所占比重逐步增加,符合了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3)“分析”层次的比较与分析。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上册习题的“分析”层次比较低,而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下册习题的“分析”却明显比较高。五年级下册习题的“分析”层次高于五年级上册习题的“分析”层次,六年级上册习题的“分析”层次高于六年级下册习题的“分析”层次,这符合了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四册习题的“分析”层次并没有逐步提高,而是呈曲线发展,这与思维发展规律有偏差,可能在习题编制上存在一些不足。

(4)“知识运用”层次的比较与分析。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上册习题的“知识运用”层次高于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下册习题的“知识运用”层次。与“分析”层次相似,在习题的“知识运用”层次上,并没有逐步增加,而是呈曲线发展。这与思维发展规律存在偏差,在习题编制上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

(5)“元认知”层次的比较与分析。“元认知”层次在四册教科书习题中所占比重都比较低。但“元认知”对监控学生自我学习内容、评价学习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因此,各年级习题中“元认知”所占比重低,需要引起注意。

(6)“自我系统”层次的比较与分析。“自我系统”层次在四册教科书习题中所占比重都很低。马扎诺认为,自我系统决定着学生是否会开始这项任务以及投入多少精力到任务中。在数学习题中,对这一部分的体现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目前教科书中的习题所占比重低。但这一部分需要提高关注度。

三、结论

通过对教科书的分析,思维的元认知系统和自我系统在五年级、六年级四册习题中所占比重都很低,需要在这两方面进行重视。在四册习题涉及的认知系统中,各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发生变化,但“提取”和“理解”一直处于较高的比例,需要加大认知系统中的“分析”和“知识运用”水平的比重。

四、建议

(一)适当减少提取水平的题目,增加高认知水平的题目

目前小学教科书习题中涉及高认知水平的比例很低,仅占习题中很少的一部分,涉及“提取”水平的比例远远高于高认知水平。这就会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问题,从而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高认知水平既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更是目前学生最为缺乏的,需要重点培养的。因此,适当减少提取水平的习题,增加高认知水平的习题显得格外的重要。更加注重对问题的“分析”水平和“知识运用”水平,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习题应加强元认知系统所占比例

北师大版的整理与复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空白部分,这相对于人教版的整理与复习内容,这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的。留足空白,让学生运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并根据所学的知识自主创造习题,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解决。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予学生自我消化、自我揣摩知识的空间,能够让学生检查所学知识是否存在问题及查找出问题的所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考虑到小学生缺乏一些知识总结方法,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但要把握一定的度,不要让“指导”变成“指挥”。

(三)习题应加入学生的情感状态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层布置作业。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思维发展要求,也即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不同的作业,达到因人而异。

第二,转变传统的学生只能做作业的观念,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作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和同学合作参与习题的设计,自己为自己布置作业。

参考文献:

[1]盛群力.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篇8

一、当前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践教学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我国高等教育更深层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标,结合本学科的实际,不断完善改进,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但当前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为:一是传统教学实践大多是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由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学生被动接受多,独立设计少,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二是在实验教学方面,缺乏综合统一的实验平台,实验环境因时而异,且实验重点不突出,实验与教学结合不够紧密,效率低下,实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足,如:实验课设备负荷峰谷差别太大,实验课程安排较集中,一学期中实验室安排忙闲不均,从而造成单位设备的有效使用时间减少。三是任课教师不能从实践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难以对症下药,及时讲解。四是实践教学内容单一、陈旧,缺乏跨学科综合性实践环节,团队合作训练少。

二、本科应用人才实践培养体系的构建

1.转变观念,全面推进实践教学改革。要采用单独开设实践课程、单独评定其成绩的方式。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尽可能采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别开设的方式,以此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培养专业技能。单独设置实践课程,既可以加深对理论课程理解,又可以充分培养学生技能。因此,最好能将实践课从理论课的辅助实验中独立出来,单独设课。这有利于实践课程的建设,有利于融入最新技术成果,有利于实践教育师资队伍的调整和建设。同时,实践课单独设置将实践环节落在实处,可养成学生动手习惯,培养他们实践能力。

要改进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加学生动手机会,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开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法。要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在时空、内容两个方面实施全面开放。时间上的开放即在规定了学生的实验内容以后,学生可以在相当大范围内选择完成实验的时间,这样学生可以在时间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内容上的开放是指学生在实验室除了进行规定的实验内容外,还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进行创造性的实验与研究,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实验室开放课题和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加大投入,加快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学校应根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发展趋势和本校实验室建设实际情况,坚持“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结构布局、突出学科优势、提高投资效益”的原则,加大经费投入,建设一批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的实践基地。这是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主要保障。赣南师范学院在实验室建设中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兼顾、集中建设、开放共享,做到三个保证:一要保基础,配齐配足实验教学必需的仪器设备,使实验设备种类和台套数能满足本科实验教学需要,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100%;二要保重点,对具有学科优势、竞赛优势的实验室,要整合调整,加大投入,打造品牌。特别要加强省重点实验室、省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院重点实验室建设。三要保发展,要综合考虑研究生教育必需的专业实验室建设;要逐步解决设备陈旧老化问题,积极引进现代教学设备,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更新率;要分步更新实验项目,减少一般的验证性实验,多开综合性、设计性和技能训练性实验。

3.依托企业,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高等学校要与著名研究基地、企业合作,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世界各国在发展高等教育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其中,教育机构与企业密切结合,为高等教育创造实践教学条件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例如,德国高校与企业联合,采用“双元制”教学模式,培养出大批一线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企业作为高等学校的实践基地,协助完成实践教学甚至直接负责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帮助学校解决实践教学的师资等方面的困难。由于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企业在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毕业时比较愿意聘用他们。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使专业设置针对性更强。学生在企业实际操作中便可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及工作经验,完成了由学校到生产岗位的过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容易安排,同时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学科和应用技术领域的前沿知识。

在与企业联合培养方面,本院也曾做过一些尝试。深圳一博科技有限公司曾委托学院培养印刷电路板设计工程师,学校在开设《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的教学条件方面较弱。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学院与深圳一博科技有限公司密切合作,由其提供实训条件和技术人员,参与实践,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培训后期,为了使学生熟悉工作岗位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在工作岗位上实践,了解岗位技术工作的要求与特点,找到自己的差距。公司的技术主管在参与实践教学中了解了学生情况并指导其完成业务训练,缩小了学生学习与上岗的差距。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圆满完成了学业,掌握了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公司选聘了部分优秀学生。

4.开拓创新,构建本科人才实践培养新模式。在近十年的循环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学校选择了实践教学体系化,系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一模式。模式的基本内涵就是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具体来说是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其对学生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目标分解成各个子目标,并分解落实到军训、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等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去,最后固化于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中,通过各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中所需培养实践能力的子目标的实现来保证整体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这种模式改变了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形成了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的一体化实践教学计划;初步构建了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核心内容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篇9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长春理工大学130022

【摘要】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当前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提出了几项对策。改进课程设置、采取开设通识课程、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具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 人文素质培养通识教育校园文化

人文素质培养是对人灵魂与精神的雕琢和培养,对于学生培养和成长的基础。人文素质教育也是高校改革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它能够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培植人性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有智慧、有修养、全面发展的人。良好的人文素质,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基础,有利于开阔大学生视野,夯实人文基础,活跃思维、抵砺德行、磨炼意志,它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当前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随着一些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各高校对人文素质培养理念的认识也逐步深入、日趋全面。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只有更深刻地了解当前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一条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途径。

1.1对人文素质的重视不够

理工科专业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存在偏差。学生把绝大部分时间放在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上,忽视了人文知识对理工科学生的重要性。有的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和世界历史文化缺乏了解,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知之甚少,人文知识较贫乏,特别是文学修养、文字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没有达到基本要求。很多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技术领域的成果,却不会写论文、不会做研究报告,致使研究成果蒙尘。

1.2很多理工科学生,缺乏起码的人际交往能力

不会与人相处,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不能正确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从而成为心理障碍高发群体。许多大学生由于缺少人文素质教育,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意识更显薄弱。

1.3理工科学生面对就业中的困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物化心理和实用主义思想特别严重

当代大学生整体上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的:注重自我价值的发展,思想开放,勇于开拓,勇于竞争,能够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健康的人格。但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浪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对多元化的世界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表现出人文精神及人格的偏颇。

2.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2.1改进课程设置,充分利用人文类学院的教学资源

要开设人文类辅修专业,即在不延长学制又无需大量投入的情况下,使学生受到人文方面的熏陶,如在理工科专业学生中开设法律、管理类辅修专业,既适应了现代社会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需要,又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教育作为传递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同时又要融入人类智慧、创造性和人性的价值。在传授科学知识、训练科技技能、培养科学素质时要贯穿人文精神,引入科技史、发展观、心理学、美学等。

2.2加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指对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文化教育,其不仅包括基础性的语言类、文化类、历史类及科学类知识的传授,同事涵括了个性的陶冶,道德素养的熏陶以及非专业领域的社会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是针对学生共同的基础性的文化知识的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社会工作及个人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识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和理性的思考,触及灵魂,发扬其韧性,陶冶其人格,从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1]?。

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大学校园中浓郁的学术氛围、优雅的治学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都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气息是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的主要表现。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各高校根据历史发展和办学特色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氛围,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清华的古朴典雅和求实严谨,北大的自由开放和兼容并蓄,这些百年老校在历史文化积淀下形成了稳固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浸润其中,终身受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严苛,传统意识中仅仅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理工科学生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具有良好的科研创新性、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 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是作为专家??[2]?。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肩负着人文精神重建的重任,而重建大学的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3]?。

?

参考文献?

[1]王静.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07.?

篇10

高校汽修专业一体化课程实践一、目前高校汽修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随着汽车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普及,汽修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普遍的需求,其中汽修业务已经成为了我国最为普遍的业务之一。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做到有效的提高高校汽修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而增加社会利益成为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虽然学校已经通过教学改革等多种方式提高汽修专业教学质量,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高校汽修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课堂教学模式较为传统

根据对目前高校汽修课堂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高校对同学们的汽修教育主要是以老师讲授理论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过时,那种以老师为教学中心的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同学们对知识的需求。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自学能力,而且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同学们也可以自己上网查资料之类的,已经是对同学们的课下学习最大的补充。长此以往的进行下去,不仅仅会使同学们对老师的教学没有兴趣,还会使老师在教学中失去信心,对教学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一些汽修专业老师的专业性教学技术不够

从目前高校汽修专业的教学成都来看,老师们都是采用的比较陈旧的教学只是,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更不能满足同学们对汽修专业知识的需求。而现代的高校汽修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思想相对来说很落后,而且针对新知识的创新也不多,基础知识就更不用说啦,因此现代高校汽修专业对同学们的专业知识教授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3)高校教学过程中的现代化条件不足

汽修专业是一个需要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同学们需要在对专业知识做到熟悉的同时,还要更加熟练的在实践中运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变速器的维修,就需要同学们有一台变速器进行反复的拆装才能更加熟练的运用。但是现代的高校往往是一台变速器在同学们手中反复的实用,如此很难使同学们对变速器做到完整的了解。因为变速器的故障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摩擦过于严重、密封不好和变速器油位达不到要求,等等,这些都会给变速器的实用带来严重障碍,因此,如果变速器不足,就不能使同学们对变速器做到很好的了解。

2.高校汽修教学实践完善的措施

(1)改革教学模式,构建现代汽修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运用现代话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案,从而使同学们对汽修教学更加感兴趣,从本质上提高高校汽修的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完全抛弃枯燥的灌输理论思想,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同学们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模式使同学们喜欢上学习汽修专业,就算学校能为同学们提供再好的教学设备也是没有用的。所以,学校和老师要根据新时代的发展,为同学们提供现代化的教学体制,从而满足同学们对知识的需求,进而提高高校汽修教学质量。

(2)加强学校硬件管理的更换,跟上时代步伐

在高校汽修专业中要对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化教学设备逐渐完善,与此同时还要积极的发挥高科技、最先进技术在汽修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一些条件比较完善的学校还要聘请相关专业的高端人士对同学们的学习进行专业的辅导,从而使同学们对学校为之提供的设备的信息化技术做到更加有效地运用。

(3)加强学校专业教学人员的教育

现代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仅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使能使老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不断的完善自己,做到与时俱进。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不论是科学技术还是专业的技术性知识都进步很快,因此,老师要对学校为之提供的信息化技术做到更加合理有效地运用,进而更好地对同学们进行专业性的教学。

二、对高校汽修理论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探索

1.直接运用实际汽车部件对同学们的教育进行直观性的教学

现在高校的汽修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面是非常大的,如果还是一直沿用传统的理论性教学,就很难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还没有帮助。因此,合理的运用汽车使用部件对同学们进行直观性的教学,不仅仅能使同学们对汽车各部件更加的了解,还能使同学们更便于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做到对理论知识的熟练运用。另外通过让同学们对汽车配件做到充分的了解,再和课本中的结构图相结合,更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

2.现代信息化技术在高校汽修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现代的生活和学习中,信息化已经做到基本普及,而且还发挥着重大作用。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即是丰富课堂模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的额完善自己,现在我们要说的是信息化技术在汽修教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汽车作为一个普通的交通工具,对于汽修工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以及集中了高科技的产物,而且还在沿着科学技术进步的道路不断的发展。所以,在对同学们进行汽修实践工作的教学中,学校老师也要适当的引用信息化技术,把汽车故障立体化的变现在同学们面前,从而促进同学们汽修实践知识的牢固掌握。

3.把理论知识与相关竞赛相结合

兴趣是一个同学对知识渴求的最大动力,同学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欲望,走进知识的世界。而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已经脱离了孩童时期的那种稚气,表现出来的是精力旺盛、竞争心强的少年。所以学校要根据同学们的需求,开展一系列关于汽修技术实践的竞赛活动,使同学们的竞争心理得到满足的同时,还要使同学们真正掌握到知识,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做到熟练的运用。同时,老师还要教育同学们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学会团队精神,从而做到同学们的全面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发展全面的汽修人才。

三、结论

总之,目前高校中的汽修教育专业的教学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同学们的发展和同学们对知识的需要,对同学们的汽修教学模式做到合理的改革。同时,学校在为同学们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完善的设备的同时,还要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使同学们在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能对理论知识做到熟练运用。

参考文献:

[1]胡兆明,王家华.职业技能型模块式课堂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06).

[2]王希风,初红霞,韩晶.应用型本科院校课堂教学创新[J].中国冶金教育,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