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遥感技术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气遥感技术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遥感监测就是对一段距离以外的目标物或现象通过仪器的运用来进行观测,是一种不用直接接触目标物或现象就能将所要信息收集起来,并对信息进行识别、分析、判断的高自动化的监测手段。遥感技术最突出的功能就是不需要采样就可以直接进行区域性的跟踪测量,快速定点定位污染源,核定污染范围、以及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分布、扩散等,从而获得比较全面的信息。遥感监测技术主要分为3种类型,它们分别为紫外、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技术,热红外遥感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
2.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
依据遥感技术的工作方式进行划分,主动式遥感监测和被动式遥感监测是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两种类型。其中,主动式遥感监测是指通过遥感探测仪器所发出的波束、次波束,与大气物质相互作用后可产生回波,通过对这种回波的检测,以实现对大气成分的探测。由于主动式大气探测仪器需要进行波束的发射和回波的接收工作,因此,该检测技术又被称为雷达工作方式;被动式遥感监测主要依靠对大气自身所发射的红外光波或微波等辐射的接收,以实现对大气成分的探测。
2.1大气环境的主动式空基遥感监测
星载或机载的微波雷达当前大气环境的主动式空基遥感的主要监测技术。主动式雷达是由发射机通过天线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向目标物发射,然后利用同一天线对目标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进行接受后显示的一种传感器。回波信号的振幅、位相因物体的不同而不同,故在接受处理后,目标地物的方向、距离等数据可以观测出来。
2.2大气环境的被动式空基遥感监测
太阳直接辐射的宽带分光辐射遥感、微波辐射计遥感、多波段光度计遥感是当前大气环境的被动式地基遥感的主要监测技术。
太阳直接辐射遥感是利用日光在大气中的衰减和散射,对大气组分进行测量,其是通过对可见光的测量,来对气溶胶的反演,利用紫外线波段来对大气臭氧、二氧化碳等测量。
由于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大气分子的吸收辐射可产生特定的谱线,且不同分子及不同的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谱线不同,微波辐射计就是通过对这些不同的辐射频率信号的接受,来对大气组分进行反演。利用微波辐射计可将大气臭氧和氯化物测量出来,其对大气臭氧的测量精度和地基陶普生光谱仪测量精度差不多。
篇2
1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根本原理
遥感监测就是对一段间隔以外的目的物或现象经过仪器的运用来停止观测,是一种不用直接接触目的物或现象就能将所要信息搜集起来,并对信息停止辨认、剖析、判别的高自动化的监测手腕。遥感技术最突出的功用就是不需求采样就能够直接停止区域性的跟踪丈量,快速定点定位污染源,核定污染范围、以及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散布、扩散等,从而取得比拟全面的信息。遥感监测技术主要分为3品种型,它们分别为紫外、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技术,热红外遥感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
2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
根据遥感技术的工作方式停止划分,主动式遥感监测和被动式遥感监测是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两品种型。其中,主动式遥感监测是指经过遥感探测仪器所发出的波束、次波束,与大气物质互相作用后可产生回波,经过对这种回波的检测,以完成对大气成分的探测。由于主动式大气探测仪器需求停止波束的发射和回波的接纳工作,因而,该检测技术又被称为雷达工作方式;被动式遥感监测主要依托对大气本身所发射的红外光波或微波等辐射的接纳,以完成对大气成分的探测。
2.1大气环境的主动式空基遥感监测
星载或机载的微波雷达当前大气环境的主动式空基遥感的主要监测技术。主动式雷达是由发射机经过天线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向目的物发射,然后应用同一天线对目的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停止承受后显现的一种传感器。回波信号的振幅、位相因物体的不同而不同,故在承受处置后,目的地物的方向、间隔等数据能够观测出来。当前,多数国度都停止了空间雷达探测方案的制定,例如,1993年美国NASA首先应用机载的探测雷对大气中气溶胶的散布停止了监测;1998年NASN再次应用载有雷达的极轨卫星对大气中的气溶胶、水汽、臭氧等成分停止了丈量;1994年Bourdon.A在希腊雅典应用机载差分吸收雷达对雅典市上空的光化学雾停止了丈量,取得了一些大气污染物如SO2、NO2、O3和气溶胶等的空间散布数据。
2.2大气环境的被动式空基遥感监测
太阳直接辐射的宽带分光辐射遥感、微波辐射计遥感、多波段光度计遥感是当前大气环境的被动式地基遥感的主要监测技术。
太阳直接辐射遥感是应用日光在大气中的衰减和散射,对大气组分停止丈量,其是经过对可见光的丈量,来对气溶胶的反演,应用紫外线波段来对大气臭氧、二氧化碳等丈量。
篇3
[关键词]摄影测量 遥感技术 发展 问题
[中图分类号] P21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199-1
近些年来,人们迎来了信息时代,人类社会也逐渐步入到全方位的信息时代中,新兴很多科学技术,并得到了迅速发展,被人们广泛应用到人类生活之中。摄影测量经过数字摄影测量阶段、解析摄影测量阶段以及模拟摄影测量阶段这三个阶段。在摄影测量技术发展期间,从遥感数据源到遥感平台、遥感器、遥感数据处理、遥感理论基础探讨等,都产生了很大变化。下面,笔者就对摄影测量与遥感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1摄影测量与遥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遥感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形势下,遥感技术主要被应用到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荒漠化监测、灾害监测、环境预报、海洋监测、天气预报等行业和领域中,遥感技术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航天遥感技术的提出和发展,航天遥感技术对卫星遥感进行充分利用,进而获取各种需要的信息,可以说,航天遥感技术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方法。
目前,在遥感技术的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譬如说过分重视对表面现象的反馈,忽视了内里的规律分析、定量分析等。同时,遥感技术应用中还存在过分单一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遥感技术作用的发挥,多种遥感技术的一体化综合应用有助于获取更加准确的数据资料,提高测量质量。比如说:遥感技术应用到水质的监测中时,进行数据分析多为定性分析,很少进行定量分析;且监测精度不高,存在明显的经验、半经验算法;另外,在监测的数据参数上,主要为透明度、浑浊度、悬浮沉积物、叶绿素等,参数过少,而且监测的波段范围也不大,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范围。
1.2摄影测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摄影测量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伴随着我国自动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二十世纪末期,完成了全数字的自动测图软件研发和应用,由此,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得以迅速发展,数字摄影测量被普遍应用到测量工作之中。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为摄影测量提供了帮助,使摄影测量也步入到数字化时代中。在数字摄影测量中,传统的图像处理从光学仪器上搬到了计算机上,实现了对传感器空间方位的校正、地形起伏引起像点位移的纠正以及图像镶嵌等功能。目前,在摄影测量图像的处理方面,还存在图像匹配、不依赖DEM的正射纠正等问题。譬如说:在图像匹配上,在地形图上取影像与地形图上对应同名点作为纠正控制点,这种方法的精度不高,当前在图像的匹配上依然主要依赖人工方式,而数字化的图像匹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另外,摄影测量技术中得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存在严重的图像质量问题,外界环境的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图像的质量,影响摄影测量的精度。譬如:清晰度差、纹理不清晰、重要地物缺失等。实践经验表明:原始影像质量、DEM数据质量、摄影处理条件、拼接线、第三方软件等都会对DOM质量产生影响。
2推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的策略
近些年,在数据分析、信息服务、获取和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都得到了良好发展,获取数据的装备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从本质上提升了数据处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2.1遥感自动定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过程中,遥感自动定位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能够对影响目标实际位置进行准确确定,更可以对影响属性进行准确解译。将GPS的空中三角测量作为前提和基础,对惯性导航系统进行充分利用,由此形成了航空影响传感器,航空影响传感器将定点摄影成像实现,并且保证定点摄影成像的高精度。在卫星遥感这一前提和基础下,精度可以实现米级,遥感自动定位技术能够实现实时数据更新和实时测图等作业的流程,进而将野外像控测量工作量减少。
2.2在三维模型表面重建中应用摄影测量
在工程勘察、人体重建、人脸重建、医学重建、文物保护、工业测量以及土建筑重建等方面都均已普遍应用三维物体重建技术。三维物体重建技术通过手持量测的数码相机实施操作,进而能够得到多度重叠以及短基线的图片,通过立体匹配的渠道获取模型点的数据。利用短基线多影响的数字摄影测量快速三维的重建技术,能够从本质上将摄影测量无法兼顾远景和变形问题进行解决,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采取量测数码相机手持拍摄这一种方式方法,使测量技术更加快速和简单,并且拥有高度自动化。
2.3构建完善的遥感监测指标体系
为推动遥感技术定量化分析的应用于发展,必须建立起完善的遥控监测指标体系。比如说:在大气环境的遥感监测中,借助这一指标体系进行后续的定量化分析,掌握大气环境的变化情况,实现大气环境监测的集成化发展。一是时间与空间数据的互为弥补和整合,便于相关人员掌握大气环境;二是互为约束的遥感反演技术。随着遥感技术和摄影测量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其不断融合先进技术,为人类发展带来更先进的监测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而构建监测指标体系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需要各部门、单位的联动,全力推动遥感技术的发展,实现遥感技术的变革。
3结语
综上,虽然如今的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速度相对来说比较快,并且已经被应用到测绘工作中,逐渐实现了智能化发展和数字化发展。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存在设备种类单一以及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和信息产业发展相违背,不能达到国际的标准水平。因此,我们要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跨学科合作。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安・海普克,唐粮.摄影测量与遥感之发展趋势和展望[J].地理信息世界,2011,09(02).
[2]蒙继华,吴炳方,杜鑫,张飞飞,张淼.董泰峰遥感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进展及展望[J].国土资源遥感,2011(03).
篇4
关键词:遥感FTIR;大气环境监测;最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工业的发展使得大气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一些挥发性污染物质的存在,使得大气的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产生着极大的危害。因此,对于大气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监测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遥感FTIR是在大气环境的监测中行之有效的监测技术,在空中能够获得大量的环境动态信息,能够有效弥补地面监测的局限性,在环境的保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遥感FTIR技术对大气环境、水质和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能够有效地提高研究的水平,保证其研究成果的高效性。
1 遥感FTIR的概念
在环境监测部门中通常采用定点取样的方法进行大气质量监测,在监测过程中,得出的观测结果反映出的大气环境污染的范围较小,因此就不能够进行监测样本点以外的环境状况的监测。因此就只能使用在范围较小的监测区域内的污染状况的监测。随着FTIR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使用的范围大大增加,探测能力较强,与传统的定点取样的方法不同的是其不会受到区域的限制,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以下的优点:(一)能够满足远距离监测的要求遥感FTIR技术能够实现对于大气污染进行远距离的全天候不间断监测。(二)利用遥感FTIR技术能够对含有多种成分的混合物质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且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作出准确的判断。(三)遥感FTIR技术在进行大气环境监测时,能够有效地省略取样等程序。(四)遥感FTIR技术能够进行各种区域面积的监测,并且能够进行地面和高空的多为空间的大气监测。
随着我国对于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遥感FTIR技术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研究,遥感技术中的化学计量学和被动遥感技术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
2 化学计量学在遥感FTIR光谱图解析中的研究
在化学中开始使用计量学的一些方法,促进了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并在遥感光谱图的解析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经常使用到的化学计量学的模型有以下几种类型:人工神经网络;偏最小二乘法、经典最小二乘法等。
2.1定性、定量地分析多组信息
在操作的过程中,采用经典最小二乘法、偏最小二乘法对在光谱图中显示出的混合大气污染物较严重的进行定量的分析,在分析中发现,以上这些方法都能够实现对大气中的混合污染物济宁定量检测,在对大气污染物进行定性的鉴别过程中,采用最小二乘法对不确定的干扰物质进行检测,之后再对其环境情况进行定量解析,为了有效减少操作时间和降低误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变量提取信号,实现遥感FTIR光谱图的准确解析。同时,在利用遗传算法,不仅具备较高的求解能力和较高的非线性特征,更为管沟图库提供了有效的检索工具。
2.2遥控提取FTIR光谱图特殊信号及噪声处理
处理噪声的方式及可靠性对FTIR光谱图的分析有很大的意义,一般来说,我们提取FTIR光谱图特殊信号可以利用WA产生一定的遥感,利用WA在对信号分解的时候,消除光谱图中的部分噪音干扰,从而正确定位有用信号的位置。
3 遥感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最新发展
遥感可以快速、及时、动态的时候监测大气中的环境变化和产生的大气污染,还可以快速、准确的监测在大气环境污染现象的产生、延续,以便于很好的制定解决办法,减少大气污染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所以,遥感在大气环境监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在发挥着独到的作用。
3.1监测大气气溶胶含量
气溶胶是指在大气中以各种固态或者液态形式存在的悬浮颗粒,我们所说的雾、烟、尘土等都是气溶胶。遥感监测气溶胶的方式代替了一般地面上不能监测出来的气溶胶具体空间分布和部分缺陷,为气候的研究和城市环境污染的分析提供了基础的研究资料。
在国际中利用卫星遥感进行大气气溶胶的监测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期,在我国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在最开始的研究中,利用卫星监测资料对北京地区的大气中的气溶胶的厚度进行了准确的测量,不能够将其和测量地面光度计所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了相似的结果,由此证明,采用卫星遥感系统监测大气中的气溶胶含量能够有效代替地面遥感监测的方法,弥补了监测范围有限这一缺点的产生。在进行的地面光度计和粒子谱的观测中得出:气溶胶产品和空气污染指数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3.2监测沙尘暴
沙尘暴是生态环境中性质较恶劣的一种,其在产生的过程中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沙尘暴的产生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巨大的危害性,是大气溶胶中较严重的一种情况。在沙尘暴产生时,可见光的反射率增加,随着沙尘暴的强度增加,反射率也随之增加。在目前对沙尘暴的监测遥感技术中主要采用GMS和AVHRR数据监测,由于这种数据的采用不大能够实现沙尘暴的反射辐射特性的监测,还能够对沙尘暴分布的面积进行较大尺度的监测,为沙尘暴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信息。
3.3监测臭氧层
臭氧层对于地球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采用遥感FTIR监测技术能够监测到臭氧层遭受破坏形成的臭氧层空洞。随着臭氧层的逐渐扩大,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自最早的臭氧制图光谱仪的使用开始,利用遥感技术对臭氧的卫星监测正式开始。通过对遥感监测所得的数据进行的分析,地球表层的臭氧层正以每年0.8%的速度衰减。通过对全球臭氧监测装置以及大气制图的使用,对一氧化碳和臭氧的体积分数进行制图,得出臭氧的精确分布图。
3.4监测有害气体
在工业环境下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氟化物对于生物有着严重的毒害作用。在进行监测时使用间接的解译标志进行监测。生长中的植被在受到污染后自身的红外线的反射能力会大大下降,外观颜色和生长的纹理都会产生变化,在分析中根据这些情况能够对污染的情况进行间接的分析。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中的象元信息,将信息氛围土壤、植被等基本信息的线性集合和被污染气体的信息进行重合,利用卫星数据就能够得出污染气体的累加浓度,并保证其信息的精度满足使用要求。
3.5监测热岛效应
城市中存在的大气热污染(热岛效应)是由于城市的发展产生的省时气温整体升高的现象。利用遥感技术对测定物承受的辐射温度推算出地物的温度,并根据产生的不同的热效应找出出热源。对已有的热图形进行密度分割时采用光学技术,进行少量同步的温度测量,制定出城市的整体等温线,将热污染的分布情况进行准确的反应,找出城市温度升高和热能的消耗、建筑物的布局和建筑的类型、人口的分布情况之间的关系,得出城市热岛的分布特点、存在的强度和形成的具体原因等。
参考文献:
[1]李昊,谢华,欧盛江.FTIR法在大气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及进展[J].科协论坛,2008(09)
[2]高岩.红外光谱直接透射测试技术的原理与应用[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2(04).
[3]张树誉, 李登科, 景毅刚.3S0技术在关中地区秸秆焚烧遥感监测中的应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5(17)
篇5
1.1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1.1对大气气溶胶的检测
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技术能够弥补一般地面检测难以检测到的相关信息,为全球气候研究和城市的污染提供了相关的研究资料。环境监测者可以利用相关资料对废气产生的具体源头进行控制。
1.1.2对沙尘暴的检测
传统的检测工具很难对沙尘暴发生中心的具体数据做出相关信息的收集,遥感技术采用双通道阂值的叠加分析法能够方便的对沙尘暴的数据进行提取,相较于传统的方法较为简便,数据也比较精确。
1.1.3对臭氧层的检测
遥感技术对于臭氧层的周围的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整理,可以对臭氧层的分布、厚度有一个常规的了解,对治理臭氧层空洞具有重要的意义。
1.1.4对有害气体的检测
一般情况下,工厂或者自然产生的二氧化硫、氟化物等有害气体会对植被产生污染,遭受污染的植被对红外线的反应能力下降,其颜色、纹理以及动态标志都不同于正常植被,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这些光线的捕捉,分析当地的污染状况。
1.1.5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检测
遥感技术可以根据地表物品的辐射温度,测算出地表的温度,根据现有温度与正常温度的比较,策划出城市等温线图,从而对城市热岛效应做出相关比较。
1.2在水污染中的应用
1.2.1水体富营养化
在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的状况时,浮游生物中的叶绿素会对红外光有明显的“陡坡效应”,工作人员可以根据遥感技术的图像反馈,对污染进行治理。相比与传统的水质提取,这种方法较为简便。
1.2.2废水污染和水体热污染
由于废水的颜色与普通水的颜色有所不同,废水当中的颗粒悬浮物与普通水也有一定的差距,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多光谱合成图像检测或者热红外方法对污染程度进行检测。热污染不仅会对水体生物造成影响,而且还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遥感技术通过热红外传感器可以很轻松的对热污染的排放、流向和温度做出有效的检测。2.3在地表监测中的应用
1.3.1对地面污染的监测
应用遥感技术不仅可以圈定出地面污染的分布范围,而且可以对容易发生污染的区域进行预防。我国对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的火灾监测和火灾预防都采用了卫星遥感技术。在发生火灾的时候消防人员可以根据火灾的蔓延方向做出有效的消防措施。
1.3.2城市绿地调查
环保部门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对我国的绿化面积、绿化范围、绿化景观组成种类进行提取,有助于环保部门对现有的绿化工程进行查看。
2透析信息化监控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通过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相比于传统的环保技术拥有较大的优势。信息的显示、信息的查询、信息的分析以及信息的表达等多功能应用为一体的信息化监控技术将会在未来的环境保护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以人为主体的环境监测将会越来越多的被削弱。但是我国现有的信息化监控技术还存在一些缺陷,如果想要在未来的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多的作用,还需要做如下的改进。实现水、气、噪声及生态等环境因素大范围、高效、高精度的在线监测,完善监测数据在获取、存储、分析和反馈等方面的信息体系;促进遥感监测信息与系统的融合,利用多维遥感图像信息模拟大自然的环境变化,作为指导环境规划与管理工作的依据;实现3S技术与在线监测、环境模型,互联网等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在污染源、环境质量、环境容量、动态环境规划、环境质量预测、环境污染事故等方面设立子系统,从而实现信息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最后,加快针对环境保护中信息技术的研发,将决策系统纳入到信息化技术当中去。
3结语
篇6
摘要: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外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从水文地质调查及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管理、地下热水勘查、大型工程选线选址、地质环境监测评价等方面介绍了遥感应用技术的新进展。
关键词:遥感 环境 地质进展
20世纪末,随着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水工环)领域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新的技术方法,使遥感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实现了定量评价,解译成果发生了质的变化 突出表现在3s技术日臻成熟.数字高程模型(DEM)及有关概念模型、统计模型等应用得到深人,出现热红外图像地面温度反演方法和高光谱图像的光谱分析技术以及遥感技术与物探技术联合方法等。现就该领域国内外遥感应用技术在以下方面的新进展概述如下:
一、水文地质调绘及水资源评价
很多研究已表明了应用遥感图像进行填图及定性、定量评价的可能性 更近一段时期,人们开始利用各种模型及GIS技术来表征单元体的水文地质作用过程,以便进行水文地质填图、寻找地下水源及地下水资源评价 这中间除了应用GIS及各种模型以外,还出现了遥感技术与物探技术紧密结合的新方法。
印度运用卫星图像研究水地貌,用垂向电测深(VES)及地面地质研究岩层裂隙,指出了在印度普鲁利亚地区4种不同找水前景的水地貌区。在罗斯托夫东部地区,应用空间图像的地质、构造解译结果,通过植被指示在解译主题图上绘制矿化度分级.导出该区地下淡水分布预测图 谭克龙等人在内蒙古巴彦宝力格地区,运用地面波谱测试,确定TM4、3、2为最佳组台波段的解译主要成图图像,利用TM6热红外图像提取地下水信息,用SPOT多光谱台成图像进行遥感水文地质调绘,通过专题图像处理、景观水文地质解译对比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调绘,采用大气降水人渗模型和河水渗漏模型计算了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圈定出有供水前景的富水区2块,远景富水区1块。最近,法国和比利时联合在非州吉布提市用SPOT图像辅助找水,初步确定该市南部最有找水前景后,快速评价该区可再生资源和定出井位,建立l0 m、20 112网距的数字高程模型DEM 模拟地表排泄网并确定:① 每个排泄流域和子流域;② 沿每一水道各点的水流量;③ 每个千谷平均河道面积。运用地质数据、含水层水文地质数据(固有流速)和降雨地表水文数据在G1S上进行整理,评价丰水期的渗入量,并根据裂隙的方向和性质组合,确定60个井位.为占布提市提供1200万吨/年以上的水源地。
二、地下热水勘查
用热红外遥感方法勘查地下热水资源的效果良好。在饱水带的压力作用下,深部地下热水上溢流人相对冷的山谷或河流中, 这种现象在大比例尺的热红外影像上可以识别。 山西乔玉良等人用TM6图像,经HIS彩色变换处理,发现山西省忻州奇村和定襄县上汤头两处温泉,在处理后的图像上.随地温升高,色调按绿、青、兰、紫、红变化。美国Raymond F.Kokaly等人运用AVIRIS (航空可见光/红外成像光谱仪)高光谱图像。对黄石国家公园的地热系统和生态系统作了调查成图。B.A.Martini等人则运用AVIRIS图像,在地面渡谱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热系统的地植物特征,为其它地区地热勘探得出宝贵经验。
三、大型工程选线选址
大型工程需要解决较多的工程地质问题. 一般来说,遥感技术可以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不同,针对性查明:① 岩土体特征 包括岩性、结构构造、岩相、厚度及变化规律、岩体T程地质特征及风化特征.并特别重视特殊土如软弱粘性土、胀缩性土、湿陷l生土、冻土、易液化饱和砂土等的调查;② 外动力地质现象及灾害地质现象的分布及稳定性评价.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区等;⑨ 断层破碎带的分布及活动断层的活动性等巴西运用光谱反射率调查表层土体特征,通过实验室光谱测定、光谱数据解译及统计分析建立土体调查图,结果好于1:10万的半详勘图。美国R.Iuna等人研究了土体中水和有机物含量, 通过实验室光谱测定建立光谱数据库, 目的是供遥感图像在大气校正、监督分类等图像处理时创建处理程序和用遥感数据预见地表场地条件,为工程项目选址所用。胡佩基等人应用航空摄影测量、航卫片解译分析、GPS技术、DEM 研究了高原山区高等级公路的勘测设计利用卫星数据结台野外研究,评价 印度喜玛拉雅东部地区小水电集中建设、规划区斜坡不稳定的地貌、构造因素。
四、地质环境监测评价
篇7
农业遥感平台包括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地面平台三种,地面平台有三角架、遥感塔、遥感车等,主要用于近距离测量地物波普,获得地物细节影像。遥感技术并不是完美的,受技术水平、天气、地理位置、地形等方面的制约,存在着几何位置和辐射能量上的误差等问题。
1 遥感技术与能源作物
遥感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精准农业中,给农业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能源作物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污染少、可再生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针对能源作物的遥感技术也不断的发展进步[1]。
1.1 农业遥感技术现状
当前农业管理的内容包括施肥、除虫、产量、除草、质量、作物生长状态监视等,都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进行监测。遥感技术基于光谱信息的采集,可以发现人眼观察不到的信息,比如虫病感染、营养缺失、农药残留等。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土壤调查、农作物估产、水资源调查等领域。当然遥感技术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光谱范围受限制、周转时间过长、无法实时观测、空间分辨率低等。
1.2 能源作物应用现状
生物能源指任何非化石生物材料所产生的热能来源,可以来自海洋及陆地,包括从废渣提取的甲烷、从玉米或甘蔗中提取的乙醇和柴火等。能源作物有三大类:糖类和淀粉作物、油类作物和木质纤维作物。糖类和淀粉作物方面,小麦和玉米在我国主要用于生产乙醇,乙醇生产成本低,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油类作物方面,油菜、蓖麻、向日葵和大豆是主要油脂作物。油料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两种,我国对于生物柴油的研发比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草本植物方面主要种植大豆和油菜,木本植物方面种植麻风树、绿玉树、光皮树、山枫子;木质纤维作物方面,多数木质纤维素类作物人处于开发和筛选阶段,大规模种植技术和运输问题也需要解决。Miscanthus由于养分需求少、不侵蚀环境、水量需求低等特点,已成为我国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来源[2]。
2 地面农业遥感平台在能源作物生物量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
2.1 地面遥感技术监测能源作物应用现状
与其他农作物监测采用的方法一样,能源作物遥感监测的方法包括卫星、小型飞机、地面遥感装置三种,各有优劣。卫星拍摄范围大但是分辨率低、周转时间长;小型飞机工作环境灵活,时间灵活,但存在着地域局限性。
2.2 地面农业遥感平台在能源作物生物量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
地面平台包括三角架、遥感塔、遥感车、遥感船、建筑物顶部装置等,用于近距离捕捉地物细节影像和地物波普。目前地面遥感平台的遥感塔搭建用的是高光谱分辨率的传感器,放置在38m高的云台上,可进行水平360°垂直90°的转动,钢塔一般设置在能源作物的中间,以方便进行全方位的观测。相比于其他遥感方式的不足,一塔式的独立遥感系统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周转快、光谱分辨率高的特点。
但地面遥感平台也存在图像几何失真,遥感图像辐射失真等缺陷。造成图像几何失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遥感平台的运行状态;地球本身对遥感图像的影响;传感器内部失真;平台高度变化,轨道偏移和姿态变化等。造成图像辐射失真的原因有:传感器灵敏度特性引起的失真、太阳高度和地形引起的失真、大气因素引起的失真等,可通过纠正辐射亮度来消除辐射误差。
为了加强遥感图像的精确性,必须消除这些误差。消除几何误差有两种方法:建立几何失真的数据模型,利用数学模型消除几何失真;收集实地地物的真实坐标值,确定真实值与失真后图像间的关系,以校正失真误差。在实际操作中,通常会把两者连起来用。首先建立一个几何失真的数学模型,建立失真图像与标准图像之间的关系,实现不同图像空间中象元位置变换;然后利用这种对应关系把失真图像中的象元转化到标准空间中,主要有直接转换法和重采样法两种手段。
篇8
1教学内容的选取
1.1教材和目标定位
要使教学内容合理,首先要选取一本合适的教材。[3,4]不同的教材各有特色,侧重点亦有所差异,有的注重理论方法,有的偏重实际应用。环境科学专业的遥感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利用遥感技术对环境问题进行监测、分析和管理的能力,因此本课程适宜选取侧重于应用的教材,如参编教材为陈述彭的《遥感地学分析》和赵英时主编的《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等。同时在专业软件选取上考虑到界面易用,开发灵活性等特点,可选取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实例教学。遥感课程本身内容较多,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需缩短遥感基础理论的讲授,同时适当扩大遥感实验和应用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电磁波、传感器及成像原理、遥感图像的存储等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以“影像获取-预处理-分类及后处理-应用”为主线,重点讲授常用遥感数据(TM,MODIS,ALOS和SPOT)的获取方式,预处理方法(辐射校正、地形校正和几何校正)、分类方法(监督和非监督分类、面向对象分类、决策树分类和神经网络分类)以及精度评价和重编码等后处理过程,最后则以江苏沿海开发为背景,围绕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滩涂生态环境评价、水环境和大气监测等主题进行应用实例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利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1.2教学内容更新
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出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强。[5,6]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需不断对现有教材内容更新,让学生掌握遥感技术的最新动态,尤其是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最新应用领域,以弥补现有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依托现有科研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将自己从事科研项目过程中了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讲授,比如笔者曾从事过遥感技术在区域蒸散发估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以及水环境监测等应用相关的科研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该项目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同时将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完善上还需整合对本学科技术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期刊资料(如环境科学、生态学报、地理学报和"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等杂志),渗透到课程建设之中,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前瞻性。考虑到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由于缺少地理学、地图学和程序设计等知识结构,往往会反感复杂的遥感理论知识,缺少主观能动性,可围绕遥感技术开展课程群建设,加强本课程与环境信息系统、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学生利用跨学科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2.1专业软件辅助多媒体教学
遥感课程包含大量的遥感图像信息,因此目前普遍使用PPT教学方式。为了增加学生对遥感理论方法的掌握,有必要在课堂上增加以实验数据为主的遥感软件演示教学。通过遥感软件可以将理论及方法用图形和图像的形式直观再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应用先进的遥感技术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还需设计一些综合软件训练科目。比如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类似《滩涂资源与环境监测》的综合实验,拓展了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和计算机辅助制图(AutoCAD)等地学处理软件之间的数据共享操作,在增强学生环境数据处理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2.2网络和启发式教学手段
遥感课程理论抽象,应用性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解决实际的问题。比如在讲解植被的光谱特征时,可以基于全色图像、多光谱等各种常用的卫星遥感数据,形象和直观呈现不同的植被类型、不同的植被生长阶段和状况在遥感样片上的差异,增强学生对“同物异谱”和“同谱异物”规律等遥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可利用GoogleEarth软件,USGS和地理空间云数据等平台免费浏览全球各地分辨率相对较高卫星图片,作为遥感教学影像资料,或用作科研数据。建立和完善实验数据库,依托现有的科研项目和实验平台,购置SPOT,MODIS和TM等多类型遥感数据和行政矢量地图。通过Internet网络,师生共同交流和关注遥感最新事件和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如高分卫星的发射、城市雾霾和水污染事件,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环境问题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
3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环境科学专业作为非遥感专业开设遥感课程,其技能要求为应用型,理论联系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上可以以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为基础,构建分层次的能力训练模式,初期可以安排一些主流遥感数据搜集与处理基础方法的介绍;中期安排一些专业软件应用课题;后期通过科研项目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还需改革传统以卷面成绩为主的考试制度,注重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增加理论环节课堂提问、讨论等考核,以及实践环节的软件操作和科研能力考核,以考试促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主动性。
3.1增强课堂练习和野外实习环节
通过课堂练习和野外实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遥感专业软件的基本操作,增强对不同地物的光谱差异的正确认识。课堂练习环节主要以示范性和验证性为主,学生可通过操作实例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遥感影像的几何配准过程中,结合试验指导书和软件操作,以图形的方式呈现控制点数目和位置变化对图像纠正效果的影响,增强对几何校正影响因素的理解。野外实习设计主要包括遥感影像数据的准备和预处理、解译标志的建立和野外考察路线的设计等环节。通过野外实习,加深对图像目视和计算机自动分类原理和过程等教学内容的认识。野外实习适宜以学校周边的多光谱影像为例,也可结合区域特色,如在盐城工学院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考虑到沿海大开发形势下,采用了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和保护为实践背景材料,通过实验区的实地考察,使学生掌握假彩色合成图像和地物的识别特征等遥感基础理论知识,同时通过野外实习教学也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遥感技术对滩涂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检测和分析。
3.2专业软件开发能力培养
在遥感教学中,专业软件开发能力也是实践创新教学的重要内容。ENVI是由遥感领域的科学家采用IDL(InterfaceDescriptionLanguage)开发的一套功能强大的、完整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7],因此在利用ENVI软件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利用IDL演示实例丰富教学内容,例如进行遥感影像融合效果评价的过程中,可让学生掌握IDL的学习方法,并学会编写IDL命令调用ENVI函数,进行数据的读取,熵值的计算和融合效果的评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又可更好的理解操作的本质,提高学生的专业软件开发能力。
3.3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
课堂练习通常是严格按照实验指导操作,相对缺少创新性,因此还需要通过科研项目的锻炼,进一步强化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活动主要以遥感兴趣小组、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导师科研项目为主要形式。遥感兴趣小组依据应用领域的不同进行组建,如组建滩涂植被组、水体污染检测组以及大气污染检测组等,考核任务下达后,各小组之间共同完成数据资料的查找、分析和结果输出等工作,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分和总结。学生在完成专题任务中不仅增强综合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同时也熟悉了基本的科研方法和过程,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此外,在遥感应用小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SRT)和撰写学术论文,同时吸引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发表高质量遥感教学论文将学生的毕业论文尽可能与科研课题相结合,通过毕业论文团队建设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深度和广度。
4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大气探测 技术
一、利用微波折射率仪探测
探测对流层中大气时,折射率仪是众多测试手段中的唯一一种直接测量大气折射率的设备。它的研制可上溯到40年代。历史上有以谐振腔为传感器和以电容为传感器的两类折射率仪。后者虽重量轻,但其精度相对较低。目前常用的是前一种。以谐振腔测量空气折射率的原理是,通过测量谐振腔内空气折射率变化δN引起的谐振频率f的变化量盯来得到空气折射率N。δN=-δf/f。典型的仪器是3公分微波折射率仪,这种仪器的特点是测量精度高、响应速度快,其测量精度一般都达到IN单位,采样速度可在100次/秒以上。仪器稳定度可达士10-7/℃。采样腔的开口部分使折射率仪能够瞬间响应空气的折射率变化。它在雷达定位等系统的工作中是大气结构精确测定的必需设备。目前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日本、印度等国都拥有微波折射率仪,并且在评价大气对雷达系统和通信系统的影响中,一直进行机载测量。
国内是电子部22所首先研制成功微波折射率仪并且是目前国内的唯一拥有单位,“八五”期间又自行研制成功的小型折射率仪,通过了部级鉴定。微波折射率仪的轻型微型化是其一个发展方向,这可以解决测量平台的困难,前苏联可生产重约1.5kg的微波折射率仪。
二、利用天气雷达探测探测
由于天气雷达探测在气象业务和科研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监视和预报强风暴天气、洪水、咫风以及开展外场大气科学试验等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发展也非常迅速。近年来主要是采用loCM雷达,探测距离一般迈45oKM,组成较完善的雷达网,配备有较完善的伺服系统,依靠电子计算机实现了回波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和用户之间也有较好的传输设备。
我国武汉的数字化天气雷达系统由WSR一815雷达、数据处理(用PDP一11/44计算机),终端显示和自动雨量站校准4个子系统组成,有8种彩色图象和数据产品:PPI、RHI、ZPPI、CAPPI、VIL、ECTOP、COI、MAX及HYDRA(64个河流子区域平均攀积降雨量)。微机远程终端网络作为数字化天气雷达系统的产品分发子系统。
英国气象局的雷达观测网的建设积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形成覆盖全英主要地区的雷达网。另外,再加上西欧的气象雷达网,这些为短时预报提供分辨率极高(雷达站附近ZXZKM,全国范围sx5KM,每五分钟扫描一次)的降水(雨或雪)资料。与这些雷达配套,英国近年发展的FRONTIERS系统,采用最新的增强显示技术能将卫星与雷达观测资料进行优化综合,给出短时的降雨预报。
三、利用无线电掩星探测
目前在探测中高层大气工作中,探测大气参数垂直剖面的手段主要有无线电探空气球和气象卫星、雷达等遥感技术,但它们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无线电探空气球是大气高精度的常规探测工具之一,因受经费和条件限制,站点间距大,且在海洋、沙漠、高山等地留下大片空白。卫星垂直探测遥感技术对大气参数的反演精度尚未完全达到实用要求,而且垂直分辨率低。雷达等其它地基遥感技术也存在空间间距大、探测参数单一,无法在海洋、沙漠等荒凉区域进行常规探测等缺陷。在国际上,掩星技术探测地球大气就是一个旨在克服以上困难的创新性课题。
GPS无线电掩星技术探测地球大气被认为是当前大气探测中最具有潜力的手段之一。它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综合了天文学、大气科学、遥感技术、卫星动力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是近几年国际空间测量技术中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从GPS掩星反演的地球大气弯曲场、折射场、密度场和中性大气层的气压、温度、湿度剖面,以及电离层剖面是国防建设、大气科学、气象、地球灾害预报等应用部门的重要的数据。自从1995年4月3日美国发射GPS/MET计划的第一颗无线电掩星探测地球大气试验卫星MicroLabl以后,丹麦、阿根廷和德国等国分别成功发射了Orsted、SAC-C和CHAMP等卫星,美国和台湾联合制订了COSMIC计划,欧洲共同体制定了ACE计划。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均有相应的掩星观测计划。目前,我国也制定了自己的掩星观测用的小卫星计划。它们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就是利用GPS无线电掩星技术进行地球大气剖面反演。MicroLabl、Orsted ,SAC-C和CHAMP等卫星都已获得重要的观测结果。目前,我国台湾与美国计划联合发射的COSMIC卫星将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GPS掩星资料。由于掩星探测基本上在全球是均匀分布的,掩星资料是对传统气象探测手段的有力补充。
尽管这只是一项新的技术,但无线电掩星技术已在空间探测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它提供全天候的全球观测,具有垂直分辨率高、准确、稳定性好和探测参量多等特点。许多先前的文章已将GPS掩星技术与其他众多探测手段进行了对比,发现由掩星技术所获得的大气数据参量与其他手段得到的数据相当一致。曾祯等利用瑞利和钠激光雷达对中层大气密度和温度廓线观测结果与掩星的比较,研究30 km以上的掩星资料,结果证实掩星反演得到的30~50 km高度范围的大气密度剖面是可靠的;从掩星观测得到的温度剖面与激光观测的基本上是一致的。
结语
气象学是以大气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科学,其任务是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预报大气的行为,进而对天气进行人工控制,对大气进行探测是气象站一项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2]蒋小平, 赵乃文.高空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及对策[J]. 四川气象, 2001, (01)
[3]陆志良, 徐树清.WP3103型自动气象站故障部件更换注意事项[J]. 广东气象, 2011, (03)
篇10
关键词 地籍测量;遥感;GPS;GIS
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42-102-02
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情况等。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状况日新月异,为保持土地利用数据的现势性,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动态监测成为了地籍测量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然而,传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由于其获取数据的速度慢、监测被动等缺点,给测量工作带来很多麻烦。遥感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发展,本文从遥感动态监测的方法及其优点、缺点及改进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遥感动态监测方法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情况。
1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概述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等。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指在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建立初始地籍后,国家每年对土地权属和用途发生变化的土地进行连续调查,全部更新土地资料的过程本质是一种动态监测。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对相应类型的土地利用信息进行提取,然后测绘出土地利用现状图,通过多时相的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绘制出土地利用演变图,并测算研究区域内各种用地的面积、分布、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
2 将遥感技术与土地利用动态监进行结合
随着遥感卫星的发射与遥感技术的发展,利用遥感技术对地面进行观测,发现和提取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成为遥感的一大应用领域。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大面积观测,探测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较大范围进行观测,这种宏观的观测对土地使用情况及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观测极为有利,随着探测器空间分辨率的提高,这一技术对细节的探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可以更加提取出变化的边界,对于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的量算也更加有利。其次,遥感技术时效性很强,获取信息周期短、速度快,可以及时获取资料,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另外,遥感数据综合性很强,遥感探测器获取的是同一时间内大范围的遥感数据,可以进行综合对比,从而得出综合性结论。综合遥感技术以上的优点,将其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进行结合,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出自身优势,同时也可以使土地动态监测更加有效。
2.1 多源数据的选取
遥感数据的选取对最终判读精度有重要影响,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首先,应根据区域特点及详查、概查的要求,进行地类可判读性及判对率的研究、评价,以确定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其次,应根据研究区的作物的农时历、自然植被的物候期及环境因素的变化确定遥感图像的时间分辨率。最后,还要使用辅助资料,包括地形图、各类专题图等。
2.2 预处理
遥感影像的预处理能减小外界因素的干扰,增强影像的可判读性,有效提高监测的精度。遥感影像的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影像配准、辐射校正、影像融合等工作。其中,遥感动态监测中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问题是辐射校正以及几何配准。
引起辐射畸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传感器仪器本身产生的误差、二是大气对辐射的影响。图像配准的实质就是几何纠正,根据几何畸变的特点,采用一种几何变换将图像归化到统一的坐标系中。一般有两种方式:图像间的匹配和绝对配准。
2.3 变化信息提取及变化类型确定
传统的变化信息提取方法包括图像目视解译分类技术和计算机自动分类技术。前者充分利用了判读人员的先验知识,分类灵活性较好,但存在定位不准确,效率较低,可重复性差,存在个人差异的缺陷;后者的分类原理主要使用分类地物的光谱信息,基于像元的光谱差异,对地物进行分类,但对于“同谱异物”和“同物异谱”的现象不能做较为理想的处理。
随着传感器空间分辨率的提高,辐射分辨率下降,计算机自动分类技术分类精度下降。图像分割技术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传统计算机自动分类方法的局限。这种方法首先通过分割算法把影像分割为同质像元组成的,大小不同的影像对象,然后利用影像对象的空间特征和光谱特征来进行分类。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遥感影像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并引入邻近关系等上下文信息,这些丰富的信息使得不同地类的语义差异更加明显,同时,整个地理过程更符合人类认知事物的过程,为提高信息提取的精度提供了条件。
2.4 外业核查
在变化信息提取之前进行外业调查,调查结果可以指导内页工作,若在变化信息提取之后进行外业核查,可以监测内业精度。二者相辅相成。
2.5 精度评定
利用外业核查情况以及内业计算数据,对内外业变化监测的差异记录核实并进行统计分析及精度评定。
3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的优缺点
3.1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的优点
遥感技术具有可大面积观测、时效性强、综合性强的优点,将其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可以同步观测较大范围的土地,得到宏观的土地利用图像,可以方便地进行综合性分析,由于遥感卫星的飞行周期短,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影像,现势性很强,可以及时根据新旧土地利用资料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3.2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的缺点及改进方法
遥感手段目前做出的动态变化结果虽能反映一定时间的变化方向和趋势,但定量化研究还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用遥感手段发现变化的类型与发生地,起到一个指示的作用,然后利用GPS到实地进行调查、监测、定位与测量,同时监测遥感的精度,将先进的遥感技术与传统的调查手段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任务。
另外,对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单纯利用遥感手段效率与精度往往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随着GIS的发展,人们可以借助GIS的支持,进行专题信息的叠合分析,可以直接监测变化图斑,进行动态分析,输出动态变化图和统计数据,满足用户不同需求。
4 结束语
本文详细论述了动态遥感监测的过程和方法,介绍了动态遥感监测的优点,同时提出了该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在今后的地籍测量工作中,应根据不同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方法,今后还需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技术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建立起宏观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体系,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小文,刘素红.遥感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21.
[2]詹长根,唐祥云,刘丽.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46-48.
[3]赵英时.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5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6大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