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备生物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必备生物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高中;生物教学;衔接
如何在“生物学科是小学科、副科”的逆境中,在初中生物只参加会考的现实中,让初中学生确实掌握好基本知识、培养好基本能力,让学生在进入高中时能及时消除学习障碍?这需要初中生物教师用生命科学的特点去引领学生,用科学事实去吸引学生,用专业的敬畏去感化学生,在重视初高中衔接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实惠。在初中教学中如何实施与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衔接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中生物课程要求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高中生物课程强调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激发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该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高中的衔接呢?
1.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要关爱生命、热爱生物、热爱生物教育,站在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更加积极、热情、认真地对待初中生物教学;教师要用自己健康的情感态度、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去影响学习主体,使学生在学习、体会中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课堂内、外要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引领学生进入生物知识的殿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并关爱学生的心智成长,联系社会实际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疑虑并正面引导。如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的用药观;正确对待疾病或疫情的态度;抗生素滥用、乙肝歧视、灰霾、沙尘暴、海洋之争等问题;这些话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1.2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教材资源包括问题探讨、正文、图表、资料分析、科学前沿、思考与讨论、课后练习、生物实验等。除了应用好显性的材料外,更需要教师充分挖掘隐性材料,并作一定的引导和设计,让教材发挥最大的效益,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自觉、自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3营造良好的生物学氛围。如对校园绿化树种进行挂牌和分管,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植物结构、了解植物的分类;办生物小报,让同学们交流分享成果;举行课前5分钟生物知识大放送活动,增加阅历;开展实践活动如观察种子萌发过程等,使学生感悟到生物学知识就在生活中。在活动中进行爱护绿化树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2.课程内容上的衔接
初中教材主要涉及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等比较浅显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而高中生物着重于生命的本质和规律的认知,需要以初中的知识作基础,是对初中生物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和加深。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要注意落实“三个点”,建构知识网。“三个点”分别是:连接点即在初中学过且已掌握,高中必备的知识点;间断点即初中学过但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深化点即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的知识点。下面以高中生物必修1(人教版)第一章“走进细胞”为例进行说明:
知识网如: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花的结构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发育与结构;动植物进化的系统树;人体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的联系等。
如何落实好“三个点”,并构建知识网络?具体策略如下:
2.1通览初高中的课标和教材,充分理解、把握初高中生物教材内容的互补和递进关系,明确高中生物学习必备的初中基础知识。主要衔接点举例:
2.2开展初中生物教学衔接高中问题的研究。初高中教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段,其中必有衔接的规律可循。学校可以给生物教研组配一套高中生物教材,以便组织教师学习、研讨,让教师知道我的学生未来要学习什么?在集体备课中研究和找出每节课的初高中知识衔接点,在教学中把这些衔接的知识点体现出来;在导学案中设置“知识链接”栏目,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这些点是学习高中生物必备的。只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实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充分发挥本地“名校”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教研员为轴心,充分利用教师工作群,分享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展示优秀的导学案、课件等,交流教学、衔接教学,培养、培训教师,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教研合力,构建一支理念先进、技术先行、方法创新、求真务实的教师团队,迎接生物教育的春天。
3.教学方式上的衔接
初中课程改革以后,生物教师队伍逐步稳定并向专业化发展,教师的教,在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的学,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在具体实施上也有了明显的改进。但应付结业会考,教师圈范围、画重点,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仍存在,这些学生到了高中便感到明显的不适应。故初中生物教学要在建立稳定、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同时,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比武活动,让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更新、在教学方法有创新并更趋成熟。
3.1尊重学科教学规律和方法,并不断优化与创新。教学内容要有系统性,教学方法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教学语言要准确并专业。如直观教学要充分利用标本、模型接地气,运用多媒体解决教学中复杂的结构问题、动态问题,运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合作探究、交流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巧用小诗歌、成语、俗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归纳总结,运用谐音记忆、口诀记忆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记忆的准确度。
3.2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使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得出,一节生物好课应具有5个共同要素:⑴新颖的导入;⑵以生为本的活动与展示;⑶多感官参与;⑷非同一般的反馈;⑸充满快乐元素。一节生物好课应具有4个特点:⑴生本,以学生为中心;⑵有效,效率高、效果好;⑶有情,渗透情感,充满快乐;⑷有变,有变化,有活动,有生成。
3.3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并提高使用效率。学校要加强生物专用实验室建设与投入、配备实验员而不是保管员,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验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动手中感悟真知,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4.指导学法上的衔接
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形象思维为主,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各个年级的教学中,并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给学生以具体的方法指导。
4.1阅读。认真、全面地阅读理解教材是学习的根本。教材主要是为同学们写的,也是为教师写的。生物教材至少由三个系统组成,即文字、图像、练习系统。读书要三个系统一起读,配合起来读;读书要拿起笔,做合适的记号,每读一次要做一种记号;读后要有一个反思过程,本节内容有哪些专业术语、重点语句、重点图形、生理过程、实验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读出问题、读出感觉、读出收获来。
4.2听课。听课要有准备,它包括知识准备、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听讲要听思路,教师授课都有充分的准备,可能是演绎的方法,也可能是归纳的方法,或两者兼而有之,要在思路中受到启发,培养科学的、有条理的、又是灵活的思维习惯。听课要听出问题,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由于并没有理解而成为问题的问题,这是最普通的,也可称为初级性的问题;二是诱发的新问题,即诱发产生的已超出本次课题范围的问题;三是对教师的讲解或教科书的叙述不满足、挑刺儿性问题。听课要适当笔记,笔记不一定要有笔记本,可以在教材的空白、旁批栏适当记载,或先草写在草稿纸上,课后再整理到笔记本上,笔记不是对老师展示内容的照搬照抄,而是一个再思考加工过程。
4.3整理。学生在学习一节、一章、一书之后,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常见的方法有概念图法、提纲法、列表法。概念图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而列表法则更适应区别相似的概念。教师可先给学生构建大的概念图再让学生去添加枝叶,可列出表格的比较项目让学生完成,以逐渐训练学生归纳、整理能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益。
4.4答题。知识储备是答题的基础,学会答题的根本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现在的结业会考试题与高中阶段的很多题目相似,往往设置了层层关卡,需要拨开云雾才能见真理,这需要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一是适当记号,细细读题,不需一味求快;二是克服平时学习中的思维定势,把碰到的与平时相同类型的题目当做新题来做;三是要准确读题,在读题过程中要准确判断出哪些是有用条件,哪些是干扰因素,同时也要找出哪些是隐含条件,要将之利用,综合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试卷或练习的评讲,要逐步指导学生如何准确把握题目信息。非选择题,需要学生用相关术语、语句来描述现象、过程、结果、结论,往往是学生的拦路虎,这需要在平时适当加强这种题型的训练,让学生重视起来,有的放矢的对一些重点知识块进行训练,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5.会考导向上的衔接
初中结业会考试题与高中考题类似,也要体现科学课程的性质,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基础知识、科学探究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试题突出“基础与能力相融”,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初中结业会考试题要在考查内容、题型设置、考查方向、重难点等方面都逐步衔接生物高考,服务于学生对高中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如初中会考中有关“神经系统”的内容服务于高中的“神经调节”、“食物链食物网”的内容在高考“生态部分”也是重点。如突出核心概念、重视图文转换和实验考查,这对高中生学习将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巧妙设疑;学生生疑;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3-0245-01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巧妙的设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积极思维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进行友好地交流,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便在课堂上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学生在提问中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设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对问题形成思维习惯,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然后思疑、解疑,在思维过程中达到身心愉悦,真正意义上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巧妙设疑有哪些措施呢?
1设疑导课
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学生还沉浸在课间的嬉闹之中,无法直接投入课堂之中,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们教师一般会有意识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而采用的设疑的方式则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一门科学,与人类本身联系密切,与其他学科也是密不可分,特别是化学学科,在高中生物教学之始我常用学生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设疑。如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便是用化学知识设疑的导课。学生都回到座位上并翻好书拿好笔后,我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在初中化学中就学过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们人类的六大营养素是哪六种吗?”这个问题对高中生来说是很容易的,许多学生都积极作答,学生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中进入课堂,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度。
2设疑解难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大部分学生的学困点,但同时也是常考点,属于学生必须掌握的生物知识范畴。教师在生物教学中遇到重点和难点时,可围绕重点和难点进行设疑,用问题把这些知识逐步剖析,把难点分化为多个简单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构建。高中生是不服输的群体,越是困难的事物越是能引起他们的征服欲,教师在教学难点出设疑,不仅能减低和分解难点,还能帮助他们拓宽思路,让他们对难点知识清晰化和简单化,满足学生的成功需求。如“生物的呼吸作用”,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有氧呼吸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有三个阶段,我把每个阶段的场所、反应物、生成物、产生ATP数量、需要ATP数量以及氧的关系列成表格形式,让学生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分化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让学生了解有氧呼吸的实质。在学生完全清楚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后,我们便可以继续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设疑衔接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整体知识框架下的各个模块,我们教师要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把这种联系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由一点可扩展到一线,由一线可扩展到一面。教师在各个知识点的衔接出设疑,更能体现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让学生能由知识表面深入知识内在,在掌握一个生物知识后还能看到由这一知识牵连出的一片知识,也是知识过渡的一种有效方式。如“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本节课中大部分知识是学生学过的,只有化能合成作用是新的知识点,我在由已学知识过渡到新知识时采用的便是设疑的方式,通过各种问题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衔接起来,让学生对比学习新知识,顺利完成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的总结和归纳。
4设疑引疑
新课程理念之一是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由疑引疑是教师常采用的培养措施。为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常对所教授的生物知识向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长期处于教师将要提问的“高压”之下,为能在教师提出问题时准确并迅速地说出正确答案,他们便会提前预测教师可能会提出的问题,然后按照自己的思路找出问题的答案,长期以往,学生便会养成对学习的知识质疑的习惯,逐步形成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此外,教师不仅要在生物知识有疑处设疑,还要常在无疑处设疑,在学生认为可以“放心”地接收生物知识时“猛然”提出问题,时刻保持学生的警觉,让他们的大脑在整节课中都处于高速运转之中,由此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5设疑结课
有始有终是功人士必备的个性品质,在成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也要做到有始有终。一节高中生物课在有的好的开端,中间又经历了几次或大或小的,那么,我们必然也要让本节课有个完美的结尾。设疑结课不仅可以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还是课堂延伸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学生认为本节课已经结束时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下也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反复思索,在一定程度上复习了本节课的知识,把课堂重担融于问题之中,有时也可引出下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宇航员在太空舱中为什么还可以吞食固态食物,让食物在没有地心引力的情况下进入胃内的?”宇航员对高中生特别是高中男生来说,有一种莫名的崇拜情感,他们在课下会主动查阅资料、与同学进行讨论,使课堂教学完美地延伸至课外。综上,为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设疑导课、设疑解难、设疑衔接、设疑引疑、设疑结课,让学生习惯被提问,进而开始主动质疑,响应新课标理念的号召。巧妙设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质疑精神,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占霞.高中生物问题教学中疑探导练模式刍议(J).生物技术世界.2015.10.15.
[2]赵孟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提问技能的探究(D).河南大学.2014.05.01.
[3]张福利.建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问题链”架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1.09.01.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实验教学的价值;科学素养
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成高中生物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方法。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具备丰富的价值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格品行等方面的发展。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价值内涵
确定实验的价值内涵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石。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价值内涵不断丰富,认知价值、方法价值、能力价值、教育价值等已成为实验教学独特的价值。
1.科学知识的认知价值
认知价值是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的最基本价值。高中生物新课程中安排的每一个实验,都是对知识的巩固、验证和升华。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紧密联系“叶绿体”“线粒体”这2种重要细胞器的知识,通过此实验的操作,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领悟。“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这个实验可以将酶的作用及特性知识得以巩固,这些都是新课程中的重点知识。
2.科学研究的方法价值
高中生物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多种方法。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中通过颜色反应学会化学试剂的鉴定方法;“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可以使用观察法完成;通过“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探究方法训练;“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让学生学习使用调查、实习这些方法;还有的生物实验让学生学习统计学的方法,建立物理、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
3.科学探索的能力价值
生物探究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得出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通过实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建模和知识迁移能力;“调查生态系统”可锻炼学生的调查能力、组织能力;模拟实验“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4.科学精神的教育价值
科学精神教育包含科学态度教育、科学批判精神、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等,如“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能强化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社会责任感等。
高中生物实验大都具备多重价值,但又有其独特性。实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包含认知价值、能力价值、方法价值等多重价值,但该实验独特价值表现在科学精神价值上。又如“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在富含多重价值同时,其独特性价值体现在数学模型、逻辑推理等能力价值上。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价值的实现策略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要树立新课程理念,加强实验教学研究,使实验教学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1.更新观念,提高实验教学的价值认识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实验课是以生动而又形象的具体实物来进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传统教育模式下,实验教学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一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生物教师普遍认为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习惯于讲实验而不去做实验,严重制约着实验教学的价值体现。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实验教师应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意识,重视实验教学的价值,重构实验教学模式,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技能轻方法、重结果轻精神的实验教学思想,努力将实验教学的价值体现出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2.加大投入,确保实验教学的必备条件
生物实验室建设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必备条件,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以观察、探究、调查、模拟等为主,不仅要具备普通生物实验室及设备,还要有配置数字化探究实验系统、计算机、操作台等设备的生物探究室、标本室、生态馆,具备“动植物进化系统”“植物系统各大科区”的生物园地。部分学校对实验教学没有足够重视,致使人、财、物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实验教学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如落后陈旧的设备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挫伤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或由于实验仪器装置配备不足,有的分组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有的实验无法开展等,实验教学的价值无法体现。新课程实验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加以建设与配置,确保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3.加强培训,提升生物教师的实验素质
高中生物新课程中不少实验所蕴含的生物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生物教师不仅必须要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使用现代教学设备能力、一定的教学管理水平,才能完成实验教学的工作。如生物学实验的取材、有关试剂的配置及特殊需要、预实验等,都要求实验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施新课程实验的能力。
只有加强培训学习,加强学习新课程理念、生物高新科技知识等,并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才能使生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验素质、实验能力,对实验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规范操作,实验操作方法步骤科学严谨,开出开好实验课。另外,实验教师要学习对课本实验的创新改进,才能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探索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质。
4.重视教学,达成实验教学的价值实现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价值的实现要通过课堂上师生实验的进程。当前,有的教师对实验存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光讲不做”的现状,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实验的价值,认真研究实验教学,确保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并实施有效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使用教学模式、实施高效的课堂管理等都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计划的制定、结果的分析、误差的研讨等,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价值教育。
5.不断探索,促进实验教学的开发创新
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对原有实验方法、材料进行改革创新,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获得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如“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实验,可发动学生尝试用新材料替代;鼓励学生在常规实验基础上设计新实验如“验证Ca2+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形成探究性实验和实验型研究性学习,如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中的蔗糖浓度”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对“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的失败原因探究等,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同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进行如《植物标本制作》《当地药用植物研究》《乡镇特色动植物调查》等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学生物实验的内容,促进实验教学价值的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陈继贞,张祥沛,曹道平.生物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郑晓蕙.生物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15―1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0―31
[4]许萍.教学价值研究:进展与展望[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3):20―21
[5]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192-193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外探究 组织实施
一、高中生物学课外探究活动的选题原则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活动开始。”在生物课外探究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灵活安排活动。探究活动的选题直接关系到探究活动的进行。
(一)基于教材适当加深
生物学课外探究活动的开展,须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以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为根本,所选课题不宜偏难,否则学生“蹦起来都够不着”,三蹦两蹦,积极性没了,兴趣丢了,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应使学生蹦起来就够得着,不蹦吃不到,这样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目的。
(二)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
所选活动的课题要有一定知识容量,使学生通过认真、细致、耐心地研究,能掌握相应技术,懂得一定的原理,对学生在知识广度与深度上都有所增强。探究活动的内容关注学生的兴趣,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选择具体的,可操作化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和观察。鼓励学生探究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了植物的向光性,可让学生设计培育一株“S”形茎的牵牛花;学习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让学生利用花盆或小块菜地设计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实验。
(三)选题应宜小不宜大
鉴于当前高中学生学习任务十分繁重,专业知识有限,题目的难易要适中。选题既要使学生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做到“量力而行”。一般以学生用所学知识或收集资料后,既能探索未知的学习内容,又便于实验验证的知识为宜。
(四)园地、因时、因人制宜
生物学课外探究活动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及周围的条件、需要以及学生的情况来安排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二、高中生物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组织
(一)成立课外探究活动小组
课外探究活动小组一般由3至6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二)确定内容,制定计划。
根据生物学课程内容、教学及生产科研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和基础,以及开展活动的条件等,由全组教师共同确定活动内容,讨论、制订活动计划。计划应明确活动内容及其目的要求,具体拟出活动计划表,包括活动时间、内容、地点、准备工作及负责人等项目。计划应向每个小组成员公布。
(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
课外探究活动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自己是课外探究活动的主人。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但也不要放任自流,教师在活动中仅起指导作用。即协助学生制定活动计划,讲授有关理论知识,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检查活动情况和效果,表扬和鼓励学生。
(四)进行归纳总结,写出体会、报告,并进行交流
活动结束,及时指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得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组织学生广泛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锻炼他们的归纳、总结、写作能力。
(五)形成完整的督查机制,保证活动的长期性
生物学课外探究活动,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督查机制,形成合适的评价体系以确保活动的长期发展,教师及时对好的活动小组表扬、奖励,对做的不好的小组指出改进的方面,以求不断完善,充分调动探究的积极性。
三、高中生物学课外探究活动的实施
我们结合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建议和学校现有资源,组织和实施了“制作真核细胞模型”、“制作泡菜”、“校园植物调查”等课外活动。以下以“制作真核细胞模型”为例来阐述整个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一)准备活动
按自愿组合的方式2人或3人一个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制作模型的,大小,确定使用的各种材料。讨论设计方案、制作流程和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
(二)活动的实施
按照制定的实施流程,各个小组利用周末时间,动手完成模型的制作。
(三)检查完善
按照设计方案对制作出的细胞模型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后,进一步对模型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成果展示与交流
教师组织各小组将制作好的模型在展览室进行展示和交流。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对本小组的作品进行讲解。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将作品对全校师生开放展览,通过投票评选出各类奖项。
(五)进行综合性评价
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授课原则;方法;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32-01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都树立了新的课程理念,当今的教育政策和教学技术也为新课改提供了教学改革和专业成长的平台,但同时也带给教师们很多困惑和与传统教学思维的碰撞。特别是高中生物教师,当我们在一起教研时,总是互相倾诉着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众所周知,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高考指挥棒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除了理科生有出于必考生物学的压力外,文科学生基本已荒废了生物学科学习。就是单纯拿理科生来讲,也多数都是在为高考而学习。具体表现为重做题而轻实践,重死记而轻研究。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目前正值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推广阶段,教师应首先从自身明确树立新课程的授课标准和原则入手,从而提炼出一种高考与未来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理解和认识。
一、结合素质教育原则来正确制定授课标准和目的要求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授课标准与教学大纲有细微的差别,这是每个生物教师都应该注意到的。教学大纲强调要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原则性、规定性、刚性。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既关注教师的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我认为完美的教学应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结果,作为教师,不仅要在教法上锤炼提升自己,不但把握好高考目标教学,也要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作为教师应做到充分备课,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
教师讲授课程的思路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教师授课是否清晰、流畅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时,要有尽可能严密的学科逻辑和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顺序安排。授课中不断提出问题,并利用证据和逻辑推理与学生共同探讨结论,使讲授式教学带有一定的主动学习的成分。从问题的质量来看,开始可以是简单、低层次认知水平的问题,但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要提出理解、运用、分析等高层次认知水平的问题,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开放性问题,如提出猜想、提出方案、讨论计划、分析数据等。教师也要安排机会,让学生提出问题。如此再导入对问题的讨论过程。可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开始讨论时,不宜占用过长时间,在学生暂时不能得出正确结果时,正好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学习,常常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动力。
三、教师在完成高考目标教学的同时也应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如果说高考是进入大学的一道重要的门槛,那么能力才是贯穿学生一生的财富。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应是那种能把二者完美结合的教师。那么针对生物学科而言,教师所培养的学生的能力应侧重表现在以下几点:
1、培养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纸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生物知识和敏感具体的生物问题,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生物知识。让学生课外要注意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生物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国内外新的生物技术等热点,让学生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例如可以让学生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周围生物的影响等。学生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3、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生物不仅要认识和记住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要善于通过分析综合、对比判断,研究生命现象的特征与成因,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懂得学会思考分析生物问题。学生学习时要善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思考质疑,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
4、培养发现并研究问题的能力。学习生物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观点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会科学研究生物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学好生物的法宝,也是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生物科学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学习生物时,要善于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如调查当地环境污染的种类(或现状)及其治理方案、调查当地某种常见遗传病的规律,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或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料,然后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规律、原理、观点不断进行分析论证,从中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观点。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同学们科学研究生物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同学们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乐于合作、团结向上的精神。
四、树立大生物课教学观,积极开展课外生物教学
生物学知识很容易在生活实践中找到蓝本和实例,教师不能把知识的传授局限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去主动地寻找生物学知识。封闭的没有条件的学校里,教师应做好备课工作,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幻灯、影视材料、课件、实验等多渠道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课堂以外,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从而把课堂理论和生活实践相联系,在生活中检验课堂知识,或用课堂知识来指导生活实践。这都会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拓形成。
篇6
关键词 数字化实验 生物学模型 模型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了解、领悟、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和建模能力,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是首次在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目标中提到“模型”一词,可见,建立模型在新课标中被提到了较高的高度。
模型建构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通过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以简化和直观的形式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手段。模型建构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学习内容而进行模型建构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高中学生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必备能力。通过数字化实验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真实、实时、清晰、准确地认识微观的、真实的生物结构图像,以及实施或模拟中学生物课程中的部分实验,尤其是能快速而高精度地完成实验中的数据实时采集和相关图表、曲线的生成,对于学生完成生物模型的建构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运用数码显微互动技术构建生物学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域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显著的特点是形象直观,用鲜明和深刻的物质形式再现概念的某种本质特征,一方面能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激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兴趣,另一方面让抽象变得具体,让概念能“活起来”,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而且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高探究能力,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数码显微互动投影技术可以用显示屏或大屏幕代替镜头中的视野,不仅观察到的图像真实、清晰,实验效果显著,而且每组实验结果都可以在显示屏或大屏幕上显现,并能够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评价与交流,有利于教师示范与指导,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实验的水平,有利于学生构建生物学物理模型。
例如在“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中,学生使用传统的普通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除了操作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在视野中观察不清或观察不到物像,实验效果较差,易导致学生对细胞及细胞器的认识产生障碍或偏差。应用数码显微互动投影技术,用显示屏或大屏幕代替镜头中的视野,不仅观察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图像大,而且图像清晰真实,尤其是对细胞质(叶绿体)的流动的观察效果显著,使学生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与结构认识更加深刻。此外,采用数字切片扫描系统,对优质的切片进行扫描,通过计算机自动对各部分的扫描图进行拼接,形成该张切片的全景图像,通过特定的观察软件,在计算机上可以模拟真实显微镜观察来观察和学习这张切片。
例如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中,由于细胞间期占细胞周期的90%-95%,在普通光学显微镜的视野中处于细胞分裂期的细胞很少,以往只是利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完成整个实验,学生要通过不断的移动装片进行寻找,费时费力,有时还找不全细胞有丝分裂的各时期图像;或者教师课前准备示范片进行演示,然后每一个学生轮换在显微镜下观察,按一位学生观察耗时1 min计算,全班学生轮换看下来至少需要1h。而运用数码显微互动投影技术,学生不仅能观察到放大、清晰、真实的图像,而且通过对优质的切片进行扫描,通过计算机自动对各部分的扫描图进行拼接,形成该张切片的全景图像,就能迅速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的图像,省时省力,效果明显,对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的图像认识深刻。
2运用数字化仿真实验模拟构建生物学模型
数字化仿真实验是指在科学研究中,有时不能对研究对象直接进行控制或干预性的操作,为了取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最富真实感的实验,可直接在电脑上模拟操作。学生通过自主操作仿真实验,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模型建构和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尝试生物膜模型的制作、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等模型制作时,学生可以通过鼠标将各“零部件”轻松组装并操作整个实验过程,实验现象逼真且有趣味性。这样不但让学生做实验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还集娱乐与探索科学知识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对模型制作会有深刻地理解和认识,能更好地构建生物结构模型。
当然,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数字化仿真实验更适用于进行实验室实际操作的前期训练和实验后的复习。这样,学生在经过仿真虚拟实验的训练后,在进人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成功完成实验,还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实验后,学生用仿真虚拟实验进行复习,可以进一步巩固实验内容,使实验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续。
3运用数字化实验构建生物学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通过“数学化构造数学模型”的过程来认识生物学概念的方法,称为数学模型方法,其主要表现形式有等式或不等式(用字母、数字和其他数学符号构成)、数理逻辑的图表(曲线图、集合图示等)等。
数字化实验系统是一个由传感器和计算机组成的多功能测量系统。它能够独立地或者与传统的仪器结合起来进行实验,通过传感器快速而高精度地完成力、热、声、光、电等各类实验中数据的实时采集,经由配套软件将数据以表格和图像的形式呈现,构建相应的生物学数学模型,并进行分析处理。
篇7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共六大模块,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参照生物课程标准,共需36课时,共六章,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走进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和细胞的生命历程。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以及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和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深圳学生在初中阶段开设的是科学课,一般科学课的老师专业是物理专业,所以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基础打的并不是太扎实,因此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
三、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准备采取的措施
1、认真设计导学案。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我所设计的导学案就必须具有针对性。体现出针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强化基本知识掌握的特点;体现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问题的设计与呈现体现出紧紧围绕课本紧紧围绕大纲的特点。给学生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生物学科的学习必须紧紧地扣住课本,学好课本是生物学习的前提。
2、更加注重能力的提高训练。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不但要掌握知识更要获得能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既使学生在一堂课上掌握相应的知识,还要让学生获得与之相应的某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是学习的能力,可以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是其它的能力等等。所以,我的习题案的设计就侧重于提高学生依据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与之相关联的问题,进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说,提高其回答问题的能力,加大训练的针对性,加大训练的力度,密切训练与高考的关系,继而提高考试时答题的正确率。
3、重视辅导。可以采取课内辅导与课外辅导相结合,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相结合,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达成培养优生,稳固中等生,提高后进生的目的。特别是提高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从而达到提高生物成绩的目的。
4、积极参加以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的各项教研活动,重视教学研讨。把教研所得转化为教学的无穷的动力。
篇8
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在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上体现着连贯性,但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教法、学法等方面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如何做好初高中生物学习方法衔接,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初、高中生物在目标导向上有所侧重和不同
初中更加重视生物学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强调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力方面要求掌握学科的科研技能,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所以高中老师往往要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衔接,构建生物知识网。同时对知识的应用及解题能力也有相当的要求。这些就构成了初高中生物教学上的 差异。
但是,我觉得在初中生物的课堂里,也应该想办法帮助学生养成构建知识体系的习惯,这样,才不会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突然觉得知识庞杂,感觉力不从心!比如,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十二章第二节人体的神经调节的教学中,我就觉得如果只是按照初中的课标要求,让学生简单了解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必修3再学习神经调节时,学生基本已经遗忘殆尽!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初中教材上现有的图解,让学生在图解上做相关笔记,尽量把概念串起来,比如在神经元模式图上不仅把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标注出来,还让学生把轴突和树突与神经纤维的关系标注出来,并且让学生把神经纤维和神经的关系也标注出
来,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把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形象的图解联系起来,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算是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习惯,知识体系其实范围可大可小,介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一下了要求他们建立庞大的知识体系是不近人情的!我觉得可以在平时的每节课中慢慢引导他们,自己有意识地养成把有联系的概念尽量串起来的学习习惯,这样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初中学生就不再是停留在简单地对知识的识记阶段,慢慢就会养成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习惯,为将来的高中学习做好有效地衔接。
二、初中生物在初二结业与高中升学的目标导向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在生物学科上表现尤其突出。
由于在初中,生物成绩记入升学考试总分只有20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和质上都大打折扣,这对高中生物教学来说十分不利。
我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高中生物教学的老师,现在回到初中生物课堂中进行教学,我觉得自己的责任是重大的,而且比起一直在初中教学的老师来说,也是有优势的。因为我非常熟悉高中生物教学的内容,所以当我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无时不在反思,除了完成初中生物教学的课程目标之外,我还应该如何努力引导学生做好未来与这堂课相衔接的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铺垫。比如,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二节人体废物的排出的教学中,初中课标只要求学生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而到了高中必修3中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的教学中,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为何在失水过多或者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会分泌增多。我觉得在初中这部分教学时,可以侧重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主要是对全部的葡萄糖和大部分水分和部分无机盐的回收,让学生明确重吸收是为了避免营养物质的流失,这样我觉得并不会加重初中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反,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学习就是应该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
一、提高兴趣是切入点
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生物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门学科充满兴趣,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有些同学一上生物课就打瞌睡,老师一旦讲完了停下来了,他也苏醒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老师的一部分责任,怎样才能让学生对生物课堂感兴趣呢?我认为学生在生活中多了解这门课在生活中的应用,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进而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的用处,方能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具体事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更易于参与。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等于提高了一半。
二、.课堂预习是衔接点
生物课堂的提前预习至关重要,它是衔接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难点和老师授课过程中解析疑难点的桥梁,因此,学生课前预习与否,预习得好坏都关系到生物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指导他们搞好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首要前提.真正的预习应该包括通过预习把重点的内容划出来,不懂的内容标出来,产生的问题记下来,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把学生课前预习作为重要环节予以高度重视,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做好自主预习,这对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的开展将起到重要意义。
三、联系实际是着力点
我们都知道,生物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国内外新的生物技术等热点,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例如,为什么有的花开的时间长一些,而有的却短一些呢?肥胖是因为脂肪吃得太多吗?还可以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周围生物的影响等。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善于思考是突破点
学习生物不仅要认识和记住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要善于通过分析综合、对比判断,研究生命现象的特征与成因,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懂得学会思考分析生物问题。
如运用综合的观点观察现象、分析联系、找出规律,比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判断、比较异同、认识本质,如DNA和RNA的区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及联系等,形成鲜明而准确的印象。要善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思考质疑,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
五、研究问题是提高点
学习生物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观点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会科学研究生物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学好生物的法宝,也是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生物科学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生物时,要善于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乐于合作、团结向上的精神。
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改;有效性教学
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战略的相应发展。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也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这一主阵地,打好每一场高中生物素质教育的攻坚战,成为了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道主课题。本文就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来做一个研究报告,希望能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教育的发展要符合时展的需求,特别是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发展的根基。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则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渠道。高中学习阶段时间紧张、任务量繁重,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摆在每一位高中教师面前的职责。生物作为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及新陈代谢等的学科,具有自身学科的特点,应在教学方法和设计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全面提高为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本文就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来做一个研究报告,希望能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一、生物课堂生活化
课改下教育的目的是使我们转变过去应试教育的落后观念,突出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即要做到学以致用。高中生物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很多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结合生活里面的一些现象或者问题来进行,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看,生活中的知识往往是他们最为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基因突变”这一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首先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导入所学,从社会上现在禁止滥用抗生素的问题着手,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这样要求,进而结合所学知识,这样学生带着熟知的问题着手,慢慢地投入到需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还比较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生物课堂真正地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收获知识,也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二、注重与学生互动
高中新课改的核心就是要改变过去教师教学过于关注知识的讲授,而往往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的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现状。而是要切实的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共同提升,真正做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而在这样的要求下,开展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使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我运用模型法组织的“的形成过程”,8个人为一个小组,两两合作,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带着问题来探究减数分裂的过程,学生实验结束时,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所做模型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但第二小组仍对第一小组的汇报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原因是:第一小组在汇报时模型显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第二个小组却说“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并摆出了证据,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针对上面两个小组的分歧,我没有主观评判对与错,而是让事实说话,最后通过大家观察显微照片,证实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就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样的课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起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生物课堂教学创新化。我们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究、练习、实验,如果能在表象的基础上,适当引发学生开拓思路,进行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基础,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识记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正是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必备最初思维基础和今后发明创新的最早的“潜意识”,也是生物教学中刻意必行的。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信息革命的到来,使得多媒体技术已普遍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它一方面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或图表将宏观、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微观、具体的知识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它通过动态图片和声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同样可以有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它可以通过动画和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和理解生物变化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记忆能力,又能使每一个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易懂。
四、注重细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洞察事物以及掌握知识的重要基石,因此,需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培养并养成注重细节的习惯,有效的提升学生生物学习成绩,减少不必要的失分。例如在学习“细胞分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以及“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找茬游戏”。通过学生的各自观察来发现这两个细胞有丝分裂工程的不同点。并由学生进行描述、讨论,再由老师经行总结,加深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点的印象。
五、理清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体系
高中生物学习中,很多知识点既有独立性,又有着相互的关系,一开始学习,学生能能清楚的了解掌握的知识点,当学习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知识点非常零碎,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很多,知识点容易混淆,往往导致学生在学习认知中概念模糊不清,则需要教师适时的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体系。学生在学习一段知识后,应及时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建知识网体系。让学生轻松掌握生物知识。
六、适当组织学生参与生物实验环节
篇10
一、“置白”于问题提出时,“调控”于预见生成处
高中生“实现自我”的需求格外强烈,对于某个问题,他们会有不同的个性化的认识与理解,同样他们也会渴求有一个互动的、开放的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交流平台,这就是在合作学习中为什么会有学生总爱掌握“话语权”的原因所在。因此,教师在问题提出时适时“置白”,并于预设生成时进行有效“调控”,既能给学生“预留”出自由交流的时间,也能够让学生围绕主题共同学习,合力探索生物的奥秘。如,在学习“生物群落的演替”一课时,可以先通过投影材料“设疑”,让学生先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多媒体展示“生长在裸岩上的森林”图片,提出问题:新的土地上生物是如何“定居”的?裸岩上先生长起来的为什么是地衣而不是草本植物或者是苔藓?为什么最终苔藓却代替了地衣成长在岩石上?此时“置白”,让学生自主思考,同时可以建议学生自由结组进行讨论。然后组织学生于教室附近开展以“草地群落会受践踏影响吗?”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分析生物现象:人类活动与小路周围的杂草两者是否存在关系?废弃的小路,是否还会有“草长莺飞二月天”的情境出现?用问题与活动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调控”,可以帮助学生不要偏离学习主题,而是时时围绕生物现象进行分析。
二、“置白”于思维激活时,“调控”于错误产生处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既有质疑,又可能会出现错误判断,这是学习之必然,也是学生思维的直接体现,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所做的就是在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情景、环境的同时适当“置白”,并于错误产生之处适时“调控”,让他们能够在一个更大的空间里主动参与,激活思维,去完成认知结构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升迁。如,在学习“细胞结构与功能”时,在让学生解关于一道“关于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正确叙述是( )A.酵母菌细胞与蓝藻并非都含核糖体;B.细胞进行遗传与代谢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C.线粒体一定包含在所有可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中”练习题时,有些学生选择了一个错误答案C。这时教师可以于此处“置白”,先让这些学生进行反思,尝试自己发现错误,这种自我纠错的方法并非单纯地让学生判断是否对错,而是引导他们找到错误的具体所在,以及会犯此错误的深层根源。当学生无法进行自我纠错时,组织其他学生与犯错同学结组,通过合作分析的形式进行讨论,施以“二次反思”,分析这些学生错在哪里,错误原因以及解决方法。通过“集体智慧”的分析,发现这些学生是受“思维定式”的干扰,很多学生是从已经学过的“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重要场所是线粒体”的知识中进行的联想,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找到原因所在,犯错的学生以及其他学生都从中受益,而在纠错之时同样也是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之时。
三、“置白”于大胆质疑时,“调控”于自主合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