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服务业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现代经济中,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分工与专业化逐渐深化,国际分工不仅仅是产品间的分工,而是产品内的分工,已深入到产品内部不同工序、区段、环节和流程的分工。如,美国最为成熟的商用直升机的生产,只有顶部和尾部的螺旋桨是在美国生产,而其它部分基本上都是在国外生产,顶盖和尾部在西班牙,机身在日本 ,起落架在巴西,机头在台湾,机尾在中国井冈山生产。同时,在现代经济中,商品利润增值的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转移。上世纪三十年代费希尔和克拉克提出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划分是基于物质生产中加工对象的差异性。如果从商品的形成过程看,可以得出一个横向产业的发展模式,那就是研发产业、制造产业和营销产业。商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和利润增值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转移,世界市场的竞争手段也由传统的价格竞争日益转向以金融、技术、运输、通讯、信息等服务构成的非价格竞争。
因此,在现代这样一个分工经济中,经济效率不但取决于生产活动本身的生产率状况,而更取决于不同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的效率,正如谢尔普说的:农业、制造业是“砖块”,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灰泥”。从这个意义上,服务业是一个促进其他经济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是经济的黏合剂,如物流业、研发设计业、会展等。
再一方面,现代服务业是一项激励财富创造的制度产业,如金融服务。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普遍没钱。之所以没钱并非完全没有什么“东西”,而是由于那时市场化水平极低,金融业不发达,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变钱”。张三可以有“东西”,可以有一双手,也有很多时间,但没有钱。78年以后市场化改革,使几乎所有的“东西”可以在市场上“交易”,包括农产品、制造品、劳动力、房产等。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资本化”时期,企业资产、土地、劳动者未来收入流都可以产权化、证券化,所以中国的“钱”,1980年是占GDP的22%,到2007年钱是GDP的1.52倍,即1980年,相对于一块GDP的产业,只有0.22元钱的流通,2007年,每一块GDP的产出,有1.52元钱在流通。美国2007年1美元GDP,有9.8美元(近十倍)证券、现金在流通。再比如2007年住房按揭贷款余额2.2万亿元,想象一下中国这几年若没有按揭贷款这样一种金融产品,中国的房地产业发展将会如何。又如据美国商务部,二战以来世界上75%的重大的信息技术发明,包括苹果、硅谷等,都是有了风险投资基金。所以现代服务业是一项激励人们创造财富的制度产业。
二
中国服务业总量不足,结构落后,功能弱化,出现了全球经济服务化与中国的悖论。主要原因是统计口径、服务的内部化和国际代工的工业发展模式。为了顺应经济形态演进的客观进程,推动服务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中央提出了形成服务经济结构的战略构想。去年2月,国务院根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服务业发展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制定了国务院7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就业容量显著增加,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体发展水平基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在转型期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四组经济关系必须重视。
第一,正确处理推进工业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性变动时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服务业化的初期。推进工业化仍是“十一五”乃至“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没有工业化的充分发展,服务业化能否同步发展?但从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说,在这一大背景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我们就必须提出,同步推进工业化和服务业化,并以服务业化来加快工业化。这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资源环境状况的基础上,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二,正确处理深度市场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中国现代服务业领域蕴藏着可观的潜在能量,问题是这些潜在能量至今仍被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国有垄断体制所束缚、所压制,其中相当一部分至今仍被当作“官办事业”而不是作为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要深度拓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按照深度市场化的要求,着力啃四个“硬骨头”:第一个“硬骨头”是“垄断性”:把服务业从垄断性行业和领域中解放出来。第二个“硬骨头”是“事业性”:把服务业从官办社会事业领域中剥离出来。社会事业领域包括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等。虽然在统计上被纳入第三产业范畴,但并没有完全按照服务业的理念和模式来动作,不少单位是作为官办事业单位来运作的。这里有一个理念转变与模式创新的问题。按公共性、准公共性、营利性分类改革。具体来说,要将社会事业领域中“营利性”的部分划出来,推进这些行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如,文化产业的发展,2007年美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268亿美元,而中国2007年海外电影票房收2.25亿美元。至于公益性部分,政府应该提供上述各领域的“公共服务包”,但提供不等于直接举办,也可以采取“政府采购”的方法从服务业市场上获得,提供给消费者。第三个“硬骨头”是“意识形态性”:把不带强烈意识形态的服务业谨慎剥离出来。第四个“硬骨头”是“行政管理性”:把服务业从政府现在的一部分扭曲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剥离出来。政府担负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但是,由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普遍存在着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现象。比如当前普遍存在的地方政府代替企业招商引资等行为,实际上是政府替代了中介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功能。深度市场化还包括产业化程度低。如奥运会27万人近二个月的餐饮服务由美国爱玛客服务公司提供。
第三,正确处理推进城市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服务业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真正意义的城市化。尤其在我国的现阶段,惟有在城市化方式下生存与发展的居民和厂商,才有可能较多地购买服务,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工业化超前于城市化,也就是说,工业化没有带来相适应的城市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又没有与农民自由迁徙、土地自由交易等城市化的基本条件相联系,因此,出现了虚假的城市化、贫穷的城市化现象。在中国的市场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深入发展,要求所有生产要素高度流动的今天,这种非市场导向的土地制度正在制度性地阻碍对繁荣的分享,使城市化走上岐路,使内需难以提升。这个意义上的城市化并不会对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推动。由此可见,推进城市化的制度创新,不仅对于城市化本身,而且对于服务业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只有城镇化,才能做到土地集约,才能保证中国18亿亩耕田的红线。目前的问题在于,中国城乡是两张皮,造成农民买不起房,农民自然不会放弃住宅用地。“离土不离乡”的政策思路需调整。
第四,正确处理政府消费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系。在我国体制转型的阶段发展服务经济,每一步发展都需要改革的推动和深化。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达5.1万亿元,占GDP的21%,相当于3.7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2.3亿农民的纯收入。也就是说,政府一年花的钱等于3.7亿个城镇居民,12.3亿农民一年可花的钱。2007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为2.4万亿美元,占GDP18%,相当于8500万美国人一年的可支配收入。美国民间可支配收入总量8.4万亿美元,2.4万亿美元的政府财税相当于民间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
2007年政府在直接涉及百姓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福利上的开支约6000亿元,相当于财政总开支15%,为全年GDP的2.4%;美国2007年三项开支15000亿美元,相当于联邦政府总开支的61%,为美国GDP的11.5%。
三
当前,中国发展服务业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几项任务,全方位拓展其发展途径:
(一)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这是带动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发达国家无不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其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保持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在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中,把研发、营销、信息、科技、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留在国内,把一般加工、制造业转移到国外,从而占据了国际分工的高端位置。我们必须顺应世界服务业发展的趋势,适应国内转变发展方式和提升产业结构的需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不失时机地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推广第三方物流,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快捷交通运输,健全综合运输体系,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社会化和现代化。二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完善电信基础业务,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合一”,发展电子商务,壮大软件产业,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三是推动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工程规划、技术推广、环境监测等行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四是保持金融业持续发展,提高银行、保险业发展水平,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注重发展中小金融,增强金融服务功能。五是优化发展商务服务业,发展和规范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评估、广告、会展等行业,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服务体系。六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合理调控住房需求,努力增加住房供应,改善住房套型结构,保持房价基本稳定,更好地发挥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用。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是现代服务业成长的一大趋势。要鼓励工业企业加强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推进业务外包、专业化生产,形成现代产业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集聚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特征。要立足地方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发展环境,努力形成一些布局科学、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 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
传统服务业门类多,量大面广,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就业容量大,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必须调整结构,提升水平,突出特色,优化发展。创新管理模式、加强技术改造,是传统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科学管理在传统服务业广泛应用,积极推广网络技术、供应链、条形码、收款机等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对传统的农副产品、轻纺机电等市场进行改造,集贸易、信息、技术、融资等服务于一体,建立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服务平台,取得了好的效果,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发展专业经营、健全服务网络,是传统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推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和联盟发展,优化物流配送,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水平。贴近人民生活、满足群众需求,是传统服务业发展的立足之本。要大力发展家庭服务、托幼养老、洗染理发、修理维护、便民早餐等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文艺表演、影视出版、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旅行服务等文化体育旅游业,健全居民生活服务体系。在提升和改造传统服务业中,要把发展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三) 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受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服务业十分薄弱。这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生活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推进各类服务业向农村延伸,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提供良好条件与环境。要以农业产业化和发展现代农业为中心,加快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检测认证、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支持体系,完善种子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统一组织使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要以农产品入市和工业品下乡为重点,推进农村商品市场建设,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万村千乡”、“双百市场”等工程,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开展“家电下乡”试点,为农副产品销售提供稳定可靠的平台,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广播电视、饮水安全、农村能源等生产生活条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展农村融资渠道,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农村信息服务,建立科技、市场等信息网络,以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生产和生活信息。
(四) 着力发展开放型服务业
这是提高整个对外开放水平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条件。要把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规模、层次和水平,促进外贸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把服务贸易与吸引外资结合起来,进一步履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关于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承诺,逐步扩大服务业开放范围,优化服务业利用外资结构,更多地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地区总部,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国际服务业外包转移,是当今全球产业结构重组的重要方面。要抓住这一机遇,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积极承接计算中心、数据处理、研发设计、财会核算、呼叫中心、售后服务等国际服务业转移。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支持具备条件的服务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拓宽营销渠道、开展研发合作、参与工程承包、扩大劳务交流,为其他产业提供运输、融资、保险、技术、信息咨询、法律等服务,发展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走出去”潜力很大。要支持文化、教育、影视、出版以及中式餐饮、中医药等特色行业到海外发展,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
篇2
[关键词]上海市;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1-0082-04
一、关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和内涵
(一)现代服务业概念的提出
服务业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所有其他行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用于理论和政策研究中的一个概念,它的分类与统计上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不同。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出现“现代服务业”的提法,2002年 “十六大”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
(二)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界定了现代服务业的九大分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
国内学者对现代服务业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并无实质差别。总的看来,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相对的(与传统服务业相对)、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宽泛的(不太严格的)概念。第三产业基本囊括了现代服务业的所有领域。
二、上海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性、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它广泛渗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阐述了加快发展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意义。上海市《市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则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大都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是适应全球化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升上海的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使上海更好地发挥综合优势,更好地发挥带动示范作用,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简言之,当前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市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实现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是上海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上海市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好服务全国的迫切要求。
三、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一)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上海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连续10年超过第二产业,保持在50%以上,2008年达到53.7%。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市的主导产业。
表1是主要年份上海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表2是上海市主要年份六大支柱产业的增加值情况,表3是上海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情况及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北京市的比较。这些数据大致可以反映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在上海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注:信息产业增加值含有与其他行业的交叉重复因素,本表中“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扣除重复计算因素;商贸流通业中不包括餐饮业增加值;加“*”号的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
在上海市六大支柱产业中,除汽车制造业和成套设备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外,信息产业、金融业、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均属于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范畴,占据六大支柱行业数的2/3(见表2)。从增加值看,经进一步计算,2008年,上述四个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25%、10.53%、9.25%和5.46%,合计占全市增加值的37.44%,占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的82.28%。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市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呈不断提高趋势,2007年,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4%,超过第二产业,2008年贡献率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60%左右(59.8%)。表3中数据显示,上海市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北京的水平。
(二)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1.服务行业结构呈现集聚态势,金融、批发零售等六大行业已成为重要支柱
金融、批发零售、物流、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软件业已逐渐成为上海市服务业的主要支撑力量,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74%。2008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约1442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生产总值的19.6%,成为贡献最大的产业;批发零售业占全市服务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5%以上;物流和房地产业2008年各实现增加值约750亿元左右,均占全市服务产业生产总值的10%左右;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软件业这两类新兴服务业产值也逐年提升,在2008年的比重都已超过8%。
2.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上海市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文化、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会展和中介服务等行业发展迅猛,成为上海市服务业中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行业。2008年,公共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51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仅次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培训业中,在沪外国留学生人数比2006年增加近1000人;医疗卫生领域,新增医院13所,医生2400人;图书出版种数达到17780种,比2007年增加822种,总印数达到2.64亿册,比2007年增加0.24亿册。
3.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相对集中,中心城区已成为上海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中心地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75%,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75%,对全市服务业增长贡献突出。同时,依托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如外滩和浦东陆家嘴地区形成了金融服务业的集聚,虹口北外滩地区集聚了大量航运服务企业,南京路、淮海中路和四川北路等区域形成了“四街四城”的商贸业集聚格局,静安区、卢湾区和黄浦区集聚了国内外知名的专业服务企业。
4.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日益明显
随着上海市服务业规模的扩大、领域的拓宽和业态的创新,从业人员日益增加。2008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已达579.70万人,比2007年增加67.08万人。服务业发展对地方经济也作出了主要贡献,2008年上海市服务业地方税收约占地方税收总额的53.67%。
(三)上海市现代化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第三产业对内、对外开放不够
对内开放即允许不同所有制经济都能进入,除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服务行业。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整体的开放缓慢,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事实上,上海市的一些高端服务产业如金融保险、电信邮政、供电、铁路、民航、港口等领域长期以来大多被国有资本所垄断,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一度禁止进入或者受到极其严格的限制,第三产业行业主管部门集管理者、所有者、经营者职能于一身,而政府的管制又不够有效,导致这些行业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低劣,投入不足,产出率较低。
多年来,上海市招商引资的重点多在工业领域,对第三产业领域的开放关注不够,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利用外部资源方面差距很大。近年来,虽然上海市第三产业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但主要集中于餐馆、宾馆、零售商店等传统服务业,对于涉及意识形态和国民经济安全的第三产业领域缺乏开放经验。目前,外资进入上海市第三产业还要面对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较多的限制。对外开放不足也是上海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效率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2.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不强
从服务贸易来看上海市的第三产业竞争力,到2007年底,上海市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69.1亿美元,进口341.8亿美元,虽然是我国第一服务贸易进出口省市,但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只有1.05%。除旅游服务外,我国在服务贸易的各个部门都不具有明显的国际优势。
企业规模是决定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由于受体制和政策性因素的制约,我国第三产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第三产业企业组织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决定了第三产业的增长潜能较差。传统观点认为,第三产业企业的规模应小于工业企业,但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服务企业的发展模式,大型和特大型的企业兼并和重组活动日益频繁地发生在第三产业领域,其规模得到了超常规的扩张。制造企业的经营领域中第三产业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主导位置也越来越突出,比如GE公司、联想公司,其收入50%以上来自于服务业务。
3.第三产业的高素质人才缺乏
随着上海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迅速转换,对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第三产业专业人才匮乏现象也随之凸显,第三产业高级专门人才储备不足,第三产业的蓝领人才也存在结构性短缺。长期以来,国家重视高等教育而忽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过分强调学历教育而忽视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这种人才培养机制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四、加快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指导意见》对长三角地区发展目标的定位是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按照《指导意见》,上海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发展方略应该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二是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三是大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具体来说,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作用
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服务协调的职能。特别是在积极营造适合现代服务产业集聚的软、硬环境上下功夫,以营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保障,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促进和规范企业对现代服务业开发的基础上,破除各种行政壁垒,打破部门分割,促进各种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系统和通讯系统建设、其他市政设施建设以及人才的储备和引进体系的建设方面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以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来吸引要素资源和目标企业进驻。此外,需切实营造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在土地、融资、财税等政策方面适度向现代服务业倾斜,以有效吸引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并加快与国际体制接轨,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品牌效应等,诸如此类都是政府部门可行的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二)强化区位优势,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
引领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无疑会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步伐。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机制,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的作用,通过强化区域优势,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培育和促进现代服务业领域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空间内的集聚发展,促进服务业群落的形成与发展,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并形成产业共同进化机制。为了适应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需求,应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并积极做好相关配套建设,使管理服务与配套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人才集聚高地、管理服务高地与要素配置高地的多种功能。
篇3
但是,与国际一般水平相比,我国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存在整体规模小、发展水平低、增加值比重轻等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尽快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税收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税制改革和优化的过程中,应当制定更多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一个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
一、现行税收政策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的问题
(一)税收优惠法律层次较低,缺乏稳定性
目前,针对现代服务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以意见、通知甚至是批复的形式出现,散见于各个单行文本之中,法律效力相对较低。由于立法上缺乏全国统一的规划,各省均出台了相应的税收政策,但优惠方式和力度都存在一定差别,造成了行业税负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衡。同时,税收优惠政策的稳定性不够。由于我国目前开征的税种大多是以暂行条例形式出台的,执行中补充规定较多,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也多见于各税种的补充规定中。由于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就需要对涉及服务业中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地进行调整、补充,需要对相关政策进一步细化解释,因此就导致了税收优惠政策的稳定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政策的执行效果。
(二)税收制度设计不合理
1.增值税征税范围偏窄
我国现行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商业流通环节,而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绝大部分服务业未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对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建筑业购入货物和固定资产较大的企业,因其是营业税征税范围,按照现行政策规定,上述行业一般是按收入全额缴纳3%的营业税。同时,因为不属于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对购入货物和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实际还承担了外购固定资产价款中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因此税负比生产性行业重,直接影响了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2.营业税税率偏高,重复征税较为严重
我国服务业多数属于营业税应税项目,从营业税税率设计看,金融保险、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以及服务业均适用5%的基本税率,娱乐业适用5%—20%的差别比例税率,比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3%的增值税税率,最少高出2%,如果再考虑营业税通常全额计税,实际税收负担可能更高,部分行业的营业税税收负担明显高于增值税水平。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的整体性日益明显,分工也越来越细,如物流业涉及货物的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及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业务,但是现行的营业税除特殊规定外,大多按照营业额全额征收,如果是采取专业化协作生产经营方式,由于流转的环节较多,就会导致同一道业务被重复征税;如果是采取全能化生产经营方式,由于是一个企业完成所有业务,所以税收负担较轻。营业税重复征税阻碍了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三)税收优惠政策目标定位不清晰,方式较为单一
首先,税收优惠的环节不合理。我国目前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针对制造业制订的较多,而以高资本投入、高技术支撑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尽管在产品开发环节的高投入存在较高的风险,但是税收优惠政策对研发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技术更新等环节的支持力度不大,其税收优惠大多集中于产品研发成功之后。其次,税收优惠方式单一。目前主要以直接减免为主,基本局限于税率优惠和定额减免等事后减免的方式,导致企业对经营过程重视不够,对一般的传统服务业具有一定的效果;而对于一些经营风险较高和投入较大的高新技术服务业,则难以取得显著的功效。加速折旧、费用加倍扣除等一些能够在研发和实验阶段给予扶持的间接税收优惠政策相对较为匮乏。此外,税收优惠对高科技产品和劳务的倾斜不够明显,以产业为重点的税收优惠对优惠的目标、重点都不够清晰,使得现代服务业在与传统行业的竞争中优势不够明显。
二、国外税收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物流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稳定,手段多样
许多国家和地区将物流业列为优先发展的行业,在投资、费用抵扣、所得分配等方面都制定了一系列长期稳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一般从法律形式加以明确,并且,经济发达地区对物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手段丰富、方式多样。其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对物流企业购进的产品或设施实施税收减免、对物流业在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方面实施专门的税收优惠等方面。如韩国规定,对在外商投资区、自由经济区、自由贸易区等指定地区内进行投资且达到一定投资规模的物流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允许其进口资本性产品3年免征关税、增值税和特别消费税。法国规定,允许物流企业采用“成本加计法”确定应税所得,由纳税人与税务部门商定平均成本利润率,用以计算物流企业的应税所得,成本利润率一般在5%-10%之间。还规定对物流企业境外职员全部或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
(二)金融业方面实施税收优惠减免
目前,国际上对金融业征收直接税为主,在间接税上实行“从轻不从重”的政策;同时,鉴于金融业在国家经济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许多国家都对该类高风险服务业实施了减免税优惠。如印度对于设在特区的离岸银行和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第一个5年100%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个5年减按50%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由特区内从事离岸银行业务的企业支付给印度非居民的存款或贷款利息,不要求其代扣利息预提税。韩国对金融服务免征增值税,而且,对为金融服务配套提供的货物和服务也免征增值税;对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实现的所得,虽同普通企业法人一样课征法人所得税,但对投资信托、投资公司、私募投资专门公司等间接投资机构有一些特殊优惠规定;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所得不课征个人所得税和证券交易税。
(三)科技服务业方面采取多种优惠方式
为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许多国家采取税收减免、税收抵免、税收扣除、加速折旧、设立科研开发准备金制度和风险投资等多种税收优惠方式来支持科技服务业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人员。在科技服务业发展比较典型的韩国,税收政策对科技服务业的支持重点体现为税收优惠不仅仅针对技术研发成功的后续环节,而是涵盖了技术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同时,综合运用直接减免和间接减免手段,针对不同的环节实施不同的优惠,尤其是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韩国规定,转让或租赁专利、技术秘诀或新工艺所获收入,公民按照合同提供自行研究开发的技术秘诀所获收入,可减免所得税或法人税;对处于市场开发适应期的技术转让产品,给予减免特别消费税的优惠待遇;对科技人员给予税收减免。
三、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整合现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条款,提高立法层次
一是对现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进行梳理,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确立税收扶持重点。对各地区自行制订的临时性政策加以清理,对需要保留的政策通过全国统一的系统性规划,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增强政策的法律效力,保持地区间税收政策执行统一性,实现地区税负的公平。二是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既要实行全国统一的服务业优惠政策,又要根据各行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别化的优惠政策,体现行业差别,实现税负公平。如对技术研发企业的优惠可侧重于研发环节,而对高风险企业可侧重于风险控制行为。
(二)改革税收制度,降低行业税负
1.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
增值税方面,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逐步解决现代服务业重复征税的问题。2012年,国家在上海进行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迈出了税制改革的第一步,但试点范围过窄,仅限于交通运输以及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等方面,对于耗用材料较高的建筑安装以及征税环节较多的物流业务等均未纳入试点范围,今年,逐步扩大了试点省份和试点范围。但从长期看,应借鉴国际经验和试点地区经验,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将增值税征收范围扩大到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和建筑业,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减轻交通运输、物流和建筑业的税收负担;其次,将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转让无形资产、娱乐业、服务业中与生产不密切相关的行业等纳入增值税征税范畴;最后,等条件成熟后再将销售不动产、金融保险业纳入增值税征税范畴,分批分期地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调整营业税税目及税率
营业税方面,一是进行相关税目调整。由于行业的整体性,单独设置“物流业” 税目,对行业运营涉及的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及信息服务等劳务征收统一的营业税,税率可定为3%;对“娱乐业”税目中的台球、保龄球及网吧划到“文化体育业”应税项目。此外,在现有税目中增加一个其他类税目,将不断出现的新兴应税项目及时纳入营业税的征税范围,以避免税法的滞后效应,保持现代服务业不同经营者之间的税负公平。
二是进行税率调整。对金融业、保险业等生产业及洗浴、理发、照相等低盈利行业,适度降低税率;对某些利润较高的消费企业如娱乐业可以取消差别税率,实行较高的营业税税率,对美容、按摩等非生产项目应适当提高税率;逐渐拉开生产业与消费业税率间的差异。
三是在近期“营改增”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通过制订较为完备的营业税扣除项目管理办法,尽量消除营业税重复征税矛盾,改变营业税多数劳务按营业额全额计征营业税的方式,扩大差额征收营业税范围,全面实施对服务行业进行差额征收的营业税政策,降低行业整体税费负担。
(三)丰富税收优惠方式,扩大税收优惠范围
一是要转变税收优惠方式。将以降低税率、减免税额为主的直接优惠,转为间接优惠为主,在利用税收政策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应根据服务业中各个行业的自身特点,灵活采用项目扣除、投资抵免、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办法,充分发挥间接减免在税收优惠中的作用。同时,税收优惠应以产业优惠和项目优惠为主,并对不同风险的产业和项目实施差别化的待遇。
二是要转变税收优惠环节,将以结果为主的优惠转变为以过程为主的优惠。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允许服务性企业将技术开发费用按一定比例在所得税税前扣除。对于某些成功率较低而社会收益较大的项目,允许扣除人才引进、教育培训、产品出口等方面费用,提高企业科研开发的积极性。
篇4
【关键词】加强管理 电力企业 现代服务意识
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电网公司的新体制运营及打破垄断、多家争雄的竞争态势,决定了电力企业必须面向市场,深化改革,强化服务,牢固树立以发展为主线,以优质服务为宗旨的管理理念,以崭新的服务面貌树立起崭新的企业形象,从而去赢得市场,促进发展。当前,如何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电力服务,针对目前的现状及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 传统电力企业管理模式下的客户服务理念
在电力企业的传统意识形态下,与用电客户通常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由这种关系引申出的服务意识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形成各种矛盾。如不能满足客户越来越专业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例如,不能满足某些用电客户对电能质量和连续供电的特殊要求;不能满足某些用电客户对电力谐波和电压闪变等极特殊要求,不能为其提供稳定用电;不能形成对此类客户的吸引,不利于扩大用电市场,扩大忠诚客户群体等。
电力企业是被动地产生互动,而不能主动地对用户提供业务指导、服务和技术支持,即需求侧管理系统尚存在诸多管理漏洞,面对新形势提出的对用电客户要做出现代服务意识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有效扩大供电企业服务范围和提供有深度的服务,如不能减少客户的付费工作量及时完成网上电费划拨等。
二 打造电力企业的现代服务意识
电力体制打破了行业垄断,引入了市场竞争,加快了电力市场化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力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作为面向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千万家的电力企业,这种变化意味着电力企业必须将传统供电管理的服务意识转变为电力营销服务,加强营销意识,逐步建立起一个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的服务体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坚持质量方针,确保电能优质可靠
一是加大电网改造力度。建设、改造好城网和农网,确保电能优质可靠。二是努力实现可靠供电。坚持科技创新,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三是确保安全连续生产。积极开展安全与经济调度,推行高峰季节零计划检查和零点检修,全方位地抓好安全生产,采取切实措施,减少社会触电伤亡事故,保证客户用电设备使用安全。四是大力提高供电质量。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采取无功优化、电网改造、有载调压、监测考核等措施,提高供电质量。
2.坚持文化方针,树立良好形象
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要抓好两个方面的结合,花大力气提高客户满意率。
一是切实转变服务理念。以观念创新为前提,树立“物超所值服务”等先进理念,把过去“以安全生产为中心”转到“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上来。二是加强信息沟通交流。建立顺畅的供需沟通渠道,向客户提供咨询受理、告知服务、投诉举报及按规定向社会公布电网调度信息,加大供电服务工作的透明度,以利于客户的有效监督。三是强化新闻舆论宣传。将企业有关信息及时有效地传播出去,增强公众对企业的了解,争取他们的理解,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满足客户需求,确保服务方便快捷
第一,业务流程再造。创新业务流程,简化工作程序,让服务更加方便快捷乃是电力营销的要义之所在。具体包括建立快捷方便的报装接电程序,完善快速反应的故障保修服务机制,发挥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功能。要从组织机构、功能、管理效率、人员素质等方面入手,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原则,按照“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和模式来设计组织机构和流程,重新审视和设计用电客户的业务流程,看看每一个环节是否真的必要,该删除的要删除,该合并的要合并,尽量减少客户办理业务的手续和时间,提高办事效率。
第二,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一是开展指导。通过操作演示、帮助培训等途径指导客户熟悉新电气产品的结构、产品的性能、用途和方法。二是开展可靠。指导客户掌握正确的用电操作方法,以及如何保证设备可靠、经济运行的技术知识和设备检修时的安全注意事项等。三是开展及时,客户一旦有故障停电,无论是供电方还是客户本身的原因,都应提供及时恢复供电的服务。四是开展善后,凡因供电质量原因造成客户电气设备损坏的,应提供修理服务或赔偿服务。五是开展需求,即电力需求侧管理,帮助指导客户减少电费支出,减小电网峰谷差。
第三,实施品牌服务战略。按照“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提供售前、售中、售后全过程服务。开展售前服务,要及时做好供电业务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提供电话预约上门办理业务,为客户选择最佳供电方案;开展售中服务。要指定专人定时定期,通过电话或上门走访客户,了解供电质量、服务、价格等情况,指导客户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开展售后服务,要帮助客户做好设备检修和全天候故障抢修服务,努力满足孤、寡、独和残等弱势群体的用电需求,提供上门服务和方便客户缴费服务等。
4.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
进行客户档案管理,不仅仅是收集、存储有关客户资料,更重要的是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和充分利用。客户档案的内容取决于客户服务的对象、目的与企业决策需要,以及企业获取客户信息的能力和档案管理成本等。供电企业客户服务对象是多种多样的,从交易方式上看,有个人购电户、中间商(生活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和大用户;从交易关系上看有潜在客户、现在客户和曾经有交易业务的客户。所以,客户档案应包括以上各类客户的信息资料。
三 客服人员努力提高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客户期望值与最终获得值之间的匹配程度。客户的期望值与其付出的成本相关,付出的成本越高,期望值越高,客户参与程度越高,付出的努力越多,客户满意度越高。
电力系统客服人员是直接面对客户的,是电力系统对外形象的一面镜子,也是电力企业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第一线。电力系统服务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服人员。对于电力客服人员来说,提高客户满意度首先要从打造客户服务意识上下工夫。只有树立服务至上、客户至上的原则和电力营销的现代客服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客户满意度主要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弄清用电客户的需求,并设法尽量满足使其满意;二是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及时使客户得到满意时,将这些需求汇总上报给电力公司以便其对某些方面做出调整,在最快的时间内为客户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四 结语
篇5
【关键词】兴义市;现代服务业;比较优势;后发潜力
党的十报告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兴义市现代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截至2014年6月底,兴义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生产总值完成118.0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5.2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5.84亿元,产业结构比例为:5.92:38.32:55.76,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高出了17.44个百分点,服务业己成为推动兴义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必须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充分发挥兴义市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赋予的现代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和后发潜力,推进产业升级,提高兴义市现代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一、兴义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现状
1.兴义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兴义市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地处滇、黔、桂三省结合部,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兴义市全市总面积291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70余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81.3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45万,城市化率49%。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237.0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2.8亿元,第二产业100亿元,增长23.50%,第三产业114.27亿元。图1给出了兴义市部分年份服务业发展的变化。2005年24.10亿元,2006年29.13亿元,2011年82.83亿元,2012年98.97亿元,2013年114.27亿元,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4.74倍。
图1 兴义市部分年份服务业增长变化
2.兴义市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比较
传统服务业是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现代服务业是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本文以2012年兴义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分析,2011年兴义市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51.78%,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48.66%,因此兴义市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图2)。
二、兴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新兴服务业总体发育不足
通过图2我们看出,传统行业比重大,新兴行业相对不足;劳动密集型行业多,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相对少。金融保险、房地产、科学研究及综合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代表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其比重大小决定了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目前,兴义市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只有3.01%,而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GDP约有一半产值与信息业有关。
2.传统服务业营业盈余不断减少
传统服务业如兴义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11年增加值为166535万元,而营业盈余为9869万元;2005年增加值为69356万元,而营业盈余为33147万元,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己成为微利行业,发展空间日趋狭小。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技术含量。
3.为社会生产提供服务的体系发展滞后
为居民提供服务的行业发展较快,而为社会生产提供服务的体系发展滞后。例如,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善,规模小,功能少;生产资料市场网点少,物资流通、产品销售不畅;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等。
三、兴义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比较优势和后发潜力的途径
1.借第二产业发展之势,创造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引导生产业的大力发展
随着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制造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通过扩大加工规模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空间将越来越有限,而利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服务改造传统产业组织和生产经营方式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目前,兴义市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全市人民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集中精力上项目”的总体工作思路,在加快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将为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创造更多的有效需求,刺激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其水平。兴义市2013年9月1日部分开工项目情况统计如下表所示:
兴义市2013年9月1日部分开工项目表
2.打破垄断,加快服务行业市场化步伐
金融、保险、电信、信息、教育、卫生等不少行业缺乏充分竞争,市场机制不能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其行业结构变动和优化受到影响。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市场,优化体制环境,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以教育、卫生等行业为重点,降低行业准入门槛,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允许和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上述各行业,扩大对这些行业的投资,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营造环境,提高生活发展质量和水平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4]18号),提出了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做大产业规模,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标准体系,不断提高生活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战略目标。2010年以来,兴义市实施了旨在改善城市“软环境”的十项工程建设,包括社会保障体系、人才高地建设、标准化管理、数字兴义市、市场监管体系、信用体系、金融创新体系、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公共财政体系、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等众多内容,增强了城市的内聚力和吸引力,有利地促进了兴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应继续推进“软环境”十项工程建设,积极营造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环境,从而有利于发挥服务业环境影响小的优势、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有利于发挥服务业就业“容纳器”等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兴义市后发赶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4.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带动服务业现代化
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精细分工和周密协作的基础上。兴义市在发挥现代服务业比较优势和后发潜力中要抓建管、提品位,全力推进特色城镇化。以建设百万人口城市和创建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为目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2013年城镇化率49%的基础上再提升2个百分点,2014年城镇化率达51%。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继续坚持“六城同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通过IS014001环保体系认证,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应运而生;“创建全国文明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和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城市”,衍生出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图书馆、文博馆等一批重点工程,进而带动文化娱乐、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对服务业的大量需求,从而保证兴义市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5.适应形势,实现服务突破
要积极适应新形势,在交通运输及仓储、邮电通信、批发和零售贸易、房地产、社会服务、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等服务行业鼓励与外商进行合资合作。在金融、现代物流、商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引进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建立一批与跨国公司紧密合作的新型服务企业,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极具吸引力的现代商务与居住环境,极大地提升兴义市城市经济发展的载体功能,形成立足西南,辐射西部地区和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化、现代化服务体系,将兴义市利用外资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概念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是我国的提法,在国外没有“现代服务业”这一提法。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出现“现代服务业”的提法,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在以后的历届会议中都沿用这一提法。但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在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也没有确认现代服务业的界定范围。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依赖于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起来的
刘志彪等(2001)认为:“现代服务行业是从传统制造业的部分环节分化形成的,是伴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
刘有章、肖腊珍(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区别的,内涵极广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新兴领域。”
邱立新、周田君(2005)将现代服务业定义为:“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密集的服务业。”
李江龙(2007)则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现代科技手段和组织方式,向社会、企业、政府和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的公司与组织的总称”。
谭仲池(2007)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是指工业产品的大规模消费阶段以后出现快速增长的服务业。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包括那些不生产商品和货物的产业,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含量与技术密集型的特点。
以上概念基本上都强调了“现代服务业”是依赖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起来的,但是也并不是没有区别的,笔者比较同意谭仲池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二、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为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
朱春明(2004)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服务业是指与现代技术密集、产业分工深化和经社会发展相伴的信息服务、研发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现代物流、市场营销服务等,但主要是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服务业。”
来有为、苏爱珍(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又称为‘现代生产业’,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
郑吉昌等(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指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咨询业、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
晁钢令(2004)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公务活动)的功能强化与职能外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要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商务活动(公务活动)降低成本、扩展功能、提升效率而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部门。”
以上概念,前两个是着重强调现代服务业是为生产者服务的,后面的两个阐述的比较全面,强调了现代服务业是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服务的。以上含义的界定仅仅是指出了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并没有指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特点。所以笔者并不同意以上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三、强调“现代服务业”分为新崛起的和对传统服务业改造后的两类
常修泽(2005)认为:“现代服务业不同于原有状态的传统服务业”。笔者对其内涵界定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新兴的或新崛起的服务业;二是指“传统服务业”当中经过用新技术、新流程、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改造提升后的那部分服务业。
夏杰长、霍景东(2006)则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其需求主要受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入影响而加速发展的服务业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型服务方式及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服务业。”
以上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也是现今比较典型的一种,为许多人所接受,其论述还是比较贴切现实的。
四、强调“现代服务业”分为现代生产和现代消费
黄繁华(2002)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服务业》一书中对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界定为两部分:现代生产和现代消费。现代生产是指应用现代科技和满足生产中间需求的各项服务;现代消费是指主要满足个人提高生活质量和能力扩展所需要的服务。这位学者的定义,虽然在国内很少有学者支持,但是他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也不是不无道理的。不过究竟该如何区分生产和消费?其实很难区分,比如说房地产行业,笔者认为既有生产又有消费。
以上对现代服务业的界定,学者们对现代服务业的理解越来越接近其本质。为了能很好地理解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现代服务业的特征。从现有理论归纳的角度分析,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五大基本特征:1、高技术性,即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高;2、知识性,即现代服务业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服务,使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3、高增加值性和集群性,即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使服务过程产生知识的增值,而且可以产生服务的规模效应和各种服务相互融合的聚集效应,引起服务的大幅度增值;4、从业人员高素质性,即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大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基础和技术、管理的能力,从而构成了现代服务业的核心能力和“白领”、“灰领”阶层的聚集区;5、新兴性,即在时间上是现代兴起的或从过去演变而来的。
对于现代服务业的五大特点的描述,是针对现代服务业整体而言的,但具体到某一实际的服务行业,它可能同时具有五大特点,也可能只具有一两个特点。例如,旅游业的整体行业具有知识性和高增加值性,但缺乏高技术性、高素质性和新兴性,只有诸如航天中心游和未来的太空游之类的科技旅游,才同时具有五大特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志彪,周勤,欧阳良钻.南京市发展现代服务产业的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1(增刊).
[2]刘有章,肖腊珍.湖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3.
[3]邱立新,周田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5.3.
[4]李江龙.现代服务业与城市能级提升[J].理论探索,2007.2.
[5]谭仲池,向力力.现代服务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6]朱春明.关于我国服务业发展中的几个战略问题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4.13.
[7]来有为,苏爱珍.中国现代服务业差距何在[J].科技决策,2004.7.
[8]郑吉昌,夏晴.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4.11.
[9]晃钢令.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2004.
[10]常泽修.论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体制创新[J].理论与现代化,2005.4.
篇7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国民经济;贡献
前言: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逐渐深化的过程中,国家要想在国际上占有优势,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经济水平,而生产过程的同化导致服务水平的差异直接决定其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占有份额,所以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一、现代服务业分析
现代服务业是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新型服务业,其利用现代化新技术、新服务方式和管理理念,使传统服务业的业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能够向其他行业释放较强外溢效应,是对整体经济竞争力具有提升作用的服务行业的集合体,其需要去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及生活服务,由此可见其具有现代性、高新技术性、知识密集性、动态性、生产性等特点,其是信息化、现代化经营理念的发展成果,公共服务职能愈加突出,所以现代服务业不同于第三产业,其广泛分布于三大产业之中[1]。
二、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一)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波及效应
首先市场上对现代服务业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将直接推动其产品生产中所需要的相关产品行业的发展,形成相互消耗式的波及效应,例如现代服务业中的物流业发展会带动汽车生产企业的壮大,现代服务业中的房地产业发展会带动钢筋、水泥等企业的生产等,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消耗会波及相关产业,而相关产业的消耗又会形成现代服务业的间接消耗波及,以此推动国民经济整体的增长;其次,受消费者“以此购齐”消费心理的影响,现代服务业会形成配套需求式波及效应,例如消费者最初购买智能手机的目的是观看直播球赛,但其在业余时间可能会利用智能手机拨打电话、观看付费电子小说、付费视频,玩付费游戏等,为满足这种配套消费需求,现代服务业的产品会自觉与相关产品形成互补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除此之外,由于现代服务业是在信息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属于新兴产物,所以其具有示范作用,形成示范波及效应,例如其自身的特色决定会出现咨询、管理等新的行业形式,会在信息传播交流速度逐渐加快中影响人的消费观念,以此引领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2]。
(二)现代服务业激发生产者新的投资需求
首先,随着现代物流业、信息传输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出现和发展,生产者舍去了建造仓库、配置车队、信息交流、寻找市场等环节的成本开支,使其生产成本相比过去得到明显的提升,为生产者队伍壮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可能;其次,金融业的发展、技术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生产者的融资渠道扩宽,例如民间小额贷款,为中小型生产者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使生产者产品升级、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等方面更有保证,这不仅有利于生产者开拓产品相关产业,也有利于其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扩大规模,以此拉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再次,现代服务业中的市场调查服务、会展服务、媒体宣传服务等可以使生产者及时、全面的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的开发和改进,为生产者提供展示自身产品、服务优势的平台,使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得到加强,从而为生产者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除此之外,现代服务业中的调研、策划、咨询服务及保险业使生产者的投资风险在事前事后都得到有效的控制,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可以使生产者的生产难度降低,而生产利润增加,由此推动生产规模的扩大,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3]。
(三)现代服务业激发消费者消费需求
首先,现代服务业重视产品的研究开发,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个性化、品牌化的追求愈加旺盛,生产者为追求经济利润,积极与现代服务业相关服务相结合,使其产品供应相比过去更加具有吸引力,以此激发消费者消费;其次,随着现代服务业分期付款等服务形式的出现,使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由传统的“先赚钱后消费”向“先消费,后付款”转变,而且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更加旺盛,使房地产、汽车行业等一次性消费成本较多的产业在消费模式发生变化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此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再次,随着现代服务业中的各种保险服务的出现,使消费者对工作、健康等方面有可能出现的风险的恐惧心理得到缓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最后,现代服务业中为消费者提供的多种支付方式,如信用卡、网上交易等,使消费过程的安全性、便利性等更有保证,也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而消费需求的增加将直接推动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推动国名经济增长[4]。
(四)现代服务业的就业机制
现代服务业的显性就业机制和隐形就业机制都非常明显,显性就业机制是现代服务业自身发展中创造了庞大数量的就业机会,例如淘宝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截止2014年向社会提供近20万的就业岗位,而且仍以每月5000个新店铺开张的速度持续增长,而隐形就业机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其相关产业就业机制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对就业收入产生的乘数效应、因推动技术进步而创造就业机会、对供需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等方面,例如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劳动力市场运行不稳定等,以此扩大就业的空间,在现代服务业刺激消费者需求,推动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由此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国民经济的增长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对现代服务业充分认识,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强化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项长期伴随国民经济发展的任务,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现代服务业。(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朱宗尧.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2.
[2]陈欣.公共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9.
篇8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2
一、概述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度。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水平和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是新时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大力发展服务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受历史环境的影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增长的工业以劳动密集型,增长粗放型为主,未能对农业提供应有的技术支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也形成了制约,而且产业构成比例不合理,产业结构仍需改善。
三、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业、林木业、牧畜业、渔业,属性为自然生产物,都属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供应业和建筑业是对自然的生产物进行加工营运,属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地产,公共设施,科教文卫等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更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能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加快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国际竞争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企业由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生产方式的转变,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物资消耗,对控制环境的污染起到重要的作用,因而有效的保护了我们的生态环境。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一系列的周密部署。
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医疗卫生服务、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行业。
现代服务业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展服务业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具有高智力、高效益、节省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中,迎合科学发展观,应该把服务业作为重点规划项目完善城市功能,为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五、服务业发展现状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正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但由于历史沿革与体制机制等方面束缚,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存在诸多瓶颈。
(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认识不足?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中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必然的要求。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是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落后的重要一点。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对服务业发展的发展措施执行不到位,从而服务业发展萎靡不振。
(二) 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
社会经济发展中相比较第一第二产业,服务业企业数量少,分布不合理,服务业经济规模小,缺少带动力大、辐射力广、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大企业集团。基础薄弱,发展起步缓慢,发展速度缓慢,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偏低。
(三)自身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现在服务业中存在的问题是劳动生产率低,发展力度不够,产生的经济效益低。基础薄弱,规模小,比重失衡,在经济社会中处于较低水平的行业。服务业中对新兴企业不够重视,导致于新兴企业资金缺乏、技术不健全、信息量覆盖低、企业规模得不到完善、高学历人才欠缺管理水平不够、经营模式落后等诸多问题。
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
统筹规划,高瞻远瞩、科学性、可操作性来树立大目标,规划大蓝图,实现有序发展。统筹规划、协调一致,做好对服务业的指导、管理、监督工作,要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形成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服务业务实性的政策,大力度扶持用地、用水、用电等,让各行业得到稳定发展,争取政策扶持。
扩大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业务延伸到服务业领域,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努力在政府、企业和社会中形成新的着力点。勇于机制创新。
发挥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的作用,改善服务等手段,建立起良好的现代服务业市场环境和秩序。精心构建商务区、特色街、科技园、文化旅游集聚区,充分挖掘传统特色和比较优势。实现环境优化和规模化发展。
七、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几个举措
(一)要转变观念,要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拉动作用。要认识到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巨大的带动作用。大力高薪引进高层次软件技术人才,建立信息化产业基地,加强基础配套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加公共文化、科技教育、电子信息、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鼓励并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行业多、门类广具有吸纳各类劳动力就业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是解决我国结构升级过程中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二)创新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模式,鼓励企业整合重组,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优势,统筹规划,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整合优势资源发展服务业,培育一批大型商贸服务企业,构建以区域综合物流为基础、以城市物流配送为支撑的物流网络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势企业,同时培育并壮大现代物流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三)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优化城镇布局,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文化元素与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深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互动,着力打响历史文化古迹游、生态休闲度假游等旅游品牌,加快发展乡村游、民俗游等特色旅游,扶持一批特色文化产业村镇,提高民俗文化影响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报纸等传媒资源,组建综合强势媒体群。强化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景区功能,努力建设特色鲜明、服务完善的优秀旅游城市。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推进城市名片建设,不断发掘并丰富城市和乡村的旅游和文化资源。
(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积极培育农业服务业企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功能、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强现代金融保险体系建设,促进金融业全面发展。同时政府相关机构统筹社会资源合理引导住房需求,优化商品住宅供应结构,努力实现“住有所居”,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需要配备完善的教育、卫生、文化、健身等服务项目。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
八、结束语
当代世界中,服务业以最快的增长速度带动各国经济发展,服务业在社会经济成了主要的带动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营经济体系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提高知识经济发展,是优化服务业创造需求的重中之重,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曾贝.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及调整思路[J].内江科技,2009(05).
[2]龚仰军,应勤俭.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15).
篇9
摘 要 现代服务业的飞速发展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普遍性趋势。它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其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河南省发展现代服务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行业如现代物流业,政府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 现代物流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我省的重要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的含义
现代服务业是指那些不生产商品和货物的产业,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我省的意义
1.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减轻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随着制造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就会降低吸纳就业的能力。而这一阶段,正是行业发展壮大,吸纳就业的上升期,大批人力向现代服务业生产转移,是我省由人口大省转变为人力强省的根本条件,也只有实现了人从其业,才能奠定社会稳定的基础。
2.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保持经济稳步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河南省实现人均GDP1000美元后,服务业发展处在一个加速期,未来1015年,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增长中主要亮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对服务业本身,而且对提升其他产业竞争力,改善河南的投资环境,提升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质量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3.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绿色GDP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属于绿色行业,与制造业相比,能源消耗少,一般不产生污染。因此,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减轻自然环境损害,减少自然资源依赖,发展循环经济。
二、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
以2007年为例,我省邮电、金融、房地产和科技四大类现代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仅为1710.35亿元,占我省GDP的比重为11.3%。
(二)现代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偏低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我省传统服务业的比重明显高于现代服务业,2007年,我省第三产业只占到生产总值的28.9%,远低于同期第二产业的比重(见表1)。
(三)现代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全部就业劳动力的比重过低
2007年底,河南从事服务业的就业人员为1365.45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23.7%,与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基本持平。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从业人员为24.21万人,金融业从业人员为22.3万人,房地产业从业人员为9.8万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从业人员为11.6万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8.2万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35.5万人。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人员尚不足整个服务业的两成,居中部六省倒数第一,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近9个百分点(河南省人民政府,2009)。
三、我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措施
(一)进行制度创新,消除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
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的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打破服务业中的垄断经营。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行业的准入制度,引入竞争机制(欧继中,2007)。要积极支持非公有经济在发展服务业方面与国有经济同等的待遇。
(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传统服务业的科技含量
要加大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含量和渗透。大力推进服务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郑州有“商城”之称,可以通过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组织手段、管理方式来改造和提升原有的商业企业水平。
(三)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
加快培养我省急需的金融、保险、信息方面以及熟悉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人才。省内各高校应增设紧缺专业,拓宽人才引进途径,合理配置人才。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提高现有服务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王趁荣,2007)。
(四)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符合我省特点的现代服务业
根据我省目前的特点和优势,可大力发展以下几个行业:
1.现代物流
要按照《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纲要》的要求,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物流设施,建设物流园区,扶持现代物流企业,着力打造物流配送、仓储运输和公共物流信息三大平台,构建完善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确立郑州在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地位。
2.旅游业
发展旅游业一要严格按照《河南省旅游管理条理》及其实施细则监管旅游市场,净化河南旅游软环境。二要加大投入。三要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形成多层次的旅游产业体系。
3.信息服务业
发展信息服务业一要构建完整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现有通信资源,加快网络建设,建立为全省发展服务的统一开放、高效快捷的多媒体公用信息综合传输平台。
下面以现代物流业为例做详细的研究分析。
四、具体行业研究分析
(一)我省物流业现状SWOT分析
如表2所示。
(2)通过物流技术的标准化和运输、仓储、配送等的信息一体化,加快建成公共信息平台,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得发展 (1)物流业发展整体水平低
(2)外资物流企业在我国经营多年已有一定基础,随着国内外知名物流公司纷纷进入河南,河南本土物流企业将面临着市场份额减少、优质客户流失、物流人才流失的威胁
(二)对策
(1)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加快技术改造和信息化步伐,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兴办新的物流企业。
(2)重视人才培养。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和河南财经学院等高校目前已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但新设专业培养人才周期较长,政府部门应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使其尽快从其他专业嫁接培养,快出急需人才。
(3)科学规划城市连锁超市与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城市规划应结合城市商业连锁与物流配送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城市区位条件,科学预测城市商业连锁与物流发展规模,合理分设城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基础设施。
(4)进一步优化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继续加大财政、土地、税收、价格、投融资、市场准入等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重大物流工程建设、物流资源整合和骨干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2006.09.08.pub.henan.省略/zwgk/system/2006/09/07/010004945.shtml.
[2]欧继中.加快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企业活力.2007(6):66-68.
篇10
[关键词] 发展 现代服务业 思考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一)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义重大
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起,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培育国内服务业,逐步向创新化、专业化、科学化管理转变,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服务业已成为这些发达国家GDP贡献中增长最快的产业。目前,全球经济增加值中有60%以上是由服务业创造的,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其GDP的比重达到了70%左右,少数国家甚至达到了80%以上,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进入“十一五”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服务业发展在转方式、调结构、倒逼机制不断强化的形势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巨大,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我国经济而言,在步入工业化中期以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已成为优化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和必然选择,尤其是在我国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研究我国现代服务业现存的客观问题及解决对策,对于进一步推进服务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现代服务业的含义
服务业是国际上通行的产业划分标准概念,指那些提供的非实物产品的行业。在国际上正式使用现代服务业概念的并不多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曾有划分传统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先例,我国由于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认为非实物产品的行业是不能创造价值的,使服务业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服务业开始在国民经济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85年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才第一次对第三产业做出明确划分,将第三产业计入国民经济总值中。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出现于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十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和重组传统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以后的历届会议中都沿用这一提法。
所谓现代服务业它更加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它是现代知识经济高度发展下的产物,是传统服务业与现代信息技术及知识经济的衍生品。它是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需求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其本质是服务的现代化,形式则体现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的“三新”态势,其特点是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是一国城市化进程或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二、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9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4%,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45%)。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9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4.1%,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与其他产业相比,行业内部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并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
(2)服务业内部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在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
三、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国把“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从国际发展经验和国内发展需求上看,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更有利于高质量地实现目标。为此,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以下的建议:
(一)抓住机遇,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
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机会、国际转移的机会已经出现,并且趋势和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型工业化既要求重视积极承接制造业的转移,同时也要求注意承接服务产业的转移;我国既要成为国际际制造业中心,也要努力成为国际服务业中心,要引导大城市将战略重点逐渐转向现代服务业,通过辐射带动,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经济的发展只有采取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并重发展甚至超前发展的思路,才能把握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上动权,避免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被淘汰。国家已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战略性产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进行专项部署,按照突出自主创新、推进系统集成、扩大公共服务的思路,加强统筹协调,着力解决好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二)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要制定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特点的政策措施,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一些优惠的税收、金融、贸易、市场准入、资源配置、服务采购等方面的政策。
二是进一步开放服务业,消除体制障碍。除特殊领域外,服务业领域应该全部向社会开放,让社会力量公平参与和竞争。凡是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全部向民间资本开放。同时,也要给国内服务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在体制上和政策上以平等地位,使国内企业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下提高和发展,鼓励本土服务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现代服务业竞争。
三是人力培育致力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企业和中介组织。采取政策扶持、项目带动、改革推动等手段,加快培养一批在国内国际有重要影响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中介组织,加快形成若干有一定规模、范围,有相当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领域。
四是加强信息网络设施、技术标准体系、研发体系等建设。要加快制定和实施行业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制定市场准入标准,加强行业规范和外部监管举措,加快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和服务标准的制定。通过政策支持公益类研究机构的建设,加强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现代服务业信用信息库,实现信用信息的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收集、储存、管理、分析制度,有计划地开放和使用信用信息资源;逐步建立信用评级体系,扩大信用评级覆盖面,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强化个人信用制约。
六是发展专业化教育。完善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关的人才政策、教育政策,加快培养金融、保险、物流、创意、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服务机构。加强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留住、用好现代服务业发展所急需的优秀人才。
(三)突出重点,力争在服务业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
一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的现代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发展智能立体交通体系、城际综合交通网络、电子货币应用、交易安全保障、网络服务、信用体系等新型支持体系,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