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进展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医学进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医学进展

篇1

Modern medical research advances on frozen shoulder

ZHANG Chang1 WANG Ruihong1 XU Yao1 HU Xianglin2 ZHOU Ying3

1.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erospace Center Hospital, Beijing 100049, China; 2.Dahongme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Fengtai District in Beijing City, Beijing 100075, China; 3.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Beij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0,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describes frozen shoulder from several respects of the concept, epidemi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clinical evaluation, clinical diagnosis,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clinical treat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it summarizes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tic points of frozen shoulder in freezing-phase, freezed-phase and thawing phase,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es are carried out by examining the shoulder active and passive movements and using three kinds of imaging methods, such as X-ray, MRI and arthroscopy. It proposes the ideas of treatment by disease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points out that in the fut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and socioeconomic evaluation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in order to find the best treatment.

[Key words] Frozen shoulde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Clinical diagnosis; Clinical treatment

冻结肩又称为粘连性关节囊炎、肩关节僵硬。它是指肩关节原发性的主动及被动活动度均降低的一种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可在1~2年后缓解[1]。法国病理学家Duplay曾经在1875年描述了这种自限性疾病,并把该疾病命名为“péri-arthrite scapula-humérale”,即肩关节周围炎[2]。美国外科医生Codman在1934年最先提出冻结肩的概念,指出该病表现为三角肌的慢性疼痛,影响睡眠,并导致肩关节上举和外旋动作疼痛性受限;患者X线片检查正常,疼痛症状明确,但日常生活仍不受影响[3]。1945年,Neviaser[4-6]提出粘连性关节囊炎,用来进一步描述冻结肩的特征性病理改变:盂肱关节囊明显增厚、挛缩和肱骨头粘连,而并不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炎症。然而,肩周炎这一称谓,已被广大医生和患者接受,且一直沿用至今。

1 流行病学

冻结肩主要影响40~70岁的人群[7]。普通人群中冻结肩的发病率为2%~5%[8]。下列几类疾病中并发冻结肩的可能性大大提高[8]:女性、年龄>49岁、糖尿病(高达5倍以上)、颈椎间盘疾病、长期制动、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缺血或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创伤等。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特别是1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显得更加难以治愈,并且40%~50%的糖尿病患者是双侧受累[7]。女性的患病率普遍高于男性,但男性患者的?A后则更差[9]。虽然冻结肩很少反复发生在同侧肩关节,但仍有20%的患者对侧肩关节也会出现类似的症状[10];双侧肩关节发病患者占20%~30%[9],且约有80%双侧发病患者病情易在5年内复发[11]。

2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学者将冻结肩的病程分为3期。郝定均[12]、候树勋[1]将该病分为疼痛期、僵硬期、缓解期;张铁良等[13]将该病分为冻结进行期、冻结期、功能恢复期;坎贝尔骨科学[8]将该病分为疼痛期、僵硬期、融冻期。只有少数学者将冻结肩病程分为两期,如Griffin等[7]将该病划分为冻结期和解冻期。

冻结肩的3个时期并无明显界限,可彼此重叠[1]。各期的临床表现各有不同。①疼痛期:又称冻结进行期,持续数周或数月。有报道0.5~1个月[13],2~9个月[1]不等。主要表现为渐进性的弥散性肩关节疼痛。疼痛夜间加重,难以入睡。患侧卧位、肩关节受压时,疼痛更加明显。一旦患肢活动减少,疼痛将导致肩关节僵硬[8]。②冻结期:持续4个月~1年[8],或6个月~1年以上[12]。患者为减轻疼痛,常限制肩关节活动,则预示冻结期开始[8]。肩关节呈“冻结”状态,梳头、穿衣、举臂、系腰带等均困难。疼痛肌肉保护性痉挛造成的关节功能障碍发展为关节挛缩性功能障碍,肩周持续性钝痛(尤其在夜间),并在肩关节达到或接近其新的活动范围极点时出现锐痛[8]。部分患者可出现冈上肌、冈下肌及三角肌萎缩。③融冻期:持续数周或数月[8]。肩关节功能、肌肉血供及神经营养得到改善。1934年时,Codman曾经指出,即使最迁延不愈的病例,无论是否经过治疗,都会在约2年内逐渐恢复[3]。这一观念影响很多临床医生。事实上,部分患者无法恢复到完全正常的状态[8],且肌肉萎缩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康复[12]。Oxford对273例患者随访发现,在第7年仍有40%的患者有轻中度的持续症状存在[3,14]。

3 临床评估

3.1 查体

查体时需与对侧正常的肩关节进行对比,重点确认盂肱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的丢失程度。检查时需要固定肩胛骨,避免胸壁-肩胛关节的代偿活动。患肩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且在所有方向上的活动度均受限至少50%,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临床体征[15];被动外旋活动受限最具诊断意义[16-17]。肩关节X线片正常,被动外旋受限,是肩袖挛缩的特征表现。S Terry Canale[8]发现患肩最先出现内旋受限,随后屈曲和外旋受限。多数患者内旋肩关节时,手只能到达骶骨平面。

检查肩关节的活动度,能够判断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的主要部位[2]:肩关节外展位外旋受限,提示挛缩位于前下方,如下盂肱韧带;肩关节外展位内旋受限,提示挛缩部位在后方;肩关节中立位外旋受限,则提示挛缩位于前上方,如肩袖间隙和喙肱韧带。僵硬的肩关节活动时会使肩锁关节的应力增加,因此疼痛或压痛也较常发生在肩锁关节。活动肩关节时,往往引发疼痛,活动度达极限时疼痛尤为剧烈。肩部可出现弥漫性压痛,三角肌附着点常有疼痛和压痛。病程较长患者,三角肌可萎缩。

3.2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主要用来排除其他可能的全身或局部疾病。X线:常无明显异常,但可用来排除骨赘、游离体、钙盐沉积和肿瘤。MRI:可见特异性的关节囊挛缩和肩关节腋窝部隐窝消失。通过MRI检查,Mengiardi等[18]证实冻结肩患者的喙肱韧带和肩袖间隙处关节囊确实明显增厚,喙突与喙肱韧带之间的脂肪三角也完全消失。关节腔造影:关节腔造影时,关节腔内压力增高,关节腔容积亦变小。正常肩关节的关节腔可容纳15~18 mL液体,而冻结肩患者的关节腔容量变小,一般会少于10 mL,且大多数低于5 mL[19]。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充盈不全或闭锁,肩盂下滑膜皱襞间隙消失,肩胛下肌下滑囊闭锁不显影。关节镜:镜下肩袖挛缩的表现非常明显[14,20]。关节囊纤维化增厚致使关节镜难以穿入,关节囊挛缩致使关节镜下操作困难。关节囊血管显著增生,在肩袖间隙区域最为明显。其次,关节镜下可见肩袖间隙区域血管显著生成。再者,疼痛期过后,血管生成减少,出现白色瘢痕组织,且可以通过触诊发现。

4 临床诊断

冻结肩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的采集和临床体格检查。其临床三大症状[21]表现为:①肩部严重疼痛,夜间加重,难以患侧卧位;②肩部进行性僵硬;③肩关节主动外旋受限。病史采集要点则包括症状的发生和持续时间、发生部位,是否有外伤史和手术等诱因以及既往史等。

诊断冻结肩时,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慢性肩关节后脱位(腋位片)、撞击综合征(活动无受限,疼痛以上肢上举显著)、肩关节骨关节炎、创伤后肩关节僵硬、肩袖撕裂(被动活动度正常)、肿瘤等。

5 病理特征

原发性冻结肩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冻结肩表现为多部位、多滑囊病变: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喙肩韧带和喙肱韧带受累;肩峰下滑囊、肩胛下肌滑囊、三角肌下滑囊、肱二头肌长头腱滑液鞘和盂肱关节滑膜腔也受累[13]。

早期可见滑膜充血、水肿、绒毛肥大并伴有渗出,后期出现纤维素样物质沉积,滑膜腔则粘连闭锁[14]。Killian等[22]在2001年证实:在疾病的初期阶段,大量Ⅲ型胶原成束出现并形成结节,与掌腱膜挛缩症的组织学表现类似;第二阶段,血管周围瘢痕组织形成并广泛扩展到关节囊其他结构;最终,关节囊纤维增生进一步加重。Edwards和Carr检测了滑膜附近血管周围的炎症细胞,证明其为T细胞、B细胞和肥大细胞[14]。细胞因子和金属蛋白酶与这一病理过程相关,但细胞因子瀑布效应的触发因素尚不清楚[8]。

6 临床治疗

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哪种治疗方法明显更优,哪几种治疗方法的组合能够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23]。临床医生选择冻结肩的治疗方法大多依据个人经验和偏好,而不是根据现有的临床证据进行选择[24]。健康宣教是?λ?有冻结肩患者的一项基本治疗。尽管大部分冻结肩在1~2年或更久后可自行缓解[1],但大多数患者仍将感到长期轻度疼痛和功能障碍[7],且患者并不希望等待这么长时间。而且,接受治疗越早者,通常恢复越快,优势侧冻结肩的治疗效果更好[8]。由于冻结肩疼痛期和冻结期具有不同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特征,因此,我们主张根据患者所处的不同时期,进行分期治疗,可以起到有的放矢的效果。

6.1 疼痛期

解痉止痛。①善意忽视:通过对患者讲解冻结肩的病程和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接受冻结肩疼痛的现实。善意忽视,不是放弃治疗,而是接受生病现实,进而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②针刺:针刺术是中国古老而神奇的自然疗法。针刺通过激发人体内生的内啡肽,起到镇静镇痛的作用[13]。针对冻结肩的针刺治疗,可选择经验用穴“条口”透“承山、合谷、后溪、印堂、百会”等。肩周疼痛剧烈时,尽量避免刺激病灶局部,宜选取病灶远端的腧穴。

③冰敷:冻结肩疼痛期,盂肱关节腔内炎症渗出较为严重。通过冰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渗出的程度,从而减轻肩周疼痛。每次冰敷的时间,不宜超过30 min。间隔3 h,可重复冰敷。

④制动:三角巾悬吊制动可避免由于活动肩关节时,超过关节活动范围极限,撕裂肩关节囊产生距离的疼痛[25]。

⑤口服抗炎和肌松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和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线止痛药物,口服镇痛药联合物理治疗是临床上最常采用的保守治疗方法[13]。肌肉松弛药物不仅可以放松盂肱关节周围的肌肉,对挛缩的肩关节囊也有一定的作用。

⑥口服和注射类固醇:口服类固醇能够在短期内改善冻结肩临床症状,但是不能缩短病程;并且部分患者在停药后出现反弹,因此,仅用于临床症状严重的患者。最常用的类固醇药物是强的松,一般采用递减治疗方案,初始剂量为每天40~60 mg,此后每4~7天减量10 mg,一般疗程为2~3周[26-27]。对于疼痛期和早期的冻结期患者,关节腔注射类固醇临床上是有效的[8]。研究表明,盂肱关节腔内注射类固醇与口服类固醇相比,前者起效更快[28],对疼痛的缓解和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作用也更强[29]。注射部位还可选择盂肱中韧带、肩峰下间隙、四边孔及压痛点,每次选取1~2处,每周1次,3次1个疗程[13]。疼痛剧烈者还可做星状神经节、肩胛上神经阻滞,能取得一定效果[13]。

6.2 冻结期

功能锻炼、防治挛缩。在止痛条件下(药物、理疗与针灸等配合),坚持进行一些温和的被动运动和功能锻炼,防治关节挛缩。在疼痛基本缓解之后,应注重关节功能的康复。肩周肌肉按摩有益于解除肌肉痉挛,改善关节功能。

①功能锻炼:积极主动的功能锻炼有利于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传统锻炼方法,包括上肢悬垂钟摆运动和被动牵拉练习。目的是对盂肱关节囊进行牵拉防止挛缩继续发展。在开始锻炼前,应热敷肩关节5~10 min。指导患者在舒适的范围内进行家庭伸展锻炼,伸展活动之后可用冰敷来抑制肿胀。家庭康复训练应在上肢处于

②物理治疗:理疗方案应包括对盂肱关节以及肩胛骨的活动度和位置的评估[7]。开始时要避免外展以防止发生撞击,治疗不能太激进。Diercks及其同事认为,剧烈的物理治疗会导致自然病程由15个月延长至24个月[14]。2003年Carette的研究指出,功能锻炼和安慰剂组在随访的各阶段均无明显差别[14]。另外,其他物理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超声、电磁波、经皮电神经刺激等,在临床上也很常用。

③关节腔液压扩张法:关节扩张联合或不联合类固醇药物的治疗方法得到了许多研究的验证[14]。该方法虽然尚未有RCT结果支持,但却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冻结肩,原因是其易实施并针对冻结肩的病理学特征。Andren等[32]最先记录了该治疗方法。患者局麻后,注射针头通过透视或超声引导,进入盂肱关节腔,注入造影剂,先观察肩袖有无破裂。关节腔容积减小是冻结肩的客观诊断。然后缓慢注入生理盐水,通过液体压力对关节囊进行扩张,直到感觉注射的压力突然降低,说明关节囊发生破裂,这是产生治疗效果的关键[33]。Buchbinder等[34]对关节腔液压扩张法进行了系统的文献回顾,结果显示该方法短期内缓解疼痛、改善运动与功能的疗效确切,但其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评估。关于注射液体的量,有学者报道用40~50 mL含有局麻药和皮质类固醇激素者[21],可供参考。

④针刀疗法:针刀是以针的形式进入体内,发挥手术刀切割作用的一种新型治疗工具。针刀医学建立在针刀理论、针刀解剖学、针刀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可以对冻结肩病灶进行针对性切割、松解治疗。与针灸、推拿、注射、敷药治疗相比,?刀治疗具有疗程短,止痛效果好,治疗确切等优点[35]。Meta分析发现,针刀治疗冻结肩疗效确切,临床上可优先考虑使用针刀疗法,并可以代替针灸推拿或局部封闭等保守治疗方法[36]。但是,针刀治疗冻结肩的疗效还有待高质量的RCT研究。

⑤麻醉下手法松解:适用于无痛或疼痛已基本缓解的肩关节挛缩症患者,许多研究认为其效果快速而良好。对闭合手法松解失败或长期难治的粘性关节囊炎,可以行关节镜下松解,80%~90%患者的症状都有改善。手法松解术应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使肩部肌肉得到充分松弛。助手固定肩关节,术者以手托住患臂肘部,先做前后、左右轻轻晃动,然后徐徐抬举、后伸上臂,在矢状面行手法松解,松解过程中可闻及粘连的撕裂声;然后在冠状面松解,做被动外展与内收;最后行轴向松解,做内旋和外旋。患臂松解必须达到与健侧相等的活动范围。松解结束,穿刺盂肱关节,可抽取5~10 mL来自剥离创面渗出的血性液体,注射皮质激素和透明质酸酶,以防粘连。松解术后,宜做零位牵引3 d,并于第2天开始物理和康复治疗。本方法使冻结肩的肩功能康复缩短到3个月以内,有较显著的疗效[13]。Andersen等[37]研究显示,约75%的患者获得了接近正常的活动范围,79%的患者疼痛缓解,75%的患者在9周内可以重新开始工作。麻醉下手法松解也是有一定风险的治疗手段,并发症包括骨折、关节囊撕裂、肩袖肌腱撕裂、血肿形成、软骨损伤等,操作时尤其要当心骨折的发生,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应避免使用[38]。肩关节前举>90°,外展>70°者,一般无必要做手法松解术,宜采用物理疗法及功能练习[13]。治疗失败通常与术后不能保持肩关节活动有关,而与手法松解术无关。

⑥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关节镜下肩关节囊松解术已成为肩关节专科医师处理关节囊挛缩的重要手段。关节镜下松解肩袖间隙及关节囊:缓解疼痛、快速改善功能、提高睡眠质量。对大部分患者而言,手术本身创伤很小,仅需打几个孔,甚至当天即可恢复。手术松解术后与手法松解术后处理相同。一般在3个月内,患肩肩关节活动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13]。关节镜可以松解喙肱韧带,重建冈上肌腱和肩胛下肌腱的旋转间隙,从而改善关节活动度[14]。?P节囊松解自上而下,应沿着肩胛盂边缘进行,避免腋神经损伤。适应证:病程超过4个月,常规保守治疗6周以上效果不佳者[12];麻醉下手法松解失败者[8],合并糖尿病的顽固性病症患者[21]。当睡眠受到严重影响,且伴有难以忍受的疼痛及痉挛性疼痛时,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的指征非常强烈[14]。

⑦开放手术松解:关节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开放松解手术已经越来越少地被采用。外科切开手术仅适用于少数重度关节挛缩的功能障碍患者,或患者存在关节镜手术禁忌,或者关节镜下松解效果不理想,或者骨折术后肩关节僵硬并需要同时取出内固定装置,或者对畸形愈合的骨折进行矫形,或者患者存在广泛的关节外粘连,或者需延长挛缩的肩胛下肌者,可以考虑开放手术[39]。

7 展望

篇2

基本要求:1.本刊重视论文的原创性,强调新颖性与创新点!2.投稿论文需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层次清晰、数据准确、描述客观、论据充分、论证严谨、语句简练、流畅。3.来稿一律进行检索,正文中连续30个字与已发表文献雷同(重合度)且未明确注明出处,即视为抄袭,抄袭率超过10%直接退稿。4.本刊十分重视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要求来稿必须包含英文摘要,且语法和结构必须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请在投稿前严格按照《投稿须知与写作模版》整理全文。(详见本刊网站"写作模版"栏)。

文中所有数字、英文字母均须采用TimesNewRoman字体,字号与其所在段落的字体设置保持一致。全文段落采用1.5倍行距,两端对齐(除图、表外)。

论文题目:中文标题用三号宋体加粗,应简明确切地反映文章的主题,一般不超过25个汉字。有基金项目资助的请在标题后用"*"号右上标表示。英文标题用三号TimesNewRoman加粗,要与中文标题含义一致,并符合英文书写习惯。

作者姓名及单位:中文采用五号宋体,姓名在文题之下,排好顺序,通讯作者以""(上标)标注。为体现科研团队的实力与水平,作者人数一般不少于5人。单位写在姓名下方,若各作者为不同单位,则需在姓名右上角以序号表示,工作单位应写全称,注明科室,后加省、城市、邮政编码和国籍,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84中国。英文采用五号TimesNewRoman斜体,姓氏的英文字母全部大写,例:WANGLi-ping;英文单位书写格式为:科室/专业,医院/学院,所属高校/部门,城市,省份,邮编,国籍,ig:SchoolofLifeSciences,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篇3

早在1994年,我市就和北京、上海一起,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在以后的十几年中,我市一直为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水平,促进均衡发展做着不懈努力。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村级小学建设工程、教学装备升级工程和中心城区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使我市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教育质量大幅提升。政府的公共教育服务,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让孩子上好学校、受好教育的需求。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区县之间、学校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2008年,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我市启动实施了旨在实现较高水平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重点不在办好几所高水平的“窗口学校”,而在城乡统筹,整体提升。目的就是要在前些年工作的基础上,按照新的标准,搞好新一轮的学校建设,切实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在较高水平上实现城乡一体、学校均衡,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

我市出台了《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2008―2012年)》,主要包括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和素质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共有100条要求。在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实施过程中,市政府着力推进了五项重点工程,主要包括校舍加固和功能提升工程、新增教学仪器配置工程、图书配送工程、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和“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这五项重点工程均以市级财政投入为主。

为了确保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我市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区县政府和主管部门负责达标建设。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区县政府是责任主体,区县教育局和学校是执行主体。作为责任主体,区县政府主要负责加强领导,统筹协调,保障投入,全面推进。作为执行主体,区县教育局和学校主要负责对照标准,自查自纠,提升短边,认真落实各项目标任务。

二是市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进行评估验收。各区县定期申报达标学校,市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组织督学和有关专家,每年分两个单元,分组深入到申报学校,逐校进行督导检查和评审指导。验收合格的学校还要进行复查;验收不合格的学校要进行整改,然后重新申报评估。

三是将达标建设与考核评优挂钩。将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纳入对区县政府和主管部门及学校的考核内容,纳入义务教育达标区县的认定和教育先进区县的评选条件。只要有一所学校不达标,就不能认定为义务教育现代化达标区县,更不能评为教育先进区县。

经过三年的努力,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校舍安全工程的全面完成和新增教学仪器配送工程、图书配送工程的逐年落实,使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校舍更牢固、更安全了,校园更漂亮了,功能设施更完备了,在阅览室读书、在操场上锻炼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硬件的育人功能更加完备,为深化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撑。

学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通过达标建设,学校进一步完善了规章制度,健全了运行机制,规范了管理行为,加强了交流合作,办学治校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

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校长更加关注教育教学,教师们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努力探索高效教学。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两项工程的全力推进,为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证。

干部教师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通过达标建设,进一步凝聚了人心,振奋了精神,增强了信心,广大干部教师团结一致,上下同心,加班加点拼达标,一心一意谋发展,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

学生、家长对就近入学更加满意。社会各界对达标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看到学校的巨大变化,许多学生、家长对就近入学更加满意,相信在家门口的学校同样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

篇4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病位;辨证论治;外治法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3-0602-03

TCM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YANG Guangdong1,LU Wenliang1,CHEN Lanyu1,CUI Qingrong2

(1. Guang'an Men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TCM,Beijing 100053,China;

2. Clinical Institute of China Academy of TCM,Beijing 100700,China)

Abstract:The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causes, pathogenesis, loca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were explained based on basic TCM theory. The TCM treatment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ere analyzed. It is to discuss how to treat chronic hepatitis B more effectively with TCM, indicating that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famous physician should be strongly summarized; TCM advantages on improving symptoms, protecting liver cells, regulating immune functions and anti-fibrosis should be taken full use of and exploration of anti-virus should be enhanced.

Key words:chronic hepatitis B;location;treatment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external therapy

收稿日期:2011-10-13

基金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资助项目(SF-2007- Ⅲ-31) ;广安门医院治未病专项资助项目(2008w008)

作者简介:杨广栋(198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肝病疗效评价研究。

通讯作者:吕文良, 男,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方向: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Email:lvwenliang@sohu. com。慢性乙型肝炎(CHB)可以引起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患病日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现代医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一直不太理想;虽然,近十几年来,在抗病毒方面有了一些进展,但是尚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医药治疗疾病以人为本,虽然在抗病毒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有其独特的治疗优势,在保肝降酶、抗肝纤维化、调节免疫等方面,可以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本文结合近年来文献,对中医关于CHB的认识和治疗综述如下。

1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中医学本没有“慢性乙型肝炎”这一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特点,可以归属于中医的黄疸、胁痛、郁证、积聚、虚劳等范畴。近年来,结合现代医学,中医对CHB的病因、病位以及其演变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的认识。

1.1病因病机现代医学认为CHB根本原因是HBV感染,由于HBV的持续复制和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导致慢性化,致成CHB。中医学根据其理论基础,结合CHB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不同的认识,如夏红梅[1]等认为湿热蕴结是CHB的始动病理因素,且贯穿本病的全过程,涉及各种类型及多种证候,其病机关键在于一个“湿”字;张秋云[2]认为CHB的始发病因是“湿热疫毒”伤于肝,还有继发的瘀毒、痰湿作用于肝,导致肝脏之形体实质受损,基本病机是“毒损肝体,祸及肝用”;金实[3]认为,CHB为疫毒之邪入侵,蕴伏日久,损伤肝、脾、肾,导致正虚邪实,并提出邪气亢盛,正气起而相争,病情多处于活动期;若正气亏虚,无力逐邪,邪亦不盛,多表现为病情相对平稳,久而难复,症状不明显或仅感疲乏等。蒋幼林[4]根据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认识到慢性乙肝的病因病机不外湿、热、毒、瘀、虚5个方面,其发病是一个邪正相争的过程,其病机关系到正虚和邪恋两个方面,正虚是病程久延的内在因素,邪恋是导致肝炎转为慢性的主要条件;包剑锋[5]等参阅中医古籍中相关论述,并结合现代医学对CHB的认识、研究成果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外感“疫毒”是CHB发病的根本条件,正气不足是发病基础,湿热、虚实、瘀相互夹杂共同为病。

笔者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因素主要有以下7点:①湿热,②肝郁,③脾虚,④气滞,⑤血瘀,⑥阴损,⑦阳虚,在这7点因素中,湿热是构成本病的主要病因,并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始终。湿热蕴结日久,虽多有虚证,但大多数同时伴有湿热之证存在,即虚实夹杂,而其它几点实属病理变化。因为本病的发生过程,是湿热内侵,与人体正气相搏,阻碍气机、耗伤正气,导致肝郁、脾虚、气滞,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病变,如肝气郁结,不得疏泄,进而横逆犯脾,可导致肝脾失调,脾失健运;肝气郁结,肝血运行障碍,会加重或导致气滞、血瘀;又如余邪久羁,或气郁化火,则可出现阴损之候;久病及肾,阴损及阳,又可出现阳虚之证,再则湿乃阴邪易于困厄、耗伤阳气,也会导致阳虚。上述几点因素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可互为因果,往往有两点以上因素共同存在,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根据邪正盛衰、体质差异等因素可有所偏胜。

1.2病位现代医学认为CHB是由于HBV感染所致,病毒藏匿在肝细胞内复制组装后,再释放如血。但是依照中医理论来看,CHB病位不只在肝,有文献报道,CHB有超过半数的患者属于脾虚,部分患者后期会影响到肾(现代医学中乙肝相关肾病可以为此提供证据)。笔者认为CHB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脾脏的病变,属于肝脾同病,理由有以下5条:①《内经》曰“湿热相搏,民病黄瘅”,仲景有“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之论,吴瑭言“湿热不解,久酿成疸”,而中医学认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此说明黄疸和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②中医五行理论认为,脾属土,其色为黄,CHB出现黄疸,属于脾色外现;③现代医学认为免疫失调在CHB感染与发病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医理论认为卫气主要功能为防御外邪侵袭,而卫气源于中焦脾胃,由脾胃运化水谷精气所化生;④从临床症状来看,患者多以乏力纳差、脘痞腹胀、厌油、恶心呕吐,或有嗳气、肠鸣、大便溏泄或黏滞不爽、苔黄腻、脉濡滑等消化系统症状就医,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此也可以说明CHB与脾有关;⑤现代医学证实,CHB缠绵不愈,会导致肝硬化、肝癌,此阶段多伴有脾脏变大、脾功能亢进,此可以在解剖学上说明CHB和脾有关。综上,笔者认为CHB病因是由于HBV侵袭肝脏,湿热疫毒之邪伏于肝而影响脾脏的功能,临床以脾的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虽然现代医学病理上证实,该病属于肝的病变,但是在中医治疗本病多以从脾论治为主,兼以治肝脏之毒,但此“肝病治脾”不能用中医学“治肝当先实脾”来解释,因为该病按照中医理论来认识,是“脾病”而不是肝病。

1.3演变规律CHB本身并不能给患者带来致命危险,其主要危害是由其所导致肝硬化、肝癌,因此治疗该病的重点应当是防治CHB的继续发展。对于该病的演变规律中医学有自己的认识,如陈华东[6]等认为病毒性肝炎急性期以湿热疫毒为主,尤其热重于湿;慢性期则因失治、误治、久治不愈而致毒邪滞留,以湿为主;刘绍能[7]等通过对临床资料的调研发现,CHB随着病情进展,单纯虚证与单纯实证减少,而虚实夹杂证增多;损伤的脏腑主要有肝、胆、脾、胃、肾、三焦等,其中肝、脾是其主要的受损脏腑,随着病情进展,肾、三焦、胆、胃受损频率均增加;单纯CHB以气虚、气郁、湿、湿热为多,早期肝硬化以气虚、气郁、湿热、血瘀为多,肝硬化腹水以气虚、湿热、血瘀、阴虚、水为多。谌宁生[8]认为CHB多因急性乙肝失治或久治不愈,湿热之邪稽留不去,蕴结日久,损伤肝脾肾三脏,导致气血虚弱,而形成“湿热邪恋难除尽,肝郁脾肾气血虚”的邪恋正虚、虚实夹杂的复杂结局。

2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病的主要方法,它充分体现了科学的个体化治疗思想及理法方药的完整性,使临床遣方用药更具针对性,也是中医治疗CHB的优势所在和中药取得临床疗效基础。近年来,中医学者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从多方面对CHB的中医治疗做了研究,以下从辨证分期论治、专方加减、中西结合、外治四方面总结CHB的中医治疗。

2.1辨证分期论治辨证分期论治结合了中医辨证论治和现代医学对疾病发展过程的认识,可以弥补单纯辨证论治和单纯辨病论治的不足,如黄贤樟[9]对此专门提出“辨病结合辨证治疗”的方法,可兼顾无证可辨与有证可辨两种情况,既不违背辨证论治的原则,又符合现代倡导的循证医学精神;在分期用药方面,金洪元[10]提出,早期:湿热壅盛,治疗大法为清热解毒,疏肝行气,中期:肝郁脾虚为主,治以疏肝运脾,解毒化瘀;后期及晚期:肝肾阴亏,瘀热互结,部分患者进入早期肝硬化阶段,治疗当滋补肝肾,化瘀软坚,缓缓图治;在临床研究方面,吕文良[11]用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84例,结果显示中药在远期疗效方面有显著优势,在促使HBsAg阴转方面有一定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2.2专方加减论治由于CHB临床表现错综复杂,部分学者认为应当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采用传统的成方作为基础方,再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加减运用,方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如郭晓华[12]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分为湿热蕴结、脾肾亏损、肝郁血瘀3个不同证型,早期偏重于清化湿热,中期偏重于健脾补气,后期偏重于补肝肾,取得了较好疗效,夏红梅[1]等认为本病病机关键在于一个“湿”字,治疗宜选用甘露消毒丹合二陈汤为基本方来治疗;在临床研究方面,汤乃康[13]根据中医理论的湿热疫毒,侵袭于肝,日久致使肝失疏泄,气机紊乱,脉络阻滞,气滞而致血瘀这一原理,辨证重在于毒、瘀,治疗重在于解毒、化瘀,立解毒化瘀汤,用该方随症加减治疗125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0.4%。刘旭强[14]认为湿热内蕴的症候贯穿CHB的始终,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和中医理论制成三仁化湿合剂治疗CHB 120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在症状缓解方面,治疗四周后治疗组即明显优于对照组。

2.3中西结合治疗目前,针对单纯中医或单纯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都存在其局限性,部分学者倡导中西结合,发挥两种医学体系的长处,最大限度地抑制疾病的发展,以延长患者生存寿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如谷灿立[15]针对干扰素治疗HBeAg阴性乙肝患者疗效不佳,联合使用疏肝扶正合剂,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近期(治疗6个月后)有效率分别为62.75%和41.18%;随访6个月时,治疗组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而葛香芹[16]采用中医扶正补虚与西医抗病毒治疗相结合的方案治疗CHB患者50例,中医辨证论治,以扶正补虚为主,重在调节患者的免疫力,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肝功能指标与HBV血清学标志物和综合疗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访表明治疗组的复发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谌宁生[17]总结了近年来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治疗CHB的有关文献,认为联合使用中药能起到协同与互补作用,对恢复肝功能、调节机体内环境(包括免疫功能)、抑制肝损害及抗病毒均有较好疗效,可明显提高拉米夫定抗病毒的治疗效果,降低其停药后复阳率,缩短其疗程,从而控制疾病的发展。

2.4中医外治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发现肚脐是外治法施加部位之一,并且随着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敷脐疗法;如亓勇[18]用脐火疗法治疗70例脾虚型慢性乙肝肝纤维化,对照组口服普通保肝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脐火疗法,结果显示治疗组在症状、体征、以及肝功能指标与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善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治疗肝病方面,找到了一种新的给药途径。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之气,借助针体,循肝经人肝体,有助于肝气的疏泄条畅,用于治疗本病,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改善阴阳失衡、气血不足的状态,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损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进而推迟或逆转疾病的进展;秦小珑[19]针药并用治疗CHB患者100例,对照组口服乙肝宁颗粒冲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对照组总有效率62%;肖卫敏[20]采用温针灸结合清热解毒中药治疗CHB患者50例,针刺取穴足三里、中脘、肝俞,中药治疗采用自拟复方蛇草丸,结果总有效率86%。戴步英[21]研究了中医针、灸、药联合治疗对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发现,凡是CD+4、CD+8、CD+4/CD+8及NK细胞活性恢复正常的病例,大多有HBeAg及HBV-DNA转阴或HBV-DNA复制水平下降,肝功能恢复正常,而变化不大的病例,则HBeAg、HBV-DNA无变化。

3小结与展望

中医理论对慢性乙型肝炎有深刻的认识,可以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临床应坚持以中医理论指导中医临床,不能被现代医学的认识所困惑,但是也不能忽视现代医学的正确认识,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中医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可以适当地以现代医学指标来指导用药、评价疗效,但不能以其为金标准,中医应该有其自己的疗效评价标准。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医方法多样,价格低廉,疗效可靠,但是,临床报道以治疗经验总结多,临床病例观察多,大多数缺乏临床流行病学证据,说服力不强。中药复方制剂在降酶保肝、抗肝纤维化、调节免疫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抗病毒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中医外治法在乙肝治疗中的优势已经开始有部分学者在探索,中药汤剂治疗CHB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需要有经验的中医大夫,辨证进行个体化治疗,而这往往与大夫的经验有关,临床重复率不高,这也就是中医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因此,今后应当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继续加大对名中医治疗经验的总结,以提高中医药的疗效。

总的来说,中医药治疗CHB的优势在于辨证施治、整体调控,中药可在多系统、多层次上发挥治疗作用,在改善症状、保护肝细胞、调节免疫、促进肝细胞修复及抗肝纤维化方面有优势,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守住中医在治疗的优势,在抗病毒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相信古老的中药在现代人不断地研究与开发中,其治疗作用会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夏红梅,尹卫华,李茂文,等.加减甘露消毒丹合二陈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2):18-19.

[2]张秋云,刘绍能.慢性乙型肝炎“毒邪论”[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8(13):82-83.

[3]阮公实.金实教授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经验[J].吉林中医药,2003,23(7):7-8.

[4]蒋幼林.王育群治疗慢性乙肝经验辑要[J].江西中医药,2002,33(5):4-5.

[5]包剑锋,黄劲松.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治思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5):996-998.

[6]陈华东,何浩,张玉亮,等.百鹰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3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 21( 6) : 172-191.

[7]刘绍能,陶夏平,王融冰,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演变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2):14-16.

[8]徐慧.谌宁生主任医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介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3):160.

[9]黄贤樟.乙型肝炎中医治疗之思考[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 (5):446-447.

[10]王春芳.金洪元辨证治疗慢性乙肝临床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 (1):22-23.

[11]吕文良,陈兰羽,闫洁,等.中药辨证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2):165-167.

[12]郭晓华.慢性乙型肝炎辨治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1):778-780.

[13]汤乃康.解毒化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5例[J].河南中医,2005, 25( 11) : 37-38.

[14]刘旭强,李秋伟,赵杰,等.三仁化湿合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85-86.

[15]谷灿立,张振强,付月箫,等.中西医结合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医药,2008,3(4):204-206.

[16]葛香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8,28(8):38-39.

[17]谌宁生.中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16(6):379-381.

[18]亓勇,赵学印,吕翠霞.脐火疗法治疗脾虚型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6):10-11.

[19]秦小珑,李慎勤,江一平,等.针药并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100例[J].江西中医药,2009,40(10):61.

篇5

关键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思路

最早在1979年林中鹏教授提出的是“中医现代化”这一概念。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医学辩证法讲习会上,还提出了中医现代化的经典定义: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武装中医、发展中医;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阐明中医。自1996年国家正式启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以来,逐渐开始称“中医药现代化”。2003年国家颁布了《中医药条例》,更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吴仪副总理在2004年全国中医药会议上也指出“要努力继续切实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但对中医药现代化的理解及其实现的途径,目前意见尚不统一,下面笔者从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1 基础理论的现代化

所谓“现代化”就是指与同时代的其他科学技术发展同步,达到同时代的先进水平。《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著作就代表了中医药在不同时期的先进水平,可以说是历史各个时期中医药的“现代化”。在当时虽然是最先进的,但沿用至今,有的内容已经陈旧,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相协调。因此,要敢于并善于否定旧的理论,根据新的科学实践,修正原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对新的现象、新的问题作出新的解释、产生新的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发展,也应该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来补充、完善、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由于历史的因素造成了其形成时必须要与古代的哲学思想融会贯通,用朴素的唯物辨证法,即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所以就表现为哲学的思辨性,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而其应用则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认识中医科学的这一特点对如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是非常必要的。现代的控制论认为,认识客观“黑箱”有两种方法,即打开黑箱和不打开黑箱。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就是通过不打开黑箱的方法,所以用西医还原论的方法,通过解剖、实验,从分子水平或基因水平上来观察、研究人体并不适合于中医,近些年这方面的研究并未使中医基础理论取得突破也证明了此路是行不通的。中医的很多理论是无法通过现代研究来证实的,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现代研究无法证实它的存在,然而它在实际应用中却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有人曾经将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拿汉字输入法的发明来比喻,笔者觉得有一定道理,当时汉字输入法未发明以前,有人建议用汉语拼音代替汉字,这就类似于用西医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但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汉字输入法最终研制成功。所以,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应根据中医学理论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研究等理论来分析、研究中医,对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在原始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升华,这才是使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的正确途径。

2 诊断方法的现代化

《内经》确立了“以表知里,司外揣内”这一把握机体作为整体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人体信息的方法。所以中医学诊断是以望、闻、问、切为主要手段,即依靠医生和病人的感觉器官认识疾病现象,基本上不采用仪器检测手段。由于人的主观感觉的局限性,导致中医关于疾病现象的描述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可靠性差。尤其是脉诊,明朝的李时珍就曾感慨脉诊是“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如果在现代科学技术允许的条件下,作出相关定量分析则会大大地提高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如中医的消渴证,表现为“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其中一大部分就是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但糖尿病有一部分病人症状不典型甚或没有临床症状,用中医的望、阐、问、切就难以明确诊断,但如查一下血糖、尿糖等相关检查,我们就很容易诊断了。所以,现代医学应用的各项化验检查及影象学检查,只要有助于诊断,都可以采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医特色的证候、舌苔、脉象更应制订客观化的指标和研制相应的检测设备,以实现中医诊断的标准化。

3 治疗手段的现代化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几十年来对中药的研究如中药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理作用、剂型改革等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有人认为中药现代化应包括两部分,一个是“现代化地研究中药”,一个是“中药的现代化研究”。“现代化地研究中药”又称“研究中药、现代化研究中药、中药现代化开发”,像青蒿素、联苯双酯这样的现代单一化学成分,就属于第一种情况。而“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是以中药为前提,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这个前提下,不拘一格地利用现代技术来研究中药。张伯礼提出应重视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运用传统理论和现代植物化学研究方法,开展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反畏、七情和合、配伍及禁忌等中药理论研究,提示其内在规律和科学基础,达到中药基础理论科学阐述,构建现代中药理论体系。他提出的“方剂的有效组分”概念是中药现代化道路上做的初步探索。所以研究中药一定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这样研究出来的成果再现代化还是中药,中药现代化要以此为主要任务。

篇6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世界的现代化程度已经使人类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大量成果。但是,人类本身却不断地遭受着环境变化、社会关系和疾病侵扰等诸多问题。摒除客观条件的不易控制性之外,人类在生理病理、应变机制、病症治疗、预防康复等多个方面的认识,实际上还是很肤浅的。举例说无处不在的病毒性感冒早已对人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可是至今医药学界在防治措施中并无良策,往往处于被动之中。

由此,不能埋怨一百多年来医学理论的迟缓发展,也不能责怪当今的医学科技不发达。究其根本的原因,笔者认为还是世界两大医学体系——中华医学和西方医学目前未能真正地融会贯通,所以不能形成合力以对付病魔和提高人类自身的健康素质。

然而,通过中国对中医药伟大宝库半个世纪的发掘、整理和提高,可以说中华医学已经开始迈入脱离虚玄理论,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了——这就是即将崛起的现代中医学。后者通过崭新的生理应激理论,已经能够基本说明中医的科学性、规律性、诊治法则和临床效验。与此同时,对于生理应激理论十分陌生的西方医学来说,也存在着一种继续前进的机遇,从而在诸如现代人体平衡理论、人体机能状态分类、亚健康问题、诊治对策等方面,获得崭新的认识和有益的进步。如是说,以往难于融洽的中医学和西医学已有了一个共同的结合点,这就是当今世界医学界都应关注的生理应激理论的意义所在!就此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1 中国经络科学研究成果的启示

众所周知,经络学说是中医学最为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在中医典籍及现代研究中,对经络有着各式各样的描述和阐释,真是莫衷一是。但是其中有一套学说逐渐脱颖而出,这就是在1986年9月北京召开的“中国针灸学会经络研究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上,笔者正式宣读的经络本质的“血管及其神经学说”。 此学说坚持了古代医家的一贯思路,合理地揭示了经络的主要物质基础就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

上述见解,别以为对西医学来说尚属已知结构,但其中却存在有许多的未知认识:例如交感性神经的节段性规律、交感性神经在体表-内脏双向联接中的作用、交感性传入神经的生理属性、交感性神经的感知及与大脑皮层的关系等等。然而根据笔者大量文献资料的论证,我国医家在公元前就发现了脉及支配脉管的交感性神经,并被称为“经脉”或“经络”。 解析后来看,它的结构及功能在古代经络学说中阐释的明白清楚,应用的得心应手,并使中华医学在上述领域已经独领两千多年。

深入地说,经络这种人体结构具有流动性和感知性的属性,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为主要基础的功能性表现;循经感传及慢速性是交感性传入神经基本的内脏性感知功能;“心胸内关谋”,“肚腹三里留”等经验反映了交感性神经潜在的特异性节段联系;针灸经络穴位所导致的神经-体液性调节,是由于激活了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以及中枢下丘脑所形成的,后者也是一种血管-神经复合结构,具有交感神经系统中枢和垂体门脉系统的双重作用。如此等等,科学地说明了经络的许多低级属性及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调节作用。追溯这些原因,可以在环节动物如蚯蚓水平发现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的雏形,并且在人体内现存的交感神经干(链)就是这一进化的痕迹。有关这个问题的详细论证和具体说明请参见笔者专著《现代针灸学概论》一书[1]。

这里不得不指出的是:在当今世界的医学研究中,躯体性神经及大脑的意识支配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经络本质的研究而显得事倍功半,并且还延缓了人体生命科学的深入研究。这是揭示经络本质的另一种意义或启示。

2 生理应激理论的发展

在人类探讨自身生命规律的时候,不能不提及西方医学近200年来研究人体平衡理论的经典过程。19世纪里法国伯尔纳(Bernard)提出了以循环系统起核心作用的“内环境”学说,20世纪初美国坎农(Canmon)提出了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为中心的“稳态”学说。在1956年加拿大病理学教授赛里(Selye)提出了以交感神经-肾上腺皮质系统为中心的“应激”学说。这种应激被认为是机体对不良刺激或应激情境的反应,并具有保护性和适应性的功能防卫反应。所以,这种应激学说的特征是可以包含三个反应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的一般适应综合征。至此,现代神经-体液理论已经比较深入了,但就学术系统来说,仍给人难以自圆其说的遗憾。

然而,当人们关注中华医学传统经典的时候,当中西医结合学者审视古论的时候,许多灵感可能就会不期而至。正如前述,“经脉”、“络脉”、“气血流注”、“阴阳平衡”、“五行生克”等等,可以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古代朴素的神经-体液调节的雏形。特别是在1963年,中国著名的生理学泰斗蔡翘教授在赛里应激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理应激”的概念[2]。这种生理应激强调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从刺激反应恢复到原来正常状态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过程。由此可见这与赛里应激有着根本的不同,即后者一般被视为“病理应激”。这种不同似乎并未引起西方医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在中国却很早很默契地被用来认识针灸针麻的调节原理了[3]。

深入地说,针灸针麻的实施非常符合生理应激的概念和过程;同时,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生理应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笔者的系列研究还证实:针灸针麻术所导致的机体反应基本上是在如下七个系统中进行的:交感神经系统、血管系统、血液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脏系统。这七个系统不仅是针灸针麻调节原理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整个机体维持体内生理反应和病理反应的基本单位,因此可以统称为生理应激系统。站在人体生命科学的高度还可发现,这个大系统也是人体生命机制的基本调节系统,或经常被人们誉为“生命力(又称为内驱力)”的系统。

解剖生理学指出,血管系统作为血液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等的传输基础,应该是自环节动物以来最基本的生物结构。交感神经系统可以在中枢痛觉调制系统的调控下,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神经递质调节着血管系统、内脏系统。特别是中枢中的下丘脑,不仅是典型的血管-神经结构,执行着调节垂体门脉和高级中枢植物性神经功能的重要功能;并且也是公认的表现出生命力及维持生理稳态的必需结构。例如在环节动物的血和血管开始构成为一个闭锁性的循环系统,与此同时也才开始具有了由若干神经节组成的链状神经系,这样两者就可以在保持内外环境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联系到实验研究已证明了经络具有的许多低级生物属性,所以笔者有理由认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核心理论的经络学说,可以说在结构布局和调节功能两方面,实际上早已勾划出了一幅神经-体液调节理论的原始画卷。现代研究也已经揭示了经络气血的重要物质基础,即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竟在生理应激状态中起着枢纽样的作用[1]!由此不仅展现了中医学现代化的良好条件,而且也促进了现代医学的成熟发展。

3 现代医学理论的重大进展

例如至今尚属天下难题的现代人体平衡理论,在中医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之人体平衡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到生理应激理论就可以这样总结出来了:以血管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为枢纽的生理应激系统在维持和调节机体内、外平衡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体内平衡是系统性调节的结果。其中枢纽的作用已由中国古代经络学说所全面阐述,其中的系统性调节即是组成生理应激系统的七个子系统之间的平衡或再平衡。由此比较西方医学研究中只强调单一结构的弱点,中华医学的整体观更能全面地认识人体的生命机制了。

这一成果再结合到中医体质学说关于“视人五态乃治之”的思想,现代中医学还创新地提出了现代人体机能的五种状态,即生理状态、代偿状态、生理应激状态、病理应激状态、衰竭状态。这一突破不仅真正体现了古为今用,也使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观前进了一大步。特别是在诊治过程中,如果不仅知道病因(这是西医的长处),而且也知道患者所处的状态(这是中医的长处),那么就会使整体诊断更准确,个体治疗更贴切。因此以中西医结合为特征的现代中医学还提出了崭新的复合诊治法[4]。

又例如时下人们喜欢谈论的所谓“亚健康”(又被称为 “半健康” 或“第三状态”)。很多人都为处于如疲劳、睡眠欠佳、消化不良、多汗、易怒或易忧郁等等状态而苦恼。目前“亚健康”仅仅定义为无病与有病之间的状态是既空洞又不准确的。显然西医学和传统中医学都没有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然而,现代中医学采用的现代人体机能状态分类法,就将 “亚健康”归为“生理应激”状态。这即是在平常态、代偿态、生理应激态、病理应激态和衰竭态等五种状态中的第三状态。其中既明确了“亚健康”在整体上所处的生理病理状态,又在经络辨证中也有利于病或证(态)的转归分析。这样不仅使现代中医学既有了传统中医的特点又有了现代医学的特点,而且使中医药和针灸成为了调节和治疗这种状态的最佳疗法。

4 小结

中国进行医学现代化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其中的重大步骤就是非常开放地把西方医学也当作主流医学之一,并与中华医学并驾齐驱。与此同时,在中国古代医学丰厚的理论阐述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传统医学的科学内核一旦被破解和揭示,就会升华传统医学达到质的突破—这就是现代中医学的企求和目标!

通过本文对生理应激理论及其应用的初步介绍,特别是已经在现代针灸学的理论和临床中的成功应用[5,6],说明了应用这套科学的“大理论”来指导现代中医学的总结和应用是非常可行的。站在世界医学的高度,中医学现代化的进程,不仅仅是中华医学的巨大进步和荣光,而且也是现代医学的催熟剂和完善机遇。而今,具有中国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生理应激理论已经明明白白地摆在了大家的面前了!如果讲究科学发展观的管理层和医学界能抓住这一重大契机,那么在中西医真正结合之际,就能展示现代神经-体液理论的应有进展,就能展示世界现代医学体系的最新模式,就能展示保障人类健康的最佳方案,也就能早日展示人类“医学大同”的理想蓝图!

【参考文献】

1 袁其伦.现代针灸学概论.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

2 蔡翘. Selye应激学说与生理应激.生理科学进展,1963,5(1):1.

3 袁其伦.现代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香港:华杰国际出版有限公司,1997.

4 袁其伦.现代针灸学临床实用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篇7

【摘要】外科牵涉的相关医疗领域比较广泛,并且占据着一定的医学位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外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医学的全面发展,在医学领域中具有发展方面的重要性。文章就外科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更好地对医学发展有所贡献。

【关键词】外科 医学领域 重要性

引言

外科,从字义表面理解为外伤等一序列身体表面疾病治疗的科室为外科,但是,从医学的角度来解释是指研究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和治疗的科学,是以手术切除、修补为主要治病手段的专业科室。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外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各医院外科的专科设置原则与内科类同,通常与内科相对应。外科方面的疾病主要分为:创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功能障碍等五大类。

外科主要分科为:普通外科(简称普外)、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矫形外科、神经外科、烧伤、整形科、显微外科等。

一、外科发展概述

外科隶属现代医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医学项目,外科主要实现实现如何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去解除病人的病原,从而使病人得到治疗,恢复健康。这方面的深入治疗和发展研究。外科和医学领域的其它科目一样,也需要了解疾病的定义、病因、表现、诊断、分期、治疗、预后,而且外科更重视开刀的适应症、术前的评估与照顾、手术的技巧与方法、术后的照顾、手术的并发症与预后等与外科手术相关的问题。

从先前古埃及出土的木乃伊的头颅中,医学人员发现木乃伊头颅留有手术的痕迹。在我国2000多年以前,外科在战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得以发展并不断完善。19世纪末,现代医学开始问世,起先经常由受过培训的理发师执行手术——即所谓的“医疗理发师”(barbersurgeon),因此在今天的许多英联邦国家外科医师被称呼为“先生”(Mister)而不是“医生”(Doctor)。在20世纪初,随着消毒、麻醉、止血、输血等技术的产生和进步,现代外科学得以逐渐深化及完善。现代外科奠基于是19世纪40年代,先后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感染和止血、输血等问题。

外科手术用的止血钳的不断改进,输血和补液也日益受到重视,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外科手术的范围,并增加了手术的的安全性。50年代初期,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的研究成功,为心脏直视手术开辟了发展道路。60年代开始,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进展,推动了创伤、整形和移植外科的前进。70年代以来,各种纤维光束内窥镜的出现,加之影像医学的迅速发展(从B型超声、CT、MRI、DSA到SPECT、PET)大大提高了外科疾病的诊治水平;特别是介入放射学的开展,应用显微导管进行超选择性血管插管,不但将诊断,同时也将治疗深入到病变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生物工程技术方面也将对医学领域中的外科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外科在不断发展中对医学领域的推动作用

无疑,在社会不断发展和医学不断进步发展中,外科不可能一层不变,其医学作用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现代医学在发展中不断实现纵深方向的发展,同时在时间和空间领域中不断得到完善。外科的不断完善与条,分科也变得多了起来,因此,外科要进一步分为若干专科;有的按人体的部位,如腹部外科、胸心外科;有的按人体的系统,如骨科、泌尿外科、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有的是按病人年龄的特点,如小儿科、老年外科,有的是按手术的方式,如整复外科、显微外科、移植外科;还有的是按疾病的性质,如肿瘤外科、急症外科等。

外科在不断发展中实现医学领域的不断完善,在通常病例和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不断的突破和创新发展,实现了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发展角色。推动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外科在医学领域中疾病治疗诊断方面的重要性

外科中常见的医疗诊断及处理医疗上的问题包含了创伤、各种胸腹部急症、先天/后天性畸形、恶性肿瘤、器官移植等,在临床应用上和麻醉学、特级护理学、病理学、放射学、肿瘤学等其它医学专科工作关系极其密切。随着药物、早期诊断技术与其他医疗科技(比如介入放射学)的发达,许多疾病的治疗都转变为非外科治疗为主,然而外科手术仍然是这些治疗无效或产生并发症不可或缺的后线支持,而外科微创手术(内窥镜手术)的领域也在蓬勃发展。

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出,外科在疾病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角色,发展空间之广,发展程度之深是一时半会无法完成探讨和完成深入研究的。外科各专科的全面繁荣发展,为人类健康创造一个个奇迹,在医学史上不断实现新领域的突破。故而,在医学临床诊断和手术运用中外科不仅具备前瞻性的发展特点,同时也具备其他外科以外无法完成的医疗难度而外科可以进一步解决的后勤医学发展性空间。故而,外科在医学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外科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医学发展中尤其是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医学研究和发展中,对外科的不断发展和研究创新,应对现阶段和未来有可能发生机已经发生的疑难病症,外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外科的发展历程来探讨,外科在其发展中无论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乃至世界,都有外科发展的足迹。在医学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来看,外科在医学领域中都有涉足,由此不难看出,外科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何伦;“让活人回到医学中来”[N];健康报;2010年

[2]柯利民;徐阳孙;试论医德[J];中医药学报;1981年03期

[3]龚道淑;胥树平;何之荣;护患纠纷对护士造成的心理压力及疏导[J];护理管理杂志;2006年01期

[4]蒋建中;外科护理中的风险管理模式和实践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6期

[5]徐玉涛;整体护理观念在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6]黄春玉;黄小兰;王红英;;创伤外科护理记录缺陷分析及改进措施[A];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护理学术年会暨全国妇产科新技术、新理论进展研讨会暨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暨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篇8

1 创新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制度

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任务,必须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认识程度,实行有效管理,明确在职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必须把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作为履行职业活动的义务,从而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颁布的《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中医药继续教育登记办法》等规定,建立与继续教育相符的激励机制,把参与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经历与考核、晋升等联系起来,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习的需要转变为学习的动力。同时提高中医要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加强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是实施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载体,通过近年来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的工作实践和科学研究,加强项目管理是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重要保证。

2.1 规范项目申报 凡拟申报的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项目内容必须符合《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申报、认可办法》的相关规定,严格规范三级项目报批程序,未经申报、批准的项目,一律不授予学分。同时,将每年批准的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内容、时间、地点、课时与学分通过文件下发,并在国家和省内的官方或地方网站进行披露以备查核。

2.2 加强项目实施管理 在项目实施之前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对师资的选择要求在国内外享誉盛名的专家和学者,或者在专业方面有独特见解的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授课内容方面要求具有中医特色,使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内容占有重要的比例,并形成专门的文字教材、讲义,根据专业需要可安排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鼓励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其他声像教材进行教学。培训结束时要进行必要的考试或考核,组织学员对本次培训的项目内容、任课老师、教材、教学效果等总体情况进行信息反馈评价,以期进行经验总结, 指导今后工作。

2.3 严格学分授予管理 根据《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中医药继续教育学分授予办法》等规定,严格按照学时授予学分,保障继续教育的效果。凡申报批准的项目,于组织实施前提交项目授课计划及日程安排表,根据报到人数预领学分证书。项目主办单位填写学分证书上各项内容,加盖单位公章,培训考核后发给学员,并将领取证书者签名确认的名单存档,以便于单位和个人查询。

2.4 建立完整项目档案 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实行档案管理制度。主办单位于项目实施结束后,将涉及项目举办的有关资料,包括教材或讲义、项目实施日程表、学员考核登记表、学分证书申领表、学员信息反馈表以及音像资料、多媒体资料等整理上报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形成完整的项目档案。

3 创新中医药继续教育模式

传统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已很难适应医学工作者对医学新技术、新方法的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需要,存在严重的工学矛盾,必须营造一种全方位、开放化的终生教育模式,给中医药医技人员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3.1 加强院内、院外继续教育 设立医院内专门从事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根据不同层次的医技人员采取不同的继续教育方式,巩固中医基础理论的培训、加强现代医学诊疗技能操作的培训,注重对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的学习。同时针对院内引进的西医人员举办“西学中”培训,让院内的中、西医人员都能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并与现代医学诊疗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临床,是提高中医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中医专业的人员在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方面相对薄弱,虽然一些中医医疗机构通过引进西医人才,暂时缓解专科人才缺乏的问题,但仍难适应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和手段的快速更新,因此,院外进修、参加学术团体组织的先进、实用的短期专科技术培训班以及国际、国内专科先进技术的学术交流会等,开拓诊疗思路,博采众家之长,将成为提高专科整体诊疗水平的重要途径。

篇9

在过去的几十年,人们一听到“癌症”这个词,往往会不寒而栗。WHO在其权威的《与慢性病面对面:癌症》报告中说:“癌症问题依然严重”,“2005年约有760万人死于癌症,占全球死亡的13%。”

多年来,各国科学家从不同的学科领域用新的科学知识和成果向癌症发起过多次冲击,提出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激素、营养、免疫等各种新方法,但想提出第四大抗癌方法(手术、化疗、放疗是公认的肿瘤三大疗法)的尝试,都因为疗效原因和作用机制不明确而不被人们所公认。现代医学在这方面的研究已陷入了某些困境,似乎是“山重水复疑无路”。那么,传统的中医学是否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中医可以治癌吗?

对中医学治疗肿瘤的效果的评估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在古代中国,只有中医,对中医治疗疾病的作用是不用怀疑的,当然恶性肿瘤也包括在内。但自从现代科学兴起以后,这就成了一个问题。因为中医学的认识方法、表述形式和现代科学都有较大距离,外界对整个中医进行了重新审视。

恶性肿瘤作为世界性的难题,现代西医尚且还在黑暗中摸索,中医学已经逐渐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自从麻黄素被发现以后,人们对这些草根树皮的态度大为改观。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传统中医学所用的中药几乎都具有的一定的药理作用,自然,借助经验将这些中药组成的汤方(指中药组方)就常有治病祛疾的功效。

“和尚”与“牧师”之争

自证清白的过程自然要被“”。一切的规矩都是人家定好的,严格按照现代医学的科研规范进行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部分证明了中医治疗肿瘤的作用。为什么只是部分证明呢?因为这些研究多是从单味药、甚至是单一的中药提取物出发来进行的,是针对现代医学的“病”,而中医药汤方的特点是复方,针对的是中医学的“证”。为了可控,现代医学研究都有随机、对照、双盲等要求,大概意思就是要求尽量排除干扰,药固定,人固定,病固定,而中医学治病既没有固定的药,也不会固定病。所以直到现在,中医学的个体化诊疗方式还是很难和西医的标准化治疗方式互相“通约”的。

中医常讲“辨证论治”,这个“证”可以理解为一个症状群,疾病的一个横断面。“证”的确定没有西医所说的“金标准”,比如“脾不统血证”,临床可表现为面色萎黄、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并可见出血,或便血、溺血、鼻衄、崩漏等。这些症状,按现代医学来讲,肯定属于不同的病种。便血可能是消化道疾病,溺血可能是肾脏疾病,鼻衄是呼吸道疾病,崩漏是妇科疾病……中药的方剂是对证的,针对“脾不统血证”中医可以使用“归脾汤”,且常常效果不错。如果要按西医的要求做实验,肯定有一大堆问题。不管是什么肿瘤,不管是哪一期肿瘤,一般来说,每一个患者某一时间都存在着一个中医所说的“证”。对症下药了,就有效果。

读者可能要问,既然中药对“证”有确切的疗效,那就是说得清楚,道得明白!然而,还有更复杂的问题在后头,对“证”本质的研究又要接受西医研究的判决。因为证类似于症状群,不够具体、客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判断。不像现代医学的指标可以定量,白细胞多少、血小板多少、呼吸次数多少、血里的氧气含量有多少,这些都可以精确的测量。

证是什么东西,现代医学没法解答,这也就意味着关于中医的有没有作用,作用有多大的争论还要持续下去。这很像是和尚佛经念得对不对,要由牧师根据圣经来评价一样!不抱有世界文化科学可以“多元”的宽容而正确的心态和观点,这种争论将永无休止,且毫无意义。

天窗正在一点点打开

其实,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体系,为什么要用西医、要用“科学”来评价中医呢?“科学”并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疗效才是检验医学的标准。是不是“科学”有什么关系?有没有疗效才是至关重要的。

我这里正好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位40多岁的张姓患者在眼眶后生了一个肿瘤。当时的主治医生提出局部手术治疗和放化疗方法。放化疗方法虽然使肿块缩小了,但病情反反复复。后来她考虑手术治疗。但由于肿瘤的特殊位置,必须开颅取出,风险较大。怎么办?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辗转找到了我们。我们为她进行了辨证论治零毒抑瘤调理,但调理的方向并不是针对眼睛,而是从肝开始调起,因为“肝开窍于目”,肝经上连目系,所以眼的生理病理莫不与肝有着密切关系。经过了半年的中药调理,患者的肿块开始逐渐变小了,最后不用增强CT,很难发现,而且至今没有不适症状。像这样的病例,在我们的实践中还可以找到许多。

中医治疗癌症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公认,特别是在晚期肿瘤、难治性肿瘤的治疗中,人们更愿意使用中医的手段,即使对早期肿瘤,许多西医也认可了中医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的合理性。西方国家在面对癌症一筹莫展的情况下,对中医也充满了期待。我国某著名医科大学肿瘤学术代表团访问加拿大的著名医院,对方提出的要求竟然是希望和中国的中医合作进行肿瘤的研究。

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中医药对肿瘤的多个环节都有作用。比如它的扶正功能可以调整免疫,增强体力,防止肿瘤拖垮人体;它的诱导细胞分化、凋亡乃至杀死癌细胞的功能可以对肿瘤细胞的分裂繁殖起明显抑制作用;它消除“癌症发生场(利于癌细胞生长、分裂、繁殖的周遭小环境)”、改善内环境等的功能可以防止癌细胞的转移。这是中医之所以能治疗肿瘤的最基本常识。

三大优势引人注目

过去,人们总以为,中西药只能调补调补,或肿瘤治疗中作为化、放疗的辅翼。其实,这一认识大错特错!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医药自有众多优势,只不过人们未充分加以利用,以至于其无法很好的发挥而已。

在国家级大学教材《现代中医肿瘤学》中,以充分的证据提出:现代中医学至少在肿瘤防治中的三大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甚至主导作用,而不只是以往认为的作为西医药的一种配角或仅仅作姑息性治疗方法。这三大优势包括:

第一,能有效地防范肿瘤的发生发展。治“有形’之瘤,固非中医学之所长,但对预防尚未“成形”之瘤的发生,及瘤已被根治后的复发,或与癌共处,带瘤生存,传统中医学则有其广阔用武之地,且有可能跃居主角之位。从癌前病变细胞的非典型增生发展成原位癌,再从原位癌发展成具有浸润或转移能力的进展期癌,约需5~20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漫长的发展阶段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预防与治疗空间,或阻断其发展,或使其逆转在癌瘤尚未“成形”之前,扼杀于襁褓之中;也就是有效地防范肿瘤的发生。遗憾的是,过去对此认识不够,以致尚缺乏有针对性的努力探索及积累相应的有说服力的资料及经验。

其次,中医治疗肿瘤原有的优势领域还包括多个方面――如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继发症;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机体内环境,调整免疫;或当肿瘤患者已接受手术或放疗治疗,或化疗缓解后,运用中药防止其复发或转移,巩固其疗效。

第三,中医学还可以在肿瘤的直接治疗中发挥重要或主要作用。在许多西医学黔驴技穷的领域――如胰腺癌、胆管癌、肝癌、脑瘤、肉瘤,以及已复发或转移的中晚期肿瘤治疗中,努力探索,可以争得重要的“话语权”。特别是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抗癌有效成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诱导癌细胞分化和凋亡,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医药学将大有作为,并在癌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3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篇10

长期的医疗实践己经反复地证明,中医学基本理论在指导临床防治疾病、增强健康保健等方面具有着显著的科学性,但是,隐含在其中的科学内涵尚有待于运用现代科学的思维和手段进一步研宄和发掘。在中医药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过何种模式将科学的中医学理论传授给学生,是迫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在论述了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思路。

1.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卫生体系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以及中西医结合研宄的基本理论,其基本理论涵盖了中医的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腧穴等学说,其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完整性以及指导临床实践的正确性,己经被长期、反复的检验和证明,其科学性是毋庸质疑的。但是,由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其基本理论大多停留在整体、器官和系统的宏观水平上,缺乏细胞、分子以及基因等微观水平的研宄;并且其科学性多滞留在朴素的辨证唯物理论上,由于缺乏现代科学实验的客观证实,以至于其科学性受到了无端的质疑。由于中医学基本理论科学性的研宄相对缺乏与滞后,因此蕴涵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固有的科学内涵没有能够充分地展现,严重防碍了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科学发展观认为,中医药学继承与创新其关键在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而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医理论现代科学化,实现中医药理论现代科学化是新世纪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促进和实现中医药现代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充分吸取现代科技的成就,对中医药基础理论进行证明性、发展性乃至批判性的研宄,使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现代科技的特征。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否实现了现代科学化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科学性和先进性,而科学性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基本理论 借助于现代实验学的方法、手段进行分析研宄。从医学的共性来讲,中医学基础理论研宄应当借鉴现代医学中的实验科学思维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生理、病理以及药理等理论进行科学性的诠释。

2.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可行性

中医学基础理论研宄与发展的实践己经初步证明,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六腑虽然与现代解剖学中的同名器官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很多情况下中医学脏腑的某些功能己经在现代医学中找到了相对应的功能系统。如中医学的/肾”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有关,肾阳虚的定位在下丘脑;中医学的/心”与现代医学循环系统的心血管功能具有一致性;中医学的脾脏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吸收功能密切相关;肺与大肠相表里”己经从形态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治疗学等得到了证实等等。上述有关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从而说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物质性是可以通过科学实验证实的。

中医药院校是培养和造就继承与创新中医药学高级人才的摇篮,在实行中医药学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将科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传授给被培养者,用何种教育方法和模式培养出具有继承与创新能力中医药学高级人才,是迫在中医药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运用现代实验教学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重视和发展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改变中医基础学教学依附于单一的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以现代实验教学科学方法和手段作为切入点,探讨和建立能够展现富有科学内涵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直接、更容易地理解、感受和接受科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睿智地揭示和发展科学中医药学高级人才的目的。

3.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内涵构建

3.1师资队伍的建立教师始终是教学中的主体,是能否建立起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比较长期艰辛的工作,目前只能够从现存的师资中,遴选既具有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又具有现代医学科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教师为主体,建立一支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所构成的师资队伍。各门课程中要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组成学术骨干团队。并加以培训和训练,达到既具有深厚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功底,又娴熟掌握实验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能够在授课过程中阐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同时,适度地将现代医学科学研宄中医药理论的成果进行针对地介绍;在现代医学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又能够引入中医学基本理论,加以适度的说明。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能够带领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

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在职教师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是建设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教师遴选上,一是要选拔在中医药院校系统地受过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教育,毕业后又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现代医学教育,或是研宄生阶段在现代医学基础学科专业毕业;二是在西的哪种形式教师,都应该进行系统的培训,由经验丰富、中西医理论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专家进行训练和培养,以期达到合格的水平。

3.2教学资源建设建立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进行教学大纲的建设,在目前应用于教学相关课程的大纲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具体的做法是:应在现代医学基础课程中适度地增加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在中医学课程中适度地增加现代医学基本内容,但是一定要控制好内容的量。然后根据大纲的调整情况,进行适度地调整教材内容,和编写相应的理论与实验教材。并且要特别注重建立不同课程需要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基本内容。目前中西医结合各类教材己经开始陆续出版,但是其内容的选择是否具有针对性、其中西医和中医内容量的多少、两种医学内容衔接的连贯性和吻合性等,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所以在选择教材时必须仔细、认真,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实际性地选择中西医结合性教材。在选好教材基础上,根据教学时间分配,完成教案、教学讲稿、多媒体课件等的编写与制作工作。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建立新的、能够体现中医基本理论科学性的实验项目。

3.3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立实验基本技术训练、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按知识结构和专业进行分模块、分层次的设立实验教学模式。具体由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创新技能训练模块构成。

(1)实验技能和验证性实验。在进入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之前以及进行的过程中,应首先完成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并且结合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完成各个课程的验证性实验项目,为进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打好坚实基础。在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和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新项目建设和发展。要为开发和构建具有中医药院校特点的中医、针灸、中西医结合和中药性实验教学服务。

(2)综合性实验。依据生理学、病理学、中药药理学、针灸学、中医学基本理论等多门课程教学进展,即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的量,构建综合性实验平台。该平台打破了不同医学体系、打破了课程体系、更打破了课程内部的章节顺序,而构建成现代医学基础各门课程内部的系统与系统之间,各门课程与课程之间、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交叉;建立人体器官与器官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器官与分子水平之间、整体与细胞水平之间的广泛而深入的交叉性综合实验平台。在此平台上实现现代实验技术为证实与展现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服务。

(3)设计性实验。在通过了综合实验阶段的学习和锻炼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以证实和展现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规律的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常由学生组成课题研宄小组,自己提出实验设计方案。首先确定所设计实验的目标和想要说明的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哪一个科学问题,在确定的实验设计的目的与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文献收集整理、进一步构思选题,设计实验的技术路线、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及所应用的手段,直至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再由教师审阅修改后在小组会上进行开题论证,其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后,组织学生开展预实验,通过初步的实际实验或观察获得数据,认为可行后进行正式实验,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书写成报告,最后进行课堂答辩等。同时要明确注意事项,并且根据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合理安排实验设计方案。

必要的情况下,由教师提出实验题目,组织学生实施。

3.4建立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水平的客观评价系统建立理论、实验教学的评价系统,是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重视新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积极参加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学中习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为评价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即医考核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来制订,不但要全面考虑理论与实践比重关系,也要兼顾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特别对实验环节的考核,不但要对实验基本训练内容和验证性实验操作掌握的情况,更要对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能力进行测评,努力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考核体系。

具体做法可以将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与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分开进行考核。同时,还应该考虑将实验理论知识与具体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分别进行。实验理论知识可以用笔答或从己经建立的计算机题库中抽题考试形式进行;实验技能性考试必须在实验室实地进行。并且根据各类型实验的所占比重来确定成绩的百分比。因为综合性实验是获得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内涵的重要途径,所以必须引导和促使学生着力于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内容,此部分评价方法应该专门设立既体现基本理论又能够体现动手能力考核指标和项目,同时不但把重点放在具体动手操作能力与水平上,而且更能够透视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