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篇1

1.课程设置

旅游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要学习好这门课程,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这门课作为考试课只注重理论讲授,而没有实训课的安排。理论授课学时的安排最多56个,另刨除假期,实际的理论授课学时只有50个。在这么短时间内要在课堂上把涉及心理学和旅游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好,并与一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这对学生来说并非是件易事。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设置一定时间的实训课安排来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授课教师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旅游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均来自心理学这门基础学科,枯燥而抽象。教师要讲好这门课难度大,学生要熟练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也非常困难。目前,各高校讲授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的老师基本上来自两个专业背景,一是旅游管理专业;二是心理学专业。这两类专业背景的老师有各自的优缺点。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类的教师,对旅游管理的基础理论及旅游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对心理学只有部分涉及,未深入研究;而作为心理学专业类的教师,对于心理学理论掌握得比较透彻,但对于旅游业可能就知之甚少,这将对授课的效果则无法保证。

3.教学方法

在旅游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还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上,旅游心理学的教学也不例外。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的理论比较抽象,再加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觉到乏味,出现疲劳、思维不活跃、注意力分散等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依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一味地以自我授课为中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4.评价考核体系

许多高校该课程的考核仍采用期末闭卷方式进行。考试的分值采用百分制,在考核内容的比例上,基础理论明显高于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这样一卷定成绩、定掌握程度、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是偏颇的。这种考核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平时不学习,快考试的时候把所谓的考试范围,死记硬背就可以考一个不错的成绩。这样的评价体系,是导致学生上课热情度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低的直接原因。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是不符的。

二.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教师方面

对于旅游心理学这门应用型学科而言,高职教师除了要系统地掌握好心理学和旅游学这两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深入旅游一线进行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提高专业素养、充实课堂内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安排专业老师到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顶岗实践,专业教师与旅游者和旅游服务人员直接接触,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自己获得的实践经验与案例生动地与课堂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

根据旅游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旅游消费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心理、旅游企业管理心理这四个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将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构建成四大项目,编成独立且相互联系的八个教学任务,以此来更好的教学和引导学生。项目一:心理分析的认知(任务1:心理学认知;任务2:旅游心理学的认知);项目二:旅游者心理分析(任务3:影响旅游活动的心理因素;任务4:影响旅游活动的环境因素);项目三:旅游服务心理分析(任务5:旅游交通服务心理、食宿服务心理、游览服务心理、购物服务心理、娱乐服务心理、投诉服务心理分析);任务四:旅游从业者心理分析(任务6:旅游从业者心理素养的培养;任务7:旅游从业者人际关系的维护;任务8:旅游从业者心理问题的保健)。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旅游心理学的讲授过程中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例如:讲授法,介绍新知识、讲解概念、原理、定义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等,通过课堂的讲授,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同时在讲授时教师可以使用辅助教学工具,适时调整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法,通过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引入一些典型案例,先让学生自己分析,然后教师来点评,找出问题的根源,总结出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境模拟法,这种方法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自己来体验、理解知识点。围绕某个探究的问题,模拟不同的旅游活动场景,引导学生去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启发引导法,是指在讲解知识点时,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概念。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这个教学方法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构建者;实地调研法,例如,在讲授消费者动机这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把课堂的问题先总结出来,设计合适的访问问卷,然后针对旅游消费者动机的街头拦问,来掌握消费者的心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主动学习,能够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项目式教学法,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基本做法是: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的学习项目,每一个项目围绕着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展开,学习者以合作的方式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直至解决问题。作为这种学习活动的结果,学生通常要形成能表达自己理解的结果,比如报告、网站等。项目式学习可以让学生间通过情景模拟并将交流转化成为一个有效的实验机会。

4.完善评价考核制度

旅游心理学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制度的建立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偏向任何一方,都可能偏离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具体做法是:一要重视日常教学环节中的考核评价,平时考核可占总成绩的50%。其中考勤占10%,平时作业占10%,课堂回答问题、案例讨论分析占15%,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完成情况占15%。二要将期末考试成绩设定为占总评成绩的50%,这样可以有效扼杀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这类同学们的心理。试卷采用闭卷的形式,将基础理论和实际运用(案例分析)考核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既考核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检测了学生是否具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

篇2

一、整理教材知识内容

教材内容是大众化的,而学生的学习特点则是多样的,同时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能力差异,可以是学习的方法,对知识点的记忆,或者思维开拓的程度都有所不同,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结合学生日常学习中所反映的学习情况,然后回到教材上,总结或者探索新的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学模式。

例如,可以从目前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心理学》教材内容得知,教科书的内容主要可以整理为四个部分:心理学概述、幼儿心理的特点、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发展新趋势以及幼儿常见心理问题。那么结合目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将前面的两部分内容作为基础性教学,充分使得学生掌握好基础部分的知识点,然后从后两个部分的内容入手,和学生进行探讨研究幼儿心理在目前社会中的变化,理清幼儿的个性特点、情感和智商的发展情况。

进一步研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儿童智力早期开发和0~3岁亲子教育等儿童心理研究相关的新理论和新成果,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拓展性知识和扩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视野。由调查数据得知,大多数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课堂知识内容和掌握相关技巧的是幼儿常见心理问题这一部分,那教师应该把这一部分视为重点,努力探讨如何解决常见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二、制定教学新方法

1.进行师生互动,既有效又活跃

首先教师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那么教师可以考虑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思考课堂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辩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还有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幼儿心理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把收集的一些有意义性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小新,六周岁,特别怕黑,由小到大,睡觉时必须开着灯,至今仍然每晚都缠着妈妈陪他睡觉,白天也不敢在家单独呆着,自主独立性较差。”师生针对这一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讨论。从这样的互动环节上,教师能很明显地发现课堂教学气氛比起往常都更为浓烈,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加深其对知识点的印象。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探索思维

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有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精神。首先,在展开课堂讨论活动时,教师先把学生进行分组,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本班学生人数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合理地编排小组。实践证明,小组成员的数目一般在3到4最为合适,如果过少就会让小组讨论的结果不够全面,如果过多就会让小组讨论内容不集中,让小组长难以管理好组内成员。还有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和个性问题,最理想的是采用互补型的方式进行分配,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

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之后,然后给小组布置拓展性的知识问题,经过激烈的讨论合作后,由小组内任意一位成员进行对问题的解答。如果教师想有多种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不妨进行深入探索,前提是要符合实际情况。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组间答题竞赛的方式,这都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教学课堂气氛。

3.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情境想象思维

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身体感官,可以将知识生动、直观、形象化,更好地让学生把精神融入情境当中,利用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

例如,在教学幼儿心理学的内容前,教师可以把一些真实的纪录片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对视频里的景物、声音、动作表达出来的现象进行理解,或者思考对应的问题。往往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表达,使学生对事物发展的经过记忆深刻,在展开讨论的时候可以围绕重点,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使接纳的知识更为深刻,理解更为透彻。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夯实;基础知识;科学记忆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8-006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8.03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新课标的化学教学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深入开展,高考模式也相应的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近年来理科综合高考试题可以看出,高考中的化学试题综合程度日趋提高,且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如果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他们就难以适应理科综合高考的新要求和新变化,也难以在未来深造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

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促进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又是掌握知识快慢的重要制约因素,能力和知识是密切相联系的,是辩证统一的[1]。所以,忽视知识,特别是基础知识,就谈不上培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使两者相互促进和提高,才能更加适应新高考模式的要求。本文浅谈在化学新课标教学中如何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从而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会学生建构化学知识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掌握高中化学错综复杂的知识,没有系统的方法论做指导,必然效率低下,效果也必然不好。在教学中,应从化学学科本身的实际特点出发,灵活运用如下建构化学知识的方法。

1.分类转化法

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内容繁多、头绪杂乱,而且教材将其集中安排在必修一模块中。因此在教学中,内容过于集中,同时也无法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做教学指导,这使得知识规律性不强,学习后特别容易遗忘。为了克服困难,提高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分类转化法总结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主线,从而使繁杂的基础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规律化,使基础知识的记忆变得较为容易,有效的夯实了基础知识。例如对于金属和非金属的知识可让学生分别按如下的分类转化线索进行总结:

金属元素:单质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

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

2.组成性质法

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用上述分类转化法可以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规律化从而形成知识迁移能力。但对于不同物质所体现出的性质差异往往会掌握得不深、记忆不牢,这时如果再辅以“组成性质法”,使学生从物质组成和结构的本质角度理解物质的性质,则不但有利于元素化合物一般化学性质的掌握,更能对于不同物质共性以外的特性也会有较好的掌握。如对于碳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学生从分类转化的角度掌握共性知识后,还可再分析CO2、SO2、SO3的组成和化合价特点,进而很容易理解SO2容易被氧化的特性,从而在由Na2O2与CO2的反应迁移到Na2O2与SO2、SO3的反应时,不至于生搬硬套。

3.要点列表法

列表法是统计学上常用的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知识,用要点列表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使繁琐的知识变得清晰、简洁。如对于化学平衡的要点可列表如下。

由此可见,通过要点列表归纳知识,不但使繁琐的知识清晰简洁,而且,学习者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会变得更深刻。如果使用得当,效果一定不错。

二、在训练学生记忆知识方面下功夫

记忆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记忆包括记和忆两个方面,记是对于事物的认识和保持,忆是对事物的再认和回忆,要使学生掌握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必须要在记忆上下功夫。关于记忆,我认为记是忆的基础,关键在于记。这方面,我觉得既要强调记忆得法,又不能全盘否定死记硬背,这样才能让记忆成为积累化学基础知识的利器。

篇4

一、图式的涵义

图式一词早在康德的哲学著作中就已出现。在近代心理学研究中,最早对图式给以理论上高度重视的是格式塔心理学。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也十分重视图式概念。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图示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人的一生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图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如何被表征、被分类和被有效应用的认知理论。在如何高效学习及解决问题备受关注的当代,图式理论正日益成为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益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图式对高考生物复习教学的意义

学习不单纯是学习者只将知识存贮到自身大脑的记忆过程,而更应当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促使大脑重新建立新的理解的过程。基于图式具有的构建、推论、搜索、整合等功能,运用图式教学不仅使高三学生较好地掌握生物基础知识,而且可以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去思维、推理,发展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益。

(一)有利于生物知识体系的构建

高中生物学知识大至生物圈,小至分子,有现象有本质,有结构有功能,有过程有结果,有实验有理论,有内因有外因,有正常生理有异常生理,……知识零碎,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和运用。

图式理论指出,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其自身都有一定的结构,并处于一定的体系之中。高中生物教材呈现的知识内容虽然繁杂,但是各章节、各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如果能够建立生物知识体系,不仅提高识记、存贮效果,而且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也得到提升。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图式将生物知识结构化,把生物概念作为知识的最小单位,通过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最终以图式的形式呈现,再将图式与图式联系起来,构成知识体系。完善的图式知识体系的建立,使生物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便于学生将生物知识清晰地存贮于记忆中,便于在解题时能准确地进行知识定位,实现知识的再现和应用。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部分高中学生的生物知识结构过于简单、封闭,表现在:基础知识薄弱,局限于某些章节、某些知识点,缺少全面扎实的生物基础知识;只重视具体知识点的学习,知识松散、孤立,缺少系统性和有机联系性等。这种知识结构状况,明显是低功能的、缺乏活力,难以面对高考。

知识结构是问题解决的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是高考备考的基础。图式理论认为,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和优化。因此,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不是将概念以成品方式教给学生,而是要利用图式理念,通过抓住知识的中心与要领,统揽全局,引导学生打破知识的章节界限,对生物知识分门别类有效地组织起来,并将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通过这样的重新组合、综合贯通,建立整体化的高层次的图式知识结构,便于快速、准确地提取和应用知识。

(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问题解决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图式理论认为,对于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的最高阶段――问题解决能力,认知图式与智能技能、认知策略,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又以认知图式最具奠基功能。

图式作为一种结构良好的知识形式,具有体现知识点的罗列性、知识的概括性、知识间的联系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知识信息的选择与加工、变通和迁移、预测和推理,从而形成和发展能力。在高考生物复习教学中,教师利用图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将分散的的知识进行有效集合,分析生物知识间的因果、层级、隶属、比较等逻辑关系,提升对知识的完善、推理、联想、迁移等能力,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生物图式的建构与启用

图式教学过程就是积极建构图式、正确选择图式、灵活运用图式的过程。在复习教学中可以引导建构多种图式,并有效激活图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应用能力。

(一)建构高中生物学知识图式

复习教学中,可以借助多种类型的图式将高中生物必修、选修教材的各章节知识点形成横向、纵向知识体系,从而掌握完整的学科基本结构。

1.寻找联结,建构概念层级图式

概念图思维是由美国的教育家Novak教授提出来的。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连线、连接词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图示的方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概念层级图式有助于教师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理解已有观念之间的联系,将知识融会贯通,发展对知识体系的理解。高三复习教学可指导学生用以梳理某专题内容学习要点,使基本知识结构简要呈现。例如:在复习“染色体变异”知识时,可指导绘制概念层级图(图1所示)。

图1染色体变异概念图

2.分析比较,建构图表组织图式

对于要素分析多呈并列关系的生物事项,可借助表格图式。使用的图表有一览图表、系统图表、比较图表、示意图表、数字图表等。一幅幅图表既美观大方,又简洁实用,使原本长篇累牍的知识井然有序,复杂繁琐的关系一目了然。例如为便于分析“有氧呼吸过程”,可采用图表图式(表1所示)。其它如原生质层与原生质、适应性与应激性、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常染色遗传与伴性遗传等内容的复习均可应用图表组织图式。

表1有氧呼吸过程三个阶段比较表

3.梳理脉络,建构程序流程图式

流程图常用来描述事物的起始、发展、终结等过程,多用于反映事物或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即运作程序,在大量的技能训练中多用此图式。由于它推理过程清晰、直观且逻辑性强,能够比较清晰地表达复杂系统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生物复习教学中可以创设不同形式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为学生构建一个可视化的思维支架和清晰脉络,会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图2 动物细胞培养流程图

4.厘清关联,建构网络综合图式

网络图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图形化、结构化的表达。知识网络图更多与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有关。教师在进行复习时,可用网络图把相关知识点建立关系,将知识结构化,逻辑化,这样便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整合、应用。例如生物由微观至宏观的结构层次依次为:元素――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又如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可用图3表示:

图3生态系统成分网络图

(二)启用图式,发展学生理解应用能力

图式的即已存在于学生大脑中的生物知识仅是备考复习的基础,面对高考,启用、激活才是关键。图式一旦被唤醒,图式所附加的生物知识信息便快速被大脑感知,就可实现图式的理解、修正、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比较分析

教师根据相关概念的异同、生理过程的相似、原理现象的差别等,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式促使图式有效地活动起来。当遇到学生原有知识不清晰,学生难以应用,或者他们对相关生物概念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时,可以通过设计概念间的异同,来激活学生大脑中不清晰的图式,这样既可以巩固、提取运用旧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明确有关的知识联系。如复习“减数分裂”时,可以与有丝分裂进行比较,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的有丝分裂图式,通过比较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数目,较快地掌握减数分裂的知识并明确两类分裂的异同。比较分析法启用图式还可用于如“竞争和捕食”、“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DNA与RNA”、“两大遗传规律”等的复习教学中。

2.引发联想

篇5

生物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国内外新的生物技术等热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生物夯实基础知识的步骤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生物夯实基础知识的步骤和方法一、落实考试说明要求正确处理好说明与课本之间的关系

考试说明(下称“说明”)是高考生物命题的基本依据,也是指导高考复习的纲领性文件。每年的“说明”都清楚地阐明了当年考试性质、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和题型示例。因此,考生必须认真学习,深入研究。以高考说明中要求的能力层次为依据,以考试说明所列出的知识点条目为线索,对照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点和内容逐条复习,以明确考试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内容。根据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的特点,生物命题的思路是:“遵纲不循本”,即知识点的考查一般遵循说明不超越课本,但能力要求不一定是课本涉及的,可能会超越课本。也就是要求考生在复习时对知识点的处理应源于课本,但对能力的要求应高于课本。

力求抓住五点:①知识点,②考试点,③能力点,④应用点(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日常生活、环保知识的实际),⑤结合点(各章节的结合),要正确处理好“说明”与“课本”的关系。

二、重视课本,夯实双基、突出主干知识,抓好学科内综合

夯实“双基”,立足点首先放在课本上,课本是生物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蓝本”,应该重视课本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如课本中生物术语、概念、定律都具有规范性、权威性,抓住课本的知识点,把握好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按照高考的能力要求,对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拓宽、纵向加深。

纵向着重在“理解”,应有层次、有序,横向着重的是“渗透”,应有意识、有机。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要进行提炼、梳理、归类、对比,将隐藏在纷繁内容中的最重要的要领、规律、原理、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使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同时对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或未掌握的知识进行补缺强化。

立足课本,可以用专题形式进行复习,抓好学科内综合,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特别是那些反映生物学科主干知识内容、反映学科思想的内容和能够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内容,要稳扎稳打、脚踏实地。要理清知识的发生和本原,在教师帮助及自己的努力下通过分类、整理、综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有了牢固的基础,就可以从容应对高考,以不变应万变。

三、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①复习时要突出主干知识、重点内容

主干知识内容不仅包括学习的重点,同时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内容。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的基本定律、伴性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遗传育种、生态系统、免疫、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态工程等等。对这些主干知识内容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以此去分析和解决新情景的问题。要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薄弱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那种不分主次泛泛复习以及题海战术,无疑都是有害的。

②重视实验能力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方式、能力、技能和态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的。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重视实验知识的产生过程,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掌握好与生物实验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③要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指导着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思维方法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现阶段是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的关键性复习阶段,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很有必要。正确的思维方法,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运用,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分类、系统化、具体化、归纳、演绎推理等基本思维方法,一定要掌握好,并且牢牢抓住。

④强化训练、多思善问

能力考查是近年来高考的“主旋律”,现阶段能力提高可以通过强化训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达到及时检查复习的效率。现阶段强化能力的训练,老师认为应该以做中等难度题为主,在保证准确的情况下,力求提高解题速度。应当检查自己是否具备适应高考的题型和题量,还有适应高考的审题、题意分析等各种能力。

考生应当接触新情景的习题,加强识读图表能力的训练,善于从图、表提供数据的处理过程中理解试题,作出正确结论,以提高解题质量。善于归纳总结,想一想该题运用了哪些概念、原理?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属于哪一类,彼此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经过比较,以少胜多,抓住了代表性,就可以以一当十。这就要求考生找出题目原型,摸索解题规律,以后再做类似习题就可以运用规律性方法解题。

另外,现阶段的训练试题涉及的知识面广,有时要用到整本书,甚至跨课本。解这类试题,必须站在知识的全局和整体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对一些一时想不通的问题,一定要问,问老师、问同学,千万不要轻易放过。

四、分析失误、查漏补缺

现阶段还应该把复习重点放在分析失误、查漏补缺上。查漏补缺的目的是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方法是,对照自己平时练习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自己在知识、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练习,进行查漏补缺。特别要重视在“双基”知识方面存在的缺漏,增加知识的覆盖面。

还应该把自己做过的各类试卷中错误的部分装订成差错本,复习时仔细看看,边看边思考,找出易错知识和易错原因;检查是否能够活用知识,有无临场应变的能力。检查自己对前期所犯的错误有没有真正弄懂,错误有没有重犯。只有这样做,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高一生物的四步骤学习方法一、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听讲

很多优秀学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学生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我们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种矛盾,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通过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现,我们再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而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应该是很顺利的。有很多学生就是课上认真听讲,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总有些人,课堂上不认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白白浪费掉45分钟,反而在课下再花时间去完成转化,此时已没有老师的指导,只有课本上的内容,显然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如此花双倍或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就是常说的事倍功半。只要我们把主要功夫下在课上,那么,课下的负担也就会减轻,而且学习效果也会提高,时间上也会更加充裕,这就是常说的事半功倍。所以,听讲这一步骤是极为关键的。

三、复习和作业

每节课上,一般老师都要留一定量的作业,这些作业的内容多是讲课的重点内容,是应该认真对待的。作业的过程就是复习巩固听学知识的过程,但是,很多同学把作业仅仅当成是一种任务,甚至当成是个负担。因此,急急忙忙赶完作业,就认为当天的任务完成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学习的帮助是微小的。无论课上老师是否留有作业,课下都应该先进行复习,及时将当天老师所讲的知识复习一遍,这可以加强记忆,克服遗忘。心理学家对遗忘和记忆都进行过实验和研究,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就是说,刚刚学习完知识后,遗忘很快就开始,而且一开始遗忘得较多,过一段时间间隔之后,遗忘的发展越来越慢,遗忘得也就慢了。根据这一遗忘规律,我们应该进行及时的复习,不要等到遗忘得差不多时,再进行复习,那样,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由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所以我们复习得越及时越好。

每天的复习一定要避免机械的重复,而应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和老师讲课的思路,将老师讲课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述一番。

通过复习,加强了记忆,然后再来做作业,可以大大提高作业的效率,作业的困难、疑问、多可迎刃而解,而且通过作业又可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总结

总结是指在学习完某一章知识,对此章知识进行整理、重组,总结出该章知识的联系、知识的系统或知识的结构,以便我们能从知识的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加深理解知识和灵活掌握知识。总结的方法一般可用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和纲要法。

总之,做好总结是我们学习常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通过总结,不但可以复习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能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知识连贯起来、综合起来,使知识建立起各种联系。这样,就使我们能在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上来对待知识,就好像我们站在山顶上来看山下四周的景色一样,不但能看清所有景点,而且能看清各景点间的关系。由于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上来看待知识,我们也就有了驾驭知识的能力,就是说我们能灵活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了。

高一学好生物课的方法1、学会收集处理信息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纸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生物知识和敏感具体的生物问题,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生物知识。让学生课外要注意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生物信息。这不仅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充实知识、丰富阅历的有效途径。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知识,要使自己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培养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2、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篇6

微课程(microlecture),它是指一种以时间短,目的明确,多以依托媒体网络传播知识的一种小视频,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其前身应该是2000年美国教育部所提出的电子化学习(E—learning)。电子化学习是指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学习的可能,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使教育的本质发生了改变。其后2004年奥地利学者马丁•林德纳提出微型学习的理念(microlearing)。旨在通过应用微型媒体终端学习微内容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之后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微课程”,他认为建设微课程可按五个步骤:罗列核心概念,写出15—20S的总结,录制1—3min的视频,设置课堂任务将教学视频和课堂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近些年,我国对微课程的研究和应用步伐也在加快,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对微课程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微课程”指根据新课标和课堂教学关系,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2012年下半年也开始进行了微课的实践探究,他所论述的微课程是指在10min时间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了一个问题的小课程。目前微课程在我国还处于初期阶段,但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的微课程资源库都会建立起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建构也不例外,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因此,建立系统、科学、规范的微课程资源库十分必要,它不仅延伸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时也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构建

1.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政府部门应加快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微课程建设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软件、硬件的安装,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使每个学生能在现代信息环境中接受优质教育。其次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开发、微课程制作宣传、远程服务等方面的投入,鼓励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制作更多的本地的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优质视频等教育资源。最后通过加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以当地一些教育资源网络平台为依托,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建设。

(2)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制作和使用水平

心理学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能将一些难懂的知识转化为浅显的知识点,而且能应用相应的教育技术很好地将心理学知识制作规范的课件与讲授相融合,同时还应掌握一定的视频编辑、剪辑的能力。因此,要加强心理学教师对微课制作所需的各种技能的培训。心理学工作者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做好微课的设计和制作工作,同时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微课的学习,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疑难问题,并组织学生有效地讨论,营造学生适应网上学习的环境。

2.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对于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至关重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前中小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学校教育,而课堂教学的刻板、单调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构建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形式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微课程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要使学生获得有益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还要拉近心理健康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主动探索,联系实际解决自身问题。

(1)选择课题

选择课题时,应注意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难易性以及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性。中小学生由于正处于成长阶段,加之各年龄阶段的认识水平不同,有些以“择业”“婚姻”为主题的心理健康微课程并不适合他们,同时那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如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知识也不应选择。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一些基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因而中小学心理健康微课程的选择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成长困扰和心理困惑作为微课程制作的内容,结合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将课本中的一些知识点剥离出来,制作成5—10分钟的微视频,供学生学习、了解。

(2)编写教学设计

微课程也应有相应的教学设计,以便更合理地实施教学。设计的关键首先是确定教学目标,对中小学生目标不能定得过高,学习内容应简易、好学,符合中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其次是快速、新颖的导入,立即进入主题,讲解过程应围绕一个点,全方位系统的由浅入深地讲解。可以采用心理学的一些常态生活案例,形象生动地突出重点,剖析难点。解决学生的心理疑惑,录制一些心理辅导视频,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有心理问题时应有求助心理咨询师的意识等。最后,结尾要简洁、明了,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可以适当地扩展或引申心理学知识,利用问题和任务,促进学生思考和解决生活中与自身有紧密联系的心理问题。

(3)教学实施与视频制作

教学设计完成后,可以实施教学和制作微课程教学视频。针对微课程视频时间短的特点,教师在讲解时应适当使用一些工具标注讲解的重点、难点,抓取关键字的近景,而且拍摄的镜头移动应缓慢,同时还应配上重要的字幕;对于那些内容演示性的微课程,可以采用录屏软件,按照教学设计播放,同时配上写字板和麦克风,将传授知识的音频视频信息同步保存。在后期的制作中,可以采用音视频软件对有瑕疵的地方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利用编辑软件对视频进行有效的剪辑。对镜头进行编辑时要符合教学逻辑和中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应围绕重点、难点,构建一系列的知识框架,方便学生记忆与理解。对于编辑后的微课视频应加上字幕,便于学习者学习。总之,视频的制作应遵循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科学实用的原则。

三、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与使用

1.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平台建设

微课程制作完成后,可以借助校园网平台和校园微信平台以及本地的教育资源网络平台进行,供学生学习和评价。这一平台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搭建,也可以由学校建设。目前的平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计算机网络平台,另一种是基于手持式移动终端的平台。这些网络平台应具有以下功能:(1)可以供学生下载观看的微课程,也可以供教师上传的微课程平台。(2)平台应具有资源搜索的功能,此功能方便学生对一些关键字的内容检索、查询和使用。(3)平台应具备对微课的讨论与交流功能。通过学习者的观看、评价和建议,微课程的制作者可以进行相应的修改,然后上传到平台,供学生观看和学习使用。

2.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平台的使用

篇7

【关键词】迁移;迁移规律;电工教学

【Abstract】studies the migration is in a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mportant topic,to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field research work,has the count for much reality instruction significance,waits for furth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to u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fully displays it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 the promoter action.

【key word】migrates;Migration rule;Electrician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33.9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09-0080-03

学习迁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前者称迁移,后者称干扰。如何更好地排除干扰,让已有的概念、知识、理论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持续恒久的原动力,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迁移,还是干扰,它的产生和转化都是有条件、有规律的。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善于分析、研究、发现并运用其他规律,就能创造条件,促进迁移,防止干扰,促使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1影响迁移产生的条件

1.1基础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前提。迁移的主要表现是,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电工学及电子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介于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是基础课学习的必然发展。教学实践证明,凡是基础课学得好的同学,学习电工学及电子学就比较顺利。有些同学对电学问题理解较深,能够举一反三,说明这些学生原有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促进了迁移的产生。据此,我们应重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讲授和训练,切实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学会把实际问题归结为相应模型,以便为迁移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概括水平是迁移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庞杂的知识面前,凡是能够发现相互之间的联系,找出共同规律的就具有较高的概括能力,就能利用原有的知识去识别、理解遇到的新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猜测、判断、推理、证明、运算、检验、归纳、总结等能力,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促进迁移的产生。

1.3心理定势对产生迁移有重大影响。心理定势,指人的心理准备状态。学生应用知识的心理定势对迁移有明显影响,既能促使迁移产生,有能制造干扰。当学生充满信心、头脑清醒时,就会促进迁移;当学生信心不足、心情急躁时就会制造干扰。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保持清新头脑,形成有利的心理定势,克服不利的心理因素,以促进迁移产生,提高学习效果。

2运用迁移规律的方法

要促进迁移产生,防止干扰,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2.1由浅入深是促进迁移产生的关键。电工学及电子学是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数学、物理学关系甚为密切,对非电工专业学生来说,学习比较困难。在教学中,如果从物理学的电学知识入手,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逐步引入要讲的新概念;在加深对原有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理解新知识。这样,就会使原有的知识促进迁移产生,加快迁移速度。对讲课中遇到的主要公式,要在复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公式,使学生在推导过程中加深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掌握计算公式和计算技巧,从而促进迁移,提高教学效果。

2.2加强学习指导是促进迁移产生不可缺少的环节。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指导的练习能提高迁移效果;有指导的练习越多,越能产生积极的迁移,迁移效果也就越大。因此,在电工学和电子学教学中,不仅要抓好课堂教育这个关键,还要把课外辅导作为促进迁移,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2.3预测、控制、防止干扰,是迁移产生的保证。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大的实践性;既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而且在迁移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觉思维、猜测、转换、构造等能力。迁移和干扰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当迁移增大,就意味着干扰减少。因此,不仅要想方设法促进迁移,也要努力预测、控制、减少干扰。比如,电工学中的矢量计算方法,虽然是从数学、力学中引申来的,但也有区别。数学、力学中的矢量,不仅代表大小,同时代表空间方向;而电工学中的矢量是代表大小和时间顺序(即相位)。在这一点上,若不讲清楚,学生势必在理解中产生干扰,防碍对新知识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应尽量预测产生干扰的地方,采取必要的措施和相应对策,反复讲授前后知识的区别,使干扰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促进迁移。

3注重在知识的应用中促进迁移

3.1要掌握知识应用与知识迁移的区别。知识应用,是指把已或得的知识运用到解决作业或实际问题。知识迁移,是指在以前的情景下获得的知识,在新情景下对另一类知识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二者的区别是,知识运用强调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而知识迁移是无形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起作用的,并且这种作用比较持久。

3.2要辨证地理解知识应用与知识迁移的联系。知识应用和知识迁移这两种客观现象是经常出现的,一般知识应用会导致知识迁移,反过来知识迁移又能促进知识应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很简单的知识应用中不一定有迁移产生,而在复杂的知识应用中必定有迁移产生,这就是有些学生在理解问题是能够举一反三的原因之一。

3.3要以知识应用促进知识迁移,以知识迁移引导知识应用。电工学及工业电子学这门课程,既有电学基础知识,又有电子技术基础知识,还有电机等专业知识,内容十分丰富。要提高这门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应用迁移规律,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注意培养学生应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要在实验中引导学生把具体知识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又通过一般原理去理解新的知识和知道知识应用。

篇8

 

1何谓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最先是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郭思乐教授提出,其核心涵义为“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其特色是还原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的原有位置,力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体现了教育的真正本质和规律,能让学生愉快学习,快乐成长。

 

而反观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则可看作是一种“师本教育”,即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其课堂教学模式以讲授式教学为主,以成绩为最直接和最重要的考评依据,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因此容易产生各种教育问题。

 

生本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课堂的中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以及其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的指引者。因此,学生能真正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生本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终身学习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以这种理念为指导,自1999年开始研究者们已在国内、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小学、初中的生本教育体系,已形成一定规模,甚至有些科目配套编写教材。现在生本理念正逐渐渗入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同样必须实行生本教育。只是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还很缺乏。

 

2生本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大学教育至今并未完全被生本教育的理念所覆盖,但大学课堂本身又是一个极其需要生本教育理念的地方。大学生是一群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的人,并且在不远的将来就要进入社会独立生活与工作。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大学教育中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其作用和意义如下:

 

(1)“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能对心理学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帮助教师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反思,以便进一步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以及现有水平的课堂教学内容。

 

(2)让心理学学生在“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中更多地运用自身已有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发挥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能力。

 

(3)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中,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能刺激他们思考。如果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接近现实情境,就能够帮助心理学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境间的联系。思考现实问题能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多次陈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能帮助他们提高组织、沟通、操作、口头表达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心理学本科生教学中实行生本教育的可行性

 

本研究针对心理学本科生,在这个学生群体中尝试结合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并辅以初步的实践。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现有的应用范围,局限在中小学,在大学中尚未有应用。那么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特别是在心理学本科生中,生本教育理念是否适用?如果可行,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即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这便告诉我们,所谓的教育并不能只是去追求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改变学生的内在能力。就像爱因斯坦所说:“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当我们把理论知识忘却的时候,留给我们的只有精神层面的东西,正是这些指导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对我们的人生起到指引作用。

 

因此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应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这本身是个大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两个基本的方面来展开,探讨大学教育与生本教育理念相结合的可能性的问题。

 

一是在课堂中将原有的知识与实际的情境和需要相结合。大学生需要学到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真正获益。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依靠学习、记忆课本知识点是不够的。但这些课本中的知识点又是来源于前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因此,这些东西一定是有其价值的。因此,关键问题是如何将这些书本中的精华部分,还原成它原本的样子,可能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对所授课程非常熟悉之外,还要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应用更新,跟进社会发展的步伐,寻找到其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二是尝试采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模式,将老师讲授与学生讨论、讲演相结合。教师授课内容的变化会导致教学方式的变化。如果在课堂中增加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这部分内容,会加强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进行应用的动力,提高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及讲演机会,将他们的所思所想进行展示,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锋与互动,让课堂氛围接近一次头脑风暴的会议。在讨论时,老师仍应保持规划、引导与管理的身份。

 

4应用心理学本科教育中实施生本教育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应用心理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教育、咨询、研究、管理等领域胜任专业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心理学人才。这个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学的实际效果。应用型的人才必须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锻炼实用的能力。因此,须依据生本教育的理念对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进行改革,着重解决下列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上的探索。如何为学生增加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符合其兴趣但同时又围绕课程内容展开的教学内容是重中之重。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教师需要将注意力转向引导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转换,与自身经验相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更进一步,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问题情境,在这些情境中,学生要通过思考,结合前面甚至更早前学过的一些知识内容,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从而促进他们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并培养其积极思考的习惯。这部分内容的把握要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并且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收集新的信息这些方法来进行完善。

 

二是对学生的评价模式进行相应的转变。既然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了问题讨论这部分内容,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应该在评价学生时对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中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反馈。以前的学生考核方式是以期末考试加平时分的形式给出,期末考试大多情况下都是紧紧围绕课本内容进行考核,学生们应对考试主要靠记忆背诵。而平时分中的大部分分数,主要以考勤、作业等项目为基础,虽然课堂表现也会有加分,但仅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并没有占据较大的比例。而如果以生本教育的理念来看,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应是对其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评价内容。学生在课堂讨论与讲演环节中的表现能非常充分地显示其真实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甚至合作意识。对这些方面进行评价能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明确努力的方向在哪里。因此,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对评价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增加学生课堂表现的相应分值。

 

三是课堂氛围的营造。加入学生讨论与讲演环节需要教师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顺利实施。大部分学生从前习惯的是听教师讲授,自己可能一直保持沉默,只有少数学生会比较活跃。而加入学生讨论与讲演的部分意味着学生们都要加入讨论,如何鼓励他们完成这项课堂任务是个难点。首先要给予这部分环节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展开充分的讨论,学习观摩他人的表现,让学生逐渐进入角色,并准备自己的发言,而后才能充分展现。这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歧视后进生,也不能偏爱优等生,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各抒己见,采众人之长,共同进步。

 

四是学生学习任务的变化。学生除了要完成现有的课程学习内容之外,还应投入一些精力到对课程内容的准备与总结上。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学生们并不满足于了解课本内容,他们原本就希望能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而且他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去收集相关的信息。因此,如果想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可将与课堂讨论和讲演环节相关的内容作为课前作业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更加充分的准备,而在讨论后,要求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除了知识层面的内容,更要对自己的能力层面进行反思,督促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篇9

一、以广阔的基础信息知识为载体的基础知识储备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结构的一门学科,而现实世界是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规律运动发展变化的,这就必然使数学内容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因素。而一个对自然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有所了解的数学老师,可以教会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可以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正与负,数与形,静与动,常量与变量,分解与综合等矛盾的分析,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辩证思维的训练,促使他们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这就对教师具备广泛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缺乏这一基础知识的教师,哪怕将教材吃得再透,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只教好了学生对知识的要求,而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以崇高的责任心,事业心为主导思想的职业思想储备

教师的职业思想储备最有实效的内容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积极性,积极地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反思。课堂教学更是以积极的真情实意、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去感化学生。教师应积极地致力于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努力完成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专业能力,训练科学思维,展示学习策略四大任务,同时,积极地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因素和美学因素,充分发挥知识本身的魅力。比如在讲二项式定理所提到的杨辉三角时,讲极限思想时所提到的刘徽的割圆术时,以及其他中国古代人民杰出的智慧结晶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培养学生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讲集合、充要条件等知识点时,引导学生欣赏数学语言的准确清晰美;在不等式的证明和计算中体会节奏简洁美,还有几何图形和数式结构的相似美、对称美等。

三、以精深的数学专业知识为主体的核心知识储备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把系统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在数学学科方面要有较深厚的学术造诣,要熟悉和了解数学学科的发展史,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相近学科的相关理论和发展的趋势。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地扩展、更新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结构。另外,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和基础性三大主要特性:第一,数学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其主要功能就是作用于受教育的对象上,而不是直接用于改造自然和社会,所以教师的这种数学专业知识理论性特别强,对于与实际结合的知识点涉及不多,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弥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二,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函数、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向量、简易逻辑等几大知识体系,这些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第三,初中一般要求数学教师将数学知识的基础部分教给学生,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对数学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也成为历届高考考察的重点。

四、以学习方法指导,心理素质培养为基本体系的辅助知识储备

篇10

高三政治复习内容涉及五册书和一本民族团结教材,内容繁多,且书本、知识间易错易混点多,不易掌握,只用少量时间进行复习不符合教学实际。高三政治复习应深入到书本中,配套练习也应是最基本的知识,教师不能高估学生的知识储备,盲目地去拔高提升,否则只会起反作用。

高三复习的基调应该是:只重基础,不求拔高,只重广度,不重深度。

高三政治复习的基本要求应该是:量大、面广、手段多。

量大。高三政治复习不能仅限于书本,不能仅限于一本书,不能按部就班,战线越长遗忘越多。教学中采用循环复习的方法颇有实效,充分融合几本书的内容,融合课内外知识点,采用默写、板演、复述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规定教材的规定范围内容进行复习。这些手段同时进行,既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了复习强度,更重要的是为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必须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通常情况下1+1或者1+2是比较合适的强度,至于教材的搭配可参考各地的具体教学安排。另外建议最好每周留出一节课的时间专门检查本周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进行反思。

面广。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复习内容面广,二是学生参与度广。复习内容面广是指涉及经济、政治、哲学、文化、选修多本教材,涉及知识点间的联系和总结,涉及知识与现实的联系。为让学生对教材体系有清晰的认识和针对性的记忆,要对书本进行归纳性学习,如按根本、基本、标志等要求进行复习。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求全体学生的参与,要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通常采用学生引导复述或独自复述的方式来进行。

手段多。这要求复习花样新奇。使用循环复习法,程序是两本教材同时轮换开始,按课为段,一遍结束两书交换,两书完成为一轮。三本教材的复习,通常是板演一书,默写一书、复述一书,三书同进。板演通常选择正在复习的教材,择重点进行。复习应该坚持从有范围到无范围的原则,从基础知识默写到知识框架默写再到知识联系默写的原则,提升复习的灵活性,防止拘泥于框节而不利学生大局观的形成。

循环复习的操作方式有三种: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

“教师对学生”张显传统复习要求,教师问学生答,中规中矩。这是大多数教师正在使用的复习方式,建议课堂实施时在具体手段上做些许改变。默写可以用,也可以采用填空式、错题改正式的方法,这都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另外还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例如“飞行棋”(教师负责提问,学生负责掷点子,提问具有偶然性)、“跳棋”(先定一名学生然后提问,提问结束后由学生隔点选人,一至多点随意)、“开火车”(由一名学生开始回答问题并指定下一名学生,方向随意,回答过的不答,直至无路可走)、“沙场秋点兵”(乱点学号不点人)……采用这些方法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效果颇好。

“学生对教师”张显教师的博识和能力,舌战群儒,意气风发。课前需要学生做好充足的预习准备,整理好懂或不懂的知识点轮流向教师提问,由教师逐个解答。这种方式对学生有极大的震撼力,但对教师能力要求极高,不可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