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品生产品质管理

篇1

一、前期策划和设计规划的重要性

随着房地产调控的不断深化和房地产业的日益发展,我国理性的购房者已经学会全面地评估物业的实际内涵和真实价值所在,甚至对开发企业的品牌、品质都有高度清晰的评判,因此,当代房产开发企业都非常重视项目的前期策划和市场定位。房地产开发项目设计阶段的管理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其一是设计的成果是由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其二是房地产项目公司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完成协调、监控和沟通的作用。所以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设计运作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公司如何介入,如何控制设计过程,充分发挥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能动性,是取得该房地产项目设计成功的根本保证。

然而对于开发内容复杂、规模大、周期长、社会影响大的综合性开发项目而言,市场策划和设计创意方面主导性作用更为明显。设计策划阶段应站在城市长期发展的高度,在人居环境的品质、文化艺术创作的品味、建材和技术的运用上投入足够的精力,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更不能将成功的案例拿来照搬照抄,不论是出售的物业还是持有的物业,都应该视其为不可逆转、需持久经营和不断保值增值的物业,才能引导设计师创造出有艺术内涵、有科技水准的作品。房地产开发项目是百年大计、涉及民生,一定要在决策初期投入足够力量的研究、策划和设计,尽可能使所开发的物业有最高的价值体现,这也是房地产企业永续发展所需要的品牌创建之路,也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二、规划设计的研发

在当今的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建筑设计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建筑产品的研发,它是艺术创作和科学技术的结合。房产开发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地点、民俗文化、生活习惯和不同性质的建筑从内容到外表形态都不同,因此需要完整细致的综合策划。以住宅项目为例,在通过大量的调研确定了购房客户目标定位和价格定位的情况下,首先要研究建筑功能如何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并进一步开发它的附加价值,然后研究城市规划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调研周边的生态环境,从而确定建筑的形态、外立面设计的艺术创作风格走向,创造出富有文化内涵,并与城市环境相和谐的优秀作品。

对商业、办公地产的开发,前期营销策划更为专业,设计规划需要与相关专业策划机构共同研究开发策略和确定目标消费人群,继而研究办公空间、商业业态、组合关系和商家定位,在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才能对设计单位提出较为明确的方案设计要求。在方案设计过程中,从空间的利用、平面的布置、动线的安排、面积的分配到公共空间的设施布置,奠定设计的方向,从而完成融实用性、合理性、品质化为一体的公共建筑。当今低碳、环保、绿色等概念日益成为时代的主题,在设计过程中除了要履行好个专业规范要求的环保节能指标外,更应该主动创新,研究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努力营造出绿色环保的人居环境。

三、设计阶段的技术把控

(一)方案设计阶段

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开发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项目的沟通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准确而及时的沟通使项目设计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有序地发展。沟通是多层面和多方式的。在这一阶段,主要的沟通为:内部沟通,与设计公司沟通,与政府部门沟通。尤其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要及时甚至提前,在沟通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建立沟通信息的存贮体系和信息查询体系,以便信息可通过不同方式由团队成员和项目公司工作人员共享。

(二)确定设计方向

在开发项目前期策划阶段,通过销售及市场策划机构确定消费目标,收集开发区域地形、地貌和土地招标中的规划设计条件等多方面的基础资料,编制设计任务书,将项目的开发意图、策略、实用功能要求完整、清晰地传达给设计单位,最终使设计成果符合既定的销售市场定位。

(三)设计公司的选择

规模较大的开发项目设计,不仅包含规划和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给排水设计、电气设计、暖通设计、热能动力设计、节能环保设计、人防设计、智能化设计,甚至涉及道路、桥梁、驳岸设计,还包含室内精装修设计、景观绿化设计,有的项目还需要专门进行标识系统设计、建筑立面照明设计、玻璃幕墙设计、艺术品和家居用品设计等,还有各类招标项目的技术评审等配合工作。如此繁杂的设计管理工作,必须清晰的明确全部设计内容,将根据项目的开发计划,分解成不同的工作节点,对每个设计检点明确内容、要求、目标、时间,对每项涉及内容都要选择好相匹配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团队,在项目整体开发过程中有序的落实完成。

(四)分阶段设计成果评审和确定

设计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各阶段设计成果应予以评审和确认。在方案阶段,应对建筑形体、风格、朝向、位置、间距、高度、退界、结构基本形式、主要出入口、平面交通组织、绿化环境布置、建筑面积等基本设计要素予以充分讨论、评审、确认。在扩初阶段,建筑专业除了统筹结构和机电各专业外,还应详细研究建筑各个细部和材料,地基处理或基础形式比较,建筑主体结构形式和构件尺度控制等,机电专业对系统进行技术比较和经济论证,以及主要设备及管线的布置等。在施工图阶段,检查和评审各类工种的技术要求的落实程度,核对各专业图纸的设计深度、准确性、完整性。

四、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一)成本控制涉及各个阶段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涉及到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设计阶段是成本控制的龙头,也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建筑项目设计分成三个阶段:方案阶段、扩初阶段和施工图阶段,在每个阶段形成文件时应及时由造价控制部门编制相应的概算、预算,供设计管理部门及时地进行细化并分散到各专业分项中。要研究材料和施工条件等进行多方案经济比较,从而降低每个构件的造价。而在机电系统选型时不仅要考虑到初期投资,还要考虑运行成本和设备维护费用,因此需要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评估,正确处理好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个好的设计管理既要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感官效应和环境氛围,又要对各种建筑材料的性价比有很强的把控度和敏感性,才能将设计造价控制得最为出色。

(二)房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经营的过程

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是一个融技术、管理、经济等诸多因素于一体的综合经营过程,每个环节丝丝相扣、缺一不可,设计管理工作贯穿在项目的前期定位、中期建设、后期营销运营的整个过程中,它的作用无容置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管理工作,更应该是一项引领性综合类管理工作,它将艺术、技术、经济融合在一起,所以它既要求见多识广,又要求技术过硬,更需要综合协调能力,并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理念、新的技术,不断地积累和总结。虽然设计管理工作成果不会立竿见影,但它最终会体现在每一位置业者的感受中,那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篇2

但由于工厂方面对QA/QC的岗位要求主要侧重于工作经验,而低学历的QA/QC缺乏系统培训,专业基础并不理想,致使招聘方感慨僧多肉少,QA/QC一将难求!

服装厂家:客户要求越来越高,没有品质保障一切免谈

近日,由英才网联旗下服装英才网主办的“第网络招聘会广东地区服装专场”落下帷幕,本届网络招聘会共有40家企业参加,的职位包括了男女装设计师、跟单员、市场拓展经理、销售督导、尾部主管、服装QC等167个职位。在企业的众多职位中,与服装质量管理相关的职位量有明显提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一线服装品牌高层管理人士透露,随着“品牌休闲裤质量门”、“童装塑化剂事件”的曝光,公司董事会把产品质量管理问题作为下一季度的生产重点。因为质量安全问题对品牌的伤害是致命的,会让消费者对品牌旗下所有产品产生信任危机,这是多少广告费都补救不过来的。公司董事会决定未雨绸缪,狠抓品质管理,下半年员工招聘方面,加大对产品管理人才的增聘和提高对招聘人员的专业要求。

他还表示,服装质量管理一直都是各大品牌服装的软肋,国内服装品牌大多依靠广告营销为生,庞大的广告支出,致使服装生产厂商拼命缩减生产成本,在面料选择、制作工艺上能用低价货绝不考虑质量更好的高档面料,能省一道工序就省一道,这种情况下,甚至一些厂家根本没有设立质量管理部门,只有流水线上检验是否少缝了一颗纽扣、线头是不是忘了剪的普通验货员。这段时间,频频曝光的质量门事件,虽然让服装行业进入前所未有的质量安全“寒冬”,但也给只关注销量、不在乎品质的厂商们提了一个醒儿,对肃清服装行业不良生产风气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者还就此走访了青岛一家主营欧美地区出口服装的外贸加工厂家,厂商负责人告诉记者,服装外贸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因国内ZARA等“质量门事件”的曝光,最近出口服装跑单和返单的情况越来越多,不少跟单员反映,欧美客户们一听说是“Made in China”都摇头,连合作了几年的客户都因此终止了合同改找印度、越南等其他国家下单合作。而且要求越来越高,上个季度,返单量突破了建厂以来的历史纪录。“本来出口欧洲服装就比国内销售服装质量审核严格,现在欧美客户要求越来越高,真的是没法干了!以前一起做外贸生意的几十家生产厂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设立质量管理部门,现在大家都开始招聘QA/QC了,欧美客户说了,没有质量保障,设计再好、款式再新潮都白搭,返单!出现一次质量不过关的情况,下次还想继续合作就比较难了,老外很看重企业诚信度。”

东南亚国家“低价策略”包抄中国服装出口,高品质成为“Made in China”制胜法宝

另外据外媒近日报道,越南上半年纺织品出口额达61.6亿美元,同比增长30%。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越南服装和纺织部门很可能会在2011年完成130亿美元的出口目标。而中国今年的纺织服装出口却呈现下降趋势。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服装部主任胡女士表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对主要国家的纺织品出口仍在增长,但今年却呈现出下降趋势,东南亚国家出口却在增长。“以前在美国服装市场,10件衣服里有6件是中国制造,现在则只有两三件。”胡女士说,根据今年1―4月的统计数据,主要市场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数量首次下降,大约下降了三到五个百分点,主要是由国内成本因素推高所致。

胡女士分析,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国外市场占有额度高,靠的主要是价格优势。今年中国纺织品平均单价高于美国从全球进口的单价,同时美国的消费者比较成熟,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质量又好的服装,这样订单必然转移。“其他东南亚国家原材料也高,但是劳动成本不如中国高,比如越南,劳动成本大约只达中国的一半,达到5:3的比例,所以订单会流向低价位国家和地区。虽然工艺上相对复杂的中国服装还有一定技术优势,但订单还是从中国转移了一部分。”胡女士表示,其他国家的产业链一旦完善,订单则很难再回到中国。

东华大学纺织经济与贸易系主任钱竞芳认为,相比于其他东南亚国家,中国纺织企业的竞争力优势在于中国劳动力素质比较高,工人技能熟练,同时国内政局稳定,产业链完善,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从事外贸服装工厂跟单员工作的王先生说,前几年与国外客户谈判的时候都很有底气,我们工厂加工制作的服装价格低、品质好,深受好评。但近几年,很多客户都流失了,因为相比较我国服装行业出现“用工荒”导致雇工成本一再提高,而越南、印尼、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的雇工成本却平均不到中国的二分之一,每次报价的时候,客户都抱怨不如东南亚那边工厂“便宜”。而且国内纺织服装行业质量安全等负面报道也让不少国外客户望而却步,觉得“中国制造的服装没准会对身体有害”!这在消费者维权意识很强的国外是非常大的“麻烦”!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世界服装工厂”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怎样应对雇工成本更为廉价的新兴服装出口国家――东南亚地区的低价策略?中国外贸服装厂商要改变传统低价倾销策略,狠抓服装质量,服装生产过程中必须启动完善的品质管理体系。

服装企业人力资源部:QA/QC最难招

广东深圳一家服装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告诉记者,今年服装企业普遍出现“招工难”, 但QA/QC比普通流水线工人难招十倍!上个季度,公司因业务需要,共招聘设计师、打版师、跟单员、区域经理、销售督导、尾部主管、服装QA、验货员等近20个岗位,历时近三个月的招聘中,以设计师岗位应聘人数最多,其中本科院校应届毕业生占多数,而对工作经验有明确年限要求的验货员和服装QA则乏人问津。应聘服装QA岗位的10名面试人员中,8人为高中及以下学历,仅有两人为高职学历。大部分有服装企业验货员工作经验,对生产流程及服装制作工艺方面经验丰富,但对相关国家及海外服装纺织产品质量标准并不熟悉,其中仅有3人能够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软件。

青岛一家外贸服装加工厂人力资源部干事修小姐告诉记者,最近国外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特别是因质量问题被迫召回的几批货品,工厂方面不得不急聘服装QA/QC等品质管理人才,但招聘结果并不理想。“这个岗位与别的岗位不同,对学历基本无要求,但很看重工作经验。然而成熟的QA、QC人员基本招聘不到。不少应聘人员确实有过相关验货员工作经验,对各种染纱、吊染、绣花、手编等服装工艺还是有一定了解,但对各种服装面料的接触还是不够,特别是在国家及海外服装纺织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属于门外汉,虽然可以应付基本的验货及品质检验工作,但有关企业质量系统管理和预防性控制的工作就很难胜任。只能先招聘进来以后,通过内部培训及进修系统学习后才能上岗工作。”“而成熟的服装QA近期薪水标准还会上涨,在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关键时期,企业不会对服装QA这种生产关键人才的流失坐视不管,这就加大了其他企业招聘服装QA的操作难度,没办法,只能招聘有潜力的质检人员或者通过内部培养留用了。”

QA从业者:“细节促使翻单”与“靠混会吹”

作为服装品质管理体系的顶层建筑,服装QA相比较QC,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外行人评价QA“工作轻松、薪水高”,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呢?实际上由于国内服装质量管理体系还未系统化,致使不少QA从业人员蒙混度日,确实拿着高薪图“清闲”。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装QA人员告诉记者,“QA说白了就是与人打交道的一个行业。天天面对车间工人、公司管理层还有客户,不会吹怎么行?客户审核成品服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尺,同样的做工材质可能这家客户能过那家就过不了。车间里生产师傅们又都不是好惹的主,除非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一般不要轻易打乱生产车间的工作。而且服装QA工作是否负责,企业根本没法评估,生产到销售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太多,推卸责任很简单,关键看你会不会说了!”

篇3

【关键词】服装产业困境对策

一、我国服装产业现状与困境分析

如今中国制造的产品以其高性价比的特性获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但这种繁华的背后却潜藏着多重挑战。就服装产业而言,据《2006—2007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01.59亿件,其中梭织服装94.56亿件,针织服装107.03亿件,与2006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14.36%、13.13%和15.47%,是世界最大服装生产国。200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总额达1711.7亿美元,出口增长幅度为18.88%,为世界最大服装出口国,但大而不强。

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边界条件——生产要素和企业数目的总量充足,但素质不高,客观上限制了我国服装产业的纵深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服装产业主要生产的是中低端产品,在这类市场上总量很大,因此,各企业纷纷采取低价竞争策略来换取市场,造成整个产业成了微利行业,甚至因其低价战略还会遭遇欧美等国以反倾销为名的“特保”措施及其他保护措施。

在高端产品市场上,中国企业无能为力,出现较严重的市场缺失。在设计、流行趋势的等方面,西方潮流仍占主导力量,中国服装产业没有发言权。在品牌方面,意大利、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一批国际大牌凭借强大的品牌优势一直牢牢占据着世界服装市场的高端,获取高额附加值,中国多数企业却仍停留在替国际知名品牌做加工的阶段,自主品牌几乎走不出去。即使具有出口能力的面料企业或服装品牌企业,价格也非常低廉,走低端路线。因此,中国服装业目前这种大而不强的状态会不断削弱产业的竞争力,最终使产业既强不了也大不了。

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产业而言,中国劳动力相对便宜。传统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以及中国已经形成的配套产业链的优势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但随着越南、印度等一些国家加工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在加工制造领域原本的比较优势也日渐受到威胁。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实现中国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的转变,中国服装业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就势在必行。

二、我国服装产业由大变强的发展之路

1、加强服装产业高素质人才的培育

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日益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发展自主品牌、实现企业转型。作为企业的出路,引入设计管理、提升产品设计能力是企业升级不可逾越的关键一步。一个合格成熟的设计管理人员是很难通过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对于理论的初步实践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同企业家一样是在一定的专业基础之上,通过自身努力、社会培养,在产学结合、校企联合的经验积累过程中锻炼出来的。服装企业中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生产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的培养,都需要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因此,高等院校培育的服装专业人才只有通过在企业中不断积累经验与实践和对自身有目的的培养,才能逐步磨炼成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

学院应定期聘请一些服装企业家与经营家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参与到教学改革工作的全过程中,以便及时把服装行业中的新动态、新规范、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机制等纳入教学内容中,使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这样的途径,减少学生与企业的磨合期,使培养“基础复合型、技术专门化”的服装专业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

2、重视企业信息化投入与建设

目前大多数的纺织品服装企业仍属于生产型企业的销售网络,多数是地区性或全国性的,无法发挥市场调研、信息收集、为产品开发和生产提供市场信息的功能。由于企业严重缺乏国际营销经验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跨国销售网络的企业仅是凤毛麟角。

服装品牌企业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要求服装品牌企业提高营销管理能力,提高畅销产品的有效库存,降低滞销产品的积压库存,及时掌握市场销售信息变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适应市场多变的能力。这就必须运用科学先进的智能化服装营销系统,使生产品牌营销活动中的发货配货、订货补货、调货退货以及物流、资金流等处于般佳组合状态,实现服装品牌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的畅销产品智能预测,滞销产品智能预警和智能决策。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应注意企业信息化网络效应特点。基于供应链的服装企业信息化网络环境建设、服装企业集群的信息化生态环境建设等,已成为新时期服装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必然选择。企业信息化只有形成网络、形成集聚,才能产生“溢出效应”。企业信息化工作只有被放置在企业供应链、企业集群或企业生态环境当中来整体考虑,才能够真正适应形势的发展,这一点对于广大的中小服装企业来说尤其重要。3、提高服装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任何一种产业,到最后都必须有品牌的支撑,而打造品牌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服装行业尤其如此。品牌,首先要有品质、有品位,牌子才能挺起来。一件成衣品质的产生和形成,包括了市场调查、款式设计、产品规格标准、工艺要求、辅料采购、缝纫生产、工序控制、检验测试、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各种品质活动。以上各种职能都是保证产品质量的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相互紧扣、互相影响、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

品质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将企业内的各项品质活动贯穿在各个环节中,并推动每个环节的上升,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建立正确的品质管理概念是十分必要的,中小服装企业要决心实行有效的品质管理,一定要抛弃固有的品质管理观念,吸收新的知识。许多管理人员都认为只要找到种合适的管理工具,如“品质圈”、SQC(统计品质管理)、AQL(允许品质水平)及些电脑软件工具等,就可以将品质问题解决,但事实上,品质管理的成败不在于工具,而在于正确的观念,只要掌握全面的品质概念,才能真正在企业内解决品质问题。品质的提高,不仅只是让顾客满意,而且可以让工厂大幅度增加产品的利润。

4、政府规划引导,行业协会组织协调

“入世”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进程将加快,这对政府管理职能的转换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应当花更多精力研究和处理对外经济事务,以保证国家利益最大化。政府有责任在允许开放和竞争的条件下,运用世贸规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殊条款,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冲击给服装产业带来的负面效应。为了鼓励服装企业的创新,政府可以出台制定加速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各企业的新投资项目,给予减、缓、免的政策优惠,并在适当时候给予企业物质奖励。

三、结束语

进一步发挥服装协会的作用,更好地完善和进行自我约束。服装协会应致力于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真正将服装产业链融合和调动起来。例如在组织面料和品牌推广方面,可以组织更多企业或企业家间的交流活动,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服装品牌的成长进程,是服装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升级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产量至上的观点,把眼界放宽。创品牌必须有创新意识,营销方式要创新,管理要创新,技术也要创新,要从单纯的对别人的模仿中解脱出来,最终形成真正的、有档次的服饰特点。

【参考文献】

[1]张铁: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服装业发展战略选择[J].北方经济,2005(12).

[2]王秀芝:浅探“大服装”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8(1).

篇4

2007年1月18日,上海市工商局了对知名品牌服装的抽查结果,合格率仅为57.6%。被检出不合格的品牌包括Zara、CHANEL、AMARNI、MaxMara、BURBERRY等知名品牌,销售价格一般在干元以上,最高的达6万元。此次的监测对象主要是上海市大型零售企业和品牌服装专卖店经销的品牌服装,共监测了27家企业经销的40种知名品牌服装的59个样品,合格34个,不合格25个(其中标注进口的24种),不合格项目主要为甲醛含量、PH值、染色牢度、纤维含量和标识标注等5个方面。

监测中,恒隆广场售价17100元的“CHANEL”真丝套装PH值超标,存在刺激皮肤并易使皮肤受到其他病菌侵害的隐患。还有两知名品牌亦存在甲醛含量和PH值等安全性指标不合格的问题,会对人体产生隐性的累积伤害。含甲醛的服装会释放出游离甲醛,通过穿着人的呼吸道及皮肤接触对呼吸道粘膜和皮肤产生强烈刺激,引发呼吸道炎症和皮肤炎症。

其它不合格服装主要体现在染色牢度不佳、纤维含量随意标注、标识标注混乱等问题。染色牢度指标不合格的服装,非常容易褪色,导致色迁移也容易使服装上的染料转移到人的皮肤,在细菌的生物催化作用下,成为人体病变的诱发因素。包括BURBERRY、Dior在内的数个品牌的某些型号服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染色牢度不佳的问题。

部分品牌服装标识标注混乱,也使消费者难以识别。一些服装采用了全英文标注或未标注商的名称地址、安全类别、产品等级以及执行标准,消费者购买了此类信息模糊和缺损的商品后,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很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继上海曝出CHANEL等国际奢侈品牌服装不合格后,广州对全市在售服装进行了彻底抽查,发现合格率仅为46%,不合格商品涉及众多知名品牌,包括Etam艾格、adidas、NIKE、ESPRIT、ONLY、SN00PY、THEME等中外品牌。而早在2006年3月,浙江省工商局公布对13种国际名牌服饰的抽检结果,合格率也不到50%。

一边是价格昂贵的国际知名品牌,一边是高达半数以上的致人疾病的不合格率,这两者融为一体实在是一个激烈冲突的矛盾体,有消费者甚至愿意是检测错误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自己从大商场花大价钱买来的国际品牌货不是假货,而是有问题的真货!然而无论接不接受,洋品牌们已经在中国集体跳入了失信的质量门。

宠出来的傲慢?

出了质量问题后,洋品牌们对被他们忽悠了中国消费者的态度却还表现出令人不解的傲慢态度。据了解,上海工商部门公布20多个国际知名品牌检测不合格后,近10天时间内,仅有一家企业通过媒体向消费者“深表歉意”,并承诺将对所有服装改进处理。更多的国际品牌虽然将相关批次、规格的“问题商品”撤下柜台,但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质量问题以及采取哪些善后措施,则没有作出解释。

就在上海市工商局公布检测结果后,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1月24日报道,意大利纺织时尚协会主席保罗・泽尼亚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海商检部门此次是以质量问题为由,威胁要查扣意大利、法国、美国、英国等著名服装品牌是政治举措而非技术问题。保罗・泽尼亚称,这些国际著名品牌首次遭受到了来自中国官方的行动,媒体进行了突出报道,中方的目的在于对欧盟还以颜色――“如果欧盟对中国产品设置障碍,中方也有能力这样做。”

该报道还称,中国的指控确实让人难以置信,大部分原材料都来自中国这已经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了,这只能说明,这些制造商对来自中国的原材料没有严格检测。但这次上海有关当局叫停的服装涉及多家制造商的产品,这里包含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中国面对来自国际上的竞争,惧怕开放市场。根据WTO规则,中国应该进一步开放其商业销售领域,尤其是零售业。中国目前商业销售领域仍然处于半垄断状态。毫无疑问,国外公司如果过多介入,将威胁中国商业销售者的生存。报道指出,从国际著名品牌服装被叫停和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对进口商品采取严格的检验措施并制定苛刻的标准,这些举动可以反映出中国对向外国开放商业零售业的担心与害怕。

而保罗・泽尼亚在充分表达了“愤慨”之情后强调了“要与中方展开建设性对话”,因为他们对中国开放市场持“积极态度”。

可见,对于中国市场,洋品牌们不仅不是看不上,而是更不会放弃,恰恰相反,他们非常重视和渴望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但是由于他们多年来在中国市场上的受宠,使他们在质量问题面前表现出傲慢姿态。据调查,在近两年内,部分国际名牌服装存在的质量问题多次被曝光,其中一些品牌三度上“黑榜”。但销售人员却表示,其产品“依旧热销”。

这与中国人对洋品牌的迷信分不开,但是这迷信恰恰也是建立在这些国际著名品牌多年来建立起来的信誉度之上的,如果因为消费者的信赖而对质量问题熟视无睹,那品牌的诚信度必将大幅下降。这些问题品牌还找出诸如原料产自中国等理由来推卸责任,其实无论原料出自何处,产品从生产到市场都属于品牌经营过程,品牌拥有者必须承担保证质量的责任。广东省服装行业协会专职品质管理高级顾问许传信认为:芳香胺、pH值等问题的出现,一般不是由成衣制造加工厂家造成,而是由原料供应方造成,诸如布料辅料、印染加工等。事实上,无论是上海、广州还是浙江的抽检中,抽检批次都是著名公司的正品。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新闻中心常务副主任叶建华说:“公开曝光的进口产品,都是经过工商部门调查后,确认是从国外进口的产品,如果原产地不在国外或不明确,抑或是假冒进口产品的也不在进口产品存在问题的曝光范围之内。”

货是真货,质量问题也是真问题,虚假的唯有洋品牌们为质量问题、为推卸责任所找的种种借口。

敲了谁的警钟

国际著名品牌正品不断出现质量问题和其对这一问题的傲慢姿态,绝非一日之寒。长期以来我国消费者对洋品牌的崇拜心理和检测标准的不完善、监管的缺失都为洋品牌大开绿灯,以至于可以堂而皇之的不遵守该遵守的规则。

我国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让不合格进口服装有恃无恐。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王宝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服装甲醛问题频出,主要原因就是我国还没有建立服装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这是一个严重的‘后门’。虽然服装上市前必须送检,但不是每批次都要送检。上柜前,商场虽然要求企业出具检验单据,但不要求每批次产品都提供检验单据。这些都是监管缺位的直接表现,也最终导致国外知名品牌质量问题频发。”

专家指出,我国应尽早建立完善的进口产品监管制度,填补检测手段方面的空白。如果没有《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纺织品安全质量监管将始终处于真空状态,如此将会有更多的中国消费者成为消“废”者。而一旦有了行业标准,许多名牌产品立即就露出马脚。对此有识之±指出,我国应当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进程。 浙江省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副处长何晓明认为,要从源头遏止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首先必须制订出相应的行业标准。何晓明说:“相比于国外,我国的标准化建设非常滞后,要么是应该有标准的标准没制订出来,要么是标准的修订更新慢以及内容不完善,目前市场上仍有许多商品处于标准缺失状态。”

另外,国际名牌服装处于监管“真空”,有关部门的失职难脱干系。这种失职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国际名牌的迷信,总觉得国际名牌不会有质量问题,名气越大、价钱越贵就越不会有质量问题。于是国际名牌被另眼相看了,被放任自流了,变成了质量监管的“灯下黑”。监管部门首先被国际名牌“忽悠”了,消费者才跟着被“忽悠”。

篇5

寒冬中的一道亮光

2013年的市场,像低谷中的河流越走越低,永亮却像一艘船倔强地逆流而上。线上销售增长的同时,线下渠道的销量也在增长,进入2013年的时候,永亮制定的全年销售目标是3亿,如今10个月过去了,这个目标已经完成了90%以上,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的总销售额将会超额完成。

“一分钱一分汗,在今年的经济形势下,取得这样的增长非常不容易。”永亮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段亮说,由于去年已经预见到了今年的不利形势,做好相应的计划和调整,才能依然保持住销量增长。但是,虽然销量在增长,但利润却降低了,市场费用,宣传费用,生产成本,人力成本都在增加。

“今年家纺行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销售乏力,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都在降低。各种促销活动,效果都在大打折扣。例如在超市渠道,以往最好时候能达到日销售额5000元的单店,如今每天只能卖一两千元。并不是一家如此,各企业各产品都面临这样的形式。消费者购买力下降,造成了行业内相对产能过剩,尤其是同质化的产品尤为明显。”段亮说,同质化的产品,只能以降价、折扣、促销活动等方式来刺激销量,利润大幅缩水。要打破这种局面,只能跳出原有的思维习惯,依靠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取胜。

永亮的“独门武功”

面对市场的阻力,所有家纺企业都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毛巾市场上,永亮祭出了自己的“独门武功”。

2013年初,永亮以前所未有的高调姿态,阔步走进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经销商大会,更请到了知名主持人鲁豫主持这次大会。为何永亮毛巾一反20年来的低调作风,在市场形势颇为不利的年景中昂首出击,段亮对此作出了解释。

“市场形势看似不利,但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机遇。永亮毛巾经过20年的积淀,从技术装备、生产管理、产品研发、市场渠道等各个方面已经具备了国内市场一线品牌的实力。树立起了鲜明永亮的品牌特色,如今正是全力打造品牌的有利时机。”

在毛巾行业内流传着一句话,“洁玉的规模、洁丽雅的营销、金号的品质、永亮的文化”。道出了如今中国毛巾行业四大巨头各自的特点。永亮毛巾推出的文化礼品毛巾和定制礼品毛巾,一上市便引发了行业及新闻媒体的普遍关注。《清明上河图》、《乾隆御题棉花图》、《古莲花池》等一系列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精品毛巾问世,将永亮的品牌形象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全国媒体竞相关注永亮毛巾,纷纷进行报道之际。永亮借此良机,顺势推出了更受欢迎的定制礼品毛巾。为企业、单位量身定制带有名称、LODO等彰显品牌形象的毛巾产品,作为企业馈赠客户、对外交流的随手礼品,既成本不高,又富有人情味,还能促进企业形象的传播。可口可乐、邮储银行、联通、移动、河北大学、燕赵都市报及珠宝、家装、商贸等各行业知名企业、高校、媒体纷纷成为永亮的大客户。仅此一项,就为永亮毛巾带来数千万的销售收入。

创新之路,步步争先

如果说以前企业可能会凭借某个产品,某个市场而迅速崛起,那么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更多时候比拼的是综合实力。一个品牌的树立,除了准确的定位与产品的特色,还要有研发、生产、品质管理、营销、售后、服务、团队建设……

厚积薄发,永亮20年来所奠定的发展基础,成为了现在支持品牌崛起的雄厚实力。

2011年,永亮投资2000万元引进国际最高水平的先进织机,几乎掏空了企业的腰包。而现在看来,当初的这一步,走得正确无比。正是因为有了精良的织机设备,才有了一流的产品品质,更多的产品创新和研发设计才能够实现。自动化程度的提升,降低了用工成本上涨带来的冲击,生产效率的提高,优化了产品的性价比,从而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永亮的脚步,始终走在别人前面。在高阳纺织集群中,永亮毛巾第一家成立自己的产品设计研发团队,这一步,比别人先走了好几年。经过长期的锻炼,这支成熟起来的队伍,如今已经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今年,永亮毛巾设计研发毛巾百余款,其中二十多款成为市场上旺销不衰的核心产品。

节能降耗、生态环保,这一步,永亮又远远地走在别人前面。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的时候,永亮就已经建起了本地第一家污水处理系统,今年又升级了新的染整设备,降低能耗、水耗。在生产一线全面施行精益生产管理,科学、规范的流程,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消耗。

永亮商学院,是毛巾行业第一家商学院,既对经销商提供营销支持和市场指导,也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提高。今年,永亮商学院开启了全国巡回培训,南京、西安、长春、广州……每到一处,都帮助经销商分析市场形势,提供成功营销经验与案例,解决经营中的疑难。每月数次员工培训,使员工的岗位技能,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促进生产效率与管理效益的提高。

设备升级、产品创新、精益管理、团队建设……永亮创新的脚步在各个方面,都走在了行业前面。正是一个个不断创新的步伐并在一起,推动着永亮的前进。

敢于打开新的窗户

面对困局,如果没有人给你指引出路,那么你必须有勇气去打开新的窗户。对于2013年的市场形势,段亮早有预料,在他的部署下,永亮探索着一个个新的做法。

今年,永亮成立了一个新的营销部门——三网营销部,整合传统营销、互联网营销、移动互联网营销,全面开拓渠道网络。起初也有人质疑过,这个部门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但事实很快回答了人们的疑问。从零开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这个部门的业绩就已突破千万大关。

电子商务渠道是永亮今年的开拓重点,与线下渠道相区别,专门配备了独立的产品研发设计、独立的生产线及库房、以及包括运营、技术、推广、美工、文案、客服在内的独立管理团队。专门运营线上品牌,从产品到经营完全与线下区别开来,真正实现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今年正式上线的礼品毛巾品牌“直隶巾礼”与婴童毛巾品牌“棉小兜”均取得了不俗业绩,独立设计研发的系列线上产品“十二生肖”、“十二星座”受到了广泛欢迎。截止目前,2013在线销售额已达数千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三倍有余。

篇6

作为全球两大制造国,中国和日本的产业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诸多日本品牌产品生产组装的最后环节在中国,但相当部分的关键零部件却在日本本土制造。日本地震对两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即时和中长期的影响。

双边贸易之“深”

日本于上世纪90年代初迅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但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十多年来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谷和停滞阶段,日本在中国贸易伙伴里的地位逐渐弱化。到2004年欧盟、美国相继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和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则下滑至第三位;2010年两国贸易继续缓行,中日贸易占当年中国进出口比重下滑至10%。

与此相反,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本对中国经济依存关系却不断增强,中日贸易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显著提高。按照日本财务省统计,从1993年开始中国就已经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占当年日本整体进出口比重的6.7%,2000年这一比重上升至10.4%;而同期最大贸易伙伴美国所占比重则从26.1%减至24.4%,至2006年这一比重又在此基础上继续下滑7个百分点;2007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并保持至今。

据海关统计,2010年中日贸易规模达297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的10%,中国对日贸易逆差高达556.5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五大出口目的地,中国则是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从大类商品来看,机电产品在中日贸易中所占比重较高,2010年,机电产品占中国对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7.9%、49.9%;从具体商品来看,2010年中国自日本进口居前的产品是集成电路、钢材、汽车零部件,而对日本出口居前三位的是服装、农产品和电子产品。

震后贸易之“变”

日本大地震过去月余,对中日双边贸易的影响逐渐加深。

一方面,对日出口快速增长,贸易逆差减少。震后一个月(3月11日―4月10日,下同),中国对日本出口121.4亿美元,同比增长24.7%,环比增长15.8%;自日本进口156.4亿美元,同比增长5.4%,环比大幅下降19.9%;贸易逆差35亿美元,同比减少31.4%,环比减少61.3%。随着地震对日本相关产业的冲击显现,预计近期中国对日本的逆差将进一步缩小。

另一方面,自日进口主要商品贸易额环比明显下降。此次地震重灾区的仙台附近地区是日本电子零部件生产基地,福岛县和宫城县则是日本汽车零配件和液晶半导体等电子零部件的主要生产基地,地震使得部分产业的供应链中断。震后一个月,中国自日本进口汽车零件、液晶显示板分别为7.1亿美元、3.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6.2%、9.8%,环比分别下降22.1%、20.6%。此外,自日进口集成电路11.4亿美元,同比增长7.8%,环比下降17%。

此外,中国农产品、纺织服装等生活必需品对日出口增长迅猛。日本宫城、岩手、青森等农产品主产区对本土的供应能力下降,且日本农产品对外依存度一直较高,因此直接刺激了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的增长。震后一个月,中国对日出口农产品8.9亿美元,同比增长21.4%,环比增长37.1%。同时,震后灾区的生活用品生产及供给在短期内难以全面恢复,纺织服装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集中释放。震后一个月,中国对日本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品分别为18.9亿美元、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2%、41.4%,环比分别增长71.6%、49%。

供应链之“忧”

更引人忧虑的是,发生大地震的日本东北地区虽然不是日本经济中心,但集中众多日本电子、汽车等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基地。台湾拓扑产业研究所报告显示,在电子业上游核心产品市场上,日本企业占有TAC面板、玻璃基板、压延铜箔等市场80%-90%的份额,占有电池芯市场50%和电解铜箔市场38%的份额。和电子业类似,国际汽车市场也高度依赖日制零件。

地震发生后不久,索尼、东芝和半导体生产商萨瑞电子就关闭了在日本东北部的工厂,这些企业承担着半导体、面板、传感器等高端核心产品的制造;3月底约占全球电感市场63%的日本村田制造、TDK、太阳诱电株式会社陆续“受灾情况”,称其在震区的工厂已准备复工或开始运作,但受计划性限电的影响,仍无法恢复正常生产;世界半导体原材料硅晶圆的主要供应商信越、胜高部分生产线也因地震而受创,信越邻近灾区的硅晶圆厂已经完全停工。这引发了相关产业供应链断裂的忧虑。事实部分证实了这种忧虑,索尼电子华南有限公司反映,其集团5家日本工厂位于震区受灾,地震后的广州工厂库存约能维持到3月底,其中“激光二极管”高度依赖进口,该部门已停产。截至3月份,出口同比下降50.3%;预计4月、5月的产能下降20%以上,销售额下降50%以上。

除了电子产业,丰田、日产、本田这三大汽车企业在灾区均设有零部件生产厂,电力、物流和零部件供应短缺使生产在短期内难以为继。据当地媒体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12日中午,在地震波及地区,至少有21家日本大型企业的数十家工厂进入停工状态。其中,日本三大汽车厂商丰田、本田、日产的15家工厂陆续停产,日本公司停产已迫使美国最大汽车制造商通用公司宣布停产或减产多个产品。短期内,由于低库存水平,中国不少日资车企已出现零部件短缺情况,如本田(中国)汽车有限公司的零配件供给只能支撑到4月中旬。如果上游日本零配件工厂的生产不能及时恢复,势必影响到日本汽车企业境外“姐妹”工厂的零配件供应;长期看,地震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已迅速延伸至上、下游产业,对汽车配件、化工品、涂料等延伸产业造成较大冲击。

中国与日本合作的电子产业、汽车产业绝大多数处于“日本核心元件―本土加工装配―全球市场销售”产业分工链条上的一环,其关键零部件仍掌控在日本企业手中。本田汽车(中国)、索尼电子、奥托里夫汽车安全系统、捷普电子等大中型企业生产过程中自日本进口的关键零部件比重均在10%-20%之间。地震发生后,外界普遍认为,停产将促使中国内地、中国台湾等地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寻求替代品,从而对地区产业布局发生影响。但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关键零部件的替代在短期内难以完成:一是替代周期相对较长,既要寻找合适的上游供应商,还要进行相关实验、检测确保产品质量,整个替代周期或将长于震区工厂恢复生产的时间;二是部分零部件的日本供应商由客户指定;三是部分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由日本企业独家掌握。

消费者之“痛”

日本作为技术实力雄厚的世界制造大国,加之中国和日本在传统文化和消费习惯上的相似性,“日本制造”受到中国消费者的喜爱;但大地震打破了“日本制造”的供需平衡,造成日货紧俏,价格看涨。汽车方面,目前国内销售的日系汽车是地震之前进口的货源,但其后的货源供应将会趋紧,价格预期会上涨。家电方面,全球家电制造对于日本零部件的依赖度较高,因此近期家电涨价的预期相对强烈。数码产品方面,国际市场上记忆棒价格开始飙涨,日系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上网本的价格也有了不小的涨幅。

此外,由于担心核辐射扩散,越来越多的国家下令禁止进口来自日本的食品。尽管这次核污染的范围和程度目前还不明朗,但是目前美国、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地区都已经宣布部分禁止或者加强检测来自日本的乳品、水果、蔬菜、肉类和水产品。据日本农林水产省调查,目前至少已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进口日本农产品和加工食品采取了限制,范围从欧美和亚洲逐步扩展到中东和南美。据悉,2010年日本农产品出口额高达4921亿日元,作为其重要市场之一的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在食品进口消费领域都会存在“恐日情结”,短期内中国自日本进口的农产品和食品将会大幅萎缩。

灾后重建之“机”

刚开幕的109届广交会,日本采购商累计报到1239人,比上届同期增长16.89%。以广交会为窗口观察,不少短期订单受地震影响被迫叫停,但小型制造业和生活类消费用品需求上升。这证明了尽管日本地震对中日贸易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由于灾后重建将产生巨大需求,中国制造业因价格和地缘优势很可能面临机遇。

日本大地震后,中国东部沿海部分日资企业就出现了订单短期大幅增加的情况。如日立蓄电池(东莞)有限公司反映,由于日本国内实行限制供电,总公司将部分生产任务转交到中国公司,订单大幅增加;广濑电机(东莞)有限公司在日本的兄弟公司目前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已经将大量订单转由其生产制造;索尼电子华南有限公司也表示其总公司将在震后加快关键零部件产业线的转移进程。预计未来中国相关产业出口将有所增加。

从长期来说,日元近年的持续升值,地震对供应链中断的触动,都为中国获得承接日本汽车、电子等行业的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大地震发生后,部分日资企业已表示或会加速将零部件生产转移到中国内地。我国地方政府部门也开始重视日本地震带来的机遇并有所行动,如在日本大地震前后,广东省内的东莞、佛山等市已纷纷加大了对日本的招商引资和帮扶力度。大连快速启动了高端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强调选择以节能和新能源环保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的项目,积极为一汽、华晨等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作为承接日本外包业务最多的城市之一,大连预期将加快接收日本转移的信息等服务外包业务。

灾后必然面临大规模的震后重建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相关产业有望从中获得一定份额。中国的钢铁、建材、家具等行业有机会获得扩大对日出口的商机。尤其在钢材方面,日本现有的钢材结构以高端汽车板材和特殊用材为主,由于形成新的国内产能仍需时日,日本的建筑钢材将产生巨大供求缺口。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建材、钢铁生产国和名列前茅的建筑工程服务输出国,中国相关产业有机会也有能力从中获得一定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