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决策的前提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决策的前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决策的前提

篇1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4―0083―01

一、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有些教师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学方法死板老套,死死掌控课堂,又没有好的方法和教学技术来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景,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顾自地夸夸其谈,一讲到底,不能和学生很好地互动,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这样的课堂往往把教与学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师在上面讲得起劲,下面的学生不是看小说,就是玩手机,吃零食,甚至交头接耳。再加上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深刻、透彻,一味地追求速度,学生不但追不上教师的思维,而且根本来不及消化,消化不了学生就不爱学习,不爱学习成绩就提不高。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的循环,对学生学习语文造成很大的困惑。

2. 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教师教学方法的固板、守旧,开阔不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不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学生总认为,语文嘛,想听就听,不听自己也能学。所以,就在课堂上玩手机和同学说话,下课后,互相抄作业,完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考试成绩一滑再滑,学生不但对语文学习彻底失去了兴趣,而且由于成绩的一再下滑也开始对学习语文失去信心,甚至到了谈语文色变的程度。

3. 教学计划不能和目标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要对语文教学内容和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准备。遗憾的是大多数教师都做不到这一点,对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没有目标,对一个单元没有目标,对一堂课更是没有目标,他们随心所欲,思考不周全,导致学生也对语文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小目标,就没有大目标,没有目标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形成不了主动、自觉的学习惯性,这对于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解决策略

1. 课前准备要充分。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更多,首先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认真备课,并在备课的时候注意课堂上的难点、重点以及有可能给学生造成疑惑的,让学生产生疑问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都要认真研究、整理、归纳,制订计划,形成目标,以便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能把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深刻、透彻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习的效率达到最大化,同时也让教师的教学效率最大化。

2. 熟悉班级学习情况。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得了解班级学生的普遍学习情况,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只有了解了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什么特点,掌握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才能因材施教,也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让学习成绩进步快的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让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他们优异的学习成绩,成为其他学生追求的目标,树立同学们心中的榜样。教师了解了班级情况,才能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他们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可见,要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首先就得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努力前进,不等、不拖。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要教师和学生融洽、平等地相处,把学生当作朋友,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在讨论中不但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会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因为喜欢上老师以及老师的教学方法,而爱上语文这门课,甚至爱上学习。

篇2

【关键词】 学生 体育课 厌学 原因 解决 对策

近些年来,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化改革,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学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在体育课上学生同样有“厌学”的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讲,青少年儿童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例如在体育游戏、球类等,少年儿童应该是情不自禁的全力地投入,然而教学中却相反。其实从根本上说,并不是学生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最主要的是对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的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的厌倦和反感,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再次是家庭、社会的不良风气造成负面影响较大,营造了滋生厌学的“土壤”。本应该最受欢迎的课堂活动,却让学生厌倦反感,觉得索然无趣,这不能不让体育教师们思索。具体原因如下:

1 教学内容不适

教学内容的不适,是造成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学习无兴趣的重要原因。有的老师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的教学内容更多是成年人化,竞技性较强的内容。例如有的教师要求中学生用几个课时速成学会连体育院校学生都难以掌握的背越式跳高、篮球、排球等的系统战术体系,这只能使学生望而生畏或根本学不会,或者让学生反复练习高难度新技术等,学生怎能不学也生厌,练也生厌!诸如此类教材内容的选取,有多少成份考虑了学生个性的现实与多方面的需要!

2 教学方法、手段不当

传统教学方法手段的陈旧落后,是体育课上厌学的一个原因。从有教师的年代开始,教师就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绝对的权威,长期以来,学校只重视教师的“教”法,强调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思想则十分强调以学生为主休的“学”法,而许多教师目前从感情上很不愿意接受这种思想。因为重视学生“学”法,必然影响教师在学校的教育中的绝对地位,故体育课上教师的口令可以说是有绝对权威性,“堂上一呼,阶下百诺”,真是威风八面!因此,一些教师坚持认为,如果没有了教师的权威,没有教师的教法,体育课将会不成样子……诸如此类的想法,不单单老师有,连许多学校的领导也这么看。多少年来,有的教师使用的教法均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教案整齐,详细严密,组织教学公式化,教学内容固定化,教学方法手段模式化。参观10节体育公开课,起码有8节课教学方法手段大同小异。如短跑的教法,似乎有这样的一个定势:先教摆臂、再教落地,先慢后快做模拟。教篮球先运球,高运低运要抬头,绕障碍要换手,眼睛不能看着球;传接球有讲究,原地传,迎面走,十个孩子一只球。

这种陈旧的、竞技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学生早已不满意了,但一些老师却视而不见,这种程式化、模式化的教学,将学生的主体精神与创造欲望已约束到所剩无几了,学生在体育课上何以产生兴趣和激情?

3 教学评价陈旧

教学评价中的陈旧思想,观点和相应的评价方法标准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考核往往重视学生技评,达标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全面锻炼身体,掌握锻炼方法、体育态度兴趣与发展能力上多方面的成就;统一的体育教材项目评分标准与方法,又往往使地区差异、身体差异较大的学生难以达标,体育考评使他们屡屡失败,丧失自信和兴趣。考评中又过分重视显性的、定量的、近期学习成果的评价,忽视学生体育价值观,创新精神等隐性的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某些学习变化与进步。学生在这样的体育课上看不到多少自己的成果、进步与发展,怎能不产生厌倦之情! 4 家庭、社会影响

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不仅仅是存在于学校和老师,也存于家庭、社会方面的原因。不同的家庭形成不同类型的学生。“望子成龙型”家庭中的父母,对孩子经济上投入较大,花费的精力也多,长期灌输着“惟有读书高”的思想,而一旦发现其子女成绩下降,往往会横加指责谩骂,使学生精神上受压抑,影响了学生情趣,阻碍了思维能力,以致厌学心理。“放任自修型”家庭中的父母,往往因工作或文化水平等原因,懒于过问,任其子女放任自流,忽视对子女的监管,不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教其做人方法,不指导孩子正常健康的发展,使学生自由惯了,而把学校纪律及个人成绩置于脑后,一天比一天成绩下降,最后对学习感到厌烦。“家庭暴力型”家庭中的父母,因吵架,大打出手,或追求吃喝玩乐或迷恋扑克、麻将、赌博及离婚等因素,使学生在心理上受到严重伤害,自暴自弃,成绩落伍,导致厌学现象。

中学时代是学生接受新事物,了解新知识的黄金季节,他们对周围看到和听到的事物往往缺乏正确的评判,易受社会上不良习气和庸俗文化的影响。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某些腐化思想和娱乐场所也导致了学生不思进取,混天度日及某些偏激行为的产生,逐步走向“厌学”的行列。

针对以上几个因素,我认为转化厌学学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对策:第一、在教学大纲内容的选择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身体的、技能的、心理的、娱乐的、文化的需要,着重对体育知识技能的特性、结构、分类、逻辑关系有全面了解和研究;注意优选那些迁移性、综合性、基础性、娱乐性强的知识技能,并注意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对纷繁、众多的知识技能做结构化处理。第二,体育教学中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要从以老师的“教法”为主转向教师的“导法”与学生的“学法”有机结合,共生效益;从单一的“体育达标”的方法扩展向“启智、求知、调心、育人、健身”的多样化综合教学方法体系。第三,在教学评价中,要明确评价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强化评价的教育功能,树立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质量观。一是教学质量的全面性,要科学考查全体学生全面体育学习成果,即多角度、全方位的目标评价;二是教学质量的发展性,评价中要考虑学生今后的体育学习、终身体育发展奠定了什么基础。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和成就。在评价的方法内容指标、标准方面,既要考评显性的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学生身体发展、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价值观念、心理完善等方面的隐性文化成就,将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最终通过科学客观的考评,促进全体学生喜欢体育,在体育学习中都得到成功和进步,并为每个人今后的体育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第四,家庭、社会、学校都应充分调动起来,互相配合。家长应客观地看待子女的成绩,要使子女各方面共同发展,不能过分溺爱孩子,要经常和子女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适时解决,再一个就是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学生身心愉悦、健康成长。社会应加强健康文化的宣传,加强爱国主义英雄事迹的宣传,举行社会化的道德知识竞赛,坚决杜绝庸俗书刊和音像、光盘对青少年的毒害,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总之了解掌握学生“厌学”形成的原因,是做好学生“厌学”转化的前提,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引导,对症下药,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3

《指南》指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它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

经历两年的幼儿园生活,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可以通过语言课弥补,特别是情景并茂的绘本课能够调动幼儿的表达欲望,并通过活动暴露语言表达问题,因而大班语言课中绘本教学的作用不可小视,但是目前绘本教学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存在问题

1. 目标不明确。很多幼师在上绘本课的时候随便拿出一些图片,或者是随意拿出一个幼儿熟知的故事就进行教学,为什么要用这些图片讲述这个故事而不是采用其他方式呢?用这些图片对故事进行绘本教学的目的何在?这两个问题往往被很多幼师尤其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幼师忽略。

2. 目标缺乏连续性。每节绘本课的目标都会落实在培养幼儿的能力上,实际情况是大班幼儿虽然有了较强的记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但是能力并非一两节课就能够培养出来的,因而幼师要注重持续培养幼儿的某一种能力。现实情况是老师往往忽视了对幼儿某一种能力的持续性的培养。

(二)教学方式落后

现在很多课堂,幼儿在小板凳上聚精会神地听,老师津津有味地讲,一节绘本课下来,幼儿听得很开心,却不见语言表达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三)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锤炼

每个大班都会有5名以上的幼儿,不能很好的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陈述,在进行绘本教学的时候,老师的精力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而很多错误的表达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这就造成了不规范的表达往往被忽略了。

二、绘本教学解决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明确化。在每一节绘本课之前所有老师都要进行备课,确保教学目标的设定既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又能保障和绘本的吻合度,从而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化。

2. 教学目标连续化。老师在学期初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针对某一种语言表达能力形成系列化的绘本教学体系,从而确保教学目标连续化;大班的相关领导及时地进行推门听课并如实反馈听课效果从而确保大班绘本教师能够严格按照授课计划进行持续性的能力培养。

(二)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

1. 小组交流。兴趣是最好的向导,兴趣有了学习的劲头才会充足,学习兴趣的深层动因是是学习的积极性。同一个班级同一节绘本课,幼儿所处的时空是相同的,但他们的禀赋和生活的社会环境截然不同。如果用同样的绘本问题去引导他们,势必出现一部分吃得饱而另一些人吃不饱的情况。众所周知,只有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激发的情况下,身心投入学习才会成为可能,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目标才会有有所保障。

2. 幼儿主体化。尹鸿藻和毕华林共同撰写的《学习能力学》一书中指出:“学习能力是指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构成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策略。”在课堂上,老师是主导,幼儿是主体,老师要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绘本课在内容上具有丰富多样性;在形式上有非线性,交互、虚拟性,在功能上有共享、开放、支持协作性。准确形象生动表达是一项繁琐而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老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幼儿学习最基本的表达知识,进行最基本的表达,然后通过分配学习任务的方式逐步引导幼儿边记忆边进行语言表达练习。每个幼儿都对表达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向困难挑战的欲望,这些兴趣和欲望会不断地促使幼儿“跳一跳”,在“跳一跳”的过程中幼儿的表达能力得以快速提高。

(三)锤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应如何锤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首先,每天要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如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他对自己事情的意见等。此外,要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同时,还要鼓励和支持幼儿与同伴一起玩耍、交谈,相互讲述见闻、趣事或看过的图书、动画片等。具体做法如下:

1. 及时指出表达错误。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较强的评价能力和记忆能力,但是还不能像老师一样科学地评价语言表达行为,一旦幼儿的语言表达错误的不到纠正,幼儿就会将错误的表达行为视为正确的行为加以记忆,因而老师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指出幼儿在绘本表达中的错误,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展示给全班幼儿,防患于未然。

篇4

2、经济性原则:就是研究经济决策所花的代价和取得收益的关系,研究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3、系统性原则:也称为整体性原则,它要求把决策对象视为一个系统,以系统整体目标的优化为准绳,协调系统中各分系统的相互关系,使系统完整、平衡。

4、预测性原则: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预测是由过去和现在的已知,运用各种知识和科学手段来推知未来的未知。科学决策,必须用科学的预见来克服没有科学根据的主观臆测,防止盲目决策。

篇5

>> 心得之一:直辖10年来,我市各级干部战斗在第一线,在直辖市建设过程中,实践的需要促使他们学习力不断增强、知识结构不断优化,各类人才不断成长,他们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有余记得,直辖之初,武隆人得知,乌江水汞含量高,不宜饮用。1997年6月,武隆县委、县政府在听取了专家论证后,决定在仙女山建一座中型水利工程。这项总投资2.16亿元的水利工程,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发电、城镇供水、防洪和旅游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利工程。2003年12月,工程通过竣工验收,结束了县城5万居民长期饮用乌江“硬水”的历史。

这项工程之所以能如期完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懂经济、善管理的决策班子和高素质的专家及工程技术干部队伍。当时,县委、县政府的决策班子主要有5人,其中2人是在读的MBA,3人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当时负责这项水利工程的武隆县水利电力局3位专家,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起来的。

在近20名施工技术管理干部队伍中,有一大批涉及水工、电气、水文、水机、建筑、工程经济等专业的干部,而通过工程建设,5名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已成长为有关方面的专家。

就在武隆水利工程竣工的当年,重庆市“8大民心工程”之一的长万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这是当时长万高速公路的负责人、现市交委副主任章勇武,带领大家艰苦奋战的结果。

全长181公里的长万高速公路,跨越长寿、垫江、梁平、万州,涉及4区县34个乡镇。重庆大学岩土专业毕业的章勇武,带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连续攻克了《悬灌施工各挂篮的比较及选择》等数十项科研课题。

章勇武率领的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这支队伍中,有包括章勇武在内的3位领导、30位各个领域的专家、50名工程技术人员,还有10万筑路大军,历时4年,他们如期完成了这个总投资60亿元的工程项目。

李有余感慨道:过去,一些重大项目建设,大都不能如期完成,或质量上不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干部结构存在一些问题。直辖以来,各区县班子中,懂经济、会管理、善协调的干部由过去3成占到现在的7成以上,结构性变化的效果,直接体现在直辖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 心得之二:10年里,我市引进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成为重庆不断创新、发展的助推器。透过一个又一个重大项目的建设,我们清晰地看到,我市各级干部的素质在不断提升。

重大建设项目一个接一个,进展顺利。李有余对此不无感慨地说,主要是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推进。

就拿重庆冬润果蔬饮品有限公司落户长寿工业园区来说吧,李有余说,在双方谈判的过程中,长寿区及园区党政一班人,到山东参观考察了果蔬榨汁生产线。在虚心求教德国专家后,他们对这条先进的无菌全自动罐装生产线有了深入了解。2005年7月,双方正式签订投资协议书。该果蔬榨汁项目占地52.8亩,总投资上亿元。

园区快速推进,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李有余说,连冬润的德国专家都对园区干部和技术人员努力钻研、虚心好学的态度伸出了大拇指。

2006年12月,冬润公司正式投产。到2011年,冬润公司将建设10万亩果蔬基地,实现年产值5亿元。

透过这个项目,我们可以看到,长寿工业园区,有一支管理水平和能力都较强的干部队伍。园区主任从重大MBA毕业,加上实践积累多,具有高水平的管理能力。两个副主任,一个在区建委工作多年,是土建专家;另一个是经济管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在招商方面具有较高的能力。工程部经理、工程建设专家李洪平只有30岁,在园区建10万平方米、占地132亩的标准厂房时,他攻克种种技术难题,完成了标准厂房的建设,受到各方好评。

长寿工业园区的建设,磨练和提升了领导班子、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园区自2003年3月启动以来,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壮大,至2007年4月,入园企业已达88户,总投资达290亿元。

李有余说,重庆若干工业园区的发展都使我们看到,各级干部通过学习提升素养,提高园区建设档次,从而使一些高技术产业在我市生根、开花、结果,变化是十分显著的。

>> 心得之三:过去,一些干部“决策前拍脑袋,领任务时拍胸膛,干遭了拍屁股”,直辖10年来,“三拍”干部越来越少了。随着我市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全长426米的缙云山健身梯的建设,是北碚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最好体现。

在缙云山麓建设健身梯道,有没有可行性?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2004年年底,区领导带队实地考察,多次踏勘,选址定点,反复推敲论证。设计过程中,北碚向全市招标,邀请4家高水平的园林景观设计单位做设计方案;请重庆市园林规划设计界的权威人士组成了专家评审组,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请市规划局相关领导及专家给方案把脉……

该项目是一项民心工程,区委、区政府十分注重收集民情、了解民意,通过媒体等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倾听市、区政协委员和派的意见。通过对20多个方案的比较、筛选,在综合市级专业部门、行业专家、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广大市民的意见后,确定了最佳建设方案。

2005年10月28日,在完成了地质详勘、地灾评估、环境评价、项目立项后,缙云山健身梯道如期动工,并于2006年12月顺利完工。

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重庆空港工业园区的建设也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在科学决策上,他们针对用地紧张的现实,提高企业入驻门槛,瞄准世界500强和全国200强企业。园区一班人提出,不管GDP有多高,税收有多好,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个都不要。

篇6

一、深化思想认识,实现三个转变

要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过分地突出了“物”的地位,发展指标主要看经济,讲发展就是讲经济的发展。在“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支配下,尽管我们在经济上获得了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成为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向“以人为本”转变成为发展的历史必然。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从重速度向重质量效益转变。发展本身就是质量和速度的统一,只有在发展中保持质量和速度的协调统一,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时,经济增长只有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重速度向重质量效益转变,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地发展。重视发展的质量,最重要的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一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在发展中要突出信息化等高新技术的地位和作用,要注重经济发展同环境资源相协调,要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要从重经济发展向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转变。在发展中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的观念。片面的经济增长非但不能给人们带来普遍幸福,反而会使人们饱尝“有增长无发展”以及“增长与发展负相关”的苦果。要立足于全面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进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二、着眼发展实践,实现三个转化

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一是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现在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除了受资源环境制约外,还受到了劳动力成本等的制约。中西部地区要取得沿海发达地区过去所取得的发展业绩是完全不可能的,同时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优势更加明显,不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是惟一出路。二是要走产业特色化之路。比较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优势其实只有以自身资源为基础的特色产业这一项,土地、税收和劳动力都不再拥有真正的优势,经济要有竞争力,就必须突出产业的地方特色。如果不突出地方特色,盲目模仿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之路,与其他地方产业雷同,这种发展路子既没有前途,也难走得通。中西部地区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把握国家政策,立足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选择支柱产业。三是要走全面协调发展之路。发展是一个“系统的集合体”和“过程的集合体”,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协调了就能相互促进。在发展中要吸取教训,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推进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一是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一方面在发展中要加大招商引资、立项争资、创业融资的力度,招商引资必须着眼特色产业的发展,在招商引资中不能只讲数量不讲质量,搞简单的产业转移承接;立项争资要着眼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研究政策,认真调查研究,积极申报项目,争取国家投入;创业融资要激发社会活力,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创业途径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在发展中要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地推进各项工作,科学发展是新的发展方式,必须突破旧的观念和做法、体制和机制的束缚。二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经济结构调整,要加快原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改制,促进经济民营化;要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快工业的发展,要通过招商和创业两个轮子,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布局要合理,这是中西部地区的薄弱环节,也是发展潜力、竞争优势所在,在产业布局中一定要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地方支柱产业。三是要加快基础建设。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一是科学决策能力,科学决策是科学发展的前提,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发扬民主决策的作风,遵循科学决策的程序,实现科学决策;二是改革创新能力,改革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动力,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学习掌握科学理论为基础,搞好调查研究,着眼发展大局,寻找工作差距,总结自己,借鉴他人,创造性地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三是统筹协调的能力,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全面加强各项工作,善于解决各类矛盾。

三、把握落实环节,抓住三个关键

突出发展规划的制定。没有好的规划,就不会有好的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特别要立足自身优势,合理调整产业布局。要重视城镇发展的科学规划,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城镇化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突出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科学的规划取决于科学的决策,而落实好已制定的发展规划,同样需要依靠科学决策来保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活瞬息万变,社会矛盾逐步增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决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决策的风险不断加大,决策的难度和要求不断提高。要做到科学决策,就要发扬民主、尊重科学、集思广益、重视调研,要大胆更要谨慎,要自信不要自负,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要特别注重民主决策,善于集思广益。在决策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民主决策的机制。

篇7

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定义及作用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指对出台前的重大决策和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分析,超前做出稳定风险评价和趋势估计,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有效规避、预防、控制可能产生的稳定风险过程。实质是对其可能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和不稳定因素进行预防,包括信息收集、研判、制定预案等,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风险隐患,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有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的预防。

二、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现状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在我国已经进入实践阶段,实践中形成了四川“遂宁模式”和江苏的“淮安模式”,这些模式奠定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理论基础,为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撑。国家政府部门和各大企事业单位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推进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和成绩,但由于目前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部分重大事项中社会稳定风险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对重大事项可能引起的风险认识还不够清晰,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

一是部分基层单位和部门对“稳评”工作重视不够。对于日常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的稳定风险评估的不全面,无法掌握风险动态,不能做好风险预警。二是“稳评”工作业务水平亟待提高。在“稳评”工作中对于相关因素的分析不不够专业和全面,无法保障评估质量和评估效果。三是相关部门和群众的民主参与程度不够。专业部门责任意识和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强,不能对即将出台的重大事项理性分析,提前拿出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建议

基于对辽河油田形势及“稳评”工作的调研了解、分析思考,可知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是预防和杜绝规模性发生,维护员工群众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有助于企业稳定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高度重视,广泛宣传,深刻理解“稳评”意义。

只有领导高度重视“稳评”工作,才能真正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企业前期出台的改革措施、政策法规等重大决策的利弊凸显,决策者清醒的认识到认真开展重大事项决策前的“稳评”意义重大。领导对 “稳评”工作的重视是企业风险管理意识的提高,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续,是有效落实“稳评”,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要应评尽评,刚性执行,强化推进“稳评”程序。

将“稳评”作为重大决策的“前置条件和刚性程序”,做到应评尽评,评估过程中严格按照“合法合理、科学民主”的原则,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估标准,深入调查研究,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征求意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充分论证,确保评估工作全面、客观、准确,使评估结果科学、合理、有效,对重大事项决策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三是要加强培训,提升技能,切实提高“稳评”质量。

高质量的“稳评”结果是确保企业科学决策的前提,而“稳评”工作不仅仅是评估者态度问题和评估程序问题,更是专业知识,评估技能和经验的积累。很多评估项目涉及不同领域的业务知识和以及不同素质的利益群体,多种诱发稳定风险的元素都对“稳评”的执行者和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稳评”工作小组和参与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更加了解和掌握相关“稳评”的业务知识和评估方法,提升“稳评”技能等切实提高“稳评”质量。

四是要科学决策,有效处置,合理运用“稳评”结果。

“稳评”结果是重大事项审批和决策的依据之一。我们要严格按照“以人为本、公平效益统一”的原则,统筹考虑发展需要与人民群众承受能力,统筹考虑人民群众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以“稳评”结果为依据,进行科学决策。不论存在高等级风险、中等级风险、低等级风险,可否实施,最后处理过程中都要做好解释、说服和引导工作,妥善处理相关群众的合理诉求。

不稳定因素矛盾纠纷“稳评”结果对于维护企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不稳定因素矛盾纠纷的“稳评”结果是低等级或中等级风险,及企业相关部门可以进行预警处置,制定化解措施等方法源头化解矛盾。另一方面,不稳定因素矛盾纠纷的“稳评”结果是高等级风险,难以化解调和,并且涉及利益群体规模较大,则“稳评”结果是采取新的改革措施的重要依据,从根本上消除不稳定风险。

篇8

法制日报:继国务院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后,第一个部委信息公开办法日前出台,这个办法就是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今日对媒体表示,该办法将强制环保部门和污染企业向全社会公开重要环境信息,为公众参与污染减排工作提供平台。

新华网:我们认为,制定《办法》,是环保总局提高环保工作透明度、推动公众参与环保、保障科学决策的重大举措,至少体现了三个层面的积极意义。

首先,制定《办法》是环保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对于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提高环保工作透明度,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办法》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保障科学决策、推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办法》还是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有力保障。实践证明,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新京报:公众是环境的最大利益相关者,我们发现,公众参与的最大障碍不是缺乏参与意识,而是得不到及时、准确的信息。我们就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从2006年开始,就在着手起草这一办法。

各种法律中“公众参与”、“信息公开”的抽象原则,如果没有“谁来公开”、“怎样公开”、“不公开怎么办”的具体规定,就容易变成一纸空文,变成特殊利益勾结的腐败温床。公众得不到信息,表达不了关切,就会丧失对政府的信任,谣言四散,影响社会稳定。

信息公开是最基础的一步,下一步应该是对政府环境决策的参与权。比如对于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务,各级政府应该举行符合一定程序标准的听证会,邀请公众发表意见,并对是否采纳、如何采纳公众的意见作出合理、及时的解释。

中新网:潘岳说,解决中国严峻环境问题的最终动力来自于公众。环保公众参与不能够停留在像今天这样种树植草的层次上,而是应该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各类环保公共事务进行深度参与。新的公益精神,是指最具社会责任感、最有能力表达诉求、最会行使权利的高层次参与方式。

中国青年报: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建立起一套开放透明、能够集中民智、代表民意的公众参与机制。政府部门的信息和政务公开,是公众有效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国务院新近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它一方面有助于公众监督政府,另一方面有助于公众参与有关公共问题的治理,从而促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理解。随后,我们《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就是要率先进行这一实验。

篇9

当记者问起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头人、组织者和领导者,如何看待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说:“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是基层党建的核心。其中,解决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问题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基层干部如果只知道埋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就会严重阻碍当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在平罗这个拥有30万总人口、近11万城镇人口的县域里,经济发展的好坏、快慢影响着许多家庭的命运和变化。

蒋文龄表示:“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相结合。近年来,平罗的发展离不开党的建设,党建工作不仅锤炼党员的作风,也有力推进一个地方,一个乡镇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好了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

蒋文龄说:“评价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最主要的就是看他的作风。扎实肯干、求真务实就是评价的标准。这些年来,我们对干部作风问题常抓不懈,培养了一支能打硬仗、打主动仗、打胜仗,想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2009年秋季,在一次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检查中,检查组发现,通知下了,活却没人干。调查发现,仅有三分之一的干部下到田间地头参加农田水利建设,近三分之二的干部没有下去,甚至有些干部在办公室上网玩游戏。县委当即组织常委班子开会,严肃问责了违反工作纪律的干部。从那以后,干部作风有了极大转变。”

蒋文龄说:“基层党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保障,没有一支能干事、敢干事的干部队伍,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工作都无法开展。围绕县域经济抓党建和抓好党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党建的成就要体现在制度上,体现在发展上,体现在百姓的幸福上。”

2010年,平罗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6亿元,是2005年的3倍;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86元,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和96.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2.6%,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解决。被授予全国唯一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创新范例,并跻身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

科学发展重在科学决策

作为县委书记既要敢抓敢管又要求真务实。

在回答记者关于创先争优是一件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民心工程,全社会要创科学发展之先,争社会和谐之优,作为县委书记,是如何落实科学发展与科学决策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时,蒋文龄答道:“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有力度、最具刚性的思维措施。县委书记肩负着加强改进党的建设、领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在县域发展各项决策的谋划、制定、落实、督查等方面发挥着中心作用。某种意义上讲,县委书记的决策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一个地方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各项事业发展。科学决策,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比如说,选择、引进什么样的项目,必须充分考虑地方的发展实际,既要着眼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又要着眼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项目的实施上,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能领导换了,前面的项目就不管了,再另起炉灶,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县委书记,必须要有大局意识,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招商”永远是平罗的符号

3月22日,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到平罗调研时,对平罗县招商引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平罗县通过大招商带来了大发展,通过大发展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在回答记者关于抓招商就是抓发展这个问题时,蒋文龄结合切身体会,深入浅出地谈了自己的观点与认识。

他说:“‘招商’永远是平罗的符号,没有招商,平罗的发展就不能持续;没有项目,平罗经济就没有支撑。工业是平罗经济发展的脊梁和支柱,要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做优存量,利用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采取产业整合、炉型置换等方式,对精细化工、特种合金、煤基碳材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另一个就是要做大增量,着眼于资源集约利用,产业接续替代,以更大决心、更高要求、更实措施、更优政策,举全县之力引进一批代表平罗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装备制造、新能源、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以优质增量调存量,为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增添后劲和动力。

篇10

一、提升适应能力。培育公务员适应能力,要求广大公务员根据不同环境的变化,实现角色的转变,增强三种意识:一是增强角色认知意识。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用新的角色规范要求自己。二是增强组织认同意识。适应新环境和新岗位要求,接受一定程度上的组织同化,保持组织的稳定和组织活动的连续性。三是增强知识更新意识。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熟悉新的工作和环境。

二、提升科学决策能力。公务员考虑问题要着眼于长远建设和顾全大局,在决策问题时,首先应考虑到国家和组织的目标及价值,并把其价值反映到具体管理中。一是要了解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国际环境,对影响社会组织的主要问题能够正确分析,迅速作出准确的判断。二是要熟悉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以保证决策前提的正确。三是要熟练地运用国家政策工具,设计出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来完成组织任务和战略目标。

三、提升驾驭全局能力。公务员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因此要具有很强的把握大局、驾驭全局的能力,这是公务员精神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提高理论素质。要加强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提高的理论水平,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正确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工作的大局、明确发展的方向。其次,要提高行政管理的水平。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科学管理知识,包括本行业的专业知识与现代宏观管理知识,从经验型变为科学管理型。再次,要提高政策水平。要注重方针政策学习,不断提高政策水平,从而提高执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