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焊接技术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焊接技术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 脑出血

关键词: 脑出血,急性;白介素6;大鼠;血浆;脑组织

摘 要:目的 探讨白介素6(IL-6)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急性期脑组织和血浆中的含量变化,阐明其在脑出血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SD大鼠80只,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小量出血组、中量出血组、大量出血组.每组又分成5个小组,每小组4只.采用Nath法建立脑出血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及脑组织中IL-6的含量. 结果 脑出血后,脑组织及血浆中IL-6水平明显升高(P

Keywords:cerebral hemorrhage,acute;IL-6;rat;plasma;perihemotoma

Abstract:AIM To investigate IL-6concentration change in brain tissue and plasma after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 and reveal the action of the IL-6during the brain bleeding.METHODS Eighty SD rats weighting250~300g were pided into four groups.Each group was further pided into five subgroups.The model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was established by Nath method.The concentrations of IL-6in plasma and brain tissues were measured with radioimmu-noassay.RESULTS The levels of LI-6in plasma and brain tissue in experimental groups remarkably increased(P

0 引言

细胞因子与激素类物质一样,是机体内许多病理生理反应的重要介质,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应激反应和炎症的调节.近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IL-6在脑缺血和脑创伤后明显增加[1,2] ,但关于IL-6与脑出血关系的研究国内外报道很少.我们研究了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IL-6在不同出血量及不同时间点血浆及脑组织内分泌水平的变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250~300g.将大鼠随机分为大、中、小量脑出血组.对照组,每组20只;每组又分成1,8,24,48和72h5个小组.采用Nath法[3] 将大鼠用10g・L-1 戊巴比妥钠30mg・kg-1 ip麻醉.俯卧固定于立体定位仪上,在颅骨前囟后0.2mm中线右侧旁3mm处钻一直径为1.5mm圆孔,深达硬脑膜.用微量注射器沿孔进针约6mm,将未肝素化的大鼠自体动脉血(尾动脉)以20μL・min

-1 的速度推注入脑,缓慢出针.小量出血组注射血量为25μL,中量组为50μL、大量组为100μL,对照组操作同上,但不注射.术后观察神经症状,根据Bederson的评定方法[4] ,出血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阳性体征,评分为3.5~8.8,对照组无体征.

1.2 方法 ①血浆IL-6水平测定:各组大鼠分别在术后一定时间深度麻醉后,开胸心房穿刺每只大鼠取血4mL,分别置于含100g・L-1 EDTA30μL,抑肽酶10μL的试管混均,4℃3000r・min-1 离心10min,取上清液置于-20℃保存待测.②脑组织IL-6水平测定:各组大鼠到预定时间后,活杀取脑,生理盐水冲洗,入100℃生理盐水中煮5min,分离称取血肿及周边脑组织约0.2g,置匀浆器匀浆(0.1mol・L-1 HCl2mL)3000r・min-1 离心10min后,取上清液置于-20℃保存待测.IL-6药盒由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研究所提供,测定过程按说明书进行.

统计学处理:所有实验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2 结果

2.1 脑组织内IL6含量改变 对照组IL-6含量较低,脑出血后1h有明显增加,48h达高峰,72h有下降的趋势.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表1 IL-6在脑出血后不同时间脑组织内含量 略

2.2 血浆IL6含量改变 血浆中IL-6在脑出血后1h开始升高,48h达高峰,72h开始下降,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3 讨论

脑出血后除血肿直接压迫损伤外,继发性脑缺血、水肿及血管通透性增加是加重脑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在继发性脑损伤中发挥神经毒性和神经保护双重作用.IL-6在脑内主要由神经胶质细胞分泌[5] ,脑出血后IL-6表达增加表明其参与脑出血损伤或修复过程.

表2 IL-6在脑出血后不同时间血浆含量 略

我们研究结果表明,脑出血后1h IL-6在脑组织及血浆中开始升高,在48h达高峰,72h有下降,其升高的程度与脑出血量大小呈正相关,且在脑组织内含量远远高于血浆的水平,而对照组相应部位脑组织及血浆中IL-6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与脑缺血损害改变相似,提示脑出血可诱导IL-6在脑内合成[6] .因此,作者认为脑出血后IL-6水平的增高,主要体现在脑组织内,这可能是导致脑出血后局部脑组织继发炎性反应及神经损害的重要原因[7] .因为IL-6的双重作用.我们研究发现大量出血组较中、小量出血组IL-6的显著增高及神经状症状体征的明显改变,提示大量脑出血时脑组织水肿及炎症较中、小量组明显.IL-6表达的显著增高可能与其介导的神经毒性有关.而在中、小量出血组IL-6的升高幅度较大量组明显降低,提示可能脑出血引起的脑水肿及炎症反应较轻,其水平的增高是否更多的与其神经保护作用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Beamer等[8] 报道急性缺血性卒中时IL-6增高与梗塞灶的容积显著相关,梗塞超过3cm者最高.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IL-6早期的增高可能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有关,IL-6持续升高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分泌IL-6有关.关于IL-6介导脑缺血损伤的途径,可能有以下几点[9] :①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促进IL-2,IL-8等细胞因子的合成,引起血管炎性反应;②促进自由基释放,引起神经元死亡[10] ;③增强兴奋性氨基酸的作用;④诱发发热;⑤降低脑血流.IL-6在体外可影响神经元的存活率[11] .

总之,脑出血后IL-6在脑组织及血浆中水平升高是白细胞及神经组织受损的免疫应答改变.IL-6是人血浆中能测出的少数细胞因子之一[12] ,我们研究发现其血浆含量的改变与脑组织含量的改变,有良好的相关性,与出血量大小呈相关.因此,监测IL-6在脑出血后血浆中的变化对了解脑继发性损伤及判别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Nath FP,Jenking A,Mendelow D.Early hemodynamic changes in 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Neurosurgery,1986;63:697-703.

[2]Traupin V,Toulmond S,Serrano A.Increase in IL-6,IL-1and TNF levels in rat brain following traumatic lesion:Influence of pre-and post-traumatic treatment with R054864,a peripheral-type(p site)benzodizepine ligand [J].Neuroimmunology,1993;42:177-185.

[3]Loddick SA,Turnbull AV,Roth-Well NJ.Cerebral interlukin-6is neuroprotective during perman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the rat [J].Cereb Blood Flow Metab,1998;18:176.

[4]Rosenberg GB.Collagenase-induce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 [J].Stroke,1990;21:801.

[5]Woodroof MN.Cytokine production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J].Neurology,1995;45(Suppl6):6-10.

[6]Martin-Ancel A,Garcia-Alix A,Pascual-Salcado D,Cabanas F,Valcarce N,Quero J.Interlukin-6in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after perinatal asphyxia is related to early and late 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J].Pediatrics,1997;100:789.

[7]Zhu T,Yao Z,Yuan HN.Changes of IL-1βTNFαand IL-6in brain and plasma following brain trauma in rats [J].Chin Trau-matol,1998;144(6):367-368.

[8]Beamer NB,Coull BM,Clark WM,Hazel JS,Silberger JR.In-terleukin-6and interleukin-1receptor antagonist in acute stroke [J].Ann Neural,1995;37(6):800:805.

[9]Yang Y.Interleukin and cerebral ischemia [J].Chin Neurol,2000;13(3):189-190.

[10]Stella N,Estelles A,Siciliano J,Tence M,Desagher S,Pi-omelli D,Glowinski J,Premont J.Interlukin-1enhance the ATP-evoked release of arachidonic acid from mouse astrocytes [J].Neuroscience,1997;17:2939.

篇2

关键词:焊接技术 教学 安全教育

1焊接技术安全教学的必要性

《焊接技术》课程教学是从事机电行业的人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技术基本课程,通过学习可使学生了解焊接技术的安全、卫生防护及焊接设备的基本知识,树立安全文明生产意识,掌握常用的焊接工艺理论和操作方法,以提高其电气焊接操作技能,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年纪小,接触社会少,基础知识差,安全意识差,而焊接技术又存在强弧光幅射、触电、火灾、爆炸、中毒等危险,所以在焊接课程的课堂教学与车间实训过程中,必须全面地、系统地讲清楚手工焊接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安全防范措施,做好全面的、细致的、万无一失的现场实训工作,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2焊接技术教学过程的的危险性与原因

2.1焊接技术教学过程的的危险性在焊接技术教学过程中,由于焊接常用电能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来加热焊件,一旦对这些能源失去控制,就会产生一定的危险性。焊接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影响焊接生产安全的危险因素和影响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

2.1.1影响焊接生产安全的危险因素

(1)爆炸和火灾:是焊接过程中易发生的工伤事故,而且发生的火灾和爆炸事故主要是在气焊、气割、焊条电弧焊焊接过程中。焊接过程中之所以容易发生爆炸火灾事故,一方面是由于焊工需要经常接触可燃易爆物品;另一方面是由于焊工需要经常接触压力容器和燃料容器,如乙炔发生器、氧气瓶、液化石油气瓶、乙炔瓶以及检修补焊时的罐、塔、柜、槽、箱和管道等,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明火,因此容易构成火灾和爆炸事故的条件。

(2)触电:利用电能转化为热能的各种焊接方法都有触电危险。焊条电弧焊操作触电的机会较多,尤其在容器、管道、锅炉内和钢架上的操作,四周都是金属导体,其触电危险性更大。特别是在高空作业中,触电事故还易引起高空坠落的二次事故。

2.1.2影响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

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可分为物理有害因素与化学有害因素两大类。在焊接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物理有害因素有电弧弧光、高频电磁波、热辐射、噪声及放射线等;可能存在的化学有害因素有电焊烟尘和有害气体等。在各种影响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中,由于接触电焊烟尘的人数最多,因此电焊烟尘是影响最大的有害因素。长期吸入电焊烟尘而发生的电焊工尘肺职业病,是当前焊接安全卫生工作中影响最大的一个主要问题。

2.2造成焊接技术危险性的原因

(1)焊接切割作业时,尤其是气体切割时,由于使用压缩空气或氧气流的喷射,使火星、熔珠和铁渣四处飞溅,当作业环境中存在易燃、易爆物品或气体时,就可能会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

(2)在高空焊接切割作业时,对火星所及的范围内的易燃易爆物品未清理干净,作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乱扔焊条头,作业结束后未认真检查是否留有火种。

(3)气焊、气割的工作过程中未按规定的要求放置乙炔发生器,工作前未按要求检查焊(割)炬、橡胶管路和乙炔发生器的安全装置。

(4)气瓶存在制定方面的不足,气瓶的保管充灌、运输、使用等方面存在不足,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等。乙炔、氧气等管道的制定、安装有缺陷,使用中未及时发现和整改其不足;

(5)在焊补燃料容器和管道时,未按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在实施置换焊补时,置换不彻底,在实施带压不置换焊补时压力不够致使外部明火导入等。

3如何加强焊接技术课程教学安全教育

3.1必须树立安全的观念和意识

安全的观念和意识的树立是提高安全教育效率和质量的保障,也是焊接技术课程教学的首要内容。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焊接技术的危险性,让他们切实认识到树立安全观念和意识的必要性,才能促使他们认真学习和理解焊接技术的安全措施,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进行焊接技术的学习。

3.2场地教学中要听从教师的指挥

学生进入训练场地要听从指导教师安排,应注意作业环境的地沟、下水道内有无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以及是否有可能泄漏到地沟和下水道内可燃易爆物质,以免由于焊渣、金属火星引起灾害事故。进入训练场地后未经同意或未了解设备性能,不能私自乱动场地内的设备及其它物品。学生必须在掌握相关设备和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后,才能进行操作。遇到问题立即向教师询问,禁止在不熟悉的情况下进行尝试性操作。

3.3做好焊接技术的操作安全教育

(1)学生焊接操作前要检查电器线路是否完好,二次线圈和外壳接地是否良好,检查周围环境,不能有易燃易爆物品。焊补燃料容器和管道时,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焊补方法。

(2)开动电焊机前检查电焊夹钳柄绝缘是否良好。电焊夹钳不使用时,应放在绝缘体上。推闸刀开关时,人体应偏斜站立,并一次推足,然后开动电焊机。停止时,要先关电焊机,再拉开闸刀开关。氧气瓶严禁与油污接触,不能强烈振动,以免爆炸。操作时必须佩戴防护用具,以免弧光灼伤眼睛和皮肤。气焊操作时,必须由指导教师调整好后,指挥学生现场操作,严禁学生私自操作。

(3)高空焊接切割时,禁止乱扔焊条头,对焊接切割作业下方应进行隔离,作业完毕应做到认真细致的检查,确认无火灾隐患后方可离开现场。应使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程要求的气瓶,在气瓶的贮存、运输、使用等环节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4结语

焊接技术安全教育应是职业课程教学重点内容。焊接技术安全教育应该充分根据焊接技术自身固有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然后制定出合理的安全教育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具体的安全教学的内容和细节,从而有效提高焊接技术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加强焊接技术安全教育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必须树立安全意识,二是必须掌握安全操作程序。做好这两点,是提高焊接技术安全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韩国春.职业教育实训设计[M].北京:铁道出版社

篇3

2.冶金工程:研究从矿石等资源中提取金属及其化合物、并制成具有良好加工和使用性能材料的工程技术领域。

3.能源与动力工程:培养具备热能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基础知识的高级人才。

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培养具有材料成型加工基础理论与应用能力,受到现代工程师训练,从事材料制备、加工工艺及设备的设计与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管理、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工程技术人才。

篇4

关键词: 过程装备制造 工程意识 专业课教学

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等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是工程技术人员自觉地从工程角度出发从事工程活动的主观能动性。[1-3]对于工科专业,培养目标应是基础知识扎实、技术水平过硬,而且工程意识强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

“过程装备制造工艺与检测”[4]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过程设备制造的主要工序工艺要求和焊接基础理论及设备焊接技术,制造质量检测的基本理论、专业技术及方法。该课程专业性强,课程内容涵盖范围广,如何讲活这门课,让学生不感到枯燥,对任课教师是很大的挑战。笔者通过教学经验总结,把握课程工程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重视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谈谈课程教学的感受。

1.从思想上重视工程意识的培养

“过程装备制造工艺与检测”的研究对象是面向石油、化工、食品等机械工程领域内的过程装备的制造工艺和检测方法,包括承压设备的加工和检测两个方面,其指导思想是保证承压设备加工质量和运行安全性。针对课程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紧抓这条主线,始终围绕该指导思想,突出“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尽可能使学生内心真正理解和体会到课程指导思想的精髓。明确了该指导思想,以避免学生思考问题过于理想化而脱离工程实际。

2.凸显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过程装备制造工艺与检测”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制造工艺和检测过程都紧紧围绕国家法律法规开展。对于机械类专业的本科生学习,虽然“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实践教学学识有限,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很难深入和到位,而且课堂学习往往以理论学习为主,这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之一。要想把这门课程讲好,使学生学好,就必须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面向工程实际,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其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能较快融入到工作中。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将课本理论纳入相应的工程应用背景中

课程中偏重于应用的理论知识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比如钢制压力容器的焊接和成型加工等相关知识。过程设备制造的主要工序工艺要求和焊接基础理论及设备焊接技术,制造质量检测的基本理论、专业技术及方法,在先修专业基础课及金工实习等实践课中,学生对钢制压力容器和焊接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但对钢制压力容器成型加工中的焊接技术认识仍不足,因此在讲解时通过借助实例及观摩相关视频,使得学生对压力容器制造的主要工序工艺要求中焊接技术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以强化工程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效果。

(2)将制造工艺和检测技术与国家规范要求相结合

课程知识主体是关于承压设备的加工制造和检测,由于承压设备属特种设备,因此这部分知识与国家相关法规密切相关,不但加工制造过程需满足国家对压力容器制造的规程、标准的要求,设备运行过程中也需要满足规范要求。因此将这部分知识讲解的过程与国家规范要求相结合,了解国内外压力容器制造的现状和发展情况,以及国家对压力容器制造的规程、标准的要求,能深化学生专业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工程意识。

(3)增加实验环节

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过程装备用材料、制造和运行中的常见缺陷,以及制造和运行中的无损检测、定期检测的方法和要求。过程设备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设备制造和运行中的无损检测技术,是操作性非常强的部分,是课程的难点之一,讲解理论知识易枯燥,这部分知识结合实验环节可使学生深化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强化工程意识。无损检测的主流技术: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等,这些检测方法知识通过实验环节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总之,为了让本专业的毕业生掌握食品、化工单元设备和成套装备的加工方法与检测技术,具备对过程装备进行制造加工和检测的初步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体系,包括完善各教学课程的大纲、教材、操作指导书、培训计划、操作多媒体课件等。

参考文献:

[1]林雅清,李英.工业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形成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5(24):35-36.

[2]左延红,张克仁.工科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14-17.

篇5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该专业的科学定位于课程体系改革,主张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明方向、强适应”和“通用性、精简性、特色性、实践性”为原则,加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拓宽专业知识面,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参与竞争的能力。 

 

1998年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设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新的本科专业(以下简称材成专业),多数学校实现了由锻压、模具、铸造、焊接等各热加工单一专业建设转向新的材成专业的建设。 

作为一所新升本科的地方院校,新增本科专业的设置与培养目标主要应是面向地方相关行业和技术领域基层业务与技术管理岗位,着力培养学生具备在企事业单位和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本文对地方高校如何构建材成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一、培养方案与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从目前多数学校的培养方案来看,由于该专业原来的基础不尽相同,不少学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老专业的框框,而只是在老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修改。存在着专业教改的总体目标不够明确,没有从根本上重建该专业的教学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缺乏层次,不能满足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拓宽口径与保持专业特色的关系问题尚未解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非常紧迫的任务。 

学校虽然从2002年即开始培养材成专业本科生,但由于是在专科基础上的联办本科,使用的完全是河南科技大学的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很难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修改。学校于2008年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科专业的基础上,成功申报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当年开始招收培养材成本科生并使用自己的培养方案,但在教学中发现该培养方案存在课程过重、特色不突出等现象,急需改进。 

二、材成本科教育、教学的定位 

1、人才培养定位 

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来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一部分高校应该担负起精英教育的责任,以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型和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主,本科阶段应是进行以通识为主的专业教育。另一部分学校应以普及高等教育为主,负起大众化教育的责任,本科阶段是通识与专业并重的教育。 

学校升本初始即定位为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此,应以普及高等教育为主,承担起大众化教育的责任,以培养本学科的工程技术型、职业应用复合型人才为主。 

2、确定专业方向 

材成专业具有宽口径、大专业、多方向的特点,根据行业需求及地区经济发展和学院实际,选准专业主方向,办出地方特色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洛阳地区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使对掌握现代设计技术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又呈上升趋势,锻压、焊接、铸造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复合型人才更为抢手。据此,学校材成专业实施的是宽口径的材料材成及控制工程与专业方向并存的培养模式,设置了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技术与自动化、金属建材加工三个专业方向。 

3、人才培养目标 

材成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现代成型方法与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工艺、焊接技术与自动化、金属建筑材料加工的能力,能够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与设备设计、生产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材成专业内涵及课程体系 

1、根据专业发展明确专业内涵 

材成专业是以成形技术为手段、以材料为加工对象、以过程控制为质量保证、以实现产品制造为目的的工科专业。它是介于机械和材料两大学科之间的反映综合性制造技术的专业,机械学科和材料学科的基础知识构成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这一特点决定了材成专业人才培养必然是宽口径的。 

从1998年新专业诞生以来,不少学校材成专业发展遇到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宽与专”的关系,一些学校过于强调宽口径,淡化了专业,使得毕业生所学无法与企业的需求接轨,一度出现与铸、锻、焊有关的企业到高校无法招到需要的专业人才。另外一些学校则走向另一极端,铸、锻、焊老专业的主要课程都上,课程过多,学生不堪重负。 

我们组织教师广泛调研,重点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及方向的学生要求具备相同的宽口径的基础知识和成形技术专业基础知识,所不同的只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材成大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包括塑性成形、液态成型、焊接成型等基本理论、工艺及装备设计、设备选用等内容。为了避免过于宽泛或负担过重,又分别开设了与以前的锻、铸、焊三门技术相关的专业课。 

2、教学内容的总体构成 

按照教育部有关四年制工科大学生总教学时数及实践性环节安排的指导原则,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根据通用性、精简性、特色性和实践性原则建立了“两平台、三模块、一拓展”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各专业方向的协调发展。 

“两平台”为通识课程平台与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三模块”为专业教育内容,包括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技术与自动化、金属建材加工模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可以随社会需求相应变化;“一拓展”为素质教育的拓展计划,主要由学生科技活动组成。 

(1)通用性原则。材成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基础型、通用型为主,同时加强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体现基本知识结构的内容,也就是“两平台”:通识课程平台与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这类课程占了总学时的56.86%,改变了过去专业口径偏窄和过专现象,做到既夯实基础、又拓宽口径。 

(2)精简性原则。材成专业学生毕业要求的学分控制在205学分,从学时上计算比过去培养方案的总学时少了64学时。同时将根据“去重消肿,去旧增新”的原则,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和学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向生产现场,去思考、动手、创新。 

(3)特色性原则。人才知识结构不仅要体现国家对人才质量的基本要求,更需立足地方学校和本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在材成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设置了模具制造学、塑性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焊接结构、焊接自动化技术、焊接质量检验与评价、金属建材电磁连铸技术、金属建材成型工艺、金属建材成型装备等课程体现本专业特色,同时也设置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任选课程。 

(4)实践性原则。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通过精简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突出理论联系实践,确保实践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认定学分,同时要求学生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和人才知识结构的优化是一项庞大、复杂、长期的系统工作,同时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要求既相对稳定又动态发展,在今后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及时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努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篇6

关键词:焊接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Research 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based on industry-school combin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lding specialty

Yuan Ya, Dong Yalan, Yue Aiqiang, Zhu Chen

Xia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anyang, 712000,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points out welding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processing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China,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raining technical personnel of welding. The idea are proposed tha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dustry-school combination, and, the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re proposed that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rry out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industry-school combin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 words: welding; industry-school combin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焊接技术在我国现代制造业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经济建设各个领域不可缺少的工艺技术。随着社会经济及焊接行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焊接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对焊接技术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从事专业领域的操作技能。作为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适应生产一线的焊接技术人才,应随时关注市场的发展变化和需求,在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适时地进行改革和完善,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本文结合我院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学院的教学改革。

1 我院焊接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高职院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和管理的机制[1],以达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也就是学生在3年学习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它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际当中,也能够把工作中的见识反馈回课堂,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普遍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我院各个专业主要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形式多样,我院焊接专业目前主要采取“2.5+0.5”的形式,也就是学生通过两年多的时间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再进行至少半年时间的顶岗实习。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训条件、教学目标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完善,使其能够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保证焊接人才的质量。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后,学生便到专业对口的单位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使学生完全履行实习岗位的职责,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到很大的作用,是学生提高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目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能够满足我院焊接专业实施工学结合的要求,但在运行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1.1 教学条件不足

学生只有在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专业知识之后,顶岗实习才有意义。由于焊接技术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之前,应当具备一定的操作技术。这样,企业在接收学生实习时,就不会投入太多资源,企业生产也不会被拖累,才有利于再次和企业合作。显然,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有着更高的要求,我院目前还未完全达到。一方面,由于资金问题,校内实训室的焊接设备及一些相关的设备不足,实践训练水平低,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也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造成学习困难,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1.2 企业支持不够

企业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要求[2],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但要保证顶岗实习的质量,选择对口的企业是关键。由于焊接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很多企业(大到锅炉压力容器、石油管道、铁路桥梁的钢结构制造业,小到电子器件的行业)都可以提供对口的实习。

但是,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一些企业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度不够,为学生提供的岗位与所学专业关联不大,甚至没有关联。这些企业认为培养人才不是他们的责任,对于接收学生实习,也只是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并不是进行培训。学生实习环节的教学质量无法保障,工学结合流于形式。

2 校企合作在工学结合中的作用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也就决定了学校的教育离不开企业的支持。

2.1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途径

对于工学结合模式,有两个途径可以实施,一方面是通过校企合作,另一方面是建设具有工学结合特色、模拟真实生产场景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但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本过高,一般院校负担不起。而校企合作既可以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也给企业带来一定效益。因此,校企合作是实施工学结合的最佳途径。

2.2 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桥梁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焊接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主要依靠企业,教师通过向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学习,掌握焊接专业的生产技术、工艺、发展趋势等,也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如我们焊接专业的教师通过暑假在企业实习锻炼,了解了焊接生产的各个环节,同时也见到了很多先进的焊接技术。这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不仅丰富了课堂,也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校企合作不仅提供给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桥梁。

2.3 校企合作是教学建设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适应行业企业的实际人才需要,那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核心,这就要求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方面都要与企业的需求相关联。因此,我们焊接专业在进行教学建设的过程中,都要通过调研及时了解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往届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等,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我们也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来校任教,一起进行实训室建设等。可见,学校的教学建设也是以企业为基础的。

据了解,国际上流行的“双元制”、CBE和TAFE三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在课程模式和培养途径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有着共同之处,就是十分注重实践,注重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3]。目前,高职院校已普遍认识到校企合作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形成多样化的工学结合模式。

3 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选择适合焊接专业、我院和企业的运行模式,才能确保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及培养的焊接人才符合市场和企业的要求。

3.1 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院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工学结合的思想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和每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4]。我院焊接专业目前采取的“2.5+0.5”模式,由于学院教学条件的限制,在诸如焊接结构生产等课程的教学中,一些实践部分无法实施,致使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未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因此在校内培养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联系起来,将部分实践教学放在企业完成,建立半工半读的制度。学生过早地和企业接触也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增加企业实习又必将缩短理论学习的时间。

传统的偏重课堂理论教学也不无道理,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理论学习同样不可忽视。我们应当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增加企业实习的机会。一方面,筛选、凝练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将一些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暂时筛除掉,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结合实践自行学习。另一方面,缩短校内实践课时。很多院校在响应教育部“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时,只是片面地根据校内实训条件增加实践课时,并没有根据理论教学进行很好的设计和整合,可以将不必要的课时缩减,转换成企业实习。院校也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实习,并将假期与这些实践课时联结起来,增加在企业锻炼时间及连贯性。

在以上改革的基础上,学院也可以继续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多元化考核等教育制度,以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要求。

3.2 健全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要想顺利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完善管理机制是基本保障。

3.2.1 明确责任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提高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同样是企业储备人才,提高工人综合素质的保障。目前国内高级焊工极度缺乏,而高级焊工也是由初级、中级焊工在生产实践中逐步锻炼出来的,因此,企业对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责任。院校也要明确自身的责任,为学生尽量创设更好的教学条件,培养学生的基本焊接操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除此之外,要妥善选择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到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的企业实习。

校方和企业要确定各自具体的权力、职责和工作任务,共同研究制订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确保校企合作顺利进行。

3.2.2 过程监控

学生顶岗实习时间较长,有的实习点距学校较远,若监管不力,很容易造成“放羊”状态,校方应当派责任心强、管理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管理和辅导。实习企业数量较多时,校内教师指导不到位,相应的管理任务要由企业人员承担起来。

在顶岗实习中,“工”与“学”是互相融合、促进的,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要防止学生“工”与“学”相脱离,因此要制订相应的实习计划和方案,要求学生填写实习工作日志,详细记录每天的工作和收获,并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核。

3.2.3 政府提供支持

由于企业的被动性,往往导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顺利进行。因此,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其在教育体制中的核心地位,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德国“双元制”能够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也在于它拥有强有力的政策法规体系作为保障。政府不仅应积极倡导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更应建立起促进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制定对学校和企业都有益的政策,这样才能促进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

3.3 提高教学条件

实训条件及师资力量都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在实训条件方面,我院目前已加大对焊接专业的投资,补充普通焊接设备,并计划购进部分先进焊接设备,为逐步建成“教学、培训、科研、生产”的实训基地努力。对于师资队伍,我院主要通过培训专职教师、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资格标准,并不断完善建设机制来加强师资建设。

3.4 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产物,其实质是院校和企业签订用人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实现预订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企业按照协议安排学生就业。它架起了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拉近了院校与企业的距离,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促进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提高院校办学水平和企业效益。近些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开展了“订单式”培养,我院数控、机电专业已与天津力神股份有限公司展开“订单式”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是关键,单

个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少时很难实行,而很多

(下转页)

(上接页)

机械制造类等企业对焊接人才的需求量都很大,所以我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焊接专业教学条件、提高焊接人才的质量,利用自身优势赢得优秀企业的青睐和信任,拉动其用人需求,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4 结束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是培养焊接人才的重要途径,要深刻认识到焊接技术的重要性及焊接人才缺乏的紧迫性,努力培养适合企业一线工作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焊接人才,使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紧密相连,走互补、互惠、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培先,姚东伟.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12(8):164-165.

[2] 韩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J].教育与职业,2010(2):30-31.

篇7

摘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职业学校“焊接专业”建设:一是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使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同步提升;三是建设多功能、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切实提升焊接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四是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五是建立专业的职业能力考核与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职业能力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关键词:职业学校;焊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作为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焊接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准。随着现阶段我国制造工业和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焊接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职业学校作为焊接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必须加强“焊接专业”的建设,加快完善“焊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构建完善的“焊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现代化焊接技术人才。

1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职业学校“焊接专业”的学科建设方面,应将主要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焊接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使焊接专业的学生更适应于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为此,要大力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弊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焊接专业的学生更加适应于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学校应大力建设多功能、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并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为培养专业化的焊接技术人才奠定基础。根据国家、行业和企业相关方面的标准与要求,打造适应社会需要的焊接技术人才,在社会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在职业学校“焊接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符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坚持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使焊接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相结合,和焊接技术人才的工作内容与工作环境相结合,将焊接实践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同时,要不断提高焊接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用理论指导实践,使相关理论更好地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在制定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相关企业的意见与建议,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共同构造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理念、教学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方面实现突破与创新。

2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焊接专业技术人才,必须以专业化的焊接专业教师团队为支撑,在焊接专业建设过程中发挥引导和引领的作用。为此,要加大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开展一系列的教师培训与进修活动,使焊接专业的教师适应焊接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使焊接专业教学取得实效。为此,要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到生产一线去参加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要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不但重视教师的学历水平更注重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使焊接专业教师的师德与职业能力得到同步提升,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具体说来,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抓起:一是制定“双师型”教师的人才引进计划,并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再教育,充分引进与培养焊接专业的骨干教师,并大力号召教师在企业中、在生产一线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职业能力,与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共同对焊接专业学生进行培养与教育。二是要积极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到职业学校中担任兼职教师,并着力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使他们在焊接专业实践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

3建设多功能、高水平的实训基地

为了切实提升焊接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必须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之后,分模块、分层次地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在焊接设备使用、焊接方法、焊接工艺等方面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并使焊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焊接实习相结合,使焊接实践教学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来,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4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焊接专业的技术人才更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大力改革,通过讲练结合、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素质。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可以彻底改变传统焊接专业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通过在企业中、实训场地中的情景教学,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与职业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使焊接专业学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够实现有效衔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毕业时同时获得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此外,要为学生的实训活动与顶岗实习安排充足的时间,使焊接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够取得实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使其符合企业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实现就业。

5建立专业的职业能力考核与评价体系

焊接专业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考核与评价学生时,要作出全面性、综合性的评价,综合考量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水平,以职业发展要求为方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要不断更新考核的形式与方法,使考试的形式与方法更具选择性和多样性。例如,可以通过现场展示、实践操作、模拟演练、产品制作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考核,使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职业能力得到充分体现,全面、客观、综合地评定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6结语:

现阶段,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需要得到全面提高,以培养出更多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的职业技术人才。为此,职业学校的“焊接专业”建设需要在“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引领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职业技术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思维也更有逻辑性,所以在电子控制技术课的教学中操作不仅仅是一个重点,另外,引导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技术素养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导究―操作―反馈”模式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究是指导学生研究问题,找到问题,学会解决的方法,操作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反馈是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指导。教师在其中指导学生,起到枢纽的作用,让学生成为研究实践中的主体。

下面谈谈自己在电子控制技术教学中的一些方法。

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电子控制技术课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光动手不动脑,动手的水平也得不到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以“教学片,电子小制作,电子元器件的认识”引入新的知识,例如:引导学生在试验箱上进行《电子控制报警器模型》实验和《光控路灯模型》实验中引导学生从外形上认识常见的干簧管、光敏电阻等。使学生产生兴趣。深深地体会到电子控制技术课,乐在其中。使学生产生自觉动手制作的欲望,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电子元器件在电子控制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以引导他们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进行学习,研究,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实物演示,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一目了然。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缩短教学时间,加大了课堂容量。更多的是分散了教学难点,把纷繁的知识变的有序。例如:在讲授“焊接技术”这一节知识时,仅用语言表述很难讲清楚,需要演示实验、示范操作、动手实践才能达到的目标。我借助“焊接技术”录像及示范操作使学生先学会线路板的识别,电子元器件的安装方法及锡焊接、点锡焊接法。这样把教学内容更具体,更形象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多媒体对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有利于知识的同化。使学生更加充分,更容易理解焊接技术的要领,很快掌握焊接方法。指导学生练习焊接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保证了学生获得知识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去,成为教学的主体。

知道了如何进行操作并不代表学会了操作,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个过程,要让学生感觉真实的实践过程。教师的演示是向学生讲解操作的细节部分,操作中的经验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相当于慢动作演示。例如对电子控制技术试验箱的正确使用的教学,在演示中一定要用正确的手势和方法,因为演示的目的是要学生进行模仿,任何一个错误的动作都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后果。在操作中一定要把握、组织好操作的步骤,把握好学习的气氛,因为学生经过学习后都有一种想要动手的冲动,这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状态,在教师讲解演示操作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顺利完成多种电子实验。操作开始后还要到学生当中指导纠正错误。操作中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及时纠正危险的错误操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不违规操作。

学生操作中要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操作方法去体会实践的过程,体会其中的乐趣,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技术素养。

三、分组学习,加强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电子控制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设计一些电子小制作,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活泼,鼓励学生进行实践的学习,探索的学习、合作的学习。教学应该是形式多样的,除课堂讲授外我们还分组讨论,分组检测,实验,进行操作实践等。我在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让学生2~3人一小组,进行检测,实验,制作电子作品。这样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同时还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创新思维。这样各组同学在思想和技能上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共同进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当堂讲评,及时反馈

课堂评价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及时分析、总结学习过程的得与失,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使学生自身素质不断提升。例如: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好的电子作品进行展示,对有创新的电路分析,加深学生对电子控制的理解和掌握。反馈可以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检验,及时纠正,同时也可以进行归纳总结。在教学中我们对学生在电子控制技术试验箱上所进行的实验,做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篇9

关键词:专业气质 电子电路安装 中高端人才培养 教学探讨

专业气质是职业人员专业个性心理特征表现,在职业劳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稳定的专业特点的典型职业心理倾向,它透过专业心理的内在能够散发出文化底蕴、知识内涵、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形成特有行为习惯。专业气质通常o自身和他人的信心带来一定的影响,是职业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专业气质能提高职业技能的自信心和感染力,并且促进专业技能知识与专业气质相互作用,对提高学习兴趣和质量能产生质的促进,并使学生获得专业能力成功的喜悦,是学习专业技术能力的学习动力。在健全职业能力人格和提高专业技能过程中,笔者针对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并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的实际,旨在准确抓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专业特色的量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身上专业气质的质变。

职业教育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依靠现代职业教育结构、模式改革,培养与市场匹配的职业人才,形成重视职业技术能力的社会氛围,促使中国制造、中国装备质量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缩小国内外中高端产品质量的差距。职业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有稳定的职业心理倾向和职业底蕴、职业内涵、职业素养,并综合形成特有的职业感染力,透过专业气质的散发达到符合中高端职业市场需求。《电子电路安装》课程是技工院校机电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骨干课程,特点是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非常强,属于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要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职业技能透过专业气质散发出高品质信息,是教学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作为专业气质的根基

基础知识包含了文化基础知识、综合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包括了语、数、物、德、体等科目。这些基础学科虽然与专业技能联系不大,但这些基础学科能通过培养学生的基本常识、逻辑思维能力、价值取向,为职业技术和科学成就奠定基础。综合基础知识包括了计算机、职业生涯、心理健康、职业礼仪等,这类知识能引入CAD专业绘图、专业工作体验、专业心态健康发展。专业基础知识包括了材料学、电工基础、电磁学、机械基础等直接为《电子电路安装》课程提供基础的知识,是承载《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必要条件。

基础知识凝聚是专业教学中应当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学工作者具有多年专业浸润浓郁的专业气质,并自然释放出专业气质,使其弥漫整个教学课堂。基础知识在现有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未能引起重视,但只要科学地找出其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扎实基础知识底蕴作为专业气质的根基,就能达到以基础知识作为专业气质根基的需要。

二、专业知识内涵作为专业气质的内核

《电子电路安装》课程中的专业知识,涵盖了电气元件基本知识、放大电路分析、直流电源应用技术、数字逻辑电路、数模转换技术等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作为内涵,孕育着专业气质,从基础知识开始循序渐进积聚专业知识的内涵,通过对放大电路工作原理、直流电源稳压原理、数字逻辑电路等知识内容的传授,让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内涵。数模转换作为技术联合的桥梁,从另一个视角中获取专业知识的内涵,在一点一滴的积聚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特性,并以一种专业气质稳定下来。

电气元件基础知识是专业知识内涵的根基,由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等元器件的材料、特性、功能、应用场合等基础知识组成。每种元器件的特性尤为重要,例如电阻的限制电流、调节电流特性对电子电路起到约束作用;电容的能量存储特性是在电子电路中建立电场提供能量;电感的电磁感应作用是电子电路中建立磁场提供能量;二极管的伏安特性、三极管的放大作用和输入、输出特性曲线等都是电气元件基本知识的重点,它们作为专业知识内涵的基础加以积聚,只有在专业基础知识上进行分析研究才能使专业知识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它们又以专业知识内涵的形式,逐步形成专业气质的基础。

放大电路分析作为《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主要知识内容之一,属于一种常用的能量放大电子技术。这一内容作为专业技术知识的重要内容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以专业知识内涵进行沉淀。通过对放大电路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可了解到其利用电气元件基本知识发展成专业知识的内涵,它是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至较强的电信号来控制较大功率的负载。静态工作点分析中的静态工作点设置方法和动态工作状态分析中引入微变等效电路将非线性问题经过微小变化等效成线性问题来分析解决,达到简化电路复杂性的目的,在解决工程问题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内涵,实现以专业知识内涵强化专业气质,以知识内核的形式存在于教学过程中,又以气质的形式内敛成内核。

直流电源《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主要知识内容之二,是属于一种常用的应用技术。作为专业知识内涵的重要内容,它以实际应用技术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并通过应用实例来剖析教学内容。分析从电网获得交流电开始,经过变压、整流、滤波、稳压逐步变成稳定的直流电源,对电子电路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并最终悟出其工作原理。该课拓展各种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电子电路专业应用技术,认识不同电路的特点,合理运用专业知识,组成合适电路应用于实际工作场合,从专业知识获得内涵达到强化专业知识内涵的目的。

数字逻辑电路是《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主要知识内容之三,上述的放大电路分析、直流电源是《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模拟部分,而数字逻辑电路则转向另一角度,在数字部分表现专业知识的内涵。数字逻辑电路是利用逻辑代数分析和设计作为基本数学工具,通过对逻辑代数、逻辑门电路的分析,实现各种与时间无关的逻辑函数功能,组成各种组合逻辑电路部件,应用逻辑门电路和各种触发器实现各种时序逻辑控制的功能,组成各种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其知识内容按照一定顺序发展成由存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状态是由存储电路来记忆和表示,时序逻辑电路状态分析是关键要领,从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过渡到设计应用,有效地从另一个专业知识角度获得应有的知识内涵,达到强化专业知识内涵的目的。

数模转换技术是《电子电路安装》课程中模拟部分和数字部分的知识整合,也是专业知识内涵的整合,它作为技术耦合的桥梁使专业知识内涵得到充分酝酿,这一部分充分利用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特点进行了技术互补。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用数字电路处理模拟信号的情况越来越多。为了能够用数字系统处理模拟信号,必须先把模拟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数字信号,才能送到数字系统中进行运算处理,再将处理得出的数字量转换为模拟量,实现对被控对象模拟量的控制。在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时,经常把压力、温度、流体和流量等指标通过传感器检测变换成相应的电压或电流,由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送入计算机处理,经处理后再由数模转换器转换为模拟量控制相应的伺服机构执行操作的过程。掌握数模转换技术是让专业知识内涵充分发挥的关键,在获取专业知识内涵的同时能诱发专业气质的出现,使专业气质进一步转化为其内核。

在《电子电路安装》课程教学中,随着专业知识的理解、分析、深化,专业知识的内涵也不断地渗透,并在环境和时间的效应下发生内敛,形成一种独有知识内涵。其内涵在酝酿中成长为专业气质并稳定下来,长期存在于人的身上,作为专业气质内核存储,能有效达到专业知识内涵作为专业气质内核的目的。

三、以专业技能训练强化专业气质

《电子电路安装》课程教学中,旨在突出实用、强调能力、分段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培养,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线,重点放在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循序渐进按照基础知识一实际操作锻炼一综合技能训练的顺序合理安排,根据专业技能的要求,强化基础技能、焊接技术、电路制作、电路测量分析等教学训练内容,保证专业技能训练收到应有专业技能水平,最终将技能水平能力融入自身,形成一种独特的气质并以专业气质形式依附于人的身上。

基础技能是掌握各种工、量具的使用方法,熟悉电子设备的型号、用途、特点,懂得查阅各种元件参数、设备说明书等技术资料。这一部分的关键是做好电子线路和线路板的安装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元件型号的选择,准备安装所需的工具、仪表等工作,熟练使用万用表、示波器、电烙铁等电子仪表进行检测和焊接,掌握测量和更换损坏元件的专业技术,通过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达到适应专业工作能力水平,为强化专业气质做好准备。

实际操作锻炼是进行电路制作、焊接技术、电路测量实践操作等一系列过程。根据电路图的要求,在电路板上安排元件,对照原理图在方格纸上画出印制导线,再作其他元件的连线,最后标出地线。在上述制作电路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积累工作经验。焊接技术作为电子电路安装工作的基本功进行训练,焊接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加热―熔入―浸润―冷却―连接”。在助焊剂的配合、促使焊料与焊件发生渗透与融合,这一过程的关键是金属表面的洁度、温度和时间等技术要素。关键要达到焊接牢固、外观整齐、通电质量等要求,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专业自信,从这一角度来说,专业技能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专业气质,以达到强化专业气质的目的。

灵活运用简单的万用表检测技术、专业仪器检测技术和替换法进行训练。例如;在故障检修中,尤其是在遇到一些软性故障(集成电路、晶体管、电容器、电感器等非线性元器件的故障),简单的万用表无法检测,又没有专用设备的情况下,运用替换法可达到快速排除故障的方法,也是专业气质的表现。专业技能训练的过程,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孕育着专业气质的形成,成熟的职业技能一定带有稳定的专业气质,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存在于技工院校学生的专业气质中。

四、综合技能的成熟化与专业气质的稳定化

专业知识以专业内涵方式存在,同时又以专业技能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与专业技能融合成为综合技能。通过基本放大电路、稳压电源电路和数码表决器电路的设计与制作,促使专业技能逐渐成熟并在技能实践的行为和活动中表现出专业气质。而专业气质随着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深入,逐渐转化成成熟的技能和稳定的专业气质。综合技能包括接受产品设计、制作任务、完成电路图的设计、根据电路图备好元件工具、测量元件参数和检查工具、合理安排电路制作工艺线路、制作完成实际电路板、根据设计要求和工作原理对电路进行功能进行安全检测和技术调试等一系列的步骤。在技能训练过程得到锻炼,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相互促进,由专业知识、基础技能、操作技能、检测技术、综合训练等组成的综合技能获得提高。综合技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与专业气质共同发展,以典型专业特点表现于稳定的心理过程,并从中得到稳定化。综合技能的成熟化与专业气质的稳定化是专业气质的内涵及其渐进式培养重要环节,两者的相互配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综合化与专业气质的体系化

《电子电路安装》课程是技工院校实践性很强的技术专业课,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将专业知识运用到职业技能的实践中。如何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分析技术问题和解决技术难题的综合能力,以创新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化,是技工院校着力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课题。

HX203AM/FM型集成电路收音机的制作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综合化的一个典型专业课题。无线广播电台通过发射机的天线发射无线广播信号,之后通过收音机的接收天线接收到广播信号,并将其还原成声音。学生通过掌握职业技能特有的专业知识,并在制作中获得职业技能特有的技术力量。两者经过相互渗透,实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综合化。

具体而言,对HX203AM/FM型集成电路收音机技术参数的分析,如性能指标,灵敏度、选择性、输出功率、l率范围、电源消耗经济性等,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综合化的表现。HX203AM/FM型集成电路收音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调谐回路选出所需的电台,送到变频器与本机振荡电路送出的本振信号进行混频,产生中频输出,中频信号将检波器检波后输出音频信号,音频信号经低频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推动扬声器还原输出声音。通过制作实践,学生理解这一专业知识的技术原理,专业技术得到体系化实践,使学生获得技术收益并以特有的气质内化为学生的自身品质。

六、以综合职业能力为表现的专业气质输出

《电子电路安装》课程的教学以讲求实用、强调能力、培养气质为特点,通过加强实用技术的培养,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线,以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为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按照“基础知识一专业实践一综合技能训练”的进路,实现渐进式培养专业气质,这一渐进式培养方式以五个基本环节为主要内容:基础知识作为专业气质的根基、专业知识内涵作为专业气质的内核、以专业技能训练强化专业气质、综合技能的成熟化与专业气质的稳定化、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综合化与专业气质的体系化。培养的结果最终以综合职业能力为表现的专业气质的形式出现,在自有职业行为习惯散发出特有感染力,作为专业气质输出。

篇10

《电子设计初步》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面向职业岗位所设置的行业通用能力培养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电子产品设计与调试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具备电子电路分析、设计和制作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基本职业技能,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作好前期准备。

二、课程设计实施

(一)课程的培养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四种类型的能力:1、专业核心能力:综合利用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进行理论设计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生产、生活中的电子电路的制作及维修能力。2、社会适应能力:自学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行业通用能力:熟练应用Multisim仿真软件。4、岗位专用能力:元器件识别检测,仪器的使用及保养。知识目标的培养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1、认识各种电子元器件,掌握电子元器件的特性、参数选择以及检测方法。学会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及器件手册的查阅。2、通过搭建各种典型电子电路,了解元器件在电路中的作用,掌握典型电路的工作原理。3、通过焊接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焊接技术机理,掌握合格焊点的质量标准。了解生产企业中电子产品的制造过程。4、熟练掌握Multisim仿真软件的使用。5、能够进行一个简单电路或一个简单电子产品的设计、焊接、制作与调试。

(二)教学项目的选取

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以项目作为教学的载体,采纳企业人员的建议,基于工作过程选取典型功能电路作为教学项目。教学项目实施进程表设计如下:企业常用到的一些大型的焊接设备,例如:波峰焊和贴片焊,在校内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可采取带领学生去校外的企业参观学习的形式作为教学的补充。项目一至五为模拟电路,项目六和七为数字电路,模拟电路是数字电路的基础。电路结构的选取由简单到复杂,呈递进关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项目的具体实施

1、教师给出具体项目后,学生根据电路图选取并检测所需的元器件。2、运用Multisim仿真软件进行电路的仿真实验,学习掌握电路的工作原路。3、利用面包板搭建实际电路,进行电路的参数调整并调试电路使其符合性能要求。4、将实际搭建电路与仿真电路对比,进行误差分析。5、通过举一反三,对所学电路进行拓展。6、运用Multisim仿真软件仿真拓展电路培养学生的电路设计能力。

(四)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门课程教学方法的使用大体归纳为三点:1、基于企业实际开发电子产品的设计流程,采用仿真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导向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将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擂台竞赛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同时,注重人文与专业的结合,重视做人做事的教育,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2、教育技术的应用: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可以使学生了解行业最新的技术信息,开阔学生的眼界,并促进教学内容更新完善。3、体验性学习的广泛开展:通过校内实训室的实际动手操作,校内外企业的参观学习,使学生亲身体验,产生直观的感受,通过体味领悟,使学生真正弄懂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使用到的教学手段主要有:1、采用多媒体教学影片。2、准备电子教案,并且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3、充分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有选择的进行学习,通过校园网随时进入仿真实验室进行操作。通过大量互联网的使用使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资讯。教师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电子行业相关的网站供学生参考。4、利用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例如:项目八电子产品的制造过程这一知识目标的学习,通过带领学生进入校外企业参观学习以及安排学生观看多媒体教学影片的形式来实现。在参观的过程中,由我们顶岗实习的学生给新生做详细的介绍。一方面,学生直观了解电子产品制造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亲身感受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明确发展的方向。

(五)课程的评价体系

《电子设计初步》课程采用项目实施过程的考核机制,企业参与、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总评成绩由实践表现和项目累积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实践表现部分结合企业用人标准给个人打分,包括出勤率、学习态度、查阅资料质量、电路所测参数、校内、外企业参观实习表现等。实践表现占个人总评成绩的30%。项目累积成绩部分给出的是团队成绩,学生互评推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小组间的评比,校内实训室完成的项目由教师打分给出小组的项目实践成绩;校内企业完成的项目请企业人员参与评分,项目累积成绩占个人总评成绩的70%。

三、课程设计成果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