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能训练学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能训练学的概念

篇1

关键词:体育院校;高等学校;体能训练;通用教材;版本;比较;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2-0097-06

众所周知,现代竞技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断发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潜力,以不断提高整体竞技水平。而作为竞技能力五大主导因素(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心理能力)的体能发展水平,对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因此,“探索和研究发展运动员体能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寻求体能训练的最佳理论模式与途径,使体能训练系统化、最优化和科学化,是现代运动训练孜孜以求的要目标”[1]。张蓓认为,没有体能,技能则成为无源之水;没有体能,技术能力也无依附[2]。可以看出,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体能训练从传统向着现展的过程中,[JP2]如果要进一步创新,必须在传统体能训练的范畴和功能上进行拓展和延伸,结合多学科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这两个平台。[JP]

近20多年来,通过学习和借鉴欧美竞技体育发达国家的成果和经验,从中国实践出发,借助《运动训练学》学科研究的分流、引申、拓展和创新,在吴谦、许玉茹、周子璋、杨兴权、唐思宗、杨世勇、唐照明、吴东明、王健、张英波、孙文新、王卫星、李少丹、胡扬、陈小平、李春雷、叶燎昆等为代表的学者们的努力下,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点。但我们还应看到我国的体能训练研究还不尽完善,还没有上升到学科层面,还有很多理论、论点和方法是在重复引用和借鉴国外及主观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突出问题是,我国的《体能训练》教材与体能训练的国际国内环境还有差距,有待我们不断研究、补充和完善。从理论上讲,体能训练涉及到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虽然现在国内学术界对体能训练尚无统一的说法,并且国内外对体能概念的诠释也不尽相同,但这些都不影响我们对体能训练的探索和实践[2]。所以,体能训练理论研究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对《体能训练》的整体结构体系(特别是体能训练的概念、理论层次、主要分类及主要结构)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才能全面把握我国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1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的整体结构内容历史溯源

1.1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各章节横向比较

在比较前,我们有必要了解1992年唐思宗等著的《身体训练学》,虽然该书不作为教材使用,但该书以身体训练“学”命名;在此前,北京体育大学与其他体育学院(上海、西安、沈阳、天津、广州)合作编写了一部内部教材《身体训练法讲义》。1999年吴谦编写了体育院校函授通用版《身体素质训练法》教材,该教材的使用对象为函授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职的教练员等,突出身体素质训练“法”(方法)。2001年杨世勇等编著的《体能训练学》认为,“本书是国内外系统论述体能训练学的第一本著作……”[3]

从表1可以看出,《身体训练学》《体能训练学》和《身体素质训练法》这三本教材,在内容和章节顺序上没有大的变化,主要围绕五大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进行;不同的是《身体训练学》偏重训练,《身体素质训练法》偏重教学,《体能训练学》偏重综合。因此,唐思宗《身体训练学》用两章篇幅介绍了“各项群运动员身体训练”和“运动素质的转移”;杨世勇编著的《体能训练学》,也用了两章篇幅介绍了这两章内容。限于当时对体能训练的认知,我国理论界和训练界对体能的认识经过了“身体素质――运动素质――体能”三个阶段,这反映了对事物认识的发展规律和认识背后的阶段性,是客观的、不可逾越的,也是后续研究的基础。

龙斌等研究表明,2000版《运动训练学》教材将“身体训练”定义为“体能训练”并且提出了身体形体的训练[4]。张蓓认为,从形式上说,体能训练有效地避免了《运动训练学》将运动训练划分为五大素质带来的诸多问题,直观地表述了体能训练的主要特征,客观地反映了运动竞赛实际中的体能表现形式。由此看来,身体训练是体能训练的一部分,体能训练是对传统意义上身体训练的补充与发展,体能训练是更高意义上的身体训练[2]。因此,2005年高教版《体能训练》出版,正式以“体能”作为核心关键词贯穿全书。

从表2 可以看出:1)《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的编排目的、目标和适用对象不同:2005年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是“全国许多高校设立了社会体育专业,以培养社会急需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7]。2012年体育院校通用版《体能训练》教材“是面向全国体育院校和有关师范院校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学生学习用的通用教材”[1]。2013年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本教材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特点,以竞技运动体能训练、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的实践为切入点,突出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体能训练的原理、方法、现状和发展趋势。”[8]

2)在第一章体能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和绪论板块中,2012年通用版和2013年高教版教材的相同点:都论述了体能训练的概念、内容、价值、原则、要求及趋势。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的不同点:2005年高教版教材主要偏重生物学科基础(生理学)的阐述。

3)在第二章板块中,三种不同版本教材不具有相同点: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的不同点:2005年高教版教材主要偏重生物学科基础(生物化学)的阐述;2012年通用版偏重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其训练的阐述;而2013年高教版偏重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阐述。

4)在第三章~第七章板块中,2012年通用版和2013年高教版教材的相同点:两个版本都是按五大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顺序进行编排,前者强调“训练”因素,后者强调“理论与方法”。而2005年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的第三章~第六章分别以“健康体能训练”“竞技体能训练”“体重管理及运动处方”“体能训练测量评价与恢复”编排,特别是第三章突然提出“健康体能训练”的概念,在逻辑上与第五章“体重管理及运动处方”和第六章“体能训练测量评价与恢复”不具有递进关系,偏重健身类的范畴;但是,第四章“竞技体能训练”的七节内容,在五大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的论述上,第四节以“肌肉力量训练”代替“力量素质训练”,而“速度素质训练”没有作为一节单独论述,原因不详。因此,2005年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内容的编排逻辑显得比较独特。

5)在第八章~第九章板块中,2012年通用版和2013年高教版教材的相同点:两者都有各项群体能训练,2012年通用版是“各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偏重儿童青少年运动员;2013年高教版教材是“各项群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对象明确,两者都按照项群的两大类八个亚类进行论述;2012年通用版和2013年高教版教材的不同点:2012年通用版在第九章增加了“运动素质的转移”,而2013年高教版教材在第八章增加了“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从表1和表3可以看出:1)在我国,2000版《运动训练学》教材将“身体训练”定义为“体能训练”并且提出了身体形体的训练。而当时,还没有全国体育院校通用版的《体能训练》教材,只有1999年体育院校函授通用版《身体素质训练法》教材,从“身体训练体能训练”,时间节点是从1999年到2000年之间。2001年,杨世勇等认为,20世纪九十年代末……直到现在,完整、系统地论述有关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学科――体能训练学,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完善的体系[3]。因此,为了尊重历史,我们以1999年作为我国《体能训练》教材的标志时间。

从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间,以体育院校函授通用版《体能训练》教材为标志、体育院校通用版和高教版《体能训练》教材修订了三次,总章节数总体是增加的。以1999年体育院校函授通用版教材为基数标准,2005年版教材总章数没有增加,总节数减少3节,减少幅度为12%;2012年版教材总章数增加3章,增加幅度为33.33%,总节数增加7节,增加幅度为21.88%;2013年版教材总章数增加3章,增加幅度为33.33%,总节数增加9节,增加幅度为26.47%。可见我国的体能训练研究正在不断地深入和拓展,这也是我国体能训练领域的专家学者长期、科学、系统的研究的结果。

2)从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间,国际体坛经过了2000悉尼、2004雅典、2008北京、2012伦敦四次奥运会。在这个阶段,国外体能训练发展处于“革新阶段”,其标志性的依据有以下三个:第一,20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来华讲学的专家把“核心力量”一词传入到中国游泳界[2]。第二,美国对对体能训练的概念和内涵重新认识,使得全球竞技领域掀起了“体能”热,对其定义为 “strength and condition training”,更强调力量训练,也就是把力量素质的训练从六大素质中单独提出来,更强调爆发力训练和快速力量训练[2]。第三,美国在体能训练中居领先地位,出版了代表性著作《体能训练指南》[4]。

3)从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间,国内体坛经过了(2001广州、2005南京、2009济南、2013沈阳)四次全运会。我国体能训练研究处于“高起点、多角度、系统化与运动实践结合发展阶段”,其理论依据有四个:第一,1999年在北京建立了“国家教练员学院”,对全国一线初、中、高级教练员进行岗位培训,讲授内容按专题进行,经过6年的培训总结,2015年编写了《现代教练员科学训练理论与实践》教材,其中对“体能训练理论与手段”[9]进行了详细梳理,在我国竞技体育一线教练员队伍进行灌输与统一思想,效果反映好。

第二,国家体育总局举办了2007年国家队教练员体能训练专项培训班,其中国内培训3天,美国培训20天,美国体能协会安排美国体能训练领域的9位专家进行专题讲授和4位体能教练进行实践操作。考察了Dekalb国际体育训练中心、美国体能训练中心等地[2]。这次培训班,直接促进了我国有关项目教练员的执教理念、训练理论和体能训练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2008年前,在北京体育大学建立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与机能恢复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由体能训练、身体机能恢复和底氧训练三个实验室群组成。……该实验室不断创新,引进多种先进的体能训练方法与理念,创建有效的恢复手段,调动社会资源,全方位、大投入地开展奥运备战和科技攻关工作,取得瞩目成绩[10]。这种思路,为我国体能训练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实验支持,也值得其他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借鉴。

第四,北京体育大学王卫星教授著《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方法》,对(2004年雅典、2008年北京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10个运动项目备战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使相关项目体能训练理论进一步完善,运动实践经验得到进一步升华[11] 。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体能训练起步晚,但是,在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起点高,目标准,进步快。在这14年间,我国运动员经历了四次奥运会和全运会的实战,一方面,我国运动员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体能训练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实践的需要也为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二者的结合对体能训练教材内容也会提出具体的要求。由此可以预测,体能训练教材内容、章节及顺序也会按实践和理论的需要而删减或淘汰。

2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异同点的内涵与外延的辨析

任何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都有其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和其包含的研究内容,即该门学科的学科内涵与外延[4],也即一门学科发展的快慢与好坏,首先在于准确把握其内涵与外延。《体能训练》作为从《运动训练学》学科分流出来的一门课程,其内涵与外延也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和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拓展或浓缩。

就《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的相同点来看,是从传统训练理论(主要受马特维耶夫周期训练理论的影响)来研究体能。我们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体能训练》教材三个版本主体内容结构都是借鉴1992年《身体训练学》和1999年《身体素质训练法》教材,按五大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顺序进行编排,原因有二:一是苏联训练思想对我国的影响;二是按照运动的类属划分,在教练员头脑中已经扎根形成了共识。换句话说,五大素质的发展与调控是体能训练中最主要的、共性的、普遍的问题。不同点在于《体能训练》教材三个版本只对体能训练的内容属性做出了规定,但对于《体能训练》这门课程的属性认识较模糊,还没有上升到“法”和“学”(即“学科”)的高度。目前,我国专家学者出版有《身体素质训练法》《身体训练学》《现代体能训练方法》等专著或教材,还没有《体能训练法》或《体能训练学》命名的专著或教材,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由此可见,《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其内涵上总体相同,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体能训练的内涵的认识也将随着体能训练理论的发展不断深入。

《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其外延上,即从该门学科(不成熟)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全部对象上看,基本都包括了对体能训练的概念、基础、价值、原则、要求、趋势的认识,以及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其训练、健康体能训练、竞技体能训练、体重管理及运动处方、体能训练测量评价与恢复、五大素质训练、各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各项群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运动素质的转移、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内容。

另外,从《体能训练》三种版本教材所包含内容的微观细节比较发现,难能可贵的表现是:1)2012体育院校通用版在第九章增加了“运动素质的转移”,这是本教材的点睛之笔,也反映了体能训练内容的本质。正如王舸认为,体能最主要的内容应该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和协调几部分,而且体能也不是这几项素质的一个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各项素质既是相互促进,也是相互制约的[2]。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各项素质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就包含了各运动素质的转移。

2)2013高教版教材在第八章增加了“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反映了我国体能训练研究与国际的接轨。核心力量一词是伴随着核心稳定性概念的提出而出现的。Kibler首次将核心稳定性引入竞技体育领域。……随着核心稳定性概念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应用和实践,核心力量的概念便应运而生[1]。尽管如此,“核心力量”进入教材比欧洲晚了10年之久。

由此看出,我国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内容正朝着兼容并蓄与实践操作两个方向发展。兼容并蓄表现在与国际先进体能训练理念、理论的吸收与消化,实践操作表现在对一线优秀运动员的实验验证支持与理论纠正。

3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内容体系的训练学思考

3.1 《体能训练》的内容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1 对《体能训练》学科重要术语的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与不规范

体能,这是一个竞技体育中广被提及的名词,也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在体能问题上的认识差异主要体现在概念、作用、分类、原理的科学化探索和指标体系等多个方面。[2]

由于体能,特别是现代体能,我国受前苏联传统训练思想的影响深重。面对美国八十年代对体能的重新认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首要的任务是对其概念的准确界定,抓住牛鼻子,结合我国的特点和运动员实际情况进行。这个问题解决好后的益处有三:一是促进学科发展,引领理论界对体能研究的规范、系统、持续发展;二是直接促进我国三级训练体制中“初级――中级――高级”各项目教练员的体能训练思想统一,缩短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欧洲竞技体育强国的差距;三是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能训练”研究成果,参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欧洲竞技体育强国的学术交流砝码。

3.1.2 对《体能训练》学科内容体系的统一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表4可以看出,《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存在很大的相同性或相似性,主要包含了体能训练的概念、内容、分类、价值、原则、要求及其趋势;体能训练的恢复与注意事项;五大素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耐力)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技能主导类(表现性、对抗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除了以上内容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外,《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或顾此失彼。也即不同版本还缺乏统一性,例如:2012年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居然没有把“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作为单独章节进行论述,导致传统体能训练与现代体能训练的脱节;有“运动素质的转移”章节,却没有“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作为其的前期垫铺,在体系上显得不够严谨。

由此看来,不同版本在学科内容体系上的统一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但目前这三种不同版本教材作者的编写思路对以后《体能训练》学科内容体系完善提供了借鉴经验。

3.1.3 对《体能训练》学科的科学性的认识有待加强

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12]。所谓体能训练的科学性是建立在项目的规律和特点上的,能够反映竞技运动项目的客观规律,也必须是符合竞技运动项目特点和要求的,离不开竞技运动项目本身,是运动项目所需要的。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完备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才能称之为学科,体能训练则由于涵盖了众多的基础训练学科,并系统的加以整合和完善而具有了学科特性。[2]

从《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看,由于对《体能训练》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及其研究对象认识不明确或欠准确,导致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的观点、论据缺乏科学性。例如有些章节引用的是七十年代的数据,用七十年代的数据来论证说明现在的体能训练情况,值得反思。在《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中,还有一[JP2]些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和把握上值得推敲和改进的地方,这些本质上都是科学性不强的表现。体能训练是一门应用学科,应用的前提是科学,这一点必须引起注意。

3.1.4 对《体能训练》学科的实效性的认识有待加强

体能训练是手段,应具有鲜明的专项特点,是为技战术服务的,具有基础性作用。这充分说明了体能训练的实效性。从《体能训练》三种不同版本教材看,在五大素质的论证和论述中,虽然有一定的的数据,但是,数据欠缺层次性,针对性不强,没有针对不同(项目、级别、训练时期、性别)的运动员的个体情况,导致其实效性不强。这也是体育院校和高等师范学校所编的大量教材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用一本实效性不强的教材去培养和培训我国的体育院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以及体育系统的学生及各级教练员,其效果是不高的。

3.2 建立《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的对策

3.2.1 高度重视《体能训练》学科术语的规范与国际接轨

竞技运动中体能训练,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竞技体育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特别是一线的教练员。什么是体能呢?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既然是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必须团队作战,在编写通用教材之时,一定要打破旧有模式,在人员配置上要考虑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国家队、省市专业队的专家、学者和教练员的比例,使教材的编写符合国情,反映实际,服务实践。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体能训练教材中的概念、术语进行精准梳理,重视体能训练相关概念、术语的区分、界定与规范。从学科的严谨性出发,每一个版本对术语概念的解释应具有统一性,克服其重要术语的模糊性、片面性和不规范性,最后做到与国际范围的沟通与接轨。

3.2.2 高度重视体能训练理论体系的充实与完善

目前体能训练还未建立起完整和规范的学科内容体系,如何界定体能训练学科的理论框架与层次就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目前理论界在以下内容体系已经达成共识:体能训练的概念、内容、分类、价值、原则、要求及其趋势;体能训练的恢复与注意事项;五大素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项群、耐力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对抗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除此之外,还有国外先进的体能训练理论、未达成的共识的内容、章节能否补充到其内容框架?这个问题不解决,体能训练内容就不能上升到其理论体系,相应就会制约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发挥体能训练界同仁的力量,从多学科、多角度去研究体能,完善体能体系。

3.2.3 以“科学性”和“实效性”来检验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的两翼发展

“科学性”和“实用性”是当前运动训练学理论发展的两大趋势[13]。体能训练作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

一部分内容与分支,作为竞技能力五大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随竞技体育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理论上它要求 “科学性”,在实践上它要求“实用性”。因此,《体能训练》作为一门体育应用学科,也应该以“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发展的两翼,用科学性来保证体能训练理论的规范与准确,用实用性(实效性)来检验体能训练成功与否的标准。体能训练是否合理和科学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实效性是检验体能训练的唯一标准。无论是体能训练理论的创新,还是体能训练方法的创造,都应遵循这一基本规律,这样才能被纳入体能训练体系,才能被运动实践所接受[2]。这也是我们在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坚持和把握的一条根本原则。

4 结语

教材是学科的基本组成部分,一方面,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教材与之匹配;另一方面,教材的成熟与完善,也促进学科的进一步规范和提升。作为竞技体育中竞技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能,是20世纪九十年代后竞技体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是我国体能训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体能训练》教材的机遇和挑战,更是我国体能训练领域专家、学者和教练员的机遇和挑战。

[HJ1.6mm] 参考文献:

[1]杨世勇.体能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1-2.

[2]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高水平竞技运动体能训练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杨世勇,唐照华,李遵,唐照明.体能训练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

[4]龙斌,张金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学》通用教材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0):61-62.

[5]唐思宗. 身体训练学[M].成都:成都科技出版社,1992.

[6]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身体素质训练法》教材编写组.身体素质训练法[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7]吴东明,王健.体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8]杨世勇,主编.体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

[9]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现代教练员科学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4.

[10]胡扬.体能训练新理念新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1-2.

[11]王卫星.高水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1-2,72.

篇2

【关键词】 警察;健康体能;主要内容;训练方法

体能是技战术训练的基础,是公安民警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否做到“跑得过、擒得住、打得准”的重要保障。同时体能也是衡量人体体质强弱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能训练是警察训练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公安民警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自我训练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因此,与警察健康有关的体能及体能训练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在我国,与警察健康有关的体能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特别是对与警察健康有关的体能的训练方法认识还不够全面和科学,体能训练的持续性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体能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较为传统和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较为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为警察体能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一、相关的概念

1、健康的概念

1946年国际卫生会议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法》将健康定义为:“健康能够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就是:“身体精神良好,具有幸福感。”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新的健康概念,即“健康是一种完整的躯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伤残或不虚弱”。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又一次将健康的概念深化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1]

2、体能的概念

董国珍等人为:“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2]柳伯力等认为:“体能是指运动员为提高运动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 [3]杨世勇、李遵等认为:“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运动能力,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为提高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4]综上所述,体能是运动员从事各项训练和获得优异成绩的基础,是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基础,同时对防止运动损伤及延长运动寿命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3、警察体能

从广义上讲,警察体能是指警察先天具有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经过训练形成的身体有形能力和无形能力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相对独立而有机体的内稳态自组织系统结构,即由身体形态结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智力、心理、适应能力、健康状况等部分组成的复杂而有机的内稳态自组织系统结构。从广义上讲,警察体能是指警察在日常生活、工作、训练和执法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能动力。从警察职业的社会属性上讲,警察体能是警察在工作、训练及执法中有机体在长时间、高强度、短间歇的大负荷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动员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机能,抵抗疲劳,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工作的身体能力。[5]

二、与健康有关的体能

健康体能与警察在日常的生活和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体能的提高,能够预防和抵御疾病。特别是对于警察来说,如果丧失这些能力,警察就难以维持最基本的正常生活而处于疾病状态,更难以做到克敌制胜,从而导致打不赢、跑不过、擒不住等尴尬局面。

1、心血管适应能力

心血管适应能力是指人的心脏、血管、血液和呼吸系统向肌肉供应养料(特别是氧气)的能力以及肌肉利用养料持续工作的能力。[6]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运动,可以使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解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人体的工作能力。警察长期进行体能训练,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而且还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自身机体持续工作的能力,长时间的机体持续工作并且不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心血管适应能力是衡量警察体能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长期的体能训练,能够使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在体能训练后,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功能,以适应快速运动及大强度体能训练的需求。

训练方法:(1)持续性的慢跑或快跑;(2)越野跑;(3)快走;(4)长距离骑自行车或固定脚踏车;(5)游泳;(6)快速长时间跳绳训练;(7)有氧舞蹈训练;(8)连续性体操,如提高心肺功能的体操有原地快速踏步、原地慢跑等;(9)爬山训练等等。

2、柔韧性

指人体各关节活动的幅度和范围,即人体关节在适宜范围内最大限度活动的能力。[7]柔韧性的优劣受人体各关节结构的影响较大,柔韧性对于警察体能训练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柔韧性的好坏主要与关节面、关节周围的组织、韧带和肌肉本身的伸展性有关,其次还受到体温、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柔韧性在运动项目和警察体能训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有效改进技术的必要基础,是警务技能训练的必备条件,也是保证提高警务技能水平的基本因素之一。

训练方法:(1)压肩;(2)拉肩;(3)吊肩;(4)转肩;(5)仰卧背屈伸;(6)虎伸腰;(7)面对墙站立,两臂扶墙压胸训练;(8)甩腰训练;(9)仰卧成桥;(10)体前屈;(11)压腿;(12)开腿;(13)踢腿等等。

3、肌肉力量

力量是人体运动技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收缩和舒张时克服阻力的能力。[8]而肌肉力量则是指人体对抗外力或举起重物的能力。[9]警察体能训练中,肌肉力量的训练尤为重要,它是衡量警察体能好坏的重要评价手段之一,是警察在执行特殊任务中能够对抗外力和持续运动的重要标志。

训练方法:(1)颈后臂屈伸;(2)负重弯举;(3)负重腕屈伸;(4)负重胸前推举;(5)负重快推;(6)负重高翻;(7)负重侧拉;(8)俯卧撑;(9)仰卧起坐;(10)仰卧举腿;(11)负重深蹲或负重半蹲等等。

4、肌肉耐力

肌肉耐力是指肌肉在非最大用力情况下能持续用力的时间或反复次数。肌肉耐力在某种程度上也依肌力而定,因为肌力较差的人能持续的时间较短,反复的次数也较少。[10]而对于一个体能较好且强健的警察来说,可以长时间的运动或高强度的训练而不产生疲劳,从而使警察在制服犯罪分子中做到“追得上,擒得住,跑得过”。

训练方法:(1)俯卧撑;(2)直臂悬垂;(3)负重高抬腿走;(4)曲臂悬垂;(5)引体向上;(6)1分钟仰卧起坐等等。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把焦点聚集在一些较为特殊的行业上,与警察健康有关的体能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体能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不断探索的切入点。但笔者认为,与警察健康有关的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还有待于不断创新,应积极引导广大民警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广大民警自我锻炼的意识和行动,树立“我运动、我健康”的思想。

【参考文献】

[1][5][6][7][9] 陈博.警察体能训练与测试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2]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体育院校函授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8] 杨世勇,李遵,唐照华,唐照明著.体能训练学[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0] 吴东明,王健主编.体能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高校;训练;体能;要点;解析

目前,田径在受众眼中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体育运动中,田径运动是基础的一类项目,也是一项传统体能训练运动,其中包括了走跑、跳跃、投掷等肢体运动,所以,运动员们身体各个部位的体力水平都会影响最终的比赛结果。目前,在高校的体育课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死板,而且教学手段老套,没有趣味,同时老师总是处于主导的位置,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结果让体育课这么本该具有热情和激情的课程,也成了学生们为修学分而不得不完成的一项任务。如何运用创新的方法来解决目前在田径教学中存在的体能训练缺陷是当务之急。

1 体能训练的作用

体能训练最能反映学生的身体水平,也是看到学生身体机能层次最直接的办法。所以体能训练不仅仅在田径比赛中有重要的意义,也在其他体育项目中有重要的作用。在田径项目中,体能训练是其中的重点,其方法是对运动的训练和耐力这两方面进行考察,因此,对田径项目的运动员来说,他们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上被要求得更加严格。

通过有计划性的体能训练方法能够让学生的形体得到重塑,并且因为具有很好的体能,在训练中也能从常规训练更加顺利得转向专项训练,在整体上提高了田径项目运动员的体能基准线。

依靠于目前科技的飞速进步,在目前的测试方法中发现:身体机能的强大和学生心理素质的强大有很大程度上的正相关,也就是说,体能训练的好坏决定了学生的心理能量。所以,为了让学生内心更加强大,高校体育教师更加应该考察学生的体能训练成效。

2 当前的体能训练现状

尽管当前我们国家在各大赛事上都有田径项目的多个奖项,但和其他国家相比,在体能训练上我们仍然还是差一个档次,这其实是一个文化层面上的问题,中国文化不主张个人意志的伸张,而心理的强度也影响着身体的强度,所以中国这种文化在身体的表现上也显得谦虚谨慎而不是昂首挺拔,进而国家和每个公民对身体的训练就没有强烈的意识,少了这些本质的东西,在结果上自然也毫无起色。

应群训练项目的要求,对学生的训练要求和体能需求也是不同的,训练模式和办法更是不相同。但一些教师没能理解田径竞赛的项群特点,让中国的体能训练持续落后,只关心专项素养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全方位素养的提高,导致运动员心理不平衡,进而导致比赛失利,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延长他们的寿命。

3 解决方案

3.1 教学模式多元化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最喜欢参与的一项课程,但是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往往对其失望,单调乏味的锻炼让其丧失激情,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的理念上突破常规,创造性地使用多种方法来实施教学。在目前自主创新的理念的影响下,老师需要知道怎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首先应该改变的是课堂教学的模式,运用多元化的方法,在内容、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变。在体能训练中,根据大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等特征,可选择一些有挑战性、游戏性、内容新颖的训练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110米跨栏是田径项目中的核心项目,很多学生对该动作并没有进行很好地理解,所以在训练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这时候老师可以编一段绕口令,通过这个方法来帮助学生实施体能训练,进而让学生接受。

又比如在长跑等耐力活动的训练中,需要创造一些独特的场景。通过把很多设施变成类似于“烽火台”和“古道”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征服欲望,从而充满激情地训练。

通过对教学模式实行多元化改变,继而让学能够在整个环节中都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如可以把蛙跳动作改成鸭子走路,可能会让学生在训练中感受曾经失去的童真,并让学生的注意力持续集中,培养起对体能训练的兴趣。

3.2 教学内容保持精彩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环境中都富有极强的好奇心,而且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所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让学生们做符合自己年龄段的事情是非常有创意的。

体育运动其实一直都是游戏,学生们在玩游戏的活动中完成体育训练,不仅可以让体育训练更加饱满,同时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学生对该体育运动的印象极为深刻,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做和他们的年龄相匹配的事情,所以受到学生的强烈欢迎。

如在跑步时,老师可以通过变化体能训练的内容,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相互进行追逐和接力,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耐力跑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天性,还能让学生有很高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速度,还不会使其产生疲劳的感觉。

3.3 教学评价多样化

从以往的传统评价方法中跳出来,根据学生自身的参与度和其状态来考察学生的水平。同时,在成绩上标记老师本人的名字,从而让老师自身的人格为其成绩背书,而且要在评价的过程中多采取表扬的态度,人们都会在表扬进步,而不是在批评中进步。俗话说,骄傲使人退步,谦虚使人进步。每一个学生都在真正的赞赏中获得自身的动力,展现运动的魅力。不能以一样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要通过他们的进步和态度的转变给其打分。

同时,在教学中可运用附加分的方法,对进步特别快的同学给予额外的奖励,让强者更强,弱者也有目标。

3.4 完善训练体制

中国目前的田径项目锻炼体系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要完善相应的训练体制,在训练时充分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充分识别那些有天赋的学生,同时对其进行系统的训练。目前,随着地球村概念的渐渐实现,在体育竞技上,由以前的全面型变成了现在的专一型。通过专项的体能训练,让学生更加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一领域,同时专项的体能训练也是比赛成绩的保证。

4 结语

体能训练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系统的、长久的训练体系,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一步登天,也不能操之过急。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差异对个体布置不同的训练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宏亮.高校田径教学训练中体能训练的要点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10):207.

[2] 张燕波.高校田径教学训练中体能训练的要点分析[J].运动,2015(21):95-96.

[3] 邓万先.高职田径教学中体能训练的职业岗位针对性[J].体育教学,2014,34(8):51-52.

[4] 徐诗清.高中田径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6):236.

篇4

摘 要 目前,我国竞技健美操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运动员的体能特征对竞赛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通过剖析体能的概念及其构成因素,结合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点,提出训练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方法,为以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 竞技健美操 体能 训练

一、引言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在音乐的伴奏下,能够表现连续、复杂、高强度成套动作的运动项目。该运动项目起源于传统的有氧健身运动:成套动作必须通过连续的动作组合,展示运动员的柔韧性和力量、七种步伐的多样性操化动作组合、结合难度动作完成成套动作的竞技术力。1994年国际体操联合会正式接受健美操进入国际体联,建立了FIG 健美操委员会,使健美操作为一项竞技运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体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对健美操运动员体能理论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对欠缺。要想在国际健美操竞技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形成一套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指导我们的训练实践。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13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前六名运动员比赛录像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统计分析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能训练的概念

1.体能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说体能是指人们进行日常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相应的基本生活活动能力。从狭义上来说体能是指是人们进行各项体育运动而相应具有的走、跑、攀、爬、蹬等活动的能力。竞技体育中的体能是指运动员在专项训练和比赛负荷下,最大限度地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克服疲劳、高质量完成专项训练和比赛的机能能力。

2.体能训练的概念

体能训练也叫体力训练,是一种以发展机能潜力和与机能潜力有关的体能要素为目的的大负荷训练,是指人体在艰苦环境中,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持续工作能力的训练。体能训练通常理解为身体六大素质的训练(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协调素质),力量素质是其中的一部分,和其他素质属于同等地位。

(二)体能的主要构成因素

1.身体形态

不同的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美”是健美操具有魅力的特殊表现。在形态上女运动员要体现优美,男运动员要体现壮美。优美动作轻盈美妙,能反映女子的形体曲线美和动作姿态的柔美。壮美是雄壮、刚健、雄伟有力,是男性阳刚之美的体现。因此,健美操对形态的要求很高。与其它项目不同的是,它不仅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对艺术分的高低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对形态的训练要常抓不懈。

2.耐力

体能训练中的运动耐力主要指大强度长时间从事专项活动的能力。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运动耐力水平主要取决于:(1)功能系统的机能能力;(2)疲劳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3)比赛中有效地利用机能潜力的能力。

3.力量

力量素质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建设的保证,是漂亮完成成套动作的物质基础。现代竞技健美操运动员都应具备高度发展的全面力量训练水平。身体的各个部位,特别是上下肢、腰腹,以及踝、膝、手腕、手指都应进行专门的全面的力量强化训练,旨在发展各运动环节的肌肉力量,达到整体力量提高的目的。

4.柔韧与协调

竞技健美操是在快节奏高强度的音乐伴奏下进行运动,比赛中要完成体现高难度的柔韧素质动作,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很好的柔韧性,还要有很好的肌肉弹性,因此,对柔韧素质训练应特别重视肌肉放松这一环节。协调能力主要表现在完成动作时的全身各部位有机配合: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协调;情绪与表现力的协调;韵律与节奏感的协调等。

5.表现力

表现力是指在竞技健美操的比赛中,运动员通过身体动作在音乐伴奏下综合反映内在的情感,体现在各种动作能轻松完成,动作舒展、优美,有力度感,节奏好,动作能与音乐紧密结合,是运动员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动作表现的统一。

(三)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

1.一般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

(1)一般力量素质练习

①上肢力量练习:肩、肘关节主要用力肌肉有肱三头肌、三角肌、胸大肌等,一般采用卧推、平推、计时的单臂俯卧撑、单臂侧倒俯卧撑、单臂单腿卧撑,负重俯卧撑等训练方法;②下肢力量练习:髋、膝、踝关节的主要用力肌肉有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臀大肌、腓肠肌、大腿屈肌等,常采用负重足踵屈伸、足负重踢摆、负重深蹲、团身跳等训练方法;③躯干部位力量练习:脊椎的主要用力肌肉有腹直肌、腹内斜肌、斜方肌等,一般采用仰卧起坐转体、手持重物转体、负重转体、肋木悬垂收腹举腿等训练方法。

(2)耐力素质练习

竞技健美操是以无氧代谢为基础、机体是在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是由磷酸元系统供能和糖酵解系统供能的代谢形式。因此,练习时采用80%~90%的训练强度,将心率控制在180次/分~190次/分,采用一次练习1分钟~2分钟的计时跑连续踢腿跳或连续完成成套动作的方式进行耐力素质训练。

(3)柔韧素质练习

①上肢柔韧练习:各种徒手体操中活动肩、肘、髋关节的动作练习,双手握肋木直臂压肩韧带,双手体后握肋术向前探肩,与同伴互扶侧身正侧压肩;②下肢柔韧性练习:正压腿、侧压腿、后压腿、劈叉控腿;③躯干部位柔韧性练习:体侧屈、体侧转、体后屈。

2.专项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

(1)力量训练

操化动作训练肌肉控制力原地纵跳训练、剪刀跳练习、改变动作幅度和方向进行训练。核心力量训练,它指的是一种训练躯干部位腰腹肌群、脊柱部位肌群、盆骨部位盆带肌群的综合训练方法,结合了核心部位肌肉的力量、灵敏、平衡、柔韧以及本体感受训练。

(2)灵敏素质训练

灵敏素质在竞技健美操中主要表现为身体的协调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多采用如下练习方式:配合音乐进行七种及其组合变形基本步法训练;手臂的基本动作或组合动作通过音乐进行训练;上、下肢相互配合训练;躯干及肩、髋关节的协调性训练。

(3)身体姿态训练

身体姿态训练一般多采用舞蹈训练法如芭蕾舞等,但要注意健美操与芭蕾舞的身体姿态区别要求。同时还可借助健美操动作的反复练习如在完全掌握操化动作之后,改变动作数量进行训练。

(4)表现力训练

练习不同的套路动作或反复练习同一套路以加强其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训练;模拟比赛训练法: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比赛场所喧闹地气氛,或模拟正式比赛的裁判员评分、组织观众参观等环境氛围等进行专门表情肌的训练,通过听音乐,理解音乐与动作的内涵,将想表达的内容表现于面部。

四、结论

(一)体能对竞技健美操取得好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国内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体能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加强体能训练己迫在眉睫;(二)体能训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身体素质训练,它是人体器官和机能系统在结构和机能能力上的适应性再塑造工作。竞技健美操体能水平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身体形态、整体力量、力度、运动耐力、柔韧与协调五个方面的内容;(三)竞技健美操的体能训练必须贯彻年训练周期的始终。教练员必须深刻理解影响健美操运动员体能水平构成的主要因素,这是体能创新和持续提高的前提与基础。只有这样,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在体能训练中不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19-1121.

[2] 马鸿韬.竞技健美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田麦久.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点与基础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 刘瑞峰,齐家玉,白玫等.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特征及其训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280-281.

篇5

关键词: 高校体适能课程 大学生 亚健康

当今的高校体育课程种类繁多,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对运动项目的关联。通过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加深学生对运动项目的体验,使学生在掌握其运动技术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其身体健康。但是随着近年来高校学生体质测试的进行,体质和体能越来越受到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学生的重视。体适能课程的出现,满足了这两者的要求,既避免了田径课程中学生兴趣的匮乏,又弥补了其他体育课程对体能训练的不足。本文通过对体适能课程的研究,指导体适能课程应用的实践,旨在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能,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一、体适能概念及发展

1.体适能概念

体适能一词来自英文Physical fitness,其定义为人们具有的或者获得的与其完成体力活动能力有关的一组身体要素,而具有良好体适能的人正常是以旺盛的精力执行每天的事务而没有过度的疲劳,以充足的活力享受闲暇时间的各种休闲活动并适应各种突发事件。

2.体适能发展

体适能概念起源于美国,在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国家得到飞速发展。随着体能一词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体适能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发展。于是近年来学生的体质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如何提高学生体质也成了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随着体育健康课程引入体育课堂,学生的体质有所改善。但其针对性较差,而且内容较宽泛,在实际课程过程中不易掌握。体适能课程主要是在传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明白体育的重要性,了解体育运动的作用和价值。而且体适能课程更注重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更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诠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所以现在众多学校的体育教育都引入体适能课程,而且在许多体育专业院校增设体适能专业课程,体适能课程的广泛开展对当前体育教育改革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体适能的分类

根据体适能与健康的关系,体适能分为竞技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

1.竞技体适能

(1)速度适能:主要是以发展速度为主的体能训练,反映人体运动能力。(2)力量适能:主要是以发展人体力量为主的体能训练,反映人体肌肉力量大小和质量的能力。(3)耐力适能:主要是以发展人体耐力为主的体能训练,反映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适能。(4)灵敏适能:主要是以发展人体灵敏程度的体能训练,反映人体在外界刺激下机体的反应能力。(5)协调适能:主要是以发展人体协调能力的体能训练,反映人体在节奏、频率等方面的能力。

2.健康体适能

(1)心血管适能:反映人体心肺及血液运输能力的适能,心血管适能较好的人通常会有较好的耐力。(2)体脂百分比:是人体脂肪与体重的百分比,反映人体胖瘦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人体运动能力的重要标准。(3)肌肉适能:主要指骨骼肌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同时肌肉耐力也是反映机体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4)柔韧适能:是指人体关节、韧带的活动范围及伸展能力。

三、高校体适能课程研究

1.高校开设体适能课程目的

(1)丰富高校体育课程的内涵。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应多样化发展,体育教学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其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变化,体适能课程的出现与发展,丰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并且更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体能,改变以往只注重技术教学的传统,进一步推进体育教育改革,丰富体育教育内涵。

(2)更契合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目前的体育教育理念较多,大多是以“以人为本”、“促进健康”、“终身体育”为主,体适能课程更符合这些教育理念的内涵,并且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从而更好地增进学生的健康。

2.高校开设体适能课程的可行性

(1)课程研究成熟。近年来有关体适能研究的文献资料越来越多,也有部分研究生以体适能为研究对象撰写毕业论文。这些研究当中有理论研究、有实践研究、有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体适能课程对提高学生体能、增进学生健康、效果非常明显。把体适能课程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是可行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2)高校教学条件完备。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条件都比较成熟,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很高,是以足以满足体适能课程的需要,而且高校对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建设都比较重视。体育场地器材充足,为大面积开设体适能课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体质测试成绩不乐观。近年来高校体质测试的成绩出现连续下降的趋势,这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体适能课程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为解决这一课题指明了方向,部分高校开设体适能课程以后学生体质测试成绩有较明显的提高。这说明体适能课程符合体育课程的目标,符合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说明体适能是提高学生体能,增进学生健康的有效手段。

3.高校体适能课程设计

(1)体适能课程目标。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体适能课程的目标在贴近总体目标的同时更有针对性地完善了“健康第一”的理念,通过体适能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摆脱亚健康状态,愉快地参与体育运动。并在锻炼过程中提高体能、促进健康,促进其良好人格的养成。

篇6

【关键词】 短跑 体能训练 内容 原则

在田径运动中,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在其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良好的体能是运动员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的保证。现代田径运动的高速发展,高强度的激烈对抗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的研究,对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和竞技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体能及短跑运动员体能概念

我国1984年出版的《体育词典》和199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新词典》中对体能做出了解释:“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与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和攀爬等两部分构成。田麦久等专家认为,体能是指运动员为提高技战术水平和创造优异成绩所必需的各种身体运动能力的综合。这些能力包括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健康和运动素质,其中运动素质是最重要的身体运动能力,而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健康是形成良好运动素质的基础。

2.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

2.1身体形态。《田径运动高级教程》(1994)中对短跑运动员的形态描述为:形体外观一般是中等或中等以上身材,肌肉发达且成束形,皮下脂肪较少,下肢较长,大腿比小腿稍短;踝围细,跟键长或扁平,清晰;脚趾齐且较短。教练员可参考上述指标选材和指导运动训练。

2.2 机能。短跑机能评定的主要指标有脉搏、血压、血乳酸等。大强度或速度训练后即刻脉搏30-35次/10秒中等强度或速度训练后26-30次/10秒,均在2-3分钟即可恢复到19-22次/10秒,表明运动员机能好。短跑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后收缩压上升或舒张压下降明显,且恢复较快,表明身体机能良好。教练员可参考上述指标在训练中加强相应指标的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机能状况,提高训练成绩。

2.3运动素质。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是人体最重要的运动能力。体能水平主要通过运动素质表现出来,近年来国外常把运动素质称为体能,体能的训练也就是运动素质的训练。短跑运动员的运动素主要有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

2.3.1速度训练。速度素质是短跑运动的核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短跑运动成绩。速度训练要安排在运动员体力充沛时。练习时间应控制在5-10秒之间,距离在80米以下,重复3-5次为宜,强度可在90%或接近全速进行。

2.3.2 力量训练(1)最大力量是快速力量的基础,爆发力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最大力量的水平。训练采用本人最大的极限负荷量的60-85%的强度进行练习,每组4-8次,做5组,练习持续时间通常在4秒左右,组织间歇3分钟。(2)快速力量是爆发力的体现,强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动作表现出的最大力量。发展快速力量的负荷强度的变化区间很大,30%-100%都可。训练通常采用单双脚跳、台阶跳、蛙跳、身跳等练习下肢力量,这些超等长的练习速度快、强度大。

2.3.3 耐力练习。短跑运动员全程保持快速时间的长短,很大程度取决于速度耐力的发展水平。首先要注意发展运动员的速度水平,同时提高他的速度耐力。

3.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原则

3.1 遗传优势优先性原则。人们把短跑比赛比喻为运动天赋者的项目。运动员天赋越好,就越有机会在短跑项目上获得成功。曾经创造百米佳绩的欧文斯、刘易斯、贝利等全是黑人也说明了这点。教练员按特征选拔运动员并依据遗传优势制定出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这样才能取得好的训练成绩。

3.2 渐进性原则。训练实践证明,人体参与运动的各项因素自身的改善需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在体能训练中,渐进原则是指动作结构从易到难,量从少到多,强度从小到大,训练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的增加体能负荷的数量强度是逐步增大短跑专项负荷的前提,也是最终实现整体大负荷训练的基础。

3.3 个体化原则。个性化原则是指根据短跑不同项目的特征和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训练任务,选择训练方法及训练负荷。在训练中教练员要根据每个运动员的个人特点、特长、特定需要及发展目标来制定训练计划,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

3.4 专项化原则。教练员在训练中要根据短跑运动的特点,进行专项化的体能训练。一是要针对特定运动员的体能、技术状况、心理特征等,另一方面要针对短跑项目的动作结构、用力性质和参与作用的肌肉。因此训练的手段一定要有针对性。

3.5 激励性原则。在短跑体能训练中,教练员要激发运动员的动力,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运动员更加积极的参加训练。训练中教练员要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了解运动员的需要以满足,发挥运动员的主体作用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等,以提高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 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M].北京:人民 体育出版社.2000(8).

[2] 袁运平.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学体系.[J]中国体 育科技.2004.40(2).P1-6.

[3] 关吉臣.田径训练短跑运动员生理机能评定及负荷诊断.[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4).P102-104.

篇7

关键词:足球体能训练结合技战术训练

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是其整体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能是运动员进行训练和比赛的基础,它不但是完成日常训练课的基本条件,更是在比赛中完成各种技术动作和战术组合的保证。目前在很多青少年运动队和学校运动队中,由于训练时间有限,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任务很重,内容很多,教练员和教师很难抽出一定的时间对运动员进行系统的体能训练,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普遍不高,这对于他们参加激烈的比赛有很大影响,也使得他们在进入高水平运动队后体能成为进一步提高运动水平的障碍。当前我国职业俱乐部足球运动员的体能与世界及亚洲的足球强队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激烈的国际比赛中,下半场的体力下降往往时我们处于被动地位,这也时一些重大比赛失利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对于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1. 足球运动员的体能特点

1.1足球运动员的跑动距离和特点

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在场上要进行大量的跑动。由于比赛的时间长,运动员跑动的时间和距离都很长,有众多专家对此都进行过研究,其中我国专家对42名中国甲A运动员所作的统计结果表明:在这些运动员当中,前锋、前卫、后卫不同位置的运动员的平均总移动距离分别为6073m、6531m和5829m。其中前锋队员的走、慢跑、快跑的距离分别是1890m、2247m、1736m;前卫队员的走、快跑、慢跑的距离分别是1024m、3553m、1954m:后卫队员的走、慢跑、快跑的距离分别是1746m、2321m、1262m。

为了进一步了解运动员跑动的特点,专家对这些运动员的每次跑动距离也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为:在每场比赛中,一个运动员平均要走83次、慢跑119.4次、快跑68.7次。在上述运动中,10m-30m之间的移动最多,慢跑中达到86次,快跑中达到54次,分别占慢跑和快跑的70%和76%。

1.2 足球运动员跑动的供能特征

在人体运动时的三个供能系统中,有氧代谢系统是为超过3分钟以上的运动供能的,无氧乳酸代谢系统是在几十秒到3分钟的激烈运动中大量采用的,而20秒以下的高强度运动是由ATP-CP系统供能的。从上述足球运动员的运动情况来看,一是他们的跑动持续时间长,在一场比赛中至少要跑动30分钟以上;同时跑动距离长,前锋、前卫都超过了6000米,后卫也接近6000米。二是足球运动员的跑动是快跑、慢跑、走交替进行的,而大量短距离(10-30米)的快跑是运动员完成技战术的必要手段,是训练中需要发展的主要环节。因此,足球运动员的供能系统应主要是有氧代谢系统和无氧非乳酸代谢系统(ATP-CP),前者是各种供能系统发展的基础,后者是完成大量短距离快跑所必需的。

2.结合技、战术训练内容进行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2.1发展不同供能系统的要点

从体能训练的概念可以知道,所谓休能训练就是在一定时间段内让运动员保持一定的运动强度,达到发展人体的特定的供能系统的目的。发展有氧代谢系统,必须保持长时间的持续运动,强度要达到心率120-140次/分,低于或高于这个强度,训练的效果都不好;发展无氧乳酸代谢系统,运动时间要在30秒至3分钟之间,强度要达到心率170-180次/分:发展ATP-CP系统,运动时间要在20秒以下,强度达到极限或极限下强度。根据这样的原理,在技术或战术训练中,如果运动员的运动时间和强度能够达到发展上述某个代谢系统的标准,就可以对这个代谢系统进行发展,也就达到了在进行技、战术训练的同时发展体能的目的。这样做的关键在于持续运动时间利严格保持一定的强度,这两点是发展人体特定供能系统的必要因素,也是成功实现在技、战术训练中进行体能训练的关键。

2.2将技术、战术训练内容按照体能训练分类

通过征求教练员的意见,可以将以下练习按照不同的时间和强度划分为发展不同供能系统的练习,教练员和教师可以在训练中相互组合,以达到结合技战术训练进行体能训练的目的。

(1)发展有氧代谢系统的练习

练习要求:十分钟以上、心率保持120-140次/分、间歇时间充分。

2人行进间传球短传、25米长传;

3人跑动传球8字传球、套边传切;

5对5 l/4场地传抢20分针;

5对5 l/2场地攻防20分钟;

7对7全场攻防3组轮换;

11对11全场分队比赛20分钟以上。

(2)发展无氧乳酸代谢系统的练习

练习要求:30秒一3分钟、心率达到170―180次/分、间歇时间30-60秒。

1对l 过人射门、过人抢截;

2对2 小场地抢截、传球、过人后射门;

3对3 l/4场地传抢(3分钟1组);

循环练习快速运球跑一运球过障碍-运球冲刺跑-

射门(连续进行1分钟一组)。

(3)发展ATP-CP供能系统的练习

练习要求:20秒以下、心率达到180―200次/分、间歇时间60-90秒。

运球两人轮换50米急起急停;

传球射门跑动10米运球传中射门;

连续抢点射门连续头球冲顶(多人传球);

全队循环练习快速运球跑、冲刺跑射门、快速运

球障碍。

2.3 时间、强度、间歇是体能训练的关键因素

首先,由于足球比赛是持续90分钟的运动,因此运动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有氧代谢系统,同时有氧代谢系统又是发展无氧代谢系统的基础,所以更有必要重视发展该系统。如果能够在进行其它技战术练习的同时,只要达到练习持续时间3分钟以上、练习运动强度保持在140次/分心率左右,就可以达到发展有氧代谢系统的效果。例如练习中在一段时间内(15-50分钟)一直保持心率在140/分以上,就相当于进行了3000-10000米的长跑练习。但是如果在训练中教练员对练习时间和强度(心率)掌握不严格,就会影响训练的效果,不能达到体能训练的目的,应引起高度重视。

其次,由于足球运动员正比赛中要进行大量的短距离的快跑,因此发展无氧非乳酸代谢系统(ATP-CP)是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发展ATP-CP系统的关键要求是强度和间歇时间。强度一定要达到最大,以尽量消耗体内的三磷酸腺苷(ATP)。间歇时间是在进行10-20秒以下的短距离的快跑后,要有一定的间歇时间,以供ATP的重新合成,间歇时间以1-3分钟为宜,或使脉搏降至120次/分以下。间歇时间短于25秒,ATP仅恢复了50%,如果此时又进行高强度运动,机体将进入无氧乳酸代谢系统供能。

最后,有资料统计显示,一般训练后运动员的乳酸水平为3.54-6.48mmol/L之间,可能预示足球运动员较少地依赖无氧乳酸代谢系统,但是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的乳酸水平有时会达到10-12mmol/L,因此对发展无氧乳酸代谢系统也应给予足够的安排。发展该系统应使运动员的心率保持在170-180次/分,运动时间在20秒-90秒之间。间歇时间在30秒-60秒,监督运动员的心率降到130-135次/分时即开始下一个练习,注意一定不能低于130次/分,否则会降低发展无氧乳酸代谢系统的作用。如果运动员的心率降至130次/分所需时间超过所规定的间歇时间(30秒一60秒),就应考虑降低该运动员的运动强度,例如可降低至心率160次/分的强度。

同样道理,对ATP-CP系统和无氧代谢系统的训练也可以结合各种枝战术练习进行,教练员只要把握好运动强度和间歇时间就可以达到训练目的。

2.4严格要求的重要性

如上面介绍,教练员对所要进行训练的科目的强度进行了划分,但是在实际实施中训练科目的强度有着很大的伸缩性。简单来说,运动员练习时的努力程度就基本决定了练习的强度。比如1对1过人练习,在练习中运动员全力以赴、积极拼抢,练习的强度就会达到心率180-200次/分:而如果运动员松松垮垮,只是应付差使,那就没有什么强度。因此运动员在训练中的表现是教练员关注的焦点,教练员必须在训练中加强监督,使运动员练习达到一定的要求,防止练习强度“缩水”。

参考文献:

1.何加才. 我国足球运动员的体力评价,体育科学,1992(4);

2.瞿煜忠. 足球比赛中运动员体能特征的探索,体育科研,1997(3);

3. 罗伯平. 职业足球队进行有球大强度练习的应用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1)

篇8

关键词:女子篮球;训练方法

篮球运动是青少年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在每个学校最受学生欢迎和接受的课就是篮球课,不仅男生爱好的多,女生也不少。因此老师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篮球知识水平,更好地为学生上好课,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性是十分必要的,在篮球的训练过程中,我注意借鉴、观摩、学习其他教师先进的训练方法,结合自己在教学训练中的经验,总结了一些心得。

一、选择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中专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协调性、灵敏性素质较好。身体各器官机能、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因此要针对中专生的身体素质特征及生理、心理特征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逐步提高训练水平。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加强身体训练;学习和掌握篮球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战术;培养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中专生喜欢内容新颖、生动活泼训练方法,对于艰苦、枯燥的训练总是很害怕,女孩子怕自己被太阳晒黑,怕手臂练粗了不好看。在训练中总是想偷懒。因此在训练中要根据女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直观的训练方法。

二、基本技术的训练

我校篮球基础较为薄弱,一般是在高一、高二阶段选拔、挑选队员。身高较为理想,跑的能力比较强。有一部分队员对篮球都很陌生,连基本的运球、传球、投篮都不会,因此训练上难度很大。我着重从篮球知识入手,对队员们详细讲解篮球的规则,使队员们明白了篮球的自身特点,通过观摩,学习男队的训练和比赛,加深对篮球的理解,使脑海里有了一个对篮球的初步印象。在训练中让队员们明白运球、传球是篮球比赛中的关键,通过熟练掌握传球、运球技术,提高技术水平,通过娴熟的传、接球配合,在未来的比赛中掌握比赛的主动权。

(1)对运球的训练。运球在比赛中是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在快速推进的进攻,带球摆脱防守,上篮得分等等。可以说,一个队如果在比赛中不会带球,控制球,那么这支球队肯定输球。正是由于运球是篮球进攻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运球练习结合到比赛中去,提高了队员的训练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在练习中逐步提高球性,达到训练的目的,一举两得。

(2)对传、接球的训练。传、接球和运球一样,是篮球竞赛中运用最多的技术,它是进攻队员在场上相互联系和组织进攻的纽带。是实现战术配合的具体手段。是比赛中运用最多的基本技术。传、接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进攻战术配合质量。在女篮队的训练中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视传、接球的训练。在训练中我要求队员在传、接球是要避免丢球,重点要求她们注意球的飞行路线、落点和接球的手法。传球的手法主要有双手和单手胸前传球、单手肩上传球。每节训练课都要进行十分钟的传、接球练习,主要是行进间的传、接球上篮,还有原地的双人双球练习。

(3)投篮训练。投篮是篮球比赛中最主要的环节,一个队胜负主要看得分多少,因此投篮尤其重要。在训练中我反复要求女子单手投篮的动作,其次双手(有的力量差),每次训练至少十五分钟的投篮练习,距离由近至远,中距离接球投篮(一般是站式跳投),由于女生力量差,很少安排跳投。经常提醒队员时时注意自己的手型。

三、防守是比赛中主体环节

防守技术是队员在防守时,为了阻挠和破坏对手的进攻,达到夺球反攻的目的所采取的各种动作的总称。高中女子篮球运动水平较低,在比赛中防守往往比进攻更重要。在训练中我强调的是半场人盯人防守,注意协防和站位。通过讲解、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防守概念。防守练习可以先在消极对抗情况下练习,再进行积极对抗情况下练习。加强防守步法的训练。我要求队员提高防守的主动性和攻击性,有效地制止对手进攻的威胁。在训练中我通常采用的是徒手一人变向运动,一人滑步防守,三对三,一防二,二防一攻防练习。

四、进行体能强化训练,增加体能储备

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体能训练是篮球运动的基础,体能训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发挥。没有优秀的体能,没有系统的体能训练,就不会有优异的篮球竞赛成绩。正确的篮球体能训练必须结合篮球的项目特征进行。篮球比赛是一项身体对抗性强、运动强度极大的项目,它需要运动员在比赛中有充足的体力来完成教练在赛前布置的技战术要求、任务。现在高中组女子篮球也开始发生变化,向着“高、快、准”的方向发展。只有体力跟上比赛的要求,在比赛中我们才有可能取得主动。在训练中我严格要求队员克服体力上的极限,和男队进行比赛,锻炼她们顽强的比赛作风,不到比赛哨声响起,一刻也不能停下,每次训练课后,还要进行长跑练习,进行体能储备。

五、多进行教学比赛,增加队员实战经验

比赛是一检验一支球队体现平时训练水平的质量好坏的标准,多打比赛,以赛代练,使队员在比赛中积累经验。在训练和比赛中打出自己的特点,我校队员速度快,因此结合自身特点,我根据队员的特点,在比赛中要求队员利用快、准、多变的配合,打乱对手的赛前部署,争取比赛的主动性。比赛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提高学过的技、战术,培养运用技、战术的能力,在高强度的对抗中磨炼意志,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拓展训练;体育教学;相关研究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开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体魄,造就良好心理素质,体育教学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身体发育时期,如果不经常进行锻炼便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容易生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便是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的必要性。本文将对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拓展训练开展进行阐述,分别从:拓展训练发展研究、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拓展训练发展研究

拓展训练,又可以称之为外展训练,是作为一种由内到外的自我教育。在现阶段位置,拓展训练已经有了40年的发展,在80年代已经渐渐走向了国际化,在1995年,我国引入了拓展训练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此形成了相关体系,目前在我国的各个省市区都新建了一大批拓展训练的基地。而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户外的体育培训及教学方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尤其在企业进行员工的培训、团队训练以及提升人才素质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至此拓展训练在广大师生的认可下也渐渐丰富起来,特别是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其身体发育以及心理素质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法,其实质上是对传统教学的冲击,由于传统教学是一种填鸭式以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难以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所以开展拓展训练可以将全部的训练课程均交由学生亲自体验以及实践。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在上课前将课程的实际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意识解释给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需要进行进一讲述,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也不参与,促使学生发挥主体地位效益以及主观能动性。一般来说,拓展训练的重要作用分别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现:第一,对体育教学功能的实现能有效的促进,使学生的心理以及身体健康能很好地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增强有一定的帮助,使学生的社会适应以及团结协作能力有效的提高。第二,将体育教学的内容有效地丰富起来,以此使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能很好地调动起来,以此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第三,能对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进行拓展训练的时候,必须要求教师所组织的游戏项目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及挑战性,而且在游戏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还必须要求与同伴一同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要将自己的自信心很好地建立起来,以此使体能训练得以强化,以此能一同完成艰难的任务,使学生的自我概念能有效提升,同时职业素养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开展拓展训练的实施,既可以促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进一步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体能拓展训练的开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主要是以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强化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作为教学目标,而在教学中也主要是将体能训练当做主导,使学生的灵活性、协调性、弹跳力、体力以及内能等身体素质能很有效地进行锻炼。比如,在进行集体跳绳的时候,教师要求16个人作为一组的小团体在一分钟的时间中完成50以上圈数。也许在游戏刚开始的时候,16名学生因为相互的配合不够默契或者个别人身体素质比较差而完成不了任务,不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渐渐意识到相互协作的重要意义,所以学生会自觉加紧训练,再经过反复的练习、相互配合,以此完成这项艰难的任务。在其游戏进行当中,必须要让学生能感受到集体以及自身的力量,对自身协作以及体能能力能决心提高。教师在开展体能训练前应制定相关计划,可采用各种各样的游戏来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体育教学效果得到一定体现,除开体能拓展训练外,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综上,我们说到体育教学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据此在开展拓展训练时,教师还必须进行心理素质拓展,心理素质的拓展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使学生之间的凝聚力逐渐增强。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野外露营或者野外探险等活动来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让学生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能形成坚毅的品格,而这些品格对于正在成长的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相当重要,当然,教师在进行训练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有限,教师在进行野外露营前应对学生们进行谈话,并将一些注意事项一一交代,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这种方法不仅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还能减少拓展训练中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拓展训练是一种动态式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认真勇敢地面对挑战,自己解决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团结意识、危机处理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都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实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锡龙.拓展训练引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5(2):37-39.

[2]谢素华.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方案[J].基础教育研究,2014(24):55-56.

篇10

1.强调学生的整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体育教育的最根本出发点是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因此,无论教师制定何种教学方式,都必须要立足于这个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没有这个教学目标为支撑,其他教学目标都难以实现。而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也成了高中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身心与运动结合,身心健康成了高中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重视学生通过体能的练习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不但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而且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的组织围绕在此基础上展开。特别是注重对田径这一项目的教学,发挥田径运动对学生体能训练的作用。教师可以制定分期计划,不一定要对田径教学进行一次性的课程,而是把田径教学贯穿在整个高中体育教学中,有计划的分期进行授课。如在向学生讲述田径基本技术和动作规范等前提下,可以把长跑和短跑项目分开训练,在每周的体育课前都组织学进行一定量的长跑训练,让学生的体能得到循序渐进的增强;而短跑则主要是在学生体能得到提高的基础上,进行爆发了的训练。通过这样有层次,有计划的分层教学,可以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而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心理素质的训练也必须同时进行,唯此才能把握住"强调学生的整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主要的方法可以采用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好胜心理,让学生在高强度体能消耗下,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增强心理承受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梯度法,不断的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让学生从心理上获得自信,如长跑由800米到1000米,再到1500米,这样递进式的梯度教学也可以从心理上增强学生的信心。 

2.教材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人的素质是个综合的概念,身体素质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的基础。离开人 的身体谈人的素质发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也是要失败的。新编教材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抓住 体育学科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把体育技术作为锻炼身体,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指身体机能、形态等 身体质量)的桥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体育的技术要求。教材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增强身体锻 炼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不能排斥运动技术,更不能一见到竞技技术的名词术语就认为是竞技技术。教材中出现的技术 与竞技运动技术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学习一些初步的竞技运动技术,其目的是用它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进健 康、增强体质,而不是让每个高中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实际上也不可能都成为运动员。基于上述思想,教材中编写的技术不过分强调技术细节和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更好 地指导自身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实效性。 

3.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