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

篇1

传统民居装饰的概述

传统民居装饰是建立在传统民居建筑物上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民居装饰是人们在长期的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起初的民居只是为了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比较注重实用性。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开始追求民居的美观性,对民居进行不同风格的装饰。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装饰也有所不同,比如在普通的农家小院中,民居装饰主要呈现出得是简单和纯朴的特点,表达人们对于农家小院的热爱和喜爱之情。而在些少数民族地区,民居装饰则大多表现出的是民族的特色,例如傣族用竹子编壁画,苗族的木质吊脚楼等。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价值

――以湘南传统民居为例

1.人文价值

为了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充分的体现出地域文化和独特魅力,人们往往在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加入传统民居装饰。充分运用传统民居装饰可以更加的显现现代环境设计中的人文价值,中国人对传统民居装饰具有特殊的情怀,传统民居装饰能够体现人民的文化意识。例如,国家的鸟巢体育馆以冰裂纹陶瓷为设计灵感,冰裂纹式的设计理念使得体育馆更具文化魅力,同时也给人一种简约大方的感觉。将传统民居装饰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能够增加人们对于传统民居招生的深入了解,也满足人们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于审美的要求,同时有利于促进传统民居装饰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共同发展。

2.社会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每天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人们越来越怀念过去纯朴、简单的生活,但是时间是不可能倒回的,所以人们往往通过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加入传统民居装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将传统民居装饰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价值和社会情感。传统民居装饰受到不同区域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设计者应该注意不同地区的民居装饰特点,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充分体现传统民居装饰的差异性。传统民居装饰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结合对社会价值和社会情感的体现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诉求及应用原则

1.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诉求

传统民居装饰带有朴实厚重的自然气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融人传统民居装饰的自然气息有利于表现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在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中应该积极加入当地的民俗特色,表现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寄托人们对当地文化的热爱之情,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向全世界展示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也能够让世界对中国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有更深入的了解。

2.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所谓的适度性就是指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仅要准确的掌握和了解传统民居装饰的的文化内涵,而且也有注意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实际情况,加入适度的传统民居装饰元素,不可漫无目的的盲目添加,这样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适度性原则有利于规范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民居装饰,能够使得传统民居装饰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更好的体现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价值。

3.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要求在现代环境艺术中融人传统民居装饰要遵循客观规律,避免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第一,要注意合理选材。传统民居装饰大多以自然元素为主,其中以泥土、木头和石头最为常见。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则大都运用一些新型材料和工业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不具备自然朴实的特征,所以在特定的环境中往往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第二,要注重技术方面的合理性。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对传统民居装饰中的艺术手法进行借鉴和保留,如木雕和石雕等,这些都是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的独特艺术。

4.适合性原则

适合性原则也是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原则之一。适合性原则要求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所应用的传统民居装饰的手法和方案要与实际情况相适应,要选择既符合现代装饰审美题材又具有传统民俗装饰特点的设计方案。既要注重发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同时也要保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整体与传统民居装饰相符合。在设计的过程中只有遵守适合性的原则,才能使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发挥最大的价值。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王梦林)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居住环境设计方面,人们开始由传统的实用要求逐渐转向美观性追求。因为,为了满足人们对现代建筑的居住要求,现代室内设计开始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使得现代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情趣和地方文化特色。尤其是对西南民居装饰元素的借鉴,更为其增添了民族特色。在历史发展长河中,西南民族将其审美情趣及文化价值观念等融合于民居建筑中,成为中国建筑文化中独特的存在。现代室内设计通过借鉴西南民族元素,将西南传统文化魅力与现代建设技术相融合,可以为室内设计的发展开辟出独特的发展道路。

西南传统民居装饰特点

每个地区的建筑特色都是有其历史发展特点及地理位置所决定的,由于西南民族地处我国西南多山地区,在季风气候条件影响下,炎热多雨;与此同时,西南地区由于多民族杂居,形成了多种不同文化。在这种地理位置及文化特点的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装饰风格。

(1)从外部建筑特色来看,由于西南民族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其在民居建设中,多依山傍水就地取材。因此其建筑多为吊脚楼、穿斗房、过街楼等样式,屋顶用小青瓦来覆盖。在其外部装饰中,为与当地的色彩向匹配,在木质选择上,多采用棕色的木架构;在墙体涂料上,多以粉白构成,从而与棕色木结构形成和谐的搭配;在空间布局结构上,其空间设计十分开阔,布局自由,没有十分严格的对称要求;在院落空间方面,地面以青石板来铺设,并设有庭院、抱厅、天井及雕花地漏等,采光通风十分便利。这些建筑设计与西南的水文、植被及地形向协调,遵照了“山屋融合”的理念构造。

(2)在内部装饰中,西南民居具有浓郁民族宗教特色。我国西南为多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的宗教文化积淀不断影响着其装修风格,并反映着这一地区居民的文化品位。由于其房屋建造多为木质结构,因此其颜色装饰多为木质本色,这就与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一脉相承。在其他家具的装饰中,为了与其质朴特色想匹配,用一般用桐油饰面,加之配合上粉白的墙面,使得整体的装饰色彩淡雅古朴。与此同时,其室内还有许多美观古朴的雕刻、彩绘、泥塑,这些装饰一般都有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文化,从而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文化品位。

西南民居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适当的吸收西南民族装饰元素,可以使其装饰具有独特的风格。但与此同时,其建筑之内的一些装饰彩绘具有许多封建特色,因此在吸收的时候,要正确加以区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室内建设。

(1)合理吸收建筑中的装饰元素。建筑师在进行现代室内设计中,可以合理吸收西南民居中的雕花、彩绘等艺术,并利用现代装饰材料的多样性,从而赋予其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要明白其彩绘与雕花的文化及宗教含义,考虑其是否适合现代空间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与现代建筑合理融合,而不会让人产生文化错位或幻觉。

(2)西南民族的外部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许多建筑合理吸收了西南民居的吊脚楼、过街楼的样式设计。在许多建筑中都有雕刻着传统图案及浮雕的走廊厢房,这样在外部现代化的建筑中,合理融入传统设计,使其更具有独特性;与此同时,在现代许多别墅建筑中,也合理吸收了西南民居的开阔自由的布局特点,使得整体空间设计较为自由,从而打破我国传统建筑中对称要求,加之青石板与粉白墙体的完美融合,使得现代室内设计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之,西南民族的建筑构造及色彩运用,都内涵着其人民生活特色。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要利用先进的装饰材料,与环保观念向结合,以古朴的风格设计,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此来进行建筑文化的传承。

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现代设计样式不断多样化,欧式美式风格的建筑也层出不穷。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为了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应积极进行吸收改造。本文在分析了西南民居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基础上,对其有了更好地了解。虽然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装饰融合发展还不尽完善,但随着对其研究的加深,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定会设计出更多符合民族审美特点的作品。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作者简介:蔡安宁(1979-),男,籍贯:江苏泰州,硕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设计艺术学。

篇3

1徽州传统民居中的民间艺术文化表征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据统计现存明、清古民居总计有7000栋,古村落100多处,形式多样,包括古城、古村镇、祠庙、书院、牌坊、园圃、戏台、桥梁、塔、亭、堤坝、井泉等,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徽州人大部分以从商为主,而经商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聚财,中国人认为“财”的根源就是“水”,因此在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以天井为水之归属。徽州人建造天井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天降洪福,确保财源滚滚,而且民居的理水、采光、通风等都是在天井的基础上完成的。将天井的厅堂作为中心,以轴线为主,按照中轴对称的形式营建民居,四周通过建筑高墙来确保安全、私密。民居建筑如果是三间屋,那么天井就设置在厅前,如果是四合屋,那么天井就设置在厅中,这种设计方式会确保室内光线的充足,保证空气流通。在晴天时,阳光会通过天井渗入到堂前,被称为“洒金”;雨天时会有雨水落入,被称为“流银”。民居建筑中四周的屋顶都是向天井方向倾斜的,下雨时雨水会从四面八方流入到天井的堂屋前面,称之为“四水归堂”。明清时期,徽州商业鼎盛繁茂,“肥水不流外人田”、“财不外漏”等吉祥理念深入人心。此外,徽州传统民居大部分仍然采用铜钱形的地砖、门洞以及商子门,这不仅显示出了乡民的身份财力,也表达了逢凶化吉、招财进宝的美好愿望。厅堂和厢房之间设计成为明暗对比的方式,明亮厅堂主要作为接待客人、供奉的场所,而厢房则作为暗室聚财,这些都是利用民间美术元素来祈求吉祥的体现[1]。作为东方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风水观念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及自然本身的和谐,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观念与民间艺术文化表征大致相同。儒商结合,官商结合的徽州乡民,特别重视风水。从汉代起,就有流传商家门不宜向南的说法,再加上五行学说影响,认为西属金,南属火,火克金,可见南向是不吉利的。所以,徽州传统民居建筑大部分都是依山傍水,顺着自然地形建设,房门基本没有南朝向,都是坐东南、朝西北,或者是在祠堂、街道的长短、水口的方位以及流水方向等进行民居建筑的构建,使其看上去更具整体感,充分彰显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徽州传统民居以黑白二色,极少彩画,充分借鉴民间艺术中八卦鱼的形象,也称为阴阳鱼,即一条白鱼、一条黑鱼(也可以其他动物图案)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圆形。乡民的观念中,只有阴阳双鱼相交在一起,才能实现多子多孙,繁衍后代,而旋转则代表着生生不息,无穷无尽。

2徽州传统民居中的民间艺术文化认同

对于民间艺术而言,其根本核心在于文化特色的认同,一旦失去特色,艺术也就失去了价值。徽州传统民居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主要取决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其保存的完整性,形式的多样性,风格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在于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具有较强的民间艺术文化内涵。明清时期,徽商名声大振,致富之后,尊儒兴学,修建祠堂、民居、园林,铺路架桥,不仅造福桑梓,也是从商为官之士退休之后精神的寄托之地。因此,在进行民居建筑的设计时,一定要加入主人对住宅布局、内部装饰、厅堂布置以及结构的审美追求,使其不仅具有较强的功能性,还要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而形成一个独具风格的建筑体系。比如,“五岳朝天”的马头墙是徽州民居建筑文化的根本特征之一,体现出了徽州建筑设计的民间美术理念。山墙要高出屋顶、超出屋脊,以马头翘角阶梯形叠落在地面上,正对着高墙,通常以对称均衡的形式而存在,中间天井处较低,左右两侧高,因为尺度看上去非常合适,外型好似五座山峰,因此被称为“五岳朝天”。与家族建筑群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凌驾于住宅之上,从远处望去,有如青霭缭绕,近看则好比骏马仰首长嘶,有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态感,暗喻商人骑着高头大马衣锦还乡,表示徽州地区兴旺发达、生机勃勃。对于多进房屋来说,基本上采用逐渐抬高地坪的方法,使后进房屋高于前进房屋,一堂一升,比喻“步步高升”、“节节高声”,这样不仅充分符合民居建筑对通风、采光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徽州人在民间美术元素的影响下,希望能够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另外,在徽州民居建筑中,冰裂纹是窗格、隔门中最常见的装饰图案,这种装置图案具体为将一个等边六角形作为中心,周围用两根木条拼接成一个又一个的“人”字三角形,中间的等边六角形在其中被称为“玄机”,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这个图案不仅展示了“六面和通,以人为本”的核心文化理念,其中也蕴涵着只有经历磨难才能取得成功的深意,鼓励后人要不断努力,从而出人头地[2]。

3徽州传统民居中的民间艺术文化混融

徽州民居建筑位于青山绿水、街巷交错、庭院深深的环境中,人们都过着其乐融融、小桥流水人家的太平日子。从外型上看,一层一层的马头墙比屋脊还要高,只能微微看见屋脊坡顶,而且黑白分明。翘角飞檐,将民居墙头和天空之间的轮廓线勾勒的非常明显,增添了空间中所包含的层次感和韵律感。从远处望去,徽州民居则是绿丛中的一片灰白,干干净净,既体现了和谐统一,又具有鲜明对比。通过上面的论述,民间艺术常用的五种“正色”(红、黄、黑、白、青)已经用到了三种,由于红、黄为官方规定的皇家专用的色彩,所以在民居建筑中不敢轻易使用。将黑、白、青搭配在一起,不仅能够暗示可贵的含义,还能起到教育后人黑白分明、清清白白做人的作用。徽州传统民居中森茂的祠堂、肃穆的牌坊及坐落有序的厅堂院落,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都体现出了民间艺术文化混融,流淌于徽州乡民的血液中。不管是民居建筑规划,还是平面结构布局,徽州传统民居建筑所体现出的建筑雕刻艺术被建筑界所重点关注。徽州传统民居已经不仅仅作为避风挡雨、御寒消暑寓所,它能够将徽州民间艺术最本质的魅力展示出来,并且在当下生态旅游开发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当今村镇规划建设有重要借鉴作用。在徽州传统民居中,集中体现了徽州民间艺术文化的精髓,在彰显传统民居特色的同时,也突显了民间艺术文化的生命力。

4结语

民间艺术文化在徽州传统民居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体现出建筑的特点,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我们一定要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使其能够在现代民居建筑设计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作者:瞿朝祯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苏北古建筑;装饰;屋顶;门 窗;墙体

作为古建筑装饰研究中常常被忽略的苏北地区,由于战争和黄河泛滥的影响,古建筑遗存已经快要丧失殆尽。然而在仅存的古建筑群中仍能感受到苏北人民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经济能力、民族爱好、审美观念而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灵活地进行的设计和营造,很好地把建筑的自然性、人工性和社会性三者和谐统一起来,开辟出了适合该地区的建筑装饰风格。

1 苏北地区古建筑文化

建筑装饰作为建筑的延续,不仅仅是建筑的附属物,更在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中为建筑自身焕发光彩中起着关键作用。但装饰的基石在于建筑本身,于是,在探讨苏北古建筑的装饰风格前,有必要针对苏北地区古建筑的文化做出一番分析。

苏北民居其结构与造型大都是封闭、内向的院落形制,具有中轴线的观念。从空间通透性看,由于冬季寒冷需要保暖、也因内向性的民族文化性格,苏北民居虽然表现了北方四合院的封闭性,但由于夏季阳光比较强烈,,加之南方开放思想的传入,苏北民居又表现出了江南民居“马鞍型”的三合院的形制。

2 苏北古建筑墙体装饰艺术

墙体是建筑最为直观的外部表现,其装饰的特征直接反应了其居民的内在性格特征。苏北传统民居的墙体比较朴素,鲜见华丽的装饰,大多以灰色青砖墙为主。在苏北传统民居墙体装饰的题材中,处处可以看到人们利用象征、谐音、假借等形声手法,以及利用直观的形象表达非本身意义内容来企盼吉庆祥瑞。如泰州梅兰芳故居山墙用兰花作为装饰,表现一种追求清逸的审美情趣。

苏北传统民居的内院墙上常开有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门洞,像取景框一样,把院内的景物变换角度纳入框中,随着人们行经其间依次展开,墙的虚实变化,移步景换,时空交替,营造了极具审美情趣的空间。

苏北地区是古代汉文化的中心地区,东汉至魏晋时期砖材已发展成熟,其特点是造型多样、纹饰精美、强调装饰效果,而且分工细化,出现了不同用途。苏北民居中实心砖砌墙的做法很少,砖一般都搭配其他材料,主要是和土坯搭配使用。由于坚硬耐磨、不避风雨、质感细腻的特性,砖在墙体上总是运用在转角和易磨损的地方做成包框墙、金包玉、里生外熟、花墙或用贴面砖包土墙。

3 苏北古建筑屋顶装饰艺术

苏北地区传统建筑的屋顶主要是“硬山顶”,它是人字屋顶的一种形式,具有早晚分明,修建简易的特点。以下通过对屋顶屋面和屋脊两部分细致的分析具体研究苏北古建筑的独特屋顶造型:

(1)屋面部分苏北地区传统民居的屋面主要是由小青瓦组合成具有韵律的瓦阵,采用“压四露六”的方式铺瓦,一垄取仰式,一垄取伏式,形成一排排自上而下的瓦垄,各垄仰瓦分别形成水沟便于排水。

瓦当主要采取的是变形的半圆形灰陶图案瓦当,不仅保护椽头不受侵蚀,抵挡风吹、日晒、雨淋,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而且具有美观性,其上的图案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2)屋脊部分屋脊是屋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屋顶重要的装饰部位。苏北民居正脊主要是扁担脊(学名清水脊)和片瓦脊,清水脊多用砖垒砌线脚,脊两端做成象鼻子式样;片瓦脊采用小青瓦堆砌并带有各种花饰,脊的两端翘起做成样式颇多的鳌尖。垂脊的装饰工艺主要是砖雕和灰雕,配以多种屋脊饰件,不仅反映了屋脊构造节点和造型装饰统一的特点,而且还体现了一种风水观念。

4 苏北古建筑门窗艺术

门窗的实用功能是不言而喻的,而苏北古门窗中蕴藏的文化内涵既依附于实体而存在,同时又超越了其实用功能。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虚实相应,透而不露。苏北民居不但样式多样,而且蕴涵着丰富的意蕴。其门窗也是有隔有透,有密有疏。从各类窗形的花格中,人们可看到窗外摇曳的枝叶,室内生出了变幻莫测的光影,似乎室内外空间产生对话,动静相宜,境界悠远。

(2)典雅古朴,意蕴深厚。气韵是艺术品通过外在形态而表现出的内在灵魂。门窗的装饰艺术赋予冰冷的砖木以生命,使建筑物妙趣横生,令人遐思,其巧妙的构思、精湛的雕工、传神的意趣,处处体现了门窗文化的艺术魅力。

(3)工艺精湛,繁而不俗。苏北古门窗的装饰雕刻均以素色为主,远观沉稳,近窥细密。

5 苏北古建筑木雕、砖雕和石雕艺术

苏北木雕艺术似乎并不在意用于雕刻的木材是否名贵,也不一味地追求木质的细腻、坚韧,这一点与苏南浙北的黄杨木雕以及潮州木雕、湘雕都大不相同,苏北木雕几乎所有的木材都可以使用,如紫檀、楠木、樟木、花梨木、红木等木材,苏北木雕巧妙利用不同花色、纹理、硬度的木材进行施艺,是其保持独特艺术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苏北木雕装饰主要在角梁、斗拱、门窗、屏罩、栏杆、家具等部位,根据位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雕刻手法。苏北民居建筑木雕的精致程度不及苏南,但其神态意蕴却比苏南更胜一筹。苏北民居建筑木雕中内涵深厚,艺术价值最高的是其大木作梁架和小木作装折。大木作指房屋上所有不可拆卸、起结构作用的木构件。苏北民居大木作雕刻于梁眉、雀替、梁头、斜撑等雕饰构件。原本平直的梁架变的柔和而富有情韵,抵消了建筑的庄重,赋予刚性的建筑以灵魂和生气。小木作则是包括家具在内的细木工装饰雕刻。如槛窗、隔扇、落地罩、圆光罩等部件,雕刻更是不遗余力。苏北民居大小木作雕刻多以素色刷漆,较少着色,体现自然的材质美。

相对于木雕,苏北的石雕则较为粗犷,大方,并且直接用于建筑装饰的并不多。砖雕也多刻有吉祥图案来装饰墙体,体现对生活的祈福。

以徐州户部山余家大院为例,余家大院的许多门都直接使用木雕,其风格粗犷、厚重,其用料一般,大部分是结构物件的美化加工,纯雕饰部件很少。余家大院的斗拱小巧玲珑,并非起到承重作用,更多的是装饰作用。余家大院的砖雕多用青砖,因砖材比木材坚硬不怕雨水,多用于室外,多见大门上方或门两边的显眼之处,以增强建筑的装饰作用。大门上方的砖雕多刻“福”“寿”等吉祥文字,也有少量的植物图案,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石雕艺术在余家大院中并不多见,只有方形门墩和鼓形柱础。门墩用于大门的基础,刻有花卉起到装饰作用。方形门墩也象征余家人们要规规矩矩做人的道理。

6 结语

要建立苏北特色的乡土建筑装饰学仅靠抽象地谈论建筑装饰文化和符号,往往是无力的,而是应该从营造的角度出发,设计师所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发掘传统,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性抢救处理,以现代的角度将苏北装饰文化深深融入其中,并积极探求如何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建筑装饰精髓导向未来发展的可行性道路。(注释:此文章为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苏北地区古建筑装饰风格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陆业建,谢海琴.苏北传统民居墙体艺术研究[M].江苏建筑,2009

篇5

《艺术哲学》是一本关于历史、艺术文化的巨著,作者丹纳通过自己的理解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2徽派建筑艺术的哲学内涵

徽州位于南北方交汇融合的地带,受多方文化影响,如吴楚文化,徽商文化,但最终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古徽州文风昌盛,徽商贾而好濡,崇文重学,聚集财力以求发展文化。这种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为民居的建筑艺术形式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理想的选址,巧妙的空间处理和精湛的雕刻艺术都受到程朱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建筑的艺术形式不仅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朴素自然的美学特征,而且具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意义。

3丹纳《艺术哲学》三要素在徽派建筑中的体现

3.1种族―徽派建筑艺术形成的内部根源

古徽州是在动荡中前进与发展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的徽州居住的是古越人,受当地环境条件的影响,古越人的民居属于干栏式,即底层架空,上层居住的建筑形式。后来由于战争的影响,中原人迁入,史上有三次迁移的记载(时期分别是东晋、唐末、南宋)。在迁移中,不仅产生了人口结构的变动,而且中原文化就此介入。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民居形式也开始发生改变,北方的院落建筑形式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地的干栏式民居。由于环境的制约,民居形式不可能彻底的改变,所以经过融合与交流,加上建筑技术的不断成熟,在清代时期逐渐形成“粉墙黛瓦马头墙”式的天井式建筑,独具当地地域特色。

此外,宗族文化也作为种族发展的重要因素。徽州的古村落都是同族而居,有着严格的宗族制度,宗祠属于徽派建筑中的大型建筑,人们世代以宗祠为中心而居,整体村落呈中心放射向心围合式,形成独特的村落布局,体现了一种种族的归属感和向心的凝聚力。因此,种族因素可以说是徽派建筑形式形成的内部因素。

3.2环境―徽派建筑艺术形成的外部条件

外部环境造就了徽州村落与民居特有的形式。古徽州位于江南水乡和中原大地的连接地带,有着相当重要的地理环境。村落和民居的选址严格按照传统的风水理念进行,注意山脉的走向,重视对水的合理利用,遵循“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就民居而言,最有特色的就是天井了,天井的设计别有考究,徽州地区雨水充沛,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水即是财,加上徽商聚财的理念,天井的设计就有了“肥水不留外人田”之意,同时还具备采光、通风等功能,真正的实现天人合一的艺术理念。

徽派建筑装饰艺术也离不开环境等外部条件。徽州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材料进行建筑装饰,堪称一绝。通过精选坯料、严格的雕刻工序、精准的施工工艺打造出庄重典雅的艺术作品,实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其实从另外一方面而言也是源于徽商对艺术和美的追求这一外部条件。徽州民居的雕刻装饰艺术成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宝贵财富。

3.3时代―徽派建筑艺术发展的后天推动力

说起时代,文化首当其冲。徽州民居中的楹联是富有魅力的人文景观,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反应和承载了徽州的文化,独具时代特色。

在徽州建筑的外观上,造型雅致的马头墙是一个典型特征,比例和谐形式美观,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面墙倾倒了六个时代”,马头墙从东晋延伸至清代(东晋、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

篇6

关键词:云南民居;庭院空间;天人合一;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民居中独具魅力的一朵奇葩,云南民居受当地原始宗教、民族习俗、自然图腾等本土文化的影响,建筑形式上十分注重天人合一。通过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因势利导,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1]。云南民居院落凭借其多样的空间布局和深厚的文化,将当地的经济文化、 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等生动活泼的展现出来,它是云南地域文化、民间习俗的载体。本文试图通过对云南典型民居庭院空间的分析,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云南民居院落的空间布局特色

      (一)云南民居丰富多样的布局形式

      云南民居院落多建于平坝或有山有水的山脚区域,房屋多以土木结构的瓦房为主。其建筑因势利导,通过考虑地势、气候和风向等特点,形成了各种具有特色的母题,主要分为四种:“坊”、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坊一耳。“坊” 指三间两层的一个建筑单元,四个母题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是指三间带厦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开阔院落。院落通风性好,阳光充足,是活动和晾晒物品的好地方。三间房为正房和两侧的厢房,均为三开间。长辈居住正房,晚辈居住两侧的厢房。房前设有三开间外廊,是生活、待客的重要场所。四合五天井是一个由四坊的房屋组成的封闭的四合院,其建筑形式相当于用一坊房代替三坊一照壁中正房面对的墙壁。四合五天井的四坊房皆为三间两层,其装饰较之三坊一照壁更显富贵。

      (二)庭院空间的复合性

      云南民居的院落普遍反映了其封闭性。民居一层的墙面上除了为开大门而开凿的洞口,其他地方基本不开洞口,再加上民居二层的窗洞面积小,院墙高筑,使得民居内外环境相互隔绝,形成了封闭的院落空间。

      云南民居院落一般以三间为主:中央为堂屋,两边是卧室。堂屋正中开1.2m宽的大门,与外界连通,形成敞开空间。卧室空间相对比较封闭,对外开小窗,对堂开门。这样的设计将室内室外空间融合贯通为一个整体,各个空间相互延展。通过两个对立空间,满足了人们在外部空间的活动的开放性和内部空间活动的隐私性,符合当地人的功能要求[2]。

      云南民居中必不可少的建筑空间组成部分还有在设在堂屋前的檐廊。檐廊的内侧连通住宅,外侧通过廊顶、廊柱和平台的高度差描述了檐廊与外部空间的联系。在云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檐廊起到了个联系室内外交通枢纽的作用,人们可以在半室内空间的檐廊下自由活动。

二、云南民居院落空间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自然崇拜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云南许多民族民族形成了如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巫术等一些原始宗教,以云南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与尊重为出发点,在日常生活、劳动居住、祭祀等活动表现出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在民居室内外空间环境中,云南人民的对水、石、花的崇敬尤为突出。在云南庭院中,山泉处处可见。村村流水,户户养花,将云南民居院落外的生态环境与内部静谧生活形象的概括,折射出云南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二)院落的封闭性反映了其家族观念和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云南民居的这种对外封闭性充分体现了其民族伦理道德观。云南少数民族人口较多,一些民族如白族、纳西族将汉文化融合进了其民族文化,特别反映在家庭文化上。包括长幼有序、尊卑有定等封建式家庭制度;在日常生活中,辈分的划分非常严格,制定了严苛的家规和繁冗的封建礼节,男女之间严禁过分亲密[3];这些文化的特殊性也充分反映到了其建筑上,形成了和汉族民居类似的形式。比如,其建筑主从有序,布局讲究对称、规整;在功能上,按照辈分来划分住所,长辈住正房,晚辈通常按照长幼之分住厢房,客人多住在二楼。其院落的封闭、与外界隔绝,避免了家人特别是妇女和外界的交往,反映了家族之间鲜少来往的文化特性。

      (三)院落的复合性和布局的多样性表现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生活

      云南民居院落独特的布局和独特的“复合空间”呈现了其民族的空间、时间观念,表现出了民族文化生活的丰富。这一复合系统体现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双重内涵:第一,从物质形态上来说,这种人为创造的空间和外界大自然相和谐、融通,创造了一系列的多层次的复合空间;第二,在这种复合式环境下,院落和自然界的相互融合使得人与自然可以充分的进行交流和感悟。正是这种完整的、成熟的复合系统让云南合院式民居表现出其独具魅力、优雅的品质。除此外,云南的诸多民族建筑中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少数民族热爱大自然的天性,例如白族民居的厦廊和丽江民居厦子的空间、结构与室内空间规模几乎是相同的,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和大自然接触,檐廊空间以其虚敞性构成了内外空间交汇流通,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4]。

      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我国国民经济的空前繁荣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普遍 提高,不论是城市和乡村,各地民居迫切要求改善现时的居住环境质量和提高建筑创作的水平,怎么样来创造新时代的住宅,不仅满足舒适的功能要求,还要与当地历史文脉相融合,这就需要有科学的远见卓识,也要有真诚尊重历史传统的宽容胸怀。通过对传统地域性建筑文化研究,以现代的眼光和科学的技术去挖掘其本质的原理,从而进行新的创造,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居环境。

三、结语

      本文对云南合院式民居地区院落体系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认识云南传统聚落本质和价值,同时,云南民居院落空间形式创造出宜人的居住小环境。在现代建筑的创作之中, 完全可以借鉴云南民居庭院空间的设计手法, 这种院落空间体系对于人们的人际交往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对聚落空间体系的为文化内涵发掘、 研究,对现代居住建筑规划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王声跃. 云南地理[M] .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2.

篇7

民族文化是民族民居建筑设计的的独特之处,也是民族建筑文化的特质所在,因此,民族民居的传承、转变和创新必须以民族特色为原点才能使民族建筑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根据建筑设计的构成和民族特色的形成机理,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民族文化的原点效应主要表现在建筑外部造型、内部结构、建筑装饰等方面的民族化。

关键词:

民族建筑;设计;民族特色

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等各种政策的推进,民族地区民居建筑的规划建设力度越来越大,民族民居特色问题也因此凸显出来。建筑是文化的凝固,也是文化的表征,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居建筑设计中的民族特色保留不仅可以使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与民族地区风土地貌保持协调一致,更可以使民族文化借助建筑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因此,民族特色在民族民居建筑规划设计中具有原点意义。目前,虽然大部分民族地区民居规划建设中也把民族特色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对于民族特色的理解片面或者缺乏合理的思路,部分民族地区的民居建筑设计并没有完整保持民族特色,不仅影响了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也使得民族地区民族风貌的形成受到了影响。对于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的民族特色问题的解决应从深层次探讨和论证,才能使问题从根源上得到解决,民族民居建筑的民族特色问题需要具体探讨,以便形成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民族文化在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的原点意义

民族文化在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的原点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民族特色的实用性。实用是建筑的第一要素,根据功能需求对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是所有建筑的共同特点,而对于建筑功能的规划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因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建筑相应也进行了适应性设计,大多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各有不同,因此,多数少数民族形成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少数民族建筑,如白族的四合院格局、傣族的吊脚楼等,这些因适应民族地区气候环境而形成的建筑特点在民族民众长期的智慧沉淀中成为地区民族建筑的民族特色来源。当前的民族民居建筑同样需要适应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传统建筑沿袭下来的建筑特色借鉴可以增加民族民居建筑的实用性。二是民族特色的文化性。建筑是文化的凝固,每种建筑都因为其中的文化内涵而具有了生命力,不同民族的建筑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缺乏文化内涵的建筑实际上也是对本土文化的背离,难以得到认同,因此,建筑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化性,在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蒙古族的蒙古包、土家族的土掌房等传统民族民居建筑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且在时间的积淀中,已成为民族的文化符号。各种民族民居建筑的民族特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民族文化的显性表征,建筑设计中对于民族特色的结合实际是民族民居建筑形成民族文化韵味的根本来源,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民族特色的原点效用因建筑的文化性需要而产生。

二、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中民族文化原点效应

(一)造型民族化

建筑分为两个主体部分:内部空间和外观造型。外观造型是建筑的外在表现,在整体建筑中,外观造型是最能直观表现建筑特色、体现建筑气质的部分,因此,在各种建筑设计中,为了使建筑达成某种效果,往往会在外观造型方面尽力调整,以达到理想目标。[1]另外,从外观形式与建筑功能关系上来讲,建筑外观造型对于建筑功能有影响,但相对于内部空间而言,外部造型的功能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在功能保障要求下,建筑外观造型仍然有较大的发挥余地,民居建筑设计可以通过外观造型方面的努力来促成民族特色。少数民族民居建筑造型设计中的民族特色形成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一,借鉴传统民族民居的建筑特点,使民族民居与民族地区风土地貌相一致。民族民居建筑是民族地区环境风貌的一部分,民族民居建筑在外观造型上的设计效果,直接影响到民族民居建筑与当地环境的融合和一致,因此,各个民族地区的民族建筑都是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建筑材质等条件来设计的,最终形成了和当地风土地貌一致的特色化民族民居。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一方面受经济文化水平制约,主要是对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适应,这种适应也是对于民族民众居住方面的需求满足,因此,对于适应自然条件而形成的建筑形式的借鉴,不仅可以使建筑更加适合当地民众居住需求,如冬暖夏凉、驱蚊去湿等,如侗族的“吊脚楼”建筑所使用材质是当地常见的杉木,因当地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蛇虫猛兽,建筑时层层出挑,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吊脚楼”建筑形式。另外,云南南部多竹子,因此,当地傣族、布朗族以竹子为建材,设计成楼下养牲畜、楼上住人的竹楼,以此来适应当地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造型的借鉴,可以很好地实现民族民居建设设计造型的民族化。第二,结合民族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环境下民族建筑的外部造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因民族文化不同,傣族的竹楼设计灵秀飘逸,而佤族的竹楼则透露出更多的圆浑质朴气息。在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建筑造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建筑特点。因此,现代民族民居造型设计中的民族特色形成,可以结合民族文化进行适当创新,只要是在民族文化基础上使建筑设计在总体上和民族风土地貌达成一致,就有助于建筑造型民族特色的形成。

(二)结构民族化

民族民居建筑的民族特色不仅表现在外观造型对传统民族建筑的承袭,内部空间同样需要保持民族文化气息,才能使民族民居建筑从外内到内保持一致,浑然一体。但是相较于外部建筑造型对民族特色形成的明显视觉效果,民族民居建筑内部空间的民族性表现较为隐蔽且不容易突出,且内部空间由于要实现民族民众起居所需要的多重功能,因此,室内空间的布局和设计中的民族特色保持相对而言更不容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民族民居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民族特色无法形成。民居内部空间为民族民众日常起居的场所,民族文化隐含于民族民众的言行举止中,因此,在民族民居的内部空间规划中,通过与民族民众日常行为活动的结合,很容易显露出民族文化气息来。这一点可以从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内部空间设置上就可以看出。藏族信仰佛教,因此在藏族传统建筑的居室内外都设置有礼佛的设施,以便藏民敬奉菩萨。西南地区的侗族、哈尼族、傈僳族、怒族等民族都有火塘文化的传统,哈尼族的蘑菇房中有常年不灭的方形火塘,侗族的火塘除了有取暖、照明灯基本功能外,还有休息、娱乐和文化传承的功能,火塘边也是聚会、待客场所。火塘形成了少数民族的凝聚力,体现了少数民族特有的伦理文化和待客习俗。壮族的干栏式建筑的厅堂的板壁神龛中,从上到下供奉着祖先神台、土地神,侧面则是火塘间,室内角落简单的设施布置便体现出了当地民族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及火塘文化等特有的民族文化习俗。从传统民族建筑内部空间的格局划分和功能特点可以看出,这些建筑不仅在外形上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息,更是在室内形成了延续民族文化习俗的结构和布局,使得民族传统建筑从内到外都具有了民族文化的神韵。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建筑格局已经成为部分民族特有的建筑特色,如白族的“三坊一照壁”,仡佬族传统民居的“长三间”或“长五间”建筑格局等,其他民族楼上楼下的空间格局功能划分也都遵循一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2]对于传统民族建筑格局的借鉴不仅可以使建筑更具民族气息,更可以使建筑设计更加适应民族民众的需求,有助于建筑功能的更好实现。对于现代民族民居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而言,同样可以通过民族文化习俗延续和现代居住功能的结合来体现现代民居建筑的民族气质。每个民族日常生活中都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待客习俗、伦理习俗、信仰习俗等都和民族建筑内部空间布局有紧密联系,无论是火塘习俗还是礼佛文化,都是民族建筑内部结构生成民族色彩的重要原因。随着民族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其对建筑居住条件越来越高,卫生、坚固、多功能等都成为民众对居住建筑的需求,在此需求的变迁下,传统民族建筑的卫生问题、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合拍等问题都成为现代民族民众居住希望解决的问题,为了满足以上民族民众的需求,现代民族民居设计必须有所创新和改变,如根据需要设置储藏间、卫生间、工具间等,虽然原有传统建筑也可以实现此功能,但是在当前空间有限的前提下,需要对这些功能进行重新整合,使其成为整体建筑的新的组成部分。[3]在为了达到新功能而进行的空间创新活动中,同样需要根据建筑的民族特色来进行创新。因此,不同民族的民居建筑规划中在因卫生、安全、舒适等功能追求下而进行的食寝分离、人畜分离等行为展开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各民族不同的习俗在民居建筑内保留民族文化习俗展开的空间和设施。建筑以人为本,文化习俗是民族民众与传统的衔接,现代民族民居建筑的设计不仅要以提高民族民众的居住质量和生活品质为原则,也要尊重民族民众特有的文化习俗,通过建筑内部空间的调整,为民族民众文化习俗的展开提供相应的设施和空间,使得民族民众在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也能与传统文化保持沟通,使现代民居建筑成为民族传统与现代沟通的桥梁。

(三)装饰民族化

内部空间和外观造型构筑了建筑的基本框架,在此之外的装饰则是建筑焕发生机的助推剂,通过刻意的装饰可以使建筑具有更多生动气息。虽然建筑设计对于外观造型和内部空间两者的用心可以使民族民居建筑形成民族气质,但是这样的处理还不能使民族民居建筑的民族气息协调自然、生动,民居建筑规划设计需要通过细节方面的装饰来使民族民居建筑的民族特色更加丰满和充实。为了使建筑更加生动有趣,多数民族传统民居都在建筑装饰方面颇费一番心机,通过木雕、石雕、彩绘等方式形成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图案和标志,这些图案符号除了增加民居建筑的魅力之外,同时也使建筑的民族气息更加浓重。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是爱美民族,在民族独特审美下,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多有较为特色的民族装饰特征,如藏族对于住所装饰十分讲究,除了吉祥图案及蓝、绿、红色带的绘制,不同地区的藏民在建筑装饰方面形成了不同的装饰特点,如日喀则的藏民居门上会绘制日月祥云图或者悬挂标志性的风马旗,昌都芒康藏民居的彩绘装饰则别有一番特色,在各种装饰下,民居显得气势非凡。新疆伊犁地区的民居虽然看起来朴实无华,但是从墙角、窗眉等细节处仍可看到建筑者的精雕细琢。由于气候原因,喀什地区的民居更加注重内部装饰,在建筑内部随处可以看到色彩艳丽的彩画,加上其他门窗、外廊等部分的雕饰,整体建筑装饰气息浓重。白族是个十分爱美的民族,当地优美的环境和独特的文化气息使得白族人在建筑装饰方面形成了突出特色,注重装饰是白族人的建筑习俗,在白族建筑装饰中,石雕、木雕、水墨图案是其装饰的主要手段,墙角、门头、飞檐多用石雕,山墙屋顶用水墨,吊柱、走廊多用木雕,加上白族特有的三坊一照壁的空间格局,白族民居显得精美、典雅、清丽,形成了白族景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4]通过富有特色的装饰,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形成了独特的魅力,而在民族传统建筑中,特有的装饰图案和符号更是增添了民族建筑的民族气息。在现代民居建筑设计中,同样可以借助合理的装饰来增加民族气质。从以上民族传统建筑装饰中的民族特色形成来看,其更多是借用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符号来形成,因此,现代民居建筑设计装饰中民族气息加强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实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符号,经过长期的引用和宣传,部分民族文化符号已经成为民族的表征,在建筑装饰中对相关民族图案符号的合理使用,自然可以使民族民居建筑设计的民族意味加强。对于民族文化元素的在建筑装饰中的引用需要考虑到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情境和民族审美,不同民族文化符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隐喻,对于民族文化符号的引用需要考虑到民族民众的禁忌和爱好,才能使图案在设计装饰中的运用和民族习惯保持一致。[5]另外,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需要考虑到民族民众的审美观念,虽然民族文化符号引用自民族,但是对于民族民众而言,建筑装饰中的图案和符号如何装饰已经形成一定的审美习惯,民族文化符号的引用和使用方式需要对民族民众的审美有所观照。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于不同标志的应用自然可以使建筑装饰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意味。

结束语

民族民居建筑是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民族民居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民族特色对于民族民居建设设计具有原点价值,无论是民族民居的建筑造型、空间结构,还是建筑装饰设计,都需要基于民族特色形成来努力,通过民族特色合理发挥原点效用的,新时期民族民居建筑设计不但可以合理创新,还可以有效保留和延伸民族地区建筑的民族特质,形成崭新的民族风情。

作者:朱琦 徐晶 单位: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姬长武,李诗修.民族建筑环境艺术美感的整体认知[J].贵州民族研究,2014,(12).

[2]余熙文,李晓琼.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地域建筑文化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3).

[3]姚栋,苗壮.新农村住宅的传承.转变与创新———映秀镇二台山安居房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探索和思考[J].建筑学报,2011,(9).

篇8

关键词:马头墙 装饰 色彩 序列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始于唐末、兴盛于明清时期,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而在这些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徽州民居是指在徽州建筑风格影响下修建的徽州民宅,它的造型、色彩、布局等都有较为统一的风貌与格调,并在徽州建筑系统中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一族,从比较的角度看,徽州民居的风格比浙江南部民居沉重刻板,比苏州园林显得沉着,与山西民居相比能透射出灵气。

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精致古朴,典雅自然。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和区域特性,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观赏和使用价值,为研究建筑历史及建筑设计、技艺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例,对于当今建筑设计、构造的参考借鉴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徽州人讲究“无山无水不成居”,重视房屋布局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画面。村镇聚落和山水环境打成一片,顺应自然环境,既利用环境得到聚落和建筑朝阳、避风、除湿、防火、改善小气候等功能,又使村落融入大地景观。徽派建筑文化受到了古典生态观中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也体现了对自然的顺从和适应。

淡雅的建筑色彩,简约的建筑符号。中国传统建筑向以色彩丰富著称于世,而像徽州民居那样粉墙黛瓦的清新淡雅,则是一种内涵丰富、深邃含蓄的美。砖雕石雕,门窗之“点”,马头墙墙脊之“线”,大片粉墙之“面”。精心组成了徽州民居非常有个性特征的建筑形象。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

徽州民居建筑的主要特征小结:

徽州民居的布局秉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中轴对称的特征,并由于天井的形态和构成不同,形成了许多个性特征。其序列是:入口——天井——厅堂(两侧为卧室)——后天井——二进厅堂,呈矩形延伸。徽州民居的外观明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整个宅居以天井为中心,三间两过厢组成长方形平面双楼层的内向小型三(或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倚山傍水,讲究风水价值。其四周青砖高墙围护,鱼鳞青瓦覆盖。房屋除大门外,只在二楼向外的墙壁上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徽州民居的天井特点突出,该处空间界面之上多为单坡斜屋面,雨水全部集中汇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 徽州民居内部结构一般都是以天井为中心、中轴对称、楼房与院落相套叠的布局模式。天井是徽州民居的中心点,集排水、采光、通风等实用功能于一身。天井长宽比例一般为5:1,四周都有屋面向着与进深尺度基本相等。

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

徽州民居大门非常有特色,也非常值得研究。一般民居大门皆为双扇,门洞与立面墙面之比大体是15:1~20:1,显得小而不张扬。大门也是宅居立面重点装饰之处,门洞之外,加上门套(即门洞周边的青石石柱加门梁)、砖雕字匾、门罩,形成了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门”。其与墙面之比已增大到8:1~10:1。

概括地说,徽州民居的建筑造型是黑、白、灰的色彩和点、线、面、体的造型元素的巧妙搭配和优化组合。外立面墙面的大片白色粉墙面和屋面的黑色整片小青瓦坡屋顶,为“面”。“长短相随”,兼具封护屋架和梁柱的构造功能以及防火功能的“马头墙”(封火山墙)组合,其顶部线性覆瓦形成的不同位置、不同方向、不同长短的线条组合,为“线”。搭配和点缀在建筑物整体之中的大门、小窗、砖雕等立面上大大小小、错落有致而又“有机随机”的灰色、黑色方块,为“点”。

徽派建筑的中的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宣扬封建礼数的标志性建筑。牌坊型制不一,有“楼脊式“,“冲天柱”式;有方形四柱、柱,也有“一字型”单门和三门的;有遍饰雕刻、工致华丽,也有平琢浑磨、不事雕饰的,其排列9有纵列七道、四道,也有三座横列一排。

徽州家族往往“隔而不断”,单栋宅居的建筑模式能方便的左右、前后栋栋联接,成片组合。在左右、前后的横向和纵向加建和组合时,由于天井空间是连接点,其中可以设置若干台阶以调节标高,因而也不受地块起伏的限制。组合后的徽州民居建筑群,其建筑形象更为丰富多彩。

徽州民居很重视对建筑构件的装饰,从建筑围护构件(墙体、屋顶)到功能性构件(门窗)以及结构构件(梁架)无不体现了徽州地区的审美意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宗法制度等。装饰手法以徽州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和贴金彩画为主。

徽州民居室外装饰构件造型精巧、雅致,其特色为:一是装饰构件与建筑构件有机结合,如马头墙端部和和马头墙脊,如门楼门罩;二是装饰构件组成的门窗、漏窗和尺度与建筑立面整体协调;三是深黑色装饰构件与白粉墙图底置换,这种置换使得整个建筑既不显得厚重,形象又生动而丰富。

徽州民居的外墙为洁白的立面效果,屋面以黑色小青瓦铺设为主,二者对比明显,在黑色和白色之间,还有一个神秘而具有诱惑力的色彩序列——灰色序列。

随着岁月的流逝,徽州民居墙体自然形成丰富的剥蚀效果,白粉在雨水的浸透下,部分溶解,导致表面形成螺旋、浪花或其他无规则纹路。从远处看,墙面黑、灰、白过度的自然现象,极大的增强了建筑的艺术魅力和历史的沧桑韵味。外墙的黑色系主要由马头墙顶部覆瓦所构成,它是白色外墙的黑色线条,也是徽州建筑轮廓最主要的边缘线,马头墙的黑色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白色墙壁成为有意义的实体而非空洞的色斑。马头墙的黛瓦与白粉墙墙壁的配合,与大自然调和而不闷,对比而不燥。

线脚多用于屋檐下,马头墙端部墙面有推进错落之处,往往也在门窗套周边运用,成为黑色覆瓦与白色墙体部分的过渡,这些线脚拓宽了墙体端部的厚度,故而在构造上对马头墙端部覆瓦的安放和承托也非常有利。门罩主要由细砖以及雕刻而成的砖雕作品构成,色彩多成青灰色,与马头墙色彩效果相似的是,门罩构成的黑色线条也极大的增强了白色墙体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徽州民居正立面入口部分的点睛之笔。

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的代表,是中国比较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中外建筑大师的推崇。它以其巧妙的构思设计,精湛的建筑工艺,科学的环保意识,融美观用于一体,在世界建筑艺术与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改革开放之后,作为现代城乡生活需要的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办公楼、步行商业街、商厦等现代建筑,在徽州地区保留和传承徽派建筑特色仍然非常普遍。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表现在徽州地区物质载体上就是“新徽派”公共建筑的大量涌现。

“徽派建筑”的理论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深深的影响着当代文化和建筑的发展。将“徽派建筑”的神韵与现代建筑的有机融合,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新徽派建筑”的民族建筑特色已成为我们当代建筑师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篇9

和徽派建筑、江南园林不同,泉州的建筑由古至今有着多种多样的形态,很难以某一种固定的形态来描述。受到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越文化等多重文化的影响,其民居就存在着皇宫起、手巾寮、番仔楼、花岗岩民居等多种样式。举观其建筑之美,也不局限于民居这一处,集中体现着多元文化的宗教建筑开元寺、天后宫、清净寺,甚至安平桥、洛阳桥这些巧夺天工的古代桥梁建筑都是泉州建筑的杰出代表。

当中人们最为熟悉的当属“皇宫起”这种民居,它以南安蔡氏古民居为代表,我们也可以用另一个熟悉的名字“红砖厝”来称呼这种建筑形式。这种独特的闽南风格,现今已无法追溯其产生起源。但根据资料记载,其早在宋代时便已在闽南地区开始推广和建造。红砖古厝大量使用红砖红瓦,广泛应用白色花岗岩做台基阶石,屋顶多为两端微翘的燕尾脊。而砖雕、石雕、木雕、瓷雕诸多雕饰的运用,使得室内、室外均有别致的修饰,凸显出整座大厝的建筑艺术。

在泉州,古建的分布相当广泛,泉州市区、南安、惠安、安溪等各个县市都有不少完整的遗存。而在泉州市区的南建筑博物馆则可以进行一次完整的了解。展馆目前已征集从晋、唐到现代品种繁多的建筑史料的图片和实物。主馆布置近千幅泉州历代各种建筑类型结构的图片以及征集来的石、木、砖等雕刻构件和建筑梁架等实物和传统民居建筑模型,附馆以精美结构的古建筑洪氏宗祠作为衬托,并布展近百幅反映泉州古城风貌的照片,集中展现了泉州传统建筑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看懂“南建筑”

类型 宗教建筑

泉州历来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兼容并蓄的海内外多元宗教文化是泉州宗教的突出特征,也为泉州带了不同风格的建筑遗存,包含有儒(府文庙等)、佛(开元寺等)、道(元妙观等)三大宗教建筑,又有伊斯兰教(清净寺等)、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草庵)等。择其代表者而言,始建于唐开元末年的府文庙是我国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庙,其大成殿的重檐庑殿式结构是泉州目前唯一存在的同类建筑结构,代表当时最高建筑规格;以东西两座石塔闻名的开元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其布局体现了我国古建筑南面为尊和中轴对称的特点;清净寺是我国现在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教寺,创建于1009年,也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最古老的伊斯兰教教寺;而草庵是我国唯一一座摩尼教寺庙。

类型 商业建筑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东方第一大港”,头顶着如许光环的泉州,早在宋元时期便已与世界接轨,各国商人熙来攘往。商业是泉州的命脉,商业建筑自然是泉州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体现了泉州人爱拼才会赢的弄潮儿精神。泉州传统城区沿街巷而建,大多为前店后宅(或下铺上宅)的亦商亦居建筑;在鲤城五堡街,还有一种“手巾寮”,前面沿街市,后面沿溪岸,利用临街设店、作坊,后面水上货物运输,有“前通街、后到溪”的美称;而至近代,受西洋、南洋文化的影响,又演变出商居一体的“骑楼式”临街建筑,即:阁楼下放空,店面退后,整排店屋全都这样,阁楼下即形成一长条人行道,既方便行人顾客避雨遮酷日,又可招徕顾客。著名的“中山路”沿街建筑便是如此。

篇10

徽派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体诸多方面自成一格。

徽式住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一般坐南朝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徽州住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住宅的一大特色。

2 徽州民居的雕刻艺术

现存的明、清民居建筑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即石雕、砖雕、木雕三种民问雕刻与建筑的巧妙融合,形成一种技艺高超、气韵生动、自成一体的建筑装饰风格,石雕、砖雕、木雕被誉为“徽州三雕”。

2.1 砖雕

砖雕是在徽州盛产质地坚硬细致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工艺而形成的装饰形式。砖雕采用浅浮雕、深浮雕、圆雕、和线刻造型表现手法,它是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用于徽派风格建筑的门楼、门罩、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门楼、门罩是砖雕的重点装饰部位,其中的通景额枋是砖雕装饰的最精彩之处。

徽州砖雕的题材十分广泛,人物题材主要有名人铁事、文学故事戏曲唱本,宗教神话,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和其它社会生活等题材,既有描绘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又有砍柴的樵夫,纺车前村姑和家禽家畜;也有游艺表演、舞龙舞狮等民间活动

2.2 木雕

木雕对材质没有过分要求,通常选用地产纹理清晰、质地优美、易于雕刻的木材,具体选材根据雕刻构件的大小,不同雕刻的内容和不同项目而定,常用的有杉木、银杏、樟木、柏木和红松等。徽州木雕根据建筑物的部件结构与审美需要,采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透雕和镂空雕等雕刻造型表现手法。木雕在徽派古民居建筑上,广泛用于梁架、梁托、斗拱、雀替、檐条,楼层栏板、柱棋、窗扇、栏杆等部位,尤其沿民居天井四周的栏板是木雕装饰浓墨重彩的地方。

徽州木雕雕刻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人物、花鸟、走兽、山水等等,不同的形象表达方式各尽其妙。首先,雕刻的人物多选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日常生活等;其次,山水类雕刻多以徽州当地的山水名胜作为对象,例如南坪村慎思堂,其莲花门腰板雕刻的是西湖十景,动物雕刻有些是以写实的方式进行,有些则是通过动物纹饰来寄托吉祥如意的理想。

在建筑物内部构件中的雀替、斗拱、梁架、梁垫、月梁多以圆雕为主,窗户或是屏风下方、门板、檐条采用浮雕居多,窗棂或是屏风多是以镂空雕的方式雕刻而成,家具雕刻多以浮雕或浮雕与镂空雕相结合的方式为主;日常用品的雕刻中笔筒多是以浮雕为主;镇纸多是通过浮雕与线刻的手法来加以装饰;装饰品则雕刻方法不定,要根据装饰品风格而定。

2.3 石雕

石雕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使用较为普及,明清以来,普遍采用的石材有“茶园石”和“黔县青”,这两种石材质地紧密、硬度适中、纹理细腻、光泽优良、色泽古朴典雅,是雕琢的良材。由于受材质的限制,浮雕以平面雕与浅层透雕为主,但也有深浮雕和透雕,刀法古朴大方,没有清代砖雕与木雕那样精致细腻。由于石雕和石构件小不怕风雨侵蚀,人为也难以损坏,建筑室内外均可加以采用。

石雕主要用在外部门罩、大门口装饰上,以及漏窗、天井、庭院的石桌、石凳、梁柱的柱石等,如抱鼓石、石狮以及石窗、石栏杆、门额等等。走进西递村中,户户青石镶门,石板铺路,石窗嵌墙;大门有石雕门罩,堂前有石雕鱼缸,石雕条几,乃至石瓶、石桌。石雕漏窗的运用则更为广泛,题材造型丰富多样,果木、动物、云彩、花叶,不一而足。

3 “徽州三雕”现代运用的实例

从仿古仿徽派建筑中可以看出,“徽州三雕”的主要运用和现有徽州民居一样,而在现代建筑中,“徽州三雕”则主要运用在徽派风格的室内装饰中,运用得最广泛的是木雕的透雕的扇门、屏风等,另外还运用在现代的中式装修中的家具中,如木雕桌椅组,衣柜等。砖雕和石雕则主要运用在其他装饰中,主要是作为单独的装饰物存在,作为观赏之用。

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师在设计具有民族特点的室内装饰构件过程中,是以展示一定的继承与创新互为契合的设计理念为取向。隔扇在徽州建筑的室内空间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它可以将建筑分隔成若干个空间,又因其为半透明的窗格,使室与室之间空间连续、流动,达到既分隔又合的效果,还便于采光、通风。除此之外建筑面对宅园的一面,多用隔扇,便于观景。其次,隔扇典雅的花格与木雕,产生浓厚的装饰效果,是徽州建筑装饰的重点部位之一。

在现代住宅室内设计中,由于现代社会审美特征的需要,多采用的是扇风简朴、结构清晰的明代风格。功能上变化不大,主要是为了室内空间的分割与再组织。空间似隔非隔,达到漏景的效果,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多用在进入住宅后的入口空间或客厅与餐厅之间,起到类似于屏风的作用,既界定了空间的不同功能,又让各个空间之间互相渗透交融,随着西方现代住宅空间观念的渗入,国内越来越多的住宅空间倾向于开敞式布局,在室与室之间没有门和墙,而以隔扇或称隔断来处理,还有将隔扇的比例大小进行变形,提取了隔扇的元素进行再加工,有的作为门扇,有的单纯作为装饰品放在室内的墙壁和天花等处,增添了空间的内涵。

4 总结

徽州古民居建筑小仅外形的恢宏、奇伟,而且追求屋内外的装饰美,雕刻是古民居建筑中重要的装饰手段,它小仅体现了徽州人民的艺术创造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时代建筑的风格和艺术。“徽州三雕”雕刻十分精美,让人叹为观止,其饱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徽州古民居的雕刻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在其中还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念,在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是参观者受到教育。它的大多数作品表现手法简洁,构思深沉,主题鲜明,形成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为现代的装饰装修艺术提供了大量的题材和启示,现代的艺术家提取其精华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使“徽州三雕”发扬光大,运用在各地的装饰中。

参考文献:

罗先松 《浅谈徽州古建筑中的三雕艺术》

张菲 《谈徽州古民居雕刻装饰艺术》